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7: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

篇(1)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直接影响师生的积极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七级目标总体描述中指出: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改写及英语报刊。在内容标准的语言技能的九级读的目标中描述: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纸杂志,获取主要信息。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Student Times》高中版正好提供了这种环境,其内容广涉文化、经济、政治、艺术、社会等;其信息是最新的,就在眼下的生活中。由于报刊阅读自身不同于普通阅读,不适于用大块的时间,不适于单选,也不适于像小说那样作为课余读物,再加上报纸版面大、内容丰富,报刊阅读常采用合作学习方法。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实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有效的教学理论策略,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方面的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就合作学习,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一个浅层次的理解上。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当然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从“合作”的本意出发,抓住了合作学习的外在特征。但是如果把其简单理解成(且仅理解成)外在形式是几个凑在一起,就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或才是合作学习,这种理解未免肤浅,自然没能抓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特征。科学分析这个观点,只能说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法而已。)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对合作学习的定义缺乏真正理解,对合作学习的方法缺乏必要了解。

二、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的一般形式有三:①学生小组学习(Student Team Learning)。学生小组学习的形式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按小组成绩分组(STAD,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s),一种是小组―游戏―锦标赛(TGT,Teams―Games―Tournaments)。这两种形式都有五个组成部分,即组成小组、内容呈现、小组练习、评价和记分、公众认可。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形式中教师以没有同伴帮助的掌握性测验结尾,在后一种形式中,不是以测验形式,而是以“锦标赛”的形式结尾。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名学生组成,在构成上要依据学生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性特征、家庭背景等要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A、B两层,分别命名为A1、A2、A3,B1、B2、B3,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要基本平衡。为了使组员形成一对一的“师友”互助组,让每个B层学生都有所监管,达到“师友互助、全组合作”的目的,各个小组要相对独立,具体坐法是A1对B3,A2对B2,A3对B1。②花锯式策略(Jigsaw)。从各小组中选出一个学生,组成“专家组”,学习某一个具体的任务、专业或计划,小组成员就成为某一课题领域的“专家”,与类似的其他“专家”相会并交流意见;“专家组”结束活动,每个“专家”回到原来的组教其他成员,该小组关于其他小组在某方面的见解就依赖于所挑选的该方面的某个“专家”代表。通过精心设计,花锯式策略可以提高小组内部成员的独立性。③集体调查研究(GroupInvestigation)。一个集体共同确定若干个学习主题,各个学习小组对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准备关于讨论结果的报告,向全班学生报告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评价。此外,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游戏竞赛法)、交错学习法(切块拼接法)、共同学习法、计算机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思考―配对―分享法等。

三、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至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能激励学生发挥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合作学习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1.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造成内耗,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2.在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时,有时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组员推卸责任,或是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小组活动,表现消极,就会影响全组的士气,降低全组的工作、学习效率。

3.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同学间的交流相对小组间的交流要多得多,有时会造成各个小组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竞争,这种竞争有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也会直接影响各组的工作效率甚至伤害其成员相互间的感情。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加以解决,以此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教师在分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人数,一般4至6人,人数太多,意见太多难统一;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分组(而不是简单就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小组),应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公平竞争。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一般4到8周),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有利于保持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给每个学生提供较均等的发展机会。

2.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即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主持小组讨论,确保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保证全过程使用英语表达。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用简洁语言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然后拟成提纲交给报告员。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搜集。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先向本组陈述讨论意见或结果,然后代表本组向全班报告。这些成员的角色应定期轮换,即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且每隔一段时间(4到8周)作必要调整(在组员分配上,可采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指定与抽签组合等方式结合起来),可扩大学生交流沟通的范围,避免消极小团体的出现。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避免不必要的议论和争吵。

3.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合作学习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通过合作学习要实现的目标。具体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交换意见),共同探讨,合作完成。教师不仅要考虑讨论的主话题,还要列出子话题及与主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和相关的信息等,因为学生对讨论的消极态度很多时候都是源于对讨论话题的“无所适从”;教师所给的提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小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向学生提供真正合作的契机,是否有真正合作的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合作就将变成一种无用的形式。与其将一些合作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丝毫合作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集中讨论、共同探讨,需要不如让学生独立完成更具有价值。什么时候“合作”,什么时候“独立”,教师需要吃透教材,明了学情,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作用是激励和引导,课堂评价体系要在变化中不断完善。适当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十分有利,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小组评价是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监控,是促进合作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任何学生的报告,都应给予真诚、恰当的表扬,要善于发现各个小组报告的可取之处,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逐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尽量避免活动评价重集体成果轻个人贡献的弊病。只局限在口头上,且非常注重小组最后的汇报,显然忽视了整个讨论过程中组员的个人贡献,我们不妨用下面这份小组讨论活动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既肯定和鼓励个人作贡献,又引导学生担当好活动中的各种角色。

