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病房护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7 01:48: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病房护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病房护理论文

篇(1)

海洛因依赖危害极大,依赖者药物滥用更为严重。由于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与正常人有极大的差异性,使自愿戒毒病房难以管理。为此我们针对自愿戒毒者自制力差、易冲动,对有强烈的心理渴求,依从性差等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戒毒病房护理管理措施,现介绍如下。

1护理管理措施

1.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杜绝来源是自愿戒毒病房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的难点,戒毒者一方面想戒除毒瘾,一方面又无法忍受强烈渴求的精神煎熬,使他们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夹带,或叫人送入病房,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病人的行为,切断与外界毒友的联系,以保证脱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1.1.1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入院戒毒者详细说明自愿戒毒病员知情同意书的内容、目的,取得自愿戒毒者的认可与合作。主要内容包括:在戒毒期间应遵守病房管理制度,接受封闭式管理;遵医嘱服药,不私自服药,不藏药;住院期间随时允许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严禁携带、私藏,一经发现立即销毁,经教育不听劝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住院期间传递、唆使他人吸食、注射、提供用具、贩卖者,交公安辑毒处处理。戒毒期间不准探视接见,不准对外打电话及接电话,不准携带水果、烟、饮料、食品等。入院者如能接受以上条款,服从管理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办理入院手续,否则劝其到公安强制戒毒所,避免患者入院后因违反规定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1.1.2入院前的安全检查。检查由两名工作人员进行,仔细检查自愿戒毒者随身携带的物品,严把入院关,防止的夹带。自愿戒毒者所带现金及贵重物品全部由工作人员代为保管,建立现金使用帐本,不允许相互转帐,杜绝自愿戒毒者之间的交易。

1.1.3严格病区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病区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各自职责,每周定期对病区的环境、物品及病员进行安全检查,对病房内出现的可疑现象,立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1.2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2.1注重服务意识的转变。自愿戒毒者属特殊人群,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既是行为越轨者又是药物依赖者[1],他们也能切实体会到吸毒的危害,而主动要求戒毒。如果对吸毒者的吸毒经过作一个客观的、全程的、细致的分析,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吸毒者是受害者,并且是年轻的受害者。他们因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成为“瘾君子”。我们不应将吸毒者看成染有陋习的坏人,而应把他们当成病人来看待,以诚恳、宽容、克制的态度关心他们,不冷淡、不歧视,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痛苦,从思想情感上接纳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人性化浓厚的戒毒环境。

1.2.2密切观察病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正确识别戒断症状,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置,对病人的讨药行为要认真分析并作好相应处理,必要时使用安慰剂。静脉穿刺时力求一次成功,赢得病人的信任。

1.2.3加强营养护理管理。长期吸毒者饮食无规律,食欲下降,胃口差。为此营养食堂专为戒毒者增开了小灶,满足不同的需求。特别注重饭菜、营养的合理搭配,并送餐到床边。对不能正常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指导他们饮用营养丰富的流汁饮食如牛奶、麦片等。

1.2.4加强健康教育。我们在病区走廊墙壁上粘贴了各种宣传板块,内容有国家的禁毒法律法规、的危害、如何脱毒、警示语等,形成一种戒毒的氛围,同时也美化了病区的环境。在活动室内建立了健康园地,宣传戒毒知识,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工作人员经常主动与病人聊天、谈心,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在闲聊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有关吸毒的危害等知识,强化吸毒对躯体的损害和成功脱毒的事例与成功经验,帮助吸毒者树立起戒除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对出院病人,规劝他们远离,回避毒友,每人赠送一张连心卡,以方便病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同时我们也定期与他们电话联系,了解他们的现状,指导解决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结束语

一般情况下,戒毒病人均能切实体会到吸毒的危害而主动要求戒毒,但他们对的心理需求太大,常常无法遏制自己的求药行为[2]。因此理解、宽容的接纳,严格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以及良好的诫断治疗是矫正患者的行为、改变吸毒者人生观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打开戒毒者主动配合治疗局面的一剂良药。

篇(2)

