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创业创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创业融资模式;现状;创新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融资模式现状
近年来,国家政府接连颁布一系列政策,来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社会经验的不足,加上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撑,使得大学生创业程度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来说,现阶段大学生的创业融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资金大多来源于父母和部分银行信贷资金以及风险投资等。总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政府财政专项资金。
目前,国家正式批准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规定要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投资项目给予无偿资助。其中规定,无偿资助的金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同时,中央银行向各地方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对有需要的创业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款额一般在两万元,期限为两年。再者,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财政情况,将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大学生创业基金的筹集,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
2.商业性融资渠道。
银行贷款是目前大学生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只要大学生能够提供符合条件的质押物或担保人等即可申请一定量的银行贷款,满足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对小额流动资金的需求。其次,民间借贷也是较普遍的一种模式,大学生主要从一些小额投资公司获取短期资金,虽然利率较高,但手续方便,也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二、大学生创业融资存在问题
1.国家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位。
虽然国家大力鼓励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但由于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和经验不足,国家颁布的某些政策法规往往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对于具体事项的操作,法规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没有一个确定的范围规定多少金额的项目可以发放投资以及投资周期等等。
2.投资体制不发达。
近些年来,我国的投资事业已经有较深入的发展,但在规模和推行程度上来讲,与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行业还有实质上的差距。属于我国自主的风险投资公司较少,大多以中外合资或者外资机构为主,影响了我国自主投资模式的成熟度,制约了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发展。
3.大学生自身问题。
融资模式是外在的问题,而大学生的自身水平是内在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以往有所下降。部分学生在家庭观念的影响下,个性大都独立,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同时,对于未深入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经验的缺乏也是致命的因素。他们没有养成市场调研的严谨习惯,却进行盲目理想的选择判断,这些自身素质上的不足,也是降低融资青睐的重要因素。
三、融资模式创新建议
1.扩展亲情融资。
顾名思义,亲情融资即是由亲戚或好友出资的融资模式。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够较快地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基金,并且因其金额不高,投资风险较小,大学生的筹资成本也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下的融资,对被投资者的心理压力有比较高的要求。由此,亲情融资虽然方便简单,但是也要投资者很好地把握整体风险。
2.弘扬建设高校创业基金。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基础落脚点,也是大学生最有利的支持者,同时对大学生创业信心起到一定的巩固作用。目前来看,应要求鼓励更多的高校设立在校创业基金,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投资创业。高校也应专门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基金的走向负责。另一方面,高校凭借其独有的校友资源,对经费的开支也有较大的支持。对于大学生来说,得到学校的创业基金资助也比较方便有利,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鼓励和支撑作用。
3.呼吁传导“天使基金”
天使基金投资是由社会投资人员或者非正式的投资机构对于还未发展的小型项目进行的前期投资。这样看来,也是大学生创新融资模式不可或缺的一种。因为天使投资的操作程序相对简单,而其对于被投资人的门槛要求也比较低。我们知道,许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经常会遇到资金匮乏的难题。这就需要呼吁更多的民间投资者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信和信心,充分相信被投资者的能力。久而久之,在这种融资模式的大量推广下,大学生创业才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4.合理倡导“合伙融资”。
“合伙融资”是本着“同甘共苦”的原则,直接吸收社会个人投资者或者某些私营企业的一种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的发展,有利于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可以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有不俗的效应。“合伙融资”模式的成熟,对于推动大学生合作经营理念的发展也有一定作用,巩固彼此的合作融资基础。合伙人要控制好风险与收益,把握好投资的额度。保证合伙人之间的和谐团结,是这种模式大力倡导的基础。
5.完善小额贷款的担保体系。
小额贷款制度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担保物或者担保人的问题。对此应该扩大小额贷款担保物的接受范围,使更多大学生能符合条件。还可以采用新的担保物的方式。
6.贯彻落实政府的创业基金政策。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分配的创业基金走向有清楚的把握。同时要呼吁更多的投资机构,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融资筹备中来。将政府弘扬的创业基金政策落实到位,是社会每个投资者及团体的义务要求。目前,大学生创业基金的规模不是很大,范围广度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只有政府层面上的操作落实到位,大学生的创业基金政策的完善才会有实质性进展。结语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重要,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投资的引导,倡导使用更科学完善的融资方式,这样才能发挥自主创业对国家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79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大,且增幅逐年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这一问题已被专家们称进入30年来最艰难时期。在这种严峻形势下,2010年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四项措施之一,并辅以多种扶持政策及优惠政策。