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诗歌的文体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6: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诗歌的文体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诗歌的文体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37-01

文学文体学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它对文学话语的研究与语言学文体学不同,语言学文体学的研究以发展语言学理论为目的,在分析时只是注重阐述相关语言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对作品文本自身的内容及美学效果却忽略不计。文学文体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

中国古代的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不论在文字上还是在音节上,都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的感受。如何将古诗词的美传达给读者?如何将这种美体现在译文中?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更能提高译文的水平。而其中音律的翻译更是在诗歌乐感传达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古诗英译的韵脚翻译策略

韵脚广泛地运用于诗歌中,使诗歌变得有节奏和乐感。音节的重复是体现诗歌音乐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为六种模式: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音(assonance)、谐辅音(consonance)、倒末韵(reversed rhyme)、排韵(pararhyme)和末韵(rhyme)。头韵和末韵在诗歌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谐元音也经常在诗歌中出现。韵脚是区分诗歌和散文的一种方式,它使诗歌更接近于音乐。诗歌中一般均已结尾押韵,我们根据押韵的排列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押韵格式:AABB、ABAB、ABBA等。如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刘禹锡的《竹枝词》时:

原文: 译文:

竹枝词 Tune: “Bamboo Branch Song”

山桃红花满上头,The mountain’s red with peach blossoms

above;

蜀江春水拍山流。The shore is watched by spring water

below.

花红易衰似郎意,Red blossoms will fades as my gallant’s

love;

水流无限似侬愁。The river as my sorrow will ever flow.

我们观察刘禹锡源语诗歌后不难发现,其诗中第一句与第四句的“头”与“愁”押韵,首尾呼应,具有很强的诗歌乐感。而译者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根据文学文体学的特点把其韵脚相对应译成诗中第一句“above”与第三句“love”,第二句中的“below”与第四句“flow”分别构成押韵,使整首诗呈现出ABAB的结构,使译文朗读时朗朗上口,保持了源语的韵脚,更体现了诗中愁思如江水一般,源源不断。

二、古诗英译的节奏翻译策略

节奏是指语音在一段时间内,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包括语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不同于汉语,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英语话语中每一个音节与其他音节间隔的时间来决定话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不仅仅可以增加诗歌的乐感,更能通过对语速的影响表达和传递作者的情绪和情感。在英语中,长元音和双元音通常给人带来舒缓的感觉,由于间隔时间较长使句子的速度减慢。反之使用短音则使句子的节奏紧凑。使用重音音节的词语的密度大小也可以影响到句子的节奏和节拍,重音音节的词语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及副词等。也就是说使用双音节实义词的频率越高,则重音的密度越大,诗歌的节奏也就越快。而连续地使用重音词语可以起到强调的效果。例如韦庄《菩萨蛮》的下阕中:

垆边人似月,译文:The wine-shop waitress looks like the

moon bright,

皓腕凝霜雪。Like snow or frost congealed her arms are

white.

未老莫还乡,Till he grows old, from South lands he won’t

part,

还乡须断肠。To leave this land for home would break his

heart.

在英语中以音步(foot)作为节奏的基本单位,一个音步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句子中的重音数目决定了音步的数目。而音步中不同数量的非重读音节及重音与非重音交替的不同方式构成了每个音步的不同形式。源语是三步抑扬格(iambic trimeter),而徐先生的译文是五步诗抑扬格(iambic pentamater)。因为汉诗语言精简凝练,且富于意境,用英语则需要把其节奏翻译出来,根据文学文体学特点则应译成五步抑扬格。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语系在本质上有巨大差异,在翻译上音节数不能完全对等。但韵脚却可以保留原诗的韵味,让读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节奏作为诗歌音乐性的中心,其变化使语速快慢交替,节奏的急缓变化、错落有致更能唤起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诗歌文体不同于其他文体的一大特点即音韵美。运用英语文学文体学理论分析古诗译本中音律翻译策略,可以更深层次地再现原作的神韵与风貌,使译者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提高古诗译文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一、广泛熟悉另类体裁

如果想尝试写另类题材作文,自然需要十分了解、熟悉另类体裁的特点,这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前提条件,例如:

1.小小说。小小说首先是“小说”,这种体裁最适宜承载丰富鲜活的人物命运、性格、灵魂及社会事项,问题的框架则构建在记叙性、情节性的基础上,但小小说要在“小”字上做文章,它应当是小而巧,小而精,小中见大。其三要素为:立意、情节、结局。因为要小中见大,就要立意新颖而深刻。情节曲折跌宕,结尾要出人意料。有人说:“短篇小说是写的艺术,小小说是写结局的艺术。”所以小小说应着力从“尾部”去开发自己的活力。

2.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要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无限的内容,所以它的内容必须高度集中,语言必须高度凝练。诗歌也有三要素:意象、情感、分行押韵。诗就是要用意象说话。一首诗中可以只有一个意象,也可以有许多意象,关键是意象要关键突出、有力。诗歌是感情激动的产物,但表现感情需要把感情化为形象。诗歌在文体形式上熔铸外化的灵性格局。所以分行排列,其中片断常超拔于作品整体而自称境界,如“警句”“诗眼”之类。

