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农业出口贸易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5 15:18: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出口贸易

篇(1)

1.山东农业FDI及农产品出口现状

1.1 农业FDI与农产品出口规模

随着山东省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山东农业利用FDI的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到2006年,山东省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农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曾阶梯增长的趋势。2005年比2004年增长13.08%,达到37.24%.2006年所占比重达到最高峰,接近全国的五分之二。2007至2009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截至2009年,全省农业累计利用合同外资48.97亿美元。

自1998年以来,山东农产品出口总体上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2004年农产品的出口量有所下降降幅达15%。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山东农产品出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山东省及时调整出口结构,开拓多元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当年12月份创出了农产品出口额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7%的单月出口最高值。2011年上半年,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双双实现大幅增长,农产品出口74.3亿美元,同比增长37.1%。

1.2 区域分布

山东农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滨州等沿海城市,外商投资项目数的78%集中于青岛、烟台、威海、潍坊。2009年仅青岛市农业批准外资项目13个,同比增长62.5%,占全省农业的17.8%,合同外资金额0.3599亿美元,占全省农业的10.1%。潍坊农业合同外资0.1826亿美元。相比之下,西部城市与东部有很大差距,菏泽、临沂、聊城、枣庄等市批准的外资项目只有一两个。

农产品出口与外资聚集地有很多相似之处。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临沂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城市,2008年这六市的出口额占比高达85%以上。其中,青岛出口30.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74%。剩下的11地市的出口比重仅占到14.93%与东部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1.3 出口企业性质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经营主体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国企在农产品出口市场上的地位降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异军突起。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农产品达66.7亿美元,占同期山东口岸农产品出口总值的47.9%。2011年上半年,山东农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达3514家,其中,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占整个出口的92%以上。

2.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山东省1998-2009年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变量包括山东省农产品出口(EX)和农业FDI(FDI)。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文中对上述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2.1 单位根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lnEX、lnFDI的单位根进行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最优滞后期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

结果显示,lnFDI与lnEX的原水平序列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之下,序列是平稳的,即原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2.2 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以LNEX为被解释变量,lnFDI和lnEX(-1)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农业FDI的系数为正,说明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FDI之间是互补关系。农业FDI每增加1亿美元,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可以增加0.209亿美元。

对上述回归的残差项进行ADF检验,发现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表明lnFDI与lnEX存在(1,1)阶协整关系说明他们之间存长期均衡关系。

2.3 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是对协整分析的延伸,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项把变量间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联系起来。

出口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927,表明校正上一年非均衡的程度为92.7%,说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92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误差修正项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3.结论及对策分析

山东农业FDI与农产品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就长期来说这种关系是均衡的,当短期内偏离均衡时又会很快被拉回到均衡状态。虽然发达国家存在着技术和资金等发面的优势,但是农产品的生产却不同于其他产业,它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劳动要素的投入,体现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而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很难再短时期内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是合理的。本文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文章是立足在宏观的产业层面,缺乏国别和企业层面的微观基础,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和完善。

加强外资产业选择的政策性引导,逐步改变外资产业流向不合理的现状,引导外资流向附加值较高的农业产业领域。山东各地区要根据自身优势,引导外资投向各自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使其推动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以此为载体来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农业关联产业。在吸引外资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严把外资质量关,对于进入农业的外资一定要严格审查,保证引进的外资能够产生一定的效应,但是不能给我省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注意外资来源结构的优化,避免过于单一而导致的对个别来源国的依赖。目前我省农业外资主要来源于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及地理位置较近的日韩等国,而拥有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欧美国家对我省农业的投资较少,今后要鼓励其在我省农业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徐秋云.山东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2]岳宗敏.山东农产品出口形势分析及展望[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王强.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46-49.

篇(2)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辽宁省,其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与作用。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全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构以及推动现代化新农村新农业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问题,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产地特征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产地特征,各个出口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地区(比如说,盘锦、大连、丹东、营口等)以及沈阳。2012年大连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5.28亿元,保持28.3%的增长幅度,遥遥领先。大连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约占整个辽宁省的57.0%左右。营口、沈阳、丹东、瓦房店等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也遥遥领先。究其原因分析,这部分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农产品加工比较发达,共同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繁荣发展。

(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的市场结构分析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面向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2012年辽宁省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23.3%;对韩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12.8%;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12.6%;对欧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5.3%。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占到了辽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三)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情况

2012年辽宁省出口前五位的主要农产品均为初级农产品。排在第一位的是水海产品,约占农产品出口的27.3%;排在第二位的是粮食,约占农产品出口的4.5%;排在第三位的是蔬菜,约占农产品出口的3.97%;排在第四位的是干豆,约占农产品出口的3.1%;排在第五位的是水果,约占农产品出口的1.98%。从上述数据分析,辽宁省的农产品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结构。水海产品、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但是,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大,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

(四)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保持持续上升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大省,辽宁省的出口总额一直名列前茅。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状态逐渐开放。在这种大环境下,辽宁省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幅度。出口贸易总额也保持每年16.3%的幅度的增长。在全省的贸易总额中,农产品出口约占8.6%-11.2%,远超过我国其他省份。

二、制约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

(一)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得出,辽宁省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大,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水平比较落后,是制约贸易规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现阶段,辽宁市场中企业的设备条件与加工水平普遍较低,科技含量比较低,缺乏科技创新力度。比如说,在出口份额最高的水海产品中,主要以裙带菜、冻鱼片、腌制鱼、陕北、鱿鱼等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高。还有,东北市场上的豆制产品在日韩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但是,辽宁还主要以未加工的黄豆出口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二)贸易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

在上文中分析,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占到了辽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种较为集中的贸易目标市场,使得辽宁农产品出口对这些地方的依赖程度增加,进一步导致农产品出口风险加剧。一旦这些市场的农产品政策发生变化,将会对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严重打击。

(三)绿色壁垒的阻碍

自从我国与市场接轨之后,西方等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技术要求标准不断提高,涉及到知识产权、动物福利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绿色壁垒成为了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现阶段,绿色壁垒的负面作用不断扩大。绿色壁垒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辽宁省企业生产成本,使得通关时间相对延长,企业出口效益不断下降,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四)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体系

要想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体系。现阶段,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没有建立完善的国际信息渠道,再加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时间不长,很多企业无法有效、及时、全面的获得农产品质量、需求信息,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潜在风险。辽宁省尚未建立农产品出口的信息分析、预警服务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供求价格等跟踪监测体系,对于技术壁垒、贸易摩擦等检测程度,也缺乏及时性。

