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尖子生培养措施与方法

篇(1)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我们在吸纳理论,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组导学”教学模式,该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精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把被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过程。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分组导学”教学模式的推行对新课改来说无疑是增添了生机,对教师来讲增添的是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魔法”。在推行过程中,我在同行的帮助下一直尝试着使用“分组导学”教学法,虽有艰辛的付出,但终究收获的是累累硕果。现就自己的浅悟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取舍能力

教学目的最终是让学生在感兴趣中真正学会。学生之所以不愿学历史,症结在于自己没有参与进去。如果老师课前注意加以引导,树立起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从课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入手。这对初一学生来说谈何容易!我做到了耐心细致辅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的指导学生预习新课的兴趣问题,让他们独立去翻阅史书、上网查询、人物走访等等,然后再帮助他们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跳出来大胆取舍与新课相关的精华部分,从而逐步培养起了学生的存精取舍能力。

二、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辨证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课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分组导学”中的信息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危害更大。它钳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他修的长城,有阻止匈奴南下骚扰的作用,但也不乏有占用劳动人民耕作时间和劳动力的不足之处。特别是他后来繁重的赋税、摇役和兵役,残酷的刑罚是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他的进步性、功绩就在于它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利于生产力、利于经济发展。

三、课堂上自觉认知的实现,提高了学生的合作适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这就是说,在学习方面应当个别对待。”自觉认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倾向及学习能力施与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优等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让差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就要求老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精心准备题量不同、难易不同、分值不同的题目,有侧重的去检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对于较差的学生,如果对某一问题回答不对时,就另换题目,避免学生答错产生受挫心理,以增强学生的成功快乐感。而对尖子学生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如在讲秦朝历史时,为突出秦历史特点,我先给每个小组难度不等的题目,以强带弱让他们协作完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又是一个短暂统一的王朝。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短命王朝和短暂统一是否一样?各小组同学在尖子生的带动下,热烈讨论,各显其能。课堂上自觉认知的实现,使每个层次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这样不仅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团结合作的能力。

四、竞争激励机制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分组导学”是开放式的教学,但不是漫无目的的放羊式,老师既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课堂的纪律,又要使学生收放有序,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个性品质、强大的亲和力和威严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适时恰当的语言激励,才能激发起学习的思维创新能力。

篇(2)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我刚接触这个班,对学生的思想不太了解,总体来说本班学生思想不太活跃,不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男生大部分基础太差,字写得不好,课文读得磕磕绊绊,学习态度不端正。女生比较好,但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对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思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强化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一)认真学习导学案,转变教学观念。导学案与以往教学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展示,限时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纸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56—01

培育新型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对教师和学校着力培养新型人才起着决定性作用。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交流和教育活动的核心,其厚重在于互动,其笃真源于融洽,其深沉恰如。无论谈其“重”、“笃”、“深”之“神”,还是悟其“互动”、“笃真”“”之“韵”无不让人叹之挚真。如何“添材加火”培育新型师生关系,并始终探求、运用、升华,是每一位教师要研究和实施的重要课题。我在教学中、生活中归纳出如下观点:

一、教师要孜孜不倦地“探求”

探求需要动力,其决定因素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忠诚于教育,钟爱于学生,“爱”始终贯穿于师生关系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探”与“求”的动机、过程、效果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素质,这就体现了我们通常所谈的施“鱼”与授“渔”,“给人一滴水与自己应有一杯水”的道理。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并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个体生理、心理、习惯、爱好等综合情况的把握度和预知感。这应当是教师“探求”培育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必然要求我们不断给自己通体“充电”。其次,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陈旧”与“新型”的转化问题,这里的“陈旧”可泛指那些不了解学生,特别是一些科任教师只想程式化上课,只是冷冰冰地向学生填压知识,习惯于凌驾于学生之上,于是出现了“满堂灌”式教学,还可能局部出现学生对教师“情感敌对”式关系,必然招致教学效果低、学生成绩差的问题,这就是一些教师不“探求”、不培育“交融”关系的因和果,而与之相反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十分必然地要求我们注意摒弃以上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要着力不断地把精力放在新、旧师生关系转化上来,这是新课程要求优化师生关系,强化教育教学效果的重大变化和突出要求。另外,教师要准确把握“探求”的“量”和“度”。直观的讲,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自我空间,绝不可以事事追问,处处看守,让学生难于暴露天性,放射纯真,发挥才干,这就与培养具备丰富想象力和独立创造性人才的要求相背驰。其于上述观点,我认为培育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心和起步点应是让教师有爱,让教师有德,让教师有才,让教师有能;给学生动情,给学生晓理,给学生空间,给学生动力。完成这一系列化的任务就必须要教师孜孜不倦的“探求”,探理论,探方法;求创新,求效果。

