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护理质控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护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医院的社会形象[1]。如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使护理质量持续提高,保证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控制与规范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自2013年2月开始,我科将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运用到病区护理管理中,对病区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3年2月开始实施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科设有床位54张,护理人员13名,均为女性;职称分布: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6名;学历分布:中专2名;大专6名;本科5名; 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科设有床位54张,护理人员12名,均为女性;职称分布:主管护师1名,护师6名,护士5名。学历分布:大专6名;本科6名;2年期间护理工作人员基本稳定,且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 建立由护士长、质控组长、质控成员共同组成的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成立4个护理质控小组,每组均有1名组长,组长由业务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师或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担任,分别负责基础护理与危重患者的护理管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管理,专科疾病与健康教育管理,病区管理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质控小组成员根据护士的工作性质和个人能力进行分配。
1.2.2质量控制内容 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等级医院质量评审标准》及我院护理部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作为我科护理质量控制的标准内容[2]。每项质量检查标准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好。质量控制内容共有4个组8个项目,包括基础护理工作与危重患者的护理,护理文书质量及护理教学培训工作,专科疾病护理与健康教育,病区管理工作及急救药品、物品管理。
1.2.2培训质控人员 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质控标准内容,掌握质控方法、质量检查标准,明确工作职责。对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做好质量控制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做到持续改进解决问题,同时发挥护士自我控制的责任心,形成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
1.2.3质量控制方法
1.2.3.1护士长质控 护理质量管理必须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各个环节[3], 护士长将环节质量控制作为每日质量控制的重点,根据护理部管理要求及病区护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年计划,月计划,周重点,日安排,掌握8项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并严格督查,每周根据护理工作重点抽查,每月组织质控组长按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科室全面检查1次。每月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并与个人绩效奖金挂钩。
1.23.2科室质控组长质控 科室通过竞聘选出有一定临床经验、业务和管理能力强的护师作为质控组长。护士长将护理质量控制标准要求根据质控组长的个人能力和优势进行分配管理,要求每位质控组长掌握所分管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标准和评分细则,对相关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跟踪复查,持续改进,做出效果评价,质控组长真正做到了协助护士长督促、检查各项护理质量,成为护士长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
1.2.3.3科室质控成员质控 护士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也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人员,要求每位护士从自身做起,严格落实岗位职责,确保工作质量,严格按照护理质量标准完成护理任务,保证做好自查自控,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办事有标准,做事有依据,切实把好护理质量关,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1.2.4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分析 科室健立护理质量控制工作记录本,将护理部、护士长及质控组长及质控成员检查发现的问题汇总于质量控制工作记录本中,科室每月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安全分析反馈会议,将质控结果向护士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征求全体护士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护士长对已发生的护理质量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对经常出现问题的环节提出警示,针对不同时段护理工作的特点提出各种注意事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要求每位护士必读,及时了解科室质量管理动态,保障各项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1.3评价方法 将护理质量考核标准的各项指标所得分值汇总,分值越高表明护理工作质量越好。同时对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了解我们的护理服务是否满足患者的需求,满足临床需求。
2 结果
我科成立三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经过1年多的运作,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和患者满意率有了显著提高,保证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并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2.1成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比较 2012年护理质量检查得分结果(成立前)与2013年的护理质量检查得分结果(成立后)进行比较。见表1。
2.2成立护理质量质控体系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综合满意率比较 见表2。
3 结论
3.1建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迅速纠正偏差,确保护理安全 通过检查、考核与反馈,对现存的及潜在的问题,科室能够及时掌握,迅速纠正偏差,避免和杜绝了护理缺陷及差错的发生,纠正了护理事故的隐患,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所以近2年来我科无重大差错事故发生。
3.2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护理质量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一线护士是具体实施者,每天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最容易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是确保护理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4]。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使质量管理由护士长个人管理转变为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管理,让每位护士承担一定的质控任务,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安全意识和管理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质量控制,改变过去护士被动接受检查、消极忙于应付的传统现状,主动发现问题,主动纠正问题。本文的实践结果证明,建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后,护理人员除按质按量完成本职工作外,主动参与质量控制,发现问题积极改进,工作中有据可依,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护理质量检查得分显著提高,如表1所示。
3.3建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三级护理质量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质量的自我控制和逐级控制,规范了护士的护理行为,保证了各项制度及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减少了护理纠纷。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作为护士考核的主要依据,与奖金挂钩,促使护士加强责任心,时刻将患者是否满意、是否得到最佳护理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标准,工作中与患者进行主动沟通,提供人性化服务,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本文的实践结果证明,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后,科室的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表2所示,这充分体现了护理质量控制的效率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明显提升。
3.4建立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有利于护理管理队伍的建设 设立质控组长是护士长的一种授权技巧,通过授权将管理质量由质控组长进行分块管理,减轻了护士长的部分繁重事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是一种发现和培养护理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护理队伍储备了管理人才,后备人才的成长对护士长起到了鞭策、激励的作用,使其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促使其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 结语
科室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为我科的护理质控提供了重要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提高我科的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实现了护理质控的科学管理,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PDCA循环理念很好的引入了护理质控之中,使其有了科学依据;护理质控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位护士的积极性和潜能。在我科,大到医嘱执行小到垃圾的分类清洁,都责任到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及管理能力,主动参与质量和改革创新,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压力,激发了工作热情和兴趣,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通过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我科实现了追求的梦想:一个温馨的环境,一个不出错的流程,一群满意的患者,一支优秀的队伍。
参考文献:
[1]黄芸,王章琴.质控小组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实践与体会[J].吉林医学,2008,29(12):1014-1015.
