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2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证实冠心病一般很少由单一危险因素致病,所以在社区预防与控制中应关注整体危险因索的控制。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超重、肥胖、精神压力、糖尿病等,但最重要的也是最严重的有三种,即高胆固醇、高血压、吸烟。

1冠心病预防与控制的两个重点

1.1冠心病的预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后进展加快,所以在冠心病的预防上人们往往进入一个误区:仅仅只把预防的重点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上。实际上冠心病预防的最佳时机是儿童时期,因为冠心病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发展过程开始于儿童阶段,经过漫长的无症状潜伏期,至成年时才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这些病变在早期是可逆的,进入晚期后则成为不可逆。因此,儿童时期起就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避免肥胖;锻炼身体,增加体质;纠正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和预防高血压等方法及早预防。

1.2冠心病预防应以健康教育为首要措施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冠心病病人的治疗、康复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但因此也往往使人们进入另一个误区:过分依赖药物和医学技术,而放弃或忽视自身的力量和作用。事实上,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具备最基本的防治知识,同时树立起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大大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洪昭光教授对于冠心病的预防提出了十六个字:“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同时指出,如果坚持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使冠心病人减少75%。

2冠心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2.1第一级预防冠心病的第一级预防主要是对非患病人群进行危险因素干预,目的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1)预防并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十分密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均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高。当血压水平大于等于160/95mmHg(21.3/12.7kPa)时,冠心病发病率较正常血压者约高5倍,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降低和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着直接的影响。(2)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洒、心理平衡。(3)预防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升高者及高密度脂蛋白(HLDL)水平降低者,其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更大。预防血脂增高应以饮食预防为主,注意做到:限制热能供应量,减少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人量,提倡多吃蔬菜和水果。除饮食预防外,也可选用药物等降脂方法。

2.2第二级预防冠心病第二级预防要求:早发现,早诊断,合理治疗,防止症状发作和病情加重。

(1)科学的筛查:在一定年龄阶段做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早发现有积极意义,如20岁时应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作为一生的基线,未做者在40岁时必须做基线心电图,如结果正常,以后可以每5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对40岁以上某些特殊人群还应做运动心电图。(2)合理治疗:对冠心病病人应坚持合理治疗、长期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剂量应用阿司匹林,无禁忌证者应用β受体阻断药等。(3)及时抢救:据统计,冠心病死亡人群中50%-60%为猝死,70%-80%死于医院外。有效地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作用,家属对于早期表现和出现的症状能及时报告和做出初步处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配备流动救护车和基本抢救设施,以便接到病情和报告后能及时抢救。(4)正确使用降脂药物:近年来,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己引起普遍注意。有调查表明,胆固醇每降低10%,冠心病危险性则降低15%,因此,对血脂异常的冠心病病人除进行饮食调控外,正确应用降脂药物也是必要的措施。

2.3第三级预防对冠心病病人除了积极治疗以控制病情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三级预防。

(1)充分调动家庭、社区资源,为病人提供尽可能满意的保健支持和轻松愉快的外部环境。(2)采取康复治疗、支持疗法、医护咨询等手段,控制和减少冠心病相关事件的发生。

3冠心病的现患管理

我国冠心病现症病人社区管理至今仍不规范,应该在冠心病现患登记的基础上,将病人纳入让区慢性病管理日程中实施管理。冠心病现患管理的核心是开展健康教育,控制危险因素。管理过程要求:一是针对性强,二是可行性高,三是易于检查评估。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

(1)建立登记档案通过筛查发现病人井及时进行登记,同时借助健康档案、计算机数据库等方式建立冠心病病人登记档案。(2)三级预防同时并用,实施综合预防与控制建立社区地段医生与病人的保健合同,为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和保健方案。借助健康档案和保健合同的约束,保持与病人的联系,及时将药物和保健知识、保健技能送达病人。通过家访和病人定点定时就诊,加强对家属传授护理知识,指导家属进行非住院治疗。(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向病人宣传冠心病防治的最新知识,增加病人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约束力,保持服务人员与病人的联系,保证三级预防保健方案和适合于个体的治疗方案的真正落实和实施。(4)相关疾病的防治对冠心病的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重点监测、预防和治疗。(5)效果评估对管理效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原个体化治疗、保健方案,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个体性和可行性。

