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会实践的成效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2 15:09: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实践的成效

篇(1)

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意义在于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的操作方法。此课程由于全国各地方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资源分布不一致,使得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如何制定课程的执行标准是由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当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的。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其中少数学校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制定标准后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课程具体事务实施的问题,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开展这项活动。本文从学校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着手,基于此对当前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规划体系存在问题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尚未开展此活动的学校也能够通过此项研究探索从而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学校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避免课程开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在实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班级制定不同的课程操作方案,还要学校将教师的研究结果统一到课程规划体系当中,这样一来,能够避免课程开设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教师制定的具体课程内容由于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成果具体情况决定的,因此课程内容能够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发展趋势,学校制定统一的课程规划标准之后,能够使得各个年级与班级的课程实践活动开展有序,且能够保证质量。每组课程的开展都留有了足够的空间,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实施原则。

(二)有利于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有效利用

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实践性以及实用性较强,因此就需要学校在设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时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并保证学生在具体的课程活动当中能够最大程度地体验到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目的与意义,学校应在教师设定丰富有效的课程规划之后,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足够的使用资源,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其中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学校在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过程当中,对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标准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具体应用,充分地调动学校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程活动实践空间,除了能够有效地使教师设定的课程内容得到实现,还能够带动学校周边资源的积极使用。

(三)有利于实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无论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还是学生的主要理论课程,都需要系统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课程执行有序的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对课程在专业角度上进行思考与评价,这样有利于实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学校在设置系统的课程执行标准之后,学生上课所使用的教室、课程资源以及具体课时等信息都能够得到落实,课程的具体运作就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学校在制定统一的课程执行标准之后,日常课程的实施就能够形成秩序,学校也能够在此过程当中检验所制定的标准是否具有可行性、执行力度如何,并建立一套综合的评价标准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起到评估与监督的作用。

二、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社会实践的有效实施

由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具有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介绍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实现课程活动的存在意义。但是,当前部分学校教师的资质并不理想,不能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还有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使得这类教师也同时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活动经验的传授的情况出现。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生对社会各行业具体运作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教师是主要的引导者,这方面部分学校还未形成良好的教学风貌。

(二)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开展

另一个存在问题是课程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计划、方案制定不周全、课时量得不到保证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被多层次划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消耗学校大量办学精力四个方面。课程计划制定不周全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对社会行业的体验不够全面,不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具体操作状态形成初步的认知,而课时量缺乏则会使得这一社会实践课程无法达到其创立初衷。该课程被多层次的划分使得学生所学内容杂乱无章,每一部分都是浅尝辄止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这项课程的开展消耗了学校大量的办学精力就会影响到主学科的办学效果。

(三)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社会实践的价值导向

由于制定的评价指标较为偏重化,不是仅仅注重结果就是对过程过分强调,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综合全面的发展,素质得不到整体性的强化与提升,教师也因此不能够设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与监督。除此之外,学校也没有设立具体的评价项目对教师的课程执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教师的课程执行状态就不能够规范,且秩序良好。

三、促进学校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开发意识

由于各地学校资源环境不同,就使得不能设立统一的标准对各个学校的实践课程进行行为上的约束,因此,就要找到各地综合社会实践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与根本所在,对进行课程在执行力度上加以提高,对于此应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开发意识上着手,这样教师就能够开发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从而在巩固学生技能基础的同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资源上的分配与划分。

(二)激发鼓励学生的兴趣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尚未对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设立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样就使得各个学校之间所设立的教学意义、内容是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情况而定的,学校就有足够的办学空间去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状态与学习能力的课程资源,并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对课题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在这样放松自由的学习状态之中个人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极大程度上的调动与开发,而教师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并增强自身资源创新利用的能力。

(三)创造和利用地区的特色资源

各个地区都具有当地的特色资源,因此学校应利用并创作当地的特色资源,这样一来,能够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具有时效性的课程安排规划,并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资源开拓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与引领的作用。各个学校要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年龄与兴趣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从而能够在根本上创立具有学校办学特点与地区性特色资源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8):6.

篇(2)

(一)天正小学的做法

南京天正小学是一所新建小学,学校的老师为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倾心教育。课余之时,孩子们到校内的各个文化社团参加自己喜欢的学习活动。兴趣的氛围、艺术的熏陶、校园文化的滋养,诞生了校本课程《学做纸浆画》和《纸浆画创意教程》。天正小学的纸浆画,顺应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在无拘无束的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他们用灵巧的小手,信笔涂鸦。天正小学的纸浆画,展现了孩子们爱美的纯净童心,大胆率真的画面,或粗犷简洁,或细致绚丽,流淌着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散发着中国民间艺术的意韵,传递着传统与现代的气息。美术老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条件,形成经验,设计出轻盈美丽、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的纸浆画。尤其是创造性地设计出干纸浆画的制作技术,从而使低年级的推广工作更为方便。纸浆画不仅仅是一种新材料绘画的创作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快乐学习,丰润心灵,健全人格。天正小学将“创意纸浆画”作为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主题是经过深刻的思考、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论证的。

学生的发展需要是课程的主要内容。2010年,天正小学的胡金涛老师独自开始了纸浆画的开发与研究,在探索过程中,胡老师与部分孩子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终于让纸浆干湿比例合适,并使之可以永久附着在木板上不脱落。给专业学生讲设计的要求和基础知识、技法等,学期开始时就布置这种作业,学生从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最后进行创作,从学生方面来看,当发现自己的建议或作品被老师采用,自己的作品被老师收集成册,他们对美术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美术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一定要科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

