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02-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01
1. 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1] ;或者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2]
2.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
(1)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如上所述,有效教学是指有效率的教学。这是从大的角度来阐述的,具体到每个不同的学科,即学科的有效教学,除了具有有效教学的一般涵义,还应遵循该学科的特殊规律。因而,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可以定义为:师生在化学课堂上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化学学科教学活动的特殊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尽可能发展和提高的教学。
(2)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
关于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特征,如果从传统教学论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被理解为化学老师所上的一堂化学课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方式是否得当等。但如果根据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在涵义,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也就是说,学生化学素养的发展和提高才是衡量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应该表现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而化学素养我们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二是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把化学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和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二、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1. 中学化学课堂的一些现状
总的来看,中学化学的课堂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第一,为了教而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上有教无学,教学脱节,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满堂灌,教师把学生的学置于脑后,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不学得进,只是一味地教,为教而教,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而教。[3]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往往仅限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学习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教学过分注重形式和过程,忽视双基,缺乏系统和计划。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改传统的单一模式,注重从多个维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本是好事,但是由于许多老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为了突出三维目标,片面强调形式和过程,不重知识的本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其特点是浮躁而不深刻,花哨而不朴实,张扬而不清新。[3]这种课堂表面上很热闹、气氛热烈,但实际上缺乏实效,课堂效率低下。
第三,实验探而不究,学习合而不作。新课改之前,对化学实验的学习,一般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考试写实验这样的三部曲;新课改之后,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此,在实验课上,许多老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做探究性实验,减少了讲授的时间。这样做表面上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许多学生的自主探究往往是探而不究,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做探究,却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备受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现今的许多化学课堂,合作学习并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由于学生之间合而不作,互相推诿。
以上这些现状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中学化学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2. 中学化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鉴于中学化学课堂的种种低效现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更好地教与学,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同时,由于化学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自然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化学教育质量不高、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施化学有效教学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举措。而且,它对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化学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判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应该是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化学学习、提高化学素养。余文森教授在其《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认为:效率、结果、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3]根据这三个指标,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规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学得多、学得快的教学);二是增进化学学习结果的教学(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三是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让学生爱学化学、乐学化学的教学)。对应地,我们把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也分为三大类。
1. 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的教学。我们都清楚,根据认知规律的特点,学生的学是从易到难、由浅及深的,因此,提高化学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需要把握的共同特征就是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
第一,化抽象为形象。化学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性较强的概念,这些化学概念大多比较抽象、难懂,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对于许多化学本质的理解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类化学概念的教学,将它们生动化、形象化是十分必然而又有效的策略。
例如,在描述“化学键”这个概念时,苏教版的教材是这样描述的: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这句话中编者用尽可能简短和精练的文字比较科学地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化学键,同时也点出了形成化学键的两个条件:即“直接相邻和强烈的相互作用”。但是,美国教材在对这个概念的表述在注重科学性的基础上,还尽可能多的采用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在介绍“化学键”这个概念时,它是这么说的:化学键可以看做是两个原子为争夺共用电子而进行的拔河比赛。在这句话中,编者摒弃了抽象、难懂的化学专业名词,而把化学键的形成比喻成为争夺共用电子而进行的拔河比赛,既点明了化学键的形成是两个原子争夺共用电子的结果,又显得形象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我们的化学老师在向学生介绍“化学键”这个概念时,不妨可以参考此类例子,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或者动作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
