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 教研和科研的区别
1.1 研究的范围不同
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它不仅要进行宏观的研究,还要进行微观的研究;不仅要进行理论的研究,还要进行实践的研究;不仅要进行教育的内部研究问题,还要进行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还要进行国际间的教育比较;不仅要研究教育的现状,还要研究教育的历史,预测和规划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它包括了教研。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它只是教育科研的一个方面。
1.2 研究的要求不同
教育科研要求有较严密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教育科研要把握教育现象的内部、外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的本质,探求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科学精神,运用严格的科学方法。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教学研究经常以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为基础,所依据的材料没有教育科学研究那样严密。同时,由于在研究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就不一定都能揭示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
1.3 研究的过程不同
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课题的确立、立项、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实验研究、做出科学的结论、填写课题实验研究案卷、撰写研究实验报告、编撰专题论文或专著、组织成果鉴定,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检验等过程。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则不需要这样严密的系统的进行。
1.4 研究的周期不同
教育科研一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各类课题研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性课题,常常需要2~3年或5年研究时间;重点课题一般需要3~5年研究时间;重大课题一般需要5~10年或10年以上的研究时间。因而,教育科研存在着研究周期较长、形成研究成果较慢、研究手段多样、研究方法多元的特点;而一般的教研则不同。
1.5 研究的成果价值不同
教育科研的成果必须具有规律性和创造性,它必须是从个别的偶然的表面中获得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是反映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的知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一般教研的成果则有地区性和单位性的特征,具有教师本人的特征,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其普遍性和应用价值因之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主要是对某些教学规律的具体运作,不一定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教学研究是实用性教育研究活动,而教育科研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
2 教研和科研的联系
教研和科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相同的
教研和科研都是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观察、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2.2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指导和帮助教研提高研究水平
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所以,它是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是教育科研的载体和依托,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经验基础。教研为教育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又需要科研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具有应用价值。
2.3教研扩大了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
推广普及科研的成果是教研的任务,即使是最好的科研成果,它也只有潜在的价值,要使这一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必须依赖教研。
2.4科研工作促进教研工作的提高
小课题的特点主要体现为:问题小、重心低、周期短、规模小。它专门为一线教师设立,目的在于鼓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着力点,扭转教育科研与教学相脱离的局面。广州市荔湾区在“十一五”时期把教师小课题作为区域性教育科研的研究重点和突破口来提升教师科研素养整体水平,在制度上和经费上加大帮扶力度,在管理上增加了区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的运作,在培训方面增强了科研培训的针对性、同步性和实用性。设置了20多门次“小”培训,切实帮助一线教师解决遇到的问题,受到教师们的欢迎。通过开展小课题研究,区域科研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学习有方向,校本培训有内容,校本教研有主题,小课题研究成为联结学校管、教、研、训各项工作的有效通道。
一、研究背景
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其“教师小课题研究课程”被认定为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课程。笔者从事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多年,审阅了众多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申报书、开题报告、结题材料,结合对教师进行课题观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及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后发现,荔湾区科研态势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科研意识日趋增强,但科研能力薄弱,日常科研训练不足。研究选题求新求洋,有些过于细碎,有些则过于宏大,重复一些低层次的类似工作方案的研究;研究缺乏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有罗列堆砌之嫌,层次混乱,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不高;找不到实际问题研究的切入点,要解决的问题表述不具体,研究内容空洞;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不熟悉,文献综述能力较弱,参考文献阅读的数量偏少,针对性不强;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收集的针对性不强;研究成果的表述及撰写能力弱,整理水平和提炼水平欠缺。
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专业发展情况,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强调教师的自学外,还需要抓好科研培训。当前教师科研培训的重点已经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对实际问题的研究,科研能力的训练逐渐成为学习的重心,而最能体现科研能力培训有没有被教师实实在在地消化和吸收,方法之一就是让教师亲自来做课题研究,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步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军教授指出了中国特色实践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就是“教学―研究―专业发展一体化”。研究中心陈静勉老师认为参加科研活动既是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良好机会,也是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
在此有必要对教育科研能力这一关键词进行界定。笔者认同刘本剑的看法,即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具体来说,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他还具体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由选择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设计教育科研方案的能力、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处理教育科研信息的能力、表达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评价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等有机构成的综合能力。
开展有效的科研培训,应以具体的科研步骤为目标,在培训中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二是补足教育科研知识,三是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以下笔者侧重谈谈在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中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一些做法。
二、开展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具体做法
根据刘本剑老师的认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分解为以下几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把问题明确为研究目标的能力、把研究思路转换成研究方案的能力、采用有效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不同形式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评价及推广自己科研成果的能力等。这里面包括了相对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据此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活动,设置具体的培训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提供丰富的培训方式供教师选择。
