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教学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8: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教学笔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教学笔记

篇(1)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已成为必修课、会考科目。由于信息技术科是一门应用操作类学科,发展也非常迅速,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联系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笔者在平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计算机开机,内存可存储信息;断电,内存中的信息消失。最恰当的比喻就是教室中的黑板。上课前,黑板是空的,上课时教师在上面写下许多信息,下课了黑板上的内容就被值日生擦掉了,以便下一节课再次使用。黑板上有重要的内容,我们都会及时地记到本上,需要时可翻阅。书本正像是磁盘。所以我们上课时记笔记就和常说的 “ 存盘 ” 是类似的。教师如何安排和书写板书、何时引用教案、何时嘱咐我们记笔记 ---- 这就是如果我们有兴趣就可以深入了解的 “ 内存管理 ” ,于是学生就很轻松地记住了该知识点。

比如在讲解“资源管理器”时,可以作如下内容的对比。计算机中的文件其实与现实中的文件只是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信息的载体。同样,目录(或文件夹)类似档案袋,磁盘类似于文件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填写许许多多的表格,尤其是学生每逢毕业时。这些表格其实就是文件。填好后,它们被分班装在档案袋中,这些档案袋又被分类存放在文件柜的特定位置上。关上文件柜的门,里面就存放了大量的信息。如果文件很重要,我们会把它们放在特制的柜子中,并把柜子加锁甚至加上密码装置,这就成了保险箱。那么两者都牵涉到文件管理,我们来看一下:启动资源管理器,我们就相当于打开了文件柜的门。传统文件柜的分格、分层结构在这里变成了资源管理器窗口左边的树形结构。用鼠标到处点一点,并注意资源管理器窗口右边相应的变化。我们发现:资源管理器大于或等于文件柜。因为资源管理器比文件柜功能更强大,使用更直观更方便;驱动器相当于文件柜的某一层。文件夹相当于文件袋。它们看起来模样都差不多,所以也都有容器的功能。正如大文件袋可以装小文件袋、小文件袋可以和文件混放在一个更大的文件袋中一样,文件夹中也可以有文件夹,某一文件夹也可同一些文件混在一起放在另一个文件夹中。计算机的文件管理的层次结构这样就了然于胸了。

比如文件的操作:文件放的位置不妥,可用鼠标拖到我们认为合适的地方;文件不要了,我们可以删除,配合类似于废纸篓的回收站,还可以“捡回来”;我们可以用专用软件把计算机中的文件加密,无关的人打开文件就会看到所谓的 “乱码”,这和现实中的记载重要信息的密码文件一样的。电影中地下工作者用药水把纸上的文字隐去或把文件藏在文件柜的夹层中不让人发现,在计算机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文件赋予隐藏属性,一般人是找不到的。如果设置了开机密码,那么我们存储大量文件的计算机就相当于一个保险柜了。

再比如在环球信息网上检索信息: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网站和网页可以使用分类导向法和关键字查找法。可以比作是在图书馆查找图书:我们可以按照所查图书的类别一步一步的细化直至找到图书就非常类似于分类导向法。我们也可以按照书名的笔画或拼音找到图书就类似于关键字查找法。每一种查找方式各有优缺点:通过类别细化查找比较慢,但能够查到相关、相近的其他书籍,对大范围查找经常用到;书名查找比较快,但不能查到相关或相近的其他图书,便于准确查找;因特网上使用搜索引擎也是一样的。这样同学们就能比较容易的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篇(2)

媒体教学手段只是一门技术,它在辅助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使用水平,如果教师掌握了熟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和科学的课堂教学统筹安排能力,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一定是利大于弊的。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滥用造成的喧宾夺主

多媒体能够充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而许多教师盲目地为了迎合学生兴趣,编制课件时候过于追求美观的艺术效果,使用过多和教学内容无关的动态视频,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容易被绚烂的动画效果吸引,而不顾及知识的学习,也就很难把握到知识点。

1.2 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拓展深度,课件设计的内容信息量过多,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本身课件的制作都在上课之前完成,能够取代板书,节省时间,而且媒体课件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教师使用课件,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加快了教学节奏。高中英语难度较高,不停地切换课件无法让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之中,很多学生认为速度过快,而且也没做好笔记。学生不仅容易产生疲劳感,而且也容易降低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也产生了厌学情绪。

1.3 对教师工作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丰富的网络资源,方便的获取途径都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些便利也滋生了很多教师的“拿来主义”,因为多媒体承载的信息量很多,教师很少需要进行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的技能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一旦多媒体器材出现故障,教师容易手足无措,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1.4 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路人,教师的神态动作都有意义,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并需要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互动,教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手忙于操作课件,人也不能随意地四处活动,没办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 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化策略

2.1 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

教师必须要合理地适度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保证课件的页数和每页的信息量都不宜过多,多用加黑的大号字,使用下划线标注重点内容,保证清晰直观,另外播放课件需要掌握节奏,保证学生的吸收质量,万万不可片面追求美观,而失去了教学目标,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2.2 有机融合传统教育和多媒体教学

黑板是师生时间交流的平台,是不可或缺的教学道具。再完善的课件也不能完全覆盖课堂内容的全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的讲解,应该用板书展现出来。例如定语从句、非谓语动词类型的语法,通常课件的屏幕一闪而过,学生很容易忘记课件的内容,而板书的教学方式更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他们能够有在记笔记的同时思考,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在脑中巩固,由此可以看出,最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传统板书和新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相互补充。

