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4 09:57: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从当前休闲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西方国家百年之前便开始对休闲体育进行研究,且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也设立了休闲体育这一专业,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国家的休闲体育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已十分完备,教学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此专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现阶段,我国对休闲体育专业有关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比较小,且关于休闲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严重不足。大多数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停留在对“休闲”的哲学思考上,缺乏对专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专业基础理论的阐述很少,大多描述具体的现象。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休闲体育方面的著述为例,只有《体育休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休闲体育,其他著述均在介绍和评判具体项目。近些年来,《休闲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等同休闲体育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重视,但重视度还不够。

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定性

目前休闲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涉及音乐舞蹈、生命救援、经营管理等相关领域,因而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差异,有的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解。

3.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1)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为了适应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课程设置在体育学的基础上加入了休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经营与休闲体育旅游等内容。但与此同时,需要重新配置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学教师不懂经营管理与旅游,懂管理、旅游的教师不懂体育学,两者无法很好地融合。

(2)课程体系漏洞多。休闲体育把实践课程设置视为重中之重,却忽略了与之对应的文化课程,造成实践与理论脱节。

(3)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的设置跟不上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无法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一是由于休闲体育发展太快,二是由于高校课程的审核时间过长。

二、解决休闲体育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高校必须加大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不仅要搞好教学实践,更要抓好理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理论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尽管此专业开设时间短、缺乏理论支持,依然要做好教材编写。一方面集合国内专家学者的力量组成权威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外的休闲体育著述,加强对相应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出发切实落实休闲体育教学。

2.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尽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产业更青睐熟知基础理论、擅长经营管理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因而,高校要以此为突破口,定好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向,指引着教育单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3.科学设置课程

针对休闲体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休闲体育特色建设。抓住休闲体育的特征,将休闲体育从传统的体育中分割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专业,加强休闲体育的独立性。其次,合理安排休闲体育课程的学科分配。合理安排好各个课程的分配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好休闲体育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建设,加大对理论建设的投入,高校要逐步做好对理论建设的研究。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休闲体育专业分布不合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休闲体育专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有待进一步发展。面对此种情况,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紧抓建设工作,促进休闲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3):38-42.

篇(2)

培养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110―03

1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背景与培养目标分析

1.1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优化,参与健身逐渐成为一种人们较为普遍的行为,人们对社会体育人才开始关注并提出要求。国内一些高校注意到这一变化,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路子。

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年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招收该专业专科生,1994年升为本科学制。继天津体育学院之后,国内其他一些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和一些综合大学都及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都相继筹办社会体育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作为新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社会体育专业成为体育学的5个基本专业之一。社会体育专业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社会体育专业在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上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专业。

1.2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的规格,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是源于社会对群众体育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是面向群众体育的应用型人才。不少学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不够明确,并且成为制约该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学者认为:我们很难界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教学者还是科研者?似乎都不是,而是要培养组织、管理、教学、科研的全才。社会体育专业负责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代表当前一种潮流,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超过16个。方向过多不利于专业核心目标的形成,无所不包会导致专业“空心化”。

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由此不难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就是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综合型专门人才,“群众性体育活动”明确了专业的培养方向,“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说的就是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规格,因此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领域是比较明确的,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就是人才的培养方式却是灵活多样的。

2 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并且有一定规模,为全民健身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但社会体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专业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异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全面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竞技体育的中心地位正逐渐让渡于群众体育,而在社会体育内部,体育运动参与正由社会精英向更大范围的大众化体育发展。根据《全民健身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05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要达到35万人,到2010年要达到65万人,而根据我国学者李树怡等人的调查,目前我国每20398人中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000多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能得到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这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计划的“全国城市平均每千名参加锻炼者有1名体育指导员,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名社会体育员”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刚要》中规定、“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40%左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1年8月开始进入中国职业分类体系,说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已不是业余和兼职,而是一份职业。但是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2 社会体育专业发展速度过快且招生规模过大

社会体育作为一个专业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成熟都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然而社会体育专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108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

虽然我国群众性社会体育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毕竟我们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同于工业产品,简单的大规模生产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国情的制约,社会的接受能力难以承受过多的专门设立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即使在群众体育发达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志愿者队伍组成。

2.3 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的、地域的差异,城乡的、社区的差异,活动人群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服务对象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他们的服务对象差异很大。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围绕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以“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念、中华养身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因此,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单一,特别是在技术技能培养的课程上,难以培养一专多能技能型的体育人才。

2.4 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实践

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这要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与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多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组办赛事社区指导等体育活动,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接受社会的检验。但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普遍存在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

3 “技能指导应用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 体育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能力主要是指体育健身咨询指导能力。体育健身咨询指导能力包括:咨询,即介绍与解答常用健身方法的特点与作用;讲解,即讲解专项动作、方法、作用、特点与原理、动作方法与要领注意事项。组织联系与观察指导、保护帮助与调整。要培养以上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健身概论、田径、球类、武术、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气功、运动处方、保健学、运动医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来进行。这些课程本身就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是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开设中,师资力量、场地器械、实验设备方面,完全可以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资源共享。这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同时有利于两个专业学生的相互沟通,对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知识面的扩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3.2 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

竞赛组织是各术科的教学内容。体育系术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对本学科的竞赛组织是非常专业的,因为竞赛组织是教学的一部分,同时教学之余,他们要参与竞技体育的组织和裁判工作以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对学生竞赛组织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在另一个方面,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都是由体育系承担,这就给学生很好的实习机会。除校内的活动以外,校外也有很多竞技体育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如市区级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篮球赛、市直机关及各系统的田径运动会、篮球赛,以及各部门、企业的小型赛事,这些都需要组织者。

3.3 健身指导能力的培养

通过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运动系统的机械运动规律,可以结合体育锻炼,了解体育锻炼对人体结构和形态的影响。如关节运动幅度和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运动训练对肌肉血管形态变化的影响;运动对肌原纤维增生的影响;以及旋转和直线加速运动对平衡器官的影响等。通过运动生理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了解运动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身体状况的生理特点,从而科学地组织、指导体育锻炼,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通过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加上专业素质课的练习,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锻炼身体的运动动作,同时还掌握了体育科学知识,懂得体育过程中的健身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健身指导能力。

3.4 运动损伤处理能力

在运动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医学的学习,以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因为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运动卫生、运动按摩和医疗体育几个部分。运动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比赛的组织和方法是否符合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特点进行医学指导;研究影响体育参加者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3.5 其他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就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具有以上能力的基础上,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都是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必备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基础课的教学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多方位地接触社会,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篇(3)

当今世界,英语是国际讲坛上通用程度最高的一门国际语言,英语教学也成为国内高校开设最多的外语教学专业。而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在过去很长时间被作为专业学习的国人人并不多,现在情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外指委)德语分委员会2008年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已开设德语专业的高等学校达80余所。进入2009年以来,这个数字呈上升趋势。①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人才,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因此,教育质量的提高比规模的扩大更为重要。而要提高办学质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容忽视。优秀的青年德语教师是德语专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专业创新和发展的生力军,但现实中他们还是一个弱势群体,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其自我专业化发展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加强高校青年德语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意识,对加速其自身成长和促进德语专业发展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特性,即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融合,优秀的德语教师应是德语学科专家和教育能手的结合。对青年教师来说,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在职业生活中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地;完善自己的专业行为,适应新的教师角色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又涵盖了教学态度的改进、对教学职业和学生的热爱等。