小组讨论活动个人贡献自我评价表

5.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力争做到以下几个“不”:不坐着改作业;不离开教室小憩;不主动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不以牺牲其他小组为代价而花大量时间在某一小组上;不扮演小组活动的统治者或干扰者的角色;不要对学生控制过多,暗示过早或过多纠错;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发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6.要避免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必须适应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不妨设计成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等多种方式。学生展示成果时,也可以表达心中的困惑。

教师应将学生的差异性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小组中建立学科“小先生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小先生”在组内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之后,可对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具体帮助。这不仅有助于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可以大大提高集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有效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从而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篇(2)

【关键词】 药源性血糖异常 主要药物分析 药源性血糖异常防治

药物使用得当可以治病,使用不当却可能致病。医学上把因使用药物不当而导致的高血糖、低血糖统称为药源性血糖异常。下面就对药源性血糖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1 引起药源性高血糖的药物分析

在常用药物中,有部分药物如果长期应用就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用广泛,主要有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抗炎松等,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糖代谢:①增强糖原分解;②使用糖异生途径活跃;③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因而引起血糖升高。如果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密切监测血糖,根据情况适当减少剂量或配合降糖药物应用。

1.2 甲状腺制药:甲状腺激素如甲碘胺、甲状腺素、甲状球蛋白,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加速糖原分解及糖异生,使血糖升高。因而应用甲状腺素制剂时应严密观察,特别是糖尿病患者使用甲状腺素制剂时更应慎重给药。

1.3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动员肝及肌肉的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一般来讲,肾上腺素及拟肾上腺素制剂很少会长时间应用,所以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1.4 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长时间应用,可使患者的糖耐量降低而升高血糖,这可能是抑制胰岛素分泌或使糖原分解加强的缘故。噻嗪类利尿药致高血糖大多出现在用药两至三个月后,停药后血糖通常能自行恢复。

1.5 避孕药:包括雌激素与黄体酮样的衍生物,这些药物均具有降低糖耐量和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患有糖尿病的育龄妇女不能服用此类药物。

1.6 异烟肼:此药为抗结核的一线药,治疗结核病时用药期至少在半年以上,长期使用可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降低,因此在用药期应定期检查血糖并采取相应措施。当糖尿病合并肺结梳时,异烟肼忌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否则可能产生不可逆糖尿病。

对于以上易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应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血糖,以防血糖异常升高对身体造成危害。

2 引起药源性低血糖的药物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时,常因用药不当而发生低血糖。这种低血糖的发生,还可能与进餐时间、进餐量、活动量、呕吐、腹泻有及肝、肾、胰等脏器的功能状态有关,而且老年性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此外,一些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与降糖药无关的药物时也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这尤其要引起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注意。引起药源性低血糖的药物主要有:

2.1 阿司匹林类:阿司匹林类可抑制前列腺素E1~E2,而前列腺素具有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前列腺素被抑制,胰岛素分泌必然增加,从而有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

2.2 组胺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等组胺H2受体阻断药能抑制口服降糖药在肝脏的代谢,延长其半衰期,并使口服降糖药排泄缓慢,从而有可能引起低血糖反应。

2.3 巯基化合物类:甲巯咪唑(他巴唑)、巯丙酰苷氨、青霉胺、谷胱甘肽、开博通、6-巯基嘌呤以及巯基乙酸钠等含巯基药物,可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通过体内免疫系统的作用导致低血糖。特别是甲巯咪唑更为明显,当中断给药再次用药,极易出现低血糖。

2.4 磺胺类:口服降糖药可使血中胰岛素增加,磺胺类药物也有相似作用。同时,磺胺类药物还能抑制口服降糖药在肝脏代谢,推迟排泄,延长半衰期。因此,同时使用有可能引起低血糖。肾功能障碍的糖尿病患者,应用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感染也可能诱发严重的低血糖。

除上述药物外,丙吡胺(达舒平)、生长激素、利福平、氯霉素、奎宁、保泰松、三环类抗抑郁药、碘造影剂等都有可能诱发低血糖。因此,正在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它疾病需要使用上述药物时,要注意观察,以免引起低血糖反应。

