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独立思考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8: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独立思考的意义

篇(1)

二、文化工业的虚假审美娱乐感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阿多诺系统分析了文化工业成为资产阶级新的统治工具的原因。他指出,如果说以往的统治带有强制性的鲜明特点,那么,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统治则以一种娱乐和虚假审美的方式,让消费者处在昏昏欲睡的愉悦感中而不能自知。对于资产阶级统治者来讲,大力发展文化工业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因为文化工业还依然保留着娱乐的成分,所以“公开宣布的法令并不会对此产生破坏作用,相反,娱乐规则中所固有的敌意到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因为这种敌意比它针对自己的敌意还要强”。[2](P123)娱乐在阿多诺那里仅仅代表一种虚假的愉悦感,它可以暂时让人们忘记被支配和不自由的命运,通过娱乐暂时逃避现实并强化这种现状。不难看出,阿多诺并不将虚假审美娱乐看作是艺术的享受,一则,文化工业产品已经不是艺术作品;二则,这种虚假审美娱乐完全退化为服务阶级统治的工具。我们不能因为阿多诺对虚假审美娱乐的批判,就得出他对艺术也持有同样否定态度的结论。事实上,正是由于阿多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才使得他更加重视审美和艺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艺术和审美还保存着本真,称得上是最后一方净土。在阿多诺视阈中,看似自由的愉悦感实际上是被自上而下的文化工业所控制,成为商业操纵的对象,背后更是受到极权统治的支配。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审美愉悦感的虚假性表现在:一方面,接受者获得的满足感是一种与艺术欣赏本身无关联的行为,因为这些文化工业产品完全是“反艺术”的;另一方面,虚假审美娱乐毒害着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同时也破坏着艺术。文化工业与娱乐消遣结合在一起,不仅导致了文化的堕落,而且造成了对消费者的欺骗。“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这些娱乐活动,就像宗教界经常说教的,心理学的影片和妇女连载小说所喋喋不休地谈论的,进行装腔作势的空谈,以便能够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他们的活动”。[5]可见,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炮制出的虚假审美娱乐持彻底的否定批判立场。从美学角度看,阿多诺这种批判是两种美学观念的冲突,“即以阿多诺所捍卫的、以追求心灵沉思为旨归的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严肃音乐)和阿多诺所批判的、以追求身体为核心的后现代美学观念(其代表是流行音乐)的冲突”。[6]从文化角度看,阿多诺这种批判本质上是两种文化立场的冲突,即以阿多诺所捍卫的以上层贵族为核心的精英文化和阿多诺所批判的以普通大众为核心的流行文化的冲突。艺术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表现,是寻觅生命本真和生存意义的重要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创作以人类对美、善的追求为起点,以人类的审美体验和娱乐感知为核心,这正是阿多诺所一直苦苦追寻和坚守的艺术核心。

三、文化工业对艺术的操纵

对于艺术来说,自由是其核心,精神是其精髓,抵抗是其本质,自律是其生命。只有做到这四个方面,才可以说艺术具有了真理性内容。阿多诺特别强调自由对于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自由,“即艺术的先决条件和艺术本身的自我炫耀概念,是艺术理性的狡计”。[4](P10)同时,他也承认,“尽管艺术怡然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但其一切要素仍然将艺术同时刻可能吞没艺术的经验主义一方连接在一起”。[4](P10)不难发现,一方面,阿多诺已经看到了艺术非沟通的本性,“事实上,艺术与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也是缺乏交流沟通的表现,因为艺术无论情愿与否,总想与世隔绝开来。这种非沟通现象涉及到破碎了的艺术本性。有人自然会以为艺术的自律领域除了少数几个在艺术情景中经历巨大的挪用因素之外,与外界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艺术方法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之类的老生常谈是有一定道理的。”[4](P8)另一方面,艺术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对外部统治的抵抗和批判,“它意在协助非同一的事物来抵制那统治外部世界的、具有约束性的同化强制力量。正由于艺术作品脱离了经验现实,从而能够成为高级的存在,并可依自身的需要来调整其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是经验生活的余象(after—images)或复制品,因为它们向后者提供其在外部世界中得不到的东西”。[4](P7)与此相伴随的是,外部世界对艺术的频频侵害,比如现实中尚未解决的对抗性,经常伪装成内在的艺术形式问题出现在艺术之中。难怪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外部世界处于较量之中,“必须对这样的用心进行反击,因为它们会不动声色地强化这个受操纵的世界(administeredworld)对艺术的支配权力,而艺术则希望不受干扰,独来独往,抵制整体社会化运动”。[4](P427)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本主义极权社会,艺术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必须不断地斗争。但是艺术为了获取成功更是何其之难,因为“在艺术中,成功的标准是双重性的。首先,艺术作品要将材料与细节纳入内在的形式法则;其次,切勿抹去整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裂痕,而应在审美总体中保留那些抵制整合的痕迹。”[4](P11)现代资本主义最显著特征,就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技术理性已经越来越成为统治力量并逐步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面对这样历史境遇,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批判,其中艺术与文化工业自然位列其中。在阿多诺思想脉络中,有这样一条逻辑链条贯穿始终,即“工具理性———社会同一性———极权统治”。在文化工业领域,原本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被无情扼杀,艺术本有的自由也已被无情,工业时代的艺术正慢慢凋零。同时,整个社会被统得死死的,没有丝毫生气。按照《启蒙辩证法》一书分析,罪魁祸首就是工具理性,理性精神已由启蒙退化为神话,此时的艺术也逐渐凋零。譬如,艺术作品强调的是具体而精致,而机械复制技术带来的只能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剪裁,完全站在了艺术的敌对一方。这就必然造成“艺术是昙花一现的,这一真理性现在正遭到侵蚀”。[4](P308)更为可怕的是,“批量生产在产业主义的庇护之下正在成为艺术的内在形式……极端产业化了的艺术,会被当作艺术为适应先进的技术生产标准而作出全面调整的结果。然而,在艺术中,对这种总体同化作用来讲,存在一种基础坚实的反弹能力。工业化是艺术走向消亡的终点,但是,在此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将以牺牲内在精制过程为代价;也就是说,以牺牲技巧本身为代价。”[4](P372)在艺术中,技术生产力的观念不应当被迷信化或物神化,否则,艺术就会成为技术统治的纯然反映,而技术统治则会变成一种装扮成理性的压抑制约形式。技术生产力自身并无价值,它们只有涉及到文学、音乐和绘画作品的真理性内容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技术只有内在而不是外在于艺术作品,技术本身才能获得价值,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理性最终带来的只能是艺术的崩溃和技术本身的异化。在文化工业支配下,艺术、商品、社会等等一切都矛盾起来,“新奇的东西本不是商品,然而今天它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商品了;艺术抛弃了自己的自主性,反而因为自己变成消费品而感到无比自豪,于是,新奇事物便产生了魔力。在过去,艺术只有存在于资产阶级社会之中,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使它作为社会目的性的否定因素在市场中蔓延开去,它的自由也必然与商品经济的前提联系在一起。在花费同样精力的情况下,纯粹的艺术作品必须遵循自己的法则,并彻底否定商品社会。”[2](P140)不难看出,艺术只有从文化工业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捍卫自由、传播自由、实现自由、追求自由,而不是被动地成为极权社会的宰制对象。

