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成果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成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成果

篇(1)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师对教材的第二次创造,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生搬硬套以及简单罗列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设计除了要考虑授课内容外,还应该考虑到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接受能力等各种条件。

一、教学过程设计对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小目标,而且随着学段的不断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现在职业中专的的与教学课程目标的特点就是全面性、序列性以及基础性。职业中专德育课程教学中涉及到不同的专业学科、文化背景的学生以及教师。教师的知识涵养、综合素质、生活经历以及教学能力等因素构成了教师独特的教学体系。学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社会背景以及专业学科等,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及个体特征等使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教学过程设计是一种特殊认知的过程,这个认知又与一般的认知不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创造,精心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编制教材教法程序,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来对课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设计,使课程教学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接受课程,能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过程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更好的引导课堂教学方向,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可以更好的进行师生交流。因此,在中专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教学过程设计,进一步挖掘教材的精华,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设计在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向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程,前提是自己必须要熟悉这一学科。教学学科的要求不仅仅是熟悉教材,还应包括广泛的参考资料以及相关的书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参照更多的资料以及网络技术等来丰富教学的内容,只有全面的审视吃透一门学科,才能更有效的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前提就是要明确的知道通过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哪些,应该培养哪种情感和态度,并且要用可测定、可观察的行为数据精确的表达出来。另外还应该尽可能的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剖析,进而更有效的把握教学方向。例如在《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就是要学生了解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分析学生的具体状况

教学活动最终服务对象就是学生,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要认真分析、了解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对学生们的初始能力以及基础特征进行掌握,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更有利的助力。中专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其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接受速度以及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以及习惯等,设计出更完善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符合学生们学习的实际情况,更有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研究课程特点

教学过程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课程所具有的的特点也就不同,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根据教学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设计。教学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以教授概念、定理以及法则等为主的新知识课,还有以巩固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复习课,最后还有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主的检查课。不同学科、不同章节、不同知识体系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要以这些特点为基础,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中专德育教学中,学科具有更大的抽象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等情况,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在讲《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课,可以引入“李天一”一案,实事的引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对学生产生更大的触动,让学生明确明白要知法守法。

4.掌握完成教学的主要步骤

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现在应用的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总结基础上,根据一系列的教学理论,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自身的优势。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一般都要考虑几个方面,就是诱导学生动机、讲解新知识、新知识巩固、新知识的应用以及检验教学成果。当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不可能做到“一碗端”,应该对某一步骤或者是步骤里某一部分作为课程的重点。同时,这些步骤并不是完全分开独立存在的,更多的是相互紧密交错,某些教学过程设计中可能会免除某一步骤,教师决不能只是针对教学步骤来生硬的填写需要的模块,在设计上要更具灵活性。在中专德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新知识的领会与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叫徐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侧重点。

5.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是一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选择的适不适合可以直接影响教学课程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大体来说就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途径以及教学原则来完成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学方法可以分为讲授法、自学读书法以及讨论议论法等,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选择时,要与教学目的为基础,并且与学生知识水平、个性要求、教材要求以及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结合。中专德育课是一门学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教学方法存在弊端,往往都是教师在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看闲书、玩手机等等,严重影响课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教师单项的教学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学习变成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进而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性 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56-02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虽然我们对课改的实施已经经历了一整个周期,但是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实施中的新理念,不能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已步入第二个周期,我们清醒的看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较之以前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也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涌动的活力?

