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考银行从业资格证需要的条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取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学位;(大专院校以上(含大专)在校学生也可报名,但需准确填写所在院校,以备核查);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银行从业资格证的认证意义。我国银行到2012年,将基本完成现有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工作;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原《公共基础》)证书成为行业上岗标准;逐步实施专业证书分级管理。因此,早日取得资格认证对个人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的裨益和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本次大纲的内容包括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操守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三个部分,涵盖了银行个人理财从业人员在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活动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个人理财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理财产品,理财顾问服务,理财产品销售,与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此次考试大纲的修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知识部分
一是强化了“金融市场”部分的内容。根据调研的情况,各行新入职员工尤其是非金融专业背景的,对该部分内容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对各个金融工具以及理财产品的理解,从而无法正确从事理财产品中对客户的必要性风险揭示和风险收益分析,故强化了这部分内容。
二是修正了“理财产品”部分的内容。根据调研过程中各行的反映,目前各行金融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各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市场侧重点和差异化比较突出,故对“理财产品”部分的内容作了修正,着重突出了理财产品的理财特性分析,弱化了理财产品描述和分类。
三是增加了“财务分析”部分的内容。从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方向看,无论是理财产品的销售,还是理财顾问业务,都需要对客户的财务状况以及财务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新增的这部分内容,正是针对个人理财从业人员进行客户分析的过程中出现的应知应会的内容。
专业技能部分
增加了“个人理财销售”这部分的内容。由于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尚处在初期阶段,银行大多还停留在理财产品销售阶段,特别是针对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不当销售和错误销售问题,增加该部分考核内容,目的是强化理财销售过程中的规范化问题。
删除“理财业务营销”部分的内容
试点考试后的广泛调研反映该部分考试题目缺乏客观性,同时考虑到目前各行营销手段和市场定位多元化的情况,此次考试大纲删除了“理财业务营销”部分的内容,只在第一部分“专业知识”理论部分对营销理论简要地进行了补充。
法律法规部分
一是着重加强了“职业道德操守”部分的内容。我国银行业职业道德操守已经出台并作为公共基础科目考核的内容之一,我们认为,虽然个人理财考试大纲的“职业道德操守”与公共基础科目存在部分重复,但是作为个人理财业务的从业人员应该强化该部分内容的掌握,尤其是对该部分的认知和熟识。
二是加强了“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部分的内容。根据我国银行业目前重点强调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对理财从业人员强化该部分内容的考核。
2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偏低,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2.1课程考核方面
2.1.1该校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偏重期末考试,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的期末总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考勤,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期末笔试成绩占70%。在实际的课程考核中,平时测验次数偏少、难度偏低,平时成绩占比较低,平时成绩对总成绩影响不大,学生的平时学习相对放松,形成了考前临时突击的习惯。由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型均为客观题,部分学生心存侥幸,不认真备考,考试答题靠猜,导致通过率偏低。
2.1.2现行的金融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纸质化笔试,学生不适应资格证考试的现代化考试手段。学生的平时测练和期末考试都是纸质试卷笔试,而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为无纸化机试,由于平常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学生对考试手段陌生,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容易造成情绪紧张。对操作手段的不适应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2.1.3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广,学生备考难。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题量大、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要求识记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准备考试有一定难度。
2.2授课教师方面该校金融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一定的银行从业经历。不过,在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教学与指导方面,有些工作存在一定不足。
2.2.1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够。对课程的开发和对课程的把握能力欠缺,参照职业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教学大纲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不一致,不善于总结分析考试规律。
2.2.2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调整不够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有待加强。
2.3学生学习方面
2.3.1基础水平因素从历年招生情况来看,该校金融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较省内同类高职院校偏高,但与本科生相比,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要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2.3.2学习态度和能力因素该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缺少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并且考证通过的自信心不足,考证备考积极性不够,备考的主动性偏低。再加上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有待加强,导致考证成绩不够理想。
3改进建议
3.1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3.1.1实行多元化考核课程考核上,将职业资格考试贯穿课堂练习、平时作业、模拟考试、期末测试等课程考核的全过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类型有机结合,将侧重点放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上,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课程考核的最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尽可能让学生平常多练习。老师教和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如果平常测试不合格,学生可以反复自我训练,熟悉考试题型,把握考试难度,多次鉴定,不懂的教师给予指导,在平常测试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以练促学,从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3.1.2逐渐实行网上测试通过在网上建立试题数据库,自动生成电子试卷,学生可通过在线进行自我练习或测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试题库管理系统,具备题库管理、自动组卷、在线考试、自动阅卷、指导答疑等功能,满足课程训练与考核的要求。让学生熟悉这种考试形式,以训练促考证。
3.1.3构建课程考核试题数据库针对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收集和编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和模拟题资源,并且完善试题答案、试题难度和区分度、重要程度等信息,平常测试中模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出题难度,让学生在平常反复的训练中较全面掌握知识点。
3.2对教师的要求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之一。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充分发挥来自企业的教师的作用,使专兼教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加强与银行证券、金融培训机构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实训协作关系;专门配备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学效能。
3.2.1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整合到课程体系中,把《银行从业基础与个人理财》、《职业从业资格考证》科目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职业素养,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并且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用书选定为教材。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校企合作,到企业锻炼,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认真学习研究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平时注意搜集历年考试真题,总结考试规律,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多学多练,从而以训练促考证。
3.2.2加强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新生一入校第一至第四个学期都有《金融操作技能》的实践与技能训练课程,《金融操作技能》第一个学期为教师教学;第二、三、四学期是在期末进行测试,教师教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多运用实践教学、互动模式、案例教学等方法,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活动,设计出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课堂表现灵活调整,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活动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考取银行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
3.3对学生的管理