【关键词】 护理质量;三级质控;成效
质量是医院的生命,质量管理是医院永恒不变的主题,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的重点[1]。为强化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实行全科质量控制,充分挖掘护理人员凝集力。我科自2006年1月,建立了由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组成的三级质控体系,每月完成对全科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检查、评价、反馈、整改,对本科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科室三级质控体系的组成及运作方法
1.1 组成 建立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三级质控体系,即:一级危重基础护理组、护理文书组、急抢救药品管理(急救技术)组、消毒隔离组、病房管理组、护理技术操作组。每个质检小组设质控组长1名,质控员2~3名,全科护理人员均成为质控小组的成员。质控组长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的护理骨干担任。由科室护理人员讨论决定,护士长再根据各位组长的个人特点和工作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各负其责。
1.2 运作方法
1.2.1 质控理论培训 由护士长组织质控小组全体成员进行质量教育,从基本医疗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标准、护理活动中怎样避免差错事故发生等方面进行教育。通过全员培训,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质控的内容及运作过程,提高全体成员的质控意识,学会自查、自纠。
1.2.2 检查方法
1.2.2.1 各质控组成员是质控体系的基础 每个质控小组的成员在完成护理工作的同时,每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自己分管的护理项目进行自查、自评、自我完善。
1.2.2.2 各质控小组组长是质控体系的重心 质控组长除需向护士长负责外,还需组织本组质控员进行质控检查,每周将本组质控检查情况记录后,向护士长汇报情况。
1.2.2.3 护士长是质控体系的核心 护士长根据护理部全年工作计划和目标,结合本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室计划并组织实施。护士长每周进行专项质量检查,平时随机抽查,并做好记录。对各质控组遇到的难题或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及时解决,杜绝差错和护理缺陷的发生。每月月末护士长组织各质控组长对本月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召开护士会进行质量讲评,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分析原因,征求护士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并作为下月工作重点,同时将检查结果和护士的建设性意见与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
2 运作成效
2.1 完善的质控体系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
严格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永恒的主题[2],完善的质控体系是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科室质控小组的成立,不仅完善了科室三级质控体系,同时也完善了原三级质控网络体系,即: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科室质控组长。在护理实践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必须有健全的护理质量监控组织,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才能确保护理质量的可靠性和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2.2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参与意识、管理意识 护士参与质量控制,改变了以前认为质量控制只是护理部、护士长职责的观念,认识到质量控制是落实在每名护士每时每刻的工作中,护士才是质量控制的基础,使原来那种“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每名护士能从自身做起,她们既是质量标准的执行者,又是质量控制的监督者,平时工作中互相提醒,互为监督,提高了大家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室形成了人人参与管理,个个尽责工作的良好氛围。
2.3 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全员参与管理的实施为管理者的督导检查、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管理者不仅可以定期检查结果质量,定期总结分析,评估管理环节中的不足,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全科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扬长避短,促进了护士业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护理环节均得到了广泛重视,实现了护理质量的连续控制,保证了质量的持续提高,护理缺陷明显减少,从而使医疗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有提高(见表1)。表1 2006—2007年度各项护理质量指标
2.4 有利于科室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由于实施三级质控体系,真正实现了管理的层次性,有利于发挥护士的创造性和管理的积极性,护士长对科室进行宏观调控,形成了适合科室特色的管理方法。
3 讨论
保证护理质量的主体是护士,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在于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要把科室护理工作搞好,必须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我科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使护士有了“主人翁”的感觉,既要监督检查他人的工作质量,又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从而注重了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护理实践中感受到了充实和满足,增加了工作责任心,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护理工作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长,任何一项操作执行不当均可影响患者安全,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随着临床医学发展,高新技术应用,也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使护理人员出错机率相对增加[1]。如何防范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护理安全,我院自2008年1月实施护理质控体系以来,有效的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通过两年多的临床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2006~2007年与2008~2009年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2月各科室上报护理部的护理差错进行统计,其中2006~2007年137例,2008~2009年56例,共计193例。全院现有护士269人,职称:护士113人,护师107人,主管护师49人;学历:中专110人,大专97人,本科62人;工作年限:5年以下112人,6~10年65人,11年及以上92人。16个科室归纳为五大类科室:内科科室4个,手术科室3个,门急诊ICU3个,感染性疾病科4个,功能科等其他2个。
1.2方法
对2006~2007年与2008~2009年开展护理质控体系前后护理差错193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护士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发生原因及科室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
1.3差错分布及发生原因
差错分布:打错针发药错;漏治疗漏处理;处理医嘱有误;操作有误;标本采集有误;护理措施不到位;热疗时患者灼伤。发生原因:查对不严格;专业知识基础差水平低;巡视不及时主动;责任心不强;违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2结果
2.1低(工作年限、学历、职称护士)与护理差错发生率高。
2.2护理差错发生与科室护理人员思想重视有关。
2.32006~2007年与2008~2009年护理差错比较,见表1。
2.42006~2007年与2008~2009年护理差错发生原因比较,见表2。
3分析与讨论
3.1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水平
护理差错的发生与护士的工作年限、学历及职称密切相关,工龄2~5年占40.9%,中专占50.8%,护士占44.5%。由于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少、学历低,专业知识欠缺,技术水平不过硬。有的新护士专业思想不牢固,工作责任心不强,更容易发生差错。为此,应制定和完善护士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技术要求,使护士工作有章可循。抓好新护士岗前培训及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护士积极参加提升学历教育,加强护士“三基三严”训练,促进护理工作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协调同步发展。
