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9: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心理健康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师心理健康管理

篇(1)

1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职教师心理状况,笔者用一年多的时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的桂林和柳州两个城市的26所中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随机检测。总共l出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97份,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中职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比例远远高于我国普通人群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在有心理障碍的教师中,62.37%的教师患有“轻度心理障碍”,36.77%的教师患有“中度心理障碍”,而4.59%的教师心理障碍已经发展到了心理疾病的程度。

调查显示,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中,教学热情不高、讨厌学生、很难找到工作目标、职业成就感低;生活中脾气暴躁、对他人要求高、幸福感较低、价值观偏失、不能客观的评价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等等。

2 影响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 超负荷工作的压力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中职教育及其重视,中职教育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招生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中职教师的师资力量却没有显著的增加,导致中职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学校只好把超负荷的工作量强压到教师身上,以此来来弥补师资力量缺乏的困境。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职教师的课时量严重超标,一天要上四到六节课,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花更多课余的时间去备课,额外增加了工作时间,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担。而且中职教师除了日常的上课、批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外,还面临着许多教学之外的工作任务。比如既要进行上岗培训、教育培训、英语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等,还要不断充电,来应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还要积极准备各种学术比赛和指导学生比赛,在仅有的闲余时间还要去提升学历,应对学校考核以及班级的日常工作。各种各样的负担都强加在中职教师的肩上,使他们只能生活在工作中,无暇去享受生活,几乎没有时间能够将精力用到自己的家庭上,自己的亲人上。无疑,这些不但给中职教师的身体上带来种种职业病,还容易使中职教师的心理滋生对家庭对亲人的愧疚感,产生忧郁、繁杂的心理,造成精神问题。

2.2 职业竞争的压力

只看分数,一直是教育界的诟病,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也难以改变这个现状。所以,大部分中职学校同样只注重分数,以分数论英雄。教师的工资、晋升机会直接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实行排名淘汰制,所以教师不得将工作重心放到学生的成绩上。学生厌学情绪越发高涨,中途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领导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很大程度上又给中职教师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学校监管机制的不健全,教师涨工资、评职称以及考核评优的公平性缺失,使中职教师产生挫败感,增加了烦恼,对工作的积极性丧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2.3 家长、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目前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将孩子视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希望,期望很高。由于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绝大是溺爱,使得孩子的各方面品质的发展不够完善,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大,所以将老师作为孩子的救世主,而且家长对成才的理解也只是在分数上,加上中职学生学习自制力较低,导致成绩很难达到学生家长的心理期望,家长将这一切全部归咎于教师,使得教师对教育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的,独木难支的精神压力。

当今社会将中职学生视为坏学生的代名词,对中职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偏见,这也影响到中职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看法,一旦出现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也视之为坏学生,漠视学生,放弃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引发师生间的矛盾冲突。而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比较容易冲动,报复心理较较强,对老师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这使得教师产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巨大心理压力。加之中职教师收入不够,物价的飞涨给教师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子女的成才教育,父母的赡养,这样的现实问题也层出不穷,对中职教师来说犹如多座大山压在身上。

2.4 多重角色的压力

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角色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和使命。教师不但要承担起传播知识的义务,还要承担育人的责任,既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又是完成科研任务的中坚,还要充当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导致教师要在多种角色中互换,这些角色所要承担的责任有义务,往往给教师工作者增加了新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疾病的隐患。

2.5 表率作用的压力

古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要为学生做榜样。现代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同古大贤者一般,凡事都要有德,容不得半点马虎,时刻要为学生做出榜样。导致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处处留心自己的行为规范。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教学中也会遇到学生违反纪律屡教不改还不能发脾气的窝心事。面对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事,教师还得时时约束自己,不良情绪不能及时的疏导、发泄,强压在心底,教师过度紧张以及内心充斥着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往往会诱发中职教师心理疾病。

3 干预对策

3.1 社会宣传、增进理解

教师心理问题的治愈,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去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以及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增进社会和家庭对中职教师的理解,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问题,承担起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可运用现代媒体,在报纸上开辟专栏,在电视上做系列报道,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教师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诊疗机构,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并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教师提供免费治疗。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记录,保证及时准确的判断教师的心理状况,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还要加强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以及中职教师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期望要切实可行,不可盲目要求教师,并且要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减少教师所充当的角色,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及心理压力。

