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学生职业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5-31 14:58:3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学生职业教育

篇(1)

近年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及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不断提高[1],同时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紧缺,而其职业道德教育状况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也强调指出:“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医学院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蚌埠医学院为例,对目前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医疗卫生体制商业化、市场化不断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面临多元化的严峻挑战。医患关系日益紧张、药品回扣、收受红包等社会现状,使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职业道德认识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缺乏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这要求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从医疗一线出发,形成由浅入深的教育体系。而目前我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效不显著。

1.1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平衡

医学专业具有知识系统、课程繁多的特点,我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专业知识教育,人文课程比重较轻,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为限选课,任课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视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将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不能从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视角看待病人,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

1.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结合

目前我校也逐渐认识到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如在全科医学专业设立“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但整体上,仍偏重于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缺乏平台进行职业道德的实践。流于形式的理论教育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从内心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做到职业道德言行一致。

1.3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混淆,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医学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课堂教学多重视理论,同实际结合较少,缺乏现实性,说服力不够,成效较差。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全完替代医德这种特殊的职业道德教育[3]。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政治原则等方面,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缺乏创新的手段和方式[4]。单纯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寄希望于辅导员思政教育与“两课”等思政课程,手段单一,效果欠佳。

1.4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时效性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使学生产生对职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对临床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重视力度不够,而临床实习期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使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时效性。

2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基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现状,多管齐下,因材施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新模式。

2.1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培养的是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这要求他们身心健康、富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5],达到医学专业培养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同时建议开设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在职业道德观念、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等方面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

2.2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

鉴于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的现状,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手段,实现教育路径多元化非常必要。通过PPT展示、实际案例等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促进其伦理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医德观[6]。此外,还可以通过情景剧等形式,使学生设身处地观察现实,积极思考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到孤儿院、老人院进行义诊、医疗知识宣讲等爱心活动,到临床进行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在多元化的教育中加深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学习。

2.3优化校园文化,弘扬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院校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校园文化相对单一。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优化校园文化,加强人文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将医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式和内容相统一。定期举办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时刻刻能感受到职业道德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展板、论坛、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

2.4加强实习期职业道德教育,实现教育实践性、时效性和持续性

临床实习阶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意识,确立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临床实践中加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开展“医德床边教学”,对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不同的病患及家属,加上社会矛盾的现实性,医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道德焦虑,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反复和自我怀疑,通过在临床实习实践中临床带教老师及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加深其对职业道德的思考,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和持续性。

2.5明确医学生专业目的,完善自我评估体系

受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逐渐迷失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意义。而首先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自己为什么学医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调研显示,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生活中出现亲友或亲近人员疾病缠身或因病去世等事件;二是家中有人从事医疗行业,从小受其影响;三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如:非典等,被医护人员的行为感动[7],四是自己对医学专业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家人意愿填报的志愿等。基于以上情况,辅导员应该通过主题班会讨论、主题板报展示、个别谈心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目的,通过自我反省、评估,发现问题,并帮助其改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

2.6提升教师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高校在提升教学水平,改革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医德教育基地之外,要重点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引领者,其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实施“双证书辅导员培养培训计划”,要求专职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育人的能力[8],通过定期培训、考核,从源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自上而下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虽然目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受到方方面面的不良影响,面临严峻挑战,但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一员,相信通过深入的改革和建设,一定可以坚守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源源不断输送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优秀医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15-116.

[2]王金火.关于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1,28(34):460.

[3]包利荣,袁强,马重阳,等.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14-15.

[4]廖生武,李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9):692-694.

[5]李文晓.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3):21-23.

[6]曾翠清.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43-44.

篇(2)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为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的需要所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 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确立了“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病人自主性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为医师职业精神的三个基本原则。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职业素养是医学生成长的根基,需要学校与社会协作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成长为履职尽责、精业勤业、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明确,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学生对基本职业素养的认知,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二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与医疗行业要求相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经验不足。三是我国当前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注重理论教育,缺少有效的多形式的实践途径。

2.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对于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制度,也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很多高校开展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流动性大,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讲授多,实践技能培养少,导致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临床技能、动手能力差,不适应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

当前社会对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人文教育在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意义

