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技术创新模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1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技术创新模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技术创新模式

篇(1)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制作过程中,一共动用了160台Alpha工作站,其中有105台运行的是Linux操作系统。Linux是一个很年轻的操作系统,从它诞生的1991年算起,至今刚满12年。但是,它的发展和应用却异常迅猛,成为操作系统领域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迄今为止,Linux在全球范围内的装机台数已经超过1000万台,并且增长势头迅猛,甚至有一些分析家认为,未来Linux将成为Windows强有力的竞争对手。Linux操作系统引领的崭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为其赢得更多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一、Linux的起源――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平台

Linux是UNIX操作系统的一种克隆系统,它最初是由芬兰人Linus Torvalds于1991年开发,目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开发和维护,如今已经成为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UNIX类操作系统,并且使用人数还在迅猛增长。

Linux是一个诞生于网络、成长于网络且成熟于网络的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诞生、发展和成长过程始终依赖着五个重要支柱:UNIX操作系统、MINIX操作系统、GNU计划、POSIX标准和Internet网络。

Linux操作系统与其他操作系统不同,它除了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备具有独立性、良好的移植性、多任务多用户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操作系统都无法比拟的。Linux操作系统遵循世界标准规范,特别是遵循开放系统互连(OSI)国际标准。凡遵循国际标准所开发的硬件和软件,都能彼此兼容,也可以方便地实现互连。

Linux系统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源代码的公开性。由于Linux系统的开发从一开始就与GNU项目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它的大多数组成部分都直接来自GNU项目。任何人、任何组织只要遵守GPL条款,就可以自由使用Linux源代码,这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度。这一点也正投嵌入式系统所好,因为嵌入式系统应用千差万别,设计者往往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对源码进行修改和优化,所以是否能获得源代码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加之Linux的软件资源十分丰富,每种通用程序在Linux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切就使设计者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另外,Linux源代码公开也使用户不用担心有“后闸”等安全隐患。

同时,源代码的开放性也给各类教育机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也促进了Linux的学习、推广和应用。

二、Linux的发展――自组织管理模式的诞生

自Linux诞生以来,凭借其稳定、安全、高性能和高扩展性等优点,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操作系统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Linux开始走红的时候,开源模型的共享代码组织使微软的领导层受到了震动。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发出过著名的言论,称Linux是“一颗毒瘤”,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则嘲笑开源许可模型像是一个吃豆精灵,不停地吞食着别人的源代码。但是,近好多年来,微软也同样逐渐向开源社区伸出了橄榄枝,为开源项目贡献代码,并且支持像Apache软件基金会这些知名的开源组织。这些举措无不表明微软承认自己只好与开源社区合作,而不是对抗。但是,另一方面,微软继续要求用户为其在开源技术中拥有的专利支付费用,通常竭力奉行它的专有软件知识产权许可战略――这恰恰与开源理念背道而驰。微软一向指控开源厂商侵犯其专利,扬言要打官司,一度声称Linux侵犯了其230多项专利。

微软软件和开源软件共存于一个比较大的行业环境中,这个环境有众多的开发方法、许可模式和混合型IT环境。微软的优势一直在于让创新贴近普通用户,而不是本身成为出色的创新者,但继续牢牢控制代码许可可能会削弱这种优势。微软没有再销售让人们可以自由创新的工具,微软销售的软件让人们在向它支付软件费用后才可以创新。这对微软来说是一大笔收入,但对创新者及用户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未来,微软在产权上的立场将会令很多顾客不满。

而Linux把源代码提供出来让懂的人进行修改,而非对源代码进行保密。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一起来发现漏洞从而进行改进和增加新的功能来提高安全性能。开源本身已经成为强大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力量,它们比过去来得更安全,这个软件业巨头不会对开源运动构成真正的威胁。开源在市场上的发展势头很强劲,尤其是Linux在运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些网络(包括谷歌公司的网络),微软根本无力阻挡这股发展势头。

Linux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是因为它隐含了自组织的管理理念。这种自组织的管理模式不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它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这个系统进行人为的自愿的设计,使人们自愿自觉地改进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不断朝着实现利用资源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方向迈进。Linux的这种自主性管理实现了系统内部要素的协同合作,使得系统各类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和谐、高效、稳定的方式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望而不可求的。这种自组织搭建的高效率的工作平台将有效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整个Linux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Apache公司法律事务副总裁克里夫・施密德就说过:“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厂商能够认识到:如果一个标准与开源许可和原则不相容,它必然会失败。”本人认为,自组织的模式和Linux的开放共享性将会不仅仅在信息技术领域,在其他的实体经济中也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只有一种具有开放性的产品才会真正贴近人们的需求,才会真正适应人们的需要,才会在人们自主的维护和改良下越来越好。

三、Linux的启示――技术创新模式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前进,信息化、网络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必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趋势,Linux系统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并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一)Linux的开源模式与微软的闭源模式究竟谁会领

众所周知,Linux创新模式以开源共享、集思广益、自组织、开放性经营为特点而异军突起;微软则是不断地强调自己的专利和版权私有,不惜顶着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压力坚定地反对侵权和盗版。毫无疑问,Linux的开源模式似乎更容易深入人心,更加方便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与推广。然而,微软的闭源模式则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市场占有率、客户使用习惯及现有专利版权制度的保护而独领。从经济学上讲,软件和信息产品具有特殊性,一旦开发成功就可以近乎无成本地复制,微软正版软件的销售无异于毫无节制地重复销售、重复收费,无异于对消费者群体和市场的“霸占”,显然这里有不合理的成分。当然,Linux的开源运作模式也不是无成本的,也具有维护的团队。随着其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及产品的不断完善,软件的市场管理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开源性、自组织这样的长久持续运作问题是否可行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Linux的开源模式与微软的闭源模式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究竟谁会执时代的牛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经济学人的关注和思考。

(二)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会不会成为常态的现象

Linux技术创新模式以开源共享、集思广益、自组织、开放性经营为特点,大家都无怨无悔、不计报酬地对软件产品做出修正和完善,这样一种自组织产品研发创新模式实属特例。但是,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广普及,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领域,类似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可能会成为常态现象。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技术创新的苗头已经出现。例如,产品的定制化服务就是一种类似的产品创新模式。消费者把自己对产品的特殊需求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对产品设计做出特殊修改和完善,制造出特殊规格型号的产品再提供给消费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开源共享、集思广益的产品研发创新模式。

(三)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会不会引发经济学革命

以Linux为代表的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有可能引发经济学领域的一些革命性变化。例如,前面谈到的产品定制化服务模式。消费者向生产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特殊需求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设计方案,消费者无怨无悔、自觉自愿地向生产者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了产品的设计和创新,而消费者并没有为此而得到生产者企业的奖励和报答。生产者修改了产品设计满足了消费者的特殊需求,生产者企业反而认为我满足了你的特殊消费需求,你应该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如果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合理化修改建议帮助企业打开了一个特殊的产品市场,难道企业不该为此合理化建议支付报酬吗?再如,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项目是一种类似的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各个国家自己负担费用完成自己的测序检测任务,然后成果免费共享。如果一个国家的技术机构免费利用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果,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成本低廉的根治某种癌症的生物制品,然后向全世界此类癌症患者收取高额的药费,这样的行为合理吗?谁又有权利要求该制药公司降低药价去拯救人类呢?如果国家或世界向该药品制造商征收一定的技术使用费难道不合理吗?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同样是一个世界进步的源泉。Linux带来的对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很有价值,值得去思考,Linux带来的启示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2-0157-02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王中华、赵曙东依照技术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三大基本模式,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其中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是主要模式。代传奇通过总结归纳影响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内、外部因素,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决策的三层次模型,提出了“不同的企业环境、不同的创新项目应该采取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张玉韬、吴凤平运用AHP分析法比较了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创新模式,得出了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应该以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不断地积累资金和高技术人才,最终实现自主创新的飞跃的

