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厂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作为企业的主人,懂得珍惜只是第一步。既然要以企业为家,自然就应该像经营家一样去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去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这两点,自然也就提升了员工对工作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升了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增强了集体凝聚力。随着电力系统改革和行业结构调整,我们的工作环境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优越,所面对的客户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我们只有及时更新思想观念,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才能适应公司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提高各项基本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明白一个岗位就是一份责任,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把工作做好。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对于我们的企业也是如此,总书记倡导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同样也要建设和谐企业。我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员工,首先,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当我们认识不到自己与企业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时,我们自然不会产生主人翁意识,尤其是当前强调个人利益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时候,个人与企业的潜在冲突便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该加强培养,树立企业人文关怀意识,建立企业人文关怀机制。营造企业上下相互信赖、合作的良好氛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具体体现在责任感、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团队精神上。
作为一名电力人,我们深深地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努力拼搏,团结一心,克难奋进,才能让我们的供电企业发展壮大,竞争力增强,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供电人才能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否则,“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个企业,如同一个民族,当它强大时,它的人民就会扬眉吐气,神采飞扬;当它衰落时,人们可能只有暗自嗟叹。因此,应该把企业当成一种力量的源泉,生命的支撑,视企业如生命,与企业共命运。
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电厂作为高能耗企业,节能减排不仅是公司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公司竞争力、加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司为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制定了“管理一流、指标先进、效益显著、和谐发展”的十六字奋斗目标,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了节能减排、节能降耗活动,公司工会通过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营造“我为节能做什么,我怎样为减排作贡献”的良好氛围。作为节能减排主战场的班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四点:
一、提升节能意识,在强化宣传中营造氛围。节能减排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们将充分利用班组这个平台,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全面提升班组成员的节能环保意识,形成“人人倡导节能减排,人人参与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二、结合生产实际,在不断学习中提升员工技能。节能减排需要技术支撑。我们将把“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与建设学习型班组活动紧密结合,更加注重班组的学习培训,更加注重技术信息的收集、积累,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交流,让班组成员全面掌握设备检修的要点、难点和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员工设备缺陷的发现、分析、制定技术措施、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预防事故发生的能力和本领。
三、开展科技创新,在推进工作中节能增效。围绕节能减排的难点、重点问题,组织班组成员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小窍门、小创造、小发明,努力降低能源消耗;通过技术革新、科技攻关,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 2010 年单位GDP能耗要比2005 年降低20%左右,并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为加强企业节能管理,提高能源效率水平,实现矿井“十一五”节能减排总体目标,1930煤矿深入开展了企业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工作,狠抓了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强化管理节能、系统节能、单机节能,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完善保障体系夯实节能减排基础
1.1 为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构建起由矿、专业与项目部三级节能管理网络,将节能管理工作一直落实到基层单位、班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
1.2 不断完善能源消耗考核指标体系,下发了《能源消耗管理办法》、《计量管理办法》,对全矿大型设备用电,制定定( 限) 额指标进行考核,变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更新为以工序能耗指标作为节能考核的主要方式,维护了考核结果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2 开展系统能源诊断推广应用新技术
2.1 矿井的能源诊断工作是矿井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全矿用电平衡分析,定期对主排水、主通风、主提升等系统高耗能设备进行性能测试和能源诊断,及时发现在节能管理和现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方案。
2.2 针对一九三零煤矿生产运行状况,从原材料和能源的替代、技术工艺改造、设备维护和更新、过程优化控制、产品更新或改进、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利用、加强管理、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人员积极性的激励八个方面,发动员工为本轮节能减排出谋划策;另外,通过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整个生产工艺、生产过程进行考察和分析,在分析工段物料平衡和废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防止与削减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的方案;同时在专家现场考察和座谈的过程中,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也产生了一部分节能减排方案;最后汇总整理形成一九三零煤矿节能减排方案25个,其中中/高费方案5个,具体如下表。
节能减排中/高费方案效果一览表
通过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企业目前的一些生产环节存在着不符合节能减排生产要求问题,这些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需要投资较高、技术性较强、投资期较长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属于生产中/高费用方案;另一类只需少量投资或者不投资、技术性不强、很容易在短期得到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所确定的方案为生产无/低费方案。通过征集节能减排生产合理化建议从生产一线产生了25条节能减排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节能减排八个方面的内容,经审核小组讨论,认为这些建议是比较可行的节能减排方案,因其投资少或不需要投资故称为生产的无/低费方案。通过较少的投资,一九三零煤矿不但在环境保护上更进一步,减少了三废的排放,同时提高了原材料能源及三废的综合利用率,为企业又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节能措施的实施
3.1 一主运输系统改造方案
3.1.1 一九三零煤矿在生产过程中主大巷主运输系统由以前的轨道运输改为皮带运输,方案改造前原煤由电机车,矿车负责运输。运输能力不高,耗电大,并且在运输过程中粉尘污染较为严重,原煤也有部分损失,待主运输系统改造完成后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3.1.2 经济效益:
皮带改造后共计可节省资金92.53万元/年。皮带改造后比皮带改造前节省电费62.53万元/年;运输系统改造完成后可把矿井运输能力提高20万吨/年;经过此次皮带改造,1930煤矿主大巷运输设备节约电机车4辆,矿车68节,清车设备一台;
3.1.3 环境效益:
方案实施完成后可节电312650千瓦时,减少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和物料的损失。由此可见此方案在经济、环境、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3.2 一采区主运输系统改造
3.2.1 因一采区煤仓设置地点较远,使用皮带运输后,修改运输路线,直接通往大巷主皮带运输。1930煤矿一采区主运输系统由以前的煤仓运输改为皮带直接运输修改运输路线后,可增加产量,节约用电,减少设备使用,节约维护费用。
3.2.2 经济效益
改造项目总投资198万,在修改运输线路后,节约用电167.4万度/年。按照1kwh电,0.5元计算,可节约电费83.7万元;一采区主运输系统减少3条SJ-40皮带。修改运输路线后每年能减少原料损失约15.8万元,减少12个人工,节约人工成本42000元增加运输量15万吨/年.合计节约资金103.7万元
3.2.3 环境效益:
方案实施后,节约用电167.4万度/年,参照新疆燃煤电厂的平均水平,1kwh的电产生的污染物如下:烟尘:2.17×10-4kg/kw.h;SO2:3.03×10-3kg/kw.h;。由节电可减排5t SO2,烟尘363.25kg。
3.3 煤矿矿井水处理
3.3.1 一九三零煤矿因是老矿井,建设时没有配套考虑矿井水处理设施,矿井涌出水通过巷道留到1850标高处,目前在1850处由焦煤集团建设了容积6000m3和10000m3两个预沉池,对矿井水进行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艾维尔沟河道,但处理水质达不到排放标准,污染艾河水质,影响下游生产生活用水,增加该区域水环境的压力,经过此次改造后,部分新鲜水被处理后的矿井水代替,降低了该区域水环境压力,减少了污染,矿井水中煤泥也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再利用
3.3.2 经济效益
改造项目总投入资金922.81万,化水站建成后处理矿井水能力约1200m3/h,一期设计规模为600m3/h,预留二期600m3/h矿井水处理站的场地。其中300m3/h矿井水经高效澄清池处理后,达到外排标准,直接排到艾河。矿井水循环利用后,1930煤矿生产中将不再使用新鲜水。每年可节约25万m3新鲜水。回收煤泥保守估计在360t左右。按每吨水2元,每吨煤送八钢600元计算。项目收益约70万元每年。
3.3.3 环境效益
方案实施后,可减少污水中COD对环境污染约3.6t/a,可悬浮颗粒物约31.25t/a。BOD51.85t。本方案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是很好,但从长远看,待1930煤矿扩产后,此化水站处理能力仍可以满足矿井水排放,并且处理后的矿井水将达到饮用水标准。从长远看,此方案不论是环境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会不断增加。
企业通过工艺改造、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加强管理和过程控制等举措,在降低能耗物耗的通时,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企业向工业可持续发展迈进的步伐。
在实践中,各类学科都在发展自己的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于本学科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体系。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也需要建立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和研究方法体系。根据《热力发电厂》和《审计学》的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可以描述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是依据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应用热力发电厂原理和审计学方法,对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属于技术性专项审计。