(五)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都,导致有效的农产品出口信贷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融资难、过高的信贷门槛,成为了制约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障碍。现有的保护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绿箱政策、黄箱政策的利用程度不够。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多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

辽宁省必须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体制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外贸政策体制,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相关部门、资源的整个力度,为农产品出口提供完善的服务,加强农产品贸易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积极提供与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的信贷支持与担保支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退税出口的相关规定。政府还需要加强商检费、农业开发基金等专项拨款支持,建立专项农业出口基金。与此同时,加强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扶持出口企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强价格优势。加强出口企业、相关协会之间的协调,保障农产品的顺利出口。

2.加强出口政策补贴

在短期内,辽宁政府可以通过出口政策补贴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产品出口提供直接的优惠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力度,对重要的、优势性较强的出口进行价格支持,实行减免政策。

3.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各个生产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市场纠纷、协调价格、规范市场行为中的作用。针对辽宁省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创新,产、学、研相结合,使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生产农户之间的利益更加密切,进一步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法制化、现代化与规范化。

(二)企业方面

1.加强科技投入力度,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方式,受到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降低成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广农业灌溉技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从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

2.进行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

辽宁省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想实现初级农产品的多样化,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农产品生产系统。充分利用辽宁省的各种比较、积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好的市场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规模化、现代化的加工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农产品的加工与保鲜技术,进而实现多层次化的农产品增殖。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能进行精加工与深加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与等级。尤其是对稀有产品、特色产品的加工力度。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传统农业与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3.强化品牌营销策略

出口企业在继续深化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必须积极强化自身品牌的建设力度,树立品牌观念,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根据土壤标准,国内划分了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四种产品等级。作为最高级别的有机产品,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基因工程、激素、化肥等物质的使用。通过有机农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打破传统的绿色壁垒障碍,顺利实现农产品出口。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价格战转向质量战。尤其是国外的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重视品牌概念。通过品牌战略的设施,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营销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避免贸易纠纷,降低出口风险。

4.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辽宁省政府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能够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与指导作用。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生产基地、市场的关键,也是提高辽宁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促进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龙头企业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托行业协会,监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与操作。

(三)制度方面

1.加强农产品出口的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争睹对于出口农产品的服务工作,加强从产品的统计工作。加强重点出口产品的跟踪与检测动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机制。及时、全面的向出口企业传达国家的质量标准、农业措施、贸易制度、检疫措施等信息。与此同时,加强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重点农产品的国内外交流力度,通过推介会、博览会等形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2.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

辽宁省必须加强出口农产品的安全监督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在辽宁省的集中化农场、农业生态园,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建设。并积极发挥集团模范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展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在源头上强化农产品出口的质量与技术保障。一方面,加强对国际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了解与掌握,并加强出口企业、农业协会的学习。可以充分帮助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在此基础上,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并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另外,加强农产品的检测与检验,全面落实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行与落实质量认证标准。

3.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

如果农产品定价市场存在缺陷,就会导致出口企业、加工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者处在不利的地位,进一步导致其利益损失。新形势下,为了尽可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保护其经济利益,保障农产品的顺利出口,必须在加强对出口企业政策支持的同时,通过宏观的制度,对市场经济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弥补。必须合理把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消除市场定价缺陷,规范合理的市场定价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特点以及制约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大方面:政府方面、企业方面、政策方面,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王玉丰,于和之.关于推进辽宁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9).

[2]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3]刘合光,周爱莲,孙东升.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7(3).

[4]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0).

[5]翁鸣.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J].农业展望,2007(4).

[6]何秀荣.中国农产品贸易:最近20年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2(09).

[7]钱永忠,戚亚梅.后过渡期国外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贸易[J].农业质量标准,2005(14).

[8]张继河,邹晶晶,曾素芳.江西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

篇(3)

(四)中西部地区出口发展步伐加快,东部地区出口增速放缓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出口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3.4%,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东部地区出口增长仅为4.3%,低于总体增速3.1%。

表2 2008-2012年9月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金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度数据 (2013/3/2)

运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关税模型,从局部均衡角度分析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对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使其世界市场价格下降,出口量下降及高耗能产品出口国遭受净福利损失,有利于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及农民文化环保素质不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农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碳关税的实施,短期内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进而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长期看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出口贸易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碳关税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能源消耗最多的工业与碳关税关系最为密切,逐步机械化的农业也意味着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量增加和高的碳排放量,作为再生产过程中提供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服务业具有耗能少、污染少的特点,但若计算其碳排放量,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增加近一半数量,因而对低耗能产业征收碳关税也会冲击我国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和新兴低碳产业,如光伏、核电、风力发电等的发展。

以上分析说明碳关税的征收使贸易摩擦加剧,给依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压力,研究其影响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有限及相关资料欠缺,不足之处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一,世界范围内还未达成统一的碳关税协定,各国的碳关税政策实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现有研究成果仅为暂时结论,须结合国际形势和现实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第二,由于较难获取权威性数据,本文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分析方式,未能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笔者在今后研究中会尽可能以精确数据和合适模型,进一步探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秋季版)》 (2013/3/2)

参考文献:

[1]陈旭阳.中美贸易中碳关税的本质及其影响[J].中国外资,2010(8):3-5.DOI:10.3969/j.issn.1004-8146-B.2010.08.002.

