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

篇(1)

如今,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企业也开始重视对供应链的管理和成本控制,以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外贸企业如果想获得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重视供应链的成本控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目标

供应链需要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涉及到供应、制造、销售、用户等多个方面,供应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目标主要是控制企业之间的交易方面和企业本身的各个环节。在企业间的交易方面,企业之间在交易时会消耗一定的成本,比如在谈判、签约等方面需要付出一定的信息和考核成本,因为外贸企业在开展业务时,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寻求帮助时就需要花费一些费用,来获取有效信息,帮助外贸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所以需要控制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有效信息及时进行分享,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节省交易成本。企业还要对自己本身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需要全面了解每个环节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对于无效或低效的环节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并对供应链进行不断优化,实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的特征

(一)涉及领域广

外贸企业在以前的成本控制中侧重关注销售、采购方面,对于其他的方面聚关注的比较少,比如开发、设计等方面,而供应链成本控制就会将这些方面都涉及到,供应链成本控制适应如今经济分发展趋势,即产品的开发、设计等方面的成本在提高,生产成本在减少,外贸企业要重新对供应链成本控制进行整合,提高外贸企业的效益[1]。

(二)可以对控制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行结合

外贸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控制不仅可以减少成本,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并做到两者的有效结合,这在以前的成本管理中是很难做到的,以前的成本管理者认为必须来提高成本来保证服务质量,要多生产产品,避免供应链出现断裂情况,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看,比如有的外贸企业在原材料充足、劳动力低廉的地方建立工厂,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三)注重供应链的性能

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并不是仅对个别企业实施成本控制,而是促进整个供应链性能的提升,就是对生产、供应、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对供应链的各个部分进行优化,找出最佳的降低成本的方案,以便对供应链的成本进行控制。外贸企业注重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获得经济利益的目的。

(四)关注市场需求

外贸企业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更关注市场需求,以前的成本控制比较侧重关注生产方面,侧重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益,没有更多的关注市场需求,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外贸企业通过关注市场需求,对产品生产环节进行调节。外贸企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比如ERP等,对生产者、供应者、销售者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对市场进行调查,搜集市场数据,再根据市场数据分析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对供应链中的生产、供应、销售环节进行合理安排,节省不必要的存储等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外贸企业供应链成本控制措施

(一)完善服务体系

外贸企业要实现对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控制,就要考虑市场需求,建立优秀的团队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外贸企业要注重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过程进行设计,当外贸企业确定市场需求后,要对所要生产产品的功能、外观等进行设计,提高产品的性价比,然后根据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联系合适的供应者,在安排生产者进行生产,并做好监测工作,然后为完整的产品办理相关手续,通过运输的方式投放到市场中,满足市场的需求,外贸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要做好全程跟踪工作,全面掌握供应链各个方面的有效信息,根据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有效控制供应链的成本。这些工作要想顺利完成外贸企业就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让整个团队去搜集市场信息,确定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联系供应者、生产者、销售者等供应链中的各个部分,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理[2]。

(二)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外贸企业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外贸企业不仅要与合作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还要注重培养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感。企业与合作者之间可以建立成本信息公开制度,让合作者对各方成本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便于平衡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企业还要与合作者定期进行交流,了解合作者的情况,解决出现的问题,比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可以定期组织供应商会议,让供应商在会上提出自己在质量、价格等方面的问题,然后给予解决措施,定期组织会议还可以提高供应商的竞争意识,促进供应商对自身的完善,便于外贸企业实现对供应链的成本控制。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让用户对企业成本和利润空间有一个必要的了解,从而为企业培养用户的忠实度,与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优化供应链流程

为了对供应链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外贸企业有必要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对于一些无效的环节要进行删减,比如外贸企业购入原材料时,可以直接将原材料运送到生产者手中,不必再运送到企业中,造成时间的浪费,减少企业利润。对于一些效率低的环节,要努力优化低效环节,比如外贸企业在决定生产新产品时,需要寻找合适的工厂,企业可以通过自己强大的信息网络去找工厂,避免出现盲目性的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比如服装企业在对服装进行染色时,企业本身需要花费的成本比较高,有些做相同工作的工厂就没有很高的成本,企业就要学会将染色环节安排给成本低的工厂去做,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四、结语

对供应链成本进行控制,可以为外贸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外贸企I的发展。外贸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不断完善自身的自身的服务体系,与合作者、用户之间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对供应链的流程进行优化,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外贸企业要对供应链成本控制进行不断探索,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一、供应链中的SCOR模型应用

在供应链管理中,SCOR模型是一个由供应链协会提供授权并开发的管理标准,其标准的模式就是将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优化组合,确定核心管理业务以及最佳的业务分析基础,从而形成一个一体化物流模式。可以说该模型是一种诊断工具,其包含了供应链的所有行业。具体看SCOR模型的基本框架由核心的业务流程构成,其中包括了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订这五个项目。每个业务都由相对固定的系统进行支持。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将其业务进行重组和优化、对流程进行评定,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框架,这就完成了模型构建。其具体的业务功能如下:1.计划,对供需进行全面的计划,力求在计划阶段对一些列的业务方案进行计划,这样可以为其他流程设定目标;2.采购,按照计划进行物资采购;3.生产,按照计划进行产品制造;4.配送,按照供应计划和订单进行仓储与配送;5.推定,完成配送与销售后,对交付给客户的产品或者采购原材料等进行退货处理,包括了次品返厂、多余产品的退货等。