医疗卫生行业是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建设、医患矛盾突出、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缺乏等。所谓医生职业化,就是要求医生承担一些原则性很强的责任,其宗旨是:病人利益优先,个人利益居后,病人主权,社会公平。医生的职业化是医患关系的核心要素和本质所在。然而,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是造成当今诸多医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 由此导致,有些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较低,人文精神缺失,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属性,并且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营造浓厚医学人文环境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医学人才,使临床医学生提高竞争力,更好地融入社会,成功就业。这不仅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实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对促进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培养临床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1.适应时展,将人文思想与医学教育相结合

贯彻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医学教育原则,形成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创新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医学专业教育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目标,确立科学的人文教育思想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2.创新培养方式,在实践中培养临床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102-02

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预防为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原则是我国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医疗行业社会风尚的关键一环。而临床实习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状况和发展。因而在见习、实习阶段就注重培养他们高尚、严谨的医德医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临床医学生后期学习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内涵、途径和方法进行论述。

一、对医学高等学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要求医学生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到新的高度。此外,在医学教育上,临床医学生的后期教育主要以临床见习和实习为主,这就要求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成为以人为本,基础、临床、预防医学知识贯通的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医学生后期学习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脱离单纯的生物医学的思维模式,培养观察社会待人接物的人文素质,提高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分析能力,学会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变化出发,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分析。

2.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医学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作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广义的讲,高校(包括高职)阶段,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各类意识形态,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的混合与碰撞将加剧学生成长过程中选择与确立价值观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不断深化和拓展。[1]另一方面,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把培养子女成才片面地理解为掌握文化知识,而对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则不闻不问,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够缓解医患矛盾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部分医生的服务理念与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以医为尊”、“重病轻人”等水平上,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交往中对患者不够尊重,缺乏人文交流与情感交流。而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还要有社会良知、社会责任感。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因此,从实习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端正行业作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二、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医古文在医德教育方面从4个方面对医德教育内涵进行了总结:①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②去功利的人生价值观;③不拘成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品格;④审慎严谨、时时自省的行医作风。[2]现阶段,我国虽然对于医德没有具体的固定模式要求,但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结合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和医学类职业要求以及医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在总结多年医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探讨医德教育应具有的内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用“三义”教育统领学生医德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贯穿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并置于指导地位,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其次,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基本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生。并具有敬业精神,能较深刻地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确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提高其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医学行为抉择能力。

第三,进行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使医学生形成热爱人、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等品质,遵守社会公德,正直坦率、助人为乐,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医患、医护、同事间的关系。

第四,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医的目的是对人的爱和关怀。使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病人、讲求公正、追求和谐、力行善美,具有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操守。[3]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2006年全国医院管理年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注重思想、道德、作风教育和法律、纪律培训……使年轻医务人员既掌握扎实的医疗技术,又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和谐社会中,实现医者尽其能、患者医其患,医患共相依、雨水一家亲,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基本目标”。

三、医学生后期教育中医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培养人文品质。

提高医学生自身素质,加强人文修养,引入“精神助产”法,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医学在具有显著的自然科学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4]社会呼唤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珍视和关注生命。对医生来说,人文关怀是其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医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后天修养的程度决定的。少数学生沉醉于当代社会的斑斓色彩之中,疏忽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他们或者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或者社会公德的自我培养留下了缺陷。“精神助产”的要义在于: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5]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所以作为未来社会的人道主义者,在校期间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培养自己的“尊重生命、崇尚正义、爱岗敬业、心胸宽广”等人文品质。只有这样,患者在就诊时才不会感到治疗仪器的冰冷和自己的孤独无助。

2.提高带教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当今医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的“高”、“大”、“全”式的榜样示范法效果弱化,甚至引起一些学生反感,[6]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教师的态度、立场观点、言行举止成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因素。因此,临床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带教过程中率先垂范,做到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临床上对每个患者都要做到认真、体贴、和蔼;对患者一视同仁,对尊者不卑,对贫者不傲,不以职业之便拉关系、办私事,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治好患者和教育好学生是同样艰巨而重要的,但后者对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良医,则可能造福一方;如果我们培养出一个庸医或贪医,则可能祸害一方。

3.加强学校、临床医院的合作

学校方面。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和医德观,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为他们的临床医德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课程学习中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思想品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制与纪律教育,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法制观。通过医学伦理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医德原则、规范、范畴的教育,阐明医德与医术关系。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在参观医院、见习、卫生调查等活动中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接触社会、医院和服务对象,接受医德熏陶和感染,逐步懂得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情操。