1.1.1从细节培养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患者入院后,需进行首诊,这就要求需建立首诊负责制,即办公室护士负责接收患者,并安排床位,通知主管医生与主管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将自杀、自伤的患者列为重点对象,做好交班工作,加强精神病的看护,以保证患者的所有活动在管理人员的视线下进行。入院后,主管护士需向患者讲解住院期间的相关规定及注意事项,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并引导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告知病房主任及护士长病房的相关管理制度,细心地向患者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从而加深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理解。然而,对于首次住院的患者,护士需耐心的告知相关事宜,采用心理疏导的技巧和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在短时间内适应病区环境。在护理管理中,安全管理制度是开展护理管理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需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所有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让医护人员熟悉精神科安全管理制度及《医疗事故条例》等,并利用晨会加强护理相关业务学习及安全教育。然而,对于新护士、新看护的管理,上岗前,必须实行岗前培训制度,新护士需积极参加安全教育讲座,并通过安全知识考试,使新护士熟练相关护理工作[2]。除此之外,安全管理制度还需要医务人员严格执行,严格制定治疗及护理工作,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恢复情况,并及时发现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护理。

1.1.2完善精神科病房安全质量管理制度针对精神科病房中护理管理存在安全管理质量不高的问题,制定精神病房安全管理制度、护士交接班管理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确保各项护理制度落到实处,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护士,护士长要强化制度意识,将重点工作放在安全护理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上,使护士工作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了促进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应规范工作流程,需强化护士在护理中的各个环节管理,例如当患者服用药物后,护士需及时进行口腔检查,注重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意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加强护理,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为了减少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差错,需对病房中的药物及相关设备进行细化规范,尤其是对急救室内的急救药品及仪器设备,安排专人检查,在药品管理做到固定品种、固定位置及固定数量,由护士长定期对药品及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建立护理应急预案,以减少护理差错。

1.1.3加强细节监控,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于护士长及护士的护理工作,需分工负责,定期对综合检查,对精神科护理的各个环节质量进行严格检查,若发现有违规现象,需及时返回给护士管理人员,并给予相应长发,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只有做到各个护理环节的监控,才能保证护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1.2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实施细节管理前后的各项护理管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书、护理技能、急救物品管理质量、护理安全、护理满意度等。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单位(x±s)表示。

2结果

分析该院2012年1—12月,2013年1—12月期间的病房管理质量评分,结果显示实施细节管理后的基础护理质量、护理文化、护理技能操作质量、急救物品管质量及护理安全质量均高于护理前的管理质量,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比较护理前后护理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实施前护理满意度为94.98%,实施后护理满意度为99.55%,护理不良事件由5例减少至1例,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3)

2结果

采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见表1);对两年的护理质量考核项目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两年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篇(4)

1.2纳入标准(1)年龄<70岁;(2)无明显相关手术禁忌证;(3)固定家属住院期间全程陪护;(4)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伴意识障碍、心、肾功能重度衰竭等病情危重者;(2)伴有言语障碍、精神、智力障碍等不利于交流者;(3)中断治疗者。1.4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4.1加强业务学习: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文件及示范案例,了解优质护理模式进展及必要性,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变被动为主动。每周5下午集中培训,讲解神经外科各病种护理特点、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养。根据护理人员不同工作能力及工作年限,分为基础组、中级组、高级组三个层级,制定不同岗位培训计划。基础组以低年资护士构成,以基础知识培训为主,扎实业务能力;中级组以主治护师、高年资护士为主,培训先进护理技术,提升中坚力量业务水平;高级组以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为主,提升管理理念,了解前沿护理知识,指导下级工作。

1.4.2转变护理模式:根据优质护理文件要求制定优质护理模式实施方案,转换护理模式。①变功能制护理为责任制护理:根据层级设定护理小组,每小组包含高级组1名,中级组2~3名,低级组4名以上,以患者为中心,低级组每名护士负责1例患者,每小组弹性排班,节假日无休,24h全面负责若干患者护理工作,连续、全程护理。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进行协同式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②变模板式护理为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心理、职业等个体差异及患者需求,制定包含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在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每周4下午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座谈会,着重解决疑难问题,③简化护理文书,还护士于患者:配合电子病历系统,简化护理文书项目及书写量,可以电子化、表格化模式对相关护理文书进行转换,提高护士在病房工作时间,并配合护理工具齐全的流动护理车,将护理常态工作在病房进行。

1.4.3加强绩效考核:根据护理层级、工作难度、患者数量及满意度,以“多劳多得、公平公开”为原则进行护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与科室二次奖金分配制度、职称晋升、评定等挂钩,每月进行1次,年终再进行总结,对1a内连续考核优秀的护理小组进行奖励。护理层级根据绩效考核成绩及工作资历进行变动,考核成绩不佳者给予降层级处罚,并根据不足之处加强学习。

