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制造业市场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制造业市场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制造业市场发展

篇(1)

何为“世界工厂”?简言之,世界工厂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显然,“世界工厂”与工业化不同,它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工厂”就必须要具备资源的比较优势、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技术创新的能力、政府有效的政策。

一、中国制造业现状以及向“世界工厂”发展所占有的优势

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方面所占有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并且成本低

近几年,高等院校每年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二)中国社会与政治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充满活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并日益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划接轨。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三)工业配套能力强

目前除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都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同类产品。

(四)国内有广阔的市场

中国的家电、电子通信设备产量迅速增长并进入世界前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广阔的国内市场既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和技术进步。

二、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1.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和税收,增加了劳动就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发达国家的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无疑有利于减缓中国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矛盾,同时也将催生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对于中国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有利的。中国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的。外商带来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经验,可以弥补我国目前在科研成果应用方面上的不足,将有利的促进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大系统之中。

3.跨国公司把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打破了国内某些领域原有的垄断和低效率的市场格局,带来了竞争活力,为中国企业进入全球研发、生产、销售和配套网络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二)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自然资源的超限利用。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大量耗用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这样的结果不仅是发达国家大大减少了自然资源的进口,节约了本土资源,还节约了外汇、提高了效率,树立了形象、增强了影响力。而与此同时,中国自然资源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其超限利用。

2.环境治理压力增大。发达国家在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将相对低污染的生产方式留在了本土,将相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了中国,从而增大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压力。

3.经济危机风险增大。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对中国来说不利于培育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4.工人权益容易受到损害。必须看到,外国企业看重的主要是中国庞大的不可想象的人力资源,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来牟取高额利润。一些地方政府在劳资纠纷的过程中,也多为资方说话,工人的权益很难保障。

我们应趋利避害,以市场、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良好的服务换取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但同时必须坚持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原则,坚持在较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三、中国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的发展策略

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却是与中国企业调整竞争战略、加强自身实力分不开的。为加快中国制造业在中国特色的世界工厂之路上的发展步伐,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策略。

(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可以采取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产品并进、创新和引进机制并举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保持高新技术产品自身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科技兴贸战略,加强技术创新,以高科技技术装备传统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继续扩大制造业贸易规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制造业贸易结构

拉紧拉长出口产业链条,占据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同时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建立以国内统一市场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的合理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协调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推动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挥民营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化分析》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在196个工业行业中有192个行业的国有经济现实控制力都超过了理想值,都应该不同程度的进行战略收缩。非国有经济的民间资本不仅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四)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同时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监管,抓紧制定出台反垄断法

外商投资并购化发展趋势有可能减少我国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从而增加外资市场的影响力,并可能形成实质性的市场垄断,进而阻碍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因此,我国应当审时度势,尽快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防止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寡头垄断行为。

(五)继续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同时必须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要正确处理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提高外资质量的关系,扩大规模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提高质量为扩大规模提供保障和动力。

四、结语

中国虽然确实具有成为世界工厂的基本条件,这些年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但我们离“世界工厂”的标准距离还很远,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还是需要做很多的努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加快走向中国特色“世界工厂”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水平,使我国快速、健康的向“世界工厂”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5]胡波波.我国与周边若干国家和地区工业用地价格的比较及实施策略[D].杭州 :浙江大学,2007

[6]杨再惠.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16-20

[7]林毅夫.繁荣的求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37

[8]吴洁.从“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事件看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如何应对产业转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6):36-39

篇(3)

一、政府主导带来的诸多问题

近10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约1.6万亿元销售收入,约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左右。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规模,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奠定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一批公共实验检测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产业化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好的产业化积累,拥有全球技术领先、规模较大的研发机制和基地,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在核心业务领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较好满足了经济建设需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形成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尽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数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端装备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自主创新动力还显不足,多数新产品开发仍以仿制为主体,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缺乏系统集成能力,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科研投入也不足,缺乏对技术资源的深度挖掘,影响了产品与技术的开发进程,也难以满足持续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在基础理论、设计工艺、工艺技术、可靠性研究等方面投入较少,形成优势技术转化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够充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竞争对手还有相当的差距,研发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突破;高端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引领发展的需要,人才资源呈现结构性短缺,高端经营管理型人才、科技领军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高端人才在数量上、结构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体制机制问题,是由政府主导型发展路径所带来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80%以上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滞后,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技术手段,产品的研究开发周期也比国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周期要长得多,国企决策层多为任期制,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下过于追求近期利益,对投入大、见效慢的技术开发重视不够,不愿意在自主创新上投入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和创新进度缓慢。根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测算,2011年世界各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总投入约1.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6%。美国仍然保持世界第一,研发投入达到4,050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的34%。国际各大著名公司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均占其销售额的4%~5%,重点领域甚至达到10%。而我国国有装备制造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与产品收入相比,大大低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

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短。虽然拥有一批销售收入已超过百亿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企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不强,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服务不发达,竞争意识差等问题仍然存在。即使有配套企业,但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高精尖产品少,配套水平低。由于行业分工协作不够,产业整合能力不强,许多企业仅以单机制造为主,缺乏成套、集成和配套能力,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强大产业链和产品链,产业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提高和形成新的跨越。另外,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并没有完全形成企业聚集性强、产品关联度大、生产衔接程度高、设备管理机制完善、成套配备能力强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各大产业集群之间基本上处于孤立发展状态,上下游和前后向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相互的带动与支持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也是孤军作战,大都各自处在终端产

品生产环节,尚未形成一条密切联系的完整产业链条,尤其是表现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增值率较高环节薄弱。加快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步伐,尽快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企业组织结构对于企业自主创新存在阻碍的问题,形成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

政府主导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主导竞争性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重复建设和无序发展。信息显示,目前,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到沿海的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再到中西部的湖北、江西、四川,很多省市都把发展核电装备纳入当地“十二五”期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规划。而船舶工业更为典型。中国船舶制造业原来的布局也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两家公司,但在各地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民营船厂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沿海各地,特别是江苏、山东等地快速成长,并直接导致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到2011年年底,韩国共有23个造船厂、1,800万cgt的建造能力;日本有57个造船厂、1,100万cgt建造能力。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有204个造船厂、2,300万cgt建造能力。从2011年到现在,中国有1/3的船厂没有订单,预计到2015年全球将有1,500cgt、中国将有700万cgt的能力将被淘汰,而这些过剩的产能基本上都是过去5年内建成的。如果船舶行业在军转民的同时也实施了市场化的改革,应该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投资主体,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投资规模。

高速铁路问题本质上也是由于政府主导带来的。高速铁路过去几年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铁道部一度把2020年的目标提前到2012年完成,这直接导致了中国2008年以来的高铁投资热,在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延伸的过程中,中国南车和北车即使加班加点也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铁道部采购计划,企业不得不扩产。而进入2011年,铁道部入不敷出的财务报表显示已经无力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和工程款,再加上由于2009年和2010年大干快上所导致的工程质量和设备质量开始暴露,铁道部通知停产检查,大量工程设备闲置。如果没有这次的“刹车”,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也将顺应工程项目的增长扩大产能,而一旦到2012年完成了任务,更多的闲置产能将会显现。 二、转向市场主导是唯一出路

实现市场主导有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打造市场主体,二是实现合理布局,三是充分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四是对某些薄弱环节进行政府扶持。