(二)天正小学的经验

1. 内容的实用和创新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各个学校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体现本校的特点,又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的特点;同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学校之所以要研究开发校本课,就是因为现行材对本校实际情况来说不够实用,只有开发的校本课程切合实际,同时注意创新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才会让学生感兴趣,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中又是要重在它的实效,和实用上而教师要研究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在学校和依据班级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在现行的教材上的创新。也只有即实用又有创新的东西才能得到学校及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才会有发展的潜力。天正小学的校本课程纸浆画的开发与研究为每个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舞台。

2. 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学校美术课程要有持久性,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会注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命力。而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有广泛性和参与性。显然,天正小学做到了。天正小学的纸浆画创作不仅吸引了孩子们,学校的老师、孩子的家长、后勤员工的创作热情和潜能也被激发了,他们也纷纷加入纸浆画的创作中来,天正小学俨然变成了一个飞扬着快乐与激情的乐园。现在,纸浆画的课程已经成熟。学校每学期都有一个月的“纸浆画月”,利用美术课的时间教授纸浆画,此外,对纸浆画兴趣浓厚的学生还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学校的纸浆画社团。学生和老师们的纸浆画作品更成为了学校对外交流的官方礼品。

二、工作改进计划

(一)现实与理论的依据

对比天正小学的成功经验,笔者对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做出如下的分析。

1. 学校实际情况

学校2009年起有4项天河区级课题曾对儿童诗歌创作的教学进行研究,分别是《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儿童诗歌教学中评写结合策略的研究--以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小学古诗词赏析中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的研究》和《给合“童诗绘本”开展儿童诗“赏写绘”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多篇儿童诗歌创作和学生美术创作策略的在《师道》《广州教研》和《天河教育科研》等期刊上。在儿童诗歌创作研究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一定的基础。

2. 文献研究与理论支撑

笔者从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都喜欢绘本,而且接触绘本的程度较深,也接受过绘本教学的相关培训和对绘本教学的开展。但是,现阶段幼儿、小学阶段的绘本教学却过于强调绘本的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注重文字信息和教育意义的传递,注重绘本的欣赏和对绘本的表演,却忽略了“绘本”作为一种阅读性文本媒材所蕴含的绘画、设计、装帧等创造性美术内容的开发。

在小学阶段的绘本教学,大部分绘本教学则学成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绘本阅读成了朗读、识字的第二课堂。让绘本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失去了绘本阅读的意义――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在一些有关绘本的学生比赛中,也更多的是以学生讲故事或者以舞台剧的效果来体现绘本的文学价值。

篇(3)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37-02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玉溪市作为滇中城市群的经济发达城市,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状况对云南省小康社会建设有深远的影响。2013年笔者参与了民进玉溪市委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玉溪市主要短板及对策研究”,项目组依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方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玉溪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显示,2012年,玉溪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为67.1%,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为97%,生活质量的实现程度为86.1%,在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95%,文化教育的实现程度为86%,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约为70.2%,综合以上六块的数据,玉溪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实现度为81.28%。

2003年,玉溪市委提出“在云南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口号,要如期实现党的十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玉溪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需要查找短板,通过发挥玉溪市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一)经济优势已不复存在

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玉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玉溪经济的发展在经历了快递发展的阶段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玉溪的经济总量在云南省的位次已从原来的第二位降为第三位,玉溪经济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其他州市取代,2002年玉溪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为13 645元,比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9 398元高出4 247元,是全国的1.45倍,而2011年玉溪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为37 913元,比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35 083元高出2 830元,是全国的1.08倍。2006―2011年期间,玉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 526元增长至18 527元,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 759元增长至21 810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玉溪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玉溪经济增长不够协调。玉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昆明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11年玉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527元,昆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966元,两者相差3 439元。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玉溪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两烟”和矿电。不论是烟草业还是矿业,都需要依托玉溪的资源,短期看这种依托资源禀赋建立起来的县域经济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从长远看,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终究会走向穷尽,同时会出现经济发展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因此,玉溪需要真正培育除烟草业和矿业以外的支柱产业。

(三)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

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2011年,玉溪的城镇化率达到了40%,城镇化建设出现加速的现象,但玉溪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水平或云南其他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城镇化建设滞后不仅制约了玉溪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影响了玉溪建设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进度。根据规划,2015年玉溪的城镇化水平要达到52%,玉溪城镇化建设的压力加大,要提高玉溪的城镇化率,政府还需要完善配套措施,向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社会协助、公共住宅等。

(四)农民增收困难

近年来,玉溪的人均耕地逐年下降,已从2002年的0.81亩下降到2011年的0.76亩,居云南省16个州市的末位,同时,受耕地布局零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玉溪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面临很大的困难。

(五)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

近几年,玉溪市第三产业发展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内部形成了发展不平衡、总量不大、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的格局,对玉溪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玉溪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依赖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行业,缺乏新型的支撑行业。

(六)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社会抚养负担日益加重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玉溪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8.95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12.57%。2000―2010十年间,玉溪市总人口增长11.12%,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长了33.35%,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长22.23个百分点。2010年,云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63%,玉溪市为8.78%,玉溪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5个百分比,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位列第一,老龄化特征相当明显。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加重了社会的抚养负担。

二、民生事业方面还需加强

随着玉溪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玉溪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分配方式不尽合理等因素,玉溪市城镇居民在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不同行业的职工工资差距也较大。

