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子合同管控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4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子合同管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子合同管控

篇(1)

中图分类号:TM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随着我国各种高精尖技术对于电气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升电气系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电气系统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实现电气系统内多种电气设备的准确控制以及精密设计,同时更加实现了能够运用各种信息进行数据传输。电气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在综合了其他各个领域的先进研究技术成果,全面提升了电气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虽然我国的电气系统发展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也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些距离也正是我们工程人员今后努力的方向。升级我国的电气系统成为一项课题,以下将主要针对如何创新我国电气系统的自动化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当前国家电气系统功能基本情况

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电气自动化系统研究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大致实现了稳定并且安全的运行,而且还结合最顶尖的智能化技术,全面提升了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率。而且还能够对整个电气系统各个设备的运行的整体情况进行全程无人监测。

二、新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介绍

(一)电脑监测系统

通过电脑操作进行控制是目前比较常用的监测系统,通过电脑监测,可以对所有的重大设备的运转状况进行及时分析,对于设备操作工的各项操作进行判断和监测,从而对于一些不正确的操作进行拒绝,避免事故的产生。改系统的最大的特点也就是一些的监测行为都是依靠电脑的自动操作。同时,在网络连接的情况进行数据共享,在工厂的所有车间和部门进行监控角度和数据的转换,实行多位置监控,这样就实行了全厂的监控,使得在一个自动地对全工厂的所有画面进行了有序切换,保证了监控的有效性。普通电脑监控系统及时方便于对厂房以及监控室进行监控,但是还是需要值班人员进行监管。创新电脑监控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做到能够做到“无人值班”。通过使用PLC、触摸屏使用准确、快捷和公开的现场总线技术。其的通讯速率比一般的计算机监控技术大了好几倍,速率可以达到12Mbps,传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速率也只能够达到10Mbps,这也是该系统的最大特点.而且这种计算机监控系统操作起来更加方便,能够根据具体操作进行灵活调节。

(二)数字化电气信息量监控

目前使用的MCC和PC的技术对于公司的生产和办公需要已经落后太远。局域网因为其强大的信息监控能力,得到多数企业的青睐,运用较广,因为该系统在日常的监控中不容易受到外界的信号干扰,就算是在与其他重大设备同时运行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信号稳定。这使得其能够运用到电站中。对于企业来说,选择监控系统最为看重的就是系统对于信息的管理质量问题,特别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是集团化发展,未来管理信息量更加庞大,对于信息管理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对电气系统进行监控的最大着力点,也应该提高信息管理质量上。为此,我们要对局域网的系统进行改进,将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这样,信息管理更加稳定快捷,效率更高。

(三)数据整理的创新

数据整理是系统运行最重要的环节,要保证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及时性,并且即时地保存到数据库中。这就需要对运行过程当中的各项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如振动幅度以及摆度,还有运行温度,等等。数据的整理和统计作用是明显的,一是真实反映系统运行的情况,对于系统的运行能够进行及时判断;二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特别是一些不正常数据的分析,能够起到故障预防、检测等作用,从而降低系统的故障率,提高使用效率。

(四)现场敞开式控制系统介绍

敞开式,也称开放式,开放程度高低是衡量一个系统的重要指标,也是电气控制系统在设计上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现场敞开式控制系统,它的监测方法和其他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网桥梁来自于系统仪表,而系统仪表则用职能模件,既能够对监控体进行分布式的监测,也能够进行开放式的监测,这是最大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在于生产的成本较低,起到节省成本的作用。这样,来自DCS的控制器被这种敞开式的硬件和软件取代,起到了数据连接软、硬件的功能,保留DCS 哪些冗余的技术以及组态技术方面的优点。而且监控系统其控制标准性和开放性都关系到几个方面:一方面,标准是开放建立的基础,任何开放的系统都要参照常用标准来进行设置和设计,才能运行,才是可靠正确的系统。另一方面,而开放又促进了标准的设置,让标准不断地符合发展的需要。

三、小结

科技革命带来的网络、信息和无线技术促进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在未来,融合有线和无线的是发展趋势,融合的技术在无线和优先之间扬长避短,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功能漏洞,扬优成势,同时,融合的设备相较于原先的设备在生产上更加方便快捷,生产的成本更低,更加的经济。数字技术已经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更高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能够将模拟技术通过网络转为数字化,体现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市场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对于企业的电气检测系统来说,追求的是设备的安全运行、可靠性,劳动强度的降低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智能化的检测方式,所以,智能化的电气设备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将广泛运用这些设备。因为,稳定、安全、可靠和高效正是智能化设备的最大特点。当然,这些高度智能化的设备的有效运行依靠的是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没有先进可靠的网络技术,那么设备的智能化反倒会成为最大的漏洞。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是工程人员应该努力研究的方向。

篇(2)

一、电信企业资金管理中的现状和问题

通信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根据2011年财务年报披露,中国电信2011年经营收入达2450.41亿元,同比增长11.7%,EBITDA为942.66亿元,同比增长6.5%,EBITDA率为40.8%。公司股东应占利润达164.04亿元,同比增长10.5%,每股基本净利润0.2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而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中国电信作为业务收入规模如此庞大的集团企业,加强并完善资金管理对提高整个中国电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电信在2005年提出了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策略。为实现战略转型,中国电信除了在技术革新、运营创新、业务牌照等方面实施转型外,还实施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利润增长。要实现转型,推进组织架构由固网分散经营向全业务集约运营转变成为必然,精细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要求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实现财务体系、资源配置的优化,加强资金管理就成为财务转型的重要工作。中国电信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在全国各省市县都设有分支机构,跨地经营,分支机构庞大。如广东电信就下属21个市分公司、135个县分公司和1195个营销服务中心。每个市县分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务功能和资金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结构重叠、人员众多、资源浪费的问题。中国电信在长期的发展中实行的是粗放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由于资金管理使用分散而导致的资金闲置率高、财务费用多而导致的资金管理成本高、资金有效使用率低而导致的短期贷款多等问题。每个分支机构根据各自需求,开设不同的银行账户,导致资金冗余量大,融资贷款费用高,结算手续费高,导致财务统一管理和控制难,财务管理风险较高。

二、电信企业实施银企互联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推动财务管理精细化。为推动企业转型,中国电信近年来实施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全业务集约运营的转变,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实施精细化管理。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是中国电信在财务转型中的重要一步。2008年底,广东电信作为首家省级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e Shared Services Center,以下简称FSSC)电信公司,围绕集约运营战略,创新财务集中运营模式。目前中国电信下属所有省级公司已陆续基本完成了FSSC的搭建工作。在逐步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过程中,中国电信首先是重新定位财务职能,统一财务内部架构,使财务职能转型为服务业务经营。各省级公司将财务职能重新划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部分,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省级公司本部和地市分公司的财务核算和资金支付集中处理。其次是完善财务规章制度,统一会计处理标准,建立保证FSSC规范运作的流程体系。第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集成财务信息系统,提高FSSC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财务信息系统除了包括常规的财务核算系统外,还在资金支付体系关联银企互联系统,大幅提升资金支付效率。

2.通过银企互联,打造安全高效的资金集中结算和稽核平台。随着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中国电信省级公司的资金逐步集中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结算。如广东电信全年资金支付量在240万笔左右,月均支付结算量近20万笔,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如不大量增加人员,将无法应对业务增长需求,无法满足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付款时限要求,对企业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市场拓展以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会带来不利影响,更难以开展质量和效率管控,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和效益。广东电信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就提出了利用信息系统手段进行全省资金集中结算的思路,并把依托银企互联、打造安全高效的资金集中结算和稽核平台项作为提升资金结算效率和效益、保障资金安全、打造企业资金结算竞争力的重要项目。该项目从银企直联系统实施的深度和规模上,在通信运营商行业及中国电信省级公司中均属领先水平,得到过同行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高度评价。

3.银企互联实施上具有全覆盖、高度集成、安全性和准确性高的特点。中国电信作为通信运营商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方面水平很高,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伊始就需要资金管理操作能直接同步到银行进行相关处理,银行提供的电子账单能够同步更新到财务系统,避免在资金管理系统和网上银行进行重复操作。因此资金管理与网上银行系统对接就成为迫切需求。企业需求促使各大银行推出银企互联模式,通过企业的ERP系统与银行网上银行系统的有机融合和对接,整合银企双方的系统资源,成为中国电信实现资金集约管理的有效手段。

篇(3)

广播电视发射台普遍装设有多部发射机,不仅信号发送设备较多,而且换频、换节目、换天线等操作频繁,如采用人工操作很容易发生一些人为事故,导致停播、错播等事故问题。而且随着近年来,广播电台逐渐向着频率专业化方向发展,播出频率日益增多,发射台的管理难度也正不断加大,这都对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有必要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工作,以保障广播电视的优质、安全播出,促进整个广播电视行业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1 我国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