医院方面。医院作为医学生后期教学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对他们医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临床中进行医德教育,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开展床边教学,结合患者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总结自身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分析违反医德规范、丧失医疗道德造成的事故和案例,从而促使学生在比较思考中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最终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医德育人环境,要健全医德教育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奖惩结合,保证医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总之,临床实习生后期教学的医德培养教育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结合卫生行业的特点,采用“立体、多面教育与集体影响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专业技能实习的同时,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坚守医学人文信仰,成为“懿德善能”、“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 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2 季春元、邹 丽.医古文中的医德教育内涵[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28~29

3 吴海峰、张明勇.对医学生医德教育几个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13~1014

篇(4)

通过对在校医学类高职生、毕业生、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和教师、医疗卫生行业企业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面临一系列需认真梳理和整改的问题。深刻剖析医学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症结所在,并加以克服,以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未来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一)职业素养意识淡薄

医学类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过分关注医学专业知识的灌输,缺乏针对医学的特殊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轻视人文精神,致使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学生的职业理想功利性浓厚,缺乏职业精神。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医疗行业需求脱轨

目前,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基本状况是以教材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呈现单打独斗的现象。现有的医学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紧密,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对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训练不足。

(三)职业素养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目前,大部分学校职业素养培养仅依赖讲授和演练来对学生掌握知识、操作方法和熟练程度进行评价,而没有参考社会用人单位对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标准进行发展性评价,这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影响学生的职场和终身发展。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对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热情,缺少责任心,认识不足,只传递知识,忽视“育人”,直接影响职业素养的教学效果。

二、医学类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对策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养成须结合实践活动,在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中,可模拟“职业化”的环境,设置职业情景,运用角色扮演、典型案例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医护岗位的责任、义务与职业道德准则,熟练运用适合自己岗位的语言沟通交流,举止得体,医疗职业行为完全符合医德准则。在临床实习中,要达到把医德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境界,借助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实习指导教师及患者的评价等来检验个人的医德修养成效与水平。

(二)强化基于行业标准的理实一体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何结合医疗行业新的标准与需求,做好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使其能适应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需利用学校、社会、医疗行业多方资源,合力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共同打造育人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训职业素养师资队伍,让学校教师走进医疗卫生行业历练。医疗卫生行业的专家和职业能手到校指导培训,校企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共同培育基于医疗行业企业文化开放的育人环境。

(三)建立健全职业素养教育的评价机制

医学类高职院校需创新职业素养评价理念,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之需,基于医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现实之需及医学类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之需,对医学类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构成及职业素养评价内容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建构合理有效的医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模型,据此进行发展性综合职业素养评价。

(四)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良好素养会给学生以强大的示范效应,使学生终身受用,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乌申斯基曾说,教师的良好素养“构成这样一种教育力量,决非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格言,任何奖惩条例所能代替的”。子曰:“以教人者教己,己立才能立人。”教师应努力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做到“为人师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教师在进行医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率先垂范”“立德树人”。医学类高职生的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培养,一是临床实习期间的培养。临床实习是职业教育素养养成的重要渠道,要做好临床实习期间的教育引导。作为指导教师的医务工作者,尽职尽责地履行对实习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医学是一门精于实践的学科,精湛的医术,不仅要依靠努力钻研相关医学理论知识得来,更要依靠大量临床实践活动的历练。作为临床实习指导教师,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高超的医技,言传身教,使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理想效果。反之,若临床指导教师的职业素养意识淡薄,不追求精湛的医术,将导致学生对医务工作产生懈怠心理,不思进取,形成唯利是图的心态。因此,临床指导教师须在日常工作中严以律己,尊重职业道德规范,弘扬医德医风,以此引导学生,使他们勤于练习、勇于实践、认真负责、甘于奉献。

篇(5)

培养出具有精湛医术及高尚职业道德的学生是医学院校的使命,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按照医学院学生职业道德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态度及职业观念等进行系统地培育。根据学生的培养进程,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把握医疗卫生职业工作的义务和本质特征,树立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锻炼其刻苦学习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1、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1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持续性和全面性

医学职业更注重的是职业选择人,而其他职业是人选择职业,这是医疗卫生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重要区别[1]。拯救人类健康如此神圣的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担任,这是其他职业不可与之相比的环节。如今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短期的应急式教育,形式相对单一和集中,缺乏持续性和全面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多数集中在临床实习前,对于将要掌握病人生死大权的准医护人员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缺一不可。高尚的医德可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培养形成,然而,如此单一且应急式的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系统学习职业道德的需求,更无法完成对医学院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

