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音乐小课堂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76-02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你对人生价值的定义是什么呢?幸福、优秀……无论是哪种,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不会达到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本人在课堂教学中从提升学生生命品质这一角度出发反复探索与实践,课后认真反思和总结,得到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小策略,与各位音乐同行共勉。
一、秀出你的风采,彰显个性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
个性发展教育,即发展个性的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的相应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根据自己的爱好而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创新,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门自己特别喜欢的课程。总之,使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发展其个性。
在我的音乐课堂中,有一个每节课都会出现的环节叫做“秀出你的风采”,就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或是自己或是跟同学合作为大家“秀”表演。在这个表演活动中,要求表演的同学大胆展示自己。要求作为观众的同学要尊重表演的同学,无论你喜不喜欢这个节目,都要在表演结束的时候用掌声表示感谢。
学生在“秀出你的风采”这一音乐活动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要参与,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尤其原来一些在课堂上比较“内向”的同学,在组内其他同学精彩表演的带动下,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表演活动中,并逐渐“乐在其中”。五年三班有个王同学,当音乐课堂上轮到他的小组表演时,他表现得非常胆怯,并不想为大家表演。我是他班的音乐老师,同时我也负责这个班的葫芦丝器乐教学。这个学生虽然内向,但是他在葫芦丝课堂上的学习是非常认真的,而且吹奏水平在班级中也属于优秀的,于是我就鼓励他为同学们表演吹奏葫芦丝曲。开始一段时间表演的时候,他表现得很羞涩,低着头把乐曲完整地吹奏下来就赶紧走下台了。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我发现这个孩子表现得越来越放松,脸上出来了微笑,身体也随着乐曲律动起来……现在他不但非常愿意为大家表演,而且都是吹一些教材上没有,他自学的名乐曲。他不但建立起了自信,而且彰显个性的生命品质得到了提升。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学生的天赋、性格特点、爱好兴趣、成长环境都不同,在不断的表演活动中,学生们彰显个性的生命品质真正得到了提升。
二、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互关爱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相互关爱。你需要关爱,我需要关爱,他也需要关爱。我们在去关心爱护他人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所以我们要相互关爱,让爱的种子在和谐社会里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关爱自己的学生。关爱,不一定必须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学生遇到难题,我们及时帮助他解惑,当学生需要鼓励的时候,我们给他一个眼神或拥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关爱每一位学生,从了解每一位学生开始。
一年四班有这样一名学生,我了解到在他还不到一周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因为感情的问题而离异了,他的妈妈扔下他去了外地,所以从那时起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记得在一节音乐课上,我所要教授的内容是歌曲《摇篮曲》,这首歌曲主要表现的是在静静的夜里,妈妈哄宝宝睡觉时的情景。从上课开始我就一直关注着这名学生,他平时是很爱回答问题的,可是在这节课上他却表现得很沉默。尤其是当我们唱到“摇篮轻轻摇,妈妈笑微微……”时,我看到他低下了头,我的心也跟着一沉。我不能让他这样难过下去,当我们把这首歌曲唱完之后,我对所有的同学说:“下面音乐老师想把这首歌曲换个唱法你们想听吗?”“想!”孩子对我的“突然”提议都很赞同。于是我唱到“摇篮轻轻摇,奶奶笑微微……”这时有好奇的同学问道:“老师你怎么把歌词改了呀?”“因为老师的妈妈在我小的时候一直在外地,我从小是奶奶哄大的,所以我唱奶奶呀。你们都是谁哄大的呀?”“我是姥姥。”“我是爷爷。”……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说起来,这时他也抬起了头而且跟同学生一起说:“我是爷爷奶奶哄大的。”于是,我抓住这个时机说:“谁把我们哄大,我们就唱谁好吗?”就这样,我在他的脸上看到了笑容。歌曲唱完之后我继续抓住这个契机说:“无论是谁把我们带大都为我们付出了真心的爱,我们也要用自己的真爱去对待其他人。我会怎样关爱他人呢?”学生们一个个举起小手发表自己的想法……我想如果我对这个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这节音乐课不但会带给这个孩子伤害,更失去了一个教育学生相互关爱的机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想虽然一年级的孩子很小,但是他们互相关爱的生命品质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提升。
三、手势拉近距离,克服困难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
还有一次,听孩子说起Justin Bieber,我根本不知道Justin Bieber是什么人。女儿说:"他就会唱baby,baby,baby,Oh。"似乎一副很讨厌的样子。我说:"又是你们画画时老师放的音乐吧?"女儿点点头。我心想,这美国老师搞的什么把戏,老是让孩子画画时一心二用。
终于在一次担任美术助教时,我亲身经历了,美术原来确实可以和音乐很好地结合起来。
举例:音乐画课堂实录
老师这天选了两首歌和一首轻音乐。第一首是Taylor Swift的《Fifteen》,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第二首是黑人歌星Taio Cruz的《Dynamite》,这首歌动感十足,朗朗上口,劲歌热舞,风靡全美。第三首是鬼节(万圣节)的音乐,听起来有点恐怖。老师首先将这两首歌和一首音乐在录音机里播放了一遍。
结束后,老师说会重新播放一遍,并且提醒小朋友说:“大家仔细听好,体会一下这三首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老师再次播放音乐,所有的小朋友都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甚至眯起眼睛,教室里安静极了。播放到《Dynamite》时, 有的小朋友情不自禁地开始扭腰摆臀,有的还打起响指。当鬼节的音乐响起时,小朋友又变了一副样子,有的小家伙故意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捂起耳朵。
音乐结束后,小朋友们一个个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就在这时,老师在每个人的桌上放了3张纸、一些彩色铅笔和油画棒。