笔者通过几年来教改实践中探索出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细化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基础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细化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适用一般教学的材料,但它不可能适应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宣科,孤立地让学生记忆,必定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影响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合理地组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把教材中静态的、概括的知识纳入到知识结构中去,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知识。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可作如下组合: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平行四边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问:一个平行四边形怎样分,才能得到两个相等的梯形?(让学生画、剪、说)再出示某学生剪的两个相等的梯形。问: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原来那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列式计算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先剪后拼易知一个梯形是整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面积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积的一半。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信息不断的传递中,揭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借助旧知,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使每一堂课都处在一个有序、发展的整体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适当选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法;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课型,由于各自的风格不同,习惯不同,教法也不相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偏重直观操作学习法,高年级偏重于知识迁移学习法及尝试学习法等。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它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要尽量从内容上求异,从题材上求趣,从形式上求新。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扩大容量、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屏幕上光、色、形的变化,能给学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用电脑绘制组合图形。通过录像展现日常生活中的柱体和锥体,引入“柱体和锥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等,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还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如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可将线段在投影仪上向一边像光线射出一样匀速地延伸成为射线,使学生看后懂得射线是怎样形成的。还可将线段先后两边适当延伸,然后再继续向两边延伸,引导学生想象直线是无限长的,它没有端点。化静为动的电教手段,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清晰,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掌握得牢固。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可以引发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可从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入手,通过教师引发性的谈话,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通过“年、月、日,同学们平时听说过吗?老师有几个问题不明白,谁能从这张月历上给我一个正确的答呢?”的谈话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月历和思考题①一年有几个月?②每个月的天数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情况?③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哪个月是28天?④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⑤每年都是365天吗?(出示闰年月历)这一年有多少天?⑥根据一年的不同天数,年可分为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呢?⑦为什么四年中就有一个闰年呢?让学生眼看、脑想、手算,通过独立思考后获取知识,感到成功的喜悦。寻找、发现、认识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法,使学生愿学、爱学,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四、及时抓好效果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篇(3)

1.双向分析,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把握教学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新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的分析,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层次要求,根据新教学内容所处的章节、位置和学生所能接受的能力来加以把握。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1)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2)学生化学知识的认知一般采取何种认知逻辑和思维方式;(3)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情感等。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在怎样得到氧气的教学中,分析已知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在教学时抓住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兴趣,从实际生活出发,先提出氧气的重要用途,然后再引入到氧气制取的方法的学习上,这样学生对于学习就觉得有一个实际情境,也觉得化学和自己的生活很贴近,学起来就会觉得轻松多了,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模拟氧气的工业之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然后提出“实验室制取少量的氧气具备这样一套大规模的工业制取氧气的设备吗?”学生在思考中开始继续新的知识的传授。

3.多方诱导,组织学生探究。教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有选择的对旧知识的要点进行检索、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构建联系、在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为学生指明观察要素和实验重点、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提示性的指导,对于复杂的、综合性强而学生难以一步达到目的的问题进行分解和铺垫、描述预期的结果或成功标准、创设成功的学习情境等。

4.融会贯通,注重方法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进一步归纳整合,理顺知识脉络,形成学生自己的整体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教学时,教师逐一予以适当的提示或帮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概括整合,使学生通过概括总结,不仅获得知识本身的意义,而且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去理解和把握,自觉地把握各个知识间的整体联系。

二、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策略都有其利弊,因此,对于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因班级的情况不同而变化,因上午第一节课和下午第二节的课因时间不同而变化。任何教学程序都包含“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结束?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三因素的分析和组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例如,《怎样得到氧气》的教学,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班级,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是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同的验证上,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分离得到二氧化锰的方法,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班级采用教师提出方案,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

三、师生情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中,“重智轻情”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学效果差的种种弊端,但出于提高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情感教学的效果及重要性未被引起重视。

情感教学不仅适合于教学内容中包含情感因素的学科,如语文、历史等,而且对于教学内容并不包含情感因素的数理化等学科同样适合。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达到“知情并茂”的效果。

四、注重课堂学生信息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具有民主气氛和科学气息的课堂教学环境,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过程中的差异。

根据初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课堂上鼓励他们提问发言,允许他们交流讨论,给他们机会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表达某种见解,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相应的,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4)

一、构建科学、适宜的兴趣课堂的内容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选择科学、适宜的学习内容,是课程实施的根本。具体要做到三要:

1.学习内容要贴近生活。兴趣课堂的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广泛的,他们的生活中不仅有大量的人、事、物、活动,而且有大量的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时机。要选择贴近生活的课堂内容,同时,进行筛选过滤,并且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2.学习内容要符合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以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为重点,选择课堂内容。要善于发现、捕捉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事件、问题,然后对此进行价值判断,选择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内容,支持、提升他们的兴趣和经验。

