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6 16:06: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篇(1)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的社会,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而缺乏社会的实践,因此许许多多的应届毕业生面对就业选择缺乏自信,怨声载道,感觉所学理论没有太大用处。就此笔者对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一)缺乏实践能力,做事眼高手低据调查,市场聘用人才不仅对学历有要求,而且对能力也有要求,尤其对从事过相关工作的人员优先聘用,学生对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1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学过的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尤其对岗位的设置及运作流程知之甚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近32个百分点的学生感觉在校期间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缺乏相应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走进社会后,虽然学历能达到企业或公司的需求,但职业技能方面却大打折扣,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有旺盛的职业技能实践的需求为了学生将来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笔者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对职业技能培训是否需求、需求原因及培训的主要目的”这一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参加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有将近一成的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不必须的,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为数很少的学生感觉不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他们意识到当今就业比较严峻的形势下,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三)技能培训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培训的方式多种,例如学徒培训、职工培训、学校正规方式培训、就业培训等。具体采取哪种方式培训,培训哪些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对此进行了调查。调查培训方式的结果显示出过半数的学生选择学校正规培训方式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不到半数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企业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在所有的被调查者当中普遍希望职业培训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协助,并通过政府能够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一调查说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需要政府为支持、学校为纽带、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与共同努力。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艺术类大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必要的,培训过程和结果显示,仅仅学生意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培训需要社会、政府、企业还有家长等各界支持和共同努力,因此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培训的重要性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显得十分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为学生跨进社会的第一步,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不够,参加培训也只是那些能力低的才会参加,这种社会舆论也给培训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培训信息渠道少当今社会就业门槛的提高,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一些单位要求必须有从业资格证才可能被聘用,这对大学生就业来说又是一道屏障。而且调查中发现,在校的大学生不了解社会需求情况,对于持证上岗更是知之甚少,相应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有些高职类院校虽然意识到艺术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但是绝大多数建立的组织机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绝大多数的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兼职教师,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其培训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性也差。

(四)社会上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服务及管理不规范艺术类学生意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伴随需求应运而生。但是实际上,有些社会培训机构也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只是打听到学生的需求的内容,顺应社会的需求纷纷开设与需求“相符合”课程,聘请一些与开设课程相关的教师授课,授课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水平不一。

三、人才需求状况及职业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由各个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增多、各用人单位没有空闲职位造成的。笔者为验证这些原因是否属实,进行了调查。

(一)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的分析笔者对88家企业进行了调查与访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需求旺盛的是专业性的技能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的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少,至少要经过适当的培训,才能培训出企业所需求的,不仅耗时、耗资、耗力,而且培训成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后,可能会面临跳槽,因此,多数企业宁愿高新聘请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而不愿培养一个专业性技能人才。同时,从侧面了解到,企业大工作人员有七层属于普通工人,而技术性人员还达不到总数的两成,因此,企业所空缺的岗位基本上都是技术性专业人员和专业管理岗位人才。

(二)对企业所设岗位结构的调查一个企业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发展靠的是高素质人才,企业对高学历,高技能的要求是很高的。企业中含有的管理型人员、研发型人员及专业技能型人员的数量,表明了企业的实力及发展力。据调查,在企业中研发型人员仅占企业总职工数的5%左右,而管理型人员占10%左右,技术性人员占企业总职工人数的20%左右,而剩下的都是普通工人。其中研发人员过半数都是来自于社会而非正式的本科院校毕业生,而管理人员和技术性人员中有半数也是来自于社会而非高等院校毕业生。这一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三)企业的人才评价及人才开发途径据调查,企业所聘用的技能型人才和研发型人才的途径主要有社会招聘、网络信息招聘、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以及各大名校的招聘。其中高职类院校是企业招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满意度并不是太高。多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仅有一成的企业感觉比较满意,对大学生技能型人才感觉很满意的企业可以说是没有。

(四)企业对所招聘人员技能培训情况分析再所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一体化”机制,但是企业为了使招聘的人员适合本企业需要,大部分企业设置了专项经费,用于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表明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发现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对毕业生进行入职前培训。

四、建立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

(一)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有效信息平台,互补优势资源如果大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参与企业的培训,势必会少走许多弯路。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学校尽可能地把企业需要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教授于学生,以更好地使学生满足企业需要。而企业应将自己所需及时地与学校沟通。这样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主动性和目的性增强了。

(二)政府对于培训该技能技术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在调查中发现,企业招聘人员后,有相当一部分入职员工需要企业对他们进行培训,才能达到企业所要的结果。企业是人才培训的一个重要力量。如果由政府参与,他们好好利用企业所设的培训机构,挖掘培训潜能,加大企业培训机构的利用率,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员工的简单培训。政府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对表现优秀的培训生,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重视技能培训。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要求培训机构或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并将此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里。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政府介入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实施技能培训,让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什么样的,从而提高培训质量。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刺激社会各界与提高大学生技能建立开发体系。政府各级领导要定期验收培训成果,积极解决培训中所遇到的难题;要适时地添加技能实训和坚定的新功能,以提高技能型人才从无知到初级再到高级的全面推进。

