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9: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技术人才的培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技术人才的培养

篇(1)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1)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动漫产业人才成长造就了优良的人文环境。“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华夏文化为动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宝库和浓郁的人文氛围,传统的文化教育为动漫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自古拥有数不胜数的中国绘画艺术人才和汉语言人才。始于中国唐朝的“皮影戏”是动画的雏形产品,17世纪就被外国传教士引入到欧洲演出,曾经风靡整个欧洲。

(2)中国民族传统手绘水墨动画经典享誉世界。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美术电影厂率先创制了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之后相继推出《鹿铃》、《牧笛》、《山水情》等一系列经典水墨动画短片。中国在20世纪后期出品了250多部动画片,以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新世纪中国动画带来了契机。中国优秀杰出的国画家层出不穷,当时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跻身世界一流。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由万氏兄弟1941年出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日本动画大家手冡治虫看了《铁扇公主》之后,深受启发,走上动画创作之路,创出了世界精品动画《铁臂阿童木》。

(3)我国高等院校动漫人才培养发展迅猛,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伴随动漫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教育体系发展极为迅速。20世纪90年代全国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专业。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已有1200多所,近1900所高校开设了与动漫相关课程,每年毕业的动画人才数以万计。随着动漫企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也增长迅速。随着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的规范,将进一步开发人才培训体系,有计划打造专业对口,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动漫人才。

(4)良好的动漫产业发展环境,加速和强化了动漫技术人才培养。2004年我国政府颁发《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后,加大了动漫产业的发展,2008年中央财政投入7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中国原创动漫作品创作。迄今,我国在北京、湖南、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河北、福建、江西、贵州、黑龙江、辽宁14个省设立了动漫产业基地;在广州、深圳、常州、无锡、南京等14个城市建立了动漫产业。我国已有百余个本土漫画、动漫演出、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项目得到了扶持。据中国投资咨询网《2011—2012动漫产业分析》显示,中国动漫产业2011年总产值已达1000亿元。国产电视动画597部,22万分钟;动漫企业1万余家,动漫从业人员50余万人。中国动漫产业相比日、美等国起步要晚,但作为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极具爆发力和发展潜力。动漫产业7年来创造了58.25%的平均增速,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优良的动漫产业发展态势和政府政策扶持,加速和强化动漫产业人才的培养。

(5)京、津、中原地区及珠江三角区经济高速发展,有利于引进和培养动漫产业人才。我国京、津、中原、珠三角区经济高速发展,人文地理环境优越,诸多动漫企业的发展和动漫产业示范园的创立,极为有利于培养和引进动漫产业人才。

(二)劣势分析(Weaknesss)

(1)盲目的动漫技术人才培养状态,造成人才结构明显失衡。目前,国内动漫技术人才培养属于无计划状态,动漫人才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动漫既是技术,又是文化,更是产业。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注意技术、文化、经济三方面相结合的素质提升。众所周知,我国的动画产业起步较晚,因受客观存在的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制约而发展缓慢。动画本身是具有多元艺术性和技术性集合的综合专业,急功近利培养人才的状态,导致我国动漫产业低端制作人才的畸形膨胀。人才结构十分单一,中、高端动漫人才缺乏已经开始制约企业发展,动漫原创能力很差。从目前国内动画作品看,人才培养导向基本是倾向现代计算机、多媒体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是倒向重制作、轻艺术,丢失了复合型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现在,企业和社会职业培训资金大多是自己投入,缺乏长远眼光而囿于眼前利益,只求满足短期人力资源供需,有的社会培训机构由于不堪重负半途而废。所以我国动漫企业普遍缺乏成熟的人才继续培养机制,也使不少大学动漫专业毕业生失去了继续培养成才的条件和机会。

(2)院校动画教育观念偏颇,专业定向培养笼统,师资严重缺乏,偏离目标培养方向。源于全球动画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近10年间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动画教育机构。许多工科院校在美术类、综合类院校开办动画专业之后,相继创办动画专业或者类似动画专业的多媒体本科专业,目前已经达到千余所,在校大学生数十万人。其实大多数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画概念,主要是偏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是一种“数学技术”下网络、影视、广告等实用美术领域的多媒体技术专业。它严重缺失了绘画基础知识、物理运动规律,特别是未注重动画前期创作和创意的培养这一关键环节。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电脑操作技能,但不能与动漫产业市场需求接轨,从业走向去了游戏、广告、艺术设计公司等。动画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最后不得不放弃专业改行。全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由于专业划分笼统,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院校和人才就业的校企合作没有较好地结合,缺乏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互动,需要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实践的深化来反思。在动漫发展中保持清醒和冷静,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动画教育的特殊性,建立严谨的专业定位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术的动画人才,这才是亟待要解决的问题。动漫专业教育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地膨胀,师资力量的短缺日趋明显。动漫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多的是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创意思路,这就要求动漫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复合型动漫人才的匮乏已经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化发展。遵循动漫教育规律,优化专业定位定向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各大院校近2000所学校设立的动漫专业90%以上仅仅是泛指动漫设计制作专业,以至于向动漫企业输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上岗就业即成为空谈。在我国动漫产业链上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动画设计师”,更需要把“创意”变成产品的“动画编剧”、“创意人才”、“角色设计”、“影视剪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诸多定位定向的专业技术人才。

(3)动漫技术人才培训机构良莠不齐,难以解决动漫原创技术人才培养。当今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动漫市场长期曾被日、美所占领。我国动漫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但是主营业务大多还是为国际动漫企业代工,缺少创新的实力和动力。在近年政府的强力扶植下,我国动漫开始由代工走向原创,随之而来的是人才需求和教育培训行业需求严重脱节。但社会上大多动漫培训机构和各类短训班基本上是进行PS,Flash和3D软件的计算机操作培训,最终培训出来的都是企业后期低端操作工,没有实质解决动画原创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另外,社会培训机构在教师和硬件设施方面大多是不齐备或有缺陷的。目前,动漫培训两级分化严重,培养的人才以低端制作人员为主,复合型人才奇缺,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因此,要想使本土公司形成规模化经营,必须因地制宜,迅速建立一种新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4)大众动漫影视传播狭窄,助推民族动漫文化不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国产动画影片85部,完成制作并取得发行许可证的有16部,影院公映只有12部。2010年国内动画电影总票房约4.71亿元,而其中进口片为3.06亿元,达65%。不少动漫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动漫产业每年的市场空间在200亿元左右,由于市场追逐急功近利,无论是播出市场还是衍生品消费市场,根本没有产品培育期,民族品牌的打造也就无人问津。传统的精典民族水墨动画和国产动画片不是中国3亿儿童不愿看,而是电视台根本不播出。不是爱看穿洋装卷卷发的“喜羊羊”,而是无法看到“铁扇公主”、“哪咤”和“孙悟空”。广电总局在助推民族动漫文化方面应从战略高度,加大传播渠道(如定台定频)。20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国的电视观众只要打开电视,无论何时何频道都在播放“阿童木”,可见日本的动漫产品的轰炸效应让人难以忘怀。近年我们在多个方面呼喊支柱产业经济的到来,却在全民助推动漫文化方面显得不力。

