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城市规划与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前言: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人们日程生活中并不陌生,因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是现代年轻人选择居住城市所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决定着现代老年人的养老城市的选择。因此,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逐渐成为了不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打出的宣传标语,希望借此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选择自己的城市。然而,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文化氛围以及地域特征,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所以,探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功能以及历史发展概况、理论发展概况,进而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就有了意义。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内涵
(一)城市规划的内涵
城市规划是以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发展眼光为前提,研究城市的合理布局、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和城市的未来发展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社会结构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规划。
(二)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又叫做都市设计,现在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普遍接受的内涵是城市设计是一门学科,一门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学科,一门关注城市城镇功能、城市面貌、规划布局的学科。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在设计复杂过程中寻求城市中的实体安排和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和谐[1]。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功能
城市规划的功能是为城市的发展服务的,即通过对城市的发展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进行专家决策、科学论证,并用发展的眼光,对城市的布局、发展、建设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依据和指导,从而对城市建设、城市运行做好一定的基础作用,推动城市建设、城市运行进入正常的轨道。此外,城市规划的功能还体现在理念上,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理论进行指导城市规划的,把城市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不仅考虑的是建筑实体、经济实体等,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人文环境的建设,即依据城市特征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城市特色,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完成对城市的规划。在这一系列城市规划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就是,城市的规划和发展都是以人为标准的,也就是说,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必须放在城市规划的首位,不能只依据合理规划和完整规划而忽视掉人民对城市规划的意愿。因此,城市规划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更为舒服、惬意。
城市设计的功能,则是立足于城市规划,在总体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设计,这些设计包括建筑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道路的设计、人文景观的设计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相较于城市规划的理论性和指导性,城市设计更有实际性和具体性,可以把城市规划的理念通过城市设计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城市设计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使城市规划以更好的城市设计来服务于人民,这一点,在城市设计当中最为棘手而且难度也最大,这是因为,在当前的城市设计中,所有的建筑、环境、景观、活动空间都不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了,而是依据人民的需求与否进行城市设计。这就使得在很多时候,会出现很多城市规划中所没有的一些城市设计,这就导致了城市设计在实际执行总会出现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城市设计好与坏的标准也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而城市设计的功能,简单的来说,就是服务于人民,用具体实际的建筑、空间来实现人民生活的惬意、舒服[2]。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发展进程
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
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
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城市设计则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学科,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提高,导致现在城市中功能分区的增多,这就为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带来了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在城市设计上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促使了城市设计飞跃式的发展[3]。
四、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区别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总体上的规划,而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对城市设计具有指导性,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因此,城市规划就具有数据性和抽象性,而城市设计却表现出图形化和具体性。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蓝图,从上面介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到,城市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而且,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设计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而进行规划和设计的。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内涵上就可以看出区别与联系,而且在功能上,城市设计也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建设的。从发展历史上来看,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丰富性和系统性,使得世界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而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但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城市规划设计现状
从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城市规划设计
1.“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
2.项目设计实践。
(1)规划结构。规划采用规则式几何构图手法,以地形的长边中线为主轴线,将市政府大楼置于主轴线上方,面南背北,负阴抱阳。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格局,又顺应了现有的城市空间肌理和脉络。
以政府大楼为中心,行政中心城市呈规整的长方形,以体现政府的庄严形象。规划在城市中央设置方形水面,以表现政府公正、开放、亲切、平和的形象。主城市区是市民进行文娱、交往、游憩等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主城市中央规划椭圆形旱喷,两侧的休闲空间以草坪为主,流线型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使得作为人造景观的城市自然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之中。
(2)绿化景观。冬季由于缺少绿化,景观较为单调,城市利用率和其他季节相比不高。因此,一方面应选择适合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环境塑造上,应符合季节变化,使城市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改变寒地城市冬季萧条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塑造城市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应注重城市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化设计夏季以遮阴通风为主,冬季以向阳避风为主,因而,在冬季主导风向一侧可设计常青树作为防风屏障,而在向阳的一侧采用落叶乔灌木,达到冬季不阻挡阳光,夏季又可遮荫的效果,改善城市热环境质量。
3.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城市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城市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城市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城市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行政中心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2)地方特色原则。首先城市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城市,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城市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城市,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城市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城市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新技术
. 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在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学、遥感学、城市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日趋成熟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GIS主要特征是描述、处理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空间关系,能够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及决策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城市规划提供规划、管理决策的辅助信息,并能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起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经验化规划管理到科学化规划管理的转变,对建设项目审批过程进行监督,能够提高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杜绝暗箱操作,从而促进政府职能部门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
基于GIS、GPS和RS(3S)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城市”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图文一体化的规划管理办公信息化系统已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基础。数字城市包括了城市空间信息运行机理、空间信息运行技术系统、空间信息服务、产业体系和社会文化等多层框架。它能够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了准确坐标、时间、地理空间属性的四维虚拟空间,创造了全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方法。数字城市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应变性强的手段。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城市规划是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在这里,我试图对城市空间进行解析,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城市空间
空间:城市空间是空间的一种,但空间是什么呢?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杰出的现代建筑代表人物赖特曾拿出中国老子的一段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这里的"无"赖特以之为空间。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艺术,被认为是一连串联系的空间。
中西异同: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空间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举四合院的空间为例。
许多前人已给过我们明示。G.尼奇凯(G.Nitsche)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道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形形的世界。"
然而,这关系和空间限定说的是什么?是空间本身吗?不是,它们只是平面的图底和水平面由地面逐步升起的变化,它代表不了空间。空间怎能与平面等同?
