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创新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2 15:09:1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创新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创新发展

篇(1)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鉴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累积性,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技术上的“路径依赖”等矛盾和问题,短期内简单、笼统倡导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如何促使正处于产业技术链下游且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掌握和运用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策略性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状况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创新路径与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在此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进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超常规赶超,无疑就是本文所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并在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个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质量;(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技术性的创新(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及非技术性的创新(如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两大方面。

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的理解,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甚至学术界,人们的首先反应往往就是原始创新、根本性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或明显不可管理性以及大投入、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视创新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所以,我们必须要突破对于创新模式的狭隘理念与误区,拓宽视野,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来思考创新的模式。

诚然,现阶段条件下,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谓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就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亦即别的企业所“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准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缘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入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生成的空白地带、潜在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优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掌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掌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

是掌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许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强调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强调“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应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难题。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学习竞争者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反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RE)技术的战略性运用。国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阶段,通过反向工程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项针对500多家欧洲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接近50%的企业认为,通过反向工程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极其重要。日本的丰田公司就通过非直接的技术移植,或反向工程进行原创性产品开发的做法,获取成功。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KiichiroToyoda就确信他能复制和兼容福特、雪弗莱和克莱斯勒各家之长。他发现这种做法能迅速、有力地加强他的工程师的适应力,即使在丰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坚实地壮大了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反向工程”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途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反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或有能力承受的。因为“反向工程”的费用通常也需要到原始开发成本的60%到70%,而且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功。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能够更快地通过“反向工程”的实施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集成性“反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此,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然,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消化、吸收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而研制与开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专利保护手段的及时采用,摆脱对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真正跨越。

【参考文献】

[1]张雅:中小企业登上大舞台[N].经济日报,2006-9-14(13).

[2]计剑褐行∑笠凳亲罨钤镜拇葱禄騕N].文汇报,2005-01-06(5)

[3]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4

[4]PrakkeF.,TheManagementoftheR&DInterface,DoctoralDissertation,MIT,1974.

[5]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6]Teece,D:(1986)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ResearchPolicy,15,285-305

[7]计红梅:成果转化究竟难在何处.[DB/OL]:

篇(2)

企业灵魂就是企业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只有当企业文化完全融入到员工思想的时候,企业员工才能真正把自己和企业完全融为一体,促使企业高速发展。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如果企业不能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紧密联系起来,那么企业就不能良性发展。所以,必须把企业文化和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其完全发挥作用。

2.财务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由财务部门进行干预和确定,这种管理理念实质上存在偏差。企业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延伸与发展就是预算管理,为此,企业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工作当中的一项组成来看,相关工作开展主要依据财务部门制度完成。一些企业甚至由于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认知程度有限,将其理解为是企业财务部门资金控制行为,出现这样理念上的偏颇不可避免会造成实际工作效果出现问题。在企业管理结构日益完善及管理计划日益增强的同时,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各种预算的直接体现形式,但实质上财务预算包括企业各种业务、资源以及资金管理等,这些内容并不是财务部门管理的范围。

3.有限规模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造成阻碍

主要表现在不规范管理和资金不足两方面,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工作的开展造成制约。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必然要伴随企业巨大的资金投资,诸多企业本身利润率偏低,资金匮乏。资金限制企业发展,通用性和极度廉价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成为此类企业购买的着眼点,系统性不足是这类软件的突出特征,与企业自身繁杂的业务流程和生产管理方法格格不入。而且其自带的风险性,无法保证企业按时按质的生产效率,企业效益与管理效率受到限制,不仅不能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带来更大经济效益,反而会因为进一步加剧这类企业资金匮乏现状,危及到市场生存。另外,脱离于规定要求之外的业务管理和随意性突出的业务流程,是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失败的另一主要因素。因此,加强管理,规范流程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4.对企业管理认识不全面

要想很好的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对其进行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许多公司的管理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都是片面的,还是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评,在管理中没有涉及到绩效的计划和对绩效改进。在公司进行全面考核时,只进行单纯的绩效考核。在一个季度或者多个季度末,通知公司员工通过表格或者报告汇报自己的业绩。同时,在企业发展和管理中没有对企业发展方向做一个规划和分层,这样就会使公司的员工对工作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认识,使公司员工不能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考核也就不能很好实施。

5.企业管理与战略目标不协调

现阶段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在于预算管理没有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相一致,存在管理缺乏长远目标,使财务预算管理未能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目标。预算管理限于短期利益,使不同预算管理衔接差,给企业长远目标发展与实现带来影响。在企业利益发展与财务管理中,经营者利润经营效果与企业预算管理情况有直接联系,例如企业经营情况较差,但为保证在一定任期内达到一定利润,管理者会通过出售股份的形式而实现利益完成,这种短期目标实现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制约性影响。再如,就现阶段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形势来看,很多企业为达到上市目标,企业制定预算标准完全以财务标准为指标,并且这个标准所表达的含义为这个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完成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在完成这个指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内部努力和系统调整等内容无法体现。并且通过企业预算与企业其他方面管理来看,都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二、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过程应有一个带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它能使企业管理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也能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和职业规划,使他们的个人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使公司能安全稳定发展。应将企业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同企业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加强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能很好促进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妥善处理员工报酬和岗位体系,要实事求是的提升员工工作地位,使公司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凝聚在一起,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构筑一个坚实城墙来面对市场经济挑战。

2.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绩效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绩效管理制度,它是企业能和谐发展的管理屏障,从这一点来看,需要稳固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过程,把绩效管理工作的进行落实,从而能过为整个管理打好底子。公司只有不打折扣的落实制定的人力资源绩效体系,并按要求严格进行把控施展,管理人员要针对公司的需要设置工作岗位,对不必要的岗位进行裁撤,从而完善公司职位要求。让职工充分认识工作标准和其包含的内在意义,规定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名称等等。另外还要结合实际对工作的制度进行确定,使公司规定的标准和员工能够统一起来。

3.健全自适性强的预算管理系统

(1)形成反馈机制在企业中形成预算管理系统需充分发挥这项系统中应有的基本职能,还应形成具有自适性的预算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机制企业能进行具体适应性调整。

(2)形成分级预控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应形成财务管理系统分级预控。通过分级预控不断完善企业相关预算及确保预算安全。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针对预算管理进行绩效与相关评估考评。这是在企业内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针对财务部门的财务预算指标预估值等结果进行考核比较,并形成相关成绩分数,查找问题所在,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在随后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调整更正。