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教育组织努力发展的目标,也是世界各先进国家教育战略中的共同措施。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工作组,在引起世界广泛注意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的报告中,人们看到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对提高教育职业专门化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如何提高教育的专业化水准的积极建议。德国对教师职业要求同样非常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规格高,从教资格要求高,师资队伍素质高等方面。中国的束定芳、戴曼纯等学者也对外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他们认为,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系统、扎实的本体性知识(专业知识),深厚、细致的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广博、厚实的文化知识(本学科之外的深厚文化积淀),较强的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良好的人格修养等。②

二、我国高校德语青年教师的综合情况分析

1.自身素质和能力。

德语青年教师具有许多显著的优势: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积极进取、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接受能力,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亲和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目前高校德语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拥有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有不少在德国留学多年,因而总体上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此外,德语教师们受到了理性、严谨的德国民族性格的熏陶,在教学中也体现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

但是,青年教师在能力和素质方面也存在着种种不足。例如忽视或缺乏对教学论与教学法的研究,缺乏普遍的、系统的教学法及其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过程就走上讲台;强调“在干中学”,单纯模仿前辈教师的做法;认为专业水平高就意味着教学水平高,或者将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相提并论,认为有了一定的教龄和实践经验之后便可以不变应万变;片面理解“大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忽视教师必要的指导作用;科研意识比较淡薄,科研能力不强;缺少理论的思考,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去运用“自己”的理论,也不善于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反思,或者根据理性自觉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这些缺点成为阻碍青年教师发展的桎梏。③

2.外部压力。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和民办学院开办德语专业的势头有增无减。2009年参加德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学校为73所,参加考试学生人数为4245人,与2003年的23所参考学校和677名考生相比,增幅显著。④与突飞猛进的办学规模不相适应的是德语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发展相对滞后,师资队伍在人员和知识结构上出现跟进不力的薄弱状态,部分高校的德语教师配置尚不齐整,建设符合要求的学术梯队更是无从谈起。根据外指委德语组2004年对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28所高校德语专业的“专业建设状况调研报告”,从中发现年龄段在20-30岁的德语教师为108名,占总人数的30.2%。⑤老牌德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尚且如此年轻,新办专业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程度就更加明显。2009年7月,笔者参加了在兰州大学举办的教育部外指委德分委年会,主题是“各校德语专业特色介绍”,通过各德语专业关于师资情况的介绍与交流,大家看到,人员配置齐整,年龄结构合理的德语专业寥寥可数。一些新办专业点只有数名年轻教师,却承担着繁重的德语本科、二外教学和科研任务,甚至还担负着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任。

德语专业的大好招生形势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青年德语教师得到了执教于高校讲台的机会,年纪尚轻,就被委以重任。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处于多重压力之下,根本谈不上个人进修深造乃至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思考。根据《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德语教师的课时量较1992年有了大幅度提高,增加了38.66%。教师授课时数(不包括各类计划外办班),最多可以达到18节/周。⑥青年教师的授课时数目前暂时没有统计数据,不过不难想象,在这样严重超负荷的招生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以至于许多年轻教师已经变成了教学机器,无暇顾及自身专业化发展,对前途也是一片迷茫。另一方面,许多综合性大学,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虽然开设了德语专业,但是从财政支持和管理力度上却与工科专业乃至相邻的英语专业存在距离。此外,我国当前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内部发展的要求,但更多时候,尤其是具体的专业性发展程序、内容和目标都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的推动,由教师个人掌控专业化发展的空间非常狭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理念、模式层出不穷,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游离不定,使教师在具体的专业行为中无所适从,也使得青年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受到了钳制。

三、促进德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德语青年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有多种,如学历提升、参加进修和培训,以及基于日常教学的自我提高等。在此分述如下:

1.提高学历。

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方面首选的是提高自己的学历。比如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有的教师选择在国内继续攻读,有的则选择赴国外深造。一般来说,大部分青年德语教师在提高学历方面继续选择德语专业,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选择法律或者经济管理专业等,以期成为复合型教育人才。近年来,一批具有学术实力的学者在相邻学科(如“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和中文学科下的“比较文学与应用语言学”)下招收德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博士考生多而招生人数少的情况。

2.参加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培训班。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歌德学院为德语青年教师的培训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到90年代末,有90%的青年教师都参加过歌德学院在德国或者北京举办的青年教师培训班。1995至1997年的三届培训班只招收30岁以下德语青年教师。1998年,歌德学院更是从各个高校选拔出一批教师,把他们培养成教学法培训人员。经过数年的筹备,外指委从2006年起开办“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培训班”,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德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获得了难得的机遇。

3.进行反思性教学。

近年来,反思性教学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这一教学理念同样可以作为促进德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设计活动、观察过程、收集数据,根据得出的结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内省或批判性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从而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手段有很多,如:写教学日志、回顾课堂录像、观摩实践、与同事交流等。⑦据笔者了解,一些高校德语系引进了“说课”制度,要求授课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即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是一个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4.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教学任务日益复杂化、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背景下,无论是受内在还是外部动机的驱动,德语青年教师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并制定具体计划逐步付诸实施。随着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等强调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逐渐走进德语课堂,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对德语教师语言驾驭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德语青年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我的语言技巧和交际能力。而基于日常教学开展科研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深入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保持理性和思辩的态度,促进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提高教师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培训、进修或提升学历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德语青年教师应坚持自我进修,提高德语语言水平和学科理论水平,如坚持收听德语广播,坚持阅读德语原版书籍和报刊杂志,坚持德语写作,自觉参与口、笔译实践;大量阅读有关学科理论和教学研究的科研杂志,以便及时了解本学科的科研动态,培养科研能力。

5.融入教学团队,取长补短。

个人的理论视野和创新能力总是有限的,德语青年教师可以自发地组织一些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监控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间的密切交往、互相学习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的,从而有益于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提升。德语界的一些年会、论坛、研讨会和外指委组织的一些青年教师研讨会也是德语青年教师相互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和机会。

当然,在一些德语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强且结构较合理的院校,青年教师可以直接向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虚心学习,这无疑是他们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可谓捷径。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的过程。青年教师要成为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目前德语专业发展势头强劲,不断有高校在申报新的德语专业点,但国内尚缺乏有效促进德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长远机制。德语青年教师肩负重任,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自我发展迫在眉睫。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当前我国德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途径和方法,希望能有利于推动德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德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黄克琴,徐林峰.2009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培训在同济大学举行[J].德国研究,2009,(2):44.

②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10-112.

③钱敏汝,卫茂平,魏育青,孔德明(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当代中国德语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5.

④王鲁男.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报告2008[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109.

⑤同③P71.

⑥同③P124.

⑦高越.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4):29.