3.3.1提升学生自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延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在课堂讨论中发掘自身潜能和发现自身的不足,不足的加以弥补,不断积累金融基础知识。课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自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竞赛首次举办以来该校已连续2届夺得一等奖,学生的金融操作技能在全国遥遥领先,激发学生练习技能的热情,营造学生练习技能的良好环境,增强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给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提升学生自信。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Key word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ost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10-02
0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国际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复苏,世界经济势必进一步快速地发展。同样,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经济的全面复苏发展需要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相应地,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等)就需要既懂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和创新能力的专业金融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探索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建立有高职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全新的金融教学模式。
1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本校金融专业的办学历史,利用处于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地理位置以及一大批优质的金融行业校友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办学理念,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充分调研了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金融专业主要是培养掌握金融行业知识与技能,面向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银行综合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信贷、理财、证券、保险公司业务员、会计等岗位群,通晓银行、保险、证券、国际金融、金融会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之相关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设计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金融专业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体现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制定符合高职金融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体系总的思路如下:课程体系承袭传统的课程模块,仍然设计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课程类别,着重突出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公共基础课包括毛邓理论、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素质拓展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训练、外语能力训练等课程。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在设置公共基础课时,适当减少课时安排,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注重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按照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不要求完整、系统的知识学科体系,但是理论知识必须以“够用”为标准,课时安排上增加金融行业如证券、保险等有关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基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完全按照职业化、技能化的培养要求,增加实训课时数、实训内容。并加大实训条件的投入力度。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我们构建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商业银行岗位为主体、同时兼顾中小企业、保险与证券岗位。专业课课程模块设计如表1所示。
3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重实效的立体化体系。
3.1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实践教学型师资队伍一支优秀的实践型师资队伍是完成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条件。如果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即使有完美的实践教学计划和一流的硬件设备,也无法培养出优秀金融职业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精通金融理论知识又掌握金融技能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确保金融实践教学的实施。
3.1.1 成立金融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将富有金融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来,作为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兼职教师,增加高职金融专业教师中具有金融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3.1.2 培养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专职教师鼓励高职金融专业的专职教师考取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保险人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职业证书,以提高教师的金融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定期派出教师到金融机构实践,让在校教师熟悉金融机构的工作流程并学会熟练操作实际的金融业务,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3.2 开发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创办有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如宁商实训银行,真实业务真实做。如《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操作》这门课程,引进商业银行仿真操作软件,以宁商实训银行作为校内实训基地。本课程包括商业银行柜员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储蓄日常业务、储蓄特殊业务、储蓄业务、信用卡业务、对公存贷业务、个人贷款业务、对公结算业务、对公特殊业务、商业银行柜面突发事件处理等十个学习项目,这些学习项目都按照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的基本素质、基本业务、基本规范、基本操作、基本能力等“五基要求”为线索进行设计的。课程以每一项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工作任务模块都以相关的银行业务制度法规为基准,按照业务操作的流程顺序逐项学习各项临柜业务的操作要点,借助校内商业实训银行真实操作设备、业务操作程序、仿真业务凭证、业务印章,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结合真实案例分析和演练,培养学生胜任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专家和业务能手亲自来给我们的学生传经送宝。这样校内老师和校外老师共同完成本门课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利用地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地理位置,与20多家银行、保险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专业的认知有一个质的升华。同时也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总而言之,通过开发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循序渐进地边做边学,通过实际训练,提高职业能力。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同步进行。学生毕业时合作单位根据学生的表现也可以可优先聘用到优秀的毕业生,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3.3 课程创新,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到开设了证券从业资格考证、保险人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等课程。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相符合,鼓励学生一专多能,通过职业资格考证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针对考证要求,聘请保险、银行专家来校上课。如开设《保险业务操作》、《个人理财》等课程,由校外专家和在校老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4 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期限定为一学年。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校内指导老师要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保持进行沟通,首先在实习开始之前,共同制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顶岗实习结束以后,校内指导老师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一起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一个总的评价,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毕业论文的设计也是围绕顶岗实习岗位来成。主要针对实习岗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习工作的投入,让学生获得了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就对其进行考核,学生不仅可得到相应报酬,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甚至还能为企业出谋划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
3.5 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金融IC卡电子现金应用推广工作,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金融IC卡发卡并呈现加速发展趋势,股份制银行及地方性商业银行按照金融IC卡发卡工作要求,亦纷纷加入到金融IC卡发卡和应用推广大潮之中,金融IC卡电子现金行业应用逐步进入各地如公交、医疗、出租车、社保等多个公共服务领域。
一、金融IC卡电子现金推广的意义
金融IC卡依托其自身信息储量大、信息技术安全性等先天优势顺理成章的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成为金融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支付载体。作为以芯片为介质的银行卡,金融IC卡采用集成电路技术,遵循国家金融行业标准,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现金存取等金融功能,还可以加载其他商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支付需求。此外,金融IC卡利用自身非接支付和脱机交易等特点,可在快速小额支付领域有效替代现金,对减少现金携带、降低管理成本、节省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费用,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智慧化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深远意义。
二、电子现金推广制约因素分析
