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化教育与教育数字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它的出现为大学教育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现代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这种有效的整合,以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它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可以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数字化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更有效地利用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笔者就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影响的一个侧面――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带来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变革之前,首先要探讨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
1.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论中最早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三个阶段①。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模式;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中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是由校园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催生的相关研究。
2.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
(1)教学模式的概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的定义是由乔伊斯和威尔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教材、指导课堂或改进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②
目前,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③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教学式样。即: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④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范畴,它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是建设教学环境和运用教学软件的重要依据。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2)教学模式的结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要素组成。教学模式的各要素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依据和基础,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制约着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师生组合是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排方式;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评价是人们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评价如果没有达成,则促使调整操作程序、师生组合等,以便使教学模式进一步得以改造和完善。⑥
教学模式大致就是由这几个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数字化的加速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受到质疑,大学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成为人们再度思考的话题。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数字化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带来影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发生变革,大学的理念在更新,这使大学必须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加速了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导致大学教学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2.数字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带来的便捷,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再是仅限于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对于独立思维意识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它的利用和推广,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职能。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转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网络的便捷性为每个人都带来新的知识,知识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有时候,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甚至比课堂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更多。纯粹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大学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知识的数字化,不断通过数字空间扩展自身的知识层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网络课堂,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
4.数字化优化了师生组合,有利于教学评价。
数字化网络时代构建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角色,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实现师生的最佳组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师生更多体现为互相沟通交流,在对话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在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下,更容易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利于实现教学评价。
5.数字化给大学的教与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大学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再是过去的“教室、教材、黑板、粉笔”时代,而是向“教室、教材、黑板、粉笔”与“网络信息、数字屏幕、敲击键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教学的最有效功能,教师与学生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教与学相对变得更加轻松,更有可选择性。
6.数字化使大学教学效果的发挥达到了极致。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传授内容声、图、文并茂。一些复杂的图形、实际发生微观变化的过程、高度精密的计算过程等通过数字化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使得一些认知过程简单化、简约化,给教学过程带来一系列便利,使得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熟练掌握数字化的各类软硬件设备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有效的知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繁荣了数字化产业本身,而且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大学作为数字化的发源地更应该率先从高等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使得社会分工和人员角色都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乘着数字化的东风大规模进行改革,使现代的大学教学更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教育带来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对大学教师和学生是严峻的考验。正如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化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发展契机。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顺利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大学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2.
②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1.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1-55.
[2]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
一、教育信息传播的现状中分析数字化发展的必要
根据《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我国信息资源增长迅猛,全国域名数约为259.2万个,比上年增长40.0%,以下统计数字是截止于2008年1月,可以部分的反映其发展的规模:
上网计算机数: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超过7000万台,接近8000万台,比起2005年7月增长了快一倍,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9.9万台的270多倍。上网用户人数: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超出20000万人,同2005年7月调查结果的上网用户人数相比多了一倍半。WWW站点数:我国WWW站点数为150多万个,是2005年7月2倍多。CN注册域名:我国CN注册域名900万个,是2005年7月的50万左右的18倍。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我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370000多M。是2005年7月的80000多M的4、6倍多一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资源在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同时,需要注重少数民族人员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与信息化人才培养发展的速度。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应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更应该重视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二、目前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权问题