3.散文、杂文、随笔。这类题材看起来都有些随意性,实际上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任何作者都难免或侧重记叙(倾向于小说边缘)或侧重“理趣”的议论(倾向于理论文体的边缘)或侧重抒情(倾向于诗歌边缘)。散文、杂文、随笔是“云游四方”的文体,但无论怎么云游,也要形散而神聚,间接精粹。

4.日记体、书信体。这是抒感刻画内心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演化为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熟悉另类体裁的途径很多,可以关注报刊上的另类体裁文章,如《语文报》《作文指导报》《作文》《作文与考试》等经常刊载这类作文,留心一下会从中受到启示,还可以关心媒体,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一些体裁,也可以阅读专业书籍,深入了解某种专业体裁,以便考场应用。

二、反复训练另类体裁

如果你对某种体裁比较感兴趣,想在考场上应用一下,平时必须对这种体裁多加训练。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全面把握这种体裁形式,才能发现和解决写这种体裁的难点,在考场上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例如,你特别喜欢小小说这种体裁,并且想在考试中应用这种文体,那么你在课下就要多多练习这种文体,久而久之,你对这种文体就会非常熟悉,写作起来就会轻车熟路,一蹴而就。

三、善于选取另类体裁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43-02

引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圣经一直以宗教经典的身份流传于世。到了20世纪下半叶,圣经的文学价值开始受到肯定,甚至被作为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一。圣经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广为流传,其文体特点也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圣经的文体是西方文学、艺术、哲学的综合体验,反映了西方民族的审美情操、价值观念、宗教情绪、思维方式等等。了解了圣经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找到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

1 圣经简约而繁复的文风

圣经在叙事上常有省略和不写明的部分,造成叙事空白,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感悟。这是因为,圣经是一部意识形态著作,其叙事需要符合其内涵的意识形态体系和目的。圣经的叙述者不能取代上帝知晓一切,他们含蓄而简约,需要人们反复阅读、仔细琢磨才能体味其深意与奥妙。圣经这种维护上帝权威的考虑使得其不同于说教文风的美学追求。

另一方面,圣经也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例如词根的重复,模式的重复,主体的重复、情节的重复等等。正是通过这种重复,使得圣经故事与故事之间、章与章、卷与卷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圣经表面上的繁复无章变得有迹可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的重复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通过反复叙述来刻画人物,承上启下,设计不可谓不匠心独运。

圣经这一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文风特点,实际上都是为其意识形态而服务。它不仅为文学家提供了需要精心研究的文本,还为初级读者所爱好和追捧,其丰富、博大、深奥不能不令人嗟叹。

2 圣经文体的诗歌形式

箴言是不仅体现了西方哲理,也是圣经最优美灿烂的文学杰作。圣经箴言的诗歌由韵步、行、节、哥四个基本单位构成。英文诗文体主要通过韵律和节律来达到强烈的效果。但是圣经箴言虽然主要以诗歌形式来体现,却有极少系统化使用韵、律。

圣经的作者主要通过语音所产生的节奏和重复的语音,来展现诗歌韵律与格律所产生的美感,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因为箴言原文是从希伯来诗文翻译过来的,而希伯来诗文体则具有简明扼要的。

3 圣经文体的句法结构

圣经文体的句子结构是句子短小、结构简单,但是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如钦定本首卷首章首节则短小精干,为其简洁的文体特征奠定基础。圣经多以短小精干的句型结构来营造恢弘的气势,表现不同的内容,体现对于上帝的敬畏与热爱。

圣经的句子类型主要有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圣经选用陈述句多用于叙事,叙述事件或者表达看法。而祈使句的使用则多用于表达上帝的权威,在描述上帝的话语时多用祈使句。这样不仅强调了上帝的真实性,也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使得语境显得严肃威仪。疑问句的使用也是圣经主要的句法结构特点。使用疑问句可以使语气更为逼真,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

圣经中动词使用也颇有特点。一方面,动词词组的结构很简单,变化也比较少。当然,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语法架构,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圣经中动词词组比较简单。另一方面,圣经中动词否定式的构成形式出现得也较多,不仅能起到强调语气的作用,还能使读者对上帝、对文章产生敬畏。

4 圣经文体的修辞手法

圣经文学价值的另一重重要体现就是其修辞手法不仅奇特,而且富于变化,使得其文体新颖而且多样化。圣经的修辞手法使得其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英文的美丽与力量,体现了英语的魅力。

从词的曾面上来看,圣经的遣词符合当时当地情境的需求,不仅符合所要讨论话题与目的,也能为读者或者听众提供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圣经的译码与解码、再编码变得更加容易。从句子的层面上来看,圣经的句

