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交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132-02
1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渠道
1.1 高等教育与发展经济必须配套
任何经济发达国家都有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质量且不谈,就高等教育规模而言,美国毛入学率达到80%,日本达到70%,而我国2007年刚刚达到22%。我国多种文件提到教育要超前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日本百年发展激荡史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多少年来,教育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发展之后发展起来的,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超前发展,提前为经济发展准备好各种人才,这是现代国家发展的规律。在高等教育如何与经济发展配套,结构,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1.2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好办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之间高层次人才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生源和师资的国际流动不断加速,教育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高等教育要在新世纪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因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高校国际化进程。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途径,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措施。
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突出质量监控,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国际商务、国际经济、涉外商务等多个系部和研究机构的国际化学院。围绕“建设应用性国际化精品学院”的发展战略,商务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把国际合作成果引入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明确思路,开展多渠道国际合作
2,1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了开拓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经验,自2000年开始,我院先后同包括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诺森比亚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院校合作并选派学生前往多所学校留学。从2000年至2008年的9年中,前往西苏格兰大学留学学生共计464名,近三年人数为192人,每年稳定在65人左右,学院每年都保证了团签的高通过率,2008年团签率又一次达到了100%。
在已有的合作项目基础上,学院继续拓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院校的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境外院校的机会。2007年10月学院组织部分学生前往香港岭南大学进行短期的交流访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收效明显。另外我们又启动了与香港岭南大学的本科生交换项目,进一步增加了让学生接触不同教学体制的机会。此外,我院还已经与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奥肯那根校区、新布伦瑞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同美国布赖恩特大学、埃奇伍德学院(Edgewood College)等多所高校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大批量的学生出国留学一方面为学院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才之路。我院学生从合作办学中获益匪浅,8年来以来,商务学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始终保持了10%~15%的高留学率和高读研率,出国留学生学士学位获取率接近100%,拿到学位后,有近85%的学生选择用一年的时间继续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首创了本硕连读国际直通车――5年获中外3个学位的培养模式。
2.2 加强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提高学院教学水平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除了学生的国际交流以外,教师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推动教学、科技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化办学的需要,学院每年都派出6位专任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建设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2005年以来先后有70名教职工出国、出境,对9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进行考察、访问或进修、攻读学位。这样一批专业教师在提高我院的整体科研能力上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他们能够把在国外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模式带回学院,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为学科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国际化特色与来华留学生工作相互促进
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商务类专业的学科优势给我院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我院特色的教学、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服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
从2006年起,学院加大了来华留学生工作的力度,院领导亲自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全面负责,各系部全力配合,使我院的来华留学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6年,我院首次招收了7名短期留学生来我院进行专业学习;2007年,学院共招收了来自4个国家的22名长期留学生;2008年更上了一个新台阶,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名留学生,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发展学历留学生,扩大其规模,提高其层次,争取尽早完成留学生教育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
除了长期留学生的培养,我院也积极开展暑期班、访问团等特色鲜明的短期交流项目,2008年6月初西苏格兰大学10名学生来到我院了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期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从2006年至2008年学院共接待来自英国、美国、丹麦的学生访问团75人次,我院良好的组织接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都给外国友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通过扩大短期留学生规模,我院和许多国外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互访模式,从而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 促成特色,凸显国际交流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商务学院逐渐树立起了国际化的品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不仅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而且也从中受益匪浅,从师资建设到教学改革,从引进教学经验到提升管理水平,都可以看到国际合作给我们带来的显著成效。
3.1 加快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靠优秀的教师队伍来具体地落实和完成。几年以来,学院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每年都选派优
秀教师到英语国家院校进行语言和专业培训,骨干教师约一半都有出国考察进修的经历,这使教师们能及时了解专业领域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从而保证了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总结多年来的国际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大胆突破,尝试在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全英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中国的学生提供了英语学习条件,保证了较高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全英文教学班一次性通过率高达91%),而且能接受国外留学生插班学习,为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和校际学生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一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3.2 全面引进国外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模式的试点改革
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作业形式的改变上,以往的课堂几乎全部由教师讲授,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例大大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框架结构、重点难点,而比较微观的内容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查资料自己消化,此外,学生每学期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作业。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沟通协作等能力十分重要。
在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面,我们开展了考试方法多样化的改革,期末成绩根据课程性质不同而设有多种形式。包括闭卷考试、课堂测验、项目论文、课堂讨论等等;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通常占据20%至50%。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评分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考试并不规定标准答案,而是在参考平时成绩的基础上,看学生的论文及考试是否有创见、知识面是否广博,这种评定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阐述个人观点,从而发现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理念来源于国际合作,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继续扩大教学改革,深化国际合作,优化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有特色的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模式。
3.3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素质过硬的外事工作队伍
最近几年我院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方面给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窗口,不能再仅仅凭借自身资源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立足本土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国际信息发展新趋势将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总的来看,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与国外文化的链接,将成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1.引进外文文献充实图书馆馆藏
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原版外文文献的成本比较高,导致高图书馆外文文献馆藏缺乏,一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国际交流合作,既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又可以引进外文文献,为用户获得外文信息提供支持。开展中国图书馆合作交流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措施。中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分享,可促进双方图书馆共同发展。
2.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管理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现行的管理服务水平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有效地与国际先进图书馆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都是大有益处的。
3.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窗口,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通过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使读者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欣赏多元文化的美感,感受多国文化的内涵,陶冶读者的情操,升华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兴趣,进而实现整个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
4.加快高校图书馆国际化建设步伐
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高校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不例外,国际化、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建设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快速实现国际化是加快图书馆与世界文化接轨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图书馆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分析
1.文献资料的及时分享