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层出不穷,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适时地对这些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文对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并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2 数据描述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问卷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基本情况的问题,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及其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基本情况;另一部分则是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的15道五分量表中的题目,也是问卷的核心部分。下面将首先对基本情况部分的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生26人,女生69人,男女生比例约为1∶2.65,这主要是受北京林业大学女学生多于男学生的影响,并且该比例也基本符合本校的男女生比例。被调查者中有45人参加过创新创业竞赛,占调查人数的4737%;未参加过的有50人,占调查人数的52.63%。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的专业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被调查的经管类专业的52人中,参加过的有34人,所占比例为65.38%;而被调查的非经管类专业的43人中,参加过的有11人,比例仅为2558%。由此可见,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比例要低于经管类专业学生,但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很多是技术人员,会具有一定的创业优势,所以也应增加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机会并促进他们的参与。另外,在被调查者中有52人表示“考虑过创业但还没有具体计划”,比例高达54.7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的必要性。
3 数据分析
在前面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下面将针对核心的15道量表题目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3.1 聚类分析
在这15道题目中,涉及到了创新创业竞赛可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影响的多个方面,题目内容的涉及面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但这些题目又都可以体现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各题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希望借助于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这15道题目进行聚类分析,以便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更为系统地研究。
根据SPSS聚类分析的冰柱图结果显示,可以将其分为4类。其中第1类包括第1、2、3道题目,涉及到了对了解创业、理性选择创业以及了解国家创业政策三个方面的影响,可以将这类影响归纳为对创业及创业环境的认识。第2类包括第4、5、6道题目,涉及到了对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及应对挫折能力三方面的影响,可以将这类影响归纳为对创业精神的影响。第3类包括第7、8、9、10道题目,涉及到了对积累创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四个方面的影响,可以将这类影响归纳为对创业能力的影响。第4类包括第11-15道题目,涉及到了在把握创业时机、了解市场、认识商业风险、接触企业家、作品实践价值这五个方面的影响,可以将这类影响归纳对创业实践的影响。所以创新创业竞赛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可以体现在4个方面,即认识创业及创业环境、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实践。
3.2 信度检验
内部一致信度是反映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一致性的信度指标,美国心理学家克朗巴哈提出的克朗巴哈α系数是常用的一种信度估计方法,可以反映测验项目的一致性程度和内部结构的良好性。所以下面运用SPSS13.0对这15道题目整体及聚类得出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α系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整体的α系数为0.918,表明此部分问卷的信度较为理想;而对四个影响方面检验所得的α系数也均分布在0.777-0.856之间,信度都较高。
3.3 因子分析
下面借助因子分析工具,对四个影响方面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并得出相应因子方程,由此将多个实测变量的数值转换为四个综合数值并进行比较分析。
3.3.1 认识创业及创业环境
首先对认识创业及创业环境方面包含的3个题目进行KMO检验,其KMO的值为0.677,可以接受其进行因子分析。接下来在总方差解释的结果中显示,可以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1个,而该因子可以解释全部变量的69.239%的信息。之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认识创业及创业环境方面包含的了解创业、理性选择创业及了解国家创业政策这三个方面的系数分别为0418、0409和0.373,进而写出方程为认识创业及创业环境=0.418×了解创业+0409×理性选择创业+0373×了解国家创业政策。根据量表的设置,1表示对某说法很不赞同,而5表示非常赞同,由1到5程度依次递进。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了解创业、理性选择创业、了解国家创业政策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1、3.23和3.24,认识创业及创业环境的总得分约为3.996。
3.3.2 创业精神
首先对创业精神方面包含的3个题目进行KMO检验,其KMO值为0.725,可以接受其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总方差解释结果显示,可以提取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而该因子可以解释全部的三个变量的77.721%的信息。之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得到创业精神方面包含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及应对挫折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系数分别为0.367、0384和0383,进而写出方程为创业精神=0.367×创新意识+0384×责任意识+0383×应对挫折能力。根据这三道题目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及应对挫折能力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43、3.57和3.49,进而算出创业精神的总得分约为3.972。
3.3.3 创业能力
首先对创业能力包含的4个题目进行KMO检验,其KMO的值为0.754,说明可以接受其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总方差解释结果来看,可以提取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该因子可以解释创业能力对应的四道题目所包含的全部信息的69.004%。此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我们可以得到创业能力方面所对应的积累创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系数分别为0.271、0.312、0.320和0.299,进而写出方程为创业能力=0.271×积累创业知识+0312×交流沟通能力+0320×实践能力+0299×团队合作能力。根据这四道题目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积累创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69、3.95、3.96和3.73,进而算出创业能力的总得分约为4.614。
3.3.4 创业实践