(三)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优势,实施“双证书”制度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那么社会上仅具有技能而没有理论,碰到问题不会分析,这种情况也让企业苦恼。所以高校大学生如果能够加强技能培训,正好符合了企业需求。因此校方就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培养,同时充分挖掘高校特色资源。在师资力量、设备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发展学生的技能培训。发掘学校自身的教育潜能,对学生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应用型人才数量与质量,利用学校的自身资源优势,弥补学生课堂上的不足。也就实现了毕业证和从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

篇(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很快,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面对社会提供的非常珍贵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特别是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关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探寻有效的教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是指社会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其将来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无论是那种类型的高校,其培养的人才最终一定要服务于社会,所以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二、师范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

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第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普通话技能。第二,书写“三笔字”的技能、书面表达技能。具体指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规范书写技能和教育教学常用文体写作技能。第三,教学工作技能。是指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等教学工作环节所必备的技能。第四,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指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技能。

三、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新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需要

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时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近年来通过对中小学新教师技能的调查发现:教师的职业素质,特别是教学技能与过去相比有下降的趋势。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较差。这些现状都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

2.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培养合格师资的要求

作为培养合格师资的师范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必须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

随着新课改、教改的深入,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把握现代教育规律、具备现代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各种教学实践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师范专业职业技能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差。这不仅导致了高校的生存危机,而且严重制约了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

3.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面对社会提供的非常珍贵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特别是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作为“准教师”的师范专业学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有优势,就必须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事实也证明,师范技能较强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职业技能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拥有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级人才,学历和技能相比,有时技能对用人单位所起的作用更现实、更直接、更重要。

4.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社会急需应用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有技术、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努力培养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学用结合为途径,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教师已经成为重要课题,也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四、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专业理论教育,轻职业技能培养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非常重视专业理论的教育,但轻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很多高校的师范专业,在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配备、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非常重视专业理论课程,而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思考较少。

2.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教学过于理论化

目前的学历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课程的设置过于理论化,偏重基础性、理论性、研究性,缺乏应用性、实践性,且教学内容太理论化、太陈旧,缺乏时代性,结构不合理。这就使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较弱,甚至不如以前的中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第二,担任课程相关教学的教师不深入中小学教学工作,不了解当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第三,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再优秀的专家也有很多知识不能以形式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只能由教育者本人在特定的实践中去体验和建构。目前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正是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单一的教师课堂教授,其评价方式、方面也非常单一。评价方式就是单一的书面考试,评价方面只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就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理论脱离实际,职业技能较差,甚至不如以前的中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比如: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等都较差。

3.高等师范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偏多、偏深

近年来德育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等是必须开设的。加之各种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偏多、偏深。而要突出“师范性”,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就要调整教学计划,但总学时是已核定的,这就给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办学的软硬件基础不扎实,缺乏必备的实践教学条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师范专业缺乏基本的教学实践条件,表现在:第一。没有基本的实验设备,如语音室、微格室等;第二,教学计划中缺乏制度化的实习、见习环节;第三,缺乏教学实践评价体系。

五、加强高校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措施

1.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第一,将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内容融八专业教育内容。减少专业教学理

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把教师职业技能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内容中,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使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化。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和专家及中小学合作,共同参与、共同研究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第二,把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与专业教学的考试结合起来,强调毕业证书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

2.改变职业技能课的教学模式,实施分段教学

要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对职业技能课程实施分段教学。即第一段实施职业技能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且压缩这一部分的学时;第二段实施实践教学,即将前一段的理论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实践。

3.加强对担任职业技能课教师的培养

目前高校中担任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传统的讲授型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加之又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如: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外聘等,导致实践教学得不到师资保证。

4.教学设施的建设要突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

根据师范专业的特点,建立各种实训实验室。比如说微格实验室、语音室、教师礼仪学习室、书法技能训练与展示室等。通过实践教学,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要让他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

5.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高校必需和中小学合作,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与中小学合作能确保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更贴近中小学的实际、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满足学生的需求,是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途径。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在学校实践情境中实现互利双赢,实现师范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成长。并在与中小学的合作中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这从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篇(3)

关键词: 职业;技能鉴定;措施

Key words: occupation;skill appraisal;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08-01