参考文献:

[1]黄克琴,徐林峰.2009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培训在同济大学举行[J].德国研究,2009,(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4)

2008-2009年喀什地区专业合作社有74个,占新疆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9%;和田地区33个,占新疆的3.1%。喀什地区合作社成员总数8123人,占新疆的7.2%;和田地区成员数572人,占新疆的0.51%。劳动非成员农户总数两地区分别为42623户和1930户,占新疆的20.85%和0.94%。资产总额分别为260万元和2499.8万元,占新疆资产总额的0.73%和6.99%。喀什、和田地区盈余额分别为763万元和519.4万元,占新疆盈余额的3.96%和2.69%。2008年喀什和田地区财政扶持基金总额分别为29万元和20万元,占新疆财政扶持基金的0.64%和0.44%。

2 喀什、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特点

2.1 “企业十农户”型

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企业需求,紧密连接农户,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之间起到很好的纽带作用。这类合作社规模大,发展快,带动非成员数量多,效果明显,服务功能较强,例如和田市孜艾达尔农产品购销合作社、英吉沙县艾古斯乡查子加工合作社,就是这类合作社代表。

2.2 “村干部+农户”型

有很多村干部面对新形势,转变传统的“管人、管钱、管事”工作模式,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指导和领办各种有当地特色行业和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具有区域性强、指导示范直接、影响力大、带动性和组织化程度强等特点,对带领农民致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着积极有益的作用。如墨玉县芒来乡药材生产及购销合作社,伽师县江巴孜乡查产销合作社。

2.3 “能人+农户”型

农村中的经纪人、创业能人、科技带头人等,充分发挥自己头脑活、信息灵、关系广、渠道多的特点,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引导农民生产营销农产品,活跃市场,增加收入。像于阗县蓝形葡萄专业合作社、岳普湖县铁力木乡吾斯曼领办的专业合作社。

2.4 “协会+农户”型

利用各行各业协会和产品协会,以支柱产业和品牌为核心,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优势产品试点规范,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着力加强品牌化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此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大、参与农户多、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水平高,通过创建示范村,提高广大农民的合作意识,推进该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民增收起着重要作用。如和田县巴格其镇牡丹地毯农民专业合作社、英吉沙县英吉沙镇英吉沙小刀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

2.5 “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型

以某类农产品生产为主,连接分散农户形成基地带动的运作形式。这类合作社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大力发展商,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本地支柱产业。如墨玉县芒来乡药材生产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田县核桃生产及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3喀什、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宣传培训不到位。在260位农民问卷调查中不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占58%,了解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占39%,没有听说过的占3%。一些政府部门没有把专业合作社发展摆在应有的位置,只管建立不管发展,以部门的利益来考虑,存在管理不顺、关系不协调等问题。

(2)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不全面,带动性作用有限。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建立章程,而建立章程的,大多也只是为了便于注册登记而制定。理事会、监事会处于虚置状态,缺乏对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决策。多数专业轻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产销链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成员之间合作关系不明确。吸收的成员不多,分布范围有限,对市场影响力有限,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带动当地农产品市场的作用。

(3)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仅停留在松散的技术服务或单纯的市场交换关系上,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行二次分配,按股分红的专业合作社。

(4)政策和资金扶持不到位,缺乏高素质人才。喀什、和田地区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占新疆财政扶持资金总额的3.1%和2.2%。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生存和发展环境并不宽松,自身难以壮大。金融部门缺乏信贷支持政策,并且数额也有限,在260位农民问卷调查中贷款容易的农民占35%,贷款不容易的农民占55.4%,不知道的占9.6%。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基本上是农民,文化水平、生产技术、市场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综合开拓能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4 促进喀什、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坚持“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坚持以民办为核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协商为基础,以章程为依据。一是合作和经营方式都要尊重合作社成员的意愿;二是不管谁牵头组建都必须带动农户,以农户为主体;三是要保证合作社成员获得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

4.2 消除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制约因素

(1)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让农民普遍了解合作社的作用和运作方式,引导和调动农民自发成立合作社、加人合作社,提高他们经营合作社的积极性。对基层干部、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合作社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经济合同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全面提高农民开拓市场的能力。

(2)注重示范引导,全面推进。对已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关注,给予扶持,引导他们规范组织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抓好示范项目建设,并注意总结经验,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

(3)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和发展合作社。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或无息周转金贷款,解决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给予合作社税收、用地、用电、用水和运输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4.3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

4.3.1 合作领域要纵深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加工业、特色产业以及库存流通领域拓展,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积累,加强发展后劲。

4.3.2 合作方式要紧密化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高端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发展前景大,就业形势好。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科技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深入分析其现状,找到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非常有必要。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内涵特征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运用,兼顾研究利用电能处理信息的一门学科。它涉及范围广,包括与电气工程有关及与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电气自动化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突出的方法论特点和系统、集成的特点。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工科类的专业,目的是培养掌握自动化控制基本理论,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常用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具备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能力的技能型和应用型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分析

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现状分析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员是当今社会经济市场上的高需求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也是我国鼓励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专业之一。目前,我国高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状况较好,已成为新型技术专业。随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报读此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断加强师资力量,促进专业的发展壮大。但是现实情况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中缺少专业教学人才,不利于其快速高效的发展。另外,高职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很多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没有开设,这也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校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每年流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基数很大导致就业压力很大。但是高端技术人才数量所占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却不大,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缺少。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供不应求,使得这一专业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因此,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就业人员的数量,是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需要。

三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只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会不断向前。作为高精尖行业领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体现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广阔,就业形势良好。

3.1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发展前景分析

3.1.1发展方向的定位

工业强国,走新工业发展的道路需要不断发展我国的信息化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这就要求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行“全才”教育,自动化专业发展要按学科办专业,应该是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1.2培养目标的定位

现代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并存的现状,以及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的现实也需要我们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要符合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大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专业人才,使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1.3改革思路的定位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符合自动化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层次的特点又要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结合。

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2.1电气自动化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福利待遇高是信息产业的优势所在。所以,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2.2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广泛,几乎能渗透到所有的工业部门,除此之外,他与我国现代化的农业、国防都密切相连。因而导致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缺乏、供不应求的现状。

2.3电气自动化专业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结束语:

总之,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专业。重视和发展我国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人才,从而研发出更多的高端科技产品,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毋庸置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道路宽广、前景辉煌,同时我们坚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清时.21 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未来几年热门专业[N].生活时报.2002-07-04

篇(6)

1.前言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而稳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进步。当然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等问题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尤其是近几年,党和国家带领我们对教育系统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为了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我们的教育改革在高等教育方面不断重视,很多的学科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革有效的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但是国内仍然有些学科在教学和发展方面任然存在一些问题,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就是这样一个专业,由于该专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造成很多学校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2.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现状分析

2.1 专业设置还不够系统完善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学科,目前国内设置改专业的高等院校还是不是很多,最初设置改专业的学校有华北的北京(清华大学)、华东的南京(东南大学)和杭州(浙江大学)、西北的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的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及西南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设置该专业的高校都是国内一流的高校,由此可见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局限性和设置难度。随着教育的发展除了这些高校外又有很多的高校也在逐渐的设置物理电子技术专业中相关的子专业,但是由于该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师的限制、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国内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尚不成熟,专业的设置还是不够完善和科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2.2 专业的创新性、前沿性有待提高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其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是我们无法描述的,尤其是该专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问题和挑战。由于该专业涉及到的知识有很多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探索的阶段,而且这些技术都是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因,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涉及到科技前沿的方面比较多,我国在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前沿性研究。

2.3 高校对该专业发展的重视和引导还不够

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和国家进行了很多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的引导下,大家更多的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在高校的改革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高校更多的注重自己学校的财政问题,更注重发展那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学科,对于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这样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高校缺乏资金上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没有发现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意义。

2.4 教学的方式还存在问题

由于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学科性很强的专业,其内容复杂而且一直处于知识的革命阶段,因此,我国高校在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教师水平无法适应一直更新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最后,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我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严重缺乏,造成学生只能纸上谈兵。