结论。

1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数目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以工业企业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工业企业单位数为343769个,其中包括9448个大型工业企业,53886个中型工业企业和280455个小型工业企业,中小型工业企业占据了总工业企业97.3%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从外部因素来看,中小企业发展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担保问题等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企业规模发展。从内部因素来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短缺、研究开发费用昂贵以及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性,只能依靠模仿其他产品,并进行生产与销售,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力量不足。企业主要关注产品的价格、渠道和广告宣传,而不能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造成企业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中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很多企业经营者缺少管理经验,其中还有大部分企业仍然属于家族型企业,企业员工主要是家庭成员,因而缺少技术创新人才,影响到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三大模式

自主创新(Independent Innovation)是指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创新工作,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由企业投入,企业对创新独立进行管理。

模仿创新(Simulating Innovation)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

合作创新(Collaborating Innovation)即通过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

3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3.1自主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由于开发成本较高,并且自主创新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开拓市场。我国目前有少部分中小企业成功地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下面以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是集食用、药用真菌的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企业,公司主要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专家,积极与世界上相关国家或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协作,主动参与本领域的各种学术活动,使华丹公司广泛获得了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为其有效的创新奠定了条件。因而在5年时间里先后研究出了一系列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自公司创建以来,共申报国家专利16项。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加强企业创新理念,吸纳创新型人才,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这会大大增加企业的开发成本,而且技术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性。因此,并不建议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而是希望具有一定资金实力、敢于创新同时又拥有大量创新人才的部分中小企业选择自主创新模式。

3.2模仿创新模式

模仿创新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这种创新方式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企业关注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般是在产品已经占据市场的前提下,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达到较好的市场份额。这种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但是实行这种模式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创造。

3.3合作创新模式

合作创新的优势在于:可以弥补企业在进入新行业时的资源和能力不足,获得“1+1>2”的整体效果大于局部效果之和的效应,实施合作创新的合作各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因而合作创新模式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又包括企业委托、企业合作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多种情况。

企业委托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资金并确定研发要求和目标,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提供科研人员、必要的技术设备,由这些科研人员自主进行研发,然后将研发成果交给企业。这种模式能够解决企业技术人员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不利于提高企业自己的创造力。

企业合作模式是指为了完成某一技术或产品研究开发,几个企业相互合作建立合作组织,共同出资、共同开发并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模式。可以是几个企业合作,也可以是几个企业和高等院校、几个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根据合作各方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加快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效率,同时多个单位共同参与能够有效分担风险。这种模式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优势互补,但容易造成企业间的一些利益纠纷。

建立产学研基地指企业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签订合同,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一般由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由大学或科研院所提供研发所需的一些设备和人员,人员主要是大学生和科研人员。这种方式对高校来说有利于学生接触企业,学到很多课堂之外的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有利于企业了解更多新技术,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研究成果。

综上,本文认为对于部分创新能力较强,并且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人力资源的中小企业,它们可以选择尝试自主创新模式,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加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则应以合作创新模式为主,模仿创新模式为辅,主要是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等,实现多方的“共赢”。另外可以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学习其他大型企业,进行模仿创新,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莉莉,黄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模式探究[J].

 东南大学学报,2006,(12).

[2] 王中华,赵曙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中

篇(3)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绩效以及提供新的产品或者服务,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同时,技术创新也是目前众多企业管理者、学术界以及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热点。从改革开放到2006年底,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5%、68.3%和50.2%,而在技术方面,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新产品占全国的82% 。特别是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又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更加快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的一些独有的特点,使它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大型的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方面有别于其他企业,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状况和技术的发展规律,综合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概述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这个概念,后来的国内外学者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创新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进而形成现代的技术创新理论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时,技术创新相关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优势主要在于其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有助于形成高效率的经营决策;富有创业精神,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并有较强的能力迅速吸收新技术和创业转产;存在有效的和非正式的内部沟通渠道,研发人员与生产、销售人员联系更为密切,能够更好地沟通和配合等。在劣势方面,主要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够;缺少技术创新资金;缺少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中介和协作网络等。

在相关文献方面,孙艳(2002)通过考察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战略联盟,提出应该提倡我国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等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竞争力,刘友金(2006)从分工发展角度探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形成及其在集群成长中的耦合演进过程,并提出了以集群式创新为路径构建创新链来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赵正龙等(2005)选择了企业技术兼容性这一全新的角度研究了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中小企业为了达到与在位大企业共存并竞争的格局,是通过技术模仿提升技术水平来实现的。

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文献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创新网络、集群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融资问题,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而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适用性及在具体不同阶段具体应用方面涉及的还比较少。

二、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适用性

本文以创新来源为主要依据,将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典型模式,分析三种模式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情况。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此来获得新产品价值的一种创新模式。从级别上来说,自主创新是最高级的技术创新模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自主创新模式对企业的要求程度最高,因为自主创新的实现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水平,并且能够承受较高的风险。不过一旦成功,则会给企业到来很大的收益。在技术上,其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将成为本行业或相关性行业统一认定的标准,在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自主创新企业一般属于新市场的开拓者,在产品投入市场的初期企业处于独占地位,能够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新技术转让,也能为企业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虽然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速度、效率方面比较占优势,但是对创新所需要的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还比较弱,企业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自主开发重要的、小型的技术创新项目。

2.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在技术上确立合作关系,同时保持各自的主体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从事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合作创新能够很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和组合,降低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对中小企业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但是最大的缺点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不能为企业自己独有。

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偏向于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适用于创新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但是对于人才、设施等基础较差的企业更适合进行合作创新,因为它们可以更好的利用高校、研究等公共资源,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能够降低研发成本,加快使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时间;通过与其他技术互补的企业合作,能够使交易成本内部化和降低风险,实现技术的协同效应,缩短技术研发周期等。

3.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常用的一种技术创新模式。它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技术和市场风险,同时产品的市场化也比较成功。中小企业特别是对刚成立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缺乏,人才短缺等,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应该首先选择模仿创新模式。相对于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来说,模仿创新在许多方面占有优势。从投入资金来说,模仿创新的投入要少得多;对于新产品的开发来说,实行模仿创新的企业不用花钱就可以直接进入别的企业开发的新市场;从技术风险性来说,新开发的产品在技术方面还不太成熟,产品性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新产品上市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模仿创新是对新产品的吸收,消化和产品细节的改善,技术风险要低得多。在历史上,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许多企业都是通过模仿创新获得成功的经历。

但是,模仿创新只是技术创新的一种模式,特别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模式,若想在技术方面达到较高水平获世界水平,这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模仿创新是一种被动的模式,模仿者只是被动的去适应,不利于技术人员的创新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产品市场的壮大,从长远看,不利于技术创新“质”的突破。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企业规模、资产、技术创新能力等是不断变化的,并且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成本和成功概率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不同的,所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建立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时还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进化规律。

图 基于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策略

1.创业初期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从资金方面来看,作为一个刚成立的中小企业,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企业的形象和知名度未得到外界的认可,企业资金以自筹为主,从外部获得资金能力还比较弱,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且企业初期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前期投入,特别是对于技术创新来说,资金投入比较大,并且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

