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言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出初中化学的启蒙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初中化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化学基础技能,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和深入学习,并且还能够使学生自主的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除此之外,初中化学教学还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认识到了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学生的化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给予相当的重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虽然我国中学的化学教学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着化学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1教学设备有限
化学教学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学科来说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化学教学过程就需要更多的教学设备,教学设备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的成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并且也没有什么额外的经营项目,就直接导致学校配备的各种教学设备有限,基本上就是在教师当中配备了一些基础的多媒体装置。但是化学教学不仅仅需要多媒体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室配置设备以及充足的实验室,但是兴建化学实验室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并且实验室的配置装置也需要很昂贵的费用,学校就限制了这些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在进行化学教学实验的时候,学生和教师就会特别小心的进行操作,甚至出现有些学生根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就根本不会亲自动手操作,这就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有的学校的教学设备比较的旧,还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着就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的教学效果。
1.2教师的教学水平跟不上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水平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比较大,虽然现在的教学都已经实施了新课改,但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化,很多的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主要还是应试性的教育,没有很好的贯彻新课改提出的素质教育。另外就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课本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但是还有很多的教师无法较快的适应新的教材和版本,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会按照老旧的版本进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新课改的目标和宗旨。虽然学校的一些教师也在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往往一个教师同时教着几个不同的班级,就更进一步加大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日常繁重的工作使教师没有比较充分的闲暇时间来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学习,因此这就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目前的教学评价方式还是过去的考试这一种方式,然而化学既综合了理论知识又包括了实验知识,简单的考试方式根本不能很好的提高化学的教学水平。
1.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对学习还是缺乏兴趣,尤其是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学生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和心理障碍,学生一般都存在着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里和逆反心理,甚至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不亲自动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着严重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2提高化学教学水平的一些可行性建议
2.1加大化学教学设备的投入
由于化学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很多的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支持,因此学校要配备完善的教学设备,尽可能的建设条件优良的实验室,并且还要保障实验室的各种实验仪器和化学药品的充足,另外还要确保实验药品的质量。在进行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选购的时候不仅仅要注意价钱还要特别注意质量,尤其是一些危险的化学药品的质量。一旦危险药品的质量不合格就会给实验室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甚者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身安全。教师和学生在使用化学实验室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另外就是对于一些比较陈旧的设备,学校要及时的维护和更换,要为学校的化学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支持。
除此之外,由于化学设备的投入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但是学校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充分的调动各种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充分的借助社会的力量积极的完善化学教学设备。
2.2努力提高和转变教师的观念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首先就是学校要积极的招聘一些有着现代化意识的专业化学教师,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并且还要积极的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使其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能够更好的为化学教育事业服务。然后就是教师自身要注重对新课改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积极的运用各种闲暇的时间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另外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来引导和教育学生,除此之外就是要特别注意化学的实验教学过程。
2.3积极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化学的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就是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训练,积极的开展各种化学竞赛和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就是学生自己也要不断的从化学的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尤其是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寻找到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化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88-01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不但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和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命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亦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职业上最直接的体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途径丰富,方法多样。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互动与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化学课堂焕发了生机,但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互动形式单调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此外,还有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
2、互动作用失衡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作主体、谁作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成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3、互动深度不够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象一条孱孱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建议:
1、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留出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空,确保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与整合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蹲下来”跟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距离,使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
2、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
3、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
实施师生互动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师动生不动”,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是直接原因是没有能够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注意积极地鼓励学生的参与行动,没有给足学生发言的机会和行动的空间,还有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行为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78―01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的核心内容,新课标增加“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内容,并具体列出了学生需完成的八类基础实验,突出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被大打折扣、地位弱化,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陷入困境。