3.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对策

3.1 优化完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

教育部门要充分的认识目前我国高校中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缺陷和不足,相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目前我国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进行有效的重塑,要实现真空物理、薄膜物理与技术、阴极电子学、气体放电与物理、表面物理与科学、电子光学与仪器、微波器件、光电显示器件、声学物理与器件、电光源等技术领域的全面覆盖,而且要实现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设置的广泛化,应该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学习机会,只有这样我国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3.2 提高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创新性、前沿性

改革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总结出来的促进我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同样学科或者专业的发展也需要改革创新作为支撑其进步的不懈动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探索中要注重改革的力量,要重视创新思维,我们只有运用创新思维打开禁锢我们思想的绳索,不断的对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进行探索,不断的去揭示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沿,保持一种对于新知识的渴望才能实现我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不断完善。

3.3 高校要重视对于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引导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高校的引导和重视,相关的高校应该给与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以此来促进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完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科设置。只有高校对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有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式来促进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不断进步。

3.4 改革现有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依赖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推动其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现阶段的教学现状。首先,高校应该充分的重视物理电子技术专业优秀教师队伍的打造,提高其整体素质;其次,高校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逐步优化;最后,高校和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完善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场地和基础设施,以此来满足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

4.结论

物理电子技术专业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社会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依赖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的重视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本文在对我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促进该学科发展的对策,希望对于该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7)

作者简介:翁国庆(1977-),男,浙江衢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气与自动化系副主任,副教授;黄飞腾(1984-),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浙江 杭州 31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工业大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X1206)、院教改项目“以科研优势为依托的特色新兴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35-02

由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性,电气工程专业的教育和科研在我国高校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电气学科和行业发展迅猛,信息化、智能化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未来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据统计,全国大约共有32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其发展层次和水平、服务行业和区域各异,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量身定制其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

电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对高考考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属于热门专业。目前,电气工程领域面临两大新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1]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领域的热点。这两个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未来人才缺口将更加凸显。

但是,事实证明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很好成才。随着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以及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对电气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影响与要求。要想成为专业精英人才,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2]

(1)全面的综合素质。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强的外语综合能力,为今后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做准备。

(2)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视实验、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研究、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等各种实践环节,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3)强烈的创新欲望。积极参与学校各种相关课外创新活动、学科老师的课题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积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4)开阔、前沿的知识视野。积极关注本领域科技前沿新技术、新设备、新机制,选修和自修相关特色选修课以及交叉课程,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当今科技前沿。

(5)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二、国内外专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国外高校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一般而言国外名校(如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悉尼大学等)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具有以下特点:[3,4]

(1)学院、专业和学位设置:研究方向很宽泛, 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间交叉渗透程度很高。

(2)宽口径的基础平台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4)培养目标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重,更务实。

(5)专业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课程分类细、学时少;实验学时多,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教辅材料, 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练习和辅导, 根据课堂练习或实验情况确定平时成绩;强调实验规范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网络支持, 每门课设置课程辅导员通过网络上载与课程有关材料;强调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调使用CAD工具。

2.国内高校本专业发展现状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资料,全国1100余所本科高校中开设有4年制全日制本科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学校有320多所。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定位,各学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可概括为3个层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行业领导者;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分批(1~6批)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立项总共有51所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排名靠前或得到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学校中,主要可分几种类型:

(1)专业整体实力超强型。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覆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全系列学科方向;列入国家 “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行业未来领导者;以高层次的教学建设项目和教学成果为支撑,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着力培养精英人才,开设系列研究型和创新实践课程,设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行业或地区背景型。如有些高校本身与电力行业、与某行业密切相关。它们将学科建设、专业教育与地方紧缺、优势行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诸多方面均有较大的偏向性。

(3)具有明显特色方向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高压绝缘方向、西南交通大学的电气化铁路方向、合肥工业大学的太阳能应用方向等在课程设置、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紧密结合其特色方向,形成独特的特色和优势方向。

三、浙江省属高校电气专业发展策略探索

1.省属高校专业发展现状

经调查统计,除浙江大学外,目前设置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浙江省内高校共有10余所。根据2009年公布的《浙江省已有本科重点专业及国家特色专业学科专业分布情况表》及《浙江省本科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名单》,截至2009年浙江省属高校中电气工程相关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共有4所,分别是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嘉兴学院和浙江海洋学院。其中,宁波大学、嘉兴学院和海洋学院重点方向基本为电气传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装备及其自动化、检测和智能仪器等,基本不涉及电力系统领域,尚无强势学科和科研项目支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设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两个相关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全,包括一般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新能源技术等多领域。

笔者任职的浙江工业大学是浙江省首个获批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高校,虽然电气专业发展较晚(始建于2000年),但由于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团队发奋图强及突出的生源质量,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成功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浙江省重点学科,并成为全校具有“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资格的少数专业之一,已在浙江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良好评价。

2.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差距

通过与国内外电气相关专业名牌高校多方面详细调研分析,可以发现浙江省省属高校电气专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差距:

(1)除浙江大学外,浙江省省属高校电气专业的整体实力与国外内超强型学校对比,在师资力量、学科支撑、教学平台、就业质量等多方面均有很大的差距。

(2)大部分高校电气专业成立时间较晚,在很多方面均处于较落后位置,亟待学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特别是平台建设上进一步进行大力建设。

(3)即使是已获批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几所院校,也大部分归因于建设较早、学校重点发展、行业特点等因素,整体实际实力并不高。

(4)近年,国家电网等优质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原则上只招收985、211工程院校电工类专业毕业生,对省属高校(即使省部共建)优秀学生的就业选择带来一定影响。

3.专业未来发展策略

浙江省是电气行业传统强省,具有庞大、完善的产业链,拥有众多知名电气企业。随着国家向七大新兴产业转型,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技术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被人们高度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是电气行业和产业领域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浙江省在信息化、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扎实的基础。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要大力培育和建设300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新能源产业名列其中。因此,浙江省属高校电气专业未来发展策略应该是在巩固原有传统电气控制领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电气行业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新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浙江省的经济特色和产业集群,根据各学校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传承,调整和规划专业内涵,凝练并努力建设特色新兴方向。

4.示例:浙江工业大学

作为浙江省省部共建的排头兵,浙江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密切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新能源应用、智能电网等非常具有产业前景的新兴技术,大力培育和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这一新形势下的新兴特色方向,并将以此作为我校本专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展策略。

目前,学校已经从学科支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就业引导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方向培育和建设,并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明显的优势:

(1)课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已构建适应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方向的丰富的课程群体系。

(2)突出的学科支撑:专业已成功获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浙江省重点学科,并继续依托信息处理和自动化技术省“重中之重”强势学科,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非常有利于智能电网对电气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紧密交叉渗透的内在需求。

(3)特色方向教师队伍:新能源及智能电网是本专业教师的强势研究领域,并且组建了“智能电网”创新团队。目前已在太阳能应用理论及产品开发、智能微电网、电动汽车V2G技术、电能质量智能监测、新能源发电系统及节能控制设备研制等方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研梯队。近年来,专业教师已在新能源与智能电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4)实验室建设:目前,学校在原有整套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基础上另投资100多万元建设较大规模的含多种分布式发电电源,集测量、分析、控制、保护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实验室,兼顾该方向的研究和教学实验。

四、结论

为适应电气学科和行业中信息化、新能源广泛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各高校需根据其发展层次和水平、服务行业和区域各异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量身定制发展策略。本文首先对电气工程专业概况、学科发展趋势及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接着对国外高校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并将国内电气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归纳为3大类:专业整体实力超强型、行业或地区背景型、具有明显特色方向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浙江省属高校电气相关专业发展进行了认真的现状分析,找出其问题和差距,提出“巩固原有传统优势,明确学科未来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浙江经济特色,积极调整和规划专业内涵,凝练并努力建设特色新兴方向”的发展策略,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进行该策略的具体阐述。

参考文献:

[1]周渝慧,王立德,朱洁琳.电气信息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930-932.

