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发展路径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9: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发展路径规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发展路径规划

篇(1)

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实践

1国外低碳生态社区实践基本概况

低碳生态社区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区的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国相关学者曾根据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将其分为乡村生态社区、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和生态城镇等四种类型[3]。而国外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生态环境。2)提倡绿色出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3)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与建筑的节能设计。4)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2国内低碳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以低碳为口号,同时以万科、万通、郎诗、当代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策略联盟也发起了低碳绿色运动。固然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现状,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社区规模而言,我国的社区人口在5000人~10000人,这无疑从技术层面上增加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难度;从组织管理而言,我国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生态保护重视度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进行界定,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低碳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体系中,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使用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实现它们的分步发展与整体协调是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重要途径。

1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1)土地布局规划: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区与商业区彼此分离,从而造成多样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因此,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中,应首先抛弃功能主义的束缚,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社区中合理布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增强社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2)交通系统规划:步行交通系统与绿色出行方式。社区对内交通应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保障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以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为目标。同时在社区对外交通规划中,为营造低碳生态社区,社区内应提供良好的交通联系,包括公交车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倡导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倡人们采用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3)社区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应注重内在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各种生态流的畅通[5],使社区生态系统向有序理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利用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增加社区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保持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2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1)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同时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达到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状态。具体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采用外墙隔阴和屋顶隔热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手段减少耗能与空调费用。2)健康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仅仅是人们对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减少这类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延长住宅的寿命,有利于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使用管理与运营体系的可持续性

篇(2)

按照《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的分类标准,将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庄划分为城郊型和乡村型两种类型。乡村型村庄根据主导产业及现状资源条件,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旅游型、工业型、保护型等村庄。本次研究重点选取具有普适参考意义的工业型、种植型、旅游型乡村。

二、发展路径

1、武家嘴村——航运造船起家,实现跨越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武家嘴村依托紧邻石臼湖的优势,发展水上运输,并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管理的水运事业。90年代随着浦东的开发,武家嘴村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水运造船业,将全村滩涂建为造船厂,并开辟了通往上海、南京、宁波深水港的32条集装箱内支线。同时,随着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臼湖已不能满足该村船舶制造的规模,武家嘴村决定走出本地,由湖边向江边发展。2002年武家嘴村与长江航运集团合资组建长武江海船务有限公司,于南京市郊的八卦洲和浦口建设两处船舶制造基地。2003年依托南钢的大量外矿运输业务,武家嘴村、南钢集团共同组建股份制鑫武海运集团。2002年该村在高淳县城区征地241亩建设武家嘴新村。至此,武家嘴村的主要生活、生产功能均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实现了村庄发展的异地城市化转型。

武家嘴村最突出的发展特色在于“把握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集体经济主导,主动突破瓶颈”。武家嘴村依托区位优势发展水运造船特色产业,并以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面对机遇和挑战,克服地理瓶颈将产业空间由湖边发展到江边、海边,在城市中建立起现代化生产基地,带领村民生活向城市化发展过渡,完成自身的城市化。

2、蒋巷村——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

蒋巷村以农业起步,在先天农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蒋巷村瞄准市场先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建材加工业,迅速跃升为该省的龙头产业,提高了村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在大力巩固拓展工业的同时,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农业,打造农民新居、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生态种植园,并建立起一系列景点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蒋巷村的成就与当地政府扶持和推广分不开。早期农业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涉农优惠政策,引导蒋巷村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工业方面,当村级龙头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方面,该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业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品牌。

蒋巷村在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协同”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通过工业经济反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3、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4、张阳村——农业起步、发展苗木、拓展旅游

同大多数村庄一样,张阳村早期发展仍以基础农业起步,该村用地较为平坦,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农田规模集中,粮食产量也较高。良好的农业条件为张阳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0年代初期以前,张阳村依托10多个矿山宕口大搞矿业开采,以采石、采矿为主导产业,当时大量山体破坏严重、植被遭到砍伐,路面坑洼,造成了严重的污染。80年代,随着张公洞风景区的打造,部分村民意识到市场先机,上山挖来木桩制成盆景,受到游客青睐。越来越多的村民投入到苗木盆景的制作中,张阳村开始了规模化的苗木盆景栽培,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专业的花卉苗木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随着花卉苗木品牌的扩大,以及张公洞、玉女潭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上升,张阳村开始转型为乡村休闲旅游与自然观光旅游。2003年该村成立了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开辟了1000亩的花卉盆景基地,打造以苗木、吊瓜、茶叶、杨梅、青梅、板栗等六大特色的种植基地5000多亩。培养出龙潭苑树桩苗木基地、伟达开心农场、瑞龙潭生态园等集观光旅游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张公洞、玉女潭的开发更是吸引了大量省外游客,张阳村前后投入4000多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治环境景观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了以景点观光、农业体验、养生度假为主的休闲旅游业。

张阳村的发展路径经历了由农业起步,高污染的矿业开发治理到特色化农业生产再到休闲旅游业四个阶段,其特色在于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打造苗木盆景特色产业,借助景区效益推广乡村旅游品牌,并在此基础上以苗木产业为依托积极融入区域旅游的大圈子,形成了农业、苗木、乡村旅游三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思考

通过以上四个案例发展轨迹的梳理,不难看出村庄的发展与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政府扶持紧密相关。虽然广大农村先天条件各不相同,但发展路径的选择应在深入分析区域发展态势和自身条件基础上,以农业为基础,努力寻求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借助资源优势构建“一村一品”,打造特色产业和品牌效应,从而实现一产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低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是在应对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代表一种新型的具有可循环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是经济结构、能源消费、社会生活方式、技术等方面的理念变革。①

传统经济是不加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越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而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考虑环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使经济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共生,减少环境污染,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低碳消费倡导城市居民具有低碳意识和低碳消费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建设低碳城市,形成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不仅是城市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未来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低碳视域下京津冀城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城市发展现状,本文选取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保定市等5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走访、询问访谈、资料查询等调研工作,低碳视角下河北省城市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土地规划利用不合理,由于城市用地方面没有统一要求,因此粗放型扩张发展,用地布局混乱、土地浪费的现象严重,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不完整。以传统产业为主,其主要特征是资源、能源消耗比较大,京津冀城市产业尚未形成合力分工、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局面,产业协作机制建立缓慢,缺乏引导、控制与有效的合作。三是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科院对京津冀强霾污染作了分析,污染源燃煤占了34%,机动车排放占16%,这两项加一起就占50%。其他50%来自工业、扬尘等其他方面;②优质洁净能源利用程度、效率低,煤炭和石油在京津冀能源消费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生大量的CO2、SO2、烟尘和工业粉尘带来了严重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四是公共交通程度低,京津冀城市群内交通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城际间交通运输结构单一,铁路和市郊轨道运力不足,难以适应协同发展的需求;区域机场群、港口群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多种运输方式间更是衔接整合力度差等。五是绿化碳汇保障能力低。目前,京津冀城市绿化建设依然处于各自为战,零散、滞后的局面,整体绿化状况差强人意,致使环境的自净能力和储碳能力大大下降,与公众强烈的环境诉求不相适应,导致碳汇吸收能力低下。六是居民低碳意识还较薄弱,城市居民环保意识不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垃圾分类不到位,也是造成城市碳排放多的重要原因。