老师说:“刚才大家都听得那么起劲,现在请大家把你听到的三段音乐或者你的感觉画下来,一张纸画一首音乐。”
老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迅速拿起笔“奋笔疾书”:有的落笔潦草、狂放,有的则慢吞吞、中规中矩;有的线条是弹簧状的,有的是交叉状的;有的用蓝色表现宁静,用黑色表示恐怖……笔触、线条、色彩表达之准确与深刻,连我这个职业画家也自叹不如。
看了小朋友的表现,我只有赞叹的份了!原来在美国学校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绘画活动--音乐画。
音乐画有两种,一种就是把听一段音乐的感受用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画下来;还有一种就是小朋友在画画或者做手工时,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来营造气氛。老师播放的背景音乐不光有当今优秀的流行音乐,还有古典名曲,不光有儿童歌曲,还有民间音乐。为什么要进行音乐画?为什么要把这两种基于完全不同的感觉通道生发出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这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23-02
新课程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展示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表面看来音乐课堂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各种知识、各种手段、各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堂的冲击又把音乐课带到了另一个尴尬的境地:音乐本身游离在音乐课堂之外,音乐课变得杂而不纯,因此,我们的音乐课需要“提纯”。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给音乐课“提纯”的几点看法。
一、将知识、技能学习和教学活动巧妙融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如同游戏的活动。”所以,只有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跟音乐教学活动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音乐知识与技能,既不影响课堂效果,又能增加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深圳特级教师张鹃老师曾为我们展示过一节名为《这是什么》的优质课。一开始,张老师就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学生根据教师演唱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听到高音手向上举,听到低音蹲下去。这样,通过参与游戏,学生轻松建立了音的高低概念。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后面的教学难点很快迎刃而解,学生能自己发现歌曲一二句结尾,旋律高低不同。随后张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模仿不同的钟走路的活动,解决了节奏和时值的长短等问题,接着听音乐踏步活动跟音乐强弱知识的学习融入在一起。
在音乐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启发儿童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让儿童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等游戏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音乐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音乐性。
二、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
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为课堂设计问题,例如设置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老师唱的第一遍与第二遍有什么不同?你听听3拍子中哪一拍最强?你从刚刚播放的音乐听到的哪句最特别?……这样的问题,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聆听音乐上,引导学生用耳朵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先关注音乐的本身,再产生对音乐的体验、想象、理解,并进一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得到提高。相反,如果从别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如:歌曲里写了什么?(部分同学可能只关注文字)图片中出现了什么?看了这个动画你们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就可能降低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听过一节一年级音乐课《在农场里》,教师最初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里面是农场的各种小动物。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播放着《在农场里》的音乐。听完音乐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一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看到了好多动物”“我看到了鸡”“我看到了”……这时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回答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看到的鸭子跟我老家的鸭子有点不一样”,很明显学生关注的是图片而非音乐。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说出动物的名称再说动物的叫声,但由于是从看的角度设计问题,不自觉的将音乐变成了背景。一个问题创设不当就让音乐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了,但如果从听的角度出发把问题换成“你听到歌曲里出现了哪些动物?”,估计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所以,音乐课堂提问应多从聆听的角度出发突显音乐本体,使音乐课更具音乐性。
三、用规范的音乐专用语言突出学科特点
音乐专用语言包括指挥手势、打手号、节奏符号、音乐术语等很多内容。现在,上课唱歌,听音乐已不是音乐课的专利。各个学科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果都不同程度的把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语文教师把音乐当成一种背景为朗读配乐,英语教师也借助音乐帮助学生记单词等。单凭一节课有没有唱歌,有没有欣赏音乐已经不足以区分这是不是一节音乐课。然而,音乐专用语言是音乐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区别于别的学科而独立存在,它就像一个人所特有的一张名片。因此,能规范的使用音乐专业用语将成为一节好音乐课的标志,同时使用专业用语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备音乐专业素养。
例如:音乐欣赏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与语文课《王二小》。这两节不同科目的课内容有些相关,因此,两科教师在备课时通常都会设计这几个相同的环节:
1.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2.唱歌曲。仅凭这两个环节就让你判断是在上音乐课还是语文课可能有难度,但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加上规范指挥,让学生通过指挥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情绪变化、速度变化。在演唱歌曲的同时用打手势提示学生演唱时的音准,那你很快就会做出判断。无疑,这是一节音乐课。因为,它使用了音乐专用的语言,这是其他学科教师不具备的,就像贴了标签一样。所以,尽量的在课堂上多使用这些语言便可以使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得以突出,从而提高音乐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98-02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发性情感策略能唤醒学生的情感,营造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让音乐之花在学生心间美丽绽放。
1 用声情并茂的范唱、语言叩开学生情感心扉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要情真意切、生动形象。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信息、激发学生情感,使其进入最佳状态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熟练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同样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也能做到范唱表演优美动人,通过深情演唱使教学内容化作一股清泉,浸润学生的心田,叩开学生情感的门扉,带领他们走进音乐的世界。
六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姑苏风光》,是来自江南水乡苏州的民歌。学唱这首歌曲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苏南民歌柔美、抒情的风格特点,同时激发学生对江南民歌的喜爱之情。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自身特长进行准确、优美的示范演唱,就能牢牢抓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渴望,激荡起他们心中的涟漪,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执教这首歌曲时,就抓住自己是苏州人的有利因素,紧紧围绕歌曲是苏州民歌这一题材,设计了以学习苏州方言演唱为重点的教学内容,通过自己柔美、抒情的范唱,以及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苏州民歌柔美、委婉的风格特点,学生内心对歌曲的喜爱之情、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接受,并产生一种学好、唱好这首苏州民歌的意愿。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不仅在苏州地区教学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在不同方言区的苏北地区进行教学时,同样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当地的学生对笔者深情的吴方言演唱非但没有产生畏难情绪,而是瞬间被老师的优美演唱打动了心扉,教学现场学生中充盈着惊讶、惊喜、赞叹之景。这一节课也在江苏省第七届音乐评优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在二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课歌曲欣赏《游击队歌》,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抗争经历是非常陌生的,没有深刻的体会。因此,在欣赏歌曲之前,笔者准备了许多时期的图片资料,并配以一段富有激情的开场白,来吸引、感染全体学生:“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日本侵略者烧杀掠夺、无恶不作,老百姓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难道我们就等着被日本侵略者杀死吗?难道我们中国就这样要灭亡了吗?不,我们要反抗、要斗争、要和鬼子拼到底!”这铿锵有力的声音,顿使学生的情感瞬间被调动起来,内心充满了愤怒的激情,他们急切地想了解歌曲中的老百姓是怎么和日本侵略者反抗的,因此,整节课学生怀着激愤的心情欣赏了歌曲,并较好地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涵义。
2 用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切教学手段来创设美的情境,运用生动的形式制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去感受美、理解美,最终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运用多媒体视听、运用语言艺术描绘、师生实践活动创设、课堂中问题的情境等,只要符合音乐作品的意境,学生便会在情境的引导中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体验情感,从而真正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如五年级教材中的《彩云追月》这一课,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视、听等效果,为学生精心创设、营造出一个皎洁夜空、月色迷人的情境,从而更恰切地来体会歌曲中的意境。
3 用活泼有趣的游戏竞赛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充分采用游戏、竞赛的形式,来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动力。特别是在一些相对比较枯燥的内容学习方面,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策略来点燃学生情感动力的火花,从内心深处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上识谱教学是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掌握有关的识谱和音乐知识,才能真正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但识谱学习往往又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心不在焉视唱歌谱的场面。究其原因,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不无关系。因此,与其让学生跟着琴声一遍又一遍地演唱歌谱,还不如设计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游戏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自身的情感动力,主动参与到识谱演唱中来。
一、注重发声练习,创新练习方式
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原来一上课就练声的环节去掉了,因为长久的没有变化的练声让学生觉得单调而枯燥。在学生的心中,练声不再是一种提高歌唱技巧的途径,而变成了上音乐课的痛苦,结果就是学生演唱技巧得不到提高。随着越来越难的歌曲演唱,学生已经没有能力把歌曲的音色、力度、情感表现得完美。