篇(8)

汽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从1886年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如今汽车已变成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产品,汽车制造工业涉及众多的工业门类,是代表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发展及汽车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随着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空间将日益扩大。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与之配套的汽车售后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庞大的“黄金”市场。 在此社会背景下,若培养出一批真正懂理论、懂技术的汽车专业人才,则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学生加以引导,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汽车市场的后续人才。因此为更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北京市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各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关注行业和企业需要,从而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我院机电工程系组织有关教师按照2010学年教学工作要点的要求,结合汽车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培养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为切入点,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1 我汽车行业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增长迅速,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产量突破200万辆,产销量分别达到206.9万辆、208.6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辆,产销量分别为328.68万辆、327.15万辆;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汽车产量达445万辆,保有量2421万辆。在2002年我国汽车快速增长38%的基础上,2003年我国汽车和轿车产量分别增长36%和80%。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07.05万辆、507.1万辆,在2003年的基础上继续以14%的速度增长。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570.77万辆、575.8万辆,产销增长率分别达到12.56%、13.54%。2006年,我国汽车产量727.97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年汽车消费量721.6万辆,比上年增长25.1%,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008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与此相对应的汽车行业每年正以40%的速度递增。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历史性地突破了1800万辆,继2009年后,再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图1),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量增加了约8.9倍。

图1近十年来中国汽车产量增长状况

2008年,我国进入汽车服务市场一个快速增长期,汽车服务产业已经进入中国国民经济主流,成为一个战略性支柱行业。目前中国市场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城市有车族群对汽车服务的需求将持续旺盛。2010年我国将形成规模达1~1.5亿万元庞大的汽车服务市场。如国内汽车租赁市场到2007年已拥有5000多家租赁企业;我国汽车保险业已经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全国4S店发展迅猛,到2008年上半年已经达到7644家(图2),如此数量在世界首屈一指,并且每年正以1.5%的数量递增。

单位:家

图22005年和2008年上半年我国汽车4S店数量对比情况

(摘自中商情报网: 2009-2010年中国汽车4S店市场深度分析及战略咨询报告)

根据上汽集团统计数据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工业2015年总值预测为14 620亿人民币,其中整车厂占63%,批发占5%,储运占1%,零售占7%,旧车销售占4%,零件占3%,大修占5%,快修占3%,租赁占5%,融资占4%。汽车售后服务业合计约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1/3强,约有5400亿元的市场规模,汽车服务业的成长性良好。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产业的增长潜力与外部发展环境问题研究》报告,基于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趋势,对中国未来10年中,汽车市场需求的增长状况预测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2003年汽车市场增长状况的预测结果(单位:需求量/万辆、增长率%)

年份

家用轿车保有量

家用轿车需求量

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率

轿车总保有量

轿车总需求量

轿车需求增长率

汽车总保有量

汽车总需求量

汽车需求量增长率

2010

2344

501

14

3039

589

13

5938

937

9

2015

5020

913

12

5998

1030

11

9633

1352

7

2020

9476

1584

12

10804

1727

10

14509

1890

7

北京作为国内最早启动私家车消费的城市,在过去10年间,北京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在2003年8月、2007年5月和2009年12月,北京汽车保有量相继突破200万、300万和400万辆大关,百万级的增长用时分别为6年半、3年零9个月和两年半。目前北京地区机动车保有量截至2010年底,已突破480万辆,2011年,预计达到500万辆?,见图3。北京千人汽车保有量为229.33辆,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此相对应的汽车服务业每年正以40%的速度递增。

图3近几年北京汽车保有量增长状况(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

2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与需求分析

2.1 近年来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就业情况

为更好的了解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2009届、2010届毕业生共计120余人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08份。具体状况分布见图3至图7所示。

2.1.1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情况见图4所示。从图中看出,就业率(包括自己创业与继续上学深造)已到达96.3%。

图4 学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情况

2.1.2 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

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见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约有51.9%的学生是通过学校专场招聘会找到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学校专场招聘会的力度。

图5学生找工作的途径分布图

2.1.3 学生的后续专业分布

在5.6%的创业学生中,对他们的后续专业进行了调查,见图6所示。

从图中看出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占14% ,在教学过程还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备学生有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A. 有直接关系B. 有间接关系 C. 毫无关系

图6创业学生后续专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分布图

在16.7%的继续上学深造学生中,对他们的后续专业进行了调查,见图7所示。

从图中看出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系占95% ,在教学过程还应注意加强专业课及其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备学生有更深远的学习潜力。

图7继续上学深造学生的后续专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分布图

2.1.4 学生就业岗位分布

图8为机电系两届毕业生在企业中就业岗位的调研。

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事汽车销售的学生最多,占31.7%;其次是从事其他管理类,占27%;从事机电维修的学生占到比例25.5%,从事汽车保险的学生占到13%。

图8机电系两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图

2.2 汽车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现代汽车是机、电、液一体的高科技集成产物,且种类繁多,技术更新快,企业对毕业生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调研毕业生就业状况中也同时感受到了汽车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

2.2.1 掌握必备专业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基础及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故障诊断检测;汽车使用性能;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

2.2.2 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与生产过程相关的基本能力

其中主要包括:汽车维修通用基本技术;特定车型维修技术;专业英语与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

2.2.3 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

其中主要包括:热爱专业,不断钻研提高;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客户诚实、守信、热情等。

3 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后期建设设想

在我院调研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现代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办学单位,与各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针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的基础上,结合本次汽车专业建设调研,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为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后期建设的设想。

3.1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以“双证”为核心,制定培养计划,加强校企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模拟工业环境”中,根据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由“双师型”素质教师指导,运用“双师型”教材,让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学习技能,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生产、技术服务于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实验室设备、仪器、场地等实训条件应进一步加强

随着近几年招生量的增加,学生人均实训学时、场地面积与前几年相比,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是作为机、电、液整体控制的汽车,技术越来越先进,要不断引进新型、新仪器。同时,大量学生进行实训,正常消耗、损耗也随之增加。所以,应不断加强汽车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

3.3 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人才。要不断的选派一定数量具有相当基础的教师到一线迸行学习、锻炼。同时,要经常邀请行业知名专家来学校讲课,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与行业接轨,紧跟时展。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可以看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前途充满了信心。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该专业进行剖析,从教学方法、实训条件、教学团队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改进,为培养高质量的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繁荣我国汽车服务市场、提升行业人才素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报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现有1938种正式报纸,其中行业报1129种,数量大大超过了美国。而以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全国就有近50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最近几年,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专业报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除少数几家专业报适应性较强,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大多数专业报面临着严重危机,分析原因主要有:

⒈办报体制的羁绊

专业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大部分隶属于与专业有关的厅、局等衍生主管部门,属公费办报。这种办报模式有正负双面影响,其中“旱涝保收”小康式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报人手脚,部分专业报仍由上级行政领导任总编,使报纸缺乏独立操作的环境及能力。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这种旧的体制模式很快会消失,如果专业报不谋求发展之策略,办报人思想不转变,认识不到形势的严峻,那么无论对上级主管单位还是报社自身均无好处,一旦“断奶”,淘汰将成为必然。