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困境
(1)保障不力。一是实验室、仪器室建设滞后。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多无排水设施和排换气系统、供暖设备,电路设计不能满足实验需要。二是实验仪器和药品保障跟不上。三是化学实验管理师资缺乏。农村初中未配备过专业化学实验管理人员,学校编制中也没有教学辅助人员编制,仅由化学教师兼任实验管理员。
(2)考试评价制度不力。一是中考改革降低了化学学科和化学实验考查分值。二是化学学科中考压力偏大。化学知识点繁杂细碎,讲授新课耗时长,应考压力大,挤占了实验探究时间。三是学生实验技能未列入考核项目,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很少组织师生实验技能竞赛。
(3) 管理服务不到位。一是教学管理中实验意识淡薄。学校多认为实验做与不做对学习影响不大,反复讲、练也能考出很好的成绩,做实验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做不如不做。二是教学评价跟不上。对实验管理不重视,一名化学实验管理员的工作量被认定为3个课时,但实际工作量要大得多,且实验管理不列入评优选先考核项目,教师积极性不高。三是后勤服务不到位。初中化学实验多集中在秋冬季学期,天气转冷,实验室需要供暖和热水、洗涤用品和纯净水等,一些学校不愿为此提供相关服务。
(4)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一是学科师资补充不及时。部分初中的化学教师仍由非化学专业教师担任。二是教师动手能力弱。化学实验要求规范操作,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难以达到要求。三是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用多媒体 “讲实验”比“做实验”要轻松得多。
(5)学生实验基础较差,积极性不高。一是学生实验基础差。有些农村学生几乎没接触过化学实验,没有实验思想准备和实验能力基础。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不高。九年级学生认为实验无助于提高成绩,而做题见效更直接。农村家长过多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实验探究能力培养漠不关心。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建议
(1)确立化学实验的核心地位。初中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站在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的高度看待实验教学。
(2)保障实验教学。把农村初中实验室、仪器室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定期更新和补充实验设备、仪器和药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拨出一部分投入到实验教学中。扩大农村学校教辅人员编制,改善实验管理员的地位和待遇。
注:本文系2015年度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系列论文;课题批准号:LN [2015] 14
初高中化学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教学阶段,其衔接问题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是目前高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在目前的化学教学改革中,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 重要环节。笔者在多年的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一直对该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进行思考和探索,得到的一些体会供化学教学同行参考和探讨。
1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是复杂多样。但其主要成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
尽管中学化学教学全程贯穿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但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尤为注重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和形象思 维,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高中化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既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又为学生今后 的分流和高考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高中化学知识在科学化的基础上,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知其所以然”,即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 具体问题,并能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高中阶段虽仍为基础化学,但其知识容量与思维难度均远远高于初中阶段。
2、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
作为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虽然初三时已将化学的整体面貌呈现给学生,但学生到高中才真正系统、全面地接触化学。因此,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知识点重复、交错、衔接不到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1)有些内容初中已有,但 高中须进一步加深、完善。这些内容由于在初高中时所涉理论不一致,或者解决思路不一,容易导致学生的困惑。如氧化还原的概念,初中是建立在得氧失氧基础上 的,是狭义的概念,而高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阐述氧化还原反应。初中的概念形象易学但不全面科学,适合初中生接受特点,而在高中阶 段要让学生接受新的理论观点,需要将不同的观点进行优缺点比较,以理服人。
(2)新课标删去的部分初中老教材内容,在高中教学却又要用到。如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物质的溶解过程、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离子的概念、电离的概念以及溶液导电性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等。
(3)初中老教材中没有、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内容,如:物质的量、焰色反应、营养素、气体的制备装置的选择等。这也对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还存在新老教材的衔接问题。新教材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与高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差距越来越大,也给高中阶段教学增加了难度。
3、教学方法不同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的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化学教学,由于 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 量大、难度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又加上教师教学风格 的差异,这就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节奏。如在化学计算方面,学生对初中学习的 质量计算根深蒂固,很难接受物质的量的计算和思维方法。
4、学生学习习惯不同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依赖性较大,习惯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记忆、模仿较多,主动分析、理解较少,往往把课后学习等同于完成作业。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无论是知识难易程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有着质的跨 跃。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前自学预习、上课做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总结梳理评估来加深理解,通过思考和归纳总 结规律、掌握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高一新生多数满足于过去的学习方式,在潜意识里普遍乐观估计高中阶段的学习,对挫折承受力差,情感脆弱,一 旦遭遇困难便动摇了学习的信心。所以,一些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不能及时改变学习习惯和调整学习方法,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 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成效,并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2 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建议
针对上述造成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探索出有些有效的处理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其核心是一定要充分发挥高中教师的教学能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组织安排上,要提高衔接意识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适时组织初高中教师相互听课,了解对方课堂教学现状;开展 初高中教师座谈,交流教学对策,帮助找出初高中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如当讲到离子和酸碱部分时,学生表现出茫然和困惑的表情。为此,我马上联系了工作室的初中同事,才得知 初中新教材中酸、碱分别定义为“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和“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而不再介绍离子。因此,我就着手调节教学安排,加强离子概念的衔接和 相应的练习,再引出酸碱的高中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以及“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并为后续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学习打下基础,取得了良好效果。
2、在学科知识层次上,要认真钻研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新老教材的体系和内容。高中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点在 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初中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教学安排中做相应调整。如初中的复分 解反应条件为:要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而到了高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条件改为:要有气体、沉淀和弱电解质生成。但反应Na2CO3 + HCl NaCl + NaHCO3无 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生成,为什么能进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最终可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反应朝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3、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的放矢
初中数学差异化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了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差异化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差异化教学的内涵
