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安全作业风险分析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海洋平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海洋平台风险诱因
通过对海洋平台事故的统计发现,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钻井、完井作业风险,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是引起平台失效的主要诱因,由它们导致的事故占95%以上,鉴于此本文将海上平台的作业风险因素分为这五大类,选取了21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1.2 确立评价因素巢
因素集合:u=(u1,u2,u3,u4,u5),再对因素集u作划分,得到第二级因素集:
U1={拖航风险,钻井船就位风险,验船风险,联接风险,检查风险}=u11,u12,u13,u14,u1
U2={钻井风险,井口安装风险,射孔风险)={u21,u22,u23
U3={洗井、压井风险,下套管、固井风险,开滑套风险、拆生产管柱风险,采油树风险,装注水管柱、防喷器风险}={U31,u32,u33,u34u,u35)}
u4={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外部力量,系统、设备自身因素}={u41,U42,U43,u44}
u5={海水冲刷,海生物腐蚀,风暴、地震,船舶、海冰等撞击}:{u51U52,u53,u54}
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例中提到的五大类因素与21个内部因素之间的层析关系如上表所示,构成了平台安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二、海洋石油平台安全风险实例分析
本文将对渤海八号海上平台进行实例分析。渤海八号海上平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近海石油钻井平台。平台建于1977年,设计服役期为15年,属于导管架钻井贮油生产平台,位于渤海内东经119。41,32'"北纬39。9’36"。通过实例数据分析,详细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海洋石油平台安全风险评价实例中是如何运用的。
2、1 计算因素隶属度
本例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各指标权重数,其结果如上表标示:
2、2 建立评价集
本文把评价集V具体分为五个等级,即V={很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并设有相应的评价等级分行向量C=(C1,C2,C3,4,C5}C={100,80,60,40,20}
2、3单因素模糊评价
(1)根据表,可以得出对平台安全影响的个因素的模糊矩阵R1、R2、R3、R4、R6和各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矩阵A1、A2、A3、A4、A5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模型Bi=Ai*Ri可以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Bi:
①“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1为:
B1=A1*R1=(0.2390,0.2345,0.3285。0.1870,0.011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B2=A2*R2=(0.2415,0.3290,0.2415,0.1880,0.000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钻井、完井作业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③“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3为:
B3=A3*R3=(0.1555,0.3135,0.0990,0.2000,0.032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④“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134为:
B4=A4*R4=(0.1820,0.2820,0.2740,0.2050,0.057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⑤“自然环境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s为:
B5=A5*R5=(0.2250,0.2655,0.3270,0.1745,0.008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自然环境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3)该平台安全风险综合评价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B为
B=A*R=(0.1950,0.2826,0.3034,0.1925,0.025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该平台的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2、4综合模糊评价
综合评分:W=B*CT=0.1950*100+0.2826*80+0.3034*60+0.1925*40+0.0250*20=68.512
中图分类号:TU6
建筑工程体量、高度、跨度越来越大,结构形式多样化,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复杂,人、机流动性大,生产条件恶劣,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不断增多,施工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因此,对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价,提出针对性的预控措施,对于安全生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每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从职业安全健康的角度看,建筑施工企业有更明显地区别于其它行业的特点。
1.1组织结构方面的特点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是固定的,即常设的,而从事施工活动的项目经理部则是变动的,即非常设的。
1.2施工活动的特点
施工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露天进行,直接受风、雨、雷、电等自然界因素的影响;②在大范围内分散进行施工活动,控制难度较大;③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施工,为不同的行业服务,涉及的行业要求、地方政府的要求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复杂;④同一现场往往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建筑施工或安装队伍共同施工,交叉作业,互相影响;⑤施工的季节性强;⑥人员的流动性大;⑦连续高强度作业,休息环境差。
1.3施工现场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的施工活动、贮存、运输、吊装,与生活区不能明显地予以隔离。供水、供电、道路都是临时的并多单位共用。设施是临时的,而且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施工总平面布置,管理难度很大。
2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
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等有关条款是进行施工安全重大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
2.1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重大危险源指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主要与施工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装置(设施、机械)及物质有关。主要重大危险源有:
(1)脚手架(包括落地架、悬挑架、提升架等)、模板和支撑、人工挖孔桩、基坑(槽)施工,局部结构工程或临时建筑(工棚、围墙等)失稳,造成坍塌、倒塌。
(2)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等大型起重设备的安装、拆除、运行过程中,因违规操作等原因造成的坍塌、机械伤害及物体打击。
(3)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空、洞口、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配系防护绳(带)等造成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
(4)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
(5)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吊)运等发生高空坠落、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
(6)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操作、防护不足等,造成人员伤亡、建筑及设施损坏等。
(7)人工挖孔桩(井)、隧道凿进、室内涂料(油漆)及粘贴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等。
(8)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要求、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员中毒意外;工地饮食因卫生不符合要求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等。
2.2施工场所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
施工场所周围地段重大危险源存在于施工过程现场并可能危害周围社区的活动,主要与工程项目所在社区地址、工程类型、工序、施工装置及物质有关。主要重大危险源有:
(1)邻街或居民聚集、居住区的工程深基坑、隧道、地铁、竖井、大型管沟的施工,因为支护、顶撑等设施失稳、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场所破坏,往往引起地面、周边建筑和城市运营重要设施的坍塌、塌陷、爆炸与火灾等。
(2)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倾斜、开裂、倒塌等。
(3)邻街施工高层建筑或高度大于2m的临空(街)作业面,因无安全防护设施或不符合要求造成脚手架、滑模失稳等坠落物体(件)砸死砸伤人员等。
(4)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设计方案、操作、防护等原因造成施工场所及周围已有建筑及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
3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大致由作业风险、地质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人员因素等组成,有时几种因素相互交叉产生,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
3.1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的失误,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如身体素质差异、身体状态(疲劳、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坏等。
3.2物的不安全因素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当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引发事故,这种可能称为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高处作业、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机械设备、材料等五大方面。
4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所有已经识别的危险源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风险的可容许性、确定风险等级,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4.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施工类,风险评价可以有定性评价、半定量评价及定量评价3类,一般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法与半定量评价法。具体操作方法有:
(1)直接判定评价法。如对照经验法、类比法、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
(2)安全检查列表法。如公司级、工地级、班组岗位与专项性安全检查表(起重机械、电气设备设施、吊装作业、明火作业、危险化学品等)。
(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4)故障树分析法(FTA)(或称事故树分析法)。以故障、事故、事件为起点,作为顶上事件,然后按照逻辑关系,分析其可能产生后果的原因、失效状态。
4.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LEC评价法
采取“打分”的办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数,然后根据总的危险分数来评价其危险性。危险性即用下式表示: D(危险性)= L×E×C
其中: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危险严重度。将收集的信息按标准评分,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D值,并按照分值区域判断其风险程度,D值越大,说明风险越大,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5结语