3 药源性血糖异常的防治措施

药源性血糖异常的预防很有必要。首先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未进食或进食量少和运动量大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应用降血糖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症;老年病患者、尤其是心肝肾功能不良患者,其药物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应用上述药物易致药物蓄积而加重血糖异常;糖尿病患者用药初期应从低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剂量,不宜同时应用升高血糖的药物;长期应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当身体应激状况(如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以外等)解除后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避免发生低血糖。其次,应用疑致血糖异常药物时,须经常监测血糖、尿糖,以便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出现血糖异常或血糖控制恶化时,原则上应停用可疑药物;如果确实需要继续用药,应根据药物致血糖异常的特点审慎更换类似药物或考虑改变剂量,没有适宜的替代药物而必须继续用药应权衡利弊并加强防护。另外,要避免降糖药物的误服;防止由于不了解中药降糖制剂中含有西药成分(如格列本脉)而与西药降糖药合用导致的低血糖或低血糖昏迷的发生。

药源性血糖异常升高常导致高血糖症和酮症酸中毒,过低常导致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这些严重的血糖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对于高血糖症应及时停用升高血糖药物,必要时用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并对症处理;酮症酸中毒患者应迅速补充体液和应用胰岛素,预防并发症并对症治疗。对于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患者,应尽快补充葡萄糖将血糖浓度升高到正常水平和防止低血糖的复发。特别注意磺脉类药物导致的低血糖纠正后由于药物作用的持续而致低血糖症的反复发作,需持续补充葡萄糖观察数天;严重低血糖时也可以考虑应用升高血糖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氢化可的松等)。奥曲肤(octreotide)可抑制胰岛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亦可与葡萄糖合用改善血糖异常。

结语: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对使用药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很重要,特别对于糖尿病症患者而言。在药物使用中必须考虑是否对糖代谢产生影响,并及时监测血糖以避免或减少药源性血糖异常的发生。

篇(3)

糖尿病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型:公认的有4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常见的有下面两种类型:①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②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中的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患者多肥胖,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糖尿病的诊断:①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②空腹血糖(FBG)≥61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111mmol/L。只需满足上述1条即可诊断。

糖尿病的防治措施与健康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1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代谢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高校男性教职工由于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平时又不注重自我保健和体育锻炼,他们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定期组织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早期发现问题,便于管理部门对他们进行定向干预,并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也是高校卫生保健部门的重点工作。

1 对象和方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在中大医院(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男性教职工930名,年龄为22~96岁。按照年龄分为(22-29岁)59名,(30-39岁)283名,(40-49岁)208名,(50-59岁)109名,(60-69岁)58名,70岁后113名。对体检资料中的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4项指标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1.2.1 高血压病诊断参考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联盟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成人18岁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包括既往有高血压史者。

1.2.2 高血糖的判断按照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mmol/l,且7.0mmol/l;糖尿病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既往糖尿病史;以上2种情况统称为高血糖。

1.2.3 脂肪肝的判断由江苏省中大医院彩超室专科医生写出诊断报告确定。

1.2.4 血尿酸采用血清尿酸酶法男性≥6.4mg/dl。

2 结果

3 讨论

3.1 高血压检出情况

高血压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并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可引起约60%的脑卒中和50%的冠心病。本体检资料显示:本校男性教职工高血压的检出率为27.63%,远高于陈苏赣,孔军峰等的相关报道(男性13%)[1],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高而递增且呈低龄化趋势,且各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高血糖检出情况

高血糖本身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多种复合病因引起的综合症。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本体检资料显示:本校男性教职工的高血糖检出率为9.78%,高于陈苏赣,孔军峰等的相关报道(男性6%)[1],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糖的检出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3.3 脂肪肝检出情况

脂肪肝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过度沉积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当脂肪在肝细胞内贮积量超过肝重的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脂肪化时即为脂肪肝。本体检资料显示:本校男性教职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34.30%,低于陈苏赣,孔军峰等的相关报道(47%)[1],但30-39年龄组为45.94%远高于平均检出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该年龄组男性以科级干部居多,他们社交活动频繁,经常饮酒,酒精能影响脂肪代谢的各个环节,使脂肪代谢紊乱,加速脂肪性肝病的形成。

3.4 高尿酸检出情况

血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它是由黄嘌呤和次黄嘌呤通过黄嘌呤氧化酶作用合成,在合成过程中伴氧自由基产生,触发内皮损伤[2];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高尿酸血症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目前认为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本次检出率为18.64%高于李宜川,沈永杰的相关报道(男性13.53%)[3]。

