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古代诗歌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9 16:03:0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古代诗歌的特点

篇(1)

谢冕曾说:“真正的欣赏入门,应当是对于诗篇的作者,以及它的创作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了解。”(《论诗》)历史茫茫,岁月悠悠,存亡兴废,何其多矣。然而深究起来,则秦汉之分、唐宋之别远小于古今之变。在古代,无论是科技、文化,还是政治、军事,进展都是缓慢的。直到近代科技兴起乃至当今的电子信息革命,才真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古代诗歌所描绘的境界,常常是月明星稀,一灯如豆;桥头落梅,松下泉声;长亭相送,蹇驴嘶鸣;泪洒沙场,月照长城……这样的情境,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联想、想象回到古代去,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的情怀与思想?

二、我们要关注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从语义的层面去把握诗意

其实,读懂任何一种文本,我们首先都要知道这种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殊性所在。那么,古代诗歌的语言具有哪些特殊性呢?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首先表现为它使用的是典雅的古代汉语,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古诗中大量存在的古今异义现象。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渠”字,是第三人称代词。在这里指的是该诗前句所说的“半亩方塘”。如果把“渠”理解为“水沟”,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古代诗歌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多有省略、倒装句式,表意凝练,含蓄。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首句“昨夜雨疏风骤”写昨夜风雨,次句“浓睡不消残酒”则跳至今日清晨,叙睡醒之状。“试问卷帘人”,谁问?这自然是“我”问。问什么呢?却不说,省略了。“却道海棠依旧”,谁“道”?这应该是“卷帘人”的答语了,“海棠依旧”四字又交代出上句所问乃海棠花之情状。“明明是经过了昨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能依旧?”――如果我们不补出词人这一省略了的微妙心理,就不能明白末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何所依凭。而且,这里以“红、绿”二字指代海棠花和叶子,不仅凝练,而且形象可感。又用“肥、瘦”来形容叶的茂盛与花之凋零,就更能表现出诗人无限怜惜的伤感之情。整首词省略跳跃而又含蓄蕴藉,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诗歌语言精练而意义深邃的特点。再如杜甫的《阁夜》的首联中“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这里的顺序如果按现代汉语来看,应该是“天涯,寒宵,霜雪霁”,如此,“(人在)天涯,(身处)寒宵,霜雪(初)霁”――诗意顿时豁朗。

篇(2)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巅峰。中国古代诗歌,更是中国传统文学长廊里面的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中国古代诗歌,无论就其篇章结构来说,还是究其语言艺术而言,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有着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虽然中国古代诗歌风格不一而足,但是从其构思与语言角度考量,含蓄美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所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

“含蓄”是诗歌语言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了结构和语言上的含蓄性,诗歌便失去了其特有的韵味,明白如话不是诗,尽收眼底的也肯定不是佳作。真正好的诗歌,应如雾霭笼罩的美景,美就美再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这正讲出了诗歌含蓄的妙处。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艺术和社会原因。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也不一而足,或沉郁顿挫,或一泻千里;或纤浓细腻,或冲淡典雅;或朴实自然,或妍丽华美。然而,无论是何种诗歌,都格外注重“含蓄”二字。因为只有含蓄,才不至于使诗歌味同嚼蜡,中国古代诗歌格外讲究诗歌的“味道”,自然对诗歌的含蓄性要求极严。事实上,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大抵都是含蓄之作。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除了艺术上的考虑与追求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决定了中国文人的含蓄气质,此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专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文人采用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诗歌的含蓄性特点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这就是说诗歌一定要含蓄,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至于李商隐以《锦瑟》为代表的“无题诗”,如他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更是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可算是韵外之致的典型之作了。唐代诗人中另一位诗风以含蓄见长的诗人是杜甫。杜甫诗歌极讲究用字谨严,惜墨如金,含蓄深沉,意在纸外。然而,虽然同为含蓄诗作的代表,杜甫的诗却与李商隐的诗有很大的区别。李诗重在“朦胧”,而杜诗重在“沉郁”。杜甫是一位民族责任感极重的文人,唐朝由盛转衰的点点历史变革,无一不成为他深沉而悲痛的吟咏的对象。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北征》、《羌村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无不激荡着忧民忧国的深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壮甫对野有饿殍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抗议。可见杜诗的沉郁顿挫,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的。而对人民苦难的无限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就成为杜诗沉郁风格的主要内涵。所以,含蓄深沉不仅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它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中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情调、风采、氛围和韵味。