(5)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动漫专业法律维权服务薄弱。在动漫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各种侵权行为给动漫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培养动漫产业的专业法律人才,更好地为动漫的创作提供全面、专业、及时的维权服务已是迫在眉睫。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政府扶持和推动国内动漫产业力度不断提升。伴随我国动漫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正式启动了振兴国产动漫的“5155”工程,促进了国产动漫产品的发行和消费。21世纪始,国家加快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步伐,相继出台《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2004—200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电总局鼓励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优秀国产动画片,并给予播放奖励、补贴。近7年,为发挥动漫基地的示范和集聚作用,国家广电总局已批准建立数十个动画生产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为国产动画发展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2)中国动漫市场拥有亿元以上发展潜力,价值空间巨大,发展时机带来人才培育好时机。据信息产业部预测,未来2~3年,中国动漫市场容量可达1000亿元以上,动漫产业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所以,为培养我国新一代的动漫专业人才已具有良好的战略时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动漫受众人数是5亿多人,国内2000家省、市电视频道,其中动画专业频道4个、少儿频道25个、少儿栏目289个,年需求量已达26万分钟。按目前工作量预测加上动漫衍生品,人才总需求量至少要15万人左右,而目前实际从业者只有万余人。

(3)民族水墨动漫品牌仍具发展空间,具备示范效应的动漫实验教育模式比较成熟。1978年已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之路”的中国动画响誉世界,制作技术的极大提高、艺术风格的独特创新带来了新世纪中国动画的繁荣。但是由于手绘水墨动画手工绘制技艺复杂、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销声匿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学技术的成功应用,我国众多动漫人才不断探索传统水墨动画数字化创新道路,已初步研究和创造出部分作品。打造民族水墨动画品牌,便成为一代新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探索改革动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各方人士提出了许多较好的模式和思路。但是,具备示范效应的动漫实验性教育模式目前尚不具备,大多仍依赖各高等院校自主探索和摸索,这也成为人才培养的又一挑战。

(4)实施“五位一体”建设的科学发展大局,创建了又一动漫发展好时机。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多方面和全过程。国家的这种定位,提供了动漫产业又一崭新的发展机遇,是加紧培育新一代中国动漫人的好时机。

(5)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及时抓好青少年的动漫文化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战略角度思考要从娃娃抓起。从15岁开始的年龄段是青少年对知识追求、对动漫渴望及感悟动画真谛的最佳时期。因此对我国约2.08亿人数的中、小学在校生大力推广和引导动漫创意、绘画教育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像2011年要求全国小学教育必须开设毛笔书法课一样,在中、小学生的美术和素质教育中纳入动漫文化教育。

(6)数字技术的长足发展,为动漫专业人才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末,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数字技术,它是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艺术形象,它的出现为动漫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巨大的创意空间。CG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操作方式和手段。目前,我国动漫制作企业的生产流程大部分已经数字化,数字动画已经渗透各行各业,形成一个以卡通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等为主要生产内容的产业。因此,坚定数字动漫发展方向便能获得更为广泛的人才市场。

(四)威胁分析(Threats)

(1)动漫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制约了动漫产业人才的开发与成长。动漫企业运作资金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投入,众多的动漫企业只能依靠增加播放时间获取补贴和收益。大多动漫企业难以收回巨额投资成本,资金周转不畅,难以形成动漫产业链。而日本动画业建立了一套固定运作模式,经由“播出”、“相关产品”、“出口”三个环节而获取最大利润,已经在全球市场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许多动画甚至在前期策划时(开播前)就由玩具开发商直接参与投资,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0%是日本制作。企业的资金运营困境难以为动漫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短期利益直接制约了今后动漫人才的培养。

(2)来自国外动漫企业的竞争威胁。规模庞大的美、日动漫产业在世界动漫市场占有霸主地位,如今美国动漫产业的产值达2000多亿元,而日本动漫产品占据了世界动漫市场65%的份额。日本动漫原创优势突出,不仅针对少年儿童,在青年及老年消费阶层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说,全日本的国民都参与了动漫的发展,而我们国家动漫被国人贴上“低幼”标签。另外,还有后来居上的韩国动漫产业异军突起,自1990年起步12年间跃居世界第三,卡通流氓兔在中国市场大受欢迎。面对日、美、韩动漫大国的竞争,只有创出独立民族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动漫强国。

(3)现有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单一,不能培养出高端复合型动漫技术人才。现有的动漫培训机构和多数高等院校只重视动漫产业制作环节的绘画和电脑制作等低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的院校只是学历教育,毕业生根本无法到动漫企业就业,缺乏创意、导演、营销、法律等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举措。由此,产生了学动漫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象。由于动漫企业效益差,不利于动漫专业人才的发展和提升,不利于留住和引进人才。

(4)原创国产动漫作品能力不强,难以匹敌国外市场竞争。由于国内动漫行业过分追逐功利和规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逐渐淡忘,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是无法形成市场,难以匹敌国外市场竞争。

动漫发展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1)充分落实国家发展动漫政策,启动、完善系统的动漫人才培养工程。发展动漫产业,政府从国家高度统领、引导和扶植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政府应进一步从政策导向、制度完善、网络构建等多方面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助推力度。当前,充分抓好国家推动动漫发展的政策,有效形成动漫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抓住机遇,因地制宜,发挥国内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启动有计划、分层次进行的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社会培训等动漫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适宜当下和长远时期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

(2)促进动漫技术人才培养,应同时实施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步骤。短期、中期和长期战略实施路径:第一,短期运作机制:从国家到各省市成立系统的行业动漫培训机构。采取政府扶植,各省行业定点,净化市场培养环境。谈具体点就是在行业定点机构进行集训,应对企业的动漫人才需求。这项工作的难点是行业牵头到位和各级政府的扶植。在行业统领下,增加动漫人才职业能力开发机会,明确各环节动漫人才培养技能标准,建立动漫职业能力评价认证体系,形成动漫人才职业化。每个省都应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和方案,规范现有动漫企业、学校培养思路,以取得预定效果。第二,中期运作机制:就是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按动画专业技术要求,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定向培养。要避免动画教育体系培养方向模糊,促进动漫教育规范、良性发展。动漫教育应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定位培养;加强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自由学习的氛围。采取有效指导学生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成功教育,并且实施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订单式教育和培养策略。应借鉴国外优秀院校成熟的培养模式,让在校学生跟产业界的项目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一种趋势,浙江义乌某职业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网络销售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义乌小商品去进行实践性学习。目前,我国已开设动漫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千余所。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优势,校正培养模式,定能为我国动漫人才的培养造就强大的生力军。第三,长期战略运作机制:无论是高校的动漫学历教育还是短平快的社会培训,都应遵循动漫人才成长的规律,明确各自定位,决不能一蹴而就。从长期的战略发展眼光看,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学前教育抓起,在中小学美术课中开设动漫美术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即动漫教育要从中小学开始链接中等职业教育直至高等专业教育,形成中国动漫人才培养的教育链,这将会对今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篇(2)

