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程度深,长期卧床,四肢缺乏自主活动,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一旦发生肺栓塞,可随时危及生命,甚至死亡,因此早期预防静脉血栓至关重要[1]。临床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如何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发生率,一直是临床神经外科医生追求的目标。我院自2012年5月~2015年1月间在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总计80例患者接受了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46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均小于或等于8分。对照组66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6.27±4.31)岁。其中脑干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8例,硬膜下血肿32例,硬膜外血肿14例,脑挫裂伤12例,行开颅手术者54例。80例观察组中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45.28±5.22)岁。其中脑干损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9例,硬膜下血肿41例,硬膜外血肿23例,脑挫裂伤16例,行开颅手术者63例。所有病例均经CT或手术证实。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是否手术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预防措施 对照组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及预防静脉形成的要求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进行干预。常规预防:①:患肢适度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②饮食及排便:予以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平均2~3d大便1次,必要时使用轻泻剂,尽量避免便秘、咳嗽等不利因素,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增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阻力;③输液:避免在瘫痪肢体同一部位反复静脉置针,留置针时间不超过1w;④运动:经常按摩患者四肢,由远心端向近~端进行,4~6 次/d,30~40min/次;⑤定时翻身叩背,温水擦浴和泡足,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2~3]。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Kendall SCD型号的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治疗,坚持进行2~3次/d气压治疗,30min/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下肢周径及营养程度调整调整充气压力泵外固定带,避免出现过松或过紧情况。
1.3观察项目 仔细观察评估双下肢皮肤色泽,肿胀及感觉情况,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等,如出现一侧或双侧肢体明显增粗,皮肤肿胀、青紫、皮温增高,双侧下肢不对称,应高度怀疑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常规做1次/w床边下肢静脉彩超探查,以利于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并及时处理。仔细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中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例数,临床表现。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见表1,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缺乏运动或不能活动,下肢失去了肌肉泵作用,导致血流缓慢、外周静脉扩张;手术创伤可激活内外源性凝血系统;麻醉可使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血流缓慢。术后患者常需要抬高床头15°~30°,加重了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术后常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封管方法,会使管内血液回流凝固,血凝块堵塞静脉,易致血栓形成。经常使用的20%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溶液等高渗液体和一些抗生素,对静脉血管有较强刺激,长期使用可造成静脉壁受损,易发生药液渗漏造成静脉炎;脱水药物还会造成血液浓缩[4]。以上各种因素均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目前预防静脉血栓方法主要分为机械方式( 早期活动、弹力袜)和药物方式( 阿司匹林、低分子葡聚糖、华发林、肝素等),但仍不能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作用方式:通过对脚踝、小腿、大腿设定不同的压力(从大到小),形成梯度压力,保证血液单向流动;通过充气腿套对腿部进行圆周压力,先对脚踝腔充气,保持适当压力的同时再对小腿腔充气,达到适合压力后再对大腿腔充气,最后三个腔达到各自设定压力后完成压力循环,可有效避免静脉瓣受损,清空腿部血液,确保血流速度稳定[5~7]。此外SCD Express感应压力系统能测量腿部血液流动的变化,计算出患者的静脉充盈时间并调整加压的频率;每隔30min系统会重新检测患者的静脉充盈时间和调整加压频率。但当下肢皮肤出现水肿、溃疡、破损、过敏等情况或已经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时应禁止使用。
通过我院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SCD感应抗血栓压力系统的经验及疗效,可以发现此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减轻患者负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承怀,林庆喜,,等.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5-46.
[2]肖益群.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6(16):70-71.
[3]王萍,熊永红,王思杰.卒中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前瞻性干预措施[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4):38-39.
[4]唐博,李东原,赵丛海.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7):436-437.
