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蒙汉双语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双语教学不仅是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具体体现,也是从实际出发,发展蒙族地区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但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有所落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转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大力开展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上的创新。
一、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必定会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做到方式与方法上的创新,就会愈加落后,不能反映时代要求,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做到蒙汉双语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够提高有效提高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使蒙地教育摆脱长期以来国家投入大,教师费力多,而教育成效却不明显的窘境。
而且,有效实施蒙汉双语教学法的创新,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护蒙族文字和文化,以便能够有效地加强蒙汉民族团结,发展蒙族地区的文教事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文教方面的支持。
二、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分等级因材施教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在同一个学校甚至是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和蒙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组织蒙汉双语教学时要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进行。在蒙汉双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先对学生进行汉语和蒙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等级测试,以测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掌握基础,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班授课。事实上,这种创新性的蒙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在西方很多国家都成功的运用在留学生双语学习中,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具体的实施准则就是,教师科学灵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上,采取不同的蒙汉双语教学形式,对不同的班级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掌握,分等级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例如对于语言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预习,回答问题时允许一定的母语使用量,而在课后教师再给其开小灶;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要求他们适当进行书籍阅读,并参加课堂讨论,以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采用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增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语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的两个方面特点——语言性和科学性,而蒙汉双语教学也不例外。所以,在蒙汉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于课堂组织方式上有所创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该以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为原则,广开思路,创造性地采用综合性课题讨论、即兴演讲、分角色游戏模拟等,而且,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普及的背景之下,教师更是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快捷性,通过课堂播放视频、影像、音乐等,丰富拓展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接受程度的目的。
还有就是教师可以考虑多采用情景教学法,以便提升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事实证明,情景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内容一般是以经典话题为主线展开,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大大提高。
(三)实施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
这种蒙汉双语教学课程的分阶段设置方,式是指对蒙汉双语课程的具体开设从初级课程延续到中高级课程的系统性构想和实施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事实证明,这种高度重视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能够对于双语教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确实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因为这种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客观上采用团队教学法,充分发挥每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个人专长,对蒙汉双语教学的阶段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讲,则是既可以有汉语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在此一项的基础上进行蒙汉双语学习。所以说,用这种蒙汉双语教学的分阶段课程设置方式的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贯穿于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
(四)增强蒙汉双语教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水平
事实证明,任何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一线的教师。在蒙汉双语教学的创新模式中,无论是模式方法的探索,还是具体的课堂付诸实施行动,都需要一线教师的全程参与并付诸行动。事实上,任何一个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都可以独自探索适合自己以及班级学生的创新式教学模式方法,而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创新式蒙汉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在借鉴使用过程当中,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客观情况做出修正,这就需要蒙汉双语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而这种能力素质水平,则可以通过定期培训以及自身努力获得。具体来说,教育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蒙汉双语教学的投入力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进行组织培训,并定期考核;另一方面,要吸纳引进蒙汉双语教学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去,为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做出贡献。
总之,蒙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创新,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国家政策的教育大事,理应受到广大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路漫漫而,吾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H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27-02
畲族原居住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是闽南、潮汕主要的原住民。大约在元明清时期陆续迁徙到福建东部、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安徽东南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总人口数为709592,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区都有分布,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畲族自治县。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专家认为保留畲语的畲族,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地,据1979年的调查,四地总计畲语使用人数为965人。大部分畲族使用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畲话。[1]畲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一、关于畲语畲话的研究