第二,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化学反应是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将化学反应符号化,它是化学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化学学科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种体现。正确、规范的方程式的书写对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许多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和书写往往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教师在讲授一个新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尝试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相似的方程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讲到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时,要正确书写这个反应的方程式,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类比之前学过的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Cu+H2SO4(浓)■CuSO4+SO2+2H2O,他们就不难写出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方程式: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因为学生已经知道铜是不活泼金属,它不与普通的酸反应,但是浓硝酸和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把铜氧化,而且得到的气体不是氢气,而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这里,我们把铜与浓硫酸反应和铜与浓硝酸反应进行迁移就属于纵向迁移;在“硝酸的性质”这一节里,我们还可以把铜与稀硝酸反应和铜与浓硝酸反应进行横向迁移,铜与稀硝酸的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而铜与浓硝酸的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这两个方程式的书写之所以不同,是稀硝酸和浓硝酸的氧化性强弱不同所致。像这样,把这三个方程式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学生不仅能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新的方程式,而且还能复习更多的旧知识。
第三,及时听取反馈、帮助学生当堂消化。一整堂的化学课下来,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真正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疑惑。这些疑惑的生成本是好事,因为它至少说明学生真正融入到了课堂的氛围中,但是这些疑惑如果长期累积、没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效率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如果教师能及时将这些疑惑汇总,帮助学生当堂解决,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例如,讲到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这个反应时,有些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注意到初中学过的燃烧现象都要有氧气参加,为何这个反应没有氧气参加也称作燃烧呢?这种疑惑绝不仅是个例,许多学生都会有此疑惑。此时教师就应当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这个有利时机,向学生补充说明在高中阶段燃烧的概念已经拓展为:一切发光发热的剧烈反应。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当堂解决这个疑惑,还能教育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墨守成规。可谓一举两得。
2. 增进化学学习结果的教学策略
增进学习结果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的教学。普通的教和学通常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他们很可能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或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深入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和本质。而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从表层到内涵,所以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化浅为深。具体的策略有:
第一,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说明知识的获得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并使学生能提出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5]化学老师在教学中如能够巧妙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定能对增进学生的化学学习结果大有益处。
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上这个课的时候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概念、硬背公式,这种做法对学生深刻理解它的内涵以及后续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讲物质的量,也许效果会好很多。例如,可以在学习物质的量这个概念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要知道一盒粉笔的数量我们可以用数的,要知道一袋散装饼干(已知单个重量)的数量我们可以用称的,那假如我们想知道一杯18g的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必然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这个时候,教师通过提问、释疑,引导学生进入物质的量的学习,不仅能使他们较快地学会这个概念,还能让他们明白: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数量集合的物理量。即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学来做什么?这种教学策略无疑能大大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
第二,善于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有人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许多理科生数学和物理都学得很好,但总是被化学拖了后腿,他们的理由是数学和物理的题目对思维性要求比较高,需要记的东西比较少,而化学正好相反,知识点多而杂,总是理不出头绪。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教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对纷繁的知识点要善于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加深理解。
我们看这个例子:在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讲到“盐类的水解”这一节时,做了这样几个实验:分别用广泛pH试纸检验NaCl、NH4Cl、CH3COONa、CH3COONH4四种水溶液的酸碱性,得到的结果分别是显中性、酸性、碱性、中性。我们知道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而酸和碱又有强弱之分,所以盐类可分为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和弱酸弱碱盐,而以上四种盐的水溶液正好分别代表这四类,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做完实验后,教师进一步剖析盐类水解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盐类水解的本质是弱根离子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而在课的结尾,有些老师会对这节课做这样的总结:有弱才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不仅形象地点明了盐类水解的条件和水解后的酸碱性,让学生能简便地判断盐类的水解与否和水解后的酸碱性,更有助于增进他们学习的结果。
第三,勇于革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是教学内容绝不应仅限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适当地革新教学内容,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增进学习结果大有好处。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科书上许多实验的设置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合理,因此,化学教师在不违背科学性的条件下,可以大胆革新。
初中化学在讲到“氧气的性质”这一节时有一个实验是硫在氧气中燃烧,课本上的做法是把盛有硫粉的燃烧匙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这种做法可以看到硫在氧气中安静燃烧、火焰呈蓝色,似乎能够满足我们实验的初衷,但是由于这个反应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因此,有些老师对这个实验做了以下改进:实验时舍弃了燃烧匙,而用细铜丝的一端蘸取少量的硫粉伸入氧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蓝色的火焰。这样的实验革新,不仅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而且能够节约药品、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习结果。
3. 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
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指的是让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乐学的教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3]因此,提升化学学习体验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努力帮助学生完成由“要我学化学”到“我要学化学”、“我爱学化学”的转变。具体的策略有:
第一,联系生活、联系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多积累一些化学与生活、生产等联系的现实素材,并将其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6]另外,化学史上的一系列经典事例也可以成为教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的重要素材。
