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2 15:09:1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

篇(1)

在资源型地区,资源型产业凭借天赋资源所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往往处于支配地位。资源型产业是一个以动用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开发领域,处于产业链上游,其产品的属性、形态、层次变动不大,技术、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较少,相对于其他更高级的产业形式如加工制造业,资源型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不强,科技投入远低于其他产业,导致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般处于较低水平,阻碍资源型产业自身的优化升级。此外资源型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但由于其资产专用性强,产业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弱、技术溢出等,正外部效应较小,导致教育与人力资本、R&D投资不足,抑制了科技创新与进步。

(二)资源型经济的产业结构刚性阻碍技术进步

根据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资源型区域倾向于把大量资源投入资源开发部门,造就了资源开发部门的繁荣,促进了资源产业的配套产业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型产业集团,妨碍了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致使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往往呈现单一化与刚性化特征,制约了对技术创新要求更高的接续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开发部门的繁荣会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吸引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其他部门转移到资源开发部门,造成对技术创新需求更高的制造业部门相对萎缩,生产要素的流出与投资不足减慢了制造业部门的发展速度,妨碍了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与技术升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与技术进步的速度,并失去技术进步外溢的正效应,最终导致资源型地区生产效率下降。

(三)资源型经济的巨额收益妨碍技术创新与进步

资源开发部门的繁荣带来了大量的溢价收入,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尤其对那些拥有更好的资源赋存条件与区位条件的资源开发企业,似乎仅需要扩大资源开发规模,增加资源产品的销售量就可以赚得高额收入,而无需依靠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教育投入,抑制了技术创新与进步。同时,巨额的资源财富收益往往因为缺乏有效地监管,资本外逃现象比较突出,大量资源财富被用于异地投资与置业,忽视了工业资本积累,没有将资本投资于本地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部门,导致区域技术创新与进步被严重排挤,阻碍了资源型经济向加工型、技术型、知识型经济的转型。

2技术创新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

(一)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

经济转型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产业转型上。产业转型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核心,其实质在于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也与新兴产业规模化,改变资源型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方式的选择和转型程度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型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引致的技术进步推动着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使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促进新产业的出现,使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实现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作用于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1)通过将技术创新、技术变革等技术进步手段植入资源型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型产业得以改造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够减少生产要素的投入,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型产业的低碳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2)技术创新通过对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社会分工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技术创新能刺激需求,使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还会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二)技术创新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地区是在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过程中,依赖大量财力、人力、物力的集中投入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矿产资源、资本、劳动力、土地投入数量的扩大,忽视技术、人才、管理等非实体性生产要素的作用,经济效益低,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且随着非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资源型地区面临边际收益递减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能够相对减少实体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资源得以节约,这是一种典型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重视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变为集约型,对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资源型地区应选取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减弱对资源的依赖,以最少的要素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成功实现经济转型。

(三)技术创新是资源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重点,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合二为一,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资源型地区因为高度依赖矿产资源与能源产业,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巨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利用资源型产业独特的伴生资源和二次资源,极大地促进资源型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又能催生新兴产业,实现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技术创新对资源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以及预防污染的工艺技术等技术支持,这些技术是资源型地区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依托。(2)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循环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有赖于技术创新。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投入高、产出低,对环境的污染大,技术进步的滞缓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仅制约着资源型地区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循环改造和提升,而且制约着节能环保技术在资源型产业中的应用。新兴产业如高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需要技术创新来发展壮大。

3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企业在提高资源型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中的主体作用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的自主能动性,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政策扶持的有利机遇,使相关企业不断壮大自身,企业应充分利用政策优惠,降低运营成本,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专业人才的奖励机制,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的技术创新。同时,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互动,切实加强各类科技服务中心的建设,为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

(二)从产业层面促进资源型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以及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壮大是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重点,应切实发挥技术创新在以上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用技术创新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型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通过高科技作用于资源开发而获得高附加值。应走"以引进技术、模仿学习为主,自主研发为辅,逐步走上以自主研发为主"的道路,充分利用区域外的科技创新资源,如通过协议技术转让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区域外的人才和研究机构,与其他区域或国外合办研究开发机构等。在促进接续替代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资源型地区应积极引进和培育风险投资机构,通过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克服期初接续替代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而加速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推动接续替代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快速规模化发展。

篇(2)

1.选题策划上的转变

图书内容来自于选题,选题资源是图书产品的核心部分。只有好的选题策划才能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带来良好的出版业绩。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出版社还做不到一开始就针对数字出版的选题策划,但是在这样的一种全新的出版形式下,传统编辑在策划选题时需同时关注:该选题的内容是否可以同时转化为数字产品?能够转化为何种数字产品?是以手机阅读还是网络阅读的形式出现?是作为单独的数字产品还是图书的附赠品以提高图书的附加值?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前思考可以更好地帮助传统编辑策划出适合数字出版时代的选题,从而提升所策划选题的盈利空间,扩展其市场前景。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魔术笔记》是一套科普漫画图书,该图书在策划之初便以“实现涵盖图书、影视、网游、移动及电子阅读及相关衍生产品在内的全媒体产品形式”为目标,其以科学、漫画、魔术、故事四位一体,以全新的“快乐学习看漫画”体验,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学习型漫画图书,更以试水全媒体出版、进行全产业链运作获得了多种奖项及资助。在纸质图书出版之前,《魔术笔记》电子书便成功借助苹果iPad实现全球发行,成为全球首批iPad中文应用软件之一。这主要得益于该选题在策划之初就将目光放在了全媒体开发的高度上,没有仅仅将策划的目光局限在纸质图书,而是从一开始就将开发电子书纳入了选题策划的视野中。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加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出版的只注重纯粹的文字加工,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加工更强调的是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多重利用开发。编辑应遵循“一次加工、多重利用”的原则,做好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与开发,使经过开发的内容资源能适应多种不同的用途,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面对这些新鲜的载体形态,编辑要充分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选题内容属性、分类、出版特点等,做好适当载体的选择和相应的开发与加工。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感知生活图画书》便是利用纸质图书美轮美奂的图画,加以动画效果的转化,推出了《云朵变的小羊》等网络出版物。该图书在网络上一经推出便深受家长和幼儿的喜爱,下载量逾20万次。其纸质图书也在传统销售渠道深受欢迎,多次加印。同一内容一次生成之后的多角度开发及深度挖掘、充分利用模式,不仅可以节省编辑的时间与精力,更可以节省成本,达到该产品商业价值的充分实现。

编辑活动在数字出版时生的变化,对作为出版主体的编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编辑思维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提升、完善和发展。与此同时,创意作为内容产品的灵魂,是内容产品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关键。而目前许多媒体的产品内容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缺乏创造力。正如学者吴平所言:“编辑有了思维才能正确认识编辑对象的发展规律。编辑思维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层次和质量。”编辑主体要适应数字出版工作,要使自己策划的选题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创造性的特色,就需要以全新的编辑思维来应对已经变化了的编辑活动。

