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8: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风险管理技术风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风险管理技术风险

篇(1)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版权所有“”版权所有

篇(2)

2技术监督

2.1技术管理模式运行监督

电力企业相关管理的核心构成内容其中之一就是技术监督,是确保相应模式合理运行及持续发展的措施。

2.2技术监督结构模式

技术监督按照需要构建几个主要的结构模式。1)为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考核技术及监督全面工作状态,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供电企业,还有对监督服务的电科院。2)就是为技术服务相关的系统,对供电企业管理模式程序监督测检,又对相关人员实施考核及培训,还要全面开展实施设备跟踪评定,合理的促进供电企业技术管理水准的提升。3)让领导重视生产运行系统,通过领导的重视,对各项危险以及潜在危害实施测检,领导还要按照监测结论予以相应的评价。

2.3技术监督内容

在实施技术监督工作的时候要遵循,安全第一、超前监督、防患于未然的一些原则进行,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原理,构建及有效保障供电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运行,利用开展一些技术监督工作,全面的实现电力安全生产的核心内容。电力技术监督是技术管理模式的监督有力后盾,其监督工作基本包括管理体系性监督测检、试验能力的监督对比、运行设备的监督测检、设备处理措施的监督、相关技术内容的监督及强化等。经过合理的工作,深入了解设备的一些基本状态及分析评定设备,根据预试系统的周期性、按照指标的指向、仪器设的可运行性、人员素质的追准、实施测检的准确性、文件归纳的控制性,评定措施的完善性,分层测检供电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情况,对使用率较高的设备进行试验对比及直接的进行检测,按照明确的试验参数及运行值,合理准确的对设备状态进行评定,要深入的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尽早给出处理措施,跟踪测试处理情况。经过开展周期性技术监督测检,审核供电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在供电过程中是不是具有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可以进行年度审核及考试等措施,促进技术管理模式的完善,深化电网的安全运行体系。技术监督工作要遵循全过程的思想理念,实施系统控制的措施,从采购、设计再到制作、施工一直到最终的运行,要完善好基础建设的过程,就要实施周期性的测检及审查,还要有全面启动调试的核心验证环节。目前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也随之一点点的开始运作,电力业务的全面拓展正在持续的进行深化,一些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变的尤为明显,之前的行政措施已经没有效果了,实施依法监督,强化相关机组的技术测检及输变电基础构建工程品质的技术测检,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同样也是电网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之一。电网公企业要全面发挥电科院的技术装备及人才特点,对输变电设备与并网机组按照相应的技术指标实施设备检查,准确的参数,定量评定审核,减小隐藏的一些风险。

3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对隐藏安全事故模式所定制的,其由调度进行相应的预案及技术预案构成。调度需要做的预案涵盖了:对能够预见的以后会出现的事故情况所实施的具体处理措施以及运作程序,技术预案通常是隐藏在事故系统所挺像到的领域,其中处置涵盖了预算配备的备用材料、抢险用具、技术安全概念等。调度进行预案主要针对能够预见的事故,且技术准备预案可以给出处置的灵活性以及机动性,还可以防止预见之外的一些情况发生,几种预案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通常应急预案是要随机应变的,要保持阶段性的堆砌进行改进及全面完善,要一直有保有良好的状态。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16-01

当前,大多的企业战略都会选择信息化建设,其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银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业务运作形式是必然的趋势所定。所以,研究银行信息技术的外包风险是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意义。

1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的定义

银行信息技术外包(以下简称为TT外包)是指银行与IT服务商签订合作协议, 一般情况下,银行的IT工作人员与资产是由IT服务商进行管理,且IT服务商要提供给银行部分/全部的IT功能。IT外包是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非常重要且必段的手段,其优势表现在:IT外包的实行可让银行最大限度的运用IT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专业技能、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来取得业务、成本、专业的优势。

2 分析国内银行IT外包存在的风险

2.1 没有将IT外包风险确实并入系统风险管理的领域

现在,国内大部分银行的系统风险管理水平还非常初浅,有明显的漏洞存在,缺失风险管理文化与理念。粗放式经营思想普遍存在:重视营销却轻视管理;重视外部却轻视内部;重视数量却轻视质量。全行风险管理战略未细化,全体股东风险偏好不清楚。具体的风险系统管理方面,IT外包风险还未被纳入银行系统风险管理的领域,而是过度夸大了信用风险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的地位。对银行方面信用风险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忽视的IT的外包风险,甚至忽视了IT外包风险的潜在威胁,只是一味的去强调信用风险的重要及必要性。就在这样各部门只是局部重视IT外包风险的管理和预防时,是没有办法将风险管理归入至总体的框架中,由此在未来则可能会在IT外包风险后出现无法掌控的局面,而重视的是一旦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会让银行在市场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2.2 IT外包风险组织架构的不完善

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说,未有创建首席信息官(CIO)的管理体制(由董事会领导),无法真实的建立起由CIO负责的全行IT外包风险的一体化管理的机制,只是将信用风险、IT外包风险(包含IT外包风险在内)、市场风险全部归入至首席风险官(CRO)来独立管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IT的外包风险会在某个具体的环境会把三种风险混合至一起发生渗透与串联。正因如此,如果风险一旦发生起来,没有相对稳定的专业风险管理专家队伍系统分析和管理风险,长此以往将可能导致各种风险分散管理的事态。