从传统审计学角度,审计方法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模式、程序、手续、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涵盖了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取证的技术手段。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在审计分类上属于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性质上属于技术审计的范畴,是传统审计科学的工程化,见图1。
研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方法论体系必须注重能源审计的实务和操作性。在火电厂能源审计的实务工作中,从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转换和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3个方面切入,可以把火电厂能源审计方法具体分为:考察物理过程,依托热量法、作功能力法等以技术为基础的热力学方法;考察财务过程,依托以账户为基础的会计系统的审阅法、核对法等会计学方法;考察管理过程,依托以制度为基础的内部控制检查法、对比法等管理学方法。
2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及内容
2.1 火电厂能源审计程序
审计学认为,审计程序是确定审计方法的前提,是使审计工作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轨迹有序运转的保证。只有先确定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程序,审计人员才能选定适用的审计方法,高效地实施审计和实现审计目标。不同类型的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程序。研究审计程序需要解决3个问题:审计程序的一般规律、影响审计程序制定的制约因素和不同类型审计程序的特点。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主要运用审计学中关于行业审计与专项审计的基础审计理论,对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和利用的专门事项开展节能分析工作。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根据审计目标不同,可分为初步能源审计、重点能源审计和详细能源审计3类;根据审计实施主体不同,分为实施基本项的企业内部能源审计、实施规定项的社会(行业)能源审计、实施选择项的政府能源审计3级。综合有关能源审计的研究成果,虽然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有不同类型和分级要求,相应的审计程序会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步骤,可以归纳为l2个环节,详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程序,如图2所示。
2.2 火电厂能源审计内容
针对上文所述,火电厂能源审计关注的是火力发电厂能源转换以及利用的物理过程、财务过程和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经济性和潜力等目标,应用热力发电厂、审计学等原理分析其合理性;根据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法律规定、政府监管机构制定的监管规则、行业标准化中心制定的行业导则以及各大发电集团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等考察其合规性;评价其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成果带来的经济性;分析存在于企业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能力,挖掘其潜力,构成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的核心内容。火电厂能源审计实务具体包括:
(1)立项。包括确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拟定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计划;成员组成和分工;必需的设备与仪器等技术条件。
(2)数据采集。确定火力发电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及测点;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能流图的计算及其数据采集;查阅能源数据台账、主要参数报表和有关数据信息。
(3)调查测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调查大纲;火力发电厂的用能概况、能源管理现状;必要的能源检测以及确定重点等。
(4)能量平衡计算。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费指标(如供电煤耗率、水耗率等)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和分析。
(5)能源物理过程分析。锅炉热力系统、管道热力系统、汽轮发电机组热力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的能量平衡分析;主要设备或系统的运行经济性分析。
(6)能源财务过程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火力发电厂电、热产品财务成本指标分析;火力发电厂能源消耗、价格、成本数据核定,以及小机组发电量指标交易补偿的节能量等。
(7)能源管理过程分析。按国家或行业标准检查能源管理、计量、统计等的合规性。通过火电力发厂节能潜力的计算分析,与国内外同类型电厂的先进水平作对比,改进能源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提高技术维护水平,健全管理制度。
(8)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是本项工作的标志性成果,要按照规定格式编写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主要内容有能源审计概况、依据、结论、决定、从管理和技术途径提出建议以及必要的附件说明。
(9)制定整改措施。根据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
(10)无/低成本项目。通过能源审计,可以确定的无成本/低成本节能技术项目优先实施,有的应该即知即改。
(11)重大项目。火力发电厂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是节能的根本措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环评分析以及提出进度表等。
(12)能源审计回访。为保证能源审计效果,检查和回访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的落实情况是必要的,可以参照后续审计的准则进行。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的质量取决于能源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6月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4号关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能源审计工作底稿应该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底稿类似于节能减排专项工作的热力计算书、调研分析报告、热力测试报告等,是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工作报告的基础。
3 火电厂能源审计报告体系
一般审计方法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根据所确定的审计目标和可支配的审计资源,针对具体的审计事项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依据审计证据去证实审计事项与审计依据的相符程度,就审计事项的性质作出审计结论,并将审计结果传达给企业。火电厂能源审计是针对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的经济运行水平、能源管理现状以及节能潜力分析所开展的专门检查和评价。根据火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运用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获取在火电厂能源审计规定期限内相关的技术数据、文本文件,或进行必要的检测,可以通过“三图三表一报告”技术分析体系,实现火电厂能源审计目标。“三图三表一报告”是开展火电厂能源审计的简捷评价方法和实现途径。具体为,绘制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火力发电厂能流图;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1)火力发电厂热力系统图是热力发电厂实现热功转换热力部分的工艺过程图,有原则性和全面性之分。火电厂能源审计以全厂原则性热力系统图为基础,相应的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为依据,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以及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的编制,计算并绘制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最终完成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报告。
(2)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方框图。清晰、简明地表示火力发电厂生产过程,绘制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方框图,或能源审计期限内的能源平衡网络图。
(3)火力发电厂能流图。根据热力发电厂原理,通过计算,绘制出与动力循环能量转换、传递和利用物理过程一致的火力发电厂热流图和质流图。
(4)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能源统计是开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统计学原理,围绕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任务,设计统计指标体系,按能耗分类采集数据,确定能量单位及其换算方法,编制火力发电厂能源统计表。
(5)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表。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是以火力发电厂为对象,研究各类设备的能源收入与支出平衡、消耗与利用以及损失的数量平衡,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依据DL/T606《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的规定设计表格,进行热平衡、电平衡、水平衡计算与分析,计算技术经济指标,编制能量平衡表。
(6)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表。根据会计学原理,火力发电厂能源财务分析是关于火力发电厂能源管理、电量和热量交易及其资金流的收支平衡和计算的事务。设计的能源财务分析表要包含购入能源消耗(实物)费用、产值能耗及能源成本分析、企业自用能源费用、能源单价以企业平均结算价计算等内容。
【关键字】:节能减排;清洁发展机制(CDM); 合同能源管理(EPC)
【 key words 】 : saving;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Contract energy management (EPC)
人口、节能和环保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三大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重度污染,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问题凸显,地球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的演化,为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敲响了警钟。世界污染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在中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酸雨率占全国的40%,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自于燃煤,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GDP的8%,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将节能减排工作贯彻落实到煤炭资源的有效开采中,一直是煤矿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寻求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落实节能减排工作更为重要。
1 建立节能减排管理体制
煤炭企业要积极构建节能减排全面管理体系,以体系化管理保障节能减排全面、快速、持续开展。
1.1建立节能减排专项工作领导管理机构。组建以总经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日常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主要管理职责,形成强有力的节能减排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1.2健全节能减排计划管理和目标考核体系。制订《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规划计划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指标、节能减排管理职责履行、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议、节能减排工艺项目、节能减排规章制度执行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办法,形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体系。