篇(4)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基本情况

辽宁省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南临渤海、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同时还拥有大连、丹东、营口等重要港口,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现在,伴随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现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绿色营销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能进一步扩大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1.出口总量整体持续增长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发,辽宁农产品出口总值保持较强增长的态势,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2.3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0.8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5%,在全国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9年第3位,仅次于山东和广东。

2.出口农产品的整体构成

水海产品、玉米、蔬菜等初级产品在辽宁农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了主要份额,这反映了:一方面,水海产品、玉米等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较明显,相对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出口占份额较少。

3.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面向的市场

辽宁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和北美洲,出口贸易额居前3位的国家为日本、韩国和美国,对日本和美国消费中,水海产品占主要地位。出口贸易额日本达2.02亿美元,增长12.8%;韩国达1.62亿美元,增长61.3%;美国达0.98亿美元,增长29%(2007年第一季度)。

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出口的农产品附加值低

虽然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是持续增长的,但是,其农产品出口的类别主要集中在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农产品,比如水海产品,蔬菜等。一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品的利润难以提升,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辽宁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进口国对辽宁省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

2.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由以上可以看出,辽宁省出口的农产品面向的主要市场分别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对这四个主要贸易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占据了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大部分,其中尤以日本为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单一,容易受制于人,不利于多元化经营的发展。

三、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营销策略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的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遵守国际贸易准则,参与世界经济活动是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辽宁省农产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牢牢抓住“绿色”这一主题,利用“绿色文化”来推销产品或服务、树立形象,并积极采取“绿色营销”手段和措施,扩大辽宁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

1.推动农业绿色产业化,增加产品附加值

国际农产品竞争实质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间的竞争。我国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彻底执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要通过绿色产业化的方式,形成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相互依托的体系,共同完成绿色食品的技术研发、生产、推广,这是绿色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同时,政府应在资金、税收、人才方面支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支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的合作,提高绿色科技创新与营销能力。

2.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推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分布态势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形成了约束,而且也将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置于更加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因此,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是非常有必要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篇(5)

一、导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猛,同时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农产品贸易作为中国国际国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出口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格局瞬息万变,不断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挑战。而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供需状况,GDP数值,关税的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本文所指人民币汇率均指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等。自2005年7月份我国对汇率实施改革措施以来,市场上便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种新的汇率制度提高了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进行至关重要。

安徽省的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同时地理条件也较优越,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就必须扩大产品市场。然而,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经济繁荣的省市来说较为低下,这就使得农产品贸易显得越为重要。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都会造成影响,故研究如何避免该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安徽省的农产品贸易具有积极的作用跟意义。

2.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我国的统计局网站搜集到安徽省近十几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数据以及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相结合,同时运用所学过的研究理论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本文运用了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着“J曲线效应”理论以及可决系数等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二、影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

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影响一国贸易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国际汇率的波动、外国政府所实行的政策措施、关税的征收、本国的政府补贴、国内生产总值等等,而对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中我们考虑到以下四个因素:

1.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

我们知道,判定某一省份农业发展态势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据该省的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图1表示的是2000年到2016年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额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大致成正比关系,并且2000年到2014年间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产品出口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为188.81亿美元,2014年达到最高,344.99亿美元,一方面体现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对于农业生产的愈加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安徽省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在2015年又同时出现了略微下降的趋势,因此,从该图可分析出: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安徽农业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

2.人民币汇率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汇改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768,在2016年,达到1美元兑6.6423人民币。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均是以美元作为计量单位。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企业的利润得失关系密切,而企业为了维持济效益则会愈加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做出预测。下图2所作的是我省农产品的出口额与人民币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在本文的第三章将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做出具体的定量分析。

3.关税设定

国外政府为了限制本国进口商对国外商品的进口数量会对不同的进口商品设置不同的关税。关税的设置对于进出口贸易额及进出口商品数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到一国的生产及消费。一般来说一种产品所设置的关税越高,贸易数量就会越少。

4.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指一国为了对本国商品进口数量进行限制而采取的一系列严苛的技术标准及检验规定,近些年来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中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各国间贸易的障碍。

三、人民币汇率与我省农产品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根据以上分析,收集2000年至2016年的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EX),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tGDP),人民币汇率(RATE)的数据,如表1。

2.数据的相关分析

借助EViews软件以及得出的变量间相关系数来确定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EX)与人民币汇率(RATE)变动的相关程度,得出结果如表2。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EX与RATE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26949,可看出EX与RATE高度相关,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模型构建

此节需要用到多重可决系数以及“J曲线效应”。

多重可决系数(R2)是用来度量所估计的多元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J曲线效应”,也称为时滞理论。即一国货币汇率发生波动后在短期内产生的结果与长期后造成的影响不同。比如短期内贸易量上升,经过必要时间后贸易量下降或者短期内贸易量下降,而经过必要时间后贸易量增加。这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最终影响的现象被称为时滞效应。比如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贸易变化随时间呈现一条斜率为负的反J曲线,即“反J曲线效应”,如图3: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有很多,而在此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单独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采用对数形式建立模型:

EX: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RATE:人民币汇率(由于贸易额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时滞性,我们采用人民币汇率滞后两期的数据);

tGDP: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十亿美元);

μ:随机误差项

4.样本数据实证回归

(1)单位根检验

根据量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对于时间序列的变量通常会存在非稳定性,在此我们就需要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3到表5: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变量EX、RATE、tGDP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相应的Mackinnon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农产品出口总额(EX)序列、人民币汇率(RATE)序列、农业生产总值(tGDP)序列均存在单位根,属于非平稳序列。

(2)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为了分析变量(EX)、(tGDP)和(RATE)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需要先做三者之间的回归,运用OLS方法所得结果如表6:

回归结果:

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中,可决系数R2=0.980025,调整后的可决系R2=0.976695,说明方程有很高的拟合优度。同时也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

(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需要对做出的回归模型进行残差的平稳性检测,将之前得到的残差序列命名为新序列et,对et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法),结果如表: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2.7570、-1.9677、-1.6285,t检验统计量值为-5.264348,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也就是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与人民币滞后两期汇率以及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有长期均衡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

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精度,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

根据EViews的GENR功能,生成以下序列:

GENR DLNEX=LNEX-LNEX(-1)

GENR DLNRATE=LNRATE-LNRATE(-1)

GENR DLNTGDP=LNTGDP-LNTGDP(-1)

然后再由OLS方法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最终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

5.模型实证分析

从前面所得到的的线性回归结果(公式3)可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程式为:

可决系数为0.980025,说明方程整体拟合度较好。从前面相关分析得知,人民币汇率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是负比例关系,后面的实证分析则具体说明了滞后两期的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额将下降约1.483%。而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是与农产品出口额呈正比关系的,每增加l%的农产品生产总值,农产品出口额就相应的增加约0.727%。

而根据误差修正模型方程(公式4)可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程式为:

可决系数为0.653252,说明拟合效果也较好。该模型的经济意义为:滞后两期的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额将下降约0.517%,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每增加l%,农产品出口额就相应的增加约0.482%。