首先对创业实践包含的5个题目进行KMO检验,其KMO的值为0.768,说明可以接受其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总方差解释结果来看,可以提取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该因子可以解释创业实践对应的五道题目所包含的全部信息的63.492%。此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我们可以得到创业实践方面所对应的把握创业时机、了解市场、认识商业风险、接触企业家和作品实践价值的系数分别为0.266、0.228、0.248、0.254和0.256,进而写出方程为创业实践=0.266×把握创业时机+0.228×了解市场+0.248×认识商业风险+0.254×接触企业家+0.256×作品实践价值。根据这五道题目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把握创业时机、了解市场、认识商业风险、接触企业家和作品实践价值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02、3.22、3.18、3.03和3.19,进而算出创业实践的总得分约为3.913。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认识创业及创业环境、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实践四方面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创业竞赛在这四个方面均可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最大,并且与另外三个方面的差距也较大;其次分别为创业及创业环境、创业精神、创业实践,在创业实践方面的作用是四个方面中最小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创新创业竞赛存在的部分问题。比如比赛过程与实际创业有差距;由于学生不了解创业、不了解社会,往往只是依书本知识闭门造车,这也使得计划书存在远离实际、理想化、缺乏条理性、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使创新创业竞赛成果的实践性大打折扣。另外,企业对参与竞赛的态度也较为冷漠;评审委员中多为大学校长或教授,而缺少企业及社会人士,这也使得创业团队与企业人士的交流机会稀少,使创新创业竞赛成果的实践成为较大问题。所以为使创新创业竞赛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就业的初衷与作用,应努力搭建连接竞赛与实际的桥梁,增加参赛学生提供与企业家接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实际的了解创业。同时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创业教育的建设,既能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同时也要与创新创业竞赛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
一、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资助产学合作与学生创业
《世界教育信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潮流,请问韩国政府对学生创业有哪些支持?
金显矗汉国政府为推动大学支持学生创业所实施的关键政策之一是由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orea,NRF)建立的评估与支持系统。NRF邀请大学加入LINC(Leaders in Industry-universit),Cooperation)项目,并对申请该项目的大学进行评估,被选中的大学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评估每年进行一次,如果一所大学的表现在当年评估中被认可,那么第二年将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项政策推动很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
二、韩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与容错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韩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在您看来,其有何特点和优势?
金显矗涸诖笱У拇匆到逃,我们通常有三个阶段。第一,我们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设关于创业的公开讲座。第二,我们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共同创业。学生们在团队中讨论、发展他们的商业项目。项目既可以是一个新的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第三,学生在毕业前开始创业,教授和专家参与整个创业过程的管理,从而为学生提供帮助。
韩国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一旦目标确立,就将所有资源投入进去。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此外,韩国的每所大学都会建立一个基于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教育体系。韩国创业教育的优势之一在于其是一个容错的体系,该体系得到政府的资助。很多企业家都遭遇过创业失败,这使其及其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摆脱困境。我们给学生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因此即使他们失败了,也不至于破产。这便是韩国创业教育的容错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韩国群山大学建有创业教育中心,请问其是如何帮助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业人才培养的?
金显矗何颐悄壳爸铝τ谂嘌创业人才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习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将于2017年创建创业学部,其将为学生开设技术领域的讲座,如信息通信技术、食品工程、基础化学技术等,希望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此举旨在将学生培养为企业家的同时,使其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宏观知识体系。
三、政产学合作促进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大学生创业离不开产业界的扶持,您担任韩国生产力协会的会长。同时是现代汽车集团的顾问,可否介绍下韩国产政学合作,特别是产业界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的?
金显矗汉国大学习惯于给予学生理论导向型的指导,因为毕竟教授们是理论专家。但是,创造性来自于理论和技术的结合。为促进产业、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我们必须将教授的角色转变为实用知识的专家。
中央与地方政府已经将补贴给企业的研发资金发给与其合作的大学,行业协会和综合性大企业也将其研发资金投给大学。希望获得研究资金的教授需要将其研究领域拓宽到基于实践的项目,这可以促进教授的转型。他们将资金应用于研究和学生的培养。我们还有一个项目叫做“顶点设计”(Capstone Design),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综合项目才能顺利毕业。学生的毕业资格由原先的毕业论文变为“顶点设计”项目,其中一些是企业的项目。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他们将会成为使企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正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在您看来,未来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有哪些关键点?
金显矗赫府应该优先考虑推行那些能使制造业繁荣发展的政策。创新常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已经走过了大规模生产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适时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口号。在当下的阶段,中国制造业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在世界领先企业中学习管理技能的人才。为了培养这类人才,工程学院应该教授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六西格玛(6-Sigma),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也应该学习标杆分析法(Benchmarking)。
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例如,我们的群山先进技术创新中心(Kunsan Advance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就是一个专业认证机构。当汽车/机器零部件公司希望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零部件,就需要获得质量认证,包括其产品的耐久性、可靠性等。他们需要通过这个中心得到认证,因为原始设备制造商需要第三方的证书。这也表明,大学需要培养测试评估方面的人才。
四、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跟中国高校有哪些互动与交流,特别是在创业教育方面?