二、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运用”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运用要像“多大脚穿多大码的鞋”一样,必须要体现恰如其分的原则。科学家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人自身的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新型师生关系的运用也应当如此。在其运用上,第一,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应当区别对待。如对尖子生,教师要靠情感激奋,给予他们足够冲刺、博学的源动力,让其心情愉悦,饥不择食地按你的策略吃你提供的“偏食”。对学困生,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要让学生信赖你,让学生在心灵上与你无隔阂,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培育勇气,让其自信,这样,你所采取的种种“激智”措施必将收到显效。在这些工作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足显其重要性。第二,教师要积极寻求“载体”。这里所谈的“载体”就是浓化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素质的途径。文体活动、师生角色互换等途径均有显效。如在小学高年级,就可以尝试“班长轮岗”、“学生任值日班主任”等方式,在教师的悉心激励下,学生就有信心,就愿意试一试,这样就给他们提供了展示个体才干的机会,对其成长产生有效影响。积极寻求“载体”,要求教师要从多层次、多视角营造师生之间顺畅、和谐、亲密的关系,这样既能得到优化师生关系的效果,又能达到给学生增智培能的目的。第三,教师要善于总结。在一次次尝试后,要全面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把对路的方法加以综合类比,精选出自己的经验,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篇(4)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按时按量的布置了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五、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尽量做好每个演示实验。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较周密,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甚至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想法,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二)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化学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需要完成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学任务。为了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必修一的内容,特制订一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为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3.改变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课质量、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集体备课,教案和学案基本统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备,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

5.完成教材中必要的实验探究和演示、学生实验,并适当补充部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课程的实施与操作

1.备课要求

对于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备课,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来确定重难点,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容。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备课思路过程要有特色。

2.授课要求

(1)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的引入是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引入中既应重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应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讲好引入是讲好新课的一个关键。

(2)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教学。化学活动是学生经历化学学习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化学知识的活动。

(3)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

(4)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5)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3.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但是作业过多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地束缚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故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量性,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

(2)层次性,作业本身要有层次,应由易到难。

(3)针对性,设计或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作业,培养和促进每位学生发展其特长。

(4)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4.测验评价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各章及时过关考试,认真对待周清、月考。

以上是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化学必修2》是高中化学课程必修部分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材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专题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规律总结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定性研究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为选修四打基础;掌握简单常见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机物的性质及用途,为选修五打基础;通过对一系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对元素化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高一年级206,208,209,211班4个班的化学教学。学生化学基础、水平不一,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思路不清晰。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效果都不是很好。就206班这个班级来说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成绩还可以。

208、209、211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

三、教学目标

完成必修2教学内容,实现模块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熟悉高考化学的题型和命题趋势,尽快提高教学基本功。教学上,不同班的学生,要视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同学在课上要多一些自主学习,在其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组织讨论,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动手探究等多种方法。

同时,对优生强化学习,进行提优,对差生同样要做好补差工作。对普通班的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知识点尽量简单化,力求学生能够理解。同时降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能适当放进一些学生活动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过程管理。结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对学生要进行过程管理强化,包括:学生课上表现(听讲、回答问题、学习笔记、分组讨论、纪律情况)、课下作业、随堂检测、学生实验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评价等方面。

(二)重点生的管理。

1、做好尖子生选拔、培养工作。广泛培养,建立优秀学生的学习档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加一张综合训练习题,必须全批全改,利用课外时间及时谈话和指导。做好化学竞赛的辅导工作。

2、了解边缘学生(及格线附近)的情况,上课多关注、作业批改后要尽可能面批,及时督促和检查。

3、督促后进生学习从遵守课堂纪律开始要求,课上可提问简单问题,实验课加强指导,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温暖。安排专人给他们留适当基础检测,经常关注他们。

(三)备课。

1、备课。提前收集整理备课资料,包括教材分析、参考教案、课件等,结合教学大纲和模块要求,根据本年级学生实际,各抒己见,确定本节课三维目标、重点难点、典型例题、授课方式、掌握程度以及是否拓展和补充相关内容等,组织学案、习题和作业,电脑课件。

2、编写教案。除原有格式内容外,及时整理教学反思,并作反馈。

3、作业和检测。学生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交流作业中的易错点,讨论优化解题思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四)上课和听课。

1、上课。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

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每节课都要求学生规范书写、按要点答题,当堂做巩固练习,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2、听课。认真记好听课笔记,课后总结听课收获和心得,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学习长处发现不足,及时完善。

(五)实验教学。

根据新课程模块要求,尽可能采用边讲边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了解化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形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安排了5次学生实验,到这学期我们同样也要加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提前一周通知实验教师。实验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时及时观察记录、做好归纳和总结。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四)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四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特制定以下计划。希望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学习。