学界对畲族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是争论畲族语言的系属问题,近来更关注畲族语言的变体和社会文化成因等社会语言学问题。早期以沈作乾为代表,他认为畲语为粤语。董作宾虽不赞成畲语等同于粤语或近似粤语,但他也认为畲语和汉语同属一个语根。1950年代,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畲族没有自己的语言。1960年代后,黄家教、李新魁发表《潮安畲话概述》,首次提出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之后,1980年,罗美珍、蓝周根分别发表《畲族所说的客家话》、《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对畲语的系属与特点展开了争论。1982年毛宗武、蒙朝吉发表《博罗畲语概述》,1984年陈其光又发表《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前文认为畲语与苗瑶语族中苗语支的瑶族布努语炯奈话比较接近,后文认为畲语更接近苗瑶语族中粤北盘瑶的勉语。1985年,毛宗武、蒙朝吉发表《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一文,重申自己的观点。1986年二人出版的《畲语简志》进一步的阐述自己的观点。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人质疑畲族有自己的语言。1980年代以后,一些民族学学者如施联朱、朱洪、姜永新、雷先根、游文良等也相继加入畲语研究队伍。他们相继发文指出畲族使用两种语言,一种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另一种类似于汉语的客家方言。赵则玲2004年发表《试论畲话的归属》一文,通过所掌握的畲话调查材料以及有关畲族族源的史料,从理论上阐述了畲话的性质,认为畲话是一种比客家方言古老、超地域分布、与客家话关系密切、历史层次复杂的,具有汉语特性的畲族人所说的话。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畲话非客家话,而是一种与客家方言分立的特殊的汉语方言。应该说,畲语系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到现在都尚无定论。2002年游文良出版了《畲族语言》一书,这是畲语研究迄今为止调查和研究最深入的论著。该书指出现代畲语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古代畲语的底层成分、汉语客家方言的中层成分和现代畲族居住地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的表层成分。并将现代畲语划分为9个方言区域,即: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各畲语方言区大同小异。近年来,畲语研究的论文,大多探讨畲语的地方特色、双语现象或语言接触等问题。如《浙江畲话的变调式方位短语》、《丽水畲话形容词AA式的变调》、《景宁畲话语音系统中的粤语成分》、《浙江景宁畲话特色词选录》、《景宁畲话尖团音分混现象研究》、《浙江景宁畲话的语音特点》、《谈畲族幼儿口头汉语的培养》、《温州畲语》、《浅谈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现代畲族的语言和体质特征》等。畲语的语法研究有陈延河的《惠东长坑畲语疑问句的基本结构》,雷艳萍的《试析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功能》、《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式的语义分析》、《丽水畲话形容词重叠现象研究》等。
二、关于畲语畲话的传承研究
赵志研《抢救濒危语言,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指出现在能够使用畲语的不到1000人,而且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上,畲语急待抢救。赵峰《闽东畲语濒危现状考察》一文在对闽东畲族语言使用现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畲族语言危机现象进行了重点探讨,指出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并采取特别的保护性和发展性措施。林清书《山羊隔畲族村的语言传承和语言使用现状》探讨了福建省漳平市山羊隔畲族村的历史沿革、语言传承和语言使用的基本概况。赵峰《闽东畲族母语的传承与保护》指出随着闽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畲族人民与周边汉族的生产习俗日趋融合,随之而来的却是畲语的日渐衰弱。认为在海西发展的新形势、新背景下,探讨闽东畲族母语传承的途径与手段,对于推进闽东畲族文化传播,振兴畲族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赵峰《畲族母语使用现状探析》指出从界定濒危语言的各项指标来看,畲语的使用功能已经处于比较危机的状态,而且随着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畲语使用功能衰退的趋势将越发明显,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王远新《广东博罗、增城畲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途径》依据实地访谈和入户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和数据,分析畲族聚居地的语言使用现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进而探讨畲语得以保留的原因。认为要保护一种濒危语言,首先它的使用者应当拥有自己的聚居地,同时,这种语言应当成为家庭内部和本族聚居地的主要交际用语。杨姝《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指出广东潮州凤凰山畲语是本已濒危的畲语中最危急的一部分,应大力开展凤凰山畲语普查、开设多渠道学习和研究通道,加大保护力度。
三、关于畲语畲话教育与通语教育
这方面研究著作和论文极少。有点相关如刘纶鑫的《贵溪樟坪畲话研究》,其中有一节内容是樟坪畲话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赵则玲《浙江畲话研究》有介绍景宁畲话的特点和音系,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有畲语语音、词汇、语法简介,甘春妍《博罗畲语研究》、游文良等的《凤凰山畲语》、游文良的《畲族语言》等也都有类似的介绍与研究。景宁畲族自治县编写了《畲族语言简本》,是一部畲族语言教科书,汇集了畲民之间的称呼、植物、节气、交通工具、文化用品、方位用语等50多个方面的畲语用语,用文字的形式让畲语得到更好传承。论文方面,我们仅找到两篇,一是赵峰的《闽东畲族双语形态的文化考察》,考察闽东畲族之前的语言总体上体现出的“畲>汉”的双语形态,到改革开放后畲族语言呈现出“汉>畲”的双语形态,呼吁从保护畲族语言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明与畲族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衡点;一是雷阵鸣、蓝德生的《浅谈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分析了吴语、畲语方言区的双语教学现状。
从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学术界非常重视民族语言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也显得有些后继乏力,特别是畲语畲话的传承与畲族学生通语能力的提升的研究,前者的研究有待深入,后者的研究几乎为零,急需大力加强。其他民族语言多有学普通话的通俗教材,而针对畲族学生学普通话的教材几乎找不到一部。而且现有的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特别是对语言接触的相关研究方法尚未得到有效应用;研究视角略显狭窄,主要局限于揭示畲语畲话的内部规律,缺乏对相关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人文主体的关注;理论深度还有待提高,对语言的习得机制研究不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提升研究尚未涉及;过于侧重于对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对建立长效语言教育机制的现实价值与战略意义研究还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畲语)[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836.
[2]赵峰.闽东畲族双语形态的文化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53-56.
[3]杨姝.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1):6-8+26.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述评
历史变迁中的加拿大印第安人教育的演变
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
引领民族发展: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诉求
少数民族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论哲学视野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个问题
法治精神与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初探
加强高校公寓安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
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政策及新机制建设探究
蒙古民间文学课教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关于高校蒙汉双语专业汉字教学的若干思考
英汉写作实践共同体中的多重认同建构
多模态英语语音能力测评研究设计初探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阈下青少年幸福感培育
韩剧对朝鲜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部件法的蒙古族预科生汉字书写教学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及干预措施