总的结果显示男性教职工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与年龄因素有关,发现高血压、脂肪肝、血尿酸呈低龄化趋势。高血压、高血糖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针对本次健康评估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并予以实施,提升男性教职工的健康水平。高校男性教职工是高等院校中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加强他们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对高血压、高血糖、脂肪肝和高尿酸所产生危害的认识,合理膳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戒烟戒酒,保持良好心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这对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胰岛素治疗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是必不可少的, 相对于口服降糖药来说, 胰岛素虽然使用麻烦, 但肝肾损伤较小。值得注意的是, 过量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 严重者会出现低血糖昏迷, 对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有生命危险[1-3]。本文就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反应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旨在有效制定防治措施, 提高患者预后。现将材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门诊收治的年龄≥80岁并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00例, 其中男性128例, 女性72例;年龄15~69岁, 平均年龄(42.7±4.2)岁。, 病程2个月~20年。血糖均在2.8 mmol/L以下, 最低者为测不出。50例患者学历: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例, 高中及高中以上11例, 初中及以下138例, 初中以上62例。其中视网膜病变12例, 糖尿病肾病13例, 周围神经病变16例, 糖尿病足2例, 同时兼有冠心病者9例, 高血压者10例, 脑血管病变6例, 肺感染2例, 泌尿系统感染4例。所有病例胰岛素的使用时间在3个月~22年之间。

1. 2 治疗方法 患者选用一般性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早餐和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灵30 R, 胰岛素用量30~60 U/d。糖尿病病情较重的患者, 对其进行3~4次/d, 用量在36~72 U胰岛素的皮下注射。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6~7 mmol/L, 餐后2 h血糖8~9 mmol/L。

1. 3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3.9~6.7 mmol/L, 餐后2 h血糖3.9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 结果

本研究中200例患者出现乏力、出汗、饥饿、手抖、头昏等症状62例, 血糖2.0~4.5

3 讨论

低血糖的危害在业界达成共识的一句话就是“一次致死性低血糖可以抵过10年的糖尿病治疗”, 足见低血糖对机体伤害的严重性。低血糖对心、脑的损伤最为严重, 因为心脏和脑组织自身没有糖原储备, 主要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给能量。葡萄糖为脑细胞活动的主要来源, 但脑细胞糖原储备有限, 一旦发生低血糖, 即有脑功能障碍, 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维迟钝、躁动、昏迷等症状, 若低血糖反复发作, 低血糖程度或持续时间较长, 脑细胞可发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 如点状出血、脑水肿。坏死、软化等[4-6]。心脏组织需要大量的葡萄糖提供能量, 维持正常的心肌收缩舒张已经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当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降低且持续时间较长时, 同样可以造成心肌细胞因缺乏能量供给而导致心肌坏死。低血糖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取决于低血糖的程度、持续的时间以及机体的反应性[7]。

虽然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在胰岛素的应用中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 应当积极的预防胰岛素的不良反应。胰岛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反应、屈光变化、胰岛素水肿、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性脂肪营养不良等[8]。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中的最大隐患, 尤其是夜间低血糖, 更会危及生命, 所以治疗糖尿病性低血糖是很重要的。对于糖尿病患者, 首先,要考虑血糖偏低,建议密切监测血糖.及时复诊,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要正规治疗.血糖波动会造成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低血糖反应常见于胰岛素过量、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餐或活动量过大所致。过量胰岛素治疗出现低血糖后, 又迅速出现代偿性高血糖成为索莫基现象。这种现象掩饰了临床严重的低血糖, 而造成治疗错误。另一方面夜间低血糖后致晨间代偿性高血糖, 还需与黎明现象鉴别, 治疗显然不同。合理使用胰岛素, 胰岛素根据其作用时间长短, 分为长效、中效和短效, 胰岛素剂量最好请医生根据病情、食量协助合理调整, 除剂量外, 还要注意作用时间, 使用普通胰岛素, 应在进食前15 min用药, 但最早不能超过食前30 min, 否则可能发生低血糖。

参考文献

[1] 毕宇芳.低血糖预防及其实施策略.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0, 6(5):6-7.

[2] ,牛力,王若平,等.长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18(3):187-189.

[3] 毕艳,沈三梅,冯文焕,等.胰岛素泵成功时胰岛素脱敏1例报告.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18(2):157.

[4] 顾卫琼.皮下注射胰岛素致脂肪萎缩:细胞超微结构和基因表达谱分析.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0,18(12):1076-1078.

[5] 周密,周健,陆俊茜,等.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3):269-272.