通过实地考察,搜集资料,用打分法对三个主要因素进行打分,运用公式计算出危险性大小,最后根据危险性分级原则定性给出评价结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减少了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危险源发生的基础性的工作,应当引起广大施工企业的重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一、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一词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提出并开始盛行的。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和企业。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包物流,传统的外包物流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则根据合约条款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的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据此,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合约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提供方根据契约规定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合约来管理提供的所有物流服务及其过程。由于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提供方之间的关系是由合约的方式确定的,第三方物流也常被称为合约物流(或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简而言之,第三方物流是企业外购物流服务的高级形态。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分析
1.物流合约风险
物流合约风险主要是指基于物流合约产生的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可能,这些违约行为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同时,对违约方而言,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或合约的约定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也是一种风险。由于物流系统通过多项功能共同来完成,经历许多环节,参与物流的当事人也很多,这样,在货物供需双方之间从事物流服务的经营者间有着复杂的合约关系。在所有物流参与者之间也有着复杂的风险分配关系。这些关系可分为物流服务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和物流服务商与信息系统服务商之间的关系。
(1)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服务需求方之间的物流主合约风险
(2)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分合约风险
(3)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同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约风险
2.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2)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3)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三、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识别
由于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企业通过一定的合约关系组成,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可以借鉴企业风险识别的方法。
1.风险问卷法
第三方物流服务辐射范围大,处理的对象多为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商品;客户范围广泛,既可能有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企业,也有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此外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甚至为顾客提供门到门的配送服务。其功能既包括需要经验和实力的运输、包装、加工、分拣等基本功能,又包括需要智慧和远见的物流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增值。这些都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中风险的广泛存在,甚至还可能错综复杂,可是专职的风险管理者由于其业务知识、精力所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第三万物流的
所有风险。这时企业风险问卷法就显示出优越性。
2.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因为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资金流上,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作为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工具。
3.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
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这种流程图对识别与分析经营活动的瓶颈特别有用。如在瓶颈处发生损失,将会中止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运用流程图来分析第三方物流的风险损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劳力、财力与物力等资源的输入,经过转换,产生了满意的物流服务,在此过程中对投入资源进行增值。
4.保险识别与分析法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风险管理研究学派就是从保险业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保险业的关系是同源同流。保险识别与分析法是借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协会等的专业人员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参考的方法。根据风险识别人员以及风险识别工具的不同,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又分为保险调查法和保单对照法。
保险调查法使用的风险分析调查表,常由保险公司、风险及保险管理学会等设计,交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填写;而报单对照法是将保险公司出售的保险单所载明的风险种类与风险分析调查表融合而成的问卷式表格,用以调查风险的方法。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实际上是借助了企业外部力量,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职业分析家的意见与服务。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第三方物流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种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以及第三方物流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四、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的法律防范
加强立法,建立我国的物流法体系。尽快出台物流业法。目前,国内没有一个配套的物流法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更谈不上统一,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也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所以加快我国的物流立法是十分必要的。有关现代物流法律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强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的原则和基础上为减少物流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合同风险的控制。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特别是市场调研和法律论证,保证项目在经济上和法律上都是可行的、有保证的。与客户签订明确的、有利的合同,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合同条款尽量对物流公司有利。通过签订合同,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2)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 建议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 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3) 对于诈骗风险, 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 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另外, 建议工商部门统一整治运输市场, 严格审查各物流托运公司的正规性; 建议公安部门能够建立公开的车辆信息平台, 将货车的驾照、车籍等信息公开, 以便物流公司能全面、真实地查证并获取车辆的档案信息, 以此规范运输市场, 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规范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嘉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参考文献:
[1] Chuanxu Wang, Amelia C. Regan. Risk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ugust 2002.
[2] Roshan Gaonkar, N. Viswanadham.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Management of Risk in Supply Chains.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2004.
[3]刘艳铭.货运险“代查勘、赔”的法律风险[J].保险研究,2005,6:25-28.
[4]陈勇军.国有物流企业如何应以物流市场国际化竞争[J].物流时代,2004,18:65-67.
Flows in the 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the third party the riskrecognition and the legal guard
Li Ka
当前人民银行对风险进行识别,主要是由各部门依据自身业务特点,按照是否可能产生资金、财产损失,由于失密、泄密造成重大危害,影响央行政策目标实现和工作效率下降等各个方面,界定风险的种类、起因和性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有关内容,当前人民银行的基本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资金安全风险隐患
一是在处理核算业务中,由于个别岗位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个人上机操作密码缺乏保密措施,甚至有的岗位人员为便于其他人员为自己临时业务操作,将个人上机密码告知部门内其他人员,在自己脱岗时,由其代办业务,导致业务处理一手清现象。二是在涉及资金核算业务岗位的人员配置方面,不相融岗位相互兼岗现象仍有发生。三是个人印章保管不严格,不能做到人走进柜落锁。四是在办理大宗物品采购过程中,存在提前支付货款、付款人与原签订合同的供货人不一致等现象,甚至出现付款时忘记扣回预付款现象。五是资金支出中存在越权现象。六是办理国库退库业务时对退库资料审核不严格,甚至发生预算退库收款单位与预算收入缴入单位不一致现象。以上问题均易导致资金风险的产生。
(二)法律风险隐患
一是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未能对申请资料进行认真审核,形成一些过期无效材料存在于提交的申请材料之中。二是行政许可未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收到申请时未向申请单位开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办结后未及时开具“行政许可决定书”或“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等有效文书。三是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底稿不规范,有的缺少检查人员签字,事实确认书上被检查单位未签字,或签字人不符合规定要求越权签字,还有的处罚决定书要素不全,决定书未明确被处罚人的权利,有的处罚决定依据不准确或不清楚。四是经济合同不规范,合同要素不全,标的物质量等未作明确规定。以上问题均易导致法律风险的产生。
(三)操作风险隐患
一是大宗物品采购不规范。仍有部分单位未将应纳入大宗物品采购管理的事项纳入大宗物品采购管理。二是在业务操作中漏签字、签章,导致发生问题后责任认定难。三是安全教育、监督不到位。有的单位驾驶员连续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单位未引起重视。以上问题均易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
(四)声誉风险隐患
在对外宣传或开展调研中,部分人民银行员工未对拟定的稿件充分论证,也未将其交宣传管理部门审核,擅自多家媒体投稿,导致一些失真、错误信息外传,易造成声誉风险。
二、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一)风险管理文化尚未真正建立
目前,部分基层央行工作人员仍把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汇总,认为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就是建立了风险管理机制,没有真正认识到风险识别、分析、评估等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常规业务和管理活动定期进行风险分析,缺乏对非常规性业务和管理活动及突发性事件及时进行分析的风险管理意识。
