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2 16:44: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机械工程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机械工程专业论文

篇(1)

2面向模块化课程的工程教育创新实验平台建设

将科研内容转化为实验内容,不断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根据教学的特点对科研设备和装置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开展教学,丰富实验教学平台;结合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在实验课程中,提出和设计更多既能满足课程新要求,又有一定方法创新的好实验,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通过丰富的实验内容和良好的指导力量保证学生对各类实验中的工程问题与动手解决能力能够按照“ASI-IN”工程教育认证所要求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利用学院继续加大对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的投入和建设,整合与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项目的质量,同时加强实验内容改革。针对我学院自有平面精密磨削实验室、刀具精密磨削实验室、外圆精密磨削实验室、数控功能模块实验区、数控、磨削加工中心实验区、快速成型、伺服电机性能实验区、机械制造工艺实验区、机械部件拆装实验室、液压实验室、现代工程测控实验室、数控机电产品检测中心等各类专业实验室,一方面围绕学院学科总体发展规划,在智能制造、超精密加工及检测等方向进一步加强实验平台的搭建,另一方面依托学院教师科研项目,将已完成的科研装备,尽可能地添加到本科实验教学中去。在原有建设基础上,建立工程设计实践平台、工程分析实践平台、先进制造实践平台、工程试验实践平台等创新实践平台;将上述各实践平台进行优化集成,构建代表国内外主流先进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平台”,建立面向“ASIIN”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基于该平台进行典型机电产品案例驱动的学生自主创新设计、自主分析、自主制造、自主试验的目标。实施全程质量监督与过程控制,按照建设目标,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平台建设的顺利进行;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任务,培养符合德国“ASIIN”工程教育评估标准的本科毕业生。

3工程教育认证导向下的教辅支持平台建设

围绕“ASIIN”评估标准,不断完善面向工程教育的辅导员体系。每一个专业每个年级设置3名全职本科生辅导员,负责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指导、心理咨询,搭建学校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桥梁,组织学生举行各种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和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环境。辅导员通过向新生介绍本专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就业方向,帮助新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更早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而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辅导员会帮助他们合理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改进就业目标,为提高未来职场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四的毕业生,辅导员会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指导他们提高面试技巧,并为学生的生活和社区活动等相关事务提供全面指导和服务。围绕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辅导员定期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会,使得低年级学生有机会获得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为了配合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辅导员还不定期组织专项技能培训讲座,如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各类专业工程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开发技巧。学院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班导师,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担任,负责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相关咨询与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专业兴趣,结合班导师的建议,进行相关课程选择以及参加各类课程学习方法与经验交流活动。围绕“ASIIN”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在内的课程网站。广泛使用网络教学,所有课程在学校校园网上都设有课程网页,对于课程背景、授课内容、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习题和解答、教师情况等方面进行介绍。各个学院都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网站,学生可以查找有关教学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授课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任课教师每周专门为本科生进行课程答疑,也可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探索新型的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实行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创新项目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包括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术导师由科研一线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与兴趣,自主选择自己的学术导师,并最终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在学习中,学术导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工作,为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企业导师在学生企业实习阶段,负责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并与学术导师保持沟通,协同进行教学工作。

篇(2)

以下图为例,测量控制点的布局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

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30-03

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点。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基础是从事复杂机械装备设计、先进装备制造、机电系统控制与监测研究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机械工程实践环对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起步时间较短,开展机械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可进一步完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机械工程学科的传统优势,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技能及开发技能,同时满足机械工程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愿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

1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

充分考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及工程能力培养要求,才能确定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3]。机械工程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该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的设计、分析、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现代制造工程,机械性能分析、设备故障诊断、状态监测与维护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技术,工业设计的研究与设计方法。具有从事机电新产品、制造装备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及实施能力、生产设备管理及使用维修能力。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强,实践技能水平高,掌握先进设计、分析、检测、制造等现代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的高级人才。

由机械工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现代设计与方法、先进制造与装备、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是机械工程领域专业硕士不可或缺的培养方向。

2 培养环节的设计

2.1 实行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

根据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该领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培养的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且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学校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一学期内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企业导师一般由学校导师所合作的单位内具有高级职称且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应在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双导师以学校导师指导学术、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的模式为主。学校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特别是理论部分)的指导。学校导师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负责。企业导师主要负责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的选题、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应经常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共同指导从而保证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4-5]。