1.5观察指标对比2组住院期间病房红灯平均每天呼叫次数及呼叫情况构成;患者出院时由实习医师(非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陪护家属或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态度、护士言行、护士仪容、护理巡视、住院告知、检查告知、治疗告知、需求处理、健康教育、病房环境进行调查,每项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等5个量度,每个量度分别计为2、1、0、1、2分,满分20~-2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狓珚±狊)表示,采用狋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病房红灯呼叫次数及呼叫情况构成对比观察组平均每天红灯呼叫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输液、病情变化、寻求帮助等构成方面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5份,观察组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30份,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17~18分,平均(7.39±3.47)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3~19分,平均(14.12±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16.1175,犘<0.05)。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护患矛盾日益严重,护患关系成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也是改善护患矛盾的突破点及关键点,而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是改善护患关系的关键。优质护理模式的优点:

(1)医院配合得力:优质护理模式为卫生部倡导发起,医院各级领导重视、各科室专家配合,政策利于执行,配置便于完善,可及时处理患者疑难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

(2)改善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模式通过小组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办法,每组各年资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全方位对患者实施护理,熟知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应处理,发挥“技能好、会沟通”的专业素质,改善护理质量。

篇(5)

 

患者满意度(patientsatisfaction,PS)是指人们因健康、疾病、生命质量诸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服务产生某种期望,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情况进行评价[1]。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促进健康仅仅依靠治疗技术是不够的,病房的护理管理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工作的价值不仅需要良好的护理态度和技能,更需要构建新型的护患关系,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了较客观地反映护理服务质量的好坏,提高护理水平,我院自行设计了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通过调查获取真正反映患者感受和期望的数据,从而更有效地改进服务。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住院5d以上的1000例患者进行随机调查,包括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脑外科、各抽取200例患者。将2009年6月50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64例,女236例;年龄18~73岁,平均(40.6±13.8)岁;2010年5月50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270例客户关系管理论文,女230例;年龄19~72.5岁,平均(41.3±12.6)岁。调查对象需满足下列条件:①年龄18岁及以上,意识清楚;②自愿参加本调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获得研究对象口头同意后,由护理专人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入院介绍、健康教育、服务态度、责任心,基础护理、技术操作6方面,均为单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并计算满意率。基本满意和不满意视为不满意。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率100%。不能书写的患者,由资料收集者将每个条目读给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问卷当场回收核心期刊。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0年5月500例的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2009年6月500例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说明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着重要作用。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例,%)

 

组别

n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对照组

500

500

465

445

30

45

5

篇(6)

 

巡视病房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护士及时主动地巡视病房,有利于随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输液不良反应等情况,并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以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我院16个内科病区的临床护士巡视病房情况进行了调查,对相同病区的临床医生下达护理级别医嘱的依据进行了评估,旨在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有效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16个内科病区工作的160名轮班护士,女性,年龄18~55(26.07±5.18)岁。文化程度:本科64名,大专48名,中专48名。职称:副主任护师18名,主管护师42名,护师46名,护士10名,合同护士44名。选取上述16个病区工作的120名临床医生,其中男65名、女55名,年龄24~59(38.03±9.99)岁。文化程度:博士5名,硕士48名,本科67名。职称:主任及副主任医师32名,主治医师40名,医师48名。

1.2 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分别对护士和医生进行调查,护士问卷内容包括各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实际巡视病房的时间、频次,未按要求巡视的原因;医生问卷内容包括各级护理内容了解情况,下达分级护理医嘱的依据。每张表上有填表的简要说明,由调查者发放并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发放护士及医生调查问卷共280份,待全部填完后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对所得数据采用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护士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的情况及不能按要求巡视病房的原因 160名护士仅16名(10.00%)按分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不能按要求巡视者均为不能达到一级护理的要求,即每15~30分钟巡视1次[1],其原因见表1。

 

