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它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实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与合作中完成任务,倡导学生积极体验参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但是,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缺少主动参与的平台;应试教育把目光聚焦在优等生身上,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学习精英展开,学困生很少有参与师生互动的机会。而且,从一线教学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积极参与的现象。不仅成绩低的学生是这样,许多高分的学生也具有这样的倾向,他们对课堂表现出没有什么兴趣,课堂参与大多数是被动的。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如何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笔者进行了一番研究。
一、问卷调查,分析原因
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现状,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就算有参与也是被动式的消极参与。
究其原因,学生没有学习的内动力是最主要的原因。学生要么认为“课堂学习没意思”,还不如趴桌上睡一会儿;要么认为举手回答问题和不举手回答问题是一样的,只要自己弄明白了就行,没必要举手作秀;要么认为回答问题是优等生的任务,和自己这样的差生无关;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老师是不会提问他那样的不起眼的学生的,所以无需时刻竖起耳朵听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其次,和学生自身的惰性有关。比如,他们普遍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怕吃苦、怕受罪,对知识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作业有困惑时很少请教他人,总是在照抄作业。
最后,和上课的老师及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比如,面对很严厉的老师,他们几乎不敢随意地说出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想法。
二、深入研究,探索途径
1、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分层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不同层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新课标倡导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精心设计学过程,授课时尽可能顾及到各个层面,运用导学案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导学案中难易不同的导学问题兼顾了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使课堂在正视差异的基础上面向了全体学生。同时,通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学生对将学内容做到了胸有成竹,就有了课堂上积极展示自我的浓厚兴趣,从而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激励机制,激发不同能力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评价机制,及时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表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成功果实,发现学习的奥妙和乐趣。按照新型评价机制,每月每位学生0分起步,获得奖励加分,反之扣分。而且,积分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将月总积分作为各种评先、评优、选拔团员和德育考核的主要依据。
3、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调动不同个性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也是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的对策,它能将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学生轻松、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从而积极发言。这就要求科任教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平等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②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还需要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下功夫。在班级管理中,要提倡学生的民主参与,让学生在班级事务中以主人公的精神发挥积极的作用。在班级生活中,教师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集体活动的决策之中,而避免自己独断班级事务或只是让少数几个学生班级活动,应尽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
4、尝试新的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课堂是学生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现分层参与、整体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短暂性和滞后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即使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产生了兴趣,但兴致一过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此外,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目标的过渡期也相对较长,体现出滞后性。
第三,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被动性。中职教学的理论课大多是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的内容,成为被知识灌输的对象。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影响中职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第一,教育传统文化因素。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一直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和统一客观的职业资格考核认证标准,教学中也一直实施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学生和老师会感觉不适应,在学生的观念里应该是安静地听讲,需要时可以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也会认为不太得心应手,同时备课、上课都要付出更多精力,讲授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因素。首先,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效及时的引导与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很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习动机不能充分地得到激发。
三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并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课堂上,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步骤和联系性,并激励学生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对参与活动的小组及成员要有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总结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必要时主动邀请老师观摩自己的教学,提出见解和建议,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92-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也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习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结论的同时,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考出好分数,而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现实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却差强人意,表现在没有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课上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讲,课上了然,课下茫然……。这样的“低效课堂”,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智力发展的阻力,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为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现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和谐课堂,营造参与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人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那种“板着面孔”的课堂,学生也许能掌握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因此要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就必须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以及探索性的活动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生1:“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生2:“钝角三角形,我看到了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
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参与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思考,思考才有成效。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能让学生领略到那种悠悠心会的乐趣、过关斩将的兴奋、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例如,教学《毫米的认识》,先让学生用直尺量课桌、书本、橡皮等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多一点时,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感受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仅仅用厘米作单位不行。马上有学生问:“老师,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有,它就是毫米”“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它与厘米有什么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无不显现出学生对认识毫米的参与愿望。
三、实施活动交流,培养参与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主体发挥来衡量,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意义。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让每个学生先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交流相互启发、讨论、学习,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让学生在亲历探索、获取新知识,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四、注重因材施教,增强参与信心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差异教育。一位学者说:“我们感谢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变得欢快而流畅;我们更要感谢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使我们的教育过程变得异彩纷呈。”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优生,忽略差生,要擅于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问题、作业,制订不同的目标,力争给每位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特别是学困生,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提高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改变评价方式,提升参与热情