建筑空间包括建筑形式(平面和立面)、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甚至于一声呼啸,一声声回音,也会让人感到空间的存在。因而,现在所阐述的空间概念,不只是视觉感受,必须包括行动、情感方面的其它概念加以补充,它应是一种感觉,就如同我们全身的皮肤都可以感觉到"辣" 一样,"辣"不只是一个味道,不只是味觉,而是一种感觉。
空间意识远不止是脑力活动,它占据意识和感觉的全部, 要求整个自我介入以期作出全面的反应,因而对空间的概括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空间就是某种因场所而产生的人的知觉感受。如同人的听觉,不能用物体振动或声波曲线来概括声音;如同人的色觉,无法用光的反射吸收或光谱来描述颜色一样,空间也不能用平面、模型或建筑物来概括。空间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人对周围环境场所的感受,对自身定位的感觉。
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 :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 路(Paths)、边沿(Edges)、区域(Districts)、结点(Node)、标志(Landmarks) .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空间的本质:任何事情,都不能只见其表面,而应究其本质,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设计。一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用平面、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费尽心机在设计平面、模型上。习惯性的,当建筑师、规划师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自主地拿出城市的平面、模型来。对建筑设计来说,也许确实离不开平面和模型,但在城市设计上,平面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面、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面与模型,只能表现一种二维的形态,当然,以建筑师的眼光来看,平面上的建筑符号能代表特殊的涵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由具体的平面加立面、剖面就能绘制出一副理想的效果图来。而这一过程是足以耗费许多宝贵时光,且没法保存下来;模型,似乎是对设计对象一个整体直观的表现,但人们观看模型的视角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而建筑设计要解决人的尺度感受、规划也解决的是人走在大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高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如昌迪加尔城市中心,这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勒。柯布西耶的作品,看到这张精美的总平面图,我们感到它的构图十分严谨,极富现代风格,难怪曾有人评价它:"整体的构图是华丽的,使人感到出于巨匠之手,……"尽管图中加了阴影,使人感到其立体的效果,无非是让人看到在高空看这个市中心的形象,可又有几个人能从这个角度欣赏这个伟大杰作呢?人们只能在城市中欣赏和体验,同时城市空间需要人的介入。
巴西利亚新都三权广场及政府建筑群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从高空俯瞰十分壮观,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它的设计者奥斯卡。尼迈也尔(Oscar Niemeyer)是勒。柯布西耶的推崇者,视觉艺术是他的创作源泉,无疑这又是一个平面城市、模型城市的典范。由于推崇勒。柯布西耶,由于从视觉出发,与昌迪加尔类似,他的城市空间需要还原成平面或模型才能显其美丽,也就是在高空中观察才见其壮观。但身在其中又如何呢?城市是不能当作雕塑来欣赏的。一位曾在那里住过的建筑师这样评价:"住在旅馆里,周围一个孩子也见不到。整个城市没有生气。"城市空间要提供给其中的人以不同的全面的感觉,不能只是视觉。
魏林比(Villingby)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距首都10公里,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干道与母城来联系,用地170公顷,人口2.3万。中心商业区占地700×800米为岛是布局,由两个大型百货商店、70个小型专业商店、咖啡店、饭店等组成。其规划模型使我们得到了极为良好的图形感受,由空中鸟瞰效果如同模型,"从飞机上看,完成的设计给人印象极深,它将观者放在设计者制作研究形模型似的同样位置上。然而当一个人实际从地面进入魏林比并在城镇内走动时,他要想找一个统一组织的空间是徒劳的。事实上,从地面上感受魏林比绝不如在空中那样令人满意。"
因而,我们现在不能再抱着传统方法不放了。平面城市和模型城市也许时上半个世纪的典范,可到了60年代后,这样的设计典范起了改变,先是雅可布斯(Jane Jacobs),再是林奇(Kevin Lynch),加上克林罗(Colin Rowe)等人的理论,都暗示了一个重返街道生活,有历史感与地点感的全新的城市设计范例的浮现我们应该寻求城市空间的本质以便找到更准确更实际的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本原问题即第一性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空间的本原,也就是探讨城市空间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东西决定城市空间的问题,从而知道城市设计者的任务,知道设计师应该设计的是什么。
城市空间的本原:建筑,就是要人们去亲身体验,不只是看看而已。他吸引我们深入,亲历其境,分享在其中活动的人们的感受。当水花飞溅,汩汩作声,从四面八方向我们飞来时,我真的完全置身其中陶醉了。城市也是,或者说必须这样。设计者的课题并不在于创作建筑立面和体量,而是要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感受,以促成人们的介入。
城市空间就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那种包罗万象的感受,城市设计者就应千方百计的创造城市所能提供出各种感受。什么决定这种感受呢?根据什么来设计呢?城市空间感受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城市与社会生活,与经济、工程技术;与思想意识;与运动;与时间等都有密切联系。各种因素都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变化。究其共性,这些全都是"人的行动"——人在城市中的行为运动决定了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感受,人们在城市中的行动方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变化,"人的行动"即城市空间的本质。
空间就是人的空间,为行人考虑是设计的全部。城市设计是为人的,正如J。O。西蒙兹所说:" 作为计划着,我们不仅要处理地域、空间和素材,不仅要应付本能等属于心灵方面的东西……仅仅适应人是不够的,好的设计必须满足他,取悦他,提高他,并且鼓励他。"从城市空间的本质出发,即从"人的行动"出发,我们才能设计出杰出的城市,从而避免重蹈覆辙。设计城市空间,不再是空空的设计,实际是在设计人的行动,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心理感受;设计在城市中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设计不让人听见什么,看见什么,碰见什么,这才是设计城市者的任务。中国园林设计师们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甚至中国设计师一直致力于在设计游人的心理、联想及运动中的感受。当今的城市设计师应该向我们的先辈取法,细心体会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探究先辈们是如何设计人的运动、视线和心情,运用何种方法设计出那种丰富的空间。而在具体建筑的形体刻画和理论设计上则应该取道于西方的先进内理论设计思潮。
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现代城市发展与空间研究趋向
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区域交通和信息化发展促使现代城市空间从封闭结构向开放结构转化,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城市网络化的建设,使每个城市都与所处区域空间的整体密切相关,城市密集地区的出现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现象。世界上已经有六大城市密集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美国五大湖地区、日本东京地区、英国伦敦地区、欧洲西北部、中国沪宁地区等。
从广度来说,以往的认为由产业布局的点状规划到交通布局的线状发展再到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改善居住与工作套间为目标的面状规划的三次时间并没有解决城市发展的社会病症,应该探索更整体与立体的规划,即在国土范围内建立“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整体割据和发展模式。特别应注重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作用和关系,强调在大城市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建立一种共同发展的秩序,从而促使区域的整体良性发展。
空间意识与行为模式
文化观念与理想空间: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准则,由此而形成社会空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美国人文地理学家拉普普特(A.Rapopot)在《居住形式与文化》一书中有大量例证阐述。在每一特定的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空间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其空间物质形体积淀和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又岁居民整体观念和社会文化的边而发展。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以中国古代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国古人“仰观为天,俯察于地”是观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天圆地方说”就是中国早期对宇宙万物空间形态的基本看法。“天圆地方说”作为一种整体上的文化观,方形成为人类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它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中国方形城市的理想形态。
对中国传统城市而言,天人感应思想也极为重要。它通过与书等表达方式将天人相符引申到田地契合,形成了我过城市空间布局中象征主义传统。所谓“天星地形,上下相因”、“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各类建筑要素如宫室、宗庙、社稷等都与天相对应,同时由星辰的运动显示祸福。
行为活动与空间模式:20世纪50-60年代,人的基本需求以及多种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城市空间不仅是一个三维和四维的空间实体,而是包含社会过程的综合场所。这是一个空间观念的更新,这一更新进一步说明了空间形式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行为科学的发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心理学发展经理了两个重大的挫折,首先从传统心理学转向注重行为研究的行为心理学,接着再到注重饮食的认知心理学,它们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传统心理学重视研究意识观念,而忽视了物质与社会环境的作用。而行为心理学注重行为,否认意识观念,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否认存在着本能的心理特征遗传,走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歧途。后来认知心理学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整体行为”和“中间变量”的概念。“整体行为”是指共同趋向和目的,这种行为带有选择的性质,“中间变量”指行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结果,而和一系列中间变量有关,包括有目的性的认识,以往刺激的情景和经验,它们与观察的反应相联系,构成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环境虽然还是重要的,但已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重要的原因。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人为环境与空间建构