单调枯燥的发声练习已经不能吸引孩子,要使练习变得生动有效,就应融合歌曲进行练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又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八只小鹅》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发声放到小鹅的叫声中进行练习,用声音的强弱进行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小鹅从远方走近我们的过程。可以不断提音高进行跳音的发声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八只小鹅在一起的快乐。这样既达到了歌曲情绪的演唱要求,又完成了提高歌唱技巧的练习。
二、重视基础知识,陶冶学生情感
音乐的基础知识是音乐学习中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它是探索、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基础。它的存在就好比是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学好了音乐基础知识,才能真正地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实现音乐对学生情感的陶冶。
为了既能让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知识,又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就要像商业电影中植入的广告一样,悄无声息,让人过目不忘,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如《五月的夜晚》这首歌曲虽然短小,却有很多的音乐知识。在开始了解重复的创作手法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两次拍手了解节奏的重复,让学生在聆听教师演唱歌曲和观看手的舞动中,了解重复的创作手法,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熟悉了歌曲。在后面的保持音记号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匈牙利的夜晚,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个宁静、迷人的夜晚,使用对比的歌声让学生体会到歌声应该是饱满的而不是跳动的。最后在学生融入到歌曲意境的时候,通过不同速度的演唱,来表现宁静的夜晚和我们快乐的心情,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拍号和速度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的情绪。整节课虽然知识很多,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牢牢掌握了其中的音乐知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66-0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课堂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达成教学目标。无论是个别授课的小课,还是班级音乐鉴赏的授课,高效课堂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不是单纯地指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而是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课程导入、新课、课堂评价和反思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课堂效果。一节课的效果是否高效,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气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营造快乐融洽的氛围,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如视听资料、文字、图片等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眼耳口脑各方面协调运作,以期尽快掌握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
1.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音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一堂优质有特色的音乐课往往给人“乱”的感觉,这种“乱”正是音乐课“活”的表现。如何让音乐课“乱”中有序、生机勃勃、人人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觉参与的意识。我想这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真谛。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紧跟时展要求的,符合学生学习意愿和心理需求,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提炼出来的。
那么,学生的心里真正需求是什么呢?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喜欢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强的,并能参与评判的音乐课内外教学活动。如低年级学生爱唱、爱跳、爱表演,喜欢与人争高低;喜欢比比划划、敲敲打打;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乐意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渲染;喜欢童话和课本剧的演出,表达自己想法;喜欢当干部,当老师,并希望老师像他们一样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同唱同跳同奏;特别好奇,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喜欢听表扬,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奖品等。高年级学生喜欢听音乐,崇尚时尚,乐意学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喜欢课外活动,乐意在赛歌、赛舞和演奏比赛中展示自己才华,得到同学认可;喜欢参观考察,乐意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如操作电脑,自主学习,乐意得到老师中肯的表扬和鼓励等等。因此,音乐教学就应根据学生心理需求,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以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王国,领悟音乐艺术的美。
2.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又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如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让学生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欣赏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3.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在教学中提倡在快乐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满足学生需要,因为音乐课的本性就要做到寓教于乐。老师应该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这样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
