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新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6: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课堂教学新方法

篇(1)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2)

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新方法的探讨,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当前中国教育的实际。长期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突然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一时改革幅度过大,一旦学生和老师不能很好地适应,将会严重地影响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当前有效的课堂资源要求改革的主要方面在课堂,主要的力量在老师,当然,对于师生配合也会有所要求。由于我国的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的分配不均匀,所以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不能一概而论,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

1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形式问题

地理教学的评价者多是工作在一线的地理学科教师,大部分的工作仅仅限制于地理学科的研究,没有真的深入教学课堂中,受教学实践、个人素质、理论根基等因素的影响,其做出的教学评价仅仅限于形式,而没有触及“实质”和“内涵” 。主要表现是教学中的评价主要为“你很好”“你很棒”等不痛不痒的词语,缺乏鼓励性,且以意见为主而很少涉及建议。

1.2初中教育对于地理教学的随意性

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的限制,地理学科在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较少,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学习,学习态度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进一步导致学校在安排老师上也存在随意性,所以安排的老师并不是专业的地理老师,可能是教数学、语文的老师顺便教授地理,老师缺乏专业性。缺乏专业性的老师,存在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找不到教学的重点,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存在一个老师带多个班级的地理课程的情况,教学压力大,很难对一个学生甚至一个班级倾注太多的精力。笔者见过有些初中学校由一个老师负责全校地理教学!这样教学,老师的正常休息都无法保证,怎样花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地理教学呢?

1.3理想化问题

理想化问题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评价问题。在目前的教学评价中,大部分学校以下课检测习题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不管各个学生地理成绩的差异性,这样就会严重地打击基础较差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从短期看来,应试课堂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这使得部分老师为追求更高的评价效果而采用应试教学的方法,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1.4地理课堂“作秀”

部分学校应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应试教育,所开展的“应试教育”仅仅限于检查时,并且作秀成分严重,课堂很松散,盲目地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让学生放松,这样的作秀不仅仅让学生学不到知识,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措施

2.1加强地理学科的师资力量建设,用专业的地理老师去教授初中地理

作为严重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的初中教学,急需要一支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在招聘老师的时候,要招聘专业的地理老师,而不是用教主科的老师去代授地理。同时要经常地组织老师再教育,接收新的知识和教学思想。有很多老一点的教师教学思想陈旧,不能很好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2.2改变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

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多点实质性的鼓励,对于学生的成长多点参与,真正地做到人文关怀。例如在评价的时候,对于差生多点关怀,在考核机制上,实行有差别的考核机制。不能仅仅以课堂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来制订考核标准,所以要建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确保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同时保证暂时落后的学生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2.3采取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是科学性的,是带领学生认识世界的学科。对于部分名词的解释不能仅仅限于文字,要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还要通过图片、视频等。例如对于龙飓风的危害,对于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对于山地的气候垂直型分布等等专业名词,由于初中学生社会经历不足,如果仅仅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解释,学生无法理解。同时笔者认为,地理是带领学生发现世界美的学科,让学生发现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此不一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科的了解和探索欲望。

2.4互助学习,让学生相互帮助

让学生自发地组成互助学习小组,老师尽量只讲知识的主干部分,对于有些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一来,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同时大大地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且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多,对于班级的建设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2.5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众所周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大趋势。但是笔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学校配备的计算机仅仅是一个摆设,学校不舍得让学生使用计算机,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结束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笔者相信,只要坚强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素质教育,在下一代的教学中一定能让地理学科的教学完成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3)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我们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想要学好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板。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形影不离,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彩。教师带着感情去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去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想要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下面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几种新方法和新措施:

1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助者。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吆喝》―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我边走进教室边拿起手中的书叫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快来买书呀,10块钱一本,每本10块钱”。我相信此时的学生除了莫名其妙之外,肯定马上集中注意力来听课。然后又叫学生模仿老师刚才的叫卖声,等到表演完毕之后,我顺势提问:“现代人用广告宣传产品来吸引顾客,那么在落后的年代用什么方式来吸引顾客呢?”学生马上就会回答:吆喝。这样我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吆喝》了: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