分享交换图书资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图书资料的分享弥补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馆藏数量。
2.图书馆人才的交流合作
高校图书馆实现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人才的交流合作,使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增强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更规范的环境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国外专家的学术交流
国外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邀请在图书馆行业有丰富从业实践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学习、沟通和交流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策略
1.建立合理高效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未认识到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沿用的基本还是先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校办校管的管理方案,没有建立统一管理程序。建立专门的图书馆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机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对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管理,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信息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重要意义。总之,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能够保障文献材料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时效性,激发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加强网上电子文献资源联合共享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步伐,与传统文本资源相比,电子信息资源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文献检索需求,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可与国外高校图书馆达成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使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下载外文文献,补充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制订科学的共享制度,才能真实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3.提升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寻求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互补。第一,高校图书馆应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争取在多方面实现交流合作,国内高校图书馆还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发展经验,以本馆的特色馆藏为基础,与教学科研的方向、特点和信息种类相结合,构建本馆特色信息资源库。第二,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图书馆馆员,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第三,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资源库,实现数据库的国际化标准化。第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4.共同构建图书馆研究项目合作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图书馆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图书馆项目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图书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在合作的基础上完善自己,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国际合作交流。
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建立高校图书馆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为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立足实际,更新服务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推进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开拓空间。
(二)国际交流渠道不够多,市民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程度较低。
我科一直以来把发展国外友城作为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几年以来在友城结好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友城工作并不是国际交流工作的全部内容。仅仅在友城间开展交往,由于受各友城的客观条件限制,双方的交流与合作难以满足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科在与国外其他城市、大公司和各类组织还没有建立广泛联系。这就制约了国际交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科今后应当在与各国外友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质往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渠道。针对这一不足之处,我科还应加强与侨办、侨联、外宣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拓展新的国际交流渠道的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工作的舆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为国际交流工作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在经济、科技、卫生、体育、教育、人员交流等方面与国外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三)年主要工作目标
1、继续联系与韩国果川市和英国诺斯利市的结好事宜,争取友城工作实现新的重大突破;
2、实施与泰国孔敬市、澳大利亚班大伯格、奥地利克拉根福市、美国普罗沃市的交流项目;
3、加强与马来西亚怡保市、印尼三宝垄市、巴西若昂佩索阿市、加拿大沃特卢市、德国威斯巴登市、乌克兰日托米尔市的联系,开辟更多的友好交往渠道;4、进一步充实外语人才库,提高翻译人员水平,开展外语及接待技能的培训;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还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发展效果,对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非常有帮助。但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本文以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为重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存在的问题
1.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比较滞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也成为了高等教育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国际间迎来送往的接待性工作与国际化的高校交流合作不是特别相符,导致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外事工作有所欠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外事工作部门中的人员比较少,很难满足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需求,而且外事工作部门的工作水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层面上,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很难与当今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形式相适应,这使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为了一种空想。
3.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现阶段的高等院校发展中,大部分的教师对高等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等很少关注,对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好高校国际交流工作,所以说,高等院校的教师只能担任单一的教师角色,不利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
1.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是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和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一定要站在世界的角度,以国际化的视野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和观察国际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思想观念,使其在世界上占据领头地位。如果不能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肯定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下被淘汰。高等院校的教育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与时展齐头并进,才能创新教育国际化的思想观念,才能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外事部门的管理工作。A.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认识到外事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开展与外事工作部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水平和效果。B.从人员配备的角度入手,高校一定要加强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配备管理。外事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对外事工作部门的人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外事工作部门都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存在等、靠的心理,所以,一定要实现外事工作部门机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促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培养制度,
5.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国际教育的办学条件。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高校应该尽量增加资金的来源和渠道,多多引进经费投入,与社会机构实现良好的合作,这样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国际交流合作以及留学生教育管理相应部门的成立,对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机构能够对高校国际化活动的组织和进行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实现高校国际化活动的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对我国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间接推动社会的统一发展。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思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对国际交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水平,实现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海洋覆盖着地球表面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对于日益凸显的海洋环境问题,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海洋低碳经济要求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注重海洋统筹布局,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实现海洋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永续发展。
全世界共有150个海洋岛国和临海国,占全球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三多,其中,亚洲有36个,非洲38个,欧洲29个,南美洲10个,北美洲23个,大洋洲14个,在这150个岛国和临海国中,有90个国家接受过我国提供的经济援助。
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通过增强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奠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从而达到促进本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在海洋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了解和分享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有责任也愿意将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发展中沿海国家分享,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滨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各种方式的培训活动,既是帮助受援国培养管理官员和技术骨干的可行之道,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理念与成效
福建海洋研究所是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主要承担以海洋为特色、以海洋技术与管理为主题的培训项目,主要有三个研修班:一是“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培训班”,二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官员研修班”,三是“海洋渔业管理官员研修班”,面向全球近90个沿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技术与管理的交流培训和研修活动。从2005年起,至今已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太平洋、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71个滨海发展中国家的505位官员与技术人员来华接受培训,共计526人次。研修班注重把实际管理经验与专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项目设计理念上,技术培训班侧重于培训学员掌握主要生物品种成套养殖技术的实用性与完成性,而管理研修班则注重对学员进行管理理念的培训,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及应用技术的教学。