差异化教学是指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差异化教学是学校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学习经历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则根据教学参考书中的规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且采用统一的教学评价,整个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性格差异;并且老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还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差异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并且教学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老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差异化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施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学生差异化
实施差异教学首要的一步即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差异化分析,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个性化的学生档案。老师可以通过定期家访、开家长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等方法掌握更多情况,然后再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分类标准建立学生档案。分类标准可以是考试分数、作业成绩、回答问题的频率等量化标准,也可以是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等非量化标准。通常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兴趣高,可以自主完成学习;B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完成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具有向A层发展的潜质;C层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缺乏学习兴趣,难以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当然,学生的分层并非一成不变的,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审核,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充分发掘B层学生的潜力,激发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差异化
学生的层次不同,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当然,老师的课堂教学要机动、灵活,尽可能使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要求A层学生独立、深入地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而B层学生可尝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应用题,C层学生则要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计算步骤等。再比如学习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坐标的问题时,可以要求A层学生采用图像法解,而B层及C层学生可采用求方程组3x-y-1=0与3x+y-5=0的方法解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可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其实际特点学习数学知识,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作业设计差异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也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课后作业单调、乏味,学生的积极性差,在差异化教学模式中,作业设计差异化形式多样,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来说尽量做到难易适中,因此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作业质量。比如在学习“绝对值和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时,针对C层学生可以设计以下作业:-5的绝对值是多少?为什么等于5?如何用符号将“-5的绝对值是5”表示出来?一个绝对值为6的数字是什么数?哪些整数的绝对值小于3?这类问题涉及的都是基本概念的基础知识,学生只需掌握绝对值的概念即可解答,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信心。针对B层的学生,可设计以下作业:(1)如a为有理数,则|a|一定是( ),从下列答案中选择:A.正数;B.不是正数;C.负数;D.不是负数。(2)如果|x|=|-8|,则x=?这种作业需要学生计算绝对值,得出“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且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的规律。针对A层学生,则可设计以下作业:(1)|a|等于多少?(2)a、b、c均为有理数,其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a b 0 c
根据数轴上三个有理数的位置比较|a|与|b|、|a|与|c|、-|a|与-|b|、-|a|与|c|等。第一题需要学生分类探讨a分别为正数、负数和零时,会得出什么结果;第二题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绝对值的含义才会正确地比出大小。
三、差异化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虽然差异化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优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认知差异及个性特点。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老师必须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帮助其建立学习自信心。其次,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基本态度,老师与学生之间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差异,而非人格的高下,因此老师不能以轻视的眼光看待学困生。最后,老师要对学生保持最大的尊重,从多个角度、长期、持续地对学生作进行性评价,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其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在初中化学教学当中,需要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笔者使用的是沪教版教材,在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时结合沪教版的教材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使化学课堂教学创新、高效。
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义解析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化学课堂实践教学与评价相融合,通过学生的自我与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从学案中收集学习信息等方法来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然后采取有效措施来缩小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学评价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收集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和证据,以此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学观点。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评的融合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与教学彼此分离,评价往往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后才进行的安排,游离于教学之外,而且评价也不是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实施。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学与评价紧密联系,实现统一,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与发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评”相互促进,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明确、评定标准的确立、弹性学案的编写来实现“教、学、评”的相互融合,达到教学目的。
2.重视学习过程的发展
现如今,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成为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问题。新课改呼吁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高能力的精英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进行评价的标准就是练习册、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分数。这样的评价模式博得师生的好评,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歧路,创新意识被淡化。在新型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评价与教学联系紧密,不可分离。评价完全融入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基础水平,使学生个性得到解放。比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针对化学平衡及反应方程式内容的教学,可就化学平衡进行题型设计,然后对影响化学平衡的各种因素和条件进行回顾,令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全新认识,再进行自由分析讨论,最后在详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而后进行标准评定。这种以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的教学方法,做到了教与评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先评后教的设计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设计缺乏目标的导向,只重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比较差。评价要建立在清晰的目标基础上,根据目标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使目标得以实现。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已不再是仅仅完成教学任务后的活动或者是单一的做题练习与考试。课程的标准是它首先要思考的,它的学习目标的设定是根据课程标准所对应的学习结果来设计制定的,然后确定达成目标的条件,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与完成学习目标的距离,根据目标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4.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评价被异化,一方面,窄化了评价方式,只限于纸笔考试测验;另一方面,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过程与知识的掌握,对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情感过于忽略。选择评价的方式往往取决于评价的内容与目标,由于评价的内容和目标按课程标准规定是多元化的,所以就决定了在“教、学、评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评价的内容和目标要多元化。