从创新能力方面来看,企业前期的人力成本也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一般来说不愿意到一个规模较小,各方面都不太完善的小企业来工作。企业若想留住人才,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人力成本,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创新产品的上市都要有一个前期市场导入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被消费者接受,甚至不被消费者接受,这些都对于刚成立的中小企业来说,一般都是承受不起的。

所以,从资金、技术人才、风险等方面综合考虑,在企业初期,应该选择模仿创新的模式,能够在较小的花费下和风险下,接触到创新性的技术,通过内部学习,掌握其技术,节省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投入,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份额,打开产品销路,增加企业的资本积累。

2.成长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成长期是企业迅速壮大的时期,也是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小企业因为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而关闭。

成长期是创新性产品得到认可和不断完善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撑,风险承受能力也得到加强,同时。企业在初期培养的技术人才也具备了一定的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已经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对新技术进行开发和改善。在这个时期,企业应在继续模仿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和高校、研发机构及其他组织合作,进行二次创新,即在企业初期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争取在新技术的性能、外观设计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和突破,以在新产品刚进入市场时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企业应在快速增长期吸纳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以后的发展做储备。

3.成熟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已经在行业内占有一定的份额,企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外在形象,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从筹资能力和吸纳人才的能力大大加强。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投资风险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企业已经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条件,企业应根据市场条件,主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独占和垄断新产品市场,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旦自主创新获得成功,企业就可以在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获得极大的利润,可以以此为契机,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在选择自主创新的模式的同时,不应该舍弃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应给予一定的保留。因为企业要时刻注意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以更好的为我所用;对有些有价值而又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的新技术应积极和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以实现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4.衰退期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

企业进入衰退期,往往是由于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取得一定的份额或生产的新产品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使企业陷入资金困境,人员流失,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新产品带来的利润已经不能够维持企业继续经营下去,企业如继续在此技术上进行投资,则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此时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产品改善升级上,跟随其他大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或是同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技术,必要的时候实行退出战略。

四、结论

本文在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技术创新模式对中小企业的适用性,考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带来的利润,提出了在中小企业不同时期应采取的技术创新模式策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中小企业各个时期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高科技中小企业和传统制造企业等,企业的性质不一样,企业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具体采取的创新策略也会不同,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EB/OL].sdpc.省略/gzdt/t20071214_178956.htm 2007-12-14

[2]张通健,孔胜,李迅.我国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型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3]赵忠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

[4]孙艳.技术创新与战略技术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增强R&D能力的分析[J].科研管理,2002,23(1)

[5]刘友金.集群式创新与创新能力集成——一个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篇(4)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84-02

21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的颁布实施,我国船舶工业的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自2008年以来船舶工业面临了严峻的挑战,我国船舶工业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的竞争已十分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船舶工业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尽能多地开展技术创新项目,是以谋求更好的发展的唯一选择。

1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进展分析

1.1 成就

由于劳动力短缺和环保成本原因,造船业于20世纪50年代从欧美转到日本,70、80年代又转到韩国。新世纪以来,已逐渐转移到我国及越南等地,我国船舶工业乘机抓住难得的市场机遇,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并取得显著成就。据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造船完工量为6120.5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1.9%;新接订单量为5845.9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8.5%;截至2010年底,手持订单量19291.5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0.8%。就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并全面超越日韩等国。然而,随着造船业的国际发展大量的造船新规范和公约已被提出,就我国目前的造船技术水平而言,新公约及规范将导致我国建造成本、造船产量和建造周期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经初步计算,新公约及规范将导致将使造价至少增加15%,建造周期延长二至三个月。这将直接导致国内大型船厂的年产量严重下降,利润下降。而对于众多中小型船厂来讲,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不及时提高我国造船技术工艺水平,改良硬件设施,改善生产管理模式,我国将有退出船舶市场的风险。

1.2 挑战与机遇

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严重下降,手持订单量减少;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船舶节能产品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出大型船厂外,中小型船厂相继破产,我国船舶业成下滑趋势,船舶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就目前来看,世界船舶工业进入了新的调整期,主要是围绕技术、市场、产品的全竞争。但以此同时,我国船舶工业缺乏创新能力、缺乏高技术产品、相关产业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故就机遇而言,新种类船舶相继出现,如节能环保船舶、高技术船舶、海工程装备等。这些将是我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管理模式、积极创新。同时,我国也有优势的一面―― 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市场潜力大。只有抓住机遇,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质量效益。我国才能继续占领造船大国的宝座,从而在积极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造船强国。

1.3 应对措施

由于国际新标准以及新公约的提出,将使我国船舶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一味的引进尖端技术来应对技术挑战是永远不可取得主动权的,只有从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学会不断的以创新来应对危机。除此之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掌握最新动态,以进一步指导我国船舶企业转变生产模式。

随着新公约和技术的出现,燃料天然气、电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所以应该增加环保型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船舶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优化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鼓励现有中小型船舶企业资源整合,扶植大型船舶企业发展,从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2 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1)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创新可以分为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两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是指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获得新技术或产品的方法,而模仿创新模式是指通过模仿学习先进技术的方法,购买引进先进核心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其共同点是他们都能获得新技术,他们都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活动,对于不同阶段的具体问题,选择科学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其成功的关键。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实现自主创新为目的。在模仿创新方面,应积极引进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收购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等。在自主创新方面,应加大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扶持船舶相关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十分落后,船型的设计、开发、建造等能力十分薄弱,而且通常只能生产简单的散货船、干货船等常规船舶。为打破这种局面,提高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从国外引进多项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多种先进的船舶设备。并在2000年底开始引进LNG船专用设备和技术,同时与法国多件相关企业签订了协议。从此我国具备了建造LNG船的能力,打破了国外造船厂的垄断。

(3)对一些较为关键的造船技术和船用装备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发达的国家一直采取封锁的政策,我国船舶工业很难直接引进这些技术,所以只能依靠自主研发,即需要自主创新。另外利用模仿创新直接获得的技术大都是国外先进造船国家已有的成熟技术。如果不进行自主创新,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水平将长期落后于其他国家,这样将永远不具有竞争力。因此,进行自主创新是使我国船舶工业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而且模仿创新也使船舶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人才,这些都为模仿创新过渡到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3 船舶工业技术创新中的问题

3.1 创新模式的选择不当

我国船舶工业经多年的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途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就我国的创新技术领域的发展而言是存在弊病的,我国不论是在船舶或是其它很多领域,创新模式都只重视模仿创新而忽视自主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各种手段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产品,甚至通过反向工程方式仿制国外产品,从而获得相关技术。这样的模拟创新根本达不到技术引进的最终目的,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因为我们忽略模拟创新是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这一重要目的。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其实只是工作才开始,应该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实施二次或多次开发。由于长期忽视自主创新,我国建造的船舶主要集中在常规船型,如散货船、油船、杂货船等。而对于新型船舶,如大型豪华船、高速复合型船、大型自卸船等的设计仍然为一片空白。

3.2 资源分散度较大,不利于技术创新发展

其中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源、知识资源和资金资源等三大资源。然而对技术创新而言,资源的集中程度是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船舶工业存在创新资源分散主要以小型化和短周期化的特点为主,难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人才资源分散在船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这些人才资源地域上分布较分且合作力度较弱,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知识资源缺乏共享交流,其中高等院校拥有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科研院拥有技术研发知识,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实践经验和技术需求。资金资源方面,由于人才知识资源的较分散导致了大量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分散,从而就直接导致出现较低的技术创新水平。

3.3 缺乏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和领军机构

就造船领域,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缺乏大量的高端人才,不能独立的开辟一条船舶研究与发展路径,一味的技术引进,追随他人脚步。这样将限制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空间,也浪费大量资金。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领域,想谋求进一步的创新实之不易,如果换一下研究领域认真探索,我国也能拥有一片世界领先的创新技术。对我国船舶工业目前的现状,要想快速的改进并发展,急需一领军机构带领大家共同发展,统一研究重点,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只有这样才能结束各自为政,资金、人才、知识分散的局面。

4 结语

就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来看,我国要成为真正的造船强国仍需很长的路要走。积极重新整合资源,确立一领军造船机构,有选择性的引进技术,并在模拟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自主创新和多次创新。积极培育新型技术人才,开辟新研究领域。着眼于长期发展,明确研究方向,共同努力,方能在造船领域闯出属于中国的一片天。

参考文献

[1] 崔远淼.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38-42.