(一)公众对电子现金认知能力、接受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电子现金应用正处在起步阶段,公众对金融IC卡及电子现金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辅之以电子现金的总体应用面相对比较窄,各地应用行业较为单一,公众使用量少之甚少。
(二)电子现金支付受理环境亟待改善
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各地电子现金受理的软硬件环境亟待改善,包括受理设备市场投放、支付环境便捷体验度和受理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等。
(三)电子现金社会公共领域应用推广市场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按照人民银行金融IC卡电子现金应用推广要求,各地商业银行开展了不同模式的社会公共领域应用合作探索。但由于公共服务资源的垄断特性,在各商业银行参与合作竞争后,明显的是“僧多粥少”,每个应用都要面临着多家乃至数十家商业银行的合作竞争,商业银行在与行业方的谈判过程中面临着合作深度、技术开发、竞争报价、受众人群等诸多业务及费用困境,市场发展环境不容乐观。金融IC卡电子现金目前主要应用于小额支付,真正在其他行业特别是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并不多,一卡通用、一卡多用等深层次的业务合作未能开展。
(四)电子现金应用与其他行业应用的兼容性不足
按照金融IC卡应用推广的要求,应以电子现金实现应用合作,从理论上讲,金融IC卡电子现金是可以支持各行业应用的兼容,PBOC3.0标准已经与社会保障卡标准、居民健康卡标准实现了兼容,但实际上很多行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IC卡应用管理体系,比如住建部主导的城市密钥管理体系,交通部也建立了自己的行业规范,与金融IC卡的电子现金并不兼容。并且在这些领域,全部是持卡人预付费,具有相当可观的资金沉淀,由其自行预先支配,如通过电子现金应用,将会影响到其资金沉淀量,造成金融IC卡与社会各行业融合的难度较大,而行业合作少,又反过来影响了发卡进度,制约了金融IC卡的应用。
(五)各种新应用、新需求不断涌现,需要技术标准规范及时跟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应用、新需求不断涌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创新型应用发展迅速,不少银行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基于手机SD卡、SIM卡、NFC功能手机进行了电子现金移动支付的探索推广,但总体来看,从客户体验度、支付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
三、解决对策
(一)加大金融IC卡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用卡意识
发挥人民银行金融IC卡工作推进小组领导作用,统一组织各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各类金融IC卡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围绕POS、圈存机、ATM机等设备周边,开展发放IC卡应用指南、使用手册等多种形式的基础知识宣传活动,引导公众了解、熟悉金融IC卡,从内心接受并积极使用金融IC卡。
(二)加强金融IC卡受理知识培训,提供良好的受理环境
一是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金融IC卡知识培训。邀请中国银联等方面的业务、技术专家加强对金融IC卡标准、产品、业务知识的介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开拓金融IC卡推广应用发展思路。二是要提高特约商户收银员的金融IC卡操作水平和积极性。各银行机构应自行或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强特约商户收银员的IC卡受理培训,达到收银员既能了解金融IC卡相关知识,更能掌握金融IC卡受理操作流程,能够快速、准确地办理金融IC卡应用业务。三是要加快存量POS、ATM等设备的非接支付和跨行圈存改造工作,提供更为便捷的受理渠道。四是要扩大受理终端设备的投放范围。加大各地商业区、集中社区的投放力度,而县市郊区、乡镇及农村还有更为广阔的开发空间。
(三)充分发挥各地金融IC卡应用工作小组的主导作用,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电子现金行业应用推进模式
从各地应用推广情况看来,各地因地制宜,产生了众多的市场业务合作模式,就目前的业务适合性及长远发展来看,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地方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依托人民银行和银联的现有技术力量,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推广模式较为理想。目前,从各地的推广情况看,电子现金应用的营销推广费用主要由商业银行负担,其他参与方多为业务性参与,长此以往,不利于应用项目的持续推广。而电子现金应用推广的主要民生行业,具有不同程度的公益性质,能够有效降低人民币发行和流通费用,更是一项信息惠民工程,建议主管部门以及政府财政等相关部门能够拨出专项资金,对公共服务领域的电子现金应用项目予以扶植,推动金融IC卡电子现金应用的长期持续推广。
1、关于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共五门,其中公共基础是必考科目,其他四门课程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和个人贷款考生可以任选,考试总共通过两门就可以申请从业资格证书。
2、关于考试题型:
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其中单选和判断的难度较小,只要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位基本是送分题,多选题难度相对大一些。多数考生最担心的是计算题,专家这里建议,把教材上的例题弄懂,考试基本都是直接套用教材上的公式,出题的难度也和教材的例题差不多,计算题只要掌握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了。
3、关于考试形式:
每次考试,协会都会从题库中抽取题目形成试卷,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实行计算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4、关于报名和考试时间
考试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报名时间一般在3月,考试时间在5月;下半年报名时间一般在8月,考试在10月底。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在银行业协会的网站上都会适时公布,考生平时应养成习惯经常关注协会网站关于考试的信息
5、关于考试难度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属于入门考试,考试难度不会太大。题目考查的都是基本知识点,没有过多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的题目,因此复习时要加倍注重教材知识点掌握的宽度和广度,对知识点掌握做到细致全面,考试就没有问题。
二、如何备考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1、制定学习计划
确定要复习的科目,结合自己的时间,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根据自身情况明确每天看哪一章,哪些节,做多少习题。复习时间要安排合理,要根据章节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地分配时间,重点章节考点多,题目难,就要多花些时间来复习。每天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按部就班,从容备考。
2、重视教材
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题目均出自教材,几乎没有教材以外的内容,因此学员只需要掌握教材的相关内容。拿到教材后,要先看一遍目录。以个人理财为例,第一章一般讲述一些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等内容,是全书的概括;中间的几章都是个人理财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因此单列成章节重点讲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多半在这些章节中;教材结尾的一两章多半是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可以看出首先从目录上了解一本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心中有一个大体的概念,然后再将知识点对号入座,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中间的章节上,因为这部分内容会涉及到很多重要文字规定以及一些计算题,都是考试重点考察的对象。
尤其要重视银行业协会网站上公布的考试大纲,因为考纲是唯一可以作为依据的官方考试重点。掌握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很重要,更要熟悉考试大纲所罗列的知识体系。按照考纲有的放矢地逐个攻破每个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
3、学习方法:
由于大部分学员都反映看书太枯燥,看书效率不高,这里介绍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员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最大化复习效率,目前经过验证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以练带学,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反复巩固相应的知识点。因为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数量是有限的,先看一遍教材后,马上找相应的章节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记忆,对那些看教材有所遗漏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做习题来弥补。尤其在做题时,要建立一个错题记录,因为做错的题目恰好代表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这样下次再复习只要重点加强这些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就好像沙漏一样,最后错题记录的题目越来越少,而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牢固,真正考试时就能做到从容不迫了。因为学习时间有限,学员要选择质量有保证的练习题来做,好的题目,能够使您的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以按以下
a、b、c三步来备考:
a首先看教材
b做章节练习,重点加强章节练习中的错题查缺补漏、重点掌握
c用模拟考题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
业内专家认为,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一切有利于包容性增长的金融活动和金融服务,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鼓励。
从银行业1995年就开始初步尝试“触网”,开展网上银行、银行电商等业务,到第三方支付也在2000年后迅速发展,到人人贷P2P的崛起,互联网尝试绕开银行金融体系,利用网络用户聚合和高速传播特点,为用户提供直接投融资服务。再到今日互联网金融多点开花,余额宝引得活期宝、收益宝、现金宝等相继发展,微信新增支付功能后,华夏基金等各家基金公司纷纷推出“微信理财”服务,同时人人贷P2P正在蓬勃发展,在线信贷逐渐成为大型电商平台的标配。再到通过与互联网嫁接,传统保险和基金销售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互联网金融不仅本身取得强劲的发展,而且对传统的金融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金融已形成相互博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态势,构成了中国广义的金融体系。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非常巨大的技术基础,目前已经建立的基本形态是互联网支付、P2P和众筹融资,证券和保险也推出了新的金融业务活动。
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经突破8.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已经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
互联网金融是广义金融的一部分。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的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也成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保证投资者资金安全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尊重互联网业务的自身发展规律,做到“既守住风险底线,又鼓励行业创新”,是监管部门和业界未来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