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角度出发是暂时没有办法对IT外包项目经验以及风险经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建立和推行的改革。风险经理指的是系统风险管理各项政策的终点站,是全行风险、建设内控体制的组成部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沟通、交流、合作,让IT外包项目经理和风险经理的配置比最终实现合理。

2.3 不能很好地对 IT外包进行全流程控制

IT外包包括:项目选择、服务启动、合作商的选择、合同的签订、合同的执行情况和验收、服务等系统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在我们国家,大部分银行都按照上述这些流程来进行IT外包的,可是,都无法很好地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全流程的控制。如果把前期过程看得非常重要,那么到了后期就容易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

3 银行IT外包的风险及管理策略

3.1 要建立系统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通过各优秀的风险计量模型与测量系统高效计量、控制、监测、识别来推进全面的风险管理,并且科学、合理的处理加快、发展全面的风险管理关系,把需要发展的道路变更成以内涵为主的方式,在规范中发展,做好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统筹,实现这四者长时间的统一协调发展。经营管理一定要把风险管理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执行,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与风险管理文化有机结合,将经营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最佳契入点。

3.2 确立系统的IT外包组织架构

(1)尽快确立首席信息官(CIO)和首席风险官(CRO)一起承担IT外包风险的运营管理模式。银行经营管理特点就是以风险代价为基础的经营和管理,基于IT外包的专业特性,首席信息官(CIO)和首席风险官(CRO)必须一起承担IT外包风险的一体化管理。(2)对于IT外包风险管理的各部门而言,各部门不可缺少的要分别设置一位IT外包风险经理。所以的风险经理统一向首席信息官汇报情况,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3.3 建立全面的应急处理预案

(1)建立IT外包业务和全面的应急演练方案;银行对外的社会形象、银行综合竞争等与银行的IT是紧密相连的。尤其重要的是银行应用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和更重要的IT外包项目的连续安全运行。由此可见,建立IT外包业务和系统的应急演练方案对银行来说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定期、定时、定量的进行相应演练,模拟IT外包业务和系统突发故障的真实环境,通过发现问题来调整拟定的演练方案,只有经过了一定的实操训练,在真实突发的情况下才能让紧急预案的方案发挥有效作用。

(2)准备方案:建立TT外包后人员;银行IT业务的重点不单在有良好的运行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应急预案,最重要的是在于技术人员AB角保障。原因在于现在虽然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但仍无法找到了一个完全全能型的技术人员,所以,IT外包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还机体在某他子项目负责人以及备用人员的预备方面,这样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第一负责人无法确保在现场的情况下,可由第二负责人来进行现场的处理工作,并且确保第一负责人可以给予远程的技术指导,否则,所有的控制与计划都会成为海市蜃楼。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如西方国家,IT外包发展比较迟,银行IT应用水平并不高,IT外包市场仍然没有发展成熟,因此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所以,正确的系统分析和考察有关的复杂因素可以使 IT外包决策正确,并高效防范并进一步消除各类风险,服务于银行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学术界和银行界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篇(4)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76-02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VAR工具

VAR可以给出特定持有期内,一定置信水平下资产组合面临的最大损失,有效地描述资产组合的整体市场风险状况。但在实际投资决策中,仅仅掌握了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状况是远远不够的,资产组合的管理者还必须了解构成组合的每一项资产及其相应调整、变化对整体风险的影响。如组合中某一项资产对于组合VAR的边际贡献是多少,其在整个组合VAR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以及一项新资产的加入对现有VAR的影响如何等。这些风险信息对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有助于识别组合全部风险的主要来源,也为改进整体风险状况、评估投资机会、分析资产调整对组合风险的影响以及设置头寸限额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因此引入边际VAR、成分VAR和增量VAR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边际VAR(Marginal VAR)是指:每增加单位头寸的资产I所导致的组合VAR的变化量:

其中,Wi表示组合中资产I的权重。

成分VAR(Component VAR)是指:组合中某项资产贡献的实际VAR值。即该资产的VAR在整个投资组合VAR中所占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分散化效应的存在,资产组合的VAR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考虑资产分散化的组合的VAR,另一种是不考虑资产分散化的VAR。显然,二者并不相等。并且,成分未分散化的VAR显然不能反映资产组合的VAR中每一成分的贡献。所以,这里成分VAR是指分散化的成分VAR。它一般具备这样的特征:一是成分VAR之和等于投资组合的VAR;二是若某一资产的成分VAR为负数,则增加该资产的投资可对冲投资组合的风险。这样,组合中全部资产的成分VAR之和即为组合VAR,即:

增量VAR(Incremental VAR)指当组合增加某项资产(N)时所带来的组合VAR的变化。定义为I-VAR=VAR(包括资产N)-VAR(不包括资产N)。当I-VAR为正数时,表明新加入的资产增加了组合的风险:为负数时,表明新加入的资产对冲了组合的风险;为零时,表明新加入的资产不影响组合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增量VAR的近似定义为:

其中P′为包括资产N的投资组合。

这些VAR工具能让使用者识别哪些资产对整体风险影响最大,以进行最好的套期保值或分级交易。有助于我们选择那些能最好地平衡风险一收益的资产,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