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论坛交流、参观考察、实习操作等方式,使学员们了解中国的海洋养殖技术、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经验,了解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海洋科技以及政府有效管理的密切关系,力求使学员们通过借鉴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用模式,将其用于本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参训各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项目承办单位,培训机构也通过与各国学员的交流互动,对受援国本国的海洋产业、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监测技术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培训方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海洋领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实现知识与经验共享,促进各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共同发展。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
根据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专业特色,依托援外培训的平台作用,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方式。
(一)援外培训班国家报告
援外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本国从事渔业、环境等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本国的自然、人文、经济概况及海洋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熟悉。在培训期间,学员们通过相互交流,对各国的海洋产业概况、发展海洋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各国海岸带的利用现状和海岸带地区管理发展、各国渔业管理政策法规重点以及渔港建设状况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各国在海洋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地研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共谋发展。这种方式为来自各国的学员们开展海洋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极其丰富且宝贵的专业信息,颇受参训官员欢迎和重视。
(二)“厦门国际海洋周”分论坛
“厦门国际海洋周”致力于为世界各沿海国家和海滨城市政府、海洋科技界、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海洋相关企业及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致力于促进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致力于提高公众海洋意识,建立海洋交流网络,推动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管理水平。从2007年起,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援外培训项目与面向国际先进海洋城市的“厦门国际海洋周”活动对接,以此扩大各国海洋城市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并以举办“发展中国家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分论坛的形式,为各国参训官员提供一个可以在高水平国际性论坛上分享海洋相关领域高端管理经验的良机,建立一个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海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更多国家探索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道路。
(三)通过回访赴外交流合作
在华培训研修期间,参训官员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了解了我国先进的海洋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表示希望能邀请中方专家学者到受援国开展进一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对各国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需求并对倡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调研分析后,中方认为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项目管理人员“走出去”,精选一些回访条件比较成熟的参训国开展援外培训考察回访,通过实地了解援外培训项目给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实地考察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现状与科技需求,为开展后续双边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行性依据,进而探讨实际可行的技术合作项目,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在海洋相关领域技术与管理的实质流合作。这种以援外培训考察回访开启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在进一步提升援外培训持久、长远影响的同时,也必将逐步提升项目承办单位在沿海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促进承办单位自身在海洋相关领域科研开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四、未来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展望
援外培训项目实施期间,许多参训官员与技术人员带来了各自国家与地区希望进一步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意向,并在学成回国后还积极探讨促进双边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这些合作意向为未来双方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员们提出的合作意向涉及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大多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受到受援国政府和我国政府的重视,正在落实之中。
(一)发展海洋养殖技术提高海洋食品储备
2007年海洋养殖班伊朗参训官员阿里・尤塞夫先生认为:伊朗虽然有丰富的海洋食品资源种类,但资源储备并不很足,而伊朗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正处在初步阶段,养殖产量也不大,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伊朗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中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伊朗政府希望可以在未来加强对中国海洋养殖技术的引进,并且希望能够从中国寻找到更多新的虾苗来源和虾饲料,促进中伊两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的合作。
(二)开展海洋养殖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
2008年海洋养殖班尼日利亚参训官员哈姆扎特先生提出包括“中方为尼方量身订做双边培训项目”、“双方专家间的技术交流项目”及“帮助尼方发展海水养殖技术”等在内的交流合作意向,承办单位建议双方通过中国援外培训的平台,加强交流与了解,在两国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寻找一个相对成熟具体的项目切入点,开展进一步技术交流与合作。尼日利亚学员已把双方会谈的初步意向带回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两所就能开展实质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发展海洋经济改善就业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2010年海洋养殖班桑给巴尔官员拉贾夫先生提议,中方与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在海洋养殖技术方面通力合作:邀请中方参观考察桑给巴尔海洋养殖水平总体情况;为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属下的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桑给巴尔发展鱼虾类、海藻类和贝类养殖的密集型海洋养殖系统,建立试验分析水质参数、饵料质量、疾病等标准实验室,以提高桑给巴尔的海洋养殖技术;帮助桑给巴尔发展渔具技术和海藻、贝类和珍珠生产的市场建设等等。这项合作对加强坦桑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增加青年自主创业,特别是提高桑给巴尔地区农村妇女就业率,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四)海岸带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
2006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几内亚官员迪亚洛先生提出了《就有关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遥感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协议与项目合作意向》,双方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商谈并达成合作意向草案。迪亚洛先生学成回国后,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并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商谈,2007年1月福建海洋研究所正式与几内亚国家渔业科学研究中心签订《国际合作交流协议》,同时双方还提出了《在几内亚境内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建议书》与《几内亚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议书》。
(五)滨海城市环境修复建设
2007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尼日利亚官员斯坦利先生认为,拉各斯市是尼日利亚的经济中心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目前遇到了严重的环境和发展难题,有如二十年前的厦门一般,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厦门模式”很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建立两市友好关系帮助拉各斯渡过难关,使其像厦门一样发展壮大;同时,他确信厦门也能从与拉各斯的贸易、工业、商业、投资和旅游等方面友好往来中获益,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斯坦利先生表示回国后将为建立厦门与拉各斯之间的合作关系而努力。
吉林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吉林省教育厅批准,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办学,从2005年起,中外合作办学纳入本科计划内招生,是学校整体办学的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享受与普通本科生同等的待遇。
中澳合作办学教学计划由中澳双方院校共同制定,澳方课程的教学大纲、英文原版教材,由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提供,澳方派教师用英语授课,中方教师用双语辅助教学。
学生完成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成绩达到要求,分别颁发吉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及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商
(来源:文章屋网 )
沈凡秀教授:创立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巴洛克音乐演奏的国际交流,促进国内巴洛克音乐教学,同时面向社会普及巴洛克音乐演奏。作为致力于巴洛克音乐演奏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不懈努力,使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了解了巴洛克音乐的演奏方法,在经常性地演出实践活动中,我们找到了知音。
近年来,在中国原汁原味地演绎巴洛克音乐的风气日渐浓厚,北京、上海、武汉以及深圳等地的音乐厅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来自欧洲纯正巴洛克古乐团演出的海报。他们的演出特点归结到一点,就是使用按照巴洛克时期制造工艺制造的乐器演奏同一时代的作品。
我们知道,巴洛克终结的时期,正是人类文明跨入工业革命的时代,随着制造技术,工艺水平的迅猛发展,提琴的羊肠弦被钢丝弦所取代,固定在羽管键琴木质音板的琴弦,演化到现代钢琴固定在铸铁钢架的钢弦,这一切为艺术的表现力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空间,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崭新艺术风格。
渐渐地,人们陶醉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节奏加快了,频率升高了,我们获得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但艺术的传承,清晰的脉络,历史的丰碑仍不时地提醒我们,巴洛克音乐是一个不应忘却的阶段。为此,许多朋友热心致力于本真地诠释。
回顾前两届音乐节,法国古小提琴家Patrick Bismuth,德国古大提琴家Michael Brüssing,瑞士横笛演奏家Maria Goldschmidt,日本管风琴家椎名雄一郎和羽管键琴家椎名智子,由陈岚谷教授率领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巴洛克古乐团,以及德国诠释巴赫作品的权威,管风琴家Kay Johannsen,俄罗斯管风琴家Vladimir Shlyapnikov,奥地利维奥尔琴演奏家Lorenz Duftschmid、法国假声男高音Sebastien Fournier等前来参加演出,进行学术交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国内,巴洛克音乐还属于阳春白雪,需要不断地演出和讲解,创造机会让人们逐渐熟悉并从而喜欢,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工作。面向普通观众,循序渐进地安排演出节目,目的就是让广大音乐爱好者欣赏起来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水准,但又不能让人产生厌烦感,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给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奉献上巴洛克饕餮大餐。
音乐时空:作为巴洛克音乐节的艺术总监,您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结缘的?