2.2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性毕业论文设计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6]。学位论文形式可根据行业特点,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其课题最终成果,要以具体的设备、系统来体现。学位论文完成后,按有关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分学位委员会审议,充分考核其实践能力,验证课题论文具体实物成果,然后才能将相关材料上报研究生院,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获得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3 实践课程的设定与实施

3.1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

现代设计与方法实践能力培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现代设计与方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实现。该实践通过使用ProE绘图软件和PowerMill软件以及数控机床来实现零件从设计到加工的现代化和智能化。首先学生通过使用ProE软件来设计出需要的加工零件,然后将绘制好的加工零件导入到PowerMill软件,通过此软件来实现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需要加工轨迹代码,在仿真检验后将代码导入数控机床中来实现零件的加工。图1为学生完成的零件三维造型及加工轨迹设计。

3.2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

先进制造与装备方向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学生在对先进制造与装备的认知基础上的实践能力。该实践课程培训在西门子840D SL数控系统实验平台进行,如图2所示。教学试验台上配有针对机床常见情况(如运动、故障报警、加工状态)的演示盘,通过各种信号灯的显示可模拟机床的刀库的旋转、换刀以及机床辅助动作的状态。学生可进行西门子840D-SL系统的连接调试、西门子840D-SL系列S120伺服轴调试、西门子840D-SL系统参考点建立调试及故障诊断、西门子840D-SL系统所用Step-7 PLC指令编程与调适、ShopMill CAD/CAM编程实践、PCU单元OEMs HMI扩展界面开发与编辑、SIMATIC WinCC flexible开发工具包的使用及数控加工程序测试,完成图形仿真训练。

3.3 机电系统测控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电系统测控与技术方向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测试和控制技术的认识与实践能力。该实践通过数据采集卡来实现对模拟量的采集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控制,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数据采集卡是如何将外界的模拟量转换成电压,然后将电压转换成人们熟悉的数字值;明白数据采集卡是如何控制数字量的输入和输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对直驱试验平台的控制。通过该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先进制造与装备的概念,还能够使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位机来调用动态链接库函数,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图3是学生通过变成编程软件实现的简单测控界面。

4 结语

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通过上述环节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机械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掌握机械工程技术相关理论与技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可为我国制造行业提供实用型科研、技术人才,间接促进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宝营.基于“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实践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5,13(25):120-122.

[2] 郑鹏,吴建权,沈会祥,等.“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22):207-209.

[3] 《设备监理》编辑部.工程硕士培养应以行业队伍建设需求为目标――访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高彦芳副教授[J].设备监理,2013(2):34.

篇(4)

地方高校如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不同高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2,3]。以我校机械工程专业为例,主要研究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课程群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以及教学改革措施,为培养具有机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以及经营能力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4,5]。

1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国内众多开设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因此,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机械工程专业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以及组织管理和市场经营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课程体系

2.2 课程群建设

14个模块对应着不同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完成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

人文管法社会知识模块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人文修养,通过这个课程群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质量安全环保意识模块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基本技能模块是通过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能较熟练地应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及其应用实践,使学生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分析、模拟和计算夯实基础;通过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持续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然科学知识模块是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工电子学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建模求解、设计计算、系统分析与预测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工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功底。

专业基础模块是通过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制图、设计、计算、实验、测试、工艺、操作等基本能力。

专业应用模块、专业训练模块是通过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械工程设计、制造、性能检测、质量管理的原理与方法,通晓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等,使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机械模块、起重与运输机械模块是在综合掌握机械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电梯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加强工程机械、起重与运输机械的设计制造、检测控制、组织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备本行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及管理能力。

创新知识模块、创新训练模块是通过TRIZ理论与方法、专利写作与申请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机械工程专业创新设计与创新制造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

工程认知实践模块、工程项目实践模块、工程岗位实践模块是通过各种教授讲坛、企业家讲坛、前沿知识讲座、企业管理讲座,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机械工程企业和经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初步培养学生从事机械工程领域新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管理、市场经营工作的能力。

3 结束语

根据学校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四层十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建立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匹配的课程群,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家参与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出高质量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械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云沛.高等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10-30.