金显矗褐谒周知,很多企业家没能取得成功。我们应该问学生为什么想成为一名企业家,因为创业意味着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在我看来,创业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如果一些人认为他们的经商目的是结识更多的朋友,那么即便有一天他遭遇了失败,只要想到在这个过程中交到了朋友,那么至少还是快乐的。在大学里,学生最应该学到的是结交可以共同合作的朋友。对于高校,合作与交流也同样重要。
我们与温州大学共同创建了一个全球创业营,分别在温州大学和群山大学举办为期一周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在活动期间,学生可以结交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大约有30名来自两所大学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再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共同设计他们的商业模型。我知道他们并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功创办一家公司,活动的重点在于让他们在这段时间里先成为好朋友。这种尝试确实奏效了,因为其中一个组在今年秋天就要启动他们的商业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I标识码:A
面对着就业压力巨大的形势,学校和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帮助大学生走出创业困境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但这项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害。完成这一任务不仅可以极大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而且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1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作用
1.1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2014、2015年我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99万、727万、749万,而在2016年竟达到了756万人。大学生人数正在逐年递增,面对这样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开始犯愁了。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做出了许多措施,例如,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表示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减免三年税收政策。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优良的便利条件。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以有效的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
1.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的传统自主创业模式大多是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进行创业和发展,而大学生自主创业则是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大学生的优秀知识储备,利用自身的创新型精神来进行自主创业。众所周知,我国许多不可再生能源都已接近枯竭,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转变产业结构,使用创新型技术,发展自身创意,进行知识创业。大学生利用自身科学知识发展知识创业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困境
2.1创业专业性人才紧缺,创业成功率低
(1)虽然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人数随着国家和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人数正在逐年增加,但是创业总体成果并不理想。首先,学校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有,而且已经开始实施,但是仍然处于应付的状态,对大学生创业课程开设较少,导致人才紧缺。需要学校大力在校园推进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2)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过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中山市目前大学生已经开始创业的有4%,但是创业成功的却少之又少,只有1%。导致这一情况的发生原因很多,除了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还不够完善之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知识传授仍仅局限于课本,而缺少了最重要的实践,导致大学生创业缺乏实践经验,创业成功率低。
2.2政府提供的创业资金较低,创业环境有待优化
虽然目前政府已经开始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但是政府为大学生们提供的资金依然较低,而且效率不高,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家庭大多为普通工薪家庭,在生活压力下有多少钱能够拿出为孩子提供创业资金,而政府提供的资金又较少,用来创业根本不足,导致大学生大多都打消了创业的念头。目前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生存能力依然较低。
3如何利用制度创新使大学生走出创业困境
如何解决大学生目前的创业困境,本出了如下几点分析:
3.1创新高校创业教学制度
大学生创业,不能仅仅只是靠嘴上功夫,还需要进行专业的知识指导和行为实践。这就需要高校进行配合,真正把大学生创业当成一门必修的学科,当成一种教育工程。创建系统化的创业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型创业制度体系。例如,高校应当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进行不同的创业专业性指导,为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培养对口型创业专业型人才。
3.2创新市场体制制度,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效率
大学生创业出现困境,很大一部分是资金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融资条件,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信心。首先,提高大学生融资意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具有融资意识,高校需要开设融资教育课堂,让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融资知识储备;其次,政府需要为大学生增加创业的资本。政府所提供的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资本的主要来源,失去了资金援助,大学生创业则会困难无比,政府需要继续增加创业的资金与数量;最后,可以引入民间资本。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数量众多,如果仅靠国家的资金扶持恐怕难以为继,因此,需要引入民间资本,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建立政府、民间、银行三资本共存的新型大学生创业体系。
3.3完善大学生创业合作体系
马云曾说过:“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盈利模式。”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高校需要推动大学生创业与高校合作,促进双边发展,努力实现共赢。完善大学生创业合作体系,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创新,加快经济发展。
4总结
马云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大学生创业不仅要具备必要的创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独到的做人原则,这样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目前虽然面临着一些困境,但随着制度的创新,体系的创新,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将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为了促进我校积极探索和构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提高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和职业发展的竞争力,学校制定了《白城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作方案》,白师院字﹝2012﹞130号,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项活动的开展,为学生配备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反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意义
1、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营造高校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会提高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一种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信心,有效地营造大学生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为推动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做出了贡献。
2、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创业最根本的就是在创业之初就要充分认准和把握自己创业领域的市场饱和度、市场动向和社会环境,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又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的使风险最小化。在创业项目的实训中,学生真实的体验如何创业,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如何组建团队,如何设定目标与执行,如何制定营销策略与销售产品,如何谈判,如何吸引投资,如何控制成本与获取利润等等。
3、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学生行业危机意识