2.2 医生对分级护理内容的认知情况和下达分级护理医嘱的依据 病房医生下达分级护理医嘱较多是依赖于工作习惯(84名, 70.00%),依赖主观判断者24名(20.00%),仅有12名(10.00%)是依据患者的病情等客观条件。医生对分级护理内容的认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护士不能按要求主动巡视病房的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示,仅10.00%护士能按护理级别的要求巡视患者,90.00%护士不能按一级护理的要求进行巡视,护士不能按要求巡视病房的原因包括医生及护士两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3.1.1 分级护理不当影响护理工作的严谨性 表1示,100%护士反映护理级别与患者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表2结果示,医生对分级护理相关内容认知情况不容乐观,仅16.67%~23.33%医生了解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和护理级别是按患者病情轻重确定,76.67%~83.33%医生部分了解或不了解;而医生下达一级护理医嘱时,20.00%医生是依赖主观判断,并没有考虑患者客观存在的护理需要,70.00%的医生依赖于工作习惯。笔者对调查科室的一级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一级护理患者占住院患者的90%以上。面对众多的一级护理患者,护士的劳动强度加大,护士无法按一级护理的要求每15~30分钟巡视病房。且护士觉得对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强的患者实施相应级别的护理没有实际意义。长此以往,护士对不按相应护理级别护理司空见惯,对护理规范和制度产生麻痹思想,降低了对巡视间隔时间、病情观察、活动范围的限制等一些必要的护理措施的重视,使真正需要一级护理的患者不能得到相应的护理,一级护理只能流于形式。易使护士滋长不严谨的工作作风,导致护理质量滑坡。当患者对名不符实的一级护理收费提出质疑时,必然会引起护理纠纷。

3.1.2 护士依赖陪护及传呼器 目前医院对陪护的管理不到位,科室也难以控制陪护的出入,随着患者陪护的增多及床头现代化呼叫系统的配置,分别有90.97%、89.58%护士对陪护及传呼器产生依赖。护士认为患者病情变化、输液故障或其需求都可以通过传呼器或陪护传达。

3.1.3 护士人员缺编 58.33%护士认为各病房护士编制达不到标准要求。按医院管理学的标准,普通病房床位、护士比不应小于1∶0.40,而大多数医院达不到这个要求。我院床位、护士比是1∶0.33,加之地市级医院的患者治疗以输液为主,尤其是1名护士值班时,全部时间用以治疗性操作,根本没有巡视病房的时间。

3.1.4 护士缺乏责任心 38.19%护士认为,护士责任心差是导致巡视病房不到位的原因。责任心是护士言行在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利及需要的关爱和关注中的具体体现。如果护士责任心差,既使人员不缺编,也难以保证各项护理工作质量。尤其是年轻的合同制护士,由于医院聘用制度不健全,其工作待遇低,易使她们出现不稳定的工作情绪,缺乏职业责任感。

3.1.5 护士分工不明确 16.67%护士认为护士长排班分工不明确,奖罚不兑现,及时巡视病房也得不到表扬,不巡视的也没得到批评,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

3.2 对策

3.2.1 完善医院继续教育 医学院校教育应增加相关护理学科

摘要时刻规范她们的一言一行,培养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职业形象,经常给予奖励和鼓励,使她们锻炼成优秀的护士。

3.2.2 加强分级护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 患者住进医院后,医患之间的契约建立,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护理服务需求,而告知服务要求是护士必须履行的义务,护士有责任将分级护理的具体要求告诉患者。科室可实行分级护理公示牌,使患者了解分级护理内容,发挥对护理工作评价者的作用。另外,建立一级护理巡视卡和输液巡视卡,将卡片放在患者床头袋内,巡视1次在卡片上记录1次,签名签时间,输液巡视卡上还要注明已输入的液体量,以利于患者及陪护的监督,尤其对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加强监督,能对制度的落实起到控制作用。

3.2.3 控制陪护率 医院需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陪护管理措施,使陪护率达到标准。医院的硬件设施应采取人性化管理,切实解决患者的饮食、探视等问题,规范食堂管理,严格按患者的饮食营养要求将可口的饭菜送到患者床头,安排好陪护的住宿供餐,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这样既有利于病房管理,又可避免探视人员过多造成医院感染。

3.2.4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护士长排班要合理,目标要明确,要勤检查、勤督导,运用经济杠杆将工作业绩与奖金挂钩,拉开档次,奖罚分明,充分调动每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

篇(7)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的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HBV、HCV和HIV在患者及带菌者末梢血液中大量存在。所以,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对职业性接触血源性疾病的护理人员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护理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乙型肝炎病人(HBV)感染者1.2亿,基本上占我国总人口9.09%,其中有1/4是慢性乙肝,大约3000万。不仅给国家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成为社会主要的传染源。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和血制品的传播,慢性感染及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浓度很高。临床护理人员感染HBV甚多。此外,日常生活接触、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亦是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

1.2丙型肝炎人类对丙肝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受血者或接受血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近年来输血引起的丙肝时有发生,即使是最轻微的血液接触也可被感染。护理人员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且感染后约有半数病例可形成慢性肝炎。