从目前实行的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来看,相关制度虽然明确了个人和经济组织需要缴费以及缴多少的问题,但现有的保障水平往往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年龄、区域差别以及个人缴费回报率等因素,所以相关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参保对象都是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自愿参保。但从玉溪市的参保情况看,60岁以上居民参保积极性非常高,且他们对不用缴费即可领取每月至少60元的养老金表示满意;而40~59岁的需缴费群体有一定参保积极性,但是对缴费档次的选择较为谨慎;年龄层次较低的中青年群体,因为职业变数大,参保积极性比较低。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进行,玉溪市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向全民医保迈进,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制度覆盖人群来说,现阶段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还面临着已覆盖人群难以进入的问题,例如,个别困难企业职工因单位缴不起医疗保险费,致使这些人还没有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安全网”。另外,对于个体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者等就业人群,虽然出台了相应的参加医疗保险政策,如灵活就业者参保政策、大病医疗保险参保政策、农民工参保政策等,但由于其中的种种原因,还有相当的人群没有进入。就新农合而言,由于是自愿性保险行为,所以很多农民由于意识不到位还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三、提高R&D投入强度面临很大的困难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其经费投入是全社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2012年,玉溪R&D经费支出34 940万元,比2011年下降26%;玉溪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0.35%,远低于云南省0.68%的平均水平,与2020年国家目标值2.5%还有较大的差距。根据云南省委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决定》的目标,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要提高到1.5%,按此目标计算,实现度为23.3%。以2012年R&D投入强度0.35为基数,将目标分解到每年则年均要提高0.23个百分点,假设GDP的增长率为10%左右,2013年玉溪市R&D经费支出的增速要达到83%左右才能达到按规划分解的目标0.58%。由于玉溪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比重较小且增长较为缓慢,主要靠工业企业拉动。因此,在当前玉溪经济正处于平稳较快的增长周期背景下,仅靠工业企业来拉动R&D投入强度的迅速提高较为困难。同时,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R&D活动整体层次不高,尚不足以实现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

篇(4)

一.城市建筑规划实施

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是一项建设的开展,任何城市建设都需要经历项目的市场研究、资金的筹措、项目的审批、规划的许可、土地的获得、建设的开展以及资金的配套、社会的反响、市场的运作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项目的开展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管理部门的决定都会对项目的实现形成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必然是依赖于城市中各个部门、各类组成要素的共同作用的。城市是一种多元的社会环境,要对城市中的

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利益方面进行协调,从城市政府的角度讲,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和公共政策来协调城市政府的各个部门,从而达到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运作过程,使城市建筑规划发展的目标得到贯彻和实现,而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实现手段的城市规划应当提供城市公共政策的基本框架。

城市建筑规划部门并非是自己去实施规划,而是运用城市建筑规划及规划管理的手段去鼓励社会各个方面实现建筑规划发展的目标。在这里,建筑规划既是城市公共政策体系的导向,而且也是一种政策实施手段,这就意味着,建筑规划不仅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而且也需要将城市建筑规划视作政府行为的决策依据和准则,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基础。

二.城市建筑规划制度的改革必须直面社会利益的调配,这是保证建筑规划实施的核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上逐步占据主导性的作用,现行的城市建筑规划制度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房地产发展的中则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表现所反映出来的是城市建筑规划的基本理念和城市建筑规划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过去直接控制的资金分配已分解为多渠道的资金来源,社会的利益关系已经依赖于从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相互作用,城市建筑规划所直接面对的是依附于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利益关系就成为城市建筑规划配置和安排土地使用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从这样的意义上去认识城市建筑规划就可以看到,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仅仅依靠行政方式是难以达成建筑规划实施的目的的。城市建筑规划不仅在协调、在平衡不同的利益关系,而且建筑规划本身揭示在创造不同的利益关系。从中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城市建筑规划本身是一项社会建制’是社会制度所产生的结果,而且庀本身又是社会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城市建筑规划所涉及到的城市各项要素也都是在更为广泛的制度框架中生成和发展的,并且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制度框架下实现。

经历了近2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城市建筑规划的理念、方法和体系都经历了从点到面、从局部到体系的改革,这些改革为城市建筑规划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开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有的城市建筑规划体系并不能充分保证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完善性。此外,在任何城市建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只是建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城市建筑规划本身也并非是这

些活动开展唯一的作用因素,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作用仍然是关键性的因素,城市建筑规划能否发挥作用、发挥多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等等也都是由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因此,城市建筑规划制度的改革需要适应现在城市建筑规划直接调节社会利益的要求从保证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有效开展的层面从城市建筑规划的运作制度(保证城市建筑规划的目标和内容贯彻于建筑规划的全过程)、城市建筑规划的行政制度(保证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和以城市建筑规划作为政策基础)法规制度(使具体的建设行为成为建筑规划实施的具体行为和实现对社会利益的调节)等方面对现行的城市建筑规划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而这正是国家《城市规划法》修订和目前我国城市建筑规划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城市建筑规划制度的变革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既然,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整体利益关系发生了改变,那么,作为利益调节方式的城市建筑规划也必然地要发生全面的变革。从大的方面讲,这种变革包括了法规制度、行政制度和建筑规划运行制度的改革,在具体的内容上就涉及到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规划体系、规划审批、规划引导、开发控制、规划上诉、司法执行等等方面。另一方面,任何制度的改革或演进,都涉及到在原有制度下的人们今后行事的行为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制度变革实现的基础,也是制度推进的目的。在城市建筑规划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制度既是对社会其他部门、个人提供新的约束,同时也是对规划部门和建筑规划管理者增加约束。

三.城市建筑规划实施必须完善建筑规划管理的手段

加强对建筑规划实施的时序性要求的研究,强化城市财政、经济等方面的考虑,与土地供应计划相结合,保证城市建筑规划的引导作用落到实处,这是实现建筑规划意图的最直接手段。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始终是从现状逐渐向未来拓展的过程,现在所作出的决策、所进行的行为都是未来决策和行为的基础,因此,从现在出发向目标不断趋近的思维路径是城市建筑规划实施的基本思路。这是与建筑规划编制过程中从目标来反观现在、以目标来界定现

