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篇(1)

农村”指中心小学一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

学困生:指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

但因后天和外界的原因造成英语学习有障碍,英语学困生:指智能正常。达不到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业不良者。

课题研究的内容:

提供宽松的有利于小学英语学困生内因促动的教育环境;研究小学英语六年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小学英语六年级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前提;制定可行的小目标(阶段目标)家校联合。寻求适合英语学困生愉快学习英语的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以完成英语学困生的教育教学转化工作。

前阶段研究情况:

研究前期我开展了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并申报个人课题后。为了解我校六年级英语学困生学习的现状,查找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于年月对我校上次五年级英语期末测试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测试结果中选出8名分数为60分以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份,回收有效问卷8份。问卷采用不记名课堂即时完成的方法,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根据了解到情况,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开展文献研究,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身的学习,认真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及相关的一些教育理论,并上网查阅、学习了一些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通过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课题研究过程中。进行个别访谈。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资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困措施。建立学困生每一单元测试成绩记载与对比分析,做好相应的辅导纪录。加强家校联通卡的运用,有75%学生觉得家长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态度是不关心。为此,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孩子进步的教育研究方案。通过学生个案研究,反映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课进行分析、反思。

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课堂上紧盯学困生。抓好组织教学。对学困生实行倾斜关注。教学内容上适当照顾学困生,组织必要的复习,对学困生的优秀表现或进步当堂表扬、鼓励。

2.训练要落实。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指导。

3.进行个案辅导。进行相应的个别辅导。

4.调动积极性。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质疑,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5.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多肯定。使其找回自信。

6.创设和谐氛围。

7.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

后期的研究思路:

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不足,主要是对自己的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随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进一步围绕英语学困生,研究对策,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学习效率,重新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及时记载、对比分析,后期要重点收集一些数据资料。进行反思;撰写科研小结,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以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汇报。

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及思考

1.充分发挥教师之间教育合力的作用。学困生尤其是多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学困生自我支配时间的缺失。

篇(2)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儿童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如果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如何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如何实现综合国力的腾飞?因此,作为基础教师的我们,理应肩负起教育教学的重任,洒下一点阳光,温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保证其健康、快乐地成长。以下笔者将简要分析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的现状,浅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上社会不良风气。儿童正处于思想和意识的启蒙阶段,其对是非善恶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儿童家长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管,再加上祖父母对其思想道德教育的疏忽,就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如小偷小摸,如果放任不管,将来很有可能会做出更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其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虽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也曾开设德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和思想道德品行,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儿童在校的时间毕竟有限,他们一旦离开学校便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有些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因而便逐渐养成了自我封闭的心理,对待陌生人时刻保持着警惕的心理,对于其他学生也不能敞开心扉。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养成了欺负弱小的不良品行,这种教学现象也亟待解决。最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是缺少来自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就会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产生弃学、厌学的心理,如此则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学问题亟待解决。

二、在小学教学阶段,实施温暖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净化农村小学周边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对是非对错的分辨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识形态,加之学校周边环境的“污染”,极易沾染不良风气,如抽烟、酗酒、斗殴等,如果教师对此不闻不问,那么儿童就会受“污浊之风”的影响越来越深,最终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作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更是守护者,理所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小学教师可以联合其他教师或者向校领导反映,通过有效的手段净化农村校园周边环境。如,禁止在学校周边开设游戏厅、网吧、KTV等娱乐性营业单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一种优质的教学环境,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

(二)联合家长力量,开展家校共育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感受到来自家长方面的温暖,因而其心理容易孤僻,有些则正好相反,反而感觉无人管教,形成了狂妄自大的心理。但是不论是孤僻或者自傲都是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农村教师应当积极与儿童家长取得联系,联合家长的力量,开展家校共育。教师应当知道,家长是与留守儿童有着浓浓血缘亲情的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家长给予留守儿童特有的温暖。如今的信息技术已逐步趋于完善,家长只需要抽出极少的一些时间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就可弥补儿童心灵上的空虚,给予儿童必要的家庭温暖,因此,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当善于联合家庭力量,实施家校共育,还农村留守儿童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三)调动社会力量,温暖农村留守儿童

通过调动社会救助力量,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促使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当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时,他们必定会在心中怀有感恩,促使其将来更好地报效国家、回馈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用相机记录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发给社会相关部门,如社会基本生活保障部门或者社会公益救助站等,向他们寻求帮助,进而将所得物资全部用于救助贫困的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综上所述,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学教师的“痼疾”,为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积极从以上三点入手,温暖农村留守儿童,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念,为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这一决定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正确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升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连续几年参加升学班的课业辅导,感触颇多,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中职升学通道解读