近十年来国内民族教育实证研究成果述评
论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质性研究的本质及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优化
MOOC教育质量的理论探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视角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从藏汉双语教师多媒体教学问题透视教师知识建构策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研究
建国初期的内蒙古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研究
新时期我国朝鲜族三语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新时期蒙古语授课专业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与研究
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抄袭方式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课程整合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文化资本理论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美国“服务学习”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探析
地方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系统化、结构化
民族高校法学预科阶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经济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向性作用
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空乘应用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践行探析
民族地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双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双语教学思想的提出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早在1870年,澳大利亚就有过德语双语教学。20世纪初,人们认为双语能力影响智力的发展,这种观点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发展;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人们转而认为双语能力对智力发展不会有消极的作用,但也不能证明有什么积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觉得双语能力对智力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196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开设的法语沉浸课取得巨大的成功,从此双语教学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对双语教学提出了质疑,但在1998年和1999年的公民投票中先后以6l%和63%的票数而获得通过。从此双语教学便在许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我国最初的双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譬如我国内蒙古,蒙、汉混居,有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需要,当地教育部门就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双语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双语教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中一个时新的名词。可以说,今天的“双语教学”有着新的时代含义。双语教学被定义为用外语(在我国主要是英语)进行学科教学(如数学、历史、地理等),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外语,而并非使用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就是双语教学。由于双语教学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二、双语教师的素质要求
双语教学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而强调用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知识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无意识地习得外语,因此,双语教学对师资要求很高。双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如下能力或素质:
1.较强的外语能力
双语教师要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外语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发音标准,语言规范,能用畅达地道的英语组织学科教学,把学科专业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双语教学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懂得专业英语。
2.扎实的专业知识
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它不只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双语教师也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师。他们必须懂得另一门专业,并且要求专业化,能够深入浅出地把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3.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首先是特殊的外语教学,因为它不只是为了学外语而教学;其次也是特殊的学科教学,因为它以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来组织教学。所以,双语教师必须同时懂得外语教学和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科知识和外语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学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外语。这是双语教学的精髓,也是双语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我国双语教学师资现状
双语教学实验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可是大多数实验中的双语教师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完全符合双语教学师资的要求。他们要么是英语水平不够,不能实现全英语教学;要么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系统地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还有的教师教学理论知识不够系统,不够完善,教学观念也比较陈旧落后,不能有效地从事教学。有一些条件稍好一些的学校,聘请了外教。他们语音、语调标准自然;口语地道,原汁原味,但他们的教学方法使中国学生有些不适应。
目前,对我国从事双语教学教师的具体数量和水平还难以统计,但是我们可以从基础教育外语教师的现状中看出一些端倪。到2001年,我国从事基础外语教学的教师超过65万人,承担65l4万初中生和1405万高中生的外语教学任务。初中教师教育学历合格率为88.7%,高中教师教育学历合格率只有67.7%。虽说比以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998年初中教师教育学历合格率是63.5%,高中教师教育学历合格率只有43.8%),但是整体上仍不令人满意。基础英语教学的师资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刚在中国起步不久的双语教学了。
四、双语教学师资培养
双语教学的需要和迅速发展使双语教师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当前,加强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探讨
理论指导实践,双语教学的实施和双语教师的培养,需要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否则双语教学的实践就会有些盲目。要尽快成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在各大高校开设培养双语教师的专业培训班,编制适合中国双语教师培养的教材,并经常举行研讨会、观摩会、比赛等活动来推动双语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以免现有双语教学师资流失。
2.注重职前培养
职前培养是指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培养,是培养系统化、专业化教师的必要手段。双语教师的主力军也同样会从师范院校诞生。但传统师范院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双语教师。所以,我们必须对师范院校进行一定的改革。传统上,师范院校外语系学生大多是从高中文科班招收,他们文科知识基础较好,但理科和其他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很难将外语与某一门具体的专业尤其是理科专业结合起来从事双语教学。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外语基础又太薄弱。因此,在以后的师范院校外语系招生时,可以考虑采取相应的招生方式,录取一些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使他们成为能文能理,具有把外语和专业结合的潜能的复合人才,为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前的外语师范专业学生,其外语知识水平往往是“普而不专”,他们可能了解很多领域的部分词汇和科普知识,但由于不够专业化,不能用外语教授另一门专业课。因此,外语系学生必须辅修另一门专业,或者采取双学位的方式,使外语专业学生成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从事双语教学。