在行为的思维方式是正好相反的,过去我们过度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结果使未来的目标与现在的行动相脱节。

任何开发建设或者说任何实施建筑规划的行动都需要有一定量的资本投入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实施而言∈键也许并不在于是否有某种投资,而是什么时候投入。城市建筑规划通过对城市发展进行预期而作出最有可能的安排,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改进或投资。但开发项目是各不相同的萁具体的开发时间并不能精确地预计。此外,建设公共设施和项目的资金的可获得性会影响城市作出资本投资的决定。由此,当城市已经确定了要实施其建筑规划之后,城市就面I临着从其有限的资本资源中抉定什么时候、进行怎样的投资。

篇(5)

为了更好地反映城市低保减贫效果,本文利用2001年与2005年社科院所做的有关上海、武汉、沈阳、福州和西安五城市劳动力抽样调查,通过对下岗补贴、失业保险和城市低保的减贫效应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反映城市低保对城市贫困的缓解作用。三种不同的城市救助措施对贫困缓解的绩效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反映:第一,运用转移支付的数量和分布解释不同社会救助措施缓解城市贫困的程度;第二,贫困群体在获得政府转移支付补贴后,通过贫困发生率的变化观察减贫效果。

一、政府转移支付的分布

缓解城市贫困,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其收入水平。因此,在比较不同减贫措施的效果时,关键是看政府转移支付是否真正惠及于城市最贫困的群体。也就是说,最好的减贫政策应该是按照贫困程度实行差别转移支付。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2001年与2005年,五城市收入转移累积分布情况。两图中的横轴按收入转移支付前家庭人均收入从低至高的顺序排列,反映城市总人口比例。纵轴则反映贫困人口得到政府转移支付的数量占总转移支付的比例。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城市三种不同救助措施在2001年的转移收入分布曲线的形状相似,位置也比较接近,说明它们的收入分布基本相同。以10%的贫困人口获得转移支付的比例来看,分别是城市低保补贴40%,失业保险金23%及下岗补贴21%。可见,“十五”初期城市不同救助措施的减贫效果差别不大,各种救助措施之间呈现明显的替代性。

图1 2001年收入转移的累积分布曲线:CULS1

从图2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2005年的转移收入分布曲线与2001年的转移收入分布曲线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岗补贴与失业保险所对应的曲线形状依然粘合在一起,差别不大,但城市低保所对应的曲线变得更为陡峭,与前两条曲线间的距离明显拉大了。同样以10%的贫困人口获得转移支付的比例来看,分别是城市低保补贴55%,失业保险金12%及下岗补贴20%。若以20%的贫困人口获得转移支付的比例来看,城市低保救助对象获得了80%的救助金。这表明截止到2005年,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完善阶段,对缓解城市贫困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减贫效果越来越明显,而下岗补贴和失业保险的减贫作用则逐渐地在弱化。

图2 2005年收入转移的累积分布曲线:CUSL2

二、城市贫困发生率的变化

为了分析不同城市救助政策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本文选用六条贫困线来说明不同救助措施下贫困发生率的变化,如表1所示。2001年引起城市贫困发生率下降的主要救助措施是职工下岗补贴,而2005年低保救助成为降低贫困发生率的主导因素。通过比较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所对应的情况可知,2001年下岗补贴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1%和1.5%,城市低保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0.86%和0.56%。而2005年城市低保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2.08%和2.38%,下岗补贴对以低保线和支出上限测度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0.5%和0.59%。

如果提高贫困线的标准,可以发现三种城市救助措施对贫困发生率影响变小。若以人均1美元/天做为贫困标准,三种城市救助措施的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从4.53%降到3.03%,即贫困缓解了约1/3。但如果以主观贫困线作为贫困标准,三种城市救助措施的政府转移支付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从23.35%降到21.84%,即贫困缓解了约1/15。

表1 不同贫困线下各种救助措施对城市贫困发生率的影响

注:本表中的贫困发生率按照城市人口进行加权计算,其中固定贫困线所对应收入及收入转移变量以2003年的物价进行调整。地区间的物价差异通过Brandt and Holz(2004)方法经济调整。

以上分析表明,三种城市救助措施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受制于贫困线标准。选取的贫困线标准越低,减贫效果越好,选取的贫困线标准越高,减贫效果越不理想。此外,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在相同的贫困线标准下,城市低保制度减贫的效果最为理想。

参 考 文 献

[1]都阳.Albert Park.《中国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及其效应》.经济研究.

2007(12)

[2]李实,杨穗.《中国城市低保政策对收入分配和贫困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口科学.2009(5)

篇(6)

最后将“创意+文化”作为目标,重点建设创意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创造精品和推销学院产品及推销人才,完成整个“创意文化园”的流程和方案。

 

“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建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现代意义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开端。波士顿的‘Route128’依托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领,成为美国科技和工业创新的中心。麻省理工大学在这方面也相当突出,每年有大约150家与麻省理工大学有关的新公司成立,其中至少有10%的新公司是直接由该校的成果转化产生的;跃升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1]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有《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昆士兰模式”为例》,“昆士兰模式”即将人才、创意和企业在特定的空间内形成集聚发展的效应。2012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球大学创意博览会”旨在促进高校创意成果的市场化转化。高校总部“创意云Cci”(Creation cloud idea )的诞生将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人开发新的创意。国内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就是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借鉴这种模式发展艺术教育的产学研办学思路。安徽艺术院校也在有效利用本校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一些“创意文化园”取得一些经验,促进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1 安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条件和措施

 

1.1 资金和硬件设施

 