篇(5)

【关键词】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比较

1导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很多领域都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技术创新呈现差异。而如何有效地实现本地区的技术自主创新,关系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地域差距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众多学者对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朱春奎(2006)对上海科教兴市的人才、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科技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通过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和概括,总结出不同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做法。但是,根据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对此,有些学者把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与其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胡春力(2006)、陈芳平(2007)、石亚碧(2007)、Paci(1997)等,周元等(2006)认为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产业的自主创新应分类指导。然而,优势产业存在层次性,如是国际性的还是区域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地区把很多产业均作为优势产业,没有进行划分,使之缺乏支持的重点和层次性,对于经济的科学发展不利。基于此,本文首先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然后探讨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模式。

2重庆市优势产业确定与划分

在2001年,余鲁提出了重庆市需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1)第一产业:①优质、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种植业;②高品质肉畜、家禽养殖业;③优质水果、经济作物。

(2)第二产业:①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②电力生产供应业;③黑色金属冶压业;④新型医药工业;⑤新型建材业;⑥电子业;⑦粮油等食品加工业(重点是绿色食品);⑧建筑业。

(3)第三产业:①交通、通讯产业;②信息咨询业;③房地产业;④旅游业。

文婷(2006)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机械制造工业、医药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等6个产业是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另外,重庆市政府也确定了一些优势产业,如汽车、天然气、铝、农产品等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产业处在什么地位,是具有国际优势、国内优势,还是西部区域优势、还是重庆市范围内的优势?没有清晰地划分,不利于技术自主创新。因此,我们首先采用区位“比较优势”指标来判断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以“区位优势”为评价指标,对LQ>1的初步确定为优势产业。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确定了重庆市12个优势产业,并按LQ的大小对相对优势产业排序,如表1。然后,对这12个相对优势的产业与国际、国内其它省份的产业比较发现:重庆市没有国际层次的优势产业,只有汽车摩托车产业具有全国层次的优势,而其他相对优势的产业(如表1中的前10相对优势产业)只具有西南地区或重庆市区域层次的优势。

3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差异

根据前面的分析,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属于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控制等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优势不明显。从创新的过程看,虽然有些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有些差异,但是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产品的基本创新过程基本类似,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预研、技术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试制、试用、技术改进、小批生产、规模生产等九个阶段。同样,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跟踪、产品定义、软、硬件开发、联调、测试、中试、试用和推广等九个阶段。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两者的技术过程创新对比分析,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3.1创新过程差异

两者在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流程都包含创新发起(市场调查)、产品创新和创新扩散(推广)等阶段(活动),创新的发起与产品创新部分地融合在一起,而产品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不同程度地融合。

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创新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也有工艺创新活动,但其重要性较之产品创新要低得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一般是模块化的,其中的各个模块是以不同批量生产的。因此,其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中试阶段,其工艺创新是在中试阶段中进行的。而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同样有中试阶段。

3.2产品创新差异

企业内部研发部门是产品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技术来源,外部信息也直接反馈到研发部门中去。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包含了许多外购设备,因此这些设备的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则很少来自供应商。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把创新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研发部门是主要的创新部门。而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除了研发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部门外,从事调试和测试的部门也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3工艺创新差异

工艺创新只对两类产业都存在,其中生产部门是工艺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技术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试阶段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而交通运输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艺创新。

3.4创新扩散差异

对于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部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实施部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测试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5创新资源差异

科技人员、资金、企业声誉、外部关系网等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与设备都是重要的创新资源。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设备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因为该产业的技术非常成熟,要对产品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必须由相应的加工设备支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重要资源是人才,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软件与硬件的设计与配合,对于硬件则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软件的开发是很难从市场获得的,必须由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完成。

篇(6)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2-0098-05

一、引言

一直以来,内部研发被认为是一项战略资产,甚至是许多行业防止竞争对手进入的重要门槛,只有那些具有雄厚的资源和长期研发能力的大公司才有不可动摇的竞争力。如英特尔和微软等公司,自己本身几乎不具备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强,他们都是在其他公司的研究成功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而且这些成功的公司背后,还有一大批年轻的企业虎视眈眈地期望在时机成熟时取代这些公司的领导地位。同样,这些年轻的公司也主要靠别人的研究成果来获得行业的领导权[1]。2003年美国学者亨利・切萨布鲁夫教授在其学术专著《开放式创新:从技术创新中获利的新规则》中,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目前国际许多大企业正在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引入开放式创新,整合创新资源,成了企业抢占市场机会的一个关键手段。

开放式创新是一种与封闭式创新相反的模式:开放式创新意味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从企业外部也可以从企业内部获取,开放式创新策略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创新理念同等对待,用最快的速度将新产品或新服务提供给顾客。这种创新模式把外部的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它的思维逻辑是建立在拥有广泛的知识技术基础之上,只要向发明技术的公司提供一笔费用就可以很容易地使用这项技术。同样地,企业不再把新技术保存起来以备后用,企业可有很多选择,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赚钱,研究实践不再仅限于研究发明新技术,好的研究实践还包括获得和整合外部知识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也不再仅仅是防止别人使用,完全可以通过竞争对手对新技术的使用而获利。当然,研发工作并未停止,不论研究什么课题,都必须把外部的活动和资源考虑进去。新技术从外部进入企业,经过整合、加工、转化,再扩散到企业内部或外部。因此,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企业,要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和扩散能力[1]。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将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概括为技术扩散能力、转换能力、吸收能力等构成要素,见图1。下面,以IBM公司为例,对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杨静武: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二、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吸收能力

Cohen & Levinthal在1990年提出吸收能力概念,认为“企业有能力去辨识新的价值、获取外部知识、去消化吸收并将此知识运用于商业目的上”。企业吸收能力越高,对于外界环境的经营控制能力也愈高,越有机会将竞争对手的外溢知识引进企业内部。也就是说吸收能力代表组织对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2]。在Cohen & Levinthal提出吸收能力后,引发其它学者讨论并提出多种关点,如Graud & Nayyar(1994)认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觉、开发外界技术性知识的能力,技术性知识是来自于企业外界;Mowery & Oxley(1995)将吸收能力定义为“需要处理移转知识的隐性成分和修正重要知识的技能”[3];Kim(1997a、b,1998)则提出吸收能力是“学习跟解决问题的能力[4]”。