篇(2)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学业,学有所成的关键起点。所以大一新生如何顺利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其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独立学院的出现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独立学院学生是指按高考成绩第三批招收的本科生, 与普通学院学生(第一、二批本科)相比, 从入学特点上看, 入学成绩较低、学习能力较差, 非智力因素发展不平衡, 交纳学费较高【1】。它的产生首先适应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而且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需要;更体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需要。独立学院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是由于其本身是一个年轻事物,所以伴随着他的产生必然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 影响独立学院大一新生面临角色转换的因素

由高中进入大学阶段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新的环境,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精神和心理等方面,其角色在转换过程中遇到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源来看

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都是低分数的学生,其心理上带有一定的自卑,自信心不足,再加上基础差,底子薄,其学习能力较一本、二本学生能力弱,面对新的未知,学生处于一种迷茫中,自身压力大。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和入学成绩有直接关系, 低分数段的学生在面对失败、批评、困难时, 解决问题、自我调整能力相对较差【2】。再者进入大学阶段后,由于其管理模式的改变,本身自制力不强,自我约束力差,过度放松,使其失去目标。

(二)、从经济上来看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比较优越,学生在家受父母的宠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个性心理。进入新的生活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原本的优越生活环境形成冲突,造成不适应,影响学习。

(三)、从客观大环境来看

高校和中学教与学的方式反差太大,高中阶段学习是学生的直接学习目的, 更是广大家长与教师的愿望, 学生基本上处于"要我学"的状态,大学阶段要求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进行主动学习。由于以前的思维定势以及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反差, 大一新生很容易造成角色缺失。

高中阶段的"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全方位监管状态与大学阶段实行的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样相对宽松开放式的学习生活管理模式相比较,其管理模式相差太大。而这部分大一新生恰恰缺乏的就是自我约束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致使不能顺利地转换成严格"自律"的大学生角色【3】。

三、大一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对策思考

(一)学生自身方面 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自我 、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1.思想上的准备 进入大学校园,同学们要能够及时调整好角色,并进行自我定位,从进入大学校门的一刻,让同学知道进入大学更多的需要对自己负责,自己要敢于承担更大的任务与挑战。

2.做好集体生活的准备 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都需要在校住宿。很多大一同学在以前的中学都是在家住宿,所以指导同学们生活上准备,使同学们能与同寝室同学处理好关系,将寝室同学当成自己的家人,把寝室建成温馨的家。

3.学习上的准备 指导同学们入学后尽快掌握大学学习方法,拼弃原来的填鸭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大学强调自主学习,自力学习。

(二)学校方面 加强独立学院文化方面的底蕴,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学校新环境。

1.沟通活化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首先辅导员老师作为一线老师,需要利用各种形式走进学生心里,在与学生的沟通中,简单的主题班会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声,所以辅导员首先深入学生宿舍与新生积极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另外现在是网络时代,可以建立班级的QQ群,或者发微博,飞信,写日志等现代的交流工具,与网上交流,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用不同方法解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4】。

2.授课形式多样化 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改革,大学授课方式已经不同于高中的填鸭式被动学习,现代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强调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提倡的PBL教学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的开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总之,大学一年级是大一新生进入大学的关键一年,如何让学生赢在起点,有一个好的开始,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英武. 独立学院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4:63—64.

篇(3)

当前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人员应该积极的找出这些问题,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医院财务管理在新的制度下更好的发展。

1.未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一些医院在制订全面预算目标的时候,预算的内容不够全面、预算指标的设置缺乏可行性和准确性,可操作性不强,还有一些医院对于理解全面预算管理不是很透彻,预算的内容无法覆盖医院所涵盖的所有项目。而且许多医院在制定全面预算时,没有将医院本身的战略目标作为出发点和支撑点,仅仅只是重视短时间内的目标而忽略了医院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2.成本控制压缩不够彻底

很多医院都是通过对前一年的数据进行适量调整来进行成本控制,常常忽略成本的实际变动情况和管理的需要,使医院的成本控制方案没有充分的依据。在现实的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多医院没有做到严格的成本控制,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并且缺少一定的执行监督的手段。在医疗成本、项目经费、办公经费、公共支出上还存在大手笔支出的现象和重复支出的问题。

3.内部控制基础较为薄弱

一些医院沿用不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尤其是思想上的不重视,肤浅的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只是个形式,并且为实际工作添加了多余的负担,可操作性弱。而且有一些医院的重大经济决定很少让真正的财务工作人员参与,而只是让其接触一些不必要的边缘决策。

4.国有资产管理较为混乱,职责不清

部分医院资产配置不合理,有些国有资产违规使用,而且资产处置不符合相关规定,资产评估的机制不很健全,资产统计也不很规范,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的归属不明确。具体表现为不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统一的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与此同时安全性相对较低,账实不符。部分医院资产采购不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而是自己进行采购。在出租出借等方面的报批手续都很不完善,资产管理不科学,与医院承担的社会医疗和服务职能不匹配。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在发现了这些存在的问题之后,应该积极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只有在根源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医院财务管理更加完善、合理。

1.利用信息化进行预算编制

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当充分提升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管理和控制,分析评价医院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医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实施。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内容的完整性,将医院的所有收支活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切实发挥全面预算的管理职能。

2.制定制度严格进行成本控制

必须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进行相关科目成本的核算,进一步增强成本控制。尽量做到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严格按照经费审批程序进行经费审批,有需要的时候实施联审联签制度。要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于一些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问题要杜绝。