1.充分开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与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产生出大量的独特新思想。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编辑在编辑活动中,要充分开启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从策划选题开始就尽量地拓展思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思考,使所策划的选题方案不仅仅只针对某一个销售渠道,或者是某一种出版形态;而是从源头开始便考虑到不同版本形式、不同阅读方式,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选择和个性化需求。作为图书编辑要正视这种变化,客观分析这种变化给出版带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在编辑工作中积极采取方法应对,合理利用和扩大有利因素,积极规避不利因素的影响。

2.积极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意识

互动意识在传统出版工作中也有所体现,但是更多地局限于编辑主体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而在数字化出版环境中,编辑主体除了要与作者继续保持更加密切的沟通外,还要尽最大的努力与读者保持频繁的互动,只有如此,数字出版的优势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篇(3)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2-01

一、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在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日渐显现。首先,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落后。人工检索和查询是传统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管理手段,极易出现偏差,而这已不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数字背景时代下,高校必须优化创新图书馆管理,实现数字化的检索,采用数字化的服务手段,是提高其管理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其次,纸质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由于纸张是传递和阅读信息的核心载体,管理工作者每天都必须记录、储存海量的纸质数据信息,工作效率极其低下,纸质物极易被损坏,导致重要的数据信息丢失。和传统纸质图书馆相比,电子图书馆更具优势,以文档的形式保存数据信息,节省了大量的储存空间,可以长时间保存,信息检索也非常方便。最后,是数字时展的客观要求。在高校图书馆运营中,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数字信息化时展的客观需求,必须优化创新其管理模式,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与质量。

二、数字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路径

(一)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图书馆管理理念。在数字信息化发展浪潮中,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想要提高其管理效率,必须优化创新图书馆管理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创新图书馆管理理念。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高校要引导图书馆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意识到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为在校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他们查阅各类资料提供便利,提高图书馆的运营效益。在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的数字化理念,优化创新管理模式,综合分析各方面主客观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规划,要根据各方面运行情况,优化创新数字化管理手段,营造一种人性化的服务环境,构建长效的人才运行机制,确保图书馆高效运转。

(二)优化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想要优化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必须多角度、多层次优化创新其服务模式,借助全新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在新形势下,高校招生与就业形势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都离不开图书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次数频繁增多,必须进一步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创新服务模式与形式,采用“高效化、多元化、社会化”的服务方式[1],要积极、主动为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他们各方面的客观需求。同时,高校要注重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注重网络服务,提高图书馆各类图书资料的利用价值,多和其他高校的联系、交流,开展联机合作检索服务,优化配置各方面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此外,高校要注重图书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要优化完善用人制度,适当提高人员聘用要求,定期对在岗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地培训,对其进行再教育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图书馆管理人才,确保一系列图书馆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注重技术创新,优化创新管理制度。在运营管理中,高校图书馆管理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其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紧密相连。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要注重数字化设备的引进,借助计算机科学管理图书馆,大力开发各类图书馆管理软件,科学管理图书馆,构建高效的查询检索系统[2],便于学生及时快速查找各方面资料。高校要注重图书馆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优化完善传统封闭的管理体制,让图书馆管理层处于适度的紧张状态,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各方面潜能,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创新。

三、Y语

总而言之,在数字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意识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核心位置,要全方位分析图书馆各方面具体情况,尤其是图书馆资源管理利用情况,强化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优化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理念与技术等,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改变图书馆管理现状,实现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数字化,提高其工作效率与质量,促使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事业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育玲.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3):75-76.

篇(4)

为了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要加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将市场经济作为导向,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子技术型人才。

一、结合企业需求树立教学目标

近些年来,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也进行不断的创新,从最初的电脑、收音机与电视机等设备转变为越来越多的新型设备,例如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等。于是,社会也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那么中职院校就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树立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教学活动和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首先,中职院校要对此专业的就业方向展开深入的调研,要全面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除此以外,中职院校要根据企业未来的发展形势,对本专业的教学范围进行确定,并且要引进更加科学、有效的新兴技术,实现和电子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的有效结合,优化配置教学资源,进而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优势,对教学目标进行不断的优化,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采取有针对性、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而言,其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对于学生技术水平、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中职院校要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要不断地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积极地开展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中职院校要加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专家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水平,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除此以外,也要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材资源,要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比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地巩固,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创建完善的实操训练基地

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水平,那么中职院校就要积极地成立实训基地,这样一来才可以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工作,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以外,要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使其实操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建立实训基地时,首先必须要确保基地具有良好的质量。要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实操内容进行设定,并且要和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其次,必须要提高实训基地的训练效率。学校要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训计划,这样才可以通过实训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要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入,积极地促进专业实训基地的高效建成。除此以外,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进而在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够提高实训基地的质量水平,而且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操氛围,使得学生融入相应的工作环境中,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目前,电子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存在着巨大需求。作为培养优秀电子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院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要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结合电子技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教学模式、教學理念与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创新,要结合企业需求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建立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并且要创建完善的实操训练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充分满足社会对优秀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彪.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电子制作,2014, (08):154-155.

篇(5)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021-02

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专业资源库系统、课程资源共享,我们必须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云计算平台,搭建网络课程、视频在线、资源库、在线学习、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样化云学习平台。主要面向学校师生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管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培训;面向企业开展服务、共享教育资源;面向社会人员相关技术的职业技能鉴定提供培训和考试任务。同时,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群和专业技术领域要求,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资源多元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多样化,培训考核标准化,社会共享、服务平台化,探索基于云平台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而在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无疑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云计算以其卓越的服务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

我们可以按照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分成三类:IaaS(将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将平台作为服务)以及(SaaS)将软件作为服务。

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为教学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教育环境与信息资源。主要包招:各门课程课件,各种媒体素材,各类主题学习网站,教学视频,模拟演示动画等等。包括大、中、小学当前掀起的大规模的制作微课、慕课等资源。课堂实录,远程协同教学教研,虚拟社区专题在线辅导、测试。此外还包括各类工具如画图、文本编写,信息搜索工具,动画制作等实用工具。各类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如教务管理系统、招考系统、教育科研统计、规划课题管理、虚拟课堂,教学研究系统,远程学习平台视屏点播、家校通等各类教育应用软件及APP。根据云计算的服务层次,我们大致得出了云计算环境下数字化教育资源服务模式对照图,如下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的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层次,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共享机制,使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借助于云计算平台,也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及时学习,终生学习的良好环境。

云计算服务的部署模式主要分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

因此,我们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部署可以采用混合云得部署方式。建设基于私有云的校内资源和服务应用,服务学校内部师生,保证一些资源的隐私性。打破传统的学校实训资源平台建设模式,深化校际和校企合作,将数字化教育资源部署到公有云服务端,以免费或低收费租用的方式为其他学校或企业提供访问接口,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与社会服务功能。

建设基于公有云的开放式各类平台,面向区域内行业企业开放共享,通过预约管理系统申请,可为区域内的学校提供与校内一致的学习、教学、实训、科研等服务。也可为区域内行业企业的科研活动或大数据商业数据分析等提供服务,并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区域内的学校都可通过互联网远程方式访问云服务端。如果有些院校短时间内还缺乏相应师资力量,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等体验真实的上课场景,从而实现师资的开放共享。