子短小多变,多种修辞手法穿插其中,使得其表述生动、准确、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圣经的句子更加深刻,感情表达更为真挚,作者立场更为明确,上帝形象更为伟大。从篇的结构上来看,圣经里的叙事体、律法体、诗歌体和书信体,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完好和谐的整体,文章的排比与对仗给人整齐而且匀称的感觉,更加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例如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意义得到强化,文字也更加栩栩如生,发人深省。圣经主要运用的比喻首打油明喻、暗喻、转喻、拟人等等。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加强所描述物的意义,或者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人的情感,这样就使得读者更能体味圣经的韵味,了悟其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5 圣经文体对后世的影响

圣经文体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也体现在后世人们的语言风格上,例如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中。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或引用圣经词语,或化用圣经文体结构,使得演说更加贴近民众,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与号召力。

如奥巴马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就运用了一些古词,使得其演讲高雅而且神圣。而圣经文体的句法结构,如多种句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广为总统所采用。排比句式就是一直受欢迎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增强语势,还能营造强烈的气氛,提高演讲的感染力。

总统巧用圣经文体特点来进行就职演说,不仅能够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而且更容易受到民众的信任,获得其支持。最重要的是,基督教是美国政治中的精神砥柱,政治家将其化用成政治文本就是不可避免的。

6 结语

圣经文体具有简约又繁复的文风,其箴言的诗歌形式、句法结构、修辞手法都别具一格,因而其不仅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圣经的文体特点不仅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成为政治家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由此可见,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的表现,其文体特点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唯此,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打开西方文化的大门。

参考文献

篇(4)

阅读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必然有其起始、发展、、结束的过程,我们关注阅读教学过程,也就是关注学生读书的过程,关注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关注阅读中的感知、想象思维过程,关注阅读中的感悟、体验、揣摩、领悟的过程,也是关注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以诗歌阅读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吟咏――想象――分析――理解”的教学流程,从学生吟咏诗歌开始,借助学生的想象和分析能力,达到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很多工作。

平时做题,无论是唐诗、宋诗,还是元曲,有些学生不敢认真读下去,认为这些诗歌离自己的生活比较远,看不懂,所以选择了逃避诗歌阅读,其结果必然是越来越看不懂,做题当然是没有依据。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肯定是看不懂的。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呢,在“吟咏-想象-分析-理解”这个教学流程中,教师需要了解流程各个阶段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诗歌阅读的吟咏阶段,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相关音韵学的知识,比如把平仄押韵对仗等知识教给学生,并且结合具体诗歌让学生体会和感悟。而想象这一阶段,建立在学生对音韵美的体悟之上,补充句法学和修辞学的知识,让学生经过合理想象,补充诗歌原文缺失的各种成分,将短小的句子拓展成主谓宾比较齐全的复杂单句,通过再现情境的方式把诗歌的言外之意变成言内之意。在分析阶段,教师要教学生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意象为什么成为意象,单个意象和多个意象在构成意境的过程中作用有什么不同,教师需要结合具体诗歌借助一定的逻辑推理原则让学生从理性上认同诗歌分析的内在逻辑性,这一步是比较关键的,是分析诗歌中方向性的大问题。有了这些相关知识,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篇(5)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学学派,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体学理论常用于小说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本文以杜甫的《春夜喜雨》和许渊冲的英译为例,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探讨文体特征在翻译中的再现和再创造,以揭示文体学对格律诗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格律诗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原文的文体风格

Leech(1969)曾指出:“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的、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春夜喜雨》属借物抒情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广为流传,用以歌颂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之人。该诗是杜甫定居成都时,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彼时,作者常于田间亲自耕作,对大自然充满深厚的感情:感叹其孕育万物的力量,更钦佩其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日,下起春雨,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该诗属五言律诗,诗中四行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颔联和颈联须是对偶句。“随风潜入夜”对应“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对应“江船火独明”。此外,每联的结尾字(即二、四、六、八行的末字)须押韵。该诗各联的结尾字分别是“生”“声”“明”“城”,押“eng”韵。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中或句尾,而非句首。如“好雨知时节”的节奏形式为“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单音步在句中。律诗借助“平仄”表达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该诗用韵形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选词上看,诗文通过一系列形容词和动词来展现夜的寂静,凸显春雨之柔情。如“好”表达春雨的及时,“细”形容春雨的温柔细腻。动词“知”“潜”“润”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形容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颈联中的“黑”和“明”形成强烈对比,一明一暗,表达夜的黑,烘托春雨的稠密。该诗选用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如“雨”“风”“径”“船”等。具体名词再现事物的能力极强,是图景的构成元素。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等元素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将春雨中的事物真实地展现给读者。此外,律诗讲究句式工整、用词简洁。该诗用词简洁,给人清爽之感,如同亲身经历了春雨的洗礼一般。