1.3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自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2006年12月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公布,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00万!确认由患者使护理人员感染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广大护理人员面临职业感染的危险。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其次是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护理人员构成更人的威胁,此类感染者没有自觉症状,没有阳性体征,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每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是传播艾滋病的危论文险传染源。

2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1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我国目前医院职工普遍缺乏系统的感染控制知识的教育,相应的对医院感染自我防护知识认识不足,是护理人员发生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及操作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可导致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率升高。

2.2护理人员皮肤黏膜破损皮肤黏膜有破损,天然屏障消失,接触带病毒的血液体液即有被感染的危险。据美国有关报道,接触过HIV血污的护理人员有4.2%的血清HIV抗体阳性。

2.3被带有病毒血液污染的器械损伤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配合、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均有可能被如刀、剪、针头等各种锐器所损伤,使病毒直接进入血液而被感染,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给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也是护理人员肝炎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的重要原因。

3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多系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而在护理服务与操作中,一些意外事件又难以杜绝,同时无论是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疾病,都会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为降低因职业关系所致血源性疾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其传播。

3.1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护理人员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首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及操作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3.2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这种全面屏障性隔离观念主要是为保护医护人员而提出的,隔离对象是所有患者,强调医护人员戴手套,为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标准预防是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而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1]。标准预防既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3.3器械损伤的预防要预防器械损伤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程序。对有传染性污染物消毒、清洗、运送、处理的过程中,应特别小心谨慎,分门别类,避免意外损伤。为患者进行注射和采集血液时,应预防带血针头意外刺伤。患者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必须妥善处理,装入耐刺收集容器,消毒毁形处理,减少针刺伤的机会。操作者皮肤黏膜破损时更应采取积极防护措施。对HBV、HCV、HIV等阳性患者,要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或用品,减少二次接触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按照特殊感染管理的要求处理所用物品。

篇(8)

[关键词]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预见性护理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部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及肺动脉高压,继而出现右心室肥厚,最后导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使患者产生恐惧、疑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预见性护理在抢救急、危、重患者过程中的应用正愈来愈受到重视,肺性脑病是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为了提高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6~2008年,我科对4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尽早地发现肺性脑病的早期症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预见性护理意识

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变化较快,严重者可很快出现颅内高压、脑疝,威协患者的生命,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具有超前的护理及早发现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把护理工作做到症状出现前,才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保证治疗措施及时进行。

2密切观察病情

2.1呼吸与咳嗽

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快而浅表的呼吸揭示肺部病情的严重,突然加重的端坐位呼吸应想到并发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的可能;节律不规则的呼吸加上意识改变是肺性脑病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指征;深长呼吸意味着酸中毒的发生,改善通气后慢而浅表的呼吸可能是碱中毒的表现,咳痰的量和性质即反映病变的程度,也反映治疗的效果,痰由黏少变稀变多,由黄变白提示感染好转,反之说明感染加重,或呼吸道阻塞可加重病情。

2.2血压(BP)、呼吸与心率

BP升高可见于低氧酸中毒,肺性脑病合并高BP的情况,BP轻度升高,脉压变小是早期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表现之一。血压降低可能是为心功能严重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和血量不足,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心率较快,达120次/min,过快时除其他因素影响外,说明感染加重,心功能向衰竭方向转化,加重肺性脑病的早期出现,由于心肌受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影响可引起心律失常。

2.3意识的改变是观察的重点

肺性脑病的主要诱因是呼吸道感染和心力衰竭,肺性脑病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大致有两大类,一类以抑郁为主,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另一类以烦躁为主,语言增加,精神欣快、狂叫呐喊、躁动不安、昏迷。前一类较安静,治疗效果较好;后一类患者由兴奋转入抑制时很快死亡。有的患者常常在夜间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性格及行为改变,意识障碍,若出现烦躁、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失眠、嗜睡、高度呼吸困难、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等症状时,应想到有发生肺性脑病的可能,所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非常重要。

2.4体温

体温骤降是肺性脑病的早期表现,体温的变化可反应患者肺部感染的程度,体温越高,表明感染愈重,但有的年老体弱者即使感染重体温也不高,所以在观察肺性脑病的早期症状时,体温骤降也是参考条件之一。

2.5腹胀、呕吐

肺源性心脏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低氧,血内CO2张力增大,黏膜糜烂、渗血,所以出现食欲不振、上腹胞胀、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如果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胃肠系统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腹胀,则更为严重,其呕吐物常是咖啡样,并伴有柏油样便。