在2000年以前,我国广播电视的控制业务,主要是停留在监控本地区的中短波、调频、开路电视和部分卫星电视广播的播出质量和效果方面,且多数是采用人工监控和主观评价的方法。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音频视频数字压缩技术、远程遥控遥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都给广播电视控制的自动化、网络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在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在规划中要求建立以总局发射台为主体,地方发射台为补充,本地与远程遥控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监控网络。在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七届一次会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大自动化监控程序的研发,以自动化控制代替传统的“人管机器”的管理模式。为贯彻落实远景规划目标和会议精神,我国各地方广电部门近年来,都在逐年更新监控设备,并加强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近年来,各地方广播电视发射台的控制技术,已逐步从单一的播出效果控制,向着节目制作控制、播出控制、传输控制,以及信息安全、播出安全等多方面发展。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水平,保证播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将是广播电视自动化控制系统未来主要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2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2.1 实时性

实时性反映了控制系统在出现事件时的响应能力,也是衡量控制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应能实时采集发射机的工况参数,并能准确控制。

2.2 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自动控制系统稳定运行和无故障运行的能力。如控制系统本身出现可靠性问题,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系统误判、错误报警、错误动作等。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采用多种设计措施,如: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级别、采用抗干扰措施、在关键控制部件冗余配置、软件采用容错设计技术等等。

2.3 通用性

是指在设计时应考虑到不同设备的控制特点,使设计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通用性,可以适应不同发射机的监控要求。即使设备在更新换代后,系统经过适当调整后仍能满足要求。

2.4 扩展性

是指自动控制系统能满足不同规模的发射台控制的需要,在设备或网络更新后,系统也能顺利过渡,而不会造成浪费。

2.5 智能化

是指所采用的智能技术,能使系统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能智能化的处理系统中的故障问题。

3 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实现

3.1 系统总体结构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是由工业控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器、服务器、电力监测仪、调幅仪以及传感器等所构成。根据系统功能的不同,可将整个系统分为发射机监控子系统、信源处理子系统、监听和监视子系统、故障报警子系统、指标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控子系统这六大功能模块。系统的总体结构框图,见下图1所示。

3.2 发射机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数据采集控制器(称为下位机)构成,主要是对发射机的相应参数值进行采集与监控。

发射机监控子系统具体功能的实现,是根据发射机的通讯接口协议,完成对发射机模拟量、天线位置、发射机遥控开关机总量、升降功率量、复位控制输出量等方面数据信息的采集,并将采集结果汇总到服务器中,然后由数据处理服务器对汇总的参数进行逐一的评估,对于超过设定阀值的参数值采取报警处理。同时,该子系统还具有自动开关机控制、自动主备机倒换控制以及天馈线倒换控制的功能。

3.3 信源处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由多个音频切换报警器所组成,其结构原理图见下图2所示。信源子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对每台发射机的音频信源的输入实施统一化的管理,使每套广播电视节目都能有4个音频信源的输入通道,并具有手动音频切换和自动音频切换这两种模式。

其中,在手动音频切换模式下,工作人员可采取设备的按键切换,也可在网络授权允许的条件下采取设备的数字切换;在自动音频切换模式下,子系统首先对每一路音频信号进行评估,以监测信号幅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现信号丢失,则自动切换到正常信号的输入通道上,并进行衰减控制处理,最后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出到主备发射机中。

3.4 监听和监视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由循环监听设备和音频动态指示报警器所构成,并包括了监听和监视两部分功能。

(1)监听功能。监听功能包括了信源监听和无线监听。其中,信源监听是指对广播电视所有信源实施切换监听;无线监听则是对无线电信号实施循环监听或定频监听。

(2)监视功能。监视功能主要是指对每一台发射机的音频输入信号,实施逐一的监测和比对,当发现某路音频信号丢失时,则采取报警处理。而且通过信号比对,还可有效避免受到非法信号的干扰,提高信号输入的可靠性。

3.5 指标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调幅测试仪构成,以实现对每台发射机的载波值、调幅度值这两项重要指标的动态监控,并将监控数据发送到数据处理服务器中,实现对这两项指标的评估、报警和显示。

3.6 环境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由监测仪、传感器所组成,以实现对温度、湿度、烟雾、浸水等环境参数的监控。同时,还可监控发射机的电压值、电流值的变化情况。

3.7 故障报警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由声音报警、声光报警、传呼机报警以及短信报警这四部分功能所组成。

4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选用

本文所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软件,操作系统选用的是Windows系列产品,开发软件为SQL、VC++和VB,服务器数据库采用的是access中文版。

4.2日常管理界面功能设计

软件管理界面主要具有的功能有:权限认证、设备校时、岗位管理、状态显示、数据管理、数据采集、报表生成和短信报警等等。

(1)状态显示。能够将所有发射机的监控数据集中到一个页面显示,从而使值班人员可以迅速观测到多台发射机的数据,以全面、实时的掌握所有发射机的工作状态。除发射机工作数据以外,还提供了温湿度、烟感、供电电压等参数的监控。

(2)岗位管理。能查看到员工签到、班次、交接班等情况,并能进行接班意见、交班嘱语和故障现象的记录。

(3)报表生成。可对报表格式进行规范,对报表内容进行自动组态;可查询和打印所有报表文件。

(4)短信报警。当发射机出现故障时,报警系统能够向维护检修小组的所有成员群发短信,告知大家进行抢修。

5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

5.1 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设备远程控制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监控与广播电视发射台相关设备的工况,如:发射机、机房、天馈系统、柴油发电机等设备的实时工作情况,并实现对信号数据迅速采集和处理,其数据采集效率甚至能精确到微秒级,能充分满足各系统对信号采集和处理速度的要求。

同时,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实现发射台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以及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并判断被监控设备的参数阀值是否超过,当超过阀值时,自动控制系统会自动进行报警,并根据设定发出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对设备的远程遥测遥控。

5.2 实现快速的故障检测与错误诊断

广播电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错误,尤其是发射机的故障率,是广播电视系统中各种设备中故障率最高的。从系统维护的准确性、快速性和方便性的角度而言,如何及时排除设备故障、减少修复时间,对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自动控制系统中所具有的故障检测和错误诊断功能,能有效的对系统各关键部位进行监测,并准确的对故障进行定位和提供维护指南,以帮助技术人员迅速、准确的排除故障。

5.3 实现网络化的人机交互手段

当前,网络技术已然成为了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的高新技术,而且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它的影响。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全局信息的实时掌握,以及时做出决策;实现了采集的数据、设备资源的跨空间共享;实现了预防性的故障分析、维护以及远距离的诊断和维修,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等。

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仅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手段,而且正在逐步影响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作业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步向着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将是未来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势。

6 总结

本文从我国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出发,并就系统的设计实现与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系统自投入使用以后,一直能安全可靠的运行,且故障率较低。不仅明显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设备的维护检修提供了全面、可靠的监控数据,而且了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保障能力,为实现“无人值班、有人留守、定期维护”的管理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隶军.扬州中波台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构建[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9).

[2] 聂广才.发射机远程监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38).

篇(4)

每年,有将近6800亿元的采购项目应用一采通采购平台进行管理与日常采购业务的运营,包括网上寻源、电子招投标、询比价、竞价、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成本分析、订单协同、集中采购、集团化管控等全采购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北京网达信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网达信联)旗下品牌一采通,以“让企业采购管理不再困难”为使命,始终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最专业、最优质的采购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企业级的电子招投标、电子采购管理系统、电子采购软件/解决方案、电子采购平台等。而不断提升企业电子采购应用价值,正是网达信联十几年来持续努力希望实现的愿景。

从1999年发展至今,一采通始终领跑着企业电子化采购管理,服务于钢铁冶金、能源化工、家电电子、机械制造、交通运输、汽车、医药、纺织等多个行业。在全球领先企业中,每年,有将近6800亿元的采购项目应用一采通采购平台进行管理与日常采购业务的运营,包括网上寻源、电子招投标、询比价、竞价、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成本分析、订单协同、集中采购、集团化管控等全采购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篇(5)

2013年度中国软件行业

优秀产品奖

(慧点科技资金费用管控系统、慧点科技合同

管理系统)

慧点科技资金费用管控系统通过建立资金支付业务流程管理闭环,对企业资金支付进行全系统、全口径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及时发现企业内发生的重大、异常资金支付情况,合理、有效地控制企业费用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总体运营成本。

提到北京慧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慧点科技),就会让人想到GRC(Governance、Risk and Compliance,即管控、风险与合规遵从)解决方案。由于一直专注于GRC业务发展,慧点科技在国内GRC领域形成了毋庸置疑的优势。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软件博览会上,慧点科技的慧点科技资金费用管控系统和慧点科技合同管理系统均获得“2013年中国软件行业优秀产品”称号。事实上,慧点科技的这两个软件产品,都是围绕GRC展开的,因而对于慧点科技的目标客户来说具有天生的优势。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和聚焦,成为慧点科技新业务发展的一大优势。

五大优势决战资金费用管控

现代企业对防范支付风险、强化费用控制、降低运营成本的企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它们不仅要看得到,还要控得住全集团的资金支付以及费用管控活动。企业希望通过资金费用管控解决方案的实施和应用来满足这些能力提升需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慧点科技的资金费用管控解决方案业务发展得风生水起。