Zahra & George(2002)将吸收能力分为潜在能力与实现能力。潜在能力为“取得能力”、“辨识能力”;实现能力为“转换能力”、“应用能力”。取得能力即企业有能力去评价及取得外部新知识;辨识能力,透过组织员工的日常运作去分析、解释及了解由外部来的资讯,转换能力;企业有能力去组合现存的知识和新取得的知识;应用能力;新知识纳入企业的现行运作之中。在吸收能力如何影响组织结果中,上述四种能力扮演不同却互补的角色[5]。Eisenhardt & Martin(2000)认为这些能力在不同企业间具有其共通性和维持相同结构,但因为在企业追求、发展、利用的过程中是有特性的,这些变化使企业得以发展不同型态的竞争优势[6]。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学习外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英特尔公司成功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充分说明增强吸收能力对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2001年英特尔公司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半导体公司,年收入达265亿美元,在世界80多个国家拥有8.3万名职工,公司的规模较大,但是历史很短,但在高科技行业里,英特尔公司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自己本身很少进行基础研究。英特尔公司的研发模式是典型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首先,公司致力于构建新型组织机制来管理研发和生产部门。英特尔公司的模式是,所有的新进入公司的研究人员必须在生产部门工作六个月,之后如果你被分配到开发部门的话,自己可购买新设备设计芯片,但是必须自己操作设备,还要在现在的生产部门内找到放置的空间。这种模式下,科学研究不是推动创新的主要因素,而是来源于对技术转入生产程序的密切关注。过去,先进的研发部门与生产部门之间是完全分割,生产部门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发产品有自己的想法,研究和开发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设备、工艺和完全分开的生产线,公司不存在统一的设计原则或生产标准,所以,设计部门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新产品的设计工作,就会把设计方案“扔过墙”落到生产部门进行生产。新的机制既能使每一位研发人员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也弥合了生产和研发部门的裂痕。

其次,公司关注内外部知识的连接以及建立获取外部知识的辅助机制。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同样重要,企业必须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去了解每个技术是怎样被利用的。英特尔公司的研究理念促使研究人员十分关注外部的知识技术资源的获取。在决定内部研究项目之前,英特尔公司总是要先搜集一下相关外部资源。公司努力思考如何把分散的外部技术和内部的技术联系起来,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创在一个新的架构或系统。此外,公司还设计了多种方式加强实验室与外部研究机构的联系。公司每年的内部技术会议把各试验室的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交流思想;举办论坛和研讨会使公司的研究人员有机会与外界的学者交流;定期出版各种学术报告和技术周刊,建立研究委员会负责外部的研究项目,针对外部的研究活动设计全面管理政策。例如支持哪些项目、资助哪些学者或学校,公司并不简单地向研究生提供基金,而是派自己的雇员直接与资助的研究生和导师取得联系。1999年公司派31名雇员专职负责此事,还有87名自愿顾问指派给学生,使自己的经理们了解到感兴趣的领域正研究着哪些先进的研究项目。此外,公司还在大学附近建立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负责人就是一位教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大学教授合作,选择性地对学术研究项目提供资金,从而把分散的大学科研项目集成一个大的科研项目。

第三、表面看英特尔公司不具备独立的研究机构,但是在研发事业上也投入了大笔的资金。2001年英特尔公司投入了38亿美元,1/3用于工艺改进项目,2/3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公司不采取中央实验室的模式,但建立了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构建一个分散化的分布式的研究模式,这种安排是希望每个实验室能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更有针对性和研究深度。开放式创新的模式扩大了研发部门的职能,使之除了技术的更新之外还要担任技术流动的中介人。

开放式创新强调利用外部技术,吸收能力成为外部技术进入企业的关键因素。Cohen & Levinthal等认为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有:组织与外界环境的沟通结构、公司的R&D投资、外界环境的特质和先验知识等。英特尔公司的创新机制中,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获得外部知识的辅机制有利于组织学习机制的更新和组织先验知识的积累,增强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与制定新的研发模式等措施,也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组织的吸收能力。

三、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转化能力

转换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是指组织内部持续重新定义产品技术的能力,当组织所拥有的知识或技术与目前的市场需求之间有差距(gap)产生时,组织若拥有此能力将保留正确的知识或技术,组织会在创新活动中获得较大的成效或较快达成组织的目标。

Graud & Nayyar(1994)认为,吸收能力是如何察觉、开发外界技术性知识的能力,技术性知识是来自于企业外界;相对地,转换能力则是基于厂商内部机会,不断重新定义产品组合能力,因此,技术性机会是来自于企业内部[7]。

IBM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充分说明提高转化能力对于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IBM公司设计了许多向客户学习的项目,较著名的是“第一类”项目(first of a kind)简称FOAK,该项目让研究机构与领导型的大客户签约,解决重大问题,公司还会派出自己的研究队伍在客户那里工作一段时间。这种安排扩大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有助于他们获得多个部门的信息,使研究人员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学术难题。同时,这一措施使IBM公司能够及时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快速地调整自己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IBM公司清楚地意识到,光有新产品还不足以营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的商业模式,这样才能从创新中获得价值。公司的客户群是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公司为这部分客户群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IBM公司意识到用于向消费者传递完整解决方案所需的价值链不能局限于自身的研发成果,公司再也不能包揽所有的基础元件设备的制造,必须从外部寻找最先进的技术,并提高公司将这些技术整合到有效解决方案里的能力。公司充分利用了很多种外部的技术,扩大了收入流结构,甚至还创造了直接出售管理知识的业务形式。

IBM公司实施开放式创新的关键措施是致力于找出现有业务的盲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实现将来的目标公司现有的业务存在哪些差距,哪些领域缺乏适合的产品,而该产品是维持公司销售额和市场发展动力的必要因素。IBM公司就是因为发现了他们只能向主要客户(花旗银行)提供基础性技术,而不能向更多的银行提供业务所需设备,进而改变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使自身的客户能长期地使用自己的产品,从而达到了创新并长期获利的目标。

IBM公司的这些措施,有利于公司不断重新定义自己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不断赢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转化能力。而较强的转化能力,也有利于公司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

四、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扩散

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是指一种“新技术”透过某种“信息的传播方式”随着“时间”的经过,散布在某一群“潜在使用者”中。可见技术扩散包含了四个要素,即新技术、时间、潜在使用者的特质以及传播信息的方式。Mansfield(1961)按技术扩散的范围将其分为三种:(1)企业间的扩散(inter-firm diffusion),指某一产业中,新生产方法由一企业扩展到另一企业的过程。(2)企业内的扩散(intra-firm diffusion),指个别企业开始采用新生产方法之后,由部分到大量,甚至全部采用该生产方法的过程。(3)全面扩散(overall diffusion)指某种新生产方法透过产业间的扩散,乃至全面采用的过程,一般亦称为产业间的扩散[8]。因此,如何将现有的先进技术合理扩散,关系到企业能否最大程度地获利。这样,技术扩散能力可以概括为正确通过技术扩散获取最大利润的能力。

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IBM公司仅将技术专门应用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其他公司要想获得子系统,就必须购买整个系统。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公司改变了战略。1993年公司向苹果公司出售2.5英寸驱动器,苹果公司利用此驱动器生产畅销的膝上电脑,虽然IBM公司自己也拥有膝上电脑,但是公司认为与其将先进的驱动器用于自己产品赚取利润,还不如通过销售驱动器赚取更多的利润。可见,将技术向其他公司的扩散也是盈利的有效方法。

此外,IBM公司不仅将外部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中,还向其他公司出售技术和专利使用权。仅2001年IBM公司因出售专利使用权而收到的特许使用金达19亿美元,而当年的基础研究经费只有6亿美元。

可见,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不仅可以自身利用新技术,还可以向其他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出售自己的技术,从而获利。如何正确地选择技术扩散的类型的能力也就是技术扩散能力,是开放式创新模式最终获利的关键。

五、结论

总之,企业需要有大量的新技术才能跟上市场的变化,而研发部门无法满足企业战略需求。即使象IBM这样的具有较强基础研究能力的公司也无法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开放式创新模式是一种快速跟进的战略,强调在对内、外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的前提下,凡是有利于加快创新的因素,不管它是来自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应积极地创造组织模式去利用这些因素来参与创新。Oliver Gassmann & Ellen Enkel(2004)认为利用技术获利的途径也不仅仅限于现有市场,企业的边界应该是一个半透膜,便于技术溢出和引入[9]。成功的创新来源于内部和外部知识技术的充分而及时的利用,以一种全新的、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将各种技术整合起来,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而获利,或者通过转让专利获得利润。企业应将目光投向外部,吸收外部知识与技术, 经转化、整合后,再扩散到原有市场或新市场。成功地实施开放式创新模式,要求企业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即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企业现阶段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不意味着封闭式的创新模式,所以,研究开放式创新模式,对于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Cohen, Wesley M,Daniel A Levinthal1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1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J].1990,(35) :128 - 1521.