例如,羧酸中的甲酸又名蚁酸,蜜蜂或蚂蚁等蚊虫的分泌物中含有蚁酸,它可以跟碱发生中和反应,因此,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上肥皂水等碱性溶液来缓解瘙痒。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纯碱或小苏打来鉴别两瓶已经失去标签的洁厕精和洗洁精,因为洁厕精中含有盐酸,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这两个例子都表明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如能涉及将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提升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关于化学与历史的联系,比如讲到纯碱时可以补充有关“侯氏制碱法”的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到三硝基甲苯(TNT)时可以拓展一些有关诺贝尔研制炸药的故事,教育学生在科研中要有不畏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这些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很大的好处。
第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化学课上,自主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两件法宝。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过程所得到的体验要远比听教师讲授多得多;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都会悄然得到增强。[7]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两位同学合作,在进行实验前准备的时候可以由一位同学负责组装仪器,另一位同学负责取药品;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位同学负责操作,另一位负责记录相关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一位同学负责收拾仪器、清理实验台,另一位负责做实验总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节约实验的时间,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学习体验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第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第二课堂。传统的大多数化学课堂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条理有余、趣味不足,这样长年累月,教学变得机械、单调,学生也自然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体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第二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 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8]
四、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景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是针对化学课堂的低效而提出的。然而,现阶段的大多数化学课堂仍然采取的是传统模式,想要使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真正推广开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出台和制定能够保障有效教学实施的政策和法规;其次,学校要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化学有效教学的平台;再次,教师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并在化学课堂上采取切实的行动;最后,学生要积极响应和配合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 [J]. 现代大学教育,2001,(4)
[2]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1998,(5)
[3] 余文森编著.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36,210,255
[4] 束军波.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J]. 现代教育科学,2013,(4)
[5] 宋煜. 让问题驱动教学成为有效教学之翼[J]. 化学教与学,2013,(3)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的“绝对权威”消解、淡化了,教师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是一般的合作者,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放任自流,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结果永远是萝卜。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讨论时,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艺,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另搞一套的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备课组统一,发挥集体的智慧,甚至是电脑打印好。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地发挥,千万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要有新意,目的性要强。例如:“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便教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灭了;在Na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产生;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水没有充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具有艺术性、层次性、探索性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提问过多,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极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的“绝对权威”消解、淡化了,教师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是一般的合作者,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放任自流,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结果永远是萝卜。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讨论时,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艺,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另搞一套的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备课组统一,发挥集体的智慧,甚至是电脑打印好。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地发挥,千万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要有新意,目的性要强。例如:“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便教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灭了;在Na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产生;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水没有充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具有艺术性、层次性、探索性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提问过多,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极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备课与课堂教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为了备课而备课,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写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课堂教学与备课“两张皮”,课堂教学并未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运行,谈不上衔接;二是备课不充分,对课程标准不熟悉,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资源挖掘不够,教材钻研不深,对学生原有化学知识与化学体验不了解,对教案不熟悉,边看教案边上课,生硬衔接;三是教学设计缺乏预设,或只强调预设,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同时又由于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对课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失当,或直接回避、机械衔接;四是备课也充分,但缺乏教学激情,缺乏生机与活力,不易激发每个学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师生心理交融、情感衔接不够等等。我想,备课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是否成功,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目的性:使学生初步了解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有足够的联想空间,形成一个欲罢不能的追求目标。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备课与授课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课前收集制作有关资料。
这个过程是教师在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后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课堂教学作很好铺垫的有效方法。通过备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激发了情感。
(2) 逻辑性:衔接要自然合理,把教案里的知识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我们知道,教案需要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思想内容等方面做总结和阐述,往往太过形式化,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然合理而且精彩的情境创设对自己的教案加以阐释和发挥。这种阐述和发挥自然应符合知识逻辑与思维逻辑。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75―01