在实施创业项目过程中要预测当前行业状况的走向和可能导致的危机,创业者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并对潜在的危机做出相应的预警才能够真正独立于竞争的大环境中不败。创业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思维高度,通过这种高度的思维,创业者可以通过各种以实际为基础的动向来变换自己的策略,并对区域同行业者经营动态的整合分析,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形成对自己一个较为合乎实际的优势规划,使自己始终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原则
1、自主创新创业。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学习创业者案例,从那些功败垂成或失败的创业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经验教训。
2、浓厚兴趣驱动
参与创业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3、创业实施过程
在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创业需要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思维高度与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才能够克服在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变故与风险,坚定地继续创业之路。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拟平台
实施创业计划、创业准备、创业实践三个过程。
1、设计创业计划提升实践能力
根据创业之星软件、ERP软件的商业背景环境与数据规则,完成创业计划书的编写。创业者首先对背景环境进行商业机会分析,组建经营团队,制订资金筹措计划,撰写公司名称,制订公司章程,并编写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热转印自制化艺术品,在进行市场调研基础上,制作出符合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特点的产品,满足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按需求者个性定制产品,让每个人实现自己的创意,产品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亲睐。
2、培养从业技能做好创业准备
学生通过创业项目的实训,对企业经营全过程一目了然,仿佛置身于企业经营活动现场。实训中会遇到企业实际经营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和求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反复优选,优胜劣汰,形成最佳方案和做出最佳经营决策。
3、经过创业测试感知职业领域
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创业者综合能力素质的测试,帮助创业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创业能力等,使创业者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更好的做好创业准备,为将来的创业行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了解职业领域,尝试在该领域遇到哪些问题,初次感悟职业,它涉及工商、法律、税务、财务、营销、环保、保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
(二)构建创业孵化基地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着教育、研发创新、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的功能。
1、创业教育功能
指导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出版大学生创业教材等。评选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在地方高校推广。
2、研发创新功能
创业实践基地基地通过项目选择,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开展科技企业网上孵化服务及远程孵化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器的辐射作用。将创新项目带到基地进一步研究开发,使创新成果以最快捷的方式产业化,形成创新的知识流和技术流。
3、学生实训功能
首先,开展公益性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积极指导大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技能,并为他们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以及跟踪服务。其次,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大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开展模拟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沙龙活动。
总之,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锻炼了创业者实践操作的能力,学校要加大创业实践项目实施力度,为有梦想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一、问题提出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和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口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胜任力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馈。最后根据大学生具体要求提出相关建议,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更好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
二、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情况介绍
此次数据调查采用的是问卷填写的形式,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总共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为189份。此次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大学生,专业类别侧重于文科、工科、理科、以及医药类。
(二)调研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看法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分为三种:一、开创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比如开店;现在许多文科类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大学期间进行网店创业包括淘宝店、微商等。二、开发一项创新项目;这一方面理工生较多,理工生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项目的研发。三、开办一个公司或企业;大学生创业现象越发普及,大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创业的主力军,在我校就有许多大学生开办公司,其中也获得了一定的程度的成功。随着创新创业的潮流盛行开来,许多大学生跨入自主创业的队伍中。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专业类别的不同,创业主体也有一些差别。文科、理科和工科类的学生较有创业想法,而艺术和医药类的学生有创业想法的较少。
3.大学生创新创业阻力的分析
在调查数据里70%的大学生都是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对社会都有着积极地影响;也有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风险大,创业胜任力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也是大学生不足之处,更是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数据看出,大学生的创业的阻力因素主要为经济能力状况、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专业性知识。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考虑到最大的因素是经济问题;而在迷茫中的大学生则是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没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比前两者更在意的害怕失败,因此对创业没什么想法。在调查中,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同学,立马执行的人很少,仅有23.81%;有48.68%的人犹豫不决,认为自己的想法存在着缺陷,对自身不够自信;也有人不敢去,毕竟现实和想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达到了26.98%。因此大学生真正创业的很少,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胜任力不足。
4.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胜任力的关系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本次数据分析为高年级、低年级的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与胜任力关系。根据上表数据中得出,大三、大四的学生在创业胜任力“有一定的提升”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而在“基本没有提升”一项,大三、大四也低于低年级。同时在数据上也可以看出,高年级有一半的人数,创业胜任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胜任力有很大提升的人数较少,不关心创业胜任力的同学也有不少。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也非常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整体上,大学生对自身的创业胜任力倍感不足,认为自身的创业胜任存在着缺陷,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新课程配置不合理,社会实践机会较少,自身的创业胜任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1.高校维度
高校要积极落实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优化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实行项目管理,针对于创新创业意识强烈的学生进行创新管理。最后学校要多开展丰富的课外拓展和创业实践活动,实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成立创业俱乐部,以俱乐部的方式,搭建大学生创意交流合作的平台。配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加大对俱乐部的指导与服务。
一、前言
