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高中教育培训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45-04
一、引言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抓好广大一线教师的培训是保证这次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工作。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过程中,笔者对所在省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研,发现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监察理论(Monitoring Theory)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理论是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acquisition and learning)理论、监察理论、自然习得顺序(the natural order)假说、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假说和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假说等五大基本假说,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这一模式的核心。
本文拟主要结合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克拉申输入假说、Swain的输出假设、中介语理论和教师纠错性反馈理论,对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输入和输出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提高高中英语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顺应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输入输出问题
高中英语一般每周开设5节课,在一些外国语学校中每周开设7节。与高中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新教材已相继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就英语学科而言,有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外研社版新课标高中英语,北师大版新课标高中英语等等。教师普遍反映:在笔者所在省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比较适合沿海和大城市英语教育较为发达、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内地三线城市和农村学校来说,该教材结构不够合理、课文生词多、难度较大,对师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要求高,不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另外,该教材也与四川目前的高考有些脱节。为应对高考,许多学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高中一、二年级快速地把高中三年的课程上完,高三则进行复习,一边用汉语讲解语法和高考要点,一边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广泛而大量的考试,力求高考考点无一遗漏。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加上学生人数众多(一般为70~90人/班),教师往往会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授课,教师的讲授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90%的课堂时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因而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赵晓红,1998)。课堂教学语言,除少数重点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重点班外,一般是一半英语、一半汉语。即使是重点中学和外国语学校的重点班,语法以及词与词的辨析等较难的内容,一般也用汉语讲解。此种情况一是因为学生英语理解能力有限,二是教师英语表达能力有限。每个班每周一般有一次英语早读,一次英语晚自习辅导。但即使是早读和晚自习辅导这样本应由学生自己支配,获得有效输入的时间也常常被教师占用来补课、考试或讲解试题答案。至于其他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电影欣赏等,除极少数外国语学校外,几乎为零。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克拉申的理想输入,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要有足够的量的要求显然很难实现;新课标所提倡和要求的任务型教学、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型学习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由于缺乏有意义的语言运用,学习者没有受到推动,没有确实感受到有提高和发展自己目的语的需求,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应付考试便成了学习英语的唯一目的。
一、管理上的衔接
⑴ 加强初中和高中的整合促进教学衔接
初中和高中分设,给教学衔接带来一定障碍。基于这一原因考虑,可打破初中与高中的严格界限,实行初中与高中的整合,即打破初高中的行政界线取消以中考来检验学生的做法,统一协调教学工作的模式,把“六年”看作一个整体,树立为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充分利用不参加中考的有利条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调整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在初中就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表述能力、思维活动能力,把为高中学习打基础作为重要目标。这样必然能提高高中的学习效率,从根源上解决初高中衔接。
⑵ 把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改革高中地理毕业评价方式
要做好初高中衔接,应尽量保证地理教育的持续性,建议在义务教育九年级也开设地理课。改进原有的地理只是在初二会考而不受重视的考试评价方式,将初中地理纳入升学考试,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初中地理,使学生确实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初高中教育分离这一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初高中间的联系,要积极沟通,互通有无。高中地理教师要了解初中教学,掌握学生情况,初中地理教师也要关心高中的教学。
⑶ 教育教研部门应加强培训和教学研究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初高中学校应经常组织教育培训,强化教学衔接思想,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尤其是面对新课标这一新事物,教师更应摒弃旧的传统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培训交流能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在教学中有效的进行教学衔接。同时,教研部门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组织学校进行教学衔接研究,为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不断完善教学实践,将教学衔接落到实处。
二、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衔接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效果。加强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提高自我素质,加强教师教学衔接水平。要实现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具备高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明确衔接知识点,把握学生的特点,确实实现初高中地理课教学的有效衔接。
⑴ 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能否顺利地完成。所以教师必须强化自觉衔接意识,把教育衔接工作当成一个常态的教学任务实施下去,初中教师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熟悉高中教学,尽量完成课标要求,为高中奠定基础;高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学生原有基础、学习和心理状况都要掌握,以便因材施教。
⑵ 通览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