近年来,中职升学通道越来越广,有“对口升学专业考试(也称三校生高考)”、“五年一贯制”、“单招”、“推免”等多种形式。对口升学是中职升学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对口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的重点。

二、中职对口升学现状分析

(一)对口升学与普通高考对比分析。“对口升学”有别于以理论为主的“普通高考”,由专业基础、文化基础和技能三部分构成。文化课难度相对较低,这对于动手能力强,而文化课成绩一般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优势。

(二)中职对口升学人数分析。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了中职学校学生升学路,职教学生可从中职读到硕士,中职升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我校近几年升学学生人数看。由12级3个升学班100多人,到现在15级15个升学班500多人,人数翻了5倍,且升学学生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包含以下几点:(1)用人单位门槛逐年提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2)中考成绩无望进入普通高中后,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中职升学实现大学梦,学生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升学;(3)学校为扩大现有规模,大力宣传中职升学政策,逐年增加对口升学招生人数。

(三)中职学生本科录取情况分析。以我校近几年对口升学情况为例。2013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23人,本科录取共11人。2014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55人,本科录取共13人。2015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172人,本科录取共42人。2016年我校对口升学,共参考207人,本科上线共57人。尽管对口升学相对普通高考难度较低,但本科上线情况仍不容乐观。

三、升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很多中职学校中是以技能就业为主,对理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理论教学师资力量不强;2.中职学校专业较多,每个专业升学与就业学生因人数、教室及教师情况,很难合理分班,不利于管理。

(二)招生形势

1.中职学校为了发展扩大学校规模,招生无门槛,学生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2.普通高中学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中考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逐年走低,中职招生难,且生源差。3.现阶段省内本科及高职院校参与对口升学考试录取的学校少,录取名额有限。

(三)学生整体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普遍偏低,主要体现在厌学,理论文化基础较差。中职学校重视了技能及专业课的设置,而忽略了文化基础课,造成了严重的偏科现象。此外,中职学生自律意识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浪费了大量时间。

(四)时间冲突。对口升学考试一般都在每年的5月底。在每年的1-3月中职学生往往需要参加技能大赛前的培训和辅导,以取得更高的技能成绩,这一阶段同时也是高考复习冲刺的关键阶段,所以很多学生精力分散,难以两头兼顾,最后反而一事无成。

四、对策分析及建议

(一)急需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步调。现阶段国家虽然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但发展转型的步调过缓,很多的高等学府还没有完成进一步的转型,对口升学录取的本科院校较少,而且仅限于省内招生,还不能像普通高考一样实现全国性的招生,对中职对口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还有待拓宽和伸展。

(二)学校应根据学生情况严格分班管理。学校往往按照专业和人数来进行分班。升学和就业学生往往混合在一起,很难兼顾到升学和就业两方面。所以应根据学生情况严格分班管理,并对有升学意愿的学生进行考核和选拔。这样既保证了升学班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理的课程设置;也保证了就业学生能够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技能训练。

(三)学校合理统筹技能大赛及理论课时间。在最关键的复习阶段,学生往往因为技能大赛和理论课程难以两头兼顾,最后反而一事无成。因此建议有梯度的培养各年级学生的技能,争取对口升学学生能在第二年参加技能大赛,在第三年关键阶段用最少的时间巩固技能,取得好的技能成绩,并有更多的时间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系统合理的开设安排升学班课程。学校应当细致分析高考大纲,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系统合理的开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并兼顾技能训练。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篇(4)

近年来,我们尝试将作业放在“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中来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我们力求通过作业编制的实践研究来解决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结合“轻负担、高效益、多课程、宜发展”的课程目标,我们提出了作业编制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统整全册(单元)的学科教材知识点,梳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学生“需要做”的共性作业;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标准,设置作业分层,增加内容趣味,讲求开放互动,设计学生“喜欢做”的个性作业。

实施过程

“合作共营”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改革,是想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拓宽学习渠道,让师生在合作中进步,在共营中“共赢”。

聚焦作业的“前后关照、层层递进”。深入解读课标后,我们梳理了三到五年级语、数、英学科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由此明确了作业设计原则――围绕着需要训练的目标,前后关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制架构(见图1)。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架构具有这样的优势: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起点,设定预案;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生成,选择合理策略;课后则通过共性或个性作业的讲评、小结、激励等手段促进学生内驱力发展。它既强调发挥作业编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落实作业的“三个阶段、四种类型”。我们的作业编制与实施,是把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发展潜能等作为教师教学的可靠起点,力求赋予学生教学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让他们“乐意做作业”;在共营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喜欢做作业”。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三阶段、四类型”的小学中高年级作业实施范式(见图2)。范式中着重设计“拓展型”作业和“创新型”作业。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三阶段中着重探求“分层指导”和“作业评价”的方法。