例:在讲《青春舞曲》这单元时,我让学生通过敲打文具盒、拍桌子等来表现锣鼓的声音,体验节奏带给他们的乐趣。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整节课学生都始终在轻松快乐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新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音乐空间这片自主表现的广阔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1
4.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上《渴望春天》一课时,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最后,以美国教育家雷塔科的话与老师们共勉:“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参考文献
一、重视培养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1.从感性认识入手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乐理知识比较抽象,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音符时,首先让学生学会分辨声音的长短,如辨别猫与狗的叫声,哪个声音长,哪个声音短;上课的铃声,分大预备和小预备,哪个铃声长些,哪个声音短些等。通过对声音长短的辨别,形成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聆听老师发出的节拍不同的走步声和跑步声,并且用拍手、跺脚的方式模仿出听到的声音,之后再来学习音乐知识,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2.以故事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联想能力还不够丰富,音乐欣赏能力不强。在课堂上,老师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们往往兴趣不高,容易走神。此时,针对少年儿童都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结合故事欣赏音乐,或结合音乐编讲故事,都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欣赏乐曲《老虎磨牙》时,一位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老虎磨牙》的故事,故事结束后,老师问道:小朋友们,你听过老虎磨牙的声音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演奏家们用很多种打击乐器一起合奏的乐曲《老虎磨牙》。学生们被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明的音乐形象所吸引,既欣赏了音乐,又陶冶了情操。
3.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集声音、图像、色彩、动画于一体的优点,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玩具进行曲”的教学活动中,我运用课件,使音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结合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动,因此,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可针对这些特点,适度增加一些游戏、竞赛活动,如在一年级第三单元教唱《跳绳》一节时,可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既可增强课堂的愉悦性,又能增强师生的互动性,有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听觉能力、视唱能力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基本乐理教学,从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和声、力度和速度)上做出分析。让学生学会感知声音、听辨声音。在视唱能力培养中,教师要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歌唱教学的始终。在教唱新歌时,要通过富有感情的范唱,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指导学生先唱准、唱好曲谱。然后,再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予以重点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引导学生把对歌曲的情感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审美性。音乐是表现人们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最好艺术形式。音乐的特征就是通过情感的抒发、宣泄、交流,而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可以用想象、创编、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在聆听与想象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97-01
在十几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注重研究、探索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音乐教学要突出教学语言的韵律美
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型中,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内容,进入歌词意境。教师采用朗诵的形式,浸润学生的心灵,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从而通过阴阳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达到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
二、讲究教学语言的意境美
在欣赏课教学中,讲究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管弦乐曲“春乐序曲”这一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欢腾场面,欣赏这一作品,教师先播放春节序英的音乐,然后在这轻快动人的旋律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节日的欢乐场面中,兴奋陶醉,使他们仿佛看到多姿多彩的秧歌舞、优美飘洒的农绸舞,滑稽活泼的民间杂耍,看到人们尽情地歌唱幸福的新生活,憧憬美妙的未来。教师再有意识的作意境的描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欣赏全曲,听完后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节目中各种喜人热闹的场面,情景交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欣赏这样的经典名著,需先作较详细的乐曲介绍及内容介绍,挖掘作品的潜台词,并以强烈的感彩讲述作品。听了详细的介绍,再欣赏全曲,那抒情的引子音乐生动的呈示了,复杂多变展开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再现了音乐美感,回味无穷,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协奏曲的深刻内涵,这样的欣赏课定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三、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音乐课程“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星擂台赛”,班上有一名胆子特别小的女同学,平时很少说话,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安排她和一名歌唱得比较好的同学一起边唱边跳。当他们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见胆小的哪位同学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他们的歌声这么美,那么我们请她单独再来一曲,好吗?”面对同学们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但同时我们也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后来这位女同学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今天好开心,因为我为班上的同学表演了节目,杨老师表扬了我,全班同学都给了我热烈的掌声。其实做什么事情不要怕就一定能做好!加油吧!