“创新和风险总是相伴相生的,互联网金融在实现创新的同时,还需强调防范法律、信用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支付行业的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但互联网金融怎么监管、谁来监管,还需要做大量调查和研究。”
采访中,专家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监管提出的挑战紧迫且复杂:首先,互联网金融呈现的业态十分复杂,相互交叉渗透的模式比较常见,分类比较困难。要实现有效监管,首先应厘清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界定,从而明确监管主体,消除“监管不确定性”的行业发展风险隐患。
其次,应出台相关制度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设施认证,建设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金融监管体系和互联网安全防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对网络用户的信息保护,通过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监管提供好的基础。
(一)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目前,银行监管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采取的是“低门槛、严监管”的管理模式,适当降低了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和开展业务的条件,增加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与此同时,采取监督措施,实行刚性的市场退出约束。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真正实现“严监管”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以后,新增加的金融机构数量较多,使银监机构的监管责任大大增加,很多监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可能造成监管不到位。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乡镇和农村地区,开展现场监管和实地调查困难重重。三是由于金融监管政策和银行经营业务不断变化,监管人员的知识更新滞后,监管工作到位难。
(二)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主要是分散的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较多,利润率本身就很低。同时,农民居住往往具有偏、散、远的特点,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较高。作为正规化的金融机构,无论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还是农村资金互助社,都要求有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经营成本都很高。通过对我国第一家资金互助社的调查发现,资金互助社没有“正规化”之前,在农户的家里就可以直接办理存贷款手续,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正规化”之后,资金互助社租用了正规的营业场所,聘请了专业的会计人员,购置了保险柜、防盗门等硬件设施。这些软硬件设施使资金互助社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每年高额的房屋租赁费、人员经费和水电费等成本都要靠资金互助社自身内部去消化,外部没有任何的化解渠道。
(三)信用风险问题突出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的主要投向是种养业的简单再生产和小规模扩大再生产。传统的种养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歉收,农民收入减少,就很难还贷款。同时,由于其贷款的迫切性,贷款人在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申请时,有可能对自己的资产作假和伪造,致使其在之后的还款过程中无法拿出足够的资金偿还贷款,对金融机构造成很大的信用风险。
(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多设在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工作环境差、薪酬低,很难聘到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再加上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艰苦等因素,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是在当地聘任的。尽管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大多数村镇银行的高管素质尚可,但客户经理等从业人员往往是在当地聘任的,他们大多学历偏低,工作经验不足,规范操作能力较差,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专业知识缺乏,业务经验不足,从而导致较高的操作风险。
(五)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受经营环境、制度安排及自身信誉等因素的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从经营环境上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设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和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手头闲置资金不多是造成资金来源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制度安排上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受到了种种限制。比如,村镇银行不得跨县(市)吸收存款,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员吸收存款,贷款公司不得吸收存款等规定,直接导致其后续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从自身信誉来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虽然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成立时间不长,社会认知度不高,客户认同感较低。农民存款还是偏好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
(六)金融服务质量提升乏力
中国农村金融不缺“大血管”,缺的是“毛细血管”,即能够有效在村一级、在基层提供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一个很好的“毛细血管系统”。但是,就已经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看,除农村资金互助社设在村一级外,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大多设在城区或郊区。由于目前设立数量少、规模比较小、辐射范围有限,市场主要还是集中在县城内,边远地区的农民难以获得金融服务,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十分有限。同时,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目前仅开办了储蓄存款、质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票据转贴现等业务,几乎没有什么中间业务,其资金流向主要是农业生产资金贷款,对需求量较大的养殖业贷款、劳务输出、婚丧嫁娶、住房等消费类贷款业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增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银行监管部门要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有效监管的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操作流程与方法,积极给予服务、指导及帮助,促使其健康规范发展。一是要引导并督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风险管理框架,建立规范主要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银监部门要按照审慎监管要求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持续、动态管理。监管内容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交易关联等方面。三是要实行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要比照其他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审慎监管。对贷款公司要着重发挥投资人的监督制约作用,同时要强化对投资人的并表监管。对资金互助社则主要实行社员自律管理,要积极探索建立以自律管理为基础、银监机构管理为主体、地方政府风险处置为保障、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
健康的金融机构的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的维持,需要有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由试点进入快速发展期,很多方面亟待政府的扶持。一是制定并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高、渠道不畅等问题,国家应出台支持性政策,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后的2~3年内给予一定的补贴,使之尽快实现盈亏平衡进入盈利创收的发展期。二是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要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落实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定向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三是各级政府要集中部分财力优先投入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建设
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规避机制,保证农村金融的运营按照制度办事,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督制衡机制。不设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可由利益相关者委派监督人员,也可聘请外部机构行使监督检查职能。二是要加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的信用和经济档案,建立农村企业及农户的信用信息库,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三是要科学确定客户的授信额度,根据客户的收入状况与信誉度,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确定合理的授信额度。
(四)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针对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等现实问题,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实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系统、完整的培训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与目标。培训的内容可根据农业的特点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要求来安排,包括有关金融行业的基础知识、与金融机构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宏观调控政策及银行监管部门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规定等。二是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遵循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原则,不惜重金高薪聘请熟悉农村金融业务、工作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善于管理的金融专业人才。