(2)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也不要讽刺,否则就会地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当然也不能不理不睬,而应该耐心地引导学生,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就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自然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有潜在的尝试能力,对学生的探索活动要充满信心,循循善诱。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容易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降。有经验的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继续集中精神听课。有一次我在上校级研究课――《口技》这一课,上了二十分钟左右,我便发现坐在最前面的(就在讲台下面)一个小男孩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忽一人大呼,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他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2 运用现代技术工具,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现代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声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它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更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教学内容之中。如我在讲授《爱莲说》时,我制作了“花展”的课件,在放映各种花的画面的之前,先让学生看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画面:奥特曼、孙悟空;名车、宠物等,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再慢慢地播放有各种非常漂亮的鲜花,最后才到莲花。在播放各种鲜花的同时再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不由自主地跟着朗读起来,也真正领略了“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最后我把莲花的各个优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设计成一朵朵花瓣,然后拼成一朵莲花。学生在感叹之余又有点恋恋不舍地结束了这节课。由此可见,现代电教手段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模式。

3 在教学中激发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1)运用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习兴趣。简笔画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教师有一手漂亮的简笔画不仅可以提高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让学生觉得你很有本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在教《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简单画了一条小河和一个人,再在小河上画一根木头,然后由一根木头变成了两根,再多加几笔,图中的独木桥慢慢地变成了常见的石拱桥。学生边看我画边议论:“老师,你做干什么?难道是教我们画画吗?”我不回答反而问他们:“你们说呢?猜中有奖哦。”学生一听到我这样回答,马上边翻书边找答案。反应快、速度快的同学或者预习过的同学已经得了答案:“我们是在学习《中国石拱桥》”呢。于是乎,我就顺着学生的答案说“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

(2)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新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这样在课堂上就有问题可问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读题、审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题目后你们有什么问题呢?讲解完后,又可以启发学生提问: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在评讲学生作业时,可以针对一些错例引导学生发问:其他同学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在做作业时是如何思考的吗?他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错误呢?你们能想出方法来解开心中的谜团吗?那就赶快请教做对的同学吧!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海燕》讲到事物的象征意义时,我用幻灯播放了海燕,海鸥,海鸭,企鹅等图片,然后问他们喜欢哪一幅画吗?有学生说喜欢企鹅(极少数人),也有学生说喜欢海燕(大部分人)……接着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说喜欢企鹅的学生认为:企鹅的外表好看,有绅士风度。说喜欢海燕的认为:海燕敢于和黑暗、雷电作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象征……等学生发表意见之后,我就接着问:哪一个观点(说法)更符合课文的本意呢?他们又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在我有目的的追问和引导下,这篇课文里的各个事物的象征意义很轻松地被他们攻克了。

(3)从作业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做有效的练习,激发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兴趣。教师布置的作业应尊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是笼统的“一刀切”,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要从布置作业的方式、形式入手,让学生爱做作业,而不是把完成作业看成是一种负担。比如我们学了安徒生的《丑小鸭》后,就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让一部分人有“作业”可做:在课堂上即兴表演丑小鸭情景剧。有的人课后去搜集有关像“丑小鸭”那样的事例,然后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总结;其余的学生分别写出自己学习丑小鸭的感受。最后让每个学生深刻的理解“丑小鸭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顽强抗争,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学生既完成了作业,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举两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老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1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工作是立足于课堂并面向学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身心发展的主体,还是自主学习设计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并建立“当下”意识,当堂的任务当堂完成。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当周的任务当周完成,不拖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教学中,你有这种认识才能有这种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这种信心,改革教法。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信心是进取的保障。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中,做好学生的朋友及引路人。

2 以情趣为魅力,形成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法,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在面对同样的课型时,教师应同中求异,带着饱满、真挚的情感讲课,使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抑扬。顿挫,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

3 以团队为建制,开展探究与竞赛

学习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的意愿或能力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分坐,结成团队。在学习中使学生便于开展探究、讨论、检查与帮助,能起到互帮互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可把学习的任务、日标落实到团队,实行组长负责,由组长进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实俭查,教师随时抽查。

有了有力的团队,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把团队的凝聚力、内驱力激发起来,使团队成为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的“活”的团队。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引进竞争,促进学生团队的成长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4 以活动为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的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外,还具有能力价值、情感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把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练习、研讨,还要组织起学生团队活动以学生活动为重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变为学生活动的形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良好的心态努力投入学习,互助共进,促进学习的高效进行。

5 以激励为原则,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无激励的或被歧视的则成绩难以提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机制,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高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而精彩时,教师可带头鼓掌,或给予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犯错误时,教师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篇(5)