对传统的师范外语进行改革,只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要真正解决双语教学师资问题,还必须高瞻远瞩,在广大高校开设“双语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双语教学教师,以满足将来双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3.继续抓好在职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680-02
Design and Achievement of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Processing and Programming System
WU Xiao-chuan, TURGUN Ibrahim, AISHAN Wumaier, TAN Xu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is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building synthetic language knowledge base as well as the basi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based on examples. Bilingual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features are included in bilingual corpus which can provide abundant matching information, thus, the corpus can not on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me fields such as machine translation, bilingual lexicography, but also has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bilingual teaching and cross-language bibliographic retrieval, etc. Traditional process of building corpus is fussy, time-consuming and strenuous which is hard to catch up the changing speed of language information, so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processing and programming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the corpus.
Key words: Chinese-Uygur Kazak Kirgiz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word alignment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研究和保护是世界性的学术焦点,词典编纂可以成为应对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的重要措施之一。词典编纂与出版具有提升语言的社会功能,稳固语言表达系统,促进双语教学的作用。 而词典的编纂、机器翻译、双语教学、跨文献翻译等领域的研究基础就是双语语料库,因此语料库的建设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3]。
哈柯双语语料库加工处理系统是一种把、汉哈、汉柯双语的生语料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对齐好的熟语料的系统。它通过把双语语料导入到本系统,通过编辑、文档导入审核和文档编辑审核后系统把语料自动分词并保存到数据库中,然后把它分配给用户进行文档对齐,再把对齐好的文档分配给句子对齐,最后把对齐好的句子分配给词语对齐。
1 系统结构
本文设计的双语语料库系统由文档信息保存表、词信息表、文档对齐表、句子对齐表、词对齐表是构建支撑哈柯双语平行语料库加工处理系统的基础。
哈柯双语平行语料库加工处理系统包括以下主要模块:文档管理和对齐管理。文档管理包括文档导入、文档编辑和文档审核,主要功能是把文档导入到系统,导入成功后可以对文档进行编辑和审核,审核好的文档提交给数据库用来为对齐管理模块服务。对齐管理包括文档对齐、句子对齐和词语对齐,要功能是把已经通过审核的文档分配给用户实现文档对齐,对已经对齐的文档进行审核后分配给用户进行句子对齐,再对已经对齐的句子进行审核然后分配给用户进行词语对齐,最后对已经对齐的词语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给数据库。图1是哈柯双语平行语料库加工处理系统的结构图。
2 关键模块分析
1)文档导入模块
文档导入可以把*.txt(文本文件)或*.mdb(已句子对齐的文件)文档导入到数据库,同时可以导入文档的基本信息,比如:文档名、文档语种、导入时间、文档标题、文档编号、文档大小、文档领域、文档作者、出版时间、录入员ID等。已经导入的文档的功能是根据条件(比如:导入时间、审核状态)查看、更改已经导入的文档以及文档的基本信息并且还可以删除文档。
文档编辑模块通过查看新导入文档可以显示所导入的文档的基本信息,选择两个相对应的不同语种的文档进行编辑,编辑中可以加载原始文档,对加载文档的字体进行设置,维文的校对。通过选择维文还是汉文可以替换内容,还可以查找内容并且标记出来。编辑完成后可以提交文档,提交文档后在已提交文档中可以查看;也可以保存并更新,保存并更新后在已编辑未提交文档中可以查看。也可以删除文档。
已编辑未提交文档可以显示由新导入文档编辑完成点击保存更新后的文档,可以继续编辑文档(和查看新导入文档里的编辑一样),可以删除文档,也可以提交文档。
已提交文档显示所有的已编辑完成的文档的基本信息,提交完成的文档不能再进行编辑,可以删除文档,文档保存到已编辑文档库里面。
3)文档审核模块
文档审核实现了未审核的文档可以显示编辑完成提交之后的文档的基本信息,并且可以查看文档的最基本的信息(比如:文档编号、导入日期、文档语种、文档标题、文档领域、出版时间、文档名、编辑日期、审核日期等)及文档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审核文档。
已审核文档只可以删除文档并把文档添加到未审核文档库里面。
4)句子对齐模块
句子对齐是双语语料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短语、词语对齐的基础,也是机器翻译的基础。迄今,句子对齐的方法主要有3种:基于长度的方法、基于词汇的方法和混合的方法。基于长度的方法依据是:长句子的译文也是长句子,短句子译文也是短句子,它们的长度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该方法适用于同一语系的句子对齐,如:印欧语系。基于词汇的方法通常利用双语词典和词汇信息来对齐句子。混合方法则同时使用包含前两种方法的多种方法,利用各方法的优越性,既提高了鲁棒性,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5-7]。
首先检查一下能否对齐,设置相应的标志(order),并自动向上排列;然后根据标志的不同可以执行对齐或者取消对齐功能,并设置相应的标志(save_change);最后根据标志的不同决定是向sent_Alignment表中添加一条记录或是删除一条记录。
5)词对齐设计
词语对齐是在互译的文本上寻找以词为单位的翻译对应。词语是双语语料库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都需要词语级的对齐。目前词语对齐的方法主要有4种:基于统计的方法、基于字符的方法、基于语言学知识的方法和混合方法。基于统计的方法是通过对大规模双语语料库的统计训练,获得双语对译词的同现概率以此作为对齐的基础。基于字符的方法是以两种语言含有的同源词在词性上面的共同之处进行词对齐。基于语言学知识的方法是以双语词典和同义词词典等语言学知识作为对齐的基础。混合方法同时使用了包含上三种方法的多种方法[8-10]。
先将所选句子,自动分词,然后是手动在有关系的词语之间建立它们的对照关系。
3 系统的实现与分析
本系统采用C#做为开发语言,数据库采用SQL 2008。下面以双语建语料库的过程为例。
1)文档导入,分别导入相对应的汉语和维语文章,所导入的文章保存在Doc_info表中。
2)经过文档编辑和文档审核之后,进行文档对齐,对齐文档保存在doc_Aligement表中。
3)文档对齐之后进行句子对齐,句子对齐关系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保存在sent_Aligement表,用于以后进行词对齐,各种查询等。
4)最后进行词对齐,词对齐的关系保存在Words_Alignment表中。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执行过程
4 结束语
本系统解决了传统工艺流程建双语语料库的繁琐、费时耗力的弊端,体现了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成本低、操作快速简单以及及时性的优点。它利用计算机处理速度快、存贮量大又便于查询等特点为语言学家提供大量最新的语言信息资料,语料库的建成可以提供大量可靠的真实文本,使语言的分析研究更为科学合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为语言研究工作者提供基础,对自然语言处理和词典的编纂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淑琴,那顺乌日图.面向EBMT系统的汉蒙双语语料库的构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27(1):140-144.
[2] 俞士汶.计算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黄昌宁,李涓子.语料库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李维刚.双语料库段落重组对齐方法研究[C]//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 2003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俞士汶.北大语料库加工规范:切分・词性标注・注音[J].汉语语言与计算学报,2003(2).
[6] 钱丽萍,赵铁军,杨沫昀.基于译文的英汉双语句子的自动对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12).
[7] 王克非.新型双语语料库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翻译,2004(6).