一般来说,获取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来源于:一是接收少数民族语言书写的应归类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文本:二是对馆藏传统介质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压缩技术、数字摄像技术等手段,将纸质、声像等传统介质的作品和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化馆藏文件。根据2001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22条第8款规定:“少数民族教育资源在陈列或保存中以传统载体形式存在的作品数字化则无需取得授权,亦无需支付报酬”在对这些受著作权保护的少数民族作品进行数字化时,都要事先取得权利人的授权,经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后方可数字化,否则就构成侵权。
2、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
传统介质的少数民族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数字化文本信息的和传递,也会受到权利人专有权的控制。但是目前受传统文化熏陶较深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员,都是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领域和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岗位,对于利用著作权法去保护已存和现著的教育资源有很大的不足。而图书馆等将受著作权保护的少数民族教育资源数字化信息放在网络中传播时,会涉及到权利许可问题,其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网络公开展览权和传统的展览权有很大区别。我国新著作权法第10条第8项将展览权规定为:“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这表明,数字化作品无论何种方式传播,教育资源管理者必须经过著作权人的授权,否则就构成侵权。
3、著作权的合理使用问题。
著作权能够实现鼓励创作、促进传播、繁荣文化、推进人类文明的利益平衡的根源在于其的合理使用这一限制著作权人专有权的制度。然而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中,其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处于一种很不协调的状态,以及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界限不明。
三、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从传统语言和文本载体到数字化载体的转变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即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机构要想建构数字资料馆,必须着眼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特殊性,将其教育资源数字化。目前有的学者从逻辑结构上对数字化校园进行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理念层、应用层、物理层。首先做好:采集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并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管理:开展流通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开发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交流工作并开展学术研究:参加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其次将馆藏数字教育资源加工与:把传统形式的信息通过国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多国语言文字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运用电子技术储存和管理已经生成的数字化信息,在传播和利用中注意涉及到版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问题:还要提供数字化藏书馆的访问查询技术,做好少数民族文字查询端口,例如藏族有班智达、喜马拉雅、同元、桑布扎等输入法。
2、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传播权保护
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案件的赔偿问题有其特殊性,表现在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权利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导致的其复制品市场销售量减少的数量难以计算。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规定:“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其未规定法定赔偿额度,应尽快规定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定赔偿额度。
参考文献:
[1]2005年互联网信息资源数据与2008年清华大学版计算机网络教材配套ppt的统计图,以此与作比较得出,
[2]刘艳玲,《解决我国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权问题的策略》[J],《兰台世界》理论版,2006
[3]谢宇红,《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26-04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其中,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是指按照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通过数字化媒体制作和使用的教学素材构成的可扩充再造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2〕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实现新课程理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技术层面逐渐打破了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成为可能。〔3〕
目前,幼儿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设也受到广泛重视,它与学科教学整合和应用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本文从儿童艺术教育的角度,重点探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基本方式以及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将网络资源服务于具体的艺术教育活动,它既兼顾了教师“教”的便利性,也兼顾了儿童“学”的需求性,同时还能更好地展现艺术教学内容,丰富艺术教学手段。
1.更好地展现艺术教学内容,丰富艺术教学手段
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教学除了大量的“可以言传”的教学内容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只可感受和意会”的教学内容。例如,如果仅仅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舞蹈家的美妙舞姿,难免会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可是在传统教学中,大量需要感受和意会的教学内容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来表达,依靠幼儿出类拔萃的悟性来体会。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很难的。如今,当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时,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展现和表达。就以视觉艺术教学为例,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素材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如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展示动态的视觉艺术内容,进一步缩小时间和空间的差距,这时即使幼儿身处幼儿园的课堂之内,仍然可以望见遥远的埃及金字塔。
2.帮助教师顺利获取艺术教学资源
网络的出现,使广大教师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学习、交流、探讨的空间。然而,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教师如何选择、收集、处理、存储、使用和改进教学资源,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在使用网络搜索艺术教学资源时,教师往往会碰到以下问题:(1)网络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资料专业性和正确性不强,时有错误发生。(2)网络资源形式多样,难以直接满足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的具体需要。教师在搜索网站与网页资源之后,还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筛选和修改才能真正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这会大大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备课质量。(3)部分网络资源只能在线观看,不能下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在线链接观看,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网络资源更新快,有时会出现“死链接”现象。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有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后,教师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丰富艺术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灵活转换角色。例如,当教学内容有了更好的传播者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数字技术邀请更好的“虚拟老师”来为幼儿上课,教师则可以作为教学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更好地与幼儿互动。借助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
3.转变幼儿传统的艺术学习方式
