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精神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48-03
精神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是人体在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有些可伴有生理功能障碍[1]。世界精神病协会调查表明,现阶段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2%,中国达6.9%,且其发病率以每年113.0%的增长率递增,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指标,精神或神经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其中抑郁症占精神神经性疾病的首位[2]。多数有心理问题的患者都是在非精神科诊治,有研究表明,2/3的抑郁症患者是在综合医院就诊,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的患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21.61%、19.2%、14.27%和11.10%,平均达16.48%[3]。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精神障碍伴或不伴有躯体病的患者到综合科诊治,如分娩、剖宫产、普外、骨外等术后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从而为精神病患者的求助、治疗及康复提供了法律保障。综合科的医务人员应如何接待这些特殊群体?这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可能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
1 拒绝接收或推诿伴有精神障碍患者
诊治精神障碍患者利润低,护理工作量大,风险高不安全且容易引起纠纷,医患争议多,因此很多医院都不愿接收精神障碍患者。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家三级精神病大专科、小综合医院,过去有妇产科病房,曾接受过许多被其他医院拒之门外的患者,曾有1例极度不合作的孕足月精神病患者,经我院妇产科医生检查,发现胎儿情况非常不好,由于我院医疗条件及设备有限,建议其家属选择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诊治,然而却被市区内数家医院拒收,最后患者不得不再次回到我院,最终家属签字表示愿意承担一切手术风险并与我院无关。
精神障碍患者就诊于综合科存在很多问题:①给病房管理带来很大困扰。躯体疾患伴精神障碍患者,很容易被忽视,尤其在疾病的发作期,患者比较吵闹,不合作,且无自制力,很难与人沟通,很多患者没有交流能力,不能自己描述症状,只能依靠家属提供病史,这样就并不能保证病史的确切完整性,极易导致误诊漏诊[4],此外,患者的不配合也使治疗难度加大。所以精神障碍患者这些特点,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病、传染病后,疾病叠加导致治疗过程更长、更复杂,费用也更高。此外,由于某些患者兴奋、吵闹,会影响其他正常患者的休息,因此兴奋、冲动、伤人的患者最好安排在单间,远离其他患者,但又不能离开医护人员的视线,以防发生意外,但由于综合性医院患者很多,病房床位紧张,给病房管理带来很大困扰。②医患关系紧张。精神障碍患者在综合医院就诊有意外发生的可能,如走失、坠床、跳窗自杀等,尽管有陪护,家属也签署了协议书,但院方仍然责任重大。住院期间,患者发生意外,不管是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病房,医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我院在开放性病房发生2起意外事件,在有监护人陪护并签字的情况下,患者发生跳楼自杀,引起严重的医患纠纷事件,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容易忽视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诉严重但又无明显的躯体症状,而患者也会因心理行为问题频繁就诊,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过度检查,致使费用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医院的敷衍和推诿,容易使患者产生误解、失望,医患争议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医患纠纷数量明显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也时有发生,2013年7月,北京发生了两起精神病患者持刀伤人事件。目前,精神疾病已演变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③惩罚、过度性约束保护,侵犯患者的人身自由权。精神障碍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过去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如当患者冲动、伤人、自行拔针、解除外固定材料、拆除伤口敷料及护理操作不合作时,如护理人员在未经患者或家属同意,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医嘱的有效执行,给患者实施强制性保护约束,以便尽快控制病情采取强制性干预措施,但不能排除惩罚、过度性约束保护的可能性。按精神卫生法第四十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之患者的监护人,禁止借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④医方知情权与患方隐私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泄露患者隐私,侵犯患者隐私权,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将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信息随意散播,透露给第三人,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就医等造成不必要的干扰。⑤侵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实施特殊检查,治疗前、中、后时,不能因为患者的精神障碍,不配合,沟通有困难就不沟通,应将检查和治疗的目的、方法、结果、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客观告之患者及患者的监护人,并在医患沟通协议书上签字表示同意。⑥侵犯患者人格受尊重的权力。精神障碍患者在疾病发作期,可能会对奇装异服,行为表情怪异,情感表达异常等行为进行取笑、传播,也可能对部分因攻击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而受到强制性约束的患者进行戏弄、嘲笑、围观、打骂,实施惩罚性保护性约束。
2 解决对策
①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医。精神卫生法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不仅精神专科相关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培训,其他综合科相关医务人员也应该认真学习,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精神卫生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者是精神障碍患者,推诿或者拒绝为其治疗属于本医疗机构范围的其他疾病。②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如知情同意制度、强制性约束保护制度等,严格按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病患者检查和治疗都要遵从“自愿原则”,在病历资料中应如实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之患者或其监护人,患者或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对于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冲动、伤人、自伤行为,影响诊疗秩序,可以请精神专科医师会诊,联合处理,需实施强制性保护约束时,要严格遵守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将实施约束的目的、方法、约束时间、注意事项,详细告之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如果患者无自制力,不配合,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并取得书面同意。医生开医嘱,并在病程记录中和护理记录单中详细记录执行情况,设置约束保护观察记录单,详细记录约束保护执行时间、被约束肢体的血运、活动度、约束的效果、取消约束的时间、患者的情况等。医生没有医嘱,护理人员擅自执行就是违法的,保护性约束只能由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参与而且只能短时间使用,患者情况好转后,要及时解除约束。③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学习常见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常见精神障碍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国外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准确评估精神病患者的压力和危机,以及对患者的观察、沟通来减少对患者的躯体约束[4]。④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要积极为患者提供一个避免诱发和加重精神症状的环境,病室内设施力求简单,经常检查是否存在危险物品,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也是对医护人员自身的关爱[5]。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家庭精神卫生知识,加深家属对患者的了解,提高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及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而改变的能力[7],鼓励患者家属经常探视、陪伴患者。有报道发现,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差是患者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6]。