四、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截止2016年10月底,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达3.53万亿美元,不断上升的外汇储备间接反映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而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阻碍我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同时,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经济是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下是基于前面所做的实证分析对安徽省政府以及安徽省的相关企业提出的关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1.对于政府的政策建议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自2005年实施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政府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应当正确借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进行合理调节,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对外贸易量。而安徽省政府应当贯彻实施国家所做出的调控政策,同时,为了确保安徽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省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监督体制,从而促进省内的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放心大胆地与国外厂商进行进出口贸易,加快我省的经济发展。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我省农产品出口增长属于粗放增长,主要依靠低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的增长来实现,相比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拉动的出口增长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微乎其微。因此,要想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益,必须不断进行产品技术革新,大胆创新。

2.对于企业的政策建议

(1)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农产品要想出口到国外,对于出售价格在无形中就设置了一道标准。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得用本币表示的国内农产品价格换算成外币时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就需要尝试各种方法做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一方面可以在加快产品创新,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进行规模生产。另一方面,企业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行业信息,减少产品流通及销售过程中的不必要费用。

(2)加强品牌建设,及时掌握信息

某一商品的品牌效应对于该商品的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要想提高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必须形成安徽省农产品的品牌效益。一方面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国外农产品贸易建立互动平台,方便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贸易信息,以便及时对贸易政策的变动做出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使我省建立起一个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3)重视金融工具的使用

在国际市场上,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农产品交易是无法避免的,而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我省相关农产品出口企业应提高汇率风险意识,认真学习金融工具的使用,妥善处理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积极有效的提前做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高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巫建海,李晓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99-13902

[3]吴F佳.汇率波动对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5(15):113-115.

[4]张旦华.汇率变动对浙江大宗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4.

[5]汤艳丽.汇率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J].科学决策,2004(1):61-62.

[6]管叔琪.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87-1288.

[7]苏成苗,杨玲玲.通胀背景下我国黄金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检验[J].金融教育研究,2015(6):26-33.

篇(6)

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的比例变得愈来愈大。但是,因为受到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由全球金融危机而引发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相待大的不良影响。随着其后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通过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逐步回暖。然而,因为总体国际环境所具有的复杂因素,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依然不够乐观,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产品出口贸易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价格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就开始不断上扬,农产品生产与交易成本有所增加,造成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出口严重受阻。因为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的农产品普遍出现增产,而原油价格大跌又造成了生物燃料用粮的急剧减少,加上国际投资资本开始撤离,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导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压力持续增加。

(二)汇率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中,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持续下调利率, 其货币也在不断走软,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极大压力,但我国农产品的国内生产成本却没有下降,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中的价格上升压力愈来愈大,以至于降低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需求,压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三)负财富的影响

所谓负财富效应,主要是指因为金融危机而导致货币信用领域中产生了剧烈的动荡与混乱,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以及资本市场均面临着非常大的威胁,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出现下跌,而金融资产持有人的财富有所减少。全球主要经济大国均陷入到衰退之中,从而抑制了我国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来说,直接表现在国外对于我国农产品订单的数量锐减,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非常困难。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我国很多企业出现了销售下降与利润减少的状况,进而导致开工率不足,失业率持续上升,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部分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自身竞争力而对各类进口农产品安排各类贸易壁垒,比如,欧盟国家与日本等国对于进口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技术加以设限,而且对转基因等农产品进行排斥等,以上这些均会导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环境持续恶化,从而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出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策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要更加灵活地应用“黄箱”政策与“绿箱”政策,并且不断加大对于“绿箱”政策之投入,比如,强化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落实农产品质量以及安全标准体系之构建。同时,要认真调整“黄箱”政策的支出,从而提升对于农业的投入和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补贴。强化对于我国农业出口企业在税收上的支持。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上,为了能够应对汇率上的风险,一定要强化对于汇率进行的调节,保持人民币汇率上的稳定,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汇率的较大幅度波动。为了采用更加积极的信贷举措,持续增加财政部门与各类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体的企业信贷上的支持力度,引入出口信用担保计划,其中主要有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以及设施担保计划等,目标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

(二)提升农产品质量以保障其安全

一是要强化宣传发动,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要运用送科技知识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多种多样的方式,积极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化农民群众、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市场意识和道德修养之宣传,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及生产技术流程,从而为农产品质量管理创设出更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注重农产品质量的监测,严格把握住准出与准入关。要持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以及和安全相关的制度,开展日常的监管工作。定期实施蔬菜、畜类、禽类等农产品的药残检测。对于蔬菜农药残留所进行的检测应当施行周检制。要配合相关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所在产地的产品实施抽检,检测的结果应当依规定进行上报与公告。要严格规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地准出,切实监督农产品市场实施好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从而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应当依据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出农业企业的产品内部控制标准,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一整套农产品质量控制机制,从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依据优质、高效以及生态之要求,切实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工作力度,从而为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要强化源头治理,严格实施农业执法。对于农产品质量源头所进行的控制,主要是对投入品进行控制。为此,不仅要对农药和化肥等农资市场实施统一连锁化经营、统一管理,并且进行规范使用,更加科学地开展宣传与技术指导等工作,禁止违禁农药与兽药等农业产品之使用。在此基础上,要围绕着农业投入品的安全,切实开展农资市场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地打击生产、销售假冒农业投入品这类违法的行为,更加严肃地查处违禁生产、销售与使用高毒、高残农药和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生长素以及人用药等不法行为,从而规范我国的农资市场管理秩序。

(三)保持汇率稳定以防范风险

切实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这不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而且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有效规避汇率剧烈变动的风险,从而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依据主动性、可控性以及渐进性之原则,持续不断地健全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而保持人民币在合理与均衡状态下的基本平稳,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同时,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一定要建立起风险防范的意识,立足于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与发货进度,有效缩短货款的回收期,或者采用远期结售汇,对应收账款进行买断,实施票据保理业务等各项金融手段来有效地规避汇率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四)形成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机制

一是要增加对加工、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管,强化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介机构等的联系,更好地充分发挥出农业行业协会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科学地设置管理机构,合理地界定相应职能。二是要探索设置农业出口区,由政府负责提供相应的援助,而农业部门则协助提供相应的延伸服务以及投入,农业科学院所则提供研发上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相互结合。三是政府行为要和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持政策应当围绕着市场而加以展开,并以市场的扩张为需求,通过调查与征求贸易企业、生产企业的意见,制定或者修改相应的法律条文,提出具体的支持计划。