2.3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多媒体教学技巧,需要对于英语教材和信息专业技术知识的精通,各高校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统一备课,听示范课,定期培训计算机技能,不仅要学会PPT,还可以学习掌握FRONTPAGE、AUTHOR WARE等更高端的多媒体软件,另外学校应要求教师切实吃透教材,做好课前准备,不能单方面依赖课件,并且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应变。

2.4 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会把自己变成简单的机器操作者,从而起不到应有的主导作用。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能由信息技术完全代替, 由于语言教学本身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同于一个固定的程式,它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学科。所以,教师的肢体语言,与学生的眼神互动,都很重要,例如教师在播放课件时候可以时刻留意学生的掌握情况,翻页时候注意学生记笔记的情况,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优化多媒体在学习中的效果。

篇(3)

多媒体是指文字以外,能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参与和接受的媒介形式。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手段,使教学设计中的信息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它的普及利用更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何况多媒体教学在某些方面又有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等无法比拟的优势。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构建教学目标体系,必须大力提倡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首先,多媒体课件可以包括大量的文字和图形、动听的声音、精彩的动画和录象的视听信息。课堂容量相对可以设计得较大,直接节省板书或画图时间。面对动画图片视频等,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

其次,对一些学生难以想象而且教师又无法拿出实物的课程,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详细而深刻地讲解展示出来,使学生容易接受。比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中,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如何合成、分解等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和记忆的,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最后,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有一些难以实现的或学生很难操作的实验。比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做,耗时长,数据处理麻烦。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教师省略不做,仅讲讲而已。但这个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又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呢?多媒体课件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与方式。

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以上诸多优势,而且新课程改革在中国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某些教师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就是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孰不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如果应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有些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黑板、演示实验等丢到一边,弃之不用,似乎实施传统教学就是与时代落伍了。新课程改革绝不等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更何况是不合适宜的应用,也有很多的劣势。

首先,为追求课件的声色具佳,课件装饰内容过多。虽然大量图片、动画、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往往被精美的图画、动听的声音所吸引,而对所要揭示的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略。结果课件效果适得其反。

其次,一些教师为追求课件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不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变数。教师要根据课堂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行为,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设计机械的课件等很难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再次,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多种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它的可参与性和成就感是多媒体教学手段难以具备的。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激发灵感,培养能力。如果多媒体模拟实验过多地代替了传统物理实验,即使再逼真也毕竟是虚拟的,更何况理论往往与实践有一定的差异,课件制作又往往是理想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第四,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信息的出现及消失往往很快,不能够较长时间地保留下来,学生很难记好课堂笔记,对于某些难理解的内容,缺少必要的思考时间,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难以将信息消化吸收,脑海中一片空白。

最后,课件的广泛使用,使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无一字板书,黑板空空如也,不断助长教师的惰性,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会逐渐减退。

由以上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弊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不可迷信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忽略传统的物理实验+黑板等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据此,我认为要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多媒体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而仅仅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更不等于新课程改革。

2.要因材因时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要结合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件,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3.要使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协作,在课堂教学中、交互使用,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

总之,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积极大胆并且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相得益彰,更好地为基础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在1998年制定的最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中,根据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奠定的英语水平基础,特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教学阶段与应用提高阶段。而美国的ESL标准文件根据语言的不同使用目的,规定了为达到各个不同目的的三个语言学习目标。

一、美国ESL标准文件述评

美国ESL标准文件中针对英语教学最高阶段规定了为实现不同的语言使用目的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在社会各环境中用英语交流;二是在各个不同领域能用英语成功地达到必要的学术要求;三是能用英语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与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内涵的思想与行为。它体现出英语在以英语为主导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种为生存而必备的交流手段与技能的特点。

美国ESL文件还规定了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应分别达到的三个标准。在社会各环境中用英语交流的三个标准分别是:一是学生能用英语参与社会活动;二是学生能用口头或笔头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和其它个人的喜乐;三是学生能用所学到的策略来拓展他们的交流能力。在各个不同领域能用英语成功地达到必要的学术要求的三个标准是:一是学会在课堂上使用英语相互交流;二是学生能用英语来获取、处理、组建和提供口头或文字形式的关于某科目的信息;三是学生能恰当地使用正学习的技能来遣词和运用学术知识。能用英语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与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内涵的思想和行为的三个标准分别是:一是学生能根据听众、目的和语言环境使用适当的语言方式、语体和风格;二是学生能用非词汇的交流方式恰当地与不同的听众,为不同的目的,和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交流;三是学生能恰当地使用学来的技能来拓展他们的交流能力。文件中还非常详细地制定了每个标准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步实例,举例如下。

为达到在社会各环境中用英语交流的第一个标准所制定的表现形式为:能表达和获取信息;能表达需求、感受和观点;能使用非词汇和词汇的语言在社会活动中交流;能满足个人的需要;能参与交谈,能主持讨论。在这个层面上的具体进步实例规定有:能获取、完成和处理申请表,如驾驶执照、社会安全保险、大学入学表格等;能通过戏剧、诗歌或歌曲表达情感;能拟定约会;能就某一立场进行捍卫或辩驳;能为面试或会议准备讲稿;能寻问同学、同事的观点、喜好和欲望;能写个人情况的短文;能为社会交往做计划;能在超级市场购物;能以词汇或非词汇的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能与人交流信息和回答关于自己或家人的问题;能探出信息和询问、澄清问题;能澄清或重申需要的信息;在看一场电影后能描述感受和情感;能对课程设计表达兴趣、观点、或喜好;能给出和申请许可;能提出问候、评论、邀请、介绍和道别以及作出反应;能协商解决问题,如个人间的误解和争执;能读和写邀请信和感谢信;能使用电话。