(五)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创新机构,从多种途径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实现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一是要进一步扩大银行资本,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大中型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要鼓励他们到农村设立新型机构,以更好地丰富农村资金来源渠道。二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适当增加民间资本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激发他们的投资热情,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大力培育由农村其他居民、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等发起的贷款公司,引导农村地方企业、自然人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资本联结关系,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三是要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注重与当地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横向合作,通过短期拆借等方式,补充临时资金的不足。四是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村镇银行,要针对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存款的吸收。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兵团建立50余年以来,兵团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0年底非农业人口125万,占年末总人口257万的51.34%,农业人口为125万占年末总人口的48.66%。城镇化是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兵团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不同等级层次城镇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生产要素流动与集聚是城镇化的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城镇化的推进机制,金融机制在上述各种城镇化机制转换和实现过程中起着基础和重要支撑作用。
综合评价系统的构建
本文遵循科学性和兼容性、系统化及可操作性原则,借鉴相关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了城镇化与金融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城镇化指标解释和数据来源:Y1:城镇化率=非农业人口/总人口。兵团农业人口指居住在兵团农村或集镇,主要收入为农业的人口。Y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00%。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Y3: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医生总人数/年末总人口,该指标反映了人口质量。Y4:每千人拥有公共交通工具=公共交通车辆数/年末总人口。Y5: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国内总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Y6: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1-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总数。Y7: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Y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总数。Y9: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土地面积。Y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总数。
金融支持指标解释和数据来源:
X1: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GDP,来反映单位GDP所拥有的金融资源支持、金融为城镇建设所提供的便利。X2:商业银行贷款增速。银行信贷是金融体系聚集资源和形成储蓄后配置资源的起点,不仅能够动员和鼓励本地区社会储蓄并为储蓄带来合理回报,而且具备较高影响力和辐射力,贷款增加意味着调度全国的资源用以支持城镇化建设进程。X3:上市公司数量。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与银行的间接融资存在着互补效应,本文选用上市公司数量来衡量城镇化中金融支持的程度。X4:保险深度=兵团保险费收入/GDP,衡量保险市场的相对发展水平。X5:新增存贷比=新增贷款量/新增存款量。较好地从动态的角度反映金融机构把吸纳的存款转化为贷款支持兵团城镇建设的变化情况。X6:非国有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私营、个体工商与乡镇企业贷款合计/贷款总额。反映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及城镇化建设的支持。X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贷款所占的比重。该指标是反映金融机构贷款对整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国内贷款一直是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资金来源。X8:金融服务水平=保险公司数量/年末人口。来衡量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效率及其对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支持程度。X9:信贷产业契合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第三产业信贷资金增长率。反映金融对兵团城镇化建设在中观层面的支持效率。X10:边际资本生产率=经济总量的增量/投资总额。反映了金融对兵团城镇化建设进程宏观层面的支持效率,在兵团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情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金融支持指数:指标数据及指标分析
(一)金融支持综合指数
本文基于1990-2010年兵团数据,运用改进熵值法测算金融支持规模指数、金融支持结构指数、金融支持效率指数(见图1)。金融支持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051%升至2010年的0.0547%,平均环比增长率为0.5306%。金融支持规模指数、金融支持效率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平均环比增速分别为1.3447%和2.4423%,金融支持结构呈现稳定趋势,平均环比增速为-0.881%。总体来说,金融支持规模与金融支持效率的增长对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结构对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具有抑制作用。反映了随着兵团城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金融对创新型产业、创新型城镇建设的资金支持的加大,但金融结构还需调整与优化。
(二)金融支持规模
由图2可知,1990-2010年兵团金融相关比率上升趋势明显,金融资产平均环比增速为15%,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速14%,说明金融规模增速略超国内生产总值。金融相关比率由1990年的118%增至1999年的176%,环比增速仅为-22%,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回落至116.5%,2009年则迅速回升到130%,说明兵团金融支持体系抗风险能力很强。进一步研究兵团直接及间接融资能力表明:第一,间接贷款与金融相关比率吻合。商业银行贷款由1990年的22万升至2010年的232万,增速由1991年最高值69.30%降至2008年最低值-33.96%,平均环比增速为18.50%,而2008年金融机构地存、贷款余额的历史最低点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增速,2009年金融机构存、贷余额的回升又迅速促进了商业银行贷款。第二,直接融资能力还有待加强。21年间年兵团上市公司的数量基本维持在8-14个之间,环比增速最高点仅为25%,同时保险深度整体呈平稳趋势,平均环比增速为2.22%,说明兵团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还有待加强,兵团仍以间接融资、政府扶持为主,金融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三)金融支持结构
由图3可知,1990-2010年兵团新增存贷比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环比增幅为-3.1%。存贷款转换能力较弱,资金的需求大于贷款规模,限制了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企业贷款及城镇化建设投资力度,兵团非国有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的趋势,平均环比增速为7%,由1990年的2.25%升至1996年的最高点6.21%,继续降至1999年的最低点1.61%,其余年份基本维持在2%-3%之间,相较于全国的10%悬殊很大;城镇固定资产中国内贷款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最低点8.7%上升到了2008年的最高点25.4%,平均环比增速为3%,金融机构对城镇化的投资力度仍需加大。
(四)金融支持效率
根据图4所示,金融服务水平发展较缓,呈现未稳定的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004个/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7.97个/万人,环比增速在2%左右,主要是由于1993年的环比增速为16878%,保险机构由1个升至171个, 2010年的2051个,说明兵团金融机构地服务水平在不断的完善,能够为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产业结构合理化向高级化转变。信贷产业契合度由1994年的1.26,降至2010年-0.028,基本维持在0-0.3之间,金融对城镇化建设的中层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城镇建设的投资可以有效促进兵团经济的增长。边际资本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资源配置效率很高,峰值为2003年的632.27%,年均增速为30.8%,银行投资的锐减并未影响GDP的增加,其中12个年份出现了负增长率,边际资本生产率的增速还应加快。
城镇化指数:指标数据与指标分析
(一)城镇化综合指数
基于1990-2010年间数据,运用改进熵值法测算出了人口城镇化指数、产业城镇化指数、空间城镇化指数及城镇化综合指数(见图5)。城镇化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0.0428%升至2010年的0.0654%,平均环比增长率为2.314%。空间城镇化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环比增速分别为4.187%,产业城镇化呈现稳定趋势,平均环比增速为5.6453%,人口城镇化年环比增速为-0.071%。
总体来说,产业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发展较快,其中空间城镇化呈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人口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
(二)人口城镇化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根据图6可知,1990-2010年兵团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维持在45%-50%,全国城镇化率在20%-40%,并且兵团城镇化水平要高于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同时兵团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7.1%降至2010年的0.063%,表明兵团人口出生率低于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发展速度较慢,社会老龄化严重。进一步研究人口质量: 1990-2010年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兵团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1990年最高点4.6人降至2010年3.13人,表明兵团的医疗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改善。1990-2010年间,每千人拥有公共交通工具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8.8辆升至2010年48.7辆,年均增长率为10.4%,说明兵团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三)产业城镇化