1现状研究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学习,而中等职业学校“敞开门办学”的宗旨恰好又大大降低了选拔门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我管理能力。其次,大部分学生入校前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学习甚至上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待学习就是一种“被动”的态度,因此,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呈现出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厌学情绪浓等现象。最后,中职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至19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自制力不强,这样学习的畏难情绪就很容易蔓延,一个学生不想学就会引起一片学生不想学,再加上叛逆倾向比较严重,都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不小麻烦。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广实施给中职物理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消除学生学习物理的枯燥,使一向枯燥、乏味的物理课转变为生动、活泼的物理课成为很多中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2 具体方法探究

2.1学会取舍

作为中职教师应了解掌握中职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目的,针对性的去选择教学内容,将一些理论知识尽量简易浅显化,无需一味的去追求理论的推导,防止学生因理论的深化难懂产生厌烦甚至放弃的心理。有时可以将一些概念点到为止,例如电磁学中磁通量教学,只需使学生懂得磁通量的概念以及它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即可,而将磁通量大小的计算公式可以省去不记,真正做到去难求易、去内求表、去虚求实、去繁求精。

2.2巧对难点

教师应熟悉教材,知道课堂教学的难点;通过作业、练习和测试等信息反馈,把握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难点。如,新课开始之前先复习好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分解难点;充分准备物理实例和实验,化解教学过程中抽象概念的难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对于因学生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学习方法等原因造成的难点,应从课外练习、测试和辅导等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减少教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学电子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电学内容为主,“力、光、热和原子物理”只讲解一些简单、基础和重点的内容,删减枯燥难学和不实用的部分,既让学生系统了解物理知识,又能学到实用的知识。

2.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方面,要采取不同演示方式加强实验。适当改变演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演示方式:现象不明显或是仪器太小的演示实验,由台上转移到台下,在学生中间进行演示或教师走动巡回演示,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学生参与演示,将教师单独操作改为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做演示;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叙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概括由现象推导出的结论;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先讲出结论,再进行实验演示”的方法等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弥补由于实验安全问题、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缺憾。

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实验方法、器材和步骤等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论证和概括结论等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最后汇成实验报告。其次,适当地开放实验室,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让部分学生继续完成因时间不够或器材缺陷而没有完成的课堂实验。最后,扩展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自行设计一些实验,如制作小型的电动机、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等。

2.4 合理的利用幽默的语言

在物理教学中,倘若教师照本宣科,语言无味,就等于向学生唱催眠曲,学生哪有不昏昏欲睡之理?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于教学之中,把深刻的教学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幽默形式表达出来,往往能出奇制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内涵,在谈笑风生中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例如在讲到压强的时候,以往的学生总是对其单位帕斯卡很陌生,很难把它和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于是在讲完本节的主要内容以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在天堂所有物理学家躲猫猫的笑话:不幸的是轮到爱因斯坦找人,按照规则他数到100然后开始找。除了牛顿所有人都开始藏起来,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前的地面上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中间。爱因斯坦数到……97,98,99,100,然后便睁开了眼睛,当他看见牛顿站在前面,就兴奋的叫道:“牛顿出局,牛顿出局。”牛顿狡黠的说到∶“我没有出局,因为我不是牛顿。我站在边长1米的正方形中间,这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爱因斯坦很郁闷,继续找,发现一个箱子。打开一看,焦耳藏在里面,爱因斯坦叫道:“焦耳出局,焦耳出局。”焦耳说:“我没有出局,因为我不是焦耳。我藏在1立方米的箱子里面,这就是说我是‘焦耳每立方米’,所以我也是帕斯卡。”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关系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笑话能使同学们很自然的把陌生的单位帕斯卡和较为熟悉的单位牛顿、焦耳联系到了一起,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再如,学习平均速度()的概念(直线运动中,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时)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比值,我讲到: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住,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开车还没有1小时,怎么可能每小时走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1个小时您将开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妇女接着说:“我只要再行使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这个笑话一方面切合实际生活,同学们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另一方面还有明确的物理含义,能很好的让同学们理解平均速度是位移s与发生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而不是说非得让汽车行驶一小时或者60英里。

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抛弃以往的传统说教方式,正确理解与掌握中职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难变易,使复杂变有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当中,变被动为主动,将学生自己立于学习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独立动手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寻找并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深度,克服学生的定向思维模式,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创造性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中职物理教学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2(08) .