[2] 韩毅曈.工科院校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15-35.

篇(5)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将该门课程与现代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近五年的每年30—40人研究生选课,工程硕士每年20人左右选课,课程得到了各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发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硕士论文均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

篇(6)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篇(7)

CHEN Sa MAI Yun fei LUO Yan jie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Abstract:Theteaching objectiv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is tha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have plenty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So the method of teaching reform is put forward,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single teaching mode、dated teaching content and no balancing teachers and so on.In teaching process some resource of network and some skill about how to write scientific englishpaper are introduced, which will enhance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The class is activity by using multimedia.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eaching reform is effective.

Key words: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随着我国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的不断加强,要求大学生不但具有一定的机械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2]。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将英语语言学习上升到将英语作为应用工具,即把英语最为本专业服务的工具来学,而不是把英语作为语言专业来学,这也是公共英语语言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本质区别[3]。

机械工程类专业涉及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机械CAD/CAM、液压与气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课程,不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且知识更新快,这使得机械工程类专业英语的教学难度加大。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该文从机械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探讨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方法。

1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中国在大学教育中一直都实行英语考级制度,这种制度的延续使得当代大学生毕业后都基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4]。但是机械工程专业英语除了具有基本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需要学生能够用英语来组织表达机械工程、机械理论和实践操作等等。

当前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高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如何在专业方面对外交流,如何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都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基础。尤其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更显得迫切。在机械行业中外合资及外商独资企业比比皆是,,即使是国有企业也在走向国际化,会大量进口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这些都需要能够读懂大量英语原版资料,能够和外国技术人员交流和合作,毕业后的大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能否胜任这些工作,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专业英语也是进一步深造学习的需要。对于需要读的学生,要了解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必须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文献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所以机械工程类专业英语的掌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2 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一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专业词汇多逻辑性强,理论推导多,一般阐述的都是原理概念,而且英语文章中长句比较多,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初接触者比较难以适应,学生会感觉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教学方式受到传统英语长期教学的影响,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只是一味讲课,每次课的教学就是听写单词、翻译文章、课下作业、最后测验考试,周而复始一成不变形成了程序化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个别老师在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将课本上的文章语句逐一进行翻译,教学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严重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想要学习的积极性。

2.2 专业英语教学中师资力量难以平衡

针对教授专业英语的教师而言,一些工作较早的老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非常丰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方式也科学有效,但是在英语方面可能由于工作年限过长平时接触较少、使用频率不高,使得在专业英语授课的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而年轻教师刚毕业不久,一直在进行英语方面的学习,大量外文文献的阅读,使其专业英语水平较高,但大多数没有实际教学经验,课堂组织能力和对学生的驾驭能力有所欠缺,同时由于缺少实际企业工作经验,在专业知识熟练度和广阔度方面,以及将专业知识与英语更好结合起来能力上都有待提高,因此在上述两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关系到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3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

3.1 教课内容的改革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学校图书馆中文和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资源。常用的外文期刊数据库包括Elsevier公司的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数据库、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学校图书馆网站都有。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库,如何查找自己需要的外文文献,来引导学生查找与每次上课内容相关的国外文献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英文原始专业文献,扩大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同时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积累了一定量的专业词语,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知识。撰写科技论文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完成的工作之一,随着当前各个大学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学习用英语写作科技论文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迫切需要。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科技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特点、写作方法及科技论文需要遵循的各种标准、规范和语言习惯等。在讲解过程中需要以标准的学术期刊论文模式为基础,详细介绍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如何撰写和相应的要求。使学生初步掌握论文相对固定的格式,包括提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

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进行实例分析,介绍写作过程中的技巧运用,使学生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理论上的泛泛之谈,而是能够使其结合所学专业,有所启发,并在写作中加以实践的。

3.2 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针对上述专业英语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学院积极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针对出国访学的老师,回国后必须要担当专业英语课的教课工作,这些做访问学者的老师,本身已经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通过一段时间的国外经历英语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他们担任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外机械工程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开拓视野,同时还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兴趣