[中图分类号] R56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43-01
肺栓塞是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的病理过程[1]。它的特点是起病急,死亡率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创伤、手术、慢性心肺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恶性肿瘤是肺栓塞持续存在的一个高危因素,它使肺栓塞的发病率增加4倍[2]。而肺癌患者大多凝血机制异常,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并且肺癌组织本身分泌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具有高血栓形成倾向,被癌细胞侵润的血管内膜丧失抗血栓形成的能力,使肺癌患者较易出现在血管壁和心瓣膜上形成血栓和赘生物[3],在临床若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其预后较好。经统计,我院自2008年起至今收治15 例肺栓塞患者中,肺癌合并肺栓塞12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9~75岁,平均57岁。12 例肺癌均经病理学证实。按组织学分类:腺癌9例,鳞癌1例,小细胞癌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12例患者中确诊肺癌后出现症状并证实肺栓塞8例;肺癌与肺栓塞同时发现2例;肺栓塞为首发表现后经确诊肺癌者2例。其中以呼吸困难起病7例;胸痛起病4例;咯血起病1例。12例患者中2例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2 治疗
2.1 一般治疗:一旦发现或怀疑肺栓塞,病人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动作。
2.2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和部分次大面积肺栓塞病例。
2.3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治疗方法,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利于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临床上在怀疑肺栓塞时,就要开始抗凝治疗。
2.4 介入治疗:主要是经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同时可进行小剂量溶栓,也可行球囊血管成型。
3 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本病起病急,持续呼吸困难使病人会产生极度的恐惧感,会非常担心疾病的预后,护理人员应采取语言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疏导、安慰,鼓励患者消除焦虑情绪,不要紧张,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同时保持病房安静,进行操作时动作宜轻柔,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并且让家属配合,避免与患者交流引起情绪激动的话题,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2.1 严格卧床休息2到3周,保持床单元整洁和平整,采取制动,给予左侧卧位,减少病人活动,避免因活动血栓脱落而危及生命[4]。
3.2.2 密切观察和记录心电监护所示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紫绀、胸闷、憋气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有无胸痛,咯血,头晕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2.3 准确记录患者24小时出入量,按时执行医嘱,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血管穿刺处出血不止,血尿,有无头痛,视物模糊等异常,尽量减少动静脉穿刺,肌肉、皮下注射的次数,确实需要应嘱咐按压10到15分钟。
3.2.4 备好抢救器材及药品,如气管切开包、止血药等。
3.3 呼吸道护理 给予持续中流量吸氧,氧浓度为6-8L/min,注意观察氧疗后的反应,确保氧气管道通畅;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及时给予吸痰;病室湿度在40-50%之间;做好病室消毒管理,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3.4 溶栓治疗的护理 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期间,患者要绝对休息,禁止搬动,尿激酶需用0.9%生理盐水现配现用,每分钟静脉输液速度为50滴左右,经常观察大小便颜色及皮肤、牙龈是否有出血点。
3.5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钠、清淡易消化多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由于饮食不当造成腹泻及不良后果。
3.6 溶栓治疗后的护理知识
3.6.1 心理护理 溶栓后患者往往自觉症状减轻,均有不同程度的想下床活动的愿望,这时应告知患者溶栓后仍需卧床休息,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再栓塞。
3.6.2 有效制动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松动,极易脱落,要绝对卧床2周,不能做双下肢用力的动作及做双下肢按摩。另外,要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要积极治疗,以免咳嗽时腹压增大,造成血栓脱落;吸烟者应戏劝其戒烟;卧床期间所有的外出检查均要平车接送。
3.6.3 做好皮肤护理 急性肺栓塞溶栓后,卧床时间较长,平时要注意患者皮肤保护,如床垫的软硬度要适中,保持皮肤干燥、床整。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每2~3小时翻身1次。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破损。
3.6.4 合理营养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为宜,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
3.6.5 保持大便通畅 由于卧床时间较长,肠蠕动减慢,加上不习惯床上排便,极易发生便秘,除鼓励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外,可及时给予缓泻剂。
参考文献
[1] 杨敬平,急性肺栓塞诊治[J]. 医师进修杂志. 2004.27(5):5-6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4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失稳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治疗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等优势[1-5]。但腰椎融合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卧床时间亦相对延长,因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而一旦发生肢体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可产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坏死等后果,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起致命性的肺梗死[6-7]。对此笔者结合临床实际,采用多种措施方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由于腰椎融合术手术区域紧临椎管、神经根,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有可能会导致椎管内血肿,产生急性神经压迫等不良后果[8],因此笔者采取了一系列物理预防措施,在不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有效地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现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1月-2013年6月,共计11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收入本科,完善术前检查共有114例患者符合腰椎融合术指针并接受手术,其中52例,女62例;年龄54~75岁,平均66.7岁;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37例,腰椎管狭窄症47例,腰椎滑脱症23例,腰椎内固定翻修术7例。对于以上手术患者,笔者在术前劝导其戒烟、戒酒;术后第1天起采取早期床上活动肢体、早期下床活动、穿戴抗血栓压力带、双下肢气压治疗、予以足量的围手术期补液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方法