鉴于教师存在着诸如年龄、性别、工作单位、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科研培训态度、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对科研培训有着不同层级的需求,研究中心把培训重点放在架设理论与实践之问的“桥梁课程”,注重把科研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容,既有别于国培、省培等注重政策与理论的相对宏观、系统的引领,也有别于学校内部注重具体实践操作环节、解决具体问题的校本的、微观的处理,而是从中观角度集中解决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共性问题,开发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课程,改变过去那种缺乏主体内化过程,以接受知识、训练技术为主的“学历”式教师培训,注重对中小学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让每一位参训者都能主动地参与对话,促进其成为创新型教师。
具体培训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静态、系统的教育科研程序知识和方法知识
主要为教师提供科研活动过程中的理性认识支撑,包括申报课题、常用研究方法、结题、撰写研究成果等的一个个小专题,讲授内容是研究中心自创自编,多为总结归纳的成熟经验做法,中间穿插在科研过程中的明确要求,简明扼要地介绍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在短时间的面授课堂中掌握到急需的内容,是雪中送炭式的培训。
教师作为成年人,拥有一定的经验、信息和知识,知识结构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因而,教师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其学习方式与儿童的学习是有区别的,不能像给学生授课那样来给教师授课,否则指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研究中心根据成人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在对教师学习规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指导的内容运用参与体验式、案例式等指导方式,提高教师积极性。常用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集中培训。针对特定的培训对象设计专门的培训内容。根据本地区内不同层次、类型教师的科研实际需求,组织地区级层面的集中培训。例如,在开题阶段开设“小课题常用研究方法”“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培训内容,在课题结题阶段召开“如何撰写结题报告专题培训会”等。培训的师资除研究中心的专家库成员外,还有本地区里的科研人才智库成员,他们更熟悉本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与科研水平,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远程培训式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培训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远程培训利用网络突破了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较好地解决实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工学矛盾”,又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实现对传统培训活动的补充,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远程培训中的指导主要通过设立辅导教师来完成,所配备的辅导老师通常是从科研人才智库和专家库里甄选的成员,他们在科研中的一些方面具备专家级的水准。辅导老师通过平台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讨论,批改并点评学员作业,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二)动态的反思性活动课程
主要包括问题诊断式专题研究与案例剖析。课程内容从学员参与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入手,以案例剖析为主,以学员为主体,努力让每一位学员都主动地参与到研讨和反思中来。此类培训内容特别要引导学员掌握“诊断性”研究方法,突出学员对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在经验反思与理论指导的冲突中超越经验意义,根据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做出判断与变革,在“教”与“学”的分析、评价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此类培训内容相对应的培训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团队科研活动。建立“学习共同体”或“研究团队”“创新团队”,这是从教师知识形成的社会性维度考量,也是当前教师培训通常采用的方式。在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教师的个人参与和自主反思,强调以探索为学习取向,注重形式多样化,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观察、主题活动等,为教师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机会。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个体可以参与群体进行分享经验、交流信息,促进学员间的多向交流。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的个体知识通过“团体协商”形式转化为团队认识,成为教师群体专业知识的源泉。长春市丰静总结了本地科研现状与发展特点,认为未来教育科研的培训目标是力争通过高效培训形成三个团队:全员基准团队、骨干提升团队、名师引领团队。这一点与笔者所在教研团队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日常科研视导。通过日常的科研视导活动,深入学校或片区。尤其是在教师小课题实验基地和示范基地,直接参与他们的校本科研活动中,通过参与、检查、交流、座谈、点评等形式,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帮助。知识和观念的内化并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在后期的岗位实践中逐渐消化,并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培训时的学习情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境存在一定的距离。为沟通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教研团队帮助教师制订科研工作行动计划和改进方案,并深入教师工作现场进行跟踪指导,帮助教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在指导活动开展前对指导学员进行“前测”(指导前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活动之后进行“后测”(在指导之后对相关问题的把握程度),切实掌握指导目标的达成度,并对指导后的反馈与评价进行分析,从中了解问题解决的程度以及因问题而可能衍生出的其他问题,为下一次的指导提供主题参考,提高指导活动的实效性。
三、小课题研究培训课程的发展远景
(一)把培训思路提升到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
区域文化可以为区域和区域中的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教研团队要充分发掘区域文化底蕴中利于教师成长的元素并与之深入融合,积极从区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借鉴发展较成熟的企业文化理念,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区域研训文化,启发培训者从文化的高度审视教师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问题。
荔湾区研训文化的落脚点在“常态课”,发力点在教师小课题的研究上。小课题研究培训正好可以从文化氛围、教科研意识、教师群体关系、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模式等几方面来落实区域研训文化,引领区域教育前行。
(二)探索保障制度,设立科研学分银行
在研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研团队探索类似银行管理的教师培训与科研学分管理存储方法,保障研训文化建设的推进。在科研方法系列培训中,设计了8种科研方法的研修,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科研实践活动等。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来选学,项目完成即获得一定的科研学分。教师的论文、反思、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成果经考核达到一定标准都可以取得相应的科研学分。同时,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突破传统的面授课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员完成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将学员完成的课堂研训、校本研修、科研工作、学术讲座和发表的论文,通过继续教育的学时统计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零存整取的学分折算,学时存在“学分银行”。如今,荔湾区正通过试点校摸索、案例观察、问卷和访谈调查,检验学分银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通过教师小课题培训来促进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区域研训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教师培训,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阶段来运作,最终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渠道。
参考文献
[1]张照坤.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2]刘本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选择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10).
[3]高远才.对中小学教研人员的教育科研素养的初步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4]丰静.探索教育科研培训途径 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素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9).