1 打造市场主体

走向市场主导的关键是打造市场主体。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多数企业具有军工企业背景,要逐步把这些企业培育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我国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采购和对生产企业的补贴是很难达到提升综合制造能力的目的的。处于垄断的企业如航空航天制造业、铁路装备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差。世界大型飞机制造业已经形成空客和波音寡头垄断的局面,但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产品的定价也还是市场化定价,制造成本甚至要考虑到整个航空产业链上的成本结构。而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企业目前主要还是承担政府采购,至今采用的是成本加成模式,供货单位也都沿袭着“军工企业”的待遇,每年都要享受国家补贴。即使有一部分飞机制造企业如西飞国际、洪都航空、哈飞股份、航空动力等企业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而且公开发行成为上市公司,但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运行机制没有任何变化,除国际转包业务订单外,国内产品的运行依然沿袭了原有军工体系的“定型”流程和成本加成的定价机制。这样的结果是企业没有成本管理的概念,而是将成本做大来争取来年更大的开支计划。飞机制造企业存在大量的能力闲置或者重复建设,表现为设备利用率低、零部件配套企业专业化和批量化程度不够,企业经营效益低下。军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经营受到大股东制约,企业激励机制不合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西方国家军工企业也经历过军转民的市场化过程,通过导入市场化机制将冷战时期相对膨胀的军工能力逐渐转化为商业能力。军转民时期的西方国家,政府减少了对军工企业的控制,扩大军工企业的自主活动空间,促使企业自身发展;加速建立新型的军转民机制,增加企业通用技术的储备,将军事技术转化为基础能力;确立私有企业在军事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这些改革,军事技术为西方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适度的市场化改革,可以提升综合

造能力。

不论是飞机制造、卫星应用、轨道交通还是海洋工程或者智能装备,如果实现了总装企业的市场化和重点企业的培育,将采购权、定价权交给企业,通过良好的体制机制及适当的行业管控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2 实现市场导向的产业布局

从全球各国高端装备产业的布局特点可以看出,高端装备产业的核心区域均集聚在各国科研机构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政府主导机制下,高端装备制造业会形成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竞争,形成巨大浪费。我们要在市场引领下,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合理布局,向园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高端装备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和东北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差异化将进一步强化。一方面,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集聚。高端制造业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集聚大批研发、技术人才,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中凝结了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丰富的人力、科研和教育资源的支撑。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拥有中国最集中且高水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群,它们将成为中国高端装备的研究开发中心。这些地区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端装备企业研发、营销和投资的中心,未来还将吸引国内高端装备研发要素的进一步集聚。

3 加强企业主导的对外合作

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步伐,有选择地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提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开发和引进的层次;同时,还要立足于自主创新,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技术引进型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在引进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对引进技术进行跟踪研制,不断消化、吸收与创新。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促进大连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换升级,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最终实现装备制造的国产化,从而实现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技术瓶颈突破,成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一条可能捷径,金融危机大大降低了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直接成本。海外企业并购有多种形式,可以100%股权收购,也可以控股。根据并购目的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并购策略,从而努力使风险最小化。企业在选择并购的支付方式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流动资金数量、股价的波动性以及股权结构的变化等情况,对支付方式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设计成现金、股权与债务各种方式的有效组合,实行多种方式混合支付,以满足并购双方的需要。

篇(4)

中图分类号:D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14-02

从1984年中国诞生首张体育彩票开始,中国体彩事业经历了早期起步、近期发展,并逐步向大改革、大发展迈进的成长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体彩事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考验。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总局体彩中心提出了“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中国体彩事业也由此真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重心下移”就离不开中国体彩机构的基层组织。市级体彩中心作为体彩机构的基层组织,是管理体彩市场的“前沿阵地”。市级体彩机构的强弱,关系到市级体彩机构发挥作用的大小,更直接影响着体彩事业发展快与慢,体彩市场培育质量的好与坏,是市场竞争中存亡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我们应该努力把市级体彩组织和队伍,塑造成一支素质过硬的钢铁团队,使体彩事业永保活力,永续发展。

一、激发创造,全情投入体彩事业

热爱体彩事业并正确认识体彩事业是投入体彩事业的前提。工作在一线的体彩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要有将体彩事业当做公益事业来做的信念;要转变观念,树立体彩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是文化产业的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还要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才能把体彩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领会精神,把握时代脉搏。领会上级精神,要把握“四性”:一是把握总的政策方针与具体落实执行的一致性。二是把握关乎体彩方向和命运的公正性。比如,要坚决打击私彩和赌博,因为能造成多于彩票销量数倍的资金流失,严重影响彩票市场发育和社会稳定,不可含糊。三是把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灵活性。四是把握各个阶段调整变化中的连续性。

2.摸清情况,掌握发展方向。从广义上讲包括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及与之相关的情况。既要了解现象,又要把握本质;既要了解现状,又要掌握历史;既要了解静态数据,又要研究动态变化;既要了解优势情况,又要分析劣势条件。这样,才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整合资源,实现创新突破。全国有几百家市级体彩机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发展层面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上级政策同基层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转化为符合实际的操控方法。首先,对那些已明确要求的政策条款,只制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落实;对只提供了政策思想和一般原则的,就要结合实际完善补充。其次,要考虑体彩站点、彩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不同的方法步骤。再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搞机械性照抄照搬,在坚持大原则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特殊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协作共赢,凝聚团队向上力量

市级体彩中心对上有国家和省中心需要沟通协调,对下有县(市、区、乡(镇)以及大面积的体彩销售站点需要沟通协调。对内有各个部门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对外有相关部门、行业如财政、城管、工商、税务、福彩以及社会渠道等需要沟通协调。各个环节通畅,协调通力合作,方可凝聚团队力量,创造和谐共赢局面,促进体彩事业持续发展。

1.明确沟通意义。沟通协调是维系社会关系和处理社会活动的关键所在。对市级体彩站长和团队建设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就更显重要。其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提高团队管理水平。在面对工作环境、任务日常繁杂的情况下,有效的沟通协调,可强化自身职能作用及在各种关系中的定位,提高团队整体组织、领导水平。二是利于决策落实。高效的沟通协调,有利于充分把握决策条件,避免失误,也有利于决策、任务的顺畅落实。三是适应组织模式变化。体彩工作无论是事业性组织,还是企业化运营,市级体彩中心都将依赖于发挥沟通、协调、控制功能。四是利于管理措施的推进。针对体彩管理的服务性、扁平性特点,加强沟通协调,树立良好形象,是落实管理措施的保障。

2.区分沟通类型。一是上级沟通。要充分发挥团队核心作用,就需要市级体彩中心加强与上级组织沟通。既要从全局出发,领会上级指示要求,做到上情下达,又要及时反映本地区本单位意见想法,做到下行上达。二是下级沟通。是指与下级组织和本组织中工作人员的沟通。要针对服务对象或被管理对象的综合因素,采用合法权威性与人格亲和力良好结合的方式,保证在增强双方了解的基础上,调动起积极性。三是平行沟通。在与相关联的部门交往中,以平等配合的态度,以积极协商促进合作,解决问题。四是传媒沟通。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准确性和易受性,是我们体彩展示形象的窗口,宣传的途径。加强传媒的良性沟通日益重要。

3.掌握协调方法。一是通过团队目标协调。使团队的每一成员都朝向同一目标,齐心协力抓落实。二是通过制度协调。制度的效用就体现在提高效率上,使每个人、每一方都按自己的职责和行为规范行动。三是通过会议协调。要取得互相理解和协作,就需要通过会议来及时沟通信息,研讨问题,解决矛盾,从而同一思想和行动。四是通过人际关系协调。即运用人格威信和人格魅力,实施人际沟通做个别人的工作,通过这种具体的一对一的协调达到与团队协调一致的目的。