2.6皮肤黏膜

除发绀外,要注意温度、湿度和出血倾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出汗较多,如果末梢冷,皮肤呈花纹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脉细数,注意休克,注射针眼处流血不止,皮肤黏膜有出血点和瘀斑,要注意考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一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3预见性判断病情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病及护理过程中,及早发现肺性脑病的先兆症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严密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咳嗽、血压、心率、呕吐与腹胀、体温、皮肤黏膜等,注意观察病情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地采取应急措施,使肺性脑病的早期症状及时得到控制,使肺性脑病消失在萌芽之中,避免出现严重后果,减少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2-3]。

4注意预防性护理

心功代偿良好、肺功能部分代偿者,可嘱患者卧床休息,可做轻微活动。若患者处于心肺失代偿期,表现为明显发绀、呼吸困难加重等,应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也应注意,水肿明显者限制钠盐的摄入量,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患者表现为频咳,痰量增多,呈脓性,同时伴全身中毒症状者,如发热、乏力、精神不振,提示有严重的感染,可加重心肺负担,诱发心力衰竭,故应加大抗感染力度,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低流量湿化吸氧,以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不能高流量间断给氧,以免加重低氧症状,加重肺性脑病的早期发生,还应注意肺源性心脏患者因呼吸衰竭引起脑组织低氧,pH值下降而表现烦躁不安时,应慎用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加重肺性脑病,注意预防性护理提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应有超前的进行预防性护理的观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4-5]。

预见性地判断病情,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在抢救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采取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后果,通过以上观察及护理,充分说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肺源性心脏病并发肺性脑病起到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6]。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38.

[2]于海霞,王丽娟,王淑红.预见性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9):859-860.

[3]仲文娟,刘霞娟,闵群惠.肺源性心脏病的预见性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92-93.

篇(9)

随着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工作不再是单纯的简单的技术操作,更应注意“以人为本”的护理过程。因此,我们提倡“舒适护理”。化疗患者舒适护理是贯穿整个护理过程的整体化行为,强调护士以患者的舒适为重点。舒适护理模式与整体护理模式的一致性在于其目的都是使患者达到最佳身心、社会、灵性的健康状态,使舒适护理顺应整体护理的发展,补充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一、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2008年8月~2009年4月化疗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5~75岁。直肠癌20例,胃癌30例,乳腺癌10例,均应用舒适护理进行化疗期间护理,效果良好。

二、护理

2.1化疗前的舒适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等)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化疗患者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病情及化疗反应不同,心理反应也各异,开朗稳定型只占2%,多数表现为忧郁、焦虑、烦躁、悲观、消极、恐惧、精神过敏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他们选择满意的床位,如情绪抑郁者,可安排在阳光充足的病房,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怕风的患者可以安排在远离窗户及背门的病房等。我们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病房环境上要营造温馨舒适的感觉,病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入院时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主管医生和床位护士以及科主任、护士长,以消除患者陌生感和恐惧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同种病种疗效满意的患者,彼此交流心理感受以及如何摆脱心理压力的体会。心理舒适需求中服务态度始终是患者的首选,在患者接受化疗期间,关心、体贴患者并及时为其解除痛苦,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其严格服从并坚持全程治疗。

2.2化疗中的舒适护理

2.2.1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旺盛,故对化疗药物敏感,如阿霉素、顺铂氮烯脒胺、丝裂霉素等,常引起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因此,我们应密切观察并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不同需求,合理使用止吐剂,在饮食方面应根据患者口味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鼓励进食,忌进食过热、粗糙、辛辣食物,多吃薄荷类食物,多饮水,避免吃气味太重、油腻食物,并在睡前、饭前后刷牙以去除口味及气味。限制含5-羟色胺丰富的水果、蔬菜,如核桃、茄子等。病室、病房环境应保持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呕吐物置于不透明密闭容器中及时清理,减少不良刺激,如呕吐后立即漱口,擦洗面部,更换洁净衣服,帮助患者取舒适。

2.2.2静脉保护的护理: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由背侧向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让患者在穿刺前用温水浸泡四肢末端,扩张血管以便穿刺。

特别使用微泵患者,由于用泵时间长,患者易感疲劳,应根据病情,结合患者睡眠休息习惯,取适宜并选择走向较直、易于固定,便于观察又不影响活动的血管。使用套管针,三通管下垫纱布固定,以防脱落,加强巡视,除做到“四轻”外应及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漏、肿胀、血管走向有无条索状红线,并观察微量泵的工作状态。在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如发现药物外渗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采用菱形封闭方法,漏液部位冷敷或用硫酸镁湿敷等。在化疗结束前,滴入一些液体,以降低穿刺部位拔针后残留浓度,保护血管。