安徽高校的艺术专业都有一些教学旧楼剧场、展厅、实践中心、计算机中心、工作室、设计室等场所。可以整合作为创意园用房。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653.68万元,教学用计算机876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6824个、语音室座位数968个。如果高校之间加强合作,有些资金不足的高校就可以避免设备仪器的重复购买,也可避免因项目不饱和造成的设备仪器资源的浪费。资金、设备充足了可以使大学更直接地参与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其次,对于新的投入可以政府拨款、学院出资,企业赞助提供项目资金,设立创意园管理资金委员会,定期对创意园进行审核,监督计划项目,设立各类“基金”来推动项目执行;例如,“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有90%以上的机构都有教育项目”。[2]为相关协议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科技人员向企业转让专利成果给予奖励等。

 

1.2 师资及专业设置

 

安徽艺术院校办学多年,中等师资力量良好,教学及指导实践能力较强,但是顶尖学科与专业带头人仍然十分缺乏,目前正在改革科目设置不全、缺乏创新的旧科目,主要涉及新闻出版业、教育培训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动漫及其他设计服务业,新兴艺术品制造与交易产业、游戏、会展、艺术管理等专业严重不足。“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聘请专家和科研人员担任兼职的教师,为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新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3 学生

 

“创意文化园”直击市场,培养新兴产业市场缺乏的人才,给学生更多的平台,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进行教学和生产。例如,执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举办“艺术实践周”、“实践学分”的活动,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越强、专业水平也越高,也越能够被企业接收。

 

2 建设流程和实施方案

 

建设“创意文化园”按照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首先是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美术系将所有的专业方向重新进行组合,在原有的工作室基础上增加新的工作室,总共有绘画、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展示设计、品牌设计、数字影视、游戏设计、演艺服装、布艺设计、名师工作室等20多个工作室。所有的工作室相互联系就扩大了学校原有的“创意文化园”,增强了与安徽的工艺美术企业合作的能力。创意文化园的发展将能够吸引相关企业、聚集科技力量,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服务平台,培养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和创意产品。最后,将产品和人才推向市场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可以更快地把科技含量高、有附加值的产品推向市场,更快地将人才推向企业,使企业也更渴望创意产品和人才(如图1)。

 

2.1 交流与服务平台

 

(1)增加学术交流平台。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与学术公开服务省内外,坚持长期打造一个学院专业展会、一个学院专业论坛、一个学院专业网络、一个创意展览馆,推动安徽创意文化走向全国。例如,安徽大学的师生艺术作品展示网、文典大讲堂、安青在线等,还有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平台,新上线的《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管理实战》《从泥巴到国粹——陶瓷绘画示范》等网络课程,以及馆藏的275.2万册图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2)重视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到安徽院校进行交流、讲学;举办学术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例如,“黄梅戏艺术表演和交流研讨会”聚合创意要素、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创意动漫节”等。

 

(3)与产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这套平台上注入了很多公共资源。例如,可以创办进行动漫深加工的大工作室,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可为创意文化园承接优秀的演出,音乐会、美展、策划等创意产业的一些活动。可以建立共享使用制度、措施,充分开放共享研发中心与研发平台,在不同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之间,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信息空间:

 

2.2 创意产品(1)扶持大学生原创作品。例如,原创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改变产品外观、更换产品包装,或是设计新的营销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如2013年10月26日在合肥大剧院上演的话剧《青春派》,就是安徽大学戏剧系的学生原创编剧,与和昌地产(集团)合作完成的,该话剧以80后的生活及情感为创作素材,由该校学生主演,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打造精品。打造黄梅戏、徽文化、徽州茶道、徽菜的创意包装加工、健康保健品等。例如,极具安徽当地特色的黄梅戏曲教育,“再芬黄梅艺术实验班”等。

 

2.3 推销产品与人才

 

(1)定期举办或参加“校企联合会”、“创意博览会”,促进产学研转化,推动高校文化创意园的长远发展。

 

(2)“企业专场人才交流会”“创业项目投资推介会”活动,为企业和大学生搭建面对面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求职机会和创业辅导、融资渠道的同时,满足企业和投资机构发现优秀人才,寻找创意项目的需求。例如,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艺术团、黄山国际大酒店、福建福祥艺术团、厦门金樽演艺公司等国内十几家大中型企业也与学院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办学,扩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

 

3 制定“创意文化园”的发展目标

 

3.1 明确定位

 

安徽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可以定位为:“以徽文化、巢文化的商品研发设计和企业品牌策划为主要突破口,以提高安徽企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为己任,凸现创意、创新、创造的功能,把‘创意文化园’打造成一个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产业结构集聚的园区。”[3]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桐城派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都定位明确,坚持就有成效。

 

3.2 创意园的集聚力量

 

各类创意企业陆续入驻,一类是学院对现有设施重新整合,对创意文化园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创意文化园成为享创造之乐、创意之美的一片园地。另一类是校外驻扎,依靠科技和创意能力对外招商,吸引产业集群。前一类较多,后一类发展力量薄弱。例如,安徽大学有合肥安大电子检测厂、安徽安大华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七八个校办产业,而关于文化创意的产业集聚较少。

 

3.3 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参与深度不够

 

急需将高科技、设计创意等融入文化产业,形成新型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今后,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提高师资专业素质,提高科研综合水平,加强与科技学校交流,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是高校“创意文化园”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3.4 管理模式

 

在高校文化艺术产学研发展过程中,存在校企关系不顺、师资老化、经营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核心和本质是运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问题。建立“创意文化园建设领导小组”,进行整体规划,在听取企业和院校的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认证,让行业专家融入创意文化园中,将创意发展等付诸实施。因此,从机制创新与管理规范的角度科学准确地实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方案,探索高校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模式。

 

4 结论

 

“创意文化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学习与创意的新环境,增加了学校与企业、科技院校交流的机会,是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创意文化产业和艺术院校实现共建平台、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目标。