1.2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多维性

现代医学随着科技的发展既趋向综合又分工精细,各个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综合并存、教学分离以及教育分化是医德教育的特点。医德教育结构应以一种立体多维性的形式呈现,但当今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仍存在单一性,课程的设置太过随意且不合理。仅有中国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为国家规定的课时少且多为选修课;教学模式形式单一,无时代感、内容严重滞后;说教式的教学难以让学生接受,医德教育效果不佳。

1.3教育观念与时代需求相脱节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注重,而忽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让职业素质真正深入人心,致使学生对医德医风了解不全,容易培养出有才无德的学生,在岗位上难以跟上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1.4学生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在课程繁多的医学院,常常有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略了人文学科;着重医学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格的培养;将个人利益摆在首位,对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淡漠。错误地认为只要熟悉掌握临床医学技能和医学专业知识,就能胜任医护人员的工作,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1.5毕业生供给与用人单位需求标准不匹配

专业技能与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标准,责任感强,综合素质高的医学生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目前,医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及责任心等应着重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弱、服务意识淡薄、缺乏敬业意识及主动性,这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2、实践改革方法

2.1改进教育观念

学生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启发,良好的医德教育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医学院校的老师既是老师,也是医院的医生,身兼两职。因此,崇高的道德品质是专业医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学校应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医德教育观念,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把医学中追求的真理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多与学生讲解具有崇高医德医风的事迹,随时在授课内容中挖掘医德教育。此外,将部分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引入到医学院校中,让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迈向更高层次。

2.2建设职业道德平台

在学校建立职业道德网站,发挥网络的优势,对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成果进行广泛宣传,以引导学生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校外建立多个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增加医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卫生宣教活动的积极性,使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得以增强。

2.3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

临床实践是对医学生实行医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医学院校常通过临床实践的手段强化医德教育。随着临床医学实践机会的不断增加,二年级学生便可开始与临床接触,到医院进行实习,这更加凸显了医德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带教老师加强对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与病人良好沟通的方法。采用临床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习中逐渐将医德教育转化为自身医德行为与医德规范。带教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规范,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形成一种影响,并监督好医德医风教育及评价工作。

2.4建设职业化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磨练意志、塑造自我、磨砺德行以及陶冶情操。通过对职业道德教育展览室、白衣天使塑像、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活动场所以及学生公寓等整体设计,将职业性凸显在学习环境、实训环境、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2.5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

将相互衔接的职场环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职业道德培养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2]。在医学实践、慎独自律、自我反省及理论的学习当中示范引领的办法,以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的提高为起点,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对其职业道德意志进行锻炼,从而促进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最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习惯。

2.6建设课程体系

培养和教育医学院学生的职业道德,主要在各科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现。在教学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优势,以实训、实习及专业课为主,把各类课程全面渗透到教学模式中。在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求对医疗卫生行业职业道德进行深入了解,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将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从而给病人提供良好舒适的服务,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

2.7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教师应积极对其考核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授课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医学法律与医学道德有关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施专题教学,使实践教学体系得到完善,开展案例讨论、辩论、个人演讲及专题调研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3、总结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离不开生活的磨练、实践体验的情感熏陶,需长期坚守,责任重大。有关医学生的道德培养,不少专家学者已明确提出了教育内容和目标,医学生道德教育已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3]。医学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和校园教学等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载体和平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33-03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得以不断增强、不断发展,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毕业生一方面面临着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是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它决定着大学生能否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及社会责任感,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的一种品格。

2.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指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社会对人才有这样的评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医院更是把“德”看作第一位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都把“德”作为第一要素。

3.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4.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包括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

5.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6.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社交素质包括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7.身体素质

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非常地重要。身体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二、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职业素质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素质,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班主任要以课堂秩序、宿舍秩序、活动秩序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

2.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

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素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每一个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3.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培养职业素质

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里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就能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4.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学校应该把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培养就业素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要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①利用校园网、学报等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②办好供需双方见面招聘会;③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④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⑤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服务。通过以上活动,建立一套稳定的、健全的就业教育体系。

三、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1.职业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