此外社会、医疗机构、媒体等也要加强对精神卫生的宣传力度,根据2009年初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可知,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0%,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症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600万,每年由精神患者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以万计,而近年来精神病患发病率更是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前精神病发病率已占我国所有疾病发病总数的2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数人由于缺乏对精神病的了解而产生恐惧、歧视,本来应该当面说、大声说的一些看法、想法,却只能小心翼翼地私下说、小声说,结果导致本来就敏感多疑的患者更加敏感,甚至引发愤怒情绪。患有精神病或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即相当于被贴上了一种标签[7],有研究发现,公众对待精神分裂症的负性和拒绝态度多年来改变甚微[8]。社会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刻板印象,只要听说是精神分裂症或是住过精神病院,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9],实际上精神病患者和其他人一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他们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是过多地表达无奈、不屑,甚至反复提及“有病”、“不正常”等字眼。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的认识程度,消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和帮助一特殊人群。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另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统计预测,到2030年单项抑郁障碍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10]。⑤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及时发现和提醒在诊疗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尽量减少因医患沟通不当而引发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小结
精神障碍患者属于弱势群体,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自身的病耻感,使得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敢到医院接受治疗,更不敢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担心被别人知道病情后会给自己或家人的生活造成影响,所以千方百计地隐瞒生病的事实[11],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耽误病情,精神病患者引发意外事件原因复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诊治[12-13]。因此我们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没有歧视、宽容的环境,以更加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与他们相处,让他们放下各种担忧,积极就医,就会避免或减少这些隐患。精神疾病同其他疾病一样可防、可控,精神卫生法的实施,是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群体,通过法律对其合法权益予以特别关注和切实的保障,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医。精神卫生法的学习与培训,不仅仅针对精神专科相关医务人员,还要对综合科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医务人员应注重自已的行为,善于运用沟通技巧,掌握对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医患争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建红,梅红彬,张春娇.现代精神障碍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2.
[2] 宋宇,徐菲,杨威,等.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57.
[4] 胡萌,李臻,张顺英,等.抑郁症患者在综合医院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2010,5(2):184-185
[5] Jonikas JA,Cook JA,Rosen C. Brief reports:a program to reduce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 facilities [J]. Psychiatr Serv,2004,55(7):818-820.
[6]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6-17.
[7] 柯且琴,瞿雪燕.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60-62.
[8] 肖惠敏,曹惠贞,郑建伟.应对方式、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乳腺癌患者自尊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901-902.
[9] 郭全芳,张云红.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967.
[10] 郭全芳,张云红,卢世臣.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遭受歧视的体验与应对[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667.
[11] 斯蒂文·海斯.学会接受你自已-全新的接受与实现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5-57.
[12] 曾承.精神病患者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40-141.
Review of suicide behavior and nursing strategy of psychiatric inpatients SUN Hai-yan. Nantong No.4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u, Nantong 226005, China
【Abstract】 Suicide is the common complication of schizophrenia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Besides,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 and suicide behavior correlated factor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Author also summarizes the new progress of precaution of suicide behavior.
【Key words】 Psychiatric inpatients; Suicidal behavior; Nursing strategy
自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各种社会因素导致人心理平衡破坏而引起躯体损害的表现。它与多种疾病有关,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常见并发症。精神病患者是自杀的主要高危人群,其自杀率较一般人群高6~12倍[1],自杀也是精神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0%~12%的精神病患者死于自杀[2]。自杀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有关文献报道,住院精神分裂症自杀率占住院总数的0.1%~0.15%[3]。有效预防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内容。现就有关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综述如下。
1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流行趋势
国内研究方面,孔德荣[4]研究发现女性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及自杀未遂率均高于男性,自杀死亡率则相反,这与男性心理素质低于女性,婚姻受挫,社会压力大于女性有关。李小琼[5]研究女性精神病患者自杀方式多为自缢,而欧阳盛[6]则报道男性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主要为撞头,这与男性精神病患者较为冲动有关。
欧阳盛[6]研究指出,自杀行为常发生在入院后5 d内,孔德荣[4]研究则说明自杀行为多发生于入院1个月内。多数研究表明,一年之中春夏季节自杀率高于秋冬季节。一天之中,患者自杀时间以午休和夜间居多,这些时间患者通常散布于各个病房之内,因此,在这些时间之内,当班护士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动向,以防意外发生[5,6]。
2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
消极抑郁及幻觉支配是引起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主要原因。消极抑郁自杀者,自杀前往往计划周密,行动隐蔽[4],甚至伪装病情改善,麻痹工作人员[7],但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先兆性的消极自杀言论。发生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的患者则大多数因为精神分裂后抑郁,患者自觉无法面对家人而选择自杀,提示临床上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常规抑郁症状和自杀观念的评定,对残留幻觉妄想以及在急性期有自杀观念的患者应高度重视[8]。