三、重视人才,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

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团队建设的成功,靠的是团队里不断聚集和持续培养造就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市级体彩要想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销售队伍;要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人才立业的理念。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理念是“出产品之前先出人才”。我们也应树立“建团队先培训一流人才队伍理念”,无论是对于提升团队品位,提振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团队文化,树立团队形象,使团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2.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规划,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恒心和意志,实施“有远见的投资”,结合体彩中心的实际情况,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培训内容、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和经济合理的培训周期,使培训形成常态化,机制化。

3.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在团队里要营造出互帮互学,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尤其是团队的管理层、领导班子成员,要做培养人才的园丁,不断地为员工浇水施肥。而不要有“下层培养起来会压过自己”的想法。

4.激发学习兴趣。要注意激发团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努力营造一种“鼓励个性、倡导质疑、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来激发学习兴趣。要启发大家的质疑意识,倡导主动参与,互联互动和乐于深究问题、勤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把培训搞成死记硬背,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式的“死水潭”。

5.借助外力培养。一要送出去学,轮流到先进单位去观摩学习。二要请进来教。如牡丹江市体彩中心经常请彩票业务培训师开展培训,还专门聘请了企业管理培训师进行团队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及提高执行力等课程的培训。不仅吸取了新的业务知识,而且拓展视野,增强了综合素质。

6.注重复合型知识结构培训。人才知识结构既应有必须掌握的,也应有一般了解的,还可有根据个人兴趣广泛涉猎的。集合起来就形成了个体的综合素质、团队的综合能力和实力。

四、奖惩结合,充分激发个人潜能

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衡量一个团队好坏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团队建设是不可或缺的。有人说,“过度的压力可以让天才变成,适当的激励却可以让变成天才。”这告诉我们,科学合理的激励方法十分重要。因此,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要遵循以下原则。(1)人的需要与动机原则。当团队人员相信高水平的努力可以有较高水平的业绩,有高水平的业绩就可以获得期望的报酬时,激励的效果就更好。因此,激励要从人的需要动机出发,从满足团队不同需要入手,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2)因人而异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因此要注意把握团队成员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动机的复杂性。(3)奖惩适当的原则。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目的,确定适当的标准,保证奖惩的适当。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奖励的效果,同时也会增加激励成本。(4)公平性原则。团队成员常把自己所付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的报酬(结果)与其他人进行比较,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如果相当,就认为公平,心理上感到满足。否则,就认为不公平,出现心理失衡,产生不公平感,就可能改变原来的工作动机,降低工作积极性。

篇(5)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说明

金融市场发展规模指标: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体系,虽然近些年证券市场有所发展,但是银行仍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中国有高储蓄的特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许多文献认为利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可以基本反映金融资产水平。即: FIR=(D+L)/GDP其中,D、L分别代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因此本文选取FIR=(D+L)/GDP衡量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同时采用FS=M2/GDP来反应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货币的渗透力和经济调节功能。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这里本文采用储蓄投资转化率(FE)来衡量金融市场的效率,公式为FE = D/L其中。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的投资市场越发达,金融效率越高,越能更好地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结构指标:本文将用证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衡量中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本文选用证券之和S(股票总市价+政府债券发行额+企业债券发行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公式为ZB=S/GDP。考虑到中国的证券化市场主要还是股票市场,所以本文也用股票的市价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股票市价总值用C表示,公式为CB=C/GDP, 反映了股票市场的规模。股票市价总值增长率越大,与GDP的比值也越高,那么证券市场越发达,规模也越大,即金融市场结构越完善。

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国际贸易开放度指标是反映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在数值上等于所选制造业27个行业的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用OPEN表示。该指标越高表明中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程度越高。

(二)平稳性检验

在处理某随机时间序列数据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判断数据的稳定性。如果直接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那么就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将选用ADF检验法来判断1993年-2013年所选数据指标的平稳性。

本文对该组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结果也发现他们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的原则是P值小于5%,则为通过检验,表示平稳,反之,则为不平稳。

为了消除异方差,本文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取自然对数,并且对他们进行一阶差分。

通过图1可以发现,该序列围绕0值上下波动,虽然有升有降,但总是会回归0值,所以该序列是平稳序列。为了进一步考察他们的平稳性,本文对取对后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发现无论是自变量还是因变量都通过T-检验。

由表2可知,金融发展的五个指标与制造业对外贸易开放度之间是一阶平稳的,即I(1)。序列通过平稳性检验后,我们需要考虑该序列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五指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里只能判断该组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前面已经检验发现FIR,FS,FE,ZB,CB,OPEN都是I(1)的,因此可以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这里本文对这组数据一阶差分后的新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由Johanson检验知,该组时间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上,存在3个协整关系。所以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整关系,就是DOPEN和DFIR,DFS,DFE,DZB,DCB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也就是说,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金融发展结构的变化与制造业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共同发展趋势。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前面已检验该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金融发展指标是否是造成制造业外贸水平扩大的原因,反过来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有没有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这是接下来本文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显著水平为5%的条件下,DFIR不是DOPEN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相当小,也就是很大概率上认为DFIR是DOPEN 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化程度是造成制造业对外贸易出口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广义货币M2越多,增长越快,则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而相反,制造业外贸水平并不是中国货币化程度加深的原因。DFS不是DOPEN的原因的概率为0.01%,也不是说,有99.99%的概率认为中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的增加促进了制造业外贸规模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制造业的外贸增长并没有多大程度上带来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增加。金融效率与制造业外贸规模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见,中国金融效率的高低对制造业外贸并没啥影响,而制造业外贸的增减对金融机构运行的效率也没啥促进作用。证券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外贸规模则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可见,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制造业外贸规模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股票市场越发达,制造业外贸规模越大、反之则不然。

二、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篇(6)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篇(7)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国产业体系进而经济结构的高级程度是由与本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决定的。先进制造业的形成可以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引进,但要真正转化为具有国别特色的优势产业,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产业扩容和技术创新。因此,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扩容、技术创新以及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由此明确我国产业调控政策的有效着力点,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政策指导意义。

基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的先进制造业涵界

先进制造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形态,具有较鲜明的梯度演进特征:从最初级的轻纺制造业到重化制造业,再到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前沿和我国制造产业体系演进路径,可以大致确定,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且与传统制造业相对应的先进制造业是通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实现更高市场效率和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将先进制造业大致涵界在医药制造业(含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含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含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含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含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五大类十七小类子产业范围内。这些产业构成了我国当前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的产业主体。

产业升级视角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考察

作为一国引导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应该在发展速度、投资强度、竞争能力、研发力度、经济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先导性特征。只有自身形成了良性正向的发展态势,才可能有效承担产业发展的导向职能和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先进制造业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产值规模连年提升、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领域,在产业投资和研发投入方面都有所侧重,但产业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具体而言:

(一)增长速度低于制造业总体,结构升级效应尚未体现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规模逐年上涨,2011年产值规模达到88434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5.71%;但与同期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8.48%的平均增速相比,先进制造业反而处于劣势,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从2008年的12.93%降至12.05%,不仅未奠定先导产业的地位并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而呈现出不及传统制造业的增长态势。