沈凡秀教授:我的职业生涯起点是接受钢琴的启蒙教育。1987年我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以后留校工作,担任了几年钢琴教师。之后我踏上西去的列车,开始了新里程。头一年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我学的是钢琴。在琴房我听到羽管键琴如此美妙的音色,美轮美奂令我陶醉,预感到这是我终身的事业,于是放弃已经开始了的钢琴深造,跟随Gordon Murray教授一门心思专攻羽管键琴演奏。其实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键盘系是由钢琴和羽管键琴以及管风琴三个专业组成的,所以不久我又跟随Rodulf Schulz(1933-2012)教授学习管风琴演奏。羽管键琴和管风琴在中国可以算“冷门”,但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几位大牌教授名下的学生可是排得满满当当,因为这是他们历史的一部分,从此我就与巴洛克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0年我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逐步开设了《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演奏风格,《羽管键琴演奏》和《管风琴演奏》这三门课程。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风格决定了这三门课程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当时近百人的大建制交响乐团形式还没有出现,演奏的作品多以重奏协奏形式,而羽管键琴(当然也包括管风琴)则在乐队里起到数字低音的关键作用。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开设这门课程说明了我们国家巴洛克音乐的教学水平。2010年秋天,欧洲古乐复兴教父霍格伍德来华时曾对媒体说中国还没有巴洛克音乐的系统教育,可当他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给我的《古钢琴与乐队》课程同学上大师课时,学生们演奏的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令他刮目相看。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十多年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晶。
音乐时空:前两届“巴洛克音乐节”对观众来说是领略巴洛克音乐风采的绝佳机会,对主办方来说积累下了哪些宝贵经验?
沈凡秀教授:国际交流,促进教学,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大力普及,雅俗共赏。
音乐时空:是否可以透露一下,这届音乐节有什么新的亮点?
沈凡秀教授:2014年是第三次举办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了,本届音乐节的亮点有三,其一是在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协助下,我们邀请了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Krzysztof Latala教授前来举办管风琴大师课和音乐会,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地处欧洲东西文化交汇点的古都克拉科夫对管风琴文化的韵味。其二是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协助下,木笛演奏家Bolette Roed、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Aureliusz Glinski,古大提琴和维奥尔琴演奏家Susie Napper组成的独奏家合奏团,为我们献上纯古乐演奏巴洛克作品的机会。同时我将与他们合作,在演出中担任羽管键琴演奏。其三是我们再次邀请了中国爱乐中提琴首席张安祥、曹飞和大提琴首席赵云鹏与我和我的学生合作,演奏巴赫第六《勃兰登堡协奏曲》。
音乐时空:国家大剧院取代中山音乐堂成为了今年“巴洛克音乐节”的合作伙伴吗?
沈凡秀教授:2011和2013两届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我们都把重要的演出安排在中山音乐堂举行,这为提高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巴洛克音乐节声誉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品。2014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我们把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独奏家合作团的演出放在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料中心,目的是探索在不同演奏场合下所能达到的各自视听效果。我们知道,巴洛克时期的演奏风格都是相对较小规模的方式,在不加扩音设备情况下,相对较小的空间里欣赏效果最佳,所以本届音乐节我们选择国家大剧院的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纯古乐演奏巴洛克音乐,这只是一次尝试,今后我们还会不断探索与更多的演出场所合作,促使巴洛克音乐演奏炉火纯青。
音乐时空:本届巴洛克音乐节的大部分活动仍会免费对爱乐人士开放吗?
沈凡秀教授: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除了学术性以外,更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这是作为国内音乐教学的最高学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为此,秉承前两届音乐节的传统,在本届音乐节里除了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的《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为售票以外,其他5场校园内举行的音乐会全部为面向社会公益性质的演出,为京城古乐演奏之春注入一股清馨和风。
音乐时空:您是怎样邀请到外国的音乐专家、大师登台献艺的?
沈凡秀教授:我本人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学习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和一切键盘乐器的鼻祖管风琴,学习期间有机会接触当地的古乐演奏家合作演出。当然在欧洲,从事纯古乐演奏的圈子也不很广,师出同门,大家彼此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加上我回国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著名古乐演奏大师接触,当学校同意我举办巴洛克音乐节后,我向同行发出邀请,反应热烈,因为这些欧洲古乐演奏家十分重视到中国来展示他们的光荣传统,所以一拍即合,使我十分感动的是他们许多人都不计报酬,乐于奉献。
音乐时空:可以请您介绍一下这些应邀而来的专家吗?
沈凡秀教授:首先是波兰管风琴家Krzysztof Latala,1953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1978年毕业于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管风琴系,获奥地利政府授予奖学金,在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与早期音乐的相关知识。1985年他获得比利时佛莱芒音乐节“巴赫与韩德尔作品”组特别奖。1980年起任克拉科夫音乐学院管风琴教授。1999-2002年任波兰教会音乐研究所所长。从1967年至2000年成为克拉科夫著名教堂多米尼堪教堂的主管风琴师,以及克拉科夫爱乐的首席管风琴演奏家,举办各种管风琴独奏音乐会和管风琴大师班。曾经担任马斯特里赫特(荷兰)国际管风琴大赛评委,两次出任莱比锡(德国)国际大赛评委,并在2009年在波兰亚斯沃青年演奏家大赛中担任评委。足迹遍及波兰、加拿大、德国、比利时、英国、荷兰、乌克兰、奥地利、法国、捷克共和国、丹麦、俄罗斯和美国,录制出版许多演奏管风琴作品的CD。
其次是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独奏家合奏团的三位成员,丹麦木笛演奏家Bolette Roed,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早期音乐系主任。作为木笛演奏家,她的足迹遍及欧美。2003年荣获Jacob Gade基金大奖,2011年荣获北极理事会音乐大奖。曾与丹麦国家交响乐团、丹麦皇家管弦乐团、丹麦国家室内乐团等合作,演奏巴洛克作品。此外,她还组建了阿尔法乐团,并带领乐团荣获了2006年丹麦国家广播电台室内乐比赛大奖。2009年由她在哥本哈根发起组织了规模庞大的丹麦仲夏巴洛克音乐节。与多位古乐演奏家合作出版多种木笛演奏巴洛克作品CD。
Aureliusz Golinski,波兰巴洛克小提琴演奏家,任教于丹麦皇家音乐学院。1993年在波兰波兹南与Eva Golinski组建了Arte dei Suonatori乐团,从事17、18世纪作品演奏,很快乐团就成为波兰最著名的巴洛克古乐团,蜚声欧洲。他还出版过多部巴洛克小提琴演奏专辑CD。
Susie Napper,英国古大提琴和维奥尔琴演奏家,从事17、18世纪作品演奏,任教于McGill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哥本哈根丹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于纽约朱丽叶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组建费城巴洛克协奏团。与欧美众多古乐团合作,演出的足迹遍布中国、日本、新西兰,印度、中东和几乎全部的欧洲。2001年起发起蒙特利尔国际巴洛克音乐节。2002年荣获魁北克音协年度金奖,2011年荣获蒙特利尔杰出女艺术家荣誉。与著名出版商合作,出版巴洛克大提琴演奏专辑。
此外,还有德国巴洛克小提琴家Daniel Hauptmann和西班牙大提琴家Sergi Boadella,他们两位将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教研室的老师合作演奏科莱里和维瓦尔第两个不同版本的《拉?佛利亚变奏曲》。
音乐时空:除了各自的演出或讲座外,国外的专家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音乐节上有过哪些思想或技艺上的碰撞?