VAR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1基于VAR的Sharpe指标

1966年,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提出用单位总风险的超额收益率来评价基金投资业绩,即夏普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E(rp)=∑XtE(rt)为投资组合的报酬,Xt和E(rt)分别为第t种资产的投资权重和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利率,

σp=(∑Xt2σt2+∑∑XiXjσij)1/2为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Sharpe指数的含义是每风险单位的风险资产的超额收益,用风险资产的标准方差来调整收益。Sharpe指数包含的假设是:(1)投资者持有一种风险资产或共同基金;(2)投资者为风险规避者,其报酬率呈正态分布。Sharpe称该指数为“报酬―变化性”比率(R/V),并建议将其用作一般证券组合和特定共同基金过去业绩的一种评价指标。R/V比率越高,表明投资业绩越好,因为此时投资者能获得更高的期望效用水平该测定方法是以投资组合的全部风险(标准差)作为风险的度量标准。

Sharpe比率将标准差视为总风险,但现实中投资者可能更关心低于基准部分的收益下跌风险,即下方风险(Downside Risk)。为了更客观地衡量风险,研究中考虑投资组合的下方风险以及对损失的限制。这里引入损失下限(Shortfall Constraint)的概念,指投资组合损益会落在特定损失金额下的概率,且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百分比内的损失额度。VAR对应的是特定期间内已知置信水平下最大可能的期望损失,所以它表示了潜在下方风险中投资组合的损失。这个指标除了可以评估基金投资组合的损益,还可以帮助基金经理进行资产配置。以VAR代替投资组合标准差时得到基于VAR的Sharpe指标:

2基于VAR的RAROC模型

基于VAR模型的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方法,是近年来随着VAR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基金绩效评估方法,即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模型,其表达式为:

其中,ROC为某一时期基金持有的证券组合的收益,VAR为证券组合在某一时期和给定的置信区间内的预期最大损失值。RAROC模型描述了单位资本损失所获得的收益,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风险资本的效率,可以说该方法是夏普指数的一个演变。使用这种方法进行绩效评估时,不是以盈利的绝对水平作为评判的基础,而是以投资风险基础上的盈利贴现值作为依据。如果从事过度投机行为的话,虽然其赚取的利润可能会很高,但其VAR值也会相应增大,从而导致RAROC值不大,其总的业绩评价也就不会高。

用RAROC值可以作为指标来对基金进行选股。我们可以用计算单个基金VAR的方法计算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十只重仓股的VAR值,并得到其RAROC值。我们可以事先设定一个参考标准A,要求个股的RAROC≥A,只有满足这一条件时,才能选入组合中。

可以说,VAR技术为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估提供了定量化的一个手段。有了风险调整收益的概念,人们就能更科学的去评价基金的投资绩效了。承受更小的风险得到相同的收益当然比承受更大的风险得到相同的收益好。可以说有了风险调整收益概念,以前不可捉摸的风险变得像商品一样可以用价格来计算了。

篇(5)

石油钻井工程项目是一个以地层为工作对象,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技术水平的特殊工程项目,在钻井作业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根据石油钻井工程项目的特殊性,选择适用于石油钻井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为石油钻井公司及时评价与应对钻井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思路与方法,为进行风险分析提供科学准确的计算基础,通过风险应对把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使工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一、石油钻井风险管理的概念

(一)对风险管理的认知

风险是指度量事件造成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标准。那所谓的风险管理,也就是说如果把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降到最低的一个管理过程。其中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度量评估,提到相对应的策略并进行处理风险三个步骤,风险评价(恢复)是指对前三个过程的评定,对未识别的潜在风险或可能失效的控制措施进行补救。

(二)石油钻井工程项目风险的界定

从钻井公司角度来看,石油钻井工程项目风险指的就是钻井公司进行投标或者承接的石油钻井工程所作出的决策,或其他与钻井工程项目相关的行为和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可能后果偏离了钻井公司预定的项目目标。

石油钻井工程项目以地层为工作对象,是隐蔽性工程,施工工艺复杂,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要采取特殊的措施进行弥补,所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

二、钻井作业现场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技术方法

危害分析跟控制程度一定要跟风险的严重程度相适应,重大的危害可能会伤害到所有的井场人员。不同状况的风险需要不同的技术方法去识别和控制,另外还需要一些专业的操作人员来操控。为保障重大危害信息的控制可以被井场所有人所知道,必须采用高级的风险管理方法来识别重点危害。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针对具体的风险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和控制措施。

现将中石油A钻井项目所采取的风险防控技术方法分述如下:

(一)危害识别研究和危害控制可行性研究

针对那些不常出现的风险,像钻井作业的高温高压以及交叉作业等,一般对这方面的潜在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控制措施,这两种技术方法用的比较多,在运用这两种技术的时候,一般要求有专业的现场操作者在场,这样能方便快捷的识别可能会面临的危害以及潜在后果。这些研究识别一般对选择设备、程序和培训有很大的影响,这也能运用特定的程序把人员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二)判断树法