慧点科技负责资金费用管控业务的业务专家沈喜刚介绍,慧点科技资金费用管控系统以“防范企业支付风险,强化企业费用管控”为理念,围绕企业资金支付业务管理流程,基于慧点科技先进的Indi Platform工作流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从资金支付申请、资金支付审批、费用预算控制、资金预算控制、资金支付,到账务处理环节的全过程电子化。

“慧点科技资金费用管控系统通过建立资金支付业务流程管理闭环,对企业资金支付进行全系统、全口径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及时发现企业内发生的重大、异常资金支付情况,合理、有效地控制企业费用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企业总体运营成本。”沈喜刚说。他介绍,慧点科技资金费用管控系统主要具有五大优势:

第一,实现资金支付与费用管控业务的闭环管理,提供更清晰的业务洞察。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业务工作流自驱动模式,对所有业务资金支付进行流程定制,将资金流转化成信息流,对资金运行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监督,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管理控制体系,有效落实、控制预算。系统通过固化审批环节与权限、预设内控要求与规范、透明化审批过程与结果,从而保障业务规范,有效防范风险。

第二,应用集成,打破信息孤岛,提供更全面的业务协同。系统平台体系架构采用了SOA的理念,能够比较顺利与不同平台上运行的财务系统、预算系统、结算系统进行集成,使企业内部的财务业务处理更加自动化,从而实现预算、结算以及核算业务协同的财务一体化管理。

第三,集团化的体系框架能够实现快速部署、快速扩展,满足全集团推广要求。随着企业的发展,其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会发生变化,IT系统的容量、用户数、服务器配置要随之变化,这要看就IT系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慧点科技集团型Indi platform平台具有随需应变的部署和管理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型企业经营规模庞大、组织结构复杂、业务动态调整的特点,从而帮助企业达到节省实施成本、降低维护费用、保护前期投资以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目的。

第四,性能卓越,保证对系统的高效支持。面向集团型企业大规模用户使用的IT系统,系统性能非常重要。慧点科技的集团型Indi platform平台体系架构能在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访问保证优异的性能指标,满足集团性IT系统的不间断运行。

其五,丰富的大型企业集团实施经验,为项目成功实施提供保障。广东粤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化石油有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汉能集团、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中国航油集团都选择了慧点科技资金费用管控系统来增强企业财务管控能力。

合同管理系统打动两个部门

合同管理系统是慧点科技近年来发展的又一重点业务,以及深度挖据市场机会的又一细分市场。慧点科技在深入、细致地对集团型企业合同管理相关业务进行研究分析后,创新性地引入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理念,打造出适合集团型企业的合同管理解决方案。

据悉,集团型企业可以通过慧点科技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打通原先相对分立的合同立项、签订、执行、评估等流程,实现集团公司及其成员企业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电子化管理,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要求,有效管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事件,并借助全过程评估模式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最终建立企业级合同的全方位管理体系。

慧点科技负责合同管理业务的业务专家刘爱和告诉记者,当前企业用户对合同管理系统的需求非常强烈。“慧点科技专注的超大型企业有合同管理系统的需求,中型、中小企企业也都有需求。”刘爱和说。

正是因为市场上旺盛的需求,很多软件厂商都投入到合同管理系统领域来。刘爱和告诉记者,当前慧点科技在合同管理系统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主要的四类:其一,传统的OA厂商,它们通过将合同管理这一模块的延伸、完善而进入合同管理系统市场;其二,传统的风险管控解决方案供应商,它们也是通过方案的延伸进入合同管理系统和法务系统领域;其三,一些新兴的软件厂商看到合同管理系统的市场机会而专门从事这类业务;其四,传统ERP软件供应商。

刘爱和透露,当前慧点科技在市场上最常见到的竞争对手是第二类和第三类,不过他确信,慧点科技在其目标的超大型企业合同管理系统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他进一步分析说,企业合同管理系统的选择通常由业务部门(通常来说是法务部门)和IT部门共同决定,而慧点科技的解决方案对这两个部门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篇(6)

一、电子商务采购的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支持多组织、多地点的应用,实现集团总部、分子公司、项目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实现标准规范的统一、实现对物资采购业务的集中监管,实现工程物资的垂直管理,增强内外部供应链的协同,有效的对整个集团的供应商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持多种集中采购模式

满足各种工程建设物资集中采购模式(集中采购分散结算模式、集中采购集中结算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混合模式)的应用,系统统一设定采购的标准和规范。

2. 减少采购环节降低采购费用,提高采购效率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可以突破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根据设定的采购流程自动进行价格、交货期、服务等信息的确定,整个采购活动都公开于平台之上,使采购过程更透明、更规范,降低了采购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采购效率。

3. 可以实现采购业务程序的标准化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是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设定好的标准化软件流程进行,则可以规范采购行为,规范采购环节大大减少采购过程的随意性。

4. 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集成应用

浪潮物资管理系统以价值为导向、业务为驱动理念设计,实现财务物流一体化集成应用,来自采购、存货、销售等业务系统的单据信息,可以在有关单据填制完成后,自动生成相关会计凭证到总账系统,来自业务系统的凭证可实现与其业务系统的关联,直接返查追溯到该笔会计信息的原始凭证,从而实现物流业务与财务平行记帐。

5. 物资信息准确、全面,协助领导决策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采购平台使企业领导层可以方便地了解每一种物资的价格、数量、库存情况,合同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供应商情况等各种信息,针对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反应,有效的对领导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建筑企业采购管理控制的重要性

从近年国内上市建筑企业和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利润数据来看,利润很低,有部人企业甚至是亏损的。前几年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时尚且如此,当前低迷的市道――国家房产政策打压、银行房贷紧缩等之下,上游房产公司的成本控制会加强,审价更严,对建筑企业而言,必须更好、更有效地控制住成本。建筑企业的成本,一是人工成本,而另一个就是物料成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的各项基本保障的逐步完善,人工成本将越来越高,要想降低,几乎不可能。建筑企业的重心,有必要转移到如何有效控制物料成本上,也就是采购上。

大型建筑企业由于项目多,跨地域经营,传统管理手段已无法握多项目跨地域经营带来的海量数据,特别是大量的建材数据,总部与项目部已严重信息不对称。管理复杂度一高,数据量大到一定程度,管理就需要依赖技术手段,光有流程、制度就没用了。正因如此,大型建筑企业的管理、技术、采购优势反而发挥不出来。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步成熟,造价成本、建材设备、劳务等价格信息更趋透明化,也将对建筑企业赢利能力、赢利模式带来重大影响。可以预见一个大趋势是过去那种主要靠经营上搞关系的粗放管理经营模式,将越来越难生存,生存之道将转化为靠精细化管理能力。

在强调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建筑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根据行业经验,建材成本一般占工程总成本的60%左右,若能够通过先进的水平,将建材成本降低5%,建筑企业利润即可提升3%,相当于某些大型建筑企业一年的利润。

建材成本控制分为两部分:采购时进行有效管控,施工时进行有效管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筑企业在施工时的建材管控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流程和制度,且国家在施工标准方面给出了大量的规范和要求,建材的消耗量均有最低标准,想要再大幅降低施工时的建材量,几乎不可能。建筑企业有效控制建材成本的途径,只有选择采购环节的管控。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的采购管理控制非常重要!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采购环节管理措施

企业物资采购业务主要包括申请计划、订单编制、谈判签约、合同执行和结算货款等环节。在各环节中,影响采购活动的风险因素各有不同。企业要想有效防范采购风险的发生,就要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采购各个环节的管理。

1.编制采购计划及采购申请环节的管理

该环节包括两项内容:编制需求(采购)计划和提出采购申请。

1.1编制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是企业组织采购的重要依据,也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营的基础。如果采购计划不合理,不按实际需求安排采购或随意超计划采购,甚至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协调等,就可能导致企业运营不畅。

1.2采购申请。采购申请是指企业生产经营部门根据采购计划和实际需要,提出的采购申请。采购企业如果不建立采购申请制度,采购申请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就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过量或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2.供应商择用环节的管理

供应商实力的大小,信誉的好坏,所品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采购方的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所以,在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上要建立科学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对供应商的评估制度。

3.采购价格环节的管理

采购价格是决定采购成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采购定价方式选择不当,缺乏对重要物资品种价格的跟踪监控,引起采购价格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损失。因此,在管理上必须要健全采购定价机制,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及市场价格变动趋势,进行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

4.谈判签约及履行合同环节的管理

采购合同是采购方和供应方之间明确采购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在整个合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风险:合同内容即合同条款不明确、模糊不清,不具体,容易出现争议;合同履约率低;出现欺诈性的合同;人的无效;没有建立重大合同披露制度及评估制度,容易出现暗箱操作等等。主要管控措施是要建立采购合同的内部审查制度。

5.验收及付款环节的管理

验收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对验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不作处理,可能造成账实不符、采购物资损失。主要管控措施是建立采购验收制度和完善验收程序,采购部门与验收部门应当相互分离,严格验收程序。如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另外要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款回收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