三、设置“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流程
1.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精心设定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出发点与结束点,对于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制定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教学结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统领和指导作用。比如,在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针对“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环节授课时,首先要对金属材料属性、化学性质、资源利用及保护等教学单元的过程目标进行确定,然后再用提问方式对每个课时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例如,影响铁锈腐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对结果猜想依据是什么、通过实验设计方案得出什么结论,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2.标准的确定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定标准是在教学目标确立以后,依据教学实际制定的。评定标准是学习目标的评价标准和准则,让师生明白什么样的情况为合格,什么样的标准为优秀等,为后续工作确定方向,为结论寻找证据,充分体现评价设计先于课堂教学的特点。
3.学案的编写
评定标准同时是学案编写的重要依据,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学案编写,实现对学生学习当中信息的搜集,根据整个学习研讨活动进行学案填写。
四、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1.创建有利情景
情景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可借助实验、图片、科学资料以及活动的精心设计来进行情景创建,对学生既有的经验、想法抑或设计问题的方案等进行激发,然后利用多元化交流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2.整合有用资源
教学巡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的同时,还对有用的“原始资源”进行捕捉汇集,整理,形成有用的新型资源,最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反馈,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补充、修正,对学生原有的概念知识进行升级,并且形成全新的标准,然后对这种评价标准在学评共建的基础上进行转化。
3.优化评定标准
让学生对自身的表现标准清楚了解,是使学生实现学习自控能力的重要条件。通过对规范用语进行整合、提炼,使制定的标准得到师生认可。学生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反思,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大大增强。
五、结束语
构建科学高效的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及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是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程度,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初中阶段是学生们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其发展、锻炼自身思维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们自身对于学习内容的感兴趣程度、智力发展水平、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客观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造成了学生摄取初中物理知识时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局面。差异化教学是一种以“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为主要理念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师在具体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充分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情况而开展针对性教学,一方面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初中物理知识教学效率的提升[1]。在下文中,笔者则基于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具体分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实践与应用,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参考思路。
1正视学生客观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时会有着不一样的想法,进一步的,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感兴趣程度与吸引力也是不尽相同的,而这种不同的个体差别也直接决定了学生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有着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一情况则提示教师,在开展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情况。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以及抽象性都相对较强的学科,而学生们的智力差异、学习动机差异、兴趣差异等都会影响他们自身物理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们的这种认知差异做好相应的课程导入工作,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帮助他们都能够融入到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当中[2]。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大气压强”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压强这一看不见、摸不清的知识点,可以先进行“易拉罐变形”的小实验,并引导学生们在面对直观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思考“压强”与“变形”之间的联系与因果关系。此时,不仅学生们的注意力会被实验现象所吸引,在教师的引导下,无论是已经预习过、没预习过或者是思考深入、只停留在现象表面的学生都能够围绕大气压强的现象与规律进行探究,课堂教学效果也将进一步提升。
2确定差异化目标
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并正视这种差异后,教师则应当根据学生们的这种差异情况为其制定好不同的学习目标。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的备课工作都过于忽视“备学生”这一环节,往往制定了一套全班相同的学习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所制定的目标无法满足优等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对于后进生而言,这一目标又难以达到。但若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差异化目标,这一尴尬的备课、教学情况也会迎刃而解。确定差异化目标就是要结合不同能力水平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学习水平进行针对化教学,从而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滑轮”的相关知识时,则可以针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为其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注重强调应当掌握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工作原理,且能够明确区分,了解两种滑轮之间的异同点;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则应当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其思考两种滑轮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与应用;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鼓励其发散思维,如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滑轮组组装,能够合理改变滑轮组滑轮结构使其交替工作使用等。如此一来,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设计,在满足学生个体与群体差异化学习需求的同时真正做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
3开展差异化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所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进行有机结合,根据具体地课程设置差异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运用教授法、练习法、课堂交流法等进行“惯性知识讲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在课堂上为学生们进行示范,如拨动一把放置在课桌上的直尺一端,通过震动使其发出声音,使得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由震动产生的”这一知识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内容时,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次性纸杯、鱼线等工具进行传声筒的制作,使得学生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真切、生动地理解教材中生硬的文字叙述。总而言之,开展差异化教学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因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让所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布置差异性作业
在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也应当遵循差异化教学原则。作业是检验学生们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进一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加深与巩固。教师布置差异性作业,应当首要考虑所布置的作业是否具有较高质量,且不流于形式,作业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认知能力差异等情况,切不能让学生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更不可因难度太小使得学生感到作业无用。而学生们完成差异性作业,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了解自身的知识点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当前的作业完成情况而为自身树立后续的努力方向。从整体上说,教师为学生们布置有差异性的作业对于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5注重差异化评价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我切实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知识水平的教案,设计预习作业时把基本概念理解到位,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力求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而不是同一个教案一刀切.