我们先分析一下对井场的风险评估,A项目评估风险的方法是判断树法,这种分析法一般对于识别所有的危害和产生的后果以及风险的总程度有帮助,我们来看一下对井场的风险评估,Y项目采用了判断树法来进行风险分。假如这种分析方法有助于识别出所有的危害和产生的后果,以及总的风险程度[1]。如果风险超一定的程度,就一定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上。任何一个井场都要参照判断树法来进行核查,因而,井场的操作程序不仅仅是靠经验来编制的,全部的操作程序都要有综合利用降低风险的措施。另外,判断树法还对现场使用工作许可系统的识别有帮助。

(三)井场施工评估

项目的类型不同出现的风险和危害也会不同,A项目在招标或实施某一工程合同前就要研究一下项目的可行性,针对施工的不同区域来识别风险,并且选择最好的钻机来进行施工。这些研究还包括识别施工区域储层的具体特点(如含硫化氢或高温高压等),在项目准备阶段就要考虑设备的选型和人员的培训等。

(四)“工具箱”会议式的风险评估

“工具箱” 会议已经成为了施工现场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把风险的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告诉施工人员。A项目在施工之前就要要求先开展一个“工具箱”会议,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偏离施工计划的情况,施工人员需要再重新一起研究评估下一步的工作步骤。“工具箱” 会议的目的是就是让所有参与施工的人员都能知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以及操作的程序。

(五)安全观察与沟通卡

A项目会对所有员工以及第三方人员都参加“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的培训。为了让“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起到作用,还为此特意制作了一种安全检查卡片,这个卡上提醒检查的人员有哪些相关的工作需要检查,并且在卡上注明检查情况的记录,以防相同的事件重复发生又采取措施。[2] “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是想管理部门直接提供反馈的有效方法,这样也有利于对风险评估。

上面介绍的这集中A项目风险的评估方法,他们之间有存在着怎样的联系?首先我们先看一下运用这些技术能否识别井场所有的风险。“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最大的作用就是安全观察与沟通的作用是: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如,洒水将地面滑、双手插裤袋走梯子等等此类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利用“安全观察与沟通卡”程序可以及时发现并且解决这种不安全行为。随着井场工作越来越复杂,那么风险评估的方法也就需要提高。例如我们一群人进行一项相互联系的工作,就可以利用“工具箱”会议式的风险评估清单来确保这个项目的每个方面都有被考虑,并且采取了预防措施[3]。当工作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风险也就越大,这个时候就应该运用判断树法来进行评估。当一项项目的风险隐患到最大的时候,就得运用危害可行性研究,凭借相关的资料来分析评估井场也许会存在的安全风险。

三、风险评估带来的好处

风险评估需要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这样可以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作业安全,并且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在施工之前都对这个项目有个深刻的理解,对于那些复杂一些的步骤,要进行分析哪一步可能会存在风险,并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例如下套管作业,这项工作包括吊装,对扣,紧扣等工序,主要涉及到高处作业、起重作业、高压液体等。利用风险评估来识别风险并且建立起安全的操作程序,做出施工步骤图,在施工的工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步骤图来进行分析。这种评估方法对确保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让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工作的性质和安排,这样起来,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中石油A项目还建立了审核程序,会不定期的去审核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这种审核对加强现场风险管理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结语

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识别和消除风险来保证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合理的选择和运用风险防控技术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中石油A项目通过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程序,实施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公司员工的执行力,不仅全面实现了各项HHSE指标,并为公司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成长期

技术风险管理

防范策略

众所周知,技术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高投入、高智力、高竞争、高风险、高效益的活动。本文基于新老工业区基地企业自主创新的调研项目,选择了国家级开发区――株洲高新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中不同行业中较有影响力的成长中的31家新创技术型企业,以企业的核心创始人作为对象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发现技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在于利用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技术风险又成为新创技术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有效地规避技术风险是新创技术型企业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技术型企业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被访创业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技术风险及其对策研究的提出与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特征及技术风险分析

弗拉姆豪茨和兰伊尔在《企业成长之痛――创业型公司如何走向成熟》中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新创期、成长期、规范期、成熟期、多元化期、调整期、衰退或再创业期。本文关注的重点在成长期。根据SLIVER提出的五大新创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新创期、成长期的企业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规范期、成熟期风险表现为生产、市场和财务风险。新创技术型企业,主要是指依靠科技成果建立起新的科技型企业。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中的一些共性特征:规模小、更新快、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活动。在这个阶段企业经过多次的产品改良后已经能够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企业在市场上已经站稳了脚跟,积累了在大企业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经验,善于开发大企业不能顾及的技术领域。在调研中发现,对成长期新创技术型企业的风险更多地表现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风险。