(五)拓展新兴市场以避免出现需求的萎缩

要大力强化新兴市场的开拓进程,开展多元化的目标市场战略,从而形成多层次与全方位发展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新格局。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规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由于财富缩水而造成的市场需求的萎缩,全力开拓农产品贸易的出口空间。一方面是要积极开发境外的各类农业资源,充分鼓励我国的农产品企业能够走出去拓展新兴的市场。应当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转移,将具备一定优势的蔬菜、水果、禽类以及水产品的种养殖与加工能力朝一些具备农业开发优势的国家进行转移。另一方面是要增加对于新兴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网络营销之力度,运用网络新媒体所具有的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基建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切实减轻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出口企业所造成的库存上的压力,提升我国农产品在新兴国家市场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切实调整农产品的出口结构

一是要改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建设资金均相当有限,而农产品出口结构则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要基础的,这就需要出口具备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比如,禽肉、水产品以及花卉等,通过国际农业资源的配置,有效调整我国的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出口产品具有的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优质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改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强化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检查的力度,确保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质量。要形成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积极优先支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品牌化建设。三是促进农产品出口投资的多元化。一定要建立健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风险管理机制,尽快实施农产品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制,从而为企业提供出口商业风险管理方面的工具。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开拓全新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以上各项举措,能够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实现更加快速、稳定与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合群.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世界农业,2009(9).

[2]朱华兵,龚江洪. 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分析[J]. 商业时代,2010(7).

[3]李宁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印农产品出口贸易比较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12(13).

篇(7)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农产品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我国农产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弱化,部分省份及部分主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出现大规模贸易逆差且呈现逐步扩大态势。我国农产品产业应对上述威胁与挑战的首要手段,是强化农产品产业的内在竞争优势。通过大力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可有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产业整体竞争实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的提升。

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一)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因素

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当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其一,我国主要农产品缺乏与其他国家农产品展开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来看,我国农产品主要品种的比较优势值呈现大幅下滑态势。我国的资源禀赋现状是决定我国农产品主要品种逐步丧失其比较优势地位的根源。根据基姆・安德森和速水佑次郎在《农业保护政治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耕地资源匮乏且经济增长迅速的国家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值下滑速度较快(基姆・安德森等,1996)。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战略的大力实施使得城市管理者通过占用农业用地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地区的扩张,这使得我国传统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竞争优势在逐渐丧失。随着我国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地区快速转移,我国农村地区直接从事农业作业的人口锐减,这将进一步使得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步丧失。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各级政府严密控制的民生型产业,农产品的价格涨跌直接影响区域内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农业用地流转亦受到诸多制度限制,这导致非农资本缺乏投资我国农业产业的动力。其二,我国农产品企业缺乏在国际生态农产品需求市场展开竞争的比较优势。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各地农业生产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农产品产出总量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加之我国国内农产品生产企业缺乏生态农产品的制造技术,使得我国生态型农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制度

其一,非关税壁垒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非关税壁垒通常表现为外国政府运用非关税手段来对我国出口到其国家的贸易活动实施调控的政策措施的集合,其目的是限制我国农产品按常规路径向其出口的总量。鉴于非关税壁垒措施是对市场化自由交易精神的背离,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反对滥用非关税壁垒措施。在当前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业产业市场而纷纷采取非关税手段制约我国农产品向其出口。为运用技术壁垒手段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欧美诸国为我国的外贸导向型农产品量身定做了一整套内容复杂、程序繁琐的技术性出口障碍,通过以过于严格的技术指标限制和苛刻的产品品质检验等方式打压我外贸型农产品企业。其二,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亦造成显著的制度障碍。当前世界各国纷纷以地缘和意识形态为标准来缔结区域性关税协定。各国间的关税协定在为缔约国之间提供关税减免优惠政策的同时,亦导致非缔约国享受歧视性政策。我国虽然在世界贸易协定和若干双边关税协定缔约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却未能与欧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和世界贸易核心国家达成高水平的双边关税协定,在与欧美日等国展开农产品贸易时仍然受到不对称的歧视性关税待遇,这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健发展。

(三)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品牌运营障碍

其一,部分农产品生产者所采取的机会主义策略削弱我国农产品品牌形象(马春林等,2010)。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数量庞大,生产者的农产品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该问题的根源在于出口贸易中的农产品缺乏明晰的品牌标识,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建立品牌的利益驱动。某农产品生产者的产品品质的降低使得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享有低成本优势,可为该企业带来短期销售量增加的切实受益,但单个生产者的农产品品质下滑可导致同类农产品的生产者共同受损。其二,我国高品质的农产品品牌缺乏系统性运营,品牌流失情况严重(马春林等,2010)。鉴于农产品的品牌资产具有多家生产商共享的特点,某一生产商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的行动将使得共享该品牌的其他生产者通过正外部经济渠道而受益。虽然我国传统农业产业孕育了丰富的品牌资产,但由于缺乏专业化农产品品牌资产运作机构的品牌运营策划,农产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缺乏动力来维护农产品品牌价值。农产品生产者因此降低对品牌产品的技术投入水平,导致其产品理化品质退化,产品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下降。其三,我国农产品品牌资产运作缺乏深度。深层品牌资产涉及品牌美誉度和品牌忠诚度,及由此引致的品牌溢价收益能力。我国农产品运营企业在深层品牌资产运营层面的缺失,导致其产品缺乏鲜明个性和卓越溢价能力,使得企业停滞于世界农产品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而难获突破性发展空间。

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促进路径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

其一,外商直接投资于我国农业产业有助于先进产业技术向国内农业企业转移,进而提升国内农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投资我国农产品市场,有助于将其所掌握的世界先进农产品生产技术转移到我国农产品生产领域中。通常而言,跨国型农产品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其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转移给其在我国境内的生产企业。跨国公司内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转让策略有助于以技术溢出的形式给接受投资的我国农产品产业带来外部经济效益。外商投资农产品企业的外部技术溢出效应水平属于正外部效应,它可有效促进我国国内农业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为我国农业产业及农产品消费者带来利益。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国际先进农业产业对国内相关企业的转移,以有效提升国内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增强和生产效率提升,将我国农业科技研发从传统的技术吸收型研究转型为基础型及创新型研究。其二,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激发我国农业产业领域的人力资源活力。外商直接投资农业产业项目多为其员工及其供应商和经销商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外资企业员工及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可以籍此提升其人力资源的技术含量,为我国农业产业技术的自主型研发提供契机。外商直接投资农业产业项目亦可用高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国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和留学生回流,增强我国在高端农业产业科技人才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展开竞争的能力,进而增强我国高端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外商直接投资优化我国外贸型农产品品牌形象