京津冀协同发展低碳城市空间规划及发展路径

低碳发展是城市的未来,结构性政策与实体机制改革的配套实施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变革,京津冀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协同、有序、高效、持续”的原则,共同构建低碳城市发展愿景。京津冀城市低碳协同规划发展体系框架如图。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绿色交通布局。京津冀低碳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城市长效发展机制和内在动力,对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增量、疏存量等规划均衡发展,使核心城市的拥挤程度降低,以线带面拉动广泛区域的中小城市,特别是滨海新区城市协调统筹发展。构建城市空间与功能相匹配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高效用地战略体系,促进土地开发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对城市用地加大立法监管,保证各大城市每个阶段规划目标、规划途径、规划程序的高效实施,对不同性质结构用地的科学分布规划布局,避免重复用地,统筹解决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之间的矛盾,整合空间秩序与功能效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未来土地开发建设留有弹性空间,强化规划约束生态保护隔离地带,形成协同、互动、共生的城市发展状态。

图1:京津冀城市低碳协同规划发展体系框架

京津冀区域交通体系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构建综合交通网络形态格局,促进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相互对接,共同构建京津冀“三小时”经济圈,建“一小时”交通圈、“半小时”通勤圈,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以地建铁,以铁兴地”,通过城际铁路建设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再利用土地升值收益反哺城际铁路建设运营。例如衡水市作为京九线沿线城市,张家口市、承德市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及休闲旅游区,目前均没有实现高速铁路和动车通车;加强各城市的互联互通和对外直达,将加快打通一批京津冀“断头路”和“瓶颈路”,以及城市市内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实现区域内大中小城市互联互通;力争早日实现京津冀区域公交一卡通、客运服务一票式、货运服务一单制,采取智能化手段提高交通便利性,完善公交线路,提倡城市居民“绿色”出行,首选公共交通,优化出行方式。

调整产业区划结构,促进产业转型。京、津两大城市产业结构快速膨胀,强劲的发展势头使两个大城市与周围地区形成巨大反差。只有京、津通过产业转移和职能分解,大城市辐射作用加强,才能够让河北省各级城市与大城市得到协同发展,低碳补偿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京津冀部分产业趋同,需要产业深层次规划、合并、升级,以促进节约资源、促进效率。河北省将承接京津生物制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市场和科教机构五大产业转移。河北省中小城市建立低碳发展为导向的产业体系的协同发展与合作机制,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有机产业链,减缓生态压力。河北省承德被确定为“河北省生态环保产业示范区”和“重点支持的千亿元环保产业基地”,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战略之举,全力打造京津冀生态环保产业园。③

河北省经济是典型的资源能源依赖型,消耗的是全国1/12的能源,创造的是1/20的GDP、1/34的财政收入。④传统第二支柱产业如钢铁产业、制造业、纺织业,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因此传统支柱产业应加快培育激活产业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由资源型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变,减轻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改善结构偏重的状况。河北省要改变以往粗放发展方式,切实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倡清洁生产,形成高效低耗、轻重合理的格局,推进链状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中保定市新能源产业体系在行业内较为领先, 应大力推广发展。河北省城市第三产业目前仍以餐饮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中教育留学、文化创意、金融保险、旅游休闲、信息技术、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还需着力推进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近年来,京津冀饱受严重的“雾霾危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京津冀城市能源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状况加剧。北京市多措并举治理雾霾,特别是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提高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加速车用燃油品质的提升。天津市全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支持冀雾霾治理。⑤河北省在2015年节能减排方面,将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出台大气污染深入治理三年规划,挥“利剑”斩污,推动钢铁、电力、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京津冀区域率先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和数据库以及环保联合执法,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采取严、控、管、关等措施倒逼其结构的转型,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积极发展以绿色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如光伏发电产业、风能、太阳能及电力自动化等,实施集群发展。三地联手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应对雾霾污染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做好减煤、控车、降尘、治企等工作是根治灰霾天的积极措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下大气力改善自身环境,力争让每一寸土地纳入环保监管的视线。

推广绿色建筑,营造低碳人居环境。所谓的绿色建筑应该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体现在建筑寿命周期内的各个时段,包括建筑施工安装、建筑运营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处置和再利用,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的宜居空间,绿色建筑是应与自然和谐的建筑。传统建筑会带来巨大的碳排放,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用水约占城市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约占全社会用钢量的30%,水泥约占全部的25%。⑥如此巨大的消耗,蕴涵着巨大的降耗空间。

自2015年7月起,河北省开始实施7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志着河北成为继北京、天津之后全国第3个推行7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省份。⑦京津冀的绿色建筑应加快发展走向规模化,同时也会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

京津冀低碳城市的人居环境还要注重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危房改造、水电系统、供暖设备、环卫设施等等。京津冀城市属于资源型缺水,2015年4月国务院“水十条”开启铁腕治理污水新常态,节约保护水资源,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⑧中水将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但是中水存在着不能长效运行和水质不达标现象,处理后的中水仅用于建筑施工、小区绿化或景观补水,对于城市居民住户更是“叫好不叫座”,应加强中水回用监督管理,提高中水的生产量和利用率。城管系统可视化监控平台对于交通拥堵、积存垃圾、渣土遗撒等行为及现象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可有效提高城市精细化低碳管理水平。

加强绿化碳汇能力,提高居民低碳意识。碳汇就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储存在生物碳库之中,绿色植物还能吸附减少苯、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截留粉尘,阻滞扬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绿化覆盖率每增加10%,可使空气中PM10含量降低3%左右,总悬浮颗粒物下降15%~20%。⑨京津冀应在实施联体绿化基础上设立生态横向补偿基金共建绿色生态圈,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景观优美、植被多样的绿化方针,建设生态防护型、经济林基地型、用材林基地型、花卉苗木型、公园绿地型等不同类型林带,充分考虑土地的通气透水生态价值和生态修复功能及植物的固碳能力,减少硬质铺装的使用,提倡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坚持“修一条路,建一条绿色廊道”,绿化与道路同步实施,提高土地自净的碳汇能力。

河北将与北京共同携手联合建设延怀(延庆、怀来)盆地国家级生态湿地保护区。此外,河北与北京陆续推进规划10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合作项目,2017年将完成造林40万亩;2015年期,河北和天津将在滦河、州河流域承德、唐山、蓟县等地区,合作实施津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从2014年起,河北每年都要完成造林绿化420万亩,让森林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到2017年,京津冀的林木绿化率分别将达60%、 25%、32%。⑩

此外,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居民的低碳主体作用,利用广播、宣传、海报、讲座、媒体舆论等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低碳宣传活动,使城市居民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城市居民的低碳意识,拒绝“白色污染”和使用一次性产品;提高消费素质,拒绝产品包装上的铺张浪费,积极倡导居民在住宅装修、用电用水、垃圾分类、旧物利用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厉行节能减碳;从点滴做起,最终使人们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消费行为。