4.加强检查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

对一个国家来说,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从而相互制约与平衡。对一个企业来说,既要有良好的执行部门,也需要有与之制约的监管部门。建立好一个内部的监督管理部门是每个企业能够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选定不同的人数参与监督部门建设,这是对企业经营是否合理合法的考量。除了在内部设定监管部门之外,企业可以定期聘请公司外的会计等人才对企业资本、工作运行进行监督和审核,以便于企业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5.研发企业个性化发展系统软件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集多样信息处理功能于一身的系统,要想对它有所开发,就必须知道它的基础结构和基础功能,包括导入、解决、导出这三个功能。企业在面临数据庞大的资料库时,往往需要大费周章地连续进行这三个步骤,而经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现有资料的加工归类后,企业工作量就会相应地减少了很多,会为决策人员进行下一步决策提供更充裕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企业运转效率。而企业所要对所持信息进行处理的原因不尽相同,信息管理系统则是能够通过企业导入的信息先自动归类处理,解决一些机械繁琐的事务,在进行下一步深层次加工数据前,置换出初步处理好的信息数据,供决策者根据时下情况自由选择,这样一种颇具人性化理念的设置为决策者定夺方案时留出更多余地。一个健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完整流程的系统,在单个与单个之间形成因果,在多个运行功能之间形成连接的关系,有一个顺畅的运行公式。这样一个运算公式涵盖了诸如信息导入导出和上文提及的各种处理方式,在信息基本处理过后,出于谨慎和专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还备有检验结果的功能,这个功能虽说是一个检验流程,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故与企业生产经营有联系的科目都应当被注入,如生产策划、购买原料、人员调配、管理供货、物流管理等,以解决决策者因信息处理不当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企业信息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运作的系统,一旦企业对其设定完成,就意味着要投入企业运作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开发之初就必须考虑到影响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多种因素,如社会发展、企业运作完成状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连接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缺一不可,运算过程中一旦遗漏某个环节,哪怕只是毫不起眼的一步,对决策者下一项步骤开展都有不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每个因素,都要兼顾到开创、落实、处理、分类的每个环节。

6.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企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能有效从员工自身角度上减少问题产生。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为了企业正常运行就必须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举个例子来说,要求从业人员要持有相应的工作资格证,就好比会计人员应该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一样,从专业技能角度上提高对企业人员的教育。但是,仅仅只有这一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企业应该为职员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和场所,对企业人员开展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集体感,这才是企业内部有效控制的手段。

篇(3)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平等竞争。

“老36条”的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七大问题全面展开;而“新36条”则主要围绕“老36条”的第一个问题,即“市场准入”展开的。放宽准入领域讲得很具体,涉及六大领域和一个参与(参与国企改革),而且进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作了原则规定。六大领域里具体阐明了各大项目。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就列出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土地整治、矿山勘探开发等七个方面。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领域里,列出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绿化等七个方面。社会事业领域,列举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金融服务领域虽然讲得比较谨慎,但也讲了允许民间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老36条里只讲允许进入,主要是参与),首次提出放宽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参与农信社、城信社的改制,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资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文件讲得最开放。批发零售、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特别提到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讲到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关于参与国企改革这一部分,首先是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地梯度转移,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扶贸开发。其次是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再次是要求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

“新36条”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在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如,民企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可加速国定资产折旧,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都要同等对待。支持民企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文件还特别要求创新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文件再次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应公开化、规范化,清理涉企收费,减轻民企负担。

有新发展:除了上述具体化的鼓励内容之外,还有以下新发展:

A.淡化了意识形态。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新36条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2005年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讲的是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一共出现了119次“非公”字眼,而“新36条”只是在引用老文件时出现3次“非公”字眼。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是相对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而言的,是以公有制为本位的,隐含着一种所有制歧视。而新36条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没有再重复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提法,而是谈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但愿能以此为契机,把民营经济的提法坚持下去,不要再出现反复。

B.增强了迫切性。2005年的36条的措辞通篇是讲“允许”。允许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允许,明天也可以不允许;这里允许,那里就可能不允许。我们知道,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市场,权利配置资源的范畴要尽可能缩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对各类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讲“允许”,是权力配制资源的一种标准语言。而“新36条”只有两处提到“允许”(一处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办金融机构,另一处是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其它地方统统是“鼓励和引导”。可见,引进民间资本的迫切性更强烈了。

C.金融服务领域的铁门终于开了一个门缝。以前只允许民间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现在开了个门缝,允许有条件地“兴办”金融机构,如发起兴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等等。

D.强调了一个原则,划清了两个边界。文件的开头强调政府对各类经济成分应一视同仁,要求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的政策要公开透明,扶持的政策和进入标准也要公开透明,不允许对民间资本另立标准,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的一条重要原则;接下来规定政府应主要投资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畴,目的在于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制资源的地方,政府就应当放开,让民间去投资;其次是划清了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边界,界定政府是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手段。

贯彻落实不容易

文件虽好,但贯彻落实不易。首先是因为文件本身没有新的突破。为什么说没有新的突破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只是一般地提出国有资产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没有提及煤炭行业。总之,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没有新突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应当干什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彻底搞清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民营经济难以获得平等竞争地位。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这个文件是5月7日发出的,过了两个多月,即7月22日国办对落实问题作了分工,明确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责任,但最终由谁来监督检查,没有讲,这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之中。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力部门消减审批权力,指望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世袭领地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2005年的文件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希望何在?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商会来反映意见,通过合法渠道,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呼吁政府部门督促落实,敦促垄断集团顾全大局,为民资腾出空间;其次,工商联要发挥作用,作为代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作为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工商联应该及时地如实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敦促相关部门和垄断部门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新36条,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还得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急不得,等不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推动,更主要的是,民企自身要争气。

二、民营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于认清形势,主要是认清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不能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要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不能再沿续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而要靠内需拉动;不能主要靠第二产业,而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不能单纯靠廉价劳力作贡献,而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能只发展东部和城市经济,而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关于创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民企自身力量单薄,要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民企优势是产权明晰,弱点是产权封闭。要学会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民企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

2.管理创新。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民企多数管理不到位。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神秘。每个传统行业、每个传统产品都有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解决一个就是创新。要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每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慎,现在多数是在炒概念。

4.经营创新,特别是营销创新。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

5.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创新。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明确界定。现在国家正在起草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产业: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循环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

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行业政府只能出引导资金。

篇(4)