篇(6)

1.1.1神经型:初期兴奋不安,听觉过敏,眼神狞恶或眼球震颤,咬肌痉挛,有时未吃食而不断虚嚼和流涎。有的横冲直撞狂暴不安。其症状维持一两天后,即转为抑制状态,头低沉,反射迟钝,精神萎顿,步态蹒跚。有的后期颇似产后瘫痪,常发生昏迷状态。

1.1.2消化不良型:病初奶牛会出现食欲不振,继而反刍减少,瘤胃蠕动音减弱,粪便干硬或腹泻,量少而恶臭。多数奶牛产乳量下降,无明显变化,乳汁易形成泡沫,状如初乳,有特异的醋酮气味。后期肝脏浊音区扩大,体温正常或偏低。呼吸数减少呈腹式呼吸。

1.2防治措施

1.2.1患病牛处于昏迷时可皮下注射胰岛素80-100单位,并静脉滴注大剂量5%葡萄糖溶液(大约在2000毫升以上)。

1.2.2补充血糖,提高血糖含量。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也可腹腔注射20%葡萄糖溶液。

1.2.3中和血液酸度。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苏打溶液)300-500毫升,20%安那加注射液10-20毫升,混合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内服碳酸氢钠20-30克,每日2-3次。

2奶牛血乳病

受外力作用,致使输乳管、腺泡及其周围组织血管破裂,血液进入乳汁,外观呈淡红色或血红色,为奶牛的常见病。

2.1发病原因

分娩后,母牛肿胀,水肿严重,下垂,牛在运动或卧地时,常会受后肢挤压;牛出入圈舍时相互拥挤;突然于硬地上滑倒;运动场不平,有碎砖、石子、瓦片及冬天冷冻的粪块等,皆可引起发生机械性损伤,使内血管破裂。

2.2防治措施

对病畜加强护理,减少精饲料和饲料喂量,限制饮水。保持清洁,严禁按摩和热敷。一般经3天~10天乳汁可自行恢复正常。

篇(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19-02

心血管疾病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复杂,临床治疗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较多。研究证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高血糖等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1]。本文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进行了论述。

一、血压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明血压水平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据统计,当老年人的收缩压维持在120-139 mmHg、舒张压维持在80 -89mmHg区间时,其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上升[2]。血压长期偏高对患者心血管重构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原发性高血压会造成病人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这也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老年人的血压异常,会引发其大脑小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其脑血流下降、脑梗死、脑部自身调节功能改变等问题。

二、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们血管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通常餐后血糖指标会明显升高,血糖升高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的损伤。人的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会因血糖升高而增加,而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会引起大量的单核细胞附着于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小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者曾在糖耐量降低的人群中做过调研,证明通过控制人群的餐后血糖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肌梗死的概率,且得出如下结论:餐后血糖的升高,与患心血管等并发症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监测血糖水平来预测冠心病。

三、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是血脂异常,如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血脂中TC指标升高。血脂异常可直接促使中老年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明显特征之一。患者血脂异常,可直接导致其神经纤维纠结缠绕,引起患者头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发生病变。

四、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

1.心血管患者医院临床防治非常关键

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防治,可以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尤其是对老年患者而言,临床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特殊性。当有老年患者就诊,医护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病症、体征等信息,当老年患者出现非典型病症表现时,如出现无缘由的胸闷、乏力、胸痛、呕吐,甚至是晕厥、休克等症状时,应尽快安排其做心电图监测,以免病患突发急性心梗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如果老年患者有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硬化病史,一旦突发急性心梗则会表现为脑循环障碍,会加重脑供血不足。因此当老年患者晕厥时要首先排查其是否罹患急性心肌梗死,且要遵循急性心梗的处理原则,同时观察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辅助心电图监测以确诊。对用药后的患者要严密观测其用药反应,严格制定用药药量,并观测其用药后的血压、尿量、精神状态。

2.日常饮食、体育锻炼防治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着手,要科学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不可偏食或者暴饮暴食,尽量降低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同时要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这样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同时也能降低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老年患者牙齿老化,会出现咀嚼障碍、味觉下降等状况,对此医护人员要格外关注,尽量为其提供易消化、易咀嚼、纤维含量高的新鲜食品,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老年患者的饮食特点,还有助于预防老年患者便秘,一旦老年患者出现便秘要适当使用软便药物,杜绝患者用力大便,否则很容易加重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情。同时,要注意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造成冠心病。