3.2完善护理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感染科护理差错发生率较其他科室高(占32.6%)。我院是一所以收治传染性疾病为主的综合医院,感染科多收治一些慢性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有的护士图省事,简化操作步骤,凭习惯与经验进行护理操作,缺乏耐心查对,巡视患者不主动,导致差错发生。应针对不同科室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和完善护理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质控检查的力度,督促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3加强环节质量控制,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表1、表2显示,护理差错的发生主要在环节质量上,因此应加强环节质量控制,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护理质量监控是减少护理质量偏倚的基本保证[2]。自2008年1月实施护理质控体系以来,护理差错较开展前减少了81例,下降率为59.1%。我们主要从五个关键入手:关键病人(急危、新入、手术前后);关键护士(实习、新上岗、情绪波动);关键时间(节假日、夜班、交接班、检查治疗前后);关键环节(病情观察是否仔细认真、是否随时报告、执行医嘱是否到位);关键地方(治疗室、各重点科室)。合理配备护理人力资源,开展人性化管理,建立差错事故登记及上报制度,对发生的差错与缺陷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建立后勤保障系统,使护士从非专业性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服务于患者。
4小结
实施护理质控体系,能有效的防范护理缺陷的发生。重点应抓好3个环节:①做好前质量控制,即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和各种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其重点在于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在事后进行检查和补救;②重点抓好环节质控,落实各项质控措施,督促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程、标准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③重视终末质控,它虽然不能预防差错的发生,但更能评价护理的整体效果,促进永久和根本性的质量改进。
结果:比较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与实施前相比,门诊科室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2011年93.52%较2010年90.78%有了较大的提高(P
结论:合理将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引入门诊科室,有利于提升医院窗口的形象,是护理质量以及病人满意度的上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门诊护理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84-02
护理工作作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关乎到病人就诊期间的健康安全,同时,也关系到门诊这个医院窗口在百姓中的形象和地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门诊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作为研究方向,将门诊护理质量作为研究目标,将我院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工作前后的一般护理管理数据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的观察目标中包括:门诊治疗中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熟练程度、门诊护患纠纷发生率、门诊护理总量等客观指标。
1.2方法。
1.2.1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由医院门诊护理部建立相关的质控小组,即:护理管理、紧急事件护理、消毒隔离、急救物品、健康宣教等。每一个质控小组均设有组长、副组长及相关的组员。每个月都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门诊护理质量检查,详细认真地记录检查结果,然后由门诊护理部进行总结分析,再将分析后的结果反馈给各个质控小组,由组长及副组长组织组员自我评价,提出建议,改进工作。
1.2.2完善护理人员的管理考核。根据门诊质量管理方法,对门诊护理工作中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更加明确护理工作目的。质量目标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工作规范、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及临床带教。并根据医院管理工作条例进行定期考核。特别是将护患关系的满意度,以及医学“三基”考试合格率作为核心重点进行考核,对于门诊护理工作中出院一年内多次出现护患纠纷的,或“三基”考核多次不合格的护理人员,强制进行离岗培训,直到其考核合格才能重新上岗。
1.3测评方法。
1.3.1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研究2年来我院门诊就诊病人的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具体的调查内容由门诊护理部采样,其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和10个问题:分为就诊指导、服务态度、门诊环境、总体评价等内容。调查分为3个等级:良好、一般、不满意,每个问题10分,总分100分,良好为10分,一般为7分,不满意为0分,并将得分为良好(10分)的问卷作为患者护理工作程度的认可。由门诊护理部每月组织采样,向门诊各科室病人发放调查问卷,并耐心讲解调查的目的、内容及填写方式。所有的调查问卷均由就诊患者当场填写并回收。2年来,门诊护理部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门诊的各科室均有涉及,平均发放。2010年护理部共回收有效问卷1421份,有效回收率94.73%;2011年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66份,有效回收率97.73%。
1.3.2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价。使用我院护理部专门设计的日常护理工作质量评价表,对比引入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护理工作管理后,护理质量程度的提高情况。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2年来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中的运用,全体门诊护理人员严格认真地执行了工作规章和制度,较高地保证了门诊护理质量各方面的衔接控制和各方向之间的连续性,并将得到的回馈结果以书面数据的形式呈现。护理质量的上升,质量目标的完成。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2.1患者门诊就诊的满意度上升。2011年患者门诊就诊的认可比例较2010年有了较显著的提高,具体见表1。
2.2护理质量提高。2011年门诊护理人员在服务态度、专业水平、履行职责、消毒安全、急救设施、绿色通道、门诊环境、制度实施、事项介绍、优质服务10个方面的成绩评比较2010年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具体见表2。
3讨论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质量评估表将门诊就诊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测标准进行了分解、细化,并将门诊护理人员执行的工作进行列表和整理,方便护理人员贯彻实施,从而主动参与患者的护理质量控制,提高了对患者的护理管理水平。只有在增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到业务中自检、自查,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应该当初解决、纠正,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指导建议,以上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提高门诊患者的护理质量。
1.引言
随着对CO2气体保护焊过程和技术的研究,对焊接的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因为CO2焊成为钢生产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CO2气体保护焊具有的优点有:高效节能、生产效率高、成本较低、能耗小、抗锈、抗裂等,这些优点使得CO2气体保护焊在实现焊接的过程中实现自动化与机械化,这对工作人员来说是十分方便的[1]。但是它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在采用过渡方式进行焊接的时候,根部就会很容易内凹与未焊接的现象。针对这些优缺点,焊接工作者们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本文就对CO2气体保护焊表面张力过渡过程控制策略以及如何去实施的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且简要说明了CO2气体保护焊表面张力过渡的应用与未来发展的内容问题。
2.CO2气体保护焊表面张力过渡的控制策略
我国在5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与应用CO2焊,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并不高,所以发展的水平一直不高该方法进步也比较缓慢,后来由于大量进口了一些国外的焊接材料与先进的技术,这些都很大程度的推动了我国CO2焊接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引进对我国很多方面的建设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比如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地的建设上,因此,我国很多学者与研究该方面的人员都对CO2焊接做出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2.1对焊接材料与表面张力过渡的控制问题
通常,为了提高CO2焊的工艺及性能,会用保护气体与焊接材料来对电弧的状态和熔滴过渡进行改进,比如:在CO2气体中添加一些氩气,然后通过氩气的比例不断的增大,使得飞溅减少,因此焊接缝隙也就更加美观了。表面张力过渡的要点是:让熔滴与熔池在接触时用较小的电流,才能够减少飞溅的产生[2]。在熔滴离开焊丝之后就增大电流来让焊缝成形,在检测的时候根据电压的不同变化来觉得增大电流的时间,保证每次焊接的过程足够稳定。
2.2对送丝方式的控制问题
送丝的方式实现起来形式总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主要是以一送一停的方式进行的,采用脉动送丝的方式也是常见用法之一,它还包括焊接电流合作控制与送丝回抽等,可以大大降低飞溅。通过实践发现,送丝方式有规律的进行可以让熔滴过渡变得具有规律。当熔滴形成之后,焊丝就会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熔池之中,即完成了短路的过渡。这种强制的方式有利于对各种不同的阻碍力的克服,快速的进入熔池中就使飞溅降到最低。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不用去过度控制电压与电流,很适用于不严格的焊接任务。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它的不足,不足在于很难去保证焊丝的动作与熔滴的同时进行。