1.2.1 术前宣教 患者长期吸烟、饮酒可能会导致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更进一步增加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9],因此笔者在术前主动告知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原因及可能后果,引起患者重视,劝导其于围手术期戒烟、戒酒。同时也有意识地劝导其改变高盐、高脂及高胆固醇饮食,避免一切可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同时告知患者术后需主动咳嗽、咳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肌肉活动量,也避免了痰液堆积在气道中,导致术后呼吸道感染。
1.2.2 术后康复指导 大多数患者术后因为手术切口疼痛或害怕疼痛不愿意活动肢体,所以肢体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加之术后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10],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而在术后除了给予充分的镇痛治疗,还需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活动下肢,术后清醒即可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如膝踝关节的屈曲、背伸及舒缩小腿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这样有助于回流瘀滞在腓肠肌肌间静脉丛的静脉血,有效地减少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1],术后24 h即可进行下肢抬高训练。如果无法配合主动肢体活动,还可以选择被动肢体活动,可采用的活动方式包括自肢体远端至近端用手指或手掌按摩肌肉,约5~6次/d,每次持续10 min左右;过程中注意避免用力过猛或速度过缓。可行下肢关节的屈、伸被动活动,如应用连续被动活动训练仪(contineous passive motion, CPM),2次/d,每次40 min为宜。如患者手术结束已卧床3 d,可告知其在允许的范围内佩戴夹克式支架早期下床活动,可先坐于床边,待适应后扶住站立或自行站立,最终达到自主活动状态。
1.2.3 术后穿戴抗血栓压力带 抗血栓压力带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编织方法,对腿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自踝部、小腿、膝关节、大腿下部、大腿上部循序递减。因此,抗血栓压力带可以起到保护静脉管壁,促使血液单向流动,加速血流回流等作用,避免静脉血液长期淤积在下肢,进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12]。本科对55岁以上,术后估计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常规穿戴抗血栓压力带,穿戴过程中无患者自诉不适,它具有舒适性好、医从性高、效果确切等优势,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
1.2.4 下肢气压治疗 气压治疗仪的脉动气流通过气道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的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可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能使压力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静脉血流速度在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的可能性[13-15]。由于接受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因而笔者对其常规采用术后气压治疗。临床效果显示,其疗效良好、基本上不造成患者额外的痛苦。因而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广泛接纳,值得进一步运用。
1.2.5 围手术期充分的补液治疗 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术后充分的液体灌注能够避免因组织灌注不足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但需在保证充分补液的前提下,注意围手术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不宜过大,避免产生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16]。
2 结果
114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接受单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1例患者接受双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11例患者接受三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手术节段共计167个。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采取上述物理预防措施,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如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等。
3 讨论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因而其体质不及中青年患者,并存症较多,加之全身麻醉及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卧床时间延长,所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在本研究中,笔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并未常规使用抗凝药物,据报道,使用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口服抗凝剂每年大出血的风险约为3%,因而需要慎重并在严密监护下使用[17]。同时,笔者也认为,术后应避免行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静脉穿刺,防止大范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笔者的研究显示,在物理预防措施得当的前提下,物理预防与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是基本相当的,且前者更加安全,可以避免术后出现血肿压迫神经等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患者具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则需要在严密监护的前提下使用抗凝药物。术者在施行手术时动作及操作需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做好伤口的冲洗与缝合,减少组织因子等促凝因子的生成与扩散。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该病病情严重, 患者在发病后需长期卧床休息, 部分患者病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 此时血流缓慢, 活动量减少[1], 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会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本文就对脑卒中患者采取前瞻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 经临床症状、病史、头颅CT、MRI诊断, 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2]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无凝血机制异常及合并全身感染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9例, 女41例;年龄50~85岁, 平均年龄(62.8±10.5)岁;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住院期间对症状、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根据患者病情、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方案、康复锻炼, 叮嘱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前瞻性护理, 具体包括:①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及时评估其心理状态, 在与患者和家属交谈期间注意患者情绪变化,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采取必要健康教育, 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措施,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从患者自身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②评估。