1985年开设法律专业, 1992年以后为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又陆续开展了经济法专业、劳动改造法专业、涉外经济法专业等专科学历教育。1995年开办法学专业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截至1999年先后培养了几十万法学专科毕业生,为国家的学历补偿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6年起经教育部批准,法学专业开展了本科学历教育(专科起点),每年培养了1500人,三年共计4500人。
开放教育1999年秋-2012年春累计本科招生585125人,毕业生388266人,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4022人,获得学位的学生比例约占毕业生数的3.61%,目前法学专业在校生190376人。
2012年春招生,专科30626人,本科20959人,行政执法方向281人,法学维汉双语专科1277 人、本科285人,蒙汉双语50人。
开放教育1999年秋-2012年春累计本科招生585125人,毕业生388266人,授予法学学士学位14022人,获得学位的学生比例约占毕业生数的3.61%,目前法学专业在校生190376人。
2012年春招生,专科30626人,本科20959人,行政执法方向281人,法学维汉双语专科1277 人、本科285人,蒙汉双语50人。
二、对电大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与调查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办开放大学, 就应该有专业, 就应该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这对于一般大学来说有的专业已经办了几十年,课程是成熟的, 或者说他们的任务是对原有的专业、课题进行完善、改造和提高。对于电大来说, 这是一个新任务。如何使电大的教师成功地转型到开放大学上来,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电大教师自己能否建设一流的精品课程,开出精品的专业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关键。这些对电大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也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法学专业是我省电大从事开放教育以来开办的第一个本科专业,至今已经10年有余,总体来看,是适应我省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的,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理论法学为基础,主干课程为中国法制史、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国际私法、国际法、法律文书、商法、仲裁法、竞争法、证据学、劳动法、公司法、国家赔偿法、房地产法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详见《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件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8学分,由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法律实习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总结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近年来的教学效果,为开放大学设计出更好的课程体系,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我省的4个地市级电大的法学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下发了160份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120份。
法学专业开设与课程设置调查表数据统计
(1)关于被调查对象的背景
在参与本次调查学员120人中,所有调查者中男性占66.3%,女性占33.7%。有23.6%的被调查者年龄在35-45岁,年龄在25-35岁占60.5%,还有13.1%的人在25岁以下,45岁以上的仅占2.65% 。本次被调查者的入学学历普遍为专科,占82.1%,本科学历的人分别为17.9%。被调查者中绝大部分入学前为非法学专业,占69.6%。具备上网条件的占63%。对于学习方式78%的学员选择小组讨论学习。
(2)对于专业课设的必要性
所有学员,都认为有必要开设,理由是工作需要和法制社会的需要。
(3)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根据学习期间的收获,对相关课程的的评价
在回答“课程设置合理性?”这一问题时,91.5%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 回答“教学内容实用性?89.9%的被调查者认为“合理”。10.1%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合理”。值得注意的是,在认为“难易程度合理性”的被调查者中,有81.2%的人认为合理,而12.8%的人认为 “比较合理”。
(4)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究竟应该掌握的知识
在回答“学习电大课程对自己的帮助”这一问题时,选择对“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多帮
转贴于
助的人数最多,占了被调查者的96.3%。而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同样占了很高的比例。
通过对于上述调查结果的初步数据统计,以及对部分被调查者的实地访谈和交流,我们认为电大的法学专业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得到学员的认可,这些经验、优点,在开放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应当予以吸取和发扬。
三、探索开放大学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的目标要有与之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大法学专业从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办好国家开放大学,法学专业将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进一步明确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始终坚持按照“优化知识结构、突出法律技能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应用能力”的原则,合理定位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一流的学习资源为基础,培养多层次的具有法治意识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本科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和相关人文知识,能在司法机关、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关键词:文化传播;历史返观;语文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在教育上主要是传播儒家文化、弘扬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兼有释、道等的文化价值观),这些无不是对儒家文化观的体现和融通。我国古代文化是儒释道并举、海纳百川的文化,其间道家一直在和儒家的融通中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使得我国古代的文化在儒家经世致用的价值观下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气度,保持着文化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提升,他们强调“行不言之教”,强调潜移默化的文化对人的影响。
1、汉代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汉代教育崇尚儒术,对后代的语文教育影响甚大,“把语文教学看成是经学的附庸,认为学语文只是治经的手段”,“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由于重视经学,就形成了对先秦书面语言的高度重视,为经学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以经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长久占据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主阵地的基础;由于重视识字与写字,逐渐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基础的“小学”,这为进一步巩固经学和强化我国古代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视教师的讲解,保证了传统的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但这些也为后世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消极影响,比如,造成了在教育内容上书面语言和历代口头交际语言的长期断裂(这一局面直到五四才得以纠正);教育方式上的食古不化,缺乏创新,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经学文化的垄断和新文化的举步维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三苍》、《急救篇》等蒙学教材,为后世的语文教育开辟了蒙学之路。
2、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混乱,官学时断时续,教育时兴时废,但语文教育却有不小的成就:家学盛行,父子传授,形成了古代教育史上的家学传统,如王羲之一家的书法教育,这一传统深刻影响着当时的语文教育,也为后世开辟了一条家学的传统;清谈玄学,为避言论得祸,这一时期清谈玄学风气大盛,虽使当时的语文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远离了时代的需要,但对时人的语言训练却起到积极的作用;蒙学兴起,其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出现了以《千字文》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它们成为我国古代基础教育和文化渗透的有效工具;佛教大兴,在传播佛家经典时,为使大众听得懂,采用了当时的比较口语化的讲解方式,对一般群众进行了基本的语言教育,虽主观上起到了麻痹大众思想的作用,但在客观上对大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佛家文化和汉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汉民族文化价值观里融进了新鲜的血液;文学作品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写的《昭明文选》为代表,这时期人们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当时人已经能够把文学与经学、史学、玄学分开,这种认识反映在《文选》的编撰上,就是经书不选,子书不选、说话的记录不选、史书一般不选,只选其中有文学价值的{论序述”18,再加上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等文论的出现,文学作品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在语文教育上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它不仅开启了我国语文教育文选型教材的先河,还重视文章的艺术成就,使得文学作品独立出来,是一种新的语文教育观的确立,对以后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官话”教学和“双语学习”得到重视,这一时期是一个民族文化(包括异域文化如佛教等)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的迭次更替,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的交流,南朝兴起了“官话”教学,北朝兴起了“双语” 学习,在满际需要的同时,各种文化也得以传播和交流,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传播与交融的黄金时期,中华民族文化海纳百川的特性得以张扬,文化内涵得以丰厚,奠定了以汉民族文化为核心融通各民族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多元向心文化的文化品性,这种文化品性为隋唐的大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3、宋元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宋元时期,宋代政治的封闭性导致了汉文化在哲学和文化思想上追求道德思想的完美、明心净性精神提升的理学思想,语文教育思想也随着“理学”(“新”儒学)产生和发展而演变。