通过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激发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要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达到就业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不断进取、学习、完善,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2.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专业教师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明确素质拓展目标。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同时,要强化每节课的素质培养点。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可通过生产实践、专业前景介绍、个人价值取向等有效途径,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潜质,激发专业兴趣。学生一旦投入,学习的广度、深度就会自觉深入,学习也由以往的被动式转为主动式。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坚持渗透性原则,以渗透方式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各环节,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水融。

3.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师应该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4.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实训、实习和实践三级平台,实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校内实训场合具有模拟仿真性,进行实训演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使其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实训的仿真性对学生进行礼节礼貌、服务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品质等职业意识教育的渗透。如药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教师通过不同的情景设计,告诉学生诚信、敬业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方式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实习则让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执行的规范是职业标准,实习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这种“真枪实弹”的职业规范训练,及在医院、药厂切身感受到的制度、文化,不仅能使学生的技得到快速提高,而且使职业道德最终得到升华。学生经过在医院、药厂的实习,把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理论与医院、药厂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社会实践对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职业素质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践行纪律观念、爱岗敬业素质、应变能力、营销能力、职业创造能力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正,不断完善自我。

5.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中

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对学校的公益劳动无动于衷,比如值日、擦黑板、打扫教室、校园卫生等,都由专职“清洁工”来完成;另一方面又要到外面寻找吃苦的环境去专门训练,去海边、公园、马路上捡拉圾、擦栏杆。由此看来,学生的素质教育应着眼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在“小节”上加以约束。因此,强化日常管理,通过学生管理量化职业素质教育考核指标,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这种量化管理可以借助虚拟医院等载体予以实现。利用虚拟的医院,把医院对员工的行为要求分解到日常行为规范中,如上课不能迟到量化为员工出勤率等,用医院员工的量化标准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并与“经济效益”相挂钩,既能激发学生文明行为、讲究礼仪的自觉性,又能于无形之中传递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将敬业、爱业、职业道德与操守牢牢印在学生脑海里,让他们对自己将来的社会使命与角色产生充分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使其人品与职业道德都得到升华。在形成良好的校容、校风、校纪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众所周知,语文课不仅是高职教育所有专业必须学习的公共课之一,同时它也属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础课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医患矛盾的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提升便成了当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师们在实施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理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为其今后的深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语文教学创新对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研究

据了解,中国学者对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话题的探究通常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时期,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的探究是特别有限的。即便有,此类研究也往往不够深入,未曾牵涉到现实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前进与医学模式的变革对高职护理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同时护理专业的独特性亦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差不多所有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自教材至教法均沿用了高中的教学模式。所以,护理院校的语文教学到现在都未曾出现过实质性的创新。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职护理院校的学生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之所以说他们独特主要是由于他们今后需接触的人是病人这一急需帮助及关爱的弱势群体。如果护理人员缺少涵养、专业素质,毫无爱心,那么他们必然无法给病人带来欢乐,甚至还会让病人长时间居于负面情绪之中。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及模式的影响特别深,高职护理教专业教学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提升,却忽略了学生关爱他人等人文素养的培育。此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愈来愈无法适应社会的前进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身为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我们理应肩负起落实语文教学创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担。

二、促进语文教学创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职业教育而言,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其注重学生护理技术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的护理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护理人才视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职业教育范围里,因为专业不一样,教学内容及目标等亦将有所不同,所以护理专业必须有其独特的知识构架。然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护理院校却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其语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强。此种现象的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讨厌语文,抑或轻视语文现象的出现。因此老师们在实施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立足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的独特性。

(二)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摆脱其他学科知识而单独存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护理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老师们理应强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具体而言,老师们可选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其一,努力充实自身知识,除了需自主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外,还需对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惟有如此,我们方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实现其他学科知识和自身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其二,把自己所具有的人生经验、感悟和教学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对人生、生命及教育的真实理解及感悟,同时将此种感悟贯穿于自身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

近年来,鉴于新教学理念的进一落实,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早已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样,所以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放下“惟我独尊”的思想,将学生摆在教学的主置上,给予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充分的关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此外,由于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树立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同时还具有使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魅力,因此老师们理应强化自身与学生的沟通及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供给帮助。

(四)选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直观性及生动性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制约,老师们往往只能选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然而新教学理念的出现却给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创新,新型教学法便属于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内容之一。具体而言,我们当前可选用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其一,情境教学法。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居于活跃状态,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二,多媒体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拓宽课堂教学的知识面,深化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其三,合作教学法,借助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其小组协作水平及人际交往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已然成了制约高职护理R悼沙中发展的关键因素,加之语文教学创新对于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各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老师理应在仔细分析本校、本班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选用立足高职护理教学实际,彰显高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独特性;加强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交融及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方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学习兴趣、人际交往水平及小组协作水平等的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着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帮助和引导他们实现就业并发挥聪明才智。打造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圆满实现。