为达到在各个不同领域能用英语成功地达到必要的学术要求的第一个标准所规定的表现形式为:能正确执行口述或文字的指示,无论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能要求确认某事或提供某事的解释;能参于班会(小组)或两人间的讨论;能提问和回答问题;能寻问信息或要求帮助;能协商或成功地组织一项活动;能说明所开展的活动;能详尽解释或说明他人的观点或用语;能表达喜欢、不喜欢和需要。在这个层面上的具体进步实例是:能理解老师非直接的命令并投入恰当的行动;能向老师或同学核实自己对所布置事项的理解并完成;能证明作业中所做改动的必要性或有必要做的补充;能用礼貌用语形式来协商并达到意见统一;能按要求分成小组活动并在其中校排序讲话;能解释同学所说之事;能口头转述或写下老师的指示;能就老师关于学校的一般性谈话作反馈;能向老师解释缺席或迟到的原因;在准备小组或班级活动时能用语言协商来确认自己的角色;能要求老师重述或简述要求;当小组或集体回答问题时,能在恰当的时候加入;能根据课堂规范形式聆听和融入同学的反馈中;当走进教室时能向老师打招呼;能收、发课堂使用材料;能和同学一起合用教学用品并成功地合作;能寻求某项任务的援助。

为达到能用英语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与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内涵的思想和行为的第一个标准所制定的表现形式为:面对不同的听众和环境能使用适当的不同层次的语言模式;能识别和使用标准英语和适当的本地方言;能根据不同的读者、意图和环境使用不同的写法与文体,并能对俚语作恰当的反应和使用;能决定何时恰当地使用其它非英语的语言;能在社会活动中选择合适的谈论话题。在这一层面上的具体进步实例有:能在找工作的面试中,辨论或正式会议中识别和运用不同的谈话方式;能翻译和解释一出政治卡通、场景喜剧或笑话;能在不同的上下文或内容中识别出反语、讽刺和幽默;能在商业场合和与朋友接触中使用不同的语体,能针对不同的听众准备和作简短而有说服力的讲话;能写商业和私人信函;为某产品的需要能独创恰当的符合商业用途的语言体裁;能写卡通或喜剧故事,能带动和进行适当的简短谈话(如,在同学家、公共汽车上、在晚会上等);能决定讲笑话的恰当时间环境,正确地使用惯用语;能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幽默;能与成人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中交往;能与成人在电话中以恰当的角色谈话;能礼貌地表示请求;在多语言的社交场合中能恰当地使用英语和本族语,能用合适的语言形式写信或发e-mail给成年人、同事或同学;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给予或接受赞扬、感谢、道歉;在不同的场合会恰如其份地打招呼和道别。

为达到能用英语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与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和文化内涵的思想和行为的第三个标准所制定的表现形式为:善于观察别人在特定环境和场合中的谈话和行事而定出自身的模式;能试验在社会和学术场合中使用不同的语言,能寻找使用合适的语言和行为的信息;能根据场合和观众自导和自估语言的使用;能用不同的方式朗读适合不同的社会和学术场合使用的语言;能决定何时恰当地使用俚语。在这个层面上的具体进步实例为:为有效地阐述某一观点能评估不同的交流方式;能通过影响意义的文化因素知识来解释语言的意义(例如词汇的选择,语调、组织方式等),能效仿他人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中的行为举止和用语。能评估在不同情况下的举止,根据不同场合的正式程度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能测定新要求的手势和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

仅从以上例子就可以了解到美国ESL标准文件之详尽非同一般,而贯穿整个英语教学高级阶段的实质是学以致用的精神。无论从哪一个应用层面的要求都极为重视要求学生以掌握的语言技能来实现与社会融合或协调的目的,并提倡具备自我开创与自我完备的能力。由于无论为达到那个目标,而设立的标准均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的策略或技能来拓展交流能力或应用学术知识。总之,文件所要求的整个学习过程贯穿于应用当中,在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并在实际运用中学到更多的语言技能从而提高社会生存能力与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融入美国社会中。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述评

我国的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指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将教学分为六级。达到四级为基本要求,达到六级为较高要求。一般将一学期的学习与一级相对应。应用提高阶段是对专业英语学习和对高级英语学习的要求,即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后通过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来完成从学习阶段到应用阶段的过渡,通过对高级英语课程的选修来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达到高级要求。它体现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及其在以本族语为主导的社会条件下的一种后备交流手段和补充技能的特点。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将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在不同要求下对词汇的掌握程度、阅读、听、说、写与译各方面能力作了具体的规定。

1.词汇

基础阶段的基本要求为,领会式掌握42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为2500单词,较高要求为;5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为3000单词。应用提高阶段的基本要求为领会式掌握1000-1500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为500单词,包括一定量的本专业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常用词汇,但不包括中学和基础阶段的词汇,高级要求为领会式掌握6600单词,其中复用掌握的为3300单词,并与基础阶段一样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包括中学和基础阶段所掌握的单词,但不包括专业英语的词汇,并具有按照构词法识别生词的能力。