宋代的理学家大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教育名师辈出,唐宋家中宋代的六大家不仅继续发展着韩柳古文运动,还以他们的文学业绩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育;民族文化的交融继续发展,特别是元代文化,以汉文化和的蒙族文化交融为核心,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文化进一步交融。虽然这一时期的科举考试逐渐失去了隋唐时的文化活力,但在考试之外,为了满足民间的交往,在交际上民间语文朝着实用化发展,元曲的繁荣就是适应这一需要,其代表成果是关汉卿等人的创作不仅成为语文教育的典型内容,更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流传物。宋元时期,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等人的书法、绘画异彩纷呈,流派众多,成就斐然,作为文化因素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个民族。在语文教育上值得提倡的还有以“三”、“百”、“千”为代表的蒙养教育和修身教育,其主旨还是通过这些教育实现“教化天下”的文化价值观。
4、明代语文教育文化传播
明代是一个旧传统教育思想逐渐僵化、新思想萌芽的时期。一方面,自明太祖朱元璋始,科举考试必须以南宋朱熹的《四书集注》为范本,强调“代圣人立言”,封建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至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敕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撰《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作为钦定语文教学内容来传播正统儒家思想19;另一方面,明中后期在我国历史上被史家认为是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在文化教育方面,有的已经渗透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具有近代的启蒙思想,如当时被视为异端邪说的思想家李贽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只可惜这种思想的亮光,由于本为游牧民族的满族入主中原而没能发扬光大,清朝建立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没有继续发展,封建道统得以继续维系,科举考试继续僵化;民族文化的融合逐步走向,汉、满、蒙、藏还有西方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这无疑也促进了语言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思想上,黄宗羲等人提倡办学校要崇尚实学精神,“不是为了空学儒家经典,而要有用于天下”20;民间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四大古典小说为标志的民间文学创作渐入佳境;种种态势无疑是对当时社会主流的文化观、教育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反拨。明清以来,西方文化在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呈现出一种优势的地位,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的教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以后,中华文化第一次面临着强势的西方文化而涤荡、迷失、自省,语文教育从思想到形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直至开始并逐渐完成了一种凤凰涅似的文化变革――从文言文走向白话文。
5、结束语
以人文化成为主体的文化传播在我国古代Z文教育中一直是隐藏并立在教化明线后面的暗线,以口头语言、器物上的刻画标记、书面语言等为主要媒体的文化潜移默化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语文教育同呼吸共命运。文化传播在内容上的丰厚性、形式上的多样性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不少借鉴,特别是在文化育人、人文化成方面的极大成功无疑是今天处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语文教育应该努力学习的。
参考文献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着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着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一、引言
中国政府提出要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双语教学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化的必然选择。现代医学领域也是如此。本文通过对沈阳医学院2012级临床英文专业生理课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了医学生生理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实施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医学生生理课双语教学很有必要。
二、医学生生理课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医学发展的需要
在医学领域,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医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已无法应付临床上碰到的各种问题。一名成功的医务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需要了解国外先进的医学技术和方法及国外医学研究现状。所以,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及大量医学英语词汇对于其将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优秀的21世纪医学人才,医学生汉英双语教学实践适应了全球化进程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2.医学工作者个人发展的需要
双语教学不单纯是英语教学和语言教学,语言是知识的承载体,在双语教学课堂中,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变为医学知识库。学生通过外语这个媒介,可以了解国外原版的医学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掌握国外先进的实践和理论。这种优势在医学学科更加突出。在双语教学中,学生会掌握新的研究视角、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利于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利于培养精通外语,熟练使用电脑,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医学人才需要考研,考博。而外语在他们考研时所占分数较高。特别是考研,考博复试时及获取博士学位时需要做外语答辩。扎实的医学英语知识会使他们脱颖而出。英语水平高也有利于他们工作后通过为了获得职称晋升需要参加的职称评审外语考试,也有利于在他们SCI等高端国外期刊发表英文文章。
三、实施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材和教学内容筛选
双语教材是双语课程资源的核心外文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本已经出版的适合医学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教材。由于国外医学教材与国内医学教材编写体系不同。如:在国外,生理和解剖是一门课,教材是一本书。而在国内,生理和解剖教材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分别是两本教材。所以,不能照搬国外医学教材,要对其进行选取剥离。编写双语教材是一个团队的工作,除了专业教师,语言方而还要邀请英语专业的教师。因此,自己编写教材和教学内容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要选择时效性比较强的原版教材剥离掉解剖学内容,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读原版教材能获得新知识的优势。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科研,查找相应的英文文献作为补充,还可以利用国外好的医学生理学PPT课件资源,还可以利用国内好的医学生理学PPT课件译成英文。
2.双语授课前师生英文水平要达到一定要求
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双语教学很可能打击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增加授课难度。学生听说能力不高对双语教学产生语言障碍,加之双语教学应用国外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新颖,阅读量大,能提供该领域最新的专业知识,但对于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些大量涌现而又完全陌生的信息恰恰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鉴于此双语授课前学生英文水平要达到一定要求。
双语课程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师资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外语专业教师欠缺的是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欠缺的是外语口语表达和思维。师资对于外语和专业知识的难以两全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授课前专业教师应当接受英语培训,英文水平要达到一定要求。
3.医学生生理课实施双语教学实践及问卷调查结果