在教学实施环节还要做到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播放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料,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活跃了教学氛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每次课文内容讲解结束后,播放一些相关内容的科普性英语短片,比如介绍机床加工工艺、数控机床自动控制、切削加工工艺过程等。由于刚学完相关内容,所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看、听、讲,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篇(8)

【关键词】工程硕士 水电特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3-02 

 

在长达13年之久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试点后,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核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其目的是为了改变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现状,解决企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紧缺但又长期得不到应有补充的问题,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当时,全国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试点高校有14个,招收人数为1525名。到2007年,按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增至212所,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增至57146名,招生规模扩大了近40倍。各培养单位均在积极探索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思路,以切实解决培养中的共性问题。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2005年开始招收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本文结合该院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探讨具有水电特色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加速为我国水电事业在职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 

 

一、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现状及不足 

 

通过召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单位对我校的工程硕士培养与管理工作是满意的,起到了以科研促生产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下列不足: 

1.培养方案单一,不能完全适应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工程硕士来自生产单位,多是带着实际问题来的。知识需求的选择性比较强。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在水电设计、施工企业有大量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采购、招投标等工作的技术人才。三峡大学是一所水电特色鲜明的学校,近年来,也招收了部分具有水电工程背景的机械专业的技术或管理人才攻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实践表明,用现有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来指导这些在水电领域工作的工程硕士的培养,显得生硬而不切实际,必须制定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课程设置不够丰富,未能完全贴合人才培养需要。 

工程硕士对知识的选择性,决定了他们对课程的选择性。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工程硕士心中都有个期望的课程菜单。调查显示,学生的期望菜单不能在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得到部分或完全的实现,目前的课程体系未能完全贴合人才培养需要。 

3.培养过程的管理不够灵活 

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工”、“学”矛盾突出。而且生源分散,培养过程中个性化特征突出。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工作,突出体现为对象少工作量大,规范管理难度大。探讨适合工程硕士管理的体制和平台建设非常必要。 

 

二、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必须解决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的问题。随着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水电行业亟需大批从事水电施工机械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维护及采购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因此,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为水利电力事业发展培养具有一定工学理论基础和水电工程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为更好的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采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1]“平台”是指机械工程基础平台,体现为该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的培养口径应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来确定。“模块”则体现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根据水电事业发展的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需求,设置六个专业模块,形成六个具有水电特色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三、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依赖并服务于培养目标,是落实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依据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平台+模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工程硕士的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其中,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则属于“平台”部分,专业方向课则以模块形式存在。学员进校后可以根据他所选定的研究方向来选定所修的课程模块。 

分析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可知,“复合型”与“应用型”是其主要特点所在。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复合型”的培养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知识虽然是分学科的,但是应用或创新时却是不分学科的,这就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之所在。因此,依据研究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应涉及包括机械工程在内的两到三个学科的主要内容。各研究方向所涉及的学科见图1所示。但这并不是说将其方向课设计成无所不包的大杂烩,而是要在保持培养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这一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开设部分与培养方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并对部分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如整合数理统计和矩阵论成高等工程数学;整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成高等工程力学;整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成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技术;在基础英语部分加强词汇、听力、阅读、写作能力的训练,在专业英语部分加强专业文献的翻译和写作训练。为此,设置平台课程如下:科学社会主义、外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高等工程力学、高等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等。 

“应用型”的培养特点并非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是体现在教学大纲,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它不要求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对该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有选择地讲授工程实际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撰写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大纲时,应注意与本科生和在校硕士研究生课程大纲区别开来。另外,因为工程硕士的工作经历和理论基础不一,在专业课的讲授方法上,建议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尽量不要“满堂灌”。[2] 

 

四、加强过程管理,把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关。 

 

1.整合多方资源保证理论教学的质量 

培养方案的实施很重要的一部分便在于理论教学。上述专业模块,涉及多学科知识,仅靠一个专业的师资力量来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而且势必加大教学成本。通常,机械工程领域是依托在机械工程类学院组织教学,师资可以聘请经济与管理类、外国语类、土木工程类与电气类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甚至还应积极寻求不同学院,不同学校间的教育合作,试图把在同一地区开设教学点的学校联合起来,根据专业对来自各校的学员进行统一分班,师资上学校间协调选派,建立学校间互相承认学分的制度。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教育成本,还可以集中多方优势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另外,还可以为学员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扩大招生规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既热心工程硕士教学,专业与教学水平又高的教师组成较为固定的教师队伍。 