[3]Mowery,C,and Oxley J.E.Inwa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The Role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momics Vol 19,1995,pp67-93.

[4]Kim, Linsu1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a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5]Zahra , S. A. , George , G. 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 , reconceptualization , and extension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 , 2002 , 27 (2) : 185 - 203.

[6]Eisenhardt,K.&Martin,J.(2000)Dynamic Capacity: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1105-1121.

[7]Grand ,R,&,Nayyar,P.R.(1994).Transformative Capacity :Continual Structuring by InternationalTechnology Transf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65-385.

[8]Mansfield, E. 1961.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mitation[J].In Econometrica No. 29 (4), P. 741-766.

[9]Oliver Gassmann & Ellen Enkel(2004) .Towards a Theory of Open Innovation: Three Core Process Archetypes[J].Proceedings of the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 (RADMA), Lisbon, Portugal, July 6-9, 2004.

Research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under

篇(7)

领先创新企业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主研究开发,形成并掌握新的核心技术而建立的。显然,新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自然壁垒,即模仿跟随者要反求或仿制其新技术成果存在一定的困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由于现代检测分析的手段不断发展,对复杂技术的解密能力日益提高,因此,要保证创新企业对新技术的独占,仅仅依靠技术壁垒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求助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保护。领先创新企业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哪些技术需要保护,哪些技术不需要保护;应该使用哪些机制或机制的组合来保护有价值的技术;企业保护技术的能力取决于企业运行所处的法律环境,应根据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选择适当的保护力度与保护措施。

二、模仿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并在创新过程的中后期阶段投入主要力量,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相对率先创新的企业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此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薄弱,技术人员缺乏,因此,模仿创新不失为我国企业现阶段创新战略的现实选择。

图1 模仿创新的一般过程

从中我们看出,模仿创新虽以模仿为基础,但并非单纯机械模仿。

技术引进是模仿创新的主要源头之一,而技术成果引进的优劣与否,关键在于引进之前掌握该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不同法律状态下的技术成果其价值一般不同。总体而言,成果受法律保护的程度越高,其技术的“含金量”就越大,引进的价值和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大。对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评价主要应考虑如下因素:权利化性质(技术成果所属知识产权类别)、保密程度、专利审查状态、技术转让状态和技术成果受保护的地域范围。对于一项具体技术成果而言,应该由知识产权评估方面的专家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上述五方面因素来确认其法律状态的好与否。这样,模仿创新者便可以根据被引进技术成果的法律状态,来决定引进与否,评估引进的价格,不至于引进价值低甚至无效或非法的技术成果。

企业在采取模仿战略时,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还要重视对过期专利与失效专利的合理使用。首先,由于专利期限所限制,许多领先研发企业为抢先获得专利,往往在发明构思阶段就申请了专利,事实上从申请专利到该专利技术开发成功,再到市场开拓成熟,通常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过程;再则人们对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加上其它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少专利技术在专利有效期内并不能开发成产品投放市场,反而到专利过期了才有市场需求。不要认为过期专利技术一定是落后技术或过时技术,许多情况下反而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有用技术。作为模仿者,只要检索专利文献,完全可以将这些有用的过期专利技术“免费”占为己有。其次,模仿者也可从失效专利中找到自己模仿的技术。失效专利往往是由于专利权人未按时缴纳专利年费等原因,致使专利提前失效,而成为可公用的技术。模仿型企业在失效的专利中不仅可找到免费使用的企业急需的运用技术,而且可从其中受到启发,萌发新的研发思路,直至开发出新的工艺与产品,获得意想不到的技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三、合作创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的主要方式是联合研究,是两个以上企业之间的联合。一般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与对手之间的联合,另一种则是与非竞争对手之间的联合。一般而言,竞争对手之间的联合研究,往往发生在那些离商业化的利用距离还远的技术上,这样的联合研究,在得到政府或一些研究基金机构的资助时,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此外,当需要建立新标准或对法律施加影响时,往日的竞争对手也会坐下来合作,以共谋利益,这种模式是企业完全利用外部技术资源与完全利用内部技术资源的一种中间形态,它对于那些无法单独完成的一些重大研发课题,更具现实意义,从社会层面而言,它还有利于技术扩散,但是它存在诸如战略伙伴的选择、战略合作成果的分享等矛盾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邵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战略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1996. (4):85.

[3]陈志昂.跨国公司知识产权转移新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

[4]郑成思.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M].法律出版社,1999.

篇(8)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弗里曼在1982年提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缪尔塞在80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在技术创新概念和定义上的多种主要观点和表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技术创新是一个以从创造性技术构想出发到新产品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的层次性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和转移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

二、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

中国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作为中小企业是在中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和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崛起的,因此,其具有所有中小企业的特点,同时作为一种行业,其也具有独特的制造业的行业特点:首先,数量多,比重大。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外的工业企业的大举进入,以及本土企业的迅速崛起,造就了我国制造业行业以中小企业占绝大部分的格局,同时这也符合我国人口多、资源廉价、农村工业刚启动的现实。其次,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由于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起步晚,并且生长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受到来自国内外企业在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共同夹击,在现代化进程中,很难很快实现企业“巨人化”,同时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大部分中小制造业企业都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并且能源消耗大。再次,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中国,行业结构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大型企业大多是由国家出资投资兴建,因而多为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多半为民营企业,我国市场逐渐放开,外资企业大肆进入国内市场。最后,组织程度差。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大企业是大而全,小企业是小而全,在生产领域专业化协作程度差,在销售方面缺少固定的渠道。特别是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也缺少扶持政策,同时缺少发达国家那样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小制造业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中小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强。但是中小制造业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信息反馈迅速,因此也具有大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当前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如下问题。

1、资源配置落后

技术、资金和管理可以称得上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企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在资金和工作环境上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因此导致了中小制造业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尖端创新人才的匾乏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虽然,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家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有的却因为学习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而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开展。“技术做不强,管理跟不上”成为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组织结构简单

中小制造业企业相比大企业来说,其内部组织层级少,管理幅度也不大,同时由于受现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组织建立很灵活,富有弹性,易于沟通,有利于减少内部信息交流中的损失,经营管理集中更易对多变的环境作出迅速反应,及时确定创新决策。

3、企业触资难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实力不强,债务比较沉重、资信较差、还款无保证等导致外部金融机构不愿意在中小制造业企业上投资,中小制造业在发展上难以筹集到低成本资金甚至筹集不到资金,即使筹集到资金,企业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则易形成过高的企业负债率而导致企业盈利微薄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县(市)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尽管企业希望依赖政府和银行,但实际上90%的技术开发资金是由企业自己来承担。因此,即使中小企业所选择的项目有前景,但由于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技术、财务、管理等风险,好项目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必须具备相当的财力和物力,而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实力不强,融资能力有限,导致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资金紧张,难以满足技术创新过程中研究与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4、国家政策扶持不够