适当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活力,可以有效降低身体脂肪及体重,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参与运动,可以愉悦身心,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这些都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要避免饭后剧烈运动,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要避免参加能使血压较快升高的运动,要选择相对缓慢轻柔的、速度匀称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

3.保持情绪稳定、进行健康心理辅导

较大的情绪波动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心胸开阔。长时间较重的精神负担会导致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出现体内血脂、胆固醇增加,从而造成人体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

老年人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人群,加上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不足,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会直接影响其情绪,如老年人情绪会莫名紧张,甚至会悲观抑郁,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愈。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属要格外注意老年患者的情绪,要尽可能多地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波动,一旦发现其心理存在负担要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疏导。可对其讲解一些有关疾病的防治措施、成功案例,最大程度地获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

结语: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一旦发病需要长期反复治疗。该病的发病与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大,吸烟、酗酒等。因此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要辅以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篇(8)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0年,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为6.4%,糖尿病的医疗支出占世界医疗保健费用的11.6%。据估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病率将增加至7.7%[1],高发病率及沉重的医疗负担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糖尿病的防治更加重视。糖尿病病因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是其特点,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科学、有效防治是关键。

1药物防治

糖尿病病因复杂,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给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抗糖尿病药物的防治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西药中,钠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抑制剂的研究成为最近的热点,其中SGLT2抑制剂的研究最受瞩目,这类化合物通过阻止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并排出过量的葡萄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目的[2]。西药疗效快的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天然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如研究发现肉桂能调节血糖、脂质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改善糖尿病所致的并发症。

2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运动强度、肥胖、静坐式生活方式等有关,风险识别的生活方式干预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发现,旨在减轻体重、增强身体锻炼、改善饮食的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60%的糖尿病风险因素。

2.1饮食疗法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十分密切,饮食疗法是糖尿病防治最基础的方法。食物治疗的一般原则:①合理控制热量,均衡膳食营养。糖尿病患者总能量需求的60%-70%要源自碳水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多吃鱼肉、蔬果、坚果等,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食物选择尽量多样化。②保证营养需求,合理安排餐次。在符合患者饮食习惯的前提下,合理进行三餐饮食分配。③其他。进食速度要适当:进食速度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降低进食速度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避免高糖食物,少吃油腻食物,限制饮酒,及时补充水分。

2.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中轻度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证实相比于药物(如二甲双胍)治疗,通过减重的运动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3]。其运动防治要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应把握以下几点:①运动方式:参加有节律性的有氧运动,如长距离步行、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天1.5km以上的长距离步行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风险,且步行活动安全,易坚持,可作为首选锻炼方式。②运动强度、时间及频率: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病人的心率应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活动时间推荐餐后1h,持续20-30min,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逐渐增减,如肥胖病人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③其他注意事项。运动前后检查血糖,警惕发生低血糖。另外,要及时进行运动后护理,如补充水分及无机盐的流失,并检查机体是否有其他异样。

3护理干预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干预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健康教育,提高认识。陈等[4]研究发现糖尿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居民发生高血糖症的风险越低。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心理、运动、用药指导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有利于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治意识。②心理疏导,增强信心。Novak等[5]研究发现与周期性压力或无压力的人相比,长期承受压力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高,两者的危害比分别是1.09、1.52。糖尿病患者确诊后,易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而合理的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及时排解心理压力,有利于血糖控制,也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社区干预战略

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危险因素知晓率偏低,糖尿病的确诊滞后、就医不及时及预后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手段单一等有关。研究发现糖尿病社区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使其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6];社区卫生干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病症的认识、治疗措施等相关知识、卫生行为的了解。事实上,近年来,基于社区战略的疾病防治模式受到了各国的青睐,如,巴西基础运输系统的改变对全民体育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巴基斯坦通过基于通讯设备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公民对慢性疾病的防范意识等。这些均表明,社区干预的疾病防治模式在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结语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科学防治是延缓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糖尿病防治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积极探索科学有效、联合防治措施。糖尿病病因复杂,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下,我们应积极探索各种联合防治的有效措施,将药物防治、生活方式干预、护理干预等手段合理搭配,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联合防治措施。②重视社区干预的疾病防治模式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我国社区干预的疾病防治模式起步较晚,发展历史比较短,但社区干预在提高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医疗服务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Shaw JE,Sicree RA,Zimmet PZ.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Diabetes Res and Clin Pract,2010,87(1):4-14.

[2]张富东,李玲.新型抗2型糖尿病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5):375-379.

[3]Florez H,Pan Q,Ackermann RT,et al.Impa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Metformin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andomized Trial[J].J Gen Intern Med,2012,27(12):1594-601.