患者入院及治疗后及时评估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卧床时间、疾病程度等, 并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包括肺栓塞既往史、深静脉血栓史、凝血机制异常、心肺功能不全、下肢瘫痪、肌力降低、内分泌紊乱、四肢手术史等情况, 以此判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程度, 确定患者护理措施。③针对性护理。a.功能锻炼:若患者长期卧床, 或存在下肢瘫痪, 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协助患者更换、翻身, 膝下避免垫枕和过度屈髋, 适当抬高下肢并按摩,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指导肢体功能锻炼, 挤压小腿腓肌, 足跟行背伸屈活动, 锻炼下肢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关节等伸屈活动。b.静脉穿刺护理: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时, 穿刺部位尽量选择上肢静脉。若必须进行下肢穿刺, 应尽量不要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以免损伤血管内皮, 致肢体机械性损伤。c.皮肤护理: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 做好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床单被褥定时更换, 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卫生, 皮肤定时清洁, 避免潮湿, 病服定期清洗, 若皮肤红肿, 应避免按摩。④肥胖或心肺功能不全者, 应根据腿径选择合适的弹力袜, 注意血液循环。若患者存在血栓既往史、血液高凝情况, 适当使用气垫床、间歇充气压力泵等工具, 预防血栓形成。对高危患者应使用抗血栓药物, 输注低分子肝素。⑤患者在卧床期间密切注意患者肢体状况, 查看患者肢体皮肤的温度、颜色、肿胀、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定期测量左右腿径, 一旦发现疑似下肢静脉血栓者, 应及早诊断, 及时处理, 避免血栓脱落, 导致肺栓塞。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5例下肢静脉血栓, 占10%,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使骨小梁变得极为脆弱,同时老年人的自御能力差、反应迟钝,当受到轻微外力时即可发生骨折,且多为生活性损伤。老年髋部骨折是常见的致残最重的疾病之一,导致患者生活能力降低,若处理不当,会大大增加其并发症和病死率。手术是治疗髋部骨折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护理质量的好坏对该病的康复极为重要。本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50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73岁;粗隆间骨折39例,股骨颈骨折41例,大多为自行摔伤,伤后距入院时间为1 h~3 d,住院时间3~12周,全部实行了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骨科护理常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1.2.1 基础护理干预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褥疮、便秘、肺部及泌尿系感染。(1)防褥疮护理:睡气垫床,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被褶,使用便盆时抬高臀部,防止皮肤擦伤;消瘦者要特别经常按摩骨突处,定时翻身、擦澡;指导患者利用吊环抬臀。(2)防便秘:嘱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指导腹部环形按摩,训练床上排便;本组患者有4例发生便秘,经口服四磨汤或用开塞露塞肛后解除。(3)防止肺部感染: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予以翻身叩背,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保持病室空气流通。(4)预防泌尿道感染:嘱患者多喝开水,做好会护理,勤换内裤,留置尿管按常规护理。刘丁等[1]也报道留置尿管持续的时间与尿路感染有明显关系,因此应避免不必要的尿管留置,防止感染。
1.2.2 疼痛护理干预 据有研究报道约92%的患者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患者术后72 h仍存在有持续疼痛[2]。护士对患者疼痛状态进行系统疼痛评估,报告医生并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疼痛干预措施。责任护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3],明确止痛效果并对治疗进行指导。正确系统的疼痛评估可避免疼痛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在患者物理治疗或下地行走之前,先给患者提供止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减少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可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医护人员护理时态度要亲切,动作要轻柔以减轻疼痛,同时鼓励患者转移注意力,采用听音乐、看电视等消除紧张情绪[4]。
1.2.3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老年髋部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院护士认真观察术后患者病情,消除疾病好发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高风险患者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加抗血栓袜,中风险者使用抗血栓袜,必要时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而低风险者要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大大降低了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2.4 预防切口感染 预防切口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5]。术前清洁皮肤,术前20 min及术中使用抗生素各1次,术后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伤口渗血、疼痛情况,及时更换污染敷料。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做到现配现用。