二、备课要充分,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进行第十一单元课题1“常见盐”的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有选择地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本课的前半部分是基础内容,只要学生通过认真看书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以预习提纲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整理和疏通,学生通过预习这部分内容,就能顺利掌握了;而这节课的重点则是放在粗盐提纯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实验室.这个实验虽然很简单,但是我还是在预习提纲中详细列出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点以及何种原因会造成何种情况等细节问题.综合考虑了这些情况后,我在这节课中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把前面基础知识的内容简单扼要地带过,温故习新、导引自学部分重质不重量,把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在学生实验之前,我把重要的、关键的地方再次强调,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期间还会让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因为备课充分,再加上对学生错误的及时纠正,所以每一组实验都成功了,学生们都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同组学生之间通过充分的自主、合作和协调,也极大地培养了自我动手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当然,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不知道某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我注意到了,放在实验桌上的坩埚钳竟然没有一个组的学生用到过它,对于这种情况,在本节课的“反馈纠正”环节中我及时让学生进行了反思以弥补知识中的缺陷部分,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多进行实际操作.
三、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基本不讲课,学生自主学;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成了新时代教师的追求.由动而活,由活而生成、发展,“动而活”是教师的课堂灵魂.学生们在课堂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收获知识,收获成功,收获自信和快乐.教师由教书匠变成了研究型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主演”变成了“导演”.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和评价.上课尽量让学生多讲、多练,而我自己则尽快转化自己的角色.当我们进入了中考复习中的章节复习阶段,我坚持在课前把学生们的每一份预习作业都认真批改,这样就有效地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在每次展示之前,我都让学生先通过组内自主合作、讨论把问题解决一部分;而对于一些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难题,则可面向全班,让别组的同学参与解决.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频繁的语言表达过程中有了显著的增强;同时,由于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越来越注意讲解的技术和技巧,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越来越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总而言之,这次的实践过程让我体会到了成功的奥秘所在,也让我充分相信,只要坚持交流质疑,精讲点拨,重视互动探究,让学生活动走到实处,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也会像大城市里名牌中学的学生一样棒.