根据图7可知,1990-2010年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国内总产值比重呈现波动性,维持在50%-70%间,由1990年的54.2%降至1997年的53.7%,直到2004维持在60%以上,总体增速维持在1%左右,出现7年负增长率,说明兵团非农产业增速较缓,兵团目前仍以第一产业为主。而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整体上升趋势不显著,由1978的48.4%升至2010年的54.2%,即兵团从事农业相关劳动的人口接近1/2,兵团非农产业增速较慢。与第三产业相比,三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维持原有水平,由1978年的22.3%升至2010年的29.8%,不足1/3,平均环比增速为0.2%,出现11个年份的负增长率,产业结构并未实现高级化转变,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表明兵团第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推动力。
(四)空间城镇化
地均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图8可见兵团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明显,由1990年的64.7万元/千公顷升至2010年的871.1万元/千公顷,相较于1990年增长了13倍,年均增长率达14.52%,也带动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其年均增速为14.5%。由1990年的2134元/人升至2010年的29948元/人,相较于1990年增长14倍,自2003年达10222元,自2000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且速度不断加快。
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的协调度分析
指标选取城镇及金融支持综合得分,测算了1990-2010年间兵团城镇化建设进程与金融支持的协调度,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看出,1990-2010年间兵团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处于协调状态,年份间差异均不大且较稳定,协调度均在0.98以上,处于高级协调,城镇化建设与金融支持保持较强的同步增长趋势,兵团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协调度不存在波动性。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城镇化及金融支持指标体系构建合理。本文建立了城镇化水平、金融支持评价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共20个,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等特点。
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存在耦合性,但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兵团金融支持大量人口和产业在城镇集聚,促进了空间城镇化,进一步推进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由于金融支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使两者不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而兵团人口城镇化呈现负增长,产业城镇化发展缓慢,说明兵团在重视协调的同时放慢了发展速度。
城镇化对兵团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但金融支持效应有待加强。分布观察各年的协调度可以发现,在相似的城镇化与金融支持下,城镇化与金融支持匹配度较高的年份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1990年的协调度高于1991年,前者GDP高于后者58658万元;在协调度相似的情况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年份兵团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较高,但金融支持水平高的年份兵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高。
(二)对策建议
区域发展是前提,完善区域协调保障体系。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兵团应充分保持其协调优势,同时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产业城镇化为中心,努力提高兵团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以经济为基础推动空间城镇化和金融支持的全面发展。同时应当建设完善的保障体系,一是增强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意识形态上的保障。二是依靠政府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地域载体。最后优化区域基础设施,居家生活和科研创新环境等硬件和软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加大人口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力度。人口城镇化的关键是人口的迁移与转换,兵团人口城镇化指数环比增速为-0.071%,兵团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已趋于放缓,正在逐渐进入人口城镇化的成熟阶段,发展中心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未来几年兵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明确城镇化发展导向的前提下,将农村人口迁移和身份的转换放在首要位置,以消除迁移失衡和健全城镇功能为着力点,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加强民生、教育培训和民生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向转移人口提供高品质的城镇生活与发展条件。
完善金融结构,银行与资本市场结合。兵团主要是银行主导金融体系,这种体系强调银行进行信息处理、资源配置、企业监管及企业控制等,银行运用自身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广泛的参与经济生活,促进城镇化发展,同时带来一定的非效率,容易使企业失去创新的动力,所以兵团应该将银行与资本市场结合,实现融资证券化,使企业融资除了银行贷款外,更多的借助发行各种有价证券在市场上直接融资,从而使银行传统贷款业务下降,银行本身也越来越多的参与证券市场的融资活动以及从事其他证券交易活动,以带动城镇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金融支持度的评价与指标体系设计[J].海南金融,2008(2)
2.赵峥.中国城市化与金融支持[M].商务印书馆,2011
3.谢赤,钟赞.熵权法在银行经营绩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2(9)
4.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这些资金活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
物流业与金融业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创新的结果。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互为商机。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推动现代城市金融创新,实现物流产业跨越式的发展,物流金融服务在现代城市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多年来,宁波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发展主旋律的当今,宁波市加快发展物流金融对促进宁波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服务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方面意义重大。
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1.1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内部优势
(1)宁波航运物流业实力雄厚。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南北海运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形交汇处,是江海联运和国际远洋航线的紧密结合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航运物流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截止2011年,宁波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港口货物吞吐量4.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 451万标准箱,排名全球第6位,宁波港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远洋干线港和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当前,宁波以东部新城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等为依托的航运服务集聚区正在加速推进,将成为宁波航运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2)宁波市有着良好的金融基础。宁波已形成以银行为主体,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多样化金融体系。目前,全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8家,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77家,保险业金融机构45家。全市有各类金融网点2 367个,金融从业人员5.16万人。近年来,宁波市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沪甬金融合作、增强同城化效应。同时,宁波银行业围绕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战略,将银行的业务系统与宁波“四方物流市场”平台对接,共建“网络物流银行”,重点打造四方物流“结算平台、融资平台”,积极推动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
1.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自身劣势分析
(1)宁波物流金融专业化水平较低。从总体上看,宁波市物流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自发、分散的初级阶段,业务规模不大、品种单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水平较低。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间缺少有效沟通平台,导致银行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金融产品设计缺乏个性。金融机构精心设计的物流金融产品,物流企业也不了解,银行找不到合适的客户。
(2)高素质的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物流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需要既懂金融又精物流运营的人才参与。目前宁波市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接受系统的物流管理及金融知识教育,多数是从其他相似行业转入。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对物流金融也比较陌生。与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较,宁波市在精通物流和金融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数量上差距很大,人才的缺乏势必将制约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拓展。
1.3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机会分析
(1)宁波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这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都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亚太国际门户的主要城市,积极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宁波将依托上海,全面加强金融合作,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区域金融市场,共同参与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领域的金融试验探索。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平台载体,全面强化沪甬在国际航运和物流领域的合作。