2.3化疗后的舒适护理

2.3.1骨髓抑制的护理: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的剂量与损害骨髓的剂量差异很小。因此,对接受化疗的患者应密切观察骨髓抑制征象,如使用阿霉素、丝裂霉素、氮芥、卡铂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定期查血以了解血像变化。白细胞低特别是粒细胞下降时,感染概率增加,当PRC<1×109/L应予以保护性隔离,减少探视,病房消毒,严格监测体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及湿度,为患者创造一个空气清新、整洁的环境,严格各项无菌操作,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受凉感冒。

2.3.2脱发的护理:脱发是化疗最常见的,也是患者最不愿接受的反应,在使用博莱霉素、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等药物时,应在化疗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脱发,但化疗间歇期头发会重新生长,使患者心理有所准备,消除顾虑。

也可帮助患者挑选合适的假发套,尽可能纠正形象所导致的负性情绪。脱发后尽量不让患者照镜子,每天晨晚间护理应注意将床上脱发扫净,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因此在脱发阶段需特别重视对患者的身心舒适护理。

2.3.3黏膜炎的护理:某些化疗药物如5-Fu、博莱霉素、丝裂霉素、羟基脲等药物的毒性表现在黏膜上,尤其是大剂量使用常引起严重的口腔炎、口腔糜烂、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化疗前即开始注意口腔卫生,劝阻患者忌烟酒,每天饭前后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预防霉菌、病毒感染。睡前及晨起用软毛牙刷仔细清洁口腔,用力要轻避免损伤。若口腔炎发生后,可用紫药水、锡类散、养阴生肌散涂于患处;若有真菌感染,则应予抗生素药物治疗同时给予5%碳酸氢钠或制霉菌素漱口;若疱疹性感染(口唇、鼻腔)可用干扰素局部外用。饮食上嘱其进温流质或无刺激性软食,少量多餐,注意进新鲜水果、蔬菜及增加蛋白质摄入。

三、结果

通过应用舒适护理,95%的肿瘤患者能够坚持完成4~6个疗程的化疗,并在饮食、睡眠上有所改善。我科全力运用舒适护理,6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口腔溃疡及Ⅲ度以上的静脉炎。

四、体会

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灵性、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我科通过对肿瘤患者实施舒适护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对化疗的焦虑和恐惧感减轻或消失,使化疗过程顺利,身心达到最佳状态。而且在实施其过程中对护士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其不仅要掌握基础临床护理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护理人员将实践经验有效地实施于患者,提高了患者的综合满意度,使舒适护理的含义更广泛、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9:79.

[2]李亚静,王素婷,李慧芳.舒适护理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6):498.

[3]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0:288.

篇(10)

颈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病之一。此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状年。临床以从事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职业人群多见,如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银行职员、交通警察等。我院采用牵引、针灸、推拿按摩、理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再配合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护理内容如下。

一、对症护理

根据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椎管内容,压迫相邻的组织,护理原则以指导预防保健为主。

1.1端正坐姿

经常伏案工作的人颈椎病发病率高,这提示坐姿不良是颈椎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端正坐姿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正确的坐姿应为:保持自然舒适的端坐位,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两下肢并拢,头部略微前倾,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线为准。同时还要注意桌与椅的比例适中。

1.2科学的功能锻炼

长时间伏案工作者,应每工作0.5~1h就要进行适当活动。颈部脊柱的解剖结构决定了颈部脊柱具有前屈和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左侧环转和右侧环转的运动功能。根据颈椎运动功能的特点,我们教会每个病人做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左侧旋转和右侧旋转、左环转和右环转、耸肩的十字操和双臂划圈等的功能锻炼。在做的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缓慢、重复的连惯性,运动范围要达到最大。随着运动的适应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次数。这个方法既有利于消除疲劳感,防止劳损,又能起到预防颈椎疾病和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1.3补充钙质

当血液中的钙含量达不到生理需要时,钙会从骨质中解离到血液中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骨质中缺钙,导质颈椎骨的退行性改变。及时补充钙质,可延缓颈椎的退行性变和骨质疏松的进程。除口服补钙品外,饮食中要多吃含钙量高的食品,如牛奶、瘦肉、鱼、虾等。

1.4远离香烟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使毛细血管阻断狭窄,影响血液循环,使颈部血液供应减少:香烟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使椎间盘本来就不足的营养更加缺乏,促进颈椎退变过程加快。所以,远离香烟也是预防颈椎病重要的一环。