1.3建立能源消耗定额标准;建立明确职能管理部门、基层(使用)单位节能减排的统计体系;分别从能源计量、统计、消耗限额等方面量化标准。
2 加大投资力度以增加节能减排技改工程
加大节能技改投资力度,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于煤矿建设开采中,是煤矿企业重点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方法。比如从节电方面,淘汰老型号高能耗变压器,推广应用各类电容补偿器,增装电机变频调速装置、矿井主变配电系统自动化改造、建立瓦斯发电厂,推广瓦斯发电等。从节水方面,根据水泵测试效率变水泵维修为更换新型高效水泵,井下主排水系统节能改造,澡堂太阳能利用等。还有矸石砖厂余热利用、电厂循环冷却水供暖改造、锅炉技改,洗煤过程的集中控制系统改造等大型节能降耗项目等。
3 创造条件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
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核心内容是允许附件1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附件1(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环境保护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而实施CDM项目,在帮助附件一缔约方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减排温室气体承诺的同时,可以通过先进和适用技术的引进促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双赢的活动。
我国被视为最具潜力的CDM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40-50%。通过CDM项目的实施,可为我国企业带来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促进企业规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极大地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国内企业逐步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提供良好机遇。CDM项目作为“双赢”的机制,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CDM为我国的能源、化工、建筑、制造、交通、废物处置、林业和再造林及农业等领域带来了广阔的投资机会。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和利用、矿井乏风瓦斯的利用等都是有前景的CDM项目。要将潜在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进一步完善CDM项目的管理办法、审批程序和相关的政策,建立中国自己的项目咨询机构以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等。
另外根据EB(执行理事会)的规则,只有2000年1月1日以后投入运行,并在立项时考虑了CDM的项目才可成为CDM项目。因此,在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应创造参与CDM的条件。
4 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EPC)”健康发展
所谓“合同能源管理”(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就是指由节能专业服务公司带资金、技术为能源用户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它可以为能源用户减轻节能技术改造的资金负担和投资风险。这是能够使合作双方实现共赢的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不花一分钱,就能将现有的落后设备改造成节能设备并能从中获益;另一方面,节能专业服务公司也可通过对节能收益分成,来实现自己赚钱的目的。基于这种机制运作、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国内简称EMC公司)的发展亦十分迅速,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ESCO 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
由于我国能源消费量大,利用效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大约10%左右,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和广阔的节能市场。基于市场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适合中国国情,不仅颇受广大耗能企业的欢迎,其他如节能服务机构、能源企业、节能设备生产与销售企业、节能技术研发机构也非常欢迎,同时也引起不少投资机构的兴趣。
从先进国家的经验来看,合同能源管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发展节能产业最终受惠的不仅仅是有关企业,而是整个社会。所以,节能服务具有公共事业的性质,应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此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需要较大的融资支持。此外,政府应在规范节能市场方面做一个“引路人”,建立节能长效机制,出台鼓励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管理办法”,设立相关管理机构,包括技术研究机构、评估检测机构,为企业和能源公司制定游戏规则,从而让其健康发展。
5 做好统计工作
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统计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是采用科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的数量关系的一项专门统计。
企业要配备具有一定统计工作能力的专业人员进行节能减排统计工作,要求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统计资料,及时反映能源经济的发展水平、能源经济效益、能源综合平衡状况等发展变化情况,为宏观决策和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和依据。
能源统计工作的程序:首先要确定统计体系范围,建立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制定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其次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编制能源统计报表,计算各类能源的综合指标。再次绘制综合平衡分析图表、对所调查的能源西工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后将结果报送各有关部门。
6 培训、宣传
如何将节能减排形式的严峻性、紧迫性、必要性深入人心,如何将节能工作与个人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把节能减排当成一项工作,一个流行口号,宣传是尤为重要的。宣传让我们知道肆意浪费是可耻的,宣传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节能意识,地球资源就会枯竭;不论是什么人,不论是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每个人对节能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济南250014)
摘要:本文论述了能源计量和能源审计的关系以及能源审计的概念、内涵、作用。根据多年的能源审计实践经验,本文着重论述了能源审计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找到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凸显用能企业整体价值。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能源审计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找出节能潜力、提出合理节能建议。这个结论说明了能源审计只有正确找出节能潜力才能对用能企业具有实质性帮助。
关键词 :能源;计量;审计;节能潜力;价值;能耗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93-02
作者简介:尹遵义(1965-),男,山东莱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能源审计。
0 引言
我国“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重点用能企业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正处于严峻的考验中。国家正在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能源审计报告也成为用能企业最终能否完成节能任务的重要证据。但现在有审计报告中不能够帮助用能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潜力,审计报告的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真正地找到了用能企业的节能潜力、是否提出节能措施及合理化建议。所以,该论文的目的就是强调应提高审计团队的能力,帮助用能企业找到节能潜力,给企业实质性的帮助。同时也指出了在能源审计中计算综合能耗折算成标煤时,对电力的消耗一定要用等价值而不能用当量值。
1 能源审计与当前的形式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重点用能企业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正处于严峻的考验中。国家正在实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能源审计报告也成为用能企业最终能否完成节能任务的重要证据。
2 能源计量与能源审计的概念及关系
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利用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能源审计是指具备资质的能源审计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对其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政府为用能企业服务的一种方式,是为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及用能企业提供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与模式。
能源计量与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是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的基础,而能源计量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合理分配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管理部门就很难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由于企业能源的浪费,随之也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能源计量归属于质监部门管理,计量中所涉及所有数据都取自于各种各样的能源计量器具,国家对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确保能源计量的准确性,才能确保能源审计中数据的准确,才能确保审计过程中的各种计算结果的可靠。
3 能源审计的由来和审计过程
能源审计在发达国家已有40年的历史,而我们国家还不到10年。在国外,一些国家和机构把能源审计用来作为寻求节能的机会,安排节能技术措施项目的依据;有些国家和组织则利用能源审计作为实施能效计划或节能援助计划的保障。企业能源审计被看作是企业节能信誉的标志。因此,许多大的耗能企业和公司已经把它列为经常性的经营业务活动内容。
在开展能源审计的每个单位中,都必须取得节能主管部门认可的相应资质。但是目前的状态是各个具有资质的能源审计单位中,也存在参差不全、水平高低的区别。所有的能源审计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一般要包括:①企业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状况、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管理、能源定额考核管理、主要用能设备管理、企业节能宣传及培训。②企业能源利用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重点工序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③影响能耗指标变化因素与节能潜力分析:影响能耗指标变化的因素、节能潜力分析。④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能的建议。⑤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⑥审计结论。
4 能源审计报告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找出节能潜力
对于能源本身作为大比例成本的用能企业,比如电厂、煤化工企业、电解铝企业、水泥厂等等,其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这个企业的价值的高低,对这些企业来说,能源本身就是它的主要成本,对这样的企业进行能源审计等于从科学上重新审度自己的生产过程,确定能源平衡。在对这些企业的能源审计过程中,给出企业科学合理的能源平衡表,计算出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在可对比的条件下进行能效对标,计算出整个企业的能源效率,这是必须要做的。但是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提出企业的节能潜力。对于这种企业来说。节能意味着高效,高效意味着企业整体价值的凸显。
正确选择能源计量器具和正确使用能源计量器具也很重要,比如各式各样的流量仪表有着不同的使用条件、使用精度、使用范围等等,选型不对往往造成很大计量误差。一旦计量器具不准就会造成源头数据不准,往后能源管理的所有报表统计都不会正确。