付款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付款审核不严格、付款方式不恰当、付款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主要管控措施是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审批制度,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审批程序、验收手续、发票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方可办理付款,否则,应当拒绝支付。还要加强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往来账款的审计力度,定期与供应商核对金额,发现不符,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总结:电子商务在建筑企业内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建筑企业特级资质信息化)供应商中的电脑普及息息相关,在宏观大方向下,电子商务必将成为建筑企业建材采购乃至整个建筑企业管理中必须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104-02

一、合同管理系统的流程及电子签章的重要性

在研究合同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首要的是了解合同执行的各个环节,及其相应模块功能分析和业务处理,确保合同管理系统的流程能够顺畅执行,各层级之间能形成有效的关联与互动关系。研究多数合同系统的功能及操作流程,主要包括合同文本处理、合同审签流程、电子签章生效、合同执行与付款、合同变更与终止等业务模块。

第一:合同文本处理。合同管理系统的合同数据的唯一入口,用户可根据系统既定的合同模板规范,在系统中准确填报合同基本信息。生成合同文本的过程可以手动录入合同的必要信息:包含合同甲乙上方信息,合同标的,合法规定的相关合同的交付时间、交付物形式、付款形式及付款要求、合同验收标准、知识产权规定等。根据合同的不同形似可以选择不同的合同模板,其中合同关联信息以附件形式上传。对于合同文本处理部分,通过录入信息转化为合同模板内容,并支持生成word、pdf合同文本及导出操作等。

第二:合同审签流程。合同审签流程实现合同信息的电子化审批过程,要做到合同审定环节的可定制,审批顺序可调整,合同审批过程可监控,处理意见可追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合同双向审批过程,合同审批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法人单位的管理特点设定审批环节,每个审批环节均可以查阅合同文本信息,供审批人做出审批判断。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进行逐级审批,审批流程结束合同可以进行电子签章。

第三:电子签章生效。电子签章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确认性。在线合同要求甲乙双方均可以使用电子签章,保证合同在线文本的有效性。甲乙双方的企业信息需要利用工商、金融渠道进行信息的企业信息的认证,并获得电子签章密钥介质。通过合同管理系统对于签章时间控制,避免甲乙上方同时操作同一份合同。签章完毕的合同作为有效合同文本被保管成PDF格式文档,可以被调阅、下载、跟踪文档变更。

第四:合同执行付款。合同的执行过程中必然有时间约束、合同交付内容及质量、合同款项的支付等新信息。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客户在合同管理系统中录入的时间、费用等信息对于合同执行进行管控和约束。除此之外,要对约束条件进行集中分析,要对合同的交付内容进行分析,时间不能早于合同起始时间,或晚于合同终止时。

第五:合同变更与终止。根据合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合同或终止。需要变更合同时,需申请合同变更申请,并由双方确认变更后的合同条款。双方单位进行确认并同意后,可以启动合同审签流程,保证变更后的合同真实有效。

二、电子签章合同的法律有效性

电子签章是保证合同有效性的核心。电子合同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签章的设计与实现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安全,书面合同需要由当事人和负责人签章、盖章,以便让双方识别是合同责任人,认可合同内容的同时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依靠技术手段识别电子合同签章人的真实身份,保证电子合同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是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系统中起到的核心作用。

电子合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具备有效的法律依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电子签章合同要结合法律相关要求,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确保电子合同的法律有效性同时,提高其社会影响力。第一,要从立法方面承J电子合同具有合法的书面效力,提升其在法律条款中的价值,解决电子合同法律效力问题。第二,要集中解决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通过我国《新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的分析,能对相关内容进行理解,也就是说,电子合同一般不具备传统概念下的书面正式文本,同样也有了新的概念和方式。伴随着电子签名法和新《合同法》的使用,从法律上给予电子签名以充分的认可,对电子合同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证明和鉴定。

确保使用电子签章企业的合法性。使用电子签章进行合同签署的企业必须具备正式法人合法经营权,即营销执照。可以通过工商网、全国征信网等进行企业网站进行实名认证后,具有企业主体的法律经营主体的认可。通过上述方式进行认证的企业,可以获得唯一识别身份的CA密钥,确保电子签章使用企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电子签章技术分析和应用

1.电子签章技术内涵

电子签章技术是传统印章图片的升级版,建构一个区别于所有实体印章的印章机制,保证整个合同签署过程的唯一性和合法性。

从技术上讲,电子签章,泛指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依附在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关联,可用以辨识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并表示签署者确认电子文件所陈述事实的内容。从广义上讲,电子签章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非对称性密钥加密”,也包括笔迹辨别、指纹识别,以及新近出现的眼虹膜透视辨别、面纹识、DNA识别等。目前,最成熟的电子签章技术就是“数字签章”,它是以公钥及密钥的“非对称型”密码技术制作的电子签章。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签章也是指数字签章。运用一种名为“非对称密码系统”(Asymmetric Cryptography)的技术来对发文者的电子文件作加、解密运算,其目的是使收文者可确定电子文件的发出者是谁、该电子文件在传输中未遭篡改并保证发文者不能否认其发文的行为。

电子签章广泛应用,借助实体密钥能保证合同管理系统签章流程的完整度。电子签章用户在电脑中使用CA认证证书控件,保证U盘结构和PIN码之间的对应关系,也能有效实现签章管理及签章程序。电子签章合同管理技术遵循的规范主要包括Data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SSP02算法、R.Rivest-A.Shamir-L.Adleman算法以及散列算法等。

2.电子签章技术特征

电子签章之所以应用效果符合时代需求,主要是基于其内部数字化参数结构的有效性和科技性,能提升整体运行结构和运行参数的完整度,确保印章管控系统贴合实际需求,确保整体管理层级和管理需求得到满足。

第一,电子签章技术主要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建立起来的,能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和安全完整性,并且由于电子签章的唯一性特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旦双方利用电子签章进行合同签订,即时生效后,就产生不可抵赖性,真正实现了印章图片的业务数字化。第二,电子签章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借助密钥介质实现签章权限的有效运行,只有掌握和了解密码的人员才能有效使用该U-key的介质进行签章。第三,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印章对整体系统进行集中验证,一旦文档出现了篡改和恶性变动,都会对时间和具体改动条款进行历史痕迹标注。第四,在应用电子签章技术的过程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从而能保证其签章行为克服空间障碍。由于没有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签约的方式能实现最便捷有效的执行。第五,基于电子签章的唯一性和安全性,在实际技术运行时能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和确认,并且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电子签章使用人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开展,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用户间的合作不断加深,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网络交易双方来说,如何确认对方的身份真实可信,如何确认对方发来的电子合同真实性、完整性、可信性和不可抵赖性是首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人们在使用合同管理系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电子签章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提出了电子合同的安全需求,阐述电子签章通过数字证书保证合同各方的身份真实性和合法权益。目前合同管理系统根据业务流程的要求,能够提供电子签章功能。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合同文本及审签处理,确保能对不同合同进行统一或者个性化的审签流程。合同订立双方均能够获取到有效的电子签章介质,能在标准化合同管理运行流程中有序执行。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启动电子签章后,买方和卖方要对自己的相应行为进行合同文本的确认,双方能看到完整的合同文本,完成了对相应合同条款进行集中审定之后,可以进行电子签章操作,避免合同操作的重复性。买卖双方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进行集中的合同信息管理与执行,从而提升整体管控结构和管理层级的有效性,并且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电子签章技术进行合同签订,也能有效提高整体项目运行系统的有效性,也满足了电子商务无纸化的办公需求,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是资本的节省,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本文以电子签章在合同管理系统中的使用方法、法律依据、技术实现方式为核心内容,对标准合同以及协议合同建立过程中,要对合同文本进行电子签章的运行方式要符合实际需求。

总而言之,合同管理系统结合了电子签章技术,在提升合同安全性和效率的同时,确保电子合同签章的操作技术和流程满足实际需求,真正实现合同签订方式和运行模型的最优化。将电子签章技术应用到合同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能有效增强企I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敏,赵艳,王海瑶等.基于数字签名和数字水印技术的电子签章算法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3,29(03):149-154.

[2]朱建伟,杨丙洲.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合同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J].天津冶金,2015,36(05):47-49.

[3]何欣.电子商务立法的两个基本问题--浅论电子合同及电子签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03):33-36.

[4]罗清彩,电子合同课题组.基于电子签章技术的电子合同平台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18(03):78-80.

[5]谢汉天.工作流Petri网建模在电子合同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9(10):65-68,72.

[6]王昕.网络环境下企业间运营模式优化探讨--基于电子合同服务平台[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0(10):8-10.

[7]高瑾.B To C 电子合同若干问题研究――当当网千人维权案引发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3.