药物不良反应引起者,尤以药源性焦虑为主,突出表现为植物神经症状,患者难以耐受时产生自杀念头及自杀行为。因此,在患者入院后除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措施外,还应细心观察,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严防自杀[4]。
既往有自杀史及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多次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的风险也显著高于其他人群。此外,社会心理因素,突发的生活事件,包括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良、恋爱受挫、失业、考试和晋升失败等对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有诱发作用[7]。
3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护理对策
3.1 详细了解病史 向患者家属询问病史,全面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史、精神症状、发病诱因、个性特征、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以了解其有无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7]。对于偏执型或伴有抑郁症状和有幻觉、妄想、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应重点评估患者有无自杀观念,以及自杀观念的频度和强度。对既往有自杀行为,尤其多次自杀未遂者、家庭中有自杀行为阳性家族史、多次住院、最近1次发病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人格缺陷者等,应作为高危患者看护,给予严密的防范措施,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7]。
3.2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自杀征兆,及早采取护理措施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言语中流露出活着没意思的想法;突然的情绪低落、垂头丧气、少动不语;焦虑不安,无明显原因拒食,卧床不起,哭泣;睡眠习惯改变,晚上多次上厕所,失眠,早醒;药物反应致患者烦躁不安等[8,9]。在日常工作中多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全面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了解患者自杀行为的规律,特别在夜间、凌晨、午睡、饭前和交接班及节假日等人员少的情况下,要严加防范。对有自杀企图和言行的患者,要重点交接班,做到心中有数,严密监护,患者活动范围要在护士视线范围之内。护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既要加强巡视,又不要让患者掌握巡视病房的规律,对走廊尽头、厕所、洗漱室、暗角处等地方都应仔细观察。随时清点患者总数。提高工作责任感,力求使患者意外死亡率降至最低限度。
3.3 做好病室的安全检查 入院时应仔细检查,全面更衣,还要定期对病房内的危险品进行清理检查,消除隐患。要经常检查门窗、电线及环境设施,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由于患者自杀的工具多为刀、剪、毛巾、撕破的被服、床单等,因此,每班检查床铺、患者身上有否收藏危险物品,是必不可少的防范措施。同时,严格做好交接班,防止意外发生[7]。加强对探视者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禁探视者将危险品带入病房,要向探视者讲清楚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配合,会客时要加强巡视,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对于请假外出者,告知家属不要将患者带到危险的场所,其返回病房时,应按照入院患者常规进行安全检查[7]。
3.4 做好用药护理 发药时应慢,保证服药到胃,认真检查患者口腔,对呕药的患者在视线范围内观察30 min。必要时检查患者的水杯、衣袖、手掌及指缝,防止患者藏药后将药蓄积,一次性吞服[10]。在采取积极治疗控制症状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如恶心、呕吐、流涎、便秘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服利血平、氯氮平、氯丙嗪、氟哌啶醇的患者,如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不稳、焦虑、消极、悲观等药源性抑郁症状,应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处理,防止患者因忍受不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自杀。
3.5 加强护患交流,关心和同情患者 鼓励患者主动诉说引起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的原因和内心感受。观察患者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言行,及时预测患者的心理、生理需要,主动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当患者出现幻觉及妄想时,转移其注意力,引导患者到感兴趣的事物上来,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良性感官刺激,以减少幻觉妄想等不良刺激[6]。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指导患者了解自己出现的病态思维,学会控制情绪的变化,使用正确的疏导方式,寻求医院或社会的支持[11]。
3.6 开展丰富多彩的病房活动 如定期召开休养员座谈会,请恢复期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增长知识,增加欢乐,增强信心。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让患者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变自卑为自信,也可适当安排患者帮工作人员打扫卫生,随同工作人员一起外出购物、游玩,组织看电视、读报纸、听音乐,使其产生一种病愈后的愉和发挥自身价值的重用感、成就感[12]。
3.7 对突发自杀事件的处理 护士应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熟悉掌握精神科病房意外事件发生的护理常规。遇到患者自杀,首先要迅速、正确、有效地终止患者的自杀行为,及时通知医生抢救,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呼吸、循环通道或止血、救助等。检查患者受伤的情况应仔细,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受损、受伤的程度[6]。既要救助有自杀行为的患者,也要保护其他患者的安全及情绪,迅速组织其他患者离开现场,以免在其他患者中产生不良影响,如暗示或群体效应等。对于自杀未遂的患者,护士首先要镇静、态度和蔼、守候在患者身边,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应设法稳定患者情绪,告诉患者其行为将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创伤,唤起其生命与责任意识,制止患者进一步的自我伤害。不可指责、冷落患者,使患者产生逆反情绪,再次发生自杀行为。还应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共同关心、安慰患者[13,14]。
3.8 加强健康教育 (1)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指导等形式,通过面对面交谈、卡片、小册子等途径,使用量化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让患者了解精神病知识,提高对精神症状的认识和自控力。对恢复期比较消极的患者,采取一些鼓励性语言,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增强患者生活的自信心及对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维护能力[7]。(2)家庭支持治疗对患者的康复也极为重要,密切与家属取得联系,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以及疾病知识的普及,同时应指导患者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和满意度[6]。(3)还应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使患者的家庭、单位,甚至全社会都理解、接纳、支持精神病患者,教会患者如何去分析、面对现实生活,从而激发患者生活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5]。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研究自杀行为发生的本质、特点及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防范措施,加强病室的安全检查,注重护患沟通,了解患者需求,重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的康复活动,从而保障他们住院期间的安全。同时寻求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也能减少他们出院后的自杀行为。
参 考 文 献
[1] 沈渔.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9.
[2] 翟书涛.自杀学的精神病学侧面.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1,18:1.
[3] 高之旭.自杀的流行学调查.上海精神医学,1993,1:30.
[4] 孔德荣.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因素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41(5):996-997.
[5] 李小琼.37例住院女性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分析及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518.