对沈阳医学院2012级临床英文专业55名学生生理课双语教学进行的问卷结果显示:92.72%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双语教学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有利于获取最新医学信息,7.27%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2.72%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双语教学能够扩大学生词汇量,7.27%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2.72%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双语教学有利于以后学生考研,考博,及外语答辩,7.27%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0.9%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用英文撰写并发表医学方面的文章,9.09%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87.27%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双语教学教材不应完全照搬国外医学教材,要对其进行选取剥离,12.72%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6.3%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在双语教学中国外好的PPT课件资源可以利用,3.63%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76.36%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在双语教学中国内好的PPT课件可以利用译成英文,23.63%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4.54%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比例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要以医学知识为主,5.45%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4.54%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开展双语教学需要学生课前做大量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5.45%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2.72%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实施双语教学时教师应当提前把课程PPT交给学生,课堂上强化,7.27%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89.09%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实施双语授课前教师英文水平应达到最低要求,10.9%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81.81%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60个学生的课堂对于双语教学太大,应小规模授课,18.18%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87.27%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实施双语授课前学生英文水平应达到最低要求,12.72%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89.09%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在双语教学课堂中如果教师制作英文PPT,结合汉语授课教学效果更好,10.9%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94.54%的学生强烈同意或同意安排得当双语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5.45%的学生选择反对或强烈反对。
四、结语
尽管目前双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双语教学仍然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通道。开展双语教学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逐个解决,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使双语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和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范钛,陈小凡.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2]蒙阳.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个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在这一社会浪潮的背景下,其消费也显示出了很多新特征。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及时对其消费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其顺利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蒙古族大学生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主要调查地点,设计发放蒙、汉大学生问卷各500份,共1000份,回收986份,得到有效问卷920份,回收率98.6%,有效回收率92%,具有统计意义。调查对象中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比例分别为:28%、26%、25%、21%。有效问卷中男生比例为42%,农村户口大学生比例为63%。调查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文化、人情、恋爱、通讯等方面的消费情况。调查主要涉及大学生生活费消费基本情况,消费结构图表中不包括大学生向学校缴纳的学费、课本费等费用,也不包括学生用于购买手机、电脑的费用。因为大部分问卷发放的对象是盛乐校区(位于郊区)的大学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所以调查的结果在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的整体代表性上可能有所偏差。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总体较为合理,但也存在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通过图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总额集中在500~1200元之间,占调查总人数的72.6%。从数据可知,大学生的月均消费额总体在合理区间。当代大学生以“80末”、“90后”居多,在消费观念上抵制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冲击已经有较长时间,对于合理控制自身的消费有了一定的意识,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较为合理。但由于大学生消费心理并不成熟,攀比消费等不合理消费普遍存在。大学生热衷于追逐购买当下流行的商品,如品牌服装,iphone手机、品牌电脑等。一些贫困大学生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会集中部分生活费甚至借钱购买一些流行的品牌产品,这种攀比消费使得生活费用本就紧张的贫困大学生产生了畸形消费现象。
(二)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生产日益发达,大学生消费内容不断丰富,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等新兴消费方式使消费变得越来越便捷。大学生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敢于和乐于消费,并把消费作为彰显自我个性的方式,消费结构不断拓展。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与以前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的大学生消费结构相比,生存资料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大幅上升。具体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步降低,消费不再仅限于饮食、服装和学习三方面,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如恋爱、通讯、娱乐、旅游等消费已占有一定比例。马洛斯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次排列。按照马洛斯需求理论分析,改革开放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方面。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的消费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大幅度向社交和尊重需求拓展,并有部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消费。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不断拓展,除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外,人情消费、文化消费等的比重逐年增大,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消费也在扩大。
(三) 不同民族大学生消费行为趋同化
如表2所示,蒙、汉大学生除饮食、服装、旅游等方面消费比例有一定差别外,其他方面的消费比例基本一致,消费内容基本相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众消费品逐步走向统一化模式,大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商品及服务基本相同,这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趋势提供了市场基础。信息传播的快捷和广泛化,使大学生受媒体广告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方式及心理逐步趋同,这也加速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同化。
(四)家庭收入是影响大学生个人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伴随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各地区经济都有了较快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收入都获得了较大增长,为当代大学生宽裕的消费条件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图2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基本与其家庭人均年收入成正比,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大学生消费总额也呈上升趋势。统计显示,与农村户口的大学生相比,城镇户口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得到家庭提供的充裕经济支持,加之家庭消费中养成的高消费习惯,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也较高。而家庭收入较低的大学生从家庭获得的生活费较少,只能节俭消费,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五)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与实体店相比,网店里的商品种类繁多、款式齐全、价格低廉,网上购物可以节省很多逛实体店花费的时间和交通费用,这些优点被具有敏锐观察力和超前接受能力的大学生所关注,网上购物这一新兴消费方式已经成为校园消费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方式主要是B2C和C2C。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和凡客诚品等。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蒙汉大学生有网购经历的比例分别为53%和55%。由此可以看出,蒙、汉大学生对网购的接受程度基本相同,网购在大学生中逐步流行。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特征比较分析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具有较大影响力