3.强化内部控制基础

医院要在新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各个关键点都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措施,强化医院内部风险管理责任,构建风险管理框架,积极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时发现各种不确定因素,积极构建基于风险控制的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4.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19-02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梧州学院为大一新生开设得最为普遍、影响力大、受益面最广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基础教育,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也为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科领域定位兴趣与发展方向奠定基础,还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来源地等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非常大,从而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手段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单单是一门技能了,它更是一种工具,一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教师的责任也不仅仅是传授给他们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即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培养学生掌握对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方法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和自学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及工作效率,甚至用计算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开展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而现实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生思维不活跃。目前,国内外种类繁多的软件当中,有很多是功能相同,操作类似的软件,比如说Word和WPS,很多学生学习了Word而且在相关考试中也得到了高分,但是一遇到WPS后就慌了手脚,不敢操作。计算机的发展是迅速的,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喜欢照葫芦画瓢,在做实验练习时,学生往往喜欢做实验教材上的内容,而实验教材往往将实验的详细步骤都写出来了,学生就一味地按照每一步去操作,当有某一步操作错误或者不会操作时,就不会往下继续操作了,导致后面的操作终止了。造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其一,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没有指定具体的任务;其二,学生在学习思维上形成了定性思维,没有创新和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或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不是由于题目做得少,而是平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果平时对每一问题都能独立地进行分析思考,遇到问题自然会去钻研,而且敢于独立钻研,独立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是按照教材,从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讲解,一直到操作部分,仍然是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如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如何使用,如何复制、粘贴、移动和新建文件等,到了Office依旧风格不改地从如何打开、新建、关闭文件,到如何更改字体、格式、添加图片、更改属性等逐一介绍,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认为只要通过了考试,就算任务完成了。而考试题目每年几乎没什么变化,导致一些学生只会做模拟题,而对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水平很低。

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以往以应试为导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不管是全国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是学校组织的考试,考试大纲都相对固定,学生认为通过考试只需要做几套模拟题就行了,可以不用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来开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

二、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

独立思考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否善于独立思考,是衡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依葫芦画瓢,学会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考。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机,相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的方式为突破口,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欲望。要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3]。

2.为学生搭设合作学习的平台。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班级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比如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场所,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组成时,让学生分组配置计算机,比较各组配置的性价比,或者让学生深入到一些电脑城进行实地考察,更直接地了解各种硬件配置。在介绍Office操作时,往往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可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比较各种操作方法,从中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既起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也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促进作用[4]。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例如在讲解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运用的思考方法也传递给学生,如何应用公式和函数,以及使用哪类函数等。在介绍到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时可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我探究的动力、积极性和能力,就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利利,吴方,谭忠兵,李书涛.独立学院本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8):16-19.

[2]程斯纳.成长的思考――浅谈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科教导刊,2012,(02):4-6.

[3]吴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8):9-11,16.

篇(5)

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影响。 政府部门为更好保证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投资兴建了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其中包括医院、学校等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在当前国家现行制度下,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现行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

现行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多数学历较低,非正式本科或更高等学历,因其知识面所决定不能全面了解财务核算体系以及财务的监控体系,同时医院又不能对财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会计基础知识的培训,不利于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不利于医院朝向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现行的医院财务制度沿用之前的财务会计制度,这些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涉及到常规的会计核算,无明确规定医院的合并、债务充足以及会计政策变更等方面的会计处理问题。另外,该制度发展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培训,极易导致财务工作人员在进行核算时,遭受较大的核算压力。

(二)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中核算成本存在不合理性

医院财务管理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未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在进行成本核算中存在不合理性,并未对成本以及支出进行有效规范计划。当前为市场经济时代,医院在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部分,同时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医疗服务产业的竞争中,凭借医院自身的优势与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因此,医院部门应该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策略,将成本机制引入,调整现行的成本核算,实施全面的管理,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以期达到控制支出以及减少成本的目的,实现医院效益的最大化。

(三)没有严格按照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办事

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逐渐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医院仍强调自己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在从事社会活动时,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操作执行,其经济核算以及效果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医院在处理经济问题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计算,这不利于对财务进行计算以及管理,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四)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缺少财务风险意识

医院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应该改变传统的经济方式,引用现行的市场竞争机制,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调动医院发展的积极性,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利于发展财务管理制度。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承包了医院的各项事业,由国家财政对其进行支持,这保证了医院发展免受各种风险的干扰影响,不利于调动医院发展的积极性,在这种安全的模式环境下,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

二、针对现行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医院财务管理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保证其科学规范的关键在于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会计制度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并引导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其次,培养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保证他们能够按照相关规范规定从事社会活动,及时制止一切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行为,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促进医院管理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完善财务制度,同时强化医院的经济核算

在现行制度下,完善医院的各项财务制度,保证医院的各种社会活动以及经济行为符合法律规定规范。强化医院的经济核算,是实现医院规范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医院充分运用所能提供的卫生资源,创造更优质的卫生环境服务。除此之外,医院部门应该强化控制医院财务内部,保证财务内部在进行审计、核算、监督等经济活动,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在规范内进行活动,强化其中的各项措施,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安全运行。将会计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同财务人员相区别,有专人负责进行审计工作,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将医院审计部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节约开支增加收益,管理固定资产

医院的财务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从事活动,根据相关部门所规定的收费价格以及收费项目,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应该做到不少收也不多收。而且,医院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增强医院的自身竞争力,减少支出,同时增加医院的经济的收入。

(四)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

在现在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因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使得一些控制制度仅限于形式化,无任何实质意义。因此,医院应该从实际情况入手,针对医院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提高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强化医院内部各个不同部门以及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工作之间的联系以及监督工作,协调医院各部门工作,奠定医院的生存以及发展的基础。

三、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应对医院财务管理高度重视,同时强化其监督职能

针对一些重点项目,财政部门通常会采取专项补助,卫生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应做好其监督职能,做到定期进行检查,避免出现专项拨款不知所踪的情况,禁止出现超出法律规范的行为。做到依法监督,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应该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根据医疗机构的内部财务管理方法,监督检查医院的财务活动。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排查,找出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改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已经被现行的市场经济所取代。在现行市场经济经济环境下,强化医院的财务管理,可有效促使医院快速实现现代化管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医院应该改变传统的社会非盈利性组织的办事方式,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素养,规避传统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模式所造成的风险危害。基于此,医院部门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措施办事模式调整,应该从医院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以及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根据现行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从实际情况出发,医院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其中医院财务管理起着推动作用,可推动医院的快速发展,尽快适应现代化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水平.现行制剂下的医院财务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66(9):452-453