[5]程凤农.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6]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B)―0047―01
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新课标的全面实施,使目前学校的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原有的教学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又不能突破,新的理念又不能尽快形成。因此,就难以适应教育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在进行教育科研的过程中,注重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一、教研目标的确立
教研目标的确立要体现在真正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上,如果只是体现在形式上,其结果只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教育科研工作,要注重凸显学校的特色.以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出发点,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教师的广泛参与,发挥教育科研的优势,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师的课堂行为。对此,我们在确立科研课题时.进行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确立阶段性研究课题。课题确立之后,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的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这样就使我们的研究有了明确的目标且能够体现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使教师对自身的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和反思,切实突出了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更凸显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使学校科研工作既有目的性,又有操作性,既是教师学习实践的过程.又是针对实际教学工作及时找到解决问题方案的有效途径。
二、教研过程的优化
教研目标的确立,为教师的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具体的教育科研过程中,我们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紧密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旨在打破过去教研与实践相脱离的被动研究局面,让研究者投身到实际工作之中,使其工作过程转化为研究过程。这样,行动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记录大量的教学反思札记,汇集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案例,使之形成各自对教育教学实践个性化的感悟。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新课程模式.切实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创新精神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由于对教研过程进行了优化整合,突出了科研的实践性,因此。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更加接近新课程的要求,教育科研真正起到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为科研兴校推波助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取得了良好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做出积极贡献。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加强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加运用技术的实践能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科研水平还不高,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究其根本,在于教师的科研素质还有待提高。分析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主客观因素,有助于“对症下药”,多方面着手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
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很多,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看,影响了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主要有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观念主要是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和认同程度,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等,而实践就是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情况。
1、高职教师对科研应有地位认识不足,科研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整体上成立时间较短,还有的是从中等院校升格而成,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认为只要把教学工作做好就行了,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高职教师对科研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教师的科研态度,由于教师对科研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因此科研态度自然不是很积极,从而影响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2、高职教师不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亟需科研培训
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是决定教师科研素质最为重要的基础。而目前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科研培训的缺乏是造成教师科研素质不高的的重要原因。当今对高职教师的教育培训仍注重学历层次的提升,高职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都不重视教师科研技能、科研方法的培训,不利于教师科研意识的提高。
3、高职教师知识和观念更新滞后,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面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科研基础薄弱的矛盾,提高科研素质应该成为高职教师自我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往往与教师的科研素质存在着比较显著的正相关性。
4、高职教师投入到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影响科研素质的培养
由于高职院校近年来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重。时间和精力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不少高职教师穷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特别是年轻教师更是疲于奔命,忙于备课上课,忙于进修考试,根本无暇顾及科研,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了。由于教师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自然严重制约了高职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客观因素
1、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1)从宏观上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普通本科院校是一个系列,也就是说评审内容和评审方式两者之间没有实质区别。高职院校虽然属于普通高校的行列,但它的办学定位与普通本科院校差别较大,科研定位也应该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对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科研评判,也要区别对待,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评审标准;(2)从微观上看,与现行人事制度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基本上是一评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科研成了教师评职称的被动产物和唯一动力。需要评审职称了,教师写论文、做课题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科研成果的数量自然会增加,职称评完了,就“船到码头,车到站”,高枕无忧了,此时科研对这部分教师而言,既无动力也无压力,成果自然就少了,甚至没有了。 2、科研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明显滞后,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科研氛围尚不浓厚,科研管理缺乏经验,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因而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更加显得迫切。科研管理制度欠系统、完整,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翻版,科研制度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的特点,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严重削弱了高职科研管理的效果。
3、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手段单一,多以物质激励为主,少见成就感的认可;(2)激励形式单调,多局限于正面激励,少有负面约束;(3)激励力度不够,多“隔靴挠痒”,未见明显成效。激励机制的缺乏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对科研工作的开展缺乏推动力。
二、提升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通力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扎实推进。
(一)转变高职教师科研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院校要把科研工作提到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在观点上重视工作,而且要落实到具体行到。教师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并非可由可无,要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该了解科技的发展态势和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科技前沿的内容反映在教学上,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开展系统培训和有效指导,使广大高职教师转变观念,逐步提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科研意识,认识到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
(二)科研管理部门强化服务,帮助高职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注重对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充分了解教师的科研诉求,增强科研信息的搜集与,开展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申报、专利发明创造等方式方法的培训与指导等。可以聘请治学严谨、为人高尚、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给教师讲授科研的方法,指导教师的科研。
[摘要]对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特点与作用进行简要说明,对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相应地提出了几点思考,促进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建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
关键词 ]农业;信息;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65
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制过程具有周期长的特点,有的项目长达十几年。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这些长期的农业科研工作中形成归档保存的文字、数据、图表、声像等形态的科技资料,承载着农业科技的信息和知识,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保存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既能够提高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又能够直接反映农业科研学术水平,对提升农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特点和作用
1?1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农业科学是一个包括了农、林、牧、渔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体系,各个专业和学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所以,作为记录各项农业科研情况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必然会内容丰富、综合性很强。
二是专业性。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专业性,这使得它区别于其他的信息档案。
三是实用性。由于农业的生产、科研活动具有极强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就决定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不同于只能用于历史查考的一般性档案。大多数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都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1?2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作用
一是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农业科研信息档案记载着农业科研成果,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农业科研人员在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之前,通过查阅科研信息档案中的相关资料,能够迅速了解所要研究的课题的背景及科研成果,使得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新的科研成果,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科的进步。
二是现代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纽带:农业科研工作要经过研究试验、批量生产和推广应用的一系列过程,由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这整个的过程中,科研信息档案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建设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研信息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它既能够验证已有的农业科研成果,也能够为后续的农业科研活动提供借鉴。通过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合理合法的加以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科研活动的进步,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建设的现状
2?1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体制落后
我国档案管理系统从属于行政管理系统,管理体制不规范,各地区、各行业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也不例外,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有些单位没有按照科研信息档案工作管理规范的要求,把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纳入科研管理工作的环节中,在业务管理体制上割断了农业科研管理和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内在联系,造成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和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严重脱节。
2?2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有的科研单位对科研计划的落实非常重视,而对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和作为档案归档保存却重视不够,造成了科研信息档案的流失和不完整。档案的不完整,造成了借鉴、继承的无法进行,经验、教训的无从查考,使生产、科研重复进行、重复建设,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3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开发程度低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数字化、网络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而不少科研单位很少使用计算机管理科研信息档案,未建立起电子目录,项目档案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更多的是档案管理仅停留在立卷、保存的一般要求上,必然增加检索、查阅的难度,影响档案开发服务的效能。
2?4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管理工作人员对农业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何收集、积累、整理、归档意识淡薄,造成把关不严和归档不完整。或者身兼数职、缺乏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3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建设的几点思考
3?1健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体制
根据档案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不适合的规定,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使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有统一的操作标准和规范的制度,真正做到有“制”可依,实现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现代化管理。
3?2提高重视程度改善基础设施
各级领导应对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经费,改善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实现信息化管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建设才能够真正适应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建设。
3?3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
要做好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管理工作,农业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支持是其重要的基础。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形成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科研信息材料都分布在科技人员自己手中,正是这些特点所决定了,要树立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无形”资产同“有形”资产同等重要和同等价值的观念和意识,使他们重视科研信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从而更好地实现科研信息档案的价值。
3?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研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横向性和综合性,不再是传统的意义上日常事务管理。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本单位涉及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既要做专业的通才,又要做管理的专才;既要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又要为农业研究信息做好管理工作。
3?5发挥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服务作用
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的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直接指标。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供利用,发挥它的技术效能和经济效益。各个科研信息档案管理部门在实现自身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网络将农业科研信息档案迅速传播到领导、科技人员、广大农民群众之中,实现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领导决策的好参谋。
4结论
加强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有助于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入的开展。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科研信息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者提供完善、健全的档案信息资源,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是当前做好科研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农业科研信息档案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郑莉?农业科技档案与管理[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6):143-144?