(二)风险评估标准不够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虽然指出了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但没有明确具体统一的评估标准,不同的评估对象有不同的标准,相同的对象也有不同的标准,有的以内部控制五个要素作为评价标准,也有的以内控的有效性、全面性、及时性和合理性为标准。缺乏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准,就不能对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
(三)风险评估信息交流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在风险评估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是尽管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信息日益增多,但报送的风险信息资料单一,仅限于各业务部门的内控制度汇编等资料,不能动态反映风险管理现状。二是风险管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较差,存在信息滞后现象。三是渠道不够畅通,平时交流很少,仅仅依靠评估前期准备阶段收集信息资料或进行临时流。
(四)员工综合素质与风险管理要求仍有差距
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无论是人民银行内审人员还是业务部门人员,多数只具备会计财务、货币信贷、调查统计、外汇管理等专业知识,缺乏风险管理知识方面的专门培训。二是专业知识更新慢,对新业务风险识别分析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套用老文件、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新情况,缺乏对新风险点的了解和掌控能力。
(五)风险评估长效机制有待强化
风险评估工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有的单位和职能部门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阶段性工作来抓,时紧时松,时断时续,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点未及时防控,对于隐匿的新风险点未能认真排查;在风险应对评价方面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再分析、再评价,已经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未能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更新,使风险控制方案所起的作用逐渐弱化。
三、强化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
(一)成立专业风险评估小组
基层人民银行要成立由单位内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担任的专业风险评估小组,定期对整体风险状况进行仔细评估,筛选出高风险级以上风险点,进行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管理。评估组应组织日常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分析,负责建立各业务条线的风险评估模型,收集整理风险评估资料,及时评估分析风险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行长和分管行领导要充分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保证风险评估工作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及时了解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各司其职,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协作,积极发挥作用。
(二)优化风险评估流程
根据基层人民银行风险种类的划分,操作风险在整个风险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操作风险的特点和风险性质,风险评估程序应采用由表及里、自下而上、从已知到未知的方式,依据操作业务流程分析,从基础岗位做起,从已知的风险延伸到未知的风险,风险评估流程图如图1。
(三)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对风险控制能够起实际指导作用。
1. 风险水平计量。风险水平的计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效果。实际风险水平与固有风险成正比,与控制效果高低成反比。
实际风险水平是实施内部控制后存在于业务岗位的剩余风险,应该是管理者和决策者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如果计算出的风险水平与设定的目标值有差距,就需要重新采取控制措施,然后再次进行风险评估,直至确认风险水平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2. 风险等级划分。对于固有风险可按风险程度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五级,按照风险程度和风险级别赋予固有风险不同的分值,如高风险值为1-0.9,较高风险值为0.9-0.8,中风险值为0.8-0.7,较低风险为0.7-0.6,低风险为0.6以下;控制效果评价等级(控制评价值)划分为优良、满意、有待改进、较差和失效五种状况,根据内控评价结论划分为优良90-100,满意为80-90,有待改进为70-80,较差为60-70,失效为50-60。
3. 风险评估方法。采取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办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业务流程分析,将复杂的风险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按照支配关系和影响程序度分组形成有序的阶梯式层次结构,可以将风险因素进一步细分,便于识别对风险点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风险因素。运用德尔菲法充分收集专家意见,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不断的修正,以提高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具体方法和步骤是:(1)岗位人员: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流程分析法,识别细分风险,对风险进行定性评价。(2)部门自我评估小组:采取定量分析方法,赋予评估分值。(3)风险评估部门:采取定性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汇总整理风险。(4)专业风险评估小组:采取德尔菲法进行评估,确定最终风险结果,提交定性风险评估报告。
前言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拥有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一套,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一套。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的规定,公司属于国家重点监管的化工工艺--合成氨工艺;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的规定,公司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有11种。公司在推行安全标准化过程中,研究化肥装置的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是否适用,如何真正掌控公司的重大风险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发生,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实现装置长、满、优经济运行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研究安全标准化风险管理作为有效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保障广大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实际意义。
1 安全标准化与风险管理
1.1 安全标准化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1.1.1 安全标准化
安全标准化(safety standardization)是为安全生产活动获得最佳秩序,保证安全管理及生产条件达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等要求制定的规则。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其核心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所规定的标准,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从而满足高危企业安全生产的市场准入条件。
安全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过程控制标准化(如图1所示):
1.1.2 风险管理
1.1.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风险的概念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现代安全理念和创新实践》一书中给出了关于风险的一般定义:在一定环境下,由危险事件引起,可能造成损失的概率。
1.1.2.2 安全标准化中的风险管理
实施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类风险,减少事故发生,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表1可以对比发现,无论是国内的安全标准化,HMEMS还是国外的安全管理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都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应当加强安全标准化中风险管理。
在《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标准中风险管理大致可以分为范围与评价方法、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风险信息更新、范围与评价方法。
1.2 风险管理、风险分析
我国的风险管理开展比较晚,过程比较缓慢,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面,先后提出了基于灾害系统论、模糊风险评价理论等。为提高生产安全工作中决策科学化的水平,各类风险评价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评价中,包括系统发生事故风险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工业安全管理、在线风险管理、运载火箭的重要子系统的安全分析、管道煤气工程安全评价、海洋平台的载荷评估等。
1.2.1 国际最新风险管理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活动的各种风险,并确定社会可接受的合理的风险标准,为系统安全分析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风险管理的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在安全风险管理领域,一项新的国际标准((ISO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已被国际标准组织(ISO)风险管理技术委员会制订完成,并于2009年正式公布。ISO 31000是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2004》为基础,实现了安全、健康、环境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体化,可以应用于任何企业、组织、协会、团体或个体等,并不特别限定于某些行业或部门,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其风险管理程序为(见图3)。
1.2.2 风险管理、风险分析过程
风险的回避、风险辨识、风险的转移、风险评价方法。
1.2.3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安全标准化风险管理在策划阶段确定风险评价范围、评价准则及管理责任后。应针对不同评价范围和评价目标选取适当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选取的评价方法既要简单易行,又要能适应危险化学品企业危险有害因素的特点,常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见表2。
结合以上评价方法和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及危险化学品企业特点进行分析,建议危化品企业在建立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初期,可首先选择4种评价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检维修、开停工以及其他作业活动进行分析;应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对设备设施进行分析;应用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LEC)对作业条件进行分析;应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对重点和关键的工艺过程进行分析。
这样,风险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基本覆盖了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生产全过程,并且符合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风险大、岗位多、设备设施复杂的行业特点,同时对企业来说简便易行,容易推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应用好这些方法。企业在熟练应用这些方法后,再逐步对其他方法进行学习和应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1.2.4 风险控制