沈凡秀教授: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的重要目的,就是创造机会让国外的专家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音乐节上有过哪些思想或技艺上的碰撞。吸收以往两届音乐节的成功经验,今年举办的本届音乐节,继续安排管风琴、竖笛、巴洛克小提琴和维奥尔琴面对面,一对一的大师课,同时安排音乐学系同学撰写观后感和评论,把外国专家来学校讲学的成果最大化。
音乐时空:几场音乐会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您是根据什么样的原则进行策划的?
沈凡秀教授:本届音乐节的管风琴音乐会演奏的全部为巴赫作品,这是因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的管风琴非常适合演奏德国乐派作品。早在音乐节筹划之初,我把我们的管风琴音栓配置发给Latala教授,他针对我们的管风琴选择了演出曲目。我们知道,管风琴与钢琴和拟声替代设备不同,每一座管风琴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具有各自无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国家大剧院的管风琴,同时兼备演奏管风琴德国风格作品和法国管风琴交响乐派作品的功能,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管风琴则演奏纯粹巴洛克时期作品效果更佳。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古乐演奏家合作团带来的作品主要是法国大库普兰、马林・马莱斯和泰勒曼的作品,由长笛的前身竖笛,巴洛克小提琴和维奥尔琴(Viola da Gamba)以及邀请我担任羽管键琴,原汁原味本真演奏巴洛克精髓,由于国内纯古乐演奏暂时欠气候,这份大礼弥足珍贵。
此外,在中央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会上,我们邀请了中国爱乐的艺术家加盟演出,同时还有一位连续参加了三届我们的巴洛克音乐节的男童声来诠释巴洛克时期天使般唯美的声乐。
音乐时空:今年的巴洛克音乐节特意安排了巴洛克音乐大师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的作品专场音乐会,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场《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
沈凡秀教授:今年是巴洛克时期法国作曲家拉莫逝世25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音乐发展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杰出音乐家,在2014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上特地安排演奏他的不朽作品。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的《拉莫的典雅―古乐本真诠释巴洛克作品沙龙》,我演奏拉莫的羽管键琴组曲,其中包括著名的阿莱曼德舞曲、库兰特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和加沃特舞曲,以再现法国羽管键琴学派最高艺术成就的顶峰。
音乐时空:相比前两届“巴洛克音乐节”,本届讲座缩减到一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沈凡秀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每届都有各自的特色,追求各自的完美,所以在演出场次上显示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种选择多样性为我们的巴洛克音乐节注入光彩与玄机。
音乐时空:可喜的是,外国专家将带来多场古乐大师课,这是否与近年来国内音乐界对古乐复兴的重视有关?
沈凡秀教授:密切相关,而且相辅相成,遥相呼应,为国内音乐届复兴古乐起到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的促进作用。
音乐时空:据了解,您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巴洛克风格演奏已经十年有余,现在这方面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
沈凡秀教授:自2000年我从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开始我的巴洛克音乐、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演奏的教学工作,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平凡而难忘的十多年。回首往事,一届又一届学生在我开设的《古钢琴与乐队》巴洛克演奏风格课程中,熟悉了巴洛克音乐演奏风格,通过磨合,建立默契与协调,这些都是巴洛克音乐特有精髓与无穷魅力,也为同学们走上自己艺术人生之路,铺下了一段路基。许多当年跟随我学习的同学,现在都已成为在各大乐团挑大梁的的顶梁柱。作为辛勤的园丁,桃李满天下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从2011年开始,创立了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即将要举办第三届。英国古乐复兴大师霍格伍德曾来学校,为我的学生讲解巴洛克风格演奏要领。日内瓦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携全套巴洛克古乐器来校进行交流。由于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各位同事的通力合作,世界顶级水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社会各界热心关注,这些都为学校开展巴洛克音乐教学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
起源于二战结束后的古乐复兴运动,让我们重新感悟已经逐渐遁逝的特定历史时期伟大作品的深邃内涵。岁月消磨,当年使用的许多珍贵乐器销声匿迹了,不为人知。感谢一批执着的人们,全力以赴地从事发掘复兴古乐运动,使我们能够原汁原味地欣赏到当年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原貌。但是这种本真演奏受到诸多限制。所以采用少量依照当年制造工艺制作的巴洛克时期乐器,如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遵循三百年前的演奏方法与现代乐器合作演奏巴洛克音乐,在某种场合下孕育而生,成为比较普遍的演出方式。目前,中央音乐学院的巴洛克音乐教学与演出基本上采用这一形式。
期待着在国外从事巴洛克提琴、维奥尔琴、木笛、木管号等巴洛克时期特有乐器的演奏人员,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盟国内巴洛克音乐教学与演奏行列,这样才有机会进行纯古乐的本真巴洛克演奏。当前本真演奏巴洛克音乐仍然停留在羽管键琴与应邀来华的国外古乐演奏家合作演出范畴之内。
音乐时空:纵观三届巴洛克音乐节,管风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论是讲座还是音乐会,您作为管风琴演奏家、教育家,怎样理解管风琴对于巴洛克音乐的重要性?