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相关的维修人员的素质也要相应的提高,然而目前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及技术水平状况却不容乐观。

1 当前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维修企业加起来差不多有四十万家,汽车维修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差不多能够达到三百多万人,而在这些维修人员当中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却不足十分之一,既懂得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又能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的人才更是微乎其微,尤其是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个体修理厂,维修人员基本上都是自己厂的学徒出身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性正规的培训,修车主要凭师傅教授的经验,只懂一些常规性的机械维修知识,只能够处理一般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一旦碰到一些技术难题维修人员就无从下手了。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汽修从业人员的技术现状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低层次的维修工过剩,而拥有扎实维修技术功底的高级技术人才仍然十分紧缺。虽然汽车维修人员的培养已被列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目前很多技术院校也都已经开设了汽修专业,甚至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培训汽修人员的学校,但由于该专业创办时间短,加之现代职业教育相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处于逐渐摸索阶段,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体制不是很完善,以致从这些专业培训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技术水平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

知识密集性和技能综合性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重要特征。汽车维修业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且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市场潜力巨大的技术服务性行业,这就要求现代的汽车维修人员必须是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既要知识全面、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要熟悉汽车结构、原理和传统的机械维修技术,同时还要懂专业英语,会操作电脑、懂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等检测维修技术,能够借助检测仪器和设备准确地判断并解决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故障,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3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级汽修人才短缺的现象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级汽修人才短缺的现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汽修人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多创造到汽修企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维修企业不断地接触新车型,每天都会遇到新故障,能够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最实用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将理论教学与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一边到工厂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而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服务项目又对专业理论提出新的要求。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现在的汽车行业,几乎每个月都有几种新车型问世,每天都有新技术出现。只有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才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2)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老师自己平时也要多学习及时掌握新技术不能固步自封。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教师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需要,教师要到企业一线,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来进行培训。采用“教师轮岗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实习的同时,轮流到企业进行理论、技能技术的培训、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技术难题的公关、修理工艺的改良等。这样可使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企业遇到的难题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学院还可以把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仔教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学校教师无法讲到的知识。

3)充分利用企业维修过程中一些丢弃作废的零部件。汽车的车型结构变化非常快,要想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毕业生,就要及时采购符合市场需求的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检测仪器来满足教学需要,与市场接轨,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实训室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钻研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然而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设备大都价值不菲,对于学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通过企业与院校间的设备共享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把生产设备部分当作实验设备,把企业在维修过程中对一些失去维修价值的零部件,作为学院的实验、实习器具,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企业还可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的内部玄机,和企业的正式员工一样接受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实习环境就是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环境,这样就能大火缩短学生就业之后和企业的磨合期。

4)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汽车维修工担负着汽车维修质量的重任,汽车维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汽车维修工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否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所以技术院校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激发学生热情,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尽管目前我国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尚有不足之处,但其发展势头强劲,现在基本上每个中等以上城市都有汽车维修学校,这将局部缓解了汽车维修人员紧缺现象,同时也有利于汽车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技术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育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己任,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就业水平为根本,建立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多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综合性的技术性人才。

篇(3)

汽车维修业伴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诞生而诞生,并一直伴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长。汽车维修业已成为交通运输业必不可少的服务性支柱与保证。汽车科技和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汽车维修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同样也给汽车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带来压力与挑战。汽车结构中大量引进电子技术,引起了汽车性能划时代的变革。传统的维修技术对当代汽车的维修已束手无策。时代在召唤新型汽车维修技术――新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新的维修方式和工具,新的维修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出现。时代也在召唤着新型汽车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

一、汽车维修企业模式的变革

1,从垄断走向公平的市场竞争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上以国营修理厂为主,占总修理量的70%。20世纪80年代中期,街边小修理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它们修理价格低、服务快捷,分流了不少修理和维护业务。之后1984年-1989年,国营汽修企业几乎到了无事可做的地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营汽修行业随着市场和体制的变化开始调整,并逐步走出困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供销体制,使汽车修理企业不能进入汽车流通领域,是销售和服务分离的运营模式。到目前众多4S店的兴起,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一条龙,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变化。

2,经营规模的变化

经营规模有大有小,由大而全、小而全向专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

二、我国汽车维修技术的人才现状

日新月异的汽车新技术,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对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要求是:有相当的文化基础,懂专业英语,懂汽车构造及工作原理,会操作电脑、懂电子技术,能够借助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汽车故障诊断。现代维修企业需要两个层次的人才:一是借助汽车检测诊断设备进行汽车检测诊断的汽车“医生”,即汽车维修工程师,需要从有大中专文化的员工中(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二是有经验的能熟练进行零件拆卸、更换的汽车“护士”,即汽车修理工,从现有的工人中(经过培训)获得。两种人才互相补充,形成现代维修企业技术人才的最佳组合,这种有机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汽车维修界目前的人员素质令人担忧,他们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需求的挑战。全国30多万家大小维修企业,从业人员大约200多万,而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却不足3%,特别是一些个体修理厂更为严重。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约2000万辆,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技术人员短缺,特别是高级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短缺一直困扰着维修界,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培养已成为汽车维修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缓解我国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短缺的对策

(一)加强对人才的技术培训

良好的专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可靠保证,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汽车技术日新月异,依靠师傅带徒弟这一方式来进行技术传授远远不够。原来汽车修理厂以国产车维修为主,车型单一,维修难度相对不高,这种传统的传授方式基本上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但不能适应现代汽车修理业的发展。为此,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培训。

技术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及维护设备使用培训;2,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汽车维护人员非常重要,其目的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利用维修资料解决修车实际问题。在进口车日益增多,汽车维修资料大多为外文的情况下,基础知识培训还要加强外语学习,使维修人员掌握汽车常用词汇、缩略语、元件名称、故障码含义和阅读电路图等,以适应现代维修的需要。典型车型的维修培训是维修人员针对代表性车型的熟练性培训,让维修人员对该类车型各个系统有较全面的了解,以迅速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训,是对修理工较高层次的综合培训,培养维修人员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上自己的实际经验熟练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汽车维修资料,分析故障原因并加以解决的能力。只有对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除了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培训外,还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了解现在汽车电子技术的新动向和汽车维修行业改革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经验,掌握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的全新观念、全新方法、新模式和新作业标准,掌握现代维修企业电脑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检测诊断设备的购置、使用和管理。掌握汽车维修的新知识、新观念。通过全方位的培训,可以为现代维修企业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并能独立担任现代汽车维修厂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1,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技术信息共享