[2]徐丽娜.《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幽默法[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03).

[3]阿不都克优木・吾加不拉.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提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篇(6)

首先、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游戏。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其次、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的事: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并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而是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 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练习,这里的学习领域可是“五大领域”中的二三个或是四五个,在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应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二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由于动作细节性与手部有一定的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女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有意的忽视“问题学生”的所在,并通过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再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他们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出现了“水平低的学生学的积极,水平高的学生教的认真”的课堂氛围,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此时发现他们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每位学生的长处发挥的淋漓尽致,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笑容。那么在培养合作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因而强化意识是实施合作教学的第一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

3、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这是体育合作教学的重要方面,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力量产生合力效应,可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自身受到教育。只有让学生参与合作管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

篇(7)

“快乐”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艺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牢牢的掌握的知识,并且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表扬和奖励就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这些手段运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学习美术可以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发现美和鉴赏美,达到修身养性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然而,在美术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能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表现欲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教学中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进行简单训练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美术欣赏、艺术原理、美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美术教学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创造新事物的内在动力。实践表明,培养学生兴趣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着他们成才励志的方向。

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上第四课《梅竹精神》一课时候我没有单单教他们国画的画法,而是讲有关国画的基础知识、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所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国粹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所以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2 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3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堂课”的现象以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为此,教学中我除了课堂范作、实物展示外,又配以一定的电教媒体,把一些难以讲解的知识,巧妙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表现。教学中不仅采用实物和挂图等简单的教学用具,还运用了音乐、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另类的感受,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顺利引导他们迈入艺术的殿堂。

篇(8)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从传统教育以教为主体转向以学为主体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要求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新课标推广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大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要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篇(9)

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中职教育已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中职体育教育中,篮球是一项基本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往往通过督促学生进行篮球运动而达到改善和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并且篮球运动也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和欢迎。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越来越暴露出不足和问题,因此,各中职院校正迫切需要探讨新的篮球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处于发育时期,是为学生未来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开展好中职生篮球教学工作,对促进中职生身心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在新时代要求下,发展新型教学方法进行中职生篮球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趣味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的内在核心在于“趣味”二字。俗语道:“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篮球体育课堂教学中,一部分任课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说教式教学与填鸭式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均由课本以及教材决定,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极为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陈生(化名)是某中职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主要从事体育课程授课工作。该中职学校每周设置有两节共90min体育课程。陈老师中等年纪,在该中职院校担任体育学科教师已有十几年,之前,陈老师一直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体育学科授课,其教学内容无非就是安排学生跑步、进行篮球运动。但是陈老师渐渐发现,许多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在他宣布自由活动时,往往都躲到阴凉处闲聊,而不是进行运动。陈老师觉得这样不能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于是强烈要求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收效甚微。陈老师很苦恼,于是单独与班级中一位同学王宁(化名)进行交流,希望从王宁同学口中得出同学们不愿意参与到篮球运动中的原因。经过一番交流之后,陈老师明白了,原来许多同学都觉得体育课程很无聊,篮球运动也无法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因此不愿意参与到篮球运动中。知道原因之后,陈老师彻夜难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陈老师总结出了一项新的教学方法,即游戏教学法。是通过设置游戏,将游戏与体育运动结合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以及增强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方法。陈老师带着忐忑的心情,开始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令陈老师意外的是,游戏教学法在篮球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非常好,之前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参与到篮球运动中,而现在大家都抢着参加,只有少数学生依然不为所动。第一次尝试成功之后,陈老师又继续对游戏教学法进行拓展和深入,并总结出趣味教学理念,得出结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改善学习效果的关键。游戏教学法事实上是趣味教学法的分支,其核心理念在于增加趣味性。体育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更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3],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达到改善并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案例1中,陈生老师深刻认识到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并加以改善,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尝试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篮球运动,既达到了锻炼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首要目的,也避免了教学内容和过程枯燥无味的弊端,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鼓励教学法

