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步骤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言文的特点是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对“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而忽略诵读,那么其中蕴涵的古典美、人文美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但文言文的诵读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诵读法的恰当运用应具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根据阅读规律和课堂实际,选择恰当的、多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可根据文言文特点和课堂实效,选择性地运用教师范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散读等诵读方式。第二,让学生懂得并尝试一些更好的诵读的具体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根据句子所描写的对象的特征,把握语调的舒缓与紧促、明快与凝重;根据标点、句子的长短、整散,把握语气的轻重与节奏的快慢;着意揣摩虚词所传达的语气,以读出文句中包蕴的情感态度;把握准需要重读的关键词,突出主旨。第三,诵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如果说前面两点是有效诵读方法层面的特征的话,这第三点则是有效诵读效用层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在朗读后领悟到作品更深的内涵,能够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表达出对文句内在情韵的某种理解的话,就可以说这种诵读法的运用是有效的。
另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串全文,贯串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积累词句,形成知识系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重要的词句,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要让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得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在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译文时,要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流畅。教师还要注重学习后的总结,将所学的零散知识通过总结,形成条理清楚的系统知识。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阅读的语感。渐渐地学生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未学的篇目中,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增加阅读积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文言素养。
三、注重“读懂――提升――拓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首先,注重文本重点字词的解读,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传神了。
其次,抓住文中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就是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此时插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
方法;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88―01
一、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6至12岁的儿童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模仿等特点。因此,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保持旺盛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还要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传统的权威型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也是师生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通常,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其课堂氛围就显得活跃,学习兴趣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情感投入,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行动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的感情信息,使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
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1.采用游戏教学活跃课堂。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游戏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身体各部位单词时,做了一个MAGIC MOUTH的游戏,请一位学生说某个身体部位的单词,但不能发出声音,其他同学猜是哪个单词,并用手触摸该部位。课堂上,学生们热情高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巧妙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物、幻灯片、录像等各种教具,以讲故事、问答、游戏等各种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在学完礼貌用语之后,笔者设置了“到同学家做客”这一情境:把教室的一角当作一位学生的家,放上凳子,让学生做小主人来招待小客人,操练学到的礼貌用语。这样的情境活动不仅使学生容易在脑海中对英语知识形成带有色彩的记忆,而且能产生交际的成功感,形成积极学习英语的动力。
3.采用说、演形式教授课文。在日常的课文教学中采用听、读、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先听录音跟读,在他们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再请同学复述对话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对话内容进行扩展。熟悉了课文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表演,他们可以表演书本内容,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后再表演。
四、布置多层次的课内外作业
1.设计型作业。在学习了“What’s your name ? How old are you?”和“Numbers”之后,笔者让学生们制作一张英文名片,上面的内容要求有姓名和年龄及住址(可用中文)。在学了“Happy Birthday.”之后,就让学生们制作生日贺卡,写上自己的祝福语,送给过生日的同学;学完了26个英文字母后,就让学生在笔者的英文指令下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键盘”,玩键盘游戏,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3.6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提问一定要遵循着少而精的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同样也不提倡“满堂问”。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课堂提问的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提出来的问题低质且数量多反而教学效果越不理想。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要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让学生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便是好的提问,也不能过多,太多必然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挫伤学生们的兴致,进而也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做到课堂提问少而精,就需要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和本质,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和该设疑之处设计问题,并且能用一个问题的就坚决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题的就不要绕弯子,言简意赅,坚决克服一堂皆问的低效提问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讲究新颖巧妙
在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完《同类项》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教师不要按照常规提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可先巧妙举例“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情趣盎然。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通过这样的巧妙设计问题后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学生会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
三、设计问题要有助于双基训练
初中数学的某些知识,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许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都是在初中阶段产生和形成的。中差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常常表现为盲目的机械的效仿,因此问题设计应注意,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可能运用自如,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设计问题:
第一,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第二,等式有哪些性质?