2.阅读能力

基础阶段的基本要求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了解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分析,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材料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较高要求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较高、题材广泛的一般性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有关的事实和细节;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概括,领会其隐含的意思,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在阅读材料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20词。应用提高阶段之基本要求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有关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参考书、文献及参考资料,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对其中重要的资料、文献等材料能正确理解,抓住要点,并能对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分析,领会其实质,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高级要求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语言难度较高、内容广泛、体裁多样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理解有关的事实和细节,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能就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分析篇章结构,了解其表达的技巧,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00词。能顺利查阅和使用工具书、参考书及参考资料。在阅读材料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材料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150词。

3.听的能力

基础阶段的基本要求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一般性内容的英语讲座。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和讲座,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了解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较高要求能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不太复杂、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50-170词的篇幅较长的讲话,交谈和讲座,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判断、推理和分析,了解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应用提高阶段的基本要求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比较熟悉的英语讲课或讲座,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并抓住要点,高级要求能听懂题材熟悉、内容广泛、语速为每分钟180词以上的英语讲话、广播、演讲等。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有关细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推理、分析和综合概括,了解讲话音的观点和态度。

4.说的能力

基础阶段的基本要求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复述,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日常会话,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思想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较高要求能就教材内容和一般的听力材料进行问答和讨论,能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的交谈、讨论和发言。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应用提高阶段的基本要求能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会话。经过准备,能就与本专业有关的问题进行简短的发言和讨论,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高级要求能用英语进行题材较为广泛的口头交际,讲话比较流畅,语音语调自然,能比较,自如地表达思想。

5.写的能力

基本阶段的基本要求能就与课文难度相仿的阅读材料做笔记、写提纲和回答问题,能就一定的话题和给定的提纲写短文、短信或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较高要求能就与课文难度相仿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写提纲和摘要;能就一定的话题和给定的提纲、表格或图示写短文或日常应用文,如信函、简历等。内容完整,条理清楚,文理通顺。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50-180词;应用提高阶段的基本要求能根据专业阅读材料做笔记、写提纲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30-150词;如读书笔记、论文摘要、论文简介、信函等。文理基本通顺,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高级要求能写摘要、报告、评论、发言稿、应用文等。内容完整、文理通顺,表达思想清楚。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80-200词的短文。

6.译的能力

基础阶段的基本要求能借助词典在一小时内将与课文难度相仿、长度为300词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能借助词典将内容熟悉、长度为200字的汉语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忠实原意,无重大语言错误;较高要求在以上同样条件下将英译汉的长度增至350词、而汉译英的长度不变;应用提高阶段的基本要求能借助词典在一小时内特长度为350词的有关专业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能借助词典在一小时内将内容熟悉、长度为200-250字的有关专业的文字材料译成英语,译文忠实原意,无重大语言错误;高级要求能借助词典在一小时内将有一定难度、长度为400词的英语文章译成汉语,译文通顺,表达清楚。能借助词典在一小时内将题材熟悉、难度一般、长度为250字的汉语文章译成英语,内容完整,译文达意。

从上述大纲的核心部分,可以看出我国大纲为方便教学与测试将语言能力以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分别要求,各项除听力外,均做出了详尽的数据指标的要求;但也可明显地看到该大纲对学生达到各层次的要求标准后能具体具备那些实际能力未做足够明确的说明。

三、比较和分析

综上对比,两部大纲虽形式迥异,但内容都具体明确。我国的大纲尤其有利于实施教学和制定测试标准,对听、读、写、译作了定性、定量的规定。但我们也应看到,它对非直接语言因素而又包含在语言能力范围的交流技能,营造协调的交流环境与氛围方面的表现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素质培养等方面明显欠缺。加之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对大纲的实施也造成完全不同的效果。英语是美国的官方语言.他们的大纲要求通过课堂教学,配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优越的语言教学条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得以充分实施,例如:教学上除安排一定的课堂学习外,还安排相应的由学生自己操作的语言实验室的练习时间,并由计算机管理。若学生未达到每学期的最低练习要求,就失去考试资格,从而需要重修该门课程。而在我国除课堂教学外、很难控制掌握学生相应的课外训练时间,学生除了考试外很难有其它语言实践机会和条件,再加上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如学生多、教师少,现代化教学工具缺乏等,使我们的大纲要求除基础阶段外,其余要求实难保证,高级要求更是处于展望的状况。

篇(5)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型高等学府,为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成员,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大学之一。OSU开设的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很多专业在全美名列前茅。

 

OSU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由地质、采矿及冶金系和粘土、陶瓷系合并而成,许多教师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系里拥有一栋办公楼和两栋试验楼,拥有很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和设备,其研究方向覆盖了金属、陶瓷等电子、生物、超导、传感器、金属间化合物、先进复合材料、涂层、薄膜材料等的加工、组织及其化学、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

 

国内某高校(以下称A高校)是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该高校冶金工程学院由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艺与工程4个专业组成。其研究方向覆盖表面纳米化处理、超细晶材料制备、涂层材料、电池材料、钢铁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等领域。

 

OSU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A高校的冶金工程学院都设置有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且都立足培养材料加工类专业理论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这两所大学材料科学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是可行的。通过比较研究,对国内高校材料专业乃至其他理工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课程体系

 