京津冀低碳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快低碳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为推进低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创新力的支撑。推进与完善京津冀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追求“质量型、低碳型”城市之路充满艰难险阻,需要各项低碳配套政策、机制改革去推进,需要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每个公民的凝聚共识、务实合作、迎难而上、消解沉疴,力争早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资源、生态建设、社会生活一体化,真正把京津冀城市建设成蓝天碧水、城绿交融、联动集约、和谐宜居、生态文明辉映的低碳城市。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建艺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石家庄铁道大学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低碳城市空间规划及发展路径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456103D)

【注释】

①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②白云:“汽车越增加,越要控制尾气排放”,《燕赵都市报》,2013年3月6日。

③陈宝云:“承德打造千亿元环保产业基地”,《燕赵都市报》,2013年3月6日。

④王丽,王靖:“我省防治大气污染今年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燕赵都市报》,2014年2月28日。

⑤“天津市全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支撑京津冀雾霾治理”,《天津日报》,2015年4月11日。

⑥张洁:“未来主流建筑:本土化的‘绿色建筑’”,《燕赵都市报》,2013年6月18日。

⑦郭晓丽,刘岚:“我省推行7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燕赵都市报》,2013年3月6日。

篇(4)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这一精神,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在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通过扩展“337”发展方式,跨越与经济社会接壤的“围墙”,实现发展的新突破。“337”发展方式即“三融入、三合作、七开发”,就是:融入各类学校,开展校际合作;融入大中小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开展校地合作;在开发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培养人才平台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产学研合作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生源基地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就业市场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多体制办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上实现新突破,在开发服务社会新领域上实现新突破。

“133”战略发展目标:“1”是一个核心目标:即建成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3”是勇创三个办学新特色:即学校特色―――和谐多元,精细敢为,精细化成为学校的新标识;专业特色―――工、文为主;人才特色―――“合格+特长”,彰显“1-0”,蓝(领)白(领)皆有,一线岗位技术与管理能力俱佳。“3”是打造三个全国知名品牌:即“文化校园”建设品牌,学校成为全国文明单位;“先锋工程”品牌,党建工作进入全国高校先进行列;“两全三网四业型”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力争上游。

在服务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学校确立了“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开发办学”的“三开”办学理念,专业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按需设置,随需调整,特需订做,把全面培养、系统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坚持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坚持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提高知识、素质、能力,学生就业好。通过增设专业社会实践学期,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和差异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强化了实践育人环节,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0%,毕业生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就业的超过20000人,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推广高校”。

二强化政校合作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根据此精神,为更好地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推进我市人才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建设,创新人才公共就业服务模式,鸡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黑龙江工业学院就共同创建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联合体。构建了以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学生创业资讯园等为载体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政校合一”共同助推的就业工作新模式,政府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进入人才密集的大学校园,发挥大学现有的资源优势,联合开展以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共同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双方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办公合署、隶属不变、经费各自独立、互利共赢的紧密型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联合体。学院以为联合体提供办公、教学场所、师资和学生资源作为联合的基础;人保局以为联合体提供人才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工作人员、服务机构、工作经费和建立人才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联合的基础。合力打造公共就业窗口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市场。双方在大学校园内共建鸡西市人力资源市场和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才市场,资源共享,办公合署,履行各自职能和交叉职能,共同开展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整合鸡西地区的人才中介和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以及就业、社保、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资源,联合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人事、档案管理、人才交流、人才测评、职业介绍、创业项目推介、小额贷款、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公共就业创业相关业务服务。合力做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以人保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部门为主体,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职能作用,双方在大学校园内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合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政策指导、形势分析、择业观念、求职技能等为重点内容的培训和服务工作,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一体化服务新格局。以大学为主体,在大学校园内,共建鸡西市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基地,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重点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和创业实践、创业思维交流等方面的职业素质培训工作。根据国家和省市的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与省教育厅三方共建“黑龙江省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培训。黑龙江省政校联合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现场会在鸡西召开。政校联合”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经验在人社部组织的“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专题介绍经验。得到国家人社部推广至全国。

三强化校企合作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工业学院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充分发挥其“总调度”的作用,与院系保持密切联系,促成了企业用人与院系专业人才紧密对接。先后与黑龙江建龙钢铁集团、北京宝瑞嘉酒店、北京永晖集团、上海昌硕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比亚迪汽车制造公司、苏州华硕集团、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办学,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社会需求,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开设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增强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适应就业技能的培养,2011年以来学校每到第三学期就开展教学实践,学校每年1000多名学生赴上海、苏州、深圳等地参加社会实践,到工厂实习,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校还积极创新“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与上海比亚迪、昌硕集团、苏州华硕集团等就业基地深入开展“2+1”、“1.5+1.5”等校企合作的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工作质量。

四强化学生职业、学业规划

每年5月是学校大学生职业(学业)生涯规划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是学校与社会各界携手联办,推动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型系列活动。规划节以“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为主题,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和学业设计、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职业技能展示、成功素质训练、校系两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六大系列活动为载体,构筑了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通过一个月的系列活动及比赛,使同学们认清了就业情况,提高了就业规划意识,参赛选手通过应用科学的职业测评系统,从自我认知、家庭影响、学校教育、职业环境、专业特点、能力天赋、社会需求等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认真审视自我的优势与不足,并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自信地设定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为今后的职业发展,以及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每期活动聘请专家以“创业的理念来领航我们的生涯”为题,以“选择+努力=成功”为题等,围绕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如何提升个人素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及我国目前的就业创业形势和教育体制进行了详细解读。学校万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聆听讲座。

五强化“大思政、大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

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以东、西方经典的成功学思想理念为基础,以职场需求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主线,以浅显易懂的成功案例和寓言故事为内容,以养成教育和激励训练为模式,以交流互动和赏识引导为方法,以鼓励参与和室内外实训拓展为特色,以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自信竞争、忠孝感恩、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沟通协作、自我管理、知行养成、不畏挫折和追求卓越等职业素养为训练项目,采取有氧训练、激励训练、拓展训练、理念交流、感悟分享、延伸指导等循循善诱的方法,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自律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职业素养提升教育、就业能力培养教育、正确择业与自主创业等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充分利用清晨校园有效的室内外实训环境,采取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群体互动模式进行教学训练。

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交流互动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体现了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教育生命的心灵互动的教学特点。学员参加训练与本专业相结合,与自身个性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与科学就业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科学就业成功素质训练,效果显著,创建了“大思政,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责任心,培养执行力等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适应。为将来科学发展走向成功做好准备。

六推进大学生就业“三网”建设

坚持以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成功理念指导学生学习,以创业的理念指导学生就业,确保学生普遍就业,高层次就业,自主创业。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零库存”的就业工作目标。更好地适应当今就业创业的推荐实际需求,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素质,对就业能力超市全面改造,针对学生求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际需要,学校投资100万元添置设备,建成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功能实践区。

为打造“两全三网四业型”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即:“两全”即强化全员抓就业,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后全过程抓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三网”即完善天网、地网、人网为核心的就业工作平台建设;“四业”即毕业生能就业、可择业、择高业、敢创业。2011年2月以来,黑龙江工业学院围绕争创“两全三网四业型”毕业生就业工作品牌,齐心协力,积极开展工作,就业工作不断有新突破。

“三网”就业推荐模式是我校结合目前国内的就业形势和高校就业工作实际,提出的以“天网”、“地网”和“人网”三个网络(NET)为平台,建立沟通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就业工作综合服务模式,也是我校就业能力超市建设和应用的主要依据。