传统的幼儿园艺术教学通常是让全班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统一欣赏、统一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幼儿个体对艺术学习的需求。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具备了交互功能的艺术实践创作软件不断出现。与其他学习媒介相比,这种具备交互功能的艺术实践创作软件具有独特的优势。鲜艳的色彩、连续的动画能逼真地再现某些艺术创作的过程,为幼儿提供另一种艺术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此外,一些艺术实践创作软件能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自动调整所提供的操作内容的难度,便于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十分有利于幼儿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基本方式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幼儿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4〕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进行艺术教学和艺术学习的具体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教学工具,与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整合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教学工具,与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整合,是指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学习,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完全为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服务。〔5〕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如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幼儿接受了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艺术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教学评价、反馈。
例如,某幼儿园大班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欣赏德沃夏克创作的《幽默曲》。如何引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以及诸要素的对比,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音乐表现的情感内涵呢?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相关素材进行辅助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MP3音频软件让幼儿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在优质的音响效果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整体美。接着,在幼儿初步熟悉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故事化的想象,对音乐的各种要素作出积极反应。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动画视频资料,让幼儿在《幽默曲》的音乐背景中观看《三只小蝴蝶》的动画故事。《幽默曲》全曲采用复三曲式,第一段旋律流畅优美,俏皮幽默,好像是一只毛毛虫一点一点地爬动,锻炼身体,准备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稍后,乐曲旋律转为连贯、抒情的音乐风格,就像一只蝴蝶破茧而出,在天空中自由飞舞。乐曲第二段开头重复第一段的开始部分,暗示着第二只毛毛虫变成了蝴蝶,但第二段的中间部分音乐情绪稍有变化,力度加强,旋律纯朴动人,似乎在讲述第二只蝴蝶碰到了一场暴风雨,它顽强地飞舞着。乐曲的第三段再现第一段,轻盈美妙,似乎意味着故事的结尾,第三只毛毛虫破茧而出。音乐听起来干脆却又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对三只小蝴蝶的故事回味无穷……在聆听音乐、观看动画故事的过程中,幼儿逐步感受到《幽默曲》中跳跃和抒情等音乐要素的对比以及全曲ABA式的音乐结构。最后,全班幼儿和教师一起结合身体律动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借助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的音频和视频素材,感受了音乐,加深了对音乐要素和音乐结构的体验和理解,推动了艺术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2.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
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是指幼儿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帮助下,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这里的艺术探究活动不是指幼儿园中的集体艺术教学,更多的是指课后的延伸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学习工具,与幼儿的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整合,它是按照幼儿实际的艺术能力、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的不同,将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艺术活动以主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展开。〔6〕幼儿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最终促进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自主艺术探究活动更加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各种任务主要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和家长仅仅对幼儿的选择和操作等进行一般性指导。这种整合方式是把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作为幼儿自主艺术探究活动的学习工具,幼儿可以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艺术学习内容,获取艺术学习资源,寻求艺术学习帮助。
例如,在5~6岁幼儿“猜猜我是谁”的自主艺术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幼儿喜欢小动物、爱看小动物的憨态、愿意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的特点,将艺术学习活动和幼儿的兴趣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开展“猜猜我是谁”主题活动。如在模仿动物叫声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通过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幼儿的肢体动作进一步协调;在对动物生活的体验与动作模仿中,幼儿开始思考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感悟到要爱护动物,珍惜生命。具体探究活动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1)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各种动物叫声的音频资料,闭上眼睛听听动物的叫声,感受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音色等,猜出动物的名称,并试着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2)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各种动物外形及身体动作的视频资料,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动作、皮毛颜色、外形、五官、神情等有什么区别,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动物的不同之处,并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动物的特征,如快、慢、笨重、灵巧等。(3)幼儿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中寻找与动物相关的音乐或美术作品,如《动物狂欢节》《鸭子拌嘴》《赛马》《小狗圆舞曲》等,欣赏艺术作品,想象艺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动物以及这些动物在干什么。(4)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物题材的艺术作品,和同伴或家人尝试根据作品创编童话剧并进行表演,最后拍摄成录像上传到资源库中,与其他人交流分享。当然,以上环节的设计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和更改。在“猜猜我是谁”自主艺术探究活动中,幼儿是艺术学习的主人,各种任务主要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或家长可以提供协作和帮助。
三、数字化课程资源库与儿童艺术教育整合的注意事项
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促使整个教育环境快速变化。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当然,尽管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始终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学者在研究网络教学技术的应用时,将它定位为辅助传统教学的网络学习系统,认为它具有一些传统教学无法具备的优点,但是相对地也有缺点和限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7〕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在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作用,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正确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发挥教师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在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效果而非盲目追赶潮流。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善于利用各种数字化课程资源,根据需要灵活转换媒体展示方法,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功能。
第三,要不断更新和充实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确保资源最优化,以便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为教师和幼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教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程莉君,高学林.中学生物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学生物学,2008,(4):40.
〔3〕余立.以终身教育理念迎接21世纪〔J〕.开放教育研究,2001,(1):34.
〔4〕何峰涛.基于教学资源库的网络多媒体教学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16.
〔5〕章伟民.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2,(4):7.
〔6〕肖平,章伟民.对当前教育主题资源库建设的几点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6,(5):39.
〔7〕冯凤.数字资源与课程的优化整合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92.