含蓄在古人的词作中也得到了集中地展现。如这首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此词写江南秋色,游子秋思,境界寥廓,意味深长。而最妙的地方正在与作者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故国之思,而是通过对南国一片芦花,一叶孤舟,一缕笛声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的描述,淡淡勾勒出自己满怀无着处的愁绪。愁苦之情不直接说出,反而更显出了愁之深,情之切。含蓄的手法,在这里取到了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再读他的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写李煜离情别绪,与词牌《相见欢》成一鲜明对照,从而更加衬托出词人无言之痛:深感方寸已乱,隐忧益深,却无法为他人所理解。其格调哀怨凄婉、清新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在豪放派的词作中,也大量使用了含蓄的手法。这并不矛盾:“豪放”是指其意象博大,视野开阔;而其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则可通过运用含蓄的写法使感情抒发的更加深沉饱满。如这首辛弃疾的《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衣翠袖,云英雄泪。”其中英雄末路时的凄凉,壮志难酬的抑郁虽没有直接说出,却已溢于纸外。再如这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对腐败朝廷的控诉都转化成了对历史的反思,采用这种含蓄的写法虽然是一定程度上是迫于无奈,却也收到了一种更加悲切深沉的艺术效果。

含蓄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词言简意远,余味无穷。我们在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诗歌含蓄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欣赏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这棵奇葩在我们的心灵原野上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3)

这里所说的备考策略分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知道怎么考你,做到“把握规律”,也就是要明确考纲要求和命题特点;二是明白如何下手,以至“滴水不漏”,也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下面针对新课标实验区的古代诗歌鉴赏谈点认识。

【命题特点】

新课标实验区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要求: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近年新课标实验区高考题在此要求上其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命题思想、意图上看,能够根据考生的认知水平,从考生的实际出发,把考生摆在了学生而不是学者的位置来看,定位更准确;更加切合实际地对“鉴赏”一词重新进行定位,合理而准确地解读了“鉴赏”一词的真正内涵,把“鉴赏”定性为鉴定、确认和欣赏、阐发。

2.从命题方向上看,更加理智、明确,意向更加清晰、明朗,突破了以往的做法,已由自由发散性的猜测鉴赏向收拢聚心性的规定鉴赏转变,变空旷模糊性考查为论证指定性考查。

3.从选材上看,范围继续扩大。2011年17套试卷中,共出现古代诗歌18首,其中唐诗4首,宋诗8首,宋词2首,魏晋诗1首,明诗1首,清诗1首,清词1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宋领,这与选修模块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吻合。但从高考考查范围来看,高考诗歌鉴赏由唐诗宋词元曲占主导地位,到近两年唐宋诗并驾齐驱,再到今年宋诗比重超过唐诗,并出现明诗、清诗、清词,选材范围继续扩大,名家名篇相对减少,中学生不熟悉的作品比重加大。

4.从考查题型侧重点来看,以阐发思想感情、确认表现手法、欣赏表达技巧为主,兼以鉴定意象与修辞、阐发用词及标题的作用;侧重感性命题而不是理性命题,侧重定向鉴赏而不是探究鉴赏。

5.从题目设置上来看,更加科学化,避开了以往开口过大、难于下手的设计,而采用了大处着眼小处切入的方式,恰当得体;同时在设置上,不再拐弯抹角、兜圈子、玩深沉,而采用了具体鲜明、直截了当的方法;在答案的规定上,不拘泥于唐宋诗词鉴赏辞典上的说法,而是根据考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组织比较合理客观的答案。