所谓天网就是利用互连网等现代通信信息技术,与遍布全国的就业推荐基地、信息站、信息员紧密联系,实现跨时空的就业推荐信息沟通网络,有效快捷地传递就业推荐信息。目前黑龙江工业学院建成了万兆校园网和具有独立域名的黑龙江工业学院就业资讯网(),形成了纲举目张的天网管理和应用平台(企业、人才市场、校系及学生四级信息化管理)。就业能力超市通过创建的黑龙江工业学院就业资讯网络平台,与全国60余家优秀的人才网站和企业网站建立了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合作协议;同时免费为招聘企业提供网络空间宣传企业文化和适时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建立人才信息库和免费提供网上求职服务;利用短信平台为应届毕业生个性化求职信息;通过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为全校同学提供免费的网上职业测评服务。

地网就是学校与我校在全国各地的就业基地、信息站及我校优秀大学生创办的以创业拉动就业的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实现季节性批量提供就业信息和即时性传递岗位需求相结合,同时为我校前去求职的毕业生提供接待服务和就业安置等工作。就业基地一般建在能长期、稳定录用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信息站一般建在各地的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等就业中介机构。目前黑龙江工业学院的就业基地和信息工作站已达160个。

篇(5)

一、低碳酒店的界定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于低碳酒店的定义众说纷纭。学者徐峰在其论文“低碳酒店的实现路径研究”中指出低碳酒店是以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运营特点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实现酒店经济增长与酒店碳排放脱钩为目标的新型酒店。笔者认为,低碳酒店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证酒店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将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碳排放贯穿于酒店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做到酒店长远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桂林市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分析

桂林市共有星级饭店69家,其中市区24家。笔者围绕酒店员工的低碳环保观念、酒店的能耗情况及酒店的低碳管理举措等方面问题,对桂林市内共计5家星级酒店的员工发放问卷共计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89%。参与调查的酒店包括:桂林市喜来登酒店(五星级)、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五星级)、桂林市桂湖饭店(四星级)、桂林市桂林宾馆(四星级)、桂林市伏波山大酒店(三星级);涉及发放问卷部门包括:前厅部10人、餐饮部34人、客房部18人、工程部15人,其他后台及管理部门12人。

(二)分析方法

本次调研数据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根据酒店各部门员工的基本信息不同进行分类统计,对于酒店的员工的低碳环保意识、酒店耗能状况、低碳化管理举措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1、员工低碳环保意识

员工普遍对于酒店低碳化发展的大趋势是十分认可的,特别表现在后台管理部门和酒店工程部,此两个部门有近95%的员工认为“酒店低碳化发展势在必行”;有57%的酒店员工表示“自己在工作中能做到尽量节水节电”;但也有78%的客房部员工认为“酒店低碳化发展会让客人的满意度降低”;45%的餐饮部员工认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低碳化发展存在障碍”。

2、酒店耗能状况

在桂林市的5家星级酒店中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桂林市星级饭店耗能以电和天然气、水为主,能源消耗成本在酒店总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约为15%左右。特别表现在耗电方面,并且空调与照明方面所用能耗占比较大,分别为75%和15%。但此5家酒店基本上对于空调的能耗方面遵守国家关于温控方面的规定在用电方面,均采用变频空调,在自然温度适中的春秋季尽量运用新风调节温度。桂林市香格里拉大酒店全部采用节能灯,其他酒店节能灯的使用率业在70%以上。酒店客房普遍采取插卡取电,根据顾客在店情况调节电量。

3、低碳管理举措方面

在酒店管理方面,对内酒店在近几年陆续开展了多次关于“节能减排”的技能竞赛或培训;后台部门推行无纸化办公,打印均要求双面打印。对于客人服务方面,酒店对客加大了对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客房内黏贴包括“鼓励客人自带洗漱用品”、“长住客人重复使用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减少更换床单次数”等在内的标志。

三、桂林市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障碍

(一)酒店节能减排技术处于较低层次阻碍酒店低碳化发展

酒店的低碳化发展必须基于利用新的节能技术,采用新的节能设备上。而桂林市这样的老牌旅游城市,星级酒店多数建造时间久远,设备老化严重,节能技术较为落后;若要进行改造升级,其成本又过高。比如上海第一家碳中性酒店Urbn酒店,将酒店客房的玻璃全部采用双层隔热玻璃,使空调产生的冷热气体不容易过快的发散,其玻璃的成本就是普通酒店的2倍。

(二)酒店顾客对于酒店低碳化发展认同感不高

通过对于一线部门的酒店员工问卷调查及访谈,虽然现阶段大多数都十分理解和支持低碳环保理念。但酒店顾客受到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面子消费的影响,顾客中的确还存在着不少奢侈浪费、追求享受的消费方式。餐饮部员工认为,客人未追求“物有所值”在自助餐时浪费现象严重,在消费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攀比、炫耀的心理。客房部员工反馈,对于“六小件”的使用,多数客人依然选择一次性用品,且“六小件”使用次数仅为1次的达到80%以上。对于客房布草的更换,有50%以上客人要求酒店每日一换,仅有15%左右客人能够做到3天或以上更换一次。社会大众对于酒店低碳环保理念的认同感低,间接阻碍了酒店低碳化发展。

四、桂林市星级酒店低碳化发展路径

(一)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提高酒店节能减排水平

在新酒店规划之初就应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的各个步骤之中。运在酒店建筑的装潢中选用环保材料,采取节能设计。比如可借助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客房落地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的设计,减少客房用电量。在酒店各个区域的室内空调和照明采用节能减排设备。水资源的再利用方面也可以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中水循环系统;在保障安全、卫生的前提下,提高水资源的重复使用率。

(二)向酒店顾客推行低碳消费奖励制度

酒店低碳化发展离不开酒店客人的配合,但客人作为消费者具有法律所赋予的消费者权益,酒店并不能强制要求客人奉行低碳理念,但可以运用适度的刺激手段引导客人响应酒店节能减排的号召。在餐饮部鼓励客人适度消费,指导客人合理点菜,鼓励客人“打包”,鼓励客人使用循环使用的消毒餐具。客房服务方面,鼓励客人自带洗漱用品,对于此类客人给予包括房费折扣、兑换碳积分在内的物质奖励。加强对于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设立无烟楼层、无烟客房。

(三)倡导酒店低碳文化,提高酒店低碳管理水平

篇(6)