[2]刘咏红,黄友洪,文帅,等?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9):141-143?
[3]宫玉英?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2(6):119?
[4]韩千红?农业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19-1020?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83-02
近年来,校本科研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普及。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科研进入了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希望通过校本科研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然而,怎样用科研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何实施校本科研才能有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学校因此陷入了误区,成为中小学校本科研发展的巨大障碍。破解这些难题对有效开展校本科研、提振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科研的信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中小学校本科研有效性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现象代替问题
就是做研究时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不到真问题。现象是要研究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和联系,问题是要研究的事物表现出的“现象”的“原因”。现象是表层的非本质的,原因是深层的本质的,是问题所在。
笔者对阅读的53份课题设计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研究问题不够清楚的占7成左右。这样的研究就等于没有起点更没有目标,结果也不会有终点。
陷入这一误区的原因,一是教师们问题意识淡薄,对科研的本质认识不够,选题和设计时对发现和筛选问题重视不足,二是分不清现象与原因。
2 活动代替研究
就是把一般教育教学活动当成了科研活动或者用一般教育教学活动充凑科研活动。许多学校在研究报告中罗列了许多活动,但多是缺少“研究性”的一般教育教学活动。
陷入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教育科研认识不到位,不知道科研该做什么,二是科研方法掌握不到位,不会设计科研活动,三是追求政绩性、功利性科研。其中,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科研方法掌握不到位是主要问题。
3 教研代替科研
科研与教研的主要区别是:从研究内容看,教研限于学科范围的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而科研是涵盖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内容的全方位的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教研一般采用普通的总结法、筛选法等,而科研采用的是系统科学方法,包括宏观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微观的行动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等;从研究层次看,教研一般是技术层面的,是回答“是什么”的研究,是操作程序等变化的研究,推出的是经验总结层面的结果,而科研是规律层面的,是回答“为什么”的研究,一般是研究原因和方法体系的,推出的是成果层面的结果;从研究性质看,教研是普及性和规范性研究,比如实施新课程的指导性研究,新教学方式普及研究等,而科研是问题性、创新性和改革性研究,比如解决新课程的新教学模式研究等。
科研与教研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层面的研究,相互替代或者偏重任何一面都会极大降低研究的有效性,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创造出有效的校本研究。校本研究实践中就经常出现“科研活动实际上是教研活动”的现象,致使出现科研深入不下去、教研也做不好、最后拿不出成果的普遍现象。
陷入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一是对科研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对科研方法学习掌握得不够,不会做科研。
4 管理代替规划
笔者在参加中小学校活动时发现,许多学校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都做得很好,却弄不清楚其现在研究的课题与之前的研究是否有联系、下一步研究重点想解决那些问题、将来想开展那些研究等重要问题。这是典型的以科研管理代替科研规划的现象。科研的一般管理(规划之外的管理)是使科研规划全面、有效地实施的保障,忽视规划的校本科研是盲目的,也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实施有效校本科研的基本策略
1 增强科研规划意识,处理好管理与规划的关系
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最重要的是制订校本科研规划。科研规划的内容主要是确定学校研究的方向、重点、规模及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科研与教研、教学的关系及科研与学校短期建设与战略发展的关系。制订科研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学校现实的、主要的问题,同时,通过研究的方式帮助学校形成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要增强校本科研的有效性,首要的工作是科学制订校本科研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本科研,引领校本科研顺利开展。
一要开展调查研究,对学校的历史、现实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
二要科学分析学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愿景,追索历史,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三要坚持立足学校条件、服务学校发展的原则,凸显规划的前沿性、引领性和高端性。
四要列出校本科研课题指南,为学校、各层次研究团队和教师指明校本科研方向,使学校的发展战略研究与现实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学校的主课题与教师的子课题研究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统筹开展。
2 增强问题意识,实施以问题为核心的选题指导
为保证校本科研课题能够透过现象直指问题,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学校负责立项的部门必须要在选题立项中加强选题指导,使学校和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学会确立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有价值的校本科研课题。
一要在选题立项中关注“现象”与“原因”的关系,加强区别现象与问题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分析与整合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处理,找到问题的原因而发现问题,筛选出真问题。
二要在选题立项中加强如何确立课题的指导。确立课题是以筛选问题为核心的判断过程,将能够左右要研究的事物性质的问题(核心问题)筛选出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可研性,具备上述条件可确立为课题。问题不一定是课题,课题一定是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与分辨问题,明确主要问题,才能确立真课题。
3 加强以“科研活动设计”为重点的科研方法指导与培训
科研活动是指具备科学研究的特点的活动或者为回答研究的问题而设计的活动。科研活动是研究过程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形式,校本科研要学会“设计科研活动”,用科研的思维、科研的方式,围绕着课题和问题的解决,设计研究活动,实现有目的、有计划和高质量完成科研工作的目的。
一要加强校本科研方法的培训与指导。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研究能够成为科学研究的关键。在以往很多课题研究中,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掌握科研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为实现校本科研的有效性,一定要加强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使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科研方法,在课题研究中能够自觉地运用科研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注重运用调查研究法等实证性的科研方法,使教育科研成果更有说服力,更有科研含量和学术价值。
二要学会科研活动设计。科研活动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为了回答研究的问题而进行信息收集、分析、评价、提炼和主题学习培训等活动;为了验证、完善和提升假设成果而进行的实验等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的文献活动、学习活动、调研活动、验证活动、研讨活动、课例活动和推广活动等。
科研活动有典型科研活动和不典型科研活动的分类。具备明显科研特点的活动都是典型的科研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课题设计、验证设计、总结提炼以及成果应用和推广等活动。最典型的科研活动是课题开题活动,其作用主要是对研究的问题、目标、内容、假设成果和研究思路等进行再论证,对课题精神、方向、设计意图、研究路线和方法等内容进行统一思想,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等理论与实践的难题进行培训,启动研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动员激励,明确研究工作的程序、任务和要求等。为回答研究的问题设计的活动统称为不典型科研活动,如围绕着研究的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培训活动、研讨活动等都是不典型的科研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进行的,是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活动。
4 以课题课例为载体,建立科研引领教研的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 Dissimilation and Retur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LI Jie
(Kaifeng Adult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Kaifeng, He'nan 475002)
Abstract On evaluation ai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tandard; Antagonism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evaluation process; Emphasis on forms of evaluation content view; Pursue unified view of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all of these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produce alienation, so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rational return, controlled by the management evaluation towards servic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main body consists of single monologue to diversified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and build the evaluation main body, by notice to the formal result evaluation to comprehensive systemic evaluation of the process, from simple to carry on the quantification measure to multipl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rom the unification standardization evaluation to the personalized feature evalu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dissimilation; return