⒉专业报之间竞争加剧

从大环境来看,专业报面临的不光是自己省内的竞争,全国范围也有对手,更何况境外争夺也在步步逼紧。从小气候来说,各专业报虽然内容、对象等方面有所侧重,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加剧了竞争。有的专业报通过行政干涉手段来争取发行量,但此乃下策,强拉硬塞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失去竞争力。

⒊综合性报纸争夺读者

综合性报纸为了自身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纷纷扩展内容,扮演起“专业”角色,与专业报抢稿件。不少综合性报纸加大了经济、卫生、科技、法律、维权等内容的版面,造成对卫生、法律、科技等专业报的压力,而综合性报纸有着影响面广、大众易接受等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

⒋专业报自身因素限制

作为自己本行业兴办的专业报,不同程度带有行业封闭性色彩,在编发稿件中往往首先满足部门自身的宣传,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部门机关特征,从而降低了社会影响力,限制了读者覆盖面。行业的需要不一定就是老百姓需要,版面上文件、报告太多,会引起读者反感,失去读者对报纸的亲和力。

二、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前景

尽管我国专业报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但在报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专业报以其行业特色和知识性,仍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行业宣传的需要

专业报的产生是各行业自我宣传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使专业报有了明确的办报主体,办报经费得以保证,专业报主管部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力越雄厚对专业报的扶植也越得力,成为专业报得以生存的主要支柱。这也是近几年部分专业报发展较快的主要因素。

⒉满足群众多方面阅读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发生变化,他们对不同种类及层次的信息感知愈来愈迫切,过去那种单一的宣传方式及大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耐人读的专业报越来越受人青睐。

⒊发行市场依然很大

专业报发行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报前进,有人认为受专业性质限制发行量很难突破,其实不然。就拿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在专业报中一直以“大户”身份独领,浙江省公开发行的有:《生活与健康》,周二报(10万份),医学会主办;《当代家庭报》,周一报(12万份),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未公开发行的有《浙江老年报》及《浙江卫生报》,粗略估算,此4份报纸有30万份总发行量,按浙江省138.44万户(4446.86万人口)计,每46户才拥有一份,况且《生活与健康》为全国发行,可见市场之大。

三、 我国专业报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报纸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就必然经受市场考验,同时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平等竞争、自主选择、优胜劣汰等。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境况的专业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立住脚,并勇敢地迎接挑战呢?笔者认为专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对专业报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⒈报纸的定位

每种报纸一般都有一个定位问题。报纸的定位是指报纸面对何种群体,主要传递何种信息,为谁服务,如何争取广告客户等等。特别对专业报而言,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策略尤其重要。例如《平安时报》的定位是公安干警、交通行业、驾驶员、社区工作者;《农村信息报》的定位是农村及农村科技工作者;《浙江市场导报》的定位是宣传浙江经济、个私经济和浙江市场的新成就、新情况,为浙江创业者引路,为中国民营经济代言;做最好的财富周报。

不同的报纸定位不同,报纸阅读的对象就不同,其发展思路、营销策略都有所不同。例如省级行业报的定位是:读者以本行业人士为主,信息主要是关于行业的,这种报纸发行量不是很大,但必须及时宣传新科技、新思维,以满足读者群对新知识的渴望,稳定读者群。专业报发展中就必须根据读者群的需要明确自己的办报宗旨,为读者群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专业知识指导,同时还要及时准确地反映相关群体的呼声与观点,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办报风格,才能稳定读者群、发展读者群。

⒉报纸的发行模式

报纸的发行模式不同,对报纸的经营运作有重大影响。对专业报来说,读者更多的是通过自费订阅来获取报纸,因此,发行方式更多的是投递而不是零售。对于报纸的传递速度,报纸发行上流行“出好报不如出早报”,早和快是发行制胜的一对法宝,发行的时效牵涉到好多环节:编辑部能否按时交版?印刷厂的设备是否先进,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报纸印出来交给发行部门?发行部门如何尽快分发好,在最短时间内送到发行站?发行站能否及时组织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是一个接力赛,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卡壳”,都会影响发行的时效,因此这“一条龙”要有明确的规范,分清责任。所以,必须选择投递及时、准确、服务质量好的发行模式。

此外,不同报纸的读者地域分布有所不同,其发行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农村信息报》,该报的读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中心城市读者较少,发行量也少。所以,采用邮局发行模式,以争取更多的中心城市读者,提高中心城市的发行量,从而吸引广告客户。而《浙江市场导报》的读者主要是经营者、企业家、主要分布在市场及城镇,因此,采取自办发行模式较为合适。

⒊报纸定价与资金运作

报纸的定价与报纸的发行方式、成本核算、竞争对手的报价,广告收入的预期、读者心理等有关。一般而言,大多数面向市场的市民报,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再用尽可能大的发行量吸引尽可能多的广告,以广告费弥补报纸发行的亏损,报纸最终获取利润,国外报业经营者把这种发行量与广告收入的关系称为“发行螺旋”。这种策略使发行收入无法抵消纸张成本,发一份亏一份,成本核算就是关键问题。低价报纸成本负担很高,广告是否能填满这个洞?何时能填满这个洞?而报纸的定价高,发行收入高,成本消化快,又担心发行量上不去。因此,如何准确平衡定价、发行成本、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关系,形成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必然是专业报发展的一个核心环节。

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专业报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读者群体和广告厂商的市场肯定。例如《浙江市场导报》在紧抓工商系统这条已建立多年的发行主渠道的同时向外延伸,借助行业信息员推广宣传报纸,从市场到城市,从个体户到大企业、到浙商,走出了一条逆向行驶发行之路,正因为实施的是“市场包围城市”的战略,在群众中根深叶茂。不少普通读者就因为手中有了一份《浙江市场导报》,在经营、生活中遭到困难,就在第一时间想到向《浙江市场导报》求助,而导报记者通过媒体优势,一次次诚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给导报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这些读者对导报的感情更深厚了,从而促进了发行。对报纸来说,如果质量是根本,发行量则是保障,保障报纸有一个不断自我发展的后盾。发行量越大,报纸实力越强,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而质量的提高又能拓展发行空间,由此形成报纸运作的良性循环,促使报纸越办越红火。

四、 对专业报发展的建议

当前专业报的发展已经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机制。我国大量专业报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寻求更大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专业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发展思路、提高办报能力。

⒈更新观念适应市场,尽快转变体制

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有些专业报思想转变快,他们大胆摆脱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束缚,自寻出路,在战略和战术上胜人一筹,坚决从过去陈旧的窠臼中走出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走向色彩斑斓的市场中,报纸得以较快发展。但也有一些专业报市场适应性差,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以不变应万变,任报纸萎缩或处于维持状态,这样难免遭受停刊、出让刊号等结局。《医药时报》便是一例。

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专业报在内部管理体制上也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一张好报纸需要一个优秀的办报群体、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办报空间、一个有激励机制的良好氛围、一个正确的办报理念,而报人应是有理想、有能力、有活力、与时代合拍的新人。所有这些均需以转变体制为前提,政策宽松、人才可以流动,体制活了,报纸也就更活了。

⒉准确定位读者群,不草率扩大“领地”

专业报必须立足本行业,从内涵中开掘,外延中拓展为主导思想,定位于相应的读者群。如发行量较大的《科学时报》定位于高层次知识分子,该报纸改版后组稿思路清晰,文章内容吸引人,受到广大中青年知识界读者的欢迎。

