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培养目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这个章节、这节课学习活动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是调控学习方向的准绳,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监控和宏观调节作用,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一旦设定,教学目标反过来对教学活动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一节课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创造性思维被有效激发,有利于知识生成和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学目标有如下几个功能.
1.1导向功能
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叠加起来就构成了整个高中物理学科的学科目标体系,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物理学科实施教学最为可靠的依据,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
那么这个目标的导向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
我们教师在设置了教学目标后,学生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必然是对目标的达成度有一个有意注意,导向功能就是通过师生对的注意来实现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来,而且还会尽量去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
(1)教学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有序的,学生知道要做什么,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
(2)教学目标将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物理知识、规律的强化和记忆.
(3)量化的教学目标达成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在知识学习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指引功能
教学目标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备课的项目而存在,他对教学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引性.
(1)某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是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如某一个物理知识的掌握或这节课学习的结果,那么,这节课在实施方案上可以选择接受学习和讲授教学,借此提高课堂容量和教学的效率.
(2)某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是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学习的过程或获得探索某一类物理知识的经验和方法,那么,这节课的实施方案上可以选择发现式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发现、去感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性.
当然,高中物理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科学的选择.
1.3标准功能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的怎么样,如何自我评价和检测,教学目标就是个评价标准,预期的目标有没有达到,达成度为多少,都是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的.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教学目标达成度反映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
1.4激励功能
(1)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在的需要趋于一致时,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也是满足自身内在需要的过程,此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要学”,学习内在动机水平一般很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趋于一致时,此类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乐学”,明显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正情绪,学生会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
(3)当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的难度与学生能够完成的难度相符合时,学生在经过努力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成功”的感觉更能容易推动学生的物理学习进程,而且学生的学习动力维持时间更为持久.
2制订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化.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行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与归宿,使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4)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有利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
(6)有利于成为教和学的评价依据.
3设计案例――《平抛运动》教学目标设计
3.1三维目标
3.1.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抛体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②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
③理解平抛运动的规律,知道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④会确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⑤能够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1.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经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规律,实例分析等环节,掌握科学探究一般方法
②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等效思想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力,是通过后天培养,人类特有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的动机。①成就动机包括自我提高力,认知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其是学习动机的核心部分。美国的麦克莱兰(Mc.Clellamd,1953)指出评价成就动机的三条标准是卓越的社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方式完成任务。②根据以上理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我国的招生体制,使得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也很差,成就动机很低。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高职学生的成就动机。作者经过多年教学的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现介绍如下:
1 明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提高学习愿望及动力
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清晰的将这个教学目标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原因在于如果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通过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因此,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就要实施目标教学。我们在传统的病理教学中,虽然也有目标教学的意识,但一般都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清晰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课前也很少进行预习,因此学生不清楚老师在课上要讲哪些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因此就很难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结论,要取得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就必须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即要紧扣教学大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目标的导向功能,检测功能与激励功能得以实现。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都会很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要将长远学习结果按优劣分类,反馈学习结果一般有三种形式:(1)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2)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反馈。(3)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反馈。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不管采取何种反馈评价,都要秉着及时有效的原则,学生越早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会越早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力及愿望。反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反馈,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就很难有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学习就很难进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不断反馈的过程中,很容易取得成功的经验,从而就会产生进一步获得满足的愿望,这样就能使学生的潜在的能量转变成为行为的推动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内驱力的目的。③以求知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会非常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2 克服学习困难、创造问题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动力是对知识的渴望,故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知识间的连接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困难,并积极帮助学生克服,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要诱导学生克服困难,不回避困难,告诉学生虽然克服学习困难会很痛苦,但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高职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潜能,在高职病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环境,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依靠固有的方法及知识,这样能更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思想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强,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的病理教学中,在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前,通常都会提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形成一定的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除此之外,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如答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己的自尊心,使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提高。