关注作业的“科学有效、均衡发展”。在作业编制与实施中,我们力图突破过去教师控制作业编制与实施全程的模式,让原本湮没无闻的学生能得以彰显自己的声音,真正使作业能够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我们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已归纳出了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数学上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所在,针对其不同问题进行梳理,制定出“以失配策略为主,匹配策略为辅”的干预措施(见右表)。针对学生的能力欠缺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分层,弥补其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最终能使学生心理机能均衡发展,学业能力有效提升。

革新突破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看成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不仅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过程更细化,也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当成走近学生的科学捷径。不仅关注作业效能,更综合考虑学生年龄、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异。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作为学校文化的另类呈现。我们通过教师间的互学、师生间的互动、家校间的互补,设计编制有效的作业内容,设计恰当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在丰富而适切的三类课程学习中,由作业而达成综合学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我校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校办学理念的一种革新,更是改变我校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抓手。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归结为革新研究的现实归属。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一起在这样的研究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生命状态,深度反思、适时调整,让学生学得更适切、更丰满,达成教育教学的高效益。

点评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 金建中

篇(5)

一、研究目的

我校是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热衷于应试教育忽视全面素质教育,对新课改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等方面倡导的一系列理念认识不到位,给家校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矫治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使之协调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必须通力合作,在此教师起到桥梁的作用,做好学困生及家长的沟通工作。为此,我做次课题研究。

二、个案与分析

本次研究是以我校五(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个案分析法为主,综合运用观察法、谈话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

案例:张力是我们五(2)班的一位学生。记得他在读一年级时自控能力极差,课间的他特别淘气,总是像架战斗机一样横冲直撞。老师批评他,马上认错。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玩,就是看电视,不会自觉去做作业。由于他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学习成绩极不理想。从此戴上了学困生的“帽子”。

从案例可以看到,张力是一个认知清晰,在学习上是能够通过教师与家长双方配合引导和监督进行转化的学困生。我经过观察和跟踪调查,对张力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个性形成不够完整,自主学习能力缺失。他在学校的不能自控能力,在家里学习、做作业又管不住自己,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自己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教师他学校对他进行关注和加大监督的力度,家长在家科学安排,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引导和监督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养成学习自主的个性。

通过分析可知,学困生的转化需要教师把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并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家庭教育的指引和辅导。

三、对策与途径

与学困生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我们教育的一大难题。所以,教师在与学困生家长沟通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应该掌握以下几点沟通技巧。

1.换位思考。教师与学困生家长沟通时,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此时学困生家长的此刻的心情。要充分尊重家长,绝不能对家长进行讽刺、训斥。孩子成为学困生是每个家庭都很难接受的,他们既着急又无奈。我们教师应理解家长的这种心情,不要让家长感到与老师沟通后对孩子的教育更加无助,这样的沟通是失败。我们要成为家长的雨后的阳光,照亮家长前进的方向,孩子是雨后的最美的彩虹。

2.定期指导。我不会错过每学期2次的家长会。平时家长、老师都比较忙,与家长见面的机会较少,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开家长会,想更多的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学习。我们教师更应该明白我们开家长会的目的:为了让家长了解我们教师对他们孩子的教育工作,并参与这个工作。因此,每次的家长会,我都精心准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定好主题,写好稿件,制好PPT,其中《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播下爱的种子》引起较多家长的共鸣。开完会后,很多家长说:“以后,我得多陪陪孩子。”大家认为这样的家长会真好,这既是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汇报会,又是家长学习教育孩子方法的好去处。因此,每次家长会,我班家长的出勤率达93.7%,更可喜的是学困生家长主动留下来与我研讨让子女再上新台阶的教育方法。

3.营造氛围。要想孩子爱学习,家长要营造学习氛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每次家长会我都会给家长推荐关于家庭教育的好书、好节目。推荐教育孩子的好书,如由美国阿戴尔?费伯和伊莱恩?梅兹立希著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这样做改变了家长对孩子日常相处的紧张关系。给家长介绍会展频道播出,如由郑委老师主持的《赢家大论坛》节目: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教育孩子智慧=找原因+想办法。让家长学习在一个家庭中如何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

四、经验总结

篇(6)