与此同时,专业报需要坚守专业色彩,不草率扩大“领地”。行业报的专业特色是伴随着它的诞生、成长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个性是专业报的生存基础,失去专业特色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综合性报纸所设的专版专栏有不少局限。所以专业报在不藐视综合性报纸专版专栏的同时不必过分畏惧他们带来的压力。坚守专业阵地并深度切入专业,发扬自己优势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捷径。

⒊抓好发行工作,整合发行模式

发行工作在报纸发展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报纸起落与发行量关系密切。发行工作所有报纸都在做,但看谁做得巧做得妙。一张报纸要脱颖而出首先得使它引人瞩目,报纸同属商品,同样需要自我推销、自我宣传。人们如果不了解有这么一份专业报,那么何从谈起喜欢它、订阅它。杭州日报社主办的《都市快报》从发行第一天起就在街头巷尾设点或请人流动叫卖,效果很好,一方面让更多读者了解《都市快报》,另一方面也方便群众买报。专业报也可以尝试走这条路,如经济类报纸完全可以在市场、商街等地方设摊或流动卖报,让经营者、消费者抽空读一点专业和维权方面的知识。至于在其他媒体做广告也有相当效果。

在发行模式方面,专业报可以建立水平式发行体系。水平式发行体系是指邮局发行与自办发行并重,即两条腿走路。这一模式是最适合专业报发行的。它的特点是报社可以根据读者分布的地域特点,把邮发和自发结合起来,利用邮发的收订、运输、处理、投递四大网络可以使得外埠边远地区的读者能顺利地见到报纸,这远比自身在省外各地建立一支庞大的发行队伍合算。同时,发挥自办发行的优势,通过自己的发行网络在本埠或在离报纸所在地不太远的地区发行报纸,可以保证迅速快捷地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这对一城多报的城市报来说极为重要。谁的报纸能在第一时间与读者见面,谁就赢得了读者。因为读者接触信息时总是先睹为快,对于同质化问题较严重的我国报纸来说,最先让读者接触到自己的报纸是发行的首要任务。自办发行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把邮发和自办发行整合起来,还可以牵制邮局,使其不断改进发行质量使自己从中获得好处。

⒋克服文件化倾向,满足读者多种需要

专业报应竭尽全力撷取、开掘、提炼本行业有价值的新闻,而不应专门刊登给人带去沉闷感的大块头理论性文章。平时注重读者的心理需求,多刊登一些读者喜读,可操作的实用性文章。《浙江市场导报》“新浙商”、“新消费运动”、“维权”等栏目,免费为读者服务,且诚心诚意,得到了读者一致好评。想读者之想,为读者服务也是专业报一大法宝。

此外,报纸以它的耐久性、收藏性成为电视台、电台不可比拟的媒体。故牢牢抓住读者这种珍藏心理很有必要。经常采编一些有收藏价值的文章以飨读者不失为良策。在设置栏目,刊登系列连载文章时不妨先考虑读者是否感兴趣,合不合他们胃口,其实用性、知识性等是否已达到读者愿意收藏的境界。其实专业报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参考文献:

⑴董顺立、董林:《自主发行报业发行战略正确选择》,《新闻战线》,1998.8

⑵宋健武:《试论我国报纸发行方式的改革》,《新闻战线》,2000.7

⑶张平:《试论报纸发行的多渠道营销系统》,《新闻知识》,1999.11

⑷屠忠俊:《报业经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⑸科特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⑹俞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⑺幸培瑜:《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记者》,2001.6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11-04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据《中国药典》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广西北海市是我国南海珍珠的重要产地之一,广西珍珠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水珍珠养殖非常重视,广西珍珠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北海市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防城区为重点的珍珠主产区,产业链基本完善,每年珍珠产量占全国海水珍珠一半以上。广西现有珍珠综合加工利用企业18家,产品包括药品、食品、化妆品和工艺品等。以珍珠贝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系列副产品年产值3亿多元,占全国海水珍珠综合开发利用产值的90%以上。虽然广西拥有雄厚的海洋珍珠养殖基础,但是珍珠价值的开发仍以传统的装饰品、工艺品为主,在药用、保健等新兴产业方面的专利技术较少。目前许多疑难杂症长期未找到理想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新药研发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力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是解决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国海洋珍珠产业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海洋珍珠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而专利分析则是基于专利数据,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功能的专利情报,为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基于专利分析技术手段对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我区海洋珍珠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cn/)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我国珍珠产业技术领域2002~2011年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共检出中国相关专利728件,其中广西专利28件,占申请总数的3.8%。

1.1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图1 珍珠产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我国首件公开珍珠系列专利出现在2002年,从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有关珍珠专利申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9年,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珍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共申请了110件发明专利。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由于受到资金和市场限制,再加上后续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公开量处于一个发展瓶颈状态,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1.2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珍珠系列专利申请数量前十位申请人分析得出,前十位申请人共计申请专利180件,其中企业申请87件,占总数的48.3%;高校申请42件,占总数的23.3%;个人申请数为51件,占总数的28.4%。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海南某公司,拥有39件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由个人申请和广东某高校申请,分别拥有发明专利数量37件和24件。

1.3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在相关海洋珍珠专利申请地域分布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浙江、广东、江苏、海南、上海、湖南、山东、广西、北京、天津。浙江省以175件发明专利位列第一,广东省排名第二,拥有83件专利。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其相关产业暂时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广西相关专利申请量暂处于第八位,共有28件发明专利,仅次于山东的29件。湖南处于内陆地区,周围无临近海域,但在珍珠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却高于我区,达到30件,其主要原因是该省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洞庭湖淡水珍珠养殖,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详见图2:

图2 珍珠系列专利地区分布图

我区共拥有28件海洋珍珠系列的发明专利,从专利权人分析看,其中个人专利17件,企业专利7件,研究机构专利4件;从申请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看,其中关于珍珠养殖方法专利技术6件,珍珠加工专利技术7件,珍珠医药专利技术4件,珍珠保健、食品专利技术10件,其他专利技术1件。

1.4 珍珠系列IPC分析

我国海洋珍珠系列的专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制品方面,包括治疗消化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38件、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36件和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32件,同时含有其他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154件、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66件、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41件等医药配制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医药保健食品类应用拥有75件发明专利。

2 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放缓,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的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科技含量低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和滨海旅游为主,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港口海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海洋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北部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海陆联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

从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相关专利申请来看,2002~2009年是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高速发展期,专利申请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全国相关专利申请步入平缓阶段,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广西北部湾是我国唯一养殖海水珍珠的海域,“南珠”以其凝重结实、浑圆莹润、光泽绮丽、形态优美而美名远扬。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珠还合浦”,更使合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水珍珠的“圣地”。受行业大环境影响,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南珠养殖在广西持续萎缩,家庭式养殖逐渐消失,转入大公司主导的阶段。目前,北海市南珠年产量不足历史顶峰期的1/10,防城港市之“珍珠湾”养珠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

2.2 海洋珍珠产量与相关专利产出不成比例

据文献报道,多年来,广西珍珠产量最多,且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检索时间范围内,检出的相关专利数量广西28件,排名第八。主要原因是因为广西在海洋珍珠产业发展过程中短期行为突出,重“量”不重“质”,资金多用于扩大传统产业的规模,而少投入原始创新。特别是珍珠药物、化妆品、保健食品开发等新兴技术领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职务发明数量与我区海洋珍珠产量规模不成比例。