综合近两年新课标实验区的高考试题,命题的这些变化,打消了考生惧怕恐慌、无所适从、不知所云、高不可攀的顾虑,让考生能够以亲近的心理去接触、了解、把握古代诗歌,给考生以极大的亲和力和自信心。可见,2012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将会在选材的普遍性、考查的综合性、命题的多样性、设题的定向性、答案的浅易性方面有更多的体现。

【备考策略】

古代诗歌虽然含蓄邃远不易揣摩,但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实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定性,因而备考时要有以下准备:

1.要明确古代诗歌在表达上有描写、叙事和抒情三种主要的方式,而且一般是先描写、叙事,然后再抒情,或者将抒发的情感蕴含在描写和叙事中。

2.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透过特定意象的一般意义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揭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要明确古代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联想想象)和常用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等)。

4.要关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反语等修辞,关注渲染、衬托、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在诗歌写作中的运用。

5.要了解各类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清楚诗歌表达上的跳跃性以及联想和想象的特性,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6.要熟悉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使鉴赏符合其表述特点,准确到位,切中要点,做到言简意赅。

【几点提醒】

鉴赏古代诗歌,就是要明确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领会并探究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欣赏并品味其运用的语言艺术。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也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并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合理地写出规范的答案。提醒备考同学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把握诗歌主旨的具体路径。

1.关注诗题、注解,揣摩背景、意象。

2.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定位诗眼。

3.整体把握意境,注重诗词尾句。

4.透过现象抓本质,注意隐含信息。

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学会用术语鉴赏古代诗歌。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段。它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篇章结构等。

三、了解题目类型,规范答题的模式。

诗歌欣赏常见的通式的套路是: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针对具体类型,可分类给练习。

在最后的几十天里,建议用提供常用术语供选择的方法,聚焦学生的思维。

四、注意比较型的诗歌鉴赏。

所谓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常见的比较点有:

1.比较表达技巧。

2.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

篇(4)

一、诗歌的定义。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原来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3)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三、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四、怎样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在多年的职高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古代诗歌只停留在在阅读和表面理解上,真正让他们体会诗人的写诗意境和诗词蕴含的深层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在不断学习和总结基础上,归纳出古诗鉴赏大致步骤: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

抒情诗(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如果是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反复诵读,明白诗意。

通过读诗,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题目,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

【第三步】找诗的中心,即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一般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

【第四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这一步做到四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

④必看名句。

【第五步】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诗眼

诗眼往往指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处在诗的关键位置。好的诗眼能使全诗游龙飞动,熠熠生辉。

②赏炼字

我国古代诗歌历来重视语言的锤炼。

动词、形容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是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古人还注意炼数词和副词。

③析语法

诗歌语言常有语句跳跃、词语活用、句式倒装、成分省略等现象,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④品风格

诗歌的语言往往因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不同,而在创作中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反映在诗词中就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辨析语言风格,要注意不同流派及其代表诗人的特点,整体把握诗歌。如豪放派的气势豪迈,意境雄浑;婉约派的清丽含蓄,婉转缠绵;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要了解各种题材所体现的不同风格,如山水诗的清新幽美,含蓄隽永;田园诗的冲淡朴实,恬静闲适;边塞诗的悲凉慷慨,雄壮高亢。

【第六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

①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状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方面进行的直接描写。(也叫实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④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景中含情,情中含景,是诗歌常用的手法。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在阅读中可以让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行文流畅。

⑤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

⑥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

⑦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⑧比喻

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⑨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6―00124―01

一、析诗题,顺藤摸瓜明思路

古人作诗,很讲究拟题。标题是诗歌的眉目,它往往暗含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品的线索。一般地说,分析诗题,首先有助于阅读的方向。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一诗中,“闻”意为听说;“王昌龄左迁龙标”揭示了写作背景;“遥”表明了两人分隔两地。有了这种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再阅读此诗,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容易。其次有助于准确把握诗词中某些词语的意思。如“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很多学生对诗中的“故国”、“空城”难解其意,其实,结合题目,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它们和题目中的《石头城》一样,指的都是六朝古都金陵。把握了这一点,诗意就贯通了。再次有助于把握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两联。诗词的开头一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事件等。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这两句点明了《约客》的环境,富有地方气息。又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两联照应题目,写出了登高所见,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情调。