风险的辨识与评价工作结束后,应按照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的要求开展对重大风险的识别与评价,确定重大风险;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作业条件重大风险,危险度评价等。并依据企业情况以及管理方式合理确定重大风险的控制措施。
2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建立安全标准化过程及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07年,公司荣幸被选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陶氏化学公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合作项目”试点企业,2008年8月通过了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的评审,初步建立起安全标准化工作体系。2010年至2011年进行安全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2012年3月通过了二级企业复评验收。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要推动和创建一级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安全标准化建设基础条件较差
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已运行18年,设备逐年老化,各种隐患突出。化工园区的建立周边危化品企业影响增加,作业环境相对复杂。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的大化肥装置建成两年,未正式投入生产,存在许多未知隐患。目前公司采用一套班子管理两套装置,人员协作相互调集未真正得到验证。这些客观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2.2 对安全标准化规范认识模糊
2.2.1 与现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重复
企业各级人员对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安全标准化和IS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大同小异,只要通过ISO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就不需要再开展安全标准化。抱怨重复工作较多,有效的将两个体系整合运行还需长时间的磨合研究。
2.2.2 对通用规范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特别是公司中层干部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学习理解不够,可能认为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车间没有关系,造成在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时出现安全管理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
2.3 风险管理不够完善
2.3.1 风险管理范围分类不清
安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分类未能体现人-机-环-管系统的概念。公司开展风险管理过程还存在少数人员参与,虽然在变更管理制度中有风险分析要求,目前很难找到相关记录佐证。危害因素辨识清单的范围不能完全覆盖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的范围。
2.3.2 风险评价方法应更加具有针对性
目前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风险评价方法还停留在采用是非判断法,危险可操作性评价法( LEC法)。重大风险的评价也是采用简单的是非判断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风险分析的深度、准确性、量化程度不够。风险评价方法对复杂的合成氨工艺的针对性不够。
3 建立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型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通过了安全标准化二级企业验收,力争创建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创建工作处在一个新的起步状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和《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评审标准》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运用先进风险管理的理念建立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型,加大工艺过程风险分析,运用先进风险评价方法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安全检查表等,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类、分级以及建立适合本企业的风险评价方法,最终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标准化。
4 结论
安全标准化有助于帮助企业建立安全运作模式,从而治理隐患,防范事故。风险管理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和核心。只有重视风险管理、全面认识风险、准确评价风险才能控制风险。有效开展安全标准化风险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一、施工企业的生产特征
因为建筑产品都是固定的,所以就注定了施工生产时必须是流动的,在同一工种的工人施工时,要在同一建筑体上进行相同的流动施工;另外工人在施工时还要在不同的单位之间进行操作技术相同的施工作业 ,企业的施工队伍则在多处工地、多处地区承包工程,进行区域性流动施工。
施工生产的投资额非常之高,例如:建筑物体积过于庞大、工期较长、并且当年的施工项目不能在当年完成交工;再加之生产周期长,施工作业还要求有一定的保养期,如若不然,会严重的影响到建筑物的质量。
一般建筑产品体积庞大,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在施工生产时极易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并且高空作业、地下作业及水下作业相对多些,因此非常受制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对企业施工时的安全有不利的因素,对机械设备也有极大影响。
施工生产任务获得的独特性。施工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性企业,必须先获得订单、得到工程预付款,才能组织施工。也就是说施工企业完全遵守“以销定产”的原则。
施工生产经营的特征决定了施工企业要面对诸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风险,因此对施工生产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至关重要。
二、施工企业风险类别及应对措施
(一)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风险
(1)业主方风险。工程的成立取决于投资者,投资者便是业主,是施工单位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工程的实施是否顺进行,效益是否能得到满足,业主都起着决定性影响。如业主是否在工程中随意使用权利,随意拖欠款项;亦或者干扰正常的施工程序,对于干预后的损失不予以补偿;甚至出现无力支付工程款导致施工单位的收入在经济上出现恶性循环。
(2)项目风险。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价格竞争是最大因素。现在竞争也是日趋激烈,有的施工单位在投标中,为了中标,不做前期工程预算,对投资、工程规模、施工技术等一概置之不顾,无论资质是否符合,资金是否到位就到处投标,四面出击。不再科学的分析利润、成本,预测报价。
(3)劳动力市场、材料市场及设备市场统称为要素市场,要素市场的价格风险就体现在这些市场的价格变化上,如果价格上涨,就会影响到工程总价,尤其是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更是影响巨大。因此,价格上涨对施工项目最后的盈亏具有决定性作用。
2、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管理层任用的风险。管理层通常指的是项目经理,受委托于企业法人代表。基本全权负责工程施工项目,因此,一名项目经理的任用直接关系着工程施工的安全、施工质量、工作效率及各项材料、人工等成本。如果项目经理缺乏管理能力缺乏创新能力,无疑风险将是致命性的。
(2)施工项目中存在的管理风险。通常工程都是通过总包来完成,工程本身一般都是大规模、大面积、技术方面高难度,在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所造成的风险案例也不少见。如果想控制住此类风险,就要在施工管理中实现风险转移。
(3)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施工安全无疑是每个施工单位最为重视的问题,也是各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质量决定安全成分,一个施工单位最怕的就是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因为它不仅仅是给企业的经济带来重大损失,更是给伤者及伤者家庭带来巨大不幸。因此,质量与安全管理风险是当前施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
3、财务中的风险
(1)成本风险。施工企业的风险中成本风险是尤为重要的。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的组成有多个部分,其中成本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项目作业过程中,成本的整体控制,是否能够按照原成本预算实施与控制,对施工项目中工程所需的实体材料、人工、操作设备等施工现场的直接费用是否可以采取不同情况加以控制;对项目部间接费的核算和控制能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对费用开支定制计划,预算开支,且对每一项目费用详询核定指标。
(2)资金风险。资金是企业运作的关键。工程款、保证金及各种垫资是否能及时回收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供大于求,法制与信用体系也相对不完善,致使企业巨额应收款无法及时回收。控制资金风险要加强对保证金、垫资款的回收。
(二)施工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的风险类别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总结如下(如表1所示):
[ 施工企业风险类别及相应应对措施总结 以上风险只是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冰山一角,工程施工的复杂性决定了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中将会遭遇诸多风险,在诸多风险中,它们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工程产品产生影响程度是有很大不同的。通过不同的措施具体实施,将风险范围最小化,风险系数最低化,风险目标要了然于胸,加强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保障施工生产的正常运作。
三、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流程
(一)风险识别
对存在于工程项目中的各种风险根源或不确定性因素按其产生的背景、表现特点和预期后果进行定义和识别,对不同的风险因素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识别技术和工具进行科学的分类,列出风险因素一览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甄别、选择、确认,把重要的风险筛选出来,列出正式风险清单。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之后,就应对所列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问题的系统模型,结合工程施工建设中的每一个风险的特征,运用概率技术、非概率技术、设定基准技术等分析方法,
风险因素有多大的风险需要进行数据化的定量分析,对风险发生的概率需要提前预算,及风险概率大小对施工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都要进行估算,这样,方可从中找出风险在项目工程中存在的关键,并做好风险评估相应的报告,为重点处理这些风险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可保障工程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三)风险响应
对分析出来的风险就应该有响应,即确定针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后,对已识别的风险运用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及其组合技术,制定合理、恰当、具体的应对措施,以便施工企业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四)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工程施工生产中一项重要工作。监控风险就是监视工程产品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进展和施工环境的变化,通过检查工程进展的效果与计划的差异来改善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施工企业的生产特征,详细梳理了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简要论述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流程。限于篇幅,本文对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未进行详细论述。本文对未来风险研究者进行风险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对企业风险分析师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估提供了指导框架。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宏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卜永军主编.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一本通[M].地震出版社. 2007.