初中化学教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教学阶段,它承接着小学关于化学学习的相关问题,也为未来高中化学学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化学课堂是帮助学生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本文主要针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建立和健全教育教学观念
哲学上常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发挥好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观点同样适用在化学教育之中。好的教育教学观念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坏的教育教学观念则对教育教学非常不利。所以,如果想要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态度,让教师们用严谨治学、不辞辛劳的精神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转变观念是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成效,但是对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化学老师主要是负责授课,学生则是一味接收,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这对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利的。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能动空间,让他们发散思维,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例如,在进行水净化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因为实验简单,容易操作,风险也很小,对于学生自己来说,亲自做实验可以增强自己实验能力的自信,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很有帮助。
二、寓教于乐,用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知识让我们的灵魂变得丰满,思想变得充实。但是,由于以往教学的功利性,过分追求学生在分数上的突破,使得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的时候,十分的不合理。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上也是毫无帮助,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在教学方式上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个问题可能是许多老师的疑惑,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一个比较好的答案。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增加欢乐,例如换一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做“水的净化”实验的时候,一般老师都是将河水或者是江水倒入过滤器中进行过滤,上课阶段,学生觉得很乏味,提不起兴趣。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教学就不一样了,例如,在进行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河水或者江水倒入一个量筒之中,然后利用棉花和玻璃棒来使得水变得清澈,这个过程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有趣多了,也增加了他们对于过滤知识的一些想法,拓展了他们的实验思维。
三、完善和加强实验硬件设施
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和分析了多个学校的化学实验器材构成和完备程度,大部分被调查学校的化学教学设备都存在明显不足,或者是设备器材老旧等问题,这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十分不利。化学器材是化学课程必不可少的实验设备,器材不足或者是器材老旧,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老师无法演示化学实验,学生无法亲自尝试使用化学器材,这些都使得化学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对于化学课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都很清楚,化学教育是一门既动脑也要动手的课程,单凭借一本课本想要学好化学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目前学校里完善和加强实验硬件设施应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认为,在完善和加强实验器材上,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保证化学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于老旧器材应适当予以处理。
2. 保证学生人手一个化学实验器材,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与老师共同完成化学实验。
从提倡素质教育到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经历了不短的时间,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理念、结构、内容等个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教育者的观念、课堂的教学的模式、师生的课堂关系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学习,探究式教学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作为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特点,为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学生会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但很多时候这种教学还是一种形式,甚至在“作秀”,在教学的效果上还是不尽人意,学生的动力还是来源于高考,教师的目标也还是高考,老师留给学生的几乎还是化学的基本知识,老师做的最多的还是在“题海里”下功夫,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情绪变化。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必须注意“人”的感受,决不能忽视这种生命的情感、生命的态度、生命的价值感,决不能认为这些是班主任的事,是班会课的内容,跟化学教师无关。一节化学课不管他在内容上设计得多么周到,在教学方式上设计得多么精彩,但若忽视了课堂主体的“人”的感受,那这节课是失败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感受,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课堂教学要多点“随意”
1.课堂教学要灵活对待备课的“空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比格说过:“从最理想的情况来看,教学包括在质量和数量两方面促进和丰富交互影响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既扩展他们心理世界的范围,提高他们心理世界的质量”。要达到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外知识,做到“某一些东西懂一切,一切东西懂一点”,更要具有高超的课堂讲授能力。
很多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可学生却不喜欢他的课,也许是他的课设计得太“完美了”,缺乏“意外” 。所以不妨在课堂中多一些“随意”和“空白” 。“随意”并非是任意发挥,而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内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万变不离其宗,形式生动多样。这不仅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从教能力,更需要教师对临堂教学能够机智处理,灵活发挥。
2.课堂要机智地处理“意外”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热情、活泼、敏感的青少年,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谐的课堂氛围会收到让人惊喜的教学效果,相反地则连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无法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的、意外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课堂秩序,无法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可能会失去教师的威信,从而让学生失去对该学科的兴趣。
教师的机智首先来自于宽容,教师要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教育是用爱构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基础,是教育取得成就的奥秘所在,只有爱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好,只有爱才会在学生犯错时,宽容对待,冷静处理,机智发挥。记得一所“贵族”学校的某些学生曾以作弄老师为豪,夏日的一节化学课在讲到温室效应是导致气温升高原因之一,一学生随性脱了衬衣,尽管教师用眼色示意,可都无效,这时同学们发出了笑声,并等待着观看老师的举动,这时老师灵机一动说“这位同学以脱衬衫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对温室效应的抗议,这种精神很可敬,但若能注意一下时间和方式,老师和同学们将更加敬佩了” ,该同学很不好意思地穿上了衣服。若这时教师不是以宽容地对待学生的行为,跟社会的流氓画上等号,马上怒不可歇、大声斥骂,结果可想而知。
对于有些学生不是教师的专业水平让他信服,更是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的聪明机智、诙谐幽默,所谓“信其师而信其道”,其中虚心是教师一项必不可少的品质。教师不是万能的,也是有所不会,也会失误的,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这种失误。如在写一些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时氢原子的数目偶尔会写错,这时马上会有学生指出来,这时教师应该虚心接受,并乘机强调书写一定要认真、规范。