汽车维修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维修企业不断地接触新车型,每天都会遇到新故障,能够接触行业最先进的技术,这就为学院的教学提供了最实用的教学案例。校企联合将理论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可以一边在教室和实验室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巧;一边到工厂加以实践,使自己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印证,而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服务项目又对专业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就不至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是落后的、过时的。在现在汽车行业,几乎每个月都有几种新车型问世,每天都有新技术出现。只有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才不至于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落伍、技能过时。

2,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入力资源共享

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面对不断发展的汽车行业,教师凭借原有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需要,教师要到企业一线,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设施来进行培训。采用“教师轮岗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即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授课、实习的同时,应轮流到企业进行理论、技能技术的培训、一线的修理作业和技术难题的公关,修理工艺的改良等工作。这样可使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企业遇到的难题也有了理论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把一些理论、技能水平高、思想品德好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也能够为企业增添新鲜血液,提高企业总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还能减轻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学院还可以把企业在理论、技能上(哪怕是某一方面)优秀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任教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样学生能学到实实在在的、学校教师无法讲到的知识。周而复始,不断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轮调,就能极大地促进和提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双师型”队伍。这样不仅能提高学院教师的水平、学院的办学实力,还能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壮大。

篇(4)

1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做法

2.1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2.3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2)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够强、突出实践”的指导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避免出现“拼盘式”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孤岛效应”;尽量减少课程的门数,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组,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如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中,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图像艺术设计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中将其合并为数字摄影与艺术设计课程;将原有的摄录像技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两门课程合并为数字摄像与后期合成课程;将原有的艺术性专业比较强的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将素描、构成、色彩整合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等。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往的课程体系,讲究大而全,采用泛泛的整体施教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我们在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按照“按需设计、夯实平台、差异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厚基础、宽方向、重实践、强个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该课程体系,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此提高整个专业的培养水平。所谓模块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台+模块”[3],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平台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模块课程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按照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关系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师资条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将后续的课程体系分为影视制作与特效、游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虚拟现实与仿真4个不同模块,不同模块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如不重视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重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从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到科研创新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为第一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理论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基本相同,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开发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这一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产品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或制作、撰写设计报告等全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就是倡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企业能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供学生实习和实训,我校实习、实训等环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企业合作。我校实行的短学期制(设专门的夏季小学期),为综合实践教学以及安排到企业去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可相对集中地开展项目和课题。第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类型的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己组建团队、设计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2.4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篇(5)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话题讨论得很多,但没有确定的结论。而且,现在许多高校在进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但由于对卓越工程师理解不深,导致很多学校不知道如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其实,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之所以出现这种“模糊”现象,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想升大学、报硕士点、博士点,不想让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工程技术应用层次。同时,由于社会的偏见,无形中造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院校档次较低。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引导不够,加上学生担心学校的转型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就业,也不想让学校转变为工程技能类学校。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阻止了一些高校的转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正视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基于教育部的相关引导,提前进入状态,将学校定位于培养一批服务于社会的高级技术工程应用人才,这批学生毕业后就是到生产一线从事实际操作、工班管理乃至后期的车间主任管理等岗位,而不是从事企业高级管理岗位。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

的问题及“3+1”培养模式失败的原因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并没有显示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优势,反而将自己的弱势全部暴露了出来。比如,在理论教学上一味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很多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没有掌握,或者掌握不够,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某一实际工程问题,学生毕业后还需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使其适应企业岗位,学校完全失去了应用型的意义。另一方面,认为发展应用型本科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式地加入大量实验课程,未真正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只是处于演示阶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锻炼。课程设计也只是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上加一些实践训练环节,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无法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大多数理论和实践者会提到“3+1”培养模式,实质上这种模式是培养学生的一个“误区”,甚至将一些学校带到违法违纪的地步。许多学校将整整4年的本科教育变成3年的职业教育,最后1年将学生送入工厂进行顶岗实习,许多顶岗的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根本不相干。有的学校通过应用型本科培养还节省了学生宿舍楼和教学楼的建设。从现阶段看是节约了大量资金,但从长远利益看,这种办学模式有可能会导致学校倒闭。特别是在当今招生生源急剧下降的状况下,学校的生存是关键,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培养不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知名度、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也难以实现学校招生生源的扩大。近年来,随着顶岗实习的蔓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满学校和企业安排,经常出现暴力打斗事件。同时,顶岗实习的开展还滋生了一些中介企业,从学校招生到联系学生顶岗实习,中介抽取学生实习的部分工资,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剥削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一头伸到企业的自身利益,一头导致学校部分领导腐败。这个产业链的产生也是非常可怕的,长期下去会使学校名誉受损,也会使参与人员变成阶下囚。因此,单纯的“3+1”培养方案成效不佳。

三、多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一)疏通学校与其他主体合作单位的关系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的任务和责任固然很大,但也需要与其他高校、企业、研究所和政府等主体的协同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其他高校的关系。任何一个学校的建设都离不开其他学校的经验和指导,只有从其他高校取得宝贵的经验,才能结合自身的特色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二是与企业的关系。因为学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的就业渠道就是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否则培养的人才就没有就业市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培养人才要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带到企业参观学习,将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请到课堂给学生讲解相关的技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受车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三是与研究所的关系,特别是要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研究所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到企业后,就能将这种创新意识带到企业,促进企业技术的革新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四是与政府的关系。政府部门是导向,是向导,他们在第一时间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传达给学校,并且有能力促成高校、企业、研究所之间的紧密合作,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共同制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大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实用性,提高学校的就业率。确定高校与其他主体单位之间的关系,就能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保证学生、高校、其他主体合作单位的利益,这对各主体单位均有益而无害。当然,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还需高校以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前提,在教育层面进行改革。

(二)学校教育层面的改革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如在讲解机床知识时,应该在机床实验室讲解机床结构、机床零件的加工工艺,在讲解过程中将机床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直接感知机床拆装零件,感受机床结构,巩固机床相关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要在讲解过程中设置一些机床常见毛病,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分析、解决问题,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点,做到思、学、做一体化,成为能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二是学校教授的知识不应只是常见的传统教材内容,而是要与企业、研究所、政府部门倡导的主体产业需求的知识相一致。如果面向模具企业,就应该避开书本的纯理论知识,增加企业真正需要的实践知识,并结合原有的理论知识,开发出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实践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不需要太深奥,因为应用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企业需求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而不是新技术开发人才,主要是将工厂几十年的实践知识浓缩为课堂的教学实践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理论与实践知识,便于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快速融入企业工作,缩短企业员工培训时间,这也是解决目前用工难的最有效的方法。三是学校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服务于地方的意识。地方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更高,进一步提升当地的经济建设。三者相辅相成。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124-03