篇(8)

近年来,中大型企业逐步倾向于构筑“全覆盖”会计集约组织构架,创新集中管控组织模式,即集团或区域内的会计集中核算。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一般指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保持原单位财务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自不变的情况下,由核算中心代为行使会计核算与资金结算的职能。

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实施企业加强对所属单位的专业管理,达到提升区域财务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如会计信息质量削弱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会计集中核算后,所属单位需定期运送原始凭证,交接手续较繁琐且无法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及款项支付,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原则;二是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脱离了各委派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对数据的真实性较难把控。现从系统、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提出如何进一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显著提高:

一、利用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首要问题是在报账部门提供的纸质原始凭证在收集、传递、交接工作上效率不高,会计核算相对滞后;此外也面临原始凭证寄递过程中丢失与泄密的风险。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可以采用会计档案电子化技术,即通过原始凭证影像采集,使其以电子文件形式在系统中流转,无需人为寄递及交接。具体可开发独立的业务报账与审批平台,原始凭证的采集由前端报账人员在业务发起环节一次性完成,无需分节点采集,业务相关责任人及核算中心人员可集中履行在线业务审核、制证职能。在采集模式上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在电脑硬盘中或办公系统中已存在的电子化凭证(如合同、会议通知等)直接在电子报账和原始凭证电子化平台中挂接,对于使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或类似管理平台的企业,在影像采集方面,可通过与合同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链接的方式获取电子单据文档,较少了扫描工作量和服务器存储压力。二是外部凭证(如发票、清单等)通过外部设备(高拍仪、高速扫描仪等)形成电子文件后上传。一方面,通过企业数字管理平台与财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原始凭证、信息系统的“二维融合”,进一步加强业务管控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借助会计档案电子化技术,实现业务在线审核、会计在线制证以及支付在线审批,降低资金风险,提高运作效率,帮助及时提供会计信息。

二、明确职责、系统固化、搭建稽核机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一)明确职责,强化会计信息真实性管控。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脱离了被核算单位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对数据的真实性较难把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各项收入、成本费用入账真实性,财务部门应对收入、成本进行明细分解,梳理需求提报和执行部门以及费用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由归口管理部门制定费用实施细则,审核归口管理费用业务列支真实、合规性。通过公司文件下发以及系统审批流程控制,促使归口管理部门与分管领导对业务真实性的把控,最终体现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升。

(二)大多数企业采用会计集中核算,首要目的是加强财务基础管理,强化风险管控。虽然会计集中核算下,通过建章立制,加强业务稽核,在业务规范性上逐步提升,然而报账员对原始凭证的规范性认识依然不够,存在单据不完整、金额数量不对应等导致会计人员在制证环节退单的情况。为进一步规范业务,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会计档案电子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对系统加强控制、固化设置,即将先前梳理的各项业务必备原始附件要求纳入系统,并中予以固化控制,当上传的原始凭证影像满足不了系统设置要求,报账人员无法发起业务流程,从而帮助报账人员提高规范性意识、同时也可借系统指导其提交相关报账资料。

(三)搭建稽核机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管控,加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管控。一是事前穿透监控。在使用会计档案电子化技术基础上,可对报账人员发起的业务单据,不定期穿透查询上传的影像资料,查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对于发现不合规信息及时反馈报账人员整改。二是事中实时监督。核算中心人员在制证环节,对电子文件的规范性方面存在问题,填写退审理由,指导业务部门整改。三是事后专项稽核。成立专项稽核工作组,定期开展专项主题稽核工作,对梳理所属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下达整改意见书指导其及时整改。

三、创新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大多数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企业,在核算业务划分上,一般由一位会计人员负责几家所属单位的核算业务,这种方式最明显的弊端是降低信息质量的“可比性”。由于在核算过程中,大部分时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然而对同一业务不同的会计人员的理解与处理方式是不一致,这就导致所属单位间的财务数据在横向对比的结果的可靠性较弱。因此,在集中核算模式方面,可改为按业务类型划分,即由一人负责所属所有单位的某一具体业务类型(如工资薪酬类业务)。将原有的以单位为核算对象向以业务为核算对象衍变。通过搭建“四同”(同一业务、同一标准、同一规范、同一核算)模式,实现区域会计核算“标尺”高度统一,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升。

面对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会计核算上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要始终坚持以“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工作创新”为主线、以“制度落实”为手段,全面夯实会计基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篇(9)

二、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内容

第一,从信息系统建设角度分析。

首先,建设一级部署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对采购标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及质量监督管理功能。新增和扩大电子商务平台对电能表采购、电网建设工程服务类采购、总部直接组织实施、专家管理系统功能应用。

其次,完善ERP系统的物资业务应用。继续深化完善ERP系统的计划属性管理、采购计划管理、协议库存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库存管理功能应用。新增ERP系统对超市化采购、仓库管理、手持终端应用、物资调度管理、配送管理的支撑。

再次,完善辅助决策系统功能。在辅助决策系统完善计划、合同、仓储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及应用。新增物资调度管理、电子商务平台规范业务应用指标,采购、供应商、质量监督、废旧物资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

最后,完善主数据平台功能。实现直属单位物料主数据接入、完成供应商证明文件存储方式调整,提供对物资业务主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功能。

第二,从物资集约化业务角度分析。

标准化管理。结合2011年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情况,对采购标准的结构化部分进行重新梳理,并完成技术规范书提报(在线功能、离线工具)、采购管理和合同管理的功能调整;固化采购标准,对于全国范围内可以统一技术的物资,建立固化采购标准(固化内容,无可选参数);固化技术规范,对于可以在省内相对固化技术参数的特定物资,建立各省的固化规范。

计划管理。完成基于采购模式转变的计划申报功能调整的方案设计、开发、实施;进行针对“总部统一组织,网省具体实施”采购计划参考价格、合理供货周期更新机制的设计方案,并完成总部端的开发、实施;实现协议库存、超市化采购、基建项目需求预测等功能涉及总部直投直管业务相关ERP系统功能调整的开发和实施。

采购管理。实现电能表招标采购全流程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应用,包含需求计划提报、招标管理、供应商应答、开标管理、评标管理以及合同授权的完整采购过程;完成电网工程服务类采购管理服务主数据的梳理和接入,实施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专家管理、供应商管理的系统开发及实施工作;完成基于总部采购模式调整,为支撑总部直接组织实施招标所引起的采购功能调整,并完成系统试点应用;完成采购管理标准功能在直属单位的推广应用。

专家管理。实现对包含评标专家、评标细则制定专家、资质业绩核算专家、绩效评价人员、质量监督专家、采购标准专家和监察与督查人员在内的7类专家在内,专家的分级、抽取和选取、评价等系统功能的建设和应用。

合同管理和采购执行。完成合同模块功能完善与性能优化,提高对总部工程物资供应保障能力,提高签订效率,并展开合同管理功能的技术架构演进;实现合同履约产能分析功能;开展网上合同大厅的系统建设工作;配合物资调配管理完成合同履约功能调整。

供应商管理及质量监督管理。基于原有供应商资质业绩核实功能,调整核实结果的展现方式及与招标模块的集成;开展绩效评估与其他业务模块的集成方案的研究工作;实现对设备质量抽查策略的高级功能的系统功能应用。

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对物资供应链过程中的“五大诚信主体”(记录招标人、投标人、招标机构、评标专家和监督管理人员)诚信行为的记录与管理,实现系统对诚信体系的功能的建设和应用。

废旧物资管理。完善废旧物资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废旧物资管理对回收商等功能的开发和实施。

仓储管理。制订统一的ERP库存地点编码规范,完成省公司库存切换实施工作;进行W M模块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分部及省公司系统实施工作;实现物资一本账系统实施;开展寄售、供应商代保管、联合储备功能的研究工作。

物资调配管理。完善合同履约协调功能,实现系统功能在省公司的广泛应用;进行手持终端功能开发,完成系统功能在省公司的应用。

电子商务业务应用调度。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协调调度功能、业务监控功能的系统建设工作,实现关键业务指标、阶段性业务开展指标与辅助决策系统的集成。

在线支付与B2B交易互联。开展电子商务平台网上支付方案的研究工作,进行业务功能分析、技术路线对比及总体设计,并结合总体工作安排进行功能的开发和试点;基于当前主流B2B集成技术标准制订全面的电子商务平台B2B集成规范,并完成试点开发实施工作,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供应商电子目录的集成和互联交易。

物资辅助决策分析。配合物资调配体系建设,集成接入电子商务平台和ERP系统业务环节(如合同签约、履约、仓储和配送)信息,实现对物资供应过程的监测预警支持;进一步梳理物资供应链全流程指标,新增采购、供应商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范围,完善计划、合同、仓储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完善总部工程监控预警辅助决策相关内容,提高总部工程物资供应统计分析能力。

三、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原则

第一,提升完善、继承发展。基于新的管理需求,在现有系统建设基础,进行完善提升,深化集成与应用,实现信息化持续提升。

第二,应用融合、平台集中。完成多业务应用集成,全面支撑业务融合发展。推进集中化,提升承载能力,建设集约柔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

第三,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完善项目的统一管控,加强统一协调。结合新的需求,修订完善统一信息标准和典型设计,统一组织开发和试点、推广。

四、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组织结构

物资部和信息通信部联合成立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资信息系统,制定系统建设和应用目标,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组织和流程变革进行决策和提供支持。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项目进度管理、协调项目建设:工作组下设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物资供应管理、供应商和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管理和专家管理等五个业务组以及一个SG-ERP架构管控组和一个项目管理组。