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建成环境,指城市中非自然因素形成的人造环境,是由城市中已建成的城墙、街道、桥梁、建筑物、构筑物等构成。除一些特殊因素外,大部分的城市空间发展都与建成环境有关,城市是一个连续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有机体。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功能的城市,其建成环境能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形成不同的空间肌理。我国传统城市由于交通形式、营建技术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形成了细密和均质的空间肌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空间的肌理不断有新的变化。现代中国城市形成了新的空间肌理特征,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功能划分,每个区内的建筑密度、高度、体量、布局方式等也都有所差异,形成了整体的不均质、粗犷的空间肌理,并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都有新的变化。这说明空间肌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生活和技术相适应。
历史观与旧城更新:对待已有建成环境和城市的不同观念将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果,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较中西方一些重要的历史扩展诡计,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在整体建构上对已有建成环境的不同态度。古代中国的都城作为封建王朝的象征,“从项羽开了一个这样的像消灭敌人一样消灭钱钞城市的先例,其后就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传统,新的王朝兴起就兴筑新的城市,王朝的败亡,就连同作为国都一起毁灭。”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场地设计
场地设计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组成要素(建筑无、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是建设目的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使建筑物成为一个项目最主要的内容,建筑是场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与其它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是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这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
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野猪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包括详细培植项目的组成内容,并对这些内容的规模、形式等一些有关的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与业主协商,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一是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二也是主要的,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的切实反应。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口的方位规定等。它们会对场地设计尤其是布局形态的确定构成决定性影响。
⒈对用地性质的规划: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上,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这一项目只能在某一允许区域内选择基地地块;对用地进行开发的场地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限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的使用。
⒉对用地范围的控制:规划是有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共同完成的。
⒊对用地强度的控制:是通过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来实现的。对容积率、建筑覆盖率最大值及绿化覆盖率最小值来限定,可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
⒋对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由建筑范围控制线来限定。即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城规中一般都要求建筑范围控制线从红线退后一定距离。
⒌规划中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在场地设计中也应同时予以满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中间环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和土地有偿使用的前提条件。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其控制力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加速,同时也出现种种失控现象。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⒈开发商和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更改建设用地和增加建设密度。⒉行政领导为了招商引资,强行干预控制性规划。而美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规划法规系统比较完善,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区划。美国地方规划管理工作的三种控制手段:区划法、土地细分法、和设计指导原则。
其中,区划法和土地细分法是真正的法规,设计指导原则只是一种引导性的控制手段。
美国的区划以“保护公众的卫生、健康和福利”为出发点,其结果是对土地经济利益的严格控制。区划包括:⒈允许的用途。⒉地段的设计要求(地块的最小面积和面宽、红线退后、容积率等)。⒊建筑设计要求(限高、层数、建筑面积等)。这些区位、用途和开发强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价,关系到房地产所有者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所在,因而只能遵循公开的法定程序来决定。即每一个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都在控规中得到了明确控制,而没有对视觉美感的直接控制。
我国控规传统做法忽略了经济规律。目前,我国控规典型的做法是由规划师在指定的大街区或几个大街区内,参照甲方提供的容积率(密度),摆房子,即在保留部分现状的前提下,追求空间体量的美学关系和视觉效果。然后以此来分割地块、分配楼板面积、指定建筑红线,以供将来批租土地之用。这种做法常常土地市场经济规律。如,规划师为了追求美的原则,把地块分配的大小不一,建筑规定的高低不一,丧失了统一的标准和公平的原则。还违背了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
我国城市规划的误区。历史上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规划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设计之间一直难以区分,这种现象造成我国的控规地从美学和视觉效果出发,缺乏对土地经济体制的全面认识。在控规立法上,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原则:
⒈对用地的控制要符合土地建设开发的经济规律。
⒉一切对地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应该在立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求同与求异的原则。在同一区位的相邻地段,美国区划的控制原则是求同,即遵循地价运作的经济规律,在同一区位,保证土地转让(批租)时地价相同,自然要把地块的大小、建筑体量、容积率、红线后退等做一视同仁的规定。这种控制手法在产生和谐的风格、有序的城市肌理、保护街道界面、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是成功的。
视觉美感的控制。美国的经验:引导性手段。
以美国的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为例,它控制的是街景透视,关心的是人在以街道为中心的公共空间的心理和视觉体验。城市设计指导原则对一切影响街景透视的因素提出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关系,广场之间的围塑关系,街道及建筑界面的尺度关系等。
建筑设计之我见
起初,做设计时我经常的手法也是从主观的感觉出发,通过形体、体量的造型来首先达到视觉上的审美要求,而且设计的大多数时间用在了这方面,对于细部则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来不及仔细推敲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结合环境总体考虑。
在现今紧促的教学制度下,我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功能组织、流线分析、快速设计,
而创意真的难以发挥。即使有,也觉得自己的东西太少。我自己擅长的就是三维想象。在与现今教学环境的结合下,我在透视、空间分析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而这是不够的。前段时间看了些论文书刊杂志,结合规划考虑了设计的做法,逐渐明白建筑更应该怎样做了。
⒈ 结合环境。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
一、城市设计概述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面貌,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以及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贯穿了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设计的建设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人类社会开始聚族而居的时候,城市设计就已经存于原始的建造意识中,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历史上,曾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城市设计作品,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城市设计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和规划中分离出来。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设计北京学术讨论会明确提出: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丰富,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不断地加深 ,城市设计的概念从早期的建筑形态和物质空间方面的简单定义,到后来对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的全面理解,再然后是活动策划和实践过程的规划深化,最后成为情感寄托和地域文化的综合载体。城市设计所囊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可以说城市设计由于其所特有的文化性、综合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正在摆脱其从属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位,并逐渐取代后两者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核心内容。