为企业提出科学的、实际的节能潜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能源审计队伍中必须有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专家。比如在遇到锅炉问题上必须有热能专家,在遇到用电问题上必须有节电专家,对石化行业必须有石化行业的节能专家等等,而且要求专家要足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企业找出节能潜力,为企业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尊重。
例如,笔者在2013年间对山东省博兴某工业园区内某热电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该企业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公司主要产品为蒸汽和电,另有脱硫副产品硫酸铵。装机规模为4×1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2×25MW汽轮机及2×30MW发电机,年发电能力为5.0亿kW·h,供热能力为138万百万千焦, “十二五”的节能目标为14400吨标准煤。(图1、图2)
在审计报告中清晰地提出来该公司的节能潜力:①目前通过抽凝汽轮机供汽量160-210吨,以后的供汽量还会加大,可以采用背压的供汽方式,将减少一台冷凝器的运行即减少至少一台冷却水循环水泵的循环和冷却水的损耗。这样单台汽轮机能源利用率可以从目前的70%左右提高到85%以上,节能空间很大。②锅炉补水泵的节能改造:目前锅炉补水泵全部采用电动补水,综合能源利用率最多40%。建议加装汽动补水泵每台锅炉一台(电功率1000kW),电动泵作为备用,能源综合利用率可提高一倍以上,直接降低能耗40%。③高压管道的节能改造:目前的管道采用下弯方式作为膨胀节,这样做必须在每个下弯的部位加装疏水装置,即增加泄漏点。下次管道设计建议采用水平膨胀弯,全管道可以只在终端加装疏水装置,减少泄漏点。④目前国内变频器价格已经下降,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引风机功率400kW,建议请专业变频应用厂商进行评估,考虑将4台锅炉的引送风进行变频改造。⑤针对计划几年后要上的新锅炉,应优先考虑在:变频调速、照明节能设计、S13/S15节能型变压器等几个方面的节能技术。
2014年该公司完成了以上前四项的建议:(选取节能空间较大的三项对比)每年按照7000小时计算,每度电按照工业用电0.76元计算(表1)。
5 能源审计报告中计算综合能耗一定要用等价值
对一个企业做能源审计中计算综合能耗时最终都要折算成标煤,而对电力的消耗一定要用等价值,而不能用当量值,它们之间相差约3倍。按现在的电厂的发电效率来说,0.38千克左右的标煤才能生产出一度电,而按当量值0.1229千克标煤与一度电的能量相等。在实际消耗的电力时,每消耗一度电时其实际消耗的标煤是0.38千克左右标煤(许多书上提到的0.404千克是80年代到90年代的发电效率),而绝不是0.1229千克标煤。除非是企业内部自己生产的电力自己消耗尽,这时计算该企业的综合能耗时以消耗的源头能源为主要统计对象,即便这样在做该企业的能源平衡表时也要用等价值才能平衡起来。在以往的许多统计报表和报告中,许多人引用了当量值来作为换算,造成了能源消耗量的错误和混乱,这是非常重要的。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能源计量和能源审计的关系的论述以及对能源审计的概念、内涵、作用的研究,明确了能源审计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找出节能潜力。并举例说明了节能潜力会对用能企业产生巨大作用。用能企业只要按照能源审计中提出的节能潜力完善落实,就一定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凸显用能企业整体价值。能源审计只有正确找出节能潜力才能对用能企业具有实质性帮助。企业通过能源计量的管理和能源专家所做的能源审计,能够把握好能源整体利用的方向,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所以说,能源计量与审计是衡量用能企业整体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领导机制畅通
天津电力公司党政领导始终坚持把“讲、比”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督促检查,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成立了以公司副总经理为组长,副总工程师为副组长,科协牵头(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了公司科协、基层单位科协、一线车间部门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了健全的工作体系,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完善了“讲、比”活动各项制度以及活动管理办法,颁发了《天津市电力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讲、比”活动表彰奖励办法》,形成了基层申报,专业委员会筛选立项,领导小组三级评审,优秀项目奖励、归档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各基层单位也都按照公司科协的管理模式开展活动,确保机制运行通畅。
三源电力集团公司在下属设备制造公司成立了推进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总经理挂帅、全体班子成员担任组员;“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确定了“讲、比”活动的目标以及考核奖励办法,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针对考核办法,逐条通报各部门的推进情况,并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不定期进行检查。
城南供电分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结合年轻人多、高学历者多以及青年思想活跃等特点,公司努力探索“讲、比”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为了增强了“讲、比”活动的实效性,城南供电分公司成立了基层科学技术协会,科协定位在成为立足于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致力于提高管理水平的组织,立足本岗、勤于学习、善于沟通。
模式创新提效
公司科协在开展“讲、比”活动中注重实践,坚持把科技创新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发展壮大。
为了深化活动内容,赋予活动新的内涵,公司科协认真分析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公司科协发现这项具有群众性特点的“讲、比”活动由于立项数额的限制,造成科技人员的参与面很小,为此公司科协灵活运用活动管理方式,把“讲、比”活动立项分为三级管理的模式:将年效益在50万元以上的立为市级,10万元~50万元的立为公司级,10万元以下的立为厂(分公司)级项目。这样一来,大大扩展了科技人员的参与面,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自2003年以来,天津电力公司共有3100余人次参加“讲、比”活动,参与率达78%;公司科协开展“讲、比”活动立项3523项,创经济效益3.27亿元,其中81项被评为市级优秀“讲、比”项目,为公司增加经济效益1.1亿元;期间共产生了全国“讲、比”活动先进个人1名、市级先进个人9名、先进集体13个、优秀组织者9名。
一大批科技成果被评为公司级或厂级优秀“讲、比”项目,公司系统申报受理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科技进步使公司安全运行水平逐年提高。基层单位和科技人员参与率逐年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活动效果凸显,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显著的活动效果,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的同步提高。
载体运用得当
“讲、比”活动是营造企业创新氛围的有效载体。公司科协把“讲、比”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运用“讲、比”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全方位的营造创新氛围,以企业发展为切入点,“讲、比”活动为落脚点,拓宽了活动领域,创新了活动内容。
首先,根据企业实际,赋予“讲、比”活动新的内涵,创新推出“五比一创、厂际竞赛、固本强基”竞赛活动,将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等内容纳入“讲、比”活动范畴,充分发挥“讲、比”活动凝聚力量、激发热情、提升水平的作用,推动了企业新技术应用、产品研发、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共完成重大技术攻关项目39项。
城东变电站接地装置的作业过程危险性大,容易造成重要设备损坏、故障及人身伤害事故,给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如城东变电站接地装置智能识别及应用开发项目的成功实施对避免带电挂地线、带地线合开关(刀闸)的恶性五防操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保障设备安全、保障人身安全、消除恶性误操作事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公司健康发展、设备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已取得专利授权(授权号:201120262693.3)。
其次,以岗位培训,技术练兵为入手点,仅2011年就举办各类培训36次,6900人次参加,员工参与率98.85%。城南供电分公司科协组织形式多样的讲座,如“PMS应用培训”、“配电自动化知识讲座”、“热成像技术深度培训”、“状态检修相关知识讲座”等。邀请南瑞公司的专家为配电自动化相关工作人员和广大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配电自动化相关知识的培训。一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一线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科技领军人物或走上科技、管理领导岗位。
第三,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主题,发挥“讲、比”活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军粮城发电厂#9机组投产后冷端系统运行一直不正常,汽轮机排汽压力高,凝汽器端差大,导致汽轮机热力性能与其他同型机组相比较差,严重影响机组的运行经济性。通过对凝汽器、循环水泵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和诊断,对设备和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分析诊断,科技人员终于找出了#9机组冷端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机组优化运行的方案,并最终实现机组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运行二值有着较好的班组安全管理基础,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厂部和分厂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各类安全文件和有关的通报,认真吸取兄弟班组和其它单位的经验和教训,班组三级安全网发挥各自的安全责任,始终把“人”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引导和教育全员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全员的安全意识。持之以恒地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真组织班组人员学习、分析、总结生产中出现的事故教训,并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查找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整改措施,不断加强班员的安全责任心,将队员的安全责任心提高到讲政治、讲稳定的高度。坚定不移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值把提高职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各项实践工作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他们把反习惯性违章、严格执行规程、“两票三制”和防止误操作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时掌握相应设备的运行方式变动情况,坚持在操作前进行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联系和监护制度,不放过任何危险因素,以“三个不能过高估计”的要求严把安全关,有效地提高了全员的安全技术水平,杜绝了误操作的发生。,二值发生工作票417张,合格率100%。同时积极做好事故预想和危险点分析,仔细巡检、细心监盘、精心操作,全年没有出现一次异常及以上事件,确保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二、加强培训,提高全员技术素质,确保机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值内加强培训,积极开展导师带徒和岗位练兵活动,运行二值本着全能值班员为培训方向,积极贯彻厂部、发电部的培训方针,结合一期、二期、三期机组的特点、根据人员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具体措施,采取讲课、现场考问、仿真机模拟操作等手段进行培训,使大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能源公司举行的全能集控值班员基数比武中取得了好成绩;在3机组启动过程中实现了全能换专业操作。由于技术水平高,处理方法得当,避免了4机组因单循环泵运行跳闸停机的事故,受到了厂部的奖励。由于4机组凝结水泵本体存在裂纹导致凝结水泵达不到满出力;11月23日,在投入2机高加的过程中,汽机主值发现7高加水位增长过快,判断钢管泄露,由于判断的准确性及时,处理果断,保证了机组安全运行。
巡检人员认真巡检及时发现eh油泄漏,空预器轴承座裂纹,12小机调门摆动大,4发电机转子电压波动大等重大缺陷,由于分析正确、处理得当,避免了事故发生,这充分体现了技术培训的成果,值内人员努力学习业务,刻苦钻研技术的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在青年职工的培训中总结出了较科学和标准化的培训模式,得到了部门的认可。