篇(2)

白教授提到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血压、高血糖及血脂紊乱发病率的增高所导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针对“三高”的防治措施没有广泛实施,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没有到位。而对于脑卒中这类突发性的疾病,白教授强调,预防是关键。

脑卒中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的人,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三级预防则是指对脑卒中后造成残疾的患者的干预措施。其中,二级预防与临床医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目的是防止脑卒中复发。二级预防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控制危险因素;二是抗血小板、稳定斑块和调控血压治疗。只有坚持二级预防才能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二级预防提倡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干预。白教授强调,药物吃吃停停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禁忌,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配合治疗。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针对脑卒中的可干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将发生卒中的危险降低32%~43%,死亡率降低50%。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白教授向我们介绍了ASA治疗方案,即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三重配合治疗,是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基石,推荐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均应接受ASA治疗方案。首先是抗血小板治疗,目前用得最多的药物是阿司匹林;其次是使用稳定斑块的他汀类药物,多项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炎症、抗氧化等多种途径稳定或逆转斑块效果较好;第三就是调控血压,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同时患有高血糖、慢性肾病及血脂紊乱的患者血压必须控制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白教授介绍道,ASA治疗方案是近几年诊断治疗上的进步,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应积极配合医嘱,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脑卒中自我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评估是否患有脑卒中?白教授介绍了“FAST”评估方法,在两分钟内即可评估患者是否发生了脑卒中。

“F”(Face) 脸部是否麻木或者一侧面部无力,不能微笑;

“A”(Arm) 双手平举时是否在同一水平线,是否感觉手无力,无法抬起;

篇(3)

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极高,这些事件发生与血压有明确关系。EUROPA试验表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显著降低了一级终点事件。

HOPE试验中80%有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加用雷米普利的疗效,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ACTION和CAMELOT试验评估了钙拮抗剂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疗效,均提示对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后加用钙拮抗剂和ACEI类药均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发生密切相关,需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该类药物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各种降压药物使血压进一步降低能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蛋白尿以及延缓肾功能恶化。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监测

高血压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有一定程度的。靶器官损害可以是单个脏器,亦可以是几个脏器同时受损害。因此,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注意患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观察①定期测量血压。不管有无症状,强调人群采取定期测量血压,特别是中青年人和无症状性高血压更显得十分必要。此外,定期测量血压对已知有高血压的患者亦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帮助了解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根据血压升高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判断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及心血管疾病是否发生。强调病情变化或健康人群有头晕、头痛、失眠和心悸等高血压临床症状时要随时测量血压。此外,高血压患者可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有助于高血压预后判断和用药治疗的时间选择。②重视自觉症状。由于没有根治的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只能长期治疗,因此属于慢性疾病的范围,部分单纯高血压患者症状少而轻,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发生心脏疾病时表示有劳力型呼吸困难和(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早期肾功能受损时出现夜尿增多;出现脑血管疾病时则伴有头痛、四肢活动异常。③寻找异常体征。高血压病早期,部分患者除有心率增快外,无其他异常体征,但出现靶器官损害时,临床上可有异常体征出现。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每次就诊时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异常体征对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有实际意义。

灵活运用辅助检查 ①掌握化验数据。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时,应定期做化验检测,这对评估高血压病情有帮助,化验内容及监测时间在以后叙述。②注意特殊检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除了上述监测指标异常外,还需要依靠一些仪器的特殊检查来帮助确定诊断。

靶器官损害和血管疾病的防治对策

高血压防治长期研究表明,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但是,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高血压控制率在6.1%,也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能将测量血压作为患者就诊的常规处置,这是测压率与知晓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要重视给就诊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在人群中注意高血压患者的检出。此外,还要积极宣传测定血压的重要性和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必要性。