其一,品牌持有企业通常制定完备的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准则来确保农产品企业品牌与产品质量。世界各国消费者多为品牌推断型的消费者,传统的价格推断型消费者数量日渐减少。消费者通过识别农产品原产地标识的方式来辨识该农产品的品质,进而做出相应的消费决策。随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这要求农产品生产及出口企业需要通过强化原产地标识的方式来为消费者提供有保障的高品质农产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用消费者的这一心态,通过强化对其所投资的农产品项目的原产地标识保护的方式,来强化其投资项目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原产地标识方式有助于隔离不良农产品事件对我国知名农产品品牌形象的侵害,扭转进口国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品质低劣的错误定位。其二,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推行合理的品牌延伸战略来促使农产品品牌形象的改善。跨国外资企业传统品牌具有强大的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恰当的品牌延展策略,跨国公司将其既有品牌向我国农产品生产及销售领域扩张,从而形成门类繁多的产品链。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尚处于发育初期,品牌延展战略可以有效地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借助外资企业成熟的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和市场营销渠道,我国农产品可迅速向世界农产品市场扩张。

(三)外商直接投资力促我国农产品突破非关税壁垒

其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产品品质。外资企业可以依赖其自身的农产品技术优势,以农业科技进步来调整产品出口品类,促进农产品产业升级。外资企业通常在农产品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高于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新种植技艺、新化肥配方、新种子品种等方面获得创新型突破,从而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方向转型。同时,外资企业通过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深度的方式来拉长农产品的供应链,从而提升企业的单位产品利润率水平,以规避部分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非关税壁垒。其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利于我国农产品非关税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大力引入农产品产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有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非关税壁垒预警机制的建立。外资企业对于其所在国的进出口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制度较为熟悉,能够及时获取其目标市场的外贸政策措施的最新动态和消费者市场需求的即时变动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可将其所获取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相关信息迅速向其国内供应链成员企业扩散,以确保其上游供应商能有效配合其农产品出口战略的实施。这使得我国国内农产品出口导向型企业及时获取国外农产品进口市场动向,并作出及时的出口策略调整,降低国外新设立的非关税壁垒对国内农产品出口型企业的影响。

(四)外商直接投资助力我国农产品开拓新市场

其一,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多元化战略来增加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我国传统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农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对我国农产品外贸导向型企业的要求,是在继续巩固我国农产品外贸的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挖掘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外贸市场,力争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外贸市场的出口比重有实质性增加,以避免我国农产品外贸受少数国家市场购买方的控制,保持我国农产品外贸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外资企业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可以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更为均匀,从而有效规避了我国与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外贸市场的冲突。我国的农产品外贸市场导向型企业可以通过均衡贸易对象国的方式来降低国际间贸易战的损失。其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可以推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产业集聚,增强农产品企业出口能力(苏李等,2010)。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实力相对较弱,导致企业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亦缺乏应对国外进口市场日益升级的农产品进口质量检验和检疫措施。为克服单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来凝聚农产品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实力,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外商投资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农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和对农产品终端需求市场渠道的控制力,可作为核心企业来组织国内农产品企业形成农产品产业集聚效应,大力提升农业产业集群在资金、人才与技术等各领域的市场竞争能力,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合力抢占国际农产品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林青,周潞. 比较优势、FDI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11(12)

篇(8)

F7247B

蔡鑫(1989-),男,山东单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农产品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6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且正在与哥伦比亚进行贸易谈判,有望于近期达成协议。2008年中国政府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中国将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农业、投资、减贫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中拉)农产品贸易额从1992年的82亿美元升至2011年的2618亿美元,涨幅超过30倍,年均增长率达441%。拉美国家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近年来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7%左右。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中国同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拉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仍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如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进口来源国与进口商品种类较为单一等。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中拉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和潜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拉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增长、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系统研究中拉农产品贸易的文献很少,仅限于介绍中拉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马建蕾与秦富等(2012)指出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非常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跨国公司控制、贸易成本高昂、拉美国家农业投资环境不理想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针对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提出了对策建议。董银果等(2008)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中国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两个阶段:中国加入WTO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为平缓,而加入WTO双边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贸易品种多样化,产业间贸易和互补贸易特征明显。贾焰等(2010)在介绍拉丁美洲农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农业贸易和农产品合作现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双边农业合作机制、成立农业技术中心、派遣专家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等对策建议。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盛斌等(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俄罗斯、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贸易不足”。孙林(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其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过度”,而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以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出现“贸易不足”。张海森等(2008)对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差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因素则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张会清等(2012)通过考察2000—2008 年间中国对120 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商品出口数据,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揭示了我国出口潜力的地区分布与历史演变特征,并测算了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出口潜力,在保持欧美传统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出口潜力较大的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未来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潜在对象。吕宏芬等(2013)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国内外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却较少见到专门针对中拉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的研究文献。

三、模型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总贸易的决定分别加以研究。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Evenett和Keller(2002)在总结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引力模型在理论上可以由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规模收益递增等理论推出。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

其中:代表i、j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额),和分别代表i、j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i、j两国首都的距离,A是常数项。

除此之外,两国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可作为解释变量,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因素也可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当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增加值代替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考虑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相对较小,使用农业增加值会更加准确,同时将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当中,考察经济规模差异大小和贸易品种的多少对贸易额的影响。

对上式两端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形式:

(2)

(二)数据来源

以上引力模型都是基于1992—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本文选取了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的12个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即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其中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古巴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前7大贸易伙伴,其农产品贸易额占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7%以上,同时考虑到拉丁美洲地理特点,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南美洲均有国家被选取使得数据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

贸易数据及贸易品种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间的距离源自黄金易园数据库(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indexasp);各国GDP、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等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所签署自由(区域)贸易协定数据源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

四、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分别以中国向拉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三个方向进行了测算,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包含9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一)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因素较多,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距离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三)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五、贸易潜力测算

引力模型的重要应用在于估算双边贸易流量的潜力,即计算实际贸易流量与引力模型预测的模拟值的比值。如果两个国家(地区)的实际贸易额超过了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额,就可以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关系;反之,则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即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潜力,贸易潜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贸易流量实际值与模拟值大小的比较,可以将拉美国家分为潜力巨大、潜力开拓和潜力再造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巨大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0。同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巴拉圭等。