为做到地理衔接教学有效地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所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要了解高初中的课标和教材。要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需要教师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又要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高屋建瓴,在研究初高中课标和教材的变化,调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做好知识衔接,全面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知己知彼”,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讲到哪种程度,学生掌握情况如何,用不用再加深和拓宽,并结合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复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教师应把高中教学所需的初中地理缺失的知识点做出归纳,以便指导初高中教学。例如在初中的地球和地图部分,缺少对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地轴倾斜的角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知识点。
⑶ 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培训时间
初、高中毕业生文化考试以后,6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时间为15天。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分两项: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安排的实用新技术培训,如种植、养殖、家电维修、计算机、财会、缝纫技术、电焊工、家政、餐饮服务等;二是省教育厅综改办编发的《创业知识读本》;三是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知识等。具体培训内容由各校根据学生志愿安排。
三、几点要求
⒈各校要选好创业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力、技术优势,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现身说法、聘请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参观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工作,让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能尽快地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走上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道路,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增长,农民快速致富。
⒉创业教育培训工作由成教中心校牵头,中学负责组织。各中学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毕业班班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培训;中学、小学、成教中心校共同负责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发证。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组织考试,考后要统计成绩。培训期间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⒊创业教育培训工作。今年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面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员培训,主要以法律法规、创业教育、公民道德规范知识等作为培训内容。时间2—3天。
第二阶段:面向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间10—15天。
社会的发展,城市劳动力的稀缺,迫使一些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大规模进入城市大约起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他们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批发与零售等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不可否认这些人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主要从事城市中相对脏、苦、累、险的工作,收入较低,生活清苦又加上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较低,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很弱,属于弱势群体,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一、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现状的特点
(一)以初高中文化的青年为主。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16- 30岁的占到百分之六十多,平均年龄仅有24.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五十,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这表明大部分的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水平。对照国务院研究室对全国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年龄比较轻, 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
(二)劳动力的来源主要以西南部为主。在我市的外来劳动力归属地研究发现,百分之八十多的务工人员来自外省,四川、云南、安徽、河南等省的劳动力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多,而且这个比例在逐年提高。
(三)工作单位和岗位相对不稳定。这些务工人员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平均一个季度到半年换一次工作,工作流动相对较大。
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培训
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是对劳动者进行的从事某种职业有关的技能或知识的教育培训,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竞争能力。职业教育的三个特征, 即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主要涉及到劳动者、雇佣劳动者的企业、对劳动者实施教育培训的机构以及政府的管理部门。这几方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 对职业教育培训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
(一)企业的认识。以我院开展职业培训和再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大多数企业主管部分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的巨大力量,也积极的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岗位培训,但是实际上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说企业请到专门的教师去培训员工,但是员工思想不重视,因此使得培训形同虚设,走形式,过过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的管理体制,没有制定有效的制度来量化培训结果,只有将培训结果反映到工作中,才能体现培训的价值。
(二)员工的认识。务工人员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有70%的人愿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或培训。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 有60%的人接受岗位职业培训是为了提升岗位职业技能, 另有15%的人感到目前不适应所在岗位技能要求而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只有15%的人是为了转岗而学习。也就是说, 85%的人对目前从事的职业是满意的或者是认可的, 还想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以适应这个岗位或更好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但也有一部分人只是为了形式而去参加培训。记得在2012年,去一家化工企业上课,主要是将他们企业的原理及流程知识化,让员工知道他们各自负责的工艺的作用及要求,课程我经过精心准备过,而且去过实地考察过,课程讲的津津有味,可是听课效果很一般。我想主要是他们思想上不重视,觉得自己只要干好自己手头活就好了,危机意识很淡薄。