2.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之一,国家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来限制当前煤炭的产量,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拓展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多元化发展,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煤炭企业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当前很多煤炭企业所做的非煤产业,多数属于安置型的经营范畴。在煤炭企业竞相崛起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各个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身上,也践行在他们的实际发展中。兖矿一直把非煤产业作为煤业企业发展战略支柱共同发展,培养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加快煤炭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精简机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势,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加快煤矿大型装备制造技术和煤矿现代化建设,提高国产化技术水平,推动安全高效矿井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经过几年的投资,兖矿已经形成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与煤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兖矿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发展,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资源即将枯竭恶性局面;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更多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产业结构科技含量,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技术水平,随着煤炭企业产业有效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了资源利用,促进了煤炭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篇(7)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性。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者的集散地,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旅游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1]。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但是贵州省的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落后状态。在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实施的政策机遇下,如何促进旅游业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发展,从而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是新时期贵州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概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2年,贵州省国民生产总值为6802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就达1850亿元。2012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是2003年旅游总收入的16.23倍,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2003年的7.98%跃升至2012年的27.2%,可以说十年来,贵州省的旅游业为贵州省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与人们追求美好享受的要求不相适应。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游客的时间十分宝贵,每次旅游,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体验到、感受到更多更美的东西,并玩得舒服、舒心。但是,贵州通往大部分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还不够便捷,旅游宾馆等设施还比较落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太完善,瓶颈制约还比较严重。二是层次较低的旅游产品与游客高品位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贵州的旅游产品多而不精,大多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次,难以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三是传统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与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旅游境外市场疲软,高端旅客少,加快培育高端旅游市场和境外市场的任务紧迫而繁重。

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在近十年来也有着较大的提高,由2003年的24.81%,增加到2012年的35.96%,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2%。但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2003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0.5%,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69%;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6%,贵州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64%。当前贵州省城镇化总体特征是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不强,异地城镇化明显。贵州城镇化水平相当落后,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块“短板”。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小城镇发展滞后是贵州城镇化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贵州省近年来旅游业和城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低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平均每年14.60%的速度增长,而城镇化水平则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从总水平上贵州省城镇化水平高于旅游业,旅游业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快速上升的空间;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快于城镇化,如果不加大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将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长远来看,城镇化的速度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将会是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瓶颈。旅游集聚地的城镇基础设施、人均教育水平及人均收入的多少,发展速度的快慢,都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贵州省2012年城镇化率为35.96%,比贵州周边五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的云南省低出将近4个百分点(数据由各省2012年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经整理计算而得)。贵州省与周边五省的旅游资源总量相当,旅游资源的品质高于周边五省,但由于城镇化率不高,旅游集聚地基础设施欠发达、旅游人才欠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程度落后周边五省。2012年贵州省的海外旅游者为70万人,约是贵州周边五省中海外旅游者人数最低的四川省的1/3,可见贵州省的旅游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境内旅游者。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严重限制了贵州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的能力,也进一步限制了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这一现象恰好说明了贵州省旅游业和城镇化存在着互动发展的空间。

二、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省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缓慢,制约城镇化进程

一是贵州省旅游住宿接待设施不够完善。接待设施普遍不足,品质不高。总的说来,贵州各地的住宿设施档次很低,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星级宾馆及床位数量尤为不足,主要城市以外的住宿设施更为明显。二是交通设施不完善。多数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差。连接贵州省与海外客源市场的航空通道不畅,省内的航空网络有待完善,接待旅客的公路运输力量不足,尤其是乡村二级公路网络的条件和养护远未达标,崎岖和颠簸的道路、漫长的行程令人难受,使游人旅游兴趣索然无味,这是旅游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三是环保卫生设施不完善。旅游环境不佳。旅游沿线污染严重的工厂随意排放的烟尘、废气、废渣和废水,以及旅游城镇的杂乱的环境、极差的卫生状况等,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旅游者的视觉美感和旅游情趣。景区及服务行业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许多景区的环卫设施不完善,形成乱丢垃圾的习惯从而破坏了当地的旅游环境。四是安全保障设施不完善。交通、旅游景区(点)和服务区缺乏必要的安全标准和设施。如旅行道路的安全设施、必要的照明、停车场行人安全、漂流及其他旅游区的医疗急救设施(包括应急通道)等。

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会影响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认可,一方面使旅游景点失去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旅游景点失去了可以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如果不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等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贵州旅游业品质,就难以推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更难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城镇化的进程。

(二)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矛盾与冲突

城镇建设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旅游环境保护是为了使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在保持吸引物的原有特征的情况下得到永续利用。城镇化为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人文环境,但同时也在消耗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2]。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由于经营理念的落后以及市场要求的畸形,存在城市建设混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贵州省拥有许多国内和省内著名的景点,围绕这些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在其周围逐步形成了多家宾馆、饭店和招待所。宾馆、饭店排出的污水、倾倒的垃圾及燃烧排出的烟尘,对景区的水体、大气、生物造成的污染,不仅影响了旅游业本身,而且破坏了旅游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使得旅游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受到严重限制,不能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三)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低,未能很好分享当地旅游开发的成果

旅游业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企业谋得利润。同时旅游开发需要占用当地农户的土地,许多农户最终都只是以获得土地赔偿款的形式出让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农民付出沉重代价换取的。贵州省许多地方政府借招商引资之机,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垄断经营,将本地农民排挤出整个旅游开发体系之外,很少考虑当地农民的利益,导致一些旅游景区管理部门与当地农户之间的矛盾,如农户恶意毁坏景区设施等,这不仅给景区的管理造成了不便,还为旅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更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滋生隐患,阻碍城镇化的进程。

三、贵州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

(一)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城镇化互动发展

1.以发展旅游业为带动,拉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对于该区域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手工艺品、餐饮产品一级特色产品等多种产品的需求,刺激区域内手工业、制造业、商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农业产业链;利用旅游业的联动性,形成一、二、三产业的联合,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省份来说,绝大多数人口还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以在贵州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部分摆脱农业生产,转而从事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旅游景区农民的收入,还为进一步实现城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旅游业带动产业结构和产业模式的调整

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农民由传统小农形态就地转型为现代产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劳动技能;改变传统观念和落后风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农民居住条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导型转化为第三产业为主导型,进而全面推进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3]。贵州省长期以来受客观因素限制发展缓慢,特别是“三农”基础更为薄弱,而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对于实现现代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大力发展贵州省旅游业,可以将资金、人才及项目等优势资源聚集在旅游区域,通过旅游区域的自身完善,改变农民生活习惯、提高文化素质、掌握非农劳动技能等,进而达到旅游区域产业转型为三产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

3.以旅游节庆活动推动旅游设施的完善

举办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需要依托生态背景及民族文化的支持和相关基础配套的完善。因此,应推动相关城镇生态环境的打造,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国际大型旅游节全面提升区域形象,长期持久地形成对地方资源的整理、创新和管理,全面推进城镇化事业的发展[4]。例如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茶海之心·凤冈”春茶开采节、贵州油菜花旅游节、贵州国际百里杜鹃花节、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文化节、中国酒都(仁怀)旅游文化节一级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等几十个由贵州各地举办的国际大型旅游节和民族文化活动都吸引着来之全世界的游客。由此,对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投入力度的加大,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既增加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又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在具备发展旅游的区域,以城镇化为主导带动旅游业互动发展

1.以新城镇的建设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贵州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应考虑在大型旅游景区周边的核心区域建设新区,通过移民的方式,逐渐完成新城镇的建设,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为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提供基础;通过依托著名景区打造特色化城镇,实现了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相关行业的集聚,与城镇化形成互动、可持续的发展[5]。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古镇建设就是以城镇化为主导推动旅游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古镇建设中,首先,当地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在离古镇不远处建设新区,转移农民到新区就业安置,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其次,通过政府引导,农民掌握了现代化的生产技能,提升了文化素质,转变了思想观念。利用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在新区投资发展,围绕地方资源形成移民后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农民的就业转型;政府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开拓农民新的生存发展渠道和空间。再次,新区大力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便利的交通网络环境;投资兴建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通过打造与景区类型相一致的特色城镇,吸引人气,带动商贸业、服务业等三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互动。最后,随着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逐渐聚集生产要素,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此时,利用景区自身的优势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合,形成旅游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

2.以旅游“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助推特色旅游业发展

通过发掘属于本地的特色民俗、生态、文化等要素,加大资金、人力及技术等投入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推动旅游业发展。如,雷山县丹江镇、台江县施洞镇依托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工艺品加工,兴办乡村旅舍,中外游人络绎不绝;花溪区青岩镇通过修缮古建筑和老街区,建成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古镇,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参考文献

[1]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雷山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530-18532.