第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有哪些?设计这三个问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依据旧知识找出本节学习内容的方法,从中获得一定技能。
四、由浅入深,展开发散性提问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有“下猛药”的提问习惯,这多数是源于对学生整体水平认知的缺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步到位的问题会过度提高问题的难度,使得部分学生逐渐失去能够独自解决问题的信心,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学生基础尚且薄弱,过高的台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利用由浅入深的发散性提问方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助力于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内容时,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这时,学生就要分别就“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各自的特点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以提问:请分析“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从二者的异同中探析两者的关联。可见,一个问题可连带出很多知识点,不仅能助力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助力于学生探索精神的激发。
五、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益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粗效提问、随意提问,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作为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也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 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此外,也要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就会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课堂组织形式,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才能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纯数学问题一旦移到实际生活环境中去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空前高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定会超乎预期的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源于学生生活、易于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计了“Menu”让学生到“餐馆用餐”的活动,帮助学生练习有关食物的单词:fish、rice、hot dog、bread、noodles、juice、milk、chicken、hamburger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Can I have some noodles,please?Sure. Here you are.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复习食品名称、练习餐厅点餐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的教学活动。而有些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单词Chinese、English、school bag、notebook的拼写时,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姿态语言表示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过于兴奋,而有的学生则乱扭一气,根本就无法用心拼读单词,只是笑啊、闹啊。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但不能真正起到加深单词记忆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能认为它是有效教学。
二、情境创设——易操作巧安排
新课程理念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出发,创设生动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猜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是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实物和图片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如,在学习文具的词汇时,有的教师设计了利用ruler、pen、pencil、pencil-case、crayon等实物或图片进行猜谜游戏,让学生猜书包中的物品;在学习“At the zoo”话题时,教师设计了带学生参观动物园的情景,让学生口头描述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如,dog、cat、elephant、monkey、tiger、bear的特征,并能练说:“I like monkey.”这一句式。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目标明确。然而,在时下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公开课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注重创设情境,占用大量的时间创设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My clothes”的内容时,设计开服装店,买服装的情景活动。可是在授课时教师首先教学生用彩笔和纸在课堂上绘制shirt、skirt、dress、sweater、
trousers、jeans、jacket、vest等图片,结果一节35分钟的课,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绘制 “clothes pictures”,仅在最后几分钟的时候,让学生用做好的“clothes pictures”开展clothes shop,进行情景对话练习。整节课的时间安排非常不合理,非针对教学目标的活动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分别在家里画一些服装图片带到课堂上,课堂效率将会有极大的提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关注教学情境的真实、有趣,更要考虑到活动的参与度和效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主体,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推进中的占有重要地位。“三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我国目前的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真正实行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
一、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环节:导课
1.导课
要求:①导入新课要自然,一般有教师完成。②要为本节课设计好导课引语(用故事、图片、复习等),既切合课题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尽量预设悬念。
时间:1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
要求:①通过集体备课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用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或学生要读目标。②最后要检测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时间:1分钟
第二环节:展示
3.学生预习、讨论
要求:①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出本节课预习问题,多媒体出示或在《学案》中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学案》发至每位学生。②预习后小组讨论,根据预习的问题学生交流,差生可向优等生询问,优等生帮差等生解决问题。
(此步骤也可安排在课前进行,体现自主、合作学习。)
时间:7分钟(如果课前已经预习,时间可压缩,也可直接进入展示。)
4.学生展示要求
①通过讨论,分组展示,学生可站立口述,也可在本组小黑板上展示。②学生展示要分层,问题要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示机会,并能获得成功感。③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实行积分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团队意识。④营造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有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措施,并引入竞争机制。⑤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讲”到“能提出问题或会出题”是理解的升级,是能力的提升。
时间:26分钟
第三环节:反馈
5.反馈达标
要求:①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练习或作业,分层要求,教师提示、点拨,可用“兵教兵”的办法。②该环节是教师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题一般不要在《学案》中出现,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小组代表到小黑板上做,学生反馈情况可在展台上展示。反馈题可设A、B两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受,体现“我参与,我快乐,我成功”。