职业教育科研,是“以职业校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教育现象为对象”,①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为目的的系统探究活动。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启蒙教师的专业自觉,促使教师对于自我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审视与批判性反思,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素养,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其原初的价值期待和本真的研究立场。评价作为一种反馈调节系统,必须紧扣学校教育科研的这一基本立场,引领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然而,时下的职业教育科研评价机制,出现了理念偏差和实践错位,背离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本真价值追求,阻碍了其良的发挥与理想价值的实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本位的评价目的观;主客对立的评价过程观;强调形式的评价内容观;追求统一的评价标准观。
学校科研多是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探究活动,常常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和情景性。因此,标准统一化的科研评价难以胜任学校科研评价的具体任务,也不可能作出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结论,其结果是诱使教师将自己活生生的科研实践向“标准”看齐,对他人“标准化”科研进行简单模仿。
学校科研评价的错位与偏向,在实践中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使学校科研远离了教育实践,陷入了追求形式(写论文、出著作)与贪图功利(获奖、评职称)的误区,背离了其原初的价值期待与理想追求。走出学校教育科研的病态现状,创设良好的学术氛围,引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繁荣,必须更新评价思路,转变价值立场,实现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向。
1 由管理、控制型评价转向服务、发展性评价
引领学校科研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实现评价职能的彻底转换,改变评价的管理、控制角色,树立评价的服务指导意识和促进发展提升的理念。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是立足于评价对象的过去、服务于评价对象的现在、面向评价对象未来的评价。”②学校科研评价,应当吸收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精神,确立发展性科研评价的基本立场与价值追求。坚持以师为本、以校为本、面向发展和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树立以发展为本,以促进改善为实的评价目的观。立足于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现状,注重发现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实践的改进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的帮助、建议,为学校和教师的全面发展服务。
2 由一元评价主体独白走向多元评价主体对话、协商与共建
教育科研评价,既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也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手段,更是一个共同建构的过程。它需要作为科研主体的教师、学生、教师同行以及专职评价者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多元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协商与合作建构的过程,不仅是要(下转第19页)(上接第15页)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收集评价信息,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科研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定,而且要注重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多元主体的交流与对话实现其认识的提升与能力的建构。因此,必须注重教师(科研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展示和主体精神的发挥,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对于自身科研活动连续不断的叩问与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探寻改进策略,为进一步的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养成一种反思、追问与探究的主动生活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 由注重形式化的结果评价转向全面关注过程的系统性评价
学校科研评价,不仅要关注成果本身,更需要关注结果的生成,在强调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全面关注科研过程,是对学校及教师科研全过程和各个科研阶段的系统性评价。“教育科学研究的复杂过程决定了教育研究质量评价的基本范围以及评价系统具有的系统性、连续性特点。”③系统性的科研评价,首先是对科研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审视与追问。学校和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其研究的结果必然指向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和教育实践的改进,它不是对他人研究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写论文。其次,强调对于教师教育研究具体过程的全面关注,包括研究活动的组织和监控、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和研究结论的获得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等等。最后,在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在关注物化科研成果(诸如研究报告、科研论文)的同时,应强调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研究所取的“现实效益”。
4 由简单进行数量化衡量走向多元综合化方法的评价
学校科研评价,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量的方法与质的方法相互结合和实证化评价方法与人文化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实证化方法的客观、准确、高效、说服力强与人文化方法注重过程、强调人际交流与沟通、针对性强的优势互补。在保证科学性、客观性的前提下,综合运用观察、访谈等质性方法,全面收集评价信息。在进行量的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质性的分析和判断,把握“本质特征”,给出定性评论,对学校科研活动作出全面深刻的描述与理解。同时,注重非正式评价的运用,随时随地对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状况做出评价,及时地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将这些信息迅速地反馈给科研主体,启发研究主体的自我反思,促进研究实践的调节与改进。
5 由统一化、标准化评价走向个性化、特色性评价
学校教育科研导源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对教育生活实践遭遇与困惑进行自我反思的“延伸”,“反思是其起点,问题的求证是其本质,教育意义的实现是其旨趣所在”,④因此,学校和教师教育科研,通常带有强个性化与情境性的特点,同时由于教师个体的知识经验水平以及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不同,其科研的参与程度明显不同,我们也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定个别化的教师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科研活动。学校科研评价,应当正视和尊重差异,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和特色性评价。依据研究课题、科研主体、科研过程、科研对象和研究成果以及学校传统的具体实际,通过多元主体平等协商共建多元化、区别化和层次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的规范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在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基础上,注重标准的适宜性,提高评价的有效性。从而对具体教育科研实践给出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并彰显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本真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 潘国清.学校教育科研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总结,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状况的一种组织活动。有效的科研管理可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学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科研质量与水平。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机遇,但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模式等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弊端。因此,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
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内承担着高校科研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和实施,对外是高校科技活动与国家、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把握机遇,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发展水平。
1.国家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科研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凸显,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环节。科技自主创新只有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最终变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以来,特别是通过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受到关注,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抓住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2.市场经济为高校科研工作开拓了更大的舞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各职能部门主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效益来确定对各个产业的投资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不断地提出生产实践中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这将极大地丰富高校科研工作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机制创新,为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开拓了广阔的舞台。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将有所增加,主动性将会增强,高校应该努力进行科研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实力,尽快适应形势变化,以获得更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持。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越多,就越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进行,更有效的调控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获得科研管理的最优化效益。