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实现此目标,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基础。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给人炫技之感,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来说总要平淡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面对浩瀚宇宙,无尽时空,人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人类的精神家园何在?这些都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思考。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教育,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融入教师激情,注重情境教学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注重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联系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入情境,使他们和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文学艺术的巨大魅力!
三、尽量用文学化的语言,使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语文教学的成功,离不开课堂的每个环节。生动的导入,精彩的讲解,激烈的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严密的课堂组织。用诗意的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抓住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盛行的冲击之下,教师如果不注重学习,知识体系难免陈旧,有时有力不从心之感,也会在与学生的沟通上存在些隔阂。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坐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参考文献:
[1]张俊慧.职业教育的成果与创新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优化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千古不变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作用,笔者实践证明,真正实现“五带”进课堂,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得力法宝。
“五带进”的具体含义是: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把民主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的师德言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促进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的参与语文课的学习。
把激励与竞争带进课堂,就是以追求成功来激励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内在动因。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千方百计地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程度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坚持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进而激励学生热爱学习。无论学生是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还是作文写作、课堂练习,教师都要予以真诚的激励。教师还要坚持运用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给学生以自尊自信,千方百计激励他们好学上进,真正让师生共同享受成功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内容
优化语文的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就是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从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要求出发,切实抓好教学的实施环节,保证优化教学过程核心任务得以实现。
1.备好课。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必须吃透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要求,注重教学设计的创造性,特别是要是备课更加仔细精确,制定出实施创意和思路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方法路径。制定出本节课的德育点、创新点、难点、重点和安排给学生的空白点。同时,还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备课的范畴,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教学活动同时进行。
2.说好课。做到明确教学思路,注重集思广益,将课程标准吃透,挖深。能够明确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如何引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板书设计、板书主题,使备课的成果得以展示,既有了教学的实施方向,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讲好课。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要充分认识讲课的几个节点,课前应做哪些准备,如何为学生布置预习提纲;课首,如何导入新课,采用什么样的导引方法,例如,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
4.评好课。做到教师自评、组内初评、学科互评,学生家长参评,领导点评。特别要注重教师自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师生合作是否融洽,教法采用是否科学,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否得到培养与锻炼。
注重抓好四个环节的教学,切实促进每位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自觉性,促进钻研新教材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优化教学增进责任感。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是提升课堂效益的保证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陈地。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初中语文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每位初中语文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向新课程。现就初中语文教师怎样搞好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谈点体会。
一、感悟课程,形成新理念
语文新旧课程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考试。而新程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那么,什么样的初中语文课程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1.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中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才能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二、加强新课程课程教学探究,驾驭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
1.要有民主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3.要有充分的读。
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要有自由的表达。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5.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的讲授为学生学习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6.要有客观的评价。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法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通过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兰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7.要热烈的讨论。
讨论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同理,教师的教学也需要有效进行思考,部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而对教学思考却没有引起重视,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能否有效展开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反思展开论述。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肩负起双重使命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个人肩负的重要使命,而且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重要性,新时期,教师只有科学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其中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肩负起双重使命。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努力提升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知识点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堂教学管理,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也达到有效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的展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时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注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既对个人的教学进行反思,也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本人发现,教师想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做好的一点就是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那么在实际的教W中,教师该如何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呢?本人认为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间,也是教师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清楚的把握,为学生有效展开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为了有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还要把握好课余时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于课间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进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在有效交流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注重打造趣味课堂