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创新研究:

当前,云计算平台下,数据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发展。根据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的通知》、珠海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从2015年11月份起开始大规模启动智慧校园建设,到2016年6月初,全市已完成111所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月均活跃率达70%以上,使用情况良好。智慧校园是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学校特色管理、家校互联、评测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目的是让教育更可视化和数据化,驱动教育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和均衡化。由此可以看出,珠海市有关云计算的应用应该是走在前列,相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会给珠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带来极大的改变,给珠海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对于后面有关云平台应用的创新,以下为本人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当前的一些云学习平台仅仅局限于学校之间、学校联合体的一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服务,比如广东省的“粤教云”以及各市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珠海市的“智慧校园”。虽然这些平台也利用云平台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但还可以形成与各行业协会以及各大企业以及广大市民之间的大规模资源共享。当前,各项技术飞速发展,企业也有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培训需求,同时各大高校、职业学校都在推行的“行校企联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行校企联动,核心是工学交替,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云平台共享各项资源,由学校提供学习资源,给企业员工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企业也提供给我们各种实践资源,实践项目,同时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总之,通过云计算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可以极大的推动“行校企”联合,同时为广大学习新知识的市民提供资源共享,促进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推送服务。目前各大电子商务平台都有基于商业数据分析的推送服务,我们的学习平台以及资源服务平台也应当有这样的推送服务,及时把握同学或老师的需求,及时推送。

3)手机应用APP开发及微信平台应用开发。当前手机学习知识也已经成为主流,校园WIFI全覆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课堂即使要求学生不能使用手机似乎也早就无济于事。因此,开发基于手机的APP已成为必然。当前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手机APP的产品,比如云班课。在这个APP上老师可以手机点名,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手机作答,也可以相互讨论,回答问题。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同时,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通过微信平台,推送资料,回答问题,讨论问题等。

4)同时当前虚拟现实(VR)为当前技术热点,在云计算环境下,也使得虚拟课堂进一步发展,学生在宿舍,在家里即可以进行网上学习,感受更逼真的网上课堂,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实现同步课堂。数字虚拟现实(VR)正在电子商务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也正在掀起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虚拟课堂的同时,我们可以加入如点名,提问问答,答题情况分析等内容。通过这种教育信息化得改革,能够让老师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和学生,也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5)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大量应用可以更好的处理高并发数,因为同时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用户进行访问和操作。在云计算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部署大量数据库来支撑,同时通过合理设计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和分片,解决这些问题。

篇(6)

引言

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战略形成和实施中作用的探讨由来已久。90 年代之前的文献强调在IT 改变全面战略和行业结构变量的潜力上进行的创新和改进。在这一时期,企业要想获得基于IT的竞争优势,要么通过持续的、领先的IT创新永久地彻底改造IT 优势;要么首先行动并建立不易攻击的先动者优势[1] 。但这两种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因为永久的创新是很难维持的,并且会被越来越短的IT 开发周期所困扰。

先动者优势看起来比较乐观,尤其是那些涉及专有系统从而利用自身特殊力量或机会的公司。然而,实践表明这种优势很少能够持续。也就是说,旨在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信息系统在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方面显得无能为力。

1.  IT创造竞争优势的传统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如何提供战略优势的传统理论基础是以Porter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他提出的“竞争力模型”和“价值链模型”。从“竞争力模型”出发,人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要带来竞争优势就要能够增强企业处理威胁和机会的能力,并改变企业在行业竞争者中的地位,并且随着企业合作的需要,人们逐渐将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这一竞争策略也纳入到IT的战略作用中来。而价值链模型突出的是具体的经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竞争策略能得到最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最可能发挥战略作用。价值链模型通过辨识企业中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其竞争地位的关键支点,从而对竞争压力模型作以补充。

这一理论曾一度指导和解释了一些成功的IT 案例。例如,SABRE 系统不但使美国航空公司获得了直接的战略优势,而且通过在预定商中创造转换成本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的结构。Merill Lynch 通过方便而富有个性的金融服务也迫使象花旗银行这样的大银行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

然而,Kettinger 等人在对70 年代至80 年代早期的30 个知名IT 案例的研究中发现,在IT 实施的5 年内,有21 家公司经历了竞争力的衰退[2 ] 。这些原本为战略意图的系统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并没有为各自的公司提供长期竞争优势。这表明,可模仿性破坏了信息技术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能不能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如何才能带来呢? 传统的理论没有解释这一问题。

2.  IT和基于资源的观点 资源基础论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独特的”公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竞争,这些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3] 。正是这种异质资源为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这些有价值的、稀缺的资源如果得到模仿壁垒的保护就可以经受得住竞争对手的模仿,使这种竞争优势得以持续,这些模仿壁垒包括时间压缩不经济、历史的独特性、资源的互补性和因果模糊性[4] 。

在探讨IT(这里,我们将企业的IT资源定义为企业的IT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以及共享的技术平台和数据库) 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问题上,我们可以以资源观为基石,因为基于资源的理论是一个透视可持续性的很好的概念框架,原因在于它主要的依赖变量就是持续竞争优势。

3  IT资源如何带来长期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的运用通常涉及企业中社会复杂资源的使用,如果这些复杂资源不易被模仿(当然它们应当是有价值、稀缺和难以替代的) ,那么这些企业在使用IT 时就能够比其他企业利用得更加充分,从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因此IT 资源更多的是以某种方式嵌入到企业中时才能产生竞争优势,也即IT资源是通过资源互补性这种隔离机制为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并阻碍竞争对手的模仿的。

作者认为,在目前知识经济的环境下,有两个与IT 互补的重要资源类型———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3.1  IT和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和最难掌握的。与人有关的资源因素很多,象组织文化、组织的学习能力、组织的柔性、CEO 承诺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对组织文化和CEO 承诺作简要介绍。

IT资源的收益在于它在组织中释放信息的能力。人为的文化和结构方面的约束会削弱它的价值。因此,公司应当拥有一种开放的理念,允许雇员获取传统上被高层管理者控制的信息,并且应当废除传统的等级、上- 下的交流和专制的命令与控制。“信息化”的组织必须操纵一个精瘦的、需不断培训的中层管理者或消除中层管理者,并经常促进跨部门和项目边界的非结构化的交流。最后,经理必须从控制权威形象转换为支持顾问,将权力给最适合的人以便他们做出及时的、正确的决策。

CEO 的承诺通过确保实施资源、将IT 与业务战略和流程集成在一起以及确保长期IT投资的连续性而促进了IT的成功。成功的IT需要一个高层管理人员充当“业务洞察者”和“先行者”,明确支持和表明IT 需求,并在组织的战略、结构和系统的背景下交流IT 的功能性,他愿意将IT 视为业务思考的中心部分,并探讨战略决策如何被IT 影响以及IT 的跨部门应用。

3.2  IT和无形资源

资源基础论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它对无形的组织资源的明确认同,无形资源的战略作用已得到许多人认同。目前,CIO 和其他的高级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的投资来为公司创造优良的无形资源?”[5 ]企业无形资源的关键部分是智力资本或知识资产,而信息技术可以赋能知识资产这种无形资源。