从意境上看,全诗突出一个“喜”字,契合诗题。诗文虽未出现一个“喜”字,却将“喜”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词语是诗意的载体,恰当的选词有利于渲染诗歌的意境。“雨”“风”“径”“船”等事物的组合,勾勒出一幅具有意境的画面。一“明”一“黑”的照应,如同将舞台灯光效果转移到了画面上。“知”“潜”“润”为画面注入生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这寂静之夜,春雨悄然而至,滋润了万物。天亮时悄然离开,只留下一片花团锦簇的清新场面,人们见了自会喜笑颜开。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人们也期待、喜爱这样的“好雨”。题中的“喜”字虽然未在诗里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三、文体特征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造

文体学是检验翻译的试金石。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处理好文本的文体问题至关重要。《春夜喜雨》属五言律诗,文体特征较之英诗出入很大。音律、选词及意境是诗歌的血肉,在格律诗的翻译中,保留诗歌的血肉是一大挑战,实现对等翻译更是难上加难,译者须谨慎处理。笔者认为,汉语格律诗与英诗在音律、修辞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可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格律诗和英诗间的互译。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春夜喜雨》为例,探讨文体学视角下格律诗的翻译。许之译文兼顾了诗歌的音律、选词和意境,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属质量上乘之作。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紧贴英诗的语言特色,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以下是许之译文:

Happy Rain on a Spring Night

Good Rain knows its time night;

It will fall when comes spring.

With wind it steals in night;

Mute, it moistens each thing.

O’er wild lanes dark cloud spreads;

In boat a lantern looms.

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

(一)音律再现音美

韵步是由一个或两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两个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组合。三韵步行是由三个韵步构成的诗行。许之译文多属三韵步行。如:

/ - / - / -

Good Rain // knows its // time night;①

- / - / - /

It will // fall when // comes spring.

- / - / - /

With wind // it steals // in night,

/ - / - / -

Mute, it // moistens // each thing.

在这两行诗中,每行都由三个音步(即韵步)组成,每个音步都包含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非重读音节。三音步行巧妙再现了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及音美效果。格律诗凭借“平仄”标注诗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英诗则通过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的交替使用传达节奏。译文第一行采用扬抑格,第二行采用抑扬格,既保留了原文平仄的节奏,又符合英诗的行文特点。译文多采用三步抑扬格或三步扬抑格,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原文“双音步+单音步+双音步”的节奏殊途同归。

五言律诗的押韵方式是在第二、四、六、八行压尾韵。而英诗的押韵方式多样化,最基本的有双行押韵(aabbccdd)、隔行押韵(ababcdcd)、吻韵(abba cddc)和链韵(aba bcb cdc ded)。该译文的押韵方式为“ababcdcd”,属隔行押韵。译文的押韵方式虽与原文不同,但符合英诗的压韵规则,便于拉近译文与目标读者间的距离。正如万兵(2010)所说:“一种语言的诗要用另一种语言中性质最接近的韵律来传达,而不能照搬原诗。”许之译文成功地做到了此点。

由此可见,汉诗和英诗之间是可译的。就音律的翻译而言,可将汉诗的“言”和英诗的“音节”对应,将汉诗的“顿”和英诗的“音步”对应。以重读响音来译平声字,以非重读音来对译仄声字,实现押韵方式的对应。

(二)选词再现形美

许之译文在选词上保留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原文所用词语大都浅显易懂,符合写景抒情诗的特点。译文也选用通俗易解的词汇来传达原文的意义,清新、愉悦的格调与原文相吻合,读者阅读译文时,可轻松畅游于文字之间。译文中的名词多为具体名词,与原文的具体名词对应,如“rain”“night”“spring”“wind”“lanes”“boat”“lantern”等,一一再现了原文中的具体事物。一方面,这些具体名词将真实事物填充进诗歌的框架,丰富诗歌的内容;另一方面,具体名词能激活读者脑海里的信息,构建出一幅应景的画面。此外,具体名词营造的艺术意境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和阅读原文时近乎相同的审美感受。

作为写景抒情诗,原文多选用描述性形容词。译文保留了此特点,选用对应的形容词描写夜深人静、春雨悄至、润物无声等场景。如用“good”修饰“rain”,可谓匠心独运。“good”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性好;用以修饰“rain”,则赞扬了春雨无私奉献的精神。“Good Rain”之首字母大写,凸显了春雨夜间降临的神秘和润物无声的神圣。“wild”和“dark”构成春雨悄至时的背景色彩,再现了春雨的稠密之景。“saturated”从侧面体现了春雨带来的勃勃生机。

译文的动词具有拟人化色彩,保留了原文的修辞风格。如“knows”体现春雨的善解人意:它在人们需要时降临,滋润万物,为世界增色添彩,后又悄悄离去。“steals”体现了春雨的俏皮:它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寂静之夜为人们送来惊喜。