三、在二期机组无渗漏达标工作中成绩显著
运行二值认真贯彻厂部关于无渗漏达标工作的指示要求,发动职工积极主动投入到无渗漏达标工作中。首先,明确责任,划分设备和区域进行漏点普查,共普查出724点。集思广益,发动全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出汽机侧防水门统一到母管等合理化建议9项,其中5项被采纳。大家利用学习班,休息时间进行设备治理和现场的文明生产工作。使二期机组在无渗漏达标验收高标准通过。
四 、值内始终坚持经济运行和效益运行的理念, 为节能减排工作出力献策 1
本着多发、超发的原则加强与网调沟通与联系确保发电任务的超额完成;在工作中,二值始终坚持经济运行和效益运行的理念,把机组的节能降耗工作做细做透,对机组运行中出现的任何参数偏离、经济指标的异常,都会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及时制定相应的调整措施,为电厂的节能降耗工作出力献策。
针对后夜机组负荷较低的情况,积极调整运行方式,通过一机一台循环水泵运行,调整磨煤机运行方式和送引风机的运行方式等有效手段,每年节约厂用电约100万千瓦;春秋冬季科学的组织水塔挂挡风板来改善真空;在机组启动过程中通过提高给水温度来减少燃油量,全年节约燃油约35吨;加强节能日常管理,避免长流水,长明灯现象。 加强烟气监测,积极调整运行状态,保证烟气排放不超标。
五、管理标准化,积极推进五好班组建设
设备主管半年总结报告1
今年以来,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设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的设备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起色,设备管理水平跃上了一新的台阶。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和超过公司下达的目标计划
1、设备管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设备事故情况:
二、一年来所做的主要设备管理工作:
首先,我们健全设备管理机构,有效开展设备点检定修:
1、按点检定修管理模式,完善点检管理体系,各主体生产单位设立点检站,确立了点检站长为二级主管的管理职责,对各二级主体单位的点检体系重新进行了确认,并从人员配备、职责分工及作业效果等环节进行全面清查与改进。
2、逐步推行点检作业规范化,建立维修作业标准,对检修(隐患整改)的工时工序进行了跟踪管理,工时工序表已成为点检作业的一项基本记录。
3、逐步建立了各主要设备定修模型,按模型组织实施,初步确立了大高炉等设备的定修周期。
第二,积极开展TPM全员设备管理活动,在全公司推行六位一体的TPM管理模式:
1、组建维修工程师协会、技师协会,完善运作机制,
充分发挥其在全员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上半年,机动部组织有关人员收集编写,并印制了《设备管理常识》宣传册共1800份,并于6月15日前下发到公司各单位,做到了设备管理(技术)人员人手一册,各生产和维修班组每班一册;
3、7月份,机动设备部组织对各单位上半年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检查,并从中评选取以下5个单项先进单位:点检管理先进:转炉炼钢厂、管理先进:棒材二厂、现场管理先进:型材厂、定修管理先进:制氧厂、培训管理先进:检修厂。
4、7月中旬至8月下旬,每晚在____电视台黄金时间段(“今日新闻”后)播出设备管理知识问,积极向公司职工宣传设备管理知识;8月份,在____电视台推出“创新设备管理”栏目,向广大职工宣传报道公司设备管理方面的最新动态;
5、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与____电视台合作,推出设备管理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公司共有5000余人次积极参与了此项活动,并通过抽奖的形式从中抽出了300名幸运的参与者,每位参与者均获得了一份奖品,许多二级单位认真组织,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其中:带钢厂、烧结厂、制氧厂等三个单位分别获得此次活动的一、二、三等奖。
6、下半年以来,由机动部组织,各单位均开展了一系列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如对公司电缆隧道的隐患排查、对公司各工业排水沟的隐患排查等,同时各主要生产单位均开展了动力设备的反事故演习活动;
7、8月下旬,机动部组织开展了设备管理知识竞赛初赛,各单位均积极参与了此次竞赛,部分单位如带钢厂等还在本单位内部预先组织了选拔赛,初赛参赛队达29个;通过初赛,有6个参赛队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决赛于____月13日上午在科协的科技讲座室举行,公司______副总经理到现场观看了此次决赛。最后仓储部获得此次竞赛的一等奖,热电厂、检修厂获得二等奖,转炉炼钢厂、动力厂、汽运公司获得三等奖,烧结厂、技术中心获得此次竞赛的组织奖。
8、20____年____月开始,由机动设备部组织开展了设备管理论文征集活动,各单位投稿都非常踊跃,共收到论文56篇。经过初审和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共有____篇论文进入了20____年12月3日举行的论文会。最后,《小方坯连铸机结晶器水泵改造》、《热电厂1#电动风机轴承振动大原因分析及处理》、《变位五瓣解决VG554空压机振动问题》等论文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第三,抓好其他设备管理基础工作:
1、设备管理工作随时紧跟装备的动态变化情况,及时
完成了大高炉、大焦炉、热轧薄板、三炼钢3#转炉等新上设备ABC分类,并对设备三大规程进行了全面清理与完善。
2、完成组织制订和审定新上设备的点检标准,并逐步建立与完善公司级重要设备(A类设备)的技术档案,强化技术状态管理与全过程管理。
3、组织修订了《____设备管理条例》、《液压、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检修管理制度》等各类设备管理相关制度。
三、加大设备系统培训工作力度,促进了全员设备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1、我部与人力资源部共同组织,在主体生产单位开展了设备检修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并组织进行了对专职点检人员的两期集中培训。上半年已完成全部主体生产单位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验收工作。
2、组织编制了《设备管理常识》宣传册,并已下发到各二级单位的每个班组,并做到班组每班一册,设备系统的技术、管理人员人手一册。
3、组织编印了《设备相关事故案例》一书2500册,下发各二级单位。
四、稳定设备状况,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设备事故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减少。
1、组织维修工程师、技师协会有关技术人员,及时处理和解决了一炼钢厂一次除尘风机故障;热电厂1#电动风机故障;6#高炉旋风除尘器开裂故障;钢渣公司2台球磨机故障。避免了设备事故的发生。
2、加强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已完成对公司大部分排水系统的排查整改;完成双菱实业公司水塔山山体滑坡、仓储部轻油罐锈蚀渗漏等重大隐患整改。
3、对公司主要电缆遂道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改,排水、防水能力得到提高。
4、组织安排完成全公司的防雷设施检测工作,并对公司生产区的排水管、沟进行了全面清理,对老区____KV电网存在的谐波危害进行了彻底的治理,较好地改善了电网的电压质量。
5、组织编制了公司各主要关键设备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五、认真做好____年的冶炼片年检工作
____年度冶炼片年检从20____年3月8日开始,历时20天,计划检修项目465项,实际完成465项,计划检修项目实现率达____%。
此次年检集中停产20小时。集中停产期间,6#高炉、3座小高炉、热轧板厂、烧结高料仓系统、3座转炉、2台连铸机以及一炼钢厂、3个轧钢厂均全部停产检修,时间紧,工作量大。
设备主管半年总结报告2
20____年我调任建安分公司的设备管理员,在分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不懈地努力,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使建安分公司的设备管理取得了好的成绩,设备管理上了一个台阶。并实现收入租金58191.21元,赔偿金113624.50元,全年共创收金额合计达171815.71元,为公司的增产增效做出了贡献。
为了贯彻公司《关于开展设备管理大检查的通知》精神,我及时与分公司主管领导、生产作业队长联系,编制安分公司的设备管理自查自改计划,并制定了设备管理自查自改时间表,遂一实施并取得了收效:
全年共组织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开展拉网式摸底统计7次。
1、检查活动焊机16台,机动翻斗车6台,运输机动车辆5台,装载机3台,吊车1台,交、直流电焊机及其它施工机具16台。查出问题34项。
2、检查建安分公司所属设备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查出不合格项4项。
机动翻斗车2台,运输机动车辆2台,装载机1台,其它施工机具3台,共整改8项问题。
整改设备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
9月28日:
(1)机动翻斗车2台,运输机动车辆2台,装载机3台,其它施工机具3台10项问题,都已整改。
(2)检查了建安分公司所属设备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不合格4项问题已整改。
为了贯彻公司《关于开展设备管理大检查的通知》精神,分公司领导予以了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以建安分公司主管领导、设备管理员为笼头,生产作业队长、各班组长为骨干的设备管理大检查自查自改小组,制定了设备管理自查自改时间表,遂一实施并取得了收效:
9月16日,对建安分公司所属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开展拉网式摸底统计。检查活动焊机16台,机动翻斗车6台,运输机动车辆5台,装载机3台,吊车1台,交、直流电焊机及其它施工机具16台。查出问题34项。
9月22日,检查建安分公司所属设备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查出不合格项4项。
9月23日,机动翻斗车2台,运输机动车辆2台,装载机1台,其它施工机具3台,共整改8项问题。
9月27日,整改设备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
9月28日:
(1)机动翻斗车2台,运输机动车辆2台,装载机3台,其它施工机具3台10项问题,都已整改。
(2)检查了建安分公司所属设备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不合格4项问题已整改。
10月28日以公司生产协调部为笼头的设备检查小组对我分公司开展了现场设备管理检查或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检查,检查结果如下:
一、现场检查分公司所属机械设备、施工机具5台:活动焊机3台,机动翻斗车1台,运输机动车辆1台,查出问题10项。
二、检查分公司所属设备管理台帐,机械设备、施工机具运转、巡查记录,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保养规程等基础资料。查出不合格项4项。
1、无年初设备年购计划。
2、无操作手持证上岗管理台帐。
3、分公司组织结构图,设备管理员名称不符。
4、技术档案,一、二级保养记录不完整。
三、检查组提出的问题:
1、查出的不合格项全部尽快整改。
2、统计上报分公司所属机械设备定人定机(一人一机)明细表,真实反映分公司所属机械设备定人定机缺员状况。
20____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但20____年租赁经营工作会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困难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决心在20____年新的一年里以更新的姿态、更加倍的努力工作,创造出更好成绩。为路桥工程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
设备主管半年总结报告3
20____年已经过去,设备管理工作在燃气集团专业化管理模式下,公司较全面完成了集团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一年来,在集团公司新的战略发展目标指引下,全公司员工紧紧围绕“1144111”战略发展目标,快速地步入了燃气设备专业化管理道路,进一步加强了设备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建设,强化了设备信息的基础管理、档案建设,切实开展节能减耗、降低成本促效益,设备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
一、20____年工作成绩主要从“一完成”、“二接轨”、“三成果”来概括。
一完成:公司严格按照集团公司《20____年设备管理工作计划及实施意见》的内容和要求,及时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全公司员工共同努力,设备管理完成了集团下达的各项指标。
1全年主要生产设备完好率99%。
2.特种设备完好率达到100%。
3.全年设备、管网设施动、静密封点泄露率控制在1‰以内。
4.特种设备注册登记率100%。
5.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6.设备中修完成率为100%(今年无设备大修)。
7.重大设备事故为零。
8.设备新度系数为84.38%,大于去年的值。
9.按要求开展了设备普查和管网普查工作,并建立了设备管理台账和管网台账,设备固定资产台账较完整,设备技术参数录入较好,帐、物、卡相符。
9.1设备、管网设施固定资产原值为66296975.63元和净值为55939802.07元;
9.2应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出设备总台数2465台,其中调压箱1834台,阀门221台。由于62台调压柜产权属于客户,所以还没有录入系统。
9.3管网总长度数为313.174公里,其中高中压管网长度为183.814公里,低压管网长度为129.36公里。
10.设备购置按程序和制度办事,全年未发生物计划购置或不符合审批流程开支情况。公司按时上报设备管理和能源消耗管理各类报表及资料。
二接轨:管理模式接轨和管理体系接轨。
通过20____年和20____年与集团磨合,在集团公司有力领导下,公司设备管理部门员工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今年“二接轨”局面实来不易!