[6] 欧阳盛.86例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8):685-686.
[7] 钱雪荣.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特征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卫生,2005,6(3):20.
[8] 高雪燕,华淑敏.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自杀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9:120.
[9] 刘红.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中国民康医学,2007,19(7):569-570.
[10] 林建葵.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22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8):3612-3613.
[11] 卢艳,孙红.精神病人自杀行为及防范措施探讨.西南军医,2006,8(6):30-31.
[12] 刘晓辉,崔淑芳.住院精神病患者防自杀护理体会.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73-274.
通过随访调研采集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达到临床痊愈的90例出院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对其进行院外动态随访调查,发现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因素有很多,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谈过程中,其中有9人认为长期服药,缺乏相关用药知识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占10%;有40人认为自身因素及心理压力是最重要的,占44.4%;有25人认为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最大的,占27.8%;有11人认为家庭因素也很重要,占12.2%;还有5人认为社会上缺乏精神病专业康复组织是影响最大的,占5.6%。由此可见,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依次为:①患者自身因素;②社会环境因素;③家庭因素;④缺乏相关用药知识因素;⑤缺乏精神病专业康复组织因素。
1 针对患者自身因素应进行的护理干预
1.1 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 使患者能知道所患疾病的名称和主要的治疗方法,只能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病情。患者要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营养。要定期进行复查。
1.2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情感、语言功能较差,许多患者沉默不语,不愿暴露内心想法,让其开口说话,参加社会活动是非常困难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常会出现自卑心理,如自我形象降低或消失,感到前途无望、自尊低落、孤独无助等负性消极心理[1]。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鼓励,支持他们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让患者参加工娱活动,音乐治疗,行为认知矫正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注重患者的主诉以及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哪怕是一个关切鼓励的眼神,一个表示理解的点头肯定,都可以开启患者的心门,激发其回归社会的潜能,更好的提升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
1.3 对患者回归社会进行指导 由于他们受疾病的影响和较长时间不与社会接触,不知道怎样与人交往。不敢独自从事社会活动,不懂得如何进行劳动,甚至连怎样购物,算账都感到困难,只能呆在家里,整日睡觉,导致生活懒散,作息时间不规律,兴趣减少、情绪不稳,社会功能退化,这更增加了他们重返社会生活的难度[2]。首先要促使患者建立正常的生活规律,在家属的陪同下参与一些集体劳动,增加社交机会,培养相互协调的意识;条件允许的可以将适合精神病患者参与的社会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制成光盘,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进行讲解,使患者及家属按照光盘所示范的内容进行社会功能训练。
2 针对社会环境因素应采取的护理干预
2.1 加强对社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 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建立健康教育栏、进行健康动员大会、心理服务、义诊咨询等形式定期给社会人群进行精神病知识的宣传普及,消除人们对精神病的恐惧和歧视,从内心深处接受出院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参与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患者获得社会支持[3-4]。社会各界的关爱、理解、支持都有助于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
2.2 病人回归社会比战胜精神病更为困难,他们不仅要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还要同外界的各种干扰斗争,因此,常常会出现失误、犹豫、退缩,或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情况。这时,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病人,而应以宽容的态度善待他们。耐心地予以引导和帮助,保全病人回归社会的信心。
3 针对家庭因素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但有些家属对疾病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出院,精神症状已控制就可以不吃药了,亦或是将患者作为一种家庭负担,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这种原因而无法恢复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造成疾病复发的。因此,有必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干预措施。
3.1 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应对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使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增强精神症状靠药物维持的意识,自觉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让家属意识到精神病患者越是不接触社会,其社会功能的退化就越严重。
3.2 加强家属对患者的监管责任 家属既要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同时也要善于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早发现早控制。要定期为患者进行体检,便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发现患者有异常变化,及时住院治疗。同时要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在参加社会活动时,不要刺激患者,避免患者情绪波动过大。活动量要适当,避免患者过于劳累。
4 针对患者缺乏相关用药知识应采取的护理干预
4.1 加强疾病治疗知识的宣传 目前大部分抗精神病药物都有副作用,主要可导致患者过度嗜睡,疲乏,流涎,无力等。特别是流涎,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对患者进行指导和心理护理,提醒患者外出时带上手帕,便于及时清理口水,并携带个人信息小卡片,以防意外,这样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4.2 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 对患者加强药物治疗的健康宣教,将常见的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表现进行总结,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定期为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指导患者如有不适或出现异常,应提高警惕,及早就医,降低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使患者自觉主动的按医嘱服药。在药物的控制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5 针对精神病康复组织缺乏应采取的护理措施
在我国,精神科康复机构在整个社会中是比较短缺的,这就导致了患者出院后缺乏相关的康复训练组织和场地,不能有效、系统的学习回归社会的技能,进而影响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6 总结
精神病不只是一个疾病的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主要目的,也是病人家属和社会为之期盼的。促进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帮助其恢复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不仅有助于患者稳定病情,减轻家属的负担,同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全有重大意义。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患者自身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长期服药但缺乏相关知识以及精神病康复组织缺乏是影响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芬.浅谈精神病复发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当代护士,2003,(7):34.