概而言之,译文在选词方面保留了原文的特色,突出了原文的风格,流畅地再现了原文的形美。

(三)意境再现意美

诗之可译有个必要条件,即两种语言的总体美学功能须一致。所谓一致,指意义和美学上的等值。而美学功能主要指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的灵魂与魅力所在。词语的选择影响着诗歌意境的营造。译文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契合原文的意境。“rain”“wind”“lanes”“boat”等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夜深人静,春雨随风而来,润物无声,悄然而去。从“lanes”到“cloud”,再到“boat”的空间转移使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再转移到江上。空间上的转换拉长了画面,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译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雨俏皮可爱、无私奉献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见,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在保留原文修辞风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运用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再现原文的意境。除修辞外,译文还采用凸显的手法渲染意境,如第四行中的“Mute”位于句首,强调了春雨脚步之轻盈,渲染了寂静的意境。最后两行“Dawn sees saturated reds; The town’s heavy with blooms.”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dawn”作主语,充分体现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人们还在熟睡时,春雨已完成使命,悄然离去。黎明时分,整个城区成了花的海洋。人们醒来后,能不为这美景所震撼么?至此,诗歌中“happy”的意境便“迸透”了出来。是春雨复苏了万物,愉悦了世人。

故而可以说,译文所绘的春雨降临之场景,与原文意境吻合。译文(除标题外)未曾出现一个与“happy”(“喜”)有关的词语,却能使读者联想到人们看到春雨如期而至时的愉悦,生动地再现了原文“喜”的意境。

四、结语

格律诗音律严密,选词严谨,意境表达含蓄。文体特征上的差异是汉诗与英诗互译的障碍,但诗歌之共性又决定了诗歌的可译性。在进行诗歌互译时,译者须善于挖掘汉诗和英诗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方能填补文体特征差异造成的沟壑。汉诗和英诗的音律虽有不同,但不乏对应之处。如在汉译英时,可用英诗的“音节”代替汉诗的“言”,用英诗的“音步”代替汉诗的“顿”,反之亦然。除音律外,译者在选词上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特点,渲染的意境亦须契合原文的意境。因而笔者认为,文体学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之一在于,它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使译者注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再现和再创造原文的文体风格。

注释:

①“-”代表重读音节,“/”代表非重读音节,“//”代表音步的

划分。

参考文献:

[1]Leech,G.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Longman,1969.

[2]陈才忆.英语诗歌的韵律和类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3]封宗信.文学文体学――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J].中国翻译,

1999,(5):40.

[4]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5]浦起龙.读杜心解[M].上海:中华书局,1961.

[6]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万兵.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李商隐的

篇(6)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21-02

谢碧原(1991-),女,四川宜宾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2013级在读硕士生。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国20世纪诗坛的一朵奇葩,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反对复杂沉重过于致密的内部结构和晦涩的象征体系。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粗糙、丑恶、平凡的事物均可入诗。他还强调美国本土风格,用普通美国人的语言,写美国题材,建立有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他说:“我相信一切艺术都从当地产生,而且必须如此,因为这样我们的感官才能找到素材。”

《Spring and All》便是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了威廉斯诗学观念的自由诗。该诗描写早春景象,但诗人笔下的春天却茫然、倦怠,大地一片荒凉、杂乱,给人以萧条无生气之感,丝毫不同于传统诗文里柔美、明媚的春天的样子。然而这样的春天依然孕育着生机与希望,虽仍残留着冬天的痕迹,但这正是乡野早春的本来面目。

诗歌用词考究,修辞变幻莫测,其文体风格是表达主题意义和表现美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应该采用与原文相同的语体,尽力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谭载喜,1999)本文采用文体学视域,试从文体学中的语音、词汇、前景化层面,围绕威廉斯的诗作《Spring and All》,对郭洋生的《春天及一切》、赵毅衡的《春天和一切》以及郑敏的《春天及其他》三个译本(以下简称郭译本、赵译本、郑译本)展开赏析,以找出最符合原文文体特征、最能传达原诗韵味灵魂的译本。

一、语音层

(一)节奏

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由诗,其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而受限制和约束。但没有固定的格律与韵律,并不代表自由诗的节奏便杂乱而毫无章法。事实上,优秀的自由诗往往是在合乎了某种巧妙的节奏之上而创作出的珍品,可谓散而不乱,有道可循。如若在翻译中丢失了这种巧妙设计的节奏,那译本自然也就无法传达出原诗的美妙。例如:

原文:Lifeless in appearance, sluggish/dazed spring approaches-/They enter the new world naked,/ cold, uncertain of all/save that they enter.