中职学校中,存在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导致该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影响极大,表现在篮球体育课堂教学中,即为主动脱离班级和集体,不与同学和教师交流。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导致该类学生与其他同学脱节,更有可能加剧学生的自卑心理,严重者甚至导致自闭。鼓励教学法正是针对此类学生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带动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从而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友谊和师生情。案例2:魏洪(化名)是一名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魏老师渐渐注意到,班级中一位名为刘坤(化名)的学生,经常独自一人坐在篮球场边缘,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面前一群人打篮球,同时魏老师还注意到,班上其他同学好像对此习以为常,没有一个同学主动与刘坤同学交流。魏老师认为如果让刘坤同学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不仅不利于刘坤同学身体素质的培养,同时对他的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因此,魏老师每次授课都特别关注刘坤同学,安排完教学任务之后,经常主动与刘坤同学交流。刘坤同学一开始似乎很不适应魏老师的关注,也许是害羞,刘坤同学仍极少说话。一天,魏老师照常与刘坤同学坐到一起,看着眼前正进行篮球活动的学生,魏老师突然说了一句:“其实你也想去打篮球吧?”当看到刘坤同学错愕的表情时,魏老师就知道自己猜对了。从那天开始,每天魏老师都会循循诱导刘坤同学,并教导他篮球的打法和规则,渐渐的,刘坤同学似乎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也会与魏老师进行篮球对抗,平时话也多了起来,开始愿意与他人交流。后来一次体育课堂教学中,魏老师惊讶地看到刘坤同学也成为了热衷于篮球运动群体中的一员,而不是只在旁边看。趣味教学法的适用对象范围较广,具有普遍性意义,在任何学段和班级都可以适当使用。而鼓励教学法则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设置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用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不足,用积极的言语来鼓励学生进步的教学方法[4]。如案例2中具有自卑倾向的刘坤同学,是一种具有特殊性意义的教学方法。案例2中,魏老师从开始发现刘坤同学的自卑倾向开始,通过主动与该同学交流、谈话,循循诱导,将该同学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对于篮球运动的欲望勾了出来,让该同学在兴趣以及他人指导下,渐渐走出自卑心理影响,开始愿意与他人交流。曾经有人说过,微笑是最好的礼物,一个微笑可以给人力量和希望;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便非常重视鼓励的作用,他们往往在发现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存在某种进步时不遗余力地给予其赞美和鼓励,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而我国在近年来也重视鼓励教学法的应用,案例2中刘坤同学的转变,表明教师或者长辈的鼓励和赞美的确有助于给予学生心灵力量和希望,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篮球教学是中职体育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针对当前我国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和问题,基于时代要求探讨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效果,加强中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发现,趣味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分别适用于普遍性教学与特殊性教学,并且效果显著,应大力倡导并加以推广。

作者:胡浩成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邓铭杰.探析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篮球教学的改革思路[J].当代体育科技,2013(22):59,61.

篇(10)

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观察实为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是人们发现并获得知识的重要的一项,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教育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让学生"观察——想象"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倒数》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奇、引趣——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领略"倒"的意义。

1、让学生在笑声中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倒"。用多媒体演示小品《看倒报纸》的一个片段。

2、体会大自然中"倒"的美丽。联系语文《桂林山水》的插图,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用一句话概括图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印着这样的山)。

(二)、认识数学中的——"倒"。生活中,有很多这种"倒"的现象,下面老师请大家看看数学中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呢?

1、38×83=27×72=715×=×125=

想想老师会在横线上写什么数?

你能不能根据你的想法帮老师多写几个这样的式子?(给1分钟让同桌互相交流)

2、1×1=2×12=3×13=4×14………………

想想猜猜老师的省略号会写什么式子,让学生说一说,直到学生不想说为止。

让学生说说1、2两组算式的两个数关系,体会倒数的相互性。

板演: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该怎样求"学生交流讨论。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观察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创造性的获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放手让学生观察,想象就能创造性的得出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联系——迁移"创新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的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主动创新。例如《体积单位的进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迁移创新:

(一) 创设情景,诱导创新

师出示

看图1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完成表的第二行)

看图2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完成表的第三行)

看图3说一说是什么单位?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根据知识的发展,请你想一想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进率是多少?让学生猜想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做出的猜想非常了不起,生活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来源于人们的猜想,被人们称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歌德巴赫猜想,就是歌德巴赫在大量的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猜想。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敢于猜想和善于猜想。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进行验证,那么大家能不能证明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呢?大家可以看一看图3想一想怎样证明你的猜想中的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是对的?