二、课堂评价要具智慧化
作为学生无疑很在乎教师对他的评价。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价值观的形成还是为人处事的方式还是不够成熟的,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积极的评价很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甚至是一种语气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待学生的方式、注意自己的言语、注意评价的艺术,尤其是课堂上,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最直接的途径,更是学生展示自己的最佳时机,所以学生会更加在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1.用符合学生心理的个性化评价语言
每个学生都有想表现好的愿望,都有想被他人肯定、被老师表扬的心理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愿望,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随时关注学生的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行为及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激励、表扬,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积极的形象,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对受表扬的行为记忆深刻,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且生活化,这样的学科特点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让学生发言,也有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在化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就直接让其坐下,很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即使有也只是“对”或“错”,缺少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下次回答可能就会不主动,没有积极性。其实学生是很在意老师的评价的,每位进行发言或实验演示的学生心里是非常希望听到老师表扬的。其实只要很简单地说:“非常好”、“很好”、“不错”、“挺好的”,即使是错误的、不完整的回答也完全可用激励性的言语来评价,否如:“能想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再努力点就可以了”、“再给你一点时间你肯定行的”、“有进步”、“我很欣赏你这样的做法”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加师生间的感情。其实这样的评价很简单,只要有意识去做,并形成习惯。
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实多数的责任在于教师。很多教师上课会集中关注某几个学生,一节课某些学生会多次被老师提问到,而对有些学生却“爱理不理”,尽管教师这样做不是有意的,甚至知识一种习惯,自己毫无察觉,而其他的学生感觉备受冷落,但可能会由此产生消极的心态,有的甚至会讨厌化学,讨厌老师,最后很难改变局面。其实经过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多数的化学问题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应该只把表现的机会让给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另一部分学生,或许有的老师抱怨:他们自己不主动!其实是教师让他们不主动,是教师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重要。其实化学中有很多生活化的知识,有不少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是厌学的学生去回答这类问题,做这些实验,同时用激励性的言语进行评价,一些学生的变化,会让你意想不到。因为他们更脆弱、更需要肯定,更需要鼓励和表扬,而成绩好的同学他们听多了老师的表扬,对表扬已经习以为常了。
有的老师有时也会把课堂的机会让给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他们发言或动手做实验的时却又会被教师打断了,因为教师没有耐心去倾听他们并不流利的发言,没有信心去等待他们不一定成功的实验结果,也许是怕设计好的课堂时间不足,也许对对这类学生根本没有信心,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是老师们一次次的行为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教师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是这一部分学生的想法更独特,他们的设计更合理?而且教育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三、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化学。同时生活需要化学,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要用化学去实现、去解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1.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化学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直接经历并获得的体验,它具有亲历性、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原创性等特征。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根基和源泉,是学生学习的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化学教材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取有关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生活中例子,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知。
2.从生活中体验体验化学,让学生感受化学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例如在必修2中,讲授电化学的知识时,常常从“电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起,选择的故事要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制音乐贺卡,自制水果电池等,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带到学校展示,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习的内容融入生活。在进行此处内容的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伏打发现原电池的实验。又如在讲授蛋白质有关性质时,可以从皮蛋讲起、可以从衣服的面料引入、也可以从所吃的早点开始教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豆浆中加食盐,也可以取下同学衣料的一根线进行面料的鉴定。再如进行酸雨的教学时,可让学生收集雨水,并测定不同时间段的雨水的pH值。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化学很“亲”,从体验中产生对化学的兴趣,这样的学科特点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3.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热爱化学
书本是前人总结的经验,但是书本上的有些知识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教师尽量地将课本的知识生活化,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学有所用,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学习兴趣会更大,对于提升能力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对于《实验化学》中的“海带中碘的提取”的教学时,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一个正常成年人需要摄取多少克加碘食盐即可满足生理需求;在进行“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也可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判断当地的空气质量等级,当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心理会得到了极大的成就感,这种心理感受对学习的积极作用是用讲授知识或思想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也和化学有关,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教师要及时地把一些把与化学有关的一些事件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了解,他们会觉得自己对事件的原理了解而兴奋、自豪,而这种积极的心情会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所以作为化学教师要多了解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事件,这样才能在教学时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比口头上跟学生说化学如何如何重要效果要好的多。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任何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先关注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情,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只有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进入课堂,把饱满的热情带入课堂,以极大的兴趣投入课堂,这样的教学才可能有效。所以作为化学老师,用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用教师渊博的知识,用化学学科的优势,关注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使化学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廖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课堂教学反馈其实就是学生自学成果的展示。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从而对后续的教学产生影响。有效的教学反馈能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有益的影响。