郑译本:景色呆滞了无生气/然后春天却慢悠悠地来了/春天裸地进入新世界/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

赵译本:看来毫无生命,倦怠不堪/而莽撞的春天来临——/他们地进入新世界/全身冰凉,什么都不明白/只知道他们在进入春天

郭译本:外表毫无生气,缓慢的/茫然的春天来临——/它们进入新世界,/混身冰凉,一切都不能确定/只知道进入

该诗节描写了春天迟迟而来的景象,它就像是刚从酣梦中被叫醒的孩童:睡眼惺忪,意识也比较模糊,还没顾得穿上衣裳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领到了另一个世界。整个诗节节奏缓慢,特别是当春天进入新的世界时,修饰它的定语也刻意用逗号相互隔开,naked,cold,uncertain of all,形容其进入的缓慢、茫然。因此,在翻译该诗节时,应特别注意保留这种缓慢的节奏。对比三个译本,最能体现原文节奏的当属郭译本,其次是赵译本。郑译本“寒冷之中义无反顾/别的早已不大在乎”,虽然对仗工整,但打破了原文的行文节奏,自然也无法真实地表现诗中春天到来的真实景象。

原文:Now the grass, tomorrow/the stiff curl of wildcarrot leaf/One by one objects are defined-/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

郑译本:今天草地一片,而明天/野萝卜僵僵的幼芽会昌尖/一点儿一点儿地成形/接着迅速长好端端的叶子

赵译本:瞧这些草,明天/野胡萝卜那坚挺的卷叶/一件一件清清楚楚——/越来越快:明晰,这叶子的轮廓

郭译本:现在是野草,明天/便有野萝卜坚挺的卷叶/一个接一个,万物都长成定形——/速度在加快:明晰、叶片的轮廓

这两个诗节描绘了虽然缓慢但毕竟已然来临的春天使大地万物逐渐复苏的景象。野草、胡萝卜叶,以及其他植被开始被春天唤醒,它们生长变化的速度迅猛而突然,就像诗中所说:It quickens: clarity, outline of leaf。这句话简洁明了,节奏轻快,把生命从无到有瞬间爆发的一幕跃然纸上。就三个译本来讲,郑译本丢失了原诗的节奏,显得相对冗杂。对比赵译本与郭译本,两者在处理clarity, outline of leaf时,都处理得特别好,保留了原诗的节奏。但总的来说,会发现赵译本在节奏上做得更好,“越来越快”比“速度在加快”显得更加简洁,读起来也更顺溜。

二、词汇层

(一)词汇选择

词汇作为语义是文体的载体。诗歌重在字字珠玑、句句传神,选词自然十分考究。而词汇的选择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歌的文体风格。在诗歌翻译时,如果选词不当则会损害原诗本来的诗意和美感。例如:

(1)原文:Beyond,the/waste of broad weeds, standing and fallen

郑译本:远处,大片开阔洪荒之地/褐色的草木一岁一枯荣

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

郭译本:远处,那边/广阔、泥泞的荒野/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染成褐色

正如之前所介绍的,威廉斯创作的特点是坚持使用口语,用简明清晰的描述性意象,用松散的短句。郑译本中,用“洪荒之地”“一岁一枯荣”这样宏大辽阔的词语显得不妥。而郭译本中,将后置的定语standing and fallen前置,将其翻译为“被挺立和倒伏的枯草”,也不符合威廉斯词汇选择的简单口语化。三个译本中,最为贴切原诗文体特征的当属赵译本,“远处,一片泥泞的荒野/野草枯黄,有立有伏”,用词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另外,比如在翻译lifeless vines时,郑译本将其翻译为“脱尽叶子的藤蔓”,而赵译本和郭译本分别翻为“无叶的藤”“光枯的藤蔓”,显然后两个译本更符合诗人用词风格。

三、前景化(foregrounding)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与背景(back-ground)、自动化(automation)和常规(convention)相对应。前景化语言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违反常规的非自动化以及非熟悉化,就是前景化。

诗歌是一种集内在内容与外在形式为一体的文学体裁,诗人往往靠偏离常规的语言形式抒情写意,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或者创作主张。比如威廉斯的诗歌就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他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创新,巧妙地运用诗行排列,塑造独特的造型或者图符,突出意象,使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视觉艺术,并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在对他的诗歌进行翻译时,还应特别注意诗歌形式上的“前景化现象”,尽量保留原诗的整体形式。

比如此诗中,诗人大量采用切割的句子,连续分行,不加标点,多处使用破折号等写作方法,给予了平凡的事物多重意义,给读者以美的阅读经历与感受。因而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诗的这一特点,失之,则丢失了原诗灵魂。就三个译本而言,将此点遗失最多的应是郑译本,郑译本不仅将原诗的许多分割句给整合了起来,而且还省略了原诗中所有的破折号,将本来的美感与韵味完全毁灭殆尽。赵译本虽保留了原诗大量的破折号,一定程度上拥有原诗的韵味与美感,但比起郭译本仍稍显不足。就郭译本而言,其不仅保留了诗中所有的破折号,还保留了全部的切割句,按照原诗结构,连续分行,可谓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诗形式。读来有与原诗相媲美之感,可谓是上佳的译作。

总的来说,三个译本在各自对诗歌节奏、词汇选择及诗歌形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各有千秋。赵译本与郭译本更遵循原文,符合原文文体特征,再现了原诗的文体风格。而郑译本则更加灵活,偏向于意义的转达。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把文体学引入诗歌翻译的领域中,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从而拿出更好的诗歌译作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篇(7)

参考文献:

[1]边立红,熊艳.意识形态与翻译——从郭沫若翻译《西风颂》谈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胡壮麟,刘世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

[3]姜春兰.从《西风颂》的译本比较中看卞之琳的诗歌翻译[J]. 海外英语(上),2012,(11).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钱佼汝.英语文体学的范围、性质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2).