OSU的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OSU将每学年分为Winter、Spring、Summer、Autumn四个学期。除了Summer Quarter,其他学期都安排了材料科学基础的相关课程,其专业课设置均为专业基础课,即精心为学生设计的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展示该学科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哪些内容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深入学习,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向大学阶段的过渡[1]。

 

OSU材料科学基础相关主要课程有:MSE564——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MSE342——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特性、MSE741——透射电镜、MSE205——材料科学与工程简介、MSE361——材料的力学性能简介、MSE605——材料科学原理、MSE765——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些课程共分为三个体系,205、605讲授的是材料科学基础和原理,注重介绍各类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加工工艺与其应用之间的关系,讲授金属材料、陶瓷、聚合物、化合物等材料的组织结构对其力学等性能的影响以及分别采取哪种工艺改变材料的结构获得预期性能。361、564、765主要讲授了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例如陶瓷、金属材料、聚合物、化合物等材料的拉伸、疲劳、断裂、蠕变等宏观力学性能,并阐述了材料组织结构对其变形行为的影响。

 

342和741讲授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主要通过XRD、SEM、EBSD、TEM等分析方法对材料的位错、织构等微观组织结构的分析与表征。课程体系安排由浅及深,比如605是205的深化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讲解,重点对位错、扩散、钢的热处理部分进行了扩充。765是361、564这两门课程的深化版。学生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以及兴趣选择基础课程或者深化课程,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

 

A高校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该高校材料科学基础相关课程主要包括金属学、材料化学、材料组织结构的表征、材料性能学、材料加工原理和材料综合实验,体现“组织决定性能,性能决定用途”的知识核心。此外,该高校设有材料塑性力学、凝固理论、轧制技术、冲压成型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从材料合成到后续加工的完整知识体系,但是理论基础课程设置较少,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有待深入。

 

二、实践教学

 

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掌握材料组织性能、材料检测方法的重要手段[2]。OSU采用分时段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即将每次参与实验的学生分成四组,四组学生在50分钟内交换使用实验仪器,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也能够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环节中,并从中得到锻炼与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学院也会设计一些趣味实验,MSE361课程就设置了一个“Egg Drop”项目,就是让学生开动脑筋,采用奇思妙想确保鸡蛋从5层楼上扔下来而不破裂,要想成功完成这个项目,学生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知识,选取有效材料对鸡蛋进行保护,并采用有限元进行模拟分析。

 

A高校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实验属于验证性技术基础实验,一共包含三个内容,分别为金相样品的制备及显微镜使用,Fe3C-Fe平衡组织分析以及金属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实验。实验采用集中安排的形式,安排在具体的某周某节课,由教师动手操作,学生围在周围学习,然后分组完成实验操,每个学生的亲身经历比较少,通过实验获得的专业知识也会减弱。

 

三、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OSU所有的教室基本都配备有投影设施,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电子笔在PPT上勾画、讲解。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问题,学生通过手中的clicker,按键给出自己的判断,答题结束后,屏幕上很快显示出统计结果,教师会据此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OSU课堂多采用以激发学生潜能为目标的“案例教学”、“交互教学”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实例向学生介绍材料组织及性能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学生再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选材料进行分析;交互式教学方法,构建了一个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学习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与汇报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十分重视,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强调让每个人都分担一部分工作。在展示成果时,每人都要汇报自己做了什么,并谈谈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课程在课程讲授完之后,会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一个项目设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学会如何收集资料,也使概念的记忆和问题的解决迅速化。

 

A高校目前的课堂以讲述为主导,案例教学和交互教学方法逐渐加以应用,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相对传统的讲述方式、作业布置等情况,导致对学生知识结构方向的纠偏作用比较小。学生在不知道问题的已知条件的由来的时候,往往难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互动的效果与美国的课堂气氛差异很大,在美国课堂上,只要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会马上有激烈的反应,若是有讨论的话,教室里马上就会活力四射;但是在中国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沉默,教师需要用“点将”的方式实现互动。

 

OSU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作业时间和创新时间。A高校则在课堂教学上花了更多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路和时间将受到限制。

 

四、考核体系

 

OSU将考试成绩分散在日常学习中,根据学生的到课率、课堂答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实验表现和出勤)、实验评估和项目等综合决定。所以从头至尾,学生需要认真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A高校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来决定,期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出勤和作业全部。因此,学生就会只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期间学习的过程。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五、启示与借鉴

 

篇(6)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了很大变化,识记性的考点少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也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将结合实践,谈一下认识。

一、兴趣是前提,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不可天马行空,要根据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道具等辅助工具,或者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开辟新航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过程,以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知识点过于久远,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授课难度较大。为此,我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讲授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教学情况,有效地将学生求知欲点燃。比如,在导入环节,我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声光电像的动态介绍,让学生在兴奋喜悦的情绪中,初步了解到葡萄牙、西班牙在当时的航海路线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我提问:任何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大家想一想,当时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这个开辟的过程有是怎么样的呢?能否在挂图中标识出来!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思考探究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述历史知识的时候,与现实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思考“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口号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开辟新航路,有什么内在的相同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涉猎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二、内容要适当,达标练习要层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鼓励学生自学,并安排足够的自学时间。对于自学的内容要挑选,要科学。过难,学生抗拒。过易,学生无味。过多,学生太累。过少,学生太闲。教师可以用“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以练习题进行检测。特别要强调一点,练习题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特点进行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要有新鲜感,多样性与探究性的特点。