0引言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1国外现状

进入 21 世纪,国际上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和“技术人文者”的概念。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特色。德国“双元制”模式:就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各类中学毕业生要谋求某一个职业岗位,就必须首先通过申请成为某一个企事业机构的学徒。学生由企业依照国家标准招收,然后送入双元制大学学习。培养目标是:学士―工程师,即既有大学理论知识,又有从事工程师工作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能担当起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不需要企业再进行适应性培训。这是区别于传统大学之处。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1994 年韩国实施了“2+1 制”,即学生头两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第三年在企业接受一年的现场实习培训。1998 年建立了 40 所“2+1制”示范学校。澳大利亚的学校,将教室和实验室甚至生产车间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学,还有现代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在实验室或车间进行,完全按实际工作要求操作。由此可见,技能教育是全球化教育趋势。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特殊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目前各大企业越来越看重“两证型人才”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学习培训再考一两个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毕业生尽快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2我国全日制本科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企业内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开始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证并重,学科性教育和职业型教育两教并举,已成为社会共识,近些年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各大高校得以顺利开展,参加培训鉴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我省近三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51%,普通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它作为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有的大学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获一门职业资格证书;有的大学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门必修课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计学分,有的学校创造条件,提供信息,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是哪种形式,目的都非常明确,希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技之长,学以致用,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在加深,热情不断高涨,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大学生所拥有的技术和技能的凭证,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

3改变职业技能鉴定现状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认识刚走进校门的大学生弄不清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不知道为什么在取得本科文凭同时还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职业技能培训的含义和作用,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学历”加上“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将来就业最有效的通行证。

3.2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缺乏规范性,试题库试题陈旧我国1997年开始试验试题库的开发,但是职业技能鉴定中出自国家题库的试题所占比例较少,试题不规范、不科学,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3.3 考评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考评员队伍的基本情况看,无论是文化技术水平上,还是人员的分布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要大力开发和增加题库的工种量、试题量,保证试题客观、科学、规范。

3.4 资金投入不足,鉴定设施不够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是技能操作,应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技能鉴定站往往存在着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实验设备无论是数量还是更新程度都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技能考核和鉴定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争取财政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尽早购置健全相应的职业鉴定所需的必要设备,以保证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高等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又有意义的系统性工作,“两证”用人制度已被广泛采用,企业偏爱既有理论知识又会操作技能的大学生,聘用之后能马上上岗,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策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效应会越来越大。因此面对高校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提出一定的改良措施必将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并提高高校对人才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雪梅.对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2-02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特征

1.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潜能的发掘和提升。传统的辅导员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辅导工作,而忽视了对辅导员本身素质、技能的培养和开发。传统型辅导员往往注重消除大学生的障碍和处理危机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职业技能竞赛在矫治和发掘辅导员潜能性辅导工作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种素养,增进大学辅导员相应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辅导员的职业性和竟争性,从而开发高校辅导员潜能,挖掘辅导员的职业潜质,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前程。

2.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不是过多地集中在开发潜能、培养技术、增强竞赛等方面的能力,而是在这种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中感受到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即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使得其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状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职业性为辅的一般性规律,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常规的职业辅导活动。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使辅导员提高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为辅导员人格素养的提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社交能力,完善和丰富辅导员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更加完善。

3.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其任务十分艰巨,其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大学生整体素养水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仅反应出当前辅导员的状况,而且能反映出学生心理品质是否能得到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在职业化和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必须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水平,既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1.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思想,学校应在学生行为的管理上下工夫。职业技能竞赛迎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这一工作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帮助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开发、整合自身的职业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是大学生的人格辅导。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成长与健全发展。三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以其事业发展为核心,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辅导员应根据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设计、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2.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竞赛不仅给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平台,而且对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竞赛对辅导员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可以成为一次机遇,在竞赛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二是要求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重新认识清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是要求辅导员重构知识结构,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当前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氛围中的大学生辅导员,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合理和多元,各个方面都需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重构自身知识体系。

三、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展示辅导员个人魅力的舞台。培训对一个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技能技巧,而且为辅导员提供提升自身素养的锻炼平台。要创建立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对高校林林总总的技能比赛,就需要设置专门的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内容。要制定多元化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犹如船舶有了航海的指南,朝着既定的方向航行,不迷失方向,有明确的标准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2.要建立健全合理化的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和进一步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激励制度。辅导员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对大学辅导员职业技术能力竞赛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与制度,诸如一些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激励制度、惩处机制等办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培训档案管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积极工作的人员,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各项保障能力和协助机制,使得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在提升素质和增强能力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其工作职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3.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衡量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训练和研究能力,努力搭建职业技能竞赛科研平台,培养大批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辅导员,发表高水平的关于辅导员职业技能方面的科研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其一,要不断设立辅导员职业技能省级、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提供专项资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对职业技能科研的兴趣,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二,要定期召开职业技能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对辅导员来说尤其重要,开展总结经验会不仅能够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够给辅导员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或出版科研论文集,以供全校辅导员学习借鉴、讨论、推广和宣传,转化为科研成果,甚至还可以成为精品辅导员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篇(5)