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其任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二、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安全和综合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注重偏重与城市的物质形态方面,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为了迎合“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的原则,要先发展传统观念,解决不足,再转向现代化的发展观念进行规划设计,促进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以和谐的城市环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增长、交通量的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问题,面向未来,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分期实施。在规划设计内容中,要注意城市本身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系统的实际,并结合城市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导向进行设计。设计中要吸收城市风土人情,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传统街区,以独特的城市形象面向外界。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上,要突出精品意识,尤其是对建筑物的尺度、色彩、体量要个性突出、形象新颖,集中体现建筑的功能与美观,凸显艺术气息。最好在实现投资效益的同时,同时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差异
城市设计师与城市规划师,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虽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各自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方面很大程度地共享重叠,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分工常常混淆。虽然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任务大同小异,但其实这两者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城市设计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实施性、文化性、亲人性等特性与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法规性、宏观性、协调性、功能性、控制性等特性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设计是一种思想,规划是一种结果。
城市规划强调对已有的上位规划和管理的遵守与服从,需要决定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涉入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的政治决策过程,尤其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规划制定的法定程序和公众参与,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等方面也得到不断强化。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联,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其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
城市设计的创新思维出发点却不一样,需要不断地调整研究对象和突破已有的设计思路,在已有的法定规划边界条件基础上,结合市民需求变化和改造投资项目,为建设更加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指导方案。而目前国内许多实践中总是城市规划先行,城市设计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确定的功能结构,规划师们遵循经济开发为主或汽车交通先行的原则,很少从城市原有文脉和特色空间出发,或是对具体的人群的行为需求来进行研究。所以实际上城市设计仅仅是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工具。
结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但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城市规划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实体等多方面,而城市设计只是物质实体方面的。因此城市设计只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层次和内容是相互对应的。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s,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methods and several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city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既能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能保护城市环境。对一个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确保该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因此,对某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规划设计。
2城市规划理念
(1)城市的规划设计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2)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规划城市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和新发展的交通区位条件。
(3)贯彻“减量第一”的最基本要求,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生产,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4)城市规划实施的重点已经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为此,城市开发利用的同时注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规模紧凑开发,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5)应当充分考虑城市的近、远期发展目标,提高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城市的规划布局
3.1城市规划布局形式
作为城市总体布局时首要考虑要点的城市规划布局形式,如城市用地采取集中布置还是分散布置、组合的形式和规模等,都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目前,一般城市规划所采取的基本形态主要是表1所列的情况。
3.2城市内功能区布置
城市是否能最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取决于城市用地是否得到合理的功能组织,在进行城市功能区布置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便利的交通。城市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区位进行布置,以降低成本。
(2)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方便联系。不同类型工业的工业区联系不相同,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居住区,而劳动力少、占地大的工业可以距居住区稍远。
(3)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对城市环境基本没有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城内的居民区内,而对城市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企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另外,污染空气以及水体的工业则应布置在城市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4)应留有发展余地。因为在城市实际发展中,城市的建设发展总会存在难以预见的变化,所以在城市功能组织上需要留有余地,或者说要有足够的“弹性”。
4项目规划设计分析
4.1 规划构思
(1)“园林名城”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坚持将绿地系统与绿化用地作为一个首位要素纳入规划设计中;另一方面,引导绿化植被向园林化方向发展。规划时,主要通过大规模的秩序化格局和优美的绿化环境完成对这一特色的准确诠释。
(2)绿色设计——“绿核”与“绿网”。通对“绿核”与“绿网”的有机组织,在创造整体绿化印象的同时,也构筑了整个新中心区的街坊格局。
(3)新中心区形象的展现——集中、高度。充分利用环形道路,形成强烈的张力,从结构上打破原有路网的平淡格局,强调城市的公共核心、东公园和居住区的围合关系,突出城市的公共核心在城市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4.2规划结构分析
规划区域内采取公园和商业商务中心、行政中心互为对景,以公园形成新中心区的中央绿轴。商业商务中心沿绿轴两侧布置,并与行政中心一起共同构成城市的公共核心,则环绕居住区。各分区的主要规划如下:
(1)居住用地规划。规划居住用地约占19.22%,结合交通区位优势主要发展旅游地产,同时承担部分旅游区的后勤服务和保障功能。另外,具体地块居住用地的建设控制指标应符合相应图则的要求。
(2)工业用地。整个规划工业用地约占29.25%。该新城区工业用地全部为一类工业,重点发展现代创意工业,严禁布置污染和费水工业对为工业配套的附属用房(包括办公楼和食堂),其建筑面积比例按下列标准控制:总建筑面积在1万m2以下的,生产附属用房比例不超过20%;总建筑面积在1万m2~2万m2之间的,生产附属用房比例不超过15%;总建筑面积在2万m2以上,生产附属用房比例再酌情降低。同样,具体地块工业用地的建设指标应符合相应图则的要求。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该新城区的公共设施规划布局采用集中布局形式。规划公共设施以结合某火车站的商业服务设施为主,不仅满足片区内部配套的商业服务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外来人口的商贸旅游服务,兼容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及公共停车场等设施。规划公共设施主要集中分布于园区核心区域、某火车站周边、吉阳大道以北。保留现状核心区中南部的中学用地,发展为远期的中小学建设用地。学校建筑退让铁路300m,中学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对社会开放。
4.3绿化规划分析
(1)为了体现该新城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开发区独有的特色。园林绿地的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进行,使园林绿地在开发区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绿化建设体现系统思想,以点带线,以轴带面,与开发区整体绿化景观及周围大的绿化生态背景共筑清晰完整的绿化网络。绿地建设符合多元化要求,以生态型、娱乐参与型、观赏型及防护隔离型等多种型制相结合。注重开发区环境及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一个地绿、天蓝、水清的现代工业生态城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3)绿化系统布局上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点”即结合各个不同性质的用地布置不同规模大小的绿色节点空间;“线”即以南北方向的绿轴及环线为主展开道路线型绿化布局,加强城市道路引线及规划道路专用线的防护绿化建设;“面”即结合紧邻核心功能服务区集中布置了整个地块的主要绿化公园,同时与溪流水景相结合。
4.4道路交通规划分析
结合地形地貌特征,该新城区的路网结构采取自由网格状布置,连接总体规划的道路交通规划,以南北环路作为道路主骨架。道路系统分为城市主干道、区域干道、支路三级。城市主干道红线55m,两侧各20m道路绿化;区域干道红线36m,支路红线14m~20m。