(二)经济效率缺乏优势,投资吸纳和流量调整能力不足

2008-2011年,我国先进制造业利润总额逐年提升并突破5000亿元大关,且利润总额年均增幅达到24.39%,显著高于同期产值增幅,推动行业总体利润水平由2008年的5.40%提升到7.02%。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7%的利润率与先进制造业本身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定位是不相符的。偏低的产业效率进一步制约了先进制造业对经济资源的吸纳力和整合力。一方面,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长期处于9.5%左右的水平,低于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另一方面,2008-2011年,先进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7%,增速超过了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增幅和利润增幅,对所吸纳产业投资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三)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偏低,自主创新意识和效果薄弱

我国先进制造业偏低的运行效率和产出能力是与其相对薄弱的技术水平相联系的。首先,美国(16.89%)、英国(11.04%)、日本(10.64%)等国先进制造业研发经费占行业总产值的比重都超过10%,而我国先进制造业该比重仅1.5%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明显偏低。其次,从投入力度偏低的研发经费的内部结构看,用于从国内外引进、吸收技术的经费和用于技术改造经费分别占11%和28%,只有近六成用于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意识仍显薄弱。最后,由于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多数子行业(或企业)并未将科学技术确立为本行业(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仍高度依赖我国相对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由此导致科学技术对产业先进性和高效率的支撑效果微乎其微。

(四)企业规模化趋势有所显现,但产业资源仍有待整合

从人员规模和产值规模看,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都有所提升,分别从2008年的366人和2.21亿元提高到529人和408亿元。这一走势尽管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内部并购整合的举措,但也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产业资源仍高度分散在诸多企业当中,尚未真正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五)内资企业竞争力不足,外资主导型产业格局待扭转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产业资源整合不充分,我国先进制造业中内资企业呈现数量众多、市场份额不高、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严重不足的发展态势,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仍是产业发展格局的主导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的所有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超过了60%,但产值总规模仅占行业总产值的31%;外资企业平均规模达到8.52亿元,港澳台企业平均规模为5.62亿元,而内资企业平均规模仅2.32亿元。显然,外资企业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主流,而且基于规模经济形成了更强的市场势力和竞争优势,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主导行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产业升级影响研究

我国先进制造业代表着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承载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战略,却呈现成长性、创新性、规模性、投资强度、经济效率乃至综合竞争力的“六低”发展态势,亟需从各层面挖掘阻碍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

在上述“六低”产业特征中,制约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产业经营效率偏低,而产业经营效率又取决于行业中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范式,产业经营效率和产业中企业的研发行为又决定于行业所处的市场结构。所以,要从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效率提升的角度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市场结构层面寻找问题的根源。

(一)我国先进制造业的绝对集中度考察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市场集中度CR4(行业中最大的4家企业所占的产值份额)为23.35%(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依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标准属于竞争性行业。在各子行业中,飞机、航天器、雷达设备制造等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具有一定的行政垄断性,集中度高于行业总体水平;除此以外集中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行业要么由外资企业占据主导(日资主导的办公设备制造业为41.05%),要么由港澳台资企业占据主导(台资主导的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为51.48%);由内资企业主导的子行业则普遍集中度偏低。分散的市场结构必然导致行业内部竞争烈度的提升和行业盈利水平的降低,并进而对行业效率提升和规模扩容带来负面影响。

(二)引入规模差异性的相对集中度考察

绝对集中度指标不能反映市场中企业之间的规模差异程度,因此还须引入“规模差异系数”来度量先进制造业的相对集中度。所谓规模差异系数,就是行业集中度与行业平均份额的比值,系数越大,表明行业中主要企业规模相对越大。

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平均规模差异系数GC4为49.92(2010年,按17个子行业加权平均),总体上,行业中企业规模的差异性较大;从子行业看,医药制造业(53.92)、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60.88)、电子及通信设备(65.00)的市场差异系数高于平均水平,行业中大企业的主导地位更突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31.77)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8.64) 的市场差异系数低于平均水平,行业中的主导权相对涣散。

进一步考察五大子行业下的细分行业,可以利用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指标把17个先进制造业细分行业划分为I、II、III、IV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除了I型的三个细分行业初步确立了行业主导权之外,其他多数细分行业要么集中度偏低,要么企业规模差异偏低,不利于产业资源的整合和运行效率的提升。

(三)面向差异化和进出壁垒的延伸考察

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先进技术和专利技术,所以成熟的先进制造业往往向高度标准化和高度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我国先进制造业由于市场结构高度分散,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应该面向“长尾市场”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经营。但现实中,我国先进制造业中的企业却多集中于主流市场,针对通用性需求开展生产和研发,一方面缺乏“菜单式”的个性化,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性”的集约化,导致附加值偏低,运行效率降低,产业缺乏吸引力。

类似地,一般认为先进制造业兼具高研发风险和高投资收益的特性,其沉淀成本较高和资产专用性较强,因此进入和退出存在技术。但在我国,由于国家对先进制造业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使个别子产业趋向于公共产业,行政性壁垒较高但技术性壁垒不足,投资收益不高,行业吸引力不强;在如此政策依赖环境下,得不到政策支持的子产业,往往不愿承担高研发风险,所以停滞于低技术水平,不得不开展价格竞争,同样导致利润率趋低,行业吸引力下降。

可见,我国先进制造业虽然初具雏形,却没有真正导入先进制造业应有的发展路径,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政策调整,极易陷入低度均衡,失去发展机遇,逐步沦为传统制造业,复归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下层。

(四) 市场结构对研发行为的影响考察

为了能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可以再将技术研发划分为产品创新型研发和过程创新型研发两个层次,其中:产品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过程创新型研发强度主要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固定资产的比重来衡量。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研发强度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2。

从理论上讲,松散型的寡头垄断是最有利于技术研发的市场结构。从表2可以发现: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都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V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III型细分行业中产品创新的研发强度要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过程创新的研发强度则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寡占型市场结构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技术研发行为具有最好的激励效果,企业研发行为最活跃,新技术和新产品和新工艺都将得到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差异小是制约先进制造业技术研发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行业利润水平低,技术外溢效应强,技术研发的风险巨大但收益较小,所以技术研发不构成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低成本渗透策略会被多数企业使用;高行业集中度能够帮助企业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进而获得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因而有助于激励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型研发;企业规模差异让大型企业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而中小型企业不得不引入差异化战略,于是面向成本降低和工艺改进的过程创新成为该类细分行业的主要研发行为。

(五) 市场结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考察

从我国先进制造业17个细分子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看,行业差异仍是盈利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医药制造(11.65%)、医疗设备和仪器仪表(9.82%)行业利润率保持在10%左右的较高水平,而航空航天器制造(5.11%)、电子及通信设备(6.21%)以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3.46%)行业利润率则处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进一步考察市场结构对行业经济效率的影响。通过对17个细分行业盈利能力的计量统计和合并计算,可以得到表3。行业内企业的规模差异性也对行业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规模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有助于弱化过度竞争,提升行业经济绩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较高的盈利能力还会形成更强的行业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并推动更快的产业扩容,由此实现先进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效应。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II型细分行业,尽管处于较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但由于一方面该市场结构主要是由行政力量构造的,公共产品属性突出;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差异较小,无法形成行业整合的主导力量,所以行业经济绩效和资源配置效率都较低。

面向市场结构的先进制造业政策调控方略

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重要战略使命的先进制造业呈现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不仅在短期内影响着先进制造业的扩容和升级,更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经济转型、国际分工等造成长期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场结构构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低速度、低效益、低水平发展的根源性影响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总体而言,政府对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监控、分析和调控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作:从静态、动态、绝对、相对等多个视角监测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产业整体和细分行业两个层面考察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特征;从经济绩效、技术研发和资源配置三个层面认识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影响;从企业行为引导和企业绩效调节两个方向开展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调控。如此才能更好地创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长效环境和机制。