[3]刘晓红,徐玖平. 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
[5]施工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薛东林律师文集 2012
[6]郭要强;赵永辉.建筑施工企业风险控制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8-25
近年来,检验检疫工作中遇到的质量安全事故越来越多,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使得检验检疫工作风险问题越来越频繁的被提起。目前,如何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认识、避免以及化解检验检疫各类风险已经成为检验检疫机构必须重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与范围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风险管理可分为外部风险及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和守法情况及其变化;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标准、技术以及合格评定程序的异同性;产品本质特性及环境信息;产品全生命周期相关方的质量控制及变化;管理相对人的信用情况;境外通报信息、疫情疫病信息、退货信息、媒体信息及其通过外部合作和行政互助获取的信息等。内部风险包括检验检疫相关制度和资源配置、业务管理模式、运行及通关机制;技术、手段和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作业指导书等建立情况;发生的重大工作质量事故或业务风险事件的情况以及执法者素质等。
二、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追求卓越绩效的客观要求
境内外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监管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检验检疫人员的素质、管理相对人的诚信缺失等,都会对检验检疫的目标实现产生影响。而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解决检验检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化解风险,提升应对能力,从而确保检验检疫实施总体目标的实现,做到通关快速、风险可控、监管有效、资源节约、质量提升。
(二)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实现严密监管和快速通关最有效的手段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采取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突出重点,重视对国外通报、退货调查、工作质量督察等风险信息和进出口业务数据的分析,及时风险预警和风险分析,有针对性地督促各业务管理部门加强相关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避免系统性、区域性和行业性问题发生,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参考。此外,还可以通过风险分析,提前实施风险布控。如对出入境货物采取临时紧急措施,包括口岸布控核查、暂停或禁止存在重大风险的货物出入境等,有效防范不合格货物传入传出的风险,实现严密监管。检验检疫部门通过风险分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收集的各方面信息情况,实施分类管理,提高了检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简化检验检疫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三、进出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一)出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对于出口产品的检验监管风险管理是指检验检疫机构确定出口产品的品质检验、数(重)量鉴定。安全卫生检疫、病虫危害检疫等风险,并将这种风险减至最低的检验检疫管理过程。出口产品检验监管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应用风险管理的科学思想,充分认识出口产品风险的客观存在并接受一定程度的风险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出口产品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管理,合理调配检验检疫机构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将出口产品检验检疫工作重点集中到对高风险产品出口的管理上,极力降低出口产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
1、出口产品风险因素识别
出口产品风险因素识别是检验检疫风险管理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步,如果一个风险因素没有确定,就不可能找出风险的源头,更不可能找出减少该风险的措施。根据对出口产品从生产制造到出口销售全过程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出口产品可能导致的风险因素可以大致概括为产品特性风险、企业风险、市场风险、检验检疫机构内部风险等几类,其核心风险是产品特性风险和企业风险。
2、出口产品风险分析
出口产品风险分析是评估风险识别步骤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可能导致的潜在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风险分析的常用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这里面包括了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针对出口产品不同的风险因素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应用上述的风险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出口产品根据其产品特性、生产企业及销售市场来进行风险分析。
3、出口产品风险控制
出口产品风险控制是在对出口产品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对出口产品风险的有效防控。对于不同风险类别产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利用风险管理制度尽可能减少出口产品的风险,从而更好的使检验检疫把关和服务相结合。
(二)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中的风险管理制度
近几年,随着我国进口机电产品的批次与金额日益增加,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的工作量也在逐步上升,并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外贸发展和保护人民健康安全等方面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的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模式中,一方面没有对进口机电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导致了检验监管工作无法确定工作重点,检验检疫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外贸易节奏正迅速的加快,而依然采用传统的检验监管模式则会降低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减慢通关速度。
同出口产品检验监管风险管理制度一样,进口机电产品也有风险影响因素,结合进口机电产品检验监管实际操作,在确定了风险影响因素之后,同样是要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进口机电产品的风险分析是对进口机电产品实施风险管理的依据与基础。由于机电产品种类繁多,单纯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很难对各种机电产品的风险作出评估,故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具体评估方法为在对进口机电产品各种风险影响因素采用定性分析后,根据机电产品具有作业频率较高,潜在危险危害性较大的操作以及安装、维修等通用作业等特点,对每种类型机电产品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加强风险管理制度所需采取的措施
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为总的原则,最根本的目的是明确组织对风险的态度,降低长期风险成本,使潜在长期收益尽可能最大化。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服务于建立现代检验检疫监管制度,有效解决把关与服务的平衡,以及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检验检疫管理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当前而言,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业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2011年以来,各直属局相继成立了风险管理处,首次明确了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但目前还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国的检验检疫业务的风险管理。为此,检验检疫部门应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构,统一全国检验检疫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
(二)着力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的人才培养
风险管理是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融合,对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一直以来,检验检疫部门都处在执法把关的风口浪尖,更加关注的是对具体进出口货物、物品的检验检疫货物风险分析,而对体系化的全过程的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思考的较少,掌握较为全面的风险管理理论的专家则更少。因此,应在全系统尽快开展风险管理理论的培训,增强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意识,让风险管理嵌入检验检疫的各项活动和过程中。
随着现代生活速度的加快,进出口贸易的日益频繁,检验检疫工作的逐渐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关乎国家的综合实力与企业的生命,风险管理是提高检验检疫工作质量,保障进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加快检验检疫通关效率的先进管理理念,既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重点的问题,也将检验检疫人员合理的分配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使得检验检疫工作真正的做到“寓服务于把关之中,在把关中体现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建春,吴穹,张金钟.机电产品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2.19(4):69―70
[2]高岳峰,王远,方敏,周后贵.进口机电产品风险分析及风险影响因素识别[J].检验检疫科学,2007,17(3):79―80