一、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目前,不少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是根据自己的高考分数来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的,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契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学校要为改变培养计划和目标单一性的状况,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路经,以满足其兴趣,适合其特长,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尤其在工程技术知识和能力教育方面,高校需要制订“多元化,模块化”人才培养计划和“分层次,分流式”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高校的顶层设计,围绕目标高校再制定实现目标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就业行业或领域等差异很大。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特性为基础,关注学生发展的层次和出路的分流。相应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多元化,模块化”。多元化,即根据各个学生群体目标制订多个培养计划或灵活可变的培养计划,让每个学生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训练计划;模块化,就是将培养计划划分为若干个教学单元,如通识基础课程单元、专业基础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单元、专业方向实践课程单元、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单元、专业方向个性化培养单元等。学生在各模块中自主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只要获得规定选修课程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集成式的培养计划,具有很好的柔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了学校单一的教学管理形式。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转专业学习,但能够成功转专业的不多。尤其那些不是“985”、“211”高校的一般院校,学生能够转专业的比例很低。而且,要想转专业,还会有成绩等要求。这事实上产生了矛盾,因为学生对现专业没有兴趣而学不好它,所以成绩自然就不好了,成绩不好就不能转专业,不能转专业就只能留在原专业学习,学习更不可能搞好了。如果让学生退学或混到毕业,那对于社会和高校来说是一种损失,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是一次巨大伤害。所以,高校要制定一个培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计划,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制定合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要把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看成是一个过程性的任务,要有阶段性和个性化培养的特点。

二、工程技术教育的内容

1.应用技术教育与训练。本科阶段工程技术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工程技术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本专业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前沿发展知识。这里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教师如何具有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知识,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才可以胜任教学工作。教师尤其是工程技术教育专业方面的教师,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去实践,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加强各级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的建设,便于专业教师的交流、提高。专业协会或学会或沙龙要吸收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师要了解企业的专业需求,企业工程师要知道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研发成果,形成互动,需求与供应及时地衔接。

2.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为当今社会所渴求。创新素质的培养来源于专业人才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全面、精通的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应用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是世界上技术创新最多的国家,并且他们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几乎是精致完美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的素质,更是一个社会的境界;是企业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更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既要培养学生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又要训练学生全面、精通的专业应用能力,再结合行业特点,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创新,表现为专业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表现为企业生产管理中产品功能的全面、成本的节约、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包括技术改造,在于新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扩大了产品的功能、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技术创新,使新产品替代了老产品,且性价比更高、安全性能更好,甚至更环保节能。技术创新就是技术的发展。创新还包括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企业和社会组织离不开管理,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管理与方法的创新也会改变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成本最经济、环境与性能最安全。现在企业的发展,往往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和方法的创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实践方法等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重视吸收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网络技术知识。创新的先导就是知识的创新,交叉学科的发展成为知识创新和应用的强大驱动力。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国内外科技文献知识库的信息,跟踪本专业、本学科最前沿的发展状况,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企业与先进专业水平保持同步。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社会,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几何级的,而当前高校所使用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教材,其反映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已经落伍。应该改进工程技术教育教材的编著工作,改变现阶段教材重理论缺实践的体系,增加项目案例的分析和应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搭建培养平台,供学生学习的教材是其中重要的甚至关键的环节。要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及时更新知识、技术方法、应用案例等资料。

3.工程技术规范的教育训练。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范。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甚至包装、物流和销售,以及的技术服务,每一个企业都有一整套执行规范,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合格稳定和成本优化。工程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遵守工程规范的自觉性,人们一直强调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等也是工程规范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一向不重视规范,以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成本偏高,很多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过去,企业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生产规范难以开展。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环境要求我们在人才素质上与国际接轨,而后才可能是生产管理上的接轨、产品的接轨、经济的接轨。过去一大批传统生产型企业关闭了,表面上看是其产品不适合市场的需求,实际上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上规范化程度不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工程规范素质的培养。

目前,最需解决的是工程技术规范的课程教材和师资。企业工程师应参与教材编写,应总结大多数领域企业的规范要求,结合国际和我国的产品生产标准,形成中国特色并适合企业使用的工程规范教程。教材每2~3年修订一次,以保持与新技术发展的同步。课程可以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师资,他们能够结合生产实际讲解工程技术规范的内容、要求,能够通过案例介绍,拓宽学生的视野。工程技术规范教育的内容很重要,但又不需要很多的课时,它培训的是企业未来员工的“执行力”。

三、形成本科高校的发展特色。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发展

2012年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分别为43.7万人和18.75万人,占全部报考和录取人数的26.4%、36.3%。据教育部计划,到201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将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目前,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数还不如报考学术型硕士的人数那么多,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不了解;二是现今高校本科阶段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缺少专业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对后续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学习缺乏信心。这几年报考人数虽然逐年上升,但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较全日制工程硕士入学考试内容的难度和录取分数线低得多,不少学生为了避免竞争退而求其次。从统计数据看,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考生主要来源于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学生,而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毕业生往往倾向于报考学术型硕士。报考生源的分化自然形成了高校的发展特色。教育主管部门要因势利导,有效配置教育资源,让高校最大效率地培养人才。

教学型、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学生毕业生后,如果就业,很快就可以胜任技术工作的要求;如果选择读研,经过工程硕士阶段的培养,很快就可以胜任高级技术岗位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国家可以形成多元化培养格局,在一些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教育或叫做应用技术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报考工程硕士。这样做既改善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风气,又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辟了新出路,为高校招研提供了优质生源。利国利民,为国家高等教育增添活力。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选择了两所高职高专院校与两所本科院校试点,联合招生、共同培养高技能本科人才。从普通高考学生中,根据志愿招录二本层次的学生。学生在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训练,教学计划由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制订,部分课程由本科院校教师授课,发放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数量庞大。这种模式如果能够成功推广,可以吸纳优质高职高专院校参与到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联盟,并为这些学生提供新的出路。

四、建立本科阶段的分流模式

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有四个方面,即就业,包括入职企事业单位、考取公务员、入伍、加入西部计划等国家安排的项目;考研,包括出国留学;创业;部分学生待业。其中就业人数始终占绝大多数。

“出口”决定“入口”。要改变过去本科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评估方式,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本科教育阶段,高校要加强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对于有望深造的学生,高校可以联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阶段的院校,制定本科与硕士贯通的培养方案,考核学生本科阶段各环节的学习成果,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直接推免读研。扩大全日制工程硕士招考推免生的比例,可以建立推免生选拔的量化标准,如课程考试成绩的比例、实践项目成绩比例、课程实践专项考核成绩比例等,加上专业教师的推荐理由,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高校培养学生要注重过程性的培养和考核,促进学生高专业素质的养成。

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模式,满足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兴趣和未来发展的机会,既激励了先进,又勉励了后学,满足了各层次学生成才的需求。分层分流的教育培养仍然隶属于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它巩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但扩大了本科层次的培养内涵,满足了学生对高等教育多层次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了解专业的内涵,让学生个性化发展,也让社会有了更多的选择。