1.2.5 心理护理 对患者全部实行心理护理,达到很好的效果。(1)根据心理的差异合理安排陪伴,与子女沟通说明家庭支持程度及认知水平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6]。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对医护的信任度,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帮助其进行适当心理调整,消除紧张及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2)做好邻床患者的病情处理,以免减少邻床患者间的不良影响[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术后48 h对两组患者焦虑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焦虑状态采用蔡树云[8]设计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进行评价,SAS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频度分为四级: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表示少部分时间,3分表示相当多时间,4分表示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疼痛程度运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0为无痛,10为最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2)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 字2检验,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与常规传统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焦虑及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下降,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分析原因是依据循证护理的方法,注重科学的评估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反应迟钝、防御能力差,当受到轻微外力、跌倒或由床上跌下时,均易造成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较易发生[9]。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萎缩增加、新陈代谢减慢及对重大创伤机体代偿能力更弱。因此老年患者主诉轻微疼痛也要引起重视,查明疼痛原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需要对患者的危险因素正确、全面、及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需求采取个性化护理,改变了以往临床护士凭经验和感觉做事的习惯和行为,控制了不良事件发生,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也促进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尽早康复。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体现了人文关怀,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患者提高自我护理行为并改善其疾病控制能力,有效地减少疼痛、焦虑恐惧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丁,陈萍,成瑶,等.留置尿管患者泌尿道感染前瞻性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6):432-434.
[2]金丽慧.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71-72.
[3]陈冬萍.急性创伤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7):587.
[4]周红霞.浅谈断指再植患者的术后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3):87-88.
[5]杨丽娜.医院手术感染的预防[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9):142-143.
[6]张锡红,徐菊兰.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49-50.
[7]王灵,杨勇.ICU患者的处理对相邻床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7):173-175.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03-02
脑血栓临床常见疾病,也为典型脑血管病症,该疾病的产生多为患者动脉血管产生病变所致,发病后,会导致动脉血管供血不足,使得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脑部细胞坏死,形成各类功能性障碍,语言能力、行动能力、思维能力等均受到严重负面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变得极差,临床上,多选用辛伐他汀对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受到的护理质量极为重要,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1]。本文为探讨针对性护理在辛伐他汀治疗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在51-89岁,平均年龄为(6921±12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51-88岁,平均年龄为(6926±12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脑血栓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脑血栓患者;年龄不低于51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掌握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辛伐他汀药物治疗,辛伐他汀片由英国Merck Sharp&Dohme Limited杭州默沙东制药厂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为J20130181,口服治疗,每天口服一次,口服剂量为20mg,连续治疗两周;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依据原有的护理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的护理操作。
观察组为针对性护理,内容为[3]:①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了解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流程,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认知度,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②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评估心理状况,找出滋生负面情绪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改善心理状况,提升治疗依从性。③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减少噪音,为患者打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加快患者身体康复速度。④遵循多餐少食原则,确保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蔬菜和水果。⑤掌握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引导患者进行肢体运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等,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⑥针对患者可能产生的肺部感染、压疮、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情况。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显效:口眼歪斜、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口眼歪斜、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口眼歪斜、上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x±s)表示平均值,组间用x2检验,P
2?Y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情况两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和7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3讨论