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与发展是电力企业的职责,但是随着电能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困扰电力企业的主要问题。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指导思想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重大创新。面对当前形势,电力企业应该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根据电网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电力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尽可能的消除电力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与隐患故障,实现电力安全风险的“可控、在控以及能控”的安全目标,以此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文章针对基于安全风险的电力技术措施与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力安全风险管理的概念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在实际生产与运行的过程中,客观的存在许多环境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人的不安全因素等安全风险,一旦这些安全风险因素失控,将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对电力设备以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电力安全风险管理指的是识别电力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的严重程度,并确定安全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安全风险消除,尽可能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以此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可靠的进行。因此,电力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对电力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隐形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诊断、度量,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尽可能地消除存在的安全风险与危险隐患。
2基于安全风险的电力技术措施与管理分析
2.1电力安全风险的诊断技术
电力安全风险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故障树分析法,其原理表现为:以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顶事件)为分析目标,采用逻辑演绎的方式对导致顶事件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进行分析,利用逻辑演绎联系各个原因,创建一个倒立的树状图形,同时标明各个系统以及单元故障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概率统计法进行故障树的定性分析,这样能够获得基本事件(底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顶事件的最小割集,以此判断电力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风险;(2)危险点分析法,该种安全管理方法属于逆向思维,即在作业之前,分析可能导致安全风险发生的所有因素,并制定防护、警示以及隔离等措施,以此防止安全风险的发生,降低对人身以及设备造成的损害,危险点分析法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的事故预防水平与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致使其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众多电力企业中;(3)安全性评价法,该种安全风险诊断方法是利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度量以及预测电力系统是否存在安全风险,并且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电力系统的安全风险划分等级,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其目的在于追求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最小的事故损失以及最低的事故率,安全性评价法需要借助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等措施,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协作,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尽可能的降低安全风险造成的影响。
2.2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控制方案
电力安全风险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力现场作业风险控制,现场作业风险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降低暴露率的措施,包括统筹安排作业计划、实施状态检修、延长检修周期、加强设备保养与维修;降低概率值的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安全管理、防止出现交叉作业、完善现场安全设施、创建完善的安全奖惩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按照消除、降低以及个体防护的顺序,进行安全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设备安全风险控制,设备安全风险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常采用风险预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方式控制设备安全风险;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应该采用电气预防性试验、增加设备巡检频率、提高设备维护管理水平、采用具有自动检测功能的设备、实施在线检测等。
2.3实施“三措”“、两票”
“三措”指的是技术措施、安全措施以及组织措施,三措在保证电力安全方面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以及现场性等优势。对于针对性,指的是制定“三措”时,应该准确的找出保证工作安全质量的关键点、安全风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根据本次工作的关键点以及风险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技术、安全、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多重保证;对于现场性,指的是应该根据本次工作任务、现场环境等制定相对应的“三措”,不同工作的“三措”存在差异;对于可操作性,针对性以及现场性决定了“三措”的可操作性,同时也是实施“三措”的根本与价值所在。“两票”指的是工作票与操作票:对于工作票,明确本项工作由谁负责,控制哪些人员;采取怎样的安全保障措施;由谁对电网运行方式进行调度;工作结束后由谁验收;安全措施由谁拆除;送电工作由谁负责等,即通过工作票,能够实现对工作任务的布置、组织、协调、措施以及验收等整个过程的控制;对于操作票,通过操作票可以控制一次设备的运行顺序、备用或者停用状态,安全措施的布置以及拆除,并且通过命令人、监护人、操作人的相互监督,能够实现对整个控制过程的控制,以此保证设备操作的正确性,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此保证电力工作的安全性。
2.4培育具有安全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安全风险意识
通过创建具有安全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能够将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对电力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多方面的管理,有效的改变传统的安全风险事后管理的现状,通过加强企业安全风险意识,能够将安全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创建科学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安全隐患等进行预测、判断以及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将安全风险与隐患等消灭在萌芽阶段,尽可能的降低安全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这种未雨绸缪、事前控制的安全风险管理方式,能够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见培育具有安全风险意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电力安全风险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保证电力安全,电力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提高电力安全风险系数。基于安全风险的电力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能够实现对电力生产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使电力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以此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梁威.如何加强电力安全生产技术的措施[J].科技传播,2014(9):80-81.
[2]李广生.浅谈电力安全风险工作的重点[J].价值工程,2010(27):148-149.
[3]莫廷昭.基于风险理念的电力技术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0):139-140.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
R=f(P,C)(1)
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3、总结
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的动态过程,与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启动、规划、实施和结束阶段密切结合,渗透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之中。在企业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能够促进各单位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能为企业提供安全的经营环境,能够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大胆创新、探索性地恰当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已成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强安全保障、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符志明:航天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符志民著:研发项目开发风险种类和风险事件[M].管理与改革,2002
一、风险管理系统模式的内涵
风险管理是指在意外损害发生后,能够使企业财务稳定、经营上正常的有效利用方法;是对威胁项目目标实现的一切因素予以确认、评价和经济控制的方法。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施工中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己所用。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第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首要步骤,通过一定的方式,系统而全面地识别出影响建设工程目标实现的风险事件并加以适当归类。风险识别的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专家调查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初始清单法、经验数据法、风险调查法。
第二,风险评估。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关键在于如何去利用、控制、管理。要想进行管理,风险评估分析是必不可缺的工作。通过风险评估分析,找出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并分析任一决策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化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对工程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或损失严重程度。
第三,风险分析。为了解风险的准确情况和确切的根源,尤其是I级风险,必需进行深刻的分析。风险分析是指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处理不确定性的过程。风险管理者应辨证地看待风险分析的结果。
第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风险、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对于工程项目进行风险控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减少风险、避免事故发生,最终减少或避免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或者说是对风险的回应或分配。