二是潜力开拓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在080~120之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农产品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牙买加等。

三是潜力再造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按模型分析,与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已经用完,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秘鲁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古巴、秘鲁和乌拉圭等。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影响中国对拉美各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二者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影响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出口额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拉美国家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其中,伙伴国农业增加值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为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在中拉进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负向作用,在出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正向作用。农产品出口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影响因素不同的重要原因。

2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农产品贸易品种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贸易额具有重要影响。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经济规模差异的扩大,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进出口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拉之间无论是农产品进口还是出口,贸易品种对贸易额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及进出口额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3中拉农产品进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总体而言中国向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出口更具潜力。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从贸易潜力测算系数可以看出,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比值大于1的有5个,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比值大于1的有7个。

(二)对策建议

1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中国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不仅会扩大中国向拉美农产品出口规模,还会减少其进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给予更多补贴和奖励资金、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等。

2积极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同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更有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新领域。贸易品种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积极扩展农产品贸易品种,进而扩大出口。

4深入研究中国与拉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对策措施。加强与处在“贸易潜力巨大型”和“贸易潜力开拓型”区间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贸易潜力。中国应在保持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贸易潜力再造型”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贸易潜力成长空间的国家,如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

[参考文献]

[1]马建蕾,秦富,刘岩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前景与挑战——从中国角度对问题与机遇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2(1):68-74

[2]董银果,C Callejas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回顾与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08(2):65-70

[3]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6):70-76

[6]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5-51

[7]张会清,唐海燕中国的出口潜力:总量测算、地区分布与前景展望——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2-25

[8]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9]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8-58

[10]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1-86

篇(9)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7-02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 年11 月,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 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160.7 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 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 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 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 亿美元。2005 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 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 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 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

检验检疫贸易壁垒是覆盖面最广的贸易摩擦类型。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 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 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 数据的整合

将从涉农网站采集来的信息和涉农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按分类、按主题进行划分和组织,然后装载到核心的数据库中,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内的数据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数据,且频繁的更新率保证了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匮乏且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分析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为广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减少了政府层面和出口企业层面双重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产品安全,抵御国际市场冲击,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厚双,刘向丽.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及对策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

篇(10)

关键词:

亚洲;金融危机;农产品贸易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提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我国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并且在出口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开辟了我国走向世界的国际化道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贸易规模将会在今后继续不断扩大,我国也会继续发掘自身优势来全面提升新的贸易增长点。本文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形成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亚洲金融危机下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机遇,提出促进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扩大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规模的对策建议。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形成因素

对亚洲的金融危机而言,其主要是起源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所形成的泡沫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大部分依靠外资纳入,并且注重劳动密集型方面的产品进行贸易。东南亚的国家对科技教育方面的事业资金投入量相对来说较小,其管理与教育方面的人才却比较匮乏。近年来,由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东南亚的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依赖较为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所生产的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的产品,所以出口贸易也主要针对这个方面。并且,在产品出口方面,产品十分单一。对外资过分依赖,致使经济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由此产生了泡沫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部分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由此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造成出口下降。1998年的1-5月,我国的农产品主要针对亚洲进行出口,出口金额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与1997年进行比较,下降了13个百分点。其中,对菲律宾口总额出口下降12%、日本出口总额下降16%、泰国出口总额下降46%、香港特区出口总额下降13%、新加坡出口总额29%。并且,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还有很多,如因为一些农业相关产品的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样的现象直接导致国内生产企业有效利润产生下降趋势,且这些企业的出口订单受到影响,一些已经商谈完成的合同无法签定;还有一些国家的客户或者是企业,将东南亚国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货币发生贬值现象作为理由,所以就要国内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其出口的商品进行降价,不然就换其他的进口渠道,令我国的农产品外贸企业在国际化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进而降低了我国的农产品外贸出口获益。

1.对贸易方式的影响针对我国对进口材料及原材料需求较大的相关经营企业和单位来说,在材料出口及加工业务需要进一步整合贸易出口方式。我国很多对外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的都是亚洲出口贸易模式,即对出口数量更为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成本较为轻视,且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针对东南亚地区来说,我国原材料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对产品的需求度明显降低,变化程度最为明显的即为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商品。由于经济形势较为严峻,很多东南亚国家对我国出口企业高附加值的产品需求一减再减,同我国出口度最大的1997年及1998年相比,在对来料的加工出口比重中,亚洲地区的出口份额下降了24%,不同的是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出口份额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2.对出口商品的影响首先,由于受到货币贬值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产品所需原材料的进口成本得到了很大提升,为企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就会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消极影响,造成需求量大大降低。同1997年相比,在1998年的上半年中,以我国的水产品为例,针对日本和韩国的出口量分别下降了7%和28%,造成很多出口贸易企业濒临破产边缘。并且,以冷冻家禽产品为例,针对东南亚地区的产品出口量与往年相比下降了41%。在全球肉类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亚洲金融危机对其影响能力较小,影响范围仅局限于全球局部地区。就算如此,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能力依旧不容小觑,给货币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并导致其贬值。受货币贬值的影响,亚洲农产品中的肉类大部分被销往亚洲、非洲等国外市场,同时逐渐呈现扩大化趋势。国际肉类市场由于受这种趋势的影响,致使其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下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特别是对油料和奶制品采取抑制措施,致使市场需求减少,同时由于食用糖不是其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进出口产品,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市场供求状态基本持平。东南亚地区的油类产品出口量将大幅度增加,尤以印尼和马来新亚为主。

三、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一)农产品贸易在金融危机当中的机遇

1.对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化十分有利西方一些国家以及IMF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各国家的金融援助策略方案,都是将“开放贸易的改革”作为基础的条件。如此一来,就会加大这些亚洲受援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量。例如韩国,把对大米和牛肉的价格保护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下降,泰国将贸易过程中的关税降低措施等。一旦我国加入了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世贸组织),那么我国的贸易环境将会在一些地方进行有利改变。并且,对我国而言,存在着地理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来说也比较低,由此就会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带来更多的效益。