 

篇(7)

因此,我们想摸索一种新的模式,让幼儿在主题中、游戏中真正地融入社会,依托着社会的力量,支撑幼儿更完善、系统地掌握真正的、内化的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目标。

一、揭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认为“融入社会”的教学模式尤为适合。

1.从“浮光掠影”走向“鞭辟入里”

3~4岁的孩子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他们对具体的、激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很容易自然而然地记住。而在一些主题活动中,往往只是和幼儿“纸上谈兵”,说说而已,幼儿似懂非懂。相反,“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实地考察、验证……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习得宝贵的经验。

2.从“坐而论道”走向“亲身体验”

小班孩子对于说教完全不“感冒”(如:教师想向幼儿讲述救护车,包括外形、功能等,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幼儿听过了就忘记了),那么“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与所学“内容”亲密接触、亲身感知,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深入地探究(如救护车,可带领幼儿来到就近的医院内进行实地参观,让幼儿近距离地观察救护)。

3.从“淡然处之”走向“欢欣踊跃”

小班幼儿好动,喜欢接受一些新奇的事物,但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只是待在活动室内,由教师带领幼儿完成活动。而融入社会式的活动可让幼儿真真切切地接触到活动的内容,并且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在活动室内发现不了的东西,从而让幼儿对教学内容兴趣更为浓厚,探究欲望更为强烈。

二、探秘:“融入社会”式的教学在实施课程中的探究

定位在小班运用“融入社会”式的教学模式后,就要寻找适合的方式让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个别化学习的内容能在融入社会中开展,并让幼儿更好地得到发展。

1.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在小班刚入园的阶段,幼儿正处于与父母分离的阶段,特别需要的是陪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适宜开展任何的主题活动、创造性游戏等。在这样一个适应阶段过去后,慢慢进入开展活动状态了,对于这些幼儿来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游戏,怎么玩创造性游戏,可能更多的只是去摆弄玩具、材料。在这样情况下,可根据当前幼儿感兴趣的创造性游戏内容进行外出参观,让幼儿实际地去观察物品的摆放,工作人员如何工作、对话等等。

如我们在游戏时,孩子们提到要买东西,需增设超市。所以,在开设前就带着孩子们去了超市,孩子们发现了超市里有那么多的物品,还发现了物品原来都是分类摆放的……

参观后幼儿回到幼儿园开设超市就有了一定的经验,不用教师再运用一些语言进行描述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每次开设新的游戏时,都会带着幼儿先外出参观,之后再进行游戏。

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必将主题内容先进行讨论,制定目标、内容等,并通过家园合作的形式,让家庭这一“粮草”先行,通过嘟嘟养成记或校讯通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有目的地带着幼儿融入社会、来到大自然进行小调查。

如在“春天”这一主题中,兵马未动,家庭这一“粮草”先行动了,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河边寻找柳树,来到草地上寻找钻出土地的嫩草……

在主题开展前进行小调查,为主题开展奠定基础的形式不仅让主题顺利开展,并且让幼儿学会了观察、记录等学习能力。

3.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主题的开展,内容的安排,都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或幼儿的兴趣设计、安排的,并且在主题中安排了一些幼儿自主观察后的谈话活动。班内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存在的,所以需要这样的谈话活动让每位孩子都有机会来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见,不管孩子说了什么,对不对,好不好都不重要,只要孩子愿意说,愿意大胆地说就是最大的进步。

如在“汽车叭叭叭”主题中,实施主题的第一天就带领着孩子们来到大马路上,让孩子站在路边寻找各种各样的汽车,孩子们个个眼神发光地看着,呐喊着:“公交车!”“那是卡车!”……

看得出来孩子们对车兴趣浓厚,更对实地参观的形式感兴趣,孩子们能自己找认识的车,并观察车的样子等,比起在活动室内看教师播放的PPT有意思多了!

4.聚精会神,定神细观

根据主题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些外出参观,让幼儿对主题内容或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实地的参观,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主题内容。比如在小班“汽车叭叭叭”的主题中,孩子们对于汽车的兴趣很浓厚,但是对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疫苗冷链车等特殊车辆比较陌生,最多在马路上、电视上或书本上见过,真正站在特殊车辆旁边几乎没有过。随着主题的推进,带着孩子们来到医院近距离地观察了救护车,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救护车里面有那么多的设备;参观警车的时候孩子们对警察叔叔的敬意油然而生,对警车更是崇拜得不得了,跃跃欲试要上车“试驾”一番,还发现了警车原来跟爸爸妈妈的车差不多,但是有好多按钮,还有警铃呢!

在实地跟特殊车辆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极高,兴趣也很浓厚。

5.周边取材,资源利用

幼儿园里也是一个小社会,在主题的开展中,要充分地利用幼儿园的资源,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进行采访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事先和孩子进行讨论:“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问些什么问题?”这样的讨论避免了在采访过程时无话可问等问题。如在原创主题中,孩子们就去采访了幼儿园里的保安叔叔、食堂的阿姨,还有打扫卫生的奶奶,孩子们问的问题可多了,争先恐后。这样的活动开展,让孩子能真正地和“社会”中的人接触,并且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不仅锻炼了胆量,还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透秘:“融入社会”式的课程文化的点睛之处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应该真正地让幼儿走出活动室,与社会、大自然亲密地接触,在接触中去发现、去获得。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助推的作用,幼儿在外出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分析、学会了描述、学会了发现……

1.增亮课程内容――闪光

篇(8)

一、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无疑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发展农村图书事业,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客观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作用