蒙古族拥有灿烂的游牧文化传统,游牧文化也为蒙古族的消费特征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游牧民族的蒙古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养成了热情好客的习俗,并且待客丰盛。这些民族习俗对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依然有一定影响。蒙古族大学生经常结伴去蒙餐馆聚餐,奶茶、马奶酒、牛羊肉、奶制品等传统民族特色食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最喜爱的食品。在庆典、节日等特殊时间,蒙古族大学生会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店定制或购买民族服饰,尤其是女同学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喜爱更加明显,穿戴民族服饰成为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族特产店是蒙古族大学生喜爱出入的地方,购买民族特色的商品是蒙古族大学生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与消费习俗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依然展现着较大的影响力。
(二)蒙、汉大学生消费整体有趋同趋势,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具体消费项目上存在不同的消费特征
1.饮食消费。调查显示,蒙、汉大学生在校内食堂饮食方面消费大体一致;汉族大学生用于购买零食的费用比蒙古族大学生高;蒙古族大学生在校外饮食方面的消费高于汉族大学生,在蒙餐馆消费的比例较高。每月请客吃饭费用在200元以下的人数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84.5%,和83%;其中该费用在100~200元区间的人数比例,蒙古族大学生为37%,比汉族大学生26%高11%。蒙古族大学生平均每学期请客吃饭的次数为4次,比汉族大学生的3.8次略高。这说明蒙古族大学生用于请客吃饭的花费总体比汉族大学生高,请客吃饭的频率也略高。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传统等原因,蒙古族大都有饮酒的习俗,蒙古族大学生普遍喜欢饮酒且酒量比较大。在蒙古族大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以对方是否喜欢饮酒作为衡量友情的一条重要标准,并通过频繁的请客吃饭来维系和加深感情。
2.娱乐消费。在包括看电影、KTV等娱乐消费方面,月均消费在5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蒙、汉大学生分别为40.3%和30.8%,可看出蒙古族大学生娱乐消费较汉族大学生偏高。大学生正值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社会中不合理的人情消费行为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在日常消费中极力模仿长辈的人情消费行为,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熟,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情消费变得十分普遍。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很多热情待客的传统习俗在蒙古族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得到传承和演化,“人情消费”更加突出。
3.服装消费。服装消费在蒙古族大学生总消费中占有较高比例。蒙古族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都买有一套或几套传统民族服饰,而蒙古族传统民族服饰的价格都比较高;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对于当下流行的服装的追求热情也很高,这就造成了蒙古族大学生服装消费较高的现状。汉族大学生则主要追逐流行的服装款式,相对蒙古族大学生此项消费低一些,但在自身消费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4.学习消费。学习消费方面(包括参考书、文具、辅导班费用等),蒙、汉大学生上过课外辅导班的比例分别为56.9%和60.1%,消费金额的比例基本一致。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大学期间参加培训班考取技能证书及参加考研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都有较深入的认识,但从整个生活费用的比重来看,用于学习方面的消费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蒙、汉大学生在购买文具方面的消费大体一致。蒙古族大学生购买书籍的费用比汉族大学生高,这使得蒙古族大学生的整体学习消费比例较高。很多蒙古族大学生使用双语(蒙语和汉语)学习,在购买书籍时会同时购买两种语言的相关书籍参照学习,因而在购买书籍方面消费高。
5.恋爱消费。恋爱是大学生中很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心理没有完全成熟,受享乐主义题材电视、电影等的影响,在恋爱过程中追求高消费带来的浪漫和享受,无计划的大手笔消费大量存在。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因而在恋爱方面消费较高。恋爱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蒙古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小2%,汉族大学生在恋爱中的受“面子”影响更大,恋爱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高消费。
6.通讯消费。蒙、汉大学生手机通讯费情况基本相同。蒙、汉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分别为96.9%和98.7%,绝大部分同学都拥有手机。蒙、汉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手机通讯费在5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3%和58.8%。与亲朋好友联系、恋爱通讯、网络流量套餐费是大学生手机通讯费的主要项目,通讯消费的无计划性导致当代大学生在手机通讯方面产生了高消费现象。
三、小结与讨论
从消费总额来看,蒙、汉大学生消费大部分都在合理的区间。蒙、汉大学生在消费的各个方面整体有趋同趋势,但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消费仍然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消费方面蒙古族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消费特征,蒙古族大学生对于本民族特色的商品情有独钟。蒙、汉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攀比消费严重,消费比例中用于恋爱、请客吃饭、娱乐、赠送礼物、手机通讯等方面的消费较高,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比例较小等问题。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引导。
(1)倡导良好的社会消费风气。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中学时代较为单一的消费,开始追逐社会消费的流行时尚。媒体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尚未真正成熟的大学生通常争相模仿广告塑造的形象进行消费。因此,端正人们的消费价值导向,应当加强广告宣传的管理工作,为大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消费风向标。国家应当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不法销售行为,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全社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为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提供优良的大环境。(2)加强家庭理财教育。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家庭状况及家庭教育对自己的消费行为产生了首要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受到理财方面的教育,生活用品几乎都由家长购买,严重缺乏消费实践。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积极锻炼孩子的理财能力,传授理财知识,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消费实践,学会有计划地消费。同时,家长在给大学生提供生活费的时候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吃苦而给予过多的生活费。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对于家长提供的生活费往往给多少花多少,过多的生活费容易养成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3)学校应当积极实施教育引导工作。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增设理财方面的选修或必修课程,以取得学分的形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学习消费及理财知识;举办理财方面的讲座,以较权威的教授讲解消费理财方面的知识,更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兴趣;将理财教育纳入学生开学教育的内容中,让大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够提醒自己科学合理理财,并获得相关的知识;此外,充分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贴近大学生的优势,更加全面的做好校园消费风尚的引导工作。针对传统文化对蒙古族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学校应当做好针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蒙古族大学生能够认真、全面地学习传统民族文化,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对消费产生的影响,做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消费特点。(4)发挥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能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解决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合理消费的相关知识,培养自身的理财能力,以健康的消费观指引自身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做到不攀比、不浪费、科学消费,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新世纪合格大学生。
只有综合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风气,培养学生的理财消费能力,才能使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