2.3外加磁场对CO2焊飞溅的控制问题
在一定的焊接规范条件下,外加磁场作用于CO2飞溅时,通常会有一个最好的磁场范围,在这个区间内飞溅的降低程度最为明显,在一定的强力磁场作用下,CO2焊熔滴的过渡会慢慢增加,把短路初期的飞溅也就减小到最小的程度。外加磁场焊接电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能防止熔滴以外产生的飞溅。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精细波形的控制也是一大重点问题,为了精确的分析与控制熔滴过程中的电流,就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中不同特点形成的电压电流等,如此智能的控制也使控制的效果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与进步。
2.4对电器因素的控制策略与改进
一般传统的控制方式是在焊接的电源回路中接入一个电抗,因为电抗的存在,所以短路的电流受到了压制,也就降低了飞溅。与此同时,电抗还有存储能量的作用,当电弧重燃之后,电抗就会向电弧释放能量这样就能制造出良好的焊缝[3]。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电抗的大小是一定的,即无法根据焊接的条件变换要求,所以一旦电抗的值不合适的时候就会使焊接的效果变坏。
3.CO2气体表面张力过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目前,CO2气体表面张力过渡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还是占少数,应该说是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但是在国外的市场这一技术的应用则是很多,美国的一些电厂会利用这一技术焊接与修复不锈钢板,因为这些不锈钢板都来自烟气的壳体,由于高温与烟气的作用下会让不锈钢板受到腐蚀,他们利用CO2气体表面张力过渡技术焊接了不锈钢板,使它们很难被烧穿弥补了传统焊接的缺陷,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作用在不锈钢板上,还可以作用于低合金钢及其他材质的物件上,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因此,CO2气体表面张力过渡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应用与快速的发展。目前,该技术已经被中国的管道公司利用,在试用中发现飞溅量变得很小,受到较高的好评。
4.总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从熔滴的受力方面能够分析出短路过渡的主要作用,表面张力也能在短路的过程中发挥出作用。第二,短路过渡飞溅的多少与电的参数有很大的关系,即当电弧功率在最大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减少飞溅量。第三,减少飞溅的方式除了以上几种,还有一元化方法、脉冲方法等,但是焊接的过程中受到干扰太多,所以还需要继续去研究才能解决CO2气体保护焊的飞溅问题。可以看出CO2气体保护焊表面张力过渡的工艺的焊接飞溅的程度明显降低,它的飞溅率仅仅是传统的CO2焊接的10%,这种明显的优势也对CO2气体保护焊表面张力过渡这一技术在焊接领域的应用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宝琨.STT型CO2气体保护焊在薄板焊接中的应用2010,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云南省分论坛
[2]王健,王健,杨代立.低飞溅CO2气体保护焊方法[J].科技信息,2010(35)
门诊在医院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它直接性影响到医院整体形象。门诊是医院中接触患者较多的地方,同时也是开展各项治疗与提供服务保障的地方[1]。在门诊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保障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门诊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调查的100例护理人员,均分为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观察组与常规性护理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31岁,平均年龄为(20±11)岁。13名为本科学历,18名为大专学历,19名为中专学历。5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39名护士。对照组的护理人员也均为女性,年龄为18-32岁,平均年龄为(18±14)岁。12名为本科学历,18名为大专学历,20名为中专学历。4名主管护师,5名副主任护师,41名护士。两组护理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与职称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中的护理人员实施常规性的门诊护理方式。观察组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将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分组,每一组将由临床经验比较丰富,技术精湛且具有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的主管护师担任组长,确保护理人员的固定性,对所管理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按照护理人员的工龄与综合能力进行新老搭配。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了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健康知识宣教等各方面,每一项都将安排专门护士进行执行。
1.3评价标准
护士综合能力测评表(总分为100分)将门诊护理质量分为优秀(≥95分)、良好(≥80分)、一般(≥60分)与不合格(≤60分)[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运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使用X2对数据进行校验,P>0.05,差异属于无统计学的意义,P
2.结果
对比分析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见表1。观察组中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后,患者的满意度为98%,与对照组的76%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X2=10.6985,P
表1.两组护理质量比较表
和对照组做比较:X2=27.4725,P
3.讨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3]。门诊护理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属于门诊建设、提升门诊实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在门诊工作中,患者更加注重自身需要的满足,并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实施[4]。门诊护理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护理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主要是建立质量控制人员与构架,对门诊工作人员的护理作出评价,进行有效监督,并做好反馈工作。门诊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有效改进护理工作程序,增强护理质量,调节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5]。本次调查研究中观察组的优质护理质量为90%,与对照组的40%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综上所述,门诊护理过程中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素质,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杏.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09):90-113
[2]钟桂连.门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效果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03(12):12-76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5(a)-0123-03
Value analysis of improving the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CHEN Hai-zhu GUO Xiu-hua
Nursing Research Group of Health School of Lianzhou in Guangdong Province,Lianzhou 513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ole of perfect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98 nursing students of our schoo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adition group (n=47) and the perfect group (n=51).The tradi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while the perfect group was given the perfect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 exam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 were conducted in the two groups,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qualified rate and excellent rate of the exam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 in the perfec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erfec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group (P<0.01). Conclusion Improving the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nursing students,and also produces a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teaching.