篇(4)

一、一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

1.血压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目前强调在抗高血压治疗时需同时注意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因为血压升高易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心电图不正常。

2.降低血清胆固醇实验表明,只有维持较长时间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才能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建议主要通过非药物途径在人群中预防血脂升高。首先,应广泛开展卫生宣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当总胆固醇在5.2~6.21毫摩/升(200~239毫克/分升)或(和)LDL-C为3.4~4.1毫摩/升(130~159毫克/分升)时,可采取非药物的干预,总胆固醇≥6.24毫摩/升(240毫克/分升)的高胆固醇血症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宣传戒烟和劝阻不吸烟应采取各种措施向无烟社会迈进,例如,禁止青少年吸烟,提倡中年人戒烟,劝告老年人少吸或吸低毒烟等。

4.减肥 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运动量,超重和肥胖者应减少热量。但通过极低的热量摄入或完全饥饿以达到迅速减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此外,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故冠心病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重点应注意不使儿童过胖,预防血压升高及阻止儿童成为烟民。

一级预防在国外尤其在美国已经取得较好的效益。国外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不宜吸烟。

(2)加强体力活动锻炼。

(3)减胆固醇的摄入。

(4)定期复查血压,一旦升高时进行防治。

(5)定期检查血脂,一旦升高进行处理。

(6)保持适宜体重,防止体胖及超重。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患者冠心病的患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防止病情发展和病情突变;预防心肌梗死及预防猝死。主要措施有以下各方面。

1.宣教群众

对于冠心病有正确认识,既要定期复查,不能麻痹大意,又不能焦虑不安,增加思想与精神上的负担。无禁忌证时,务必采取“ABC”疗法。A即服用阿司匹林,B即用β受体阻滞剂;C为降低高脂血症。

2.改变饮食习惯

见冠心病的治疗中饮食治疗。

3.加强体力活动锻炼

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锻炼以不引起症状为限。防止超负荷强力体力活动,否则会引起冠脉痉挛、心绞痛发作,甚至AMI。

4.戒烟,防止过量酗酒。

5.防治高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根据年龄决定),年轻人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7.3/11.3kPa(

6.防治血脂增高

通过控制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体力活动及药物治疗,将胆固醇控制在常数170加年龄的范围内,三酰甘油升高者注意减少糖类入量,控制血糖在8.3mmil/L(150mg%以内)。有效的降脂药物为他汀类与贝特类。 转贴于

7.防止突破(冠心病事件)。

三、三级预防

冠心病有意想不到的突变,为此在入洗澡间,上飞机长途旅行,赶火车过天桥时,尽量舌下含化一片硝酸甘油片,另外避免过份喜、怒、哀、乐等兴奋交感神经的活动。

对心绞痛发作或AMI所采用的预防措施,主要为:

(1)有症状的冠心病,坚持用药,最好消除心绞痛发作,应用β受体阻滞,降低血黏度及防止冠状动脉痉挛,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不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或预防猝死,β受体阻滞剂应用越早越好。有些顽固性心绞痛,须用β受体阻滞剂将患者的心率降低到能耐受的最低限度(即不引起乏力、胸闷、头晕与血压下降为限。虽然心率不到60次/min,或保持在50~60次/min,只要无自觉症状,提示可以耐受)。国内外经验证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减少冠心病的猝死25%~45%;急性心肌梗死及早应用有助于缩小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范围达50%以上,再梗率下降35%~40%,猝死率减少20%~40%。

(2)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复查心电图,掌握病情变化。我国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急性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证明,不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可以通过二级预防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服用小剂量肠溶性阿司匹林),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的泵衰、猝死及再梗死的并发率也是可以减少的。北京7家医院对1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50mg/d,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随诊18.8个月,心脏性猝死24例(2.2%),心衰死亡6例(0.5%),再梗死36例(3.3%),心脏事件总计66例(6.0%)。猝死率以‰/月计算,对照组、阿替洛尔组、依那普利组分别为1.7、0.55、1.16。阿洛尔组猝死率减少67.8%。再梗死率三组间无差别,分别为3%~4%。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自身增加重,对照组为0.2%,阿替洛尔组为2.4%,依那普利为4.6%。提示左室功能下降的患者疗效更明显。