整个过程在管理中在计划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借助信息系统对管理的动态化监控,对每个环节出现的异常,即违背计划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确定其风险等级,然后对其进行调适,这样就实现了供应链核心业务的优化与动态化管理,也就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

二、在SCOR模型下的供应链一体化风险控制

1.目标化管理

在SCOR管理体系中,目标化管理是风控的重要内容,因为所有的风险管理活动都将在战略目标的指挥下完成,要在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战略下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风控目标是其核心的管理内容。根据SCOR 的业务模型的关联性,核心企业因为不同的战略思路会产生目标的差异,这就是风险的根源,所以在风控中应将目标利用关联性统一起来,这就使得企业的风险目标达成共识,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风控系统形成。这也是SCOR模型的一个子系统,该子系统具有开放型系统的功能,供应链中的信息在此实现共享,并进行交流,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这也就可以帮助供应链实现风控。

2.组织改进

在风险控制中,组织是实施各种措施的基础,风险控制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具有持续性管理的组织机构。基于SCOR供应链的一体化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高层管理的支持,在组织上应由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高层直接担任领导,这样的组织不是挂名而是应切实的实施领导,履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风险控制的各种职责,因为风控已经在战略目标上形成了一致,所以在组织改进上也不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利益。

3.过程强化

在供应链的SCOR的模型下,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必须利用过程化的思维来进行,并以此解决其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尤其是对风险控制的问题处理必须建立在过程化的模式下,利用导向思维将风险管理划分为多个过程,并且所有的过程都在不同的要素上实现关联,此时不仅要研究分析供应链各项流程和业务活动也要研究各项流程与人员之前的相互关联,这样就可将供应链风险管理细化到每一个事件上。这样就可将多个过程整合起来形成以不同业务为核心的主链,以此达成全面风控,同时也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将风控任务下达到每个岗位。

4.强化风控机制

供应链一体化之后形成的风险控制机制不仅仅应满足系统的战略需求,也应满足SCOR模型的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的业务流程,各项活动和供应链决策层的风险控制目标,将计划、实施、跟踪、反馈等风控环节有效的组织起来,这就是风控机制的完善。在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上,风险管控都应将两个层面的管理要素考虑到对人员和流程的优化上,即风控管理必须满足战略需求和风控需求上达到双赢的效果,从而才能使一体化的供应链所产生的风险保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从而通过风控优化供应链管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供应链的一体化风险管理应依靠SCOR模型,实现对供应链风险框架的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对风险管理的识别与应对机制,协调整个风控工作形成一个阶梯系统,从而实现对各种流程的全面控制,从而将结构设计、模型选择、风险决策、风险响应、风险反馈突出在风控中,并将其量化与监控、评价等实现全过程的管理效果。

三、结束语

在SCOR模型下,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风险控制其本质就是建立一个控制平台,利用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方式与方法促进供应链范围内的风险控制系统和相关活动的一体化,从而促进战略职能、关联互动、决策支持等统一到一起并形成一个完整的阶梯化风控系统,从而保证各种措施的实施。

参考文献:

篇(3)

ERP也就是企业资源规划,而业务流程重构则是在对企业现行的业务流程急性新的思考,从根本上出发,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彻底的设计和改造。在ERP的实施过程中,业务流程重构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因为ERP的实施具有很大的风险,同时成本也非常高,如果实施不好,就会导致企业花了大成本而没有取得效果甚至对原有流程带来破坏的局面产生。如果业务流程无法重构,那么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就无法达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因此,需要在ERP平台的支撑下,通过实现对采购供应链中已有业务流程的重建,来优化业务流程,更好地促进采购供应链的发展。

一、ERP在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ERP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它对企业各种日常业务的经营管理起到了支持的作用,是一个信息管理的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高度统一的平台,来规范数据的管理和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其实现标准化,从而实现企业各项日常业务中物料管理、资金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的实时性和全面性。企业中采购业务流程的梳理跟ERP具有紧密关系,该系统通过优化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促使其生产和经营的精简化,明显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有利于更好满足客户需求,获得更优的产品。首先,实施财务系统模块。通过该模块的实施可以很快获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其次,实施物资功能模块。这个模块可以提供从物料采购到计划,再到销售的一整套流程方案。

二、目前采购供应链中存在的缺陷

企业采购供应链是企业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先经过原材料的采购,到中间制成品以及最终产品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对物料的采购活动所组成的链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则是对链条当中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的合理计划和安排,以确保供应链高效运行,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

三、论处于ERP平台的采购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组

首先,应该对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整体化规划。企业生产所有关键环节都包含在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中,因此,在设计的时候需注重从全局上出发。首先,从对资源配置上进行考虑,确定战略层次的流程;其次,应从供应链的供应能力上进行考虑,确定其运行层次的流程。第三,应从其工作效率上进行考虑,以确定其管理层次的流程。根据这几个层次的建立,需要采取相应的细化措施,一项项完成:加强对供应商以及用户合作关系的战略性管理;预测企业供应链的产品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从企业资源设备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设计供应链;确定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和企业间物流需求以及供应的管理方式;在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下,对产品进行设计,并实现对产品制造流程的管理,制定集成化生产计划,并加强对生产的控制;根据企业供应链运输、包装以及库存等制定物流管理和用户服务管理措施;实现对企业投资以及收益等的资金管理;另外,还应不断完善各项交互信息的管理。