 近年来国内影视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全国74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影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共计268所,①来自这些高校具备专业影视制作知识的学生,构成了强大的校园创作队伍。以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单元为例,除传统艺术院校,获奖学生还来自浙江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综合性院校。笔者所在的陕西科技大学亦开设有影视类专业,经过数年发展,由专业学生创作的作品《梨园来客》获第六届香港华语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奖,作品《悦历》获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视频类佳作奖;纪录片《油滴》获第六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像节二等奖;作品《虚拟人生》入围2011年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实验片,同时入围2011年度澳门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等。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总体而言,学生创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从学生影视创作实践入手,分析其创作现状和创作局限,寻找解决与发展的对策。

一、题材单一:以观察和实践深入生活

受生活阅历的影响,学生作品的题材较为单一,多数为拍摄自己身边的人或者事,集中表现青春情感、校园生活,题材同质化严重,缺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并不缺少表现的题材,每天各种社会事件和生活讯息通过微博、手机、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扑面而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创作目光投向象牙塔外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在学者的研究中,提到过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日本电影学校,这所学校成立于1975年,致力于培养影视专业人才。为了加强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学校在影视制作系一年级开设了名为“人间研究”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此门课程内完成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探究人的生存方式,从而拓宽学生关注的视野。②我们可以将类似的调研工作融入教学环节中,比方说新闻采访课,可以布置学生以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为对象,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调研报告。

除此之外,现有培养体系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借助对象。每年寒暑假各高校都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2011年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涉及玉树灾区重建、重走路、留守儿童调查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我们可以鼓励影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寻找拍摄题材,记录社会生活。如2010年由学生拍摄的《北川纪事》,即为当年暑假跟随学校社会实践团队到四川绵阳市北川县马槽乡支教期间拍摄的作品,作品记录了受重创两年后北川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非常真切感人。

二、思维平面:以阅读提高认识力

思维平面化是学生作品的另一个特征,大多数学生影像都是对身边人或者事物表象的纯粹记录,缺少对题材的挖掘,欠缺内涵和意蕴。以学生青睐的爱情题材为例,多数作品停留于用镜头语言表现两情相悦时的欢乐或者失去恋情时的感伤,很少在作品中看到对爱情的思考。爱情是什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它是短暂的还是持久的?它和自由孰轻孰重,是要多一点的爱情,还是要多一点的自由?当出现与责任相悖的爱情时,是遵从理智,还是遵从情感?类似深入一点的思索很少出现在学生影像中。思考的缺失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比较中西方教育系统,西方更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的培养,中方相对薄弱,这种缺失反映到学生影像创作上表现为作品主题浅白或者无主题,只有对生活的记录,没有对生活的探究。

独立思考和理性精神需要实践经验与理论依据的双向支持,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认识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能提供常识,除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类书籍外,社会科学各个门类的著作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存的社会和世界。以《南方周末》2008年暑期推荐大学生阅读书目为例,③涵盖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各个社会学科,这些学科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分析世界所必需的知识建制。近年来不少治学名家都建议读读西方社会科学的经典译著,如北大温儒敏先生为大学生开出的20本经典阅读书目中,13本为西方经典名著,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汤因比的《人类与大地母亲》等。④这些西方经典提供了比较的视野,并有助于现代价值的普及。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方法。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其研究方法,如建立在实地调查、访问、文献梳理等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定性研究以及收集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手段提炼规律,揭示本质的定量研究等。阅读社会科学的相关著作,读者不但能汲取前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思想成果,增强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同时通过了解作者用以推导结论的研究方法和思辨过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9-0106-02

随着护理事业的进展及教育体制的革新,护理大专、本科生成倍涌现,直接威胁着中专护生选择就业及应聘,也间接削弱了中专护生的竞争意识[1]。护理中专实习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生理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且面临就业愈来愈难,其心理健康极为重要[2]。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是学校、医院、带教老师、及学生自己应当重视的问题。因此,笔者对2012年在本院实习的中专护士的心理适应情况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在本院实习的护理中专生116名,均为女生,年龄18~20岁。

1.2 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不记名式,共发出问卷116份,收回116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临床中专实习护生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实习护生心理适应性量表问卷构成及结果

项目 测试题数 适应 百分比(%) 不适应 百分比(%)

生活适应 3题 184 52.9 164 47.1

情绪适应 9题 449 43.0 595 57.0

工作适应 4题 317 68.3 147 31.7

人际适应 7题 671 82.5 142 17.5

本次调查发现,90后中专实习护生在情绪适应方面存在明显问题。56%的护生因为在医院工作繁忙,会使情绪变得容易烦躁;51%护生觉得的本科大专比较起来感到自卑;52.4%护生觉得病房人多,环境嘈杂,空气沉闷;57.8%护生觉得医院硬件设备欠缺,没有较好的学习、就餐环境;72.4%护生进入新的科室时,感觉一时不知所措;70.7%护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66%护生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3 对策

