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7: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

篇(1)

一、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内涵

循环经济型城市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将传统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造为“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低污染物排放”的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城市、产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和载体,所以,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问题。

二、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仅是量化循环经济在城市发展的工作,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在实际中运用,是评判该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同时还能对该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判,找出存在的问题,校正其发展方向。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重点指标;实用性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可以将循环经济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以下四个主要评价指标:资源产出指标:该城市对能源产出率(万元/万吨标准煤)、水资源产出率(万元/万立方米);资源消耗指标:该城市的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电耗(千瓦时/万元)、产业用水量(立方米/万元);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废物排放指标: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万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量(吨)。

三、循环经济型城市的构建方法

(一)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实施产业项目综合评价,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把投资强度、投入产出效率和水耗、能耗、环境要求等指标作为审核项目和提供土地的重要依据,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企业。第二,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废物消纳、再生加工能力的补链、补环产业。第三,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努力实现工厂化施工,大力发展绿色建材。

(二)加快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

第一,在节约能源方面,要持续推进工业节能。努力降低消耗,提高综合利用率,对用能超限额的企业定期治理,执行超限额加价收费,将节能审计纳入清洁生产审核,提高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在重复利用水源方面,注重工业节水。严格执行工业节水政策,对高耗水行业企业实行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大力发展再生水回用和雨水利用。

(三)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

政策应要重点围绕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利用等领域,加大宣传、调研、培训、奖励的投入力度,通过贷款贴息、资金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投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较好的循环经济项目和循环经济产品。

(四)提高城市居民的节约意识

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居民公众的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和教育力度,编写各种循环经济的科普读物和指导守则,加强循环经济的相关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并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对浪费行为要进行曝光;发挥民间社团和群众自发监督管理作用,倡导和鼓励“节约志愿者”行动;积极举办面向全市的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继续开展“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活动,使参与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

四、结束语

传统城市的生产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而循环经济型城市则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循环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贾小玫.循环经济模式和实施层面的再分析[J].生态经济,2006(6).

2、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07(4).

3、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4).

4、曾培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7(1).

篇(2)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2.张扬等.循环经济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房地产开发;科学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资源投入、产品生产及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采用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代替传统的以依赖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有着鲜明的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

1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的必要性

1.1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破解我国环境难题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长期重开发轻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房地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物资和能源,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势必对我国环境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比如降低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加剧以及荒漠化等。因此,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保护环境的客观需求。

1.2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多重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其主要过程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房地产开发中的各种工业中废弃物若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将会缓解房地产行业对污染物的超常规排放和对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1.3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房地产行业,理应把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纳入到行业发展的规划中来,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房产行业应有的贡献。

2 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的意义

如今循环经济理论正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特别是其“物尽其用”的先进理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广泛推崇的先进经济形态正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其主要意义有:

2.1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房地产开发管理中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赢。在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中,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把水泥、木材等原材料源源不断的变成废物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利润增长,而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如果在房地产开发中运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的循环发展模式,就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房产行业利润增加的双赢。

2.2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将开发与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开发过程中大量生产、大量废弃与消费过程中大量浪费结合的恶性循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购房者在购买了房产后,往往对房屋已有设施进行大修大改,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生产和消费有机结合起来,把房地产行业的开发管理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

2.3 循环经济可以实现房地产开发管理中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建筑废弃物排放,还能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节约成本。传统的粗放式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通过把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来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下,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这样不但破坏了环境,也阻碍了房产开发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而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应用循环经济,则可以把房地产开发活动组织成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双向循环流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实现开发房产与保护环境并重。

3 循环经济理论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把循环经济思想融于到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中,从项目开始到最终结束,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等手段使循环经济思想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得以实现。

3.1 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阶段。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是房地产项目的基础,项目规划直接关系到房地产项目的成败。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循环经济的应用也一样,只有在初始的项目规划阶段体现循环经济思想,才能保证循环经济在整个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贯彻。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包括地质勘察、规划设计、市场研发、融资管理、成本测算和营销策划等。循环经济思想应该落实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每一个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性。如何保证循环经济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在项目规划阶段把循环经济思想纳入其中。

3.2 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是房地产项目施工的依据,是房地产项目质量目标与水平的具体体现。对于房地产项目来说,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房产的美观和使用功能。可以说,工程设计是工程质量的的决定性环节,而在房产工程设计中能否体现循环经济思想也是循环经济理论在房地产开发中实用效果的决定性环节。如何在设计阶段对房产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并把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到项目设计中,整个房产项目的循环经济实践做好准备,是工程实施工作的首要任务。 我国目前对于房产项目的循环经济应用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更应在项目设计阶段把循环经济思想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中。

3.3 工程建设阶段。工程建设阶段也称为工程施工阶段,是进行房产项目开发的主要实践阶段,也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具体实施阶段。在工程建设阶段中,如何把设计中的循环经济思想与工程施工相结合是关键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在循环经济运用方面还缺乏经验和成功案例,因此常常出现设计思想无法最终实现的情况。如果破解这一难题,首先我认为应学习国际上如何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应用循环经济思想的先进经验。其次,加强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成功的关键。最后,我认为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从而提高我国房地产施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的国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仍然突出和严峻。虽然近年来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我国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表明,当一国人均GDP处于500一3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按照现在的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长。我国并不是资源富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所以,只有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与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呈现复杂化态势,比如生态系统遭受结构性破坏、生态功能紊乱加剧、局部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加剧等问题交织。种种的环境问题都提醒这我们,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和管理模式来发展房地产行业,我国的环境将不堪重负,我们的资源将难以为继。因此,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应走以保护环境和高效利用资源为基本特点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4)