我国科技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少,尤其以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居多。由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单一。但凡市场出现新的替代产品或出现较大的价格浮动,很快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产品市场波动直接影响着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较低的产业聚集程度,尤其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对于有不少较小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即使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好,但规模小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融资困难,缺少资金导致不少小型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好市场,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跌入低谷。同时资金短缺使得较难转产。导致企业进入“资金短缺不但无法上新项目,而且难以回笼资金”的恶性循环。比较可惜的是当中有不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项目进展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不少科技型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利润率低,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因素之一,另外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缺乏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未能全面了解新出台的政策,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必须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而有利于建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内部体制;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研发骨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采用相应的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技术要素与收益分配相挂钩的制度;必须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

3.1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另外,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一方面要倡导创新,同时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如果不能宽容失败,我们从技术创新从选题开始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是满足于开发一些有把握的技术,长此以往,极大地约束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鼓励员工大胆探索技术参与分配,为技术创新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塑造企业文化灵魂,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党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确立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平台,尊重和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观念决定命运,企业的思想观念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科技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在党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作为央企我们必须优化人才环境,近几年国家扩招后人才的学历水平总体提高,这也为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打造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创建公平和谐的企业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能力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立足于中机六院实际,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提升市场形象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除了积极推进视觉识别系统和制度性文化的建设之外,还初步提炼出了中机六院的企业理念。中机六院的文化是“三和”文化,“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谐工作、和气讲话。和睦相处体现在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全院员工当中。对院领导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善于创新、积极拼搏。对中层干部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快速反应、执行力强,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搭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对员工的要求是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推诿,不扯皮。和谐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在经营过程中,要求领导、员工、部门互相配合,快速反应,工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后期服务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支持、互相搭台。和气讲话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真诚相待。院领导之间互相尊重,讲话和气,但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管理工作中,既有上级指导下级的严肃性,又有同志、同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帮助。员工对客户既有内心的真诚、言语的尊重,又有技术问题上的据理力争。员工之间既有和气讲话、真诚对待,又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探讨。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机六院)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隶属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2个工程院、4个子公司、2500多名员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注册工程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10人、高级工程师386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604人。建院以来,完成工程项目15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300余项。中机六院的业务已经涵盖机械工业16大行业,包括机床工具、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石油石化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重矿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通用基础件、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烟草及其他机械等,拥有一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技术服务优势。放眼望去,随着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重点加强业务板块领军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产品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和谐,企业文化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促进,为实现国机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篇(5)

可从三个视角分析:

一是从资源禀赋特征和市场供求看。过去,生产什么都能盈利,生产多少都能销出去的供给状况已不复存在;自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空间;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缩小,后发优势也在减弱。这些变化要求企业发展的增长动力必须来自创新。

二是从空间角度看,在三十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期间,正值国际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大量制造业产品有旺盛需求,我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2001年12月我国入世后。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贸易保护,海外需求瘫软,使我国依靠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受到一定冲击,需要更多依靠创新和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三是从消费水平发展阶段看。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中位数,与20年前人均GDP1000美元相比消费需求已大不相同,经历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和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的排浪式消费后,消费热点已转为轿车、住房、旅游,反映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近年每年出境游1亿人次,在境外“爆买”逾1万亿元,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供给质量、档次尚不能适应升级了的消费需求,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企业创新发展必须遵循的大逻辑。

二、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微观主体

供给侧改革的取向是减少过剩的低端供给,增加有效的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这些目标,除政府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外,离不开企业发挥五个主体的基础作用。

1. 质量主体。企业是产品、服务供给者,提高供给质量、档次,提供高质量产品、服务,离不开企业这一经济实体的积极参与。

2. 效率主体。企业是资源转换体,投入资源、资本、劳动力,产出系列产品和服务,企业每单位产出所消耗资源、能源、劳动力和排出温室气体、污染物的多少都与企业的转换效率息息相关。提高供给系统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3. 创新主体。企业处于生产经营第一线,掌握市场脉搏,最了解消费需求特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才能有效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与消费需求紧密结合。

4. 投入主体。创新是企业提高供给质量、档次,满足中高端需求,重塑发展动力的战略举措,R&D投入是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关键举措,通过投入才能拥有创新成果、专利技术,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5. 成果应用主体。企业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关键环节,科技成果只有被企业所接受,从工程化到产业化才能最终产生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服务、经济效益,创造出GDP。企业也因而提升产品服务技术能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因而成为应用主体。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中企业新发展若干取向

供给侧改革的战略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重塑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在新阶段持续发展,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给人们以更多获得感。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新改革促进新发展,满足新需求。

(一)以新理念引领新时期企业创新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为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供给侧改革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大逻辑,应该循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

(二)高端创新和中低端创新并举

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分别打造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

1. 高端创新

由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关建技术瓶颈,为发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十多年来,我国在自主创新上取得很大进步。在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中,连续5届位居第一,今年6月获得第一的“神威・太湖之光”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芯片,浮点运算速度是9.3亿亿次/秒,比第二名的天河二号(采用英特尔芯片)快2倍,效率高3倍,入榜超级计算机167台;超过美国的165台,运算速度和入围台数2个维度双双超越美国,是为“中国速度”;神舟十一和天宫二号空间交会对接可谓是“中国精度”;蛟龙深潜万米可谓“中国深度”。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后,卫星上532纳米绿色激光束与地面671纳米红色激光束成功实现天地“握手”,从而为通信和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实验铺平道路,开启了量子通讯新纪元,开辟了安全通信新时代,获得了引领型的先发优势。

2. 中低端创新

考虑到我国量大面广的小企业80%以上没有自主创新的专利,在发展进程中,可充分利用国际专利规则的益出效应――失效无效专利,助力自身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时效性和地域性”两个时空游戏或规则。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诞生的专利85%没有申请中国专利,而在国内专利中失效专利约占二分之一,这些都是含金量很高的资源。创新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可以积极使用无效和失效专利。这样做短期内就可让这些企业跳出跨国集团的专利约束,获得喘息机会,长期则有利提升企业实力,并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阶。

(三)整合资源,发挥创新产业链协同推进效应

在创新中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一是研究环节资源整合。将组织中研究资源集中于组织的核心领域,以保证组织能够通过内部研发持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二是开发环节资源整合。力求在提供新产品价值的同时,加强自身核心领域市场地位。三是专利资源整合。旨在提高组织专利活动效率和准确性、针对性。四是生产资源整合。着眼于建立全球生产体系,进而考虑中国创造、全球制造。实施战略性外包。协助其改进质量保障体系和生产技术,构建柔性生产体系。五 是市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标杆作用,构建全球销售和线上销售系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进互补产品,组成和完善系列产品,使企业在该领域建立优势。