我国创业创新教育的培养起步相对较晚,创业创新教育的引入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长足发展的时代使命。融合传统教育方法,把教学、科研、创新、创业联系在一起,建立多元化、深层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是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高质量、高素质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1]。
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而创业创新教育则有利于转变旧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创业型人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个人自身发展。同时,将创业创新教育引入高校教育体系,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2]。
二、国内外有关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教育始于美国,就美国高校而言,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商学院。美国百森商学院1967年就在全球率先推出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创业教育在美国已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创业教育及创业精神的倡导对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都提出要把美国的经验吸收到本国来,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英国政府投资7000万英镑,在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建立起一种教育研究的合作伙伴关系。这项合作的目标是把美国的经验吸收到英国来,鼓励创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在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去。新西兰在教学大纲中设置有劳动学习技能、社会交际技能、解决问题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等课程,并对学生所必备的工作能力、工作习惯、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公民品德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萌芽阶段。尽管国家教育部对创业教育相当重视,教育部的有关领导也在积极倡导和推动,并于2004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努力推动全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但总体看来,中国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够,国内创业教育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
三、培养方法
(一)创业创新课程的设置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现阶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强。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个人方面的问题如:兴趣不足、合作精神缺乏、知识结构不合理和不重视实践。教育机制的问题如:课程教学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这些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深圳是我国目前首个创新型试点城市,已经率先开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I为主体”的发展模式[3]。借鉴深圳的发展模式,将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归纳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一定的组织标准构建出适合新时代创业创新的课程结构,更好地培养创业创新人才。
1.在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下,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的选修科目,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修养,摆脱专业化知识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增强学生的创新性。
2.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授课,建立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寻找灵感,培养学生双向思维能力,构建起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知识体系。
3.适应现代化的创业创新课程。很多地方高校创业创新课程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变动,学生学习这种一成不变的课程时,无法学习到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我们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将国外的最新的创业创新课程引入国内,更好地为国内高校学生服务。
4.合理地设置创业创新课程。大多数的高校其学科就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基础,重点强调的是知识结构的优化,还有知识的纵深发展情况。缺乏实践环节,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产品的魅力。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无法将他们好的创业创新的点子产品化,因为他们缺乏动手能力,好的想法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并能产生创新成果才是真正好的想法。
5.加强对学生的动态管理,严格做到优胜劣汰。在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对有能力承担起创业创新的学生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高校应该按学年对创业创新团队的成员进行年终考评,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应该坚决取消学校对其创业创新团队的支持,将更好的资源留给有创新的学生[4]。
6.增加学生项目立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参与科研报告写作的过程中,了解和把握科研报告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在参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完成知识的积累,提高专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开阔眼界和思维,为独立承担科研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7.增加实验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通过增加科研实验项目,加强创业创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切实提高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获取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源于我国所有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其个性以及创新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被扼杀,所有关于创新的东西都被教师拒之门外,只能看,不能做。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取感性和理性知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开发适合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资源,建立一个优秀的教育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文件以及资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完整的创业创新教育数据库可以包含案例库、创业创新技能训练课程以及名师的在线解答[5]。
2.创业创新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深入到相关企业中参加企业的实践与调研活动,深入了解现场相关技术及工艺流程,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6]。
3.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传统教育体系利用单一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引入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考勤、工作表现以及成绩进行综合考评[7]。
4.教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来提升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创业创新课程,首要任务是培养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只有任课教师真正接触产品,在工程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更好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工程中寻求创业创新的课题,避免大而空的幻想,学生能够真正结合实际,结合国民经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提供解决方法,从而强化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科研人才的重任,探索其培养方法意义重大。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学生教育应突出在科研能力及创业创新能力上的培养,从创业创新课程的设置,获取感性和理性知R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法,为大学生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田夏.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类型与构建[J].教育探索,2016(4):82-85.
[2]陈福喜.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现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3]陈昊,明仲,肖志娇.面向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40-143.