酒精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长期反复大量饮酒会导致病人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社会功能 [1]。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病[2]。据有关资料记载,精神病病人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的10倍~30倍[3],在精神科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准确观察或预防精神病病人的自杀行为是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就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行为的原因、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寻求有效的医疗、护理防范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5年10月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CCMD2)诊断标准,且此次住院前后伴有自杀行为的病人,其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12例,在同期住院病人中无嗜酒史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3例。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年龄20岁~56岁,平均30.12岁;病程为5年~38年,平均17.63年;小学及文盲6例,初中及以上6例。精神分裂症组病人年龄18岁~51岁,平均28.35岁;病程6个月至35年,平均16.37年;小学及文盲8例,初中及以上5例。
3 讨论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病人均属于重性精神病,在住院病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通过对比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发生自杀行为10例,精神分裂症组发生8例,在临床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的视幻觉、易激惹、自杀行为出现的例次多于精神分裂症组,而听幻觉、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情绪低落、冲动行为出现例次少于精神分裂症组。无论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其自杀行为各有其特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组病人的自杀方式以自缢和药物中毒多见,精神分裂症组病人所采取的自杀方式以绳带吊颈、刀割伤、过量服用药物多见。自杀是精神科常见的、严重的意外事故之一,给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分析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杀原因,了解自杀临床特征,找出规律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掌握自杀预防的要领和实施方法,将自杀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对入院前有自杀行为或企图的病人应提高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点交班,做好安全护理;经常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病人主诉,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到因人、因需施护,预防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因为本次调查分析样本少,年龄和病程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神病人;跌倒;对策
精神病人由于其疾病本身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殊症状,在住院期间因受疾病控制及其他因素影响而易跌倒,导致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引起医疗纠纷,不但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为病人及家属造成负担。因此,预防精神病人跌倒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结果与分析
1.1 跌倒地点:病人在床周围跌倒者;如厕跌倒者;走廊跌倒者洗浴室跌倒者
1.2 跌倒发生的时间:夜班跌倒者;白班跌倒者。
1.3 病人跌倒情形:有变化跌倒如厕及洗漱跌倒者行走时跌倒者服用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跌倒,精神活动紊乱发生跌倒者。
1.4 跌倒跌伤情况:无不良后果;皮外伤缝合;皮下血肿;发生骨折。
2 讨论
目前,因住院病人意外跌倒发生跌伤而引起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而导致精神病人跌倒的最主要的因素有环境、疾病、药物、心理、护理、下床方式等[1]。 跌倒病人中以老年住院者居多,既往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危险人群为60岁以上老人、反复住院、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有较多躯体合并症者以及首次住院、入院20 d以内的病人。因此,精神病病人跌倒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老年病人。
病人跌倒在床周围、走廊、卫生间居多,药物的副反应造成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当夜间、清晨病人频繁如厕时更易发生跌倒。主要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无人陪护。
夜班是跌倒发生的高峰时段,跌倒发生在夜班多,此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护理工作较集中,同时精神科病人晚间用药相对较多,而夜间又是病人起床如厕最频繁的时候,清晨病人从睡眠状态到起床活动、如厕等变化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加之抗精神病药物多数具有镇静作用,傍晚及夜间由于灯光亮度不足、缺乏夜灯等易引起跌倒。
精神症状的因素也是导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兴奋、冲动、易激惹。常因动作过大、过激、过快、过多、对周围环境失去正确判断,造成跌伤、碰伤。3 对策
3.1 掌握病情: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其病室、床头做标记,提醒工作人员引起警惕。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将意识欠清、年老体弱、有躯体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有行为紊乱者视为跌倒的高危人群,将其作为重点护理防范对象。病人一切活动在视线下进行,协助生活料理。
3.2 加强安全护理:对卧床病人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睡姿不稳、有安全隐患的状态,以免翻身坠床;对嗜睡、半闭目而行的病人说“小心慢走”,给予搀扶;对起床急骤者说“慢一点,别心急”;对保护约束病人及时检查保护带,随时调整位置,调整松紧度,确保病人处在“保护状态”;对步态不稳、年老体弱者,给予搀扶行走。
3.3 环境设施利于病人活动方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干燥。拖地应尽量放在病人休息或集中管理时进行;厕所安置坐式马桶和抓杆,在洗漱室醒目之处贴上防滑警示语;沿走廊、厕所设置扶栏,保证夜间照明;老年人及小儿应选择低矮的病床,穿防滑平底鞋,上卫生间及沐浴时应有人陪伴,必要时协助如厕。
3.4 治疗过程对病人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应关心病人的主诉,有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无力、嗜睡等症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如厕时应有人陪伴,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特别是在使用药物之前告知家属和病人服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告知家属造成病人意外跌倒的常见原因、发生时间及预防措施。
3.5 应加强健康教育:跌倒最常发生于病人上下床、起立或坐下时。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和病区的环境,将使用频率高的生活用品放置在易取的地方,避免因卧床时伸手取物发生坠床。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损伤[2]。
3.6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管理:对于年龄大的病人,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要求及生活习惯,减轻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较好地解决住院期间病人出现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反应。在平时与病人交流时,关心其有无生活协助方面的需要,尤其在人员少的时段要主动询问病人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因病人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3]。
3.7 加强病房管理:夜班是病人跌倒发生的高峰期,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做好人力的合理安排,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病人加强巡视及安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用药情况并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4]。
通过对精神病人跌倒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病人跌倒的危害性,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法律问题,要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预防精神病人跌倒。预防措施不是仅注重某一种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方法,调整护理工作行为,尽可能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以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安凤荣.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4A):973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康复期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男、女各25例;年龄52-73岁,平均60±2.5岁;文化程度:小学10例,中学5例,文盲35例;职业:工人8例,农民36例,干部6例;婚姻:已婚37例,丧偶10例,离婚3例。临床诊断:(按CCMD-3-R标准)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11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9例,双相情感障碍7例,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5例。