1、善于捕捉差异思维信息,促进有效反馈。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其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师在选择反馈内容时,除了不同层次的思维要选择,也要选择同一层次的不同思维,特别是学生中那些与众不同的独特解法,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从众多的信息中捕捉,这样学生交流时思维才能碰撞产生火花,并且在倾听别人方法的同时取长补短,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在进行《物质的鉴别》这一专题复习时,我尽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请你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鉴别一瓶食盐水和蒸馏水?有的学生一口气就讲了六、七种方法。又如: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多想一想:同一套实验装置还可以用来做哪些试验?该套装置改进后还可以用来做哪些试验?如何改进?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反应很强烈,不同学生的想法和方法都不一样,通过课堂交流反馈,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然后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找出最佳方案。
2、善于捕捉差错信息,促进有效反馈。
教师要有利用错误资源的意识,但不能凡是错误都呈现。反馈时把那种有普遍性的、有一定蒙骗性但又涉及化学知识本质的差错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因为它能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澄清模糊的认识,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倾听捕捉,使反馈呈现精彩。
例如:《常见的酸》这一节的教学在讲到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的时候,有这样一道题:在100 毫升水中加入20 克氢氧化钠固体和足量的稀硫酸,请问:充分反应以后生成硫酸钠多少克?题目一出来,学生一看很容易,就立马下笔做,我巡视了一下教室,发现学生当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方法一是根据20 克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来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用100克水加上20 克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即把氢氧化钠当做是120 克来进行计算的,两种做法有明显的差异。当看到这样的问题出现时,脆就让两个同学上黑板演示,一个是采用方法一的做法,是正确的,另外一个是用方法二的做法,是错误的,两个同学一做完,就引起了讲台下面其他同学不同的反应,接着我顺势利导,指出:有溶液参加的化学反应,实际上真正参加反应的是溶液中的溶质,水只是做为一种介质,使反应更容易进行而已,因此,本题中的计算应以20 克氢氧化钠为准进行计算。经过这样一点拨以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
3、善于捕捉重点信息,促进有效反馈。
在课堂上学生一个接一个反馈,时间往往不够,效果也不明显。这时不妨以“并联板块”的方式呈现,当然呈现的材料是同一种难度,不存在方法好坏之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答案有多种预设,但心中要有一个反馈时的理想状态,反馈时尽量体现从易到难,方法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使反馈活而不乱。
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真假黄金如何鉴别?(提示:真黄金的成分是金,假黄金的主要成分是铜―锌合金)学生想到了很多方法,我让学生先在脑海里一一罗列出来,然后提示学生:在做化学鉴别题时往往是先用物理方法鉴别,再用化学方法鉴别,鉴别的方法往往是按照由易到难排列的。在教学的导学案上我设计了下面的表格加以引导,让学生把问题落实到笔头上:
鉴别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这样一来,学生按照这样的次序来一一做答,整个解题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反馈灵活而又有序,达到了有效反馈。
4、善于捕捉实际问题,促进有效反馈
教师在设计反馈问题时不能过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调查反馈问题,这样的反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课堂教学反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充分渗透化学的学科思想和内涵。
例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节时,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意义很容易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很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但是,怎样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呢?这一点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往往很难理解。想到小时候玩过的积木,于是我就问学生:大家小时候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吧,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说玩过。抓住这一契机,我又紧接着问学生:同样一套积木可以搭成不同的建筑物,把它们打散后,再重新搭成新的建筑物的时候,每块积木本身变了吗?积木种类变了吗?每种积木块的个数变了吗?所有积木块的总质量变了吗?学生思考后很快得出结论:都没有变。接着,我又问:如果我们用原子代替积木块的话,大家能不能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了?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意义: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量都不变,原子本身的质量也不变。又如:在讲解化合价的概念时,我从学生们熟悉的胶水入手,询问学生:胶水有何功能?学生们很快回答:当然是粘合纸张等东西。紧接着我因势利导: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合价其实也有与胶水相似的作用,所不同的是它是用粘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一系列化学元素的。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对化合价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反馈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方针出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分层反馈,调控教学环节,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纠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偏差,调控后续教学,从而更好地诊断教学过程,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最优化状态,实现有效反馈。
参考文献
什么是课堂有效教学呢?单从字面上理解,我们所说的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场所和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对象则是课堂教学。那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才更有效呢?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为一个历经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模式的一线教师,我长时间摸索出来的实践真理就是,实施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是探究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的动手、组织、归纳总结等能力。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知识要求,也做到了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化学实验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教学直观性,通过学生的分组探究、设计、完成实验到归纳实验结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也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扮演导师的角色,我们还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是一名化学教师,我或是用身边的化学开始讲起,然后引出每节课需要讲授的内容;或是采用ppt展示与课堂知识点相关图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是课前讲述趣味十足的科普小故事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等方式来开始一节新课;或是以妙趣横生的化学实验作为依托展开一节课的探究……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强大探究欲望。
三、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高效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教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全面的引导学生,扮演抛砖引玉的角色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我们主要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角,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理念,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去,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低起点,高落点。
四、反思是实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这里所说的反思包含两个方面:
1.积极指导学生反思