二、我国煤炭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一)煤炭工程项目的特征
煤矿是一个高风险高危险的行业,属采掘业,以天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煤炭工程项目与其他工程项目相比,有如下基本特征:
1、煤炭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一般的煤矿建设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投资额巨大,要求加强建设项目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2、煤炭工程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及其后果都具有不确定性。表现在:风险事件是否发生、何时发生,以及发生后造成的后果怎样都是不确定的。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多。地下赋存的岩层和煤层是复杂的,因此随着采掘工作面向两翼、向深部移动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复杂情况,诸如岩层、煤层、顶底板、水、火、有害气体、煤尘、地压和地温的变化,对正常生产影响较大。但人们可以根据历史的记录和经验,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分析预测。
3、煤炭生产一般在地下进行作业,工作地点狭窄,准备与生产同时进行,且煤炭企业的生产是大量重物的转移,运输起来比较复杂,生产所需的资源消耗很大。
4、煤炭生产过程中主要物资材料的消耗不构成产品。煤炭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主要材料如木材、水泥、钢材等,只是一种耗费,不构成产品(煤炭)的实体,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成本管理。
(二)煤炭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
1、煤炭工程项目不可预见因素多。煤炭项目工程由于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更新快、参与人员多以及受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必然存在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如项目在建过程中施工图纸修改频繁、周边环境、社会环境、气候因素等,都对项目能否按计划施工带来影响。
煤炭工程项目具有的复杂多变、安全环保问题突出和可预测难度较大的这些特点,使其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煤炭项目从筹建到竣工开采使用普遍具有涉及面广、项目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占用多、内容复杂等特点。一项煤炭工程在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建设实施及移交运行各个阶段均可能遭受风险。
由于煤炭属不可再生性资源,煤炭资源所有权属国家。国家除对煤炭资源有严格的立法外,全面推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设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对矿产资源税进行调整、建立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并实施资源勘探和开采许可证制度,管理体系较为严格。因此煤炭项目风险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2、煤炭企业施工中的安全风险。工程风险与工程项目的投资施工和使用是相伴而生的。生产量越大,工艺越复杂,施工风险就越多。煤矿生产从投产到枯竭需要几十年,工程可能涉及建井、开拓、回采、通防、机电等多个工种以及不同专业的接口衔接,因而工程施工过程出现操作失误、工程缺陷、人员伤亡、设备材料坏损等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生命线。在煤炭项目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受地质状况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存在着发生水、火、瓦斯、顶板、煤尘和冲击地压等多种自然灾害和违规作业的可能性,并由此形成安全风险。
瓦斯浓度达到5%-15%时就会引起瓦斯爆炸,因此采掘空间内瓦斯浓度不允许超限(很多煤矿规定不超过1%)。引起瓦斯爆炸的原因很多,其中瓦斯突出是一个重要原因。瓦斯突出是指井下采掘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煤层所含瓦斯气体在瞬间涌出,甚至可以在1分钟内涌出上万吨煤或岩石,上百万立方米瓦斯,高浓度的瓦斯气体遇上高温热源时,就会形成瓦斯爆炸。
只要是在井巷掘进及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接近或沟通含水层、含水断裂带、地表水体、溶洞、被淹巷道、陷落柱而突然产生的突水事故称矿井突水。
冲击地压是指受采煤活动的影响,矿井及周边地壳发生变化、移动的现象。造成煤矿冲击地压的种类主要有顶板断裂冲击地压、断层冲击地压、煤体冲击地压等。矿工不按安全操作规程违规作业也容易造成煤矿事故的发生。
3、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煤炭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管理体系,具有规范性、程序性、技术性和连续性的特质。煤炭企业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不够更新。由于受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煤炭企业内的一些干部职工想问题、干工作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发展意识。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创新性。我国的煤炭企业由于长期处于国家的集中管理和控制,煤炭企业习惯于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致使创新意识弱化,操作性、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战略策略不能很好的把国家政策法规与企业现有的发展现状有机地结合起来。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落后。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直实行粗放的管理模式,虽然近几年来对信息化的重视有所提高,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产品基本上仍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销售,因而煤炭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生存危机意识。
4、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是指在项目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经营者的行为疏忽,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获利能力。经营管理风险包括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管理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设备更新水平、固定资产增长率、产品集中程度等等。
(1)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而稀缺的资源,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员工的能力、工作意识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水平。
(2)煤炭公司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以电厂为主,主要客户销售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市场的变化,重要客户的流失或需求变动将对未来销售产生较大影响,形成对主要客户依赖的风险。受价格利益的趋动,部分煤炭企业急功近利,盲目提升产量。同时随着新能源的开发,煤炭的需求增长幅度将逐步减缓,是今后煤炭企业发展必须重视的一个的问题。
(3)煤炭工程项目收入来源于煤炭销售收入,若煤炭市场发生重大波动,或由于替代能源研发导致煤炭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或产品升级,将直接影响项目收益状况。煤炭售价主要受煤质、市场供求、外部运输条件和服务态度影响。煤质不稳定,市场供过于求、运力不足、服务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售价下降。
(4)煤炭工程项目机械化程度较高,机电设备门类繁多,设备维护、更新对煤炭安全开采有着重要影响。
三、煤炭企业风险的应对措施
第一,避免产量风险。在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首先成立项目风险管理小组,聘请有资质的地质勘察队对煤层的走向、倾角、厚度、层数以及煤田范围内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查,探明煤的地质储量,并精确计算其可采储量,以避免资源储量不足风险。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咨询单位设计几个可行的煤田开拓和工艺布置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出最优方案,并结合煤田可采储量、外部运输条件和市场供求情况确定矿井的设计年产量,以避免产量风险。
第二,防微杜渐,预防工程安全风险。在项目的投产运行阶段,首先,保证环保、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派专人负责维修管理环保、安全设备。定期检测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发现超标,及时治理,切实保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应符合环境总量控制要求。尽可能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对地表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注重场区周围的绿化,预防环保、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加强井下瓦斯浓度的检测,当矿井或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较大,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合理、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现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和开采有煤或瓦斯突出危险煤层时,必须建立地面永久抽放瓦斯系统或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再次,加强科研,对常见的矿难事故机理进行研究,找出针对性强、成本低的防范措施,并及时应用于实践。最后,加强安全培训,矿工每次下井前,要温习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安全意识。此外,通过购买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工程保险等转移风险。
四、结论
有位先哲曾经说过:“福兮祸所倚”。这句话辩证地揭示出“福与祸”,或“机遇与风险”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煤炭工程项目中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它们可能给施工项目带来时间,资源和金钱方面的潜在损失,在当前我国施工企业风险意识淡薄,风险制度滞后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对施工项目中的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和分析控制,无疑对施工项目合理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效益是有益的,这也有利于
增强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高平,陈远祥,周直.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指标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3).
2、任宇,任伟民.工程项目采购成本控制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2004(4).
3、蒋晓静,黄金枝.层次分析法在建设项目风险管理中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5(2).