3 加强人生观教育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在高职病理教学中,学生最初的学习动力会来自好奇心,但好奇心会随着知识的积累及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失去作用,这时,信念和理想会取代好奇心成为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在高职病理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因此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故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使其知道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样能直接推动学生的成就动机。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习动力也会永不枯竭,将来也会取得可喜的成就。
4 应用多种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如具有自信心,就会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也会充分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有资料显示,一个人自信心的强弱能直接影响这个人的成就动机。④因为通过实践证明自信心的建立与过去的学习成绩,失败的经验,在集体中的地位等有密切关系。例如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会为自己设立很高的学习目标且会有很高的理想抱负。相反,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不是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太低就是目标太高,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学会客观地评价事情,如事情成功,要归功于自己能力强,如事情失败,也不要轻易气馁,要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成功,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成就动机必然增强。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在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信的几种方法,具体如下:
(1)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我们在病理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偏见,不要只注重提高“优等生”的成绩,也要对所谓的“差生”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差生”之所以差,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周围同学老师的偏见,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导致“差生”对自己的认识也会出现偏差,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对其加倍关怀,经常找其谈心,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鼓励学生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我能行,我能学好”的自信心。
(2)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教师在课前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使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使自己的记忆能力增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多思、善思,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讲授病理知识,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病理联系临床,从而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后,自信心也会随着提高,面对问题时,也会表现出应有的自信。
注释
① 樊帮林.高职病理目标教学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33):229-230.
新课程改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说最具冲击力的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面对职业高中学生数学知识相对薄弱的特殊性,“知识与能力”一直是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素质教育又把“过程与方法”植根进了教育行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众多人开始思考,在职业高中数学课堂中,该如何有效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
要提高一个人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就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严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结构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能力。而数学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力工具。因此,要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素质,就必须使他们学好数学课,同时数学课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1、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职业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数学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和乐学心境。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兴趣入手揭示课题,进行讲解。通过实践证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不断的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数学,不断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
2、独立的思考空间,赋予学生更多感悟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严密的,众多公理、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看上去十分枯燥,但其背后却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这些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积累的认识经验。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数学海洋中的精华。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围绕数学学科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及其丰富的内涵,囊括了人们情意领域的所有方面。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构建学习目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下给出了具体的达成目标,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要包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喜爱等。2、自信心和意志力。主要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3、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主要是指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及习惯。这些具体的目标是结合数学自身特点提出来的,与学生学习数学直接相关,是数学教育的灵魂。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遵循情感养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内隐性、主观性等特点,它不像“知识和技能”目标可以量化,可以通过讲授和练习来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一种情知互促型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把学生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积极的态度,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1、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职业高中的学生有以下特点: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同学数学成绩十分不理想,受到来自教师、家长、同学以及周围人的歧视。他们不是中考的胜出者,而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对于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对学校教育没有兴趣。同时,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对人所造成影响的因素越来越繁杂。正处在心理转型期的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而乱,见识广而杂,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具有多元化的倾向。因此职业高中学生思想和道德更多时候处于困惑和矛盾中,使那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迷惑;不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在侵蚀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些给我们这些数学学科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并在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体验,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学生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在教学中做一个充满激情、热爱钻研的数学教师;做一个与学生有着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的数学教师;做一个快乐、振奋,充满人格魅力的数学教师。
3、数学课堂融入生活,认识数学的价值。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生活化、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关注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乐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喜欢用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从生动的感性材料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有意义的情境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学会了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的存在,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职业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和领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未来来审视今天的职业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始终走在伟大时代的前面。(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