3.1 学校方面

3.1.1 学校应重视心灵成长的科学教育 大多数学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轻视心灵成长的科学教育,大家知道思想教育具有统一性和同一性,而心理教育既重视同一性,又注重个别性,正好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实习生遇到的心理困难有同一性,但个别性比较突出[3],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期提高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教育,更好地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3.1.2 及时关注实习生心理变化 学校应深入实习点,走访座谈,对学生的关注及时、到位、有成效,提供和拓宽诉求渠道,满足实习生的合理需求。并建立本校的咨询服务中心,帮助实习生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有压力时有诉求的地方。

3.2 医院方面

3.2.1 抓好岗前教育 对刚来实习的学生要抓好岗前教育,要求他们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思想观念。

3.2.2 为护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为护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降低其因环境因素而造成的紧张情绪,计划并适时向学生提供有关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知识[4]。

3.2.3 严格挑选带教老师 临床带教工作,带教老师起关键作用,选出业务技术过硬、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感、热爱护理工作的护师带教,并组织学习实纲及临床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另外,及时将护生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带教老师。也可召开师生座谈会,探讨如何提高带教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顺利完成临床带教任务。

3.3 带教老师方面

3.3.1 做好护生接待工作 带教老师接待新护生时,态度和蔼、语气温和。主动介绍自己,记住护生名字,结合护生特点,给予关心和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使护生熟悉临床环境,感受医院氛围,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采用多鼓励的方法,引导护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工作中,促进护生的学习激情[5]。

3.3.2 对学生一视同仁 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一视同仁,不可厚大专、本科学生,而薄中专生,尤其不可以认为中专学生只适合做简单的基础护理工作。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以激励中专护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在确定护生已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鼓励其大胆操作,成功者给予肯定,使其树立专业信心;失败者也应给予客观评价,及时纠正。

3.3.3 换位思考 临床带教老师需要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6],假如自己是一名90后中专实习生,会希望老师怎样做。如果在临床带教工作中时常运用换位思考的思维方法,必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4 制订合理的实习带教计划 90后的学生多是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带教老师必须接受学生具有个体差异的现实,先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制订带教计划,做到因人施教。

3.3.5 加强教育 带教老师教育90后中专护生遇到困难时应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认真分析困难出现的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妥善方法。

3.4 实习生方面

3.4.1 实习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实工作中并非处处是鲜花、笑脸和赞美,再加上实际的护理工作平凡琐碎与繁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3.4.2 正视自己的价值 和大专、本科学生在一起时,不自卑,不攀比,而要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顺利完成实习任务[7]。

综上所述,90后中专护理实习生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而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临床实习中需要得到关注与指导。应当针对他们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带来的问题有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完成实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黄开群.68名中专实习护生的心理分析及带教管理[J].基础医学论坛,2008,12(2):173-174.

[2]张晓文,汪涛.护理中专实习生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O,l4(4):305-306.

[3]曹金娟.心理教育与关注对高校实习生的重要性[J].渤海大学学报,2012,34(4):149-150.

[4]岳艳丽,李素香,常太芳.中专护生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272.

[5]刘凤云,刘春丽,马超慧.浅谈临床护理带教中的人文关怀[J].价值工程,2012,31(7):325.

篇(8)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家校合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小学家校合作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学校、教师、家长等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应对措施,切实调动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一、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

1.对家校合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学校管理者对于家校合作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能形成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

2.对家长的培训不够全面。学校缺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使家长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缺乏主动性。

3.对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许多教师误认为家校合作是搞形式、加重负担,学校没有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动员和指引,导致家校合作活动形式僵硬。

4.工作制度不够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家校合作工作缺乏监管,没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家校合作的活动内容、参与程度、沟通情况等进行指导。

5.家校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学校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进行家校沟通,没有把家长作为教育决策的自愿参与者,家校合作只停留在最简单最初级的层面。

(二)教师层面

1.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与家长联系的重点往往都是学生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健康成长的关心。

2.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沟通方法。对于孩子出现严重问题等突发事件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家长沟通,错过对学生教育和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

(三)家长层面

1.参与家校合作活动不积极。部分家长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但觉得目前的家校活动不能满足对子女教育的需要,希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2.对权利和义务认识不明确。有的家长不清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地位是平等的,没弄清自己的权力和义务,以为家长参与只能服从学校需要。

3.家长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负责给孩子做好物质保障,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有的只关心孩子智育发展而漠视德育发展;有的因文化程度不高不敢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二、家校合作的应对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方面

1.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业研究机构,对学校教师、家长参与的方式、程度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有效方案、实施计划并及时总结归纳家校合作的经验和不足。