[Key words] Control manag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Value analysis
随着医院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的不断增大以及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护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医护工作者的临床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1]。为了切实配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患者日益增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需求迫在眉睫,而建立完善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完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对临床护理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校2个2011级护理教学班,共98人,其中女性92人,男性6人,年龄16~20岁,平均18.4岁,所有学生均为全国初中统招生。将所有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实施传统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传统组)和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组),其中传统组47人,完善组51人。两组学生接受的护理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及授课老师等方面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组实施传统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组实施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本研究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于学期结束之前(6月底)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1.2.1 完善组
1.2.1.1 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强化护生学习纪律安排1名副校长和1名教务科主任管理护理教学工作,配备两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护理人员分管临床护理理论教学和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做到层层落实、环环相扣,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护生的纪律检查,制作考勤登记表,详细记录护生每天的出勤。
1.2.1.2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能够有计划、有重点、有内容的实施,减少重复性和盲目性。
1.2.1.3 强学校护理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实验室实施全天开放,所有设备资源都采取开放性,学生可在课外自主选择实验时间,选择有威信、有能力且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积极配合老师和管理员的工作,协助完成实验室日常环境的维护,从而提高护生临床独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1.2.1.4 成立教学质量检查小组检查小组主要由副校长、教务科主任和教研组长、授课教师组成,小组成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每月对护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展进行检查,并给出一定的评定结果。
1.2.1.5 实行评教评学双向评估制度带教老师从职业素质与仪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操作技能以及出勤率5个方面对护生进行评价;同时护生对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解决护生提问几个方面评价老师。通过双向评估,护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自我修正,自我提高;同时也能发现带教老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修正方法并落实。
1.2.1.6 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每季度对带教老师进行1次专科理论考核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对带教老师进行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其专业理论、临床操作技能和带教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2.1.7 加强护生的人文知识教育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这就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与统一,因此,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当务之急,把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和献身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精神的护理工作者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项基本任务。
1.2.2 传统组
授课老师根据学校教务处拟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安排有条不紊地对护生进行授课,护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每章知识完结时,老师按照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和思考题;临床护理实践教学部分则主要由实验授课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共同管理完成,所有实验物品由实验室管理员负责管理,实验授课老师上课前准备好每项操作练习的实验用品,下课前由老师负责清点实验用品的种类和数量,确保用品完好及数量无误后交由管理员,老师设计实验方案并由老师演示实验操作,之后由学生模仿练习。
1.3 评价方法
1.3.1 考核方式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各100分,≥60分为合格,≥90分为优秀。
1.3.2 学生评价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同时发放给传统组和完善组。问卷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态度、完成教学计划程度共5个问题,每个问题分“满意”和“不满意”,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
完善组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合格率、优良率均高于传统组(P<0.01)(表1)。
表1 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n(%)]
与传统组比较,*P<0.01
2.2 两种教学方法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
完善组学生对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态度,完成教学计划程度的满意度均高于传统组(P<0.01)(表2)。
表2 两种教学方法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n(%)]
与传统组比较,*P<0.0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这就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学校是培养优秀护生人才的摇篮,是为国家医疗机构输送护士的重要渠道[3-4]。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护生临床实践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5-7],因此,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需求迫在眉睫,建立完善的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9]。
本研究主要通过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制订教学计划、成立质检小组、实行双向评估、加强护理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提高师资水平以及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等措施来完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通过与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对比,探讨了完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对临床护理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完善组护生理论知识的合格率为98.04%,优秀率为88.24%,临床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为100.00%,优秀率为92.16%,均明显高于传统组的74.47%、 51.06%、89.36%、55.32%;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完善组对本组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组,表明完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能够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育出一支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黄丽群,孙丽红,黄小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9):118-119.
[2]张海燕,周锦.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07,4(2):83-84.
[3]周敏,叶俏,洪燕.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J].护理学报,2009,16(9):22-24.
[4]李小红,沈雁英,孙继红,等.完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对临床护理教学的作用[J].中华全护理杂志,2011,46(9):937-938.
[5]Sadeghi M,Taghva A,Mirsepassi G,et al.How do examiners think about role-playing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a OSCE setting[J].Acad Psychiatry,2007,31(5):358-362.
[6]陈美婵,吴艳媛.加强临床教学质量控制 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J].吉林医学,2004,25(3):55-57.
[7]王莉芳,尤欣,李泽慧.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水电医学,2009,(3):143-145.