其次,不同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处理业务的情况以及竞争的策略,以及其自身技术信息的应用程度,来对企业中的采购供应链重构业务流程。一般来说,业务流程的重建有三种方法:第一,从纵向职能机构上实现对采购供应流程的重建,。第二,可以采用对采购供应体系中各个横向的职能机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的方法。第三,可以采用重建企业与企业之间采购业务流程的措施。最后,在实施ERP以及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现有的流程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重构的目的和效果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在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过程中,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原有的流程以及重构的目标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

四、重建采购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在进行供应链业务流程重建的过程中,应注意将传统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作为一种导向,并坚持重组业务流程的核心原则,其次,在重建中应该展开企业员工思想教育。进行ERP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企业的员工充分认识到实施ERP以及在此过程中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必要性,通过这样来获得员工的支持和配合。最后,在重建中应考虑绩效考核措施。在实施ERP以及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结果是,组织和企业的很多职务和职位都会发生变化,原有的组织是不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所以就要对组织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重建。

五、采购供应链业务流程重建的意义

首先,采购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重建之后,实现了企业结构的优化,重新调整了原来的生产部门和系统配置,并对其相应的职责进行界定,设置了用户权限,重新设计了整个企业的采购业务流程,以使ERP系统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其次,业务流程重建之后,能够大大提高整个供应链在运行中的速度,并赋予更多的附加价值以及经济效益。

再者,业务流程的重建,是企业采购供应链整合的基础,是企业内的物流业务展开的关键。

最后,采购业务链的重建能够克服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是我国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一大阻碍;信息的缺失以及信息获取的成本高问题使得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的机会,同时增加了运营的成本。

六、采购供应链业务流程重建的方向

在进行供应链业务流程的重建过程中,应坚持几个方面:首先,应遵循优化整体流程的的原则,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对整个流程控制,避免本位以及分散的思想。在设计中应加强对方案可行性的设计,尤其是注重对关键流程的设计。

其次,在采购的时候应制定合理的目标,确保材料优质,价格合适,时效性强,优化工商管理的流程,以确保达到相应的采购目标。

最后,在重建业务流程是应注意采用紧松结合的措施,应严格加强对原材料质量以及供应商的管理,而宽松的一面则体现在招标条件上,可以适当将其条件放宽,降低备件以及辅材招标次数。在重建流程时需注意,应先进行流程的设计,然后根据设计好的流程对组织进行构建,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操作技能,在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上切实落实责任,以确保新流程得到贯彻。

参考文献:

篇(4)

供应链管理属于管理模式的一种,基于企业发展中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对关系到生产经营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将产品从原料、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的元素联系在一起,采取集成化管理措施。在供应链管理中,每一个环节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后,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具有战略性、互补性及集成性:(1)战略性。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通过竞争使合作相互促进。企业通过管理水平、管理效率的提升,使自我不断的完善和提升,避免企业在供应链中被淘汰。(2)互补性。指的是对企业自身运行的不足通过相互合作实现补充,尤其是在市场环境的多元发展中,动态的市场运行环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企业间展开合作,能够有效的抵御市场风险,实现风险共担,降低损失。为了使企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效果实现,企业要从自身的不足入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包含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及资金等方面,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升。(3)集成性。指的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能够将企业松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简化运行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而产生的设计水平及生产水平,在产品创新速度方面也得到了加快,最终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1.合作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

在供应链管理中,利益最大化是合作企业共同的目标。但是,难免会出现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出现不合作的倾向。尽管很多企业也参与合作,但这些合作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会退出供应链。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要想获取长期效益,必须要将合作维持下去,通过构建激励机制,可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2.供应链管理存在缺陷

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相应管理技术,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技术不可缺少,另一方面供应链运行技术也非常重要。对于管理技术而言,以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企业也能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企业供应链运行中,尽管很多企业也都处于供应链管理中,但管理的方法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合作管理的态度并没有出现,企业之间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在供应链管理中,涉及的资源类型有很多,包含资金、信息、知识、物流等,这些资源或多或少都存在地域跨度、时间差距。因此,需要建立信息链管理平台,而目前因为技术上存在局限性,使得供应链合作中也存在着缺陷。

三、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创新策略

1.建立供应链合作信息机制

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是节点,在企业供应链运行中,企业间一旦出现不信任现象时,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了防止供应链信息失真对供应链的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装企业而言,必须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创新。基于共享信息平台,将供应链信任机制建立起来,企业间能够在平台中对生产、经营、销售等市场信息相关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例如,对企业产品市场信息进行交流时,涉及的内容包含产品、市场、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准确、全面的获取,必须要有密切的企业间合作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供应链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合作,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创新。

2.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

企业在供应链上运行过程中,尽管企业之间都是以合作为主,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个企业都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所以在企业供应链合作中,有必要建立动态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供应链中所有的合作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监督与检查,包含经营策略、技术措施、进展情况等,都要与合作规范相符。供应链合作中,企业之间都采用的是合同管理方式,按照供应链的发展目标,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管理,对合作企业的状态实施过程性监督,全面管理,防止供应链中某一企业出现问题,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建立供应链合作动态监督检查机制,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实施监督,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篇(5)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为经营目标,涵盖了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销售商、客户和服务商的全部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运输、仓储、顾客服务等内容。供应链中各环节都存在库存,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一、供应链中的库存和库存管理