沈凡秀教授:我们知道,从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古希腊工程师克特西维奥斯制造水压式管风琴算起,管风琴已经历了的2300年沧桑岁月,在乐器发展的漫长进程中,成为一切键盘乐器的鼻祖。在巴洛克时期,以及往前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和更早的中世纪,管风琴曾经长期为人们演奏的主要乐器,而居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众所周知,管风琴体积很大,不能轻易移动,给演奏带来诸多不便,制琴的能工巧匠们就琢磨能否让键盘演奏家能够在自己家里就可使用建议替代键盘乐器进行练习和演奏?于是把管风琴的键盘原理与竖琴(Harp)的琴弦相结合,发明了相对灵巧的羽管键琴(Harpsichord英文,Cembalo 意大利文),从而极大地普及了键盘乐器的演奏。1710年左右,意大利梅蒂奇家族的制琴师克里斯托福里在羽管键琴(Cembalo)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的改动,成为可以表现渐强渐弱的羽管键琴(Gravicembalo col Pianoforte),经过不断完善,从此钢琴(Piano)横空出世,成为乐器之王。但是在巴洛克时期,管风琴以及羽管键琴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乐器,为此当时的作曲家留下了烟波浩渺的大量作品,所以举办巴洛克音乐节,用管风琴演奏当时作曲家为管风琴创作的作品,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音乐时空:您觉得向中国音乐爱好者传播巴洛克音乐的意义何在?主办方对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沈凡秀教授: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巴洛克时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时期,孕育了巴赫、韩德尔、维瓦尔第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音乐巨匠,其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至今,在我们熟知的现代音乐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巴洛克精髓。举例来说,乐圣贝多芬著名的《第三交响曲(英雄)》,震撼人心的开始就有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影子。温妮・休斯顿的歌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巴洛克音乐的和谐与唯美。认识巴洛克音乐,了解巴洛克音乐,这是热爱音乐的朋友走入音乐圣殿的必由之路。为了这一目的,本届巴洛克音乐节将举办6场公开音乐会,演出形式不管是纯古乐演奏,还是使用现代乐器与羽管键琴合作,都力求本真演绎巴洛克精髓,让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在5天6场音乐会中,细细品味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音乐。
音乐时空:您觉得举办巴洛克音乐节对中外的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什么作用?
沈凡秀教授:与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和保利剧院这样的专业演出场所举办的巴洛克音乐演出相比较,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仍在摸索中蹒跚前行,但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平台,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一定的品牌效益,我们通过中央音乐学院的主渠道,邀请欧洲古乐演奏家前来进行教学示范演出,通过举办大师课,与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演奏古乐器的要领,给同学们以直观的感受,了解到从远古走来的现在乐器演化的历史进程,立体地深刻理解所演奏乐器的精髓。此外,我们还通过面向社会公益性质的演出,最大限度地扩展巴洛克音乐的认知度,同时也为热爱巴洛克音乐的朋友提供一套丰盛的听觉饕餮大餐。从往届热情的观众给予的热烈掌声,给参加演出的西方演奏家深刻印象,并把这一盛况带回到欧洲,吸引更多国外巴洛克音乐演奏家的注意,纷纷与我联系,希望安排他们参加我们主办的北京国际巴洛克音乐节,说明音乐节的影响在逐步扩大。
音乐时空:您对本届巴洛克音乐节有何期许或展望?
一、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39.9600万人,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除留学之外,还有实习和实践、就业、短期文化交流共四类。目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下,大部分高校认为教师的国际化是推动高校国际化的关键,但其实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才是高校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已成为高校国际化的新增长点。
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繁杂的国际交流活动,高校需要正视大学生出国交流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满足学生和学校需求,分析学生人群特点,根据不同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制定国际交流项目,从管理人员、管理流程和规范、项目与学生以及所获得绩效等四个方面达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最大化。
二、引入市场营销理论,从现代营销4P角度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服务营销战略
1.管理人员(People)
目前从事高校学生国际交流服务的管理人员都是外事人员,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外事交往能力都是外事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市场化的企业管理中,高校外事人员还应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扎实的业务能力。
学校外事工作服务的主体是全校全体师生及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本目的就是要为院系和师生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和智力支持,从而满足其现代国际化教育。学校外事工作的本质依然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但是就现阶段国内外事工作而言,部分外事人员受自我意识影响,缺乏工作热情,缺乏职业思想,缺乏主观能动性,直接导致的就是服务水平和人性化程度不高。
2.管理流程(Process)
“外事无小事”,外事人员必须避免临时的规划和策略,避免交流项目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并确保其思想和观念能够在决策和实施中发挥作用。只有建立了管理流程和规范,才能更好的和学生、合作学校和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互惠的关系。如制定学生出国交流流程规范、学生出国管理规定或学分处理规定等。
目前,我国高校外事工作普遍缺少各教学院的主动参与。其实教学院才是全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恰恰更是学校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基石和主体。要想外事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国际化,就需要教学院主动参与,行政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所以,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将参加出国(境)项目学生人数等高校国际化的目标列入绩效考核之列,教学院必然会积极主动推进国际化,逐步将高校外事环境推向良性健康的状态。
3.项目与学生
项目与学生直接关系的所有活动,即包括了传统的4P——产品、价格、促销和地点,也包括了新的营销活动,这些项目不只是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也要确保他们有助于实现学习的多重目标。
产品即是学生国际交流所享受的项目和服务,学校应以自身特色为中心,从大学的分类、学生兴趣、学生家庭环境等各方面挑选适合本校学生的项目。价格即是在学生参与项目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学校作为非盈利部门,应该为学生寻找实惠,尽量降低学生家庭负担,在学生受益和支出上找到平衡点。也可以创立学校奖学金,让更多有能力但家庭负担较重的学生获得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学校也可以和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国外大学等合作,寻求经费等支持。
促销和地点共同包括了项目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大部分学校以网址为宣传窗口,并设立专门的板块进行信息传达,但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主动去寻找。学校可以采用在各二级学院设定联系人,帮助学校传达国际交流信息。目前,信息时代的信息爆发,也给学校的项目宣传提供了平台,如微信、微博就可以将信息传递到学生;当然传统的宣讲会和经验分享会也是学生获得信息和体验的绝好方式。除此之外,精美的宣传册也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用相关的学生活动为项目进行宣传。
4.绩效
如果把学生国际交流服务是一种市场,那在全方位的营销中,我们把学校和学生所获得的绩效定义为学校的品牌资产和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后所发生的改变,即一系列可以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进行测量的结果指标,这些所测量的已经超过了学校办学自身。
三、结语
学生出国交流正随高校国际化大潮涌动。在本文中,以学校营销的角度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进行思考,也是希望对高校的学生出国管理工作有所帮助。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效提高外事工作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人性化程度和主观能动性,规范管理流程,能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在合理高效的管理下,也能真正服务好全校全体师生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袁国华.高等教育营销的若干特点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
[2]杨康民.高等教育创新的营销观照.生产力研究,2005(1)
[3]彭道福.高等教育营销的动因与策略分析.教育与职业,2005(3)
一、前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人对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为扩展学校的国际发展空间服务,为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以及扩大国际影响服务这一层面上。但是,对于其与所在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如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院校对于利用国际交流合作,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探讨所进行的尝试及实践仍然是凤毛麟角。国际交流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不仅是战略性的服务角色,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改革中,同样可以将国际交流活动的要素和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随着“中国东盟10+1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最终落成,都加速了国内东盟语种专业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院校东盟语种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现实问题。加之国内大范围开设东盟语种相关专业的时间都较短,在专业的建设上也仍然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所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工作上,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例如,国际交流与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相结合的具体模式是什么?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方案是什么?如何拓展和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领域?如何利用已有的国际交流资源去更好的为教改服务?国际交流如何发挥好在教改中的服务角色?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实践及探索中需要面对及解决的。
二、东盟语种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传统