关键词:隧道工程;大跨度;新奥法;地下空间;支护体系;应力监测;稳定性
1 引 言
在隧道及地下空间工程的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新奥法施工。新奥法以“管超前,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为施工方针,以光面或双光面爆破、预裂爆破为开挖手段,以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拱架及钢筋网为初期支护手段,以复合式衬砌作为支护体系,通过施工量测及信息的及时反馈,实现隧道及地下空间工程施工的合理化、信息化和科学化[1~3]。检测是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是否合理的直接判断手段目前,在隧道及地下空间工程信息化施工中,对支护体系稳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支护体系变形的监测和锚杆轴力监测研究上[4~6]。然而,根据地下空间工程的特点,还需要对支护体系进行全面应力监测和分析。
大坪车站是重庆轻轨较新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车站暗挖段开挖跨度大,地表有交通运输干道且地表建筑物密集。为确保工程施工及地表建筑物的安全,在该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对初期支护工字钢拱应力、锚杆轴力、喷射混凝土内应力、喷射混凝土与围岩间接触压力、临时工字钢支撑应力、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二次衬砌钢筋应力进行监测,以全面掌握该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及修正施工设计,尽而对该地下空间工程施工期间支护体系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及预测,以全面掌握该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受力状况;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及修正设计,进而对隧道施工期间支护体系的安全稳定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及预测,从而确保工程安全性。
2 工程概况
重庆轻轨较新线大坪车站隧道里程为 DK7+609.7~DK7+804.0,全长 194.3 m。该隧道结构复杂,断面变化大,道岔区最大开挖跨度 27.2 m,是目前亚洲城市交通单跨最大的隧道。其中,DK7+658.2~DK7+804.0 为暗挖施工,暗挖段长度145.8 m,最大开挖宽度 26.3 m,开挖高度 20.6 m,最大开挖面积 430.0 m2;车站围岩以泥岩和砂岩为主,强度较低,自稳能力差。隧道顶板岩土体赋存情况及岩层物理力学参数如表 1,2 所示。
3 监测断面布置及测试手段
3.1 监测断面布置
根据大坪车站地表建筑物的分布以及洞内开挖断面的具体情况,在该车站共布置 6 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测点布置如图 1 所示。
3.2 监测仪器及测试手段
(1) 初期支护工字钢拱应力和临时钢支撑应力监测采用 XYJ–2 型钢弦传感器。在工字钢拱或临时钢支撑架设完毕后,在待测位置焊好传感器支座,待其冷却后安装传感器。
(2) 锚杆轴力量测采用直径与锚杆一致的 GY–185 型钢筋应力计。在安设锚杆前将锚杆截断,将传感器串联焊接在锚杆待测位置处,然后用砂浆锚固含有传感器的锚杆,传感器位置在距离锚杆孔口0.5~1.0 m 处。
(3) 初期支护与围岩压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量测采用 JSY–110 型钢弦双膜压力盒在初支喷射混凝土前和二次衬砌封模前在待测位置安设。
(4) 喷射混凝土内应力量测采用 MHY–150 型混凝土内应力计。安装前先将传感器预制在强度与喷射混凝土一样的混凝土块中,喷射混凝土前将含有传感器的混凝土块固定在测点位置。
(5) 二次衬砌钢筋应力监测采用 GY–185 型钢筋应力计。二次衬砌钢筋铺设完毕未浇注混凝土前截断待测位置的钢筋,将传感器串联在该钢筋上,作相关防护并将线路引出即可。
4 支护结构受力和应力监测
4.1 初期支护受力和应力监测及分析
4.1.1 工字钢拱应力
DK7+725.0 断面工字钢拱应力如图 2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工字钢拱应力在埋设后经历两次较明显的变化,第一次变化是该地下工程开挖 60 d 后形成拱部封闭初支撑时,在继续开挖上部核心土的过程中,该断面工字钢拱应力呈缓慢上升态势,但在施作二次衬砌后,工字钢拱应力基本趋于稳定,最大应力值不超过 70 MPa;第二次变化是在该地下工程开挖 70 d 后,随着下部核心岩土的开挖,该断面工字钢拱应力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其中,中线拱顶工字钢应力增加较为明显,最大达 110.3 MPa,这是由于下部核心岩土开挖后,使得下部岩土体的支撑压力全部作用在工字钢拱上,但在下部边墙二次衬砌后,该断面工字钢拱应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并趋于稳定。左侧拱腰、中线拱顶及右侧拱腰工字钢拱应力最终观测值分别为 31.2,107.2 和 86.5MPa。
从图 2 还可看出,虽然 DK7+725.0 断面埋深较浅,但隧道拱部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并未受到地面建筑物太大的影响。
4.1.2 喷射混凝土与围岩间接触压力
l概述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大运营商的移动通信基站的数量日益增加,身处城乡结合部或偏远山区的移动通信基站因常年无人值守成为盗窃分子的光顾目标,基站的各种附属设备如蓄电池、铁塔角钢、空调外机、铜地线(排)、馈线等设备也成了盗贼的主要偷窃目标。目前,如何确保基站内的设备运行安全及防盗,已成为基站维护的首要难题。
2目前基站的现状
目前,茂名联通基站环境监控设备仍为老式的环控箱接人监控,通过采集模拟量输入到基站主设备上,从而完成上报,且只能上报简单的停电、开门、高温、积水和烟雾等告警,无法远程测量和调整参数。另外,环控箱的告警上报依赖于主设备的运行,一旦bts断站,其便无法工作。为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员及维护工作的压力,从根本上提高动力设备维护水平和效率,达到监控智能化的目的,建设一套高水平的基站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3需求分析和设计思路
对茂名联通新建的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除了要达到基本的监控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实现智能化监控要求。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交、直流动力系统。监控对象包括:配电箱、开关电源、蓄电池等。监控范围包括:市电输入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功率因数、频率、有功功率、电度、整流模块单体输出电流、总负载电流、蓄电池充电电流、市电状态(市电有/无,缺相,欠压/过压)、蓄电池组总电压、每组蓄电池充、放电电压等。通过对动力系统实时不间断的监控,了解每个基站电源输入输出、整流模块设备的运行情况,对电源设备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处理;蓄电池是整个直流供电系统的后备电源,我们通过监控,对蓄电池组总电压以及每组电池充、放电电压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有问题的电池及时进行更换,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2)空调、环境系统。监控内容包括:机房智能空调系统、基站分体空调(开关机、工作状态指示、空调工作电流)、温度、湿度、水浸地湿、娴雾告警以及动态图像等。保证设备运行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
(3)门禁系统。监控内容包括:远程开门、修改门禁内部的各种工作和控制参数、授权、删除用户、用户的准进时段管理,以及各种报警记录、进、出门记录、刷卡、出门按钮开门事件、门禁内部参数被修改的记录等。
4拓扑结构
茂名联通基站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采用逐级汇接的结构,由省公司监控中心(psc)、地市公司监控中心(sc)、监控单元(su)和监控模块(sm)构成,采用监控中心(sc)与监控单元(su)直联的方式。具体结构如下:
省监控中心(psc)主要对地市监控中心(sc)进行监督、维护管理。监控中心配有数据库服务器,各地市监控中心(sc)的数据直接上传省监控中心。
茂名监控中心(sc)主要对本地区的各个监控单元(su)进行管理,是本区域监控系统的管理中心,完成全网的监控信息的统计分析及处理,并对远端监控设备进行遥测、遥调,对监控对象(机房设备、环境、图像)进行管理,同时,还具有强大的门禁管理功能。所有的监控中心均可以通过d接口与广东联通综合网管系统相连。
监控单元(su)是集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为一体的智能化模块化单元,能够完成一个独立的物理通信基站内所有监控模块(sm)的管理工作,并将采集的数据集中通过1条2m电路上传到监控中心(sc)。
监控模块(sm)是面向具体的监控对象,具有完成数据采集和必要控制的功能。按照监控对象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防盗、积水、电源管理、空调管理等模块。
5参考规范
(1)中国联通集团公司2009年3月《中国联通移动网基站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总体技术要求》;(2)《通信电源和空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xdn023—96);(3)《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1051—2000);(4)《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设计规范》(yd/t5027—2005);(5)《通信电源集中监控系统工程验收规范》(yd/t5058—2005);(6)《通信开关电源系统监控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yd/ti104—2001);(7)《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f006—2000)。
6具体功能和意义