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学案的设计,思考的问题也是从三个方面入手。(1)汉初的“无为而治”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具体的措施,取得的效果。(2)“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原因?目的?措施是什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谁?其历史地位、身平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71页)

故事以及贡献是什么?等问题。并且学案中具体的题目形式多样,即有基础性的填空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还有课外延伸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难题可以相互讨论,可以请教老师,从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自主学习环节,通过适当的自学内容,多层次性的题目,实现全班学生自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方法是关键,教师指导积极主动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说的就是方法的指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亦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并且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与人交流。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并给予有困难的学生帮助。那么,教师如何做一个合格引导者呢?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必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比如,课前的预习指导、课中的学习指导以及课后复习指导。

以《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即《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内容,展示我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及成就。课前,我给学生一些学习资料,比如,诗歌产生的原因,《诗经》代表作品等等,让学生去看,形成一个直接的感觉,并且让学生结合教材,根据导学案,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屈原、司马相如等知识点。课上,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分析题目。比如、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不同阶段中唐诗代表人物,作品及特点。课后,指导学生做达标练习题。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参与其中,少给答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难题的时候,训练自己解题的能力,掌握做题的方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担心学生能力不够,更不能够越俎代庖。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设计,题目从易到难,内容由浅入深,最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7)

[2] 张子珍.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6):89~92.

[3] 刘万年.高校教育技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电化教育研究,2000,(5):13~18.

[4] 郑琼.M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绩效改进个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 普林斯顿大学信息技术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EB/0L]..

[16] 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4~6.

[17] 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l):25~29.

[18] 刘臻.从美国大学看高校信息化中的深化应用和改革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1):4~6.

[19] [23] 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篇(8)

高中是人们终身学习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而化学又是高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高中化学知识凌乱,琐碎知识比较多,特性比较多的具体实际,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决定因素之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方法不胜枚举,且各有所长,各显神通。但我认为教师写教后记是必要的,尤其是高中化学教师。

1.教后记的必要性

1.1写教学后记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后记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案的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行为。教师只有在课后勤写教学后记,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发现灵感,捕捉灵感,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一节课。而对于我们化学老师来说,教后记就更显得重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火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性知识,教师在做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需要改进的实验方法在教后记中都可以体现。

1.2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的重要依据。“智者千虑,终有一失”,有时精心设计的课堂突然被学生一个古怪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或惊慌失措;有时被学生的一个违纪行为激发出过度的行为,致使课堂混乱,教学活动中断,面临失败。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钥匙”打开僵局之门。写教学后记正是为了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再一,写教后记也可以调节情绪,我每次上完课后总感觉有些遗憾,而又感觉无法弥补,这时在教案本上写下教后记,会有一补牢的感觉,总可以适当弥补一些遗憾。

1.3写教后记为搞教学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实际上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必然有精彩之处,有时学生激情洋溢,发言积极,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的问题,给课堂增添新的光彩,有时教师设问精妙,引导亲近、自然,师生共鸣异乎寻常。教师及时记下课堂中那些迸发着学生智慧火花闪烁的片段,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思想,性格和对学习过程的了解,而且能有效弥补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拓宽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天长久,便凝结成智慧,积累成教学经验,有效避免教学过程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从而使感性的经验不断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2.教后记的意义

通过教后记,可以使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和选择。通过教后记,能使人发现自己和他人原有认识的错误和不足,从而从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迅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后记是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认识,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及获得结论。教后记可以让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反思,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实践,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2.1促进教师全面思考,提升教学高度,明确教学方向。进行教后记,教师要具体、细致地回忆在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形成对教学事件、个案的细致、全面的认识,这就为深入全面思考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逻辑化、条理化、理性化的表述,又提升了思考的理性高度,从而进一步明确教学方向。

2.2促使教师深入学习,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教师的必然要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找出解决的办法。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促使教师深入持久地学习,并将自己的思考与与相关的教学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提升教师理性性认识,积累教学经验,增强发展后劲。养成写教后记的习惯,能够帮助教师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积累下来,对典型事例和思考留下深刻的记忆,并逐步积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之成为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善于理性思考的教师,为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3.化学教师写教后记的方法

教后记的重要性,相信每位老师都能举出来,但是如何写好教后记呢,如何能把它坚持下来呢,是大多数老师的疑问,这里我简要说说化学教后记的写法:

3.1总结本节课的化学主干知识。化学知识放到每节课上来说是没有多少内容的,每次讲完课后,我总是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学生应记些什么知识点。这有两个好处,第一对今天所讲课作一个回顾,第二在下节课上课时给学生进行复述一遍,效果很好。

篇(9)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教学计划由不同课程组成,而每门课程都要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教材的选定,教案的编写,以及授课笔记的撰写都是为课堂教学做精心准备;课后的学生作业批改、定期的考查和期末的考试都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验收。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国际化的教育理念逐渐对国内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很多高校针对专业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模式或者“全英文”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试图接近国际化标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获得普遍成功,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机械专业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以机械专业课程为例,通过对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和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对比研究,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以探索国内高校机械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改善的地方,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理念的差异

中美高校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讲授方式授课,但存在明显的教学理念上的差异。中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推崇的是知识的灌输,往往形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如同宗教的信徒,教师就像传教士,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美国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的是问题探讨,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和批判,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不是简单的囫囵吞枣,而是一种正确引导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中国高校这种灌输知识的教学理念,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则是被动记录笔记,摘抄要点,这样会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相反的是,美国高校探讨问题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与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空间,没有主客之分,教师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和考虑问题的大体思路或者方向,学生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自由空间,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差异