国外报道,阿替洛尔使阳性的晚电位80%变为阴性;美托洛尔能使83.9%变为阴性。

参 考 文 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98-02

近年来我国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遏制。自我管理疾病是三级预防的新途径,是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手段提高患者管理疾病的能力、自信心、积极性[1]。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对139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前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差异,现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39例,其中男87例,女52例;年龄在18~46岁,平均34岁;住院治疗76例,门诊治疗63例,其中高血压病107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7例,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疾病3例,高血压合并视网膜病1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障碍,意识清醒,无聋哑,有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

1.2 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设计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及生活行为方式四方面的问题,分26个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根据患者的回答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依次计1~3分,每项问题的总分为10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低。首次调查在确诊为高血压病2~3d进行,发出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回收率100%。根据调查结果判断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针对每位患者对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给予实施二级、三级预防措施,出院时对其进行出院指导,门诊患者实行小组授课等方式,教会其一级预防。干预后调查于6个月后进行,发出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回收率100%。

2 结果

139例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后问卷调查评分结果见表1。应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即接受护理干预后自我管理疾病能力明显提高。

3 护理干预

3.1 开展认知、心理、行为方面的健康教育干预

3.1.1 认知干预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宣教。

3.1.2 心理干预 对不同的个体运用理解、安慰、帮助、鼓励、支持等不同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3.1.3 生活行为干预 (1)针对患者个体评估情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坚持健康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高血压患者恢复正常的血压模式,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大多生活不规律。(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限制钠盐摄入。劝导患者戒除不良嗜好,如饮咖啡、高钠饮食等,注意补充钙质,增加钾盐,多吃蔬菜、水果、瘦肉,尽量避免食用猪油和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3)戒烟限酒 吸烟与饮酒都会使血压升高,促进动脉硬化,乙醇可使细胞比积和粘度增加,血流滞缓而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应指导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戒烟和尽量避免被动吸烟,限制饮酒。(4)适度运动 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或步行、游泳、骑车、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2 进行药物治疗指导,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指导患者按医嘱正规用药、合理用药,经常与医护人员保持联系,不要擅自停药。让患者了解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以及适时用药、准确用药,不仅可以提高药效,更好地控制血压,还可减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解除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忧虑,更好地提高用药依从性。

3.3 指导自我监测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最为准确,但受条件限制由医务人员长期进行测量不现实。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并告知其血压的正常波动范围,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详细记录,以供就诊时参考。

4 讨论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程度。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治疗状况决定了患者的预后,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干预,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为实现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打下基础。护理干预亦可提高患者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服药依从性指患者的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服药依从性除了与药物的剂量、时间长短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外,还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是否正确认识有关。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是影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2-4],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善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认知、心理、行为方面的护理干预能够很好地了解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药物知识,可改善患者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及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5,6]。

[参考文献]

[1] 蒋冬梅. 患者健康教育指导[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9.

[2] 把爱萍.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 现代护理,2007,13(25):2440-2441.

[3] 范玲,石丽玲. 临床护理人员护理基础理论考核分析与应对策略[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7:74-75.

[4] 谌栎.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J]. 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8:36-37.

篇(6)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篇(7)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篇(8)

【关键词】高血压 社区

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病人教育。

一 管理与分组

1 管理入户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录入电脑,对社区全人群、高血压高危人群、高血压人群进行干预和动态管理。