On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Curriculum Resource Database and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Xu Yun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 需要,以教育技术为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其具体表现为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2 中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美国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日本政府为了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以培养更多的信息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借鉴。新加坡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来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由于新加坡高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做保障,各高校都在教学中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从而使学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从1989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算起,已经20年有余了。期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2.1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目前,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硬件设备的投入、轻应用平台与软件的建设。因为硬件建设成效快,相对软件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较低。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网络的利用率低,教学、科研和管理很多领域的相关功能都未能实现。这种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既制约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如图所示)。
2.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
目前,各高校均设有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园网硬件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均能发挥自己工作的优势,保证建设过程的顺利推进。但有时会出现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规模和难度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 办公自动化、教学和科研管理自动化没有很成熟的考虑。导致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作停滞不前、无从下手。
2.3 缺少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随着校园网硬件铺设完成,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为代表的各应用系统陆续建立并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率。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各自为 战的局面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矛盾。由于各系统的开发商不同、所用的开发软件不同,因此数据标准也各异,这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分别访问,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使简单的应用变得异常的繁琐,系统的人性化大大降低。
2.4 缺少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我们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人才、 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应用人才。而目前的现实是各种人才都很紧 缺,尤其是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3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 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4 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学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现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等加以论述。
4.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网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可以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教学、科研和管理所 需的软、硬件环境,为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如图所示)。
4.2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4.2.1 数字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数字化原则。在数字化校园的各个层次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学校数字化的程度,因此,在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分步骤的将原有的非数字化资源不断的做数字化处理,不断提升校园的数字化水平。
4.2.2 标准化原则
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各应用系统要遵循相同的数据标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
4.2.3 统一化原则
为了便于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在各应用系统建设时要遵循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统一由网络信息中心或数字化校园管理办公室协调管理。
4.2.4 集成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庞大的数据应该是可以实现集成的。诸如教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等各应用系统实现一定的服务,其数据资源通过数据仓库存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4.4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达到数字化目的。
4.5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学校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问题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为了提高校内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利用率,实现分散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方便教师和学生免费使用教育资源,促进自身特色资源的积累,需要构建基于校园网的网络教育资源中心和管理机制。学校内部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基础。另一个是行业、地区或国家范围的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通过建立行业、地区或国家级资源网,推行统一的教育资源标准,引领资源建设的方向,规范、整合和共享分散在各地教育机构和个人中间的教育资源,鼓励多个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效益的提升可通过以下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搭建办公平台,实现学校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管理任务比以前更重,更加纷繁复杂。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无纸化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我校在认真分析和研究联体办学特点、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等的基础上,自主开发了学校办公管理平台,以适应学校运作的新形势,实现学校公文网上流转、各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自动化以及无纸化,从而拓展与完善了教育教学服务,提高了办学效益。