3.学习内容要体现综合。幼儿的生活是整体的,因而兴趣课堂的内容也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地对每一个领域内的教育内容进行整合,还应注重不同领域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和一些超领域内容之间的整合注重各领域的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在选择课堂内容时,应注意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

二、探索全面、多样的兴趣课堂的类型

1.温馨有趣的“生活课堂”。(1)创设温馨、整洁、宽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关注幼儿的情感与需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设置各类生活用品、用具,善用图示、语言提醒、游戏练习、标志等方法,帮助幼儿熟悉、认同、喜爱环境,与教师一起建设生活环境。(2)逐步建立科学的生活活动常规,并在执行过程中与幼儿共同完善,让幼儿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发展动作,体验成功,增强独立性。(3)教师和家长应成为幼儿的行为榜样,家园合作,使幼儿从小获得文明行为、卫生习惯等良好的行为习惯。(4)促进生活和教育有机渗透,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幼儿逐步积累一些健康和安全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2.丰富多彩的“游戏课堂”。(1)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和场地,因地置宜地开辟室内外游戏区角、游戏室,设置可供幼儿自由取放的玩具架、玩具柜,为幼儿的游戏开展创设丰富的、有层次性的、合理的、有计划的环境,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游戏需求。(2)合理安排一日作息时间,从制度上对游戏时间给予保证,并在具体实施中严格执行,确保幼儿有充足的游戏时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探索,在游戏中培养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能力。(3)通过图书、影视、参观、游览等途径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推动游戏的开展,使幼儿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4)组织幼儿开展多种游戏,如传统民间游戏、主题游戏、娱乐游戏、情境游戏、节庆游戏、教学游戏等,拓展幼儿的游戏范围,促进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5)与幼儿一起收集并自制游戏材料,游戏材料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需要,要品种多样、数量充足,注重低结构、多功能、可变性,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发挥创造、发展能力。(6)教师要了解并支持儿童游戏,在游戏进程中适时担当好计划者、记录者、沟通者、评量者与游戏合作者的角色,尊重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权力,让游戏精神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3.生动有效的“学习课堂”。(1)学习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广泛吸纳、综合各种教育内容,突出全面性、启蒙性。(2)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根据活动需要使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相结合,正式、非正式活动相结合,尽可能多地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表达、互助合作和独立负责,使幼儿更多地体验到平等、关爱和尊重,从而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智慧、才能、经验和个性并获得成功。(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幼儿运用操作、观察、讨论、探索、交流、研究等方式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提升已有经验。(4)尊重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所在,把握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思考与探究,调动与激励幼儿参与和不断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与环境、情境、问题的不断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主动、有效的学习。

4.快乐自由的“节日课堂”。(1)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教育因素,开展生动有趣的节日活动,使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体验节日的快乐。(2)创设鲜明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发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体现地方性、时代性、可行性。(3)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且幼儿感兴趣、有助于拓展幼儿知识经验和视野的国外的一些民族类的、娱乐类的节日活动,吸纳为幼儿园节日活动的资源,帮助幼儿提升、积累多元文化的经验,开启幼儿的“世界之窗”。

5.互动开放的“家园课堂”。(1)打造幼儿园、家庭、社区联动共育的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园活动,如远足、参观、节庆、联谊、观摩、制作等,支持幼儿与同伴、成人、社会的多向交流,使幼儿通过互动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地位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经验、知识技能、工作特长等组织各种有趣、有益的活动,发动家长一起搜集各种资料辅助教学,使家园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新自主、开放的兴趣课堂的形式

兴趣课堂形式的创新主要指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展开方式的完善与创新,活动形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幼儿活动的参与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从而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思维方式。