五、改革举措

贯通本硕连读,调整学制形式,做到将本科教育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两个阶段贯通起来,形成一致的目标,节省学生的时间,提高高校培养效率。将现在本科阶段四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2年,改变为本科阶段2.5年、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3.5年,总学习年限不变。这样,本科阶段完成公共课(包括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政治课、外语课、基础课)和专业理论的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完成专业课、实践课和毕业(研究)论文,取消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环节。全日制工程硕士阶段可以安排2年的专业课学习和课程实践、1年的企业跟班实习、半年的专业考核和硕士毕业论文时间。

其中,1年的企业实习应该类似于医科学生的医院实习,由指定的师傅指导、跟班工作,参加企业车间、班组的各种例会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生产和管理能力。以下三个教育、训练环节十分重要。

1.加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期间就了解行业发展和企业概况,感悟企业文化,熟知企业管理要求。要教育学生了解企业、热爱企业、奉献企业,在发展企业中发展自己。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敬业素养。

篇(7)

1.1培养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是能够主动按照学院制定的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2)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包括专业结构与布局、课程建设情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情况。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要趋于合理,专业优势比较明显;课程建设规划要科学,与专业建设规划相一致;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计划和配套措施得力,改革成效显著;重视实践教学,注意内容更新和能力培养。

1.2师资队伍。(1)师生比:师生比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的师生比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必须满足人才培养需要。(2)整体结构:整体结构是指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教学质量。(3)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在评价体系中起到主体作用。

1.3教学管理。(1)教师风范: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能够严格履行岗位责任,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是教学管理的前提条件。(2)学习风气:教学是否能够根据学风现状制定学风建设措施,实施得力;学生是否能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思维活跃,这都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1.4培养质量。(1)道德修养:在个人综合素质结构中,“德”位于最高层次,引航和导向着个人的发展前景。①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政治方向和思想信念要坚定的和牢固,坚持政思想治理论的学习,注重理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能遵守党纪、国法及其他任何规章制度。②职业道德。是体现在职业生活中的社会公德,培养学生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言行要符合职业规范要求,能自觉做好岗位工作、履行岗位职责。(2)知识水平:指的是学生基本理论的实际水平,要求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3)能力水平。①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沟通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与人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能够用书面和口头语言清晰、完整、流利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企业评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不断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搜集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主要包括:

2.1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能吃苦,甘于奉献,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2.2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指导工程施工或维护作业、进行相关检测试验及结果分析,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

2.3团结协作精神:要求学生能够团结协作,发挥集体的优势,杜绝个人主义。

2.4创新能力:要求能打破常规,善于发现和分析问题,用新思维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

2.5英语水平: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工程建设,随着国外工程的开发建设,学生的土木专业英语水平需要提高,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6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能够运用计算机办公软件处理办公文件,进行工程制图、计算分析、试验分析。

3.学生评价:学生则以初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等主要指标加以评价,反映毕业生对自己在学校接受的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吻合度,为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供第一手资料。

3.1初次就业率。高职院校的初次签约率更为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程度。因此,初次就业率就成了评价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会成为学生选择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2专业对口率。评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专业对口率,它可以用来评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社会认可度,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的吻合度,从而指导专业的科学设置。

二、评价指标的权重设定

对于选定的三个指标,在实际应用时必需设定三者的权重。评价体系的三个层面不属于同一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三个方面中学校和学生评价是最为直接的因素,而学校及学生个人的策略选择又受人才的“消费者”企业的需求特征影响,只有“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互相协调,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的发展机制,才能够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学校及学生两个层面的关系中,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即施加方,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实施与教学;学生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客体,即接受方,配合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他们都是内因,要同时受到企业需求这个外因的引导,因此,学校和学生对人才需求的反应敏感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从上面的分析能够看出,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属于外因,依赖于学校和学生这两个层面的内因,据此进行相应的反应并加以实施,因此,在三方的权重指标上,企业层面的权重应当低于三分之一的平均权重,学校及学生层面的权重均应该高于三者的平均权重。由于高校在内因中处于主体低位,其权重应略高于学生评价的权重,所以,学生层面的指标权重应该高于三分之一,学校层面的指标权重应该更进一步高于学生层面的权重。因此,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多元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以下参考值分配三个层面的指标权重:企业层面25%,高校层面40%,学生层面35%。

篇(8)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120-02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建筑业持续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职业教育资源的短缺和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建筑业人才素质偏低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围绕如何提高建筑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面对东北地区气候鲜明的地域特点、建筑施工专业技术复杂性高和建筑施工约束因素多变等特点,结合职业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1 核心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核心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黑龙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施工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施工员、造价员、内业员、监理员等)的客观要求,在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借鉴教学改革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充分考虑学院基本条件和学生基本素质,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深化改革。通过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分析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培养目标和典型工程任务开发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选择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2 核心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能力的内容

一般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同时也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根据高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访谈和社会调研,可以将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划分成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1 一般职业的能力

一般职业的能力是指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社会、判别真伪、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较好的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等从事职业活动普遍需要的各项能力。对于一般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公选课、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来进行培养。

2.2 专业的能力

专业的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具备现代工程核心意识,能将工程实际问题置于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道德和自然环境下仔细思考和缜密处理;具备熟悉和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相关文件,能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指导现场施工的初步专业能力;能够编制施工阻止技术方案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现场的预算、决算、具备工程项目招投标报价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备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编制工程招标方案投标文件和进行施工索赔的能力;具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备建筑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编制计划、总结、论文、说明书、报告、公文、合同等应用文的基本写作能力和用计算机处理文字表格的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的一般教学、课内做的各项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指导性质的课内设计、校外的生产实训等环节来进行综合培养。

2.3 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是目前国际上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和个人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进行技术问题解决和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和现场操作的能力;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能接受他人评价,并且能够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

社会能力就是指团队协作的能力、进行人与人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和工作伙伴完成相互协作的任务,公平的对待每位合作者,能进行事物的判断,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复合型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和深入、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勤奋工作、认真负责、高尚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职业综合能力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主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适宜的心理辅导、三育人活动的开展,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改革考评方法,特别是日常行为和思想品德实践进行量化考核,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量化测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3 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源素质的整体变化促使高职教育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在社会调研、职业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开设和评价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缓解行业人才紧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培养。

3.1 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职责、任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要求,听取社会各界对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积极汲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借鉴兄弟院校的教改经验,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确定可操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2 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调研结果和实践专家访谈会成果,对建筑行业进行细致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研究和分析了施工员等11个技术员级岗位、测量放线工等36个技术工岗位的职业能力,考虑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人才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归纳总结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3.3 关注学校的隐性教育

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优良品质、自觉学习的习惯、社会沟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养成。在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注重学生未来工作必备基本素质的培养,充分考虑院校的隐性培养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引导、校园文化熏陶、第二课堂的拓展和企业文化影响,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生涯,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基本素质。