二、拓展资源利用,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如果说开发学校办公平台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显性特点的话,那么建立学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则更具有其隐性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我们发动学校教师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依托资源平台的上传、下载的功能,构建起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努力,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机械性重复动动,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为新课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信息资源保障。学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使用的同时,还着重完善资源库建设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提供及使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三、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教师发展的持续性、自主性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教师培训上进行创新。联体办学后,学校教师规模较大,教师之间专业水平的发展更加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分析学校教师的特点及课堂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对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与组织,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主。 转贴于
按培训内容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成基本素养及专业素养培训。其中基本素质培训可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浏览与电子邮件、电教平台的使用。专业素养培训可包括:语文教师脚本编写能力、数学教师使用《几何画板》能力、美术教师使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能力等。另外,专业素养培训还包括骨干教师的FLASH动画制作、课题实验主持人和骨干教师的网页设计等。
按培训方式进行分类,教师培训可分为面授培训与网上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两种方式互相结合。同时,也可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紧扣活动主题的实践性培训,如在我们以学校网站为平台,开展了组建专题学科网站、班级网页网站等专业化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加强课题研究,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联体办学给学校课题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强课题研究是整合三个校区人力资源、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题研究方法是联体办学给课题研究带来的全新问题。联体办学、辐射管理的指导思想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联体办学模式下,我们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五、数字化校园与家庭、社区互联互动的思考与实践
实行联体办学后,学生规模迅速增加,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业务量也大幅上升。为了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快速联系与信息沟通,通过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社区座谈会和学校开放日等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快速互联互动,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因此,在充分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以学校网站、家校互动平台为基础的大教育模式。
以上是我们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我们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充分发挥联体办学的规模及资源优势。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55-05
一、前言
“数字化校园”从最早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历经几次大跨度的建设之后,也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了。就国内高校来看,大部分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高校基本实现了全面的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对于“数字化校园”后续的建设大概有两个走向,一个是更深入的“数字化”研究或者说是“智能化”的研究,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围绕高校内外的大范围的数据采集处理,以及立体化的分析,以提供基于信息技术控制的“智慧化”管理和长远的决策参考;另一个走向是从单纯校园的信息化管理走向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回归高校的本职。信息化建设是全球大趋势,就高校来看,“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便了校园的日常管理,提高了教师职工的办公效率,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提升了大家关注网络、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个体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个体所具有良好的网络知识技能是高校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今天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基本上是一个很完整的大平台,综合了用户的单点登录、按角色分配权限、数据的双向多系统流动等功能。在其整合的业务系统中包括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党务管理等。部分高校还增加了网络教学系统,它是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平台,也算是基于数字化校园项目的简单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尝试。然而,网络教学系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始终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不外有三条:第一应用单一,使用也比较繁琐,不够简单和人性;第二空间不够开放,资源不够丰富;第三系统的建设缺乏持续性和长远性。基于此,本文考虑引入前沿的云概念和云技术,尝试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基础上的,以服务教学科研、服务教师学生为主的高校教育云。
二、云概念和云技术
1.定义
就信息化建设层面而言,所谓云概念,是将用户体验与信息资源、系统应用的分离,所有的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都以一体的云的形式呈现,对用户透明,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从云中以定制形式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应用。当前的云概念,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在云概念中,能够实现将所有信息资源和系统应用以一体云的形式呈现的技术就是云技术。云技术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技术按照服务的形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这里所谓的层次,是分层体系架构意义上的“层次”。IaaS、PaaS和SaaS分别在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和应用软件层实现。
2.优势分析
采用云概念,使得系统资源的“建”和客户的“用”进行适当的分离,相互之间保留一定的透明度,将用者和建者的关注点进行区分,从而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更深度的建设和挖掘。而云技术则将云概念具体化,将云分为硬环境资源、软环境资源以及系统应用资源三个实体层面,每个层面都能单独为客户提供所需服务。同时,在云内同一层面的资源相互之间都能实现共享共用,将本层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三个层面各自功能区分如表所示。
如此,理论上,采用云概念和云技术,我们能够构建出一个足够持久和庞大的软、硬件环境的资源空间,而所有的应用都将部署其上,这些应用再通过互联的端口共享全部的数据,所有的用户按照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从部署的云空间中获取各自所需的资源、环境或信息。
3.技术实现
当前云技术比较典型和成功的一例实现就是虚拟化系列产品如Citrix XenServer 、微软 Windows Server 2008 Hyper-V 、VMware ESX Server等。其中,XenServer是市场上唯一一款免费的、经云验证的企业级虚拟化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可实现实时迁移和集中管理多节点等重要功能。Hyper-V则是微软的一款虚拟化产品,是微软第一个采用类似Vmware和Citrix开源Xen一样的基于hypervisor的技术。VMware ESX Server则是Vmware公司的主力产品,它是具有高级资源管理功能高效,灵活的虚拟主机平台。目前主流的虚拟化系列产品及其衍生的软件已经全部实现了服务器、交换网络甚至是防火墙的虚拟化。这些技术实现为基于其上的大规模云部署和云应用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教育云构建研究