近10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在大环境的改善下,虽然东盟语种各专业在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上仍未出现教学改革百花齐放及成果丰硕的现象。例如,近年来,新加入东盟语种人才培养队伍的各本、专科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材的使用上仍然延续着过去那几所老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以致民间出现了俗称“北大系”和“民院系”两大主要教学“流派”,这样的现象容易导致学术的僵化及复制,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推动。
2.使用本科教材
新的历史条件下,任何院校一律沿用过去本科院校的教材已不合时宜,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队伍的出现,对于东盟语种的教学更注重应用性和专业性,现有的侧重于语言、语法、文学内容的教材,已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建设仍是一项薄弱环节。而且具有国际背景,国际合作,协作的教材少之又少,很多教材虽是能编写出来,但是没有语言所在国相关教师或专家的参与,难以谓之完善。
3.教改思路不开拓
在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上仍较为狭隘,专任教师在进行教改探索时,很多时候,仅从语言教学及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没能从宏观进行把握,忽略了国际交流合作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改革实践的空间和对象都相当有限。特别是各高职类院校,许多教师都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便直接走上讲台,在教学思路、方法、理论探索上,仍然喜欢遵循本科院校的做法,未能体会和理解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适用为本,够用为度”的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虽然做过与之相关的研究,但是也仅处于单学科的层面,这就造成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方向较为单一,教改成果数量少,实用性欠缺的现状。
三、国际交流合作对于推动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主要涉及到诸如专业建设及发展的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具的改革等内容。
1.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东盟国家所处的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在地理上相接壤,在区位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开设有东盟语种的高校,在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东南亚各国自然也就成为了发展重点,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长期稳定的合作院校和单位,并通过这些院校和单位开展了多种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合作可以让高校在国际社会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这过程中所形成的国际合作关系网,合作院校、企业资源,信息资源,项目平台等,都是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具备的。
2.为教师外派培训创造条件,培养国际化的思维
通过这一渠道可以使得教师能够与本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动向保持联系,拓展教师的视野,为拓宽教改思路奠定基础,形成教改的内在动力。
3.搭建一个探索教改项目的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合作对象所拥有的师资、科研中心、生产基地、项目等资源,为我所用,将各种教改活动放置在国际化合作的大背景下来进行。
4.扩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帮助打造国际化的培训品牌,进而更便利地吸引国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交流,开设国际论坛,拓展师生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和领域。
5.为学校的海外招生提供保证
留学生资源则又是教改工作的一大财富。国际交流工作的开展,可以利用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及项目进行留学生的海外招生,让更多的国际学子能够到本院校进行学习。而留学生队伍的形成及壮大,特别是东盟国家留学生队伍的形成,能够为东盟语种教师的教改工作提供辅助。教改工作的提升,可以反过来提高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为学校形成稳定的海外留学生资源提供了保证。
所以,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其可以为东盟语种教学改革引进国际化的人才,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推动双语教学,建设跨国境实习、实训基地,编撰国际化背景的教材等,这些都是各院校孤立进行“闭门造车”来进行教改研究所实现不了的。
四、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合作对象以及具备的良好资源作为一个平台,让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在这个平台或者背景下来开展。挖掘国外各种资源,研究国外语言教学模式,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完善课程设置及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开拓新的国际合作课程教学领域,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东盟语种教育品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思维,让各东盟语种专业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帮助下,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上发生变革,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成功率,这些都为利用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五、建立在国际交流合作基础上的东盟语种教学改革思路
1.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利用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所获得的成果和平台,积极走出去与国外院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与国际院校,特别是东盟国家院校或教育培训机构尝试创建“2+N”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国内进行2年的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之后,第三年采用跟国外院校合作的方式,可以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语言实习及实训,充分利用境外合作院校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学生也可以在语言实习结束后留在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2.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各东盟语种专业一直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既掌握东盟国家语言,了解东盟各语言对象国本土情况,又掌握国际相关贸易,文化风俗的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大专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若引入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要素,可以从应用型,实践性的方向来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进而摆脱过去那种教学内容只重文学,语法,文化的老模式。可以在国际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构建“语言+商务”、“语言+旅游”双模块的课程体系,增加例如导游越南语、酒店服务泰语、越南语商务口译、经贸老挝语等专业课程。
3.促进双语教学的实施
双语教学,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也是教师教学手段的根本性提升。因为双语教学既可以满足低年级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可以满足高年级学生语言提高的要求,尽可能地为高年级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此外,双语教学还可以直接给留学生授课,降低留学生入学的门槛和要求,扩大了学院留学生招生的对象和范围。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对于任课教师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尤为重要。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师的语言进修,学习和交流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可以让教师直接参与到相关行业的第一线,使教师可以更直接的掌握行业知识,为提高技能创造了可能。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从而创新语言教学模式,让中外学生都能学到想学的知识,最终达到共赢。
4.促进课堂语言教学的变革
招收和培养留学生是很多外向型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我们要认识到,大批的校内留学生,并不仅仅只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应该看到,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改资源,特别是对于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改来说。很多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院校都招收有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地理上的优势使得此类留学生的数量较为容易形成规模。因此,可以充分将这一资源利用起来,将留学生请进课堂,尝试探索“伙伴式”教学,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进行结对子,并成为教师教学手段的一部分,模拟各种场景,利用留学生语言的优势在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反之,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留学生也能够实现其语言练习的目的,这样,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很快且很方便的付诸实践。
5.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和提升的机会
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学校建立起广泛且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和对象,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对于东盟语种专业来说,过去单一地到对象国进行留学的语言实践方式应该得以深化和扩展。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该不但仅局限于与各东盟院校或教育机构,也应该在东盟国家的企业及其他领域中去广交朋友,与东盟国家的企业加强交往,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以谋求双赢为原则,特别是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二字是学校立校的根本,因此应该利用国际合作的渠道,加强与东盟各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在东盟国家的企业中合作建立实训或者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直接进入东盟国家生产行业的第一线,了解和掌握生产的流程,以便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懂得,自己学的是什么,能用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用,这对于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意识、国际化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通过国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反过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6.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授东盟语种的教师,要不断地与语言对象国相联通,关注其社会及语言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及时地更新和跟上语言对象国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有机会让东盟语种的教师能够多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和途径,到语言对象国进行深造或者是再交流,只有通过不断地交换与交流,才能让教师获取语言对象国最新的信息,最新的人文社会动态。或者能够直接地与语言对象国的教育同行进行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研讨会等,激发新的灵感,从而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