打造趣味课堂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引起重视的,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点。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意识到了打造趣味课堂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思考有助于打造趣味课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种,究竟哪一种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应用。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积极的将一些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因素引入课堂教学,而且还积极的借助于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人借助于多媒体将一些与课堂上讲解的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注重打造趣味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新时期一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应该积极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应该实现途径的多样化。1.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渗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该如何有效进行语文学科学习进行指导。2.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能够充分把握好课余时间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为了在课余时间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人通常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重视。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中心,按大纲所列知识点进行着机械、单一的教学,把语文课上成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课,从词句分析到层段分析,从中心分析到写作特点分析,最后导致不少人“无语无文”;教师抱着教参上课,按各种资料辅导,学生的分数保住了,但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就是无法运用,造成要用的未学,学了的无用,使原来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必须从改革课程结构人手,运用现代课堂理论,把原来的必修课(我们平常用教材在教室里所上的课)课时进行压缩分解,增设读写课、赏析课、实践课,为学生营造、扩大学习语文的环境,让他们走进广阔的语文大世界,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去探索语言文字的奥秘,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使其语文能力得到发展。
一、读写课促学,融合语文环境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在必修课里即使把课文读得很熟、教得很透,对于全面提高读写能力是远不足够的。必须使课内外结合起来,通过课外阅读与写作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而读写课则是保证课外读写的有效形式(尤其对农村学生无书籍、无时间、无指导的三无状况)。要使读写课真正起作用,关键是学生阅读书籍资料的建设。在这方面,我着重抓了以下几点: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⑵组建班级阅读交流站,让每个同学选择一本自己喜爱的课外书籍期初暂借出来,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系列的借、还、管制度,期终如数退还,达到一个同学出一本书,就可享受数十本书的资源与信息的目的;⑶根据各自家庭实际与书籍爱好类型,自主课外选用。在读写课上本着由浅人深,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原则,教师既可向学生推介内容,也可对阅读方式方法进行指导,还可与学生一起探讨疑难。学生在读写课中采取自由阅读方式,精读、赏读、略读、选择读各取所好,遇到障碍既可查阅资料,又可质疑问难;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交流,不时间插诗文吟唱、手抄报编辑、心得记录、好词佳句摘录推介、读书方法交流、121头作文、扩续编故事、自由作文、参加征文赛、写作投稿等形式,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学写,在写的实践中促读,使读写形成一个整体,促进语文学习,融合语文环境。
二、紧扣教材,创新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交际工具”、“人类文化”,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树立语文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具体说,要注重如下三个方面:⑴习惯与方法。习惯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首先,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其次,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最后,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⑶注重实践与创新。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角色发生了转变,课堂的教学策略、学习方法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生活,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新课程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笔者认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恰当角色定位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错误的角色定位。一种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挥下看看、听听,并简单地动动手、动动口。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被完全剥夺,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限制了课堂教学活力。一种是只过于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启发、引导和互动作用,成了站在台上的“观众”,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看似轰轰烈烈,最终却无功而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兼顾,才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二)融洽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约束来的,更不是靠挥动的教鞭“打”出来,而是依赖民主平等建立起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与学生通过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师生间更容易建立合作型、伙伴型的教学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并调动其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积极参与互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应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这也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改革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新课程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托.布里德说:“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对于小学生而言,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
(一)要强调预习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课前预习,既是必要的心理准备,也是具体的内容准备。在课前,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详细了解教材内容,深入思考内容重点,切实发现学习难点,才能为课堂听讲做好相应的准备,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二)要强调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无论课内课外,都要勤于动笔。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大多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记录,我们这里重点强调平时阅读。在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边读边动笔。这里的动笔,可以是标注,也可以是摘抄。此外,教师还要逐渐培养其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逐渐形成爱好写作的爱好。
(三)要强调观察
观察习惯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引导学生与相邻的或者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看到鸭,就让他同鹅进行对比。吃杏时,让学生说说杏与桃子有何异同等。
(四)要强调质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
(五)要强调背诵
青少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多读、多记,特别是古典诗文和现代美文。这样,学生必将受益终身。
三、新课程要培养良好审美能力
(一)体会形象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形象美。这里的美,既包括具有美感的事物,也包括文章刻画的丑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中,揣摩、理解和感受美的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意境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三)体验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他对文本的处理仅仅是让学生粗浅地浏览了一下,便丢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形式多样的有关鸟的散文,鸟的诗词,鸟的电影。一堂课下来,充斥学生耳目的是与文本毫不相关的鸟的各种知识。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文本已不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引子”而已。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课文是个例子”。能成为例子的课文,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无论语言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应该是典范的。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朗读、诵读、熟读、背诵,使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达到“滚瓜烂熟”,在读中去把握作品的语言内涵、思想内涵。