(三)政府的态度。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应对企业转型、职工素质提高的需要,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学历、技能并抓。政府也为各年龄段的务工人员提供了相应政策鼓励他们去学习,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培训,让有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更多的职业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各级政府对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都很重视,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就业能力、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而且对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发展水平以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市对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工作从总体上做出安排,按照国家创建和谐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为目标, 突出重点, 发挥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协调作用。比如我市进行继续再教育者,可以减免继续教育学费5000元,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再深造的积极性。
三、职业培训的类型
目前社会和社会所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大多数短期培训,当然企业员工接受的教育培训大多数是免费的,这样不仅可以使收入低的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也可以使用工企业获得高水平的劳动力。
(一)职业院校或者技工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正符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学历要求,实行教学实习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国家体制几十年的发展,职业院校或技工学校已形成初中高级培训并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职业培训体系,遍及机械、电子、航空、电力、石油、冶金、铁路、计算机等近30个部门和系统,全国职业或技工院校也多达几百所,这位务工人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培育当代中国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如何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内涵,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本文特从管理哲学方法论角度略述一二,供讨论。
一、求真务实的思想管理方法
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他们是未来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求真务实。
(一)按照性别比例,确定主要培训对象
城镇化的推进给我国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有2.6亿多人,在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这些人从乡村流向城市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传统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有人戏称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年人,农村劳动力严重出现妇孺化现象。因此,我们应急需按照性别比例,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一方面,要吸引一批青壮年男性农民返乡创业,加大农村务农青壮年男性农民的培训力度,培养初高中毕业生一定比例的男性学生成为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后继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一定比例的农村妇女参加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妇女在农业生产中半边天作用。
(二)按照年龄结构,实施分类培训办法
当前我国务农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全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50多岁,年轻人相对较少。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需按三个层次实施分类培训:一是农村务农青年。据调查,务农农民中,18-35岁的占25.3%,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加快,这些务农青年已逐渐向 “职业农民”过渡,亟需有针对性地加以培育。二是农村两后生。我国每年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数在500万左右,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学生。要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免费培训、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等措施,将一部分农村两后生培养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三是返乡农民工。面向年龄18-50岁返乡农民工,发挥他们拥有资金和创业经验的优势,围绕农业新兴岗位,以就业技能为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
(三)按照文化层次,开办不同培训班级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的转变。据调查,目前我国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仍然偏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超过55%,初中文化不足40%,高中文化不足5%,大专以上仅占0.2%。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按照农民不同的文化层次,开办不同培训班级。一是实施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面向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好的技术工种培训,对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二是实施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主要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实用生产技术等知识培训。三是实施农民创业培训。主要对在农村有创业愿望并有创业基础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员,开展创业必备知识和能力培训。
(四)按照产业布局,设定专业培训目标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留在农村务农农民的分工分业呈加快发展趋势。一些农户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逐步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甚至有了家庭农场;一些农民通过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逐步发展成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或者是农业企业家、农村经纪人;还有一部分农民,随着农技服务业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技能服务型人才。我们要要根据农业产业分布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开发特色产业,创办经济实体。从现在农村发展的情况看,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第一是种养大户,包括家庭农场,要有一套扶持的政策,要开展大规模的培训。第二是农民合作社,要引导和扶持其健康发展。第三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要正确发挥其作用。
二、因事制宜的人本管理方法
面临农户的兼业化问题,农民的老龄化问题和农村的空心村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做到因事制宜,实行人本管理。
(一)从人口老龄化实际出发,放宽培训对象的年龄设定限制