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生活自理障碍,作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后,对患者患肢功能及语音功能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总结出一套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0~2009年经门诊医生明确诊断的脑血栓患者收入我科住院的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2~76岁,平均64岁,职业为工人和农民,工人30例,农民2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失语,平均住院时间约2个月左右,恢复状况达到生活完全自理的有27例(占54%),部分自理的有23例(占46%)。
2 典型病例
某女,52岁,工人,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1d于2000年3月1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80次/min,呼吸22次/min, 血压185/10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左侧口角歪斜,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清,住院诊断:脑血栓。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等。
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护理措施:部分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肢体被动和主动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语言交流正常,生活自理恢复,于5月6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
3.1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3.2 对照组采用传统性药疗加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采用药疗加计划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二者康复效果。
3.3 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内容,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翻身动作训练等,鼓励家属,患者共同参与。
3.4 制定语言训练计划与方法。设置适宜的语言环境,训练时间安排在上午,不超过30min/次,从简单发音如"啊""咦"等过渡到一个字,最后教患者说一整句话,训练其语言功能。
3.5 制定防肢体废用综合征。肢体主动与被动训练计划[1]。
3.5.1 床上运动 对患侧肢体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先按摩再对每一关节进行活动,练习抬头,翻身,坐起等。
3.5.2 站立 在床上达到自行站稳后训练站立。站立时间由短到长,达到站稳15min后开始迈步。
3.5.3 瘫侧上肢功能的恢复 应从大关节被动活动到小关节被动活动,如抬臂,屈肘,握拳,抬物等微细的功能锻炼。
3.6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常识,治疗和转归。并介绍同种患者治愈的实例向患者说明,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7 制定预防并发症如肺炎,褥疮,便秘等护理计划。每日指导患者自行做呼吸操训练,2次/d,翻身,拍背1次/2h,指导患者予以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进行腹部操训练及提肛,缩腹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8 效果评价 生活完全自理:采用患者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语言交流正常,患肢肌力达到3~4级,排便1~2次/d,无并发症,达此标准的为显效。否则为无效。
综上所述,实验组患者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药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比传统治疗的效果更好。
4 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5岁―83岁,平均69.9岁,其中人工全髋置换1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患髋中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4例。其中生物型固定18例,骨水泥固定12例。全麻4例,硬膜外麻醉26例。术前平均住院4.5天,术后平均住院14.5天。
1.2 给药方法
推荐剂量为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一次,伤口彻底止血后,首次给药时间应于术后6-10小时之间进行,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天,可延长至11-35天[5]。
2 结果
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志业委员会制定的DVT诊断标准诊断[6],主要表现为:(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5)Homans征、Neuhof征阳性等,并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情况。本组40病例患者中经临床观察、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出院后门诊定期复查,通过电话随访指导,结果表明无一例DVT发生。
3 护理与观察
3.1 术前准备
入院后评估高危人群并作好宣教,其中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心力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7]。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等测定。了解近2周内患者既往有无胃十二指肠溃疡史、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及妇女的月经情况等。手术当天检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以了解患者双下肢血管情况等,综合评估患者术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的高危因素。
3.2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温度、湿度适宜。劝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饮食。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伸膝及直腿抬高锻炼股四头等。护士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抑郁、烦躁及恐惧心理等不良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说明该药的作用及应用目的,同时讲解可能出现的局部度出血副作用,以消除病人的担心和恐惧,配合治疗。
3.3 术后护理
3.3.1 肢体康复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而消肿。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垫一枕头,术后第一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的主动活动。术后第二天可以床上坐起约3O度。行肌肉收缩锻炼,术后第三天,身体条件允许,可行患肢下垂床边运动。全膝置换术后3天之内, 以抬高患肢, 膝关节伸直位休息平卧为主,鼓励患者行患肢肌肉自主等张收缩、放松为主,可主动伸屈踝、足趾诸关节。术后第四天开始行患肢CPM 功能锻炼。
3.3.2 血栓形成的观察
观察双下肢疼痛、肿胀、活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侧膝上15cm、膝下15 cm、及内踝上5cm处周径并相比较,观察Homan征(患者仰卧位,轻压膝关节并屈膝,踝关节急速背伸时,窝部、腓肠肌部位疼痛为阳性)、Neuhof征(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检查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静脉有无压痛等,观察皮肤色泽、皮温、浅静脉充盈怒张与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紫绀等肺动脉栓塞症状。
3.3.3 出血倾向的观察