时间:8分钟
6.学生小结
要求:①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本节课学习目标,感悟收获。②让学生依据学习目标感悟收获――学生谈收获(小结),回归学习目标(多媒体),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做到“当堂任务当堂清”。
时间:2分钟
二、“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的优点
1.“三环节六步骤”实质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
2.利用好班干部和组长,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每组中组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去影响带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
3.树立无错的思想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你回答,就是好样的;只要学生积极表现,教师就应给予鼓励;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我们也要为他们大胆发言的勇气而喝彩。
三、使用“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做到“低、多、重、勤”四个字:
1.“低”,就是低起点
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从介绍新的教学理念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将怎样学。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再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2.“多”,即是多活动,就是突出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
活动方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范围可以是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全班参与。
3.“重”,即重创新
做法是:①在“预习课上抛出探索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②在“展示课”上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变换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达到横向求新,纵向求深,逆向求异。③让学生交流课下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尝试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让学生课下继续讨论或老师适当引导,点拨。
4.“勤”,即勤反思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我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 ,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86-02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通过互相讨论,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
一、合理分配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小组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机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如何让每一个小组实力相当,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赶超的氛围,如何分配小组成员,让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是我们首先应该探讨的内容。我的具体做法是将班里30个学生,按照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比例分成四个等级,再将这四个等级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四个小组。这样,四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就基本是一致的,实力水平相互接近,比较容易形成竞争氛围,同时,小组内成员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帮助。为了活跃小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我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取了名字,他们取的名字分别为:春意盎然小组、雄鹰展翅小组、傲雪冬梅小组、厚积薄发小组。从四个小组的名字,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了“赶、超、比、拼”的氛围。
二、正确的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1.小组合作学习应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学生因性格、知识面、熟悉程度等不同,融入小组的难易程度就不同,性格外向、对小组成员比较熟悉的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很快融入到小组这个团队里,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讨论里,发言比较积极踊跃。反之,性格内向、对小组成员不太熟悉的学生,进入角色的时间就要长一些,这个时候,小组其他成员就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也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他们快速融入到团队中。影响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还有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等,我们可以鼓励知识面广的学生多说,这样,其他小组成员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同时,也鼓励语言表达能力不好的学生多说,经过反复地锻炼,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春意盎然”小组中有一个学生,因来自农村,见识少,没有自信,总是羞于开口,还结结巴巴,我带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帮助他,让口才好的学生先发言,让他跟着说,到模仿说,再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他取得进步的时候,大家共同鼓励他,逐渐地,他已经能跟其他同学一样,流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2.要学会用心倾听。作为小组中的一员,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倾听,而不是发言,所以,用心倾听是一个优秀的小组成员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出现讨论主题不明确,讨论一会就跑题,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争执的现象,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很容易乱成一团,根本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分析原因后,我教给了学生用心倾听的方法,让大家用心去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认真分析他们见解中你认为可以借鉴的东西及你认为理解不到位的东西,告诉他们倾听是一种好的品质,也是一种学习提高的方法。之后的小组讨论,不再有学生东张西望了,也不再有学生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了,学生基本都能做到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讲解。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能不断纠正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学生的发言也更加透彻、深刻。
3.要敢于表达。作为小组成员,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权力,每一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表达。有些学生因为怕自己的观点被同学笑话,而不敢开口说,这是不正确的,学生要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同时,也教育大家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分析其他同学提出的不同意见,不要没经过思考就去否定。
三、理想的效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开始备课时,教师得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计划一个课时?如何遵循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标准?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课堂教学组织者?怎样最充分地利用课本和各种教学手段?怎样的教案才算是“规范”的?下面谈谈如何写好规范的教案:
一、教案的格式
教案的格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好的教案一般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目标:即一堂课最主要的总目标。
