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的创新精神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的创新精神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的创新精神

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难以有创新型的学生。那么,创新型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1、教师应有高尚的师德情操

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品质必不可少。试想,一个没有事业心、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怎么能够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又怎么能谈得上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不热爱学生就无所谓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培养。

2、教师要有优良的个性品质

它包括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不迷信权威的自信心、与众不同的独立性、寻根究底的好奇心、顽强的意志力与勇于冒险的精神。进取心是创新的动力,自信是创新的开端,独立性能排除创新思维活动中往常的干扰,冒险是创新的尝试,意志力是创新成功的保证――以上是一个创造者必备的心理品质,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更应具备。

3、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E・L・泰勒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它通俗地说明了知识和经验对于创新活动的作用。所谓广博的知识,就是既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方法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文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涉猎多门学科知识。同时,创新本身也有它的理论、规律、方法和原则,创造者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更要掌握。另外,创新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4、教师要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创新理论、创新教育、创新活动等都是非常年轻的问题。因此,创新本身就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内容,不断完善就意味着研究、探索、实践,特别是承担实施创新教育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创新的理论、原则、规律、方法就更要深入研究。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能力两个方面都很薄弱的话,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5、教师要有较强的求知欲与自学能力

创新教育是教育科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科学,它具有跨多门学科并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边缘科学性质,是一门具有完善的理论基础、直接为教育服务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所以,求知欲与自学能力不是很强的话,对于这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就不可能作较详细的了解,没有创新的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创新的原则、方法和规律,何谈创新教育?

二、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整体横向比较具有很大的提高,但个体纵向比较,教师素质提高得并不理想,仍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片空白,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很清楚的。那么,影响教师素质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通过了解发现:

1、领导和教师自身的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大部分教师的观念没有更新,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工作,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重基础知识学习而轻实践活动。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以读、背、作练习为学习活动。结果,创新教育对于领导来说是口号,对教师来说只是时髦的名词而已。

2、教学管理僵化,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

在教学管理的问题上,目前有很多学校是不利于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常规管理框得过死,过于僵化,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有的还细到作业批改打“√”要对齐等;有的管理只在个别环节上下功夫,看备课规范与否,规定页数、格式等,至于备课中是否有创新手段与方法从不过问,或只看考试成绩高低,而把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忽略了。这样就导致教师备课机械重复,讲课照本宣科,没有处理课堂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的心理准备。于是,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知扼杀了多少学生的创新愿望,熄灭了多少创新的火花。

3、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

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国家做了较详细的具体规划,但基层落实偏差较大,有的甚至借机谋取利益。同时,教师的本职工作与培训学习存在着一些矛盾,“两不误”很难做到。因此,教师培训是培训单位搞形式,参训教师搞应付,结果是既耽误了工作,又浪费了人力与物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培训单位目标不明确,没有仔细研究参训教师需要什么,弄本教材照本宣科了事;或者请一个所谓的专家搞几堂讲座,没有深入教学一线,没有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或只讲理论不搞实践……这样的培训能提高教师素质吗?

三、有效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育观念的陈旧是认识上的偏差,不懂得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创新教育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仅培训教师,而且要培训有关领导,不仅要让他们了解创新的意义,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创新、怎样实施创新教育,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为创新开创和谐的环境

要培养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学校旧的教学管理方式。不要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而要为教师的创新要留有空间。例如:课堂教学管理就不要规定“常规多少条”,否则,课堂教学就框死了――遵守常规,有些课就无法开放,更谈不上创新。又如:课堂教学评估标准直接影响到课的进行;教育科研奖励政策影响教职工积极性……这些都要进行改革,都要倾向于有利于教师创新活动的开展。其次,建立有利于教师创新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创新。

3、大面积开展教育科研实验,提高科研能力

组织教师投入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是提高教师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技能、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也是锻炼教师的有效途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教育现状,大面积地组织动员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开展这项工作时,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既抓骨干力量,又广泛发动,把重点和一般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培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以达到培养教师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81-01

创新是人类突破原有思想的局限,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的能力。随着创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要贯彻创新精神,以推动素质教学的全面发展。因此,英语教育要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思想,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灵活地以英语语言作为教学媒体,把新思想、新方法融汇于英语课程改革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和主体性,不断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时展的要求