具体而言,政府针对先进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技术研发以及运营效率的政策调控可以重点着力于如下三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大型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的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演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而言,市场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差异大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和产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政府在市场结构调控过程中,重点推进如下工作:

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主导作用的同时,保持中小企业在产品改进、工艺完善、业务细分化、服务专业化等渐进性创新和长尾市场需求满足方面的优势,利用好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提升产业运营效率。

选择企业规模小,市场组织散的细分行业,推动企业间兼并重组,特别是技术研发型企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横向联合,推动行业市场结构向低集中寡占型演化。

通过必要的专项支持,如园区建设、人才工程等,推动行业内的资源共享、设施配套、产业集聚以及人才培养。

推动细分行业内的纵向一体化整合,通过信贷支持协调供应链矛盾、通过供应链协同实现强强联合、促优逐劣,通过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价值链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针对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协调自主创新体系中各创新承担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

(二)政府组织协调

基于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集成企业资源,整合研发力量,推动先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

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要采取事前补贴和事后奖励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事前补贴监督不力,事后补贴激励不足的缺陷。

对于对产业全局具有深远影响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重大科技专项,应通过国家专项、研究基金、产业联合攻关等方式进行,政府科技资金应以直接方式介入并给予支持。

对于产业后技术,特别是部分引进消化、模仿改进技术,政府资金应当间接介入,做好产业创新环境创建工作,在信息服务、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利用好财税政策手段

利用财税政策手段,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和鞭策,加速产业规模扩容和竞争力提升。

篇(8)

关键词:风机制造;SCP范式;产业发展

一、 引言

根据巴克莱银行的统计,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为热能69%,水能22%,核能1%,其他清洁能源7%。但是在热能发电中煤炭占到了70%,与欧美国家“石油为主,煤炭、天然气为辅,水电、核能为补充”的能源结构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失衡的结构也导致了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寻找和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未来的发展方向。巴克莱银行预计,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我国能源消费的35%,其中风能和太阳能约占15%。风能相较其他新能源而言,具有技术成熟、发电成本较低的巨大优势,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风力发电产业链,最适合大规模商业化开发,也是我国发展清洁的新能源首选。

二、中国风机制造业市场结构分析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2013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风机制造业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行业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3.3%,第二名联合动力的市场占有率则只有9.2%,第三名明阳风电的市场占有率为8%。

2006年时,我国风机主要的制造商只有金风科技,大部分市场份额被Vestas、GE和Gamesa等外资企业占据,这也说明我国本土风机制造业当时实力较弱,无法与拥有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抗拒。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风机制造业之中,外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开始逐渐下降。在这一进程之中,金风科技一直保持着行业龙头的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只有08、09、10年被华锐风电超越居于第二位。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至2013年行业的CR4指数分别为0.8541、0.7381、0.6703、0.655、0.599、0.532、0.47;CR8指数分别为0.9248、0.8698、0.8315、0.81、0.82、0.771、0.738、0.657。

根据CR4与CR8的历史走势可以看出我国风机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是逐渐下降的,根据贝恩的产业结构与类型划分,我国风机制造业从06年的寡占I型逐步发展到13年的寡占IV型。根据植草益的产业结构与类型划分,我国风机制造业从06年的极高寡占型逐步发展到13年的高中寡占型。总的来说,我国风机制造业的竞争程度在逐渐加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中国风机制造业市场行为分析

(一)风机制造业融资行为分析

由于风机制造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大部分制造商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一部分是长期经营所累积下来的利润,另一部分则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资金力量相对薄弱,风机制造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解决好自身的资金问题。在实际的经营发展中,一些发展良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商业信用获得运营资本;但是总体而言,对于大多数的风机制造企业来说,它们均面临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它们的融资行为受国家当前的金融环境和政策的影响较大。同时风机制造业又是一个资金壁垒较高的行业,若能筹措到充足的资金则会面对较好的发展机会,否则,极易被较高的资金壁垒排斥在外。因此风机制造企业要想加快自身的发展,保障自身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市场地位就需要解决好企业资金问题。

(二)风机制造业定价行为

处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寡头垄断企业如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对内外资企业都保持着巨大优势,既对价格定位进行主导支配,其他企业都依据龙头企业的定价来制定自己的价格;还对风机市场的市场情况和价格情况变化最为关注,根据德意志银行的统计,风机市场的平均价格的调整往往落后于金风科技的价格调整。

(三)风机制造业整合并购行为

从2005年到2013年,活跃在市场上的风机制造企业数量从40家增加到了100家左右。但是根据专业机构的评估,风机制造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的边界点在50万KW/年以上,年度装机规模需求需要达到1000~1500万KW/年,也就是说,实际上市场上只需要20~25家有效率的风机制造企业就可以满足风机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风机制造企业的装机容量能够达到产生规模效应的边界点之上。因此我国风机制造市场中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并购行为。随着各家制造商产能的逐步提升,可以预见未来将发生频繁的并购行为。

四、中国风机制造业市场绩效分析

(一)利润水平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对风机制造业的利润率研究主要采用的数据是风机制造业内主要上市公司的利润率作为指标。虽然上市公司的利润率并不能代表整个产业的利润率水平,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国内整机市场份额前列的公司,所以可以认为其仍然代表了整个行业市场绩效的变化过程。

这里选取了金风科技、湘电股份、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华仪电气和华锐风电六家上市公司来考察风机制造商的利润情况。行业平均利润率是根据这六家上市公司的风机制造业务的毛利率计算得出的。2007至2013年,风机行业平均利润率分别为18.36%、17.17%、19.99%、17.94%、13.89%、9.37%、14.76%。

(二)技术进步水平

2005年,我国风电场新安装的MW级风电机组仅占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21.5%。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企业MW级风电机组产量的增加,2007年MW级风电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到当年新增装机容量的51%,2008年占到72.8%,2009年占到86.8%。MW级风电机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风电市场的主流产品。

与此同时,受国际风电发展大型化趋势的驱使,我国大型风电企业也开始进入风电装备大型化的竞争,2009年以来,我国在多MW级风电机组研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如金风科技研制的2.5MW和3MW的风电机组、华锐风电研制的3MW、5MW海上风电机组、湘电股份和保定天威研制出的3MW风电机组。

(三)市场绩效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从第二章的内容看,我国风机制造业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传统的SCP框架假设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最能刻画市场结构的指标当属产业集中度,而最能代表市场绩效的指标当属行业平均利润率,假设我国风机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符合SCP的传统框架,以行业平均毛利率SPR为因变量,产业集中度CR4为自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型。

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得到的估计值为-0.009182,T统计量为-0.116,P值为0.9119;的估计值为0.273098,T统计量为2.155,P值为0.0838。

根据P值来看,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产业集中度与我国风机制造业利润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风机制造市场的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近几年我国风机制造业产业集中度的下降,风机制造业的利润水平也随之降低。对于风机制造企业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就必须努力扩大自己所占的市场份额。

从这一结果来看,我国风机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行业平均利润率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这一结果也说明了我国风机制造业符合传统的SCP框架。