3.2 学校重视、领导关心

学校要加强对一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一线教师的关心力度。要进一步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通过多方面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进一步消除不公平待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师挫败感降低。要根据学校规模进行种职教师的任凭,进一步减少中职教师的课时量,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学校要加强职称评选、岗位晋升的公开性以及公平性,保障中职教师能够身心舒畅的去工作。学校要积极组织教职工联谊活动,可举报酒会、舞会、聚餐、趣味体育比赛以及郊游等等活动,不但可以增加教师间的同事友谊,又可以对教师的心理和身体上放松,降低教师诱发心理疾病的概率。

3.3 善待自己、善待别人

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可不必过分在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以尝试着主动去与同学交朋友,对于他人的评价不必刻意改变自己,更不要为了迎合别人做自己不想做甚至厌恶的事;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充实自己;学会倾诉,在心情不好,工作不顺心就勇敢的发泄出来。积极的去帮助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要气馁更不要去歧视,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以教为主。要真诚的去对待同事,尊重同事的个性差异;多关心家人和家庭,家庭才是一个人生活的核心,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能够安度晚年,丈夫或妻子能够安心工作。并且去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排压,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去适应工作环境,随遇而安,积极进取,保持身心健康。

3.4 调整情绪、平衡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行业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教师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工资福利就相比较少,容易使教师产生不平衡心态,而如果这种心态不及时纠正,往往会带到课堂,带到家庭,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以及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所以,教师要去积极调整情绪、平衡心态,回想自己踏入教师行业的初衷以及采用心理暗示、自我安慰的方法去排出负能量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3.5 转变机制、科学评价

教师扮演着众多角色,最重要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要转变机制、科学评价。中职学校要转变机制,让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实施者以及课程的编创者,要使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具创造性,让教师找到自己的价值,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能够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建立科W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创新能力,术业有专攻,将自己所擅长的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从而将工作压力转变为不断发挥自己优势的动力。

4 结语

现阶段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部分已经发展为心理疾病。所以,不但要去治理教师的心理问题,还要从根源上去解决中职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这就需要社会和教师去共同关注,一方面社会要引导大众去理解中职教师,有关部门积极重视,降低中职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则要让中职教师能够正确的排压,重视心理健康。从而保障我国的中职教育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篇(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对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面对社会期望,特教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压力,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及特殊儿童心理干预的专题研究。

一、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特殊教育教师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特殊教育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都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高校权威专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17个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中心385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性别、类别、学历对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

二、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表现的四个方面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存在较明显的心理、生理症状。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面过窄导致的心理失衡和适应不良。教师的合群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

第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较少,经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且对教学工作逐渐失去热情。

第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表现为中等强度,且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担任弱智儿童教师的职业倦怠要比盲童、聋童的教师严重。

我校是一所培智类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学生残疾程度严重,自闭症儿童占到学生的30%,情绪行为问题突出,教育难度大。教师平均年龄43岁,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均欠佳。因此做好教师心理调适,全面提升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心理服务技能,建设规范化的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体系,对教师做好情绪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校非常重视和一直在做的工作,在这里与特教管理者分享。

一、环境怡情,文化养心,为心理教育营造大氛围

学校的环境文化以特需儿童的康复以及生存需求为目标,创建以森林、海洋、花海为特色的主题康健长廊,怡情养心,寓教于景。学校修建了“仁者庭”,修心性、怡性情,感受自然与创意之美、环保与艺术之魅;搭建了“爱之苑”,感受沙疗之效、攀岩之趣、饲养之乐。增设配备,使校园文化处处都是有趣的“课堂”,寓玩耍中实现康教的目的。创建了心理评估室、心理疗愈室等专业处室。购置了心理综合评估仪、注意力训练仪、沙盘等专业器具,为心理教育营造了专业、优美、先进的硬件条件。

二、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增强队伍软实力

从管理学的角度,员工对于单位的归属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靠管理、靠制度去实现。为了让每位教师对学校信任,对工作有安全感,我们在管理上通过营造民主氛围、客观评价、合理安排和人性化组织,努力实现学校干部群众间的和谐气氛。