3.4 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自始至终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积极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学徒教学法、顶岗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改变结果性考核方法为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5 注意吸纳相关科研成果

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思想研究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并逐步确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研成果指导改革实践并贯穿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改革的全过程。

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四年的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实践,将隐性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益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本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的就业局面,在我省获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74-02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能够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学校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育与教学活动来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呢?如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着渊博的理论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首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支柱。一个学校办的好与差可以说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着直接关系,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技能人才,必须要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相比较而言,有关电工类知识确实很难,因为那些知识抽象,有的看不到,摸不着。理解起来真的很费力。作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把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要用通俗易懂的且生动的语言授课。

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卑感比较强,在初中学习时,各科成绩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差,对学习厌倦。面对这样情况下的学生,我们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热爱自己的学生,鼓励他们一定要有自信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常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教。

教师在上课前要充分备课,备大纲,备教材,备重点和难点,备学生,备教法。绝不上无准备的课。也就是应把知识完美地传授给学生,要有好的教风。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但要教理论课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将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出现高新技术,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我们教师更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向前辈学习,从网络上学习,不能自以为是。在实践操作方面,多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

总之,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既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又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高超的实践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2 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

据调查,现代的学生不喜欢动手操作,尤其对电工线路问题,更是感觉头疼,有很强的畏难情绪,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不感兴趣,感觉是在看天书一般。如果遇到不懂得地方,更是采取退缩的态度。更不用说去深入钻研。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同学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让他们深刻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观看伟大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短片,鼓励同学们向这些科学家学习,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攻不下的难关。电工知识和实践操作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只要跟着教师循序渐进地学习,我们一定会硕果累累。学生们对家中的家用电器比较熟悉,一些操作基本都能进行。我们可以结合着家用电器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及提高操作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名厂家沟通好,让我们的学生走进厂子参观并实践实习,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第一,使学生们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专业,电工专业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充分调动学生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产生学习兴趣了,他们才会主动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不会感觉电工知识难学了。另外,我们教师要经常向同学们讲有关社会经济经济发展的动态及电工技术发展的趋势,让他们知道电工知识在行业中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大量需要电工技术人才。这样他们就会深刻知道自己的社会价值的。

3 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电工知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知识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是非常有利于他们获得知识的,观察会获得一些感性知识,这些感性知识会为学好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观察过程中也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1)对于每一节的演示实验,教师都要尽一切努力准备器材争取演示成功,做实验前先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是什么,学生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任务是什么,明确观察的对象,重点应观察什么学生心中要非常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们思考,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例如,我们在做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这一演示实验时,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呢?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呢?让学生明确实验所用的器材,还要说明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有偏转,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边做边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整个回路是断开的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穿过回路的磁通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学生在去厂子参观学习前,教师先要告诉他们参管的目的及任务,同时多向技术工人提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实习时要多观察、多思考、认真分析。也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些自然规律和生活事例,他们与电学理论非常相似性。我们可以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难懂的电学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规律,注意身边的生活事例。将生活事例和电学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电流时,因为电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物质,但她与水流类似,教师可以用水流来类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荷就好比是水,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好像水在水管中的流动。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每一个单位都愿意招聘既有渊博知识,又具有高端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当代的的学生们走向两个极端。第一种情况是轻视理论学习、重视实习。

例如,如果把电路图画好,同学们对照电路图安装电路,可是如果安装不正常时没有办法运用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来进行分析、进而排除故障;第二种情况是重理论、轻实习,以学习代替实践,不愿意动手亲自去做。对于第一种情况,学生仅仅能应付当前的工作,无法很好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第二种情况,理论知识掌握好了,但是很难更深刻的理解和巩固。

基于上面所说的情况,我们要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实习课教学中贯穿理论内容,并且在理论课教学中贯穿实践内容。这样能够使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经常使用万用电表,在学习万有电表的使用时,如果只告诉学生怎么使用而不讲明其中的道理,那么学生们知道的是浮浅的。如果把原理学好,就会以不变应万变。就有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5 加强对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需要全能型人才。因此仅仅依靠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真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电工专业的知识,更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将自学方法和技巧教给他们,使学生们在学校期间通过自学实现一专多能,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通过自学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获得更高的学历。

首先,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学的重要性应,让同学们观看名人自学成才的短片,使孩子们明白时代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更主要的是打好坚实基础,以后若要有成就,更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学习。

另外,自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结合所教课程,向同学们介绍合适的的参考书籍。比如在学习电工技术基础的时,可以将关于收音机原理介绍给学生,还有电子小制作等方面的课外书籍;参考书籍既可以提高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教会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一位教师教学成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学生会学什么,而不是学会了什么。

6 加强对学生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靠语言,因此擅长言谈,语言表达准确非常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所以说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口语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职业学校学生在走向社会时,首先面临的是面试。对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具有专业性的问题,学生应能够用简洁明了、准确、的语言来回答。在未来的工作中,同事之间相互切磋问题,或者有了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时,也应该能够用准确的专业化语言把创新内容完美表达出来。因此要强化和训练学生们专业口语表达能力。

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比较差,心里知道,但就是表达不完美,词不搭意。另外就是紧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抖抖颤颤。

为了能使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师本身应该做好表率作用。在讲课时的语言应具有逻辑性,科学性要强,说话不能重复,应该简洁而且生动,具有感染力,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熏陶。课上有些问题让同学们到讲台上讲解,这样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有从容而且准确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赵承荻.电工技术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9-02

目前,部分高校将应用技术人才定位于“一线工程师”,而有的高校则将应用技术人才定位于“现场工程师”,两种提法的实质相同,都要求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区别在于“一线”更多地针对“生产和建设一线”,而“现场”可以既包括“生产和建设一线”,也涵盖“管理和服务现场”,因此,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现场工程师为主”更为贴切,既能体现人才培养的主体,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简称为“现场工程师”,可拓展到“评标师”、“造价师”、“经济师”、“会计师”等。

一、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

1.社会需求的引导。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十分紧缺,因此急需大量的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定位也是应势所需。

2.历史经验的传承。长期以来,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实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双师型”队伍,积累了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技术人才的经验。因此,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定位是顺势而成的。

3.错位发展的追求。作为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一般本科院校发展的道路,它既不能走专科学校的老路,也要区别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确立错位竞争,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培养社会紧缺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树立起了“崇尚实践、回归工程”的人才培养新理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还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是一般本科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追求。

二、工程应用技术的人才定位

我国正处在后工业时代,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从事现场或基层工作的一线工程师比例高达60%以上,而目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目前还极其缺乏。因此,21世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题为研究和创新实践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近几年的本科办学探索过程中,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主要举措

1.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建立校内、校外、企业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构建“三三五”和“分层递进”模式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三五”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的三个体系,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和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三个实践教学平台,抓好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五个环节;“分层递进”模式指: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和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认识―实践―实训―综合能力培养的递进)。该模式的特点是: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