在火车站前设置一个交通集散广场,占地约1.2hm2。加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在商业繁华及人流较多地段修建生态停车场,其规模和数量适中,既要满足停车需求,解决城市中车辆乱靠乱停问题,又要注意土地利用,对建成的停车场加强管理,以免作为他用。 另外,结合该城市新城区交通性道路和现状设置加油站,要求布局合理、服务半径适中,同时避开人流大的商业、居住及大体量的建筑物。
5 结语
总而言之,本文对城市规划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规划理念指导下,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
参考文献:
[1]赵岩,石磊,秦建一.城市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100-100.
1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2 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2.1 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2.1.1 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2.1.2 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2 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3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3.2 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3.1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3.2 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3.4 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3.4.1 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3.4.2 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3.5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 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3.7 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 生态建筑规划
3.8.1 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是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3.8.2 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8.3 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3.8.4 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3.9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10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3.11 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4 结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庆.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前言: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我国著名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就提出了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构想,把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山水画意环境和园林艺术融入城市环境的营造,将城市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历史文脉高度融合,既包含生态观念,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是一个更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概念。
一、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概述
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等各要素融为一体,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念,将规划科学和系统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去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从中找出最佳生态位,进而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
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积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1、调查生态要素
该工作主要是通过实地取证、测试与遥感技术应用等方法调查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资料,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便于以后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会指导城市规划方向的发展。因为,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统称,通过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等,在参考和借鉴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具体城市的生态系统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长期目标与近、远期目标,同时,要使相应的年限同城市总体规划的近、远期目标相一致,这样可以将形成一个协调、同步、互补的规划体系与方目标。
3.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将整个城市划分许多为不同类型的小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及其承载能力等情况,进而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依据。区划的方法一般采用数值聚类法等,操作过程中,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综合分析与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土地利用的布局将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以,在城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都必须结合当地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的布局。同时,还要对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并按照城市的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进行与人口相适应的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分析探究,在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只有分析人口分布、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以及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进而确定近、远期的与人口状况相适应的生态城市规划,才能科学地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措施与提高人口素质方法和把握生态人口规划的方向。
6、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进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出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例如对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等,并通过数学模型来定位生态城市环境的发展趋势,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同时,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7、规划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
从调查分析可知,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随处可见,同时,掠夺式的开发将会使人类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所以,生态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具体城市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现状,制定出相应对大气、水、土地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措施,进而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8、规划生态城市的绿化带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城市绿化必须放在重要的地位,将治理污染与绿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城市中的生态区域,并根据城市的地质特征、气候、河湖等情况,科学地规划城市绿地,给城市各类绿地制定出相应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体系的布局形式,还要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合理布置物种结构,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进而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四.结合国际上的成功案例
有了好的规划还要注重实施, 目前我国几乎没有什么成型的经验。不过,国际上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目前全球有4个公认的“生态城市”,其中之一就是德国的弗莱堡。从弗莱堡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要实施生态规划,以下几方面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建立适用的法规体系;二是城市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和表率行为;三是应该聚集一批合适的、先锋性的研究机构;四是交流学习的机制;五是市民参与运动;六是绿色产业经济形态;七是保护城市的资源;八是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九是交通规划;十是城市园林,还有能源更新规划。
五.规划生态宜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紧凑的有效的土地利用 土地或许是人类最重要的有限的资源,目前的土地开发模式无疑是不可持续的。 例如北京,核心地区功能布置过密,城市设施与环境达不到世界城市的标准,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占用的土地将进一步呈现不可避免的扩张趋势。 因此要实现大北京地区的土地整体利用,就应该综合平衡,保护生态绿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敏感区,保护基本农田、淡水养殖区等,强化生态建设。 最有效的利用土地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改造旧城区,提高旧城区的绿地率,使之更加安全、宜人居住。 二环路周边城市公园建设,就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的生活环境 。 二是保留农业用地、生态居住区和公共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仅关心土地利用方面的具体改变,更重要的是关心人与土地关系的改变,尊重土地自身的价值,重新审视人与所栖居的土地的关系。