二、抓意象,透过意象看抽象

意象是读者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通过对诗歌物象的把握就能领会作者借用了哪些意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如“月”是唐诗宋词中常用的意象,一般说来,“月亮”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再如“梧桐细雨”是凄楚悲凉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梅花”多比喻诗人不幸遭遇与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松”则是正直、坚贞、高尚的象征(“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芳草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寒蝉”含有凄惨萧索之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鸿雁”常寓游子思乡怀情和羁旅伤感(“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冰心玉壶”比喻无意于追逐功名富贵,自己的心如同一片冰在玉壶那样纯洁、晶莹(“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鉴赏诗歌只要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不同旨趣,所体现的不同情调,就能较好的鉴赏诗歌。

三、品语言,结合语境解诗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古代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古代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古代诗歌多半短小精悍,但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的语言美集中反映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分析古代诗歌中精炼而又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必须让中学生弄清弄懂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从而确定诗歌的语境义和领悟作品内涵。品古代诗歌语言,也就是要中学生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古诗的语言一般有如下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感,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奇幻的情思,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诗。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所述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去品味。如李清照后期的词。

篇(6)

通过诗歌本身,作者往往并不完全赋予感情的表达,而是通过大量事实或景色的引用起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重心则是采用少量简略的语言描述,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悬念,但读者又可通过钻研和思考揣摩出作者向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诗歌给人的印象主要是含蓄、委婉却又不失节奏的强烈。

(二)塑造典型形象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其他的文学作品,大多都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次,通过意境的构建来渲染气氛,将所要表达的典型形象赋予艺术性和代表性的涵义,深刻具体,比如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通过自我的形象塑造将自身的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心尽情显露,也让后人对他的报国壮志所折服。

(三)增强语言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诗人都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通过唯美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主题,通过语言效果的增强,让意境变得形神兼备、五彩缤纷,在一些诗歌中,恰当的语言表现会让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文学的创新

与古代诗歌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学,大致是从“”开始产生,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虽然在形式上,现代文学在很多角度都延续了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类型结构,然而纠其本体来看,现代文学与古代诗歌是大不相同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现代文学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更多的时代特征,如小说、新诗杂文、散文诗歌,新的文学题材不断产生,并加强了抒情、议论、描写、叙事等多种方式的完善,在叙述手段方面也是更加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大量普及,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讯工具迅速产生,使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的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国的现代文学正在以一定的发展速度向世界范围内融合,通过体现现代思想的白话文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带动和支持,现代文学正在积极地“走出去”,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其风格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国外的先进文化传播,如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也都为我国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经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学作品已经从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分析角度体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承内涵,在作品的情感坐标和价值取向上都让广大读者产生了共鸣,一些现代文学作品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发表途径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谓我国的现代文学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的不可估量。