1.操作探索型活动形式,突出创造性。操作探索型活动是以提高幼儿思维品质为核心的、在幼儿“学习课堂”中占主导性地位的活动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让幼儿尝试、探索新经验的机会和环境,提供具有变化性、挑战性、创造性的材料,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主动获得感性经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2.自助参与型活动形式,突出选择性。自助参与型活动是通过让幼儿按需要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如进餐方式和伙伴选择),在幼儿“生活课堂”、“游戏课堂”、“节日课堂”中可广泛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增强“关注每个个体”的意识,减少统一化的成分、拘束性的规则,拓宽固有的内涵,将幼儿园各项活动纳入有助于幼儿自主选择、积极参与、持续进步的教育范畴。

3.互助服务型活动形式,突出和谐性。互助服务型活动是让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从自我中心阶段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活动形式,即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通过轮流服务或共同参与的方式。如设立“喜羊羊服务队”、“小能人俱乐部”等,让幼儿为大家服务,满足他们自主表现、相互认同的需要。要多给幼儿自由和自主空间,营造出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氛围,促进幼儿兴趣的持续性发展。

4.自主休闲型活动形式,突出主体性。自主休闲型活动是一种能满足幼儿自理、松弛、宣泄需要的,幼儿可自己调整、自己安排活动内容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意在提示孩子在一个时段内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为以后活动做好准备,突出自控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交往、预设、发起自己有兴趣的游戏内容,使游戏更加持续、更加有意义。

为确保“兴趣课堂”有效实施,我们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环境优化原则。在兴趣课堂中,不仅要营造一个平等的群体氛围,让幼儿之间成为非竞争的、彼此欣赏的学习共同体,还应营造更为开放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有自我选择学习对象、学习时空、学习伙伴、学习节奏、学习方式的权力,以实现快乐而有效的教育过程。

2.兴趣优先原则。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内在动机引发,要让幼儿学得有趣、学得快乐,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追寻幼儿的兴趣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3.亲近生活原则。教育要回归幼儿的生活,要对来自于幼儿喜欢的、热衷的生活信息加以整理、分析、筛选,挖掘出其中最为贴切、最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兴趣活动。

4.尊重差异原则。儿童发展既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特点,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适当地调整兴趣课堂的活动内容,让每位幼儿获得更多更适合的学习机会。

篇(5)

一、教与学的时间

有机、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时间,将会增加教学过程的节奏感,既严肃又活泼。小学生自控能力特别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合理安排,巧妙使用,科学地分配仅有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使之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拖堂、压堂的现象发生,以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时间,要细讲,精讲。把学生从“灌”、“喂”、“填”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挥自己在语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主动性,在动脑、动口,动手方面有一定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在语文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授课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容,是充分保证语文教学过程在有限的时间中,以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来进行语文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生语文方面能力的培养,主要取足于语文课堂的质量保证和课后自觉性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授课,必须是保证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的,在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中,也有学生有“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前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而且滋长学生的惰性,后者使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滋生了学生逆反心理。语文教学时间的内容过多,造成学生手忙脚乱,这与语文素质教育中减轻学生负担相抵,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宗旨相悖。

三、目标的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是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和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语文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和严格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随时紧扣大纲,服务于、服从于大纲,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是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全面影响,而不能仅仅看到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发展的影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真,然后求善、求美。

四、教法的得当

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难易适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并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在此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足于语文教师教法的得当和教学过程的难易。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社会有哪些影响,那么教师就得更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教材、教法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充分体现语文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业是主线的关系。语文教学本来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而主要的是贵在方法通用,方法得当,方法得体。

五、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语文教师要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要学生在主动积极,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生动活泼地成长。

六、授业解惑

教师不单是传道,授业,还要解惑,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解决学生们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学生幼小的心灵,只知道老师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法官”,我们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以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当机立断,千万别拖泥带水,要尽力完善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法官的形象。

篇(6)

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数学课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1.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们就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他们乐意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就要通过一些情趣的谈话,美妙的故事,或者进行一些师生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激发动机

由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仅仅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课始明确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增强信心,给力学好.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既要可行,又要可测,既要有知识目标,又要有能力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引导学生依据目标,自学课本,展开思维,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想到和评估作用,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做到手到,心到,看看课本上讲了哪些内容,哪些能看懂,哪些不理解,并用规定的符号把知识的重点划出来.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讲学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一层的教学学生一般都可以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理解教材脉络,找到知识的重点.