2、教学目的:即一堂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详细目标。细列这些条目,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机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预先判断目标是否适度,在课堂结束时或课后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要罗列教学目标,明确写清要求学生做到的是什么,不能太含糊。这里要注意其可行性。清晰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课后重新审视并评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
3、重点和难点:一堂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列出来,以便于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
4、教材和教具:列出教材和教具看似小事,但设计好使用策略就意味着教师明确了上课要带什么以及课堂各个环节如何安排。常常有教师去上课忘记带录音机、投影片、挂图、卡片、课堂作业或学生作业本之类的东西。写上要带什么、如何应用会有帮助。
5、教学步骤:这也没有统一格式。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步骤自然不同。即使相同的课型,教材、学生、教学条件不一样,教学步骤也就不一样。这一部分可包括:
(1)开场白或开场活动、游戏,作为“热身”(warming-up)。
(2)一系列的活动及教学设计。应预先给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两两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说话时间等各个环节分配好时间。
(3)结束语。
6、板书设计:将最重要的单词或词组或知识点,列出来,使得学生明确一节课的重点,课前设计好,就不会出现漏写或者板书杂乱无章的现象。
7、课外作业:要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8、课后小结:小结一堂课的得失,分析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及时作出调整。
二、写教案时要考虑的问题
1、如何开始备课
在教师着手备课之前,必须吃透课程标准(大纲)及教材,在此基础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的语言能力,以确定课题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确定重点和难点,考虑用哪些教学法来组织课堂。然后精心挑选、设计练习,确定要做、改、删、增的练习,列授课计划提纲,再逐步仔细预测各种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涉及可能修改计划、增删内容的教学步骤。
2. 思考几个问题
(1)教学技巧上,是否有足够的变化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成功的外语课上总有不同的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2)不同教学技巧的应用和教学的组织有没有得到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安排?理想化的课堂教学须朝着教学目标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建立在新知识之上的教学活动必须精心安排。
(3)整堂课的节奏设计得好吗?节奏的含义,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活动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如果课堂活动多而短,那么学生刚刚找到某活动的“感觉”,又得“跳到”
2 读后感
下一个活动去了。这样不好。第二,教师应考虑如何把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揉合在一起。例如,一堂课上连续搞全班俩俩全班小组俩俩全班……的活动,每个活动五分钟,那么,这些活动是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第三,控制好节奏也有利于各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衔接。例如:
(4)整节课的时间有没有安排好?这是备课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新教师往往容易提早授完所备内容,而后又易矫枉过正,不能完成课时计划。这里有两点值得提醒。预先准备一些“备用”的复习活动。如果提早授完已准备的内容,则进行复习巩固练习。
3. 学生的个体差异
随着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向学生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主张,备课一般应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为准,但也应适当照顾两头的学生。可以考虑以下五个方面:(1)教学内容适当包含一些较难或较易的项目,(2)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问不同难度的问题,(3)设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让全体同学都参与。
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计算机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虽然“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这一课题,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新技术,能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操作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另外,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任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脑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高质量地完成该节课的任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通过认真编制操作任务、演示、重点辅导。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地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能够运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情了,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第三,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时间浪费,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52-02
引言
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但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施并不顺利,除了受通用教材、应试教育、师资水平的限制,还不断被理论偏见干扰。笔者在参与教师培训和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发现,影响任务型教学途径实施的错误观点之一,是把任务型教学途径视为教学技巧。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方法(method),它同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等方法并列,是交际法(曾被称为途径)的新发展,是统管全局的外语教学路线,而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technique),这种误解严重阻碍任务型外语教学的实施。本文根据任务型教学途径的基本特征,论述“技巧观”的表现形式及负面作用。
一、任务型教学途径的主要特征
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分支,既然是方法就有它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教学步骤。它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学习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改造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正确、清楚、得体、真实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以交际任务安排,即采用任务教纲。课堂教学活动以交际活动为核心,练习活动支持交际活动,为完成交际任务服务,教材为交际活动服务,教师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去选用教材。师生关系体现两个主体,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主体,但应尽量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进度,积极主动参与并完成交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具有选择语言的权利和控制学习速度的自由。教学步骤分任务前活动、任务中活动和任务后活动。任务前活动主要包括设置背景、讲授语言知识、说明完成任务的步骤等。任务中活动是交际性任务和反馈材料的准备。任务后活动主要包括反馈和评价。教学考核的目标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的内容应是交际任务。总之,语言交际任务在任务型外语教学中是核心,交际任务是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是教学考核的内容。总之,任务型外语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不是局部的教学技巧。
二、“技巧观”的表现形式
将任务型外语教学理解为教学技巧的理论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少教师把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教学步骤的一部分。有些教师把它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的最后一步,即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有些教师把它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的第一步,即尽量使用已学知识完成交际性任务。第二,有些教师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有的教师声称一星期内应用了直接法、听说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教师自认为一堂课上既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又用了其他几种教学法,其实质也是把任务型教学途径看做教学技巧。