脆弱的生态环境、欠完善的经济机制、粗放外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压力不断增大的人口增长、整体文化素质低的人口特征等复合、累积型因素正阻碍着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为基线,依据要素禀赋结构,发展符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不断演化升级和信息高效利用的过程中促进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次利用。同时,要注意协调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构建区域、园区、企业、家庭各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循环体系,通过促进人类活动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使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为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

一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探讨

循环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现阶段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是自然科学视角,二是社会科学视角。

1.自然科学视角

从自然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循环经济理论模型中3R原则及各实践模式(企业层面、产业层面、社会层面)在技术上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等问题,即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资源(原材料)及能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利用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及无害化等具体技术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可理解为对能否和如何开发及实践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范畴的研究。具体来说,如“关于物质及能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关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的研究”等就属于这个范畴。这个范畴的特点是将物质及能源循环从具体社会环境中抽出,重点从自然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和具体途径进行研究,属于实验或实证分析范畴。例如,东北大学的陆钟武院士就“大、中、小”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研究就属于此范畴。

2.社会科学视角

从社会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进行研究,则突出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与自然科学家不同,社会科学家们更关心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以及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等问题,在分析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时,社会科学家更注重探讨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及制度变迁的形成机制和循环经济增长模型等方面的内容。属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综合。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曹葵等研究者就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且得出了“在推行循环经济时,生产过程将逐渐减少对耗竭性资源的依赖,否则,总的资源存量将在有限的时间内被消耗完,经济增长也将不可能持续下去。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将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的结论。

3.扩展

以上从自然科学角度和社会科学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和谐度(CM)=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当前就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这一方面,典型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影响公式:

I=P×A×T

笔者认为还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1)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典型的研究就是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在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如何推行生态环境建设,使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不断增大,其结果是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

2)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给予人类的正外部效应。典型的研究有对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研究,但更重要的是由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提高升级而引起的生态服务和环境资源的增加如何提高人类福利水平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3)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给予人类的负外部效应。典型的研究有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的损害方面的研究,如关于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结合和谐度概念,还必须就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我们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也需要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为构建一个能够使和谐度不断提高的,兼具和谐、循环两大特征的未来社会奠定坚实的理论平台。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初步探讨。另外,对3R原则中的减量化原则,也可就减量化最适量的理论模型展开分析。目前研究循环经济的文献中提到的减量化原则一般表述为“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笔者认为,该表述是正确的,但是,还有必要从减量化的最适量方面对减量化的理论模型做进一步探讨。这里需要度量要维持当前福利水平,甚至提高福利水平,应该投入多少自然资源为最适?在现在投入的基础上减少多少为最适?过多的减量化与过少的减量化都不能维持当前福利水平,更不能提高福利水平。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减量化的“最适量模型”。

对“大中小循环”三个层面减量化的最适量,都需要引入计量模型来确定。例如,大循环层面(区域及社会),初步确定被解释变量为减量化的最适量,并用最适环境影响量PI来替代,解释变量有:人口变化量PV,环境意识水平EL,单位GDP的环境影响I;循环经济制度CS(虚拟变量),循环经济技术普及率CT…

PI=f(PV,EL,I,CS,CT…)+E

限制条件:福利水平≥当前福利水平

笔者认为,对减量化的“最适量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对我们深入分析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各类因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可促使我们分离出关键性的因素,并以减量化的最适量作为基本前提和假设,寻找到各个层面推进减量化的最优方法和途径。由于对减量化的统计数据还在收集之中,上式仅是减量化最适量的概念模型。

二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型

我国西部地区社会发展之所以长期落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山大川、恶劣气候所强化的交通落后和信息封闭等导致的社会封闭性。这类因素长期阻碍了国家内外、民族内外和地区内外的沟通与交流,使各族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从历史因素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一般较低,在建国初期不仅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社会发展也极端落后,与沿海地区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发展起点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般经济理论认为,仍处于前工业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很难像工业国家或地区一样,实现总产值的高增长率和人口平均产值的高增长率。其主要原因是初期的人均产值水平太低及增长率过低而引起的起步过程的持续滞钝。”同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一旦选择了某种路径,就意味着将长时期地锁定在这一路径上,即使在路径以外存在其他更有效的路径,因为存在转换成本,要想改变路径也绝非是容易的事。西部地区以社会经济体制落后,人口素质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缓慢,信息不畅,观念落后等为特征形成了特有的低水平发展路径,要成功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找到并推行一种经济效益好,交易成本(转换成本)低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没有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等优势,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正在使西部地区的先天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下降,具体表现就是生态不断脆弱化。显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家在西部地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对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遏制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经济仍然落后,传统经济模式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环境即使暂时恢复也还会再一次遭到破坏。所以西部地区必须创新发展战略,必须研究新的发展理论模型。根据前面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循环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CM)=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循环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基于这一观点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在特殊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区域层面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重建等各个领域。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促进该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一定要切实贯彻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和生态重建并重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改革和创新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之路。构建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模型的总体思路如下:

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和完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切实推行生态环境建设,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得到贯彻落实。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必须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具体来说,就是要依据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西部地区“巨大的生态资源优势,依靠高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加大其不可替代的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形成特色产业。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产业来发展,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环境,它实质上是要把产业发展理论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中。这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使当地经济得到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在发展经济中应该通过循环经济建设来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升级,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形成互动协调发展机制,稳步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

图1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概念图

根据上图所示,我们看到传统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不断深化进程中,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一是形状的改变,变得较平坦、光滑,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影响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弹性的减小,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很快,而该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变化不大;二是曲线本身在改变形状后又发生向下的位移,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同阶段对应的自然环境影响的显著减少。显然,通过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互动式协调发展形成的推拉合力使传统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变为循环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也是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战略的必然变化趋势,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就是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式发展战略与实施机制的建立。我们认为,西部地区推行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战略是依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结构,实现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人类活动模式生态化转型的具体方略。

同时,要认识到西部地区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我们认为,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必须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加大调整力度,并加大扶贫力度,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抓好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区域循环型产业体系的整合几个主要方面。

三总结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只有长期利益,没有短期利益的建设模式都很难推广运用。同样我们认为,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只有长期利益,没有短期利益的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也很难持久推广运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循环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西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1、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斯密著,谢组钧等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史培军,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求是.2003.来源:

[4]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7]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8]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网站./cn/company/Tmxxb1432005.1.20.

[9]辽宁省清洁生产中心网站

[10]内藤正明編著.環境調和型都市.东京:世界文化社,1993.

[11]中岡哲郎.自然と人間のための経済学.东京:朝日新聞社,1977.

[12]玉野井芳郎.エコノミーとエコロジー.东京:みすず書房,1985.

[13]日本環境庁.循環型社会白書.东京:日本産業,2001.

[14]KaspersonRE,KaspersonJX,TurnerⅡBL.Riskandcriticality:Trajectoriesofregionalenvironmental

[15]GoseJR.Ecotonehierarchies.EcologicalApplications.1993.

篇(5)

在新循环经济学中,有学者提出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循环经济(即后工业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技术的污染远比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复杂,在生产、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等阶段都对环境产生影响;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型知识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最高阶段。

广义循环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空间结构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新循环经济学的核心是5R原则(包括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广义循环经济学也重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但总体上看,二者对空间结构较少涉及。主流经济学忽视空间结构研究的缺陷已经为学者们所认识,因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新模式,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必须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以研究空间结构为核心的地理学应该是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地理学将是地理学和循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循环经济地理学可分为通论循环经济地理学、区域循环经济地理学、部门循环经济地理学(包括农业循环经济地理学、工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第三产业循环经济地理学等)和公司(企业)循环经济地理学。

有学者认为,广义循环经济有其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筐”,凡有产业联系的都要往里“装”。例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不应是循环经济。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尽管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策来推动,但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市场经济是建立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发进行的产业活动排除在循环经济之外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废物如废钢铁就是资源,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高耗能产业耦合、资源的深加工与垃圾发电-高耗能产业、废物如废钢铁的深加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因为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就认为不是循环经济。狭义的循环经济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如电-高耗能产业耦合和资源深加工尽管不存在上游废物变成下游原料的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但只要遵循5R原则,就是循环经济链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区域分工,共同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循环经济学比目前广义循环经济学的内涵更丰富。

广义循环经济学与新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新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提出新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再思考与再修复的新理念,把原3R的理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强调和谐社会的形成(包括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和消除贫困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循环经济方程、新循环经济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循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循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义循环经济学的主要创新在于强调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广义循环经济理论不仅关注工业系统、社会系统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纳入循环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完全意义、具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并探讨了广义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与模式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与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广义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知,二者的主要共同点在于强调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是循环经济的研究对象,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经济的目标,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与狭义循环经济相比更强调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对循环经济原则认识的深度不同,对科学技术系统重要性认识的不同。但从学科视角看,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是一致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可持续发展学。

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也要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科学技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但重点应是其中的子系统即经济系统,否则,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就等同于循环型可持续发展学,也就是说目前的新循环经济学和广义循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太过宽泛。广义循环经济学和新循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思想指导下,根据5R原则和三循环理论(良性自然循环、良性经济循环和良性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循环)等对传统线形经济学进行改造,以循环型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将空间结构作为重要研究内容,是更新和更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可称为循环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循环经济与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循环经济必然是区域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区域创新网络将转型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其中的企业将变成循环型企业,既包括传统企业的循环经济改造,也包括资源再生企业和生态恢复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要研究循环经济技术,并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或市场价值的实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循环经济社区协调中介组织、双轨制回收中介组织和民间环保社团成为循环型中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积极营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环境,如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制度,促进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区域金融机构要支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上各循环型结点之间的物质(含“废物”)联系和循环经济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的联系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关系链条。由于我国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除包括传统的动态性、系统性、非中心化和本地化外,还应包括遵循5R原则和公平性,以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创新。

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将是区域循环型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吸引人才,优质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循环型产品的生产),传统的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环境和基础设施必须根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创新,如加强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物”的运输通道和“废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倡导循环经济文化。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上理论必须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区域循环型创新网络的理论基石。规模循环经济理论要求既考虑经济成本也考虑社会成本和生态成本,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范围循环经济理论要求在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内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循环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要求传统交易成本“绿色化”,包括“废物”信息成本、绿色市场信息成本、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环形网络创新理论要求由线性创新模式或非线性创新模式转变为由环形创新模式与传统网络创新模式融合创新形成的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竞争优势理论要求重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绿色市场条件、基于产业生态联系的相关与支撑条件等的作用,既考虑经济优势也考虑生态优势和社会优势。