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英语的词汇日益增多,语法结构也在变化发展,它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基础,它早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时代的发展又使英语从一种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英语语言优秀作品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用途十分广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大批能够灵活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专业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娴熟地使用英语的高水平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对外政治文化科技交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时展的要求,它为我国在国际化竞争的浪潮中保持有利地位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优化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英语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学生刚接触英语时会感到好奇,学习热情也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应试压力的增大,一些学生会逐渐的把英语学习当成负担,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当前,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英语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增加。另外,由于考试的压力,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应试教育上,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非常少。这些因素导致了英语教学模式停滞不前,教学质量水平普遍不高。我们要保证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稳步前进,就必须在改革英语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发扬创新精神,寻求创新试点,实现创新教育。

三、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师自身具备创新精神是在英语教学在发扬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教师应首先要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其次,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英语教师在备课时会精心设计教学环境,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会发现预设的教学情节与实际教学状况是有出入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根据教学实际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下课后,教师通过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把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参考。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经过长期的锻炼,教师会在创新过程中得到成长。

四、在英语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要途径

1.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流活动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灵活的问题,让学生在此范围内去探求不同的答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初中七年级Unit 4 Where’s Amy?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Amy?”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个提问会比“What do you think of Amy?”的效果好,因为后者太过笼统。在学生略读课文之后,教师利用挂图继续询问学生:“Where are they?”和 “What are they doing?”通过这些具体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场所、位置介系词适当的使用情形。

2.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是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努力缩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成功地学习提供服务,使英语教学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英语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还是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强调学生“have a try”,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鼓励学生要敢于“try”。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How to Be a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Reading Provides Necessary Survival Skills》、《The Time Message》、《Controlling Your Concentration》等图书,指导学生如何依靠自己自学、怎样运用前后语境猜测生词含义、怎样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和安排时间、怎样调整情绪和集中精力等等。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落实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陈出新,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通过英语教学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3)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效应

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带来新理念和新思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转型升级、优质发展。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可缺少工匠精神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还需具备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心理品质高度契合。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能促其养成专注、严谨、执着的职业态度,戒除浮躁心理,更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的细节和风险,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竞争力。工匠精神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二)引导高职院校走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误区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因此不少高校也习惯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性为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现实中,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双创大赛、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关注学生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成果的短期效益,缺乏支持学生持续成长、生涯发展的长期规划。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有效矫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运动式”的政策和行为,引导高校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技能、轻素养,重成果、轻规划”的误区,进而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的现状。

(三)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是理念及精神教育,这也是由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功能定位、学制年限等决定的。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赋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了人文性和思想性。同时,工匠精神又可通过价值引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由重技能训练向重精神培养转型,形成“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推动学校围绕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良甚至重构。经实践探索后,学校应统一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改革过程有利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素质要求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评价,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执着专注等职业素养。其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创业企业家来校任教。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支持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鼓励教师结合擅长的方向和领域普及创新创业文化、倡导工匠精神,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内容,使学生零距离感受匠心匠气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二)创新创业项目践行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方可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实质。首先,构建体现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将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细分成若干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训练模块,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企业环境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其次,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可依托学校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场地、政策及资源优势,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制作、创意设计和项目实践;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实践过程中提升调查研究、团队协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鼓励二级学院成立教师创新工作室,激励有科研专长同时有热情的专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同时探索院企合作整合资源、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方式;最终形成“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第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及比赛提升职业素养。以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主要抓手,与校外优秀双创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有效提升项目可行性和项目质量;支持和鼓励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做好赛前训练和赛后跟踪,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打磨项目、锻炼技能、提高素养。

篇(4)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改变旧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物理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目前的中学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要从物理实验教学方法上改革:

1.1以真实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爱国斯坦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就应该竭尽心智,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只有具备强烈的兴趣,才能在物理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但是,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对教学演示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对容易导致失败的点点滴滴了如指掌,严格按操作办事,圆满顺利地完成每一次演示。对于每一个实验,教师总要在课前进行多次演练,直到完全没有差错为止。这种走过场式的演示实验没有多少效果,充其量只能证实一下要讲的定理或概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实验结果印象不深,有些甚至过后就忘。