1.教育云概念和定义
对于教育云,就像当年的数字化校园一样,从来就不曾有过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专家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一些相对模糊的概念。其中较为典型的如2012年祝智庭教授对教育云的描述:“教育云是一个面向教育的行业云,它是教育技术系统的一个子类,也是云计算应用系统的一个子类。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云通常包括面向服务的学科教研网、教学博客、教育即时通讯、教育共享资源库、教研培训服务平台、学生学习服务平台、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社区教育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应用。”2014年兰孝臣等人在祝智庭教授对教育云概念描述的基础上分别从教育应用和教育理论两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教育云是在对云计算技术继承的基础上能够为各类教育人员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且对教育基本理论具有变革性促进作用的理论和实践。”2015年吴砥等人对教育云做了如下的定义:“教育云是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通过提供按需服务、动态调配的服务模式,面向教育机构、教育提供者和接受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等应用服务,教育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为传统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提供便利,更在于创新传统教学和管理模式。”
在这里本文并不想对教育做概括性定义,综合前辈学者对教育云概念的讨论,本文提取出教育云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基于云概念和云技术应用的属性;二是面向教学、科研服务的属性。对于高校教育云的构建,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属性进行规划、部署和实施。
2.高校教育云目前研究和应用状况
教育云其实包括了三个分类:公有教育云、私有教育云以及混合教育云。公有教育云主要由政府负责构建和推广,私有教育云则主要由全国各个地区的大、中、小院校独立构建和推广,混合云相对比较特别,它同时包括了私有云和公有云。本文中的高校教育云主要是指高校自己构建的服务于本校师生和校友的私有云。当前高校教育云的研究和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践应用较少。
较早的理论研究如2011年安阳师范学院的王继鹏的《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2012年李文广的《浅谈基础教育云的构建和运营模式》以及祝智庭、杨志和的《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3年王斌等人的《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2014年蒋东兴等人的《区域教育云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探讨》;2015年吴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等等。对于教育云的理论研究从初探到关键技术分析,再到服务标准体系研究,理论的探索逐步深入和精细。
(2)在理论研究中以云技术和云平台架构研究居多,面向教学、科研的服务需求和应用规范研究较少。
2011年王继鹏在《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文中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提出了教育云平台构建应该具有的六层结构,分别为硬件资源层、虚拟服务层、基础管理层、中间件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服务层。此后大部分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云计算、云技术为关注点围绕此六层结构进行扩展和剖析。如《基础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技术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区域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构建》等等。这些研究大多对平台底层云技术架构关注较多,而对直接面向师生教学、科研的各类服务需求调研较少。
(3)对高校教育云的实践更多侧重于资源的共建共享,对于师生互动、个性化服务、学习效果分析等更多细节化的应用考虑较少。
如《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教育云资源管理平台构建研究与实现》、《基于教育云资源平台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对教育云资源的构建都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4)高校教育云实践中的一些规范和标准正在逐步确立。
2015年吴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在云平台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更高的层面进一步提出了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包括了教育云基础规范、教育云支撑技术相关规范、教育云应用相关规范以及教育云运营服务规范等四个层次。随着高校教育云平台构建理论的成熟以及很多高校参与教育云建设的实践逐步增多,高校教育云规划以及应用中的很多规范和标准也渐渐被重视,并正在逐步确立。
3.高校教育云构建思路以及概念框架
本文认为今天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无论从学术理论上还是从产品技术上都已经足够成熟。构建一个性能稳定、功能完善,能够长远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教育云平台具备了完全的可能性。而在实际的构建中,本文认为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育云的概念是在数字化校园之后出现的,在这之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已经历多年的建设,系统平台相对已经比较稳固,用户对数字化校园平台也已熟悉。所以教育云的构建必然是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进而完善其功能布局。
(2)教育云主要是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因而应用需求的调研也应该偏向于此。需要广泛收集高校师生对平台的使用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开发。
(3)教育云的构建应该充分利用好目前技术发展上的两个优势:一个是快速发展的移动网络的优势,将应用与师生的移动客户端结合,保证师生随时随地能够访问教育云;二是日臻完善的大数据应用优势,做好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分析决策功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智能化服务。
由此,本文勾勒出如图1所示的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
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以虚拟云为技术基础,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基础,突出科研和教学服务,同时加强移动、存储服务,以规范化的手段进行管理,用大数据方法对所有系统数据进行实时的判断分析,进而做出智能决策并及时反馈到各项服务中,对服务的效果做出评价并做出自动调整。
四、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的构建
1.基础平台
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基础平台部署了10台华为CH121刀片服务器和100T的SAS存储,以万兆流量的锐捷12000为上连汇聚,通过H3CH虚拟化云软件将所有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和所有的存储资源汇成庞大的云资源池,再由H3CH云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的分配管理。基础平台的总体架构示意如图2所示。
H3C虚拟化软件能够对所有的资源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并进行事件分析,提供精确的报表。同时还能对每一个虚拟机系统进行必要的自动容灾备份。
基础平台中服务器硬件和存储硬件的网络链接拓扑如图3所示。
每台华为刀片服务器和EMC存储都自带两台光交保证了网络链路的双连热备。虚拟化软件将网络和硬件资源虚拟化,形成虚拟资源池,利用虚拟资源池创建的虚拟主机作为云管理机对所有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基础平台的网络部分被虚拟配置为三个VLAN,通过虚拟交换机进行划分。其中一个VLAN为管理段,一个为Web站群服务段,另一个为系统平台应用段。同时华为刀片服务器也被分为三个组:一组服务于数字化校园平台;一组服务于教学、科研系统;一组服务于资源管理。
2.系统和应用平台
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服务管理、统一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三大基础平台上,以服务师生为目标,进行了全新的规划和部署。警院教育云首先从逻辑上划分了三个服务区,分别为互动服务区、教学服务区、科研服务区。服务区与数字化校园平台之间有专门的接口,能够随时进行扩展对接。其中互动服务区内部署了师生互动交流系统、家长学校互动系统、远程案件会商互诊系统以及移动交互平台(包括校园移动APP和警院企业号等)。教学服务区和科研服务区以校园私有云盘为基础,分别部署了MOOC系统、教务系统、网教系统、科研问题在线咨询系统以及学生课题申报和查询系统。警院教育云还引入了HADOOP以及数据仓库技术,构建了全院校情分析预判系统,对学院每天产生的结构和非机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的分析研判,自动决策。完整的警院教育云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结构设计如图4所示。