2. 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污染和浪费 重视能量和材料在人类社会的流动。 能源的节省和材料的再利用是普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如使用节能灯管、节约用水等。 建筑节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要改变一次性消费能源的状态,尽量采取措施促进能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例如卡尔索普设计的马林太阳村,80 %的室内保温和热水供应能量都取自太阳能,30 %的食物由当地生产,50 %的用水是通过采集雨水和重新利用废水而获得。 日本北九州市按照建筑节能的标准建设了一栋环境生态高层住宅,该住宅的电力由风车提供,温热水由太阳能提供,每户都有可将生活垃圾变成植物肥料的垃圾处理机。 大楼外面的地面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可使雨水渗入地下。 3. 恢复自然系统 城市区域中几乎完全是由人工制造的,充满了人行道、建筑,广场中也通常没有当地的植被,但是在很多地方,原始的生态因素还是被挖掘出来。 这样的因素能够增加城市的“宜居性”,促进区域的生态健康。 在美国,很多大坝被拆除,溪流恢复,野生动物重新出现,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 Heil bornn) 在原来的砖瓦厂旧址,修建了一座对如何处理工业废弃地影响巨大的―――砖瓦厂公园。停产至建公园前的7 年闲置期,该地段生态系统有所恢复,部分昆虫和鸟类回到这里栖息。 公园的设计师充分保留原址原貌,保留湖泊、湿地和水生植物,保留自然的记忆。 现在该公园成为受不同阶层喜爱的自然景观和市民公园。
4. 健康的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比自然生态更难以把握。 有些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街头流浪汉;而有些是问题则是隐形的:例如城市移民问题。 这些都会降低社区整体的居住性。 促进健康的社会生态意味着赋予每一个社区居民以平等的权利,尤其是考虑到那些弱势群体的权利。 特别是在公共政策方面需要给与保证。 5. 保留地域文化 城市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地人与人之间、人与土地之间独特的社会关系。 充分利用地域文脉,使人居环境具有地方的活力,使人们乐于去居住。 地域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可持续性,地域文化的精华应当予以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传统手工业、地方语言、宗教文化、建筑技术来保护地域文化,更要保护当地的农田和资源储备,把本国的建筑和材料应用于当地的发展中。 例如北京菊儿胡同住宅建筑群,延续北京从故宫到民居四合院的合院体系,尊重严谨的城市肌理,是在保留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对“类四合院”、“新住宅体系”的一种尝试。 而对大北京的发展规划研究中,强调要继承和发扬首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加强对旧城核心区保护,保护古城文化遗产及其格局。 结论:
如果把我国生态城市建在自然传承的基础上,把城市的文脉、城市的景观作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当代人传承与创造的建筑有可能成为未来不朽的、世世代代可以永续发展的街道、景观、建筑和整个城市独特的风貌。这些风貌是体现城市人工建造物与大自然融合的优美的符号,这种空间符号产生的景观效应构成了可持续的资源。同时我们在城市的更新发展、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当我们为本地人创造幸福的时候,也为全人类创造了同等的幸福,为下一代预留了发展的空间。我国的生态城市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罗保明. 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J]. 环渤海经济望, 2008,(05).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 ,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1) 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 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 居民的生活标准;4) 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城市。
2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 ,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2. 1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 ,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 ,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 ,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 2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 ,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 % ,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 ,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 ,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 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 ,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 ,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 ,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 ,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 ,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2. 4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2. 5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 ,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 ,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2. 6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 ,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 ,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 7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 ,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3生态城市的设计要求
3. 1 城市空间结构设计及其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设计要结合本区域自然山水特点 ,把自然山水资源作为构架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要素 ,打造“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它要求:1) 建构现代山水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架。现代山水城市一般可采用组团式布局来处理城市内部的空间关系 ,在各组团间以森林、湖泊、河流、山林等生态隔离带相隔。2)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利用市域的自然绿化 ,使城市各类绿地和远郊山、水、林、田、路的绿化结合成一个整体。3) 理顺城市水网体系。充分利用水系的自然格局 ,保护好水网地带植被 ,并营造一定的水景 ,形成水网与绿网交融、水景与山景相映的城市景观格局。4) 营造城市的人文意境。
3. 2城市典型要素的生态设计及其要求
城市由各类桥梁、街道、住宅小区、广场、滨水区等组成 ,它们是城市生态环境的典型要素 ,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 ,也必须考虑其生态环境效应。例如:处理好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街道设计应协调人、车交通关系 ,贯彻步行优先原则 ,实行人车分流;城市广场设计应塑造广场主题与个性 ,其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特定生态条件及景观生态特点(如市花、市树) 相吻合;滨水区设计应贯彻岸线资源共享原则 ,应预留必要的景观视觉走廊;历史地段设计应强调保护性 ,处理好新旧建筑关系等等。
3. 3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及其要求
包括:森林、湿地等特殊资源保护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生态公益林设计;沿河沿路的生态绿化带设计;路网生态防护林带设计;居住区绿色主题公园设计等。目的是营造城市的生态绿肺、生态脉络、生态走廊和生态保护圈。要求实现各生态防护设施的有机配合 ,相互协调 ,发挥整体效应。
3. 4城市交通设计及其要求
必须把交通网络、交通工具、交通对象与交通环境组成一个生态型复合交通系统。其设计要求是:资源高效;能源清洁;秩序良好;健康安全;行为文明;景观美化。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相比 ,分别节省土地资源94 % ,建筑材料80 % ,投资80 % ,减少空气污染90 %。应大力采用公共交通 ,重点推广地下轨道交通 ,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城市中心区使用。城市道路设计应避免穿越生态脆弱区;道路应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 、孔隙内种植绿草 、增加地面透水性、 降低地表径流) ;城市道路照明灯光要柔和;交通车辆采用环保车等。
3. 5城市景观设计及其要求
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 ,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城市景观设计应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科技、现念、现代生活于一体 ,塑造现代文明。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 ,它们是城市图像的骨架 ,应使它们有机结合 ,相互协调 ,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城市的空间天际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 ,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 ,一定要做好主要街道景观设计;在重点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 ,适当进行低层的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等岸边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3. 6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及其要求
建筑是城市最基本元素。要求推广各种节水、节能建筑技术;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使用无污染材料;充分利用阳光等可再生能源;采用密封性能好的建筑材料;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建筑用水要循环利用;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使用节能电器;广泛设置屋顶、墙面等立体植被。
3. 7其他设计及其要求
3. 7. 1城市水循环系统设计及其要求