1.完善管理网络化结构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

增设校内管理岗位。将教师按照合作需求组建项目团队。完善原有的层级网格化管理结构,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潜力和积极向上的风气,使教师真正与学校同发展、共成长。

2.强化两个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全面素养提升工程,达到人人有专長、分管工作有特色的品牌目标,培养管理、业务皆强的干部队伍。以学校的名师工作室、项目团队的创建和培养为着力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训工作。

3.拓展校务公开使教师评价全面科学有依据

绩效工资方案不断完善,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人事安排、工作量调整、课程改革项目管理等渠道,全面实现人尽其事、各得其所。通过“教代会”,落实好绩效工资方案的调整,使其适应和促进学校发展,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三、课程介入,提升素养,为心理教育搭建大舞台

课程是落实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是做好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深谙此理,多年来坚持全面启动心理课程研究,援引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驻校办公,探讨普适性的心理游戏开发及实践,心理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结对服务,整体搭建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康复的同时提升教师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个人成长。

四、全员参与,专业引领,构建心理教育培训模式

目前,学校拥有2名硕士学历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级心理辅导员。也有不少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系统的心理教育技能培训。教师的心理教育综合素养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为教师搭建培训学习的平台,定期心理疏导,聆听专家讲座,教师自由组合,学校有心搭桥。学校还请专业咨询师每周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感受团体支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开展系统技术培训,增强专业技能。我校与专业心理咨询研究所合作,常年坚持系统专业的对全体教师开展绘画疗愈、游戏疗愈等心理学专业培训。还包括学校心理学骨干教师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和个案的会诊以及教师的减压讲座,达到了促进教师个人心灵成长的目的。

援引高校专业支持,对学校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与提炼,结合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教育理念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理论规范要求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模式。

五、师德工会活动使校园变乐园,工作成乐趣

活动是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学校利用师德教育活动、工会活动,增强凝聚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队伍活力,倾力打造“乐业善思、充满活力、身心双修、德能双馨”的智慧型阳光教师团队。

例如,“我的特教日记”记载着特教真善美的师爱故事;每年的仁爱阳光教师评选,弘扬崇德向善的师德风尚;特教最美瞬间,抓取师生交流的温暖画面;“仁爱如歌”画册,记载着爱的箴言,吟唱着教育的智慧。

篇(3)

总体说来,我国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关于教师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师德失范等负面报道频见媒体报端。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在现代各类不同的职业中,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职业。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及其家庭幸福,更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以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培养和成就一批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育使命直接承载者的教师,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势必对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展开,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就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现实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状况依然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人本属性的相对忽略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意义的认识相对不足

一方面,“春蚕”“蜡烛”等关于教师的各种隐喻及角色暗示,在颂扬教师崇高职业角色的同时,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属性”,而弱化了其作为自然人的“人本属性”,强调“超我”而忽略“本我”和“自我”。大众对教师的关注更多体现于对教师的社会需求而非教师的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师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下,社会各界将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关注则主要体现于师德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在整个社会大背景意识状态的影响及学校精力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限制下,学校往往也忽略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2.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组织力量的显著缺乏和相应体制机制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各种呼声,最终主要落脚到倡导教师自我维护,没有明确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组织力量,也未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实际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个体内外诸方面因素综合长期作用的结果,其维护也应是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自我维护和系统、深入、持久的外在力量维护共同结合,才能更具实效。单纯强调教师的自我维护和缺乏实施组织载体的呼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3.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不够充分和维护方法策略流于表面形式

部分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认识,开展心理健康维护系列讲座,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组织教师开展心理拓展、读书、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在学校内营造关爱教师心理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有三:一是有限的活动仅是停留于表面,难以触及教师心灵深处,未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未从本质上满足教师的深层心理需要;二是教师是对个人尊严和形象相当看重的职业群体,并不乐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或有意识的心理辅导;三是在教育教学压力和身心疲劳度已经较强的情况下,教师反而会把这些活动看作新的压力来源和额外负担。

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学校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结合学校作为正式组织所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优势,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肩负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