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应抓住机遇,注重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经济全球化促进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科技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配置,使传统的以国别为载体的科研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都需要各国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经费随之增加,国际合作使我国科技人员接触到科技前沿,开阔了学术视野,造就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队伍,提高了我国的科研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开始起步并取得成效。上交与一些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接受国外大公司和企业的委托,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上交也抓住这一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大转变:一是由一般化的科技交流向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交流转变;二是由委托科研和接受国际技术转让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三是由满足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向积极策划发起国际研究计划转变。据此,我国各个高校的科研管理都可以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大的契机,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多渠道获得科研经费,形成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4.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于自己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之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手段保护自我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这为高校提供了实现自我知识产权价值的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只有增强专利意识,不断创新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才会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也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使高校科研成果管理不仅仅停留于成果评价和鉴定上,而是要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研管理的环节。强化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成果管理的质量,不断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工作,促进高校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发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校对传统的科研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管理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高校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1.科研管理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科研管理观念陈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科研管理观念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科研人员和项目实行机械化的刚性管理模式,缺乏人本观念。管理方式上,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高校科研管理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沿袭上传下达的工作作风,沿用原来的行政命令进行科研管理,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管理目标上,为追求课题层次,忽视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缺乏市场观念。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薄弱,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总体上知识产权观念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高校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差,“重成果,轻专利”现象普遍,对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不注重申请专利,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并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低。
2.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创新工作。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及经费预算都是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人员提交申请书时,一些思路和设计可能还处于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但经过项目申请、形式审查、同行评议、综合处理、评审会等几个主要环节立项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技术不断涌现,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过程,很多前沿的创意和构想都可能过时。在科研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验收三个主要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申报立项环节,很多项目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撰写的项目申请书质量不高;科研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低。在项目实施阶段,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监管力度不够,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验收环节,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市场脱节严重,不少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缺少市场分析,基本上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环节,甚至没有对科研人员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查、论证就匆匆立项了,而管理过程也只局限于对成果完成的鉴定这一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知识产业化水平不高。
3.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多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大多只有收支概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本、效益意识,特别在高校反映出自身的局限性。在科研管理中科研经费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不同级别层次的科研课题如纵向、横向和校级这三类课题,其经费来源是不同的,其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控性的管理办法,各类费用的支出比例难以把握,加上科研项目人员预算观念薄弱,往往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有很大的差距。其次,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经费的流失。科研经费管理中缺乏明确、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及运用观念错位,有些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个人有任意支配的权利,因此将科研经费用于私人消费,导致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同时使得部分科研经费流失。再次,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观念更新
科研管理观念是管理行为的先导和引擎,科研管理首先要强化服务理念,以系统创新推进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首先,强化服务观念转变重“管”轻“理”的管理观念,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高校科研管理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的管理,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人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把科研人员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核心,是最主要的财富和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尽量做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准备,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其次,强化市场观念和策划观念,提高科研质量。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科研项目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策划观念,考虑市场需求,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同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以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以科研成果质量及其转化创建名牌工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尤其要强化专利保护观念,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高校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可行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79-03 新形势下,党校要充分履行“阵地、熔炉”职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深化教学科研的改革。抓住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施对教师人才队伍“分类管理”,增强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藕合性。不断创新方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长性。主动跟进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为地方党委政府贡献思想,强化教学与科研对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服务性。从而在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培养高素养的领导干部同时,全面提升党校的作用力、影响力。
一、理顺关系 增强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藕合性