四、在音乐考查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化,音乐课已逐渐从单一的唱歌型和知识能力型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向审美型发展。 如何通过考查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利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分析,在分析中去认识和理解。音乐教学是表现情感的教学,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任何一部作品或歌曲都有着它特定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情绪。因此在歌曲考查时,老师要求学生始终将美贯穿在歌曲演唱之中。强调美的表现。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时应着重在歌曲音乐背景上给学生加以介绍,引导他们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考查此歌时,我们要求学生从词和曲的角度反复体会,然后加以诱导 :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彩画,把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得引人入胜,仿佛在赞叹不已地倾诉着:啊,祖国多么美,多么美。整个旋律起伏度较大。与所要表现的无边的田野,翻滚的稻浪, 翱翔的雄鹰等形象十分吻合。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投入了情绪,然后在大家的鼓励下大胆地上台演唱。师生同时评议。①音色美:能否按照正确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②情绪美:能否根据歌曲的思想内容用心声来歌 唱。③表情美:能否用面部表情、动作,随着抑扬顿挫的旋律表现出来。评议的结果落实在“美”处,用美的 标准来衡量、打分。这种考查很容易激发学生唱、听、议的积极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38-01
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音乐教学的真正实效,可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改革来实现。“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热门课题,是各门学科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通过实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策略、实施全面关注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欣赏音乐,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注重音乐审美体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比较注重一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教师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是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服饰美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体会到美,从而使学生喜爱老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师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挖掘身边的音乐资源并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对我们周围的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和感受力。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给学生适当思维时间、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至少要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的表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还设计一些值得研究、可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回答。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从不用教师的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提供开放式的音乐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从中可挖掘自身的潜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团结精神等。我上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往的音乐课有个误区:把创造单纯看成是作曲。我觉得音乐课中的创造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根据音乐编动作,创造新词,用声音创编故事等等。就如同用铃鼓发出声音,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创造,让全班同学想一种不同的敲击方法让铃鼓发出声音,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在音乐教学中注重音乐的欣赏
音乐课教学中,注重对音乐的欣赏很重要。必须有大量配合教材内容的资料,教师要寻找、开发、制作教学资源和资料。 在教学的准备中,应该集思广益,要善于利用短信时代的各种资源。广大音乐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身边的材料,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找寻更贴切的、鲜活的、适应于本地区学生学习的材料。例如:还是在上《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能深切地体会到乌鸦母子之间的感情,我让学生在课前找出和妈合影,在上课时让小朋友上来给全班同学看,并讲述和妈妈之间的动人故事,老师再把课前收集到的许多动物母子之间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配于抒情的音乐,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都受到了感动。再如:在教学生认识音的高低时,我的做法是:准备七只透明的玻璃杯,杯里分别放入不同容量的水,(用筷子敲击时能发出不同的音高)。上课时,我在桌子上把七只杯子一字排开,再拿出一根筷子,对学生说;“我们今天来找音乐!音乐就在这七只杯子里,谁来找一找?”学生觉得很新奇,都争着要来找音乐......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到了音乐知识。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寻找,生活中可以利用的资源还是很多的。