1.引言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构建“双基”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仍然是实现新课改给予其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每一位高中化学老师面前的首要难题。
2.构建双基体系的具体途径
在时间与空间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诱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这便是高效的化学课堂。
从高中生的角度说,高效的课堂,是高中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课堂,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从高中化学教师的角度看,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的思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高中化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务必确保高中生积极主动参与;最后,在教学进行中,任课老师必须做到适时地检测、跟进、反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下面我就如何构建“双基”体系,形成科学思维,形成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谈谈观点探究。
2.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针对性。
高中化学教师在做到以上三点之后,还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管理好学习目标,努力让每一位高中生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当堂练习、当堂掌握、当堂完成,而不是过多地寄希望于课后的死记硬背。高中的学习时间本来就是相当紧迫的,有些化学老师却往往比较喜欢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讲公式、习题,不仅让高中生听得昏昏欲睡,而且挫伤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老师占用的太多课堂时间,许多学习目标并没有当堂实现,这就要求高中生课后拿出大量时间完成,这无疑大大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务必做到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合理地管理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2.2注重课前预习,打造高效课堂。
预习效果将直接影响高中生接受新课的程度,间接影响新授课的教学效率;预习不仅是学习新课的基础,而且如果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环境,预习这个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预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中化学老师往往不是那么重视预习工作,没有对学生的预习做到严把关,有些高中化学老师甚至忽视了预习这个环节。要想强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务必让高中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更要对高中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督促,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与策略;而且要对其预习工作进行相关指导,制定相应的预习目标,使其进行有目的的预习,让高中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2.3督促自主学习,强化自我提升。
评价一个课堂是否是高效的课堂,不是看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教授了多少知识,而是看高中生在这一节课学到了多少知识。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教学首位,让他们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
要想构建“双基”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时间都交给高中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安排,做到“精讲、少讲、多练”,创建“高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在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时,授课教师首先要引导高中生进行相应的练习与交谈,让他们对这节课的主题进行一定了解;充分利用高中生自身的特点,对其自主学习进行相应强化训练;最后,在大量的活动练习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再通过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自测题目,对这节课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巩固与反馈。通过这种形式,不仅逐渐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他们发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情,反而学习可以变得如此轻松、快乐。
2.4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STS是由科学、技术和社会这三个词所对应的英文词汇的首个字母组合而成的,其含义是在既有社会和技术条件下,合理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其主要的教育理念是将学生对自然界的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明白科学、社会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换言之,STS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科技价值观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STS教学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方向,也就是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总趋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和应试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比,STS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其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教学中STS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1.从实际出发,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
在现行教材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有关生物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内容,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结合相关内容,在教学中穿插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众所周知,生物科学的发展史较长,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为生物科学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学者,以及其学术成就等。
(2)注重理论教学,介绍生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和探究能力。
(3)强化与生产生活的联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应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生物科技的教育,提高学生果树、食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水平等。
2.把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实践课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修课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由于其是全体学生均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在必修课上进行STS教育理念的渗透,收到的效果会更好。按照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让学生更好地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把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从而更好地开展STS教学。
(2)开展选修课,提升STS教学的层次性。选修课以课堂教学为主,可辅助以实习、参观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因此,开设选修课有助于更好地开展STS教学。由此,也可以看出,选修课有着较好的层次性,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的时间和地点等合理开展STS理念的渗透。
(3)增加实践技术课,体现STS教学的多样性。生物科学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因此其是开展STS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夯实学生生物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人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沟通交流、协作互助,合作能力已成为人才所必备的内在素养.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又离不开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互助.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个体自主学习和个体之间有效合作相互融合的过程.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离不开学生相互之间的有效合作和互助.合作能力是学生获取才干不可或缺的学习技能之一.高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忽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提供学生合作学习活动平台.同时,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不愿与人交流、与人合作.高中数学新课标对高中生数学合作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高中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势在必行,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实践探索.下面我根据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平面向量章节教学中高中生合作能力培养这一主题进行论述.
一、抓住平面向量知识内容重点,搭建高中生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平台。
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生缺少进行互助协作的平台,缺少深入合作探析的实践.根本原因在于高中数学教师认识上和行动上不予重视.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平面向量章节教学中,应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设置合作探知教学情境的方式,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互助、实践探知的活动过程中.