教学与科研是党校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能,是党校存在与发展最为重要的两翼。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二者虽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活动或形式,但却像一块铜板的两面,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为依凭,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促进。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突出教学中心,夯实科研基础,有效实现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党校办学的宗旨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利于党校教师更好完成教学与科研的双肩任务。现实中,教学科研间矛盾一直存在,难以兼顾两全。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教师主要是为了完成硬性任务或评聘职称追求所谓形式上的科研,研究方向往往是便于发表的内容且务虚的多,务实的少,基本上是游离于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外的,实用性、操作性、指导性不强,在讲堂上难以使用,更谈不上为地方建设发展建言献策、聚智凝力;地方党校学员回头率高,教学课题更新快,科研难以在短期内出成果,存在滞后性问题;教育培训对象身份的特殊性需要教师有很广泛的知识面,很大的信息量,而教师个人科研力量有限,往往只能对某几个知识“点”的深究,成果对教学难以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科研与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差异性,一个教师同时肩负着双重任务难度大。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寻求教学与科研的切合点,实现良性互动,增强藕合性。
首先,分类管理,大胆实施教师岗位的改革实践。针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问题,党校应该按照教师人才队伍“分类管理”的指导思想,对教师队伍实行分类,积极推进规范教师职务系列的改革。设置岗位与职责相统一的研究系列、教学科研系列、教学系列三种教师职务系列,根据各系列教师的不同特点,实施在任职条件、职责要求、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第一,研究系列。研究系列是以科研为主的职务系列,设置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实习员职务,研究系列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从事科研工作,为教学系列教师和党委政府贡献思想。成为学术的带头人,或为重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或国家、省、市、学校重要科研基地的学术带头人。第二,教学科研系列。教学科研系列是教学科研并重的职务系列,是教师队伍的核心,设置教授、副教授职务。其首要职责是从事教学,同时必须结合课题建设的要求承担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第三,教学系列。教学系列是以教学为主的职务系列,设置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务。教学系列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从事教学工作。各系列的教师在满足相应的职责要求和任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应聘其他系列的职务,在不同系列间形成能进能出、自我约束的聘任机制。鼓励中级职务教师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向教学、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当然分类管理是分工但不是分家,客观、公正地完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从制度层面保证两者协调发展。要从管理体制上保证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的密切合作,建立健全教学、科研互动的纽带和机制,使教学的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播或政策宣传解读的过程,更多的是科研成果的思想和内容的倾情演绎,同时是寻找科研选题、激发科研灵感与发展科研能力的过程。实现教学工作为科研提出课题,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工作。这样既能化解矛盾又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和晋升的希望,成就事业,体现人生价值。
其次,强化党校的科研服务于教学,要从制度上保证党校教师的科研具有教育价值。由于党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承担一定领导职务的党政领导干部,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党校教师的科研应该是能够与教学结合起来,特别是能够与干部教学、地方发展结合起来的科研。这实际上也是党校科研区别于高校、研究机构科研之所在。此外,党校科研还应该重视教学研究,将教学研究纳入学术研究的范畴,并在制度上将其作为党校教师的职务要求。显然,强化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以及将教学研究作为科研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丰富科研的内涵,而且可以使教师的科研不纯粹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职称晋升、岗位评定的需要,而是能够与学员或学生的精神发展、地方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再次,多面结合,逐步健全教育管理体系,完善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教育管理体系中,围绕教学与科研在方向上的耦合性下功夫,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结合,包括专题设置和科研立项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推出精品专题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教学改革与科研管理创新相结合等。根据党校教研工作自身规律,推动教师把学术进步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方式 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相长性
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的统一体。党校要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教师研究式地教,学员研究式地学,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1.积极开展研讨式教学。采用双向交流、专题论坛、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探索结构化研讨方法,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做催化,注重输出、成果和实效。研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运用“头脑风暴法”等,在各个阶段进行发散、聚焦,各种观点相互激荡,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这些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教与研、教与学、学与学的共同提高。
2.大力推进课题研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教师与学员共同参与,安排社会考察、调研、研讨交流等,最后形成有一定科研含量的应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根据课题研究设置相关课程,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将课题研究融入到教学的相关环节,把问题研究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课题研究式教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的有机结合、理论研究与对策性研究的有机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有机结合、学习过程与结果考核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成果利用的有机结合,是研究式教学的有效实现形式。
3.加快推行案例式教学。采用一些适用于党校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如讨论式案例教学、辩论式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教学、体验式案例教学等。这样就可以把日常研究的知识点融入到教学中。
4.深化搞活体验式教学。各级党校应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如采用现场教学、社会考察、模拟法庭、庭审观摩、参观监狱、媒体采访、破冰活动、拓展训练等形式。坚持开放办学,搞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走出去”即开展异地现场教学等,“请进来”就是办好“理论与实践讲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主要领导围绕时事、理论现实问题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报告、专题剖析,拓展学员视野,也使党校成为党委政府“吹风”的舞台。
三、主动跟进?摇强化教学与科研对党委政府决策的服务性
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要立足实情,主动跟进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把教学和科研的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上来,紧密联系国情、党情、世情、市情的发展变化加强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在贴近现实、服务大局上,充分履行阵地和熔炉职能,发挥宣传和“智库”作用。
课题申报是高职院校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教科研、办学水平的指标性工作,具体反映了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课题申报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题申报是课题研究迈出的第一步,是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进行课题申报,没有课题申报就没有课题立项和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课题申报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和提出一个或若干个职教问题,遵循职教规律,着眼职教特色,选择恰当课题,通过专家论证,获准正式立项,进行认真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取得预期成果。这样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中的问题
(一)申报不积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旧比较缺乏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其原因是高职教师普遍都认为自身能力和条件有限,对科研项目申报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广大高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即使申报,也申报的是一些较为低级的自立课题。其实,随着国家队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是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以为科研工作有难度,也不是硬性考核要求,所以项目申报不积极。
(二)选题不新颖
少数教师不善于从教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没有真正深入实际,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选题,而是随心所欲地寻找一个课题进行申报,根本没有进行细心的论证,缺少学习,缺乏积累,不是偏离教育课题的研究要求,就是模仿他人的研究课题,选题不新颖,出现了“扎堆”撞车的现象。
(三)论证不清楚
论证内容“散”,缺乏创新,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论证不充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不够,对项目的应用前景及实际价值体现模糊等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一栏中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或表述不清,使申报项目缺少主题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有些内容不管字数有没有要求的,都是长篇大论,没有抓住重点讲。
(四)团队不合理
“近亲现象”严重,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往往因师资条件受限,不能组织一个专业、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团队,而常见的是以系、教研室等行政单位组成的项目小组运作,甚至是“夫妻店”形式组成的临时性课题组。“近亲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组建。