一个公司采用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有三个:(1)高品质满足客户的最终需求(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价格向客户提供正确的产品)。(2)总成本最小化(降低采购成本、库存成本)。(3)业务流程最优化 (错误成本和浪费点的消除)。其中的库存(Inventory)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现在和将来的耗用或者销售而储备的资源,包括原燃料、材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同于传统单一企业的库存管理,它是根据客户需求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中快速协调,以使供应链各节点库存达到位置最优化、数量最优化,从而降低供应链库存总成本。这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在信息共享、横向协调运作、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未形成集成化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系统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为政,从短期效益出发,片面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影响整体最优。(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供应链环境下,时间与速度已被看作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ERP只是打通了企业内部环节,而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数据资源传递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供应链管理效益。成员企业间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由于数据资源的垄断造成信息不能共享,企业对客户需求不能及时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无法做到实时准确分享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信息。(3)缺乏合作与协调性。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成员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企业间缺乏相互信任,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合作关系不稳固的根本原因。(4)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制定需求计划时,无法顾及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内部突发事件引起的生产中断,供应商的意外变故导致的缺货,市场变化引起的产品需求波动等,都会对企业安全库存产生影响。

三、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建立集成化供应链。首先,要树立相互协作的互赢理念。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意识到整体利益的重要性,一同去追求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其次,在各成员企业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将其组成一个“虚拟组织”,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条件下,整个供应链内部流程运作透明化,使供应链库存管理数据能够实时、快速传递到各个节点,各成员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客户需求信息等不确定因素,对顾客需求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降低企业安全库存成本。

(2)精简供应链结构。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类型、数量多是引发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低、供应链库存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精减供应链结构,使其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减少供应链的节点数,简化各节点之间的关系,是保证供应链各节点信息传递顺畅高效的关键,也是做好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础。

(3)优化信息流程。供应链库存管理要达到库存成本最优化,各节点关键数据必须做到实时更新、精确计算、完全共享。自动化操作和精确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减少了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效率。我们要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形成一个虚拟的、适时的供应链。合同制造商可以通过外网连接至生产执行系统,了解到可能发生的订单类型和数量,使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实时共享库存管理中订货预测、生产计划、库存状态、缺货情况、运输安排等数据,同时做到精确计算,减少失误。信息整合也使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都能共享有用的信息,各个成员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

(4)建立完整的库存管理运行机制。无论构成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数量的多少,也无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类型、层次有多少,供应链库存管理强调各成员企业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体系需要一种明确的制度来强化各成员企业合作的稳定性,实现整体目标化,达到全局最优。首先,建立信息流管理机制。包括制定各成员企业共同合作目标、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利益的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确保关键信息在供应链上准确、及时传递。其次,建立供应链库存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制定合同规则、协作交易规则、库存优化及控制方法、订单处理规则、财务结算规则等规则章程,确保各成员企业间合作的良性循环。第三,建立供应链库存管理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关键指标评价、流程协作等指标考核各成员企业间的合作程度与经营状况,依据考核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及时发现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齐严.美国供应链趋势及其对我国物流业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0(10).

[2] 汤中明,刘志学.易逝品VMI与TPL集成供应链研究[J].管理评论,2010(01).

[3] 肖红,陈旭娜.VMI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日本近铁国际物流公司实施VMI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1).

[4] 张民,贾东浇.VMI模式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5] 曹武军,李成刚,王学林,胡于进.VMI环境下收入共享契约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01).

篇(6)

供应链的成员有着许多不同的企业战略、经营目标、产品类别。从单独来说,每个成员会从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出发,制定各自的战略与目标,首先会把自己放在首位,分别进行决策。从整体来看,供应链成员有着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尽量合作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保证三流畅通,优化供应链管理,从而汇集各供应链成员,达到共赢。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曾经说过:“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供应链是通过对信息流、物料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当供应链各成员之间进行交易谈判或合作时,难免会发生矛盾,在自身利益与供应链整体利益之间进行选择。矛盾的出现来自不同缘由,而当企业间出现不调时,需要正确抉择才能使问题伤害降到最低和供应链效益危险达到最小。

一、供应链失调的原因

(1)信息的不对称性。一个著名的角色扮演游戏――啤酒游戏表明,当供应链中只有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传递订单信息而整条供应链企业之间没有实时交流时,那么,各级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服务水平和维护客户对自己的信赖,不得不持有比下游企业更多的库存以便不时之需,而这就是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当上游企业听取的只来自下游企业的订单信息,而又没有主动全面了解订单数据的来源,即当来自下游企业的订单突然增加时,上游企业不知道事中的具体原因盲目欣喜乐观向下一级企业不断加大订单量,最后会使生产企业的提供量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量有着很大的差异。(2)订货批量的不适当性。一般情况下,每个下游企业都会经过一定周期后或当订货量汇总到一定数量后再向上游企业实行批量订货,避免接到一个订单就向上游企业订一次货的不便与成本浪费,希望实现规模效益。为减少订货频率和运输费用等,上游企业也往往利用折扣来鼓励下游企业批量订购。而同时,企业向上游企业的批量订货本来就比自己的下游企业的订货量大,这样累积起来,整条供应链企业的库存量也不断增大。(3)供应链的多层次性。供应链的整体是由不同的独立经营者组成的,每个成员都会根据自己的客户而设置安全库存,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库存量数倍增加,减弱库存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反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库存责任失衡也加剧了整条供应链失调。当上下游企业之间协定是上游企业先铺货,待下游企业销售完成后再结算,而上游企业承担装卸费、运费、货损费、退货费等时,那么此时下游企业处于有利位置,而上游企业就肩负了库存责任。这样,下游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存货与其他供应商易货或低价出货来缓解自己的资金不畅,因此,下游企业也往往倾向于加大订货量,这样必然会导致牛鞭效应,加剧供应链失调。