[2]常润润.医院财务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4(24):323-324

[3]孙淑安.浅析现行医保结算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0,52(11):752-753

篇(6)

关键词:不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理论基础;价值;法律效果

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处分权的动产占有人让与动产所有权或者其他物权,若受让人占有时出于善意,则依法即时取得动产之所有权或其他物权。传统上善意取得制度只适用于动产,多数国家的民事立法都确认了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突破了这一限制,使善意取得制度也适用于不动产:《德国民法典》规定了土地权利的善意取得,瑞士和我国台湾地区立法也确立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我国《物权法》是继《瑞士民法典》肯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后完整确立这一制度的立法。

一、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

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依我看来应是物权的公示和公信原则。物权的公示原则含义是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现出开。物权的公信原则含义是物权的变动以登记或者交付为公示方法,当事人如果信赖这种公示而为一定的行为,即使登记或者交付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相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按照这两个原则,物权的正确性是通过法律认可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即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不动产物权和动产交付占有的事实的物权就是正确的物权,这也就是物权的公示力。那么物权的公示何以导致物权的公信呢?其实质在于法律以盖然性的推定方式来判断物权的正确性,而不是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界定。善意取得制度是以忽视和牺牲占有与所有权分离、登记权利人与真实权利人分离、所有人可能遭受不当利益为代价的。公信原则的确立不仅仅是对受让人与原所有人间个别利益的单纯比较,而是超越了个别利益层次上的思考,关系并体现出社会全体对交易安全的需要。公信力和公示力是不动产登记的本质效力,为了保护第三人的利益,只要不动产一经登记,便被赋予了绝对真实之公信力,至于物权所显示的内容是否与真实状况相符在所不问。在我国,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是登记制度,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依法登记的不动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即使登记的内容与真实的权利不符,亦视为登记内容正确。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现实基础

善意取得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法律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通过限制财产所有权人的追及权和一定程度上牺牲所有人的利益来实现维护商品交换的安全和良好社会秩序的目的,在现实实践中,不动产交易也会因登记错误、疏漏等原因发生无权处分问题。如果宣告任何无权处分行为无效,要求善意受让人向真正权利人返还财产,将使交易的当事人因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而支付交易费用,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从现代商品流通特点看,当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以后,标的物可能在多个当事人之间转让易手,有的时间已经久远,有的当事人多次变换,从事交换的当事人往往很难知道对方是否有权处分财产,也无法对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逐一查清,证据也难以搜集。因此如果不保护善意买受人的利益,而允许原所有权人向现在的占有人追夺原物,势必会现有秩序,使大量的人力、物力陷入无休止的举证之中,浪费有限的司法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当事人也会陷入诉累。因此,在一个以交易维系的社会里,法律应牺牲静态安全,来维护交易安全和社会秩序,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也应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物权变动时遵循的一般原则。

二、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的完善

(一)如何界定受让人主观上是否存在“善意

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时须为善意是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必备条件。关于善意的含义,在现代民法中有“积极观念说”与“消极观念说”两种学说,前者指受让必须有将让与人视为所有权人的观点,后者要求受让人不知或不应知受让人为无处分权人即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消极观念说。我认为,《物权法》第106 条中“善意”,可以理解为受让人非基于故意和重大过失,而对转让人无处分权的情形不知情,即只要受让人不知或不应知让与人为无权处分人,且受让人的不知或不应知不是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并且尽了一个正常登记簿查阅人的注意义务后仍不知晓,即可以推定其主观上是处于善意。对于善意以何人、何时为标准,我认为,以本人为受让人者,以本人为善意判断标准; 以人代为受让者,以人为判断标准。在善意的时间判断上,应以登记申请时为判断时点,只要受让人提出登记申请时为善意即可。鉴于此,关于“善意”的具体判断有待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确定。

(二)无权处分内涵的界定

我国《物权法》第106 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根据该规定,“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前提。尽管该条中没有明确将“无权处分”作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列举出来,但由于该条将其作为前提条件,所以,从体系解释的角度来看,“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之一。不动产善意取得和动产善意取得的重要区别就表现在“无权处分”的内涵不同。对于动产而言,其无权处分的认定比较容易,就是没有处分权的处分行为,而对于不动产而言,无权处分的认定,则不仅仅包括没有处分权而处分财产,还要扩大到明知登记错误而处分财产,因为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主要针对登记错误的情形,登记权利人虽然记载在处分人的名下,但是,他明知该登记错误的存在,而仍然予以处分。从登记权利人的处分行为而言,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构成无权处分行为。

《物权法》第106 条将善意取得制度统一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掩盖了二者在认定无权处分方面的差异。所以,在登记错误的情况下,处分他人的财产也构成无权处分。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一) 物权上的法律效果

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最重要的法律后果之一是所有权的转移,不动产善意取得要件一旦具备,不动产受让人便取得了标的物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则丧失其所有权,即受让人与原所有人之间发生了物权变动。不动产善意取得系直接基于法律规定,故为原始取得,善意受让而取得不动产所有权属终局确定,故善意受让人已有权再将其取得的不动产所有权作出处分。

(二)债权上的法律效果

1.让与人与受让人

让与人与受让人间的法律效果在债权关系上的体现是:当原因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等情况时,让与人可依不当得利规定,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其受让之不动产,受让人不能借口善意取得而拒绝。

2.原所有权人与让与人

根据《物权法》106条的规定,受让人依照善意取得获得不动产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让与人)请求赔偿损失。向无权处分人“请求赔偿损失”这一请求权属于债权性质的权利,且该请求权不以无权处分人有过失为要件。

3.原所有权人与受让人

《物权法》106条的规定,受让人依照善意取得获得不动产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仅有权向无处分全人请求赔偿损失。根据该条文的反对解释,原权利人无权对善意受让人请求赔偿损失。受让人取得之物权,因系法律基于保护交易安全之需要而使受让人终局地保有其所取得之物权,受让人系基于法律规定取得标的所有权,不构成不当得利,真正权利人不得依不当得利之规定请求返还所受之利益。