五、政策建议

(一)制定成熟的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风机制造市场目前还属于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从第四章的实证分析来看,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多所获得的利润水平就越高。这将导致盲目进入产业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为。为了防止这些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小企业进入市场,政府应该根据技术、产能等条件制定最低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风机制造业产能盲目扩张。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做大,培育具有达到行业规模效应边界的大企业。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之前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风机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并且产品的质量也不能与外国公司相提并论。为了提高我国风机自主创新和技术水平,尽快赶上欧美发达国家,需要国家鼓励风机制造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风机制造企业在吸收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要通过对国外先进产品的研究与模仿加强自身研发团队的培养。同时,为了提高国内风机的质量,还需要建立严格的风电机组并网技术标准和相应的检测程序。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对产学研资源平台的利用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风机制造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风机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风机制造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产学研联盟,不仅能够提高风机制造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也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平台。(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琦、许移庆.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若干问题初探[J]. 上海电力,2007(2)

[2]王冬梅.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生态经济,2009(4)

[3]汪宁渤. 风电发展瓶颈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 中国能源,2012(3)

[4]尹明、葛旭波、王成山等. 中国风电大规模开发相关问题探讨[J]. 中国电力,2010(3)

篇(9)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药行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仿制药多,产品创新性差等,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中的SCP范式研究当前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和市场绩效(Performance)。根据实证分析得出医药制造业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医药制造业发展建议。

二、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医药行业有了足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市场规模:15年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5,537.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23%;(2)利润水平:2016年上半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4%,15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2.67万亿元,复合增长率15.3%;整体上,15年医药工业毛利率达28.1%,销售利润率达10.1%(3)终端市场:15年国内药品终端市场规模达到1.383万亿元,10年至15年复合增长率15.41%。

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达到7116个,实现营业收入2.55万亿元,同比增长9.10%,较2014年12.94%的增速下滑3.8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0.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90%。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截止16年10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2.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利润总额为0.236万亿元,增长15.5%。整体上说,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维持“一降一升”趋势,即营业收入增速下滑,利润规模增速小幅提高。

三、SCP范式分析

(一)市鼋峁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包括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是最简单常用的方法,能反映产业集中状况,是衡量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显示市场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因此本文选择绝对集中度(CRn)对医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表示销售收入,n表示前n家企业,N表示行业中所有企业)

根据行业数据以及相关企业年报计算2011年到2015年5年医药制造业的CR4和CR8,得到如下数据:

按照贝恩法可知,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的CR4

(2)进入和退出壁垒。规模经济壁垒:根据日本学家植草益对规模经济壁垒的分类标准,规模市场比重的公式为:(S为总产量,N为行业内企业数。)2015年我国共有7116家医药制造业,d=1/7116=0.014%

(二)市场行为

(1)定价策略: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属于竞争激烈产业,横向合谋不易产生。但是,目前医药市场体系尚未完善,信息不对称、药品渠道不畅通等使企业选择高定价高让利的营销手段,造成药价虚高的现象,产生产销纵向合谋的定价机制。

(2)广告行为:医药制造企业的广告投放一直较多,近年来始终保持整体快速增长趋势,2015年上半年广告投放主Top10共投放331.89亿元,药品广告投放占比55%,同比增长8.5%。由于受众对电视媒体信赖度最高,因此企业多选择此类渠道。而医药电商由于政策限制、缺乏及时性等原因尚未发展良好,因此投放较少。但是医药电商发展是必然趋势,所以几年来搜索、导航和联盟网站上的投放有所增加。

(3)兼并行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扩张能力。处于扩张企业规模、提升利润、满足经营需求的目的以及近年来的政策改革,医药制造企业并购整合不断展开,2015年上半年,以化药中药生产为主的制药企业并购案就高达47起。

(三)市场绩效

(1)盈利能力:本文利用净利润(万亿元)和资产报酬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

近五年来,医药制造业的净利润呈增加态势。15年的净利润是06年的7.81倍,资产报酬率较平缓,但相较于06-10年有较大增长,表明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处于总体上升趋势,绩效不断改善。

(2)偿付能力:本文通过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表示医药制造业的偿付能力:

2006-2015年期间行业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意味行业财务杠杆逐渐减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逐年减小。同时,行业产权比率呈现下降的态势,资产结构趋向合理化,长期负债能力不断改善。

四、建议

(1)鼓励企业间并购:我国医药制造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经营完善、技术先进且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兼并、合并和收购其他规模小、竞争力弱和有互补优势的制药企业,有利于进行低成本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避开地方保护主义等壁垒,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增加市场占有率。

(2)支持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革:我国医药制造主要集中于仿制药的生产,研发投入较少导致技术改革、产品创新少,因此政府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医药制造企业引进国际技术加以更新改进,在消化吸收再创新中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创新性产品。

(3)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荆何夜医药制造业进入壁垒低,不断有新企业进入行业之中,造成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的局面;而行业退出壁垒高,众多亏损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导致资产流动性低。因此,政府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正确调整进出壁垒,改善市场竞争坏境。

(4)发挥我国医药潜在优势:我国医药行业具有独特的中药资源优势,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中药在现代化、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优势尚未完全发挥。因此,医药企业需要加快中药研究,提高中药产品技术与品质控制,使中药打入国际市场。

五、结语

医药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朝阳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伴随医疗体系改革,医改政策出台并稳健落地,我国医药制造业也将面临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人们医疗卫生意识的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疾病图谱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也推动着我国医药制造业快速增长。此外,医药电商也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医药制造业将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莹莹.基于SCP分析的我国医药制造业市场绩效实证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2]何苗.基于SCP范式的河南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分析[J].科协论坛,2009.

篇(10)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032-06

收稿日期:2011-04-1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08&ZD040)

作者简介:唐晓华(1956-),男,广西桂林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xhtang818@yahoo.省略

李绍东(1983-),男,山东聊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E-mail:装备制造业为各行业提供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使生产要素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部门聚集,推动了其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在技术层面上决定了众多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我国正处在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巨大,但这也带来了装备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而且我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自主产权少、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尚不具备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出现疲软,迫切需要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整合提高市场集中度,发展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通过市场集中度准确界定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骨干企业的联合重组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工业的核心和基础。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7―2008年)的统计数据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可知,1994年之前,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6个两位数产业部门。自1994年起,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7个两位数产业部门。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更名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不变。自2004年起,普通机械制造业更名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更名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内部所包含的部门分别不变。

二、文献回顾

市场集中度衡量的是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市场中企业规模的分布情况,这一概念有时也被称为“卖者集中度”或“产业集中度”。从Bain[1]在1959年系统提出构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核心内容的SCP分析范式开始,市场集中度就作为重要的市场结构变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早期的经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是m个企业集中度(CRm),即最大的m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m=s1+s2+……+sm,其中最常用的是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另一个常用的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是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srchman Index,HHI),即一个市场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HHI=s21+s22+……+s2n,其中si为企业i的市场份额。计算市场份额时,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产出、资产、劳动力和增加值,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中以销售量衡量企业规模;在劳动力市场中以雇员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物料市场中以物料数量衡量企业规模;在资本市场中则以资产衡量企业规模[2]。除CRm和HHI之外,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也被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

CRm适用于寡占程度的衡量,但却不能准确反映长尾型(Long Tailed)市场的竞争状况[3]。与CRm相比,计算HHI需要这个产业中全部企业,或至少全部大企业的信息,通常只有普查数据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而且,HHI是一个纯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量,与CRm相比难以解释,但其优势是能够反映出更多市场结构的信息。许多学者使用CRm是因为它们可以从政府提供的数据中获得,许多研究已经发现各种替代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与它高度相关,但即使在高度相关的集中度指标中做出选择也会影响所得到的结论[4-5]。