这里,作者将企业的知识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外部知识是有关客户的知识,而内部知识是有关企业的知识,事实上,这两者的界限有时不是很清楚,因为在强调客户导向的今大,企业内部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客户的知识为基础的。但无论是哪种知识,信息技术在促进知识的生成、共享和传播过程中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客户知识从产生,到分发、使用的过程称为客户智能,它是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内容。取得优良的客户导向关键在于跟踪并预测变化了的客户喜好,并进行客户利益率分析、忠诚度分析和消费行为分析等,而商业智能(包括数据仓库、OLAP 和数据挖掘等) 使得上述分析成为可能。

企业内部的知识深埋于雇员的技能和经验以及流程、政策和数据库中。组织知识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由企业集成、转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来调节。知识管理需要保证创造新的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并将其在组织内传播,以及将其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系统中[6 ] 。而IT 对于知识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象群件和多媒体系统能够帮助阐明假设、加快交流的速度、抽取出隐性知识、构建有关历史记录并对其进行分类。渐渐地,企业知识根植于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程度决定了企业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

因此,IT系统可以促进知识的体系化以及它对跨越组织的影响。信息技术例如群件和专家系统,当填充以企业特定的知识和洞察力时,就能够转变为特殊的资产,这种特殊的资产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几乎是不可模仿的。

4  结束语 资源基础论是理解IT如何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较好框架,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互补性资源的识别上,还需要借鉴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方面的研究;其次,在如何度量IT和其它资源的互补性上,基于资源的观点也没有给予很好的回答;最后,理论的研究终归要应用于实践,因此,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测度IT 能力的方法并指导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IT 能力以带来持续竞争优势是重要的,这应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T C. Powell ,A. Dent2Micallef . Information Techology as Competitive Advantge: The Role of Human ,Business ,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5) :375~405.

[2]  Kettinger W. , Grover V. , Guha S. etc. Stra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Revisited: A Study in Sustainability and Performance [J] . MIS Quarterly ,1994 ,18(1) :31~58.

[3]  Barney J .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1) :99 —120.

篇(7)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13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外贸战略,大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大量引入外资,弥补我国的资本缺口,而且还希望通过引进外资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从数量上来看,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累计利用FDI达到了7 602.19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引进的外资之中是否都内含先进技术,以及中国是否获得了内含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却存在较大的疑问。据调查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70%以上的引进设备为中低档水平,其中有许多属于在其国内被废弃的工艺和禁止生产的产品。该类外资的引入,不仅难以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近来部分研究表明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资进入中国的动机是利用成本差异,通过产业转移和外部成本内部化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实现财富最大化,将污染型产业或企业向环境标准较低的地区转移[1]。随着我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国家逐步加强了对环境的管制。环境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成为FDI进入中国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么环境管制是否影响到FDI流入的数量,以及能否提高FDI内含的技术水平,就成为影响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战略目的实现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方式的中心环节。在这一大的环境下,研究技术创新对FDI的影响,特别是自主创新是否促进了FDI内含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引资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环境管制与技术创新影响FDI内含技术水平的分析模型,运用2002-2006年全国省际的相关面板数据进 行实证研究,检验环境管制与自主创新对FDI内含技术水平的影响,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1 文献回顾

目前学术界关于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FDI内含技术水平变动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不多。其中关于环境管制与FDI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管制对FDI在区位数量分布的影响上。Kalt[2]采用传统的H―O模型对美国78种工业部门的环境规制成本和净出口进行了分析;Wang和Wheeler[3]运用对数形式的多元回归方法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环境规制进行了研究,断言环境政策给中国各省吸引FDI带来了明显影响;Dean[4]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国的FDI中来源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投资不受环境管制的影响,而来源与香港、台湾和澳门的投资与环境管制显著负相关;Christer和Martin[5]使用1987-1998年中国省际数据分析表明,从整体上看环境管制对FDI的影响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环境管制对FDI的影响显著为负;熊鹰和徐翔 [6]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的宽松的环境管制并不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但宽松的环境管制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正向作用;刘建民和陈果[7]基于国际要素流动理论构造一个引入了环境管制影响的地区资本流动模型,以1999-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表明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对我国FDI的区位分布具有负显著性影响,东部地区的FDI对环境管制的严格程度更加敏感,而中西部地区环境管制对FDI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关于自主创新与FDI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本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上。例如Caves[8]通过在1966年制造业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发现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技术效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现正相关;Dimelis和Louri[9]对希腊的研究也都肯定了FDI外溢效应的存在。国内文献中关于FDI对本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学者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何洁[10]、徐涛[11]、蒋殿春和夏良科[12]认为FDI对中国企业有正向的研发外溢效应;冼国明和严兵[13]的研究表明,外资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而王飞 [14]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没有明显的作用。张海洋[15]的研究则表明外资活动对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显著的影响。Galina Hale等[16]发现FDI对技术先进的企业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对落后的企业则无任何负面的影响;

上述关于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FDI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忽略了环境管制与本国技术创新对FDI内含技术水平的影响。环境管制不仅对FDI流入量的区位分布有影响,而且会对FDI内含技术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实施环境管制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有研究已经证明,在考虑影响创新技术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基础上,严格的环境管制可能会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而且,由于环境管制可以提高进入壁垒,降低甚至取消退出壁垒,使得在特定产业和市场中保持了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行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从自主创新与FDI的关系来看,不仅FDI对本国技术进步的具有影响,而且本国技术创新活动的加强,缩小了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了本国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改变了市场竞争态势,从而对外资企业形成巨大的压力,迫使外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因此,环境管制可以通过成本变化与市场结构的调整刺激外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够通过内资企业的技术竞争迫使外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同时由于外资企业退出东道国市场的成本较高,也间接促使其尽可能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来应对严格的环境管制与技术竞争。

吴 磊:我国环境管制、自主创新与FDI内含技术水平提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2 实证模型和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2.1 模型的设立

我们采用不加约束的生产函数来估计FDI的投入和产出:

Yit=AitLαitKβit(1)

其中,Y表示外资企业的总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表示劳动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i和t分别表示省区和时间。(1)式的时间差分形式为:

ΔYitYit=ΔAitAit+αΔLitLit+βΔKitKit(2)

依据前文的分析,影响FDI内含技术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管制程度与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从一般情况来看,影响企业技术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是研发投入。但是通过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研发投入考察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却并不合适,原因在于外资企业技术的提高有以下三条途径:一是外资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母公司的先进技术;二是在东道国进行投资研发,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三是通过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获得技术的提升,即FDI的逆向技术外溢。外资企业在我国的研发投入不能准确反映其技术进步。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能够很好衡量由于上述三种原因带来的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环境管制与技术创新对外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以通过下式表示:

Ait=B0eσTPρitEγit(3)