4.原所有权人与登记机关

《物权法》第10 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但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登记机关,这必将使得不动产的登记与法律的实质性要求存在差距。在现实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登记错误。由于登记簿系由登记机关制作,不动产登记簿在登记机关的控制之中,登记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国家登记机关对申请登记的不动产应负实质审查的义务。所以当因登记机关的过错致不动产登记发生错误,且因该错误登记致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遭受损害时,登记机关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和物权法的相应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四、物权法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

(一)有利于维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

当无权处分人处分不动产时,若受让人是善意且已办理权利登记,这时基于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应该对该行为加以保护。若不承认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善意的受让人的权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也就得不到维护。

(二)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在交易频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受让人无从了解出让人对其所出让的不动产是否真正享有处分权,若不确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受让人基于善意取得财产,却要因出让人无处分权而返还财产,使已成立生效的财产转移关系归于无效,受让人通过交易取得的不动产被法律所否定,这势必会造成交易主体在将来的生产和交换的担忧,不利于保护交易的安全,不利于商品交换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构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交易者就不会对交易的安全担忧,符合社会效益原则。

(三)对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

确立不动产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对指导人民法院审判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现实中的民事纠纷经常涉及不动产交易的善意取得,但由于我国之前匮于此项制度而很难得到解决。因此,此项制度的建立必将指导人民法院的审判,也有利于真正解决纠纷,体现法律保护的原本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俭.《中国不动产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彭信戈.《论不动产之善意取得》.《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王利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研究》.《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0期;

[4]孙燕、杨磊杰.《浅论不动产的善意取得》.《法制与经济》2009年3月。

篇(7)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外地打工,成为城市中不容忽视而且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与城市无法分割,应当享有普通市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尤其是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有2.1亿之多的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征

农民工作为城市中涌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流动性。大多数农民工既无相对稳定的住所也无稳定的职业,经常处于流动之中,从一个城市向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岗位向另一个岗位流动。

2.角色未定性。在二元社会结构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以农民的身份进入到城市,扮演城市工人的角色。这种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农民工虽然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但在制度上却没有把他们视为城市的一员,也导致了他们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权利和保障。

3.组织化程度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般都没有组织性,由于他们一般缺乏专业技能,主要从事短期的体力劳动。农民工求职的方式主要靠在建筑工地或在交通方便的路口蹲点,等待别人来挑选并雇佣他们。

4.权利意识淡薄。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匮乏,权利意识淡薄,并不懂得用合同或组织的方式对自己权益受侵害进行提前预防。在一些低端行业,很多女民工根本不知道她们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一旦怀孕就自动辞职。

5.狭隘功利性。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工缺乏长远眼光,更多关注自己的眼前利益和显示利益,而较少关注长远利益和潜在利益。对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表现出狭隘的功利性热情,对涉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事务,则又显得较为冷漠。

农民工的上述特征,是小农意识在农民身上的自然表现。这些特征虽然有经济贫困和文化愚昧作为解释,但正是这些东西成了限制他们改善生存状态的主客观条件,也成了建立和推行涉及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障碍。

二、农民工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已引起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并逐步出台了一些政策,但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这些政策的效果难如人意。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和建立缓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医疗保障意识较低

农民工对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已经适应,虽然他们大多数从事高危行业,而且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但他们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不会生什么大病,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障制度,更不愿缴纳相关费用。主要原因是:第一,他们的维权意识低下,对自身的医疗保障权利认识不够;第二,对于参保后能享受到的权利认识不够,对医疗保障尚未建立起信任;第三,农民工收入比较低,除了基本生计之外没有能力缴纳昂贵的医疗保障费用;第四,部分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缺失,对要求参保的农民工进行刁难甚至解雇,农民工为了能够养家糊口,只能放弃对医保的要求。

2.农民工组织意识淡漠,能力贫乏

农民工是一个身份特殊性的群体,他们在城市中生活,扮演着城市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但户籍却是农民。中国的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单位组织性,这便意味着占相当大比例无组织依托的农村流动人口,还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制度内的医疗保障。

3.中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由于中国实行农村和城市医疗保障双轨制,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各种医疗保障待遇,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则规定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这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一般都在外地打工,如果参保,一旦患病就要在户籍地定点医院就医,显然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工不参保,则会影响到家庭中其他人员参保的可能性。再者,各地政府在制定针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政策时,往往以本地区情况为考虑重点,所制定的政策在筹资标准、付费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使各地的医疗保障政策无法对接。显然,这种地区性的政策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的需求。

4.农民工的医疗保障的法制不健全

医疗保障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制度。当前农民工医疗保障立法的滞后、法律制度的欠缺给农民工医疗保障权益的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保障资金来源不稳定、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完整的面向农民工的医疗保障法律,这就使得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工作无法可依。

三、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措施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不仅关系到其权益的维护,而且对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所有制形式和劳动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不断分化为三大类:第一类长期在城市工作,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这部分人实际上已经是市民,除了没有城市户籍外,他们与城镇居民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第二类是农闲时候外出打工,农忙时节回家种地的农民工,也可以称为季节工。他们本质上还是农民,只是农闲时进城打工,打工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在农村的生活。第三类是占农民工大多数的流动打工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向第一类转变,另一部分则会回到农村成为第二类农民工,也就是季节工。而当前所实施的农民工医疗保障措施,几乎都是依据第一类农民工制定的,忽略了季节工和第三类流动打工者的存在,导致制度设计与现实严重脱节。

2008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虽然其中提到要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但没有详细而具体的实施措施。而且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和就业特点,在政策的推进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很多问题,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1.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意识

农民工是医疗保障的客体,也是责任主体。他们对医疗保障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疗保障的推行与实施效果。但因医疗保障目的的长远性与农民工普遍存在的传统、保守和急功近利的观念存在一定冲突,农民工并不重视自己享受社会保障的权益。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当务之急是要经由广泛宣传提高他们的保障意识,调动他们参与医疗保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城乡联结的载体,农民工正处于城市健康教育活动和农村健康教育活动的交叉点。在目前农民工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无法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医院、医务工作者直接进入农民工密集区域,免费为农民工义诊,发放药品,传授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工伤自救和互救的有关技巧。以农民工集中区和流入地为重点,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针对农民工中存在的重大健康与疾病问题,以提高农民工基本健康标准为目标,强化农民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2.满足农民工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由于农民工群体本身存在异质性,其需求也具多样性,应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高度,制定多元化的医疗保险政策。除了改善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对那些有稳定住所、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障范畴,给予同城镇职工相同的医疗待遇。对那些只在农闲时才外出打工、没有脱离农业生产,生活重心仍在农村的季节性农民工,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这样既可以使他们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又可以得到医疗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对于那些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土地保障范围,在城市工作、生活,但没有固定住所,没有相对稳定工作,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农民工,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医保账户”作为一种较为合理的过渡性政策。这样即使农民工经常变换工作地点,也不必去所在城市医疗保险机构参保和退保。