技术战略管理风险。一是技术失败风险。它是由技术成功的不确定性、配套技术的不确定性、对技术创新市场预测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在所调研的31家企业中就有2家由以上原因造成技术失败,给企业发展带来沉重的打击。二是市场开发风险。新创企业拥有较少的市场知名度,其营销者往往也就是创业者,并非营销专才,初期也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协助。因此,一些通行的营销法则和营销方案可能对于新创企业的适用性较弱,使得新产品在市场推广过程中有被消费者拒绝或被竞争产品攻击的风险。三是“创新价值”目标短期性风险。新创企业往往没有市场基础,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其长线经营,这需要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迅速打开市场,获得客户认同,摆脱企业生存困境,从而也就使得其对市场份额的追求变得最为紧迫。新创技术企业往往容易忽略技术的继续升级和研发活动的持续进行,而产生产品周期性风险。四是知识产权保护风险。初创企业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创业团队技术人员同时又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及时申请专利,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和有力的保护措施,造成研发成果被人剽窃,企业所有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的风险。五是技术开发队伍管理风险。当今的企业人才流动性很大,合理及适度的人员流入与流出,不仅可以使企业不断吐故纳新,保持创新精神,而且对企业内的人员也有激励约束作用。但是如果新创成长期的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不仅使企业伤筋动骨,而且可能泄露企业机密,同时壮大了流入企业的竞争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技术投资风险。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由于扩大企业规模和维持营销的正常运转,资金需求大量增加,投资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决策风险。新创企业处于成长期阶段,企业战略布局受“做大、做强、做优”驱动,一般采取扩张型投资战略,表现为巩固现有市场地位,进行横向扩张,实现规模扩张,或者纵向扩张,实现企业价值链延长,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投资过程不规范、投资项目管理水平低、企业经营不善等方面。二是投资资金风险。“现金为王”是在现代企业家中流传甚广的格言警句,然而在现实中因此翻船的企业却不在少数。所调查的企业就有一家由于对市场缺乏理性把持,过热投资造成自身骑虎难下的局面,最终不得不转卖产业。

新创技术型企业成长期技术风险防范策略

技术是一项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技术风险应对也是一项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新创技术型企业,采用适宜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技术系统的活力,尽可能降低技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技术战略风险防范。一是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工程方法。新创企业首先应着眼于外部市场,而不是完全被自身内部所掌握的知识所驱动,也不应囿于当前的产品和服务。要根据企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和综合实力的高低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合理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减少技术开发与技术选择的盲目性。同时,企业技术创新应注重前期市场调研,从顾客认为重要性程度较高的产品特性人手进行设计,在关注消费者主要需求的同时,研究顾客的相关需求,彻底了解自己的产品,善于发现自己产品的缺陷,采取符种可能的措施克服这些弱点。二是组建技术研发联盟或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可以采用模仿创新战略,借鉴其它企业获得成功的经验、成功的模式,总结成功的经验,摸索探讨出适合自己的战略模式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或者可以组建技术研发联合体,新创技术型企业可以从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大学之间的联合模式、项目合作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中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联合合作战略,从而为公司降低技术投入和化解技术风险。三是新创企业市场开发要以机会为导向,注重创新,精准定位。新创企业的营销者应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机会,积极地探索新方法来赢得客户,以创新性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外部资源。企业要认真研究市场机会,拓展产品和市场的边界,从广阔的行业市场中寻找最适合的消费者群体,创新市场需求,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去认识产品,创新产品价值,寻求自身特色和优势。

篇(7)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石油是当今社会使用最为普遍的能源,而且尤为珍贵。目前,石油的长距离管道运输是石油运输的主线。石油管道的安全性不仅关系到能源问题,而且一旦管道出现事故更能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因此,如何确保石油这种珍贵的能源在管道运输的中的安全性,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二、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是指管道管理单位通过对管道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将管道运营的风险程度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 达到降低管道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石油管道经济、安全运行的目的。石油管道风险本身是一个动态量,随着时间不断改变,石油管道风险管理也是动态的,是一个循环、调整的过程。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实质是评价管道系统不断变化的风险,并对石油管道做出相应的维护、调整。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经济价值是将管道系统总风险率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并将控制风险的费用限制在合理范围内,将有限资源优先用于对管道影响大的风险因素的控制。综上所述,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潜在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少事故的损失,减少事故后用于管道维修及环境恢复、停输损失等方面的费用。另外,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还可以优化配置有关维护管道安全的资源。

三、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现状

1、国外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状况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初,美国的许多石油管道都已经应用风险管理技术来指导管道的维护工作,随后欧洲较为发达的国家也先后开发和推广了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该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定性、半定量到定量分析三个阶段,可适用于不同情况的需求。

定性风险评价的主要作用是找出管道系统存在的事故隐患、诱发事故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导致管道事故的发生,分析事故的危害程度,最终确定控制管道事故的措施。传统的定性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安全检查表(CL)、预先危害性分析(PHA)、危险和操作性研究(HAZOP)、事故树分析(ETA)、故障类型、影响和致命度分析(FME-CA)等。

管道风险的半定量分析法以风险的数量指标为基础,对管道事故损坏后果和事故发生概率按权重值各分配一个指标,然后用加和除的方法,将两个对应事故的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相对风险指标,最常用的是专家评分法。

定量风险分析是管道风险评价的高级阶段,它是将产生管道事故的各类因素处理成随变量或随机过程,通过对单个事故概率的计算得出最终事故的发生概率,然后再结合量化后的事故结果,计算出石油管道的风险值。

2、国内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许多重点院校和研究部门在引进利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发展和提高我国石油管道风险评价技术奠定了基础。

国内目前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正处于风险评价技术的研究阶段,风险评价技术应用基本处于半定量化分析水平上,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国际通用的专家评分指标体系法,还没有制定出石油管道风险评价技术标准和石油管道数据库标准,石油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技术的研究尚处于研究阶段。