循环经济与区域规划

新的区域资源观。一方面,在传统的区域资源观中,区域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知识、信息和制度等无形资源,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许多“废物”成为资源,如垃圾发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等无形要素逐渐取代自然物质资源而成为决定区域发展关键因素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强调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但忽略了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在逐渐加大的事实。

新的区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区域发展的主流发展观,但在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下,有很大的局限性,循环经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将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理想发展观。

新的区域市场观。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市场将逐渐取代传统市场,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共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理论将成为指导区域规划的新理论,区域规划要遵循5R原则,重视社会公平(如区域协调与区际协调)和生态恢复,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

篇(6)

循环经济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鲍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这其实是一种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理论,其认为地球上的物质循环和宇宙飞船里的一样,排放的废弃物要经过加工,然后重新加入到物质闭式循环中去,实现物质的循环再利用。后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人们把地球生态循环观点运用到经济增长模式上来,提倡建立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理论这才真正的被确立下来,该理论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目标,将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把人类对资源的索取控制到自然能够自我调节恢复的范围内,实现物质利用循环化、经济增长合理化、生态污染最小化,实现人类-经济-生态三者的和谐发展[1]。

1.2理论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减量化”注重的是尽可能的使进入循环体系中的物质和能量达到最小,因为物质越少,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就越少;“再利用”强调的是对循环体系中物质的利用要最大化,杜绝物质过早的脱离循环圈,变为废弃物;“再循环”是对“再利用”的补充,它指出物质当被某一个环节充分利用完价值后,通过对其性能进行改造,将其放置循环体系中的另一个环节中,达到物质性能的再利用。因此,循环经济的三个原则分别从循环体系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阶段进行强调,严格杜绝污染的产生,极大的提高物质的利用率。

2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研究

煤矿作为资源、经济、人类结合最紧密的一个产业,任何不合理的经济增长都会引发一系列的弊端,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1目前矿区发展存在的弊端

虽然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注重对煤矿企业的废水废物进行加工循环再利用,但是还远未达到全面普及的地步,目前,我国大部分矿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漏洞需要尽快弥补。1)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依旧突出。上个世纪被人们普遍认为“脏乱差”的煤矿生产环境现在在一些矿区依旧存在,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伴随的是开采的不合理、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机械化水平的不高等,造成了矿难频发、地表大范围沉陷、地下水位上升、地表水下降、环境极其恶劣。2)技术水平跟不上开采条件的复杂性。随着浅埋和中部煤层的资源枯竭,未来数十年我国煤层的开采将转向深部,但是深部的开采将伴随着一系列的威胁,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地压会越来越大,会发生冲击地压,支护技术要求将会提高;深部地质条件将变得更加复杂,突水事故和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将变得频繁;深部地层的温度将变得很高,既影响工人的工作环境,也对矿井通风提出更高的要求。3)大量的伴生矿被遗弃。我国长期以来只注重对主采矿种的利用,与主采矿种共生的伴生矿大多被遗弃。伴生矿种类很多,资源丰富,而且多数都可以被其他工业生产所利用,有的可以加工成化工材料,像石墨、黏土、高岭土,有的可以直接当作能源消费,像煤层气、铝土矿等。

2.2实例分析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我国煤矿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分析可知,实现矿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煤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下面以晋煤集团循环经济园区为例,对循环经济理论在矿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晋煤集团遵循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创建了产业“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首要任务,把培育循环型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发展以煤炭为基础、、绿色环保、循环发展的创新之路,通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提升企业效益。集团着重强调瓦斯治理,通过对煤层气的清洁转化和全浓度利用来做到精煤层气企业“小循环”。集团下属煤矿进行了“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试验,可实现资源再利用,做到绿色环保开采,做精煤炭企业“小循环”。此外,在煤化工产业中,通过升级改造、技术优化和创新,使集团煤化工产业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竞争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晋煤集团在发展新项目的过程中坚持“大项目推进、园区式承载”原则,相关企业在园区内耦合,使资源、产品、废物在各单元之间循环利用,推动了各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矿区分布和资源特点,按照产业集聚、耦合的目标,集团施行“一矿一园,园中循环”的矿区建设,将煤炭的开采和洗选、煤层气的抽采和液化及其相关产业在矿区集聚,构建起一系列的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传统煤炭产业新型化、循环化,实现最佳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目前,已经建成了成庄、寺河、赵庄、长平四个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园区,构建起了“煤—气—化”、“煤—焦—化”、“煤—气—电”三条主导产业链,并且在其延伸产业链中能源资源实现相互转化,相关产业实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晋煤集团的发展模式做到了废物的少排放、资源的高效利用,做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两不误,大力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国国内一些煤矿已经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像平煤集团形成了以煤电-煤焦-煤化工为主体的循环经济模式;皖北煤电集团成功实现了煤矸石-瓦斯-矿井水的循环经济模式;潞安集团建立了以煤-电-煤化工,煤-焦-煤化工,煤-油-煤化工三条产业链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2]。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建立企业、技术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图1表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目前,对于我国矿区来说,技术的革新才是发展矿区循环经济的根本,几种主要的循环经济技术如下:1)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层气是国家在十二五计划当中比较扶持的项目,在能源匮乏的今日,煤层气是一个比较环保的资源,煤层气抽采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2)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对于煤矸石的处理,矿区主要是建立煤矸石电厂,达到废料回收利用和减少煤矸石排放的目的。煤矸石还可以用来制砖,提高煤矸石利用率就,增加经济效益。粉煤灰中可以提取三氧化二铝,生产氧化铝后的废料又可加工水泥,粉煤灰还可用来制砖。