3.强化农民工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

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公益性和福利性要求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政府责任真正到位,才能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发展。首先,要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问题,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的居住权,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其次,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组织领导体制。应成立全国城乡统筹就业的领导小组,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组织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协调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等方面的利益矛盾。各级政府要相应地成立城乡统筹就业领导机构,负责总体方案和各项政策的协调、制定与实施。再次,企业作为农民工群体的直接受益者,应承担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缴费责任,要意识到农民工医疗保障与劳动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当然,农民工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当履行相关义务。农民工医保制度通过农民工个体承担一定比例的参保费用,在农民工可承受的范围内,分担企业的经济负担。同时提高农民工的控费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医保制度的健康发展。

4.加快立法进程,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度建设

在劳动法、老年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处于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的实际,应加紧制定针对新的最大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法律和法规,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资金的投入,明确资金的来源;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权、责、利关系,明确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改善农民工医疗保险费用的缴纳方式,依法管理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商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此来增加农民工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还要设立相应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医疗经费支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各级劳动行政部门肩负劳动法规政策的检查监督职能,应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应及时查处纠正,予以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并在农民工权益受损时,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与支持,帮助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特殊性,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中遇到许多障碍。农民工医保制度的顺利推行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与相互配合,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医疗保障制度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与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国城乡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定国: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J].决策与信息,2007,(09):67~69

[2]洪学英: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J].经济合作与科技,2006,(06):15

[3]王庆川周静锋黄存瑞:充分认识农民工医疗保障的重要性[J].卫生经济研究,2008,(06):38

[4]石振杰: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Z].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6~38

[5]李志新: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探析[J].现代商业,2007,(26):207

[6]杜静静:农民工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政策分析――以济南市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35

篇(8)

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解决了筹资问题之后,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这笔通过上述两种渠道筹集来的社会保障基金,究竟应归谁持有?由谁来经营?通过增发专项国债筹集来的资金,由中央发行,就由中央财政部门全部交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法人)持有和经管。减持变现来的资金中,有的是中央所属的国有企业减持变现的,有的是来自地方所属的同有企业减持变现的。这样筹集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是否仍由中央和地方分别持有和经营呢?笔者认为,应统一由中央交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法人)持有和经营。理由很简单,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把劳动者生老病死的安排变成一种专门的社会化事业来经营,摆脱传统的以家庭或企业为依托的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与此相适应,也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基金,决不允许地区分割,否则,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势必受阻。目前,我国企业离退人员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巳达68%,但大多数仍是省级或地方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割裂状态。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必须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的同时,努力把这个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事业纳入到全国统一的体系中去,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为尊重地方产权,由地方国企减持变现并转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金,应得到充分的、等价的补偿,即由财政部发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债券或特种“中央债券”补给地方,地方有关部门可将这些国债投向债券市场或由财政部有计划地分期清偿。  

在最初若干年内,国企减持变现的资金应全部转入全社会保障基金,待累积资金达到一定数额,则只须将国企减持变现的一部分资金转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余下的可用来建立国家投资基金,算做中央和地方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对国家投资基金的投资,产权明晰,委托国家投资基金去经营。我国香港“盈富基金”的成立和营运经验、可供我们建立国家投资基金借鉴。  

总之,借助于资本市场,不仅可以增发国债和推进国企减持变现,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加速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可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促进产权多元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公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反过来,这一切又可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之更趋规范化和日臻成熟,特别是有助于发展债券市场,促进公开市场的营运,不仅如此,还会促进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造就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形式——“基金所有制”(或称社会所有制)。这一切将形成社会保障制度、资本市场、国企改革三音配套进行、相互联动的局面。  

(三)  

全国社会保障制度,一般讲,是属于社会福利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社会福利状况及社会安定,然而,它又直接关系到劳动力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再生产及流通,因而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特别是,社会保障基金,还是重要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可以自身雇佣专门金融专家经营股票和债券,也可以委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股票和债券。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实力将日益庞大,社会保障基金势必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投资者或主要股东。  

篇(9)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现有的医院薪酬管理体系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与环节,诸如:薪级工资、相关津补贴等方面的内容。医院能够以实际的工作职权来作为根本依据,对相关岗位进行设置,其有关部门科室主要由聘任的工作人员所组成。一般薪酬分配的主要内容为岗位工资,可以以工作以及具体的出勤内容对绩效工作加以分配,以临时性或者特殊性岗位的需要作为根本依据对各种津贴进行一定的分配,并发放一些生活必需品。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及分配制度比较陈旧,在这样的制度之中是以岗位工资与奖金分配,从而组成各个科室人员的工资收入,其发放的奖金主要由提成比例与收支两个方面所决定。此种分配方式是早期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产物,其过去在对劳动报酬加以调节,对成本加以管控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医疗事业地快速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现代医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很难对当前时期下医院发展的根本需求加以满足。所以,完全能够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并无充分的社会效益;(2)在分配体系之中,完全将工作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完全相混淆,难以将工作业绩在分配之中充分地加以反映,无法充分地反映多劳多得的相关原则。与此同时,医院的性质较为特殊,所以说,务必存在政策性亏损科室,这些科室的经济效益水平较低甚至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然而其劳动水平却较高。所以说,往往会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现象产生。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为分配,其在价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一味地追求经济水平地提升,而完全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因此,需要深化创新以及改革绩效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其有效以及操作性强。

(二)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不足之处地原因分析

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方面,体制方面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受到医院全体领导以及职工的高度重视。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良好深厚的医疗行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应该积极地细化绩效管理工作,且医院各个科室应该强化差异性的管理。而在实际过程中,有关科室的医生的底薪是医院工资体系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在实际过程当中,很难对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工作性质以及贡献水平等进行鉴别以及区分等,很难将不同的医疗岗位的劳动投入与劳动价值加以体现及反映。所以说,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提高极为不利。