2 按高血压危险分层 根据高血压患者分级,结合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等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危险分层。[2](1)高血压诊断标准 1993年3月WHO提出诊断高血压新标准:成人高血压≥18.67/12KPa[140/90mmHg],正常成人血压:<18.67/12KPa。(2)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并无绝对标准,多根据项目要求而定。一般说凡具有下列一项危险因素者,均可列为高危人群,并应作为筛检重点对象: 父母双方或或一方有高血压病史者; 体重指数≥25或体重(kg)>1.1×(身高(CM)-105)的超重肥胖者,包括少年儿童; 摄盐量≥10g/d者; 饮高度白酒≥100g/d,且饮酒≥4次/周者; 血压值偏高:SOP17.33―18.53kPa和/或DBP11.33―11.87kPa者; 吸烟量≥20支/d,超过一年者; 经常接触噪声、紧张度高、情绪不稳定者; 连续口服避孕药物一年以上者; 少运动者。对前6项的高危人群应作重点健康教育对象。高血压社区控制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控制危险因素和检出和治疗高血压病人。虽然血压越高患心、脑、肾并发症危险越高,但从人群血压分布曲线看重度高血压患者只占总人数的一小部分。轻中度高血压者的比例占人群的大部分,虽然他们患并发症的危险相对较小,但患病的绝对数最大。因此,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和“一般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所谓“高危人群策略”就是从人群中检出高危的个体或亚组,有针对性地予以适当干预,以改变其高危状态,从而达到减少相关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目的。“一般人群策略”是以系统健康教育为手段,通过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从而减少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

3 高血压患者社区分组

3.1 管理分组一组(重点组):高危人群,全年血压控制不良和尚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二组(好转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的高危层和很高危层患者、控制尚可的中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低危层患者,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管理;三组(稳定组):全年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低危层患者和血压控制优良的中危层患者,每季进行一次随访管理。

3.3 不定期转组管理过程中发现二组、三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出现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高血压临床相关疾病时,重新确定其危险分层,并从下月起纳入一组(重点组)随访管理。

二 高血压病的社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对已有高血压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个体或群体的预防。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有互为补充的两种对策:一是针对高危险(即易得病的)人群,寻找出将来可能发生高血压的人,在非常早期、血压尚未升高前进行预防;另一方面是对整个人群进行预防。 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已发生高血压的人们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防止高血压进一步发展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预防的具体措施首先一定要落实一级预防措施。第级预防,进行系统正规的抗高血压治疗,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1 用药要因人而异。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降压药物有五大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止剂,钙通道阻止剂(又分为二氢吡啶类、苯烷胺类和硫氮卓类三类),利尿剂(又分成噻嗪类、袢利尿、保钾利尿和磺胺类四类)。另外,α受体阻止剂、血管扩张剂和一些复方制剂(包括西药复方、中成药复方)也常被应用于临床。另外,市面上的降压药,据作用时间有短效、中效和长效之分,按剂型不同又有速释、缓释、控释之别。药物治疗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2 严重高血压患者应联合用药。高血压轻者可仅用一种药物,重者则应联合用药。高血压往往伴随其他疾病出现,高血压的治疗既要考虑其他疾病的影响,又要考虑降压药的副作用,所以临床上往往使用联合用药来对高血压进行治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又可减轻降压药的副作用。

合并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冠心病、肾病者,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止剂等,伴有劳力性心绞痛者可首选β受体阻止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等,伴有自发性心绞痛者可首选钙通道阻止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伴有心衰者可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利尿剂或β受体阻止剂等。

3 科学合理安排服药时间。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特点,合理设置服药时间是科学的。对于一般患者,每天只需一次服药的,则以早晨6-7点为佳,因为人体生物钟规律表明此时多为血压曲线的上升值起始处,此时服药有助于抑制患者的血压峰值,使其不至于血压过高。若每天需2-3次服药者,则还应在傍晚或睡前分次完成。

参考文献

篇(9)

资料与方法

应激性溃疡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8~62岁。

出血诱因:1例雷电击伤5天后出现应激性溃疡大出血,2例手术后(其中1例外伤性脾破裂失血性休克脾切除术后5天出血,另1例左肾肿瘤切除术后1天出血),4例近期劳累加饮酒后出血。