(1)建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想要在校期间科学合理的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那么就必须先明确自身的职业理想,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大学生就很难有效展开职业素质的培养,就算是开展了职业素质培养的活动但是培养效果却得不到保障。由于大学生不能明确自己以后的职业理想,所以就不能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方面职业素质,培训时的效果在以后实际工作中也得不到有效的体现,让自己在职业规划上走很多的弯路。因此,大学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了解职业的特色,明确职业定位。人与人之间的能力高度和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模式下都有相对应的职业岗位,在选择职业岗位时首先应该了解到所选职业岗位的特性和未来发展前景,并且还应该结合自己的职业个性,将自己的职业类别分类,带有针对性的思想去选择职业道路。

(3)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提高职业技能的水平。如今国内多数大学都开展了职业素质教育,但是力度还应该加强。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多数还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的机会还是比较少,自身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实践的时间还应该增多,想要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并不断的发展最终得到成功,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有意识的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为走入社会准备的更加充足,期间大学教师也应该用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强化。

(4)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并提升职业素质水平。如今很多企业单位都比较看重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品质,多数情况下都会将这两方面的要素融入到应聘环节当中。在校期间,学生进行团队配合、技术创新、冷静思考、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锻炼都可以提升以后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优势。

(5)激发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的社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不论是无形的还是有形的压力都在逐渐上涨,大学在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高昂的心理环境。能够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力,让自己在工作当中随时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控制好自己在工作当中的情绪。一个成功人士的心理通常都是在不断挫折中形成的,其抗压、抗挫的能力也比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强,并且还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的转变,摆正自己的心态,同时还会不断学习别人长处,时刻检查自己的短处并不断的完善,从而增强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2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

(1)增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力度。政治思想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创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的主要方式之一,让在校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得到大学生不断的支持,为我国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只是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还做的不足,因此,为了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大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培训的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定义自己和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与社会两点之间的联系和距离,并且主动调整自己各方面的要素来适应这个社会。心理问题是大学就业过程最为常见的现象。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主动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环境和心理活动方式,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寻找心理专家帮助引导和疏通。

(3)加大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强度。大学生职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我国多数大学教育中,职业技能培训往往只是在书本理论之上,从而造成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岗位后无法快速的进行工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是了解工作的理论知识。所以,大学教育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融入职业技能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从而让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

篇(6)

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是任何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素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培养要与现代社会体制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要在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中来完成。

一、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以前那种一辈子就指望某个专业或一种职业吃饭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高职院校必须将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一起抓,全面提高高职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学习懒惰,纪律松弛,挥霍浪费等不良品质。这些学生的职业素养肯定不会好,最终被社会所淘汰。目前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对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以为然,不能够认真对待职业技能训练时的严格要求,职业素养表现令人堪忧。大众对高职教育的热情,主要是对学生就业值期望比较高。如果学生毕业时很难就业,家长的教育投资的不到回报,人们对高职教育的不满势必会增加,这必然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素养培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和学生对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期望值很高。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状况是高职生最重要的人生诉求。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校园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都有各自的行规业律,但各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是一致的。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追求高尚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透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将来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成长为训练有素地骨干人才一,为自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平台。

二、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面很广,覆盖的内容也比较多,要提炼出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接受性的语言并非易事。但培养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身心健康、明荣知耻、坚持原则、遵纪守法、诚信为先、高效工作、团结合作、顾全大局、勤奋钻研、言行有责、与时俱进。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品质的培养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单位在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个人能力。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这也正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它为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参考。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抱负。道德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要靠个人的自律来遵守。事实证明,道德品质的培养仅有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法纪教育。法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有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能力。从篮球比赛到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都是最好的例子。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经常交流思想,在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实训练习中应有意识增加模拟团队工作的场景,教师扮演指导角色,引导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集体活动,学会正确的“争”,可敬的“让”,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敬业精神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致使一些聪明人事业告败的重要原因是:尽管他们个人才华、学识出色,然而无法弥补他们态度中更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业的投入、缺乏对他所在单位的忠诚以及在责任感中激发出来的主动性。许多成功人士的体会可以进一步验证,勤奋、敬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待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都要积极主动去完成每一项工作。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融人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从校内实验实训到校外社会实践,构建学院全员培养、全程培养、全方位培养的局面。 (四)市场观念培养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机制,是优胜劣汰的筛子,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高职生要经受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大手的拨拉,我们就必须培养他们一些市场观念,如信息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法纪观念、效益观念、创新观念。

(五)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方案的优化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来进行,都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基础。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职业素养培养包括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育与培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我们就是要在教育活动和培训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围绕个人的人生目标,明确人生阶段的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从高职生人学开始,就要抓住时机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白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二)通过“两课”教学培养职业素养

为适应高职培养目标,两课教学的内容、方法在不断改革,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意义和内容,掌握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观念。

(三)通过技i}iOl练和资格证书考试培养职业素养

技能训练的各项要求无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职业准人的标准,它反映了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内容全面、训练科学且具有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聘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优秀人才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样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开展向雷锋、李素丽、邓建军、洪战辉等先进人物事迹学习活动,举办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技能展示、科技制作、知识竞赛,报告讲座等,让职业素养培养无处不在。