二、语文教师角色功能的退化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出现了好多形式更为自由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表演式”“采访式”“辩论式”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而有的语文教师只抓住了它的后半句,即“以学生为主体”。于是乎,有些语文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我表演的场所。我们不由得产生一些疑问:语文课堂经常性地让学生这样去表演、辩论,是否会让学生认为原来语文学习竟是这般的――只须学着明星的模样挤挤眉,弄弄眼,动动嘴皮子就行了?而如果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还能静得下心来读书,静得下心来领悟吗?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大量脍炙人口的文章,而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是需要我们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潜心苦读的。
从新课改的视角来说,教师就应该像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落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作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的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奇效。
三、表扬肯定彻底充斥课堂
今天的学生很幸运,在语文课堂上不管你回答得怎样,听到的一律是“你答得真好”“你真棒”等表扬式话语。据报道:一次语文公开课上,有一位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严重违反了交通规则!对此,老师居然还鼓励他的发现是独特的,并热情洋溢地号召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学习。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被“发现”成这个样子,还是在老师的深情的赞许中。
积极的表扬与肯定固然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意为着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与否定了。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否定,没有甄别,没有结果,那么,这个课堂上的语文老师应当认为是对教学的不负责任。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纳入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增添了强劲动力。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转变观念,不为应试教育所惑,务实求真,注重理性思考,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参与、勇于表达。营造和谐氛围,即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学习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创造氛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合作探究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状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与共鸣、个性的表达、精彩的展示、智慧的闪现、创意的汇集,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求知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情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把相应图片与录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口授的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在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始终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落实“有效教学”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与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才会收获语文教学的独特喜悦。
一、我国课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目前我国实际课堂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引导能力不够,上课方式单调沉闷,由于语文课程基本没有动手实践机会,学生对其缺乏学习兴趣,这些都导致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何光峰、曾志红等人也在研究12个典型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后,分析、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都值得教学一线的教师引起注意。
1.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教学方式仅是传统的单向传授,忽略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应令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要求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给予适当指引,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教学有效性自然不高。例如,在《心声》一文中有一个经典段落:“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他渴望学习、渴望读书的美好纯真,相比教师直接在课堂告诉学生在文章段落旁作标记的行为,不如让大家自己阅读、小组讨论后再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更好。
2.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乏味,不够生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教师已认识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较少使用多媒体等更灵活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也能更方便地表达自己。例如,在教授《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PPT或者短视频的方式令同学们直观了解其现实中的表演形式,结合书中的文字,才更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暗含的文化背景。
3.教师提问琐碎,不能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常把注意力放在具体问题上,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小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才能令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第一保证和重要前提,目标既要准确,又要明确。教学过程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由大及小,逐步具体细化,明确在每个教学阶段应该如何进行。衡量教学目标的参考指标涉及很多方面,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等等,需要教师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
2.教师应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即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
结合
建议教师使用恰当的导入语,从而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这还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间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简单的文字展示了父爱的深沉,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同样用不过分华丽的语句描述自己的亲人为自己的奉献,这还可为写作打基础。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课堂学习内涵
现如今,随着多媒体的应用,教学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此方面的培训。生动的课堂能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均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方面,例如,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激发其学习动力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并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作用。例如,针对需要背诵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故事进行课堂演绎,或者在课堂进行朗诵比赛,既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4.与学生间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
很多教师会忽略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这在以人为交流主体的、互动性极强的课堂教学上实则是关键因素。只有双方具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距离,增进交流、理解与合作,从而间接保证课堂教育的高效率,最终提高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知道,多媒体有直观、形象的特点。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语文课堂越来越多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避免进入喧宾夺主、鸠占雀巢的误区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完美整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要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关系。
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更多时候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或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但是,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老师误认为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多媒体的使用成为一种“时尚”,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在Z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替代语文教学本身,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就是说有一定的局限性。理由如下:
(1)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从而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学科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2)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但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不能完全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是有局限的。
(3)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这一经验表明了课堂教学在高考备考中的重要性。笔者在对高三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调研时,对存在的情况作了系列的思考。
思考一:如何选取合宜的教学内容?