临床表现:本组均无肝胃脾病史,出血以突发性无痛性呕血及解黑便为其特点,出血量大,迅速表现休克症状。

结果

1例雷电击伤后出血,经胃镜检查证实胃黏膜糜烂出血,给予保守治疗痊愈。1例外伤性脾切除术后出血,虽经保守治疗,而家属拒绝接受再手术,终因反复出血全身衰竭而亡。5例均先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手术治疗,作胃体切开、胃底、胃体黏膜散在出血点缝扎止血,其中2例作胃大部切除,Billroh-Ⅱ,术中证实为胃黏膜糜烂出血、痊愈出院。

讨论

应激性溃疡是机体受到严重应激时使胃黏膜受到破坏引起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浅表糜烂溃疡及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综合征。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但已知有许多诱因引起本病,如严重创伤、烧伤、感染、休克、手术、药物刺激等。本组7例,2例手术后,1例雷电击伤,4例劳累加酒精刺激,使机体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管痉挛、胃黏膜缺血缺氧;血管活性胺和多肽的释放,组织胺释放增多,使胃酸分泌增高,以及胃黏膜损害。文献报道,正常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和H+逆向弥散是关键。目前命名亦不统一,如急性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简称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将其出血称急性胃黏膜出血(AGMB),而烧伤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称柯林氏溃疡(Curling’s)。目前可统一称为应激性溃疡。

诊断:文献报道应激性溃疡多在5~10天发生。本组7例,2例在5天后,1例在术后1天发生出血,4例近期劳累加酒精刺激后出血,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均以突发性无痛性呕血和解黑便,呕血量大,为此,结合病史,有诱发病因存在,而既往无肝胃脾病史者,应考虑本病。

治疗:①留置胃肠减压:为使出血性病变有较充足的愈合时间,胃肠减压能有效吸除胃酸及积血和其他胃内物,缩小胃黏膜表血积,保护胃黏膜,另可以从胃管内灌注盐水+去甲肾上腺素,使胃腔降温,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而止血。胃肠减压有利观察诊断,根据胃肠减压引流量出血多少,引流是否通畅,而做出进一步的治疗。本组7例,6例因胃管反复堵塞,血块多,而保守无效。5例手术证实胃腔有较多血块积蓄。②奥咪拉唑(洛赛克)应用:常用奥咪拉唑80mg加入等渗盐水20ml中静脉注射,而后每12小时使用40mg,出血停止后改为20mg,1次/日口服。③西咪替丁静滴:西咪替丁0.8~1.2g/日,出血止后改用口服雷尼替丁0.15g,2次/日。④手术:本组7例,1例雷电击伤并发出血,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并发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而亡,5例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在保守过程中,经积极抗休克、输血、止血治疗仍反复出血、胃肠减压管被血块阻塞引流不畅者,掌握适时手术时间,宜行手术探查。本组1例左肾肿瘤切除术后第一天出现呕血、解黑便、迅速进入休克、经积极抗休克、止血、输血对症治疗,胃肠减压仍反复有鲜红血块引出,借鉴1例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后并发出血保守治疗无效的教训,果断行再手术,证实为胃底、胃体黏膜糜烂出血,作胃底、胃体黏膜出血点缝扎止血而达到痊愈。本组5例手术治疗,均纵形切开胃体,3例作胃底、胃体出血点缝扎,2例作胃大部切除。我们体会到,对应激性溃疡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就大胆果断作手术治疗,患者全身情况差、年龄在30岁以下,宜作胃底、胃体黏膜出血点缝扎;年龄在30岁以上,全身情况好,宜作胃大部切除;对高龄或危重病例而再手术需谨慎态度,掌握适时手术时间,手术宜简单易行。另外术中对胃牵拉或肠钳钳夹过紧,易加重糜烂黏膜损伤,操作务必轻巧。