篇(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meaning and the principles, focusing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in which the Eco-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Practice. The planning of the eco-industrial park, the layout, planning the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promoting eco-industrial park.Key words: The cycle of economic theory; Eco-Industrial Park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增长方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作为经济发展理论重大突破,循环经济理论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许多弊端,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认识上的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

1.循环经济理念及产生的背景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了空前水平,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历程。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波尔丁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了批评。几乎同时,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实际议程》,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

在上述背景下,循环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其理论基础是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是按生态规律和生态经济原理组织的循环网络型工业,既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又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与和谐的生态功能。运用工业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源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于一体,把经济活动重组为“资源利用——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封闭流程和“底开采、高利用、底排放”的循环模式,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并非属于经济学范畴,而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包括大中小三个层面,即企业、区域和社会。

2.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1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率。

2.2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其运行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排放、污染物的产生,采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生产者应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应优先选择包装简易、结实耐用的产品。

“再利用”原则是只产品多次使用后修复,翻新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成为垃圾,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要求消费群体改变产品使用方式,有效延长产品的寿命和产品的服务效能。

“再循环”原则是指使废气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变费为宝,化害为利。通过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3。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应用

在工业园区规划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规划内容、规划布局到规划方法,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立足于规划和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

3.1规划内容要全面

生态工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食物链网",即工业链网。在工业园区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人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使园区内企业之间形成物质、能量、信息的共生关联,从而提高物质、能量、信息的利用程度和生态效率,提高园区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间的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

3.1.1.生态工业链构建。主要包括:上游—中游—下游网络体系;三产与消费链网;园区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双向流程;企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集成;企业工艺技术链、清洁生产链、产品链、经营管理链和时空发展链等流程构架。

3.1.2.工业结构生态化设计。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等内容。

3.1.3.园区空间结构与总体设计。主要包括:资源再生园、产品再生园、废物再生园、科技创业园和管理服务园等。

3.2规划布局要合理

合理布局产业,促使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共进。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要注意产业在分布空间上的合理布局,适当聚集,以充分利用城市市政工程和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产业的适当聚集必然要比在布局上相互隔离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产业的适当聚集也要遵循生态经济的原则。如果聚集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影响产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甚至降低效益。

3.3规划方法要科学

科学的规划方法,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中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作好“集成”的文章。

3.3.1、物质集成

物质集成主要是确定成员间上下游关系,同时还需要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对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进行调整,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对资源尽可能考虑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物质集成可从三个层次来体现生态工业的思想。

3.3.2、能源集成

有效的能源利用是削减费用和减轻环境负担的主要战略。因此,在生态工业园规划和建设中,要求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和利用最优化。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此外,根据园区的地理优势,引进和使用清洁能源。

3.3.3 、技术集成

在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高新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3.3.4、信息集成

生态工业园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园区内各成员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

4、结束语

生态工业园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和,这种信息的收集和共享以彼此的物质和资源循环为目的。

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循环经济理论将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篇(8)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从中国目前转型攻坚之难,可以发现实体循环经济通过在领域、规模方面的扩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重要战略意义。湖北省“十二五”谋划“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在国家整体战略取向降速(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转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能是传统范式的发展:既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被动承接式发展、也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过去发展模式的复制式发展,而必须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基于发展范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五个统筹”布局的国家战略而言,湖北的发展应是以突出“两型社会”特征为基础的“跨越”,而是否能够可持续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实践,应是湖北“跨越式发展”范式的核心要义。

二、全球价值的“金融内生”循环经济新范式

(一)金融“脱耦”限制了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传统循环经济理论,视角集中于实体经济物质循环,虽然可以在物质循环载体上讨论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罗丽艳,2005),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运行却在理论和实际运行机制上,外生于循环经济系统。而在金融运行核心化的现代经济中,这意味着将不存在由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以新增长范式姿态出现、以循环经济革命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绿色生态经济革命。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看,一方面,由于与金融 “脱耦”局限了应用领域,使得循环经济难以成为整体经济系统的生态增长范式,无法满足以“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国家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传统循环经济本身在“两型建设”中的发展势头,也因主要依赖财政渠道的计划资金支持,而来自更加市场化渠道的“金融支持”,虽然在政策的一再支持鼓励下,却因缺乏融入循环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使得抑制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难以消除。因此,如果没有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就难以为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提供理论支持,而“纲要”关于十二·五时期“引导投资…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规划,其效能未免存疑。

篇(9)

一、选题背景

山西省是煤炭资源丰富的资源型经济大省,承载着为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何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破解资源型区域发展难题,将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山西省面临的重大抉择,也是世界资源型区域多年来探索的课题。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在国家政策层面强化了山西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国家强调在山西省进行初步试点,争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道路,以实现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并为国家的其他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耦合效应是指各系统之间通过中介环节的关联和作用,达到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目前,耦合效应在心理学、经济学中应用广泛。本文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的耦合效应,对于促进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的良性耦合以及外部产业集聚的合理匹配,加快山西省煤炭行业的经济转型,实现山西省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增长模式。本文认为在研究山西煤炭业耦合效应的中介环节即是循环经济理论,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山西煤炭业的内部生产结构的耦合效应和外部相关产业集群的耦合效应,达到和谐共生,产生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产生良性社会财富。