在对单项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注意各类资源之间的协同整合,主要有五方面协同。

一是研究资源与开发资源的协同;二是R&D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的协同;三是生产资源与市场资源的整合;四是R&D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五是R&D资源与生产资源的整合。通过各类资源的协同整合,减少各类资源的负面效应,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

(四)建立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建立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强化研发创新的协同性、针对性、实用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组建联盟,搭建平台,服务企业,平等互利,资源整合,优势互外,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愿景。可考虑以行业中各企业的研发机构、情报信息机构为基础吸收相关科研院所参加,组建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1.协同创新遵循三原则。一是市场化原则。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展研发活动。二是协同推进原则。从研发到产业化各方面均应协同推进,力求创新成果无缝衔接地实施商业化。三是合体共赢原则。成果产业化后,双方共享创新成果所创收益。

2.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一是协同型创新。由企业和研究机构协同投入开发所需要的软资源和硬资源,(各有侧重),研发成果归双方共有,科研机构(或研发人员)可在产业化收益中占有合理的比例。二是订单型开发。由企业向科研机构(或联盟)提出具体开发要求,由科研机构(或联盟组织力量)按需求研发。三是转移型合作。研究机构已有成熟科研成果,企业有此需要,可采用有偿转让方式或作价入股,将成果转移至企业产业化,但研究机构应参与(负有一定责任)产业化进程。

3.行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功能。一是科技研发平台;二是信息情报平台;三是咨询服务平台;四是专业培训平台。

(五)转变考核理念,从R&D向RCB引进

很长时间,世界将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Research And.Development)作为衡量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然而,在跨国公司中,真正决定命运的创新,却是另一种指标―R&B(Research And Business)――科技研发和市场转化投入。这一转变显示创新理念的进步,反映出“创新离市场有多近,离成功就有多近”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思维。

(六)着力构建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营造尊重科学,崇尚技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有识之士充分发挥智慧和创新活力,使科技人员敢于创新,放心创新,着力提升二次创新的技术能力,提高研发质量。日本花费190美元引进技术,会花700美元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绩效。我国花100美元引进技术和设备平均只花7美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因而出现不断重复引进的局面。美国硅谷已形成创新的生态系统,因而高含金量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值得借鉴。

(七)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二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发展

抓住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新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全球经济尚未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复苏,欧洲投资饥渴的机遇,大踏步“走出去”兼并收购发达国家资源类和高科技企业,获得其技术、管理、渠道网络、品牌等资源。广东美的家电控股德国塞卡是成功一例;中广核集团投资60亿英镑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承接英国欣克利角核电项目(180亿英镑)是国际产能合作成功案例;中巴经济走廊开工建设也显示“一带一路”战略开局良好。

(八)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企业面对工业3.0、工业4.0接踵而来的新形势,应着力弯道超车提高新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能化,提升供给能力和效率,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同行业的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创新发展战略。

(九)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

中高端消费的特征之一就是品牌消费,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必须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历史上上海拥有二千多个知名品牌,但经过市场经济浪潮后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1998年若贝尔经济奖得主、“欧元论”罗伯特・蒙代尔教授说:“品牌是世界交流的语言,企业需要品牌、国家也需要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 2013年6月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排行榜中,上海入选45个,住居北京(92个)、广东(84个)之后,名列第三,浙江省、福建省有入选品牌分别为44个和38个,显示上海尽管位列第三,但与第一、二名差距甚大,约为其1/2,而与第四、五名十分接近。从品牌价值看,上海入选品牌的平均价值为116.39亿元,仅为入选的500个品牌平均值131.68亿元的88.39%。从入选品牌数量和每个品牌平均价值低于500个品牌平均价值两个维度分析,可以认为上海品牌建设已跌入第二梯队,应引起上海企业的警觉,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并举。

(十)创新应以科技、经济伦理自律,做“负责任”的创新者

科技伦理涉及科技与人、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态、科技与动物等几对伦理关系,其中维护好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在科技的“功利效应”和伦理的“道德效应”两者价值的冲突与博弈、调适与坚守中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技伦理,解决好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协调好高科技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发展,是当代科技创新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三十多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空气、水的质量已对人们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就是未能处理好、调适好科技与生态环境的伦理关系,进而影响到科技与人的伦理关系,要让科技创新造福人类,促进人――自然――社会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从经济伦理看,中国自古重视经济伦理,历来的晋商、微商也称作儒商,说明孔子的儒家文化,处理社会关系(包括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做商业要诚信,世世代代用诚信的理念经商,才能把生意做成全世界扬名的生意。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后,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未能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商家恶性竞争,假冒伪劣屡屡出现,皮革奶、有毒姜、注水肉等屡禁不止,需要企业在新阶段创新发展中坚守诚信经商的经济论理道德,说道底是企业应从“经济人”转变为“经济人+社会人”。

(十一)着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新工匠精神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抓两头带中间。一头是抓企业领军人才。领军人才是企业的预言家、领航员、压舱石,什么样的企业家就会带出什么样的企业。马云带出的阿里巴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巴巴加快了中国国内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网络全球化的进程;任正非带出的华为手机已进入美国市场,成为苹果、三星的主要竞争对手;马化腾带出的腾讯由于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竞争出成果,在微博基础上开发出微信。据说,马化腾正准备在企业内部保持竞争,期望复制产生“第二个微信”的神话。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形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给予重视,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它的功能及作用已逐渐被企业认识,并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预算管理也应该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预算管理概述及作用

预算管理所指的是企业在科学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运用价值及价值形式对企业未来内部生产的经营活动给予规划、协调及控制的活动,经过预算实现企业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激励及控制等,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这很重要的作用。

(一)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计划工作顺利开展及完善,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通过预算管理,企业中的各级管理者会提前制定相关计划,促进企业经济资源、经营环境及发展目标间的平衡关系,防止企业盲目的发展,及遭受到没有必要的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

(二)加强了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及合作

预算管理能够让企业管理者从全局进行进行企业发展的考虑,并能明确企业各部门责任,让企业各部门间进行相互协调,防止推卸责任及扯皮现象的发生,从加强了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及合作,降低了矛盾及冲突的发生。