[2]范弢,杨世瑜.昆明市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04):23-24.

[3]朱英君.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37-38.

篇(8)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问题的凸显期,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期。发达国家陆续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恢复进程,不仅英美,即使是危机深重的希腊、西班牙,也已经全面进入逐步走出危机、不断修复创伤以及调整引发危机的深层次问题的阶段。欧美经济的企稳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是利好,但资本流动压力增大,同时面临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尽管还面临诸多难题,但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已经来临,世界经济将再一次进入螺旋式上升的新阶段。

从全国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过去依靠出口、房地产、第二产业的发展向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居民消费等新的增长点交替。中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面对新形势,国家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作出总体部署,将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必将迎来发展的新局面。

从区域看,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一方面,作为“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交汇叠加区,东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开放城市,北连京津冀经济圈,向西向南和中原经济区融合,为我县享受政策红利、加快能源交通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创造了良好机遇,目前济际铁路、德郓高速、徒骇河通航等重大工程已经列入上级规划,另外“聊茌东大三角”即将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转调创”实验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作为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桥头堡的县,区位优势明显,有优势有潜力有能力在我市进一步加强同省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在全市跨越赶超进程中继续发挥领头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较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为今后接受京津冀、环渤海以及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更好地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丰富的热电、铝水、PVC等重要资源优势,充裕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铝城枣乡”特色的品牌优势,可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提供强有力的产业和要素支撑,为更好的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和参与地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自身看,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三五”期间,我县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将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固,内生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矛盾:一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支撑县域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还比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二是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环境容量、人才、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制约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增大。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四是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统领,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认真落实好“一区一圈一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助推我县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聊茌东大三角”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全面对接省会,加强理念、交通、产业、要素和资源融合,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突破、产业提升和园区发展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三五”发展要突出坚持以下原则。

转型发展。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

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推动实现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同步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放发展。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和内生力量,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开放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跨入全国五十强为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设为“四化”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和高端产业聚集高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铝精深加工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鲁西北平原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商贸物流节点城市、全省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及生态县。

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达到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万元。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现代高效农业比重稳步提升。产业特色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生产业、新兴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到2020年三产结构调整为9∶58∶33。

城乡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5%,城乡一体、发展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并与周边地区共同构筑互利共赢的中小城市群。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提高到44%,循环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一是提高基础农业生产能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提升粮棉油、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产业,完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推进全县高产示范区建设,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要求,围绕水源渠系工程、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等,加大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打造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扩大连片露地蔬菜的种植规模,突出大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对大枣深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品牌创建方面的扶持力度,把大枣产品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发展生猪、肉牛、肉鸭、优质鱼等生态养殖基地,培育壮大獭兔养殖加工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精致农业示范区,依托现有的蔬菜、食用菌、畜禽、瓜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率先建成精致农业示范基地,创建肖庄、冯屯、贾寨等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乡镇和有机农业示范区,以聊夏路为中轴线建设全省先进、全国知名的现代果蔬种苗繁育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充挖掘水、大枣、园林文化价值,规划建设国家级森林公园、圆铃大枣观光园、徒骇河生态防护林区以及普济沟慢生活体验区,扩大枣园面积,建设博临路枣乡生态长廊,连接肖庄镇、博平镇两处枣乡观光园区,构筑“两园共建、一廊相连”的鲁西枣乡新格局,力争建成国家4A景区,形成集“枣乡文化、生态农业、大枣采摘、劳动体验”为一体的万亩生态采摘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研究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国家级金牛湖湿地公园。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合作组织,在抓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依法有序成方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效益。完善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分散农户按照产业链、产品和品牌组建专业合作社,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并逐步探索合作社重组整合或成立联合社。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农超对接、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直营直供,提高流通效率,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四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邢水库、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赵牛河、七里河、管氏河、茌新河等河道蓄水工程的新建、改建及维修,拦蓄汛期雨洪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源;围绕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围绕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控、农产品检验检测、农民培训等方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做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工程。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纺织、味精、人造板、汽车配件、铝深加工等向“产业高端”进军。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整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围绕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端产业”,实现产业档次和质量的提升。重点扶持新型合金材料、精密机械制造、新型环保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铝电及铝加工、纺织、医药、汽车配件、人造板及聚氯乙烯六大战略支柱产业转型发展。优化发展火电,重点推进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新建扩建工程,加快煤炭储运配送设施建设,完善煤炭供应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支持输变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铝及铝加工产业重点向“专精特新”方向延伸产业链,突出发展高纯铝、高精度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研发与飞机、高铁等高端装备配套的铝合金型材,建成全国重要的铝生产及铝制品加工基地。纺织产业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和品牌化的精深加工转变,重点发展纵向纤维无纺布、超细纤维织物以及土工织物等。医药产业通过加快建设医药产业园,发展中药原料药、新型诊断试剂等产品,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提取、药品研发与生产等完整产业链。汽车配件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底盘、车身铝制部件、尾气净化装置、EGR冷却器、新能源汽车关键配件、提高汽车配件行业技术研发和质量检测水平,促进产品尽快由配件市场走向配套市场。人造板产业严格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向单线能力大、能耗小、集约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发展板式家具制造业。氯乙烯产业重点发展聚氯乙烯异型材、PVC膜、硬质管材、装饰装修材料、一般软制品以及日用消费品。

二是全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项目。新材料加快发展高精尖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新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加快医药新剂型、高端医疗产品和设备研发,建成国内重要的注射剂产业园、中药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方面重点发展太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秸秆制取生物质燃料油、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产品,重点培育全铝发动机和全铝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瑞华电子项目的带动效应,加速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其它高端产品,努力将县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尾气净化器、地源热泵、除尘及脱硫脱销设备制造、节能照明产品、墙体保温建材等。

三是加快构筑空间新布局。把“2246”产业、园区发展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围绕设施配套和项目建设两大任务,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建设两个千亿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在现有基础上抓好产业提升,着力向精深加工和高端价值链突破,在做好产业高端的同时,重点谋划突破高端产业的文章,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县高端产业聚集区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项目,首先要突破高端产业,实现“高端产业”项目的聚集,鼓励发展产业高端,创建“转调创”实验区和“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309国道和聊夏路沿线两个经济隆起带。以309国道段为依托,围绕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现有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增强辐射延伸,建设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提速发展的“动力带”;依托聊夏路产业隆起带,建设新兴环保、科技创新项目,发展生态、文化、观光农业,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崛起的“示范带”。培育四大百亿产业。坚持“抓点、带线、扩面”相结合,努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加快纺织、生物技术、新医药、装备制造等四大百亿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多点支撑。壮大6个特色园区。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对于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定位清晰并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园区或集聚区,进一步明确,确定未来重点支持的特色园区。坚持“科技先导、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园区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助推经济结构优化。