我认为,真实的演示实验应允许失败的演示实验存在。实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偶尔出错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验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演示实验,教师对实验的态度、操作都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本身才符合教学目的。

1.2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抓住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先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然后记下数据,填好实验报告。这样标准化的训练,虽然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但这种统一的内容、确定的形式、固定的答案、很难唤起学生对实验产生的激情,更不用说通过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了。因此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师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解开学生的思想束缚,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地投人到实验中去。对于实验中学生的创新、改进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放过任何闪光点,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活动情况,提供学生努力的方向。

2.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实验教学”不同于“开放实验室”,我认为开放性实验教学应从两方面着手:

2.1从时间上开放,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掌握、完成实验。原定在一次做完的实验可以分为几次完成。

2.2在实验手段上开放,教师只为学生提供实验课题、提纲,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拟定实验提纲,将实验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实验仪器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完成同一个实验。

开放性实验教学能使学生从被动、封闭、受束缚的状态变成主动、开放、较自由的状态,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在开放性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地调动。正因为如此,才学到真本事。这样,精做1个实验比粗做10个实验的收获还要大。在开放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思维开阔了,更可费的是,学生们在实验中提出了许多实验方案,并对改进实验提出了建议,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才能和创新意识。

3.开展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物理课外活动小组,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素材,进行趣味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既能很好的复习所学知识,叉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我们通过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探素问题,学生思维活跃,扩大了知识面。物理课外小组活动,为创新提供了活力。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质疑,主要是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从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那些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例如:牛顿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了亚里士多德的“要维持物体做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个恒定的力”的错误观点,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善予质疑。

篇(6)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可立即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和的数学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及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正是创新的动力。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1.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所谓探究活动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出发,让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展的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例如:我们在进行初一代数“同类项”这一章的教学时,这样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问学生:“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袋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们争先恐后,非常积极,第一位同学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3分钟后得出结论:一共10.3元。这时其他同学还在踊跃举手,第二位同学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2分钟后得出正确结论。这时教师又请出第三位同学,只见他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都是1元的,一堆都是5角的,一堆都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最后加在一起,1分10秒得出正确的结论,于是教师进一步启发:“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你会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有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为什么?”又有同学回答说是因为分类,接着,教师点题: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数钱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课后,有的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同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篇(7)

一、把培养创新精神贯穿教学始终

美术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美术教材、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将创意理念和方法与美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把构思、创意转化为设计、效果图、创作构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教材的亮点,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善于发现美、发现事物的关联、发现形体的特征、发现色彩的美。思考怎样让画面饱满,怎么让灰不单调。多实践敢创新,发散思维,头脑风暴,逆向思维,反向思考,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举一反三。各个版本教材有思维方式的引导,有平面转立体的设计,有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有多角度思维等。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材给老师、学生都提供了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把创新思维与实践渗透在教材的版面、板块,作业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和敢于表达不同想法等精神。

二、构想体现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问是关键。月饼盒设计案例分析:教师设问,你观察过月饼盒的包装设计吗?什么图案最能体现出中秋节的特色?如装潢设计图案有圆月、玉兔,兔儿爷、莲花、吉祥纹样等。安排学生分组分析月饼盒制作方法、设计构思、图纸的画法交流月饼盒的制作方法等。这个过程学生从图案到色彩到结构设计全面认识月饼盒的包装设计,学生已经在逐渐生成创新意识,学习继承、汲取改变,再到突破,到设计出色彩、纹样、造型独特的月饼盒。

(二)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建构知识。线材造型课例分析:首阳山雪景、和谐别墅、键盘坦克等制作

突出学生在探究后建构知识、形成技法。学生先尝试用铁丝制作造型美观的便条或者CD盘架;用线材制作方便实用的学习用品或工艺品;或者用线材为校园设计一件富有时代感的雕塑。这当中的每一个效果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有的实用、有的现代,每个主题都蕴含着线材造型不同的知识与制作技能。学生在摸索体验中收获,在制作中找到规律。学生作品是否有所创新并具美感。