7.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个专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的最终实现,靠的是一个坚实的教学团队。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教学改革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东盟语种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如实施国内外双带头人制、引进国外教师、引进国外企业人员等。除了能够让更多的教师通过这一渠道赴海外进行培训交流外,也可以将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资源,知名学者,国际合作企业的管理专家,生产能手纳入到该专业教学团队中来。采取诸如兼职教师,学术带头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客座教授等形式,扩充教学团队队伍,通过灵活多样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维持教学团队的血液新鲜,更好地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保证。
8.促进东盟语种教材的改革
许多年来,国内东盟语种专业的教材都较为单一,不管本科院校,还是专科院校,基础的发音及语法主要使用北京大学或者上海外研社出版的教材,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种教材都偏重于理论性和文学性。对于实际需要的专业性,应用性的教材,如当前急需的旅游类,经贸类,法律类的专业语言教材几乎仍处于空白。因此,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各院校东盟语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下,各院校应该结合本单位培养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国际合作资源,如可以组成国际化的教材编写组,高职院校可以将本院教师,合作院校教师,企业专家顾问组成应用性突出的教材编写组。另外,对于教材编写所需的参考资料,参考书籍也可进行国际合作。可以在合作院校间相互开设教材,书籍采购联络中心,对感兴趣的资料书籍进行互助采购,或者合作单位的图书馆间也可以展开交流,定期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的交换,从而为教师进行教材的编写提供坚实的保障。
9.促进建立国际论坛机制
可以尝试建立校内国际论坛的机制,利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将领域内,行业内的专家请进校园,进而活跃校园内的学术氛围。营造学术的氛围是促进东盟语种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教学改革中思路的拓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定期地、有计划地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学术论坛交流,则能很好地创造这一环境。利用国际交流论坛的平台,结识更多的好朋友,在论坛中,各种思想,各种理念,各种思路都能够碰撞在一起,撞出火花,为教学改革提供灵感。
六、结语
中国与东盟各国山水相依,互为近邻,在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合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际交往合作的工作,其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展的国际资源,建立的合作成果,都可以为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高校的教学改革所用,而不应该让国际交流工作与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东盟语种的教学改革工作相割裂,成为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作为世界上涵盖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成,预示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将日益地紧密,各开设有东盟语种专业的高校以及其毕业生今后发展的空间将日益的广阔,因此,通过走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条道路来促进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生命力,着实是一条值得我们去进行开拓与探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董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3月1~2日,教育展在北京国贸展厅举行,1日开幕当天参观者超过3万人次。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方茂田介绍,本届教育展是历届教育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本届教育展的共有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
展会上最为火爆的是设在2层的美国和加拿大展区,一上楼,满眼只是人,脚下都迈不开步子,只能随着人流慢慢移动。包括号称“华人上市公司CEO摇篮”的旧金山大学在内的近30所美国学校的展台前挤满了人。与之“同室对垒”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组织的阵容强大的参展展团,共30多所院校,有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及维多利亚大学等知名学府。
位于1层的其他国家展团也毫不示弱。以绿色为标志的新西兰院校系列展台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格外醒目;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组织了60余所英国院校参展,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式展览以及专门的出国金融信息咨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更是带来了具体的招生学院,宽大的展台,众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宣传、答疑,很是热闹。
法国教育服务中心,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办公室、爱尔兰贸易与科技局等也都纷纷携本国高等院校亮相教育展,推广本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推介种类丰富的奖学金项目以及最新的留学政策,吸引中国学生前往留学。
一、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指导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意识,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
2.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职业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学校,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体系。
3.以学科、项目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国际交流的内涵,充实国际交流的内容,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注重国际交流的实效。
二、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学校主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一并规划,一同实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关系,并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项目和成果。
2.发挥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校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有关职业学校要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3.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的学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国(境)外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对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组织的科研资助项目。
4.贯彻“为我所用,双向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提升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稳妥地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和模式。
5.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
6.加强与海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开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为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二)加大派出请进工作力度
1.结合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教学研究人员的派出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2.实施“优秀人才进职校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职业学校讲学任教、参与教学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邀请专家来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外籍雇员”的聘用和管理模式。
3.根据专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的需要,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出国出境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工作小组出访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出访交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人员组成合理、目标任务明确。
(三)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
1.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国(境)外有关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海外学习项目,完善学生海外学习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进修、访问、修学旅行等渠道和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元素。
2.开发和推广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力度,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覆盖面,丰富职业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更好地服务职教招生,支持毕业生就业。
三、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职业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对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特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
2.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对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区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3.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要制作合乎国外读者习惯的推介资料,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