3.质疑问题,扫清障碍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解疑和克服困难中培养起来的,要使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积极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古人云学者需疑,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疑问,敢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积极参与的表现,通过自学课本,学生水品不同.有的一目了然,有的一知半解,还有的会一窍不通.因而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学会提问的能力,及时扫除认识上的障碍.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梯.一是要积极创设思维情景积极引导,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创设问题的客观条件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情景进行示范设问,让学生深入钻研,逐步培养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4.反馈练习,形成技能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又可检验学的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学生理解教材后,应及时进行第一次反馈练习.它既是把抽象的知识再次具体化,又是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步骤.教师必须要按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的不同水平要求,根据本节课目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形成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反馈练习中联系的题目以基本题为主,联系的形成形式既要让学生动手,又要让学生动口.练习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多种直观手段,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练习,要采用实验、操作、游戏等办法,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在动脑动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第一次反馈练习后通过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分析评议,矫正缪误.然后进行第二次反馈,也就是把已获信息再次调整、加工、深化.练习的题目以变式题、综合题形式出现,要加大课堂练习容量,让学生能灵活运用顺逆向思维,并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目的,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兴趣.

5.归纳总结,揭示规律

探索知识规律是学习的归宿,通过阅读课本,质疑问难和两次反馈等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和概括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成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

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启迪学生会学

篇(7)

音乐教学的展开: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的积极状态

该教学环节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音乐课堂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点环节。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审美主体――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感知状态之中,并在此条件下,师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在充分进行审美感的基础上,积极进入审美探索阶段。

音乐课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识读乐谱、音高音准的训练、节奏练习、基本的演唱与演奏技巧练习等等。这些内容的教学很容易产生同音乐审美相背离的现象,过去注重“双基”训练的音乐教学正是没有处理好技能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才导致了音乐课繁、难、偏、旧的现象。要改革枯燥的基本技能教学方式,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一个过程来进行。例如:在节奏练习中,结合自由协调的身体动作(拍手、走步、跳跃等)来感觉节奏,变机械的节奏训练为对音乐节奏的优美反应,从中得到节奏美感的体验;识谱教学中,根据学生“先感性后理性”的音乐艺术认知规律,先听、唱歌曲,后识谱是可取的教学方式,教学生识谱可结合具体的歌(乐)曲旋律进行,将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自然演化,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审美感受;歌唱技巧或演奏技能的学习掌握虽不可或缺,但应以美好的音色为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技巧难度,尤其不能以纯技术训练的方式进行。

篇(8)

摘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去尝试、体验和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01-0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上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课,则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内容的生活化,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与学课程内容资源的选择问题,就是说,从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经验及学生班级、学校群体的特点出发,在把握教与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只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内容资源。具体说,就是把学生的具有时展特点的现实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做教科书,用世界做教科书,充分体现课堂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题。

二、关注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强调的三大目标都应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即首先是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和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个体与群体多种观点碰撞、争论和比较以及生活、学习、情感体验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一个智慧创新、个性张扬、情感体验的过程。其次,是由“学会”转向“会学”,由一种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终身受用的方法。在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新知识探索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的过程。

三、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涉及的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展现和师生个性张扬方式的问题,就是说,师生应用有情趣、有光彩、有创新性的展现方式展示课堂内容。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的情趣和活力。所以,采取适时适当、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感官地去再现,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图文并茂说明,或活灵活现地实物演示,或创设逼真的童话情境,或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或用动情的音乐来熏陶,或用体态来表演,或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或用多媒体来多方位剖析等等。

四、关注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与交流涉及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问题。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再现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使其不断生成、张扬、发现、提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把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五、关注课堂教学师生情感的交融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情感的交融。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需要温馨感人的师生情感,这种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引导中真情付出,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热情投入、真诚相待、宽容负责、幽默时尚,使学生兴趣高涨、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课堂生活的情趣,使情感交融的课堂充满活力。