式中,B0eσT表示外资企业每年增长率为σ的其他外生技术变化,Pit和E it分别表示各个省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的程度,ρ和γ分别表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程度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变化的弹性。考虑到环境管制政策具有强制性与即时性,变量Eit取当期数值。技术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而且由于外资企业可以直接转移其母国已有的成熟技术,因此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短时间内会影响外资公司内含技术水平的假设是合理的。在既有的相关研究中,一般考虑一年的滞后期。因此本文取滞后1期。(3)式可以变为:

Ait=B0eσTPρit-1Eγit(4)

将上式取时间差分,可以得到:

ΔAitAit=σ+ρΔPit-1Pit-1+γΔEitEit(5)

将(5)式代入(2)式,并加上随机扰动项εit,可以得到:

ΔYitYit=σ+ρΔPit-1Pit-1+γΔEitEit+αΔLitLit+βΔKitKit+εit(6)

其中,ρ和γ分别衡量了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程度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变化的影响。对于估计系数ρ和γ,当其不显著时,表明东道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对FDI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弱;如果ρ和γ显著为正,则表明东道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促进了FDI内含技术水平的提升;如果ρ和γ显著为负,则表明东道地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管制对FDI内含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抑制效应,比如形成了过高的技术性的进入壁垒、降低了FDI退出成本,以及较大地提升了治理污染的成本等。

2.2 数据来源及其处理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2003-200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根据《中国环境年鉴》统计资料,2002年后我国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又出现显著增加,这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相关,造成了污染排放强度高,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从2002年起我国进一步加强了环境管制,2002年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宣告中国环境政策步入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新时期;在2003年和2006年又分别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因此,样本的时间区间的选择主要考虑我国环境污染状况和国家环境管制政策的变化。选择的样本包括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考虑到、青海的部分数据缺失,因此在分析中将这两个省份从样本中舍去,最终得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

模型中Y用外资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2005年后该指标变更为主营业务收入,但是数据是连续的;而且未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仍用“产品销售收入”的本期累计数代替),原因在于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产品质量的好坏、成本的高低、性能的改善,从而间接地反映出企业技术进步。在处理过程中,按照各地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产品销售收入折算为2001年值。

模型中L用外资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

K用外资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来表示。考虑到数据来源仅提供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我们按照永续盘存法将其处理为不变价格的存量,计算公式为:

Ki(t)=Ki(2001)+∑(ΔKi(t)/pi(t))(7)

其中,Ki(2001)为2001年的年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ΔKi(t)为t年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量,以相邻两年固定资产净值之差表示,pi(t)为各地区对应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关于环境管制程度变量E,本文通过各地对工业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排放管制状况进行考察。对于工业废水排放管制,本文借鉴刘建民和陈果[7]的处理方法,采取各省污水排放达标量除以该省污水排放总量获得;对于废气排放管制,使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除以排放量获得;固体废弃物排放管制,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量除以产生量获得;并计算各地对工业废水、废气与固体废弃物排放管制程度变化率,最后取其平均值获得。

模型中P用每年的专利授权量来表示。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在文献中是一种广泛的做法。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局限性,一是技术创新者可能不选择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二是专利授权的数量并不能反应有关技术创新的质量和创新产生的价值。但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是一个次优的选择。

进一步来看,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从三者体现的技术水平分析,发明所要求的技术水平最高,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所达到的技术水平较低,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发明上面。因此,我们用I来表示发明专利,用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方程(6)可以变为:ΔYitYit=σ+ρΔIit-1Iit-1+γΔEitEit+αΔLitLit+βΔKitKit+εit(8)

我们令yit=ΔYitYit,kit=ΔKitKit,lit=ΔLitLit,pit=ΔPitPit,eit=ΔEitEit,iit=ΔIit-1Iit-1,则方程(6)和方程(8)可以简化为:

yit=σ+ρpit+γeit+αlit+βkit+εit(9)

yit=σ+ρiit+γeit+αlit+βkit+εit(10)

3 计量结果及解释

由于采用的数据既包括我国29个省市的截面单元数据,也有各个省市的时间序列变化情况,而且时间跨度较短,故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的方法进行估计。在Panel Data的模型中,如果仅对样本本身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分析,则可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如果是用样本推断总体的个体差异情况,则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由于因变量不仅受到我们所考虑的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因此根据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原理,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9)、(10)进

表1 模型(9)和(10)的回归分析结果

Tab.1 Results of estimate of model(9) and model(10)

变量

Variable模型(9)

Model(9)模型(10)

Model(10)k0.370 756(13.764 45)***0.385 830(19.673 61) ***l0.041 932(2.098 778)**0.047 428(3.257 976) ***e0.018 456(1.675 242)0.020 640(2.650 619) ***p-0.017 416(-0.465 339)i0.086 713(2.977 084) ***AdjustedRsquared0.942 6170.968 512F634.887 31 179.489DW2.266 6512.345 222SAMPLE115115注:本表采用Eview3.1软件回归所得。括号内值为t统计量,、** 、***分别表示通过了10%、5%和1%显著性水平假设检验。

行估计,最终所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9)、(10)的校正R2均在0.90以上,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模型拟合较好,D-W统计量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序列相关,因此可认为模型不存在明显的设定偏误,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从上面的回归分析可得到以下结果:

(1)我国的环境管制确实促进了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虽然弹性较小,但是效果十分显著。关于弹性较小的原因,可以认为是环境管制对外资企业的短期的成本效应和长期的技术创新效应的综合反映。一方面,我国严格的环境管制,迫使外资企业增加了环保投入与污染治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潜力;但是另一方面,严格的环境管制又确实成为了外资企业积极引入母国创新成果与增加研发投入的推动因素。环境管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得通过提升技术水平达到环境管制要求成为外资企业的必然选择;同时,技术竞争层次的提高又迫使外资企业要运用更高水平的技术获得竞争优势。由于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通过在华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进行,因此可以运用我国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引入进行一个经验分析。表2表明,从2001到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从496.72亿美元增长到了694.68亿美元,增长了近40%;但是国外专利申请授权数却从14 973件增长到44 142件,增长了195%,其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增长幅度,间接说明了我国环境的管制促进了外资企业技术引入的大幅增长。

表2 我国国外专利申请授权、利用外资情况表

Tab.2 Number of patents application granted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年份

Year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国外专利申请授权数(件)14 97320 29632 63838 91042 38444 142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496.72550.11561.4640.72638.05694.6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07)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2)以发明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弹性较小,但是效果也十分显著。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发明专利带来的竞争效应。相对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发明的技术含量较多、创新层次较高,内资企业可以凭此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缩小同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从而改变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与市场优势,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迫使外资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或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二是国内发明专利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由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不全是技术先进的企业,当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时,就会产生技术外溢现象;或者当内资企业通过自主发明创新,技术水平提升并形成相对优势时,也会产生技术外溢。曾剑云[17]证明了无技术优势企业出于交换威胁战略和技术寻求动机的双重作用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从侧面说明引进的外资之中不一定都内含先进技术,内资企业也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关于弹性较小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发明专利虽然代表了我国的自主创新水平,但是与外资企业相比,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在质的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较差。真正具备技术优势的发明只是较少的部分,从而表现为整体的弹性较弱。因此,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竞争效应,而非外溢效应。表3比较了国内、国外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状况。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授权总量的比重一直低于国外授权量,清楚的表明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弱;但是比重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因此,竞争效应较为明显。