2.1课程设计的差异

机械专业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紧密联系的专业。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对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不同的课程知识要能融会贯通。但是,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大一学习工程制图,大二学习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大三学习工程材料、刀具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生学习的情况是一个学期考完一门,就丢掉一门,各门专业课相对独立,缺乏必要联系。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将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进行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机械工程的核心知识。

2.2课堂环境的差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考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课堂教学往往是大班化教学,阶梯教室中一般有百人以上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环境,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讲台高高地立于教室的中央,教师上课往往站在讲台后方,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美国的高校课堂更多的是小班化教学,一个教室一般30个学生座位,教师使用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一样高,座椅的摆放很随机,可以任意移动,方便排列成半圆式或者圆圈式,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见解。

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知识时,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出发,必须有各式各样的学具和仪器设备。国内高校把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分开,在课堂教学讲授的是理论知识;时间开设的实验教学是实践技能的培训,这就存在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美国除了一般的课堂教室以外,还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开辟的专门的教学工作室。针对机械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会有不同机械模型及其灯光照射形成不同视图的教具;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的传动教学,会有齿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机械实物装置,供学生现场装拆;针对机械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夹具设计,会有各种不同的通用夹具、常见的专用夹具等实物,供学生亲自动手装夹零件。这些课堂环境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专门设计,针对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2.3考核方式的差异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国内普遍采用一张考卷的形式,考题大部分是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这一类的客观题,学生只要在考前对着重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能轻松过关。美国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平时作业往往是小组协作完成,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自主设计,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模仿或者抄袭。最后的考题都是主观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没有客观的唯一标准。谁的解题思路能够独辟蹊径,有明显的新颖性就能够得到高分。这种考核方式的差异也体现了中美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的差异。

3.课堂氛围的差异

活跃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大保障。国内高校的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属于典型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举手提问,对老师授课内容能够提出质疑的更是寥寥无几。美国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始终是平等的,围绕一个主题,相互探讨,激烈的辩论很常见,甚至老师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再听取不同小组同学各自的陈述,然后进行点评和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十分欢迎学生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当堂释疑解惑。这样互动式的学习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保证每个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程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本文以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南通大学为例,对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重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内工科课堂教学需要改进之处,主要包括:(1)将知识灌输的理念转化为问题的探讨,通过融入知识的针对性问题的探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2)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无论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堂环境的布置到课后的考核方式都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考核;(3)课堂氛围通过师生的角色转换调动,要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张华,周一丹,倪,黄明宇.中美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科教文汇,2014,11.

[2]郭杉,胡金蝉.中美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3]陈志蕾.中美课堂教学之差异――基于公开课的教学比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6).

篇(10)

化学史记录了化学从萌芽、成立、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的整个过程,阐明了化学学科的发展演变的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关于化学知识系统的、历史的描述。[1]学习化学史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准确把握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化学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批判性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2]优秀的化学教材必须涉及化学史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安排。[3]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能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对相应的化学知识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能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整个物质世界,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观[4]。本文从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涉及的内容、化学史的呈现形式、分布位置等角度出发,对中国、美国和英国三个国家的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史”内容进行统计。中国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美国教材选择《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英国教材选择纳菲尔德《Nuffield Advanced Chemistry》(以下分别简称中国教材、美国教材和英国教材)。

一、化学史相关统计量的统计指标

通过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5],本文统计研究具体指标如下:

1.化学史内容所涉及的地域:东方、欧美、其他、全球;

2.化学史内容所涉及的年代:古代、近现代、当代;

3.化学史内容的篇幅大小:详、中、略;

4.化学史呈现位置:正文、引言、资料、旁注、专栏、习题;

5.化学史呈现形式:述说、故事;

本研究以“处”作为统计化学史相关主题量的单位。

二、中、美、英三国教材中“化学史”的统计比较

1、中、美、英三国教材中化学史内容的相关统计:

根据化学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按其地理位置大致分为:东方(亚洲)、欧美(欧洲、北美洲)、其他(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若化学史内容涉及的事件属于整个人类,则划归全球。同一处内容若涉及两个地域则按两处处理。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

根据化学史中所涉及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将其分为古代、近现代和当代。其中古代从史前时期至蒸汽机的发明、工业革命(18世纪40年代);近现代从工业革命(18世纪40年代)至计算机的应用(20世纪40~50年代),在这之后为当代。若同一处内容涉及两个年代,则按两处处理。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

中、美、英三国教材页面大小均为16开本,因此把化学史内容篇幅小于等于1/3页数的篇幅定为“略篇”,内容小于等于2/3页纸的定为“中篇”,内容大于2/3页纸的定为“详篇”;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

2、中、美、英三国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形式:

根据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将其按:正文、引言、资料、旁注、专栏、习题六个指标进行统计,详细统计情况见表2:

根据教材中化学史内容是以什么样形式出现的,将其划分述说和故事,其中述说指化学史内容仅仅是对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简单介绍,故事必须有故事情节。具体统计情况见表2:

三、研究结果

1、化学史的内容在地域分部上,中国教材中有较多篇幅的化学史内容涉及的地域位于东方,主要讲述了我国近代民族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故事,介绍了我国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壮举以及中国的璀璨的瓷器及青铜器文化,充分体现了化学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学国辉煌的科学技术史来提高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英国和美国教材中地域涉及东方内容的并不多,主要是涉及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及瓷器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瓷器文化对世界科技史的重要影响。英、美教材化学史内容涉及了非洲,主要介绍了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化学知识来进行生产,还介绍了西非阿散蒂人的黄金文化,而中国教材没有内容涉及除欧美、中国、日本以外的地域。