若静脉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等,应警惕有出血的可能,同时要询问病人皮肤有无出血点及瘀斑。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症状,有无头痛、喷射性呕吐,活动时有无肌肉关节的痉挛、疼痛等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另外,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老年人血管脆性大,出血倾向高,加之造血机能降低,血小板计数偏低,更易发生出血。
4 讨论
4.1 基本防治措施
19世纪中期,Virchow等提出DVT的发生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8]。关节置换病人多属老年人,因生理性退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因手术的创伤刺激、术中止血带使用、骨水泥热聚反应、术后肢体活动痛性受限、麻醉反应等使术后病人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因而术后DVT发生率高。自70年代起,临床上就开始探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发生的措施,其中主要分为机械方式(早期活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和药物方式(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令、肝素等)。临床研究表明:足底静脉泵的使用可减少下肢的血液瘀滞,增加血流速度,但对近端DVT效果欠佳;单独使用弹力袜亦不能明显降低DVT的危险性。另外术中仔细轻柔的操作措施也是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4.2 西药预防
对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西药防治方面,一直占主导
地位的方法仍是抗凝、祛聚、溶栓等疗法,但其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能忽视,比如抗凝疗法引起的出血、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及骨质疏松等问题仍然对预防DVT提出了挑战。但近年人工合成新型抗凝药物选择性Xa因子阻滞剂fondaparinux已投入临床应用,该药有抗凝作用强、并发症少(出血率低、无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无需调整个体剂量等优点[2-3] 。新药利伐沙班高度选择性和可竞争性抑制游离和结合的Xa因子以及凝血酶原活性,以剂量一依赖方式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板(PT)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利伐沙班与磺达肝素钠/肝素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需要抗凝血酶III参与,可直接拮抗游离和结合的Xa因子。而肝素则需要有抗凝血酶III才能发挥作用,且对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xa因子无效。研究表明当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依诺肝素相比,在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是较经济且更加有效的选择[9]。但即使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抗凝药物的应用,机械疗法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二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而且也能减少抗凝药物的用量,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55―156.
[2] 拜瑞妥(利伐沙班)产品说明书.拜耳先灵医药.
[3] Arterioscler Thomb Vasc Biol. 2007;27:1238-47.
[4] N Engl J Med.2008;358:2776-86(RECORD3).
[5]《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02-4.
[6] 陈柏楠,侯玉芬,周涛.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2.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74-02
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病,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1]。此病可后遗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DVT也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引起广泛重视。本文笔者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98例骨科患者术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骨科2006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骨科术后患者98例,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30~85岁,平均69.5岁;患者住院时间10~30 d,平均15.8 d;其中全髋置换术27例,16例行半髋置换手术,9例脊柱手术,1例采取全膝置换手术,45例患者为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本组研究的98例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其多体弱,心理压力较大,容易烦躁不安,饮食不佳,影响术后康复。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进行耐心安慰,讲明术后情况,告诉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会很快好转,解除他们的心理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预防护理
1.2.2.1 基本预防护理 患者手术后,护士立即将术后患者患肢抬高,保持正确舒适的,并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进行按摩,促进患者的下静脉血液回流。同时,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进行等长收缩锻炼,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指导患者坚持肺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吹气球等,3~4次/d,这样可以增加静脉回心血流;叮嘱患者术后要戒烟、戒酒,多食新鲜蔬菜、瓜果、黑木耳、富含纤维素等清淡易消化饮食,有利于降低血液黏滞度。
1.2.2.2 机械预防护理 笔者对本组患者采用间歇充气或弹力袜加压装置进行机械预防护理。采用间歇充气操作时,要认真检查装置的密闭性,捆绑时防止管道扭曲,并对患者的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严密观察;采用弹力袜加压装置时,协助患者从足部到大腿根部穿好弹力袜,适度地压迫浅静脉,并确保在袜的近端不能出现弹力圈,防止近端压力太大影响静脉顺畅回流。
1.2.2.3 药物预防护理 根据医嘱笔者对患者手术后4~6 h,采用低分子量肝素给予患者进行皮下注射,剂量为50 mg/次(首次减半),1次/d,连续用药3~5 d。患者用药期间,护士对患者肢体的肿胀、肤色、知觉、浅静脉充盈状况进行认真观察,同时也要观察患者是否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切口出血、全身出血斑点,发现异常要迅速向医生报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1.2.3 有症状的患者护理 本组患者中有4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症状,笔者首先安排患者取舒适卧床休息,并将患肢抬高达20~30 cm,膝关节屈曲15度,鼓励患者多饮水;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 mg/次,2次/d;口服华法林药物,10 mg/次,连服3 d。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并监测凝血功能。同时,要给患者保暖、适时按摩,促进血液回液,预防肺栓塞的形成。
2 结果