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教育专家说:多一份尊重,学生就会在评价中找回一份自信;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多一点激励,学生就会多一股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充满生命力。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激励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还要要评出自信。例如:“这想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这组同学讨论得很好,希望大家像他们学习。”这样的评价,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全面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思维活跃度,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运用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巧设情景,以景促情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的问题情景,这些情景的创设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它们从知识和生活两个层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但是,很多情景是需要我们老师课前花一些时间准备的,这些准备可能比较繁琐,却是必不可少.为了效果更加明显,我们在课前必须自己先做上几次,也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活动情景.比如,在苏科版“大气压强”的学习中,书本创设的情景是:一个空易拉罐,在其中加适量的水,然后再用酒精灯加热一会,接下来用橡皮泥或面团把口子堵住,不一会,我们会发现易拉罐变瘪了.类似这样的小魔术还有覆杯实验、瓶吞蛋实验、两心茶壶等.这些情景的巧妙创设,给每一个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触动,从各个角度调动了不同层面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如果教材中没有创设相应的活动,我们也可以结合我们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如,习题课或者复习课,我们可以抛出学生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采用反问的形式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订正、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作业中的困难,老师巡视小组讨论情况,作适当点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也是非常高的.
二、开足课程,以动促静
课程设置中,属于学生的环节,我们必须全部还给学生.在2011年版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二十个学生必做实验,这样的实验必须让学生独立去操作、训练,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测量能力.开足开齐学生实验,让每个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亲身去做一做原本就要他们自己去完成的实验,无论是测量实验,还是探究实验,学生只有自己动起来,才会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在往我们用图片讲解或者演示实验来完成教学.其实无论是图片讲解还是演示实验,学生都会因为讲授内容的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对老师的提问只是简单的点头或摇头,有些自觉性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甚至是放弃学习,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样的话,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被动的,掌握的知识面是单一的,对温度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只能停留在书本上的使用说明,面对实际的体温计、寒暑温度计的使用却是无从下手.那样的课堂,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是如果我们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亲手使用体温计、寒暑温度计来测量一下相应的温度,并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谈谈自己测量过程的心得等,学生就能全面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全程参与的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
三、隐现分层,多元评价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要由表及里,由短时间的表象兴趣转变成习惯养成.课前导入的情景引入、实验操作等都属于在表面因素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长期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参与度,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我们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出发,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提高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程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和公式,这样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这样,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学生思维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假设性、预设性、形式化的特点,但同时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立见解和看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不能仅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方法
1.融洽师生关系,做到语言幽默、贴近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幽默是教师需要学习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学课上可以用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无论把门开多大,门始终与地面垂直;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为什么不会出现其他的形状呢?这样一些生活实例隐含的数学原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如果能加入幽默的贴近生活的语言,学生一定乐于去探索,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的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学生只有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那么教师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比如,在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研究课程的安排,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出最多的知识点,下面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等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全被调动了起来。然后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上课目的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上用一种平易近人的“亲情”去感染学生,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温暖。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都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3.将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便于学生参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中要力求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如: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的“算24点”——玩扑克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通过计算,同桌交流,逐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再如,数学中涉及的储蓄问题,让学生为家里理财,做理财小助手;还有,在公园旅游时,有几种进园方案,让学生设计哪种方案省钱等内容,这样的情境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容易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活中数学现象,创造性的选材,达到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4.教学模式不拘泥于形式,要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自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曾出现过启发式教学、主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等,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各有偏重,对于学生的全体参与性只是拘泥于形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拘泥于形式,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为核心,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内容等探究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性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参与需要解决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而有效参与的核心在于诱发学生开展思维能力,进而不断延伸、拓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转变评价机制,让师生敢于用参与式教学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主要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激励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能表面化,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等。同时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设计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挥。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95-01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中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有效习得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感受到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和成功体验。
一 中职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现状
第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不均衡性。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和教师访谈,在每一节课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只有部分学生,而且是相当固定的群体,其余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甚至应付课堂教学活动,没去注意老师讲解的内容。还有少数同学则从事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成为旁观者。这说明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失去了兴趣,没有参与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动机。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短暂性和滞后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即使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产生了兴趣,但兴致一过注意力就开始分散。此外,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目标的过渡期也相对较长,体现出滞后性。
第三,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被动性。中职教学的理论课大多是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的内容,成为被知识灌输的对象。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 影响中职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第一,教育传统文化因素。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一直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和统一客观的职业资格考核认证标准,教学中也一直实施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学生和老师会感觉不适应,在学生的观念里应该是安静地听讲,需要时可以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也会认为不太得心应手,同时备课、上课都要付出更多精力,讲授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因素。首先,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效及时的引导与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很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习动机不能充分地得到激发。