一、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是他们人生启航的坐标点和职业归宿。

在实施职业理想教育的过程中,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职业理想:第一,职业理想的社会适应性。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职业理想的社会适应性。第二、职业理想的规划性。职业理想的确定为人们以后的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保证职业理想实现的一个有力措施就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现职业理想的步骤及对策等。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其目的是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弄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同时,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次在职业教育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不仅应具有较广博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

二、培养良好的职业品质

职业品质是指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应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上处于职业准备阶段,他们实际上具有学生和职业者的双重身份,在升入职校之前,对所选专业未必有较全面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且多组织学生看一些教学影像资料,出去参观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所选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等,使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明确的职业动机,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很快进入角色,步入正轨。

第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该重视发挥集体作用,使学生在集体中形成团队精神,养成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在职业素质中,合作能力,即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等因素都是在集体中形成的,在与人交往中养成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重视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互助合作的能力。

应该重视职业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学生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在校内学习期间的实践活动应把握实践性原则,创设和模拟工作环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职业能力。

三、培养扎实的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中职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做研究工作要求具有调查、分析、归纳、演绎的技能;做教育工作要求有澄清、说服、评估、鼓励的技能。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职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

篇(9)

近几年来,艺术专业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职业定位不明、就业缺乏竞争力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丰富和完善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内容,针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职业生涯规划是以生涯规划为基础而根据个人对自身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一、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

1.“艺考热”的升温

当代艺术教育看上去很繁荣,各种名目的艺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720多所高校建立了艺术专业和院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吴冠中曾经批评,艺术院校盲目招生是为了院校的一己之利。他说,一个社会根本不需要也培养不出来那么多艺术家,希望一些高校不要再这样粗制滥造艺术人才,这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不利。专家们希望艺术类专业招生不要盲目地跟着利益跑,高校要为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着想。众所周知,培养一个学艺术的大学生需要的费用是昂贵的,一般院校每年的学费都在10000元,而有的美院则在15000―20000元,四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等加起来需要近10万元,这让一般家庭难以承担,然而高昂的学费并没有阻止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这便在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不正确观念,应该说,这也是艺术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持乐观态度和对工资持理想化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2.学校的原因

在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许多学生到了大学才开始自己的生涯规划,更有甚者,大学毕业了也从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更没有设计好自己的人生。在我国高校中,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场定位”、“生涯设计”等就业辅导目前做得很不到位。据了解,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仅能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或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等,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

3.艺术类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大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根本不了解大学学习和生活,大学过得非常空虚和无聊。二是现在的艺术类大学生一般都聚集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很少走出去参观招聘会,或去一些单位实习,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三是对于网络的诱惑缺少自制力,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结果,许多艺术类大学生上网要么聊天、看娱乐新闻,要么打游戏,一部分学生甚至沉溺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四是大部分文化课分数低而选择艺术专业的考生,在日后深造中,可能受限于文化基础,艺术需要多方面文化的滋养,艺术造诣的高低与文化素养密切相关。不是出于热爱而报考的学生,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即使被录取,也难有造诣,充其量只会成为没有创造力的“匠人”。五是不少艺术类大学生认为进入了大学就进入了“伊甸园”,各科考试只要及格就“万岁”,生活自由散漫、缺少目标、没有计划、缺少行动,害怕受苦受累。很多人在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后,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只要按部就班工作就行,自己不去努力实现理想。一些运气不好的、找不到所谓好工作的大学生就在社会上“飘着”,或是隔三差五地换个工作,以至于不少人到了30多岁的年龄还在频繁更换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干什么。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方法

1.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树立忧患意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多与往届毕业生联系,请教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听一些讲座,学习一些关于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其次,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教师应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及早做好职业规划,以便他们在大学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最后,高效行动终身学习。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达到目标的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更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艺术专业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建立切合实际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计划,提高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所选定的职业要求来确定自己应该达到的其他一些具体的业务能力,以便在求职中展现自己的优势。