高三复习课是复习学过的知识的,学生不是零起点,那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避免与基础年级重复呢?我们的复习课选取怎样的内容才恰当呢?教学内容选取合宜,教学重点确定得当,是一节好的复习课的基本要求。那么在高三课堂中内容的选取存在着怎样的不足呢?
案例一:
教学内容:压缩语段复习
教学流程:展示新闻压缩的考法——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归纳做压缩题的方法:找出新闻六要素,根据字数压成答案——巩固练习
分析:这节课环节清晰,各环节环环相扣,学生在讲练结合中很轻松地掌握了新闻压缩题的基本技巧——找出新闻六要素,根据字数压成答案。可是,一遇到字数限制比较严格的题目得分率就较低了,因为不懂得在字数限制的前提下如何取舍新闻六要素的信息。而这节课中,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梳理出解新闻压缩题的两大步骤:找出六要素,根据字数整合答案,而不是如何根据字数要求,合理筛选更重要的信息。也就是说,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与内容选取更加适合学生首次接触新闻压缩题之时。教师没有真正在学生难懂、不懂的地方展开,使学生的疑惑依旧成为疑惑。
案例二:
教学内容:论述类阅读复习
教学流程:学生练习——归纳出整合三个技巧——重点讲解第三个技巧上位概念法——解释什么叫上位概念法:用能代表共性的、能体现其本质特点上位的词语概括每一层的具体内容。——举例解释上位概念法(把“民族意识的泛滥、国际形势的和缓某些国家对一些国家民族问题的横加干涉”用“政治因素”来代替)——阐述通过哪些角度来进行上位分析——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运用上位概念法。
分析:这个环节给听课者的感觉是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来备课。教师意识到“上位概念法”是学生的难点所在。于是,在这个地方停留了较多的时间。首先明确术语,然后举例说明,从抽象到具体,等学生明白后,告诉学生如何做到上位概念,并通过一个很通俗、易懂的练习,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清楚如何运用上位概念来整合。教师没有对三种技巧平均用力,而是从学情出发,选择学生难点作为教学重点,这是有针对性的教学。
因而,在选取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时,除了关注高考重点、热点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难点,在难点、易错点上多花时间,避免重复第一轮的学习,灵活运用多样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真正使学生有收获。要做到从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就要转变观念——从“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而非从“教”的角度确定教学内容。
思考二:教学方法选择对了吗?
教学方式的选择影响目标的达成。恰当选择教学方式是高效课堂的保证。高三语文课堂在教学方式选取上最大的困惑是哪些适合以讲解为主,哪些适合以练为主。
案例三:
教学内容:文言文虚词复习
教学流程:写出“以”的基本用法——列出课内的“以”的例句,学生对此进行判别——老师对“以”的基本用法逐一讲解
案例四:
教学内容:文言文虚词复习
教学流程:考点展示——针对“以”学生容易错的用法进行讲解——归纳方法——举一反三,带动其它的用法——设置有梯度的巩固练习——利用一个文段让学生自己命制“以”的题目与答案
分析:案例三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忽视高三学生的文言虚词的积累,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看成是零起点的。其次,由于教师不放心,所以整节课的时间都花在虚词的讲解中,教师讲得很细。其实,通过“列出课内的“以”的例句,学生对此进行判别”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学生缺失的不是对“以”的各种用法的理解,而是对“以”的用法记忆不全,对“以”的连词用法的判断不准确和区分不清个别的用法与意义。案例四就能立足于学生的难点,教师就难点进行点拨,然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针对性的练习与讲评中,使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达到内化的效果。
虚词的复习是以讲为主还是练为主?这对于高三语文课堂来说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