一、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我们现在音乐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自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学生初学不易唱准fa、si和半价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mi、sol这三个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si音,并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如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缓进),内心感知音高的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
(2)设计多样的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
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借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生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变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二、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
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和谐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练准确。
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休闲音乐。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所欣赏到的音乐,能起到休闲娱乐、放松精神、调节压力作用的所有音乐。
2.休闲辅导。休闲辅导是指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3.音乐休闲活动。音乐休闲活动,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一种崭新的课外音乐活动形式,其包括校园内课余音乐活动和校园外家庭与社会音乐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中以已有的音乐知识储存和技能为基础,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观察、收集、整理、练习、交流等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在感悟中陶冶审美情趣,在实践中发展赏析、表现、创造等诸方面音乐能力。
4.休闲音乐与学校音乐教学结合。在学校音乐课堂的规定模式教学中,利用学生资源,将课外的休闲音乐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并能为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行为。
二、对休闲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理性思考
1.休闲音乐的基本特点
(1)非功利性。它重视个人在休闲生活中的乐趣感受,是一种近乎无所谓的闲情逸致,是追求一种浑然忘我的、与他人分享的、与自由同在的开阔胸襟和幸福感受;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享受。
(2)自主性。由于休闲是个人自己自由支配时间,自由行事,所以对休闲活动的内容就要进行自我选择。由于社会上的休闲娱乐活动良莠并存,教师就应该进行内容选择辅导,让学生自律自己的活动,做到有益于自己和他人。
(3)生活性。现代教育的宗旨在于学习如何生活、充实人生、发挥生命的价值,休闲辅导所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内涵,使个人经自我教育,更能懂得享受生活。
(4)内隐性。休闲辅导没有固定的场所、课程教材,万物苍生都可以作为休闲辅导的教材,它是要个人在休闲活动中,与自然、他人互相学习的一种人生体验。
2.支撑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起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教育与生活是紧密结合的,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3.休闲音乐走进学校音乐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的休闲音乐活动进行辅导中,一定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开展,进行观察、收集、培训等,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教师发挥辅导、提供帮助、解决疑点等作用。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休闲活动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休闲音乐专题开展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放性原则
休闲活动丰富多彩,时间、内容和活动方式由学生自己安排,让学生拥有充分发挥个性和才能的空间,实行全开放政策,活动辅导者除了音乐教师外,还可以聘请家长、社会人士等。
(4)启发性原则
在开展休闲活动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过程,采取合适的方法,启发诱导,为学生的活动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4.学生开展休闲音乐活动的几种形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研究性音乐休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机会”。音乐休闲活动形式丰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收集各种音乐资料
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即根据需要给出收集菜单,帮助学生进行休闲音乐的收集,如收集声音;收集作品;收集音乐家的故事;收集民间音乐、音乐游戏等。
(2)兴趣活动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兴趣活动。校内音乐活动以面向全体,淡化技能,鼓励参与,培养兴趣为原则,如有声乐、舞蹈、古筝等兴趣活动。校外音乐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己选择的前提下,教师做好参谋、推荐工作,并能最终服务于课堂教学。如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成立“红领巾音乐协会”连锁团,下设“小歌唱家社团”“小舞蹈家社团”等,每个社团评选一名小干部当团长,组织开展各类音乐休闲活动,并将活动最终服务于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