[4]张云香,王家军,张居丽.我校创新、创业实验班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3,29(6):4-7.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迟,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很多薄弱环节,缺少可行的创业教育对策。以广东高校为例,如嘉应学院虽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但开设时间不固定,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没能引起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注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大工程,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合理有效又科学的构建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有很多,比如高校辅导员、优秀的校友、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人士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还是缺乏,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也有待提升。嘉应学院的创业指导教师是由学院辅导员、团委领导老师、就业中心老师等担任的,这些教师缺少创业的经历,能教授给学生的只是创业政策、形势等知识层面的内容。而对于创业有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来说,虽然他们有丰富的创业经历,但是缺乏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不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零散的经验分享、创业大赛的点评等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高校老师虽然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又缺乏创业方面的实践经历,他们所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缺乏说服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创新创I背景下,我国的创业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从校领导、主管部门到教师的思想观念都存在不少的误区,由于对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很多高校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育人体系中,目前,高校基本上进行的就业教育也仅仅限于具体的应聘技巧、就业信息的提供、政策法规的解释等。
四、对策
1.大学一年级: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
大学一年级进行创业意识启蒙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创业意识的萌芽期,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领。应让学生了解,通过四年的学习,可以就业、考研、出国深造、创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大学一年级,更要充分培养自己的兴趣,拓展自己的视野,并针对自己的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2.大学二年级: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
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比赛,积累创业经验。应鼓励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根据学生获奖情况给予指导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奖励,评选“创新创业之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活动。依托学生社会实践社团,开展“创业大讲堂”活动,加强创业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3.大学三年级:进行创业知识系统化培养
大学三年级时,学校要把培养的学生创业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这阶段应开设较为全面、系统的进阶课程,各高校要协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专家专门为大学生设计远程培训课程,集中开发创业项目库,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帮助。大学三年级时,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如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校开讲座,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学校还应创建创业教研室,这样便于学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教研室师资要不断完善,学校创业教研室还应针对学生创业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4.大学四年级: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
大学四年级时,学校应培养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并系统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以广东省的高校为例,大学生创业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此时,就要让大四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课程的结构、内容、组织,学校在安排创业课程时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践课。高校应做好这一阶段的培养计划并设置好创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在课程组织设置方面要下足“功夫”,各高校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运用创新创业思维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促使大四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对以后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二、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人类知识的庞大规模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分工。出于自然或是人为设计,高等教育的内部分工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各项分工教育因其专业化发展,成为整体教育的“局部”,位于其中的教育经验经长期累积为某种教育传统,进而被人们当作确信的观念而普遍接受。例如,在今天的大学里,广大师生们无不认为普遍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是十分正确必要的事情。我们知道,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分别提出来的。二者中,就业教育在先,积淀较厚;创业教育在后,但发展迅速。目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它们都形成了各自的传统与观念。我们还知道,高等教育的诸局部并非是同步的。有些教育保持了长期稳定性,例如数学这种基础性的自然科学;有些教育则要不断变动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变化,例如软件工程和平面设计等;跨界问题需要跨学科的教育。因此有些教育需要打破分工和专业化的观念联合起来或是演化为一个新观念,例如生物电子、文化产业、医学影像等。如前所述,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其诞生后,始终处于各自的变动之中。它们现在共同面临一个新的跨界问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具体而言,问题是这样的:第一,广义的就业教育不能不涉及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不仅需要职业更需要在职业中发展;第二,广义的创业教育不能不涉及人职匹配和生涯规划,因为若无职业便无创业;第三,最为重要的是,人的一生是一个连续性的整体,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就业、创业,都是为完美人生服务的。由于教育者没有能力提前判知教育对象未来的人生境遇和发展道路,从而只能把就业和创业在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上加以看待,这就涉及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一体化问题。