2、从化学史内容的详略情况来看,化学史内容由于不是教材主要内容,在三个国家的教材中篇幅较大的内容不多,有60%的内容都未超过页面篇幅的1/3。其中国教材、英国教材中篇幅较大的内容较美国教材的多,例如:中国教材选修三中讲述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用了五个自然段,一千三百多字和一页多的篇幅。

3、从化学史的位置来看,在美国和英国教材中,化学史内容出现在正文部分的比较多,而在中国教材中出现在专栏的比例较大,中国教材安排了专栏“科学史话”。在美国教材也有化学史专栏“History Connection”但数目不多(仅9个),英国教材中仅有少数几个主题的“Background Reading”是化学史专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中国教材这一突出特点,专栏的设置对于学生集中学习化学史知识,对化学发展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能够有完整的了解,形成对科学发展清晰而完整的认识。美国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在含有“History Connection”专栏的每章后都附有相关的化学史方面的习题,中国教材8个模块总共只有6个习题,从化学史在习题中的作用来看,美国教材中关于化学史的习题要求学生对化学史上某一发现或科学家生平以及他们的贡献作出自己的评价,而中国教材中绝大部分习题只是作为题干引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往往不是化学史内容本身。

4、从化学史呈现形式看,三个国家的教材中化学史大多采用述说的形式,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相关事件,带有情节的故事在美国教材中故事的比例较中国的大。

四、启示和建议

1、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在化学史内容还应该全面地选材,更多地安排一些与本国相关的化学史实,例如:中国古代的化学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瓷器文化和青铜器文化,还可以涉及像“四大发明”、炼丹术、中医药等内容,中国当代化学研究的成果不仅仅是结晶牛胰岛素一项,还应该选择我国新近获得的科技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使命感。化学史内容在地域上应该面向全球,选择欧美之外,其他地区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历史事件,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以全球的眼光去看待化学史,认识到它是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所有的民族都有过辉煌的贡献。

2、我国化学史内容在教材其他内容中的渗透还不够,除了“专栏”以外还应该在教材其他部分增加与之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应该注意要深入挖掘化学史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精神的作用,避免流于形式。比如中国教材应该对化学史内容设置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史之后谈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者对相应的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评价。教材还应该开发更多资料链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化学史资料,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养成。

3、鉴于中国现行教材化学史内容呈现形式以述说形式为主,建议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以故事形式引入相关内容,将化学史用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故事具有情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究物质世界,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产生并非是一帆风顺,使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曲折与艰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化学史内容,应该尽可能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蕴涵在背后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关婷婷. 中学化学教学与教材中化学史的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06:2

[2]李咏莉. 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的教育功能[J]. 数理化学习,2013(4):23

篇(11)

一、类比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类比思想,有助于深化知识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结构上的相似性寻找类比问题,然后通过创设条件,将原问题转化为类比问题加以解决,往往可以深化知识理解,使问题获得快速地解答。如在学生双曲线的定义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2)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是什么?若常数2a=0,轨迹是什么?若常数2a=|F1F2|的轨迹是什么?经过一步步地启发,学生运用类比方法便很容易掌握双曲线的定义。

2.运用类比思想,有助于温故知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贯通新旧知识联系,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识,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如学习四面体的性质时,师生共同回顾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然后鼓励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大胆猜想,得出新的结论。

3.运用类比思想,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等差数列{an}中,若a10=0,则有等式a1+a2+...+ an= a1+a2+...+ a19-n(n19,n∈N+)成立,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n}中,若b9=1,则有等式成立。

二、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概念类比,把握概念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着大量的概念,若孤立地去理解和记忆这些数学概念,则难以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负担。此时,若巧妙地借助某些数学概念的相似性,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类比,往往可以深化概念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本质辩异同,进而而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如在学习“二面角的定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角的概念出发,通过“平面空间”、“点线”、“线面”等方面的类比,进而总结概括出立体几何二面角的基本定义,如下表1所示。

2.知识类比,构建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知识结构的类比,往往可以贯通知识联系,促进知识的条理化,使之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

如学习“空间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忆平面平行的基本定义,并结合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线线平行的性质,然后鼓励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大胆猜想,进而得出两平面平行的性质。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1)定义:an+1-an=d(d为常数);(2)通项公式:an=a1+(n-1)d等,然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提出、探索有关等比数列的问题,通过类比、推理,得出一些类似的结论,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下表2所示。

3.思维类比,拓展思维广阔性

数学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由于数学思维的呈现形式往往是隐蔽的,难以从教材中直接获取,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维方法,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类比,拓展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曾有个这样的问题难倒了多数学生:“求证正四面体A-BCD内的任意一点P到各个面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乍看起来,学生似乎无从下手。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将该问题与平面几何问题进行对比联想:“同学生们,在平面几何中你是否见过类似的问题?”,对于“求证等边三角形内的任意一点P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由于该命题主要通过“面积法”加以证明,类似地,对于上述立体几何问题,学生会马上联想到“体积法”,这样通过思维方法的类比,该问题很快获得了解答。

总之,类比思想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类比思想,有效地创设类比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