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和管理家校合作工作,切实保障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

3.设立专门的教育课程。教育的主管单位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教师开展家校活动的相关培训,宣传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使教师了解家长应有的教育权利,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育实践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教育专业人员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实践研究。

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文规定学校、教师、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监管机构,保障家校工作的有效推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给予正确指导,引导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随时与教师联系,让教师与家长成为合作伙伴。

4.强化对家长的培训。通过亲职教育、课程培训计划等,使父母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孩子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三)家庭方面

1.明确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家长明确自己的权力与义务,克服心理障碍,把学校教育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学校的合作者。

2.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在家校合作活动中了解学校教育现状,获取学生教育的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3.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家长应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提高教育能力,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孩子。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

[2] 张希希. 美国“家长参与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1996,5.

[3] 岳瑛.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 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亦依赖于学生课外广泛的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分阶段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农村小学的阅读状况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距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难养成。追根溯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呢?根据笔者本人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阅读现状分析

(一)不良的阅读环境

现在的农村孩子父母亲基本上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平时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熏陶了。还有少部分家长虽然在家附近打工,但由于自身的水平有限,再加上对读书的认识不够,自己也不能起示范引导作用。

(二)贫乏的阅读书籍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农村学校的图书室里藏书量严重匮乏,生均拥有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差之甚远,且图书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很多图书都已经破旧不堪,内容也过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图书流通量也得不到保障。

(三)不当的阅读指导

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在围绕课外阅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意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例如,我校就有许多老师每天都给学生布置了硬性的任务,要么阅读课外书,要么写读书笔记,要么写读后感。但这样做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反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当成了应付差事。

(四)不足的阅读时间

虽然教育部和有识之士都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家长、学校乃至有些教师还是把眼光盯在学生分数上,学生除了要上一天的课,还要完成大量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有时孩子好不容易想看书,却招致家长批评。

二、提出应对策略

是任这样的现状自由发展,还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之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责任。也许个人的努力暂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而应该为之去努力,让孩子能从书中寻找到乐趣,能从书中汲取营养。

(一)家校沟通,共同阅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父母亲在推动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要让家长转变陈旧的观念,帮助家长树立“阅读对孩子的语文、其他学科乃至其终身的发展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思想。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在回忆起他们的童年生活时,总会对读书的印象特别深刻。

其次,要让家长为孩子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要求家长自身带头阅读健康有益的书报,防止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

再次,由学校或者语文教师牵头,带领家长和学生共同拟定读书规划,提倡家长和孩子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通过读书交流,让孩子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有趣、有益的事情。阅读的书籍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可以是童话故事,可以是唐诗宋词,也可以是文学小说,诸如此类,这样的广泛阅读必定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为了激发家校共读的积极性,学校和班级还可以举办一些颁奖活动,每月或者每学期都要进行评比,评选出家校共读的优秀家庭,颁发奖状,从而起到示范引导作用。

(二)想方设法,科学引导

(1)利用故事引发兴趣。阅读兴趣是推动孩子主动阅读、认真阅读的最大动力,如果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那么他的阅读过程肯定不在状态,阅读的效果自然不佳。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对听故事情有独钟,只要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小眼放光,精神百倍。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把课外书上的一些非常有趣、精彩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当讲到精彩处,学生正听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停下来。学生自然迫切地想知道后面故事的发展,教师顺势引出故事的出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例如,低年级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中高年级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可以推荐学生课外尝试阅读青少版的《西游记》。

(2)创造机会交流读书。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爱听故事,自然也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语文老师就可以每个星期在班级开展一次“故事大王”比赛,鼓励孩子们把平时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的活动既利于孩子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进行巩固强化,又实现了阅读共享,增长了其他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整理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弹性规定读书笔记。以往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都是一刀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严格把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自然提不起读书的兴趣。弹性规定学生写读书笔记,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书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实际水平来决定自己怎么写读书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感而发。

(4)树立榜样示范引导。教师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一举一动常常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读书,这既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要求,又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也爱上读书。

(三)挤出时间,保障阅读

篇(10)

随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和医院对护理新职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由学校的单方评价扩展到学校和医院双方进行,教学评价内容更追求实用性、实践性、技术性与人文教育结合[1]。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职业能力现状和评价该层次护理毕业生质量,作者对我市6所医院近3年录用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相关职业院校和医院实习管理与岗前培训提供帮助。

1.调查概述

调查的对象为我市内2家三甲医院、2家二甲医院、2家三级专科医院近三年录用的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本次跟踪调查主要采取走访用人单位护理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我们设计了9个方面的问题的调查问卷: 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基本操作、文化知识、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我们共发出问卷220份, 回收209份, 其中有效问卷198份。