(三)完善业绩评价标准

预算管理能够作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让企业各部门间能够实行量化考核及奖惩制度,还加强了企业对员工约束及激励。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创新现状

(一)企业原有预算管理的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原有预算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了,原有预算管理主要是把企业生产当作管理重点,其主要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大收入,从而实现企业近期利润目标,可这种预算管理已经不适应企业长期竞争需要了。原有预算管理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成本控制,像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固定预算及零星预算法大都是以减少企业成本作为基础的,也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正在由产品生产为主向着知识生产发展着,据美国成本资料调查显示,其制造成本里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不到20%,大约有70%左右的经济利润来自知识资源及生产,原有预算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了,进行预算管理创新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原有预算管理仅注重生产经营活动,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也由生产领域扩展到了资本市场投资及资本运作等领域,并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可这在原有预算管理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很多企业也把失败归结于不慎投资,可追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从全局角度来合理安排投资及经营计划,导致企业投资不利,这就要求应该加强企业预算的全面管理,并不断进行预算管理创新,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二)预算管理创新意识及实用性不强

在预算管理中,很多企业将工作任务和权力归为财务部门,似乎这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多大的关系,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预算,很多企业领导对预算管理作用并不是很重视,大多时候仅是流于形式。企业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没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参与,这样经常会发生财务人员所编制的预算和企业业务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不能得到有关业务员认可,高层管理者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这样就使得制定出来的预算没有约束力,仅是流于形式了。

三、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发展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应该加强预算管理的发展力度,具体措施表现为下列几方面,一是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企业资金要跟着预算走,并且在实际实施中,要沿着收入与支出这两条线索进行账户管理,并要严格执行,,且运用资金调控手段来加强成本预算执行,要求各部门严格依照专项预算及预算管理来运用资金,不同预算项目间的资金是不能相互调剂的,更不能把预算资金使用在其他用途上,如果发生超预算行为,应该在审查之后,再重新进行审批,然后才能够执行,进行预算管理地严格执行,能够确保在预算期之内的资金需要。二是要加强大额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间招标制度的完善,仅有从源头上进行成本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像建筑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该进行招标,防止人情工程出现,有利降低企业施工的成本,对于那些比较大的采购活动也可以进行对外公开的招投标活动开展。三是把责任单位作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里的基本单位,依据组织结构及经营环节来进行合理设置,并对其管理权限及职责范围进行确定,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要承担的责任,对于预算编制、控制、下达、分析及考核均要把单位作为中心来实施,然后再传递到基层中去,进行各单位责任预算的真实及完整,防止预算里存在真空地带,从而保证预算管理进一步落实。

(二)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发展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这对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应该有一定规划,让企业生产及销售等环节能够处在有序状态,预算管理作为这样的管理方法,应该在企业战略领导下,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加强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的统筹规划。市场经济是不确定的,并且随着信息知识发展的加快,这种不确定性将越来越严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进行预算管理实施,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要相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应该对预算管理进行预算控制法的管理,这种预算管理法能够有效体现出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企业进行预算制定之前,要先采取个调查手段来预测市场环境中的非经济因素及经营因素问题,给企业生产活动会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统计及数学等知识来量化这些相关因素,从而对企业对象变化规律进行有效预测,让制定出的预算指标更能够准确有效地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规划,加强预算的合理科学编制能够让企业准确掌握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对于那些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并促进利好因素的发展,从而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加强分权管理及完善的预算奖惩和考核机制

在企业管理中,加强预算的透明管理是很重要的,能够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全面直接参与,这里所说的分权管理,所指的是企业的决策权力由上层向着经营层次及团队管理转移,企业的基层员工越来越具有自由的创新决策权,能够依据自身判断来主动创造价值,防止被具体计划及契约进行控制,这样会让员工更具有责任感,并且加强了企业价值的关注,对企业文化创新也带来了较多理性思考及行为,通过这种分权管理,让员工能够处于自我管理工作环境及积极承担责任氛围里。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来说,其考核及奖惩就是它自身的生命线,仅有严明奖惩制及科学考核制,才可以有效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在预算管理中,其考核要有全面性,对企业所有员工均要实施考核,还要企业预算编制中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调整及预算执行情况等都归入预算考核体系中,让预算能够做到及时奖励、实时评价、指出缺点及表彰创新等,从而让企业员工、管理者及企业间能够形成权责利统一责任体。

四、结束语

内审是企业审计监督重要组成,是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和财务控制力的重要保障,应加强企业经营业绩及财会信息真实性和合理性,还应对企业预算执行及预算制度进行审计及监督,另外,预算管理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从而让企业预算工作更具有指导性及前瞻性,同时还应加强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展,为预算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环境氛围,从而保证企业稳定快速发展,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篇(7)

十报告提出保障不同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三个平等”为核心内容的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理论。而“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三个平等”理论为准则,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是使中小企业率先摆脱生存困境、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存困境

“创新”无疑是目前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好办法,但是,对于企业,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其创新发展的道路还面临重重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力量布局不尽合理,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落后。我国长期形成的地域分割和行政分割局面,造成了我国科技力量布局不尽合理,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科技项目、科技设备等资源配置上的不均衡现象。目前,我国从事科研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分布在大企业集团、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内,中小企业科技开发人才少之又少,无法承担自主创新任务。同时,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在政策支持和引导方面仍显不足。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在经济实力上与大企业相差甚远,并且科研能力方面表现较弱,所以在进行企业创新时往往采取模仿和引进策略。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创新方向,没有稳定的前沿领域研究课题,极易出现重复投资、资源浪费以及创新滞后的现象。再加上创新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不健全、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导致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落后。

资金要素使用不平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企业创新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在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宣传等方面都需要大量财力予以不断支撑,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是实施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难题。尽管近年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但在融资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融资瓶颈。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造成信用资源匮乏,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强。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缺乏层次性,使得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要进行直接融资甚为困难。金融机构并未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高风险、高潜能的特点设计产品。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企业创新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缺少研究开发经费导致企业很难进行基础性研究和一般性应用研究,真正有创新意义的核心发明专利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进展。