(2)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明确提出将浙江省建设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将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浙江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这一战略背景下,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宁波市对发展物流金融的政策支持。为支持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宁波市政府2010年7月出台了《关于加快航运物流金融发展促进宁波市现代航运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宁波物流金融业务,加大对航运、物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应收款、专用设备等资产支持的信贷业务,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完善航运、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支付结算和融资支持功能,大力发展航运、物流保险。该指导意见还提出六项政策和举措来完善航运、物流金融发展配套保障体系,政府还将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加大对航运、物流金融的财税扶持力度。
1.4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的外部威胁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宁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结构中外向型经济比重大,因此易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蔓延等影响,宁波外贸进出口呈现增长乏力的态势。2012年上半年宁波市进出口总额47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与外贸密切相关的航运物流业也大受影响,工商企业对物流需求和物流融资的需求将萎缩。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物流金融服务作为物流业与金融业的业务创新,必须迎接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挑战。
(2)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加大。物流金融服务关系到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货主等多方利益,在具体运作中常伴随着资金、货物、单证等的流动,因而存在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各种风险。尤其是近期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企业亏损面扩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及其所拥有的大宗商品、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担保品的市场风险加大,进而增加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
2 宁波市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对策和建议
2.1 重点发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
未来几年,宁波物流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是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物流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存货质押、仓单质押、保兑仓、统一授信、融资担保等增值服务。当前,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扶持本地物流仓储企业做大做强,为标准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创造前提;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仓储企业的诚信水平,降低非标准仓单的提货风险。鼓励仓储企业依靠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仓储货物质押监管业务,并对现有第三方监管企业给予适当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将动产质押监管业务延伸到中小企业。完善物流企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及同业组织加强合作,发展物流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探索组建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或专项担保资金。
2.2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通过将核心企业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结合动产,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担保、结算、账款管理、风险参与及风险回避等金融服务。宁波块状经济发达,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具有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有利条件。商业银行应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理念,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将银行与供应链的关系内部化,实现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一般借助核心企业信用,通过掌控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中产生的现金流,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稳定产业链各成员之间的生产、购销关系,帮助其建立战略性联盟;可以节约各节点企业的资金占用,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2.3 完善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机制
在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对物流金融风险的控制。首先,宁波市政府应尽快从地方性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人手,完善物流金融业务的外部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制定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或提高现有法规执行力度来规范惩罚违约行为。其次,建立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物流金融参与各方的公共信息平台有利于各方实现畅通的信息沟通与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便于银行和物流企业对业务的监管,便于客户对服务的跟踪,提高物流金融的整体效益。
2.4 培养物流金融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金融人才的缺乏是宁波市物流金融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宁波市应积极整合在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打造航运、物流金融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可以在完善员工福利机制的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从上海等地引进高端物流金融人才。宁波市的金融机构也要善于向已成功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同行学习,通过派遣工作人员到其单位观摩学习等方式培养自己的物流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露,李严锋. 物流金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5-0017-03
一、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和构成分析
(一)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简介
金融业增加值是金融业从事金融中介服务及相关金融附属活动而新创造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金融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反映。国际上金融业增加值通行的核算方法有两种:生产法和收入法。我国现行的金融业增加值采用收入法,收入法中金融业增加值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之和。但目前国家统计局对于金融业增加值的核算分为年度核算和进度核算两种办法:年度核算采用收入法(上述四项之和),进度核算采用测算法。测算法规定:除上海和广东证券业发展速度较快的两地采用特殊核算方法外,在金融结构以银行业为主的地区,测算金融业增加值依据两个指标:一是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之和的增长率,二是国家统计局核定的系数,该系数指当地存贷款余额和的增长率与当地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进度测算当地金融业增加值时,按照两年存贷款余额和的同比增速与国家统计局给定的核算系数相乘即可得出当月金融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我们每月所见的金融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都是进度测算而来(年底数据为收入法数据)。
2006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年度GDP核算方案(试行)》中明确规定金融业核算范围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四个子行业,其中银行业具体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证券业主要包括证券(期货)市场管理及监督、证券(期货)经纪与交易、证券(期货)投资、分析与咨询等活动;保险业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及相关保险辅助服务活动(保险、评估、监督、咨询);其他金融活动指上述银行、证券、保险以外的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典当以及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
天津市金融业核算办法,原则上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2007年上半年,天津市统计局在核算系数上考虑到近两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特殊原因,征求国家统计局的同意,将核算系数做了适度上调,金融业增加值总量有所增加,即2007年上半年,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按未调整的系数测算为95.12亿元,调整后为97.38亿元,增长速度由原有的5.3%上调到调整后的7.8%。
此外,天津市与上海、福建、贵州利用当地重点监测的部分金融机构的财务指标采用收入法按季度核算增加值,以此与全国统一的进度测算法作比较,如:天津市统计局核算处与发改委重点监测的17家金融机构(工农中建交等9家银行,2家信托投资公司,6家保险公司),这些机构用财务数据计算本机构增加值按季度上报市统计局,结果发现:按照全国统一的进度测算法(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的增长速度)推算的金融业增加值比17家金融机构财务数据核算的增加值小,以2007年上半年为例,小了13.12亿元。虽然进度测算金融业增加值比重点监测金融业增加值小,但这种方法全国是可比的。
(二)近两年天津市金融业统计范围分析
从天津市统计局核算处提供的“天津市金融业法人单位名录(2006-2007年)”(见表1)看,天津市统计局金融业增加值的统计以银行业为主,占比达58%,;此外,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中其他金融机构占比仅为7.2%,担保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都没有纳入统计范围。
(三)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构成分析
近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天津市金融业整体取得了长足发展,金融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66.5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86.87亿元,五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3.0%。但是,天津市金融业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有限。2006年天津金融业增加值仅占当年GDP的4.0%。