四、适时引入奖励评价机制
有效教学方案实施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没有及时引进评价机制,时间一长同学们上课又开始心不在焉、没有激情了.说到底,因为没有奖励,做好做坏一个样,导致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为此我引入了奖励评价机制:讲题出色的加分,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加分,能一题多解的加分,能想出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的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机制的引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进而达到在竞争中进步、在学习中积累知识的良好效果.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老师按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起着十分有效的导向作用。从因材施教的原则出发,课堂提问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
按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对于学生树立信心非常重要。对于在学习上无优势的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在提问中再不给他们以信心和机会,不使他们燃起希望的火焰,那么,这些学生有可能从此对你所教的学科丧失信心,这就是我们科任教师教学的失误和失败,是可悲的。
2.注意所提问题的启发性
提问的艺术性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问题在什么时候问,如何问,都有讲究,问题是否贴近学生知识结构,能否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哪些困难,是否还要作些铺垫或提示等等都要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千万不能在学生没搞清题意,回答问题语无伦次的时候大声批评和训斥,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引起师生关系紧张。
3.注意适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性评价。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经常要当场评价,而当问题回答得又不令人满意时,老师应当先表扬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性,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鼓励,同时肯定回答问题中正确的方面,然后再指出回答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借以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十分好奇,刚开始时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给予鼓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老师提问的学生和提出的问题明显减少,这中间除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问题的思考趋于成熟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格内向,腼腆,怕开口向老师提问;爱面子,怕提了简单的问题引起老师的反感和同学的嘲笑;缺乏进取心和钻研精神,基础较好,老师讲的基本上都能听懂,没什么问题可提;怕老师厌烦,认为要提的问题今后不一定能考到,省点心算了。
面对上述障碍,我们首先要在全体学生中间做好发动工作,提出“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不是会学习的学生”,“提问是学习走向成功的一半”等口号,鼓励和发动学生向老师大胆提问,对于胆小、腼腆的学生,任课教师应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壮胆,打消顾虑;其次对于那些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全班公开表扬,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对于从不提问的学生,给予善意的批评和鼓励。这样以来,我想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高涨起来,提问的学生一定会明显增多,班级的学习和探究气氛很浓。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精选一些学生所提出的好问题供大家欣赏和思考。
三、实验教学中以人为本会事半功倍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是化学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一位聪明好动的男生,用较少的时间完成了该节课的基本任务,然后,他随意地将不同的溶液混合在一起,我看到之后马上走向那位学生,他见我走过去马上停止了乱动,脸上的表情紧张害怕,等待教师的严厉批评。那天我一改常态和蔼的对他说:“化学试剂间的许多反应我们还没有学习到,有些物质间反应后能产生大量热,而有些物质间反应后能产生有毒气体等等。你想动手做一些探究性实验是好事,但必须有选择性地选取试剂。这样吧,给你布置一道课外习题,请你用实验证明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瓶口的白色固体不是氢氧化钠而是其他物质,方法越多越好。”在老师的信任与鼓励下,他开始了实验,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课后,他到办公室向我承认错误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批评我,而是让我继续做探究实验呢,以后,我会认真上化学课的,认真完成作业,争取期末考试考出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你的。”学生的一番话,使我触动很大,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有感情的,老师并不能一味批评学生,有时应该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会事半功倍。
学生实验之后,能否把实验用品放整齐,把玻璃仪器刷干净,认真做好桌面整理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实验室的面貌整洁,而且反映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那些清理工作比较马虎的同学,我认为我们不应该采用老师批评,甚至体罚的方法来强制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而应该采用人性化理念,采用让学生到整理比较好的小组参观一下,然后谈感受,集思广益。同时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使全班同学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认真思考,规范训练,一丝不苟,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良好的习惯。这样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2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的熟练掌握,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代的发展特点,从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一、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开放式问题和发散式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或知识点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这些问题常以“你认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方式呈现,而不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出现。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区域,让学生去“虚中求实”,激发学生去“填补”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兴趣,从而成为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
二、创设活动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有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我们生命的根。”生活即教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当今的中学生在生活中已对生活、人生、社会形成了一定的体验和看法,我们的教育需要借助其原有的生活经验,才能容易被他们接受,变成他们的知识。当然,教学内容既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要构建学生的可能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课堂上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中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例如,关于爱父母的教育,尽管许多学生都知道爱父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由于对父母抚养儿女的艰辛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的爱父母常常仅停留在口头和书本上。如何让他们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呢?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悠悠寸草心”的活动课:学生自己分成四个组,第一组搜集父母爱孩子的故事;第二组搜集歌颂父母的诗或歌曲;第三组搜集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第四组调查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参加了活动汇报课。在朗诵了《游子吟》和小品表演后,调查组的报告发人深省:100%的家长知道孩子的生日,并且有98%的家长给孩子庆祝生日;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0%,但仅仅有12%的同学在父母过生日时送件小礼物或说句祝福的话……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以“如何孝敬父母”为题进行讨论。最后全班同学宣读了“给家长的一封信”。
这样的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发展、生活境遇、人生体验的实际,把课本上的理论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三、及时捕捉课堂信息,生成动态课堂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教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到,加以重组整合,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可能会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呢?例如,在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学时,我提出问题:吸收外来文化需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认为应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喧哗。“哦?说说你的理由?”教师说。“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都等教师发表意见。教师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同学们已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这堂与教学计划有较大出入的课结束后还让许多学生思绪万千,可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关注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总之,多途径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于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我们老师在今后应不断探索,在教学中创造出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韩金萍.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9).
[2]曹红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激励方法[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
[3]毛建明.运用媒体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