2、现有的绩效考核不够合理与公正

在这个方面,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绩效考核制度方面严重匮乏以及缺失等,尚需不断进行完善。医院的医护工作属于一种特异性较强的行业,在对相关岗位进行考评时显得尤为困难。同时,一直以来,医院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均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严重阻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医院工作人员与医院整体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以促使医院绩效考核仅仅流于一种形式,难以尽快实现医院的总体目标。此外,医院的各个科室的职能划分也存在着很大的短板,显得十分老套、刻板,在绩效管理界限划分方面也比较模糊。总的来说,现有的绩效管理体制以分配为主体,其价值偏差水平非常大,过于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存在很多不平衡。所以说,应该与医院实际发展现状相结合,从而制定操作性强的、具有量化标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现阶段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现阶段我国各大医院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问题的相关原因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于现阶段我国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积极确认医院发展目标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即为绩效管理体系,在某种特定的区域中的医院承担的功能对其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其自身的各项条件往往会对其发展产生较大的限制性。作为一个动态化的体系,医院的发展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地,而往往是时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当中,此种改变往往会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产生实质性地影响。

(二)构建基于发展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型

绩效管理模型主要包括量化的核心要素与关键指标,且对其开展相关性分析,从而制定可应用于不同部门以及科室的考核表。

(三)强化沟通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

在绩效考核完成之后,应该积极地开展沟通工作,且注意将考核结果进行充分地应用。沟通与反馈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同时它也是绩效管理动态化管理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更是与以往静态化管理相区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医院精细化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影响了我国医院绩效管理的实施与开展。对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统达,陈健尔,张秀娟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

[2]韩翠娥,郎淑敏,等.关于医院科室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人才,2013(2).

篇(10)

(一)区国家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登记基本情况。目前,淮阴区事业单位初始登记已基本完成,全区事业单位共计393家,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327家,公益二类55家,暂缓或不分类的有11家;目前已登记发证的有375家,其中教育类73家、卫生类51家、文化艺术类29家、科技类42家、体育类2家、公益慈善类9家、其他类169家;登记率达95%。

(二)区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登记有关情况。目前,淮阴区利用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登记与管理工作是由区民政部门负责。已登记的利用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机构共133家,大多为幼儿园、培训机构及养老院等。其中,幼儿园等教育类63家,养老院等公益慈善类34家,文化艺术类23家,其他类13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全区国家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登记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部分事业单位对登记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对登记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认为登记与不登记一个样,不登记照样可以运作,单位干部职工也没有受到不利的影响;有些事业单位认为一切业务都以举办单位的名义开展活动,人、财、物都是他们管,没有必要再进行法人登记,因而对法人登记缺乏积极性,登记的作用和效果不明显。二是部分事业单位变更登记和年检不及时,或不登记、不年检。每年法定年检期间,有部分事业单位以怕麻烦不愿年检或年检不及时;有部分单位以单位经费紧张等为由,对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开办资金等发生了变化的登记事项,不及时或超时限进行变更登记,有的甚至拖着不办。三是登记管理理论研究和监督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目前区登记管理机构由于人员力量较薄弱,往往只忙于应付日常的登记发证工作,而无暇进行登记管理理论研究及开展对全区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特别是现场监督管理;目前淮阴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手段也只限于年检,而且年检时,对事业单位的开办资金、资产负债表的审核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二)全区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机构设置存在一定随意性。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的设置往往出于出资人的意愿,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以淮阴区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为例,部分乡镇有两个以上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管理水平低下,开办资金、经费渠道及单位的章程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二是财力得不到充分保障。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与国家机关举办事业单位一样,是以公益为目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组织收入只能用于自身建设和发展,出资人不能取得任何回报。但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化,出资人的投入意愿会衰退,投入资金会减少,在很少得到政府财政资助和拨款的情况下,这类单位只能通过“自体输血”发展壮大,一旦业务萎缩,经营不善,资金短缺,就不能保证单位的持续发展。三是内部人员管理不够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由于没有纳入编制管理,享有更多的用人自,单位人员聘用制度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比例不合理。以区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为例,人员年龄普遍偏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很多是农村村支部书记退休后兼职,绝大多数职工不易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将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纳入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的弊端

一是登记条件难把握。国家机关举办事业单位由各级政府及机构编制部门审批,一般对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机构规格、人员编制等都进行核定,审批条件和程序较为规范。而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对这类单位职责、规模没有严格的规定,审批条件和程序也不一定规范。二是给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将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纳入事业单位登记后,会导致部分社会公益机构的从业人员对事业单位概念的误解,认为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就是传统意义上国家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会到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事业编制和财政预算资金,甚至会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三是法定代表人身份不易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法定代表人一般由出资单位委派,人员身份较为复杂,有可能不符合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资格条件。四是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就事业单位定义而言,虽将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列入事业单位范畴,但在机构编制、法人登记、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国家政策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使这类公益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相对较弱,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陷入无序状态。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事业单位概念的理论学习。要充分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宣传《条例》上规定的事业单位定义,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到,国家机关举办的事业单位是纳入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的,人员编制、机构级别、人员经费是由编制部门审批并核准的;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也是事业单位,但是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畴,机构编制部门不单独核定编制。

二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建立相关的制约机制。应通过多种形式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广泛宣传,使各事业单位切实认识到取得合法证书的重要性,主动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管理,同时继续做好举办单位的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针对事业单位不及时进行登记、年检和超业务范围经营等违规行为,登记管理机关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和监督办法,对不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不按规定提交年度报告的单位,实施跟踪监督,对违法的事业单位责令其纠正。

三是坚持公益服务方向,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机构主要承担着教育、卫生、科研等公益服务职能的,可以认定其为事业单位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可以纳入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大系统之中,通盘考虑,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建议暂缓纳入统一登记范畴。

四是规范“市场准入”条件,确立事业单位法人主体资格。首先应规范审批环节和程序。行业主管部门批准设立这类事业单位时,应统筹考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和行业特点,科学合理设置机构、配置人员,有关审批事项应事先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核准并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登记。其次应加强对这类事业单位的监管。采用实地核查、年度报告、信息公开等有效方式,督促这类事业单位按照《条例》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规范发展。

篇(11)

一、当前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企业每年都做员工满意度调查,也期待该调查提供足够的管理价值,但在实际操作时,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甚至还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其一,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目标与服务对象不清晰。人力资源部门认为,员工满意度调查主要是供公司领导和各级管理者使用,然而领导层和管理者常常认为这个调查是人力资源部自己要做的,那么,员工满意度调查到底是为何要做、为谁而做,成了当下一个普遍的困惑。

其二,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的数据可靠性问题。很多企业的员工满意度调查,从量表的设计到组织调查、统计分析再到管理改善建议,都是人力资源部门自身完成的,由于专业水平的可信度问题,使得调查的结果饱受质疑:调查信息真实可靠吗?对公司的管理改善真的有用吗?