篇(9)

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存活早产儿留有智力障碍及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探讨早产儿疾病相关因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现将92例早产儿病例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出生情况 选择近6个月收治的均为出生30 min到2 h的早产儿92例,其中男60例,女32例,胎龄29~31周 26例,32~34周 31例,35~36周35例。体重1 000~1 499 g 10例,1 500~1 999 g 34例,2 000~2 499 g 31例,≥2 500 g 17例。

1.1.2 早产诱因 胎膜早破44例,妊高征22例,双胎3例,宫内窘迫11例,前置胎盘9例,其他10例。

1.1.3 并发症 按照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分类[1],新生儿窒息44例,低体重28例,低血糖22例,高血糖9例,肺透明膜病12例,肺炎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颅内出血3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保温 一般对低体温或早产儿均放入预热的温箱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选择不同箱温,温度一般在33 ℃~35 ℃,相对湿度为60%~70%。

1.2.2 加强监护 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外,对重症患儿需心电监护,并监测血糖和胆红素。

1.2.3 呼吸管理 选择舒适的,颈部可垫软毛巾,保持气道通畅。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者,应给予吸氧,并严格控制氧浓度,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即可,不宜高于95%。视病情选择氧疗模式,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2.4 保持血糖稳定 在治疗过程中,出生数天要监测血糖,应用输液泵,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

1.2.5 早期喂养 提倡早开奶,应小量,低浓度开始,胃肠能耐受渐加量,液量及热卡不足用静脉营养。

1.2.6 黄疸的防治 早产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应监测胆红素的值,决定治疗方法。

1.2.7 脑损伤的防治 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常规静滴维生素K 11 mg/d和止血敏25 mg/d,共3~6天,预防颅内出血。对体重<1 500 g者,尽早给予头颅影像学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1.2.8 感染的防治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对发生感染者需要根据病原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 结果

治愈78例,好转10例,放弃2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肺出血,另1例死于感染)。

3 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出生率也逐年提高,如何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及生存质量是当前关注的问题。

加强监护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早产儿常出现呼吸暂停,这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当呼吸暂停发生时可立即轻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对于氧疗者,加强心电监护观察其血氧饱和度,当经皮氧饱和度高于95%时,一定要降低氧浓度,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2]。注意监测胆红素,因早产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当血总胆红素高于10 mg/dl 时,给予蓝光照射,本组92例早产儿,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对早产儿黄疸应重视。

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本组中2例确诊和3例疑似者均早期给药,无一例死亡。所以,推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降低肺透明膜病死亡的关键措施。有学者认为,对胎龄小于28周,出生体重小于1 000 g的早产儿,出生时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在复苏后经气管插管给药,给一次,剂量为100 mg/kg[3]。

气管插管、吸痰、各种穿刺等操作均增加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所以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在检查、护理、治疗前必须认真洗手,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操作。

对早产儿尽早做头颅影像学检查,对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氧缺血性脑病者早期药物护脑治疗和康复训练,减少后遗症。4周后做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和听力筛查。

总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0)

进展性脑梗死;感染;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的疾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起病6 h至数天内病情逐渐进展的分型[1],在3~5 d达高峰,临床常规处理难以逆转其病程,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致残率和病死率相比较高,易发生医疗纠纷。我们对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并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3(平均61.3)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发病后1周内病情进行性加重;心电图除外房颤。患者住院后采用抗血小板、抗凝、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循环、降颅压等常规治疗。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头部CT或MRI检查,检测血压、体温、血糖、血脂、心电图,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进行评分并分析其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和血脂含量。