国内外对低碳环境下的煤炭行业经济转型研究甚少,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环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核算研究;低碳视角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体系评价研究等。关于煤炭行业内部生产环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高冠群指出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能够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关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核算研究,朱海静在其文章中详细阐述了环境成本的界定、构成以及控制方法,提出煤炭企业应该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包括环境损失前的预防成本、环境损失过程中的维护成本和环境损失后的补偿成本。然而上述研究都未涉及到循环经济体系下煤炭行业耦合效应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耦合效应理论,基于山西省煤炭行业历年数据,对其进行分析。

二、山西煤炭发展现状

山西省作为中部矿产资源型省份,拥有丰富煤炭资源,其煤炭存储量占全国总量的1/3。在过去六十年中,山西共生产106.3亿吨原煤,在全国煤炭生产和开采中居于首位,全省含煤面积占山西省国土面积40%左右,山西外运煤总量占全国外运煤总量70%以上。

煤炭既是山西经济命脉,也是山西经济之痛。煤炭行业高速繁荣背后也制约着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带来经济财富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资源过度依赖,使山西经济在可持续发展上产生诸多问题。在全省煤炭业整合之前,高涨的能源需求和超乎想象的黑色暴利,加之煤炭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较低,大量的资金吸入至煤炭行业,致使其他行业缺乏必要的生产投资,使得本来基础较好的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业日益萎缩,造成了产业结构初级化,产品结构低端化的局面。长期粗放无序、过度开以及生产方式低效单一,导致省内煤炭资源过度耗费与枯竭,影响山西经济发展。山西省煤炭行业现状可概括:1.煤炭为主的超重型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效益较差。2.煤炭粗放生产经营模式带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低附加值。3.生产安全技术条件无法达到要求致使矿难频发。4.煤炭资源开采殆尽,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5.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6.“资源诅咒”效应凸显,对其他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有挤出作用。

三、循环经济与山西煤炭业的耦合效应理论分析

循环经济理论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共生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建立起一种全新形态的经济体系。循环经济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以清洁生产为方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山西省作为中国资源大省,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型和原材料初级加工型为主导单一煤炭产业结构,科技含量低,同时由于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严重打乱原有生态平衡,若要实现产业循环、能量循环和生态循环,发展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加之如今在国家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及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使得山西省煤炭行业开展循环经济成为可能。

对于山西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要从两个耦合效应考虑:一是遵循“循环经济理论”达到煤炭企业内部的生产开采与加工处理的低碳循环,发展高端化、无污染、高效率的煤炭企业,实现内部生产环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耦合效应。二是遵循“循环经济理论”实现山西省内煤炭相关产业的耦合,加强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实现外部相关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耦合效应。

大同煤矿的塔山工业园是山西煤炭业第一个企业内部生产循环经济示范园,在园区内每一类上游企业部门废弃物都是下游企业部门原材料,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该园区主要包含三条循环链:第一,原煤开采全部进入选煤厂,精煤进入销售,中煤、煤泥和矸石输送至园区电厂,保证园区厂房生产用电和职工生活用电,发电产生的热可以给园区供暖。第二,塔山矿井开采的煤层中有高岭岩,直接输送至加工厂进行深加工,形成高岭岩系列产品,可用于造纸、陶瓷等行业。第三,矿井排出的工业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后一部分再进入电厂复用,一部分经过深度处理后可用于厂区生活、消防用水。

2006年之前,山西省煤炭产业结构单一,原煤的开采就是当时的山西煤炭的产业现状。2008年以后山西煤炭以“集群化推进”为策略,以“大企业引领”为手段,以“大项目带动”为契机,以“园区化承载”为依托,逐步确立了“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的产业理念,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2011年,按照综改试验要求,山西省在119个县、市、区选定125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这些企业涉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资源型产业和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非资源型产业。同时,在此基础上,选择山西焦煤、同煤等10家大型试点企业,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延伸以及新兴产业壮大两个方面来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下以及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10大试点企业都取得了“循环”和“联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数据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山西省煤炭相关产业集聚后采用循环经济思路可以取得双重效益。

五、结束语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过分依赖煤炭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单一的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煤炭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以高耗能和低效率为发展手段,以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为代价。物质财富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阻碍了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国家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山西煤炭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是必然选择。本文以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利用耦合效应理论,深入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内部生产和外部产业集聚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引下如何达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并给出几点建议:

第一,全省仍以煤炭为基础,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继续推动煤炭工业进入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高技术的大矿开发阶段,同时加快多条循环产业链的建设,拓宽煤炭资源的开发领域,延长煤炭资源的加工链条,提高煤炭企业的多元化非煤收入比重。

第二,在煤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山西省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需要改变传统粗放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要求在资源的开采环节、深加工环节、伴生资源的利用环节、污染物的减排和回收处理环节必须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

第三,政府要对煤炭各相关产业间的协同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引导煤炭企业向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渗透发展,加快资本、技术、人才在循环经济体系内的流动,形成煤炭产业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必要机制,推进煤炭产业集聚区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王杰.循环经济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探析[J].财会研究,2004(11),47-49