三、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古诗的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能代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无论人们追求的或憎恶的是什么,总是可以通过某篇章或某一类型的诗歌得到恰当的体现,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在诗歌中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记录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审美欣赏,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经典语句,无一不显示出作者所处社会的和平与美好。而《离骚》诗中却形象阐释了作者对小人的厌恶,对社会恶劣环境的不满,比如在看到秋天花落之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里秋深,屋外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当时杜甫已经处于晚年,报国无门的那种悲凉的心境通过诗中进行流露彰显,表现除了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他的诗,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深思,吸引人们探究杜甫的生活现状,也进一步现实出了古诗的思想发祥性,这一点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有大量的人都将屈原、杜甫或其他的古代著名诗人作为论点进行分析,融入现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让人们领悟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及其发祥地。现代文学作品的很多境界都是从古代诗歌中的诗境和思想中吸收进来的,由于古代诗歌层次鲜明、内容大方,且作者在写作时大多善于结合自身的处境和经历,能将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让现代学者不断领悟不断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发源,也为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现代化推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在古代诗歌的写作中,十分注重虚实结合,无论是对人或事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对情感的表达,都是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给人以无限遐想,且这种写作方式融入了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排比、形象比较等,有时还会采用留白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理解,这些写作方式都沿用到了现代的文学作品当中。古代诗人注重寓情于景,经常是在欣赏到优美的景象或饮酒之后有感而发,如“诗仙”李白,他一生创作990多首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酒后所作,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尽情抒发自己的内心,灵活采用乐府诗和古风体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我们熟知的《将进酒》,李白借酒消愁,并通过诗歌发泄出了自己的愤懑不平,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显示出了他奇特的想象力,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自由发挥并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诗歌中,形象鲜明,引人深思。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大量的诗歌创作者都注重写作方法的运用,不同的诗人有着自身独特的写作特点,但是大体都是采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通感等,为诗句本身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达,让诗歌渗透到生活中,让大自然为之敞开怀抱。古代诗歌大多强调对仗工整,而现代诗歌也是在这一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线索并立,让议论文的写作更加注重起承转合,通过古代诗歌想象力的指导为现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新的韵味,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打开了大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个人的思想主体,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文学,在创作上都是为了体现一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在古代诗歌当中,诗人大多善于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问题所在,通过诗歌主题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现实社会中不良现象的抨击、对英雄事迹的歌颂之情等,通过这些主题思想,读者很容易了解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诗歌或作品?他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主题?通过作品可以显示出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期待等等,这也是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学的应用方式之一,现如今,众多散文家家、小说家、畅销书作家络绎不绝,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老舍、沈从文、余光中、莫言等,都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拿鲁迅、闻一多这类爱国主义作家来说,他们的主题思想很多时候就来源于杜甫、陆游、屈原等爱国诗人的灵感和创作方式,汪曾祺、林清玄等近代文学家笔下的传统民俗特征也都是借鉴了陶渊明、欧阳修等人的主题形式。以现代诗歌为例,虽然在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上相比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都是对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刻画,显示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过现实主义的内容主体显示出了劳苦百姓生活的贫困,以及对统治者滥征苛捐杂税的不满,这一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力是十分显著的,鲁迅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成为一种主流的现代文学代表。

篇(7)

时代的变迁,使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现代汉语的普及,更拉大了与古汉语的距离。古代诗歌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用字遣词方面,古代诗歌受到诸如篇幅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极为凝练,字字珠玑,非经细细咀嚼品味,难解个中滋味;又如,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典,虽经注释,但短短几句平白的注解,岂能尽解其中妙意?同时,古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多数意不在表而在里,其意境深远,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想用当前“快餐”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学生,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经验在基础上,结合大量搜集整理的优秀教案,经过教学实验,归纳出一些既便于实施,也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故事引路,渐入佳境

我们看到过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拿到新课本时,往往最先看的便是课本中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学生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实很多古代诗歌或者其作者背后也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古代诗歌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既有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加深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帮助诗歌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一位教师为《虞美人》教学准备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阴云低垂、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位面容苍白、泪眼蒙■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脱去穿了15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

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恶运还是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降临了。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遥望南方“三千里地山河”,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诵了一曲千古绝唱,喝下了宋太宗赐予的毒酒。

实践证明,在课前呈现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助于学生在把握这首词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和感悟词人亡国后的愁苦之情,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切悲哀。

二、吟咏吟唱,悦耳悦意

古诗的原生命就是吟唱。而吟咏吟唱又不同与一般的诵读,它需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种诵读是读者完全将情感投入文本之中,完全的忘我,可以说是一种“无我之境”。如果古代诗歌的诵读能够达到这一点,那么学生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

三、咬文嚼字,体会诗味

古代诗歌语言简洁洗练,要求诗人在选词用字上下工夫。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咬文嚼字,就是分析在用字上的胜人之处,尤其分析成为诗眼字词的丰富表现力,领悟诗人在炼字上的技巧。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诗歌鉴赏的关键。

另外有一种情况:由于传抄或印刷等原因,古代诗词中常出现某字因版本而异的现象。虽然异文中一定只有一种是正解,但错传的字存在了这么久,必有其合理之处,往往体现了传承者炼字的功夫或不同的审美情趣,耐人寻味。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这些变化,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置于知情义结合的语境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修改文章的能力。这种方式比较开放,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不受书本的约束。

四、联想想象,再现情境

国画中的泼墨写意,十分注重“留白”,这与古代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寥寥几笔,却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羁无绊,岂不快哉!