四、风险管理的技术

石油长输管道风险管理是指对管道风险进行识别、评价、控制和再评价的过程,具体流程见图1。在石油长输管道的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是找出管道的各种明显和潜在风险并收集用于风险评价的资料的过程; 风险评价是对一定时间周期内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对管道系统产生危害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的过程; 风险控制是对风险接受或规避的执行过程; 风险再评价是在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之后,对管道风险进行重新评价,以了解管道风险现状的过程; 风险管理效能评价是对管道风险管理的过程或部分过程的效能进行评价,以发现管道风险管理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以不断提高管道风险管理水平。

图1 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可以为其他过程提供所需要的资料。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可以量化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排序,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当前的长输管道风险评价多采用指标评分法。该方法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给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赋分,根据赋分结果计算相对风险数。

指标评分法采用如下数学模型:

R = P( H) × P( S) × V × E

其中,R 为管道风险; P( H) 为风险发生概率,即风险易发性;P( S) 为风险影响到管道的概率; V 为风险影响到管道后对管道的损伤程度; E 为管道失效的后果。

五、我国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1、建立石油管道的风险评价信息数据库

管道设计、施工、运行的历史统计数据和资料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数学模型、指标体系以及结果的精确性都取决于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可靠性,因此,必须根据风险评价的技术要求建立管道运行历史数据和环境特征参数数据库。近期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制定管道信息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和分级标准。然后,由管道公司牵头组织,各输油(气)公司组织人员将每条管道的有关参数按要求录入各自的子级数据库,必要时可以通过智能清管器内检测技术来获取在役管道内部的缺陷参数,掌握石油管道的结构特性现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数据采集费用。

2、我国石油管道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管道风险评价方法是专家评分指标体系法,美国、加拿大等风险评价研究开展较早的国家根据此方法的基本原理制定了各自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以指导本国的管道风险评价工作。由于我国石油管道系统的输送介质、沿线环境状况、设备和管理水平等都与国外有很大区别,因此在借鉴国外成熟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管道的具体情况,尽早编制出石油怜道风险评价的行业技术标准,用以指导各条管道风险评价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实践,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信度和可比性。

3、集中力,研制开发管道风险评价的计算机软件

目前,国外有许多管道风险评价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各国管道的实际情况不同,影响管道事故的主要随机因素和概率分布模型不同,用于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如果直接引进国外的软件进行评估,将会得到误差较大的评价结果。因此,在现阶段,可以先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专家评分法建立评价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集中力量自行研制开发管道风险评价软件,然后尽快在现役石油管道进行现场应用,根据实际应用结果对模型不断修正、完善,使之逐渐成熟。长输管道风险评价软件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六、结束语

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石油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确保石油长距离运输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在石油管道风险管理技术中风险评估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我国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还需要我们努力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孙永庆.我国燃气管道风险评估现状、差距及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4.

[2]胡灯明,骆晖.国内外天然气管道事故分析[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

篇(8)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充分地识别出各种风险,才会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内审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首先是从其风险识别开始的。风险识别是指借助于各种分析方法,完整地辨识出风险的来源和所在。这些方法主要有:

(一)政策分析法主要是分析辨识政府制定的政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政治社会稳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贸政策以及环保政策等的分析,以识别危害性风险的具体来源。

(二)制式表格法利用保险业或专业风险管理组织设计的标准表格来辨识风险。常用的表格主要有风险分析调查表、保单检视表、资产暴露分析表等。这些制式表格是针对一般企业组织设计的,可通过登陆相关组织的网站获取。其优点是经济方便,缺点是缺乏弹性,无法满足特定企业的需求。

(三)财务分析法一是结合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来辨识企业所拥有的实质资产、财务资产及其面临的风险;二是利用财务比率的计算来综合分析辨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z”计分公式的运用:z=1.2x1+1.4x23.3X3+0.6x4+x5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广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优先股与普通股市值/负债账面价值;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可根据最后计算出的“z”值结果来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状况。三是流程图分析法。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图来判别企业的经营风险,如图1所示。根据该企业的材料供应流程和产品销售流程,可分别判断M企业正面临供应商过于集中与客户过于集中的风险,进而判断该企业具有较大的营业中断风险。四是实地检视法。指企业风险管理人员和内审人员通过与实际操作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了解风险状况,以及实地检查企业资产等方式来判断企业风险。仅仅运用一种或两种方法是无法全面识别企业所面临风险的,因此,内审人员在评估时通过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风险识别技术,来确认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否得到最大程度地识别。

二、风险评估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在识别出风险以后,就要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重要性与危害程度,从而为企业的风险控制确定重点。风险评估包括两个方面:风险损失频率估计和风险损失程度估计。

(一)风险损失频率估计估计风险损失频率,主要是通过计算损失次数的概率分布,这需要考虑三个因素:风险暴露数、损失形态和危险事故,三项因素的不同组合影响着风险损失次数的概率分布。如果企业建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可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历史数据来估计损失频率。一般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将风险分成五类:几乎不发生,约每一百年或更长时间发生一次;可能但未曾发生,约每二十年发生一次;发生过数次,约每五年发生一次;经常发生,每两年发生一次;绝对发生,一年发生一次或几次。不同的企业还可予以进一步细分。