2.调查分析

2.1 现有优势。医院普遍反映该层次的学生政治素养高, 团队意识能力强, 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上进心强,入职适应期也较短,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容易上手,能够胜任目前所从事的工作。90%以上的调查者认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敬业精神、文化知识、身心健康、职业道德这几个方面表现让人满意。75% 以上的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都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认为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业务过硬,基本操作、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2.2 存在不足。10% 的调查者表示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有所欠缺,眼高手低,怕苦怕累,对工作岗位很挑剔,不愿意接受平凡而琐碎的工作。有27%的调查者对这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在与用人单位交流过程中,用人单位希望学校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

3.工作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方法指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2]。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它能促使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老师教授课程,学生学习思考的目标。所以教师必须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师生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3.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的培养 学校积极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知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所学专业岗位必须具备那些素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加强管理,重视专业认知、集中见习和毕业实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差距,认识自身的不足,以便其调整心态,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提高自身修养, 这将为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需要, 发挥积极作用。实践活动中,加强学校与社会有关行业、单位、部门有效管理与沟通, 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3.3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学校应增强学生沟通能力、企业文化知识等方面教育及训练力度,邀请优秀毕业生以及医院处管理人员来校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能更快更好适应就业工作环境。学校要针对性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积极搭建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通过校园文化创建和熏陶,增长学生职业知识,培养其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4 创新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职业教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不断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增强校企结合,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3]。这就要求学校将推向校企合作深入,将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实习学生前,学校将具有一定实习带教能力并提供对口就业岗位长期协作单位邀请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实习“双向选择”,让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前,就对实习单位充分了解,并愿意到该实习单位就业,学校利用实习以强化学生关键技术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为抓手,使学生在生产一线得到磨练和培训,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学习的无缝对接,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习目标,又保障实习单位优秀人才的选拔,保证实习质量的同时保证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16-03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较快,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中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教师过多的干涉,不愿意听从父母、教师的意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叛逆心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因此,对中学生叛逆心理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对桂林市八所中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为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桂林市各中学中抽取桂林市大河初中、桂林市柘木中学、桂林十八中、灵川县潭下中学、临桂县宛田中学、桂林七中、桂林十四中和桂林职教中心校八所学校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这八所学校各年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查阅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关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已有研究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已采取的对策。

2.访谈法

对八所学校共179名学生、131位家长、6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以座谈形式进行,在每所学校分别举行学生座谈、家长座谈和教师座谈。在进行学生和家长座谈时,要求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回避,以保证座谈内容的开放性和真实性。

(三)研究工具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从叛逆心理存在与否、叛逆心理在各方面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对学习生活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策略等角度分别编制了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的三份访谈提纲。其中,学生访谈提纲包括5个问题;教师访谈提纲和家长访谈提纲各包括8个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访谈结果

179名学生中,有136人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29人认为自己不存在叛逆心理,14人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叛逆心理。

认为自己存在叛逆心理的学生谈道,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叛逆心理主要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在言语上顶撞长辈;打架斗殴;谈恋爱;辱骂他人;厌学;逃课;离家出走;不听从任何意见和建议;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坚持做;不想与人沟通,将所有的不满都闷在心里等。

学生们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叛逆心理,主要原因有: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只能思想趋于独立,生活无法独立;学习压力大,受到父母和教师的“压迫”;与父母、教师存在代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身边的人缺乏沟通;长辈过多地指责和批评自己,很少得到鼓励;感觉自己被忽视,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自身贪玩,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

谈到叛逆心理对青少年自身的影响时,学生们提到消极的影响主要有:引起情绪的波动,失眠、多梦等生理现象;产生厌学心理,旷课、逃学;学习成绩下降;沉迷于网络世界;早恋;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积极的影响包括:叛逆心理使青少年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自己将压力变为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产生叛逆心理,学生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法:向朋友倾诉;写日记;运动发泄;到学校的心理宣泄室宣泄;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唱歌;逛街;吃东西;做数学难题;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说话,发呆,把自己关起来;喝酒;打人;通过早恋来调节等。

(二)家长访谈结果

在对131位家长进行访谈时了解到,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亲密的家长共52人,感觉自己与孩子关系紧张的家长共11人,认为自己跟孩子关系正常的共68人。认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叛逆现象的60人,没有的38人,不知道是否有叛逆现象的13人。

家长们自己观察到孩子平时的叛逆行为有如下表现:特别叛逆,经常上网、玩手机且控制不住;经常顶嘴,不尊重父母;经常发脾气,生气;上课不听课,发呆,不交作业;注重形象,喜欢打扮;羡慕成年人的生活,想去打工;不穿父母帮买的衣服;不愿意给父母看自己的作业等。