(3)以国内总的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专利授权量包括发明、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三种专利类型的授权量,而实用新型只涉及到产品的形状构造的局部革新设计,不包括物品的制造方法或工艺方法,体现的技术水平较低;外观设计专利注重的是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形状、图 表3 我国国内与国外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比较

Tab.3 The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patents application

granted to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年份Year国内Domestic国外Foreign2001件数(件)5 39510 901占比(%)33.1166.892002件数(件)5 86815 605占比(%)27.3372.672003件数(件)11 40425 750占比(%)30.6969.312004件数(件)18 24131 119占比(%)36.9663.042005件数(件)20 70532 600占比(%)38.8461.162006件数(件)25 07732 709占比(%)43.456.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7)相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案和色彩的结合,是产品直接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外部形态,几乎不涉及到技术含量,二者对外资企业而言几乎不存在优势。相反,外资企业对我国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18] ,尽管以发明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以国内总的专利授权量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几乎不存在影响。

4 简要的结论与政策启示

与既往的研究不同,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环境管制与自主创新的模型,分析了其对外资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由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知,我国的环境管制措施对提高外资企业技术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作用,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外资企业的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管制成为了外资企业技术水平提升的推动因素;我国现阶段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那些技术含量多、创新层次高的自主创新活动,由于竞争效应与溢出效应的存在,对外资企业内含技术水平提升的促进效果十分显著。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即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与引进高技术含量的外资具有良性的互动效应。因此,通过加强环境管制与大力促进高技术的自主创新活动,对于实现引进外资的战略目的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政策思考:

第一,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量,更要注重外资的技术水平与环境效益,按照资本引进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引资问题,坚决杜绝引进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企业。

第二,逐步提高环境管制的水平,淘汰低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激励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引进。不仅要运用法律规范手段提高环境规制标准和强度,也要综合运用专利保护制度、经济手段、财政手段、产业政策等激励与约束措施和手段提高环境管制的水平,合理有效地和灵活地促进引进外资的内含技术水平提升。

第三,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技术含量高、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活动的支持。国家应制定一系列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激励企业从事科研活动,不断加强吸收外资内含先进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海生,贾佳,周永章, 王树功.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3):99-103.[Yang Haisheng,Jia Jia,Zhou Yongzhang, Wang Shugong.Impact on EKC by Trade and FDI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3):99-103.]

[2]Kalt J P. The Impact of Domestic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Policies on 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J].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1988, 221-262.

[3]Wang, Wheeler D. Endogenous Enforcement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as' Pollution Levy System [R]. Prdeiworking Paper, World Bank, 2000.

[4]Dean.Trade and Environment: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A].In:Patirck Lowed.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C].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1992.

[5]Christer Ljungwall and Martin Linde.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he Locat 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R].PekingUnivesrity Working Paper 2005,No.E2005009.

[6]熊鹰,徐翔.环境管制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7(2):122-124.[Xiong yin,Xu Xiang.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upon FDI in China from Panel Data Model [J]. Economic Review, 2007(2):122-124.]

[7]刘建民,陈果.环境管制对FDI区位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1):102-107. [Liu Jianmin,Chen Guo.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itons upon Distribution of FDI[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8,(1):102-107.]

[8]Caves R 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Markets[J].Economica,1974,(41):176-193.

[9]Dimelis S,Louri H.Foreign Ownership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A Quantile RegressionAnalysis[J].Oxford Economic Paper,2002,54(3):449-469.

[10]何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进一步精确量化[J].世界经济,2003,(12):29-36. [He Jie. The Further Precision Quantitative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J].World Economy, 2003,(12):29-36.]

[11]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10):22-27.[Xu Tao,Attract FDI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J].World Economy, 2003,(10):22-27.]

[12]蒋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3-10.[Jiang Dianchun, Xia Liangke.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unction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s HighTech Industries [J]. World Economy, 2005,(8):3-10.]

[13]冼国明,严兵.FDI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2005,(10):18-25.[Xian Guoming, Yan Bing.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on China's Innovation Capacity [J]. World Economy, 2005,(10):18-25.]

[14]王飞.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内资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吗[J].世界经济研究,2003,(4):39-44.[Wang Fei,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 [J]. World Economy Research, 2003,(4):39-44.]

[15]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6):82-87.[Zhang Haiyang, Absorptive Capacity of R&D in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of FDI[J].Management World, 2005,(6):82-87.]

[16]Galina Hale.What Determine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of China Frbsf, Working Paper, 2006,(13):1-31.

[17]曾剑云,刘海云,符安平.交换威胁、技术寻求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J].世界经济研究,2008,(2):54-59.[Zeng Jianyun, Liu Haiyun,Fu Anpin. Exchange Threat, Technology Seeking and the Outward FDI of Enterprises Without Technology Advantages [J]. World Economy Study, 2008,(2):54-59.]

[18]薄文广.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7,33(6):4-17.[BO Wenguan. The Effect of FDI on Chin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alysis from Regional Aspect[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2007,33(6):4-17.]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FDI Intrinsic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WU Lei1,2

(1.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篇(8)

智能时代来临

数字经济创新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莅临大会并致辞,明确指出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智能时代全面来临,以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成为新的引擎,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效率的辅助角色,快速演变为基础创新和创造的使能者,推动社会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不但对既有经济模式形成颠覆重塑,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催生了一系列活力四射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数字经济2030:

产业跃升的中国战略

会上,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发表了题为《数字经济2030――产业跃升的中国战略》的主题演讲。他指出,2016年G20峰会提出的“数字经济”,为IT产业未来10至20年的演进提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基于未来世界所具备感知、智慧、行动和进化的特征,生态进化的数字经济2030将呈现全新智能设施――万物互联、全新驱动要素――数据核爆和全新交互模式――业态新生三个层面的变化;并产生产业融合、秩序重构和角色转化三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催生接入、数据和新生三个方向的机会,接入的机会在于海量的“端”、丰富的形态和巨大的市场,数据的机会在于海量的“端”引发数据核爆、改变产业结构和未来业态。

汇聚权威专家

热议时代机遇

篇(9)

当前对于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存在两种观点:Dumbill采用IBM公司的观点,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即数据量大(Volume)、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产生速度快(Velocity)。Edd Dumbill, “What Is Big Data,” http://strata.oreilly. com/2012/01/what-is-big-data. html, 2013年1月24日访问。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大数据具备“4V”特点,在3V的基础上增加了价值性(Value)。(1)数据量大(Volume):目前数据的计量单位用太字节、泽字节和尧字节计算。IDC《数字宇宙膨胀: 到2020年全球信息增长预测》显示,数字信息每年按照几何级数态势递增,到2020 年数字量将达到40ZB。(2)数据类型复杂(Variety):相对于传统的便于存储的结构化数据,大数据下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比如网络浏览轨迹、视频、音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产生速度快(Velocity):数据的产生和更新频率快,每秒都在即时增加,因此大数据的存储以及实时处理和分析能力是大数据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关键要求。(4)价值密度低(Value):存储的数据量大,但是蕴含的价值低。比如一段监控视频时间长达2个小时,但是有用的数据可能只有1~2分钟。朱东华:《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管理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4期。