设计良性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市区设计要完善雨污管网 ,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 ,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 ,设计足够的污水处理厂等。郊区设计则要保护农田灌溉用水 ,控制农业污染源、禽畜牧场污染 ,通过河口湿地等进行水的自然净化 ,保护饮用水源 ,设置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
3. 7. 2 城市能源结构设计及其要求
设计节能的城市能源结构。如大力采用清洁能源 ,推广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天然气 ,降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比例。
3. 7. 3物质再生体系设计及其要求
要根据循环经济原理 ,把垃圾废料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 ,尽量减少消耗性材料的使用 ,引导城市发展走向“封闭物质循环系统”。
4 结束语
对于生态城市、人居环境、紧凑城市等课题的研究,我国已积累了一些理论成果,但如何将理论落实到空间,以期对物质空间规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一直是城市规划和设计部门不断探索的方向。笔者通过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研究,有重点地在城区发展空间、形态、结构和构成方面进行生态城市理念的落实,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在同行和业界中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38-01
1 生态城市的概念与特点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代表了当代及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生态城市基于生态学理论,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协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互利互惠,实现城市又好又快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2 生态城市的特征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既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指环境发展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和谐。根据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们过于重视物质和经济利益,忽略了自然环境,致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最终也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沙尘暴、酸雨、泥石流等。生态城市重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相处,希望能营造一个充满绿色、爱与生机的人居环境。
1.2.2 持续性
生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同时,重点研发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1.2.3 整体性
生态城市的整体性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协调环境、社会和经济之间的整体关系,谋求共同发展,重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2.4 高效性
生态城市的高效性主要提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高效率的流转系统和转换系统。流转系统依靠城市基础设施,保证城市的信息流、能源流、物流和价值流等高效、有序运转,从而提高流转效率,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经济消耗,有效防止城市生态污染;转换系统是指把自然物质转换为经济物质,通过人类对经济物质的利用和消耗,再把经济物质转换为废弃物,生态城市的目标:用最少的自然物质转换为最多的经济物质,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泄。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第一产业小于第二产业小于第三产业的金字塔结构。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它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生态城市的很多生态问题都是跨区域的,因此生态城市要加强与周围区域的合作关系,共同发展经济和维护生态环境。
2 生态城市的规划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综合考虑社会心理与自然生态两方面的因素,建立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最优环境,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类的创造潜能和生产力,有效提高人类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物质经济水平。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还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所以,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只单纯的遵循社会生态原则、经济生态原则和自然生态原则,还要充分考虑复合系统原则。
2.2.1 社会生态原则
人类在某一区域生活、集聚并最终形成城市。人类文化观念的更新与社会行为的进步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在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以切实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只有被大多数人支持并接受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才能被最终确定。
2.2.2 经济生态原则
城市经济是生态城市规划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保障。因此,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让规划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而要以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指导发展城市经济。
2.2.3 自然生态原则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所以,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应明确城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及承载能力;其次,认真研究经济活动及人类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结果,再结合城市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3 生态城市的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的设计工作,使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设计,充分体现不同城市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和城市形象。在设计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3.1 城市景观设计
生态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环境,对城市各类自然生态景观加以规划并进行适当的人工处理,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建立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在设计建筑景观时,应在做好建筑景观平面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设计空间天际轮廓线,尤其是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对低层建筑与高层超高层建筑进行优化布局;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重点考虑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并加强城市溪、河、湖、江周边的林带和草地建设,使城市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和现展理念完美融合,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共享性。
3.2 城市产业设计
设计城市产业时,应学习发达国家设计生态城市产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色、以绿色环保为宗旨、以高效节能为目标、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工业体统。与此同时,城市还应重视文化、医疗、教育、信息、旅游和物流等产业的投入力度,逐步调整和改造现有产业的不足,努力实现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加大清洁生产的审核力度,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让企业接受全社会的监督,从而促进城市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城市住区设计
合理应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设计城市住区。首先,对城市住区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并对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其次,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通过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建筑物的朝向等问题的合理设计,解决建筑物的采光、透气、保暖等问题,从而降低由于取暖和采光等造成的能源消耗。
4 结语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而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文明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因此研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问题显得愈发重要。本文认真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希望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能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是为了建设出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的环境。如果仅有建筑设计,那么这个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一个完整的城市还要包括它的景观与环境。因此景观设计在在城市规划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的研究,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对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城市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性质之后,景观设计就要反映城市的性质。城市规划是为了对城市和城市周围的环境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休憩和交通环境。