(五)服务不到位
现今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处于被动服务的局面,在目申报上,没有做到超前服务、及时服务、周到服务,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传递员”工作,对申报者的情况、申报课题的内容等方面了解不深入透彻,无暇全面细致顾及到各分院的具体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一般采取教师自由申报,不逐项预先进行项目论证,缺乏组织指导,对项目本身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把关和审查。这种申报形式对于今天越来越强的科研竞争显然是落伍的。
三、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的策略思考
(一)选题是关键
要做到选题精准,需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紧扣课题指南。申报的课题名称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避免照搬课题指南,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前期研究基础等情况,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区、熟悉的研究领域,将指南的选题缩小到能够驾驭的范围。二是突出地方、民族、学科特点。课题指南覆盖的范围宽泛,题目众多,如何在众多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就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或者学科特色。三是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前期成果。是否有前期成果是对申报人员自身研究能力、前期准备情况、能否高质量完成本研究任务做出正确评价的基本考量指标。
(二)论证是核心
首先,要做好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的意义。在述评时要把握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评价,并阐明自己研究的核心以及区别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亮点”。其次,要重点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要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层次要合理,重点突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简明扼要。第三,要厘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是课题研究的大纲,清晰的研究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如果是基础研究,就应该在体现出开拓新;如果是应用研究,就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如果是综合研究,就应该体现出交叉性。第四,要阐明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就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创新点与选题的新颖性密切相关,选题或者研究内容缺乏新意,那么研究也很难有创新之处
(三)团队是支撑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越来越高,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研究,更多地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来进行联合攻关。科研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当然这种整体优势绝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数量上的优势,而是要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达到质量上的整合效应。
第一,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科研团队一般5-7人为宜,人数太少可能会综合研究水平不够,人数太多可能会人浮于事。团队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要合理,既要避免“单兵作战”现象,又要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应用研究的课题,课题组成员除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外,应尽可能吸纳1-2 名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既便于调研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科研团队不仅要形成合力,还要突出特色。要整合优势资源,凝聚科研力量,组建科研项目攻关团队。一是要围绕申报题目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把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合起来,二是要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整合科研团队,并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提高项目申报的竞争力。
第三,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本单位人员,还应根据需要吸纳外单位联合申报。在申报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时,单独申报往往科研力量相对单薄,竞争力不强,此时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借助对方的科研实力来充实自己的研究力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项目获得立项的机率,还有利于在科研中取长补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的素质教育的阐释。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培养要适应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要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这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素质教育的核心解释。我们是从以知识多少为衡量标准的教育中走来,也全力推动过素质教育。从前者当我们的理解是仅有知识还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从后者我们看到仅仅调素质教育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一厢情愿,无法真正落实,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目标。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既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做的正确表达,也是素质教育作出的方向性调整。
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关照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为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全面而深层次的结合,达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然而,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我们并非没有开展过,然而,改革到了最后总是无力收场,有的是加了几门课,有的仅仅把课程体系做了简单调整,有的仅仅是换了个名字,实际效果还是原地踏步。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正是认识到之前改革存在的种种弊病,所以,不仅采取了顶层设计,通过三层标准的制订让改革不仅有据可依,而且必须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其用心之苦、力度之大可想而知。当然,我们还必须明白另外一个问题,即,尽管国家下了那么大的力量来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最终的实施还是主要依靠学校来完成。如果各项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再好的设计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关照。
1.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师素质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的要求。教师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实施者,卓越计划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素质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与密切联系。素质教育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灵魂,卓越计划的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思想,如果没有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没有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到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样的实践教学都不能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也无法真正培养卓越人才。我们看到了现实中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有很大距离。有学历没能力的问题的确存在,但我们不把这种问题仅仅理解为简单的操作技能的欠缺,必须看到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匮乏才导致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高的问题。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部分高校正试图建立/双师型0教师队伍,即让教师首先达到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不能忽略,当然许多教师是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走来,们不仅缺乏实践能力,还缺乏素质教育的理论素养,在抓好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放松对教师素质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的要求。
2.抓好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三个层次0的标准我们不难看出,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作支撑。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产学研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时间和质量。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保证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的相互衔接。第三,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尽量减少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留出更多时间去引导学生去表达、去实践。要根本改变应试教育条件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和参与式教学。教学方法既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具体体现,也是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在南京举办首届大学教学论坛,主题是教学方法改革。素质教育的提出正是针对应试教育思想和灌输式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第四,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考试考核方法,改变过去一张试卷定高低的简单做法,要客观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要看学习的结果,还要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看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看学习的思想变化、态度变化和性格养成;不仅要看学的怎样,还要看怎样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