中老年农民文化层次偏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对播种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熟悉,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我们要从“人口老龄化”实际出发,放宽培训对象的年龄设定限制,加强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对未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招生对象扩展为20―45岁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打破只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及部分高中生的限制,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二是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通过集中办班等形式开展初等农业技术培训;二是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实行转岗职业技能培训。
(二)从产业空心化的特点出发,狠抓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提升
据一些粮食大省调查,专业化规模经营的水稻亩产水平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100公斤,专业化规模饲养生猪的精料肉比为2.5-2.8∶1,而一般散养农户的精料肉比为3∶1。随着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越来越明显,要重点开展好两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是面向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等内容的系统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新型绿色证书,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获得政府政策扶持的技术资格凭证。另一方面是面向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等技能服务人才,重点开展所从事行业和岗位的职业技能系统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进行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作为其聘用上岗的资格凭证。
(三)从信息碎片化的现状出发,增强培训对象的知识整合能力
针对农村劳动力信息比较闭塞,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传播速度较慢的现状,面向农民开展学历教育,是解决部分农业院校毕业生学农不爱农、不务农问题的长远之策。目前,每年农科专业招生人数接近20万,但毕业能够到农业生产一线服务的人员比例很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从两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一方面,要制定特殊招生政策,明确农业院校的培养任务,因地制宜确定招生考试要求,补充出台农民参加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吸引政策;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模式,农民学历教育的专业要以种植、畜牧、水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类型划分,通过脱产学习、函授、送教下乡、远程教育等形式,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切实提高农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培育一批“知识型”新型农民。
(四)从经济边缘化的趋势出发,激发培训对象的励志求知精神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经济越来越被边缘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激发新型农民的励志求知精神。一是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提出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及退出机制。二是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成为专业种养大户。大学生“村官”对新技术拥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对新市场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在农村就业创业,会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三是把家庭农场主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鼓励家庭农场主的子女就读涉农专业,对他们实行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
三、精巧管用的战术管理方法
2012年8月,农业部在全国100个县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采用精巧管用的战术管理方法。
(一)与推广农业科技相结合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普遍推广。一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发挥科技推广前沿阵地的作用,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农民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二要开展普及性培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通过进行田间培训、入户指导,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及时送进千家万户。三要实施“送教下乡”活动。“送教下乡”变农民“进城上学”为“家门口上学”,让农民学习种养技术。四要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整合当地现有农民培训资源,聘请涉农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致富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使农民培训人才资源得到最大优化共享。
(二)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发展现代农业,一要依法保障承包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二要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三要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职业化。第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第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而农民是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发展现代农业;第三,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三)与强化政府责任相结合
目前,一些地方把农民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培养效果不明显。抓紧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机制,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感十分必要。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如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要求到2020年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达到35%。当前,应该借鉴和推广江苏等地的成功经验,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政府的综合考核。一要制定规划、出台政策、统筹资源、分解培训任务;二要加强经费投入,落实培训资金,提供物质保障;三要配置农业生产经营必备的培训设施,配套完善生产体系;四要加强培训管理,优化培育环境,开通现代农业投资创业绿色通道;五要加强督查,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二是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去年,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为3870万元。但是按全省710万农村劳动力计算,人均年培训费用为5.45元,仅相当于每年政府为每一位农村劳动力免费赠送一本科普书。
三是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严重缺乏。长期以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并没有被真正地重视起来,纳入重要日程,同经济工作一样同步推进。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没有得到与城市职工同等公平的待遇。目前,还没有有关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施的地方法规,把培训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在资金投入上,绝大多数市、县没有把农民科技培训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投入无固定渠道和保障;在政策制定上,较少出台鼓励和支持科教单位参与农民科技培训、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性的政策措施。