意味隽永的作品总是以其特有的情感力量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使其释放出所有的生命力量与作家拥抱,古典诗歌的这种魅力尤其浓厚。这种魅力的获得,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因为艺术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需要鉴赏者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出发,通过想象、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赋予作品现实的生命力,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例如,在教杜甫的《登高》时,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知觉去触摸、品味杜甫的遭遇与情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的悲悯、同情、仰慕等情感才会被激活,他们才能走进诗歌中感受到那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

五、比较异同,透视风格

比较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非常普遍,背景相同的诗可比较,题材相同的诗可比较,风格相同的诗可比较,手法相同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也可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可以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当然,诗歌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应当严谨,不可滥用。一是要有可比之处;二是每首诗歌比较的方面不要太多,以防不深不透,流于形式。

如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时,可以紧扣两首词所写的“愁”进行比较阅读。《一剪梅》描写了诗人早期生活的闲愁,抒写了相思之情;《声声慢》则是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宋室南渡,国亡家破,丈夫去世,此时的词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全词所写虽然也是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此时的愁已经变得厚重和苦涩了。

六、引入诗论,鉴赏理趣

我国有很多睿智精辟的诗论词话,如欧阳修的《六一词话》、李清照的《易安词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有的诗作蕴涵哲理,有的诗论充满情趣。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撷取的诗论应能引导学生主动地咀嚼、品味、感悟,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苏教版必修四《蜀道难》课后的文本研习:“明代诗学家高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三句话概括了《蜀道难》结构上的特色,表现手法的多样以及语言上的特点,可以说,把握好这三句话,就基本能够进行《蜀道难》的教学与鉴赏了。

七、改写再创,抒发心灵

改写前人的诗歌是古代文人常玩的一种文字游戏,诗歌经过改写常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吟诵起来也饶有趣味。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询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不仅对开放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篇(8)

最后还应扩大阅读量,提高鉴赏水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自然识广,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文章的规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举”课文之“一”,“反”课外阅读诗歌之“三”,学生的审美鉴赏及审美创造力将会大大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举一反三的基础上,依据具体作品,准确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

对于不同的作家作品,当然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对于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也应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以共性代个性,或以个性代共性以致混淆风格,误谈手法。

篇(9)

一、写了什么

这是针对考生理解把握诗歌内容而言的。鉴赏评价一首古代诗歌,首先得掌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这是鉴赏诗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诗歌的基本内容都不知道,那么就不可能去鉴赏诗歌的情感倾向、语言妙处和表达技巧。

弄清古代诗歌写了什么,首先要掌握诗歌中写作的具体内容,如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写了什么景物,用了哪些典故等。其次,要初步把握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和观点态度:如作者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等。第一点内容通过对诗歌文字的理解就能把握,关键在第二点内容的把握上,即对诗歌的主题、诗人表达的情感的把握难度较大。

那么,考生如何来确定古代诗歌中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会借此告诉考生该诗的基本内容。而确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说明诗的内容是宫女失宠后的哀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说明诗的内容是诗人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李约的《观祈雨》,说明诗的内容是观看祈雨的感慨。因此,通过对诗歌题目的揣摩玩味,便可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见解,甚至是诗人所寄予的理想、抱负等。

2.注意诗歌提供的背景知识

高考试卷中,对陌生诗人及其诗歌,或者因重大历史转折导致诗歌理解障碍的,一般都会提供相关的写作背景,而这恰好是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感情观点的突破口。古代诗歌跟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注意诗歌的题材类型

古代诗歌有咏物诗、即景抒情诗、思乡诗、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诗歌,其主题、情感都是不同的。考生备考时,对每种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倾向、常用技巧和鉴赏术语等都要一一掌握,有备无患。临考时,考生可以先判断诗歌的类型,然后将诗歌的主题、情感靠到这一类型的诗歌的主题、情感上,结合诗歌的内容,将诗歌的主题、情感具体化。如杜牧的《泊秦淮》,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结合杜牧的诗歌创作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可判定这首诗也是一首忧国忧民的诗歌,故此,这首诗的主题、情感是: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表达自己忧世的情怀。