(二)验证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点拨,指名复述

(三)吟赏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吟赏证明的过程,教师出示电脑课件切分图进一步强化相邻两个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

这堂课的教学从联系到迁移,再由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教学氛围异常活跃,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了联系迁移的学习方法,而正是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经常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提出新思路,学习新知识,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操作——实践"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几何教学,要通过操作、观察和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简单的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图形设计以及推理能力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圆是平面内的一种曲线图形

(二)、认识圆的特征

1、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圆?

2、 利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

3、 折圆(按要求看课件折)

4、 找折痕的交点,定义圆心

5、 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多量几处记录数据。

6、 想一想:通过测量你得到什么结论?

7、 得出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三)、定义圆的各部分名称1、 半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

2、 想一想在一个圆里圆的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样想的?

3、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4、 直径:认识直径(观察折痕)得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5、 思考: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想的?

6、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7、 思考: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关系?(引导观察图)

8、 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画圆

1、 认识圆规

2、 思考: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想一想你怎样利用圆规画圆?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55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Blended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YU Huiling[1], YANG Chao[2], ZHOU Tingting[1], ZHANG Chunming[2], SUN Yi[2]

([1]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 Tianjin Ope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91)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is coming characterized by large data, the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Flipped classroom and "network + face to face" blended teaching,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are the deep learning course of the nature of practical skill trai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e blended teaching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of online courses and offline classroom and social practice, help students to grasp and use the innovative methods skillfully, promot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novative methods effectively.

Key words innovative methods training; flipped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①“创新方法实训”是天津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水平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方法专题》。2014年6月,《简明创新方法教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心学苑”网络平台开设《简明创新方法》。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创新方法实训”进行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1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网络+面授”的二元混合式教学形式,把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也纳入其中,称之为三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实训”共36学时,分配为: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1 线下课堂教学环境、在线网络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特别支持。只有社会实践基地、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与在线网络教学环境具备,“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图1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

1.2 教学准备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学生) 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分别完成对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分为三个部分:(1)在线课程教学准备。主要是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如: PPT 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2)线下课堂教学准备。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主角。线下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对线下教学活动的各种设计来促进学生熟练操作创新方法,完成实际的创新任务。(3)社会实践教学准备。主要是通过完成真实的创新任务来建构创新方法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亲证创新方法的价值与作用。

1.3 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创新方法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关于创新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线下课堂”就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解决实际运用创新方法的问题, 组织实训活动,增强创新方法实战的经验,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创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解决社会、企业等的创新问题,增强实际创新能力。

1.4 综合评价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综合评价是落脚点,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由老师、同伴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完成。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线下课堂实施、在线课程实施和社会实践实施,涉及“教”(教师)与“学”(学生)两个方面。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如表1所示。

2.1 线下课堂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下课堂”与“面授”不同,强调的不再是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的理念真正付诸实践。“线下课堂”实施分为“线下课堂教师教学”和“线下课堂学生学习”两部分。“线下课堂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线测试反馈等设计课堂任务。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与实践创新方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方法。“线下课堂学生学习”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提出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实训活动、实践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等。

2.2 在线课程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线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在线课程教学”和“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两部分。“教师在线课程教学”主要涉及整理学习资源、确定学生在线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整合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活动,监控与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进行个别化指导,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等等。教师需要提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设计内容发到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在平台上教师作业要求、开展在线讨论,并及时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另外,在平台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阅其他在线资源与信息。“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主要是学生接收在线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在线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按照教师在平台上的作业要求,进行在线小组学习与交流,上传提交作业后,也可以进行拓展学习。学生接收作业评价结果,并进行修改。

2.3 社会实践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实践为主。不但在“在线课程”、“线下课堂”中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内容,而且更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为了支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较好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创新方法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设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这种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有三个特点:其一,按照每教学周一个单元教学模块的时间线索,循序渐进的方式混合交叉排列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等三类单元教学模块。学生只要按教学周进行的时间顺序,一步步完成各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实践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各项创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任务。其二,每个类别单元学习模块的学习、实训活动相对一致。在线单元学习模块分别从: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五个方面进行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线下单元学习模块包括:总结反馈与疑难解答、实训、实践(创新五分钟与摔不破的鸡蛋)、总结评选、作业互评等,教师进行线下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其三,社会实践单元教学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创新方法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领悟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共十二个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线索”,强调在网络的支持下,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在线形式的教学模块设计是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重点。它包括: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等五个功能区。学生在规定教学周的一周之内自定上课时间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必须依次进行五个功能区的学习,按照要求完成测试和上传作业。学习中遇到问题,利用论坛等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综合评价设计