1.学校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学校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群体氛围、环境设施、工作的稳定性等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源于工作事件,如与学生沟通不畅、教育教学成效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评优晋升未果等,这些心理困扰的产生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情境性,事情本身没有解决,心理困扰就难以消除。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认为学校的组织因素如工作要求过高、教室氛围、角色冲突、自主与做决策、孤立、公平、冲突的价值观、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差距,学校领导与管理因素,如校长的支持不够、学校管理混乱、压抑的学校等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还有的研究认为角色冲突、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教学自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降低或消除学校本身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减少校源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

2.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最有效的组织力量

虽然教师身处各种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但相比较而言,学校更具有系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优势。首先,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组织优势。学校是一个正式组织,能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能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诸如理念引领、整体规划、文化熏陶及各种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其次,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时空优势。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不少教师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只有学校才能真正有时间和空间借助组织优势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空头关注。

3.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就“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讨论是基于其职业基础的,也即我们撇开纯粹个体心理健康的讨论而提出教师心理健康,这在很大意义上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即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不仅于其个人,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育使命承担者的学校,自然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首先,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班级的心理环境和社会氛围,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和成绩结果;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还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能够优化学校组织承诺,增强教师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能够提高教师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改善学校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士气;能够降低各项关联管理成本,如离职率、缺勤率所导致的损失等;能够通过对心理变量的干预改善学校组织绩效;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心理资本。

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学校需要积极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升学校管理效益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三、管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主要路径

在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有的学校也重视开展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如:有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针对教师开设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对此教师往往是“有感动而无行动”,即感激学校有心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但或因戒于同事关系不敢敞开心扉诉说衷肠,或因心理咨询师年轻而难以信任,或因怕人猜忌有“心理问题”而充满顾虑,最终导致教师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有的学校对教师开展一些专门减压调适讲座、心理拓展训练,这虽然教给了教师一些心理调适的普遍原理,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概念,很多教师出现“懂道理而不懂处理”的现象。虽然教师在现场的调适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当回到工作情境的时候,原来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惯有的解决方式依旧冒出来,个人状态也自然恢复原状,对种种心理困扰并不能真正有效调适和解决。有的学校与校外心理辅导机构联系,由校外专业人员为教师提供咨询辅导,但很多教师又感叹无时间去消化吸收。

篇(4)

    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1、历史的责任要求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存在着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的冲

    突,责任感与工作感及自尊心的冲突。特别是目前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教育界也受一定影响,很容易使教师内心发生波动或倾斜,加剧了内心冲突。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势必影响百年大计!我听过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位教师,说他是教师,莫不如说他是商人更恰当,因为在他周围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一个人没钱是不可以的,所以你要想方设法的弄到钱。”在他的鼓励下,他的一个得意门生以代别人写作业为由挣下一份不小的收入。你说教师的心理健康重不重要?在这里我不想议论谁心理不健康,我只想大声呼吁——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育人质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啊!

    2、 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心理健康

    教师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有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好就会形成心理疾病,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可能对家庭、社会、学校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二、当代教师需合理进行自我心理保健

    1、 保持心理平衡

    作为教师要在思想上保持心理健康,以奉献为人生乐趣,不患得患失;正视现实,对生活充满希望;与人为善,不妒忌别人,经常与同行交谈;在人生目标确定后,使心理趋向平衡。对自己事业的期望值要高些,使自己有足够的工作压力,同时对生活的期望值要低些,使之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有利于心理平衡。

篇(5)

尽管我们在不断地进行师德学习,很抓师德师风,但体罚和变相体罚还是这样在校园时不时地演绎着,教师的这些不良情绪、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锻炼,进而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究其原因,除了某些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之外,教师的心理病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笔者问一教师,他们做错了一道题,你罚他十遍,有效果吗?教师说我讲了不知多少遍了,他们还不会,六十几个学生,有一个不会都会影响我的成绩,我心里烦、着急啊……在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人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电话、“知心姐姐”也应运而生,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