警院教育云内所有新增的系统都与数字化校园进行了无缝集成,人员信息、业务信息、新闻通知全部自动汇聚到统一的数据中心进行灵活调配,分类管理。在用户端则实现了个性化的订制管理,按照需求定制私人的通知信息。通过强大的校内云搜索引擎,学生能够快速搜索到所需的任何校内信息。比如专业课程教师的知识要点和难点,比如其他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心得感悟等等,还能实时通过各种移动终端与任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每日校情分析,按照制定好的策略自动进行分析、摘要,并分发到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邮箱和手机终端,以供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参考决策。
3.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
教育云内系统多,数据多,操作多,结构复杂。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必然造成云系统内部的运行混乱。为此,学院专门制定了以下的构建标准和操作规范:
(1)构建标准:
①支撑技术标准。包括了《PaaS 需求和架构》、《云际网络和基础设施框架》、《开放云计算接口》、《网格计算和云计算技术:互操作和通信标准》等等;
②应用标准。包括了《学习资源元数据》、《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网络课程建设和评价标准》以及云数据采集输入标准、云数据的存储标准、云数据过滤和分类标准、网上课程评价标准等;
③安全标准。包括《云计算安全高层框架》、《云计算运营安全指南》、《SaaS 应用环境的安全功能需求》、《云计算安全障碍与缓和措施》等等。
(2)操作规范:
①云平台管理规范。包括对云基础平台的资源调配、健康检查、安全监控等具体的操作规范;
②云系统管理规范。包括云内各类系统的后台管理、功能扩展、版面配置等具体的操作规范;
③云信息共建规范。包括单个系统的信息操作规范以及多个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操作规范;
④教育云的安全规范。包括网络安全检查操作规范、系统检查操作规范、新系统引入操作规范、数据引入操作规范等等。
同时在教育云推广应用上,学院还专门制定了一些奖惩措施,如:在资源平台的建设上,规定任课教师必须承担一定的资源建设任务,对优秀的资源给予创建者适当的物质奖励。学院每学年也都会定期举办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对于获选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学生方面,也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教育云平台进行学习资料的查询、学院课题的申报,大数据能够及时统计出学生对学院教育云的使用情况,对于积极主动使用云系统的学生将会给予各类奖励。
五、结束语
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是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必然环节。事实上高校教育云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它能刺激教师相互之间切磋共勉,为平台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另一方面,它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了自我学习,不断探索的能力。江苏警官学院教育云的构建还未最终完成,一些功能构想还处在实践摸索之中,但应用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广大的师生正逐步融入其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最后,希望能以本文中浅薄的经验为其他高校教育云的构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继鹏.高等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22-24.
[2]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6-9.
[3]李文广.浅谈基础教育云的构建和运营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5.
[4]王斌,李楠,孙月新,张海英.国家教育云平台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分析[J].现代电信科技,2013(5):13-15.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是以科学教育、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重要任务的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农村社会教育与农村科普工作的推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借助社会教育主阵地加大对农村科普工作的宣传与推广,惠及广大农户
墩尚镇无公害高效棚室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创建于2005年,被确定为市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该基地中心面积600亩,有温室大棚500余个,其中项目实验区面积50亩,生产示范区面积550亩,其辐射面达周边10多个村庄,辐射面积达2000余亩。园区的试验项目由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6名技术人员承担,种植管理和技术培训由镇社会教育中心校和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两家承担,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同时负责邀请外地的农业科技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基地建设以市、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依托单位,有稳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近几年各方投入了近500万元资金,还建立了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服务网站,逐渐成为基地网络健全,科普设施完善,服务手段先进,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集技术、经济、服务于一体的经济实体组织。为更快、更高效地发展无公害棚室蔬菜的种植和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墩尚镇无公害蔬菜科普示范基地秉承“科技先导,绿色生产、科普惠农,务求实效”的经营理念,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范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科协的指导下,重点开展了无公害蔬菜技术的开发、试验示范、普及、推广、咨询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活动。自主开发和推广西红柿、芹菜、辣椒、黄瓜、土豆等新品种,使农户基本掌握了蔬菜温室育苗、物理生物防控、保护地栽培等技术,发挥了基地和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推动蔬菜产业化、标准化、无公害化,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找准工作立足点,强化科技培训
加强乡镇成人学校建设,逐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创新转移培训机制。采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办法,把集中培训、院村合作、挂图讲解、实地观摩、实地讲授、媒体宣传、能人现身说法、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开展培训。每年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列入镇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实行目标考核。明确提出农村新增劳动力(应届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实行100%培训。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加强素质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培训就业一体化、技能培训规范化、农民教育终身化的体系和机制。
三、扎实开展农民素质培训,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智力支持