2.校企联合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 

工程硕士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最后的毕业答辩环节。工程硕士采用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论文工作大部分需在工作单位完成。这给学校导师的指导带来不便。而且学员除要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完成本职工作,压力大。因此,调动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单位导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校企联合,才能保证实践环节教学质量。[3] 

3.提高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这种不脱产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其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一个过程管理过程,只有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质量,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媒介和协调作用,调动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有效达成。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工程硕士管理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以及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五、结束语 

 

文中探讨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发展现状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并探讨了工程硕士管理过程组织的三点工作体会。其中,具有水电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对解决水电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丰富机械工程领域的培养特色有一定贡 献,对指导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0253-360X

国内刊号:23-1178/TG

邮发代号:14-1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184-02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构建机械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需要。[1]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对专业工程师进行资格认证是国际惯例。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开展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项目。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环节增设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技术基础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既能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又能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科研实践活动提供助力。

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本课程设置的思考

掌握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受工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都还是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创建,强调论文的发表,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而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工程类研究生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应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 而不应该只拘泥于现成教材的讲授。[2][3][4]本课程的教学及考核内容最大限度地顺应了工程类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为教学目标。通过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以及组织实施在校研究生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既满足行业需求,又达到专业学会对人才工程技术能力要求的标准。

本课程以机械工程学会冯敬之编写的《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指导书》为主要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涵盖7大部分:一是工程制图、极限与配合,机械工程相关标准;二是工程材料;三是机械产品设计;四是机械制造工艺;五是企业管理、工程经济;六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七是数字控制技术及机械制造自动化。

本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其中的企业管理,工程经济,产品质量控制及制造工艺中的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车间平面设计及装配等教学内容对于传统的工科在校生来说是陌生的,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课程设置中基本见不到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工科学生对于上述知识基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片面地了解一点,既不系统又不全面。但工程类研究生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高雅教育,而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务实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紧密相关的教育。[2]在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开设本课程既对其已有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升,又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其知识范围,提升了其实践能力。

三、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考试内容及考查方式

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一年一次,属于全国范围的国考。这个考试在1天之内完成,上午下午各3个小时,教学内容的7大部分在考题中均有涉及,基本做到了考试内容的均衡性。上午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120分,考试题型分为80分的选择题和40分的简答题,其中简答题每小题5分,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下午考试为开卷考试,满分80分,考试题型分10分的综合题和20分的综合题2种,每种均为6道考题,其中10分题6选4必答,20分题6选2必答。开卷考试题目综合实践性非常强,重点考核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实施

本课程自设立之初各位教学相关人员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全面丰富学生工程理论,打造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己任,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动力,以机械工程师技能要求为标尺,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研讨,并制定了下述相关措施。

(一)专家组团授课

由于本课程以通过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为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参照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教学内容丰富,考核范围广,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采取开展专家专题讲座及各专业教师组团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邀请的专家有的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既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授课过程中他们引用的各种实践案例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点拨和引导作用。接受授课任务的专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学骨干,他们知识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精准全面,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在校研究生,这些学生在读研之前来自不同的院校或企业,他们的认知能力千差万别,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学时又短,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内容,丰富实践经验,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课程结合课程组的优势,最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理论授课过程中,相关实验室全面对学生开放,并有专业教师负责答疑讲解,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做到对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

(三)开展专题训练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目的也是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课程组研读了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大纲,以及历年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试卷,结合一些典型题目给学生讲解,并组织一些项目研讨来对学生进行工程思维训练。

(四)开设学生研讨课

由于学生的实践经历互不相同,即使接受的是相同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总会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整体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师专门针对学生开设了研讨课,并在课程中期和末期分两次进行,这样做克服了时间跨度长、知识遗忘多的弊病。为了增强研讨课的针对性及效果,教师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陆续收集学生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按其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学习的疑惑点,形成研讨课的研讨内容。同时把要研讨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层进式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课下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写出讨论结果并在上课前交给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并反馈给学生,同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补充并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工程背景及相关案例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题目继续在课上讨论,要求学生辨别讨论题目的共性及差异性,形成思维要点。