国内外的许多统计数据表明,当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压力大是病根,据分析,教师群体的心理压力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1.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地引进竞争机制,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竞争上岗、绩效工资的实行,还有一些学校每月的班主任量化评比公布名次、班级卫生情况张榜、暴光台等对我们的教师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学校必须围绕升学的指挥棒转——强调升学率、合格率、平均分,期末变相的排名次等。“我该怎么办,我什么方法都用尽了,可一个单元考下来还是有二十几个学生不及格,95%合格率怎么能达到?我晚上睡不着觉啊,求求学校领导下学期不要再让我上毕业班了……”这是一位任教十几年的老教师说的话。是啊,虽然大家承认实施素质教育好,应试教育它违背了教育方针,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结果呢?还得追求升学率,这是不争的事实。

2.现代社会教师不能再像旧时那样师道尊严了,也不能再捧出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了,他们必须是愉快性教学,鼓励性、合作性教学,“蹲下来”和学生对话,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多种原因不好教,加之有的家长不配合,只看分数、不问其他,造成有的特殊学生教师甚至是哄着学,否则,祖国的花朵成绩不好,又是园丁的责任,教师心理怎么会没有压力呢?我校一教师义务辅导一成绩很差的学生,每天放学后都留下来辅导,但结果是该生成绩还是上不去,家长不理解、不领情,居然向学校领导反映,老师每天留学生、作业太多,要求换老师……

篇(6)

1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及时摆脱成长中的烦恼和困惑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担,要想实现这个任务,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各个年级的共性问题和各个年级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设计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通过对学生进行测验,发现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法,通过谈话、心理咨询等方法来解除各种心理障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及时为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 能力增强,学生之间互爱互助,关系融洽,师生关系也进一步改善,相互能够信任与理解,班级气氛和谐。学生对学习较过去感兴趣,较认真,自觉,不懂的问题也敢于向老师求教,敢于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学生能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承受能力增强。

2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共同协作构筑学生心理健康的防护墙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通过班主任创造性的劳动,建立起一个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和道德规范,而且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生面临应激源增多,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他们解开心中的郁结,抚平心理创伤,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潜能的发展与自我提高,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新时期的班主任不仅要当好班主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还要当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班级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心理的巨大变化,学生的优劣变化使他们对外界对自己都有探索的愿望,所以,班主任应充分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及时进行心理医疗。特别应注意的是要因材施教,对差生投资感情,创设团结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班主任可通过班级活动为载体,举办各种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除此之外,科任教师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缺少科任教师的配合,班主任的教育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只有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联手,才能为学生筑起一道心理健康的防护墙。

3创设学生主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性心理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各个地方和学校都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各年龄段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低年龄段较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焦虑、自我中心等;而高年级的同学出现人格问题居多,如胆怯,敏感,交往障碍等。我们平时对外显的行为问题关注较多,而人格问题由于相对内隐,常常不为人注意,但人格问题往往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更大,行为问题则通常较易矫治,如多动症等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症状得以减轻,甚至消失。

过去,我们往往把心理问题归因为学生主体的内心问题,现在,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心理发展上的“生态”问题。他们认为,要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不能只着眼于个人,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不可能仅来自于主体内心,事实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心理生态系统失衡的反映。目前,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但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心理问题与不良心理生态环境有关,据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心理问题与家长有关,可以说是家长的心理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折射。如家长自己生活没有规律,孩子也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的焦虑,家长对别人缺乏宽容,孩子也变得心胸狭窄,家长动不动打骂孩子,孩子也经常对别人挥舞拳头,脾气暴躁,甚至,有些教师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所以教师也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心理环境,从优化学生心理生态环境出发,我们强调主体应与环境和谐发展。

4面向全体,以预防为主,着力于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正常人研究对象,研究真正属于人格各种层面的问题,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且本性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不只是为了了解人性,而是更进一步的通过改善环境,促进人性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在这一理论影响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不只是局限于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治疗矫正,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已逐步认识到心理咨询要以预防问题的发生作为目的,而不等到产生心理问题再去进行矫正,基于“预防甚于治疗”的理念,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把发展性放在首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面向全体学生,着力于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了解的方式有个别谈话,家访等,并据其特点帮助他们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实现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加大心理健康普及力度,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达到学生心理疾患的目的。

篇(7)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篇(8)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篇(9)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篇(10)