2.加强职业训练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发展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同时,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帮助学生多参加职业训练,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招聘和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结合课程的需要开展各具特色的艺术竞赛,如公益广告、DV、Flash、动漫、摄影等内容的设计竞赛或展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到学以致用,为大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接触艺术的机会。利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优势组织竞赛活动等职业训练,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各种专业型的艺术讲座,打造高品位和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可以邀请成功毕业生、校外知名人士来校与大学生交流。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新活动和生动活泼的文娱体育活动,调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学,建立稳定的艺术教学、实践基地,组建师生艺术实践演出团体,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合作机制。

3.改革教育教学

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增强艺术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专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专业适应主要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靠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上变教授知识为主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把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广泛开展项目性合作,即通过与社会各行业的项目性合作,拓宽在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强供需双方的深层次了解,为学生创造就业求职机遇。艺术类院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性合作中去,让学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实际,也使合作方对学生有深入了解、全面评判的机会。

4.针对艺术类学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首先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创业教育被认为是未来的人应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受到世界上高技术领域的创业热潮影响,正在逐步得到重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学生就业岗位、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明显,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实现就业人数245万。我国目前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人员达2400万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1400万人左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开辟毕业生就业的新空间和大渠道;找到一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子。周济特别提出要“鼓励、支持、扶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大力提倡并积极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由此可见大力提倡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此形势下我国的创业教育也渐渐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艺术专业学科专业性较强,与市场联系密切,学生大多崇尚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种种因素决定了艺术专业学生在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依据这种优势学校可以设立创业教育课程,让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能够从微观角度了解创业方面的具体知识,如企业常识、商场游戏规则、创业者能力等。其次,开展创业设计大赛或创业论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有能力的院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生创业。再次,利用专业优势设立校内、校外创业基地,增加学生创业的实战经验,为以后走向社会创业积累经验和知识。

三、艺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近期效果

篇(10)

教(2006)16号文件精神的需要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还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作为高职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体系设计中有理念、有目标、有措施地融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及未来职业生涯能力培养服务,从而实现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共同提高与发展。

1.2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与所有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设置一样紧密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体育要重新定位,明确目标,除完成体育“育人”本质功能外,还要积极完成基础公共课程的服务功能。因此,体育课程教学除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技能的同时,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相似于职业活动特征的优势,积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培养,满足现代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

1.3“能力本位、素质同步”,培养“和谐职业人”,是高职体育融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基础

面对高职教育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的弊端,同时依据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提出的“科技与人文相融则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本研究所在单位对高职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了进一步整体性思考,并将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人文素质和谐统一,提出了“能力本位、素质同步”、培养“和谐职业人”的教育理念。我院高职体育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运动技能与职业体能并重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使体育课从纯粹的公共课转变为与学生专业素质相融合的专业基础课,为造就高素质、技能型的和谐职业人才服务。

2高职体育融合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具体举措

2.1遴选体育教学内容,主动服务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育要主动服务、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用价值。本校经过行业调查,企业用人单位、学院各专业负责人、体育教育工作部共同确定了职业体能校本课程类型与标准,同时根据各运动项目自身的健身特点和社会学功能,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将职业岗位归类于五种身体工作姿态。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设计在二年级开设的《职业体能》校本课程(见职体课模块表),制订了课程实施纲要(教学大纲)。

2.2改革活动载体,打造“金字塔型”结构的体育赛事

据调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体活动。因此,本校积极改革体育活动载体,努力打造“金字塔型”结构的体育赛事,形成了年级、二级学院、校级三级体育竞赛机制,即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体育竞赛、以年级为单位的学院体育竞赛和以学院为单位的学校体育竞赛。这种分层竞赛制,可以满足不同运动水平群体学生的参与。

(1)体育运动会构建学校体育运动会。体育运动会是学校最高层次的赛事,每年一届,以田径运动会为龙头,依次完成包括体质健康测试和课外体育锻炼在内的10个运动项目,按照一定的积分规则,排定体育运动会的名次。体育运动会每年都吸收上千名学生参加,对提升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运动项目的普及度及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很大地促进作用。

(2)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运动会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运动会是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有益补充,侧重团队性和趣味性。同时,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传统格局,在项目设置上,以团队合作项目为主,并融竞技、趣味、娱乐、健身于一体。主要目的是为校和二级学院培养一支凝聚力、战斗力强的高绩效学生干部团队;在组织形式上,以体育骨干为主导,充分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