在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落后文化和伪科学、腐朽文化和颓废势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抗,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如果我们不能有力抵制和消除,就会大大迟缓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们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这些都需要先进文化建设来实现。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及时地体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把优秀图书推向广大农村,推向农村的广大读者,使他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营养,用科学的、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去创造、去开拓,就能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智力支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文化的发展相伴随,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支持。国际的挑战、国内的竞争在农村体现尤为明显。这些挑战和竞争有经济实力方面的,有科技实力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人口素质的挑战和竞争,科技能否兴农,图书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播技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过去发展经济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图书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发展农家书屋事业,能根据农村读者的需要,把载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先进的科技项目、先进的科学致富信息的科技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就能使农民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增强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稳步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教育作用

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通过各条渠道和各种载体去完成。其中包括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而图书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基地。发展农村图书事业,充分发挥图书网点作用,通过图书借阅、发行、流通,通过办展览、举办读书书演讲、读书交流等活动,使更多读者读好书、学先进、奔小康的思想文化氛围和拼搏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农家书屋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的思考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发展农家书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农家书屋发展的良好契机。一是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民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二是经济实力增长了可以增加文化投入,而不至于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发展农家书屋势在必行,前景广阔。

1.坚持发展,解决点少、书少、活动少的“三少”问题

图书网点不健全、书少、读书活动不经常开展,是发展农家书屋应着重解决的难点。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图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和农村广大读者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村没有建立相应图书网络;有图书室(点)的地方,由于管理不善,也经常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藏书缺门少类、数量有限,有些图书内容陈旧,科学书籍数量更少,农民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图书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读书活动开展少或基本不开展,读书质量不高,图书质量差。

发展农家书屋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应把农家书屋发展纳入工作规划,加大对图书资金的投入,加强现有图书网点巩固和图书管理,确定专职或兼职图书管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把农家书屋发展起来,兴旺起来。

2.坚持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县(市)图书馆服务质量问题

发展农家书屋,指导农村读书活动的开展,是县(市)级图书馆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县(市)级图书馆在发展农村图书事业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工作思路,把发展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大农村工作力度,把工作做到乡(镇),做到村,做到图书网点,抓好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为发展农家书屋献计出力。

3.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多元发展农家书屋事业问题

篇(9)

关键词 高校 外汇 财务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教授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关键标准有四条:一是能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二是能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这是大学最直接的价值体现;三是在国际可比的关键指标上进入世界前列,这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四是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这是大学软实力的要求。”而国际交流与合作无疑是达到以上四个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抓手。而随着我国各个高校,特别是“985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高校日常财务管理事务中的外汇业务也随之增加。随着外汇业务量的增加,高校原有的外汇业务办理、核算和管理等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笔者试图从日常财务工作入手,对高校的外汇管理提出自已意见和建议。

一、国际发票的审核和报销

根据实际工作,目前高校产生国际发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进口高精设备及相关试剂、耗材采购(该项工作主要由学校相关进口科室把关,并由国内公司进行外贸采购,故产生国际发票的情况不多见);2、国外会议注册费;3、国外杂志费用;4、国外刊登人才招聘启事费用;5、国外正版图书购买;6、国外差旅费(特别是国际机票)。前面几项费用报销的发票审核相对比较简单,主要需要经办人提供原始国际发票或电子打印版以及信用卡对账单,同时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审核,即可到财务部门进行报销。如国外刊登人才招聘启事应通过学校人事部门审核、批准,国外会议注册费应通过学校科研部门审核、批准。

相比之下,国际机票的审核则比较繁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审核不通过,报销审核时间过长,甚至退回不予报销等问题。由于海外专家和引进人才们提供的国际机票凭证五花八门,有航空公司提供的原始机票,有旅行证开具的代办发票,还有网上订票的电子凭证等。而机票的网上报价和实际的机票金额有时也是不同的,经办人在进行办理的时候要特别谨慎,应要求报销人提供原始机票或电子机票(必要时需要提供信用卡对账单作为辅助材料)、登机牌原件、护照首页和入境章复印件。这样做,既能确认报销人是实报实销,没有虚报机票金额,也能证明报销人确实进行了国际旅行,产生了国际机票的费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报销人初次来访,不熟悉学校财务流程或者由于疏忽,遗失了以上国际发票或辅助报销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应予以理解,请报销人尽可能提供证明本次旅行的证明材料,并由访问或所在学院的领导出具情况说明,帮助报销人进行报销,避免影响学校的日常国际交流工作。

二、外汇报销和劳务费发放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和访问学者前往我国高校进行讲学和访问。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国际差旅费报销和劳务费发放的问题。对于外国专家和学者来说,他们在本国购买机票时使用的是美元、欧元或其他本国货币,而到中国高校进行报销时,通常财务部门都只能以人民币进行结算。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产生由于汇率变化而产生的货币损失。而且,劳务费和国际差旅费都以人民币结算,也给外国专家和访问学者带来很多不便。因为外宾无法在中国的银行内进行大额的外币兑换,而携带大量人民币进行国际旅行也非常不方便。当然,对于高校财务部门来说也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即国家财政部给予每个单位的外汇额度是相对有限的,学校只能优先满足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外汇需求。这就需要国家针对现在国际交流比较频繁的单位,特别是高校,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

对于外国专家和访问学者的劳务费发放,现在的做法为按照国家相关税务规定进行扣税,而我国劳务费的税率是非常高的,很多外国专家和学者对此也颇有非议,他们认为自己在本国需要缴税,而在中国还需要二次缴税是十分不合理的。其实,有些国家的外宾在我国是可以享受到免税待遇的。学校财务部门应该配合院系的经办人、外事秘书做好办理免税证明的工作,在给外宾发邀请函时就应向来访者索要相关材料,提前帮助办理免税证明。这样则更有利于财务部门和学校做好外汇管理,保障学校的日常运行。