三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并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课堂上,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步骤和联系性,并激励学生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对参与活动的小组及成员要有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总结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必要时主动邀请老师观摩自己的教学,提出见解和建议,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第二,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1)教师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在课堂上的作用和角色。教师要注意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例如教态、仪表、板书是否得体以及声音语调是否抑扬顿挫,主动调节自身的教学表现。(2)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反应等。根据情况应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做及时的调整或补充。
第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例如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布置的任务和问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任务分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各有侧重,组内成员轮流发言,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表示赞许和鼓励,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并分享成功的体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答疑解惑,也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艺,重视发挥组织教学的技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建立课堂教学的日常规范,根据课堂教学状况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灵活应变及时调整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与教学节奏同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职校学生英语课堂参与现状
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英语学习积极性较差。职校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参差不齐。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师道尊严, 长期以来,人们早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式,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这种教育方式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被禁锢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压制了,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变成了课堂上的“沉默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很疲惫,学生听得也乏味,缺乏互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其次,教师不注意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不够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要求过于苛刻,甚至不能容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动不动就批评学生,这种气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挫败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知所学知识,在体验、实践、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因此,要改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状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积极向“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并且要民主、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培养职校学生英语课堂参与意识的方法
1.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摒弃一贯的以讲授为主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课堂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言教学计划持久的兴趣和参与。如:
①运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以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比较乏味、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比如:录音、图片、视频等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讲授《新世纪应用英语教程》Unit 2 Willis Conover and Jazz这篇课文时,我找来一些比较经典的爵士乐放给学生听,让学生猜 What kind of music is that? (提示:Jazz, Blues, Classical, Folk and Popular music,学生选择) 并讨论听完歌曲的感想,以激发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再比如,在讲授Unit7 The Great Barrier Reef时,我先让学生看了段介绍大堡礁的视频,在领略了大堡礁令人震撼的秀美风光之后,学生对大堡礁的形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达了想亲自去大堡礁旅游的强烈想法。然后我进入课文的学习,利用视频与课文相结合,介绍了大堡礁的历史、构成和旅游开发,使原本枯燥的课文立刻生动有趣起来。
②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讨论法”。 “讨论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引发学生论知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式对话交流中,通过质疑、析疑、辨疑,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比如:在讲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第二版第四册)Unit 8 What Is Cyber Love时,我利用青春期学生对爱情懵懂又憧憬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式讨论”:Do you believe cyber love or not? 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组内讨论,然后每组各选出5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自己的理由,看哪组更有说服力,找到的理由更充分。最后,由群众评委投票产生结果,并对获胜组予以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再比如:还可以进行“合作式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时,小组的划分可以随机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在小组中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在讲授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英语》(第二版第五册)Unit8 Culture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合作式小组讨论”:Please list as more differences as you can between the Americans and the Chinese in culture.学生5人一组,分别查找资料,并要求举例说明,然后汇总,推选代表进行课堂发言,看哪一组列出的文化差异最多。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玩游戏,进行游戏教学,并引入奖罚机制。游戏教学是指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式。皮亚杰理论为游戏教学奠定了哲学基础,而从古至今游戏在教学中的实施为游戏教学提供了实践基础。我们所说的游戏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游戏与教学相加,而是将教学与游戏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的游戏,只是以游戏作引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有表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能轻松愉快地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针对单词枯燥难背的问题,我经常在词汇教完之后举行抢答比赛,先给学生背诵一段时间,然后提问让学生抢答。答对可以加量化考核分数或是获得一个小礼物,但是如果被点到两次都不会回答的同学则要留下打扫卫生。对于这样的游戏学生都会踊跃参与,枯燥的单词也在欢快的游戏中被消化了。这样的奖罚机制同样还可以运用在口语教学、课文略读问答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2.注重情感培养,宽容对待学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当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相互协调的时候,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①要有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品质。一代师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的本色,师表就是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就是用自己的言行作榜样,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楷模和表率。职校学生大都叛逆,不服管教,因而只有做到为人师表,学生才会尊重你、信任你,继而才会愿意听你的课。
②要热爱学生,以情育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建立师生感情的思想基础,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这个朋友不是浮泛的称谓,而是开诚相与,情同手足,论情谊不亚于家人父子”(叶圣陶语)。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教师态度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功感,给学生以自信,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总结
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对学习英语缺乏积极性。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搞好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好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参与度;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度
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是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还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及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首先查阅学习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寻求研究此课题的理论指导和依据。参与度界定即“有效参与”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学生参与涉及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的活动。我们把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活动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由此,我们把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定义为: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