(一)城市规划的目的与意义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主要是对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对各个区域的划分,来满足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并指导城市景观设计的进行。城市规划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根据城市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状况,在满足国家制定的各项标准的情况下,所制定出来的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计划。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经过人为地设计对自然景观加以保护和改造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注重这个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二)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
城市规划是通过对空间的调整,运用各种设计手段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关系,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几乎涵盖了城市研究的各个方面,也为城市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城市规划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科学的手段创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其次就是因地制宜,因为不同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以及文化背景,所以通过这些独特的特点来打造出独具内涵的城市;最后就是要注重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一座城市的建立是要一直流传下去的,因此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构成了城市的美。但是城市的美,不仅仅是指城市中的一个个美丽的公园和一些优美的公共建筑,而是整个城市乃至每一个细部都是美的。因此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使用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符合美学标准。把一个个美的画面组合成一个崭新的城市景观。原有的城市景观也不应该忽略,自然的水域或者山丘,应该在原有的景观之上进行景观设计,而不是一味的去破坏。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景观设计是人们发展的产物,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来创造合理的景观空间,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安全高效的居住环境,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宗旨。
景观从一开始的视觉美的效应,到现在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反应,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生态系统,也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一种反映,不同的景观有着不同的含义。随着人们的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主要从人的感受及要求出发,利用人的行为和活动等规律,为人类创造出适宜的居住、休憩环境。
(二)城市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的要素主要是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等
路;在一个城市中有各种道路,主干道、次干道、快速路等,一条一条的道路组成了这个城市的道路网,道路的主要特性是连续性和方向性。
区;是一个城市中较大的范围;一个城市是由几个不同的区组成的,比如居住区、商业区等,不同的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但是有的时候它们的性质也会有混合的部分。
边缘,是指一个区与另一个区的边界交汇处,有的区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过渡到另一个区,有的时候自然水域和山丘也可以作为区与区的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让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标志有大有小,比如天津之眼就是天津的地标性建筑物,再就是一些小的标志,比如喷泉、雕塑小品等。标志是形成城市图像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
中心点;可以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中心点主要是指人们活动的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空间中各种景观小品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像的形成能力。
三、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联系
城市规划包含着城市景观,在上文中对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景观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还是城市规划在城市的l展过程中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两者都要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规划中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了指导以及限制,景观设计则是城市规划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景观设计对城市的整体乃至细部都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不仅仅满足人们的使用功能,还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之前,应该先对城市的整体形态和格局进行把控,优秀的景观设计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因此,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整体的布局的设计,而景观设计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规划,而景观设计是对城市的细部进行优化,它通过各种景观的布置以及对人的心理的把控,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健康、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四、总结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87-01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极为密切,城市设计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将人文关怀的种子植根于城市设计之中,但是目前城市设计很多地方缺少人文关怀,主要是以规划师的审美角度去审视城市,将美学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标准,没有掌握好城市设计的尺度。
城市设计的方法一般与城市规划一样,需经过调查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布局和各专业的规划,同样需要通过方案比较,最后确定定案。由于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因此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样也需要不断调整和补充,是一种动态规划,或称为“滚动式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不同的是,城市设计是一个三度空间的规划设计。当然从城市总体布局开始到详细规划乃至修建设计,都要考虑城市空间形态,力求体现出城市的性质和特点,反映出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一、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前提
城市设计既然要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空间环境,就必须深入地了解社会、研究社会。因此城市设计应做好城市功能规划、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在当前深化城市体制改革的形势下,作好这几项规划尤为重要。在资本主义社会,新城建设、旧城更新,都与整个社会经济的盛衰息息相关。当前在我国,城市功能、城市经济体制和城市社会都处在急剧变化之中。例如住房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外资引入、旅游事业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剧增、第三产业发展等都冲击着原有的城市规划原则,也给城市环境空间设计提出不少新的要求,再加上改革放所带来的人们观念形态包括审美观念的改变,都反映到建筑和城市设计上来。因此要做好变革中的城市功能规划、经济规划、社会规划,这些都充实了城市设计的内容,否则城市设计成为一种空间构图游戏,只能墙上挂挂。
二、注意综合效益的平衡
综合效益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也是实现规划设计的前提。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三者之间应该平衡,但在工作实践中常常出现矛盾。在当前我国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设部门急于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规划部门,又常常从长远利益出发,不注意必要的经济效益。这种例子屡见不鲜。如在重点风景区内建高层旅馆,破坏了环境景观;过多的旅游设施侵占了文物保护用地,破坏文物古迹及其周围环境;在交通性干道上过份密集地布置商业网点影响城市交通;大量兴建高层楼房破坏旧城传统风貌等等。但反过来不讲求经济效益,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开发和保护,也使保护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城市设计需要因地制宜,做好综合效益的平衡。在城市经济特区、新开发区则应重视经济效益,务求每一平方米用地发挥最大效益。此外,还要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地下空间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它对改善大城市交通,丰富商业活动,繁荣经济,增强城市防御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我们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还不可能大量开发地下空间,但城市设计应高瞻远瞩,作好这方面的规划设计工作。
三、探索实现城市设计的机制
城市设计的实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和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有很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设计,需要重视下列3个方面:一是解决资金问题。无论是城市保护或开发,都需要有资金来源渠道。过去主要是靠政府拨款,现在是多种渠道集资,包括外资、合资、集资、贷款等,而且大部分都是有偿的,因此要讲求效益,要能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建设方式和步骤。从国内外经验来看,综合开发是实现城市设计的有效途径,不仅新区要综合开发,先解决用地、基础设施和各项服务设施,再进行房屋建筑(这样做,能体现城市设计意图,整体性好,城市面貌也比较统一),对旧区保护与更新也需要综合开发。三是群众参与问题。城市设计特别是旧城保护与整治,要依靠地方政府、群众组织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实现。现在全国有很多军民共建精神文明街、区就是很好的例证。国外也很强调这一点,因为只有吸引群众参与,才能真正得到他们的支持,建设过程中体现他们的心愿,建成之后也能得到居民的关心和爱护。这方面例子是很多的。这是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方针的具体体现。
四、制定法令条例,保证设计实施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