五、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建设要求

篇(10)

一、电子病历和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的合法性比较

(一)传统纸质病历的证据合法性

传统法律主要依赖书面形式作为法律行为的表现方式,并直接依赖有效的书面形式作为证据基础。传统纸质病历是以文字、符号、图案等表示的内容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书面材料。首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章第42条明确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1]。传统纸质病历如实记录了患者的病情和诊疗经过,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故符合证据的定义要求。其次,我国法律关于书证的定义包含原件和签字两项基本特征,传统纸质病历具备了书证的两项基本要求,故符合法律规定的书证的要求。再次,在我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传统纸质病历一直就是以书证的形式进行运作的,并得到了司法界的一致认可。因此,传统纸质病历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2]。

(二)电子病历的证据合法性

虽然电子病历在实践中已经广泛应用,但在技术上,电子病历目前尚不能完全实现书证的签字及原件要求。这就对法律中以书证为基础的证据体系产生了挑战。电子病历是否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我们先看看关于电子证据的规定。目前,我国有关电子病历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等。本文认为,《电子签名法》《规范》的出台确立了电子病历的合法地位,使电子病历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

1.电子病历的定义符合《电子签名法》规定的数据电文的技术特征

《规范》第3条规定:“电子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使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生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图形、数据、影像等数字化信息并能实现存储、管理、传输和重现的医疗记录,是病历的一种记录形式”[3]。从以上法规对电子病历定义的规定可知:第一、电子病历的基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第二、电子病历以数字化信息形式存在、运行。《电子签名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根据其规定,第一、数据电文使用的是电子、光学、磁或者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手段方法;第二、数据电文的实质是各种形式的信息。据此,从技术特征看,电子病历具备数据电文的技术特征;属《电子签名法》规定的数据电文[4]。

2.调整电子病历的《规范》具有上位法依据

《立法法》第71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5]。《电子签名法》第35条规定:“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规定的部门可以依据本法制定政务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具体办法”。而《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数字化的病历如何实现传统纸质病历的功能。因此,本文认为,从立法目的角度看,《规范》的上位法首先是作为部门规章的《电子签名法》,《规范》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其有上位法依据。

3.现有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电子病历的应用

首先,《合同法》第11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虽然《合同法》没有把医疗合同规定为典型合同,但在总则中确认了合同自由原则,所以医疗合同当然就是《合同法》承认的一种非典型合同。因此,医疗合同可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病历作为医疗合同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可采用数据电文的表现形式。

其次,《电子签名法》第3条第3款以列举和概括的方式规定了民事活动中禁止使用电子文书的4种情形,主要包括人身关系、不动产权益转让、公用事业服务和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等,但没有对医疗活动中使用数据电文即电子病历予以禁止[6]。

再次,当事人意思自治,是民事法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通过电子形式进行民事领域的活动,在本质上与一般的民事交易活动并没有区别。因此,同样应当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即:当事人可以自主约定是否使用数据电文、电子签名。对此《电子签名法》第3条第1款给予了立法上的确认,电子病历的应用也应当依此规定[7]。

综上,《电子签名法》、《规范》等法律规范确立了电子病历的合法地位,电子病历具备证据的合法性要求。

二、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的客观性比较

(一)电子病历记录更贴近病情和诊治的事实

1.电子病历的时效管控性更强

临床上关于病历的书写具有严格的时限要求,例如:急诊病历的就诊时间记录应当具体到分钟,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手术记录应当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等规定。诸如此类的时效规定在《病历书写规范》中十分常见。但传统纸质病历书写,很多时候都不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完成。一方面,由于医护人员日常的工作量大、病历书写效率低,就很难严格的按照规范要求来书写病历。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病历书写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往往不能形成有效监管。因此传统纸质病历在时效管控上存在缺陷。

与之相比,电子病历的录入不同于传统纸质病历,具有更好的时效管控性。一方面,电子病历改善了医护人员的书写病历的速度,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书写效率。另一方面,电子病历系统自身拥有良好的监督机制,能监督医护人员按时完成病历。电子病历系统,将《病历书写规范 》规定时限编写进了病历的计算机系统程序中。医护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录入相关的病历记录。如果超过相应的期限系统将自动关闭,病历将无法录入。对于超时限的病历,只有经管理科室(如信息科)的再次权限允许后才能予以补记录,并且这种补记行为将被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在实践中,许多医院将此作为医护人员晋升、评优的考核指标之一,督促医护人员按时完成病历。

2.电子病历良好的时效管控性,保障病历书写更贴近病情和诊治的事实

一方面,因为传统纸质病历对病历书写的时效管控较差,导致很多临床的医护人员未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病历记录。当再次补记录的时候,医护人员经常就会因为间隔时间太久,而遗忘了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使记录的病历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电子病历凭借其良好的时效管控性,避免了因延迟记录而产生的细节信息遗忘,保证病历的客观性、完整性。

另一方面,病历资料作为证据材料,在医疗纠纷案件、交通事故案件、工伤案件中起作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传统纸质病历常没有按规定的期限完成病历,就可能留有足够的时间,给案件中各方势力渗透进来干扰病历书写,从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病历内容的记录,导致病历内容与事实的偏差,甚至是病历记录的完全失实。而电子病历凭借其良好的时效管控性,避免了外界利益的不良导向对病历客观真实性产生影响,保障了病历的客观书写。

(二)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相比更不易篡改

1.电子病历充分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查询与监督,更不容易篡改

传统纸质病历的查阅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当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查询相关病历资料的时候,需要得医院相关科室(如医务部)的批准,才能得以调阅和复印,患者及其家属不能便捷的查询到自己的病历内容。而采用了电子病历之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通过相关的电子设备直接查询到自己的病历资料,时时刻刻监督医护人员的病历写作。因此医护人员不能任意操作更改病历资料,保证了病历内容的客观真实性[8]。

2.电子病历在医疗系统内相互共享、监督,更不容易篡改

传统纸质病历只保存在就诊医院,如果病人转院治疗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查。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也给病人增加了不必要的dylw.net痛苦,而且还使得相关病历的连续性中断,不同医院病历不能相互印证。而采用电子病历后,这些不足都得到了改善。病人在各个医院的诊治结果可以通过医院之间的计算机网络或病人随身携带的健康卡(光卡和IC卡)来传输。病历的共享不仅给医疗服务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更有益于不同医院之间医护人员的相互监督。

3.电子病历采用“双档双改”的管理模式,更不容易篡改

传统纸质病历仅采用纸质存档的方式管理病历,而电子病历则采用纸质档和电子档双向存取的方式。若需要修改病历,必须予以同时修改纸质档和电子档,即“双档双改”。故增加了修改的难度,提高了病历的可信度。

4.电子病历容易鉴别其真伪,更不容易篡改

由于传统纸质病历都是通过手写录入,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性较差。所以,传统纸质病历一旦被修改或者新增了部分内容也很难被发现。与传统电子病历相比,电子病历篡改后,更容易鉴别其真伪:一方面,电子病历关联、动态、自动的时间和痕迹记录,使每次修改和新增内容都会留有时间记录和痕迹。另一方面,电子证据作为数据信息的一种,一旦经过修改或新增,就会留下比书面文字信息更多检验方法。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检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检验电子病历的生成、存储或传递该数据电文的办法的可靠性;保护信息完整性办法的可靠性;鉴别发端人的办法;根据电子病历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明确电子病历所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有无伪造和删改的可能),得到这些计算机数据的分析报告和鉴定结论之后,再结合有关当事人(主要是录入、发送该信息及负责发送该信息的人员)的陈述进行审查对比,就可以鉴别其真伪。因此电子病历相对于传统纸质病历而言,更容易判断其真伪性。

(三)电子病历中更多的引入客观原始的病历资料,更具客观性

传统纸质病历所记录的内容并不完整。其并未按照病案管理的初衷,将所有患者相关资料都集中到病案中进行统一保管。例如:X线片,病理切片、涂片,CT、B超、核磁等各种检查资料,围手术期监护,透析治疗,康复治疗等各种检查治疗获得的大量的信息均被保存在病案之外。进入传统病案的只是简短的报告或是部分简略的影像资料,有的病历除了医嘱和病程日志,没有其他任何具体资料记录到病案中。具体信息资料被分散保管在各专业部门或被丢弃。而电子病历可以将这些病历资料重新纳入病案,不仅使病历资料更全面,同时这些病历资料与原有的病历资料相互印证病情和诊疗情况,使得病历更具信服力和客观性[9]。

综上所述,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相比,更贴近病情与诊疗事实,具有不易篡改等特性,引入了更多客观病历资料。这些自身特性都能直接或间接引导病历的客观性书写。因此电子病历比传统纸质病历更具客观性。

三、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关联性的比较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案件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客观的联系,其联系表现为部分或全部、肯定或否定、直接或间接等。病历与待证事实之间有无关联性及关联性程度,需要在具体个案中加以判断。但此处,关键在于判断电子病历是否和传统纸质病历一样,具备证据关联性的条件。