1.2 方法 按照自拟心理状况调查提纲,先向患者讲名调查的目的与意义,以求得患者的合作,然后分别进行调查登记,最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表明,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主要的心理障碍为忧虑,忧虑的因素各不相同,有的为疾病的康复担心,有的为经济问题发愁,这些因素可归纳为5类,如下表。
2.2 分析
2.2.1 调查结果表明,疾病预后问题为首要因素,其中65岁以上39例,占86.7%,自理能力强者较多,担心疾病复发影响今后生活质量。
2.2.2 男、女性别比较,女性对家庭问题更为关注占55.8%。这与我国传统女性在家操持家务有关,担心因病不能自理,给儿女增加负担。
2.2.3 对经济问题的担心,农村病人占85.7%,这可能与其收入较低,未参加医保,住院费用相对较高有关。
2.2.4 对于遵医服药及社会问题忧虑因素相对比例较低,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文盲占70%,知识性老年人占30%。
3.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经治疗进入康复期后,正常的符合理性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活跃起来,开始考虑出院后的有关问题。通过临床观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很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老年人因忧虑过多或情绪不稳引起躯体疾病的诱发等,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康复期老年精神病患者忧虑的因素,开展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2]。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常识缺乏了解,常过分担心疾病的预后、是否复发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针对此问题,采取集体授课(每周1次)形式和个别心理指导进行健康教育。一般内容:疾病的名称、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的种类、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药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应对方法、出院指导等。另外针对老年人常见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以知识讲座形式或播放光盘形式向病人讲授保健常识。
3.2 注重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信心。
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精神活动恢复正常,担心社会对其歧视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焦虑,影响睡眠甚至病情波动。所以,护理人员要以诚恳的态度、极大的关心、分析病人的内心活动、对老年人要用通俗易懂语言,生活上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使其认识到精神疾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掌握疾病的规律,坚持服药,日常生活上加以注意,定期复诊,疾病就能得到控制,并能恢复正常社会功能,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调动家属社会支持力量。
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社会功能丧失,应当动员家属节假日来探望,有利于情绪稳定;对于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疾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的患者,我们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在选用药物和治疗项目方面给以照顾,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包括单位、居委、家属诸方面。要求他们能同情精神病患者,关心精神病人的境遇,在心理上给予安抚,从物质上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3.4开展丰富多彩康复活动。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衰退,生活能力下降,加上精神疾病的捆扰,多数表现为生活懒散、被动,卧床较多,不愿活动。我们针对此特点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如:下棋、打麻将、看电视(戏曲节目)、外出散步等。另外,定期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一些措施。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4-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思维、情感及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的精神病。本病的病因至今未明。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约一半的患者在20~30岁发病,在16~35岁发病的占住院患者的81.9%。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本病病程进行快慢不一。患者约有25%可临床痊愈,其他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缺损症状,这其中约16%的患者完全衰退。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单纯型、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未分化型、残留型。此外还包括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和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
1一般护理
1.1对入院治疗的患者入病室前要仔细检查身上及女患者的胸罩等是否带有刀、剪、锐器等危险物品。除携带少量书刊和洗漱用具外,其他物品应由专人收管或由家属带回。
1.2入院后连测体温、脉搏3天(2次/天)如有异常可按医嘱延长,正常者体温、脉搏改为1次/日。给不合作者测量时,应手持体温计,直到测完为止。
1.3护士应了解患者病情、诊断和治疗情况熟记患者姓名、相貌和病室床号。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白班每15~20分钟查房1次,夜班10~15分钟查房1次,每次交班应清点人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1.4除发热、大剂量服用氯丙嗪者外,均应参加集体活动和文娱劳动大剂量服药者,应注意有无过敏中毒现象。
1.5.对有被害、自罪妄想或自伤、伤人的患者,应重点护理不离视线,必要时进行保护性护理。
1.6对不思饮食的患者要注意水的补充,定时进餐。拒食者先劝其进食,必要时鼻饲,并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对女患者的卫生用品应统一管理,生活不能自理者不能留长发。帮助患者料理日常生活。
1.7服药时必须由护士亲自送到手,看服进口服完才走,对有藏药行为的患者,检查药物是否藏于舌下等处。
1.8怀疑有传染病者立即报告医生检诊,必要时隔离。
2心理护理
精神分裂症并不是精神活动全部异常。即使患者处于严重的疾病中,精神活动的某一部分仍正常,所以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设法找出患者精神活动的正常部分,争取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以达到心理护理的目的。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①注意倾听,在倾听时应帮助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开放、宽松的环境,一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和颜悦色地与患者交谈,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从而使患者安静、情绪稳定,乐于合作,安心配合治疗。在倾听时不要轻易打断患者的谈话,对于患者的妄想内容不要急于否定,以免患者产生不信任及怀疑。②给患者以解释,让患者清楚的知道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解释要通俗易懂,而且不要操之过急,有时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奏效。③给患者以保证,通过保证消除患者的疑虑和错误的信念,以减轻患者的精神痛苦及压力。保证时,护士的言语应坚定有力,但不能把没有把握的事随意像患者保证。④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要以患者为中心,要以患者的心理需要为前提,尊重患者的人格,避免其心理受到刺激,善于发现这其中的心理危机,做好患者的疏导工作。由于精神分裂症是在易感环境中的不良影响互相作用下发生的,生活中的不良影响可能会给患者情绪带来一些刺激,可能会加剧病情,所以作为精神病科的护士,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2.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一旦入院治疗,护士应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生活制度,使患者感到温暖、消除顾虑,给患者留下爱美好的印象,已取得其信任。
2.2在精神症状活跃期,有的患者可能会受到病态心理的支配,否认有病,拒食、拒药,甚至拒绝一切治疗护士应该耐心开导,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措施。对有幻觉、妄想,怀疑食物中有毒者,可由其他患者护士先食,以解除患者顾虑。护士应多巡视病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患者交谈时要和气、热情,尊重患者人格,引导患者做有益而安全的活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在心理护理中应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为主。要注意病房的环境布置,病房应干净明亮,使患者产生愉及安全感。护士应努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组织患者参加文娱及体育活动,以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
2.3对病情好转能合作的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促进自知力恢复,消除顾虑,增强治疗信心。护士还应注意调适患者的不良心理应对能力,并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来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37