2 结果

本组有29例(48.3%)发生感染,其中肺部感染19例,腹泻1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5例。有38例(63.3%)患糖尿病(DM),均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6~9 mmol/L的15例,高于9 mmol/L的23例。有50例(83.3%)患高血压,脉压差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6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我们认为进展性脑梗死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感染:患者住院后卧床时间长,褥疮、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及误吸很常见,白细胞在黏附聚集过程中释放的自由基、水解酶等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加剧血小板聚集,从而使血栓进行性增大,使缺血范围扩大,导致脑梗死进展。脑梗死发病后最初24 h内的发热,即使体温轻度增高,也是预后不良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重要预测因素。随着体温的升高,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度也相应增高。国外研究报道体温每升高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性增高8.2倍[3]。本组有29例发生感染,发生率48.3%;其中肺部感染19例,腹泻1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泌尿系感染5例。因此,应注意控制感染,必要时进行物理降温,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②糖尿病和高血糖:本组有38例(63.3%)患糖尿病(DM),均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6~9 mmol/L的15例,高于9 mmol/L的23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高血糖和缺血缺氧,无氧酵解增加,导致细胞内外酸中毒,加重局部脑细胞水肿和坏死,从而使半暗带区转化为不可逆损伤。糖尿病患者血浆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合并高脂血症导致血黏度增高,血流缓慢,易造成进展性脑梗死。因此,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减少葡萄糖静脉滴注。现多主张控制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6~9 mmol/L,过高或过低均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血糖水平升高>2.78 mmol/L,发生病情恶化或死亡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56和1.38倍。③血压:本组有50例(83.3%)患高血压,脉压差18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 mm Hg时可考虑降压治疗。要在降颅压的前提下慎用降压药物,使血压逐渐下降到病前原有水平或略偏高[5]。对缺血性卒中的降压原则是选用不使血压下降过多、过快的药物,因此对急性期高血压的管理要合理。④高脂血症:本组中总胆固醇高于5.2 mmol/L者有21例,高脂血症可加速动脉硬化,加速血管闭塞,造成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应注意预防感染,合理降压,控制血糖,尽早进行降血脂治疗,从而预防和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82.

篇(1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82-02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病,社区指导治疗方案尤其重要。社区医生通过对患者采用药物、饮食、运动、疾病基础知识示教、自我监测等治疗措施。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少并发症,极大提高生活质量。现对社区66例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效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9月至 2011年10月,在我服务中心长期就诊、指导的糖尿病患者66例,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35例,年龄43~76岁。均为Ⅱ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合并脑梗死7例,高血压病15例,高脂血症3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例,糖尿病肾病2例,神经病变26,糖尿病足4例,患者均未受过系统的糖尿病知识教育。

2 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治疗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条件制定治疗方案和健康指导计划。新确诊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7.8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11.1mmol/L以下的予以健康指导、饮食控制及合理运动;血糖在上述范围标准但有并发症的加用治疗并发 症的相关药物治疗及口服降糖药物,使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下,餐后2h血糖在7.8 mmol/L以下;如果通过上述方法血糖还控制不理想的,予以胰岛素治疗。

3 治疗方法

3.1 糖尿病基础知识宣教。给患者讲解糖尿病概念、分类,以及血糖的概念,让患者知晓空腹及非空腹血糖的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怎样判断、控制糖尿病,了解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3.2 饮食指导。饮食治疗应个体化,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55%~65%为碳水化合物,15%为蛋白质,食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g。根据患者的工作强度、体重、身高来计算每日总热量,然后按各种营养素占总热量的百分比计算控制并合理分配六大营养素的份数。三餐以1/5、2/5、2/5或1/3、1/3、1/3。禁食红糖、白糖、葡萄糖、巧克力、以及含糖较高的水果等,饮食控制初期,可增加纤维、蔬菜类摄入量,以缓解饥饿感,减少细粮摄入,选择食用植物油,适当增加大豆及豆制品的摄入。严格控制总热量,控制体重,戒烟、酒。

3.3 运动辅助治疗。运动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可选择慢跑、快走、骑车、登山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30~60min,每周3~4次,以运动后不感劳累为度,最佳运动时间在餐后一小时,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症、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不宜晨起空腹运动,以防低血糖,注意合并急性感染、伴有心功不全者,糖尿病肾病、血糖>15 mmol/L者或不稳定者,不宜运动,尤其老年患者更要严格掌握指征。

3.4 给与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由于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愤怒、自责、怀疑等。不良情绪易诱发多疾病,要适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疏导,同时多与其家属亲友沟通,充分发挥亲人、朋友的支持作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5 患者用药指导。控制空腹血糖升高首选优降糖或达美康,控制餐后高血糖 宜选用格列吡嗪。经济条件好一点予以瑞格列奈(诺和龙) 及那格列奈(唐力),肥胖患者或血糖控制不理想的非肥胖患者加用二甲双胍,餐后血糖高的予以拜糖平,血糖仍不理想的注射胰岛素治疗。

3.6 并发症防治。经常测量血压、检查血脂,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防治周围神经及血管病变,定期检查眼底、眼压等,给患者讲明酮酸症、低血糖、高渗性昏迷征兆以便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指导讲究卫生,尤其女患者应做好会清洁,做好足部护理,选择宽松柔软鞋袜,每日温水泡足,避免足损伤。

4 结论

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健康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针对性治疗,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基层医院也可很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极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