预 防 根据心脏血管疾病的形成机制和流行病学,采取综合性三级预防措施[2]。对健康人群应控制危险因素以预防发病,是一级预防;早期发现无症状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预防疾病发展,是二级预防;对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其加重和复发,是三级预防。一、二级者基础不同,但很多预防措施基本相似,主要是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这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预防。①加强健康和卫生宣传教育;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③适度的体育锻炼;④不吸烟、不饮烈性酒;⑤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治 疗 ①改善冠脉循环,改善心肌缺血;②减少和防治冠脉痉挛;③防止诱发因素;④降低高黏血状态;⑤有高血压者进行降压治疗,使血压保持适宜水平;⑥对高脂血症给予降血脂治疗;⑦适当体力活动,防止过度劳累;⑧防治心律失常;⑨治疗有关疾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是十分重要的。 为此预防心绞痛发作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0.3~0.6mg或消心痛5~10mg,1~2分钟内即可缓解,也可将亚硝酸异戊酯0.2ml,压碎后吸入10余秒即奏效。②工作应妥善安排,防止过度用脑和重体力劳动,应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初发或发作突然变为频繁而加重者,应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短期休息和疗养。轻体力劳动或散步对于一般病人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过快或突然用力的动作,如追赶公共汽车或在大风或雪地上快步或长时间行走。在任何情况下有心绞痛发作时,应停止活动,安静休息。③与一般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样,饮食方面须限制富含动物脂肪与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应使体重逐渐减轻。避免一餐过饱。茶与少量咖啡,如不致引起明显的兴奋或失眠,可以饮用。小量非烈性的酒,或许可帮助起扩张血管及镇静的作用。心绞痛患者应尽量不吸烟。④高血压、贫血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都能增加心脏负担而使心绞痛加重,应予积极治疗。在已发生心绞痛或疑有冠心病的患者,以上所述各项对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的防治措施,对预防心肌梗死有一定作用。

篇(10)

中图分类号:R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38-02

《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年报》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卒中200万人,死亡100多万人,现患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每年全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每死亡3人就有1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用于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1300亿元,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医疗费用增加了约6倍。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

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包括中国)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发现,8种已知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个体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危险的把握为90%,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和精神紧张。

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此后大家重视预防,主要控制胆固醇、降压、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性。心血管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是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

目前认为,从心血管疾病防治角度看,首要目标仍然是已明确的传统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大部分是不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导致的。在美国,不健康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占总死因中的48.9%,我国占37.3%。WHO在1992年一次调查中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行为与生活方式,然而每个人行为和方式的形成与家庭密切相关的。

家庭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有独特的特点及功能。与社会团体相比,一个家庭常表现自己的特点:①家庭由于其成员在遗传、发展、情感联系等方面的共同性,常表现出类似的特征;②家庭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终身关系,在性质上主要是一种情感联系,家庭成员之间有一致的沟通模式彼此互相支持,它比其他社会团体更重视关系、爱护等感情。家庭功能:国外学者把患者、家庭和卫生保健系统地描述为“治疗三角”三者间互相影响制约,当家庭成员支持提升的治疗方案时,不仅有助于对疾病进行早防早治, 而且有助于发挥卫生保健系统的最大效能,使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得到更好的落实。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优质量过高、食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精神紧张,不仅是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以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加强、粗精血栓形成等。因此,生活方式的干预是所有预防措施的基石。然而人们习惯于家庭生活的人际关系和最基本的生活经历都发生在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起居需要家庭,是警醒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最好场所。

在心血管疾病的饮食平衡、规律运动、戒烟和体重控制中,家庭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由于受模仿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常成为家庭成员的“通病”,明显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家人的合作与监督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心理平衡中,家庭成员的感情交流最为直接、频繁,深厚。会彼此理解关怀与支持。有危险因素[年龄(男>45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HDL-C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家庭成员对该人群应更积极干预。

家庭成员掌握心血管健康而正确的指示,在思想、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成为彼此的楷模,这些健康行为,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下,习惯成为自然。家庭能及早发现心血管疾病健康问题,如疾病的先兆和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能积极正确地做出健康干预反应,是卫生保健系统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家庭成员健康不仅对自己重要而且是关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促进家庭社会和谐,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中医 全科医师 社区卫生服务 作用