国内学者通过计算CR4、CR8或HHI对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研究。孙玉梅[6]对保险业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属于极高寡占型竞争态势,造成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沿革、必要资本量壁垒和政策性壁垒。李艳等[7]利用修正后的HHI对2001―2006年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HHI指数数值偏小且普遍呈下降趋势,高技术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偏低,产业组织结构也较为分散。陈小毅和周德群[8]通过对1979―2008年我国煤炭行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的测算,发现2008年煤炭行业出现类似寡头竞争的趋势,并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提出包含产业集中度、供需基本面和安全研发投入等关键要素决定产业绩效的理论模型。

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也同样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刘佳等[9]通过对2002―2003年的CR4和CR8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6个子行业目前的产业集中度(CR8)基本都低于20%,刘佳等的研究并没有包含金属制品业。有些产业集中度甚至低于10%,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并且指出寡占型市场结构才是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理想态势。胡静寅[10]通过测算2002―2006年装备制造业的CR4和CR8发现,装备制造业中除了交通设备制造业之外,其他行业的CR4都小于30%,CR8都小于40%,属于原子型行业或低集中竞争型行业,而且各行业中原子型产业的比重均较高,市场呈高度分散状况。郭春丽[11]对2007年4企业集中度的研究同样表明,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从以上文献来看,虽然都得出了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相似结论,但计算的都是两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从市场界定来看过于宽泛,两位数产业内的产品并不满足替代性的要求,所以以上结论都大大低估了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

三、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市场集中度测算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没有使用恰当的市场定义或产业定义而出现偏差,与一个产品相关的经济市场应包括显著约束该产品价格的所有产品[12]。产业定义的理论基础是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似乎主要是一种需求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组产出群体。Bain[13]指出,产业组织学所研究的产业是生产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的企业群,对大多数买者而言,群体内各种产出之间一般都是高度的替代品,而群体内的各种产出是所有其他产出的低度的替代品。Bain[1]从其样本中抛弃了那些地理或产品边界看起来并不合理的官方定义的市场,将其样本数量从149个减少到83个,随后的学者大多数不愿意牺牲如此多的自由度以获取定义良好的市场。一个市场中应当包含所有相近的替代品,而不包含所有的非替代品。界定市场的关键变量包括可替代性、产品和地理位置,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用来定义可替代性,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的替代品,则被认为属于同一市场[14]。尽管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概念明确而合乎逻辑,但实际应用这一标准需要估计被纳入某个产业的所有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也需要决定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达到什么值时,才能把有关产品归到同一个产业中去。但前者的数据一般不可获得,后者的问题则需要一个价值判断,而理性的读者对此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15]。本文选择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4位数产业作为研究的基础样本来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内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高而成为相似替代品的市场界定要求。本文使用中国产业分析平台提供的每个4位数产业中前几家企业的市场销售额数据,计算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的200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删去无法获得数据或无法计算的产业,最终选择176个4位数产业作为样本。

2.描述统计及变动趋势分析

(1)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描述统计分析

根据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和CR8数据分别计算装备制造业及其包括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描述统计量,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表1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CR8)描述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CR4超过50%,CR8超过70%,CR4和CR8都接近于对称分布,CR4的分布呈略微右偏态势,CR8的分布呈略微左偏态势;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都比较大。第二,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比较来看,市场集中度最高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最低的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从均值和中位数的比较来看,基本都呈对称分布;从变差系数和极差来看,分布的离散程度最高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低的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也说明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很高的水平。第三,从7个子行业CR4和CR8的最大值来看,每个子行业都存在等于或接近于100%的4位数产业,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些产业部门企业数目很少(≤8),具有很高的市场集中度。

(2)2004―2007年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变动趋势分析

我们以CR4为例,计算出每个4位数产业2004―2006年CR4的平均值CR4(04-06)与2007年的CR4(07)进行比较。其计算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CR42007年比2004―2006年有较大提高,由31.29%上升到55.13%;从装备制造业7个子行业来看,CR4都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为专用设备制造业,由30.40%上升到62.61%,增长幅度最小的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37.02%上升到50.96%。

3.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类型界定

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于1933年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彻底否定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样一种极端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并根据垄断因素的强弱把市场划分成从完全竞争到独家垄断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15]。植草益[16]等著名学者在对本国不同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将不同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进一步具体化为实用性更强的不同等级的竞争型和寡占型市场结构,并界定了与每种市场结构相对应的CR4和CR8的取值范围。由表2可以看出,植草益的分类较贝恩更粗略,从CR8的范围上来看两者基本趋于一致。

表2贝恩与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比较[16-17]单位:%

市场结构类型贝恩的分类标准CR4CR8植草益的分类标准

CR8极高寡占型CR4>75―CR8>70高集中寡占型65

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的界定以贝恩和植草益的分类为标准,根据表1中2007年CR4 和CR8的均值来直观判断,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市场结构判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判定表当按照贝恩的分类标准进行判断时,会出现CR4 和CR8的界定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但两者差异不大,出现不一致时表3以CR8 的分类标准为主。

产业名称CR4CR8贝恩的分类标准植草益的分类标准装备制造业0.550.70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金属制品业0.54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用设备制造业0.460.64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专用设备制造业0.630.79中(上)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550.6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440.59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510.63中(下)集中寡占型中、高寡占型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740.86高集中寡占型极高寡占型

根据贝恩分类标准中的CR4 和CR8的区间范围,利用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下的4位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数据,分别建立CR4 和CR8的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4)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表5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市场集中度(CR8)联合相对频率分布表单位:%

虽然根据贝恩的分类标准,由表3可以看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为中、高寡占型,但从表4和表5的相对频率分布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及其7个子行业在每一种市场结构类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4位数产业分布。以表4为例,装备制造业中有27个4位数产业为竞争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15.34%;有14个4位数产业为低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7.95%;有37个4位数产业为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21.02%;其余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占总数的55.69%。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大部分的4位数产业市场结构类型分布集中在中、高寡占型,与表3的判断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176个4位数产业的4企业集中度(CR4)和8企业集中度(CR8)数据,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整体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176个4位数产业的CR4均值超过50%,CR8均值超过70%,而且CR4和CR8分布的离散程度较大。第二,通过计算2004―200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CR4均值,与2007年比较可知,2007年整体市场集中度比前3年有较大幅度提高,而且从装备制造业的7个子行业来看,市场集中度都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第三,根据贝恩及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200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为中、高寡占型市场结构,从其7个子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属于中(上)集中寡占型和高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其他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寡占型市场结构,这与刘佳、李宏林、张舒、胡静寅和郭春丽得出的装备制造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的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异。

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结构来看,除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之外,其余5个子行业都属于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而从发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经验来看,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未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外的装备巨头如通用电气、西门子和三菱都具备总承包、集成和研发制造等综合服务能力,但国内大多数装备企业还以制造加工甚至简单组装为主,整体竞争力不强。对于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来说,一方面迫切需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利用信贷、税收、资本市场等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协调,根据国务院2009年3月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制定鼓励境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重组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长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申请贷款等予以支持;对境内企业并购境外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可给予相关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开展境内外并购贷款业务。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外延式收购来做大做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还要以市场为纽带,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积极引导专业化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1]Bain,J.S.Industry Organization[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59.

[2]乔治・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唐晓华,苏梅梅.产业过度竞争测度基准及聚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6):29-35.

[4]Kwoka,J.E.Does the Choice of Concentration Measure Really Matter?[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1,(29):445-453.