如在“平面向量内积的定义”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在认真研究、分析该节课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让学生先自主开展新知概念、性质的感知活动。然后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如图所示,一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产生位移S,那么力F所做的功W=|F||S|cosα.(2)这个公式的有什么特点?请完成下列填空:①W(功)是多少量,②F(力)是多少量,③S(位移)是多少量,④α是多少.(3)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功的计算公式”吗?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合作探知该知识点概念性质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自主探析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教师所创设的合作探究实践平台,实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及师生之间合作探知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内涵要义有效掌握和深刻理解.
二、强化平面向量解题策略归纳,积累高中生合作学习活动学习技能。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良好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支持.解题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技能锻炼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平面向量教学中,要将问题案例解题策略讲解,作为培养高中生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抓手,重视对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将合作探知解题策略活动融入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有序高效开展合作探知活动,及时对学生合作探知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促使学生形成合作探析平面向量问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为有效探知提供科学指导和策略保障.
问题:如图,设抛物线C:y=x■的焦点为F,动点P在直线l:x-y-2=0上运动,过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且与抛物线C分别相切于A、B两点.(1)求APB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2)证明∠PFA=∠PFB.
解:(1)设切点A、B坐标分别为(x■,x■■)和(x■,x■■)(x■≠x■),
切线AP的方程为:2x■x-y-x■■=0;
切线BP的方程为:2x■x-y-x■■=0;
解得P点的坐标为:x■=■,y■=x■x■.
所以APB的重心G的坐标为x■=■=x■,
y■=■=■=■=■
所以y■=-3y■+4x■■,由点P在直线l上运动,从而得到重心G的轨迹方程为:
x-(-3y+4x■)-2=0,即y=■(4x■-x+2).
(2)方法1:因为■=(x■,x■■-■),■=(■,x■x■-■),■=(x■,x■■-■).
P点在抛物线外,则|■|≠0.
cos∠AFP=■=■=■,
同理有cos∠BFP=■=■=■,
∠AFP=∠PFB.
解题策略归纳: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把有关的长度、角度、垂直等几何关系迅速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计算出所要求的结果.
三、开展平面向量解题合作评价,促进高中生合作学习习惯有效养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实施因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分子.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内容中,在分析数学典型案例进程中,在探析解决数学问题活动中,都需要通过探究、辩论和分析等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理解,深入的解析和有效的解决.教育实践学指出,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也就是辨别分析、综合提炼的发展过程,提升进程.数学辨析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对象学习数学学科的实际成效,展示着学习对象探析数学学习的能力素养.高中生所处的学习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所解的数学问题,都需要高中生经过探究、辨析、归纳、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从而所获良好数学学习经验和技能.培养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师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现状
一是高中生被动开展数学辨析现象存在,主动性不强.高中生在“高考大棒”的驱使下,被动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思维辨析的内在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激发,应付学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学生深入辨析的主动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加之高中数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高中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忽视学生辨析思考的“过程”,导致高中生内在主动辨析能力受到影响.
二是高中生数学辨析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强.部分高中生在思考、探析和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问题解析的基本思路,开展的基本途径,依据的数学知识等内容,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且将思考分析的过程进行完整的表现,在展示解析思路、“说”解题过程中,缺乏逻辑性、条理性.
三是高中生数学综合思维能力欠缺.笔者在数学学科阶段性复习课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高中生在辨析综合性数学问题过程中,面对需要运用多种数学知识点内容进行问题案例的解答分析活动,往往束手无策,不能综合各数学知识点进行“概括”、“判断”,导致解析案例效能低下.