(三)教师要为学生创作搭建阶梯。课例和谐别墅的制作:首先是制作的创新设计,设计说明,说明需要的材料,具体的制作过程。几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途径。

三、教师创新思维对学生作业的影响

(一)技能学习与绘画创作结合。从学生作业确实可以看出教师观念是否新。只有教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才能使艺术教育有生命。首先认识用明暗调子可以表现立体感,然后把重点放在画面的组织上。再进一步画出有主题的创作,最后的效果是用色彩的明度变化表现丰富的立体感,表现层次关系、主次关系。

(二)挖掘材料特性,培养创新造型意识。线材造型。用线材造型是学生非常爱上的美术课。生活中的线材有电线、铁丝、铜线、漆包线、麻绳、纸绳等,可以灵活、自由地去表现人物活动的姿态。学生可以尝试新颖有趣的造型方法。

通过线材造型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材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的精神。难点在于处理好线材的连接点,巧妙地制作出人物生动的动态。谁的造型最大胆,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这些都是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

用火柴棍、吸管、木条牙签、筷子、铅笔、塑料管等摆出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手中的线材,排列构成一个面并使这个面看起来更富有动感、韵律感或错落感;能;用手中的线材及固定材料像橡皮泥、橡皮筋、泡沫板等,组织构成立体形态。解决从线、平面到立体的过渡。通过欣赏,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线材构成的方法及规律。同时开阔创作的思路。让学生总结出硬质材料的造型方法及规律。

学生分组合作联系生活实际完成线材造型作业,设计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的案头小摆设或为校园、社区设计环境雕塑,如根据奋进、生命等主题,制作线材立体造型。

四、探讨提高作业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做正确的美术学习启蒙。绘画启蒙从“用画表达”开始。引导学生用画面记录事情,画出想说的话,自己对物象的感受。尝试用各种材料说话,就能认识材料的差异对画面效果的影响。用画讲故事是很好的美术启蒙,要让学生敢于落笔。绘画从“想表达”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习“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如空间的处理色彩关系等。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43-01

历史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过程:说它简单是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涉及的内容大都是单纯依靠记忆就可以获取的;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力武器,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历史观的一门特殊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功能。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最终完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校育人任务,历史教学也是这样。那么如何在这个简单而复杂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尽可能快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 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先导。在以往历史教学中,存在这样的认识偏差,认为历史教学是没有什么巧办法的,只能依靠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不断强化学生记忆,教学中教师只能唱独角戏。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种种现象,笔者进行了认真分析并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教师压学生多记多背的教学观。笔者把自己的想法全盘告诉学生,上课多活动,课下多积累,变突击记背为经常活动,变死记为乐学,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学生对笔者的方式十分欢迎。如在《和同为一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将“文成公主入藏”编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入藏”,路途漫漫,留念依依,通过这种生动的情景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2 突出学科重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重点,分解难点,只有对重点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讲解,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多,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规律,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锻炼。上课时教师试着让学生抓重点,找难点地进行自学,课下针对问题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应抓住哪些要素,在见解不同时可以通过讨论、磨合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不但能融洽师生关系,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每当一个阶段的课程结束,笔者便围绕典型事件和知识关键点,抽出一定时间指导学生自编题目,在班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并选出优秀者进行下一轮活动――图片讲解。通过抓住关键点进行创设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知识,提炼观点,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 利用历史特点,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每一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教学任务。以“古”可以鉴“今”。历史课不单是对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的记忆,对学生进行进行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教育,才是现行教育给予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要围绕这个重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使他们在学生思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特别是中学历史课本上介绍了很多有重大创新成就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活动,他们的成长经历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设置等手段,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持之以恒、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和自我克制、自我激励的意志品质进行生动解读,比如大禹、司马迁舍身忘己的敬业精神,哥白尼、居里夫人、牛顿、曹雪芹对科学艺术的执着追求,爱迪生、诺贝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等。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展生动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激励性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4 加强师生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师生协作,主动吸取多方面的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是所有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变化过程,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中随时都可能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在降到古代的货币时就涉及到货币的币形、大小、薄厚、材质、花纹的变化和其中暗含的时代的变迁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顺利完成给学生“一滴水”的任务。对新问题师生要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想、去学、去搜集、去探索,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应把自己这个认知过程简单化,并科学的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也能热情的投身于这种认知过程中来。这种师生协作、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不但加深了师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推动了历史教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有所创新。历史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并善于化简单为复杂,化复杂为简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历史学习,在“学习历史”中养成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学习习惯,这无论对推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还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75-01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应用于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尝试。