4、方俊.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的风险分析与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油气长输管线是指石油、天然气从产地、储存站到使用单位之间长距离传送的管道线路。然而,由于管道输送的介质通常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腐蚀性强的特性,使得油气长输管线建设和运输生产过程具备一定的风险。在国际天然气管道和危险液态油管事件中,我国的管线失效率低于欧洲环境、卫生安全石油组织(CONCAWE)公布的标准。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石化工业安全生产制度建立与健全产生的卓越效能,另一方面也与石化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油气长输管线介质性风险的管理息息相关。
1 油气长输管线的介质特性
石油、天然气的长输管线是我国管道输送中最重要部分。在国际上,通常把外界的破坏、介质腐蚀、构造失效、自然灾害、失误操作和其他未明因素六大类视为油气管道运输中可识别的基本风险类型。而我们在此突破传统的管道可识别风险一般分类,以与油气介质相关的风险因素特质和其管控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1.1 介质运输过程的连续性
经过处理的油气具备流体的特性,这让管道运输的快速和连续进行成为可能。以输气管道为例:长距离输气管线主要由集输管网、燃气净化装置、输气干线、压气站、分输阀室、分配站、管理维修站、通讯与遥控设备、阴极保护站,以及管路附件等组成。如此众多的环节都是为了保证从原料输入到产品的输出过程中其介质运动保持高度的连续性;相反,如果油气介质连续运输过程受阻,其产生的破坏往往也是整体性的。
1.2 介质处理工艺的复杂性
油气产品从地下开挖采集到原料加工、分类、净化、输出,要经过系统而繁杂的加工单元。其间,油气介质的处理过程规模大、流程长,各种反应容器、塔架、管槽、储罐、压缩机、离心泵等均以管道沟通连接,从而形成了工艺复杂的介质运输和处理生产线。简言之,油气介质的物理形态和化学成分在管道运输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极其复杂的工艺处理技术保障。
1.3 易燃、易爆性
火灾和爆炸是油气介质在管线运输过程中始终潜在的巨大隐患。管线运输的介质从原料、辅料到半成品、成品通常都具有易燃、易爆性。常见的天然气、原油、重油、及各种烃类等,它们的燃点和爆破限阈值较低,通常以液态、气态或尘雾状态转移,一旦运输过程中有操作失误或设备问题而发生泄漏,遇到空气中的氧气或明火、甚至手机按键发出的静电火花,都会发生燃烧或者爆炸。
1.4 高温、高压性
管线运输因其距离较长,起点气压值通常在1.0MPa到2.5Mpa之间,并且每隔一定地段要设中途增站,以便保持长输管线恒定、连续的输气压力。常见的油气介质如乙烯的运输必须在高温、高压进行。根据不同需要,其最高温度达到1000℃,最低有零下170℃;其操作压力值在0.07MPa到11.28MPa之间,最高压的聚乙烯甚至达到300MPa左右。高温可能使管道金属结构发改变,造成设备机械强度降低;高压虽然可以提高油气运输效率,但金属管道材料易在高压下产生疲劳,造成泄漏;高温、高压还能加剧含氮、氢的油气介质对于钢质管道的腐蚀,造成渗漏或爆炸。
1.5 腐蚀性、易泄漏
长输管线中的油气介质因含有酸性硫化物,容易引起管道内壁的腐蚀。在高温、高压下,长输管道的焊缝、套管、转弯、固定墩件等地方都是容易遭受腐蚀的弱点,也是易发生泄漏的地方。而一旦泄漏发生,除了易燃、易爆外还有大量有毒成份会伤及人畜。如常见的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油蒸气、苯胺等[1],这些有毒介质是油气运输过程中必要成份,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风险防范。
2 油气长输管线介质性风险管理与应对
风险管理,通常指决策者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以及控制风险幅度和风险频率所采取的策略与方式。[2]在风险管理中,无论是危险分析还是风险控制,其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对于风险性事件连锁反应的认知之上,这样才可以把管线操作者、管道机械、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等信息进行综合考量。2.1 ATA方法对于管线风险度的识别
事故树分析(Accident Tree Analysis)起源于美国电话研究所对于导弹发射控制系统的研究,后来广泛应用于各种安全系统工程事故分析。在油气管道安全方面,首先把分析对象即天然气管道和危险液态油管事件列为“顶上事件”,然后系统地、逐层地调查导致顶上事件的所有因素,并把查明的事故可能性因素用逻辑关系连接起来形成树状图谱。而基于事故树描述的事故风险性成因便于定量和定性研究。比如,用定性分析法计算出油气管道危险因子的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由此来确定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还可以通过定量法以介质风险的或然率来确定管道事故发生的概率。[3]有学者曾经以四川地区为例探讨了基于“事故树分析法”的长输管道泄漏原因,发现了管道老化和介质腐蚀竟然是天然气事故的最主要因素。
2.2 LEC评价方法对于管线风险的评估
我国的油气管线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来源于欧美对于油管的经营经验。其中LEC评价法,是对危险作业环境中的潜在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通常用风险值D来表达危险的权重,而D是多项危险因子的乘积。其中,因子L表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因子E表示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度,因子C表示事故产生的后果。在复杂的油气管道参数列表因子中,比如管道承压极限值、油气温度限阈、管道深度土壤电阻率、防腐阴极保护的最小电流密度等,其因子乘积越大则该管道潜在危险性就越大,必须增加各级安全措施,减小LEC因子增大的可能性。
2.3 长输管线EPC模式下的风险控制
当前,国内外大型石油企业广泛采用 E P C 模式进行管道建设。E P C即设计、采购、施工(Engineer,Procure,Construct),是一种以总承包商或其联营体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设备和原料采购、施工、设备安装和调试,以及运行的全过程的总承包模式。其优点在于工程造价的清晰管控和工程管理的前后有序协调。[4]对于油气长输管线来说,让EPC承包者来继续承担该项目生产运行阶段的管理工作,不但能够减轻业主重新搭建管理机制的负担,更可以让参与设计和建造的一线职员严格把控管道的风险区,有利于防范和处理油气类介质的腐蚀和泄漏风险。
2.4 石油化工HSE模式下的风险回避
2001年4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也实施HSE管理体系,即世界著名的健康、安全和环境(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通过落实领导安全责任制,强化职员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往复式地逐级审核纠正,达到减少操作失误、持续优化工作环境的效果。HSE体系以预防为主、突出领导承诺及全员参与,用在油气管线介质风险管理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排查、回避。油气管道运输中推行HSE管理模式必须认真落实事前的风险分析,对介质性风险和其它不确定因素进行多方位合理推定,确定可能的危害性从而采取必要的风险回避手段。 [5]主要是以些防范油气介质的腐蚀与泄漏事故发生。
3 结论
总之,输送距离长、牵涉地域广的油气长输管线是当代世界能源快速、安全传送的的重要通道。作为现代运输行业风险性较高的物流模式,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油气管道风险管控机制至关重要。而在各种先进风险管理模式有效运营之下,确立以防腐蚀、防泄漏为主的管道介质性风险应对机制,是保证长输管线安全运输生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 米子男. 化工、石化企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D]. 大连交通大学,2006,6
[2] 何德强. 水电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及选择[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03(8)
[3] 全民,王涌涛,汪德.事故树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