2.3 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匮乏

由于广西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的改制以及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珍珠养殖业逐渐萎缩,原有的珍珠研究机构大多已撤销,专业领域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科研机构,不但难以开展系统的珍珠深加工产业研发工作,更缺少了与国内外珍珠科研机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直接被“引进来”和被“再创新”。另外,新技术开发不足而导致无法获得足够的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培养不足,加上原有的科技人员有些转业或者外流,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珍珠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0人,其中研究生数量6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大学生的数量73人,大专生31人,其他人员10人,是沿海各省区市人数最少的地区,而且层次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广西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开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3 基于专利视角分析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对策

3.1 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但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目前,广西珍珠产业急需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带动和促进广西珍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广西珍珠产业,明确广西珍珠的商品定位和产业定位,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新规划应增加创新资金投入与产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珍珠深加工业,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提高珍珠质量和产业品牌效应。

3.2 加大创新投入,增加专利技术产出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珍珠产业专项基金。从自治区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珍珠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财政、科技、水产等政府部门以项目的方式资助给有技术、会创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引导其开展珍珠养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其次,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增加专利申请量。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急需在政府补贴、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获得政策优惠扶持。另外,对于珍珠产业专利申请过程中所产生的的费用给予减免,并且对已获授权的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以刺激更多研发机构或者个人开展专利申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 成立专业研发机构,培养科技型研发人才

当前我区海洋领域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海洋珍珠产业的发展。我区应借鉴浙江、广东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珍珠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加强大学-产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我区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传统的珍珠养殖和简单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受各方面限制已难以为继,开发新兴海洋珍珠医药、保健产业增长极是解决当前我区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珍珠在抑制脂褐素、清除自由基、防衰老、抗肿瘤方面有明确的药理作用,从检索的专利来看,目前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以珍珠有效成分为分子模型进行合成或半合成,开发高效低毒的海洋药物的相关专利。现阶段是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黄金时期,我区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和引导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开发,开展知识产权战略部署,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总之,增强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以名牌产业“合浦珍珠”为依托,建设国家级海洋珍珠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珍珠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锦锋,唐丽永,黄若谷.当前广西海水养殖珍珠

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

报,2008,(5):114-116.

[2] 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

选择[J].东岳论丛,2002,23(3):18-21.

[3] 庞许明,黄庆锐,贾友宏,等.广西珍珠产业发展

现状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103-108.

[4] 何毛贤.我国珍珠养殖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其对策

[J].水产科技,2000,(6):29-31.

[5] 王德刚,杨义菊,孙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篇(11)

中国分类号:G718.5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视,各地区动漫节、动漫创意产业园、动漫专业越来越热。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动漫的制作技术日趋成熟,提升动漫产品表现能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改革完善动漫产业的产业链条,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劳动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朝阳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各地方院校紧随大势,开设动漫课程,招收动漫专业学生,正式将培养动漫人才纳入学院的人才发展规划中。

以我院为例,我院艺术学院2010年开始开设动漫专业,首次招生100名,情况比较乐观,2011年招生人次33人,2012年招生7人次,2013年招生6人次,招生数量逐年减少,学生就业情况不甚乐观。动漫产业专业人员的紧缺与学院招生及就业率低之间矛盾,使我们必须反思我们专业建设上的缺陷与问题,面对院校开设动漫专业招不到学生、招到学生得不到就业的尴尬处境,我们尝试分析存在的四个问题:

(一) 动漫观念陈旧,认知存在误区

在中国,普通大众对于动漫的定义就是动画片,对于动画片的定义就是给小孩子看的小短片,这样的动漫作品做出来的毫无新意,说教倾向过于明显,内容幼稚。这种认知的误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直接导致受众群体范围过小、固化,十年如一日的中国动画片也接受了作为小孩子娱乐时间的消遣,固步不前。我们有一些动漫专业的学生在认知上也存在这样的认识,成为限制他们理解动漫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动漫环境闭塞,基础薄弱

安阳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整个动漫环境落后,没有良好的动漫氛围,动漫文化节、动漫文化产业园等动漫文化欠缺,以动漫为核心的文化企业稀少,动漫产业链条不完整,虽然有大量的动漫产品消费,却没有完整的动漫文化产业链条,导致动漫文化基础薄弱。

(三)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由于我们高职院校的更多的强调技术的竞争,所以我们学院的课程向学生在电脑制图技术上倾斜,大部分的课程是与美术、制图、技术等相关的技术类学习,这样的定位符合技术类院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但缺乏理论基础的技术,并不能推陈出新,使学生缺少了不断创新的能力。

(四) 师资力量不足

这是困扰高职院校开设动漫专业的最重要的限制之一。动漫作为一种高度凝合智力、财力、时间的劳动产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保障。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懂技术创作的优秀人才是我院在动漫人才引进中急需解决的;先进的设备是制作动漫作品的工具,欲先攻其事,必先利其器,功能齐全的计算机设备是完成动漫作品制作的基本保障。

(五) 学生实践能力欠缺

高职类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在短时间内完成技艺的学习,但由于本地的动漫文化基础薄弱,专门从事动漫作品制作的企业极少,同学能够实践的机会也很少。职业院校毕业没有毕业作品的硬性要求,所以学生即使掌握熟练的电脑技术,实践能力却依然欠缺。

如何能够走出目前动漫专业这种培养人才的困境,我们可以有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培养正确的动漫意识

转变学生对于动漫的认知误区。动漫不只属于孩子,也属于成年人,制作精良的日本动漫在全球拥有相当数量的成人受众;不只是说教,也有传承文化、大众娱乐等功能。动漫观念的培养与纠正,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动漫作品内容,也会改变学生的动漫选择题材。纵观美国动漫作品,因为受众的分级与定位清晰,使动漫作品能有深刻的内容与广泛的选材。

(二)创造良好的动漫环境

良好的动漫环境是长期发展动漫产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动漫文化基础薄弱、环境闭塞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也不是一个学院能够改变的,但我们可以走出去,亲自去看看大城市的动漫文化节、动漫文化产业园,或者带回来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丰富学生们的见识,在小范围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爱上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能够体会动漫文化核心价值观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三)加深专业理论学习

加强专业理论完整与深入学习,深厚的理论能够完整的表达动漫作品的内容,能够拓展动漫作品的表达形式,是动漫作品不断创新内容与形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动漫作品质量的有效途径。系统完整的动漫理论学习不只是动漫技能的理论,还包括世界各地动漫发展史、动漫产业发展模式、动漫内容创意产业等内容的学习,动漫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动漫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四)增强师资力量

增强师资力量的发展是发展我院动漫专业的重要途径。不断的引进优秀的动漫人才,在理论、技能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学院派人才与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实战派人才都是我院发展动漫专业急需的;加强与专业院校的教师交流交换,能够学习先进院校的先进教育经验;引进客座教授等社会的优秀人才,为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动漫专业的不同发展方向,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动漫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动漫产业作为创意产业,深刻的诠释了动漫的核心价值所在,一部好的动漫作品将传统的内容进行创意组合,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形式与作品内容,吸引广大的受众。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将传统文化不断的与国际文化相结合;注重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刻意的将传统故事颠覆,换成新的讲故事形式;注重生活小细节的观察,培养学生细微的观察能力,通过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4年的冷门专业中动漫专业名列其中,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作为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专业,它的困境是暂时的,通过学院不断的加强学科建设,通过改革与创新,相信我们的动漫专业一定可以走的更长远,为国家的动漫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动漫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