“创新方法实训”重要围绕学生完成创新任务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其评价的内容涉及在线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线下课堂学习表现、(社会)实践学习表现、终结性考核作业表现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在线课程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的表现。“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包括: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与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即:学生总成绩 = 线下课堂学习成绩20%+在线课程学习成绩35%+(社会)实践成绩15%+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30%。

(1)线下课堂学习成绩: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提问、学习与实训活动表现打分。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出勤+提问+学习+实训活动表现。(2)在线学课程习成绩:主要由平台和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给出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论坛活动成绩+学习测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其他。(3)(社会)实践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创新五分钟成绩+摔不破的鸡蛋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成绩。(4)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作业要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结合学生互评结果给出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为了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确化,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专门设计如表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矩阵表”。

“创新方法实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终结性考核作业,包括:(1)我的创新箴言(字数不限)。(2)四个创新方案(可以自行设计表格,也可以下载本课程的“创新方案登记表”);也可以用一个创新方法访谈报告或大型案例分析报告,代替一个创新方案。(3)创意画报一张。(4)修课感言(字数不限,主要书写学习、实践创新方法的收获等)。

“创新方法实训”第十二周是线下课堂,也是最后一次课,一项主要教学设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参与作业互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专家、其他学校师生等。表4就是“创新方法实训”课程使用的“终结性考核作业学生互评表”。

“创新方法实训”作业互评为匿名评价,参评者自选至少6份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线下课堂的作业互评过程可以是:首先,参评者仔细阅览每份作业,填写“互评表”。其次,将填写完成的“互评表”附在所评作业后,传递给另一位参评者。如此每位参评者要评价6位同学的作业。最后,全部作业互评结束后,进行互评结果反馈,每位学生可以看到6份左右的“互评表”,认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教师参考“互评表”给出每位学生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

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③“创新方法实训”是专门为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践、实用性很强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设法增多学生创新方法实训,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强化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刚好将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线下课堂”、“在线课程”和“社会实践基地”都成了学生学习、践行创新方法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并进行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①“创新方法实训”是天津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发明专利水平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年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了《创新方法专题》。2014年6月,《简明创新方法教程》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心学苑”网络平台开设《简明创新方法》。混合式教学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认知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②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创新方法实训”进行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

1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模式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网络+面授”的二元混合式教学形式,把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也纳入其中,称之为三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实训”共36学时,分配为: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1 线下课堂教学环境、在线网络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特别支持。只有社会实践基地、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与在线网络教学环境具备,“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图1 “创新方法实训”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三元教学模式

1.2 教学准备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学生) 和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要分别完成对在线课程(21学时)、线下课堂(12学时)、社会实践(3学时)的教学设计与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分为三个部分:(1)在线课程教学准备。主要是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如: PPT 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2)线下课堂教学准备。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是主角。线下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对线下教学活动的各种设计来促进学生熟练操作创新方法,完成实际的创新任务。(3)社会实践教学准备。主要是通过完成真实的创新任务来建构创新方法知识与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和善于创新,亲证创新方法的价值与作用。

1.3 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点,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创新方法实训”课程,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获得关于创新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线下课堂”就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解决实际运用创新方法的问题, 组织实训活动,增强创新方法实战的经验,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创新方法的理论与实践,解决社会、企业等的创新问题,增强实际创新能力。

1.4 综合评价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中,综合评价是落脚点,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由老师、同伴以及学生自己共同完成。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2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

“创新方法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包括:线下课堂实施、在线课程实施和社会实践实施,涉及“教”(教师)与“学”(学生)两个方面。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实施框架,如表1所示。

2.1 线下课堂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线下课堂”与“面授”不同,强调的不再是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将翻转课堂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的理念真正付诸实践。“线下课堂”实施分为“线下课堂教师教学”和“线下课堂学生学习”两部分。“线下课堂教师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视频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在线测试反馈等设计课堂任务。主要解决学生学习与实践创新方法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惑,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方法。“线下课堂学生学习”是需要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提出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答疑解惑;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实训活动、实践活动、相互学习交流等。