由于我国具有相当长的计划经济的历史,因此,国家对于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一直以来很大,常年的积累导致了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水平相比中小制造业企业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往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几乎全都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够重视。就现在的现状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受政府资助也不多,导致了我国中小制造业企业面对重大技术创新往往有心无力。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的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所作的工作依旧是缺乏的。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具有系统性。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税收及财政政策上没有优惠政策,而且政府虽然有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但是其规模和运营方式都是不够成熟,而且基金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这些都是我国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上的不足。而且很多政策制定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全落实也是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的原因。

5、创新成果保护难

在我国,虽然有多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存在,但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经常发生,而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一旦自己的专利技术被盗,就会对企业的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风险,一旦知识产权受到侵犯,中小制造业企业要么选择昂贵的诉讼费要么选择接受知识产权被盗带来的经济损失。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技术创新模式有着不同的划分种类,而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技术创新模式,其在内容上是有交叉的,基于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在内容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互补,同时中小制造业企业更熟悉的就是自主、模仿、合作三种创新模式,因此本文将就这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1、中小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自主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通常只能有一家,其他都只能是跟随者。自主创新有时也用来表示一国的创新特征,与技术引进相对,仅指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和实现创新过程的活动。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另外,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自主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有效手段,可以说进行自主创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一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制造业企业都适合于采取自主创新模式战略,就大多数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们很渴望成长壮大,创新的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其在创新资源上还是非常缺乏,首先,技术基础和技术积累不雄厚,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档次和效率。其次,中小制造业企业无法承受自主创新的长期投入,为了避免半途夭折,许多中小制造业企业宁愿选择放弃自主创新。

2、中小制造业企业模仿创新模式分析

模仿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由于其起点不高,是现行各国企业为了缩小和技术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而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模仿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巩固和超越。其中,“超越”是对技术引进更高一层的要求,是进行技术返销的重要手段。

大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都很弱,技术水平与大型企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模仿创新是获取技术后发优势的客观基础。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都表明,模仿创新模式是各个企业都不能逃避的创新手段。日本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证明。综合来说,模仿创新是中小制造业企业接触先进技术的捷径,并且通过模仿创新,中小制造业企业还可以规避自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避开了研发的高额投入。

3、中小制造业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如果说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属于企业的内部创新,那么合作创新可以称为一种外部创新,它的出现是由于信息、经济、技术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的竞争加剧,技术研发的难度也不断加剧,有时候为了攻克一个技术瓶颈单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与此同时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给借助外部科研力量来完成技术攻关创造了硬件条件。

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在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合作创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进行合作创新,首先要选择创新资源上最能体现互补的合作者,从而达到资源的配置效率最大化。另外,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为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能够准确预测出可能的风险,并通过合作协议的法律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责、利,建立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是三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互相之间也不具有代替性,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对于中小制造业企业来说就不可能选择一种万能的创新模式来包括这三种模式,中小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方式成为保证创新成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小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战略一致原则、环境匹配原则、适宜原则、效益性原则和技术积累原则。此外,中小制造业企业在新生、成长、成熟、衰退各个时期,都会受到政治、经济、行业环境和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合理定位,扬长避短,结合企业自身面临的各种内外部关键性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1-01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我国汽车工业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二零零六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我国汽车工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汽车行业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汽车诞生于一八八六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到现在世界汽车工业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历史来看,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自主研究开发模式和引进技术自主开发相结合模式。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采用自主研究开发模式。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研究基础,自主研究开发,技术有很强的独立性,处于世界汽车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日本、韩国等国家采用引进技术自主开发相结合模式,他们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初期引进、学习、吸收国外产品和技术,形成相应的自主研究和开发能力。有人认为,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存在另外模式,本国的汽车工业完全依赖外国的产品和技术,例如,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家,汽车工业的技术发展有很强的国际依赖性。世界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汽车技术更新的巨大动力,国家之间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

二、我国汽车工业研究开发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1、载货车、客车、专用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具有一定开发能力,但与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相比,在高档产品的开发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2、轿车领域,我国汽车工业能够进行某些轿车车身的开发设计,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做局部改进创新,但整体轿车开发能力尚不成熟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3、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开发领域,我国汽车工业在中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对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许多关键零部件是国外产品的仿制品。

三、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模式

1、引进技术,自主开发为本,联合开发为辅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梦想,与是与国外汽车生产大国存在差距的关键。形成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是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汽车工业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市场换技术,汽车工业想走“引进一吸收一消化一创新”之路,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始终停留在“引进一模仿一再引进”过程中,转变认识。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没有必要照搬日本、韩国的发展模式,制定最优的技术创新模式。利用国内科技力量做好二次创新,提高产品的开发能力,政府要鼓励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方式,

获得新技术。坚持两条腿走路,以我为主,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水平,最终形成自主开发。

2、加强汽车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量,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人力资源、研发能力建设,战略规划和组织机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世界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加大,国家应支持大集团研发中心的建设,对关键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金融政策支持,调动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战略是实施产品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一支拥有现代汽车技术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人才队伍,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

篇(10)

中图分类号:F4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c)-0198-04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Solving the issue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and creating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as well as proposed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ideas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difficulties and main issu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Science & technology firms;Technical innovation model;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

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4]。

以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为例,分析当前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技术创新发展思路。

1 科技服务业现状-以云南省为例

1.1 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云南省有科技服务业1 600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建立了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2 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532.1万人,累计实现增加值3 679.78亿元,占全省GDP的42.1%,上缴税金445.4亿元,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涌现了一批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具备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规模化发展速度加快。

1.3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3.1 人才队伍壮大

云南省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吸引和造就了一批技术服务人才,全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9.6万人,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人数1.87万人,随着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壮大,技术服务人员数、素质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图2所示)

1.3.2 投入持续增加

经费投入是科技服务活动的核心,企业是科技服务活动的主体。科技服务业投入的各项强度指标是衡量企业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如表1)

1.3.3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从云南省科技服务业创新成果产出统计情况来看(如图3所示),累计申请专利2 680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 084件;获授权专利1 770件,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500;拥有软件著作权1 070件,制定企业标准4 960个,注册商标2 300个,获得新药证书87个。

2 科技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云南省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分析,挖掘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科技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模型,更好地推进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如图4所示)

2.1 内部因素

2.1.1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影响和决定科技服务业的关键性因素之一,KaoruNabeshima等(2007)分析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5]。由于科技服务业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科技服务业,因此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是科技服务业的动力核心,当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2.1.2 人才团队

人才团队是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目前在人才团队方面主要存在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相对薄弱,引进高层次人才有困难,企业后备力量与开发潜力弱;另一方面企业虽然人才引进来了,但留不住,在“成材”后流失严重。另外,部分科技服务人员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和认可,在职称评定工作方面滞后,使技术服务人员的价值未得到体现,影响了人才的激励。

2.1.3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之一,资源共享、协同作业、优质服务、高效管理等是主要的规模经济。Breandan 和Timothy(2007)认为:为探寻规模经济,大的科技型服务企业会提供复杂的定制服务,小的科技服务企业会提供标准化服务。通过对科技服务业现状的分析,规模经济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日益显得重要。

2.1.4 资金投入

创新资金欠缺、融资渠道不畅是科技服务业面临的资金问题。资金多用于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转,列入技术服务的资金不多,且多流于计划,导致科技服务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部分资金靠企业自筹,导致企业主动性不高,特别是处于技术研究开发、还没有新产品上市的公司来说,资金投入显得尤为重。