一、弹性调节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加强方法指导

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四、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按时按量的布置了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

五、实验教学有待加强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量做好每个演示实验。

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较周密,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甚至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以上是我进行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想法,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五)

在学校校长、主任等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深刻体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我高一备课组拟在本学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所任班级的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开学之前,我高一备课组各成员充分分析和总结上学期的学生情况,并要求各成员准备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要求成员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们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备课组中发现、了解情况,并及时讨论和解决。

二、积极作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高一备课组主要是年轻教师,有热情但缺经验,同时也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共享,全备课组共用。

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每章一次的测验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218-03

一、引言

1999年在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国内高校纷纷扩招,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转变。但逐年急剧扩大的招生人数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各专业都面临着极大挑战。以英语专业为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在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工具书使用和文化素养方面都有翔实的入学要求。然而在专业摸底测试及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能达到这一基本入学要求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比例并不高。以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写作能力为例,大纲要求“能根据提示,在20分钟内写出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无严重语法错误,意义表达清楚;能改写课文内容;能书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应用文,格式和行文无严重错误,书写规范。”[1]但相当部分的学生习作往往出现较多的中式英语翻译和表达,以及较多的基本语法错误。大纲还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然而这样的要求往往因为学生专业水平的差异使这种尝试陷入尴尬。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无法兼顾基础不同的学生。结果是,基础较好的尖子生“吃不饱”,进而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乃至被环境同化,最终进步越来越小。而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自信心受挫,课堂上普遍出现假装听懂而又不愿提问,课堂下又没有自觉主动性来学习弥补。长期以往强化了他们厌学的情绪乃至放弃英语。尽管许多英语教师都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实际教学效果依然不尽人意。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其生源来源广泛,学生学业差异所带来的课堂教学顾此失彼的矛盾也较为突出。要提高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的运用水平,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是极为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分级教学作为一种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重视和讨论,并在一定范围内运作起来。

二、分级教学理论基础

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持来自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的“i+1”理论(1985)。其中,i是指与语言习得者语言水平相当的语言输入,即这种输入为习得者已有的语言知识;i+1是指高于学习者语言水平一个级别的语言输入,这是最易接受的语言输入。如果语言输入远高于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或者接近甚至是低于语言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学习者就会感觉太过困难或太过容易,这都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最佳条件。只有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的输入才是“可理解性输入”,被视为教师所应提供给学习者的最佳语言输入。显而易见,在当前自然分班的现实环境下,想兼顾各学习个体的可理解性输入并使学习成效最大化实在是不切实际。由此,重视和尊重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化并分而化之是语言教学的有效手段。“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2]。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差异需求,将其分为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目标教学。所涉及的学习目标、授课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都应有相应不同,以达到在相同时段内学习效果最大化的目的。此外,习得过程中情感因素尤其是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三方面对于学习的效果影响甚大。教师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的积极动机,树立并保持长久的自信心并努力消除焦虑给学习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分级教学实践与问题

分级教学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的施行早有实践,1999年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提出:由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在办学条件p师资力量p学生入学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在同一学校的学生入学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坚持分类要求,因材施教。[3]关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研究论文也多有论述。新修订的英语专业大纲虽然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一主张,但是也强调了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张燕燕(1989)较早阐述了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的实践管理工作和成效,指出它“优于学年制,比学分制更能适应当时英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4]。王谋清(2007)、史民英(2008)立足于各自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现状,阐述了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系统设计、实施策略及过程管理,论述了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取得的成效。[5,6]辛声(2012)研究了分级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变化的影响,随后辛声(2013)以入学分班考试成绩、综合英语I-III和专四成绩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分级教学模式下基础阶段的学习成绩进行历时性跟踪分析,验证了分级教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对分级教学的态度进行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学生对分级教学总体评价较好,但对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法、教师水平、动态管理制度等持保留和批评的态度,显示此种教学模式仍有待完善[7-9]。程华明(2015)所述学业导师制的设计、施行和利弊,则是这一方向上的有益探讨[10]。

具体而言,实施分级教学的院校往往根据学业水平考核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到三个层(A/B/C)班。高层级的学生不会因为教师重复讲解而觉得索然无趣,同时由于竞争的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得到很大的激发,促进了英语学习的效率。而教师也可以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重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同理,教学难度的逐级降低保证了低层级学生在各自语言水平上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同时压力也随之减小。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而面对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很大的解放和促进,各级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和实际,教学进度和教学实效更加便于协调。同时由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以及教学活动的难度符合学生实际,课堂活动更容易开展且效果较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较好地提高现时英语教学的质量。