篇(7)

二、树立职业理想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大部分大学生孩提时代就有最初的职业理想,有的相当科学家,有的想当医生,有的想当演员。这种萌动的职业理想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成熟,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目前,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受“金钱第一”,为我奋斗等腐朽思想的毒害,标榜“潇洒人生,梦幻人生”,使职业理想变得模糊和扭曲。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

三、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职业技能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落脚点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大学生的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篇(8)

一、导语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到社会各界的巨大关注。虽然我国经济保持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平稳发展,但总的来说工作职位的增长还是赶不上年年递增的毕业生人数。与此相对的,是高校毕业生们普遍表现出的职业迷茫,不清楚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没有规划,实际动手能力弱,缺乏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事业心和进取心不强。大部分毕业生找工作容易随大流,没有选择性。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得不到缓解,不利于社会人才的新陈代谢。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历史及教育制度的原因,我国许多高校仅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对就业工作重视度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跟不上市场需要发展的步伐,导致有能力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有需要的单位招不到人才的怪现象。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部门,专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实际上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仅仅停留在行政部门的阶段,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日常的行政工作、就业手续办理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等方面,而在职业指导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职业指导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世界上第一个职业指导机构1908年成立于美国的波士顿,专门对求职者提供系统的职业辅导。职业指导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帮助求职者提高职业能力,明确就业目标,从而促成最终的就业。相比起国外,职业指导作为外来理论在我国本土化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目前学界对其内在理论研究较为匮乏,规范有效的运作模式尚未构建,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底气不足,深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职业指导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充分肯定和重视职业指导,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二、定义

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其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目前为止,对于职业指导的定义,学界说法较多,姚裕群认为职业指导(Vocational Guidance)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职业、定向学习和选择职业的过程,也是帮助人们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朱启臻教授把职业指导定义为:“职业指导是培养人的职业意识、职业品德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过程,是帮助个人根据国家需要、职业要求及自身特点选择职业并适应职业的过程。”

职业与个人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生涯在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过程,它受到个人内在和外在力量的影响。生涯发展是一系列选择连续进行的结果,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职业指导更突出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和影响,它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的分析及咨询服务三方面的内容。职业指导与个人兴趣、能力、个性特点要求相结合,通过正确认识自身素质、专长和潜在资质,对个人的局限和自身条件做客观的评估,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实现人和职业的合理搭配。

所以,综合地说,职业指导就是指,通过各种学习训练手段引导个体了解自身,认清自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并培养个体的职业品德和职业能力、择业观和职业观,以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更长远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更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的一种行为。

可见,科学完善的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他们形成完善的择业观、职业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指导所培养的并非做一份具体工作所需的具体技能,而是培养宏观上职业规划、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创业能力和微观上的人际交往能力、求职礼仪、撰写简历、笔试面试技巧、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等。

例如,通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就业政策和劳动法规,提高大学生运用这些政策法规来帮助自己就业、解决自己的困难的能力。不同劳动保障政策往往针对不同的求职群体,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小额贷款政策”、“4050 人员优惠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等,很多人并不了解相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不能充分运用这些政策法规来帮助自己就业,解决自己的困难。

现今,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并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对职业宏观和微观的认识。由于没有系统的职业指导,即使通过实习和兼职,有的学生也因为缺乏系统实用的理论知识,以致不能很好地适应职场生活而丧失信心,影响今后就业。

因此,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通过有经验的职业指导教师传授给学生关于职业规划、求职、职场、创业等相关知识,提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熟悉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是十分有必要的。由此才能在学生就业前,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以便在真正就业后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尽快转变角色。

2.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除了具体的职业技能外,也包括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上的指导。如果说职业技能是学生就业的硬件,职业素质就是学生就业的软件。具体地说,职业素质就是指大学生的五种能力和一个精神,即:独立生存能力、锐意进取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融合社会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爱国爱党、勇于奉献、勇敢顽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拚搏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相对来说更加抽象,指导难度更大。对于当代大学毕业生来说,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导致自小到大经历的挫折有限。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前,习惯于享受父母和老师的照顾、庇护。另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偏向于单一的知识的学习,缺乏实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遇到挫折不知该如何调节。反映在职场上,便是他们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

对于这类学生,职业指导至关重要。在大学四年期间,合理引导他们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接受挑战,积累工作经验。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障碍时,积极对他们施以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调节心理状态、应对挫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克服在就业上“等”“要”“靠”的思想,树立“争”、“抢”意识,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这对他们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职业道德方面,通过讲座、培训以及实践积累经验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其一生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所以,积极正确的职业指导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确实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明确学生职业目标