2.有效带动了农业的技术进步亚洲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的农业设备及技术“供大于求”,造成了该方面的市场需求不足,令一些新研发出来的农产品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价格下滑,如新型种子、饲料、添加剂及新型播种机器设备等。所以,一旦我国对这些技术设备进行引用,我国就能有效带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3.提升了东南亚地区龙头企业的进入概率亚洲的金融危机导致亚洲大部分国家的股市出现下跌现象,大部分的企业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并且进行了设备拍卖,如此就致使地区性的食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的整体资产产生贬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更加容易对国外企业进行兼并,提升了东南亚地区龙头企业的进入概率,同时也为我国收购倒闭企业的二手设备提供较好的条件。

(二)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发展策略

1.将农产品生产产业化,优化贸易环境从传统的农产品发展水平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打破原始农产品发展的瓶颈,只有将农产品发展产业化才能将农业发展一体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产品生产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产业快速全面发展,为我国进出口贸易做好坚实后盾。并且我国政府需要对世界各国的不同贸易壁垒特点对农产品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条款进行有针对性地制定贸易准则,并采用谈判和协商的办法,与产品进口国进行协商,旨在突破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从而有效维护合法权益,降低亚洲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2.建设农业基础设备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建设农业基础设备,提升农业基础能力,进而提高金融危机“抵抗力”。用以前的旧观点来定义农业,就是靠天吃饭的产业。现如今,农业生产设备更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还适当建设了大量的农业耕地设施,如近几年水库和发电厂陆续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在种植农产品上面遇到的水、电,耕地等难题,在根本上抓好农业基础设备的建设是提高农产品水平的根本保障,为现代农产品发展打好基础。并且需要政府进行从中协调、律己,进而营造更为良好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有效预防了金融风险。

3.培育特色的农产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常规的蔬菜水果进行特色农产品培育,在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规定下,建立优秀的农业生产工业产园,将传统的蔬菜水果进行更加系统化的管理和培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加大研究力度,尽可能发展特色农产品,在保证农产品生产水平的同时,为以后的农产品发展奠定好坚实基础,如将传统的水果山楂做成美味的山楂饼等,形成多样化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贸易在亚洲金融危机当中的“存活率”。

4.大力支持和发展绿色农产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客观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出口贸易产业的进行。随着国际贸易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加大绿色农产品的发展和开发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绿色成为现代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的主要色彩,健康无害、营养丰富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绿色食品逐渐成为国际化食品进出口的主要发展方向,绿色食品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农业发展良好的生产环境和规范的生产技术,在食品加工时需要安全无污染,通过提高工艺水平提升相关产品的生产质量,在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条件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贸易产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国际贸易的增长每年呈现递增趋势,自由化和灵活性是其主要特征。根据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进出口贸易的重视,新的政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为我国外贸产业提供了最新挑战,也是当前局势的全新机遇。首先,在提高自身农产品质量和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应时刻关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走动趋势,在维护旧市场的同时,开展新的客户群和开拓全新的国际市场,将我国农产品的优势发展到最大。另外,对国外农产品局势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农产品选择上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将大大提升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生存力及竞争力,避免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提升国有产值。

参考文献:

[1]张玉兰,姜雪忠.试析金融危机影响下农产品出口困境的应对策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3):65-71.

[2]祝伟民,刘永.金融危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机制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7-52.

[3]米运生,邹海英.农业相对脆弱性与金融危机对伙伴国农产品贸易的非对称性冲击[J].农业技术经济,2012(2):28-38.

[4]王瑞,王丽萍.我国农产品贸易流量现状与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4):39-48.

篇(11)

    1制定有利于对俄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

    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技术、信息和协调支持,可为其创造便利的经营条件,调动了出口产品生产者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客观上起到了增进交易效率的作用。制订有利于对俄农产品出口政策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农产品出口重要措施。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体系,创造好的出口发展环境对建立起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消除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加强与贸易伙伴的交流和相互合作,沟通信息,创造有利于出口的国际贸易外部条件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强化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支持体系

    (1)财政支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对俄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体系,包括财政、信贷、保险和科教等。

    (2)政策支持: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有发展潜力和有经营规模的对俄出口农业项目。对俄出口农产品还要制订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来支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

    (3)信息支持:为农产品出13企业提供俄罗斯市场的各类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由政府组织建立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农产品贸易公共信息的开发,避免出现买家找不到货源,卖家找不到市场的尴尬局面。

    3打造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的出口名牌

    (1)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黑龙江农业要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农业体系

    (2)开发支柱产业、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是发展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建立出口粮食商品生产基地,集中投放有限的技术、资金和物资,使农业产品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开发优势出口品牌,建立支柱产业力求提高对俄农业综合贸易出口能力。

    (3)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在豆奶粉、大豆蛋白、精炼油、色拉油、玉米变性淀粉、果糖、高档酒精、等深加工项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已使黑龙江农产品向品牌化赢得了良好品牌。

    4、提升龙头企业科技实力

    发展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俄罗斯农产品市场。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开发新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等方而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这些龙头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发展对俄农产品深加工业

    要争取抓紧对加工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择优扶持,重点武装,推进科技进步,加速技术创新,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更新换代,要改变多年来出口“原字号”农产品的状况,根据俄罗斯人的食品消费结构的特点和需求,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在俄市场的竞争力。

    6、发展对俄农业境外合作项目

    推进对俄罗斯的农业境外开发合作项目是对俄农业经济贸易长久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我省对俄农业贸易层次。坚持重点发展符合俄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俄产地标准;充分发挥我省企业对俄合作的优势,吸引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走联合开发的路子。

    7、发展绿色农业及特色农产品

    黑龙江省开发建设时间较晚,空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具备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随着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要抓好对俄绿色食品发展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创农产品出口品牌。

    (1)实施农业标准化,可有效地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模、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运、使用方法和生产、储运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2)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对俄绿色农业生产。要顺应俄罗斯社会对绿色、有机食品消费的要求,按照进口国或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出口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专用品种的生产,合理规划出口产品的生产布局,促进基地向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严格专业化、集约化运作,树立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和形象。

    (3)技术支撑是黑龙江省发展出口绿色农产品不可或缺的保障。把农业科研部门纳入绿色农产品管理系统,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确保产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4)政府要增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对俄绿色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增加对俄绿色农产品科研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从资金、项目、奖励机制等多渠道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有关对俄绿色农产品方而的研究,搞好黑龙江省对俄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全力打造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大省、绿色农产品强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对俄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优势的农业自然资源,给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要充分发挥这一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实现绿色化生产,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8、完善对俄农产品出口销售渠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