家长们认为,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为:进入青春期,觉得不需要家长关心;沟通少;父母过分施压;父母要求过分严格,让孩子反感;孩子埋怨作业过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觉得父母都过时了;因为早恋产生叛逆等。但也有部分家长表示,自己只是感受到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叛逆心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感到很困惑。

对于孩子的叛逆心理,大部分家长表示担心,一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怕孩子由此谈恋爱,三怕孩子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耽误一辈子;少数家长表示不担心孩子产生叛逆心理,认为这是孩子走向成熟的表现,意味着孩子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得到尊重。

针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们谈到自己曾尝试过如下方法进行化解:给孩子一个拥抱、微笑,跟孩子谈心;找教师或者孩子信任的人与其聊天;陪孩子一起看电视(如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等);严厉地批评后再表扬;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谈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到积极的兴趣爱好之

上等。

家长们提出对学校的期待和建议有:净化周边的网络环境;开设心理辅导室及心理课程,加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家校联系,多开家长会,有条件的进行家访;开展感恩教育;正确引导孩子学习;不频繁更换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各学科教师都关注学生;改善学校食堂的伙食。

(三)教师访谈结果

教师们认为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必有的性格特征。在教学工作中,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自以为是,故意跟教师对着干;对教师一再叮嘱的事感到厌烦,越强调越烦;对教师表扬的学生不屑,对与教师对着干的学生佩服;故意恶作剧;不听课;对教师施暴;钻牛角尖,在学习上固执己见;标新立异等。

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容易引起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行为有:指出其不良习惯,如果方式不对则更加叛逆;受青春偶像剧的影响;误解学生的行为时;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不到位,处理事件时无意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个性较强的孩子教育方式简单化;不尊重学生;将一些理念强制灌输给学生。

教师在座谈中谈到,如果叛逆心理太严重,容易导致中学生遇事走极端,易早恋;影响知识的接受和青少年的上进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其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叛逆心理的产生标志着青少年人格开始独立,产生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们认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防止叛逆心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尊重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把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扩大化,为学生保守秘密;学校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及心理课;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让更多教师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学生相互学习;开设家长培训学校;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培训,疏导教师心理;课间时做心灵放松操;每位学生每个月给教师写一封信;就事论事;教师树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也谈到了自己在学生叛逆心理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惑: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不配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知如何把握语言的度;教师的形象、地位低,职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社会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与学校中的正面教育相悖,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成立教师心理辅导中心,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各级精神卫生中心与学校定点联系;增加心理教师编制,心理教师在学校里专职专用等。

三、讨论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由于青少年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不喜欢父母过多的照顾、管理或干预,凡事都要自己独立去实践,特别讨厌大人的再三嘱咐。希望父母把自己当大人看待,要求以大人的身份出现,对于父母的话不再一味言听计从,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

意见。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通过相应的行为展现出来:一些学生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明知道是错的却还要去做、厌学、逃课、离家出走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解放”的途径;不听父母、教师的话是家常便饭;谈情说爱是对父母反对早恋最好的回击;顶撞父母,辱骂他人,与教师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等。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中学生则被一些人认为是傻子,并通过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身心发展因素

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思维深度与广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自认为已经能够独立评判一些事物,看问题往往不够全面,容易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自我意识的独立和自身感觉的成熟使得他们喜欢自作主张,采取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的态度。一夜之间,一些中学生由乖巧听话变成了处处跟教师、家长对着干,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家庭环境因素

一些父母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有时候可能会难以接受。父母一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中学生反感,有的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无能,进而有意无意回避。有些家长习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家庭缺少民主商讨的气氛,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思考空间,否定的态度容易导致叛逆心理。有的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助他们完成“未完成的理想”,这样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3.校园环境因素

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叛逆心理。除了来自教师的影响,还有周围同辈朋友的影响。在同辈群体中,一些人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容易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加以模仿,习得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加重叛逆心理的形成。

4.社会文化因素

当前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其内容都充斥着“个性”与“自我”的元素。叛逆这个原本带有贬义的词汇,已经成为中学生眼中的褒义词,成为他们最渴望具有的特性。而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金钱崇拜、封建迷信、腐败现象等影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正确疏导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对策

1.承认和尊重叛逆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我们应利用叛逆心理的正效应,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叛逆心理的积极作用和价值,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息息相关。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努力营造民主、融洽、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3.教师讲究教育艺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讲究教育的艺术魅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法,如温文尔雅、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帮助中学生消除厌学情绪,这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调适叛逆心理。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