相比起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大部分大学生更加缺乏的可能是工作目标。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他们对某种职业的认识通常也是模糊的,加之大学生在教育高成本的影响下,产生了对未来就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让学生感到茫然、困惑,人生目标模糊不清。目标的确立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可能比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所造成的影响要大得多。一到招聘季节,毕业生应聘更多地是一窝蜂,很多同学看到什么职位都去试一试,没有选择性,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广撒网但最后却无收获的现象普遍发生。可见,培养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职业指导不仅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培养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是从新生大学入学开始,鼓励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兼职体验各种行业,一步一步明晰自身的职业目标。同时,职业指导老师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以及性格特点,对学生做出一定建议。另外,根据原劳动部印发的《职业指导办法》第6条规定,职业指导工作还包括调查分析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这对于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中找准目标、明确方向有重要意义。

职业指导通过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从而进行实事求是的职业设计,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在合适的工作岗位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4.促进人力资源合理分配

对劳动力市场而言,职业指导能够促使人力资源供求双方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实现人、职匹配,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当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职业岗位呈现多层次多序列态势,不同岗位对劳动者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也差异很大。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也由于他们个体条件包括工作能力、学历、兴趣爱好、身心条件等都有所不同,其职业选择也就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何让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能更为全面地相互了解,进行供需双方的有效、合理与及时匹配?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职业指导。通过职业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心理测试、个人面试等咨询服务,以了解他们的素质现状和求职要求,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建议;通过职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性质、特点、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及薪酬待遇等,实现人、职匹配,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科学完善的职业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高校和社会来说都是当务之急,对于学生、高校、企业、社会四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对学生来说,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

职业指导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校学习为的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职业是最终目的。一旦毕业后却无法就业,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而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学习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指导必不可少。职业指导所服务的最直接的对象就是学生,通过科学的人才评测方法,明确学生自身个人特点,适合的职业道路,最终明确他们的职业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人尽其才,找到确实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做好一份工作除了专业知识外,许多专业以外的职场知识不可或缺。当前我国教育体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对于职业教育重视明显不足。以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时对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一无所知。改善这一局面的直接措施就是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并且是贯彻整个大学期间的职业指导,从而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起到直接的帮助作用。职业指导对学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企业来说,提高招聘效率,招到合适人才

职业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指导,但事实上,职业指导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经常遇到很多用人单位明明缺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原因除了信息的不通畅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明确,没有详细的职业规划,对于职场完全不了解,导致应聘不成功,也导致企业招聘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应届生的不信任。

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认清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职业指导老师本身对社会就业形势、企业单位需求情况变化有科学的研究和深刻的了解,因此能够充当学生和企业单位之间的桥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双方更为顺畅的交流沟通。这样,由于应聘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都有了质的提高,企业的招聘成功率也要大得多,能够用更少的招聘资源得到更多的合适人才。

3.对学校来说,引导学生就业,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检验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便是就业率。虽然学校的正常教学不能单单参考就业率这一项指标,但是,就业率确实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方式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学校的就业率高,说明学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是具有一定水平的,也说明了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水平以及培养方式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

通过职业指导,学校还可以了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要,按照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最终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实力。职业指导是架在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职业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由此,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学生的顺利就业,反映在学校层面,便是就业率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办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就业和办学相互促进,相互增长。

4.对社会来说,减低失业率,提高创新能力

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造成许多毕业生毕业后无固定工作甚至没有工作,无所事事,对于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长此以往,这部分人群很有可能成为社会隐患问题。同时,由于就业率的低下,导致社会的不满,也容易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危害社会稳定和和谐。因此,促进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一个全国上下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职业指导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直接的措施,对于促进学生就业的作用上文已经有讨论过了。

另外,前文提到过,职业指导也包括对学生创业的指导。职业指导老师的工作之一便是找准市场热点,开发就业岗位。我们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也会在调查分析社会新需求的同时,去把握市场脉搏,指导开发新岗位资源。特别是鼓励有创新意识、有思想的求职者进行创业。“创业是最好的就业”,通过鼓励他们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充分利用了解社会、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大胆创业,也能在无形之中,指导了创业者开发更多的岗位给其他劳动者。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要求,符合群众的利益。对于社会来说,能够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整体创新性的提高,促使经济良性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不稳定因素,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社会上下各方的切身利益,值得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有许多难点需要我们去一一突破,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在高校中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通过上文的分析,职业指导作为一种科学可行的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除此之外,它还能对高校、社会、教育制度等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潜在价值巨大。职业指导完全有理由也应该成为大学就业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得到普遍推广和长期执行。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第1版)[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姚贵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初步构想[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4

[3]孙震瀚.国外的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刘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5

[5]王晓葵.论职业指导在帮助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篇(9)

独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门的规定创办的本科层次的新机制,是新形势下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为我国扩大本科教育规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独立学院大学生因社会原因及其自身原因在就业中承受着高于普通大学大学生的压力。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职业化教育,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已成为独立学院思考的热点问题。

本文认为独立学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之外,还应对学生实行就业前的职业化教育,让他们在进入企业前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透过职业化教育调整他们的就业心态,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因此,在独立学院开展全方位的职业化教育意义重大。