2.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根据课业内容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培训,和课外自助的开放性实验;从学校内的素质拓展训练,到校外实习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我们分成了三个层次,包括: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其中,通识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金工、电工与电子等基本技能实习,项目见习,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为基本技能层;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实践)周,进行综合应用和初步设计能力的训练为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工程项目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产品研发制作,进行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层。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由独立到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能力螺旋并进的形式。不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更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实践教学体系的主题含义。

3.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1)实验与实训并重,建设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平台。①工程化模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为营造工程化的模拟教学与训练环境,学校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大力开展工程化实验室建设,以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自行选购实验生产设备,搭建模拟平台的实践操作系统。根据生产操作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再现生产过程。实验室的仿真建设有效增强了学校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为大学生工程化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高水平的实验操作平台。②现场情景式校内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学校重点建设了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以新校区的建设为依据,规划建设“工程实训中心”进一步打造出工程化的模拟教学和训练环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是一种新形式的设计车间,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数控加工基本素质训练平台装备。自控实习中心是以机、电、液、气传动和可编程控制器(PC)技术为一体的自动化生产微型工厂。③校企、校校、校政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按照“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我们正在研究并探索与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如:我院将与涪陵区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涪陵相关企共建材料性能检测联合实验室与研发中心。(2)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基地并重,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学环境。学校紧紧依托地域优势,在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同时,十分重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各专业均建有3~5个稳定的、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3)学校与企业并重,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利用重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庆三爱海陵有限公司,进行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

4.力争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突破。(1)推进“四个转变”,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①倡导由“灌输型向自主型转变”。例如推广“实验驱动型教学”经验,以课题性问题与任务为起点,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核心开展教学,力求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主动思考、设计、体验与探索。②实现“验证型向应用型转变”。鼓励学生从现实中,从教师的科研中汲取题材,使验证实验变成结合实际应用的操作训练;从企业实际生产寻找课题,使课程、毕业设计成为真刀真枪的演练。③促进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如我院“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体现了让学生“带着想法来,留下产品走”的理念。如机械类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将原各门课程设计对象相对独立的格局,转变为典型零件贯通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这种贯通式训练,全程了解并掌握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各阶段的技术要素和技术规范,真正获得工程基本训练。④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形成课内实验教学与开放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推进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提升了工程环境的真实性。(2)深化教材建设,实现教学内容的突破。十分重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编写具有现代特征的规划教材。近两年来,我院组织教师主编和参编国家“十二五”机械类系列规划教材9部。鼓励教师有计划地编写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材和讲义。(3)推行“多证”制度,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学校十分重视开展“多证”制教育,鼓励学生在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技能测试取得国家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和各种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提高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可以让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轮流挂职锻炼和工程能力培养制度。同时要引进一些有企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程人才。聘请一些来自企业的优秀人才的兼职教师。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和社会实践。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科学合理分流。从人本位的角度来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要把不同的人培养成更不同的人,而不是培养成一种人。”工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更加强调技术应用性与实用性,是实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8):96-99.

[2]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3]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32-33.

[4]杨叔子,吴昌林,张福尼.面向工程,打好基础,全面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6,(7):4-9.

[5]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4-25.

篇(11)

软件工程涵盖了包括计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集成、交付、维护等在内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作为软件技术人员,要掌握软件基本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面向对象的独立开发软件的方法,掌握并了解软件度量和管理的方法,要了解如何去安排项目的组织和进度,如何保证项目的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项目策划和软件开发。目前,我国软件行业正遭遇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瓶颈,缺乏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软件人才,且人才规模不足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软件架构、项目管理、文案管理、测试等方面的人才,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在教学课程及教学理念上进行调整与改革,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1 不断调整与组织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1.1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一直都主导以“学科”为主线,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间联系的逻辑性及严密性,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实践应用,而学校往往在课程设置方面却与之相背离。因此,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在课程结构上,要强调综合性及实践性,旨在培养人才的工程意识、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合理安排课程比例,设置综合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块作为必修课,另外设置多个知识相互独立、内容完整的专业方向模块作为选修课程,构建起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内在相关性和完整性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整合并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学科间的融合

目前学校软件工程教学课程的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意识所设课程门类繁多且课程教材,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无法跟上如今软件工程的技术发展步伐,无法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平台网络化,系统构建化、方法对象化等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态势。

因此,必须对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一是要把相邻的教学科目加以整合,把一些小学科的教学内容融合进一门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整体学科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二是以项目为单位,综合相关的软件专业知识,构建起综合项目开发、项目设计的应用型教材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的渗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对实践问题的解决中去。第三,要在教学内容中及时融入教师的最新可以成果和科研经验,介绍最新的科研发展态势及最新技术的应用。

1.3 加强实训课程及创新训练课程

软件工程所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其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与课程实验、毕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结合起来,将基础训练课、项目训练课与创新训练课相融合,进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相结合,实行分阶段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训练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行并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基础训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开放式的项目训练课程,指导学生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实践并模拟运行,充分运用工程知识和操作技能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那些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悟性较高的学生,可提供设计型及创新型的课程供其进行选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锻炼自身的创新实践锻炼。 转贴于

2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

2.1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1世纪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期,软件工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时间比例分配,让学生在理解原始理论的基础上,切实地强化练习,主动动手上机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软件工程技术水平,充分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教师可考虑将企业实际开发的项目引入教学中,开发以项目为背景设置的课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将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并在不断地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与巩固。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入新技术,以及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比较广的知识,以跟上社会的整体技术发展趋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合课内外的实践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在课内外的实践教学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步 地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体系,使之形成一个系统。

2.2 聘请企业专家,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

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最终是面对企业需求的,一直以来,我国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的教学都鼓励于社会,不能够很好地与企业需求接上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学业结束后无法胜任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展职务。这一切都源于学生不了解企业,单纯地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为此,学校教学必须将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在实现方式上,可考虑聘请一些国内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技术骨干为学生开设一些专业课程,或者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授课指导顾问,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贴近实践需求的教学和学习,以达到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学生对企业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的了解,拉近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另外,还可聘请IT技术顾问作专题讲座,及时传达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态势及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加深对业内发展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实用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应对社会需求。

2.3 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深入到企业内部实地参与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一方面,企业面临软件技术人才的短期及人才输入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对接,面对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寻求与一些知名的IT企业如摩托罗拉、中兴、华为、AMD、旺宏等的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教学与实习基地,系统拟定学生的实习计划。首先,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软件工程人员的职务架构,企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开发工具、软件平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态势,使得学生在了解业内需求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长,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及职务定位。其次,开展假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参与到一些项目的开发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小型模块的开发工作,使学生掌握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及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知识及技能的局限性,以期在实践中加强对自身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习。第三,安排学生在企业中的毕业实习,使其参与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锻炼其独立设计与开发项目的能力。安排教师常驻企业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