三、“技巧观”的负面作用评析
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步骤最后一步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了某个应用性任务就是采用了任务型教学途径。他们乐观地认为自己一直在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不值得重新研究。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激进交际法课堂教学步骤的第一步的教师认为,先输出后输入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因此不能贯彻任务型教学途径,当然没有必要实施和推广。将任务型外语教学视为语言知识的应用性活动是片面的,需要指出的是,采用任务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有语言练习活动,采用语法教纲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也包括交际任务。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任务教纲以交际任务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环式输入语言知识,语言因素和话语形式为交际任务服务;语法教纲以语言知识为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线性输入语言知识,交际活动为巩固语言知识而进行。认为任务型教学途径可以同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教师自己证明了他不在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因为一个教程的教纲(教学内容安排)一旦确定,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基本固定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材和教学考核等都得按一种方法设计和选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其他方法的技巧。然而,同时使用两种教学方法在理论和操作上都是不可能的。
实施推广任务型外语教学必须掌握它的理论基础,学会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达、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选择和组织、教材的选用、师生关系的处理、教学步骤的操作和教学考核的设计和实施。如果对任务型外语教学缺乏整体理解,就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出现种种偏差。在自称任务型外语教学的教案中,总体教学目标出现用掌握、理解、熟悉等动词表达非行为性具体教学目标,而不会用构建、演示、评价、解释等动词表达行为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仍然与教科书一致,根据语言知识传授和操练的需要去组织教学活动,而不是根据交际任务的需要选学语言知识和收集教学资源。以离散的语言知识考核代替整体交际能力考核,只有把任务型外语教学作为先进的方法实施和推广才能避免上述种种偏差。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而且是交际法的新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特征,将其误认为教学技巧给实施和推广造成重重障碍。为了有效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对任务型教学途径具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3-01
新授课,顾名思义是以传授新知识,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提出新要求为主要任务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最主要最常见的课型之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上好一堂新授课呢?说到根本,想要上好一堂新授课,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所以上好新授课,重在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步骤安排及运用。对于如何安排和运用这些步骤,我觉得这样几点比较重要。
一、复习知识要注重高效度
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一定要有适度的检查,这种检查不仅要注重形式上更要注重内容上的检查,检查既是让学生主动落实的督促,更是衔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的发力点,以利于新知识的接受。检查的方式可以口头问答,也可以黑板演示。内容上可以是上一次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内容。但选取内容一定要精简生动,内容难度适中,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新课的讲解和学生兴趣的思考,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
二、新课导入要注重高质量
课堂的导入环节是联系复习旧知识与新课讲解的纽带,对于学生思维的衔接以及对新知识角度的思考非常重要和关键,高质量的课堂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既可以在检查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以问题的方式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也可以从学生身边比较关注的事件或者是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入手,或者是设计一些巧妙的环节来引导,但角度选取要新颖有立意,语言引导要组织合理有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可以使用实物或者是一些言行的夸张度来增强课堂导入的高质量。
三、知识传授要加强参与度
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后,教师就应及时地将新授课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现给学生。当触及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者说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运用恰当的形式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觉器官真正参与和探究新知。课堂不在于老师讲多少思考多少,而在于学生参与多少学多少,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提得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教材,又要吃透学生,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启发点拨要适度,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当堂理解并能进行一定的巩固。
在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上,应首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吸引力,可以采用问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反馈出来,也可以采用情境设置学生参与的方式进行,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主动的去在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培养能力。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要注意的,既要注重面度也要注重效度,同时在方式的选择上要有弹性,要分层次,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引导好。
四、课堂练习要注重多层次
新知识讲授完以后,必要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并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提升。因而课堂练习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是整个课堂教学步骤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练习的选取上首先要注重基础,因为学生刚刚学完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是以后处理练习的基础,而且多数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主体,其次选取的题目不应过多容量不应过大,层次上要分明,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思考处理问题并且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对于题目的设问上要采用多角度多层次设问的方式,既能化解问题,又能让层次不同的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水平,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有些知识来不及处理的话,可以采用课外学生探索的方式继续进行。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或者是相关的内容进行开放式的深入学习。当然这种方式主要是对课堂的延续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一定的模式或者说是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就小论文的方式针对课堂的重点部分进行课后的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