这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包括课堂教学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反思,也包括课后习题巩固时遇到的难点的反思。经常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能通过学习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和知识经验,从而形成自己对知识的见解。
2.自我反思
教师也要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时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学生的学习反思和教师的授后反思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保障。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开展过程中的关键,而化学探究性实验或探究性问题的创设则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主要组织方式。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以打造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为目的,不断创新,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一是备教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要想备好课,教师首先必须与教材进行对话,备好教材。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当做桥梁,通过桥梁给学生传授知识。备教材主要包括几点内容:备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备教学的重点、难点,将重难点内容作为备课的重点;备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教材中例题的选择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将提供的内容进一步生活化。教师依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以课程、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为前提,深度开发教材资源,把知识传授与育人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如《盐类的水解》一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盐溶液酸碱性本质的一节。它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因为盐类的水解和酸碱的电离共同构成电离平衡的整体,而成为整个一章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备教材时,应该尤为注意几点。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让学生认识盐类水解的实质和意义;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了解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各类盐的水解规律分析、各类盐水解后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的分析,让学生判断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和方法。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让学生体会事物变化的丰富多彩的内在美;通过盐类水解的学习,理解外因和内因对事物影响的辩证关系,建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二是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备课时不容忽视的对象。通过备学生,教师要引导、启发、指导、帮助学生。如学生学习《盐类的水解》,在已学电离平衡及溶液酸碱性本质的基础上,他们将掌握分析酸碱性的方法。备课的时候,教师就要大胆设计让学生分组实验的环节,通过让学生亲手实验,使他们知道盐溶液不是都显中性,也显酸性、碱性。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纠正错误操作,加深印象,提高能力,纠正错误认识,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是备教法。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教学方法,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当化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化学才更富有生命力。化学课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各种教学方法巧妙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把研究性学习渗入课堂中。在选择教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具体思路:教师引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果-分组讨论-学生小结-微观模拟(直观化)-教师小结-习题巩固。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主线的教学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积极思考的主动学习状态中。
四是备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学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等各种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归纳、总结等主动学习的习惯。如《盐类的水解》的学法,就可以综合利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及溶液的PH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家庭常用的消毒剂“84”消毒液,其主要成分是NaClO,做馒头、面包用的小苏打,去除衣服油污的纯碱,其水溶液都是碱性。这种通过观察生活,了解化学知识的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点,能够大大提高化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上好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即使是同一份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完课的效果很可能不一样,这是因为教师的个人素质不一样决定的。要使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
一是具备良好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能力。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来设计问题,问题必须要嵌入教材内容,要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思考。如本节课学习,可以用铜表面的油污清洗为切入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二是具备扎实的实验能力。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离开了实验,化学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是学生的“偶像”,要使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教师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优美性。多年来学生实验题的语言描述失分较多,教师不规范的操作和不准确的语言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如有教师“将样品配成溶液”这一基本的语言描述,说成含糊不清的“弄成溶液”,造成很大的误解。而在本节课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测定溶液的PH作了很好的规范:取样少许于试管中,不能将试纸直接伸入试剂瓶中,试纸不能用蒸馏水湿润,而是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半分钟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这种叙说语言规范,动作标准,扎实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化学知识。
三是具备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化学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回答问题时能做到言简意赅抓住要点,更要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片笑声中记住所学的知识。愉快的情绪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真正喜欢化学课,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如在分析盐的酸碱性时,教师打了个比方“好像打架一样”,酸性与碱性谁赢了,谁就能呈现出那一“性”,这种形象地描述为小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作了铺垫。
四是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变不可见为可见、静态为动态、抽象为形象、复杂为简洁,学生已知各类盐的酸碱性后,可放一些盐水解的flas,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还能让他们理解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另外,利用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口答和书写的正误,调整教学的进度,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完整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进行探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我们老师要根据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著风格以及新标准理念,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乐于学习。此外,要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经过讨论分析取得认识的成功,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喜悦中增强自已的学习兴趣。还有,可以以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新奇性、参与性和化学实验可视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从而乐于学习。