一、独立学院开展职业化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化教育是指大学生由社会人转变为职业人的提前社会化阶段。透过在职业方面的内化、角色学习,传承职业文化,获得统一职业价值标准的过程。职业化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市场缺少什么样的人才,职业化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同时职业化教育更多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更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一进入社会,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一展身手,更受企业青睐,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1.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自我的形成与发展,追求自我实现

职业自我是大学生谋求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人谋求职业发展的动机程度与实现愿望完全取决于个人对职业自我的分析及期望程度,因为在我们分析目前的职业时对其产生不满,从而形成职业期望,即职业理想,而职业理想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职业自我的期望水平,是个人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自由的体现。在独立学院开展职业化教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自我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建立职业生活方式,培养职业角色

职业化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后就具备了从事相应职业的资格。职业生活方式是职业角色的综合体现。职业生活方式的建立与适应是在行为上与职业保持着一致。在独立学院开展职业化教育就是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其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活方式,确定自我的职业角色定位,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内化职业道德,传递职业文化

为什么许多成绩优秀的应届大学生,专业好、技术硬的求职者却屡屡碰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职业化”作为人才甄选的条件之一,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强调求职者的内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是以外在的强制来约束个人行为的,而职业道德则是以内在的控制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职业文化是职业观念、技能、心态等的综合体现,是延续职业的必要保证。大学生职业化就是要内化职业道德,能够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最大化融入目标职业、企业文化,争取在理念上与职业、企业共同发展。

二、独立学院职业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注重理论教学和研究,忽视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如基础薄、能力强等,职业化教育没有系统开展甚至空白,导致学生职业道德缺失。

第二,为迎合市场需要,过度强调专业调整,职业化教育没有深入开展。

第三,学生对在教学管理中加入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性认可度高,但对相关知识和方法认知度低。说明当前独立学院在职业化教育方面思想上重视,但相关知识不足,没有全面开展规划教育。

第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实习环节脱节,职业化教育推进缓慢。

第五,对职业化教育投入不足,职业化教育方面的配套设施、人员存在着很大缺陷,阻碍职业化教育发展。

三、促进独立学院职业化教育的对策探索

1.发挥职业化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长,使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职业化教育的进程

对学生进行单一的传统的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将较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职业化教育尽管倾向于培养与市场需要相吻合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虽然很高,但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弱。如何能够发挥两者之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最佳的方式就是使职业化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融合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注重学历培训又注重技能培训,既可以使学生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学到综合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学历,又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入职业化教育,培养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对于独立学院,更应该正视当前教育体系的弊端,积极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职业化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长,大胆做出尝试与改革。如: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选修课、实践能力评估纳入学分考核、多引进有企业经验的讲师等等。

2.发挥辅导员潜力,使职业化教育的分解落实得到全过程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具有与学生接触多,了解学生等优势。由辅导员去进一步开展职业化教育,将更深入及全面。笔者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化教育工作可从以下几点开展。

(1)从新生入学开始,辅导员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化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比如通过往届的优秀就业个案介绍、一些职业技能大赛宣传等渗透到无意识学习当中。同时,应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充分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辅导员甚至可以承担新生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化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在大学二、三年级开展职业技能培养。经过大一的学习,学生对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大二、大三的教育首先应培养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了解。根据本专业特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到底需要考取从业还是执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和等级等等。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未来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应会学习、会工作、会生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一个创新型的人,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临毕业的最后一个学年应进行职业化行为规范教育。大学最后一个学年的课程较少,学生逐步要与社会接轨,个别学生更通过实习对职业有了切身的体会。因此,该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化语言、职业诚信、行业基本素养等培养是必要的。让学生尽快成为优秀的技能型工作者,在社会上少走弯路。

3.系统培训教师的职业化意识,使职业化教育深入渗透到各门课程教学当中

教师拥有良好的职业化教育意识及理解是营造学校良好的职业化教育氛围的基础。职业化教育的目标不应只是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职业技能技巧等知识,而应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化的意识。意识的培养可通过多途径的渗透,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自然地向学生传导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等理念。这样,学生每天接受的言传身教的效果将是一两门职业化课程所无法达到的。

4.搭建有效实践体验平台,有利于职业化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全面开展

促进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在校学生搭建有效实践体验平台。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可采取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式在师资技术上资源互补。教学中更多地引入企业相关课题,采取培养研究生所实行的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供学生学习和实践。这将更有利于职业化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全面开展。

5.组建专业辅导团队,使学生便于获得专家式的服务,让职业化教育多渠道的有效推进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23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o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broaden students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随着招聘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完全看重大学生的一纸文凭,而是更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的政策,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1.1 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从1985年的32万增长到2014年的727万。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和在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局面,今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是影响高校声誉和排行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①如果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人才就业市场中处于一个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地位。所以说,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