本组骨科术后患者98例经过规范化、个体化精心护理,95.92%的患者没有血栓形成症状出现,术后康复非常好;其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症状,经机械护理和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联合治疗,症状好转后痊愈。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术后并发症,其不仅可以引发致命性的肺栓塞,而且其后遗症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针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一系列预防措施,能够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对患者的术后良好康复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机械物理法和药物干预法。药物预防是预防DVT的根本措施,而基本预防和机械预防是药物预防的辅助措施[2]。机械装置护理能够加速下肢静脉血流,使深静脉扩张受到抑制,促进血液回流,从而减少静脉淤滞,有效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而低分子量肝素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文研究中,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机械装置护理、药物干预护理措施,有95.92%的患者术后没有DVT症状出现,取得理想的临床护理效果,并积累了大量临床护理经验,为以后更好服务临床提供宝贵依据。
总之,对于骨科术后患者实施科学的、个性化的针对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使患者得到良好康复而痊愈。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血管外科较为常见,老年患者体质低下、骨折及因病长期卧床的患者多发。以下肢疼痛、肿胀、浅静脉扩张、压痛为主要表现,病情重时还可引起下肢动脉痉挛,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及肢体缺血甚至坏死,其病理机制为深静脉内的血液异常凝结,使静脉回流出现障碍所致,若不恰当处理会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对骨科术后DVT的形成做好积极预防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降低术后DVT形成的关键。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卧床、血容量不足、手术创伤及高龄等都是DVT高发因素。
本研究选择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行脊椎手术的老年患者50例,对其行一系列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结果无一例DVT的发生。现将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0例,男34例,女17例,年龄55-73岁,平均61.6岁。
其中27例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13例,3例为腰椎管狭窄症,7例为退行性腰椎滑脱,其中43例患者有不同内科疾病,39例有糖尿病,33例有高血压,12例有呼吸系统疾病,肥胖患者15人,肿瘤患者2人,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1.2方法 入院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日一次,术前12小时停用。术前进行健康宣教术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对患者卧床大、小便做出指导和培训,并介绍术后踝泵锻炼等各项功能锻炼的方法,促进卧床功能锻炼的顺利实施。对于存在内科疾病及肥胖患者尤其注意,指导其饮食及正常生活。术后12小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u,日一次,连续应用7-10天,每日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必要时配合下肢静脉压力泵治疗。
2 结果
本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后,无1例发生DVT,顺利康复出院。
1 临床资料
本辽区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龄平均50岁,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疗时间长 ,易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恢复良好, 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患者饮食要营养丰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补钙药物 , 以保证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病程长 ,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 既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轴式翻身 , 指导患者腰背肌练习及抬腿、屈膝等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至正常[2]。
2. 4 并发症的预防
2. 4. 1 预防控制感染 术后认真观察术区周围血运情况 , 保证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洁、松紧度适宜;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 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一次并更换尿袋 , 患者尽早拔除尿管 , 鼓励患者多饮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3]。
2. 4. 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动受限、手术创伤及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护理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并按摩 , 指导在床上正确活动 , 加强肌肉锻炼 , 禁止患肢输液 , 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血栓药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发生 高血糖患者因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当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血糖 , 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量 , 告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 及时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时复查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回家后如何监测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如脚部卫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规律 , 心情愉悦 , 合理饮食[5];科学进行关节、肌肉的锻炼 , 每日有规律的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 ,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 活动时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发生 , 以保证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时促进疾病的恢复[6]。
3 小结
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对症治疗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 指导患者科学的锻炼方法, 做好出院指导, 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芳 . 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临床护理学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5: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