其三,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的应用有效性问题。有不少企业做员工满意度调查都相当认真,也根据调查结果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管理改善,但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提升并不大,比如: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管理氛围的改善,尤其是并没有带来工作业绩的提升。于是很多企业领导者、管理者提出质疑: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的管理改善方向正确吗?真的有用吗?会不会在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工作呢?可悲的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难以对此做出明确的答复。

针对上述困惑,笔者结合长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心得,谈几点员工满意度调查管理与运用的改进意见。

二、正确定位员工满意度调查的管理价值

导致很多企业领导对员工满意度调查不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调查所能产生的管理功效感到不满意。

一般来说,员工满意度调查的主要价值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系统了解员工对企业经营与管理情况的看法与满意程度;二是掌握员工关切,明确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与改善焦点;三是作为一种员工信息反馈的渠道,收集员工对经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四是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实施过程,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

从上述功能看,并没有体现出员工满意度调查对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绩效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所产生的管理价值,主要是间接的价值。尤其是第四点,更强调了该调查所具有的间接效用——“无用之用”:即这个调查本身,能够让员工觉得受到重视。

不但调查过程无法体现管理的直接价值,甚至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了针对性的管理改善之后,也未必能产生提高效率、提升绩效等人们期待的管理价值。爱德华·劳勒三世、波特等很多组织行为与激励专家,根据长期的研究得出了员工满意度与相关工作范畴的关联性如下:

关联范畴 相关性

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弱相关

员工满意度与员工出勤率 强相关

员工满意度与员工离职率 强相关

也就是说,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能够比较明显地提高员工的出勤率、降低他们的离职率,但是却未必能够提升员工个人及企业的绩效。爱德华·劳勒三世在《组织中的激励》指出: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只发现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有微弱的关系。这一点在笔者多年的实际调研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这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员工良好的工作绩效往往意味着会得到奖励,而得到奖励进而会提升其总体满意度,这一逻辑表明,往往是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了满意度,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满意度决定了工作绩效(劳勒和波特)。也就是说,相比于激励机制,员工满意度对企业的绩效影响更小。

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使针对员工满意度调查结果改善管理并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也未必就能提升企业的绩效,这正是令很多企业领导感到失望的真正原因之一。

三、提升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有效性:量表设计优化

员工满意度调查在不少企业之所以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量表的设计存在缺陷。为确保所采用的员工满意度调查量表有效、可靠,最好经过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简单照搬所谓专业机构的调查量表。包括MSQ在内的很多国外专业机构的调查量表,由于翻译与文化心理的作用,这些量表在使用中并不好用,主要是员工对题目的含义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背离原意,从而导致调查结果的差异。国内一些所谓“专业机构”的量表的科学性、有效性也值得怀疑。

第二,题目表述方式要正反匹配,预防惯性填答,同时要有单项与总体满意度区分。即问卷中有些问题用正面表述,同时也要设计一些题目是反向表述,这样可预防填答人不假思索惯性选择。比如下面的问题:

显然,第1个问题属于典型的正面表述(即在1、2、3、4、5五个选项中,选分越高,表明对该项目越满意),而第2个问题则是反向表述(即选分越高,表明对该项越不满意,统计时要反向取值)。这样的设计加上填写前的说明,比较容易引起填写人的重视。

表中第100个问题,是让员工对公司满意度作一个总体评价,前面的所有问题是对单项工作的评价,这样有助于我们后面的统计分析,特别有助于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抓住影响员工总体满意度的关键点。

第三,题目的设计要简洁易填。主要以单项勾选题为主,同时也可设置少量(1~2个)开放式问题,让员工自由表达意见。全部问卷正常填写完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以内。如果过于复杂、耗时过多,以后再让员工填写就会有抗拒心理。

四、提升员工满意度调查的有效性:提高数据分析与挖掘质量

导致不少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无法有效应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不够深入。一个典型的问题是,不少企业针对问卷只做了平均分的统计。其实,这个平均分很可能不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比如,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企业无论薪酬水平多高、员工的福利有多好,但在满意度调查中,员工仍然会对薪酬的满意度打分很低。如果HR简单地把这个数据呈现给公司领导、老板,并据此判断:员工们认为薪酬低了。那就很可能不但令负责人感到愤怒,而且会丧失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影响力。

根据笔者的经验,调查统计分析时,除了平均分,最起码要做相关性分析:员工对单项的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也就是说,要分析每一个单项的评分对总体满意度影响度的大小。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很可能会拔开迷雾看到问题的本质:一些得分很低的项目(比如薪酬)如果对总体满意度相关性很小(当然每个企业不一样,有些企业相关性很高、有些很低),那么我们大可不必在意这个绝对分值。比如下面这个案例:虽然员工们给“薪酬激励”打分相当低(3.08分,倒数第二),不过其对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只有0.41,属于偏低项目,也就是说该项目对员工总体满意度并未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工作气氛与环境”、“员工发展”与“公司奖惩”才对总体满意度有更大的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

不仅如此,将单项的平均得分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相结合,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确定管理改善的焦点:

五、加强对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应用管理

员工满意度调查工作能否收到较好的管理成效,还跟我们对这一工作的应用管理紧密相关。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公司领导与各级管理者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员工满意度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员工工作情绪、企业工作氛围的重要晴雨表。如果对该调查反映出的员工抱怨和不满置之不理,则很可能导致企业氛围的紧张和管理冲突的增加。

其二,人力资源部门与直线经理要分工合作,关注焦点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经理尤其要对关键员工的抱怨(不满意)项目予以高度重视,跟踪其是否出现离职意向。对于员工普遍关注且有抱怨的事项,要密切关注并及时向领导层反映动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