根据笛卡儿在《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原则十一中的观点:“在察看了若干单纯命题之后,要想从中得出其他推论的话,不妨以连续的毫不间断的思维运动把那些命题通观一遍,考虑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也不妨择出若干来尽可能清楚地全面加以构想。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才可以更加确定得多,心灵的认识能力才可以大为提高。”[3]的确,无论是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在今天都不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命题了。这两个曾经分立的教育传统,其实正是教育从不同角度探究同一个问题而积累起来的。这种强烈的互补性当然反对已经不合时宜的、割裂学生生涯整体的教育分工,从而产生了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事实上,关于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在目前的体制顶层设计、局部教育实践及其观念创新中,已初现端倪。一方面是体制的取向。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将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统一为一门课程,为分属于两个教育传统的观念相互交流提供了体制激励。另一方面是局部的观念创新。已经有一些学校立足于职业发展教育将就业和创业教育整合到一起,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创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南京财经大学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心,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福州大学提出了“一体多翼、多重保障”、全方位、立体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从当代认知科学看来,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这一密不可分的整体视角下,经矛盾运动和辩证发展,出现一体化的观念取向,符合观念发生学和演化论的一般原理。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如果两种已知的现象模式之间具有高度的互补性,那么心灵将倾向于创造一个新概念来把握这两种现象模式。例如手机和相机的互补可以产生照相手机这一观念,奶和茶的互补可以产生奶茶。同理,如果对所有教育参与者来说,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确存在1+1大于2的强互补关系,且在实践中相互融合的现象模式反复出现,那么教育当然就倾向于创造一个新概念和新观念来把握它[4]410。因此,虽然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由于演化起点的不同而在历史上合理地独立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其合理性随着情境转换和意义嬗变———如狭义到广义———已经开始逐渐瓦解。因此,在今天它们相互依存、强烈互补的情况下,应该有一个新观念去协调和整合这两种教育实践,而不是把重叠的核心问题推给对方。基于以上,我们对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判断了这样一种一体化的趋向,希望能够对它们在下一阶段的发展起到有些建设性作用。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实践探索,能够在一体化的新观念下,早日构建起基于大学生生涯全过程各阶段发展特点的、时空排列科学规划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创新最初是作为经济学概念被熊彼特提出来的,用来描述企业家在创业活动中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改善经济绩效的行为。熊彼特认为,所谓的经济发展就是企业家不断创新的结果。熊彼特提出了五种创新形式,后人将其归纳总结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技术创新不是指企业家本人去进行基础性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指“将已发明的事物发展为社会可以接受并具商业价值之活动”[4]410。换句话说,企业家本人并不致力于知识创新,而是致力于创造性地配置和使用知识。此后,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趋于宽泛化,泛指一切打破常规的行为。创业一词由来已久,对它的内涵有很多不同看法,总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大致上看,狭义的创业专指创办企业,而广义的创业则泛指开创事业或包含创新的行为。广义的创业几乎无所不包,小到生产线上的一项具体改进大到航天计划的实施。狭义的创业可以基于创新,也可以基于模仿。在创业实践中,模仿创业远远多于创新创业,因为市场中的任何竞争都是在少数先动者的示范下,大量后动者模仿加入形成的。对于第一次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资源动员能力,模仿往往是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的最可靠方式,此时的创业者只要扮演好管理者或经理人的角色就足够了。如果创业者一直满足于在较小范围内获得平均利润,甚至终其一生都不必创新。创新型创业则要回到熊彼特的原点———只有当创业者行使构造“新的生产函数”和“创造性摧毁”的经济职能时,他的行为才是企业家意义上的,他的创业才是基于创新的。但是,创新创业多数发生在企业家这样的成熟创业者身上,而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由此可见,广义上的创新和创业,无论如何为之具体定义,其内涵都是近似等价的。而狭义上的创新和创业,则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今天,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经过熊彼特、马歇尔、奈特等人,也包括奥地利学派从知识论角度对企业家创业活动的研究,狭义的创新和创业早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熊彼特干脆说过,企业家就是从事创新的人。这个完全抽离经济学内涵和脱离上下文的简化结论经过大众媒介的传播令人们印象深刻,以至于它很容易使没有通读过相关经济学理论的普通大众乃至创业教育实践走入一种也许是没有被意识到的误区———在未完全澄清各自含义的情况下含混地使用和联系二者,进一步地在前提不清和边界不明的情况下设计与实施创业教育。目前,这种情况在国内高校非常普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和实践效率。反观国外,我们发现,一方面,几乎全部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都是在狭义范畴内开展的,它既不承担那些看上去无所不包的教育任务,同时也不妨碍它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所以获得了长足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尽管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外延上有一定重叠,但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服务于同一个教育目标,不但教育内容各不相同,也并非通过同一个体系运作。尽管我们知道,国家近年来突然空前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图———由于资源耗尽、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中国现代化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已经非常急迫。但是,这种急迫性不应令教育实践过于急功近利以至于适得其反。越是急迫,我们越是应当让创新、创业教育按照它们的本来面目,在各自目标、规律和范围基础上去组织开展,让二者各司其职而不是将其混为一谈的“胡子眉毛一起抓”。况且,即便是广义的创业教育也无法承担起创新教育的历史重任。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对以往长期形成的灌输式教育———以理论学习、教师讲授、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为主———的系统纠正,它需要教育制度的结构性变动而不可能只在教育的某些环节上进行技术调整便可完成。固然,创新教育可以选择某个局部,诸如创业教育作为突破口,但我们应当认识到:(1)时至今日,我们已然不再需要重复建设一个类似于“素质教育”这样无所不包的教育理念,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素质教育中可操作的部分———例如创业教育———系统、迅速和分门别类地落实。(2)创业教育的有限性决定着创新教育迟早都要全面地回归到教育制度设计的总体上。(3)创业教育的专业性要求它在狭义范畴内展开和积累自身。(4)创业教育所承担的创新教育内容,在范围上应以不影响创业教育自身的专业化进程为界。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