今后,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我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科技培训要以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主旋律,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和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推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把农民教育培训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农民教育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培养大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可以说,农民素质是否真正得到提高,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议省里成立专门的农民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省长挂帅,主管副书记和副省长任副组长,农业、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在人大、政协的重视和支持下,把农民教育列为新时期重点工作、硬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迅速、科学、可持续地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回顾年,是学校收获颇丰的一年。学校硬件环境的改善,人员思想的相对稳定,经营状况的进一步好转,看到这些明显的进步,使我对学校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同时对各位同事寄予厚望,希望年大家能够团结的更加紧密,人人发挥自己更大的作用,为外语,为我们的团队集体,为个人的事业理想,一起奋斗,努力。
总结年工作,有以下几点:
一、宣传力度到位,学校品牌知名度提高,成为许昌家喻户晓的外语教育机构。
年我们的广告投放量是25万元,在各个高中大学校园,以及公交候车厅,包括广场,火车站,做了户外广告,引发各种宣传册几万份,许昌各大网络平台,通过图片链接以及友情链接,花了不少钱,也取得了相应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引进网络营销人才,开设了富有创意的纯电子商务招生模式。我们成功的总结了以前全面撒网的业务方式,逐步转向正规的,富有创意和纯电子商务的招生模式。(有位电子商务高人说过:未来十年,如果企业没有实现电子商务,他将无商可务)通过我们咨询人员的耐心记录数据,我们明确了我们的招生业务的模式的合作平台或者公司。确定了依照网络推广为主的的业务方向。当然未来要以更丰富的方式,通过策划或者某些优势,让人对外语的网络形象上更加得体,可信。
目前,学校经过两年的运营,已成为许昌知名度较高的一家外语教育机构,并在社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二、经营状况好转,学校财务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一、目标要求
加大力度持续开展农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农村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2020年度我县下达农业技能培训任务300人。
二、工作任务
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理念,遵循农民需求,遵循客观规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业技能提升培训。
(一)明确重点培训对象。
遴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农民工等。
另结合本地扶贫产业遴选部分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培训。
(二)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我县按照“县级申报、设区市审批、省级备案”的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了3家培训机构(XX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XX县智睿职业培训学校和XX县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协会),并录入机构库。经局党委会研究决定2020年农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由XX县智睿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并签订培训合同,按方案和合同要求严格实施培训。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师资和教材建设,培训教师原则上从师资库中遴选,及时将生产能手、管理精英、经营能人、专家学者等补充入师资库;及时将优质的区域教材录入教材库。
(三)按需实施精准培训。
遵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推广围绕产业周期的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参观考察等分段式培训模式。灵活运用“田间地头式”、“头脑风暴式”、“点单式”、“互动式”、“拓展式”、“模拟实战式”等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培训有效性。培训累计时间≥60学时(含跟踪服务10学时,每课时40分钟,约8天),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为1:1-1:2,每班人数60人左右。培训于合同签订之日开始开展,202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四)合理使用培育资金。
要按照经费标准合理用好项目资金。培训补助标准具体为:1500元/人,全县共45万元。
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的全过程支出。培训经费补助标准的90%用于教育培训,由承担培训的培育机构按规定列支;10%用于认定管理、跟踪服务等,由县农业农村局按规定统筹使用。主要支出范围包括:
1.教材支出,主要指文字教材、教辅资料和声像教材等方面支出。
2.师资支出,主要指用于授课教师(含实训指导教师和班级辅导员)的课时费、课件制作费、交通费、食宿费(或误餐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3.学员及工作人员支出,主要指用于学员及工作人员培训组织、食宿、交通、实习、参观交流、学习用品、实训材料(耗材)费、考试考核等方面支出。
4.信息化支出,主要指用于在线教育培训、在线信息技术支持及信息器材购置等方面支出。
5.其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培训对象遴选、场租、宣传、档案整理、资料印刷、跟踪服务及认定管理等方面相关支出。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刻认识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体局、蜜桔产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审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县实施方案制定本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要求、资金使用、进度安排,完善保障措施、监督考核等运行机制,保障培训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
(二)严格资金监管。
要加强资金使用和管理,坚持“钱随事走”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禁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培训资金,确保财政补助资金足额用于农民培训。培训教师授课费按财政部门规定发放,采取预拨制(不高于总培训费的40%)和报账制相结合方式,及时足额拨付补助资金到培训机构。
(三)强化督导考核。
坚持以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为指导,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劳动者的需求出发,从2011年开始,利用3—5年时间,大力开展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让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得到一次以上培训、掌握一门以上技术,让有技术基础劳动者的技能得到提升,让有创业愿望的人才激发创业潜能和提升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逐步缓解我县劳动力就业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使广大劳动者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培训对象和范围