二、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就要从化学实验教学入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合作实验。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化学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能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学生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在合作式学习中,个体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把自己与别人的做法相互比较,从而认识到自己与别人做法的不同,对别人的做法提出疑问或修改意见,在这种交往中,他们学会摆脱权威的束缚,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发展自己独立的评判能力,逐步融入到社会中去。
三、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参与、组织交流等活动,建设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和谐平等的交往场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动手的时间,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情景。让学生在现代化环境中学习。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开发,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以新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学生由传统教学的单纯听讲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转变为自主学习与积极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这样既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和竞争性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基础差的部分学生,让他们能按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来选取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和合作化的学习,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防止其产生厌学情绪而失去学化学的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增强。
四、教师要细致的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化学实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新现象所吸引,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为此,教师一开始就注意当好领航员,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其实,所谓观察实验现象,就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的变化以及是否伴有发热、发光,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领”,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观察习惯。其次,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怎么观察。实验前,我们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颜色、仪器的形状和连接。实验中,我们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力争做到看准、看细,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时还要善于带着问题去观察,抓重点,抓本质,对一些异常现象也不放过。例如,做镁带的燃烧实验,学生指导实验现象简单描述为“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强光”,其实伴随镁带的燃烧,还向上升起了一镂白烟,更重要的现象是燃烧前物质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有弹性,而燃烧后物质是白色,无光泽,松脆粉米状固体。这一现象说明反应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这正是此实验的本质。我们抓住此实验的本质,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五、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像某人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了走过的路线,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合理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对一些知识,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找问题,解决一些疑难。如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和“化学与生活”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改变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参观、咨询、制订计划书、讨论与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体现于教师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课程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掌握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能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去。基于这种要求,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师授课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比以前要有所改变和创新。这种注重内容加形式的授课模式的应用,为的是达到学习者与课程内容和谐一致的步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融洽的互动关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将知识学到手,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得益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这一目标。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之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学方案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书面化的教学思维。包括:每堂课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通过何种方式传授给学生;以及每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案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的发挥。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角色,教师的教学意图直接决定了每堂课程内容的授课方式以及授课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授课观念,不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将学科知识真正作为一门技艺传授给学生拉近知识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对本门课程产生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化学的课程内容,非常地贴近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精确把握新课改的化学教学目标,突出学习重点,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从实际出发,找好课堂授课的切入点,做到既贴近实际生活,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避免做出许多无用功。创新思维,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思维的发展,为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做好铺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生动有效的导入方法,调动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这句话体现的就是兴趣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通常来讲,一个人对某件事或物产生了兴趣,不用强迫也会自动地去研究探索事物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对于化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具备了这些以后,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能轻松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关于兴趣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这里讲述的是通过使用别出心裁的课堂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堂彩,是保证整堂课学习效果实现的前提。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会发生什么反应时,笔者先请学生们观看视频,有关浓硫酸倾倒泄露事故。然后提问,泄露的是浓硫酸,事故处理的关键物质是熟石灰,它是一种碱,它们两者之间会不会发生反应呢?给学生们大胆猜想、质疑,揭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
三、注重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