把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转、调、创”的重要抓手,突出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产业,着力实施“1231”工程(即着力培育1个服务业园区、2个服务业重点城镇、3个服务业重点企业、1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和“徒骇河流域开发”亮点工程。亮化我县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健康养老高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的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全县服务业提质增效。

一是整合提升物流资源。结合我县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加快物流资源整合,规划郝集、徒骇河流域、华源、万和通四个物流聚集区;鼓励社会资产、物流资源和优势资本向骨干物流企业集中,培植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智慧交通”建设,搭建公共物流综合信息平台,逐步与全国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全县物流业整体水平,建设省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二是建设养老服务业高地。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养老机构,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养老服务业成为保障民生、增加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繁荣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完善新农村和住宅小区内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医疗养老和社区养老进程;逐步探索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度假养老新模式;加快建立互联共享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提升现有商贸企业水平,搞好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市场网络、社区商业网点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商贸流通网络体系,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线上交易,提高商贸网络公开便捷的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特色街区,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力。

四是健全金融保险产业。加强与济南金融经济圈的融合,加快吸引金融服务型高端人才,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建设金融商务区,吸引相关金融机构入驻,完善金融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构建区域性金融高地。稳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网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扩大抵押物范围。积极拓宽金融市场,构建互联网金融,推动创业投资、拍卖、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五是优化提升旅游产业。积极融入济齐聊旅游带,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建设大产业,将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全省重点旅游区和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精心策划城市主题游、休闲观光旅游线和特色乡村旅游。抓好大枣、黑陶、剪纸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加快特色餐饮、住宿、交通、休闲等旅游配套设施和重点景区改造。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围绕我县铝深加工、纺织品、汽车配件、医药等支柱产业,依托各类产业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加快建设公共开放服务型的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产学研合作方式发展技术开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围绕农产品检测、汽车配件检测、药品检验检测、汽车检测等检验检测服务,构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充实科技服务业种类,全面提升我县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

七是推广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广金号织业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模式,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上下游关联企业业务协同发展,创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全面实施电子商务进商贸流通企业、进工业生产企业、进市场、进社区、进农村、进生活的“六进”工程。

八是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实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委托培训、招标培训和订单式培训,强化实际操作训练,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以培养适应我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推动家政服务培训,通过引入企业、外地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保姆、养护、保洁、月嫂等多种人才的教育培训,做好教育培训人才劳务输出工作。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坚持开放,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带动更高水平开放,努力走一条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人才,一批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以人才高地建设引领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注重产业化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强化高起点引进。坚持资本、成果、技术和人才并重,积极引进高层次要素资源,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调整重组机遇,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直接购买先进技术,支持规模骨干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招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走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

三是加强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结合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紧密、系统合作转变,推动创新要素在产业层面上集聚融合。围绕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着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进一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培育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四是推进高水平开放。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大力引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端项目,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强化服务业项目招引,努力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强化载体功能建设,加快特色园区发展,推进特殊功能区建设,配套完善研发、科技咨询、工业设计、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融入“一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

(五)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培育壮大民营经济。

坚持抓大与促小结合、启动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企业家队伍建设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下更大的功夫为民营经济发展松绑,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是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金融创新试点县为契机,健全民间融资监管,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探索企业融资互助合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股权挂牌以及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强化对拟上市企业服务,加快股份制改造和重组进程。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民营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造平等投资机会,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调结构、补短板,服务生产力布局。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污水垃圾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城市综合管廊、公园配套服务、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文化设施建设。

三是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效能,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培育完善民营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激活民营经济。

(六)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规划引领,开启产业转型、产城融合发展之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生态和谐、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进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抓好产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两区同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一是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紧抓“聊茌东大三角”对接融合发展,增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形象,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完善提升茌中河及环城水系人工湿地,加快金牛湖风景区开发建设。推动县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区功能完善和提升,优化城区生活设施布局,完善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打造包括公交站点、绿地公园、健身设施、停车场、快速充电、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庭服务等在内的十五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民生支出增长率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二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增强产业支撑和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和承接县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1125”工程,建设一路一园二厂五网。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居住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搞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施好博平、冯屯、乐平“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提高乡镇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加快乡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综合承载能力、劳动力吸纳能力以及承接县城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优化村庄布局,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错位发展。科学规划,将全县14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和开发强度,突出特色,错位发展。搞好产业布局,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以实施“镇域经济突破”战略为总抓手,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特点,每个乡镇、街道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坚决避免产业同质化现象,壮大镇域经济,实现镇域特色发展,支持西部乡镇创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万亩有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建设绿色生态新家园。严禁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承接落后产能,避免牺牲环境换取发展。以全国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全国生态城“三城同创”为抓手,突出抓好用材防护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农田林网化、城乡美化绿化五大工程,积极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等级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七)注重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突出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坚持控制增量与降低存量并举,严格执行项目能评、环评,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信发集团“上大压小”热电机组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燃煤锅炉脱硝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生态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产业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支持信发工业园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铝深加工、人造板、聚氯乙烯、绿色建材主导行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高技术含量,丰富产品品种,稳定主导产业链;推进信发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强强联合,重点推动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以及电石渣等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特种水泥、夹心石膏板、PVC填料、高档装饰板、环境修复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构建“氧化铝-液碱-聚氯乙烯-石灰、电石-赤泥、粉煤灰、脱硫石膏、电石渣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依托信发集团成为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的契机,建设国家大宗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

三是强化环境保护。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积极整治区域水环境,加快建设环城水系,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加快制定湿地保护与修复规划,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进水生态文明发展。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点源。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生态县。

(八)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幸福新。

党的十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指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及生活设施建设,到2020年,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校舍和设施设备基本达到省定标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因地制宜办好农村完小和必要的教学点,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做强文化事业。按照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乡镇综合文化中心,同时大力加强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县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中心要统一制式,合理分工,完善设施设备,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级分中心、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加强资源配送和资源管理,将免费文化信息资源及时传送到因特网等媒体和基层服务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效保护民间剪纸、董庄中堂画、荡子秧歌、伞棒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表演或创作能力的团队和骨干,促进县乡文化繁荣。

三是促进社会充分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突出产业发展在扩大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鼓励发展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引导劳动者转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平台,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放大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篇(9)

Landscape Planning Analysis of eco-development of the road

Bi-fang, Zhu Bing Division

Henan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for urban development to provide macro-thinking guide to avoid the urban planning into errors. To create a sustainable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irection. I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external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forms, more content.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esthetics; eco-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生态美学在中国目前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美学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与人类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同步发展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景观设计定义为:对城市的综合空间结构形态及其功能布置作出的人为活动。它明显的体现了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生态美的把握。生态美的特点体现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生态系统的要求和发展规律,且以此为前提。生态美的概念表明了人类与他们所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互动关系,人与城市环境和谐与共融是生态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就目前来讲,在当代中国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中,努力关注生态美学的指导思想与生态意识随之逐渐形成。

