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近代经济管理方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取消《关于实施〈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97)京房资中心字第051号〕第四款“个人贷款不能用于别墅等高档住宅”规定。
二、《关于实施〈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97)京房资中心字第051号〕第六款修改为:借款人月均还款额一般不超过其家庭月收入的70%,且三口之家每月至少保留800元生活费。
三、自本通知下发之日,各分中心和各直属归集部门(以下简称分中心)须一律执行市中心有关个人贷款规定,此前自行制定的与市中心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即行废止。
四、分中心接到个人贷款申请,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成有关手续;分中心办理个人贷款有困难,可转至归集部或归集二部办理;分中心不得拖延发放或拒绝办理有关手续。
五、分中心不得拒绝发放30年(含)以内任何期限档次的个人贷款。
六、分中心转至归集部或归集二部办理个人贷款,按相应额度,核减分中心明年个人贷款计划指标。有特殊原因,并报市中心批准的,可酌情核减。
一、凡1999年1月1日以后签定房屋买卖合同的新建商品住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及与住宅结构相连的非住宅等)的购房者,在办理立契过手续前,应按房屋买卖合同上标明的购房款的2%交纳商品住宅维修基金。
售房单位将其商品住宅转为租赁、经营或自用的,也应按本通知规定交纳维修基金。
二、商品住宅维修基金由市和区县小区办代收。在区县房屋交易管理部门办理立契过户手续的购房者,其维修基金由各区县小区办代收;在市房屋交易管理部门办理立契过户手续的购房者,其基金由市小区办代收。
市、区县小区办在代收维修基金时,须向购房者开具市财政局统一监制的“北京市住宅维修基金专用收据”,并在收取维修基金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其转入市房地局指定银行的维修基金专用帐户。
三、交易管理部门应在审核查收小区办开具的“北京市住宅维修基金专用收据”后,方可为购房者办理立契过户手续。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若干特点
国内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管理思想和方式的研究。在中国管理学大会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会理事长李京文院士,管理学家刘源张院士等曾多次呼吁管理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的呼声较高,但动作不大,形成强大研究体系的不多,很难拿出一个有充分证明的著作和系统的理论方法。
国内的研究不如国外的研究多。国外对以日本为首的东方式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步,其中的“日本式管理”早已被列入公认的管理理论之中。而欧美的管理早已形成体系,理论缜密,方法充实。国内受“中国不存在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虚无观点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鲜见,学者们大多将研究力量集中在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探讨和推广上。
国内学者的管理理论“西化”严重。国内学者对管理理论的研究长期存在着“重西轻东”的倾向。当然,近代的管理理论大多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管理理论“虚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中国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否定,直接反映了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否定,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怀疑与偏见,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有人则主张偏向市场经济,有人则主张二者合一。
国内企业家对有效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自我体验和西方管理理论学习经验严重不一致。再好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必须结合本土实际,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配套,必须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相结合,否则必然出现脱节、消化不良等尴尬的局面。
研究手段的重定性、轻定量倾向严重。现有的一些东方式管理研究,包括中国式管理研究大多围绕在定性的说明罗列之中,沉湎于对古典词句的解释推理之中,缺乏数学家的参与和对IT的使用,方法显得空泛、不实用、不易操作。无论是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还是近期台湾出现的中国式管理都局限在条条框框之间,缺乏大企业如丰田、本田、浦项、LG、海尔等的实证分析研究,更缺乏定量管理方法的探索,还缺乏严格数学论证、推演和样本统计比较手段的投入和归纳总结,没有计算机应用的提炼。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思路
西方管理理论与方式。证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说明管理方式是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欧美等西方式管理必须满足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提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通过对东方主要国家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根源探索,提炼与总结出东方式管理,证明中、日、韩管理思想与方式的同源性。分析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中国传统(民国及以前)经济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达到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根源的目的。东方式管理与西方式管理两大理论阵营比较。在管理理论上进行定义,提出新的管理理论阵营和学派划分理念及方法,建立更明确的界线,形成容易学习和理解的东方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和东方其它国家理论界明确自己的管理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后成功的经济发展理论,努力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寻找优劣,取长补短,取利去弊,研究适应中国目前发展的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结合东、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式管理。证明中国企业更需要偏重东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证明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只能是中国式管理,以利于企业的学习和方法的借鉴使用,减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学习和实践的盲目性。总结制定中国式管理要求。理论性的论述与方法阐述相结合,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追求可操作性,必须使用计算机和IT手段。
而研究内容是从对西方经济理论、西方式管理、东方式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进行总结来看,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突出东方文化元素,尤其突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基因,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并进行重点企业案例剖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创新点
市场经济与欧美管理方式密切关联研究。市场经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欧美的管理方式也很成型,但证明欧美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说明欧美的管理方式更适合西方企业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则很难说明东方式管理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当然也就没有研究的可能,就掉入东方无管理、中国无管理的“虚无论”之中。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管理实践,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已达成共识,确实存在着东方特色的管理方式和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世界管理理论之林中独树一帜,日渐强大。所以,区分西方式管理与东方式管理的研究是重要前提之一。
研究东方式管理,求证儒家思想与东方式管理的关联。与西方式管理相对应,建立东方式管理。重点是从中、日、韩企业发展的相融性,推导出三国管理方式的互用性,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基础的特性。在市场经济的理论下,建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重点包括三国现有管理方式的整理与提练、近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源关联与论证等,提出东方式管理。除现有较为成功的东方式管理的归类、总结、提炼之外,还可以在儒家思想体系下、在理论上创新提出丰富的东方式管理,尽管这些管理方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证明,也有很大研究难度,却尤显重要。
完成东、西方式管理的比较研究。在建立了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这里进行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东西方两种管理方式的比较,采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完成其共同之处的归纳,不同之处的分离,建立各自的特色,重点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指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不能只是跟在西方管理学家的后面亦步亦趋、摇旗呐喊。其创新点是进行两种管理方式不同的根源比较,除了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外,还重点进行管理方法、方式、实证等方面的探讨,力图使东方管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计算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总结。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理论进展,在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后中国经济的变化。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别、与原计划经济的差别,本身独特之处的概括与总结。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产生现有中国式管理的土壤,是目前适应中国发展的最好形式。如果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那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成功的。与欧美的经济成功一样,中国一定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方式,与欧美的管理方式并驾齐驱,这个管理方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总结。