全县城乡劳动力包括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和老板、返乡创业农民工、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事业单位业务人员及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等。
三、培训资金来源、使用和监管
1、资金来源:上级财政下拨到县劳动就业、县农业、县农业开发办、县老建办、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残联等部门的培训专项资金,上级财政下拨给县职业中学的学生补贴资金及县财政配套资金和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经费。
2、资金使用:所有培训资金实行捆绑使用,由县职业教育培训办公室(以下简称县职教办公室)统一调配,资金重点用于我县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3、资金监管:资金使用由县财政局全程监管。
四、组织实施
1、制定培训规划。根据职责分工,县人事劳动部门负责工业园区企业定向培训(金蓝领工程)、创业培训、服务行业培训和事业单位专业培训,县农业、农业开发办、老建办等部门负责农村实用技术、良种良法、农业开发等人才培训,县残联负责开展残疾人培训。各项目实施部门根据上级分配的任务数和全县劳动力培训需求制定本部门的培训年度计划,报县职教办公室审核,并经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审定后,由县职教办公室统一协调和安排实施。县职教办公室要及时制定我县五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报县政府审批。
2、确定培训机构。由县劳动就业局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赣中农村人才市场培训机构、县农业局阳光工程培训机构,县职业中学、县创业学校和经批准的其它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县职教办公室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也要向社会培训专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学师资、实训设备等信息,为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参训提供便利。
3、组织培训生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培训生源组织力度,利用农闲时期,根据劳动力培训愿望,及时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利用企业职工休假时间,组织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利用初高中毕业等待升学或就业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县职业中学组织的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结合我县六大产业用工需求,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对有创业需求的人员,及时组织参加SYB和SIYB创业培训;对需要提升素质的企业老板,组织参加能力提升培训。除事业单位人员专业培训要交纳费用外,其他人员一律免费培训,并发放一定的误工补贴。
4、选聘培训教师。根据培训专业不同,分别从县职业中学、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上级有关培训机构以及各层面领导中选聘教师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
5、实施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培训时间、地点固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探索实施订单培训、校企联合、企业实训、定向式培训或储备式培训,使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主要包括就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包括良种良法培训、农业人才开发)培训。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准备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职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结合我县六大产业用工需求,对即将在县内企业上岗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或培训储备一批产业工人,为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创业培训主要是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人员开展的提升创业技能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是依托我县职业中学,对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展6至12个月的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业产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社会事业管理、农产品加工以及农村妇女能手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法律法规、企业道德和文化、县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安全生产知识、务工常识、社交礼仪、专业理论知识和产业实践操作技能等。县职教办公室要组织人员结合政策法规、县情及人力资源培训要求编写培训教案讲义和教材。
五、监督管理
1、培训申请。培训机构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和企业用工需求,提出开班申请,开班申请包括培训对象、培训人数、培训目标、培训工种、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课程安排、授课教师、使用教材等内容,并报县职教办公室审批后方可开班培训。
2、监督检查。县职教办公室收到开班申请后,严格按有关要求审核,符合培训要求的下达培训开班通知书,造册登记培训名单。县职教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培训监督检查职责,做到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培训机构培训情况,全程监督其办班的真实性、效用性,并形成培训检查报告。
3、考核验收。培训结束后,县职教办公室根据培训机构办班情况、参训合格人员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情况、就业单位按月发放的工资表等认定办班培训效果,并出具培训验收报告。同时,对培训学员颁发岗位技能证书。
4、资金拨付。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培训机构及时向县职教办公室提出培训资金拨付申请(一并提交培训项目实施部门所要求上报的各种材料),并经县职教办公室审核、县财政局复核后,拨付培训补贴资金。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培训,对相关培训机构不予拨付培训补贴资金。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财政、人事劳动和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人劳社保局、县农业局、县农业开发办、县老建办、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县经贸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残联、县职业中学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就业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县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职业中学。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县劳动就业局局长和县职业中学校长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验收等工作。
近年来,单县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扎实推进,培养了大批农机管理、农机驾驶操作和农机维修人员,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至2012年底,全县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近2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230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9500人次,培训农机操作、维修人员8600人次。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农机技术培训的现状