(1)实时监控告警。无论基站距离远近,一旦设备产生告警都能在数秒内将告警信息上报至监控中心。值班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告警并做通知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处理。例如深夜情况下基站上报防盗告警,这时值班人员可以通过转动摄像头观察站内环境,从而判断是否有盗贼入侵,并及时通知代维和l1o前往。
(2)数据采集分析。本监控系统能够对设备数据进行24小时连续记录,能真实可靠地反映设备的运行情况。这些数据是设备障碍分析的得力工具。比如在蓄电池维护方而。密封式阀控电池对均浮充电压和温度条件要求较高。通过监控系统就可以随时查看电池电压和环境温度,省去了大量的现场测量工作。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中判断哪些基站的电池单体存在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3)加强维护管理。本监控系统彻底改变了旧的电源、空调等设备的维护模式。以前的维护方式是等设备出现问题后进行应急抢修,现在可以运营商可以真正掌握所有电源、空调设备24小时的运行状况,实现有的放矢的主动维护,真正做到设备的预检预修。这种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维护的被动局面,对设备的故障告警可以实现派单式的闭环流程管理。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目标、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其核心是要求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形成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的科学管理。从我国企业改革进程中明显可以看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走公司治理之路。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是优化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和施行,标志着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化、法制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我国公司治理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经营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契约各方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使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各相关利益方,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存在着不完备和不对等的契约。作为所有者的股东,保留了诸如选择董事和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除此之外,将契约控制权的绝对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保留了雇佣和解雇首席执行官、重大投资等战略性的控制权,将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的经营者;经营者的经营产生了委托一问题。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在这种多边契约存在的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也不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扩展为三项基本目标,即: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问题。由于历史的因素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高达65%以上,出现“一股独大”、“一股独尊”的局面,目前,国有股减持方案已经暂停,使得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实际上,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这样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出现“形备而实不至”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经营者可以凭借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样众多的中小股东可以信赖企业的会计信息,他们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淘汰恶意侵害他们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其次,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关系,这样在实践中出现了所谓“所有者会计”和“经营者会计”情况。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与信息的制衡。
第三,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政策和制度;履行监督职责等。董事会对股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向股东们报告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所以必须首先建立标准、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保证。董事会要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和对经理人员行为的制约。所以,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该考虑到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效果。第四,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和供应商等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债权人、政府、职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公司治理。这些利害相关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会计系统的信息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可以核实财务成果,对不良后果采取措施。例如,债权人通过限制性贷款协议,对借款企业实施监控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依赖于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企业违背贷款协议,或经营不善时,债权人就会采取干预措施。可见,各利益关系方在参与公司治理时必须依靠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
三、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一)内部会计控制构建的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法律依据
为《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通则》以及财政部的四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最近出台或者修改过的,充分体现了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要求。
由于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构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时,除了依据统一的法律、法规以外,每个企业还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
(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执行与监督机构的安排和运行效果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成效。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层次性,现代企业应建立相互制衡、多层次的内部会计控制体制,这样才能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化、程序化的保证。多层次的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通过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实现的,使得每个群体或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避免出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真空地带”,而使控制流于形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应该由具有丰富的会计和管理经验、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或者机构来承担,并广泛征求各机构意见。
——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任务。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是企业进行公司治理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有效执行,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期更好地完成内部控制目标。
(三)内部会计控制报告