1、中梁山燃气公司自从1986年成立以来,一直按照煤炭行业粗矿式管理。20____年开创了中梁山燃气公司发展历史的新纪元,公司与集团快速磨合,打下了坚实基础,20____年步入了燃气行业精细化管理,整个设备管理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1)采用了升级后的设备管理软件,使信息化管理和台帐管理更加先进,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2)设备分类更加科学化,便于了公司今后设备管理。
(3)设备编号、设备建卡更加精细化。
(4)设备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化。
(5)考核体系更加专业化。
2、公司未进入燃气集团以前,采用了煤炭行业粗矿式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几乎没有集中控制的组织结构类型。进入燃气集团后,设备管理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年初对全年设备管理工作有计划、有安排,年中对工作有跟踪、有纠正,年终对安排有检查、有终结。公司领导对设备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了管理部门、管理班组、管理员组成的设备管理体系,形成了台台设备、条条管线、个个阀门、块块仪表有专人负责的管理网络。重点加强重点设备、主要生产设备的运行管理,杜绝一切因巡查、维修、保养不当而引发的设备事故和安全事故。
公司每月至少有一次设备管理专题工作会,一季度有一次设备操作、维护、检修和新技术培训。
三成果:通过努力,设备管理从制度、安全运营、节能减排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进一步完善了设备管理制度。中梁山燃气公司储配站运行模式不同集团公司其他气站,相对来说设备要复杂一些,多年来,公司设备管理重点也是在储配站,所以储配站里面设备管理制度、设备操作流程比较完善。进入集团后,设备管理定义更加明确,管理范围更加广泛,相应拿入设备管理范畴的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公司领导提前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在集团设备管理办法的指引下,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设备管理制度、操作流程、设备管理员工作职责、台帐的建立以及资料的归档工作,实现了定人、定机、定职责,严格执行公司多年来交接班制度。
2、设备安全运行管理一直是公司的头等大事,坚持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继续完善各项设备操作流程。继续实行重大设备责任事故(含重大交通事故)一票否决制。继续开展重大节假日、半年和年终的设备安全大检查,对发生的设备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工作考核相关标准,考核到位,奖惩斗硬。
(1)节约成本
①对已损坏价格昂贵的部件进行分解修理,使修理工作细致到元器件,缩小故障范围,使用最低的维修成本修复设备,避免直接更换新的部件。
②减少设备维修次数,提前主动预防故障发生。
(2)降低事故发生率
①设备一旦有异常情况,维修人员及时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案,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②进行保养管控,制定设备保养计划,并安排落实设备保养工作,通过变更保养频次保证设备使用性能,减少机台故障和停机时间,保证机台正常生产运行。
③加大主动巡查力度,提前消除隐患,减少故障发生率。
3、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取得不错成绩。
①工会积极开展“五小”及合理化建议,部门员工积极开动脑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特别是储配站员工在20____年3月将山水引入储配站,用于压缩机冷却水循环系统。每个月为公司节约工业用水1400吨左右,直接经济效益63700元。
矿井瓦斯气的利用,本身就是节能减排的例子,这里就不详加描述。
二、亮点与不足
1.亮点工作
①设备运行正常,未发生一起事故。
②设备和管网普查,争提前,抓主动,设备提前完成任务,管网普查超前超额完成任务。管网普查按集团步伐,需要三年时间完成任务,我公司只需两年时间完成任务。
③提倡全员行动,积极开展员工主动性,采纳合理化建议。储配站员工在20____年3月将山水引入储配站,用于压缩机冷却水循环系统。每个月为公司节约63700元。这是最有力的说服力。
2.存在的不足
①本质性安全意识和理念没有完全到位,墨守成规,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标准化的作业习惯未有效养成;三是对资料的建立、收集和归集不到位。
②、记录不够详细,台帐建立还不完善。
③用户产权调压柜管理权未移交,因此没有建立这部分调压柜的档案;对设备组件概念不清晰,存在设备组件没有维护等问题。
三、对20____年度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大对基层单位设备管理体系的培训和多下基层单位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为了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科学发展,凌钢进行了全系统的技术改造,4号高炉、120t转炉、高架棒材等一批技改项目相继在2008年开工建设。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已经出现亏损的市场形势,新项目是否继续建设、如期投产成为决策的难点。凌钢决策层经过缜密分析认为,继续建设、如期投产虽注定要进一步增加成本,加剧亏损,但能够为走出困境增加希望。于是大胆决定,顶住压力,加快工程建设,确保如期投产。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到2008年底所有项目全部投产。
随着项目的投产,企业生产经营呈现出新的特点,生产链条磨合压力增大,成本急剧上升。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市场环境变得更加严酷。结合装备、技术和市场的变化,确保新项目在最短时间里达产达效,成为凌钢摆脱困境的关键。一是高标准要求。凌钢的管理部门在假定新项目开局就达产达效、高水平运行的基础上制定了生产计划,不留退路。凌钢要求项目单位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克服因循守旧的习惯性操作,尽快提高对先进装备的驾驭能力,充分发挥装备大型化的优势,确保目标的实现。二是集中全公司的力量,协同作战。凌钢的生产、技术、设备各部门全面介入,保证了新项目生产的稳产顺行。三是强化考核。凌钢加大了激励考核力度,调动了相关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公司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新项目的达产达效上。通过共同努力,凌钢的新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达产达效,成为凌钢战胜危机的新的效益增长点。
新项目的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使凌钢进一步淘汰了落后工艺设备,极大地优化了凌钢的工艺流程,实现了主体工艺装备大型化、现代化、节能化,企业迈入国内中宽带材和长材生产的先进行列,产能和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凌钢应对危机提供了基础条件。2009年在消化了前4个月1.7亿元亏损的基础上,实现利润3.95亿元。
二、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推进内部低成本运行
“对标挖潜,降本增效”是凌钢在金融危机蔓延及钢铁市场持续低迷背景下的一条工作主线。凌钢经过调查分析,认为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残酷的优胜劣汰阶段,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与成本是最重要的砝码。搞好对标挖潜,实现降本增效,是企业战胜困难、走出逆境、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同时,对标挖潜是一项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的工作,增加效益要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挖掘潜力,在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条件下实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因此,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确保对标挖潜工作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凌钢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并把这一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最大的实践、最需要联系的实际和最需要取得的实效,从组织领导、工作推进到结果考核,建立了一套完整体系。
1.组织保证
为强力推进,协调组织,凌钢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公司级对标挖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整个集团的对标挖潜工作。专门设立了推进办公室,专职负责日常的推进与管理工作。各二级单位也按要求设立了组织协调对标挖潜工作的相应机构,使这项工作有实施方案、能找到责任者,形成了全面领导和统一指挥的格局和决策、组织、执行、考核相连接的组织保证体系。
2.指标分解
开展对标挖潜活动,首先要科学的定标、立标和进行目标分解与落实。凌钢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对企业成本和质量影响较大的158个技术经济指标作为对标指标,包括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冶炼效率、质量水平等方面,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范围。在立标上瞄准行业先进水平,把全国优秀企业和高水平指标树为标杆,也将内部的高水平工序树为标杆,确定了1年内消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指标的任务。同时,把要达到的目标层层分解,从公司、分厂、工段、班组,直至落实到每个职工。
3.措施改进
对标挖潜的核心与根本目的是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推进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的持续改进、提升和跨越。凌钢充分利用特有的“日清日结”管理平台,建立了指标与成本的旬分析体系,实现了重点指标日清日结、费用指标动态控制,促进了成本的降低。同时,进一步完善进销存系统,强化资金管理,建立了物资管控体系。完善了内部计量手段,实现了主要能源介质的100%计量,为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工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较好发挥了技术攻关“、四新”应用、工人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等创新平台的作用,使凌钢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全年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创效达3000余万元。
4.绩效考核
建立了对标挖潜的“三不”考评机制,一是细化考核目标,将对标挖潜的目标和措施层层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企业内部各单位、各环节、各工序、每个职工的全覆盖,不留死角;二是明确考核内容,列入考核的既有技经指标,也有方法、流程、能力和文化方面的对标,向先进学习,不讲客观;三是加大考核力度,把对标挖潜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之中,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避免浮于形式,做到奖惩分明,不讲情面。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2009年全年公司级158个对标指标有103个达到对标目标,全部消灭了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指标。转炉钢铁料消耗、高炉利用系数及电耗、轧材系统的成材率及电耗、吨钢电耗等42个效益相对较大的主要技经指标多次创历史最好水平,直接创效1.1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同时,凌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特别是2010年以来,进口矿价格大幅上涨,由此引发国内矿、煤、焦炭、生铁、废钢、铁合金等资源价格进一步上涨,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等压力剧增。对标挖潜是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凌钢现已将对标挖潜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钢铁产量最大化、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增强运行保障能力等重点、难点,更深层次地推进对标挖潜的思路。在未来发展中,对标挖潜将成为凌钢查找差距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管理、推动技术进步、改善指标、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环节,为企业在后危机时代中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企业科学发展
2009年下半年,在巨大的投资拉动下,我国经济逐步复苏,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完全散去。面对整体产能过剩、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沉重等严峻挑战,如何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是整个行业和所有钢铁企业长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必须认真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凌钢紧密结合实际,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在后危机时代推进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长远战略。
1.把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
节能减排对钢铁工业来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钢铁工业“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需要,也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重头戏。近年来,凌钢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强了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新工艺的投入和应用,逐步淘汰了技术落后、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在产品结构、产出效率、资源节约等方面都达到了行业较先进水平。金融危机发生后,凌钢进一步认识到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考虑,提出了与战略目标相配套的节能减排目标和措施,并将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地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中,促进企业发展向节约型、环保型转变。
一是针对钢铁行业原燃料、水资源消耗量高的特点,重点抓好相关工序、部门,如烧结、焦化、炼铁、炼钢的低耗工作。二是继续发展循环经济,向“三废”要效益。三是实施工艺结构和资源、能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使低值资源增值、废物资源化。2009年,凌钢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高炉全部实现了TRT发电;电厂锅炉全部采用富余煤气发电;钢渣全部综合利用,实现了零排放;转炉应用了干法除尘。吨钢综合能耗591kgce,吨钢耗新水2.96t,所有节能减排指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均达到标准,吨钢有组织烟(粉)尘排放量达到1.7kg,吨钢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35t,吨钢二氧化硫排放达到1.72kg,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双达标。
2.把应对市场挑战、提高品种质量效益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实力之本,为实现企业的大发展,必须要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凌钢大力推行品牌战略,把有限的资源做成精品,满足市场需求。一是全员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开拓市场,增强生存、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以质量为根本,强化质量管理,严抓生产管理,把质量管理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三是强化以服务为核心,树立用户第一的理念,注重到一线去走市场和与广大用户的联系沟通,更新服务理念,规范服务程序,坚持诚实守信。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凌钢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确保了自身产品价格在同一品种、同一地区高于市场平均售价。与下游一些“大行业、大用户、大工程、大项目”建立了更为牢固的供应链,发展了一批高质量客户。特别是开发了哈大铁路、京沪高铁、吉林油田等国家重点工程,全年供应钢材47万t,实现比较效益1.2亿元,现在凌钢的产品已成为国家重点工程的首选。
加大品种钢开发力度,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早在2002年,以成立技术中心为标志,凌钢的产品结构调整就已经起步,品种钢开发生产也迈入快速发展时期。
到目前为止,已形成6个系列30多个品种。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凌钢更是把品种钢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根据凌钢的产品结构实际情况,确定了品种钢产品定位和研发方向,即以中高碳中宽带为主,努力形成品种、规格系列化。同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开发其他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二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研一体化运作体系,将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捆绑在一起。通过调整考核激励政策,有力地聚集了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大幅提高了凌钢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09年全年生产品种钢104万t,产销率达到96%。三是做好引智工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是企业获得持续有效支撑的重要途径之一。凌钢先后与中国钢铁研究总院、辽宁科技大学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凌钢品种钢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3.把铁矿资源开发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