单县地处中原腹地,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人口123.4万,辖22个乡镇办事处,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浮龙湖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26元。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20627台、联合收获机2620台、农用运输车8余万辆。长期以来,单县农机培训主要承担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员的培训,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承担着全县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单县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主要以县农机校为主,为财政差额补贴的事业单位。现有教职工20名、其中教员5名、教练员3名。人均月工资1806元。现有教学、办公建筑面积890平方米,教练车及配套农机具(包括拖拉机、播种机、各种犁)10台(套),2000平方米的教练场地,办公用房355平方米,学员宿舍120平方米,教学设备(示教板、模型等)22件。
从现有的农机化从业人员队伍情况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驾驶员、农机维修人员占有较大比重,年龄以20-40岁居多,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仅为初高中毕业。
2.农机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培训生源减少是主要问题
《道路交通法》出台后,原来由农机部门受托管理的农用运输车、三轮车交由交警部门管理,农机部门没有管理权、培训权。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来说生源严重不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制约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2农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
相当一部分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在购置农机后,认为自己只从事农田作业,不上道路,季节性强,机具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不办理驾驶执照。有的在农忙季节,无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或违章载人,或人货混载,无牌无证行驶,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3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县农机校属事业单位,经费预算属70%差额拨款,县财政不拨办公事业经费。又取消收取培训费,农机教育培训无力。多年来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挂图等,严重制约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2.4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继续教育机会较少,没有充足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和学习再提高。不能及时更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影响了教师安心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不愿继续从事教学工作,看不到教学培训工作的美好前景。
上述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农机培训工作的进行,影响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机培训教育工作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克服矛盾,解决问题,就必须逐一予以解决。
3.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新的形势对农机培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意识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农机培训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3.1提高服务大农业的意识
一是农机培训教育部门要树立坚定的为大农业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信念,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这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二是要明确认识农机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先进实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以及安全驾驶操作知识,只有通过组织广大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进行学习培训,才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成为农村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清醒地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培训的必然联系。加强对机手的专业教育培训,他们就会懂得必要的机械常识,就能掌握娴熟的驾驶操作技术,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就会增强,安全意识就会增强,就会避免事故的发生,从源头上起到预防作用,就会为农机安全生产,为农村的稳定做出贡献。
3.2农机化学校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资源,开展农机行业技术工人技能培训,合格后颁发农业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务输出部门中介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务合同,使他们逐步走上致富新路。二是连接企业和农民,提供信息中介。农机教育培训机构与农机户及农机用户有着密切联系。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向广大农民推荐先进实用的农机产品,而企业也恰恰需要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宣传平台。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完全可以连接企业和农民,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做到企业、农民、培训机构利益共赢。
3.3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培训水平
一是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其贴近社会,跟上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采用现代化电教学,重视直观教学。另外,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同时要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二是注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培训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来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成为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优秀人才。三是改善办学条件。主动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学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支持农机培训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促进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3.4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依托,扩大农机培训人数
近几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民心,农民购机积极性日趋高涨,农机户数量与日俱增。但是新机手水平低、技术差、经验少、事故率高。这为农机培训提供了机遇,就要求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紧紧跟上,加强对这部分新生力量的技术培训,使之以高水平、高素质为农业生产服务。