(二)风险损失程度估计风险损失程度的估计需考虑三个事项:同一危险事故所致各种损失的形态、一个危险事故牵连的风险暴露数以及损失的时间性和金额。而对于财务风险损失程度的估计,最新的方法则是风险值(VAR)法,即在既定的风险容忍度下,市场状况最坏时确认投资组合最大的不可预期损失。同样,按风险损失程度可将各种风险划分为五类:最严重,损失金额占营业收入的10%以上者;很严重,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7-10%;中等,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5~7%;不严重,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3~5%;可忽略,损失额占营业收入的3%以下者。不同规模企业可按不同比例予以划分或细分,编制风险矩阵图表,以判断各类风险的重要性和损失程度。如表2所示可以初步确定,以2-4分为低度风险,5-7分为中度风险,8-10分为高度风险。风险度不同,企业的风险控制方法组合也会不同。内审人员在审查本企业的风险评估时,一般结合本企业的资产规模、风险承担能力、行业背景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评价本企业风险评估所选方法的适当性和风险划分的合理性,以最终判断确认的风险管理重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

三、风险控制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按各类风险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通过降低损失频率,缩小损失程度,将可能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一般的风险控制方法有:

(一)风险规避当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不能由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利润予以抵消时,放弃该项经营活动以规避风险就成了最可行的方法。风险规避包括完全规避与部分规避两种。完全规避,要不惜放弃伴随风险而来的盈利机会。部分规避,则要综合考虑成本因素和社会、心理等其他非经济因素。规避一般包括两种策略:一是进攻型规避,即在高收益和低风险替代选择中,选择高收益而不顾忌风险;二是防守型规避,即在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替代选择中,选择低风险而不在乎收益。

(二)损失预防与控制一是在危险事故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引发危险事件的因素,减少危险损失频率。企业的各项安全防火、防盗以及财务预测、债务人信用评估等属于此类损失预防;二是危险事故发生后,采取相关措施控制损失蔓延,以降低损失程度。如紧急抗灾、股票投资止损线等就属于此类损失控制。

(三)风险分散与中和风险分散是指企业利用多元化经营、多方融资、资产多元化,以及争取供应商和客户多元化等措施来分散经营风险;风险中和则是利用套期保值、远期外汇业务等措施来避免价格、汇率等风险。

篇(9)

中图分类号:F426.63

1 研发技术管理风险及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电子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在电子研发研发过程中,严格控制技术风险成为了决定研发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由于电子产品的现实研发中,存在设计规划,市场调查以及项目实施力度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电子产品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甚至在电子产品中造成研发事故,因此在电子研发研发技术中做好研发技术的风险评估对研发的顺利开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针对研发技术风险开展对应的措施在当下研发研发中也是尤为重要的。

1.1 研发技术管理风险。当下我国的电子研发研发企业尚未对研发技术问题进行全面认识,对研发技术管理风险内涵认知的不明确导致了研发企业无法针对管理风险设立方案,加之我国电子研发研发设计方案的设定仍受到传统模式的束缚,更是阻碍了我国电子研发的研发技术目标的进一步优化。在研发技术管理技术中,项目规划设计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研发技术管理风险。由于研发项目的构思不够深入,规划设计也会出现偏差,进而造成研发中重要的边界条件出现遗漏,影响到研发研发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1.2 研发技术管理风险特点。分析研发技术管理风险内容可知,其管理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多变性,复杂性和被动性等。从研发技术管理风险的多变性角度分析,由于电子研发的全技术中,每个研发项目中的研发风险的种类和程度是不同的,这就使得研发技术风险的质量呈现多变性,无法在项目研发中得到统一处理。由于研发技术所面临的风险是多层次性的,加之电子研发研发多为大规模,长周期的研发项目,因此多个研发技术管理风险会相互联系,其错综复杂的风险关系也提升了风险的复杂性。在电子研发研发技术中,由于某一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风险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研发研发中企业无法通过主观能力控制研发技术风险,只能通过在风险发生前做好预防并在风险发生后及时改进的方式保证研发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

2 项目技术风险评估原则

2.1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风险管理创新首要的就是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管理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生产力与管理模式既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劳动力、劳动对象及工具是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提高生产力水平。劳动力是生产力中的主要部分,在三要素中占据主动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于劳动力也就是研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之研发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研发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建筑行业的研发技术风险管理必须严格遵循生产力三要素协调发展的原则。

2.2 适应市场的需要。技术风险管理创新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充满着未知和变数。只有对电子市场有准确的预测和充足的准备才能获取经济收益。只有保证了企业的经济收益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企业项目管理创新必须按照电子市场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实现全方位管理。技术风险管理不仅要对可见部分即具体施工环节和管理环节进行创新,同时也要对未知部分即技术管理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对于技术管理风险的管理与防范也是提高研发项目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风险管理主要是在分析各种能够引起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方式来实现对于技术管理风险的控制,进而提高研发技术风险管理的质量。

3 手机开发项目技术风险评估方法

3.1 风险应对。技术风险被识别和量化后,组织必须制定一项应对风险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即应对措施。手机开发项目风险应对主要是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应急计划和应急储备。风险管理计划记录了管理整个开发项目中所出现风险的程序,概括了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的结果,并描述了项目管理团队进行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其主要内容。