Abstrac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lex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people's mental pressure,then lea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morbidity of the mental disease year after year.Psychiatric patients who stay at the recovery period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at the same time,they have the corresponding demand.We can properly deal with the demand,and give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right guidance in time,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Key Words the recovery period;mental disease;nursing
慨 述
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及病变,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等异常。致病因素常有:先天遗传、个性特征、体质因素、器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康复期是指精神病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心理等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复,病情稳定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期。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康复护理的意义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间歇发作,有持续进展,并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精神病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一次性的治疗结束后就对患者放任不管,不再对其进行必要的康护期护理,病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有关研究证实病情复发因素很多,与遗传、依从性、社会支持度等因素有关。整体来看,文化程度越高,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知晓越高,复发率就低;社会支持度高,人际关系和谐,可有效缓冲有害的应激作用;康复期精神患者存在对环境的再适应过程,心理负担较大,康复期精神病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且其认知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未完全恢复,因此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可协助其正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有害应激对其冲击,有利于其维持心理平衡。
康复护理的方法
日常病情护理:①观察患者的精神、情绪变化、饮食和睡眠情况、意识和思维状况,接受治疗的程度,以便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病情变化;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督促患者坚持服药,是保证病情稳定,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③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出院后坚持服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在出院后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并视病情维持服药治疗2~3年,个别患者则需更长;④在建立咨询热线电话,及时给予家属在需要时的帮助和指导,并定时以电话等形式对已出院的患者进行访问,跟踪其病情恢复动态,实施即时干预。
心理护理:采取集体座谈或一对一聊天的心理治疗方式,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减少其焦虑、忧郁、恐慌等精神症状;帮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和自卑心理,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鼓励患者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自护能力,使他们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家庭生活和工作。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正确认知程度。一方面以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也可使患者掌握一些识别疾病复发及波动的方法,能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有效地与家属沟通,心理问题及时干预;另一方发面可加强家属对患者关心、支持、理解的程度,使家属知道怎样协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同时要经常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工作,改变他们对精神患者的不良认识,避免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刺激,并让社区协助做好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和护理。
技能训练护理:①生活技能训练:从程序简单、技术要求低、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适合的工作开始,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受教育程度和原职业情况分别安排。通过让患者做些简单的生活事情,如洗碗、扫地、拖地等实际的技能训练,矫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使其重新建立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重返社会生活。②职业技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且具有相当受教育程度的条件下,在取得家属的同意和支持后,根据患者的精神状态、个人爱好和技能特长,组织患者参加具有针对性的简单职业劳动训练。在训练中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专业人员的多次示范,强化完成顺序的规范性、统一性。通过开展职业劳动训练,可激发患者的创造力,增强才智,培养兴趣及稳定情绪,使其对自我、人生及社会的认知都发生改变,为逐渐完全回归社会、重新就业打下基础。
康复护理的效果
有资料研究显示,若只在其求助时给予帮助,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两年内的复发率36%,而对其进行系统护理后,两年内复发率降低22%。且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的紧张、烦恼等焦虑情绪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未接受护理的患者,表明康复护理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因此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多形式的护理,对其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心境、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康复、降低复
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继红,曹,宋新勤,等.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595.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66-01
精神科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导致病人或工作人员不同程度伤害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法制观念的加强,如何有效识别、规避精神科护理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倡人文关怀等问题,已成为当代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 发生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精神病患者大多数无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不良行为;恢复期病人遮盖内心所想使护士放松警惕;长住病人因年老体弱生理机能衰退,牙齿脱落;抗精神病药物副反应潜藏着噎食和摔伤的危机等。对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有无幻觉、妄想、自伤,冲动毁物史及出走史),通过交流沟通(注意患者语言和情感等方面信息)及行为观察等方面判断患者护理级别,同时对潜在和现存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统计,然后对危险患者密切监护,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把患者精神症状可能导致的潜在风险告知家属,避免医疗纠纷。
1.2护士因素:护士缺乏专业知识,特别是新分配来的护士。因为精神病护理学在学校不作为重点学科,护士对精神病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因此在工作中对病情演变、精神药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缺乏预见性和判断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患者自杀、自伤、冲动、外走等先兆,增加了病房安全隐患。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不承认自己有病,再加上其症状的影响,藏药,拒服、抢服等现象极为常见,甚至有的患者储存药物进行自杀。因此,在患者出现兴奋躁动、自杀等行为时,常采用保护性约束措施,但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或存在误解,加上患者的不配合,常导致患者皮肤擦伤等,这样就容易产生医疗纠纷。
1.3管理因素:医院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约束力不够;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或落实不全面;安全管理意识不够;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部分精神病人是被动接受治疗的。少数护理人员存在工作不细心,护理操作不够规范,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制度。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认识不够,导致护理记录不及时,特别是有病情变化时有补记、重抄现象,护理记录内容不客观真实。
1.4病区设施因素:地面湿滑容易引起患者跌倒摔伤;走廊、卫生间是否有扶手;居住环境是否安静、温馨,因为嘈杂的环境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引发其暴力、冲动行为;另外,患者病房的门窗不牢固和桌椅未固定以及重要的地方如办公室治疗室工作人员未及时落锁与忘记落锁或将钥匙遗留在锁眼上均易引起危险事件。
1.5危险物品的因素:危险物品是指精神病患者可用以自杀、伤人、毁物及外跑的工具,包括药品、器械、绳子、胶带等;另外,对于开放性病人及家属带出病人进入病区,可能带入刀具、酒类及有危险性的金属物品等。