判断电子病历的是否具备证据关联性的条件,就是应该审查认定电子病历与待证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首先,电子病历包含但不限于传统纸质病历的所有内容。电子病历包含了传统纸质病历的所有信息,包含了病人在医院诊断治疗全过程的原始记录,如: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等。除此之外,电子病历还包括个人终生健康状态、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这些内容都是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和诊疗情况的记录,都能反应客观事实,故电子病历的内容能和案件事实存在相关联性。其次,为了保证电子病历与患者之间的关联性,《规范》规定:电子病历系统应当为患者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授予惟一标识号码 并确保与患者的医疗记录相对应,进一步强化了电子病历的证据关联性。故电子病历具备证据关联性的条件。

四、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作为证据的在质证和认证中的差别

(一)电子病历中引入释义功能,保障了在质证、认证过程中非专业可读性

病历资料是一种专业的文书记录,非医疗专业人员阅读起来存在很多的困难,而传统纸质病历无法得到必要的释义,进行知识关联。所谓释义,就是解释含义,对于病案,释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不同医院不同医生或工作人员使用的术语或检查仪器记录的信息,其实际含义需要解释,以使不同的人能够正确获知其准确含义。例如一家医院的病案在另一家医院被阅读时就需要做必要的释义。二是由于医疗技术新进展造成的生疏术语、新概念、新的检查,需要对其理论根据、含义、正常值、适应症等进行解释说明[10]。电子病历中引入释义功能,不但为患者及其家属等非医疗人员阅读病历提供了专业帮助,而且增加了病历这种专业证据材料的可读性和透明性,为司法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电子病历dylw.net与传统纸质病历在质证、认证方法中的差异

电子病历的质证和认证不同于传统纸质病历,它必须结合电子病历自身的技术特征及加密条件、加密方法,判断电子病历是否真实、有无剪裁、拼凑、伪造、篡改等。对于自相矛盾、内容前后不一致或不符合情理的电子病历,应予以排除[11]。只有与诉讼相关的事实或逻辑,且同时确定签名是当事人所为的电子病历才能被认定为证据。对病历签字的确认,除根据密码进行识别外,还应结合有关的修改记录等其他相关证据加以判断。

电子病历和传统纸质病历,虽然都是通过证据展示制度及庭审质证予以审查,但还是存在一些差别。例如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病历通常直接由被告方(医院方)保全,而原告(患者方)在调查取证时因为法律授权等问题,极难获取到对己方有利的病历资料。导致原告在诉讼中只能主张否定病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被告、原告取证能力处于完全的失衡状况。但这种失衡状况由于电子病历的查询便捷性而有所改变[12]。在实践中,原告提出合理申请后,法庭可以要求被告在审判前允许原告查阅或得到其掌握的数据化电子材料,同时披露有关电子病历的来源等与电子病历效力相关的信息。国际司法实践证明,电子病历的便捷查阅对于有欠缺因素的电子病历进行充分的质证显得尤为重要。

五、结语

虽然电子病历在证据的属性上符合了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要求,同时对电子病历证据材料的质证和认证也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但我国目前却没有相关的法律直接规定电子病历可作为证据,对于电子病历属于何种证据形式也无分类。电子病历作为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系统具体应用产物,大大的提高了医疗系统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电子病历的全面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故我们将不可避免要对电子病历的相关证据特征予以明确规定,消除司法实践中对电子病历的“偏见”,以保障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亟须对电子病历作出立法或司法解释。同时在没有法定解释前,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确保电子病历真实、可靠、完整的前提下,将电子病历视作直接证据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刑事诉讼法(第5章第42条)[M].

[2]参见熊志海,王莉.证据特征的重新解读[M].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电子病历百度百科》,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8090.htm(浏览日期:2011年11月15日)。

[4]参见郭婷,王晓东,王启辉,汤建平.电子病历的三个法律问题探讨[M].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4期

[6]《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1条规定

[7]参见王红,杨宏桥.电子病历法律效力初探[J].解放军管理杂志,2007年7月第14期

[8]卞建林.证据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55页

[9]参见薛万国.走出电子病历建设的误区[J].健康报,2010年10月第05期

[10]参见《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制作及管理办法》第4-25条

篇(11)

一、引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43所)是国家定位于混合微电子研究的骨干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微系统与组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子封装与材料、智能装备等业务。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电科集团公司持续推进研究院所转型升级、管理对标提升活动,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立足自身、苦练内功,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国际国内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环境,助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经营发展,成为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1]。