一、培养兴趣,培养创新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既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多样的课外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实践操作不仅仅是身体的动作,而且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重视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中揭示求知难点,深化认知过程。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了“折扣”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书店为了推销《数学词典》,打出了这样的广告:《数学词典》每本10元,购买200元以上(含200元)的给予九折优惠,购买500元以上(含500元)的给予八折优惠,假如我们班上42每人均要购买1本,你能不能设计一种最好的购买方案,使每人出最少的钱并购买到《数学词典》。”这样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都能很快设计出以下的几种方案:方案一:每人都买,各人付各人的钱,全班共要付钱:10×42=420(元);方案二:全班合起来买,总价超过200元,应按九折付钱,10×42×90%=378(元);方案三:想办法和其它班合起来买,使总价超过500元,这样可得本班应付:10×42×80%=336(元)。学生通过将这三种方案相比较,显然可以知道是第三种方案最好。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篇(10)

兴趣是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心理倾向。一旦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主动地执着地去探索。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对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就源于对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终究成为科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该学科和任课教师产生兴趣。只有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以后投身于历史学习的研究和探索中去。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上好第一节课,让学生在对本学科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本学科和老师产生兴趣。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为激发学生兴趣,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这样的历史笑话:“历史老师上课提问一名正在打瞌睡的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学生睡意顿消,紧张而又十分委屈地说‘老师,那绝对不是我烧的’,教师听后十分生气,就让这名学生问家长圆明园到底是谁烧的。结果,第二天一早,这名学生家长带着学生怒气冲冲地找校长说‘圆明园绝对不是我儿子烧的,如果真是我儿子烧的,该多少钱我赔’。结果让校长和老师哭笑不得。”通过这样一个历史笑话,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同时在笑声中也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课堂教学多样化,包括语言艺术、新课的导入方法、板书设计、问题讨论等。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讲《1848年欧洲革命》时,为更加形象地提示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利益纷争,我就利用擅长绘画这种优势,讲到一个国家就画出一幅国家的轮廓图,这样一节课下来内容讲完了,一幅欧洲地图也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一教学形式的变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也在学生面前树立了多才多艺的形象。

3.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当有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我就给学生发一些自制奖状、小奖品等,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快乐。

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又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依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中学历史有六本教科书,一千一百多页,五十余万字,上下几千年,中外几十个国家,涉及面广,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如果离开了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积累,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木之船,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学中我时刻以“双基”教学为中心,狠抓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为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课余时间我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经常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址,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书籍等,让学生到课外更广的历史空间去汲取知识、开发思维、培养能力。

三、参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75-01

职业学校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学校,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甚至超越时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历史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去学习,去创新,而我们要用创新精神美的形象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热情、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

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如中外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行为风范,无不蕴藏着具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一)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动力,它推动我们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如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在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知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想象,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如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三)历史教学中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美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历史教学中问题探究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探究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形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我竭力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要探索的问题,研究资料,多角度解决问题;展开讨论,阐释,交流等看法。例如:对德国法西斯的认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的认知和情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在“你最敬佩的人物”这项调查中,学生明确表明崇拜希特勒。敬佩的原因是佩服他的才干,他改变了德国的命运,让全世界葡萄在自己的脚下,因此是值得敬佩的。在教学中我用历史课堂氛围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研习资料,学生提出问题和疑问,其它同学解释补充解释,然后我引导学生对希特勒上台原因进行思索和探讨再进行历史问题的实际探究,从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探究新问题有所创新,掌握新知识。

三、历史教学中二课堂能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

二课堂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更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中专的二课堂尤为重要,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不定期举行历史问题辩论赛。辩论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是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