六、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课堂教学体现思维的创新与发展涉及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讲求民主、讲求进步、讲求开放,为学生创建创造性氛围,多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以鼓励表扬为主,提倡“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尊重学生灵感,从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些“不听话”权,给学生“离经叛道”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自由畅想,寻找指导性很强的语句让学生表演,寻找思维空间广的内容让学生去想象,寻找多思维的思考问题去探索,寻找自己的兴奋点去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寻找新异的问题去研究,寻找生成理想的翅膀在广阔长空中翱翔。

七、关注课堂教学多学科的整合

课堂教学体现多学科的整合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多学科的综合性和相互渗透的问题。就一门学科而言,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特点;就不同学科教学而言,在进行各学科教学时,应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这种各学科彼此关联、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性教育,也淡化了以往过分强调的学科本位主义的课程观念,使小学课堂教学收到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关注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的主导和线索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着主动权和裁决权。在课堂上,教师应跟着学生的思路、兴趣走,即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组织引导学生学什么,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鼓励、参与怎么学。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把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全面地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篇(9)

“冲破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超越”,是为学生学会学习架桥开道的。冲破三个中心就是冲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实现三个超越就是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个活动的精髓是不惟上、不惟本、不惟师,解除束缚,让学生能够从学校教育教学中寻找自我,培养个性。

超越教材,其目的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素养的过程。超越课堂,就是要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应该是多样化的组合,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教学的场景也需要多样化。除了用书本、网络、信息技术等给学生呈现知识外,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完的教科书。实景、实事、实例的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必不可少的。超越教师,从老师的角度讲,实际上是教师自我的一种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从学生的角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因此,超越教师的理念首先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体的互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

二、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世界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到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警示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阻碍教育发展的桎梏。如何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我们认为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课堂教学中的规范化备课向弹性化备课的转变

备课一直是教学的常规活动,几个步骤、几个环节以及时间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是相当紧凑的。这样出台的教案用在课堂上就是程式化的,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计划好的,学生永远是配角,学生的活动是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样的教学,老师把自己的门封闭了,更把学生封闭了,甚至是僵化了。所以,我们说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把备课从规范化中拯救出来,实现规范化向弹性化备课的转变。我们说的弹性化的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弹性的。它主要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新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能把学生当“人”看,教师才不会把自己的心思仅仅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上,才会在备课时就考虑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2.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变为向合作探究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时代的生命气息

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让学生的学习建构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还学生以“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还学生以“空间”,提倡课堂教学多元化,达到“多向互动”。还学生以“工具”,让学生学会学习结构及掌握和运用结构主动、独立地学习。

篇(10)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变性,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课堂上的氛围,数学课的趣味性,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添加催化剂,通过情感调控,产生情感共鸣,优化教学效果。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也只有融情于教,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途径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制数学模型,创设“疑点”,鼓励求索,设置迁移,拓展思维等。解题时也可以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训练。如学生普遍感觉到计数问题中解题方法繁多、不易运用,为此,特设置如下一组变题:先引用教材中的习题:“4个不同的小球(编号:1.2.3.4)放入4个不同的盒子(编号:1.2.3.4)中,则恰有1个空盒的放法有多少种?”学生竞相作答后,相继设置悬念,给出以下几组变题:

变1:改“不同的小球”为“相同的小球”。

变2:改“不同的盒子”为“相同的盒子”。

变3:上述条件分别改为“相同的小球”、“相同的盒子”。

随着对“元素、位置”的逐一变化,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感受所揭示的“先选后派”、“隔板法”、“只选不派”、“列举法”等方法应用的条件及由来。

续变:4个不同的小球(编号:1.2.3.4)排成一列,2号、3号连排,有多少种排法?