虽然受上述统计范围所限,担保、基金、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增加值未被计算在金融业增加值中,但是天津市金融业实际经营中银行业依然是主体。2006年末,天津市银行业分支机构达2418个,从业人员近四万人,资产总额超过8000亿元,实现增加值174.92亿元,占金融业增加值的93.6%;证券业实现增加值8.28亿元,较上年增长457%,占金融业增加值的4%;保险业实现增加值0.87亿元,其他金融活动实现增加值2.81亿元(见表2)。
按照收入法,金融业年度增加值由四项组成,即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项组成中,天津市金融机构营业盈余占比最高,2006年,金融业营业盈余107.8亿元,占金融业增加值的57.7%;其中,银行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强,营业盈余占到增加值的64.7%,证券、保险、其他金融业相对银行业盈利能力弱,占比为23%,保险业营业盈余最低,为-10.15亿元(见表3)。
横向比较看,2006年天津、北京、上海及广东金融业增加值中北京总量最高,其次广东省、上海市,天津金融业增加值仅是北京的19%。从结构看,各地银行业增加值占比最高是共性,但上海、广东除证券业发展较快外,保险业增加值占比也较高,分别比天津高10.9、17.1个百分点,北京比天津高5.6个百分点。其他金融活动占比除上海为4.9%外,其余都为1.5%左右。
可见,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构成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银行业增加值总量太低,分别较北京、上海、广东低686.32、377.04、456.8亿元;二是保险业增加值太低,分别较北京、上海、广东低57.76、92.13、162.74亿元。
二、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低的原因分析
(一)法人金融机构总部设置较少
天津市金融业的发展除了起步较晚外,在金融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不仅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而且还缺乏地区独立法人中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这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都制约了整体金融业的发展。截至2007年末,天津市独立法人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共有234家,较2006年末北京市独立法人金融机构少304家。而现有的金融机构大量是全国或其他地区的分支行,经营自十分有限,自身业务功能简单,从总部到基层的信息传递环节多、路径长、时效差,资金往来活力不足,人才流动较难,金融服务意识较为呆板,金融创新空间被压缩,资金松紧受全国宏观经济态势的影响较大,金融业潜力发挥较难。
(二)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均衡
除银行业发展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快之外,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机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都较小、较低,金融业自身发展结构不均衡,仅靠银行业快速发展,其潜力有限,增加值难以上升。与此同时,银行业自身发展结构也不均衡,由于分支机构在资金、业务、信息方面完全受纵向管理约束,银行、证券、保险之间,银行同业之间,甚至同一银行各分支行之间,难以沟通信息和相互合作,不能有效形成信息扩散效应和优势互补合力。
三、金融业涉及的相关指标分析
从金融业增加值增速看,1990-2006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1.1%,较GDP低1.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6年间呈下降趋势,由6.03%下降到4.29%,金融业自身对GDP增长的作用有限;金融业的标准差较GDP的标准差高6.83个百分点,金融业的波幅及风险更大。
从吸纳就业人数看,1990年-2006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都趋于下降,分别下降了5.51、7.6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迅速增长,上涨了13.18个百分点,绝对人数从144.27万人增长到246.96万人,上涨了103万人,年均增幅3.42%。金融业的就业人数无论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还是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0.87和1.45个百分点,其绝对人数由2.62万人增长到8.07万人,年均增长7.28%。
从第三产业各子行业发展速度比较看,金融业平均发展速度低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分别低4.57、2.26、3.67个百分点。
从产业特性上看,金融业的产业链较长,几乎与所有产业都有相关性。直接消费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出需要直接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即投入系数,金融业直接消费系数表明在金融业运行过程中对其他产业产生的拉动和影响作用,该系数越大,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直接关联效应越大。从天津市金融业的直接消费系数分析,工业、建筑业与金融业的关联程度最高,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的关联度次之,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本身与金融业相关度也较高。
而完全需求系数是指某产业或部门每一单位增加值通过直接或间接联系需要向另一产业提供的分配量。从各行业对金融业的完全需求程度看,金融业对金融业本身需求量最大(1.0568),其次是工业(0.6503),房地产业(0.3123)和批发、零售贸易业及住宿餐饮业(0.2256),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
金融业具有为其他行业提供中间投入和中间服务的特性。从天津市各行业对金融业的最终需求看,工业最终需求最高(1.1311),其次是教育事业、农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最终需求高意味着中间投入较低,工业对金融业最终需求最高与近些年企业改制、融资结构多样化有关,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多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减少了,对银行中间投入也就少了,最终需求必然高;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公共管理等行业的最终需求较低,中间投入相对较高,表明近些年这些行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在增加。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16年间天津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近十年中,该比重有所上升,上升幅度较小,近三年该比重保持在4.3%左右,说明金融业增加值增长缓慢;二是天津市金融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平均增幅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幅3.86个百分点;三是金融业与不同行业联系最为广泛,从动态发展角度看,金融服务业由过去带动钢铁制造业、纺织业、工业化学等传统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仓储运输业、建筑业和社团及个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或高附加值产业,这种变化与全球“经济服务化”相一致;四是天津市金融业虽然是第三产业中增长速度较慢的行业,但他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应大于制造业和工业;五是从最终需求和中间投入程度看,房地产业、公共设施及管理业都是银行投入较多的行业。
四、发展天津市金融业、提高金融业增加值的思考
(一)设立金融总部或总部后台服务中心或吸引现有银行和非银行总部在天津设立分支机构
重点建立区域性银行保险机构,引进银行、保险等分支机构,建立区域性金融数据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银行卡中心、培训服务中心等系列服务体系,提升天津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形成一个凝聚力和辐射力强、以投融资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金融资本集散中心、金融活动交易调控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中介服务中心,从形式到内容,从内涵到外延提升整体金融业增加值。
(二)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资金融通市场,从新型投融资渠道上增加金融业内在价值
首先应做大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其次,尽快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的直接融资形式,转移银行风险;最后,在建立完备的直接融资体系后,应尽快推出全国性柜台交易市场,为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提供方便、有效的退出渠道,吸引全国性的金融主体参与到柜台交易市场;同时迅速建立完善与各种市场交易行为相对接的法律、评估、审计、会计等中介机构,促进直接融资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三)提升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机构在金融业中的比重,加快提升证券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增加值
证券业在做好传统的证券发行、承销、经纪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帮助符合条件的辖内中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并把握天津直接金融发展的机遇,参与到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允许的金融创新活动中;保险业应加强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延伸机构,健全网络,发挥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三大功能,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提高保险资金的利用效率、拓宽其运用渠道;鼓励保险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积极与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整合市场资源,探索综合经营模式,深化银保、银证、银信合作,同时完善租赁、担保、征信系统,有效发挥典当行等民间金融的作用,实现大金融口径的共同发展。
(四)加快银行业业务流程改造,转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从内涵设计上提升增加值
天津银行业要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的地域优势和政策机遇,利用港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机遇,针对国际转口、中转、配送、采购配套物流企业等加强金融业务流程的改造和产品创新,提高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针对天津制造业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提供供应链融资方案。此外,应积极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信用卡业务、离岸金融业务、企业年金、证券基金等托管业务;参与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的运作。
(五)提高天津金融业从业人员素质,吸引高端金融人才落户天津,推动天津金融业服务水平升级
天津金融业的人才发展战略首先应提高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各层次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员工及时掌握国内、国外金融业、金融产品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开展金融业务所需基本的会计财务、项目管理、资本运作、投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其次,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引进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给与相应优惠政策,吸引高端金融人才落户天津。
课题组组长:兰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