一、南通市工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情况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十五”中期以来南通工业经济进入量质并举的良性发展轨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体上有三个特点。1.经济运行保持高位。从2004年2月份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以来,已连续47个月保持了20%以上高增长态势。2007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018亿元,同比增长21.6%,高出全省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2.经济效益不断跃升。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44.3亿元,同比增长53.8%,实现利税364.9亿元,同比增长48.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91.2亿元,同比增长33.9%,继续保持利润增幅快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块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的良好态势。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9.45%,列全省首位。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9.24,列全省第三,同比提高32.8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和亏损额分别下降28%和23.6%。3.有效投入持续攀升。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投入970.66亿元,同比增长21.9%,列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投入完成755.9亿元,同比增长34.6%。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76.7%。在投入总量不断放大的同时,项目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全市实施超千万元项目2066个,累计完成投入620亿元,同比增长15.37%,其中已竣工项目876个;全市实施超亿元项目340个,其中已竣工项目55个。
(二)产业结构演进情况1.产业内部结构。重型化趋势更加明显。2007年,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62.28亿元,增长24.6%,高出轻工业增幅6.4个百分点,重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5.2%,比上年末提高2.7个百分点。支柱产业支撑有力。机械行业、化工医药和船舶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比重达16.4%、12.9%和4.3%,分别比上年提高0.7、0.4和1.5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和轻工食品行业占比29.9%和13.5%,分别比上年末下降1.9和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4.2%,比上年末又提高2.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1000.4亿元,同比增长43.2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5.6%,比上年末又提高3个百分点。代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船舶工业,全年实现造船完工量274万载重吨。全市新能源装备和电力设备产业实现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48%。2.产业布局结构。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日趋显现。“两带五园”格局的船舶修造基地正在崛起,现代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和精细化工三大基地水平不断提升,轻工食品、电力及新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20个特色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超50亿元产业集群达到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比重达90%以上。3.企业组织结构。2007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5111家,比上年末增加894家,超出常州343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将超过800家,比上年增长148家。其中超10亿元39家,超20亿元16家,超50亿元1家。南通醋纤、南亚塑胶、江山农化、中远船务和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首次跨入20亿元企业行列。4.项目投入结构。全年全市规模工业投入中,技术改造投入占比达到42.9%,同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亿元项目投入占比达到33.7%,同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投入占比达22.96%,同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部工业投入中,船舶修造、电力能源等行业投入占比明显高于其产出占比。5.资源消耗结构。全市节能降耗、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取得较大进展,热电联产、变频调速、绿色照明、清洁生产等成熟技术不断推开。建成全国最大的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基地。总规划100万千瓦的如东风电场首期10万千瓦机组已并网发电;启东20万千瓦机组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LNG电厂项目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装机容量4.8万千瓦的如东秸秆发电项目即将竣工投产,如皋3万千瓦垃圾发电项目已建成投运。预计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0.773吨标煤,同比下降4.3%。二、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和不足1.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目前纺织、轻工等传统工业依然居主体地位,占全部工业的43%,先进制造业发展还不快,贡献份额还不大。装备制造业中缺少竞争力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不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是我市经济发展转变的重要任务。2.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传统产业领域企业的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我市重点企业中纺织、轻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企业2006年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76%,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46家重点大企业(集团)研发平均投入仅为3604万元,而同期苏州市36户工业大企业集团投入研发费用平均近亿元。此外,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利用、保护工作需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管理创新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广大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但我们也看到,管理仍然是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财务账目不实、资金周转慢、产品成本高等问题仍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4.节能降耗任务艰巨。一方面,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节能降耗空间越来越小。工业是能源消耗相对较高的产业,目前,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47%左右,根据我市“十一五”规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预计比GDP增速高出4~5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还将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沿江开发、江海联动的深入推进,大桥、大港效应不断显现等,一批重特大重化工项目相继落户我市,工业重型化的趋势仍在延续。在工业化和重工化双重压力下,要完成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难度很大,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我市节约能源的监测机构较少,县一级的节能监察、监测和节能服务机构建设还亟待加强。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比较薄弱。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026-04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凸显,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难题,寻找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实施绿色税收来约束企业行为,以期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这一棘手难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从1978年的3645.2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3,104.05亿元,近130倍的涨幅使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经济大国的身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见图1)。
但是,盲目地追求经济增长是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近年来,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环境的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开始凸显。意识到环境重要性的国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然而,相关数据显示:虽然单位GDP的能耗有所下降,但是能源消耗总量仍在不断上升,这表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因此,笔者认为,近期内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仍然会成上升的态势,资源环境问题会继续恶化,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资源问题必将成为约束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见图2)。
我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最早开始于1973年的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在党的十五大上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将经济、资源、环境协调一致,即在保证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仅就目前而言,我国并未做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内容。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污水排放量为659.19亿吨,是2010年的1.07倍;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是2010年的2.02倍;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217.9万吨,是2010年的1.02倍;工业固体废物产量为32.28亿吨,是2010年的1.34倍。由此可见,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加剧的趋势。笔者认为,环境问题同样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鉴于资源环境带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我国的经济必须实现由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模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人民群众的监督外,税收责无旁贷,尤其是绿色税收。
一、本文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理论意义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政府税收、绿色税收等基本概念;其次,介绍了绿色税收的作用机理;最后,对我国现行的有关绿色税收的税种进行粗略分析,并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本文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对我国绿色税收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以及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和合理化建议的提出,以期对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有所裨益,并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税收的基本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Brown(1981)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WCED在1987年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生态,有的侧重于经济,也有的侧重于社会。但仅就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它的定义就是为了区别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摒弃以往高投入、高消耗的生产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即建立一种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模式。
2.绿色税收的定义。“绿色税收”一词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广泛应用。该词最早出现在庇古(1932)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学者才开始研究中国的资源税,直至今日,提出的大部分“绿色税收”的概念仍然是基于国外的环境税。饶立新(2006)认为,绿色税收即环境税收,是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推动绿色生产为目的,开征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目的的绿色税制,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aul Hawken(2001)认为,绿色税收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对所有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政府通过绿色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将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纵观这些学者对“绿色税收”的界定,笔者认为,绿色税收不仅包括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为目的的税种,而且包括各项税收政策,如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等。
3.绿色税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绿色税收和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绿色税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可持续发展则为绿色税收提供了制度保障。