对我所教授8年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课堂教学参与度的问卷调查与情况分析发现学生生物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是1)、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在追求中考科目的高分,使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使教育改革流于形式,结果是少数学生被动参与,多数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不参与。2)、即使目前实施课改,在非公开、非示范的日常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表面参与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没有主动参与。3)、教师的理念陈旧,教法单一,很多课堂上根本没有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的具体策略是:
1、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
我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宽松的参与学习的心理环境,时刻给学生和蔼可亲、可近的形象,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自信。只有这样学生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敢想、敢问、敢表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自信心。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要让优等生有事做更优秀,让中等生做的满意,让后进生做得开心、得到尊重,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充满阳光,充满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堂上尽量做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全员参与,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我们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各种常见绿色植物盆栽种植活动,有分工有合作,使所有学生行动起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符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及认知规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课堂教学的策略,达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目的。
4、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调控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灵活驾驭教材,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或课件,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3分钟演讲、多媒体教学等设计各种活动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调查、实验操作,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有效运用等提高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模式。
5、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一节教学时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我设计的讨论题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活动?生物科学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什么样的科学活动?你心目中的生物科学家是什么样的?生物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这样设计,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无论是行为、情感还是认知都持续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6、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老师是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我采用小组竞赛,小测试、评价量规、评价量表的设计使用等,每堂课保证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及师评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这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乐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又能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纠正。
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语言幽默诙谐,肢体语言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生活实例,日常生活中素材的充分利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等等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教学参与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本人首次尝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多,缺少理论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不足。不善于书面积累素材,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足。应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能力,改变教学观念。(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2007年第1期
[2]毛新勇、孙长根《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上海教育》1999年第1期
[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崔允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浅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深圳市南油小学孙连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李臣之
[5]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参与度是衡量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没有发挥的重要指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学生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如果没有学生参与进来就不能称为“教学”,而且没有学生回应的课堂,教师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因此,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式都要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让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浇开”知识之花。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1.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还没有完全改变,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例如现在有些生物教师还保持以前那样一种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采用灌输模式,将生物知识罗列后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懂不懂,会不会做练习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教学就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师只讲而忽略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不能够切身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的时候,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教学内容
有些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抽象,无生动性,还有很多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从目前高中的生物教材来看,涉及的范围较广,内容较抽象、繁杂:从细胞到种群到生态系统,从基因工程到细胞工程到生态工程。虽然有些内容和初中课本有联系,但是高中课标要求掌握的深度和初中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3. 师生关系
高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较紧,课堂上只顾着将教学内容完成,课后忙于备课和批改作业,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关系比较冷淡。这样无疑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氛围,降低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4. 学生基础
如果学生基础较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点在农村地区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身上体现得较明显。学生对生物的了解仅仅限于初中的课本知识,再加上初三一年没学,能记住的就更少了,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课堂上很难配合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强调师生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其最终的目的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切入点还是在教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新课改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潜在热情得不到激发。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要把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变成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在开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在激情,同时,也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气氛。然后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最后还要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基因工程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多媒体播放:新闻上多次报道的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玉米等。(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1)基因位置;(2)目的基因获取工具;(3)转基因技术操作过程。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总结,查找自己的不足。
2.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一些心底的想法,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会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戒备心理,由上课时的不想说、不敢说变成我要说。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评价,多使用激励性语言,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改善讲述技巧
(1)将术语通俗化:生物课本中有很多术语,如有性生殖、DNA复制、转录、翻译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这些生物术语转化成身边的例子,进行通俗化处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多结合实例:在课堂上,要常结合实例,特别是以人为例,以自身为例。例如学习稳态平衡中水平衡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口渴时自身的一些感受,如尿量情况、饮水情况等等,接着我们再一起学习人体水平衡调节,学生很容易掌握。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1)能不能把与直接相加?(2)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三、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的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我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四个题目:
1.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运走了多少吨?