二、供应链协调的措施

(1)提高信息的共享度。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准确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很大一部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因此,提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度,使信息能无缝顺畅地在供应链中的传递,大大减少整条供应链的整体库存与所有成本费用。企业间可以通过互联网、EDI系统等先进技术获取销售点数据。还有,由于不同的预测规划方法都有可能引起供应链失调,所以企业间可以联合预测规划设立策略。(2)实行有效的定价策略。上游企业制定有效的定价策略,可以预防下游企业投机性订货,减少提前大量订购。上游企业制定稳定的价格,将有效防止下游企业盲目订货。同时,上游企业可变批量折扣为总量折扣,即下游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以总量为基础得到折扣而不是以每一笔交易为基础。这样,下游企业就可以有时间调整订货量,可小批量订货。(3)构建供应链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是各方为了共同目标,以信任为基础、供需为纽带,以达到共赢而结成的关系。实施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数据信息的交换、市场机会共享和风险共担,在这种情况下,下游企业选择上游企业时就不再只考虑价格,而要兼顾优质,并且有利于企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支持、同步化作业和后勤保障。

协调供应链必将有助于企业自身降低成本、减少投资、提高质量以及改善服务,从而使三流在供应链中传递更畅,实现供应链协调,而供应链协调,也会促使企业的优化。治疗失调的供应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要求供应链各成员共同努力坚持,着眼于长远,当个体不断壮大,整体才会发展;而整体发展,也会促进个体的壮大。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64-02

1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业的高速发展,供应链战略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供应链战略就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考虑供应链的全局性规划,它确定原材料的获取和运输,产品的制造或服务的供给,以及产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方式。供应链战略突破了一般战略规划仅仅关注企业本身的局限,通过在整个供应链上进行规划,进而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供应链战略管理所关注的重点不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本身给企业增加的竞争优势,而是产品或服务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中运动的流程所创造的市场价值。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则是整合全球性资源来实现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的流动,企业的作业流程需要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同时还要符合各个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供应链的设计可以在全球范围寻找机会的同时也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风险。

电子商务、产品多样化、供应资源的多样化和日益提高的客户要求对现存的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优化供应链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的市场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并快速做出应对方案。本文以IBM企业为例,分析跨国企业供应链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2 IBM全球供应链战略面临的挑战

目前,世界经济存在太多的不稳定因素,企业所面对的供应链问题将更加的复杂和多样化。IBM的全球供应链支持的产品线多、面对的市场范围广、业务环境复杂。在对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后得出,IBM供应链正面临着五大挑战。

(1)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本身是指商品、服务、信息、技术和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边界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并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全球化最终表现为市场、生产、投资、金融和科技活动的跨国界联系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正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设计自己稳定的、高效的、全球合作的供应链结构,如何在全球性的环境中寻找机会都是企业要面对的挑战。

(2)成本控制(Cost Containment)。在市场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面对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剧烈的竞争,成本控制事关企业生死存亡。愈演愈烈的供应商与劳动力的成本增长、环境保护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扩大,都阻碍着供应链在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企业必须不断地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体系,以适应新的竞争需要,确保供应链持续保持竞争力。

(3)客户需求(Customer Intimacy)。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所追求的市场,只有充分了解了客户的需要,才能抢先赢得市场,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很多公司宁愿选择与他们的供应商在产品设计方面合作,而不去听听支持他们的客户的声音。有些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供应链设计工作中而没有真正将他们的客户放在第一位。现代竞争中,企业应该要更主动地去了解客户。

(4)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及供应链管理相互依赖性加大,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复杂、更加紧迫。尤其是在跨区域、跨国界的供应链操作中,风险的危害性、不可测性更加大。企业供应链设计中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日本在2011年3月爆发了地震和海啸,由于日本占有全球芯片生产市场1/5的份额,此次地震影响到了数十家半导体工厂,特别是生产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热门产品的储存数据的闪存芯片厂家。这场灾难将引发市场中的芯片供应短缺,更严重的是有些电子企业的整条供应链面临瘫痪。各相关企业如何启动紧急预案来恢复原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利润和发展。

(5)商业智能(Intelligent Business)。智能化的商业模式是指在大量的数据中评估和解释,为决策者提供:①适当的警告信息。例如,告诉决策者什么时候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②供应链中一些中间环节的状态信息。③通过一些数据模型、数理统计、分析、仿真模拟来预测未来的问题。当今的供应链管理中包含有大量的信息数据。如何去提取有效的数据、如何做到实时分析和数据转换,将数据变为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对供应链中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都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IBM全球供应链战略应对策略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为了提升企业供应链结构,IBM的供应链战略主要考虑了五个方面。

3.1全球化的应对

全球化不仅仅是指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技能方面对企业产生影响,全球工业指数也正改变着企业经营的环境。跨国企业必须有计划地去减少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新机遇,提升竞争能力并向节约型经济转型,确保能在市场能力方面将中央集中做到最优。