2.2 在线课程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在线课程”实施包括:“教师在线课程教学”和“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两部分。“教师在线课程教学”主要涉及整理学习资源、确定学生在线学习的目标、任务和步骤,整合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活动,监控与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进行个别化指导,对学生上传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等等。教师需要提前将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设计内容发到平台上供学生学习。在平台上教师作业要求、开展在线讨论,并及时对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价与反馈。另外,在平台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查阅其他在线资源与信息。“学生在线课程学习”主要是学生接收在线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在线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在线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按照教师在平台上的作业要求,进行在线小组学习与交流,上传提交作业后,也可以进行拓展学习。学生接收作业评价结果,并进行修改。

2.3 社会实践实施

“创新方法实训”是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以创新方法理论知识的实践为主。不但在“在线课程”、“线下课堂”中设计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内容,而且更有“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为了支持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较好地控制学生学习过程,“创新方法实训”课程的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设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这种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有三个特点:其一,按照每教学周一个单元教学模块的时间线索,循序渐进的方式混合交叉排列在线课程、线下课堂、社会实践等三类单元教学模块。学生只要按教学周进行的时间顺序,一步步完成各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实践活动,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各项创新方法的学习与实践任务。其二,每个类别单元学习模块的学习、实训活动相对一致。在线单元学习模块分别从: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五个方面进行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线下单元学习模块包括:总结反馈与疑难解答、实训、实践(创新五分钟与摔不破的鸡蛋)、总结评选、作业互评等,教师进行线下课堂的面对面教学。其三,社会实践单元教学模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创新方法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领悟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共十二个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线索”,强调在网络的支持下,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对话。在线形式的教学模块设计是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的重点。它包括:热身吧、学习吧、测试吧、创新吧、拓展吧等五个功能区。学生在规定教学周的一周之内自定上课时间进行在线课程学习,必须依次进行五个功能区的学习,按照要求完成测试和上传作业。学习中遇到问题,利用论坛等与同伴和教师交流。

4 基于翻转课堂的“创新方法实训”混合式教学综合评价设计

“创新方法实训”重要围绕学生完成创新任务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其评价的内容涉及在线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表现、线下课堂学习表现、(社会)实践学习表现、终结性考核作业表现等方面。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在线课程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学习等的表现。“创新方法实训”综合评价包括: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与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即:学生总成绩 = 线下课堂学习成绩20%+在线课程学习成绩35%+(社会)实践成绩15%+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30%。

(1)线下课堂学习成绩: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提问、学习与实训活动表现打分。线下课堂学习成绩=出勤+提问+学习+实训活动表现。(2)在线学课程习成绩:主要由平台和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给出成绩。在线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论坛活动成绩+学习测评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其他。(3)(社会)实践成绩:(社会)实践学习成绩=创新五分钟成绩+摔不破的鸡蛋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成绩。(4)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作业要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结合学生互评结果给出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为了综合评价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精确化,给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专门设计如表3“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矩阵表”。

“创新方法实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终结性考核作业,包括:(1)我的创新箴言(字数不限)。(2)四个创新方案(可以自行设计表格,也可以下载本课程的“创新方案登记表”);也可以用一个创新方法访谈报告或大型案例分析报告,代替一个创新方案。(3)创意画报一张。(4)修课感言(字数不限,主要书写学习、实践创新方法的收获等)。

“创新方法实训”第十二周是线下课堂,也是最后一次课,一项主要教学设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作业互评。参与作业互评人员除了本班师生以外,还可有家长、专家、其他学校师生等。表4就是“创新方法实训”课程使用的“终结性考核作业学生互评表”。

“创新方法实训”作业互评为匿名评价,参评者自选至少6份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线下课堂的作业互评过程可以是:首先,参评者仔细阅览每份作业,填写“互评表”。其次,将填写完成的“互评表”附在所评作业后,传递给另一位参评者。如此每位参评者要评价6位同学的作业。最后,全部作业互评结束后,进行互评结果反馈,每位学生可以看到6份左右的“互评表”,认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教师参考“互评表”给出每位学生终结性考核作业成绩。

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③“创新方法实训”是专门为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实践、实用性很强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设法增多学生创新方法实训,反复训练达到熟练,强化创新方法的实践、实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刚好将学生实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很大程度的延伸。“线下课堂”、“在线课程”和“社会实践基地”都成了学生学习、践行创新方法的场所。通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并进行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