数字技术是指对产生于人机交互、物联网等以结构、半结构、非结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提取和集成,以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可视化以及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技术生成模块化的专用数字技术处理软件包,进一步通过模块集成实现决策支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预测等技术创新,实现大数据的价值化。

根据大数据的特点可知大数据和传统数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技术上,大数据下的数字技术包括传统基本数据处理技术如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可视化、统计分析,和高级数据处理技术如移动计算、社会化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分析和预测五种技术,这五种数字技术融合后方能产生巨大的技术创新。[德]乌尔里希・森德勒编:《工业4.0》,邓敏、李现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54~67页。移动计算指的是计算的实时性、动态性,即人和计算机的实时交互,机器和周围环境的实时交互,通过移动计算,增加了数据使用技术在地点和时间上的灵活性,数据的实时处理是大数据的最核心技术。社会化媒体是指人们可以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信息、分享内容、互动交流。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使用数据具有“流”的特性,大数据流的特性改变了人们收集和评价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技术创新方式。物联网描述的是物理对象间的连接,这种交互作用发生在机器与机器之间,对象与对象之间。物联网的形成开启了服务创新、生产创新和增值过程的新维度,是新的增值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基础。云计算指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主要解决数据的结构问题和管理问题,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通过云计算加快对信息的发现、组织和协调并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分析和预测是对大数据进行关联、趋势性等知识发现技术,由于大数据的海量性、动态性、类型多样性和价值低密度性,有价值的信息隐藏于碎片化的数据关联中,而且随时间的流逝不断减少,因此传统的优化算法、抽样学习的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方法已不适用,基于知识发现的分析和预测技术是大数据的关键技术。针对大数据下的这些数字技术融合就有可能产生技术创新,就可能实现服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决策智能化等等。

大数据时代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数据时代的本质是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中的广泛应用,其核心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数据并不能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也不能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大数据的价值,不仅是大数据技术本身,更是应用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价值,能够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使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得到大规模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促进产业融合。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广泛使用,使得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在技术融合、数字融合基础上所产生的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由分立走向融合,产业融合能够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 经济增长效率大幅度提高。三是技术创新发生变化。在大数据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程度加强,而且由于信息化的广泛使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性和共享性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强。

二、大数据下数字技术创新的新特点

大数据下的技术创新与传统渐进性技术创新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五个方面。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具有一些新特点:

1.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方法具有组合性

传统的技术创新方法基于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和市场目标的共同作用,孙圣兰、夏恩君:《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6期。而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技术创新方法更多地来源于对不同技术的组合式创新。创新不仅是一种基于理论背景下的基础性创新,而更可能是利用现有的数据技术手段和已有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技术创新方法的组合性主要体现在对数字的敏感性洞察以及创意路径实现的组合。对于客户消费行为的数据技术分析可以开发出BI系统。对于共众通信数据分析可以开发舆情系统, 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将Facebook最受欢迎的照片共享思想植入到智能手机中,开发出了能够改变照片样式的软件。[美]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第二次机器革命》,蒋永军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91~92页。这些说明了数字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技术创新的可能性。

2.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模式具有开放性

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强调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模式,这些创新模式聚集对要解决的问题相关领域精通的专业性人才来提供技术创新方案。专业人才具备高精尖科技知识,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议,而大数据下的技术创新能够突破对专业人员和研究领域的限制。数字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在开放平台上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新思想的交流与技术创新的实现。纳特・特纳和扎克・温伯格是沃顿商学院学习经济学和创业学的学生,二人虽然没有学过医学知识,但他们创办的公司flatiron health正在试图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找到治疗癌症的方法。这种群体力量参与和数字技术爆发出来的无限的智慧正是大数据下技术创新的模式。

3.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管理具有突破性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基于不同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之上的创新,能够使产品具有新的性能和较低成本,且具有毁灭性,能开拓新的市场和潜在的应用,如石英钟的出现给机械表以致命冲击。数字技术下的融和式技术创新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单个领域的技术有可能只服务于特定背景下的产品或者服务,而不同领域技术的有效融合则可能衍生出更多的相关性技术创新。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渐进式创新是阶段性的、变革性的,而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永恒的、革命性的。传统的技术创新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大量的人才培养及储备、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设备的研发及引入,通常这些投入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才有可能获得创新成果。基于数字技术平台,每个企业、机构甚至个人都成为了创新的主体,创新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技术领域,而是以多种方式存在。如云端存储服务及数据分析业务就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创新思路,从而使得技术创新具有更低成本。

4.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过程具有非线性

线性创新和非线性创新是基于创新过程的一种区分。线性创新过程是一个“基础科学-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销售”的单向的、逐次渐进的过程,创新起源于基础研究。非线性创新过程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在非线性创新过程中创新绝不是从研究到应用的线性链条,从小众到大众的传播过程。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突破了线性技术创新的思维,从创新的方式、主体、阶段等方面进行非线互创新,是企业内外各种与技术创新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突出了创新的多层次、多环节和多主体参与。在大数据时代,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演进的产物。

5.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结果具有通用性

通用性指能够在多行业使用的创新技术,通用技术创新具有普遍性,能够随着时间推移催生大量的创新,数字技术下的技术创新具有这些特点。数字技术下通用性创新主要是由于创新的方法是组合式创新,对于已有发明或者技术创新,经过组合后有可能产生新的创新。这种创新方法表明,每一次的技术创新会成为未来创新的一块积木,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就产生了持续技术进步。数字处理技术使得所有领域都能够获得海量的数据,并无限制地被复制和重复使用。因此,具有潜在价值的数字化积木式技术创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倍增长,并且还在持续地提供未来组合式技术创新的可能性。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增长中数字技术引领技术创新的路径转型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撑。在新常态的创新驱动中,我国面对大数据下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传统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和数字技术下技术创新的特点,要发挥我国自身资源优势,实现数字技术引领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就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引领技术创新路径转变。

1.实施“政府组织+国企研发”的数字技术创新计划

技术创新正在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关键词,而且大数据下的技术创新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在数字化工厂方面,实现过程中有大量需要进行标准化的内容,欧美国家在这一方面起步早,已制定出系统集成、安全保障、数字化工厂、能耗等技术标准,因此要积极引进和参与国际化标准工作,同时实施举国体制,发挥政府作用,组织开展我国的技术标准化研究,争夺制造业竞争的话语权。另外,在产品市场规模巨大、产品集成复杂的重大技术创新领域,借鉴“高铁”技术创新模式,由政府牵头,发挥国企研发力量,重点突破某一领域的技术难题。在实施“政府组织+国企研发”的数字技术创新计划中,重点要持续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大数据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是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因此要持续推进数据库、知识库、云计算库、数据分析库的基础平台建设,大数据下人人都是技术创新者,要构建基于服务的、集成智能分析、快速决策分析的大数据处理支持系统接口,建立促进群体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共享和促进群体技术创新的交互平台,建立开放的大数据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创新模式和评估机制,以推动新常态下数字技术对技术创新的引领。