二、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数学辨析能力的举措
目前,高职在校生源呈现多样化:有通过高考统招录取的高中生,高考前自主单招的和高考后注册入学的高中生;有通过对口单招的中职生;还有“3+3”中高职衔接的中职生和“3+2”专本分段培养的高中生。从以上生源情况可知,由于入学渠道和标准不一,录取的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能力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如高中生源和中职生源,其前期学习经历一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一个是侧重于技能实践。即使同一起点来源的学生如高中生,通过高考统招的和注册入学的,两者文化知识水平也有着明显差别。再加上地区教育水平和个体的差异,使得高职生源更加多样性。
这些多样化生源存在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差异。据心理健康调查,高职学生普遍自我评价低,自我调适能力较低,特别是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好坏、经济条件的差别、性别差异等都影响着其心理状况,进而影响着其学习的专注度。学习基础的强弱、是否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都会影响学习结果的不同,为达到相同的学业要求对其培养途径也应有差别。如多数学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学习目标明确;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少数是毫无目标可言。降低目标对高职学生并非良策,只有让学生拥有适度目标,才能调动其求知欲。
鉴于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现状,高职教育必须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目标、兴趣和心智等有针对性施教,即开展分层教学分类教育,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在分层分类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基于生源多样化分层分类教学的探索
关于分层分类教学,在国外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于1868年提出并实施的“活动分团制”。在国内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主张。[1]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其成才。分类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实施横向差别化分类教育。分层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把课程、实验根据其内容和要求分成不同的层次,实施纵向差别化分层教育。[2]由于高中起点和中职起点这两类生源,他们在文化基础、专业技能、个人素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就是为了寻求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一)基于学生文化基础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由于生源起点层次的不同,或同一起点文理科基础的差异,学生知识、能力有着较大差异。根据文化基础测试,针对文化知识薄弱的学生,要弥补其不足,使之达到规定的要求。所以,即使同一专业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架构、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实施分类设计,加重文化基础薄弱生的文化知识的课程门数、课时、学分比例等,先强化他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再提升其水平;对于文化基础相对厚实的学生,则增加其知识文化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如在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课程内容、时数、学期安排等各不相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将“大学英语”分4个教学层次、“高等数学”分2个层次、“计算机基础”分初级、高级两类、“基础化学”分文科生、理科生两类。即每个学生都根据所学的专业需要和个人知识水平跟班学习,达到相应的程度,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基于学生专业技能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中职学生和职高学生在进校前通常通过了初级专业技能培训,均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或专业特长;高中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是“零起点”。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实践性和职业性,让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将来工作中具有一技之长。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中,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操作能力,在职业资格鉴定、考工等级中达到中级工或高级工标准,是对中职学生实践教学项目学习的要求;增加实验实训项目、课时、学分等,加强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验实训操作,这些是提高高中起点学生专业技能的有力措施。如在“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实践项目设计中,要求中职起点学生强化创新菜肴的学习和设计,高中起点的学生注重烹饪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可以使专业技能起点不同的学生最终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
(三)基于学生个人素养差异的分层分类教学
个人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传授知识而且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和操作训练获得知识技能。面对社会高学历的要求,中职学生自信不足,缺少成就感,导致情绪低落,厌学甚至自暴自弃。为此,中职起点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实施养成教育,注重职业观、知识体系、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高中起点学生,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定位,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为此,他们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创新能力。[3]为提高学生素养,我院遴选开设涉及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都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修其中的一到两门课程,对中职和高中生源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找到努力的方向;在其知识技能提升后,再进行《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教育》学习。
三、基于生源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3+3”中高职联合培养,打通升学绿色通道
中等职业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和学制互换方式方法,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将会实现。“3+3”中高职分段学习、联合培养,是指中职校以联合培养的高职校的名义招生,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通过转段考试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学习3年,获得专科学历证书。如旅游管理专业,学院与合作中职校共同完成“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二段一体,螺旋递进”课程体系,即中高职“二段”相对独立,完成中职阶段学习后,学生实行分流,有的进入高职(需考核合格)进一步学习提升,有的直接就业。同时两个阶段又是一个整体,课程体系相互衔接,知识与技能螺旋递进,学生面对社会岗位,职业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二)“3+2”专本分段培养,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建立。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3+2”专本分段培养模式是推进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有效举措,也为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分类培养提供了平台。“3+2”专本分段培养是指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高职院校在统招录取批次中选录优秀高中毕业生,他们在高职院校完成3年专科阶段的学习,获得专科学历后,通过本科的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2年,学分修满,可获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证书和学士学位。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39-01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快速发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这给高中生物的教学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当然,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1 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得出结果和结论,是一种理解的能力和作出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包含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品质五大要素。