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同镇农科站、科技推广站、建筑公司及其他有特长的人员共同合作,分期分批对全镇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了各方面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重点搞好水稻、小麦选种推广种植、水稻、三麦的田间管理、高效无公害棚室蔬菜种植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蛋鸡的饲养和管理、淡水鱼的科学喂养、生猪的饲养与管理、实用建筑技术和裁剪缝纫技术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还邀请了苏州农学院和连云港农学院的专家在墩尚镇墩一村的大棚蔬菜基地对大棚蔬菜的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进行了现场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不但墩一村的所有菜农都亲临现场,就连附近各村的大棚蔬菜种植户也都早早地来到了现场,悉心听取专家的讲解,通过现场指导,使菜农受益匪浅,懂得了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增产、增收。成教中心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还多次组织参加培训人员到蔬菜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进行参观。同时,成教中心还和墩尚镇“和平服装裁剪技校”联合办学,举办速成服装裁剪培训班,每2个月一期,主要培训有关缝纫方面的技术,然后输送到外地服装厂搞缝纫。通过各期培训,不但使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还使部分劳动力学到技术后得到了实惠,每年向外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多人,其中有700多人被输送到连云港、大庆、青岛、黄岛、哈尔滨、大连等地从事建筑工作,年收入都在8000到10000元左右,还有400多人被输送到无锡、苏州、张家港、常州、上海、南通、宁波等地的服装厂从事服装缝纫工作,每人每月的工资收入都在1000到1500元,为农民走上小康道路奠定了基础。
四、抓住实际关键点,开展科普宣传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巨大优势,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提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
2、我院的建设现状
笔者所在单位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后经省政府评估认定为技师学院,学院参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先后被授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行为引导教学实验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市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市级文明单位”等,是一所颇为典型的职业院校。
随着近年来政府政策的不断引导,以及学院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凭借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学院在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管理手段等方面加大投入,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得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和用户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起步较晚,投入相对较少。自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南大等就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公共数据库平台、网上办公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及多个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
(2)缺乏有效的数据标准与数据共享。校级数据标准缺乏,无法形成有效数据积累,给领导辅助决策分析及数据统计造成障碍;各业务独立建设,数据难以共享,给各部门的协同作业带来困难;对历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做的不够。
(3)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业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部门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
二、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背景而建构的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我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以人为本,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的生活环境,最终提高我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整体规划原则
分步实施原则
协调发展原则
完善基础原则
突出应用原则
实用发展原则
2、总体框架规划
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支撑环境,将计算机网络引入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
根据规划目标,我院计划通过四年时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基本建成一个先进的数字化环境,通过一个统一、开放、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门户中心,以门户的方式提供信息与共享等多种应用服务;通过一个全方位、整体性、多层次的、有高扩展能力的、易维护易管理的安全体系,有效保护网络资源和服务;通过一个高性能的、容错的、关键业务负载均衡的、安全的、易维护易管理的、有高扩展能力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实现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使我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数字环境中,教师能够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环境和教学环境,提高学术和科研水平,培养优秀的学生;学生则能够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掘个人潜能。因此立足于师生需求,改善和提升学院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工作,这些环境的组成和改善主要围绕校园的管理、资源和服务三大要素展开。
“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构建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升我院综合实力的目的。
按照整体规划,我院整体建设项目可分为以下几项:
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标准体系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各类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集成建设
信息安全体系
运维管理体系
数据中心部署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2—0029—01
“数字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传统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就数学教学来说,这机遇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数字化数学教学。数字化数学教学的巨大价值:从学生方面说,利于学生产生快乐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更是要交给他们一张“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从教师方面说,增大课堂容量,节约了教学时间,容易突破教学重、难点,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创设情境,以情激趣,以趣促学。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体积”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我把《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插入课件中,要求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同时,想一想“乌鸦喝到水的原理是什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明白了“体积”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
二、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化抽象为直观
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而数字化技术能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运用数字化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
例如,“圆的面积”这一课重点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难点所在。为了化难为易,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在电脑大屏幕上画一个圆,然后采取分步推进的方法。第一步:把圆平均分成3份,4份,6份……16份,让学生试着拼一拼,看能拼成以前学生的什么图形。第二步:用课件形象直观地把切开后的图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演示出来。第三步:展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2份,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找出所拼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讨论、汇报完后,教师在屏幕上闪烁圆的周长的一半和近似长方形的长的关系,圆的半径和近似长方形宽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增大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