变1:改“2号、3号连排”为“不排一起”。

变2:改“2号、3号连排”为“2号排在3号右边”。

变3:改“排成一列”为“放入4个不同的盒子,并要求球盒编号均不一致”。

同时,以上随着对排列要求的进一步改变,使学生沉浸在扑朔迷离的课堂氛围中,好奇心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在明白了“捆绑法”、“插孔法”、“等几率法”、“错位法”等方法的产生过程和运用规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无穷的数学魅力。提高课堂语言教学艺术,先声夺人,也常使学生心倾神往,充分享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融境于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更能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变讲台“圣人”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善于选择最佳时机,更多地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迁移、探究、讨论等手段,提出与学生现有知识相连而又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设计一些既能体现数学教学重点又饶有生活趣味的问题,使学生沉浸在“迷惑”、“疑问”、“猎奇”的意境之中,伴随学生融入创设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

如:已知x1,x2是方程x2+x+m=0的两个虚根,且

|x1-x2|=3,求m的值。

学生由根与系数关系得出x1+x2=-1,x1x2=m,再利用|x1-x2|=3得(x1+x2)2-4x1x2=9,推出m=-2,此解是否适合题意?引导学生将m=-2代入原方程分析发现只有实根,与已知有虚根矛盾。为什么会出现此矛盾?让学生在“疑虑”、“好奇”而又“好胜”的心理驱使下,去探究产生错误的原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弄清在复数集中Z2与|Z|2的本质区别与内在关系。

触景生题,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向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可探索性、有趣味性的史实材料,或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信息,设计相应考题。

两课间教学内容存在紧密联系,也可先设置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如:“双曲线的第二定义”结束后,提出问题:“当e=1时,则曲线又是什么形状呢?”这为下节“抛物线”教学埋下伏笔。因此,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常使数学课上得曲终意长,言尽旨远,课停思涌。

三、寓教于乐,促使学生乐之于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重教法推行,更注重学法应用。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看、想、说,多剪、折、拆、拼勤动手,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引导学生乐学善思。

以下结合学生熟悉的有时代气息的时事为背景,引入问题:“神七”升空实现了国人跨越太空的梦想。某校科技小组在计算机上模拟航天器变轨返回实验。如图,航天器在太空中运行(顺)的轨迹为椭圆■+■=1,变轨后返回的轨迹是以y轴为对称轴,M(0,■)为顶点的抛物线的一部分,降落点为D(8,0),A(4,0),B(6,0)为两个观测点。

(1)求航天器变轨后返回的轨迹所在抛物线的方程;

(2)当航天器在x轴上方时,试问:测得航天器到观测点A,B的距离分别为多少时,应向航天器发出变轨指令?

在解决该问题中,学生历经艰辛和挑战,体验应用数学快乐,彰显数学之美。

篇(11)

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下面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式:

1.用创设情境来导入新课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一课的导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ABC是等腰三 角形,AB = AC,倘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问学生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 学生通过思索,产生各种画法,进而提出问题: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由此展示新知识的学习。

2.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导入新课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导入,我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木条(长度分别为10cm、7cm、5cm),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最短的边剪去1cm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我又继续提出三个问题:①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②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若能连结是否组成了三角形?③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结?学生通过实验后正确回答,我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三角形?

3.设计相关的习题来导入新课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的导入:让学生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1=0,x2-10x+25=0,2y2-6y+5=0,学生解这三个方程可知它们分别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鲜明地引出课题,直接了当地推出思考的问题:一元二次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实现知识的迁移。

4.用认知冲突来导入新课

“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一课的导入,我先设计计算长方形面积问题。通过字母表示面积引导学生对ax + bx + ay + by = (a+ b)(x+ y)这个等式的启发:这个等式如何用因式分解的方法得出呢?学生感到以前学过的方法无济于事,造成认知冲突,由此引入分组分解法的想法。

二、优化新知探求

新知探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在优化新知探求设计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必须把课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要“活”起来,即教师要“活”讲,学生要“活”学,课堂上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学生爱表现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也不难满足学生这种心理。“你一定行”,“相信自己”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对学生来说如沐春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创设数学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思维积极地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注重知识设疑,当学生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陷入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我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

(3)新知的探求过程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可由学生回答的问题由他们自己回答,说不完整的可以互相补充,可由学生做实验的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可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内容让他们自己总结,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学生看得见的、摸得着的物化活动,学生对本来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深感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三、优化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更是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我在巩固练习设计中遵循以下几点:

(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

(3)练习要有层次性,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

(4)练习注重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

(5)练习中有反馈评价,根据学生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有预见地让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