1在承担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是指在关注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社区人群(含家庭成员)整体的健康。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它面向社区,关注既病者也关注未病者、关注就诊者也关注未就诊者,由于贴切居民,被称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代言人和管理者,因此运用中医理论提高社区居民预防思想,实现预防服务非常有利。

1.1认识健康

即帮助居民认识健康是一种“状态”。

在社区,“没病就是健康”等是百姓普遍的健康观,常常导致他们在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的偏歧,缘由于对人往往波动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不清,特别是对许多病理基础不明的疾患或功能问题、心理欠衡问题等这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仍不能定义或称作疾病的状态无法甄别,却与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方面长期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帮助居民正确理解“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健康概念,是个体与群体的预防服务思想的重要策略。中医“治未病”、春“发陈”夏“蕃秀”秋“容平”冬“闭藏”之“四气调神”、“整体观念”等理论,可帮助社区居民加深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观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性、求医行为、遵医性等,并自觉承担自我保健的责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些理论简朴、贴切生活、哲理丰富,易于理解和强化。

1.2结合中医理论开展疾病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依据疾病周期进行的综合性预防措施,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慢病管理,

需提供长期、综合、持续、协调的照顾,其中改善不良生活习性至关重要。中医思想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有很好的指导教育意义。王蕊芳等[2]从精神防御、运动防御、饮食防御、卫生防御及药物防御总结概括了民俗文化中的中医预防思想,五大防御思想归纳出生活常见良好和不良的风俗习惯,并援引了诸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等中医经文,颇具说服力;梁承志[3]引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对“治未病”包含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进行了说明,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从微观药理到临床实践结论,充分阐述了中医药毒副作用少,便于长期运用的优势地位;赵贵军等[4]阐明亚健康与治未病的关系等,均论述了中医对“无病防病”、“有病早查防变”和“限制残障、减少后遗症,改善生活质量”的现代三级预防措施的作用。

2在承担发展“照顾医学”的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照顾医学”[5]源于对“医学目的”的讨论,通过“审查医学目的”,敦促从对“治愈

和高科技”医学的优先选择转移到重点为公共卫生和预防的“照顾医学”上来,提出“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为此需要在医院以外的广大社区发展“照顾医学”,用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为手段,实现为慢病患者解除痛苦和改善生命质量。在国外,“世界各地很多病人转向选择医学,原因就在于正统医学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2002年为了回应日益高涨的使用选择医学的浪潮,WHO创立了第一个全球战略规划,分析传统和选择医学治疗,力图推进其成为卫生保健服务的一个部分”[6]。“照顾医学”的提出,说明了当现代医学对治愈无望时,以其他替代(选择)医学的手段加以补充是极为必要的,我国中医学有着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的完善理论体系,是社区“照顾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手段,针灸、中药、推拿、太极、气功等疗法多样,经济实用,广受欢迎,况且中医乃我国主流医学之一,应在社区卫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3在承担重朔医生形象、推进卫生改革任务与使命中的作用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的重要部分,由于全科医师是接受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学

的专门训练,在服务模式、重点、对象、内容、主动性、连续性、服务单位、处理问题特点、诊疗手段与目的和医患关系层面上与专科医生有着很大区别。回顾全科医学马鞍式的发展历程;当“治愈和高科技”等弊端使社会的负担过重、民众对医疗的不满、医者疲于应付时,就无不怀念通科“郎中”在民中的和谐互惠时代。要重朔过去郎中下社区的服务形象,而不要冰冷的“高科技”来替代一直以来的温馨言语和肢体触摸的温暖,全科医师任重而道远。中医的诊疗技术是望闻问切,体系的独特性,要求在诊疗中收集大量的信息,使得医患交流更充分,了解更深入,体念更深刻,因而拉近了医患距离,成为长久以来患者对中医颇具好感的原因之一,这为中医在促进改革、缓解医患矛盾,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中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我国提出发展中医药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要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矛盾,中医药历来以其经济实惠等广受民众的欢迎,为此全科医师应当注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并加以探索运用。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 郭爱民主编.全科医学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9-20.

[2] 王蕊芳, 于恒, 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3]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