1.2 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

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②这足以说明高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国家劳动部门为了更好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已先后制订了几千个职业岗位标准,而且已对其中许多岗位的从业人员实行了严格的上岗准入控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将有愈来愈多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现在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历要求,如果没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会缺乏相应岗位的职业操作技能,可能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法达到相应岗位的上岗要求。因此,他们不得不面临毕业后又回炉重新进行相应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与就业岗位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如果既没有中等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没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相对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将在就业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必须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实际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相应岗位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为他们未来的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1.3 大学生自身能力提升的培训需求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证动机主要是为了将来就业和创业做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应除进行体育特种行业的培训外,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今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应重点围绕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加强专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进行。

2 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2.1 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的一大现实难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员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影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③现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科教师基本上是纯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实际操作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难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出现对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受到高职高专院校对兼职教师的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限制,使得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一线技师又无法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因素严重影响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开展。通过“内陪外引”的方式,对内加强现有师资队伍培训使他们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对外引进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充实教师队伍,不断满足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

2.2 职业技能培训开发与体育专业理基础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问题

职业技能教育要想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大力开展,首先是解决如何把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融入到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既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结合问题。而要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就必须相对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同时增加实践课时,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这就必须增加相应的课时数,这可能与体育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产生矛盾,如果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不重新审核使用陈旧过时的教材和修改多年不变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将很难满足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为了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问题,学校必须组织相关教师专家和有职业技能管理经验方面的专家以及企业家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进行共同深入的探讨。还有就是把职业技能的考核和专业教学的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但不能为了某些利益问题而将两种教育分离。可考虑将职业技能知识考试和学生课程考试结合起来一卷多职,将职业技能考核和学生实践考核结合起来,一考多能。④

2.3 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问题

实施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的教学制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趋势,但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工种)明目种类涵盖不全,导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以及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非常有限。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的利益分配不均,势必会造成工作中相互牵制不太和谐的现象,这些都将是影响职业技能开展的不利因素。因此,除了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外,还应组织有相关职业技能管理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与学者不断挖掘与高职高专体育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技能范畴的鉴定专业相适应的资格证书种类,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的步伐和提高职业技能开发的质量。

2.4 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虽然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开展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但体育专业除了在体育特种行业进行培训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更有甚者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进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究其原因往往是与学校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不到位有其密切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只注重学历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技能教育,没有实施双证并重的教育。

2.5 校内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满足体育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的需要,在校内外建立了一系列的实习实训基地,但能满足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却很少。因此,在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就无法满足学生相应的实践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和保证培训的质量。所以为了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在校内外建设满足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基地。

3 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随年增加的趋势,就业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专业性相对比较强,再加上受到自身学历的限制,就业面相对比较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刻不容缓的任务。学校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条件,以便更好地满足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应要求和保证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 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5.11:8.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7.3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1)高职学生自主创业难。高职学生选择创业的仅占一小部分,第一,他们没有良好的项目;第二,在资金、团队建设等方面都不成熟。初期可能获得一些投资,但是想要维持良好收益,不仅需要项目好,还要求各方面的协调管理。所以选择创业这条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欠缺。高职院校的盲目扩招会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设置,校方并没有完全投入学生专业及其具体工作应用培养上面来,导致学生在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没有机会学习到职场上需要应用的技能,在岗位竞争中缺乏优势,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缺乏职业规划。由于长期在校园里学习,很多学生就只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应付考试,对自身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对未来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毕业后在找寻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盲从现象,只是跟风应聘。

(4)就业门槛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某些专业盲目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增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但企业招聘名额有限,就职门槛也在逐步提高。企业筛选人才不光注重学生本身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对应聘者的团队配合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都有很高要求,这使得大量的高职院校学生因水平有限找不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只能从事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

2.加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方法

(1)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学校应针对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做一个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课程设置,不仅教授有限的专业知识,更要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本身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校园里就能通过学校的课程了解一些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不同,它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是集普通教师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素质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传授一些技能性知识。教师的定位也应该从原来死板的基础理论教学过渡到应用实践上面,这样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才能使得整个校园的教学氛围得到逐步改善,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大学生通过学校老师的职业指导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现实,因此,教师应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明确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并不断加以调整,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3)提高学生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都从事着简单的基础性工作。而从事这个岗位时,往往会工作累,时间长,工资却不尽如人意。这r候他们可能就会被报酬更加丰厚的公司所吸引,放弃眼前的工作。一方面,这损失了一定的求职经验;另一方面,自己的职业心态也会变得越来越浮躁,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降低就会降低实际的工作能力。

(4)增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高职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校企一体化合作,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多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职场实践的平台。使学生了解现在岗位的要求,将自身的实际能力与企业要求进行对比,从而弥补自己现在欠缺的能力。

为了有效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技能,就要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深化“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使高校人才的培养机制满足市场要求。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使学生良好就业。

校方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相应地设置一些激励的方法。例如,针对实践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校方应督促企业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实习岗位,应为有计划日后到企业求职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样企业才能让高职学生一毕业就能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