[2] 诸大建.从生态效率的角度深入认识循环经济[J].中国发展,2005,8(1),11-12

[3] 袁纯清.转型发展为主线,为实现山西经济跨越发展而努力[N].山西日报,2010(07.29)

[4] 国刚,张国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念统领全局,推动我国传统行业协调快速发展[J].理论学习与实践,2006(04),13-16

篇(10)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239-1

1实际研究方法

(1)评价的专题设置。目前环评单位设置的区域环评专题通常为:污染源分析和规划策略分析、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评价、生态建设与其环境的保障、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和公众参与等。通过规划环评实践,综合考虑行政审批单位的要求,应该进行区域环评与循环经济的综合分析专题,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污企业的环境清洁分析为基准,着重整体经济循环发展水平。

(2)评价标准的建立。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针对性的环评标准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地实际,做到标准的因地制宜。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应遵循事物发展规律,针对各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环评标准与目标。做到环评有据可参,有章可循,为后续评估循环经济奠定基础。

(3)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循环经济评标指标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组成特性与数量表示在规划目标上的反应。所以,通常把指标扩展理解成目标扩展。因为规划目标的目的性扩展决定了循环经济观念的全方位实现,因此,体系指标的扩展为循环经济找到了有效、快速、准确的突破口,即为指标体系的建立。

2建立指标体系

本研究体系采取树型结构研究模式。建立扩展指标和主体指标为系统层指标,其中主体系统指标由3个要素构成,为循环特性指标、生态效益的指标、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指标,可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在规划前后发展速度的变动。指标扩展包括产业管理系统的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其并不做为区域经济的全面记录,为主体系统指标的完善和补充,使评价体系指标更全面、更完整。

考虑相关因素,本文对指标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类,定性指标包括产业管理系统的指标,其他皆为定量指标。

3确立目标值

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与最近两个“五年”计划研究调查为基础,明确了沿海东部地区的目标值。把循环经济的定性评价分为低、中、高三个值,选定相关依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指标的范围等级,最后以等级范围划定合适的指标分数。以0-1为定性评价范围等级值,以就近取整和等量基本原则划定差异分值范围等级。分值等级情况见表1。

4研究案例

作为大连市的重要组团之一金港区,包括了经济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得胜镇、双D港等区域。为合理有序开发金港区,大连市市政府编制出了金港区总体建设规划纲要。本文选取大连金港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方法为灰色关系度法,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工程各阶段进行环评分析,得出循环经济的优劣面,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确定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层次法与德尔菲法,得到各指标间的权重值。见表1。

(2)评价规划。以国内著名开发区和金港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收集了四个年份的指标值,目标值间的指数通过灰色关联度运算得知指标的综合指数和分指数,与其他数值的变化走向。

采用专家咨询法,得到了分级标准,进行标准化的评价关联指数。

根据资料我们可系统观察到金港区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在2000年时,综合指数发展状况最差(0.3409);到05年时,得到了提高,居中等;快接近10年时,增加较为迅速,值为0.7149;再到规划预期的2020年,指数值较高,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但差距依然存在。另外,比较分指数,2000的五项分指数发展水平低,根据预期规划,到2020年,生态环境的效益增长最快,并且相对发展平稳,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指数循环特征来说,缓慢发展,但从2000的十年间很平稳,再过十年发展增长幅度很小,水平依然处于中等;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最为稳定,经过20年的增长,由低水平迈向了高水平的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在2010年的后十年间,增长速度缓慢,最终于2020年也没能上升高发展水平状态;产业管理系统指数同样缓慢发展。

(3)建议。通过分析,建议政府规划部门和审批部门提高2020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增加值;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值,也就是提高包括中水回率、工业用水回收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开发综合利用在内的2010年与2020年的相关指标;建立详备的规划方案,着重建立区域经济机构设置管理与企业的考核准入制度。

5结语

作为具有较强系统性与综合性的区域规划环评任务,本文在循环经济与规划环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了新型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可将理念与现实规划环评有效结合。

本文采取灰色联系度解析法进行了体系指标的评测,应用范围广泛。对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各要素的优劣情况进行统筹分析。采集的信息能为规划局对未来区域规划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与指导。

金港区的规划实践案例中,以指标体系为指导做的综合评价显示,在未来20年,金港区的区域循环经济能够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提高完善的层面较多,如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规划布局、循环经济的指导管理等。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适度调整指标。建立健全园区企业准入制度,做到规范考核,健全园区管理机构设置。

做好区域规划环评,是利国利民的措施,应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樊红波.循环经济理论在开发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8.

篇(11)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模式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国民经济结构迈向深度调整,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经济强调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崇尚绿色低碳的环保发展新方式,其经济理念与循环经济相符合。在宏观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迎来了契机,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再造、重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高效、节能、低污染的生产特征。循环经济采用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动,目的在于减少资源的开采和消耗、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与此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依照“3R”原则,即减投入(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化(recycle)这三项原则。减投入原则,是指通过高效利用资源来减少生产加工过程中物力、人力、财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投放,强调从源头避免产生过多废弃物。再利用原则,意味着尽量使用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能以及气候资源,提升产成品的使用率和生命周期,强调尽可能多次使用资源,防止过早产生废弃物。循环化原则是指竭尽所能地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回收再使用,强调终端废弃物能够资源化,使其成为原材料后投入到下一个生产循环。在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内涵得到了拓展,在“3R”原则的基础上加入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复(Repair)原则,发展成为“5R”原则。再思考,顾名思义是对经济理论的重新审视,从理论高度充分认识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特征。过去,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探讨资本循环和劳动力流动,生产目的仅仅是追求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而与传统经济理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心是资源循环,生产宗旨是充分保护自然资源这一重要的社会财富,以及最大程度地探寻高效利用资源的潜能,形成人与自然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再修复,是指修复以前被人类活动所侵害的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形成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再修复原则认为减轻生态系统的负荷压力、重建和改良生态系统、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同样能够创造价值。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建设具备低碳环保特色的循环经济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环保规划的科技园区,这正是对再修复原则的实践与应用。