科学知识是根基和基础,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主要的呈现方式,科学方法是对科学的认知方式。生物科学素养就是在生物学科内运用科学的方式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理解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另外也可以反映出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其次,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的培养理解、探究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科学素养的三个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知识素养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养的培养必须依存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之中。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第一,知识目标。基本生物学知识体系、先进的生物学技术等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第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锻炼其分析、思维、判断、比较、综合、概括等能力;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热爱生命的情感,培养其与人合作、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精神。
2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对策
2.1 实施探究式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目标要求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非常适合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所以教师应把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结合学校课程资源与学生实际,实行创造性探究活动。在这里我们可以设定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让他们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推动下来主动的进行学习。指导学生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假设,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积极引导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实验的设计,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最后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2.2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的实验教学,而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为简单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实验,亲自动手,独立的或者是分小组的完成实验,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结果。有些学生由于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再重复进行实验,直到实验成功。
2.3 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都许多的知识点都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学习。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就是利用物理方法来解决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利用化学方法解决的;此外哲学中的许多原理在生物教学中也随处可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正是处于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上的问题,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要在不削弱乃至强化生物学科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根据有关篇目中与生物科学素养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找准渗透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2.4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自身即必须要有比较高的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才知道要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提高生物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生物学教师的事业心。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拥有无限热情的教师才可能教好学生;其次,要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不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胜任教学的需要;最后,教师要不断的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找出其与科学素养的联系,并利用这些知识点不断的培养自身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素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生物教师应该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最后还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11):56.
“核心素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也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施行的时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主体应该必备并较好适应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品格和能力,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等方方面面,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专家指出,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步入了“3.0时代”,必将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的方向,提供的遵循。课堂是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场和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主线进行了教研实践,笔者有幸参与,在其实践进程中获得些许感悟和体会。现将本人在此方面的教研所得进行初步U述。
一、注重数学知识素养讲解,让高中生积淀丰厚知识根基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首要任务就是要增长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和学习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进程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将文化根基培养和增强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任务,强调高中生的人文、科学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锤炼和培养。在其实际教学时,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融入到平时的点滴教学活动之中,抓住高中生主体能动特性,组织好、开展好数学新知、数学问题、数学事例的讲解、传授等教学实践活动,让高中生深度参与其中,亲身进入其中,成为课堂教学重要一员,对所学、所探知识点、问题等深刻认知和有效探析,掌握其核心要义和关键,不断提升和增强高中生对数学知识架构的理解和掌握,积淀深厚文化根基。如“等比数列”一节课教学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将“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知识点讲解作为其基础性工作、根本性任务,通过设置师生交谈式、生生探讨式以及合作探析式等多样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和推动高中生由浅入深,对该节课所呈设的定义、性质、定理等进行深入探析、理解,从而全面感知和深刻理解知识要义和使用方法,“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形成完备、丰富的数学知识体系,建立深厚的数学文化素养根基。
二、注重自主探究活动开展,让高中生获得更大自主发展