2.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开放,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产品市场,市场化需求确定了技术创新方向,技术创新中的市场杠杆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要完善大数据下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及市场需求,发现创新机遇并且进行自主创新。在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研发新技术、发现新知识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如果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就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知识产权的清晰界定以及产权保护有助于企业开展自主创新,从技术创新中获得高额收益,从而促进更加长远的技术创新。我国目前对于知识产权界定、保护以及知识使用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保护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技术创新。此外,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

3.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实施全球人才引进计划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用和行业动态呈现出新趋势和特征:社会网络与社会计算、云计算、协同化软件与技术、新型电子市场与新型电子商务将转变企业运作和组织架构。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关注点将从传统的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系统、数据库建模与设计、信息系统规划、开发方法等方面逐渐转移到以新概念、新技术实行的决策分析、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等领域上。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大数据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实施,需要一大批对于大数据的搜集、处理、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中国新常态的经济中,要加强数字技术人才培养,实施全球人才引进计划:一方面通过加强我国高校计算机、电子专业建设,调整培养方案,优化教学环境,创新创业项目实施,以培养掌握数字技术基础型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人才创业平台,营造人才创业环境,引导大数据人才创造;另一方面我国需要制定全球数字技术人才引进计划,特别是了解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和数据分析师的引进,并为人才的流入做好政策支撑。

篇(10)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奠基

(1985-1993)汉字进入计算机是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础.党的以后,我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封闭半封闭社会逐步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型,各领域蓬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落后的出版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我国出版业迎来了巨大变革.第一,“748工程”实现汉字数字化,汉字进入计算机,中国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第二,彩色照排技术实现国产化,中国印刷业走向了价廉物美的彩色印刷时代;第三,信息存储技术实现数字化,磁、光等信息存储技术奠定了我国出版领域数字化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排版软件在期刊出版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我国先后研制了高校学报论文磁带文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光盘数据库,发行了软盘存储形式的电子期刊.我国出现了数字期刊的萌芽.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1994-2004)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自此,互联网技术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技术在期刊出版领域中的应用给期刊出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时期,期刊采编、作者投稿、专家审稿、数据远程传送等都实现了网络化,编、审、校、印、读等环节的联系更加紧密.方正排版系统、华光系列排版软件等专业排版软件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逐步应用.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的应用,省去了传统出版流程中的诸多环节,使期刊的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得以实现,数字印刷工艺渐趋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网络期刊数据库,实现了期刊的网络化发行和网络化阅读.从这一时期期刊数字出版情况来看,在期刊的数字化生产方面,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采编、数字化制版及印刷;在期刊的数字化流通方面,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发行及其引致的受众数字化阅读.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期刊出版正逐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005至今)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发生重大变革,实现了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PV6核心网投入使用,大大加快了网络传输速度.2009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为三大通讯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了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2013年,又向其发放了4G牌照.IPV6核心网及3G、4G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中国期刊数字出版业发生了新的深刻变革.这一时期,在期刊稿件采编技术发展方面,集成了从采稿到发排的期刊出版全流程采编业务系统平台的期刊网络采编系统被广泛采用,实现了期刊出版流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及功能一体化;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期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大大降低和减少了期刊出版过程中的误差率及学术不端行为.在期刊的数字发行与阅读发面,建立了一些“开放存取”(OA)期刊在线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OA期刊的资源检索和全文链接服务,期刊发行实现了开放阅读、自由传播和资源共享.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促进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壮大,手机期刊出版平台迅速发展.

2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深入研究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变迁的过程,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经验和启示.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现代技术创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实际上,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政府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创建一个技术创新体系,并在其中起到引导、扶持、协调等重要作用;研究机构和大学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在研发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并使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形成体系化,使其达到能够进入生产领域进行实践应用的程度;企业则根据市场需求,在相关制度的安排下,把创新的知识转化为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赢利.技术创新过程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才能够实现,单个企业没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这就需要政府层面的宏观管理和统一协调.纵观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历程,政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战略,构筑了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坚实政策基础.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中介组织的协调,“748工程”也不可能实现“汉字数字化”的重大突破,中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更无从谈起.

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导向

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外两大核心动力,而持续的需求能够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市场条件.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创新产品能够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认可,创新企业才能够得到技术创新的收益,而正是对这种创新收益的期望,才诱使人们不断进行创新,从而能够形成“技术创新市场认可获得创新收益继续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府的适度调节下,让市场在具有经济活动属性的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加速产学研结合,进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技术形式不断创新,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相关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不断增强,但相对于我国整体科技进步而言,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功能和效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仍处在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大部分都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一部分企业,还无法形成规模,与市场导向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势必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步伐及质量.因此,依市场需求为动,以市场导向推进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必行路径.

业界的合理竞争是推动期刊数字出版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篇(11)

同时,新品种的开发与使用能够促进林业产品产出的提升,使林业发展拥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林业发展的环境,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我国林业发展中,林业产品成活率不够,病虫破坏严重,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现象依据普遍存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不能精确地控制林业作物所需的水分、光照、温度、养分。林业技术的创新实现了集约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数字化的林业管理,通过自动化、数字化的设备对林业中的水分、温度及养分等进行精确的测量与控制,了解不同阶段作物的环境及养分需要,使林业管理更具针对性。实现林业的数字化管理控制,还有助于促进林业的持续发展,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森林资源培养及荒漠化治理等技术实现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林业技术的创新还可以优化林业工作人员结构,使林区的就业问题得到改善。我国林业系统能够安置数百万人,能够很好地解决林区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减少劳动强度,使工作的可操作性得到提升,林业技术的创新一定会需要更多素质能力的人才,为林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林业工作效果的全面顺利实现。

2林业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策略

2.1创新理念,促进林业技术推广现代林业不断发展,林业技术创新推广的需要及速度也逐渐加快,并建立起了比较高效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因此,相关部门及研发人员需要积极转变林业技术的创新理念,高度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林业的社会化服务,增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林业技术推广主体的建设,强化林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工作中的监督管理,使林业结构得到优化,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林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

2.2健全林业技术创新机制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林业资源危机、经济危机,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旧存在于林业产业中,林业产业技术含量不高,林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是由于林业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需要完善林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实现林业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其生产水平。坚持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明确林业技术创新中林业企业的重要地位,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学技术活动在林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开展。对林业科技布局进行调整,强化林业技术实力。

2.3强化创新型林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技术创新的推广离不开高素质技能的人才,使林业技术创新有良好的保障,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发展。注重林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发展,深化林业教育改革,优化林业教育结构,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满足林业创新及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强化人才培养,改善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做好技术人员的林业技术培训,提高对林业技术的认识,提高林业技术的水平,促进林业发展的顺利推进。

2.4加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投入机制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是要实现生态效益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任务。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应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法律制度,完善林业生态技术的创新基金,使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深化林业技术改革,转变传统林业生态科技创新的研究内容,在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中加入竞争机制,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