(二)城市景观规划的误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也存在很多误区。

1.道路景观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道路景观结构的设计不合理的原因有两方面:一面是设计人缺乏环保的理念及其基本的地理认识与自然知识。另一方面则是人类自私的生活本性。一切都以人类为根本,但却没有给予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足够的重视。

2.城市的地面硬化严重

城市的地面的大面积硬化现象是我国城市所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城市,除了街道与建筑物的旁边会偶尔出现一些绿意以外,几乎78%―91%的城市的地面全部由水泥混凝土或者建筑物覆盖。首先,这会增加城市的噪音强度,容易造成人的精神疲劳。其次,这还会增加城市里的热效应。

3.广场绿化设计的弊端

广场绿化设计的主要误区在于:盲目的照搬其他城市的设计,高价引进很多外来的植被,却把当地的树种伐尽,等到多年之后后果是只能见树木却见不到森林,最终根本不会起到净化城市的空气作用。所以,广场设计应该多种适应本地环境和气候的、并且能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的灌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当务之急就是:摆脱城市景观绿化的误区,将景观设计逐步从主观化的方向向可持续性的方向健康发展。

生态美除了给景观规划设计以宏观的思维指导,它还有很多实践的功效,如:它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表观的尺度和向导,这成为我们有效的衡量标准。另外,它还为景观规划设计走向生态之路指明方向,为景观设计者提供了美学指导。生态美学不但提高了景观设计者自身的生态观念,而且对普通人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的推广和研究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态文化观和健康的生活价值观的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与一般的产业不同的,它不仅能给城市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生态产业有很多层次,其内容广,能带动很多产业的迅速发展。因此,生态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城市生态产业虽是生态产业中的一部分,它通常把景观观光作为出发点,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的产业。

城市景观就其本身而言,它是无形的资本。参与的人们会身心受到熏陶,另外其主题景观个性鲜明,这将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标志物,从而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播。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南京路”、四川成都“春熙路”、青岛的“极地海洋世界”等。对于景观的生态建设可从以下所述的几个方面着手:

1.发展具有创意性的景观产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使景观产业的内涵更丰富并提升其教育和娱乐功能。

2.加强文化遗址、景点与文物人文景观的维修和保护,这能使得人文景观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脉。假如我们周围的文化承载物变得越来越少,那么我们所追求的生活又怎么会很好地得以传承和延续呢?若想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规定来实现。例如:日本在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47个都道府县中,已经有22个制订了景观保护的条例,另外还有9个县正在努力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景观生态产业的建立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它的保护除了包括古代文化的遗址、建筑和公共的艺术品之外,还包括对目前所创建的城市的景观成果的保护。

3.大力倡导教育文化领域的室内和室外景观的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的教育与传播功能,从对人的教育的方面来体现它潜在的价值。

三.对城市景观生态发展前景的展望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城市的景观规划也逐渐走向成熟,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趋势。这对加深城市生态科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健康的生态观念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意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这使得城市的景观建设有了更好的社会与学术背景,从而有更多的不仅能顺应自然环境的规律又能表明人类审美精神需求的景观不断出现。现代城市的景观规划突出显示人性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总体性质。人性化的特征是景观发展的核心的要求,充分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目的。该特征是景观规划超越了功能的意义,进而能完善人类的生命意义。它还呼吁设计要为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提供细微的关照。在以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将针对不同的年龄、身份和职业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增加景观的意义和内涵。此外,还将针对老弱病残这些特殊的人群进行设计,这将会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得到渗透。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相比,当今的景观承载的信息量愈来愈越多。未来的景观信息化发展趋势:指示系统简捷方便,景观发展会逐渐走向多元化。

四.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规划和生态发展紧密结合,生态发展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宏观的思维指导,避免城市规划走入误区。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规划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孔繁花.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生态学报,2008,28(4) .

[2]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篇(10)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篇(11)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之一,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公路规划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国在公路规划建设中过多地注重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而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本文主要对公路规划建设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公路规划建设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 我省公路沿线的生态状况

公路路线较长,经过不同地域,生态状况也不尽相同。我省位于祖国的东部,境内山脉主要集中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和胶东丘陵区,地貌复杂;西部、东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春夏短暂,雨热同季。

2 现有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1现有公路建设对动、植物生活环境的影响

如果公路穿越野生动物出没区域,就会破坏野生动物繁衍和自然栖息的生活环境。汽车的通行分割了动物的生存空间,也容易发生野生动物被撞死、撞伤的现象。汽车通行产生的噪声、废气等有害物质引起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引起野生动物疾病增多,抗病能力下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公路占地会使耕地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公路通过的一些特殊地段需要对不良地质进行处理,会对地表的植被造成破坏。

2.2 现有公路建设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

由于公路占地会造成耕地减少,在施工过程中因填土和弃土会造成土壤肥力破坏,造成农作物的减产。在施工过程中,会使临时用地的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恢复,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堵塞附近的农作物叶片的呼吸孔,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产量。

2.3现有公路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

公路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水资源受到影响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1)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乱倒、生活污水随便排放。(2)堆放在水体附近的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药品、物料等,管理不善、雨水冲刷进入水体。(3)桥梁在建设过程中,地基的开挖、钻孔、打桩,使河床受到搅动,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桥梁在现场浇注过程中,机械的油料渗漏进入水体,也会使水体水质下降。(4)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煤炭灰,在煤炭灰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对地下水会造成一定的影响。(5)公路的营运后,公路沿线服务设施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会对水资源造成影响。

2.4 现有公路建设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公路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扬尘,对施工现场附近的空气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公路通车运营后,汽车产生的废气会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3 公路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需采取主要措施

3.1 公路路线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公路路线的规划必须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方针,结合当地交通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综合考虑科学规划路网,线路的确定要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公路线路的选择应尽量不占耕地,多利用荒地,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向自然界的排放和索取。综合考虑地形和周边生态环境,使公路工程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在公路设计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预防公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公路的规划要建立环境评估制度。公路设计单位在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初步设计、施工设计等阶段由环保专家对项目设计进行评估。

提高高新技术在公路设计中的利用率。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有效减少公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利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航测与遥感(RS)等技术对三维空间进行分析,实现公路规划的科学化、自动化。

公路规划设计要保证实现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要求设计者有生态公路的观念,精心优化设计。对于需要深挖难度大的工程,可以采用隧道,尽量不进行山体深挖,山体深挖后对生态环境及路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对于一些地形复杂的山区,应根据经济和技术采取分段设计。公路绿化应以保护公路沿线生活环境,恢复原有生态环境,使公路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2 公路建设施工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

环保部门要对施工单位进行定期审核,只有达到环保资质的施工单位才能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施工单位承担项目建设后,要制定详细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有关环保标准进行操作,不得违反操作规程。实行实时监测制度,在施工中对农作物、水、空气等污染,按时做出监测报告。

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使用优质沥青,不仅强度高,而且水溶性小,在公路的运营期间基本不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在两侧应该修建雨水沉淀池,可以净化水源,也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工程完工后,所有工程要由环保专家进行环境保护评价,合格后才能交工。

3.3 公路营运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