通过分析发现,国际市场中潜在着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和利润价值。全球化意味着可以选择将工作移去最适合的地点,通过运用这种模式,可以大大消除在同一个国家有多个企业集团的机构冗余,从而实现工作流的全球最优化。IBM具体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①通过全球采购,大大提高采购过程中选择供应商的能力,并利用“全球的价格信息”来缩短部件的周转时间,从而扩大成本节约的机会。②将采购流程和工具延伸到一些偏远的国家,开发新的供应商和新的利润空间。③在IBM内部按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来整合组织架构,如建立全球性的采购中心、财务处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充分利用各区域优势来优化业务流程。④在发展中国家部署基于Web的订单发票系统,通过数字化购买和发票传送,大大减少内部的采购及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当地政府立法来消除掉纸质发票的限制。如印度、中国、巴西、墨西哥和俄罗斯。

3.2成本控制措施

IBM全球供应链部门主要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来让工作流程更简捷,减少劳动力成本。通过减少浪费和过度消耗,提高重用和回收的机会,从而实现成本节约,提高整体的利润率。供应链部门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具体措施有:①整合IBM的服务提供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②提高系统工具的效率,简化流程,消除手

工操作,充分提高人工作业的价值。③通过使用决策辅助工具帮助实现采购成本节约。该工具可以用来统计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将相同或是类似的需求汇总在一起。当和供应商沟通时,将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提高对价格的影响能力,降低采购成本。④通过降低原材料的库存量,尤其对采购BOM表中高价值的物料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库存成本减少。⑤简化硬件的BOM结构,通过控制IBM的生产零部件的数量,提高物料的重用和共用性来降低生产上的成本。

3.3客户需求挖掘

尽管供应链管理部门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与客户去面对面接触的部门,但IBM的供应链运营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并能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当IBM在选择供应商、制造商、送货或任何与客户面对面接触时,有许多的机会去理解客户的需要并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服务。适当的与客户在某些方面进行合作将大大帮助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增加IBM的收益。促进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一些关键点在于:①对于采购服务来说,通过合理的采购方案来帮助客户实现成本节约,从而也提高IBM在投标中的中标概率。②工程技术方面,帮助客户在技术上或是新的原材料选择上提出一些建议,和客户建立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③物流配送方面,了解客户的需要,提供最适合客户的配送方式。

IBM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客户的满足度:①开发一个全球共用的开支和成本节省的管理平台。利用这个数据平台帮助实现公司及客户对成本节约的数据跟踪和预测,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换。②通过丰富客户的信息资源和帮助提高客户在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为IBM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③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商及产品部门合作,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更有竞争性的解决方案。

3.险预警升级

新的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中,企业所面对的风险也更复杂。IBM在企业内部通过提升风险的管理机制来应对新的挑战:①财务方面。建立一个新的流程和系统工具对当前正在使用的或是新加入的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行业对比、区域对比,通过分析做出一些预防性的动作。通过这一措施提高了IBM对重要供应商的财务数据评估,确保IBM的业务的稳定性。②环境方面。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问题和环境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保持IBM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领导地位。通过推广无纸化、电子化传输,大量地减少纸张的使用。大约每年减少了2100万张A4纸的使用。同时鼓励IBM的合作伙伴共同来推行环境保护活动,相互分享好的实际运行经验。③运营方面。建立全球的物流控制中心,通过系统监控来减少配送过程中的风险。例如,IBM建立全球集中式的logistic control tower来监控物流的操作流程。让第三方物流公司Geodis(乔达公司)更好地注重在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和运营问题上的处理。

3.5商业智能优化

篇(8)

2企业产品发展的3个阶段

企业采购管理的3个层次与企业产品线开发设计所处阶段息息相关,特别是采购管理上升到第三个层次,采购和开发设计实现整合,可以获得总体价值的增值。采购通过跨职能团队方法推进设计降本,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企业产品设计是否满足采购供应链建设的需求。如果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无序,没有标准化,以及立足于供应链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定位,采购单方面强力推进降本就形同空中楼阁,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针对通过纵向集成形成的大型企业来说基本上无法实现。因此,需要针对产品设计所在阶段就势而为。一般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所处的3个阶段包括产品工程定制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和产品立足于供应链的集成产品开发阶段。

2.1产品工程定制阶段

国内部分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一般处于此阶段。企业已开发了某类产品,但标准化程度不够,往往根据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由具体设计人员自行增减设计,交付的均是工程化定制产品,最终导致一类产品衍生出多个工程定制产品。这些产品之间选型个性化突出,相互关联度不足,没有立足于设计共享、供应链集中等层面进行设计,设计管理粗放,主要定位于设计任务完成,没有产品型谱系列。从采购管理角度看,采购物料分散,选型多样,对应供应商数量多而分散,核心供应商不明显,此阶段采购与设计没有协同关系。

2.2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工程定制产生了大量衍生设计,加大了设计工作量,此时从设计自身需求出发,开始将原工程定制的多样性设计进行优化梳理,企业进入产品标准化设计阶段。设计管理逐渐细化,设计规范逐步推进,产品向标准化方向收敛整合,形成产品的型谱系列,产品的设计选型也开始按照核心、重点、一般等进行分类。从采购管理角度看,产品选型物料集中,对应供应商数量减少,供应商分类开始体现。在产品标准化阶段,设计的选型优化还主要立足于设计技术自身,更多关注技术可行性和互用性,虽然兼顾考虑成本及供应商等因素,但没有上升到体系化层面,此阶段采购与设计开始出现自发性协同。