1.6护患沟通因素:上班人员紧缺,护士只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新护士缺乏专业知识,加上不安心工作,不愿与病人深入接触交流,病人得不到同情理解,对护士不信任,从而护士得不到第一手资料,缺乏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观察病情不仔细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7其他因素:药物配伍和给药途径不当;药品保管不当;护患沟通不当等。
2 对策
2.1提高护士护理管理风险意识: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推行护士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提高抗风险的技能,有效回避护理风险的发生。
2.2重视安全管理:护士长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查明原因,吸取教训,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提高应对能力。尽量做到每日对病房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施完好,无危险物品。
2.3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护士长要关心护士,稳定护理队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护士爱岗敬业,将维护患者安全和健康当作天职,工作中改善服务态度,改变与患者接触交流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要拒绝提供患者合理的需求服务,重视心理护理,加强护患沟通。把日常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认真自觉履行各班职责,提高护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
2.4强化岗位责任制:加强病情观察当班者要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对有自杀、自伤、冲动、外走合并躯体疾忠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加强查房,切实落实15分钟巡视病房1次并进行查房登记制度。
2.5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对新上岗护士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带教计划,科学地安排人员,编配合理,保障护士不超负荷运转,做到闲时有人歇,忙时有人顶,根据工作强度及危险度灵活调配值班人员,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
2.6加强护士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培训:安排好护士继续教育学习,并列出学习计划表,不定期地对护士进行专业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术,一旦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积极迅速投入抢救,将护理意外事件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 总结
一切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管理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因素等都可能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表现自知力缺失、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甚至丧失控制能力,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措施,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72-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普遍感到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精神分裂症是人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占精神病患者的一半左右,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1]。“心病还须心药医”,心理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与患者建立、保持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解除患者的顾虑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取得患者的合作。抓住时机,予以心理支持,促进转化,帮助患者端正对疾病的态度,坚持治疗,促进社会功能得恢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2]。为此,笔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对患者加强管理,通过工娱治疗活动防止患者精神衰退
医护人员应熟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史,了解患者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工娱疗活动由于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对于激发精神病患者对外界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医院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可采用此法。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每个精神病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参加适合他们的工娱活动,如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跳舞、下棋和手工制作等[3],通过适当的工娱活动,可以有效改善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他们身心的恢复,为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的条件。
2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
医护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考虑患者的心理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和疏导,给患者讲述人生的哲理,使精神病患者内心坚强,正确面对不良的社会舆论。及时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主动热情地倾听患者的倾诉,帮助患者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患者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增强精神病患者对生活的信心[4],促进精神病患者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3 开展心理测评,对症处理
由于经常住院,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这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测评,掌握他们的情绪波动情况,实行对症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测评,可以根据患者的心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控制情绪的恶化,使患者微笑面对疾病,消除悲观厌世的想法,树立乐观的心态,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对个别患者的特殊心理问题,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利于他们的早日康复。
4 多沟通交流,及时为患者解开心结
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以好的修养和耐心对待患者。保持冷静、避免与之争论。耐心细致的态度,和颜悦色地与患者交谈等,均会给患者带来良好的心理影响,从而使患者安静,情绪稳定,乐于合作,安心配合治疗,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注意掌握好倾听、解释、保证环节。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引导患者讲述内心体验。倾听时不轻易打断患者的谈话,不要否定患者,以免使患者不信任,产生怀疑。边听边整理、归纳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为患者解开心结[5]。
5 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
因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医学知识的了解,所以要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有的患者在发病期间,与亲属有过无理言行,家属感到非常委屈,患者事后也感到很愧对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要适时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宣传教育,纠正对精神患者的错误观念,使其对精神病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对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便相互谅解,要主动沟通彼此间的感情,鼓励家属经常探望,关心患者。为将来患者与亲人和睦生活奠定基础,为使病情长期稳定做好准备。对要求早日出院的及渴望回家的患者,积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对医院充满感情,对医护人员充满理解和信任,使患者感到医院和家一样温暖。尽量改善医院环境,增加文体活动,改善饮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对悲观失望的患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精神衰退患者,增加言语和行为的强化训练,鼓励他们做好康复训练[6]。同时积极与家属取得联系,让他们多探视、多关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向患者家属和单位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患者重返社会的益处,尽快接患者出院。
总之,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手段,尽最大可能使患者减轻缺损程度,适应社会环境,恢复精神健康,防止衰退和人格改变,尽可能恢复病前工作能力、自理生活。积极、恰当的心理护理,对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情绪,使之配合治疗,都有良好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对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2]虞与庆,张程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3(1):73.
[3]韩雪红,袁利明,苗夕枝.住院精神病人躯体症状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