[6]瞿宗杰.浪漫范畴下的中西浪漫主义诗歌——明朝中晚期和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7]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8]王敏.风格与气韵——雪莱《西风颂》三家译文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2.

[9]万兵,林小寒.文体学视角关照下唐诗《长相思》的英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1,6.

篇(8)

一、引言

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 - 1963)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自然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中始终能够将深邃的主题思想与清新淳朴的语言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成为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因而同时受到文学界、学术界和大众读者群的欢迎。他的诗歌保持自己的独创风格,沿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熟悉的诗歌节奏和韵律及优美的语言风格来表达简朴的主题,在传统的诗歌形式中注入具有现代人复杂的思想特征的内容:人类生活中两难窘境的深沉的哲学思考,以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困惑和矛盾心理。

《雪夜驻马林边》就是他探索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抒情短诗。虽然Frost 的诗用词简单,不晦涩,但要想完全理解其诗的内涵,也不是一件易事。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文体学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语境、和修辞这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材料的运用。此分析有利于读者了解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特点, 能更好的欣赏其美学价值。

二、音韵与格律

这首诗的韵律非常有规则。全诗共分四节( stanzas) , 每节各四行( lines) , 每行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抒情抑扬四步格( iambic tetrameter quatrains) 。除最后一节外, 前三节的押韵是以aaba, bbcb, ccdc的韵律循环写成的。这一规律的节奏循环似乎正是诗作者想要表现出对日常周而复始单调生活的厌烦, 而在最后一个诗节, 作者有意打破了前三个诗所使用的韵律, 用dddd 的韵律代替了原本应该使用的dded, 这一做法也是独具匠心, 恰恰体现了他被森林美景所吸引, 以往的单调生活规律被打破, 从而在诗人原本平静的心中掀起了波澜, 产生了矛盾情绪。

三、词汇和句法

弗洛斯特大量地将新英格兰口语融入诗歌, 以朴实自然的大众口语吟唱人生, 言浅而意深。《雪夜驻马林边》用词极其简单, 大多数是单音节。但如此简明的文字却隐含着丰富的内涵, 必须细细体味才能领会诗人的言外深意。这首诗中,woods 、village、snow、 horse、 frozen lake、 bell和miles,这些极普通的词语却负载了深刻而抽象的意义:个人的意愿、外界的诱惑、现代社会的冷漠、生活的现实性、社会的责任等。这大大增强了词汇的艺术感染力, 使得文学文体所营造的世界更加丰富, 更加意味深长, 充分体现了诗人选择词汇、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全诗句式精炼、扼要, 诗句如行云流水, 恬淡自然。多数句式采用正常的语序和严格的语法, 并没有像是艾略特、庞德那样采取句法变异的手法。在文学文体中, 遵循句法的句子是有某种情绪深蕴的, 它一方面合语法规则而使读者能够接受, 另一方面在整个文学文体中把某种情感散播开来, 深入读者心中。弗洛斯特在这首诗中主要借助简单规则的表层结构轻而易举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读者, 同时也达到了诗节与节间的句式衔接。但诗中也不乏小小的波动。本诗的开头就出现了一个标记性的句法结构和一个倒装句,既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又照顾到了韵脚的整齐。另外, 诗的最后两句是叠句, 运用了重复的句式, 强调了诗中主人公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四、修辞分析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 image) 。所谓意象,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诗歌的意象不是一种简明的描述性语言,而是一种形象的暗示性语言,因此,意象具有了暗喻及象征的功能。弗罗斯特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思想或概念,换言之,他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甚至一瞬间的感受,来表达一个深邃的思想或哲理。诗中的“I ” 象征着处于进退两难的生活方式中的现代人;“my little horse” 象征着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现实、理智的生活方式; “woods”象征着人一生中所面临的各种诱惑, 而这种种诱惑都是深不可测的陷阱, 无法预见它的未来。这些种种诱惑和对社会、生活、家庭等的各种承诺是相冲突的;“sleep” 一词象征诗中主人公对冷漠乏味的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最终, 诗中的“我”还是战胜了所面临的种种诱惑去实现对社会、生活、家庭的种种承诺。这些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正是弗洛斯特诗歌的魅力所在。

五、结语

这首《雪夜驻马林边》所描写的情景很好理解, 但它所蕴含的情趣、魅力与哲理则需要细细品味。一个情景, 引起人无限遐想, 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体会到这首诗背后的不同意韵。通过这首诗,我们也不难看出弗洛斯特的诗歌创作特点: 用平实无华的语言, 通俗易懂的选材, 表达出深刻、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总是在说一件事, 但指的却要延伸到事物的边缘以外”,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 他的诗歌才会如此的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牛建伟.弗罗斯特《雪夜在林边停留》的艺术手法[J] .丽水学院学报, 2007,(6).