从深层原因看,这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对客户授信风险管理方面的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尽管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但是,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我国银行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各个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仍存在很多缺陷。下面将在分析组织结构差异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中外资银行的公司治理与授权机制、授信程序、授信风险衡量与监测、内部控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作系统的比较,从而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提出建议。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框架下实现的。中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特别是信贷风险管理上的差异,最明显地表现在组织结构方面。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流程。
(一)中资银行的金字塔型结构
中资银行的营业机构层次最多可以分为6级:总行――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在每个层次营业机构内部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管理层――职能部门――经办人员。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属于横向管理模式,除了最基层机构,每级机构既经营业务又对下级机构进行管理,层层授权,授权或转授权对象为下一级机构、本级内部职能部门。
(二)外资银行的扁平化结构与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的组织结构不尽相同,但大多为扁平化结构,属于纵向管理模式,呈现出“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特点。“大总行”通过“大部门”来体现,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现。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特别是海外分行,基本上没有独立性。业务权限十分有限,分行各职能部门直接向总行对应部门报告,分行行长往往只是分行某个部门的负责人。目前在华外资银行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总行直接管理模式
海外分行无管理职能,各项业务和内部管理问题直接向总行国际市场部下设的相关部门报告。
2 区域管理中心模式
海外分行的每个部门有两个上级主管,即行政主管和业务主管。在行政上向当地行长报告,在业务上则向地区业务主管报告。不同业务的区域管理中心可能设在不同的分行,即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管辖分行。还可能在每个国家设立国家业务总部,按照地区总部――国家业务总部――海外分行的不同层次进行授权。在每个层次上,业务拓展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在分行层次上基本不存在业务扩展与风险控制的替换关系。
二、授信风险管理的主要差异
在授信审批授权机制上,中资银行授信审批权的授权机制以各级机构为对象,层层分级授权。但是,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下,“审贷分离”原则无法得到彻底贯彻,因为每级行长既对本行的信贷风险负责任,又对本行的业务发展指标负责任,不可避免地要在“发展”和“控制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
而西方商业银行,除了部分亚洲银行,大多数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授予个人,而不是向部门或分支机构授权。有权审批人的权限大小依据其资格、能力、经验而定,与授信品种、授信风险评级和授信期限挂钩,并根据信贷检查和审计结果动态调整权限。具体差异如下:
(一)授信评估与审批程序的差异
1 中资银行的集体评审与层层审批
中资银行普遍建立了授信调查、审查、审批制度,一般由市场营销部门负责进行授信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信贷管理部门和专门的贷款审查委员会对授信项目的风险进行评审,有权审批人在授权权限内审批。多数中资银行授予基层机构的审批权很有限,也不要求基层机构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
2 外资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和分级审批
大多数外资银行的授信审批程序没有集体评审的环节,一般由专业的信贷分析员根据全行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标准,对授信风险做出独立分析。信贷分析员专职负责信贷风险分析,而不受业务指标完成与否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持相对独立性。
(二)授信风险衡量与监测的差异
授信风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交易层次,即单笔授信的信用风险;二是客户层次,即对单个客户全部授信的风险;三是资产组合层次,即整个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授信风险的分析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古典方法和工程化技术两个阶段。
1 目前中资银行基本处于古典方法阶段,最主要的风险衡量手段就是财务分析和主观判断。中资银行已经普遍实行贷款质量风险五级分类制度,分类范围涵盖了表内的全部授信资产,并根据分类结果决定每笔贷款的贷后监查频率和管理措施。根据监管当局的要求,各总行制定了统一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以定性指标为主,分类的准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类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分类结果的主观性较强。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程化的思维和技术逐渐被大型国际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运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并由此正在形成一门新兴学科――信用工程学。外资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呈现出“工程化趋势”,但是,授信风险的量化比市场风险的量化面临着更多的困难,目前还没有出现获得普遍认可的信用风险模型,因此,古典手段仍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具有如下特点:统一的授信风险评级贯穿信贷管理全过程;注重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的衡量与监测;建立统一的授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三)内部控制的差异
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正在逐步完善,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的监督职能尚未达到应有的力度和效果,加之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和分支机构较高的独立性,决定了中资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低。外资银行董事会均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内审部门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不设内部审计部门而由上级审计部门直接审计。
(四)考核激励机制的差异
中资银行对分支机构授信风险管理效果的考核是通过信贷资产质量指标进行的,主要包括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控制指标、压缩指标,以及存量不良贷款清收指标、新发放贷款不良率控制指标等。外资银行更注重制定合理的风险承受水平、目标市场、市场限额、授信标准、信贷政策和程序,注重既定政策和制度的严格执行,并不要求把授信业务控制在“零风险”水平。在不断提高授信风险评估科学性和风险量化水平的基础上,很多外资银行采用“风险调整绩效度量方法”,将风险和收益直接挂钩,倡导“只有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才是银行的真实收益”的基本理念,体现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内在统一,并以此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构建国有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体系的基本设想
(一)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设置
在管理决策层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以便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综合协调机制。按照信贷经营与信贷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设立独立的专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行使授信审批职能。为确保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贷款审批岗位应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系统,相对独立,基本上不受业务部门和各级分支机构的控制和影响。
(二)信贷审批授权机制
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
(三)考核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