1.5防治咽部炎症

积极防治咽部急、慢性感染,以免引起颈部肌张力降低,韧带松弛,从而影响颈椎动力平衡而诱发颈椎病。

1.6睡硬床,使用合适的枕头

预防颈部生理弯曲的异常改变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我们指导病人睡硬板床,并选择使用符合颈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质地柔软,透气性好的,圆柱形的颈椎健康枕。卧床休息时,将枕头放在头颈下,这样可使颈后部的肌肉松弛,颈椎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枕头形成中间低两端高的形状,既可以相对固定头部,以减少睡眠中头部的异常活动,同时还可以对颈部起到保暖作用。

1.7防止外伤

要谨防头颈部跌打伤、碰击伤,特别是急刹车时的“挥鞭损伤”,均易造成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直接或间接引起颈椎病。要注意保护自己,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可适当侧身坐在座位上。一旦发生应及时检查和彻底治疗,以消除颈部慢性劳损的诱因。平时生活和工作中,还应注意头部摆动的幅度不要过大和负重,手提重物上下楼也不要用力过度,患病期间禁止做某些使颈椎过度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仰望高处等,这些都是引起和加重颈椎病的原因。

1.8注意保暖

颈部经常暴露在外面,容易遭受寒冷的刺激。颈肩部受寒,人会本能地缩颈、耸肩、弯腰,使肌肉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这种不良姿势极易致颈椎病的发生,而且寒冷的刺激引起局部组织血管收缩、缺血和痉挛,使血循环发生障碍,这也是颈椎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1.9自我按摩

经常自我按摩腕骨、外头、肩中、风池等穴位,并缓缓转动头颈部,对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心理护理

篇(11)

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病情的轻重也各有不同,单纯靠调精养神,移情别志,有时难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必要时要用疏导的方法,即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了解情志与疾病的关系,使他们深知保持开朗、乐观、豁达的情绪对健康恢复的意义。

孙思邈在《千金言·养生篇》中说“莫忧思,莫大怒,莫大惧??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捐捐怀分忿恨,皆捐寿命,若不能犯者,则得长生也。”情绪波动太大,往往促使疾病恶化,造成不良后果,不利于身心健康。另外,因病致残的老年人,往往抑郁寡欢,悲观厌世,甚至企图自尽。医护人员要配合好家庭做好精神安慰和思想疏导工作,使老人思想稳定,树立战胜病残的信心和决心。医护人员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老年患者,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患者得到温暖。

和蔼可亲,注意疗心:

老年人患病以后处于忧愁、猜疑、恐惧、焦虑、痛苦失望、悲观厌世、孤寂的精神状态之中,这些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有害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和身体健康。许浚《东医宝鉴》说:“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不亦愚乎?”他大力提倡“疗人之心”的精神疗法。《素问·汤液醪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主张治病要调动老年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充分发挥内因在治疗中的作用。凡能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的言语,均应避免,医护人员的言是精神护理的重要手段。语言既治病又可致病,甚至影响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和蔼可亲,热情耐心,以细致周到的态度经常出现在他们身边,尊重他们,同情他们,与患者多交谈,使患者觉得医护人员之间没有距离,以赢得患者的信任。

《灵枢·师传篇》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说明祖国医学早已在医护实践中,掌握患者的思想规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并做到态度热情,举止文雅,亲切和蔼,语气平稳,音调高低适宜,速度适中,吐词清楚,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掌握广泛的科学知识,而且了解患者的心理,才能把工作做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逐渐衰老,功能逐渐减退,出现耳聋、眼花、腰弯、背驼、语言行动缓慢,因而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使心理活动和躯体疾病交叉在一起,相互关联,这是心身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心身疾病防治和护理的理论基础。

①美好的语言是心理医疗、护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患病后常有机体功能改变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性格急躁,情感脆弱,对医生、护士的语言特别敏感,自控能力下降。如果用刺激性语言,患者可出现情绪变化,导致疾病变化;心理负担加重患者会产生对疾病错误的估计,急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疾病发展情况,对疾病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心情烦闷,易激动,影响机体的康复。此时医护人员用恰当的语言,多与患者交谈,用安慰的语言讲:“您的病已经好转了,是您的年龄大了,身体自身功能减退,机体功能恢复较慢,用药后,需要逐渐好转,您的病是能够恢复的”等等。用美好的语言,疏导患者,患者的心情舒畅,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好转。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