篇(9)

如果你想以最缜密的思维、最丰赡的材料向大家展示最鲜明的观点,那么毫无疑问,你的第一选择必须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角――论述文。

当然,我们得承认,诗歌、散文、记叙文或者小说也可以表达观点,有时甚至可以取得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但这几种文体表达观点的方式,首先是基于情感、景物、事件、人物的具体可感,让读者首先感受到充沛动人的情感、具体形象的景物、曲折生动的事件、性格丰富的人物,然后或因情入理,或借景得理,或以事悟理,或缘人明理。

但是,这些文体表达含蓄化、形象化的特点,使得观点在最后经常以“言有尽意无穷”的方式作结,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在鲜明和清晰度上肯定略显不足。有鉴于此,让这些文体做“把观点鲜明表达出来”这样的事,有点“不务正业”或者“不甚给力”。

再来看论述文,我对论述文的定义,是用精练的语言、典型的论据,通过逻辑清晰的论证方式(结构),得出清晰的观点。所以,论述文的核心目标是把观点说清楚。因而在写作中,即使在列举论据(事例)时需要叙述,依然只要求表达清晰,不需要像记叙文、小说那样生动委婉曲折,在论点和论证表述上更是要求精练、准确。

根据上面的阐释,想必各位也已明了:

抒情、言志、怀思、讲故事才是诗歌、散文、记叙文或者小说能酣沉芾齑笙陨硎值哪檬趾孟罚正正经经论证突出鲜明观点这种事,交给论述文比较让人放心。

把观点说清楚,让读者心服口服,必然需要严谨的逻辑。毋庸置疑,严谨是所有文体的“美德”。对于散文、小说、应用文等文体来说,严谨是普通人对肌肉强度的要求,而严谨之于论述文则像肌肉之于田径运动员,该“凸起”的地方必须“凸起”,这是“特需”。

篇(10)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像爱电视、电脑和游戏一样先爱上阅读,对现代文阅读产生兴趣。

其次,阅读时要给学生定下阅读目标,避免学生散漫阅读。明确的要求学生在此次阅读中必须将什么目的完成,不同成绩的学生,还可以做不同的要求,这样,人人带着目标去阅读,人人都有收获。

分清文体特点,提高阅读效果

教师要注重跟学生展示不同文体的文章,详细分析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碰到不同文体的现代文时,能够尽快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知识。如记叙文的类别、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其次,引导学生理清作品线索、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旨,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总结作品的写作手法等等。

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先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础常识,包括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这里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说明方法,一定要让全部学生务必掌握。其次,教学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说明文,找出它们的异同,这样可以起到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的作用。

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进行议论文教学时,首先教给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如议论文的类别、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及议论文的语言特点等。其次要学会透过文章,摸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出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散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散文阅读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掌握散文的一般知识。包括散文的类别,散文的特点,散文的题材、语言及表达方式等。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散文,一见散文就糊涂。针对这一点,笔者认为老师在教学散文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分别出什么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要轻细节重情节,看它通过什么事表什么情、借什么物抒什么情及用什么事表达什么观点等,可以忽略它的形而一定要抓紧它的神。

诗歌的阅读方法 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意象、作者的情感及修辞方法等。其次要让学生会划分诗歌的节奏,并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朗诵,体会诗中的情感。

熟记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中,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固然重要,但如果能牢记一般的阅读技巧,也能让阅读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抓住文章主旨的三种方法 第一,题目。很多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作者的情感体现。第二,开头。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目的阐释和延伸。第三,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

记叙文开头、中间和末尾的作用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分析论证作用题的格式 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通过……,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者这个论证给文章增添了趣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称问题回答格式 如使用这种人称有什么好处?或者为什么要变换人称?可以这样回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和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技巧有很多,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学生只要善于归纳、总结,积累的技巧越多,阅读的能力就越高。

注重反馈,分析得失

篇(11)

一、抒情性。强烈的感彩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诗,感情更是诗的灵魂,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必须正确体会、领悟充溢在诗中的情感,由此获得全诗的要义。如郭沫若的《静夜》,诗人虽然写的是鲛人在对月流珠,其实是写自己在对月流泪。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化作了粒粒泪珠,以此来抒发眷恋祖国、感怀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过丰富的联想、瑰奇的想象、多种写作手法等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是诗歌的又一显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从中告诉读者: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练性。所谓精练,一要精当,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词的妙处;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辈子工/想都没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全诗没有叙述老工人收徒弟的过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内心的感触,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三要隽永,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字字深刻隽永,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

四、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较多体现在节奏与押韵上,表达出丰富的流动的情感,产生一咏三叹、多变而和谐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因此这些诗必须多读,甚至要熟读成诵。

模拟训练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c一伞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选自《红烛・死水》)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用 B.弄 吹 打

C.拨 刷 撑 D.射 掠 举

2.这首诗是诗人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深感内疚而衷心祈祷。

D.表达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与其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来象征类比、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