3.2 风险回避。所谓的风险回避就是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可能造成技术管理风险的因素进行有效遏制。风险回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就先期回避,再有一种就是在施工过程的中期回避。两种方式都能够做到风险回避成本远远小于不回避成本。先期回避主要在对于高风险的施工项目拒绝进行合作,中期回避主要是根据施工情况果断判断项目未来发展情况,进而终止合同。风险回避是种理论上的风险控制方法,这种方法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应用空间,大部分的施工企业都不会采用这种方式降低技术管理风险。

3.2 损失控制及转移。损失控制不同于风险回避,损失控制指的是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方式来降低技术管理风险,损失控制的主要内容就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技术管理风险的特点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技术管理风险,损失控制主要是控制技术管理风险发生的几率,还有就是在技术管理风险发生后,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技术管理风险扩大化。风险转移不同于损失控制,属于一种财务手段,因为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部分类型的风险无法通过上述手段来解决,这就需要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来降低对于风险的控制,风险转移并不是非法手段,属于正常的财务活动。某些风险对于某种企业而言能够造成损失但对于其他企业而言未必能够造成损失。需要明确的是风险的转移必须采取合法的途径进行,要遵循我国法律法规。通常情况下技术管理风险转移一般都用于研发承包中的分包,利用这种方式来降低自身承包风险的压力,有效降低技术管理风险有可能带来的财产损失和施工成本的增加。

3.3 应急计划与应急储备。应急计划是指一项己识别的风险事件发生时,项目团队将采取的预先确定的措施。例如,如果项目团队知道,在本阶段一个新的软件包不能及时,他们将不能将其用于他们的项目上,那么他们可能会有一个应急计划,即采用已有的旧版软件,在下一个项目阶段再行验证。应急储备是项目发起人为了应付项目范围或质量上可能发生的变更而持有的预备资金。它可用来转移成本风险和进度风险。例如,如果项目因为员工不熟悉一些新技术而导致其偏离既定的轨道,那么项目发起人会从应急储备中提出额外资金来聘请公司外的咨询师,培训和指导项目人员采用新技术。

4 结束语

电子技术中的技术风险同其他商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是一样的,项目经济利益越高,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就是任何高利益的经济回报都是伴随着高度的风险来的。根据生产经验而言,技术风险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人为控制的,业主和承包商的管理水平是影响技术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施工合同签订双方的都应该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处理管理工作,分析能够造成技术风险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施工管理工作。技术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坤.电子研发技术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J].电子经济,2012.

[2]朱珊.国际电子研发中的项目风险管理[J].电子经济,2012.

篇(10)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 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 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 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 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篇(11)

柜面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窘境

传统的柜面管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仍比较集中。一是涉及银行操作风险的业务处理流程不但包括业务操作流程,还包括证件、凭证、现金的实物流程,很容易造成多流程协同工作的逻辑顺序错误,从而导致后续一系列处理方式的错误,给银行带来风险隐患和损失。二是柜员身份的识别与控制主要依靠柜员号加柜员密码和柜员身份识别卡的手段实现。柜员密码的易失窃、易泄露及柜员卡的随意“借用”与盗用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三是由于系统控制刚性不足直接造成事后监督与稽核检查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且事后监督仍依靠网点内部执行,稽核检查实施周期较长,无法对业务起到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作用。四是在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中,分支机构负责对操作风险事件的数据进行收集并上报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由于分支机构所在的外部环境不同、服务产品不同,导致上报数据的内容和标准不尽相同,这就为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分析、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决策等带来很大的困难。

因此,仅仅依靠操作风险管理流程规章制度等软约束条件无法满足有效防控柜面操作风险的要求,还需要通过不断引入科技创新手段、提高银行自身IT系统风险防控整体实力、建设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降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黄河农商行的选择和实践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监管日益规范的大环境下,区域性商业银行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监管框架下建立切合银行发展特点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黄河农商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从业务出发,建立特定的操作风险基础框架和技术平台,由各业务部门广泛参与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黄河农商行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和风险管理基础,按照业务条线或职能部门的重要性程度分别展开,先选择实施部分操作风险管理模块,再逐步推动其他模块的建设。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充分评估外部环境及银行现有风险管理基础的前提下,确立适当的建设目标,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系统在银行的实践中得到有效使用。

应用指纹识别技术,杜绝柜面身份认证安全隐患。2008年初,黄河农商行实现了全辖范围内使用指纹登陆与认证方式进行核心系统柜员身份识别,并在2009年第二代综合业务系统中继续沿用。

多种渠道实现客户身份有效识别,先后应用客户指纹识别、客户图像采集、身份证读卡器、人民银行联网核查直连等技术。

应用影像识别技术实现自动验印。黄河农商行逐步上线行内电脑验印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处理系统,2013年行内验印的使用率与成功率分别达到了89.3%和96.7%。

应用影像传送技术,实现柜面远程集中授权。目前,黄河农商行远程集中授权系统平均每日授权业务量为1300~1400笔,授权柜员日均处理授权业务100多笔、影像档案日均产生500M左右,正常授权率97.21%,瑕疵授权率0.54%,拒绝授权率2.25%,柜员操作规范性显著提高。

收益及效果分析

操作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化。系统通过建立违规问题识别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和违规问题处理流程,记录了管理制度执行和工作人员的履职过程,采集业务系统的数据并加工分析,从中识别违规问题,对违规问题的检查和纠改过程进行规范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