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指出,“自主发展”相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强调学生具备和树立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和素养。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各种思想潮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侵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高中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思想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管好自己”、“自主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明确正确的人生方向,发挥自己的潜力,用辛勤努力成就人生。笔者教研实践认为,要实现“自主发展”目标,就必须让高中生获取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时间,注重他们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既“放手”让高中生自行其是,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教师交付的数学探知和解析任务,锤炼自己的学习技能和学习品质。又“收手”做好他们探析过程的监控,第一时间走进其中,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探究实情,及时做好过程指导,保证高中生解析思维活动有序、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如“已知tanθ=2。求:(Ⅰ)tan(θ-■)的值;(Ⅱ)sin2θ+sinθcosθ-2cos2θ的值”案例解答中,教师采用生探师点的方式,高中生自主探析认识其案例设计意图及其解题涉及知识点分别为:“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变换等考点的理解。”并开展案例解析思路的探析活动,教师走进高中生合作探析过程之中,发现存在“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的步骤应用不够灵活”的不足。教师及时予以课堂指导,明确指出:“要正确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以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值的步骤”。高中生根据指点重新认知和归纳解题思路,获得其正确解题路径。这一教学过程,为高中生自主探析数学案例提供了丰富舞台,同时借助于教师有效指点,保证其自主探析的顺利深入开展,有效培养和提升了高中生的自主发展技能和素养。
三、注重实施互动协作教学,让高中生深入参与集体活动
学生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所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离不开班级其他学生个体的合作和协作,特别是即将进入社会大熔炉的高中生群体,更加需要树立互助协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科学处置好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遵守相应的规则和准则,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要实现“社会参与”这一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课堂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无论是教师数学课堂讲解活动,还是学生实践探知活动,都要摒弃以往“背对背”、“相互割裂”的单个活动,而应该组织开展具有交流互动性、合作探讨式的集体活动、协作活动,处理好个人自学和集体协作二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的协作意识和集体思想,以个人力量和集体力量双重叠加,推动学教活动进程,提升高中生的参与和担当意识。
总之,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高中数学教师在其具体践行过程中,要创新教学理念,活化教学形式,紧扣核心素养体系内涵,科学施教,以期达到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发展进步”的目标。
按照高中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也要相应做出调整。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就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主要方向,调整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关键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生物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由于生物知识倾向于文科性质,因此生物教师强调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接受和记忆。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使其主观意识受到压抑,逐渐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得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1]。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指出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就要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加以重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探索欲望,基于此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需要学习,有助于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生物知识思考新的生物知识。随着学生对生物知识的不断总结,从自我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由此,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不再以高考为目标,而是从满足知识需求的角度出发学习,而这正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因素
(一)生物课堂教学缺乏探究性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是既定的,以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考。高中生物实验课是让学生动手以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探究意识,而对知识的理解也浮于表面而难以灵活运用。要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加以培养,就要开启探究式生物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新的生物知识以探索。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资料,生物知识面就会相应地拓宽。随着学生生物视野的开阔,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也会被激发,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生物课堂教学依赖于教材内容
高中生物教师的生物教学以教材为参考,但是如果生物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而没有适当扩展,就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也局限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2]。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上,让学生认为只有教材内容才是正确的答案,要提高学习成绩,就要从教材中获得知识。学生缺乏对生物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能力培养策略
(一)以有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但是,生物教师要有效提问,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展开提问,使提问对学生具有积极引导作用。比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呢?”当学生进入思考阶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介绍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叶绿体实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观看,并鼓励学生相互之间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生物科学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广泛,需要学生对生物研究方法充分领会,才能够提高生物知识的学习能力。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就要注重学生对生物原理的理解,并懂得运用原理对生物知识以进一步论证[3]。比如,在讲解“分子与细胞”的时候,由于这些微观事物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如果单纯地讲解就会使生物知识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显微镜对各种蔬菜的鳞片进行观察,并描绘细胞的形状。当学生对这种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之后,就会被激发起对相关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按照自己对生物知识的需要深入探索。
(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充分互动
生物教师改变单方面将生物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理解生物知识。生物教师要从生活内容中寻找与生物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生物知识的应用者,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活学活用课堂知识,积极思考生物问题。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了解,有助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结语
中国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将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学生本着应付高考的目的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潜在学习能力难以发挥出来。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生物课堂教学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生物知识加以探索,并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