2012年底,笔者深入陕西省农村、建筑工地进行实地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方式为访谈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2份。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要求,剔除掉不合格及不完善的信息后,得到有效样本245份,有效率为93.5%。从样本的性别结构看,在外出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占62.9%,女性为37.1%,男性人数高于女性。从样本的年龄结构看,16~22岁的人数占20.8%,23~28岁占38.8%,29~32岁占40.4%,根据经验判断,29~32岁的群体基本已经成家,有一定的求职和工作经历。调查样本的整体教育水平情况如下:小学及以下人数占9.8%,初中文化水平占54.3%,高中及以上者占35.9%,该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高中以上青年农民工的比例为36.4%)0.5个百分点。被调查人群中,接受过一次培训的人数占比37.1%,接受过两次及以上的共占32.7%,从未受过培训的占30.2%。这说明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基础文化素质比较低,缺少专业技能培训。在性别、年龄、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等因素中,哪些会是影响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和障碍呢?下面以陕西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的影响因素
(一)指标设计及方法选择本文用职业变动次数直接描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转换率,分别考察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培训次数等与职业变动次数的关系。由于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为属性变量,所以运用非参数统计中的交叉列联表来分析。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出这两个因素之间有无关联性。但是要想知道属性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强弱程度,仅仅靠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借助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率的影响因素运用交叉列联表对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技术培训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发现:1.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与工作变动次数的关系不显著。根据列联表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性别等三个变量的渐进相伴概率(双侧)值均大于0.05,说明性别、年龄、户籍所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2.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次数与工作变动次数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列联表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次数的渐进相伴概率(双侧)值均小于0.05,说明受教育程度、培训次数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基于Logistic模型的量化分析为了进一步说明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等因素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此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深入分析。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可知,职业转换与受教育程度以及培训次数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将这两个变量引入到Logistic模型作为影响职业转换的因素。本文选取职业转换为因变量,这一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职业转换编码为1,否为0。自变量也转化为虚拟变量(如表2),根据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可得Logistic回归方程为:上式中D1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高中,D2指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M1指受培训次数为1次,M2指受培训次数为2次,M3指受培训次数为3或4次。1.初中、高中受教育程度对职业转换概率有显著影响,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对职业转换影响不显著。初中或者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职业转换的机率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几率比例的对数是3.49,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农民工职业转换的机率与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几率比例的对数是2.637。可见,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农民工职业流转机率最小,初中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职业转换的机率最高,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职业转换的可能性是先增加再减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得较高职业地位的机会越多,其就业层次也就比较高,故其职业转换率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就业层次也就比较低,故其职业转换率比较高。这一结果可以用市场筛选信号理论、市场分割理论、人力资本等理论来解释。根据市场筛选信号理论,劳动力市场主要以受教育程度、学历等人力资本因素为就业“信号”,选拔和挑选人才。学历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者,其获得较高职位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进入较高职业地位的机会就越少。从调查数据看,陕西省农民工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制造业、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其实也就是说他们主要集中于次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不论是从工作条件还是工资福利都不如主要劳动力市场,因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有较强烈的职业转换和流动意愿,总是希望在一次次的求职中能找到更体面、收入更高的职位。所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流动性较强,缺乏稳定性。人力资本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劳动生产率越高。对企业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的人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所以企业更愿意留住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冲击。2.受培训次数2次对职业转换有显著的影响,而1次、3次或4次对职业转换影响不显著。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农民工受培训次数与职业转换概率并没有显示出完全的线性相关关系,而是先增加后减少,呈现出“倒V”型趋势,并在“受培训次数2次”的地方出现了拐点。数据显示,受培训2次的职业转换概率是没有接受培训的1.148倍。此结论仍然需要用人力资本和“干中学”理论去解释。初高中毕业的农民工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虽然偶尔接受过1次培训,但是仍然不能胜任新的岗位或更高职位;随着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再次培训将会很快提高受训者的工作技能。然而,当农民工的受训机会增加至3~4次或者更多时,说明他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在不断提高。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但使受训者在职场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可能带来工作岗位或职业层次的提升、工作条件的改善和工资水平提高等多种机会。这种情形下,受训者离职或更换工种的可能性下降了。因此,更多的培训次数反而降低了农民工职业流动的概率。频繁的职业转化率对企业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企业可能会降低对通用型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转而增加企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提高企业独有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频繁的职业转换,给优秀企业提供了较多的具有实际经验的熟练劳动力,又减少了优秀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而那些规模不大的小企业,成了初入职场的劳动力的首选,最终成为优秀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