二、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平衡普惠、绿色生态。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EVA(增加值)等外,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使命担当也属应有之义。但现实中的国有企业在经济运行管理中,绝大多数还是把产值、利润、资金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作为更受关注的管控指标,这些结果性指标不足以全面反映企业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经济运行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管理模式,已呈现与当今国有企业需要应对的市场竞争压力、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要求等不适应性。(一)与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匹配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实际上一个企业内部不同的专业或产品也会存在不同的发展期,因此针对不同的发展期,经济运行管理关注的重点(对象、内容、指标等)也应是有所不同的,以一套方法、指标管理,往往会出现不适应性、针对性不强[2]。(二)与战略规划结合度不高战略规划是企业行动纲领,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战略规划必须要转换为工作任务、指标目标、年度计划等,方可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必须要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监控项,方可保证规划的落地落实,但经济运行中传统财务指标难以实现这样的监控目的。(三)与业务管理融合度不高传统经济运行通常是对年度指标进行季度分解、月度定额,经济运行分析一般也都是以结果型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往往以数据分析数据,以数据推论出工作措施,对业务管理工作主要为逆向贡献,无法实现正向管控、双向提升的工作效果,和业务管理板块较为分离,说服力、指导性与可操作性难令人满意。(四)与管理者决策融合度不高企业经济活动虽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其实每年都伴随着内部(人、机、料、法、环、资金等)、外部(市场需求、竞争因素、客户因素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决策者必须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方可保证经济运行活动健康有序。因此决策者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须及时作为经济运行的管理事项加以监控,传统经济运行模式显然难以胜任。(五)与国家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电子43所作为国内混合微电子研究的骨干专业研究所,服务和满足国家发展战略是长期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目标,经济运行活动应立足主责主业,充分体现对国家重点发展需求的服务情况和满足程度,区分常规经济数据(涉常规项目、任务等)和重要经济数据(涉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等),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目前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三、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三重一大”内涵“三重一大”制度是指“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本质上是抓“关键少数”的重要方法。基于“二八法则”基本原理[3],以简单财务指标型向财务与能力综合型转变的方向,既做到经济运行与业务紧密关联,又确保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交互并行。因此,在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基于“重要指标、重要产品、重要任务、重大风险”“三重一大”管控体系。(二)主要做法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必然要求企业从关注经济规模向关注效率效益转变,从关注同比结果向关注未来能力提升转变,从关注指标分解向指标与任务并重转变,经济运行的管理对象从简单财务指标型向财务与能力综合型转变,经济运行的管理方法应在传统的经济指标数据基础上提升,并进行多元化融合,实现“财务经济”的静态模式向“发展经济”的动态模式上转变,从而满足企业在创新发展、使命践行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1.转观念,构建管控体系对标国务院国资委做强做优做大要求,适应集团公司主责主业考核要求,满足市场竞争与产品交付需要,转变观念,主动迎接内外部变化,摒弃一味盯着静态财务指标的做法,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的重要目标、重要产品、重点任务、重大风险,构建目标驱动型经济运行管控体系:按照目标责任分解、任务调度管控、过程监督检查、考核评估促进的PDCA循环管控原则[4],建立策划—执行—保障三维管控框架,提高经营管理针对性与精准度,提升经济运行与业务管理的结合度。(1)策划环节:策划是计划执行的先导。企业要依据市场需求(合同、订单及信息构成企业市场需求的总构成、总输入)、生产组织方式(产线线体选择、订单式生产还是预先组织生产,按经济批投产或按订单式投产等)围绕产品交付与收入实现为双重指标,以生产能力、物料供应等为核心要素,形成季度生产、月度交付计划。(2)执行环节:以制造计划为始,到销售发票开具工作计划为终,构建全链条的计划体系(包括生产制造、筛选试验、检验入库、发货交付、开票计划五项相互关联但又独立制定实施的计划),明晰各阶段工作边界、明确各主体责任,计划执行情况可检查,问题可追溯,将经济目标从年度考核分解至各执行环节进行监管,实现业务工作与经济目标的紧密衔接。(3)保障环节:①物料供应。按照市场需求,根据元器件、外壳、贵金属浆料等物料种类不同、供应周期不同、质量保证周期及配套资金,实施“三定”物料、大宗备料、战略备料及零星物资等不同采购策略。②条件保障。对制造、检验、试验、测试等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保障,应做好年度方案(部门编制、所级评审,履行批准手续),同时结合局部工序能力“瓶颈”,快速响应,实施能力提升。③风险管控。围绕产品交付与经济指标实现的各类风险(人、机、料、法、环、测等)要早识别、早预防,根据危害程度,分清管控级别与实施不同的管控策略(不同响应等级或不同响应速度)。如图1所示。2.明目标,责任分解落地体系构建框架,目标明确责任。目标中除了经济目标的分解外,更要落实战略规划、能力短板、重点项目等目标,在经济运行管控中纳入经济、创新、规划、战略等多元化发展要素,赋予经济运行这张“晴雨表”更多的表征能力,由此实现业务工作与经济目标的链接。(1)工作目标分解:综合分析各经济实体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品成熟度、合同储备、市场潜力等因素,确定各实体的年度目标,签订经济业绩责任书,明确责任;按照各经济责任实体的年度目标,结合各主体部门的合同存量、产能情况、往年同期数据、上级指令要求及相关管理部门建议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年度目标分解为季度目标、月度指标,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2)战略规划落地:综合分析内外部技术因素变化,认真研究规划转换为年度工作的时机准确性,正确研判哪些需要提前、哪些需要押后安排,经科技委员专家组评审,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型年度任务,并转换为具体的工作计划(规划内容、年度目标、里程碑节点、考核组织、考核方式等)加以监督管控,通常实施年度级评价。(3)能力提升应对:对照年度经济目标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资源、能力需求,分析、识别能力(研发、制造、检测、测试、供应链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制定针对性能力提升方案与工作计划(能力目标、时间节点、责任主体)。涉及重大投资的,需递交最高层级机构批准后实施,纳入经济运行重点任务管控。(4)服务国家战略:明确国家发展战略中涉及的重要指标、重要产品、重要任务、重大风险,明确相关重点经济指标,制定优先保障、重点监控、强化考核的经济运行管控模式,实现全面管控,重点突出(区别出常规指标数据和配套国家战略相关数据,是常规供货还是配套保障国家重大工程)。(5)重点项目部署:围绕年度重大工程批产任务、所级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市场需求型任务等,专项策划保障,通过组建精干团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立季度里程碑目标,实施责任监管。3.搭平台,强化融合管理管理理念、工作计划、具体事项归根结底需要人来落实、完成,管理平台建立适宜与否对业务与指标的实现至关重要。(1)一体化融合管理:为解决以往经济运行管理部门与科研生产部门分离带来的经济运行与业务脱钩脱节,经济运行分析针对性不强,问题解决的抓手不多等问题,企业实施科研管理、生产管理、经济运行管理一体化综合管控。成立综合计划部,实施融合式管理,组织实体部门经济收入指标与业务工作指标的转换对接、监督监管全过程各环节(生产制造、筛选试验、检验入库、发货交付、开票挂账)、业务计划(季度、月度、周)的评审与执行。(2)现场调度中心:以提高合同准时交付率为目标,组建由综合计划部门为总指挥,供应链各环节计划主管共同参与的矩阵式联合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提供了一个无障碍的沟通协作平台,实现了资源的统筹和信息的共享,有机地将市场部门、制造部门、物资部门、检测中心、质量部门、各个业务型事业部组织在一起。该中心作为生产交付运作的综合管理机构,合署办公地点设立在离炮火最近的制造部门,做到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有效发挥与强化计划“指挥棒”作用,实现供应链各环节问题的快速响应与供应链计划的科学编制和有效落实。同时试行一岗双责制,联合调度中心成员既履行中心管理工作,又负责协调各自部门内部计划落实。(3)监督管理平台:构建各级指标实现的监控管理平台,分别实施季、月、双周、周监管。其中,季度经济运行会是季度工作总结、评估、检讨下一季度工作部署的平台,重点听取上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讨论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统筹安排部署下一季度经济工作;月度经济运行会(又称经济运行小例会)是对月度经济运行工作的小结、分析及次月指标策划、工作要点的沟通部署和调度协调平台,重点研究下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重点市场、重点客户、重点项目计划分解推进情况,分析问题、查缺补漏,确保时序进度;双周(即月中)经济运行例会是对当月经济进展检查与风险管控,对月度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风险、隐患及存在问题进行会商研判,提出解决措施;周报是对周经济运行进展的最小粒度观察窗口。(4)数据报表平台:成立统计报表建设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基于业务需求调研结果,采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构建了“面向主题”的各类数据报表体系,涵盖了经营管理、订单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管理等业务主题,有效整合企业各类业务数据信息,使企业信息转换为企业资源,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参考信息依据,实现对合同、物料、生产、交付等关键指标实现动态监控,大幅度提升数据处理时间,从以“周”为周期提升至实时响应,达到“决策支持、服务管理”的目的。如图2所示:图2决策报表平台4.抓过程,扭住“三重一大”“三重一大”制度是指“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是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发生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三重一大”本质上是党委“把、管、保”职责定位与作用发挥,是抓“关键少数”的重要方法。经济运行管理涉及部门多、覆盖面广,同样必须依据“二八法则”抓住关键少数、核心问题,才能既做到经济运行与业务紧密关联,又确保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重要指标:对生产线可生产的保有量、月产出量、产成品库存、开票池金额、财务现金流等动态关键指标密切关注,是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的“晴雨表”。(2)重要产品:涉及上级考核、布局科技创新项目、事关经济实现的新产品开发、新动能打造类项目纳入研究所或部门级管控,根据项目的不同,分别实施年度、季度或者月度计划的监管;对实现经济指标有重要影响的高价值、大额订货合同品种应纳入重点监管,根据影响因素多寡、轻重等实施月或周计划监管。(3)重要任务:对保障经济运行的条件保障类、能力增长类、管理提升类及领导决策事项类任务,会直接影响或潜在影响指标的实现,应纳入管控之列。(4)重大风险:定期研究识别事关经济运行目标实现的问题、短板、“瓶颈”,对短期内难以有效克服、彻底排除的风险性事项,应纳入重点关注,实施月或周监控。5.重考核,以评估促进提升以绩效考核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增强组织效能,实现高效目标管理。围绕经济目标、重点项目、重要任务的计划执行与目标达成进行考核评价,客观公正评价经济运行关联部门的工作业绩,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行为规范的运作机制,增强过程管控与PDCA循环动力。(1)建立绩效考核组织,设计考核体系框架,根据关联部门业务特点和发展实际,兼顾经济指标和科技创新,遴选适宜考核指标、确定指标分值和权重。(2)制定考核办法,确定考核流程与合理方法,明确考核频次(月、季、年),在过程考核中强化对关键节点的监管与评价,及时暴露风险,督促改进,建立过程考核与年度考核的链接关系,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完成;(3)明确考核结果反馈,根据指标内容的不同,与月度绩效挂钩权重、考核结果公布形式、范围等,通过定期向关联部门公布考核结果,在全所范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相互争先的良性竞争环境。(4)对完成情况严重不达标的,实施不同形式的绩效管理(当面约谈、书面剖析、管理归零,开展专项专题改进活动),并对负面绩效情况进行备案归档管理,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如造成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进行案例分析,全所宣贯。

四、实施效果

以“三重一大”为核心的经济运行管控体系建立以来,物料平均采购周期缩短20%,物料库存下降1/4,计划完成率从85%提升到93%,合同平均交付周期由104天缩短到93天,合同按期交付率由65%提升至81%以上,经济运行策划目标季度达成率达到95%以上。经济运行管理在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得到了强化:(一)解决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缺乏抓手的问题通过兼顾指标分解的传统做法,更加聚焦于经济指标与任务、项目、产品的衔接,经济运行管理看到的不仅是数据、指标,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产品、节点计划、工作内容,不仅可计算,更做到了可追踪可查询可落实。(二)解决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无法充分体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通过明确常规经济数据和重点经济数据,在经济运行管控中强化对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过程监管、指标考核力度,实现重点保障、分类管控,真正将使命任务纳入经济运行管控。(三)解决了重短期经济目标轻持续增长能力提升的问题把发展规划中的任务一一转换为年度工作项目、任务、目标、计划、责任人,以及明确考核组织、考核办法等,“规划转计划”不再是口号,真正成为看得见、抓得住、可评估的工作。(四)解决了重救火措施轻内功增强的问题对经济运行中的短板、“瓶颈”,领导决策部署,可及时转换为工作任务、待办事项,督导有关部门拿方案、定计划。各部门也可结合部门职责,围绕目标指标、工作特点、难点痛点,做好提前规划、滚动计划、应急预案,将经济运行由结果数据的逆向管理转变为过程数据的正向监管,最终实现双向管控提升,并与业务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管理高效运行。(五)解决了经济运行管理疲于奔命对账盘点或不知所措对症下药问题抓住经济运行的“三重一大”,既节省了管理者宝贵的时间精力,避免限于乱麻之中来回折腾;更有利于抓住核心问题、关键风险点,开展更多理性化、前瞻性、策划型的预防性管控。

五、结语

经济运行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总括,通常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又确实存在,犹如人体中的血液。身体健康与否,既可通过体温、血压等指标参数来衡量,也可通过一个人的锻炼情况、餐饮方式等重要活动来管控。经济运行工作运用“三重一大”制度的监督方法,转化为经营管理的举措,也不失为“抓大放小”的有效方法,使经济运行管理与企业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有效破解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中常见的财务指标与能力发展指标衔接不紧密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经济运行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阳.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与全面预算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经济导刊(中),2020(8):129-130.

[2]郭伟.对完善军工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思考[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