2.3集成产品开发阶段

即IPD开发方式,产品开发设计实现矩阵式管理,研发体系涉及营销、研发、采购、生产、财务等多个角色,产品开发设计综合技术先进性和互用性、采购成本、供应链稳定性、选型物料生命周期、可制造性等多方面,产品设计过程实现多层面协同。产品设计完成时供应链也基本建成,采购降本管理在设计时即已介入,并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里联动供应商实现同步设计优化降本,此阶段采购与设计深度协同。企业产品设计发展的3个阶段并不是均要经历,有的企业一开始可能就是第二或第三阶段,有的企业发展历经了3个阶段,而也有企业尚在第一阶段徘徊。

3针对企业产品发展阶段有效开展采购管理

当企业确定了加强采购管理、建设供应链的目标后,不能主观地制定统一的采购管理及供应链建设规则,按照同一计划同一步骤推进,特别是纵向集成较多的大型企业,由于多数下属分公司是通过收购并入企业的,更容易存在发展水平不一的情况,如果不深入分析产品发展现状,而是自上而下硬性开展集中采购管理、供应链建设等措施,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拔苗助长。应该对各分公司及产品线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结合产品线的设计发展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购降本管理。

3.1针对企业产品发展阶段建立采购管理的阶段目标

大型企业开展采购及供应链管理时,首先应该对各分公司及产品线进行分析,了解其分别处于哪个阶段。由于产品设计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产品设计人力水平、管理能力建立采购管理阶段性目标,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形成产品线标准化互用、多产品之间标准化互用的几个阶段,具备条件时逐次推进采购管理深化,最终企业各分公司达到采购管理及供应链建设的统一要求。

3.2产品工程定制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在此阶段,在完成采购交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同时,不要急于就具体物料自主联系具体设计人员推进优化选型。由于设计人员尚处于各自为政状态,不同的采购人员联系各自对应的设计人员,采购人员毕竟不是专业设计人员,采购优化的出发点与产品设计的定位不一定能保持一致,而设计人员之间又不能保持统一的优化思路,优化选型的结果可能是供应商愈发发散,表面上采购实现了降本,但从总成本角度看却是负面的。此时,强行推进集中采购、硬性归并选型和供应商也会带来隐患。在此阶段,采购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就该产品线的物料选型、成本及对应供应商资质、行业定位、交付能力、供应商主要供应客户等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产品线设计负责人员,推动设计人员了解选型物料的成本、供应体系与该产品线的对应程度;二是采购部门通过主动联系供应商将该产品线物料选型的生命周期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给设计部门,推动设计部门建立产品线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位;三是将企业内与该产品相关的产品线选型物料信息进行梳理并提交设计部门,推动设计部门为企业内产品物料及供应商梳理整合做好铺垫;四是企业管理层要求该分公司或产品线启动标准化设计或IPD集成开发设计,同时,需要结合该产品线的人力配置及管理基础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五是在该产品设计标准化进程中,采购部门主动配合设计部门完成物料的核心、重点、瓶颈、一般的分类及对应供应商分级工作,建立设计部门与重要供应商的沟通平台,并有序推动重要供应商在设计优化等方面主动介入服务;六是随着设计优化的进展,采购部门有步骤地开展集中采购、供应链建设工作,逐步提升该产品线进入到第二、三阶段。

3.3产品标准化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从采购角度看,此阶段和集成产品开发阶段的物料特征相似,如设计选型比较统一,物料和供应商相对集中。采购部门比较容易开展集中采购规模降本、建立供应链体系等工作,但一旦采购部门快速开展该项工作,就使此产品的设计相对固化下来,掩盖了该阶段设计标准化并没有全面梳理成本及供应链合理性的不足,因此,采购管理就此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推进该类或相似类型产品物料的集中采购工作,推动规模降本。同时,保证采购供应、满足项目需要。②采购部门同样将该类产品线物料成本、供应商情况进行梳理并交付设计部门,推动供应链层面的选型优化。③采购部门同样主动联系供应商将该产品线物料选型的生命周期情况进行梳理交付设计部门,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④企业管理层要求该分公司或产品线启动IPD集成产品开发,同时,需要结合该产品线的人力配置,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⑤随着该类产品线IPD研发进展,采购融入矩阵化管理组织,采购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模式。

3.4集成产品开发阶段的采购管理措施

集成产品开发是比较完善的产品设计发展阶段,其立足于市场需求、供应链、项目运营等层面,采购与供应商已经实现早期介入。但针对纵向集成的大型企业来说,可能存在分公司自身IPD研发体系完善而该分公司的采购与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组织隔离的情况,这仍然不利于企业的整体采购管理和供应链建设。因此,采购管理就此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①将该分公司或产品线的采购纳入企业整体采购管理,但维持其在该产品线的采购角色定位。②将该产品线提升到企业层面开展集中框架采购和供应链管理。③企业管理层将该分公司的运行模式在其他分公司进行合理化复制,但要结合其现有人员组织配置及管理基础。④推动该分公司或产品线立足于企业各类相关产品线层面进一步优化选型,为企业产品线贡献更多的CBB(公用构建模块),优化供应链结构。

3.5根据各产品线的发展阶段目标逐次提升企业总体采购管理水平

随着各产品线设计与采购整合的阶段性推进,逐步将相关产品线进行优化,从而开展企业级的采购降本管理和供应链建设,有序推进集中框架采购,发展集成供应链,最终实现全企业IPD加ISC运营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9)

商务周期的四个阶段

智慧的商务将影响商务周期的每个阶段:

采购:商品和服务的寻源、控制与采购。智慧的商务基于供应链中购买行为的变化而优化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交互,并且重新考虑供应商的角色和关系,以创造新的、差异化的客户价值。然而,供应商库存信息的不透明会导致缺货、延期或提前交货、质量问题等。