上游产业形成寡头垄断,中小企业丧失自主创新活力。政府一直在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小企业促进法》到《中小企业划行标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通过法规条例的制定不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在大型国企和央企上游资源性垄断与通胀日渐加剧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无法获得某些行业的准入权、议价权与利润分享的权利,在原材料的定价上只能任人鱼肉,不断压缩利润空间,资金链条更为紧张。种种禁入原则不仅体现在资源性行业,金融等领域也是如此。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在自身规模的限制下只能选择与外资企业联手,以改变单打独斗局面,抗击行政垄断,但这样便导致了过分依赖外资,逐渐沦为外资企业的附属企业,丧失更多自主创新的机会,使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道路变得迷茫与坎坷。

税费负担过重,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承担着比国企更多更重的税费负担,造成竞争过程中“民企带着枷锁与国企赛跑”的局面。虽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适用税率基本相同,但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压力往往比大企业还大。对处于垄断行业的大企业来讲,其利润相对丰厚,从同样的税费占各自利润的比例来看,处于利润较为微薄的中小企业的税负压力要比明显高于大企业,且由于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流转税比重过高,进一步加重了中小企业实际税负。同时,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不够,这表现在中小企业风险投融资税收方面、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税收方面、中小企业所得税制对技术创新等方面尚有不足与缺失。

离“同等保护”目标尚有距离,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潜力受阻。“同等保护”是“平等保护”在现实条件下的具体化,实际上是强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但目前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权益保护方面出现了不同待遇的现象。民营企业收购或兼并过程中受种种因素限制,财产占有权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极易受到侵占,在投资收益权方面也无法得到保障,投资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有待于落实。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生存难以得到保障,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潜力也必然受到限制。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明确中小企业创新驱动的定位,合理分配科技力量。一是要明确中小企业是创新活动组织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组织企业内部科研力量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力量参与攻关,同时在其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等领域,政府又必须加以引导、施以援手;二是中小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使用者,在创新成果和市场的“无缝对接”中要增加“技术经营”这个新环节,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实现中小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有价值;三是合理分配科技人才,国家科技部应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扩大中小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给予合理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形成自己的创新研发中心,对中小企业创新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使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跟上市场,提高中小企业整体创新水平。

开辟全新融资环境,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政府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为国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环境。首先,要针对中小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同时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制定相应政策。政府应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提供担保基金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对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抱团增信”担保贷款、微小企业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以支持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其次,加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利用二板市场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再次,放松金融管制、鼓励创业投资和风险资本的注入,使具有较高风险且难以从一般渠道获得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投资贷款,以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消除垄断和特权,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打破国企垄断、民资难入的格局,破除市场进入障碍,扩大中小企业活动领域,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应遵循“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型垄断企业应从部分竞争性性行业中撤出,尤其针对上游能源、资源性行业以及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放宽门槛,让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到重点项目中,引入竞争机制,放开市场,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可以扩大活动领域,在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下,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激励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

减少税负,实施税收激励政策。财政和税制改革已成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关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安排资金以贴息方式支持重点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加快实施创新技术改造。应改革增值税,对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促进技术型中小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强所得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税收优惠的重点应是对具体研究开发项目的优惠、对中小企业技术转让所得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

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65-01

一、依托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汇率不断变更,工人工资不断上升,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继续生产低端、低技术含量、抵附加值产品已难以为继,企业发展走什么路必须作出理性的选择。

要实现企业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实现产品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实现企业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必须走科技发展之路,依托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丰隆液压有限公司以“求真、务实、敬业、拼搏、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坚持“以质量为根本、以信誉求生存,以管理、创新求发展”的经营宗旨,使企业走出一条既有自身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花大力气进行设备更新。先进设备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保证,公司投资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更新,经过多年的努力,现拥有高端设备460多台套,机械手操作全自动生产线5套,各种高精数控车床180多台,总投资1.5亿元,将公司带入行业的全新领地。二是全身心投入开发新产品。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竞争上,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是竞争取胜的重要保证。积极开发适销对路新产品,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公司拒绝平庸,拒绝类同,立足创新不做跟随。公司建立研发中心,聘用中、高端人才,投入资金,开展产品创新活动,先后研发出自动电液换向阀、自动反冲过滤站、自动反冲过滤器、1000升、500升复合密封安全阀、插装式换向阀、插装式液控单向阀、插装式双向锁、插装式单向锁等并进行改造型设计,现已制造试验全部取得成功,并经过国家检测试压工作寿命超过三万次,是中国首家达到国家新标准企业,并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自动测试1000升安全阀试验台和各种大流量液压阀测试寿命试验台,使公司的各种产品性能都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取得国家煤矿安全标志证书69个。上述研发出的一系列产品都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证书58个,填补了国内空白。系列产品的研发成功为制造国产自动化电液支架及薄煤层支架采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全部可替代进口产品,并已经大批量投放市场,得到各使用单位的一致好评,为提升中国煤炭机械装备自动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各种插装阀的研制成功对以后煤矿井下液压支架安全生产得到了保证,为井下维修提供了方便,大大减轻井下生产劳动强度,增加煤矿生产效益,标志丰隆公司的研发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价,使中国·丰隆液压有限公司各项工作都走在同行业前列。公司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企业,中国煤矿机械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煤矿机械标准化委员单位。公司连续多年荣获中国煤矿机械工业协会先进单位,双十佳企业,温州名牌产品,乐清市明星企业,银行资信等级AAA级企业。

二、依托品牌创新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竞争已由初期的“价格战”发展为以品牌为核心的全方位竞争。品牌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想持续稳定发展,占领市场份额,就必须提升品牌竞争力。

一是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企业通过ISO9000、ISO9001质量认证、CE安全认证和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如SA8000等认证,企业加快标准体系建设,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与国际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相衔接。二是推行品牌战略,创建区域品牌。民营企业要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品牌生产的转变,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再到国际品牌的提升。三是创新品牌文化。公司用自己的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将“乐鼎”品牌的“快乐、诚信、一言九鼎”的品牌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这种品牌内涵也受到广大客户一致赞誉,为公司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煤炭生产企业、全国各大煤业集团、全国各大液压支架制造企业、液压支架维修等领域。2012年中,公司又迎来了一个品牌发展的制高点,在公司产品赢得广大客户信赖的同时,用心提升公司品牌文化——“精于形,细于心”。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产品形象、员工形象、环境形象、服务形象,即所谓“精于形”;对客户的服务要细心、用心;对员工成长的关怀要贴心入心;对管理水平的提升要精心专心,即所谓“细于心”。尊重客观、科学发展、用心服务将成为公司服务客户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依托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科学管理是现代先进企业的共同特征,管理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的主题,管理创新,兴企之道,兴国之道。