虽然分级教学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具体施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看待因材施教,但部分低层级学生难免会产生挫败感,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渐渐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借此放弃英语学习。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开解和释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部分高层级学生如果不能正确自我定位,会逐渐产生自满心理,学习上不能进一步刻苦上进,以至于在过级考试或参与外部竞争时心理落差过大。其次,在绩效管理的考量下,如何科学评价分级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劳动强度和教学水平是一个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如果不同层级的学生所选用的教材不同,评估的标准势必难以统一,这就为科学评价学生的成绩带来一定的难度。最后,分级教学也会加大校级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复杂性,如果教学管理配套和协调工作不能很好地落实,有可能会引起混乱和怨言,从而影响分级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分级教学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和消除其消极因素。

1.通过分级前的教学模式说明会和日常的交流、心理辅导,消除潜在的由于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波动造成的影响。分级教学对学业低层级学生最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在于自尊上的挫败感乃至于自暴自弃的无所谓态度。在教学模式说明会上应该大力强化一种观念,即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且无时不在的,它是一个动态的相对过程。因此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可耻,重要的是认识到差异的实质并能有效地弥补。把自己做到最好,发掘和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就是成功之路。这种心理上的波动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反复出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信心,因此教师的持续勉励相当重要,这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对于高层级的同学,则应注意避免自我认知出现盲目自满和渐至懈怠,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课堂教学任务的难度和要求,尤其引入相关课外语言资料,通过强化听力、口语、写作等语言能力的较高要求,保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压力,同样最终实现他们的最大进步。

2.取得分级教学在任课教师中的思想共识,并通过教研的方式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组织方式等,将之付诸实践并持续总结经验以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无论是哪个层级,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提供者和开发者。为学生答疑解惑是教师的根本,微信、QQ群、网络课程等新型网络交流平台都是促进这种互动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学习计划并积极跟进其学习进度,确保实现预期目标。这也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并提高利用网络技术条件更好服务于教学的能力。

3.科学合理实施分层定级,并协调好与教务部门的联系互动。分级教学更适用于基础阶段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训练与强化,而在高年级阶段主要侧重专业方向知识的深入学习。基础阶段学生学业层次的划分可以参考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以及入学摸底考试,同时可以考虑在摸底成绩对个人公布后征求学生的个人选级意愿。摸底试卷要能全面考核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水平和具体弱项,以供教师在随后的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补齐短板。试卷设计者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应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犯何种错误,并在试卷中考查和验证。不同层级之间也应允许在教师推荐下,学生以学期为间隔,申请进入上下一级的班级。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打破自然班界限的分级教学分班以及它所提倡的流动性,势必会对学校教务部门的系统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取得校教务部门的支持并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分级教学设计的系统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是获得支持的重要条件。

4.完善基础阶段课程系统建设,重视挖掘、开发和利用网络教学内容和手段。涉及基础语音、语法和写作的课程可定为核心基础课程,其主要方向应该是摸底考试的测试内容。在这部分表现不好的学生,由教师增设预备级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辅导解决,而不是以固有教材为根本,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进度。表现较好的学生则可快速完成甚至略过这一部分而直接进入正常核心课程的专业学习,或者相应增加难度。无论哪个层级,修完预备级课程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区别仅在于完成时间的长短。至于涉及学生评优考核统一标准的问题,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为例,高层级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安排完成所有16个单元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着重强化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思辨能力以及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低层级的学生在集中学习预备级课程各项训练和辅导项目后,只学习教材中的部分单元,重点仍然是习得单词、语法基础上的课文理解,兼顾符合其水平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学年末考试则以共同教学的单元为复习范围进行考核,这样就兼顾了考核标准的统一。其他核心考试课程也可参照此种办法安排教学。此外,网络教学也可促进分级教学。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而且应该逐步得到加强。教师可以依托微信群和QQ群加强同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学院层面应投入力量建好网络分级教学平台,并安排独立的课时在线或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自主学习中心、图书馆网络中心或者宿舍中就可实现,教师的精力可以放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监督评价环节上。这种模式在实行自然分班,但又想要实现分级教学的情况下较为实际。实行自然分班避免了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额外影响,但是通过在网上开设不同难度的基础核心课程训练项目,由于学习难度是学生的自主选择,隐私得到了尊重,分级对学困生造成的心理障碍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结语

分级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英语专业侧重于行业需求对于口语、翻译和写作等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应用型英语专业招收的生源较为广泛,学生入学时的语言水平差异较大,采用分级教学对于挖掘学生潜力,缩小学生差距,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等都有较好的作用。而如何科学地将学生分级,如何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网络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在实践操作中根据实际及时总结和积极改进。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还需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提高学分制和分级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燕燕.英语专业“分级教学”管理工作初探[J].外语界,1989,(2):56-58.

[5]王谋清,张天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行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社科纵横,2007,(3):174-175,178.

[6]史民英,肖铖.大学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行分级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8-121.

[7]辛声.分级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变化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