4.注意关键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理解了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就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诗中的一个“瘦”字,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5.注意调动诗歌相关知识积累

①古代诗歌丰富多彩,典故、意象、成语、诗句都有相关的比较固定的含义。考场上考生如果灵活调用这些知识,可以快速确立诗歌的写作内容,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感情倾向。②知人论世。

二、怎样写的

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还要弄清楚诗人是怎样来表达的,即要研究诗歌的布局谋篇、选材剪裁、语言使用、突出主题与情感的方法等。

1.注意全诗的结构布局

诗歌的结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作为写景诗,一般是先写景后议论、抒情,写景为抒情、议论作铺垫,抓住这个结构特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抒情、议论句,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一首诗歌,往往只有一个主题,为了表达这一主题,诗人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此时,考生应区分哪些是整体,哪些是部分,注意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3.注意诗歌中典型细节的理解

无论是叙事诗还是写景诗,诗歌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精彩细节描写。而这些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4.注意诗歌中的环境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换句话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作者抒情服务的。

5.注意诗歌表达中的特殊手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虚实结合等,都是诗歌中常用的特殊表现手法,考生需要准确识别出诗歌是否用了这些手法。

三、为什么这样写

诗歌选择什么内容,用什么表达技巧,都是诗人根据表达需要来确定的。所以,顺着这条思路也可以摸清楚诗人的写作目的。

四、怎样解答诗歌题目

答题的要求

(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

题目要求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考生一定要看清,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才能回答准确,得到应得的分数。

(2)符合诗歌鉴赏本身的要求

篇(10)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和客观形象。若想理解人物形象,学生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的烘托渲染,同时,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意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诗歌,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征,也就是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要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例如高考试题“最爱东山晴后雪”,所设置的问题就是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欣赏诗歌主人公形象方面来把握诗歌情感,作者喜欢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而欣然忘我的美好情怀。教师可以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只爱”这些重点词语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二.掌握技巧,巧解古代诗歌语言的解题法

古代诗歌语言往往比较简练,所蕴含的哲理比较深刻,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巧解古代诗歌语言题的解题法。常用的方法一般为:套用法、删字法、倒推法。套用法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诗歌中动词、修饰词、虚词的常用法,通过这些用法套用他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删字法也就是把诗句中的关键字删去,看内容是否会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来体现关键词的作用;倒推法就是根据全诗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全诗中的位置进行倒推。

例如高考试题“送邹明府游灵武”这首诗歌就是要赏析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诗句“边雪藏行径”来分析这个“藏”字。指导学生认识到这个词运用拟人手法,写了风雪之大;“林峰透卧衣”来分析“透”字,来写风之猛,又写出衣之单,内含丰富。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感染力。诗歌语言内含丰富,学生需要慢慢体会和感悟,并且通过阅读和欣赏来掌握诗歌的语言。

三.照顾全面,考虑诗歌艺术写作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让诗歌寓意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确诗歌鉴赏中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以便能迅速地找到试题的切入角度。从诗歌的表达方式、结构形式、写作技巧、艺术风格来进一步欣赏诗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写作技巧是衬托对比,还是烘托渲染;艺术风格是雄浑豪放的,还是沉郁悲愤的。这些基础性的表达技巧,学生一定要掌握。

例如“余杭四月”就要求学生写出作者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要做出很好的回答首先自己要知道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据诗歌的特点和题目要求逐步缩小范围。这首诗歌是描写田园安乐生活的诗歌,又选取了其中写景的诗句要学生来分析,学生就要考虑到诗歌的主旨是明色调的,写景是为了突出主旨;诗句对仗工整,尤其是色彩的对照鲜明,可以考虑映衬、渲染之类的手法;节奏独特,读后记忆深刻,让学生在阅读后在大脑中形成了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对于表达技巧的掌握,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体会情感,感受诗歌含蓄抒发思想情感

篇(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分裂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图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图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