公司奉行规范化严格化管理。公司认为严谨细致是一种工作态度,反映了企业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就是对一切事情都认真、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于细微之处见境界,于细微之处见水平;要求每位员工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特别注重在自己岗位上、自己手中的事情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做出成绩。公司奉行“以质求生,以严求精,以诚求信”的原则,一如既往,竭诚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更完善的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提供以国际质量标准和快速高效的服务,精诚合作,共创美好的未来。在技术服务领域,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以优惠的价格,快捷的反应,诚信的服务,使众多的用户成为公司长期的合作伙伴。

公司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公司从领导到员工勤奋好学。公司通过内培外聘,企业拥有行为专家、工程师、营销高级人才,技工500多人,建立起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公司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占当年总收入60%以上,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成为科技型企业。

参考文献:

1.叶远西.中小企业创新[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2.陆道生,王慧敏.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9)

自古以来,竹子这种似树非树的禾草类植物,对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民培育、研究、利用竹材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古代社会中竹材在建筑家具、乐器文具、农具工具等方面都有应用,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竹产品不再局限于圆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工艺,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变化,甚至有很多竹产品企业提出“全竹家居”的理念。但目前许多竹产品企业的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互相抄袭现象屡见不鲜。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大量竹产品处于低端市场,竹产品企业在整个市场中处于劣势状态,急需转型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1 观念创新

我国有几千年的竹材应用历史,对竹材料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传统的习惯与评价方式,人们对竹材还保留着陈旧、原始、易腐等观念,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很多竹制产品已经逐渐被淘汰,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人们已经很长时间未使用过竹制产品,例如现代家具都是以木制品或是其他材质产品为主,虽然竹地板等竹制产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出现,但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国内销量较少。针对目前市场状况,企业应该加强产品文化推广,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现代竹产品,甚至需要颠覆以往人们对陈旧竹产品的认知。推广产品时可以结合国家低碳政策与竹文化等优势进行全面宣传,营造现代健康、时尚、绿色的竹产品新文化内涵。

2 材料创新

近几十年来,人们利用对木质材料创新的经验与现代工艺技术,结合我国竹材的资源优势和竹材料的特点,先后研发了一系列的新型竹材料,例如竹胶合板、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纤维等等。这类竹材料改变了以往圆竹的结构与形状,改变了其物理与化学性能,大大扩展了竹材料的应用领域。新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竹集成材由小竹条胶合而成,制板要求竹条精度高,工序较多,工艺复杂,竹条之间用胶量多,影响其安全性能,制约了其在餐具或家居产品上的应用范围。竹条之间也容易开裂,影响整体板材的应用。竹集成材色差较严重,以至不同竹竿的竹条各项性能差异较大,其中若出现少许竹条的质量或色差问题,就容易影响整体竹集成材的强度和外观效果。竹材料的创新出发点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企业及高校研发机构趋向于强行将竹材改性,以适应其设定的目标,例如先确定将竹材用作室内墙板,再将竹材改性以达到室内墙板的各类要求。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先研究目标产品所需的各类要求,再确定材料的选用,例如需要一种强度高、价格低的生物质材料,再联想到竹材,对其进行合理的工艺技术加工得到最终的产品。只有充分了解和顺应竹材的特性,体现竹材料的优势,才能为竹材最终产品提供性能价格优良的基础材料。

3 产品创新

现代竹产品应用广泛,种类较多,发展迅速。竹产品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装饰效果良好,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韵味。不论是实用物品还是装饰物品,让人感受其优良性能的同时,也有一份回归自然的轻松与惬意。竹产品在室内环境应用时,用于美化室内环境,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例如竹家具、竹地板等;竹制艺术品在应用于室内软装时,体现出大自然别样的风情,与其他工业材料艺术品有较大的艺术涵养区别,例如竹根雕、竹筒雕、竹烙画等;竹制生活用品在使用时,能给人带来特殊的亲和接触感,例如竹碗、竹筷、竹盘等。社会进步带来良好的物质条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竹产品,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设计。文化品质与绿色生活是现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竹产品在文化与环保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竹产品的文化底蕴能够带来高品质的艺术文化氛围,体现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企业应该把握良好的机遇,设计与开发顺应现代趋势的竹产品,结合可行的技术工艺,按照现代的审美要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满足人们物质与心理的需求。

4 人才创新

社会的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内缺乏专业的竹产品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竹产品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是从木制产品企业中转型而来,虽然竹制品与木制品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专业差别,这批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木制品企业的生产经验与运营模式,在前期发展时期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经验,但在企业成熟拓展时期,却会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竹产品企业有两种人才创新模式,第一种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培训的专业知识较多,技术、管理、经营、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补充,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加强对中高层领导、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科技能力、市场能力、领导能力,鼓励员工下车间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生产实践培训,在实践中补充专业的不足。第二种是加大对竹产品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各大专业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合作,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合作道路,为竹产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为合作院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发展地方经济,互利互补,这需要企业、学校与政府的多方面合作,需要不断的深入发展。提高竹产品企业科技含量,加速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对竹产品行业良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新时代下,竹产品企业需要改变以往作坊式经营模式,摆脱劳动密集与资源消耗运营模式,结合现状进行创新与变革。需要不断加大竹企业与竹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竹产品的设计水平,拓宽新型竹产品应用领域,增强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加强竹基材的研发力度,推进竹加工技术的发展,为竹产品提供技术实现基础。积极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竹产业的健康合理发展。结合国家政策与竹文化基础实现竹产品企业的转型与升级,逐步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整个竹产品行业稳定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敬军.近百年日本竹产业兴衰史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5(2).