(3)二级学院体育赛事二级学院体育赛事主要目的是为学校体育运动会选拔苗子和提高二级学院的团队凝聚力。同时,每个学院根据自己的特色,创建一个体育品牌,形成特色。这些举措,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身心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2.3融入企业文化,搭建校企互动互享平台

(1)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当运用多种载体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要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中的精髓渗透到高职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认识企业,让学生不断熟悉和感受企业文化,努力使学生接触到与以后工作十分相似的职业氛围。在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着重考虑企业文化中的精髓(如:合作与竞争文化、诚信敬业文化、开拓创新等),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交往与合作;在体育管理制度上,制定规章制度。如在拓展基地、器械房设置体育安全警示牌,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管理的氛围与环境。

(2)搭建校企互动平台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实训企业的需要,企业文体活动又积极吸收实训学生参与,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同时,企业则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参与和裁判等各种形式了解企业文化。良好的校企互动,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缩短学生与企业、岗位的“磨合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实现体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高职院校要从校园体育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学校通过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资金,共建共享体育设施,这样学校不仅可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还能共同发展互利互惠。

2.4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构建体育信息化教学平台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分散在各个实训基地,原有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与地点受到了冲击,因此,必须拓宽体育教育的时空与教育渠道,构建体育教学信息化平台,建立课程网站。体育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体育教学跨越时间的限制、突破空间的约束,为师生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互动平台。学生通过信息平台的学习,主动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引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实训期间所遇到的各类身体锻炼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做好个案分析,并将成功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

篇(11)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预防医学逐渐向各学科加速渗透,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目前,卫生职业类学校所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建设不够,教学效率不高,已难于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基于此,通过加强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适时地调整中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实践,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考核方式,引导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来成为防治结合的医学复合型人才。

1提升对预防医学的定位认识

人类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卫生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内外有数据显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80%以上归属于预防工作和公共卫生所作出的贡献。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原本建立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医疗服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医疗体制问题,使得“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根深蒂固。为了使这门学科真正让学生掌握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可以通过增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弥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裂痕”,这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卫生职业类学校生源质量普遍大幅度下滑,教材和教师配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因素使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

2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

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显示,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转变临床医专业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对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视程度,激起他们主动学习预防的兴趣,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不重视预防医学学习的原因之一,是预防医学教材内容与临床脱节。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和体系,对临床各专业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而不得不学习该课程。这充分说明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亟需改革,进而改变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分裂和脱节的现状。目前,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并十分重视全科医生培训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调查资料显示,普洱市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偏低,预防保健专业人员尤为突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办学宗旨是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符合农村工作要求的复合型卫生人才。因此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从未来角度和实用角度重视对预防医学的学习。

3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

3.1对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而预防战略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课程渗透,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医学模式的应用。要树立新的预防医学教育理念,突破传统预防医学的思维定势,拓展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形式。3.2在教学中突出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特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是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在预防医学教学中,需加大临床预防医学的内容,将开展预防医学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现有的卫生职业学校预防医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相脱离,实验教学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将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3在教学中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可以通过不断引导临床学生重视预防医学,积极培养他们成为防治结合的医学复合型人才。如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第一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卫生事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贡献,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3.4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预防医学能很好的融入素质教育的开展。比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这是预防医学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切入点。3.5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任何一项课程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对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学习目标。而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不同,对初中起点与高中起点入学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了调整。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4.1选择合适教材教材,突出临床预防医学内容建议选择适合农村医学专业的教材,选择由卫生职业学校预防医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教师的授课应从教材出发,有机地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预防医学教学中,实施以临床预防医学教学模式为主体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实用性。4.2开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教师在每次授课前先设计一些与本次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将问题交由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各种各样,然后教师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讲授,在讲授中师生还可以随时互动,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预防医学的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个人,教师可以就某个题目进行讨论式教学。如教师在营养与健康中增加小案例的课堂讨论,既结合生活又活跃气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4.3开展社区教学实习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习,这对于学生掌握预防知识和技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教师能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认识水平,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在实践性教学中认识了预防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提高。4.4组织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结合科研促进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一些科研项目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比如教师积极参与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科协、市社科联、省卫生科技教育等部门组织申报的课题,在申报和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认知,也增加了教学的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4.5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从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栏目截屏剪辑做成课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4.6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预防医学的结业应从单一的书面考试转向多形式的考试方法,建议以模拟案例来考核评分,以此提升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心理需求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46-47.

[2]王玉荣.新形势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

[3]徐向平.校企合作职场学习加工有效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