[5]Sleuwaegen,L.,Dehandschutter,W.The Critical Choice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the H-Index in Assessing Industry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6,(35):193-198.

[6]孙玉梅.中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1-83.

[7]李艳,罗能生,谢里,等.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09,(11):109-111.

[8]陈小毅,周德群.中国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0,(2):80-89.

[9]刘佳,李宏林,张舒.中国装备制造业市场结构:理论和实证――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17-19.

[10]胡静寅.市场结构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42-46.

[11]郭春丽.我国制造业集中度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与有序整合[J].改革,2009,(8):119-124.

[12]Carlton,D.W.,Perloff,J.M.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Addison Wesley,2004.

[13]Bain,J.S.Relation of Profit Rate to Industry Concentration:American Manufacturing,1936―1940[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65(3):293-324.

[14]威廉・G.谢泼德,乔安娜・M.谢泼德.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11)

关键词:功能集群 制造业集群 生产业 机理

功能集群的内涵及其发展必要性

(一)功能集群的内涵

在世界经济日益服务化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群已成为产业集群演化的一种重要类型,而功能集群的发展对促进制造业集群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集群,功能集群是指具有专业服务功能的企业为获得分工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空间集聚组织形式和发展载体。产业链网的延伸与不断融合是功能业集群良性发展的基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孙华平,2011)。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科学技术一般是通过生产的持续投入而实现的。现代服务业如市场研究、R&D等作为货物制造或其他服务生产的投入而发挥着价值增值的功能。不过,由于服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至今国际上对服务业内涵还没有权威的意见。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现代服务业包括银行、保险和商业服务业如市场调研和广告业,及知识密集型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Karunaratne(1986)认为服务集群影响分工和交易网络的扩展范围,尤其是功能集群里的新兴服务业,如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与金融等行业。

(二)功能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互动发展,不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的需要。刘志彪等(2007)分析了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并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策。裴长洪等(2008)分析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的经验,认为生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并带来交易技术和交易模式的革新。夏杰长等(2007;2010)指出,知识、技术密集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推动制造业集群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

功能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模型

基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是制度密集型产业(Clague,1996),生产业通过细化分工并降低交易成本与其他经济部门建立广泛联系,是促进区域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服务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更多地体现在中间需求上。本文将功能作为中间投入放入企业生产函数,借鉴D-S模型多样化思路,并假设中间投入品能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从而增加消费者福利。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期偏好是:

(1)

其中,θ是贴现率,而C(τ)是时间τ的消费指数,表征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假设连续的产品空间,其偏好为k∈[ 0,∞ )。在时点t,消费者可以买到之前研制的全部产品n(t),产品集记为[0,n(t)],其中n表示可获得产品种类的数量。消费指数C(τ)表示为:

(2)

其中x(p)为消费者关于p的消费。可以算出每种产品的替代弹性是:。

设消费者的支出是E,且对每种产品的购买数量是:,其中p(k)是此种产品的价格。

根据前述假设,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导致均衡价格等于最小可能的单位生产成本,故有:

(3)

根据Shephard引理,生产所需消费最终产品的企业引致需求是:

(4)

最终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由上两式可知在一个对称均衡中,所有的投入都将是一致的价格,这意味着:,即生产给定规模的一类差异化产品需要相同数量的要素,因此不管差异产品集的构成有何差异,均可用X=nx来测度最终产品所使用的要素。故全要素生产率可表示成:

(5)

又因:0

功能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的案例分析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看,以专业市场为载体的大规模需求催生了区域制造业集群的持续发展。陆立军(2008)认为义乌模式之核心在于以特点鲜明的专业市场群为龙头,以制造业集群为坚实产业基础,以二者的有效互动为坚强保障,通过专业化市场集群的形成、转型及标准的制定促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及持续升级。总体来看,功能集群促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的机制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成本节约效应

首先是生产成本的节约:制造业升级需要大量知识投入以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通过知识投入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的增加,使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出现融合。同时,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为越来越多的中间服务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降低了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其次是交易成本的节约,例如以功能为支撑的丰田汽车城做到了“零库存”(JIT),从而大大降低其物流成本,并提高了丰田汽车的核心竞争力。

(二)价格发现效应

市场机制是一个价格发现机制,专业市场是我国农村市场化的助推器。以浙江义乌为例,专业市场为小微企业各类相关产品低成本进入渠道提供了一条通路,更多企业选择进入制造业集群,并导致集群规模不断扩张。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市场刚刚启动时,基本上没有本地的配套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得益于作为共享式交易平台的专业市场,随着制造业集群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持续升级,义乌专业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发展为包括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品等在内的综合性专业市场群,成为世界小商品的集散地和小商品定价的“风向标”。专业市场已经演化成具有商品展示、物流采购及国际商贸中心等多样化服务功能的服务集群,并通过自身的逐步转型消解制造业集群发展中的功能锁定,成为促其动态升级的核心要素。

(三)信息与技术外溢效应

西方学者指出,现代服务业主要指以信息加工和处理为主要任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会计等,也称为信息密集服务业。专业市场有助于促进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如高效的物流服务可以在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空间和时间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有效扩展市场规模。再如各种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优化了资源配置,更促进了交易活动的开展。生产业同样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效益,如研发设计服务业通过提升制造业工艺流程和技术水平,提高制造业的运营效率等。

(四)专业化和国际化渠道效应

作为经济系统的粘合剂,服务业是促进其他产业增长的过程产业,便于经济交易和流通。浙江义乌并无多少优势明显的经济资源,但依靠专业市场群这一服务集群的渠道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地,浙江余姚本地也不产塑料,但却是名符其实的“塑料王国”,这都源于本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塑料专业市场群。从产业的市场结构看,现代服务业支持下的制造业产品供给多是个性化生产,差异化程度强,产业竞争呈现出垄断竞争特征。越来越多的制造业集群更加注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我国发展功能集群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思考

无论是欧美还日韩,其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就是服务业的大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片面重视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的发展,从战略角度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采取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化在农地上,从而导致城镇化进程滞缓。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专业市场群与制造业集群联动发展的“义乌模式”的核心在于对专业市场的培育及动态管理。而专业市场群的发展作为一种功能集群,是农民创业家群体在各种资源约束下的一种制度创新。目前,我国专业市场分布之广,数量之多为人类历史上所仅有(刘奕、夏杰长,2010)。全国各地的“义乌小商品城”发展迅速,如号称“江北义乌”的山东临沂一地拥有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就达150多处,年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临沂约一半人口的就业与各类商贸专业市场有关。但总体上看,我国功能集群多是以专业市场的形式出现,仍然局限在传统的信息沟通和集市交易等功能上,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等手段刚刚兴起。而且,专业市场空间布局不均衡,存在着结构失衡及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从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入全球价值链并不一定能自动实现制造业集群升级,甚至可能带来集群的低端锁定。以功能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协同集聚与融合为契机,通过不断在功能集群中加入高级要素策动制造业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一条可行路径。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基于我国多数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应更加重视研发设计、智慧物流及市场、会展服务等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的互动,推动集群中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与永续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

2.Howells, Green. Loc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 [J]. Progress in Planning, 1986 (2)

3.Karunaratne,N.D.,Analytics of Information and Empirics of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J]. Information Society,1986(4)

4.郑吉昌.基于服务经济的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

5.刘志彪等.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6.裴长洪,彭磊.中国服务业与服务贸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刘春香.我国主要IT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理论探讨,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