制约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绿色生产力和绿色GDP的创造。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欠发达。

(一)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优化产业间的资源配置状态和产业发展水平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体现在:首先,在第一产业发展中,虽然国家逐年加大对农林牧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但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尚未满足产业现代化需求,第一产业仍处于现代化进程的起步阶段。其次,在工业发展中,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时期。不少行业存在生产能力明显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例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以及水泥行业。此外,我国的工业耗能高,能源消耗占据三大产业能源总消耗的七成,而工业能源消耗中超过50%是来自于化工、金属冶炼在内的四大重工业行业。这些行业不仅产能过剩、耗能高,而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和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设计等环保型服务业比例小,环保型第三产业尚处于初始阶段。不恰当的产业间比例和产业内结构耗费了过多的资源,考验着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束缚和牵制了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方面存在问题

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各个层面的投融资保障,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表现在: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依靠有限的政府财政拨款,并且市场化融资方式不足,未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参与,致使发展循环经济运用资金时“捉襟见肘”。二是投资效率有待提高。国家财政作为核心资金来源,加上政企不分、贯彻产业政策不力等现象,造成部分投资行为并未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出现盲目重复建设、分散使用国家资金的浪费投资行为。资金投放使用前缺少综合、合理的调查研究和未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兴建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中监督和制约机制缺失或失灵,工程项目完工后评估进度缓慢,造成投资回收期延长和投资效率低下。三是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财政投融资,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存在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中央政府层面的投融资由央行、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分别管理以及各自规划,投融资过于分散,政府的政策性职能被削弱。地方政府层面的投融资管理机构是各级财政信托投资机构,作为新生事物,财政信托投资机构兼具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性质的投资公司这一双重身份,资金管理行为尚不规范,从而降低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

(三)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欠发达

目前,我国国内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地下矿藏、土地、动植物、水力等资源通过规划和物化劳动以达到利用价值的开发技术或提升其利用价值的二次开发技术都欠发达,这直接造成发展经济过程中资源耗费严重、碳排放量快速上升。效能低下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阻碍了循环经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落后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循环经济的思想是在上个世纪末才引入我国国内,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尚未成熟。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不少企业存在硬件系统、设施装备不合格的问题,不具备技术研发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具备技术研发的硬件条件,并努力研究和开发拓展新资源的技术和节约能源的技术,但是较之于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国内已攻克的高新技术水平和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度仍比较低下,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常态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束缚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相适应,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善经济格局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经济格局着力于以下四方面:第一,持续加大对农林牧副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实现第一产业现代化。第二,引导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以降低资源消耗为重点的环境友好型工业生产体系。循序渐进地加大尖端技术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材料等尖端技术产业,运用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变革和改良传统高能耗产业。第三,对科技含量高、能源耗费少的尖端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税收方面予以适当的激励和优惠,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型的第三产业,稳步加大现代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份额。第四,制止和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杜绝无法提升行业竞争能力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健全和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效率低下和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遏制了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新常态下需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首先,政府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和优化税收政策。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重点扶持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此外,政府优化税收政策,利用经济调控手段引导循环经济投融资。其次,由政府牵头,设立专门的政策性的循环经济投融资公司。在试点经验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跨区域的循环经济投融资公司,该类投融资公司的投资领域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的循环经济规划。最后,充分借助股票和债券这两个交易市场进行融资,考虑成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发挥基金开放式融资和降低风险的长处,面向社会公众筹集闲置资金。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将资金有效投入具备盈利前景的资源综合利用建设项目,释放社会资本的力量,从而推动我国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进步。

(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

创新是产业的源泉,建立技术创新机制是建设和发展新常态下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再思考、减投入、再利用、循环化和再修复这五项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都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技术创新内嵌于对经济理论的再思考当中,科学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减投入、再利用、循环化的实践环节,而恢复生态的先进技术是再修复环节的保障。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职能和配置资源作用,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形成促进新常态下循环经济进步的技术创新机制。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引和模范带头影响下,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内外部创意、市场化渠道相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入技术特许、技术合伙或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二是政府部门、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彼此紧密联系,创立相互独立又不乏战略联盟的循环经济技术科技创新组织。政府部门、企业、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有所差别:政府部门负责给予经济政策扶持以及规范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技术变革基础性研究的生力军,企业是循环经济创新技术的应用者。三是创办和改进与循环经济技术有关的中介服务机构。该类机构包括专业技术评估机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法律咨询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整合各创新要素,以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发展。

结论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循环经济道路上,我国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企业应该同心协力,充分利用新常态这一机遇,推进我国经济的新常态特征与循环经济“5R”原则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坚持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天舒,李艳梅.基于生态效率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刘素姣.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