2.2 外部因素

2.2.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强大的经济实力会为科技服务业提供资金、人才、设施等方面的支撑。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科技服务需求,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服务的需求会相应提高。因此,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2.2.2 政府行为

(1)政策制定。

政策的失衡性和歧视性,造成了科技服务业竞争环境的非公平性,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因数和交易成本,不利于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在财政政策上,有关科技服务业相关服务没有纳入到制度框架内;在税收激励政策上,基本享受不到优惠;在金融政策上,缺乏相应的抵押品、信用记录和担保者,使科技服务业难以利用这些金融政策。

(2)融资体系。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支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提供了一系列的融资服务,支持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但同科技服务业急剧扩大的需求相比,融资体系方面的问题还十分突出:由于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很大,投资者望而却步;从经营安全性考虑,商业银行不愿意给予科技服务业贷款支持;科技服务业产权关系复杂,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风险投资缺乏动力。

(3)平台建设。

科技服务业创业初期,迫切需要社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体系[7]。科技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国外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此外,加之对科技服务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创新,导致科技服务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困难重重。

整体来看,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强烈,但创新能力却很薄弱,面临众多困难和问题,仅仅依靠自身难以完成创新的使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3 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分析

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技产业集聚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6]。国内外学者对科技服务业创新的研究,始于Schumpeter[7]将创新视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引入企业生产运营之中,Chesbrough[8]、David[9]先后提出了科技服务业创新模式。

3.1 创新模型的建立

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创建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发明原理、进化趋势和科学效应),为人们提供了科技创新思维的系统途径[10-12]。运用物场分析方法,首先确定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中的具物质、作用对象物质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场,然后针对问题搭建物场模型,通过物质、场的引入、改变和彼此搭配来寻求模型相对应的解,最后与实际结合,找出解决方案,具体如图5所示。

科技服务业的管理、技术和团队在技术创新模型中处于主动地位,企业与其创新模式的作用或影响是相互的。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外部的资源,包括资金、政策和发展环境。因此,创新模型中的作用对象物质,即创新模式的实现,需及时有效的资金、政策、技术和人才等。

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等,通过彼此搭配来优化企业对创新模式的作用,解决现有创新问题。协同创新可认为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相互作用,来主导企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突破陈旧模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对环境和市场学习与适应的过程,其在孕育技术进步与发展希望的同时,也包含着失败风险;管理创新则主要是为了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开展而对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进行调整。

3.2 创新模式分析

根据上述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模型,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的具体模式,如图6所示。

(1)科技服务业在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其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3个方面。

管理制度创新,能强化企业管理、服务和团队决策力与向心力,保障技术服务创新中重大决策的连续性和正确性,提升技术服务创新效率,减少创新成本;组织机构创新可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协调各部门行动,调动部门项目组成员积极性,是技术服务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服务方式创新是企业对技术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和整合,服务方式的创新或改造不只是意味着改变企业技术与标准,提供创新技术服务,还需转变包括组织生产资源、调配客户服务等在内的整个服务体系,从而提升企业技术服务创新效率。

(2)科技服务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面对技术服务创新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通过科技金融工具或手段,采用政府支持、以技引资等方式解决创新初期的资金缺口,充分考虑企业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有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面对技术缺口时,应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及时跟进了解国内外领域最新技术动态,通过合作开发方式消化、吸收和再开发新技术,从而及时弥补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缺位。

创新人才缺口是科技服务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瓶颈之一,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填补该缺口是企业获得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缺口的填补方式主要有: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是在企业中选择有潜力的人员,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使之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专业人才;外部引进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引进所需的全部人才,在短时间内产生人力资源优势。

4 结语

科技服务业随社会对科技创新依赖度的提高而快速增加,科技服务业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场所和落脚点,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创新产生着极大引领与带动作用。然而,现阶段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科技日报,2014-10-28.

[2] 李建标,汪敏达.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4):51-56.

[3] 段利民.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区域非均衡性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MOT 2014)年会论文集.2014:438―447.

[4] 王中华,赵曙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7):45.

[5] Michael Schuman. Escaping the Middle Income Trap [J].Time, Aug 13 and Sept 1,2010.

[6] 张清正.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软科学,2015(8):45.

[7] 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华宏勋,华宏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y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9] VIKAS A AGGARWAL, DAVID H HSU.Research artiele modes of cooperative R&D commercialization by startup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8):835-864.

篇(11)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88%的企业提高了产量,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暂行规定》的界定,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见表

1)。

表1 中小企业划分指标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产生核心技术或概念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创新行为。

自主创新模式:①强调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即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核心主导技术必须是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研发的;②强调技术与市场开发的先导性;③强调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创新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企业自身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支持。自主创新大多为突变型创新。

(二)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不同企业、不同行为主体以自身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为依托共同合作进行的技术创新。这种模式强调各个合作主体之间的共同合作和优势互补。

(三)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引进、购买等合法手段,吸收和掌握自主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诀窍,充分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此基础上对其技术进行二次创新,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创新行为。模仿创新不是简单的照搬行为和拿来主义,而属于一种渐进型的创新行为。

三、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现阶段,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创新速度快、创新效率高等优势,然而总体来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落后等制约因素。

1.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据统计,发达国家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其年销售收入的5%一10%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这一比例不足1% ,而中小企业这一比例更低。另外,中小企业的创业资本较少,在贷款和市场融资方面又处于明显的劣势,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时期,融资更是困难重重(如2008年上半年);此外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较少,难以达到银行发放贷款的最小限度;最后,政府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支持也略显乏力。

2.人才制约

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重要因素。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求企业创新链上的各个部门都具备创新人才。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体制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量的科研力量都集中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不能形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研发队伍。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提供给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都无法和大企业相提并论,因而很难吸引和挽留技术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 风险因素

由于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只能进行单一的研究开发,难以像大企业一样进行系统的配套的研发,研发产品缺乏替代品,这无异于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系数很高。据统计,企业在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时,失败率达到近85%,即使是开发出了技术或者产品,市场成功率也很低。对于中小企业,一旦这一项研究开发失败,则意味着整个创新的失败,投资将血本无归。此外,即使研发成功,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往往新产品刚刚度过“沉默期”,模仿者就已经生产出更为先进的换代产品,导致中小企业原有的研发成果前功尽弃。因此,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很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

上述分析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前在提倡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企业都适合进行自主创新。同时鉴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现实选择应以以模仿创新为主。

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三洋、联想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已证明,模仿创新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模仿创新模式的企业在技术方面,不做原理技术的开拓探索者和率先使用者,而是做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跟随学习者,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产出。从市场开拓方面来说,模仿创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创新者已经开发出的市场领域,享受自主创新者开辟新市场产生的诸多外溢效应,最大程度地避开了市场“沉默期”,减少新市场开发初期需求和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风险。

四、模仿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区分"拿来主义"和模仿创新的区别

“拿来主义”就是对自主创新者的成果进行简单的照搬照抄。这种方法即使未触及知识产权问题,也不适合企业的发展,因其未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和技术能力进行改进融合。模仿创新是指对自主创新者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去粗取精,在吸收其技术精华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的技术能力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革新,使自己模仿生产的改良产品更符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模仿创新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

(二)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关系

本文中强调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最优模式为模仿创新,但这并不是对自主创新的全盘否定,事实上,模仿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进行自主创新。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生存期(根据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三阶段论,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划分为生存期、发育期和成熟期),自身技术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中小企业必须通过模仿创新,吸收先进的技术,壮大和发展自身的实力,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拥有实力进入成熟期后,中小企业应进行自主创新,此时自主创新就成为中小企业增强企业活力的源泉所在。

参考文献

[1] 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