三、外汇额度管理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047-02

0 引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一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促进河南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我省三化协调发展及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其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将对我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

1 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基本情况及实现度分析

1.1 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基本情况

1.1.1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几个主要指标的变动情况

在衡量地区经济实力时,应同时参考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项数据。2013年河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155.86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8.64%,增加了2556.55亿元,人均GDP达到34174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8.5%,增加了2675元。2009-2013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2.29%,平均每年增加2827.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25%,平均每年增加2999元。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增速较快。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是反映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健康、正常的经济体,应该保持较低的失业率。河南及中国2009-2013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资料显示,中国城镇失业率相对比较稳定,河南的城镇失业率呈递减趋势,且各年份均低于全国的城镇失业率,说明河南省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1.1.2 人民生活质量的发展情况

2013年河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98.03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9.56%。2009年至2013年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1.07%,平均每年增加9167元。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以后,河南省的城镇恩格尔系数降至40%以下,按照国际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30%至40%代表人民生活水平富裕。2013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为32.5平方米。2013年河南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为8475.34元,2009-2013年,平均每年递增13.7%,平均每年增加804元。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较快,但由于历史原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每年递增的绝对收入与城镇差距很大;河南省农村恩格尔系数2007年以后降至40%以下,2013年为34.4%,各年份相比,农村恩格尔系数要略高于城镇,说明总体来看,现阶段农村的富裕程度要低于城镇。

1.1.3 社会发展及和谐

2013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2.64,2009至2013年间的收入比依次为:3.00,2.88,2.76,2.72和2.64,逐年呈现递减趋势,说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减少,但整体的差距依然很明显。

1.1.4 文教卫生

2013年河南省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达到211个,每千人分摊的病床数及医生数分别为4.25和1.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1%。

1.1.5 生态环境

2013年河南省森林面积达359.07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总量的1.72%。森林覆盖率为21.5%,环境污染治理占GDP比重0.9%。近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额度,2013年投资总额达到288.1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09.89亿元,增长了61.67%。

1.2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度分析

参照国际通用的评价指标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我国相关部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标准相比,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与全面小康的十大标准相比,河南省及全国绝大多数指标达标,其指标数值远远高于全面小康的基本标准,总体来看,河南省全面小康的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河南省在城镇化率、千人拥有医生数方面未达到标准,需要在城镇化建设和医疗方面有所加强。

2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2.1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相比,2013年河南省人均GDP水平远远高于基本标准,但进一步分析所辖18市的发展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差异显著。河南省各市GDP发展不均衡,区域之间的水平差异显著,GDP最高水平为郑州市6201.85亿元,最低水平济源仅为460.13亿元,差距达5741.72亿元。所辖18个市GDP平均水平为1808.51亿元,其中有14个城市GDP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河南省人均GDP水平区域差异仍然显著,郑州与周口的人均GDP相差47714元,平均每市的人均GDP为37192元,其中有11个城市人均GDP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2.2 河南省医疗发展整体不够完善

与全国医疗卫生水平相比,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及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占全国比重分别为6.5%,6.5%,7.33%和7%,从医疗卫生总量水平来看,河南省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不低。但河南人口总量较大,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为1.92(全国:2.04),其中城乡差距较大,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24(全国:5.27),人均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相比,医疗方面不达标。通过调研,河南省医疗发展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①医疗机构及医疗人员的分布不均衡;②城乡之间的医疗水平差距较大。

3 河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措施

3.1 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篇(11)

实现校企结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必要途径,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对校企结合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然而校企结合的现状还不尽人意,表现为结合力度不够,模式单一。如建工类校企结合,仅局限于学生到建筑企业中去实习、实训,做毕业设计等,校企结合的深度不够。另外现在一般是学生到建筑企业中去,是单向的。对教师而言,跟建筑企业的结合则不是很密切。结合现在我们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求教师参加每年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这一校企结合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教师到建筑类企业的兼职――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一

现建筑类企业很多,结合我们学院专业情况,教师到土建、市政道路、设计、装饰等单位进行短期兼职比较多,企业需要利用高校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现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到建筑类企业任技术顾问等形式,既能有效提高教师个人的技术服务水平,又能逐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如果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现代实用技术,以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则对提高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形式对年轻教师比较适用。

二、通过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开发服务进行社会实践――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二

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特色教学活动。这对大都充实到建筑施工企业第一线的建筑高职类院校学生尤其重要,都离不开建筑类企业的支持。这是当前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校企结合,主动权在企业一方。但对建筑类企业来讲,在保证学生实习安全的情况下还是乐于接受的。原因在于现有建筑类企业需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实到第一线,借实习的机会,可以培养和观察学生,借以引进人才。故采用这种模式的校企结合方式比较容易做到,对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来讲,实际操作难度也不是很大。

高校教师有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教师与建筑企业技术人员有很多的联系和接触。而现在我们学院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些横向课题研究,这样我们就有了与企业合作的基础,通过与建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设计服务就有了条件,这种形式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适用。

三、建筑类企业与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双方互为对方服务――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三

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建筑类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素质以及解决建筑类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建筑类企业为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提高学生实习条件,配置带教人员,精心安排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等。这种校企结合方式,需要双方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也可看作是一种紧密型的结合方式。许多建筑类企业还向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提高专业奖学金,从而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形式对有一定资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比较适用。

四、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专业教师到建筑类企业锻炼后获取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建筑工程类职称)―― 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四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职业教育,而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关键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期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而这一过程就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充实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

现有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由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担任,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只有少部分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资格证。相对建筑工程类毕业生来说,要获取建筑工程类职称和资格证,需要几年的职业经验,而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必须要有职业环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深入到建筑类企业中去,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并获得职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