营销:在所有客户交互渠道中开展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营销。智慧的商务采用客户洞察(对客户的深入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各种在线形式的对话)在多个接触点开展及时的个性化交流。然而,缺乏及时的预测信息或客户订单信息会导致额外的营销成本,并错过业务机会。

销售: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产品与服务销售和履约。智慧的商务实现了与客户及合作伙伴的交互,使他们能够在所有接触点中购物、交换信息并开展协作,并针对他们的偏好而优化渠道的接入模式,例如人工、数字、社交和移动模式。然而,无法及时获得准确的需求信号会导致缺货、剩余或作废库存、成本高企、利润损失以及客户满意度降低。

服务:在所有交互渠道中应客户的需要提供服务。智慧的商务在所有客户交互渠道中实现了完美的客户服务,通过预测客户的行为并采取措施而保持客户的忠诚度。然而,缺乏对不断变化的合作伙伴承诺的透视,可能导致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现金回收流程延长和利润率降低。

价值链能见度

在IBM最近的研究中,“能见度”(Visibility)被认为是当前供应链最艰巨的挑战之一。在企业努力提高全球运作敏捷性和响应能力的过程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能见度的业务价值包括更低的库存成本、快速获得可靠的数据、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通过灵活的分析而作出战略性决策。

能见度的不同阶段

不同企业的供应链高管处于智慧的协同商务“能见度”培养的不同阶段。有些供应链高管仍在努力推动交易层面的数据交换,并打破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在与价值链合作伙伴共享信息时,他们主要依赖电子数据交换,并在利用信息时采用标准化和数据管理方法。

有些供应链高管已经更进一步――开始追求整合。他们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事业部及整个价值链延伸的合作网络中,实现战略、计划、运营能力的可视性。他们与关键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在供应链计划与物流领域,通过整合提高供应链的能见度。他们纷纷实施业绩仪表板和计分卡,旨在更好地基于目标监测供应链表现,并且管理异常和业务中断事件。

部分“有远见者”更胜一筹,他们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一起利用商业智能作出高效、快速的决策。他们利用商业智能和高级分析工具分析、监测和识别供应链环节中那些可能影响客户服务的变化,包括从优先级最高的事件到最小的交易。从实时销售情况或实际订单触发的预测调整,到供应商及承运商在途物流状态引起的生产计划调整,他们能全面了解并快速应对。

有远见的领导者正在努力实现供应链各方端到端的信息整合与同步,收集相关的数据以监控供应链活动和表现是否按计划执行。他们将对供应链的“感应与响应”上升到“预测与行动”。例如,来自商店货架的自动补货信号预测了潜在的缺货。由此触发供应链对库存余量、该产品及该客户相关联的业务规则的自动检查,生成自动交易并被传送到配送中心,并最终向产品供应商发出信息,由其相应地更新生产计划。这是一个不需要人为干预的过程。

为实现这一点,许多有远见的领导者采用了实时信息、 事件处理和高级分析技术。 广泛互联实现了供应链网络在计划和决策执行上的协同性。这些远见者通过对信息的汇总与细分进行趋势分析,实现业务规则的自动化,自动响应交易提示,并且根据绩效标准而提出行动建议。

最后,供应链高管们开始利用智能设备获取实时信息以主动监控产品和服务流。尽管这可能并不是供应链管理中最优先的任务,但这些基于设备而非人工的追踪和监控正在带来正面效益。在许多行业中,产品生命周期跟踪正在成为一个关注点。因此,由于能够显示产品的位置,以及产品运输使用的集装箱和运输方式,智能设备将被更广泛地应用。

能见度与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能见度通过整合和同步需求、供应和物流,优化了供应链绩效。需求能见度聚焦于受需求驱动的补货和预测,数据来自多个客户来源,包括销售点和订购点,持续提供最新的实际需求信息。由此,最初通过销售与运作计划(S&OP)作出的需求预测得以更新。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可以利用业务规则自动作出主动的分配决策,例如,向分销渠道发送补货信号。另外,根据业务规则,需求经理可以发送信号,以重新评估渠道中的最佳库存。这可能包括事件管理信号,用于在价值链的适当接合点重新配送、重新分配或重新补充库存。

供应能见度旨在管理涉及多层供应链的信息流和决策的所有活动。典型的能见度包括供应商根据终端的客户合同承诺生产与排产计划。借助这些持续的、最新的信息,供应经理可以动态地平衡供需关系。在出现可能导致客户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的严重供需失衡时(基于业务规则和容忍度),系统将向相关方面发送警示。通过供应商协作,这些供需失衡能及时地得到处理,而且纠正决策和措施将被整合到业务规则中,用于实现下一次的同步。

对于任何供应链来说,交互的核心是面向实体商店的物流活动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产品运输。物流能见度汇集了从企业物流计划到服务提供商状态追踪信息的大量交易信号。企业能根据客户服务等级要求评估物流的约束因素。根据业务规则与容忍度,系统将自动生成纠正措施(改变路线或者加急发货),或者发出警示,以作出人工决策,从而优化不间断的产品流,同时更有效地管理一些特殊的物流活动。

价值链能见度的真正“心脏”是绩效优化。关键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在多种媒介上得以展示,帮助企业对供应链的三个方面进行持续的检查与纠正。这三个方面包括客户需求变化、供应商执行计划的表现,当然也包括持续的物流活动。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风险 控制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 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 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篇(1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供应链风险分析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