2.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车站里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第二次运走了全部,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194-02
时间在推移,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信息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学生的学习条件也十分优越。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教育意识逐渐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对学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素养、师德师风等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整个课堂毫无生气。当你从走进课堂开讲,到整堂课结束,当你从唾沫横飞讲得口干舌燥,而整个课堂还是一片沉寂,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堂上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而枯燥乏味。当你自己都感觉到整个课堂没有活力的时候,也就到了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时候。
种种现状表明,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满足不了新时代孩子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实践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不是赶时髦,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由现如今国家的大环境决定的,是当今教育的大方向,是众望所归啊!如何践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呢?这是教育部门近年来最流行的话。我认为,要践行新课程改革,必需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参与分为两类: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参与度高的课堂老师上课像演讲,学生像在游戏,这样的课堂学生和老师都非常享受,课堂效果就不言而语了。而学生参与度低的课堂,也许会陷入老师讲得费力,学生毫无兴趣的境地,教学效果低下。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我想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要表现出友好,微笑是最能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多向学生微笑,传达你的善意。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可见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只有用爱去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教育才是有效的。爱你的学生你就会关注他们,他们每发生一点变化你都能觉察出来,因为爱他们都会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真诚与学生交朋友,给学生关爱和帮助,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学生也会喜欢你,你就能感受到"爱的教育"的巨大魔力。关爱自己的学生,你会收到欣喜和幸福。
师生情感零距离,师生互动就是零距离。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全员参与。
2.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
一个集体的学习氛围与教师的教师的性格、工作作风、人格魅力是密切相关的。本班老师风趣、幽默,这班的孩子会比较开朗、活泼;本班老师民主,这班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和谐;本班老师喜怒无常,这班学生就比较胆小。我们的情绪可以带动学生,我们的品质可以影响学生,我们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和谐的班级教师管理一定要民主,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追求,更是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在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教师就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教师就不会在班上揭学生的短,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就会在学生想发言时让他说;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时间思考;在学生不会做或出错的问题上找找自己的原因;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尊重学生就给他们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开心满意,因为给学生最大的奖励就是"学会的快乐"。
对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最真诚的爱和期待。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并抱以满腔热情,多加扶持,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重视他们的成长,更加重视他们的努力以及进步。有爱,有尊重的集体才是和谐的集体。在一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里,孩子们会变得阳光、自信,能干、勇敢。
3.设计学生喜欢的趣味活动
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有兴趣学,乐学,才是持续的。那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我们都知道: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所以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数学小游戏,带着他们一起玩,孩子们非常开心,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开心了,老师开心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高了,课堂效果也有了。趣味数学课不是游戏课,不能表演课堂。
设计数学活动我是这样做的:用心研读教参教材,教学设计不同与教案,教案是记录教学过程,没有思维含量,而教学设计不光记录教学过程,还有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有教师个人的独到的思考和设计,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因此,设计数学活动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智慧创作。
案例:《认识升和毫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升和毫升的大小、区别,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活动经验。活动经验一定要在活动中产生,活动经验的产生还要在活动后总结,才能建立经验。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经验,印象非常深刻,记忆也十分牢固。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里,可以设计口型、手势、肢体等多种类型的运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打造数学课堂成为趣味课堂,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入课堂中来。
4.精心设计作业
这里说到的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设计作业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每一道作业题的目的都要明确;二是作业要适量,多了少了都不好;三是高低年级布置的作业不一样;四是作业设计要分层。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再生者。《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作业,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业吧!
5.善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