理解。

1.工作琐碎繁重,压力过大

作为一名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量是不能用简单叠加的方式来计算的,除了必须的教学工作任务,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德育工作、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相当于给几十个孩子当家长,其压力可想而知。此外,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多样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多维度的心理取向。现在的孩子中独生子女较多,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造成了孩子自私心理以及厌学情绪严重,难于管理,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平衡和管理。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心理负重与压力,导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严重。

2.心理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

据调查,教师抗焦虑的能力普遍较差,遇事容易紧张、激动、神经过敏,不少教师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表现出许多躯体症状,如:相当数量教师强迫症状明显,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正常需要,没有看到教师自身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存在,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需要不断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长时间压制自身的内在感受,损害了自身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与其他职业相比,校园内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部分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关系紧张也是存在的,存在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积极配合,不能正确面对同事间的竞争,不能正确对待领导的期望等现象。误会产生隔阂,再加上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造成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压力增大。

二、改善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乐观地生活,以良好的心态,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教育规律、教育教学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的师德是滋养教师心理的一股甘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使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减少和学生之间的摩擦,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实际上,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应该培养正确面对压力的能力,只要能从多角度看待困难和压力,自然会拥有好的心态。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教会学生学习之外,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等,其实,我们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应该兼顾为自己做一次心理按摩。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价值观,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逐渐地摆脱焦虑与烦恼,摆脱失衡的心理,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3.改善自身心理环境,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

教师如果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学生怀有耐心,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当一个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不良,有教育偏见,那么他(她)的教学工作就是低效率的。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天说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可是她渐渐地发现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她的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学习不好,平时也很邋遢,她真的很难做到平等地对待这个男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这个男孩背后的故事,原来这个男孩从前非常优秀,他的变化是从他母亲去世后才开始的。这个老师心中的震撼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恰逢教师节,班上的好多学生都为她送来了精美的小礼物,这个“特殊的”男孩送给她的礼物是那么的独特――打开包裹礼物的牛皮纸,里面是一串缺了一颗水晶的手链和半瓶香水。所有的学生都大笑起来,她当着学生的面把那串手链戴在手上,又在手腕处涂了一点香水,她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礼物。放学后,那个小男孩偷偷跟她说:“老师,今天你的身上有一股妈妈的味道……”这名教育者在了解学生的故事后,摆正了自己的教育心态,获得了学生的肯定。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只有做学生心灵的引导者,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应引起教育行政部T、学校管理者、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教师自身的广泛关注。当然,除了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外部环境外,教师更应该营建自身良好的心理环境,正视困难和压力,为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1)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in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Subjective Theory

――Survey and Analysis Which Takes B Middle School as the Case

AN Fangq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Education Management subjective theory is the science of criticism to education management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people's ideas, values, habits and beliefs in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m, to explore one's inner morality. On the analysis of subjec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B viewpoint, both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subjective factor, the advantage of people's moral and ethical concerns, and have to rely on subjective preferences to make decisions drawbacks. Therefore, it should absorb and integrate theory of value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 directo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grasp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trend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ment subjective theo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se study

1 教育管理主观论及其主要观点

1.1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晚于教育管理科学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并在随后的20多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由“教育管理理论运动”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管理理论观遭遇到了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学者和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的严厉批评。

1.2 教育管理主观论对科学论的批判

教育管理科学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批判对象。首先,教育管理科学论依靠假设―演绎机制来说明教育管理科学论的客观性的依据不足,并且认为其是最好的理论范式与其科学至上的倾向相悖。其次,教育管理科学论断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本质上是相同的,自然科学为社会科学提供榜样的观点也是没有可靠的根据的。

1.3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观点

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认为,与其把教育管理理论看成是由管理科学家们建立起来的用来解释管理行为和探寻管理规律的理性大厦,倒不如将它看成是一套用来理解人们的现实管理世界及其自身行为的意义。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最重要的理论家是格林菲德(Greenfield,T. B.),他认为教育管理理论“就是用来洞察、理解人们行为的一套套意义”,这种理论既不是单一的、统一的,也不是神圣和高不可攀的,而是五花八门和紧贴学校日常管理生活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导引人们如此思、如此言、如此行的内在力量和信念。①