篇(10)

在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实施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集体企业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中的重要单元,坚持创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着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于推动集体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集体企业实施技术创新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技术创新是集体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集体所有制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转型时代的到来,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不清、企业管理结构落后、漠视职工利益现象层出不穷,集体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国有企业相比,国家对集体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财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集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自身的制约因素,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人员整体素质差等,所有这些,极易使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被颠覆。如何在新形式下生存并发展,对集体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工作。而改变原有生产模式,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则是集体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集体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提高创新意识是培育与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出发点。在集体企业中,科技人才奇缺、创新意识淡薄、科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已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企业要通过创新求发展,首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员工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必须破除“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观念,强化危机意识,更新管理观念,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使之逐步具备战略头脑、超前意识和卓越的分析判断能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倡导和推动技术创新,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带领企业在风险环境中谋求生存和长期持续地发展。

三、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是集体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在技术创新模式上主要有:开发型模式、扩散型和引进型模式、改造型模式等三种基本模式。第一,开发型模式。即以科学研究活动为先导,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地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再通过发展研究(技术开发),提出生产性样品,在工厂中进行试生产,最后投入大批量生产。对于集体企业来说,这种模式资金耗费大,所需要时间长,风险大,也不易达到,一般没有能力采用。第二,扩散型或引进型模式。即从拥有先进技术的单位或企业进行购买,然后加以吸收、消化再进行技术开发。这种模式,对拥有先进技术者叫扩散技术,对需用先进技术者叫引进技术。通过引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走引进型的道路,其特点是能较快掌握先进技术,少走弯路,尽快缩短与先进企业的差距。第三,改造型模式。即企业对已经部分落后或基本落后的产品、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综合应用技术开发的成果,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生产技术面貌,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发挥人才优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人才,就比较容易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但在目前,大多数集体企业经营理念滞后,管理落后,往往是粗放式经营,对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仍然用“流大汗”的方式去扭亏,不懂得计算市场经济下人才的效益。由于近年来绝大多数集体企业经营困难,领导者观念陈旧,“科技兴企,以人为本”只能做为口号,许多政策也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难以真正施行。有的企业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一方面用各种优惠政策从社会上源源不断地招聘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但同时对有关科技人员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甚至以企业困难为借口,将承诺的待遇变相减免,久不兑现,从而极大的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高与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的质量和技术活动的积极性,由于相当一部分集体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有的科技人员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不及全民企业的同等工作者,个人付出与劳动贡献所得距离较大。这些明显的反差常常是科技人员易于“跳槽”的直接诱因。科技人员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支持他们勤奋工作的不仅是维系他们生存的物质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由于许多集体企业对其重视不够,科研人员自身的科研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创新活动中所取成就得不到认可与奖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为寻求人生价值而另谋高就了。没有技术人员的支持,就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是当前集体企业创新活动中关键所在。

五、坚持激励原则做好人才保护是技术创新的必要保证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保护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很有必要。人才激励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条原则:1.物质激励原则。这是最基本的激励,主要解决人才的经济动力,目前以工资激励、奖金激励、福利激励、奖品奖励居多。集体企业可用物质待遇留人,如科技人员分配住房优先、职称评审上重点考虑、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等,这些激励方式运用得当,将大大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2.荣誉激励原则。在集体企业中,对科技人才所取得的发明、革新、改造等都应进行表扬和鼓励,在企业内和社会上公开表彰,宣传他们的成绩,使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对于他们分别授予不同层次的荣誉称号,从而激励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工作激励原则。工作激励是指在工作和生产的安排上,分配给人才带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他们积极性的一种激励。众多科技人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成就感,希望在工作和事业中取得成就,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被领导和职工认可时,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而分配带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正是科技人才迫切的愿望,这样会使他们自我激励,通过创新产生效益,在岗位上实现人身的自我价值,会在长时期工作中保持自我创新意识,将目标转换为现实。

六、投入必要财力确保技术创新活动

篇(11)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企业审计的本质

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营利作为目的的,所以在企业的经济问题上一定要严谨对待。企业审计是企业经济发展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企业审计就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问题上的监督和管理,在企业经济发展上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的提出补救方法进行解决。

二、企业审计的重要性

企业审计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着其自身的重要性。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在经济发展方面自然是十分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审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

企业审计能够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经济上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监督和管理整个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和手段的提高,企业审计也应该顺应发展进行一定的改变,提高创新能力,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三、企业审计的现状分析

传统的企业审计手段是事后审计,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了。我国当前的企业审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企业缺乏独立的审计部门

由于我国当前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审计的重要性,所以并没有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来进行审计工作,大部分选择了在财务部门中进行审计工作,这就给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也使企业的审计工作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在内部的审计工作中,往往会受到不同部门、不同的利益的多方面的趋势,导致出现两难的情况,在审计过程中,也会朝着利益驱使的一方发展,难以实现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彻底丧失了审计工作的最初的定位。

2.审计范围有限

我国目前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还是针对企业的财务工作审计,而大部分企业所不知的是,内部审计也属于财务审计工作中的一环,所以这两者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强烈的界限,导致在审计工作中缺少公平公正的工作,所以企业应该增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审计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就会使企业难以建立规范化的审计体系,这就会使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各种审计制度制定的不完善,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企业审计的重要性,导致审计工作开展进行的不顺利。

3.企业缺少主动性的审计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事后审计的手段来进行企业审计,审计工作也是对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定期的查看、收集,审计的对象也只是账本等资料,检查企业的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有的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才开展的审计工作。这就是缺乏审计工作的主动性,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审计。这种心态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企业主动审计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没有对企业的运营进行很好的监督和管理。

四、新时期企业审计的发展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审计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了,想要更好的进行审计工作,对企业进行更好的监督和管理,就要顺应时展的步伐,提高企业审计的技术手段,制定相关的企业审计制度和规定,在审计部门的管理下,更好的进行企业审计工作。

1.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审计水平

当前社会,大部分的企业审计工作都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通过计算机可以很好的对审计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审计的速度和质量。所以,企业在新时期想要提高企业的审计工作,首先就是要利用科学技术。从审计资料的搜集到整理和传送,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审计,可以实时更新企业信息,还可以对其进行审核、检验等,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状况和财务情况,能够更有效的对企业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2.健全企业审计机制

我国目前传统的事后审计的模式不利于企业对财务状况进行更好的审计,也不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现状,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审计方法,制定健全的企业审计制度,在事前和事中也要开展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实时的监督整个过程。

3.建立审计部门

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就一定要设置审计部门。企业的逐渐发展和壮大,对于审计工作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审计部门的职责就变的更大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也是很重要的。企业应该选择专业的审计人员,聘请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法。还应该建立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审计队伍,包含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整个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方便日后更直接,更快捷的进行审计工作。

4.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是核心,想要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就要在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些审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工作中,往往会利用自己的职业之便来进行审计工作,这样不仅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运营,还会使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甚至会触及到法律。所以在选择审计人员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挑选,选择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员工。更要及时的进行培训,让审计人员能够最先接触到最新的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浪潮下,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合理的利用好审计部门。虽然我国目前在企业审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只要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利用专业的审计人员,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景春.新时期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187-187.

[2]刘家义.推动新时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化发展[J].人民论坛,2013,(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