(1)绿色税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短短的11年里,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09655.1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2881.56亿元,增加了近3.4倍,由此而来的环境、资源方面的压力巨大(如图3)。但是,自2001年至2011年,我国的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2011年,化学需氧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单就以上四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而言,其量之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之大令人担忧。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如果政府这双“有形的手”不对其加以限制,我国的生态环境将不堪设想。笔者认为,绿色税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绿色税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税收体系是“有形的手”在环保方面的具体体现,它可以通过税收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的行为向着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绿色税收可以增加政府财政中专门用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资金。要改变目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现状,不仅需要完善绿色税收体系,利用国家强制力调节人们和企业的消费倾向,引导企业向着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加治理环境的投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于环保事业上,而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正好弥补了政府有关环保方面的“赤字”,增强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绿色税收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无一不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引导我国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也正因此,绿色税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可持续发展为绿色税收保驾护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无限的增长,笔者认为,绿色税收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不仅要考虑税收的增加,同时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的成本以及污染的治理成本等,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我国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体系、确保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可以优化我国的税收结构,从而加速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确保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同时,可以增加绿色税收的税源,使得绿色财政收入增加,从而保证绿色税收可以更有力地调控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最后,我们在完善绿色税收体系的时候,将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内,这将促使我们进一步考虑“我国应建立怎样的长效机制”、“在面对不断恶化的资源环境问题时,应怎样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由此可见,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又好又快”地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三、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税制体系中仍然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绿色”税种,仅有部分税种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税收的“绿色”效应。在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中,资源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目都包含了不同程度的“绿色”概念。
1.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税收政策。
(1)资源税。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应税矿产品开采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课征的一种税,属于对自然资源占用课税的范畴,是我国税收体系中最为典型的绿色税目。资源税税目包括7大类,每一税目下又设有若干个子目(见表1)。目前,我国的资源税主要采用从量定额的办法计征,只有原油、天然气采用从价定率的方法计征,通过对这7类矿产资源征税,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促使消费者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增值税。增值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高,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税。增值税法中体现其“绿色”概念的规定主要是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①对于销售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产品、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再生水、翻新轮胎等自产产品免征增值税。②对于销售由燃煤发电厂及各类工业企业产生的烟气和高硫天然气进行脱硫产生的副产品(包括石膏、硫酸、硫酸铵和硫磺)、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等自产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政策。③对于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和余压生产的电力或热力、利用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生产的干化污泥和燃料、以废弃动物油或植物油为原料生产的饲料级混合油等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100%的政策。
(3)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性质同样主要体现在税收优惠政策上,主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下:①企业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中药材的种植、林木的培育和种植、林产品的采集、农产品初加工、农业技术推广、远洋捕捞等活动取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时。②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海水养殖、内陆养殖等活动取得的收入,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③对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减少企业所得税的支出。
2.我国现行绿色税收体系的缺陷。我国有关绿色税收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够深入,这也使得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缺陷可以概括为绿色税收体系的调节范围过窄、绿色税收所占的比例过低、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奖励机制和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专门性法规四个方面。
(1)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专门性税目。我国的绿色税收起步较晚,直至今日,仍未形成能与西方国家的绿色税收体系相媲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体系。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调节,而我国目前的绿色税收多是由综合性税目中设计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税收政策组成,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于这些综合性税目设立之初,大部分是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要目的,而非解决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故而这些综合性税目对我国的生态问题考虑的少之又少,缺少系统性和前瞻性。若绿色税收体系为“皮”,则税种的设立、税率的核定、税收优惠的确定、税收范围等即为“毛”,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通过设立专门性税目,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之后各税目具体的修订才会有意义。
(2)税收体系的调节范围过窄。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税目仅有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这些税目大多调节的是煤、石油、天然气、金属与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调节范围过窄,不利于全方位保护资源;另外,这些税目仅就污水、部分气体污染物、部分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等污染行为进行了约束。而西方国家中较为完善的绿色税收体系的调节范围不仅包括这些,还限制电池、一次性塑料用品、化肥农药、含氟里昂的电器等污染较为严重的物品的使用,这些绿色税收体系的空白严重影响了它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作用。
(3)绿色税收所占的比例过低。我国绿色税收收入的比重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排污收费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是,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废”排放量来看,污染仍在加剧。如表2所示,我国的税收总和由2001年的15165.5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9738.39亿元,增加了4.92倍;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绿色税收由2001年的1781.6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955.98亿元,增加了7.39倍,虽然说我国绿色税收的总额有所增加,但是绿色税收总额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增加,一直徘徊在11%~17%之间,但污染物的排放却在不断增加,绿色税收不足直接导致税收对环境保护的支撑力度不够,难以起到引导消费者行为的作用,将对我国的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4)绿色税收体系中缺少奖励机制。我国现行涉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税目中,仅有资源税在采用了直接收税的带有惩罚性质的方式,其他税目多是采用了免征、减征等税收优惠来激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环境、自觉治理污染,但国际上通用的加速折旧、延期缴税等未在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中很好的应用。同时,我国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对环境的污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对于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居然给农药以增值税上的优惠。另外,资源环境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由于监管不力和政府的某些税收优惠政策错位,使得企业和个人以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得的利益远高于应当支付的税费,这是我国政府在设置奖励机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四、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
1.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原则。
(1)“中国特色”的原则。我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国家不同,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社会文化都有一些差异,因此,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完善不能沿着西方国家绿色税收的发展之路前行,必须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之路。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虽有所增强,但是我国的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仍然有很多,因此,不能只强调环保而忽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在完善我国的绿色税收体系时,我们应当寻找在中国情境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衔接点,税种的选择与税率的确定都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2)步步深入的原则。绿色税收的构建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实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绿色税制的构建应当有一个长远目标与规划、基本预期、渐进的发展与实施。在我国的绿色税收制度建设中推行循序渐进原则,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降低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此,开征绿色税收要从我国环境治理实际出发,考虑现有征管水平,在费改税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征税的范围。
(3)便于操作的原则。从外部条件讲,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高度发达,经济管理水平、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从税收制度上说,发达国家税务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税制的设计相当完整。由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使我国在构建绿色税收制度体系时,必须充分尊重现实差距,从基本国情出发,满足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这是我国绿色税收制度顺利推行的基本。在税制设计上,要特别注重税制的可操作性,注重税制实施的效果,以较小的税收成本换取政策措施效力的最大化,力求简明实用,能够在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管理技术下有效地实施。
2.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设想。我国事实上在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绿色税收,征收排污费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但从实际结果看,排污费制度的作用有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中的“绿色元素”。具体做法如下:
(1)改革资源税。在我国现行税制中,资源税是最为明确的保护环境和控制资源消耗的专门税种,进行资源税改革,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约束能源超常使用。首先,扩大资源税的课税范围:将水资源、黄金、地热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可再生资源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是改革的重点。其次,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将征收范围扩大到包含所有矿种的所有矿产,为了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依据污染程度、资源的稀缺性实行不同税率。
(2)调整增值税。在高能耗、重污染企业中,企业购置的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环境保护设备时,允许一次性抵扣增值税额。可以在废旧物资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依据回收成本高低,视产品的环保程度,实行低税率、减税、免税政策。目前,生产电力、新型墙体材料等方面设有增值税即征即退、减半征收的优惠,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非常有限,应扩大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范围,使其他的循环链条及相应的原材料和产品纳入到优惠范围。
(3)强化企业所得税。保留并增加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类设备投资额的税收抵免幅度;对从事控制污染技术、节能产品、可再生资源研发的企业增大税前扣除比例;由于环保设备的成本高,环保技术的更新快,为促进企业主动使用环保设备,并引进新技术积极更新环保设备,可允许环保设备加速折旧,企业在生产时可从应纳税款中扣除必需的相关成本;对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照顾,延长其优惠税率期限,吸引更多的企业从事环保生产。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S2013GX0089)]
参考文献:
[1] 安超.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及其效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洪源,肖海翔.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财税政策体系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1)
[3] 洪源.“绿色税收”体系的构建取向[J].税务研究.2009(4)
[4] 梁云凤.绿色财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罗霞,王崇锋,郭少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绿色税收政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4)
[6] 秦艳,蒋海勇.发达国家绿色税收理论与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0(8)
[7] 饶立新.现行税制“绿化”的政策与收入分析[J].税务研究,2008(5)
[8] 武亚军,宣晓伟.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9] 吴艳芳.“绿色税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税务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