2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观论分析

2.1 重视主观因素作用的发挥

在调查的B中学我们了解到,自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B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以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B中学就已经提出要“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②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提到重要的工作内容中。在之后的探索中,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关注逐渐融入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生成中。由于B中学的管理者意识到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他们不是把学校的管理作为简单的自然客体,独立于自身的行为、情感和目的的真实存在。③B中学的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学校是被人所创造的和发明的社会现实的观点。

2.2 关注人的道德伦理

B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出发点一直都是学生,重视学生心灵的健康与成长。首先,B中学的生源素质相对其他中学而言比较低,有的学生是因为考试失利而进到该中学的,而有的学生则是学业成绩一向不好,因而,大多学生的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其次,根据学校老师反映B中学的学生还面临同伴交往、早恋等问题,尤其是女生,容易掉入青春期早恋的矛盾漩涡里,对自身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再次,学校专业心理老师调查发现学生有着开放的性态度和错误的性认知,比如学校中初中低年级学生在课间班级中的公开场合有“性话题”甚至是“性”行为,或者是某些语言往往都和“性”或“青春期敏感问题”沾边,因而需要开展有关性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健康的青春期性观念。由此可以看出,B中学管理者是以一种文学艺术的方式把握着教育管理世界,关注的是美丑、善恶、与人的道德伦理关系,通过形象的形式表达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④

2.3 以主观偏好做出决策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B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心理健康教师身份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实践工作中微妙情形。作为B中学心理活动组织的主要执行者,心理咨询室H老师有着双重的身份――科研主任和心理课任课教师,这样的混合角色让H老师感到很多无奈。从学校中行政级别的角度来讲,心理教师是比教研组组长低一级的,没有权力要求教研组组长做事情。由于这种情况并没有或者说还没有对实际工作产生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校领导对这种情况只是表示无奈,但没有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一件组织管理上的问题,也没有要改变这种情况的强烈意图。正如教育管理主观论的观点,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没有客观的理论选择,⑤管理者自身的趣味、价值、主观偏爱等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者的选择。

3 教育管理主观论在应用中的借鉴与完善

3.1 科学地把握道德价值

与教育管理价值论相比,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在主观论思想的影响下,有认为价值完全异于事实且价值只适宜理解的倾向。在B中学心理活动组织的开展中,单一的组织关系使得活动的开展缺乏监督和反馈,H老师的工作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于各项心理活动的落实情况缺乏客观有力的评价机制,组织成员都以专业来判断人的能力,其他教师认为只有H老师是心理学专业,因此不会轻易对他产生质疑,而H老师在落实类似征文这样的活动时,也会因为是语文老师的专业,从而找到语文教研组组长开展征文活动。在此,可以借鉴与教育管理主观论之后产生的教育管理价值论的观点,知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育管理价值论认为价值正如事实一样,同样可以科学地把握和研究。⑥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工作,制定相应的科学评价模式与方法。

3.2 整体审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解释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通过特定的理论透镜查看现象的行为,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的理论选择。从B中学心理活动组织发展的历程中,心理活动组织人员结构基本成直线型上传下达,特别是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几乎没有联系。B中学心理活动虽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提升,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效果不甚明显,心理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组织关系单一。教育管理整合论倡导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强调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做简单的二元区分,呼吁从一元的、整体的观点审视他们的关系。⑦

3.3 注重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趋势

21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五个基本趋势,即教育管理学理论将从单一简化体系走向多元综合模式,将从以“管”为中心的研究走向以“理”为中心的阐释,将从物化、被动、惟利是图的人的假设走向现实的互主体的人的假设,将从描述解释取向走向批判反思,将从效率理性追求走向价值伦理表达。B中学的管理者如果能够深刻把握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拘泥于某种教育管理理论,采用多元综合的模式,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灵活性和温和性的理论,来解决日趋复杂的管理实践问题。与此同时,那种以对话文化行动理论为原则根据的,以“理”为中心的管理学理论,⑧应该受到越来越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的重视。

注释

① 张新平.格林菲德教育组织管理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9).

② 罗立新.建设学生组织,实现比优乐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新平.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5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④ 张新平.关于组织管理的理论与范式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

⑤ 张新平.关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五个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