五、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自开课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参与选修的学生都在用对待必修课的劲头在用心学。2014年参加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学生有34%多顺利通过考试,与全国平均30%左右的通过率相比,这样的成绩是喜人的。2015年参加考试的人员与2014年持平,通过率也差不多。

大部分考生都感觉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是对以前学的机械基础课程做了一次大的知识梳理,而且所了解到的很多工程案例为解决综合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学到了在以前的课程中根本学不到的知识,诸如设计中要有人本思想,设计的产品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安全便捷等因素。

在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的同时,课程组也询问了各位硕士生导师对本课程设置的看法,大家也都表示学生学习了本课程之后,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知识理论基础越来越扎实,碰到实际问题时思路更广,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总之,学生的综合能力都有了一定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士兵,包志华,徐晨,等.“卓越计划”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21-23.

篇(11)

一、引言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装备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取决于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工业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加强机械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机械专业具有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特点,仅靠理论教学无法培养出创新型机械工程高层次人才,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的必要环节,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教学方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 、传统实验教学的问题

1、传统教学中,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只起到验证理论知识的作用,学生往往在实验之前就知道了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致使学生轻视实验、敷衍实验,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学生求实科学态度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培养。

2、实验室配备的器材较少,有些实验只能分组进行,使部分学生缺少了动手的机会,缺少了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地锻炼和培养。

3、在当前高校教学中理论课学时普遍被压缩的情况下,实验课课时也有所压缩,于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验指导书的“指导”越来越详细,几乎每个实验步骤都在指导书中列出,一些较难的实验干脆就改成了演示实验。如此,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锻炼反而减少,实验教学也就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结合学生机械工程知识体系的逐步建立和掌握过程,将机械工程实验划分为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专业基础实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手段为主的专业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能力的机械工程综合实验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拓展训练四个层次。专业基础实验由独立开课的机械工程实验I、机械工程实验II组成,专业课程实验由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和机械制造工程课程的实验部分组成,机械工程综合实验由独立开课的机械工程实验III组成,综合拓展训练包括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主要是机械工程综合训练,课外则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SRTP)等第二课堂环节。

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实验预习创造条件

在实验课课时普遍偏少的情况下,预习成为在有限实验课时内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针对学生预习期间无法接触和了解具体实验装置致使预习效果不佳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了实验室定期与预约开放等措施。某些有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定时开放,让学生参观。有些实验室与学生预约在实验课前某个时间开放,让学生熟悉实验器材。某些不便开放的实验室,可在实验课的第一节课将相关的实验器材做一个集中的介绍,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观摩和预操作仪器,了解某个仪器是干什么的,在哪个实验中会用到,这样也可起到与开放实验室相当的效果。

3、在实验课中增设实践性的内容

实验课在其功能上不仅要用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应该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实际工程问题引入到实验课中。比如机械工程实验中有一个实验是要测绘一些从实际机器中抽象出来的机构,并画出其机构运动简图。这个实验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完成,但是一旦要他们去画出实际机器的机构运动简图,就有很多学生既看不出其机构类型,也画不出机构运动简图。因此在实验课中加入一些实践性的内容,让学生接触具体的实际问题,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比如测绘实验就可以拿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自己通过装拆来了解机器的运动情况,并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4、适当增加创新性的多学科综合实验

机械类综合性实验是融合机械、电子、控制等多学科知识的实验项目,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综合性实验任务,可使学生所掌握的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与渗透,培养和提高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例如,在学生学过《电工电子学》后,我们设计了一个与电工电子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实验。在课程之初给出实验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过程、选择实验器具,到期末交一份综合性实验的报告或论文。同时,在相关的实验课中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与前述综合性实验有关的实验项目,助益学生顺利完成综合性实验。

5、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评制度

实验课的期末评分通常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情况做出的,这样的评分容易使实验成绩太过平均,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习态度。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课考评制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学习情况。实践中,我们在实验课的考评中综合考虑实验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笔试等环节,给每个环节一个相应的分数,最后加权平均。同时,还在考评中加入用以鼓励学生创新的分数,例如,如果学生针对现有实验提出了创新性的设计思想或实验改进,就给予相应的加分。这样的考评不但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实验课的表现,而且能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结语

我校机械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近几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竞赛等屡屡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