重点是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难点是要抓住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进行比较,指出不同之处,强调适应性。以国家100强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导出中国式管理的主要特征。不但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不同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也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与市场经济下的东方式管理的不同也很重要,不然将不能证明与日本式管理的区别,也说明不了与韩国式管理的区别。以上证明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优缺点的归纳和总结带有预测性,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一、科技进步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会计诞生在何时、发源于何地,至今尚很难确切地加以考证。但是,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产生与发展却同社会生产及科技的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获的猎物及生产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们就要算计着食用或进行交换,这样就需要进行简单的记录和。但由于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只好“绘图记事”,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刻石记事”等。这些原始的简单记录,就是会计的萌芽。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种类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据马克思的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项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这便是早期的古代会计。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了造纸术,会计便有了专门的记账工具-账本,并且有专门的格式及结构用于记录各种收入和支出。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在13世纪意大利的银行账簿中,已分别以“借主”、“贷主”登记债权和债务,这为近代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科技进步对会计学科发展的影响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物的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它从简单的计算、记录财物收支,逐渐发展成为用货币单位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直到发展到参与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各个方面。会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1.古代会计。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的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尚不发达,货币关系还未全面展开,因而,会计的发展也很缓慢。起先,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属工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为组织生产、管理产品和进行产品分配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生产开始了社会化,直接的生产过程已经采取共同劳动的协作形式,不再是个体劳动。当这两个条件具备时,会计就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由脱离生产的人来担任。但是,尽管会计由脱离生产的人担任,但那时的会计仍然很不成熟。严格说来,这一阶段的会计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统计、业务技术核算等其他经济核算在内。会计独有的专门方法还远远没有形成,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近代会计。会计之所以能从古代会计阶段跃进到近代会计阶段,科技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1)15世纪航海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地球,从此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其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商业和业特别繁荣。日益发展的商业和金融业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已经流行于这三个城市的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技术首先来自银行的存款转账业务。为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uca.Paciolo)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上的阐述。此书可以认为是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最早的著作。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复式簿记方法才在欧洲和全世界得到推广,开始了近代会计的。
(2)从15世纪到18世纪,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直到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革命,才使得会计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英国进行了产业革命,成为工业最发达、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在英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首先产生了适应大生产需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于是才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了会计的变化。会计服务的对象扩大了,过去只服务于单个企业,现在通过职业会计师的活动发展为所有企业服务,使会计成为一种社会活动。进而会计的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过去,会计主要是记账和算账,现在还要编制和审查报表,而为满足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还要求研究资产的估价方法和有关理论等。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无论是生产上、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3.现代会计。现代会计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代资本主义会计的新制度。这时,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很快的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为保护那些不参与企业管理的所有者的利益,实践中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另一方面,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为了在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就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以便具有反应灵活的适应能力和预见能力。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管理当局的这一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地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三、飞速对学科的
自从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IT技术特别是Interna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使人类从跨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动摇整个的基础,而且还将使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并会彻底改变社会发展的运行方式,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和空间的形成,已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网络已经把整个世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会计作为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功能将得以完全实施,因此会计也必须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统一的潮流中去,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同时,在会计领域中,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会计则又呈现出新的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分支。
1.电算化会计。随着机的发明和运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逐渐发展到电算化,产生了电算化会计,这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和会计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电算化会计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2.电子商务会计。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流贸易手段,也是商品贸易形式中的新兴商务方式,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电子市场、虚拟商店、网上购物、网络贸易以至商业互动模式等新兴事物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贸易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与全球各地消费者、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极大的增强,大大加速了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会计角度看,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会计和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其中,电子商务会计=传统会计+会计数据信息服务+其他,而网络信息自由流动是会计信息供给方、寻求方、认证中心(CA)之间发生的信息自由流动。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标准、报告及至整个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都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四、科技进步对会计发展的挑战
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会计学科无论是在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信息的传播形式等方面,都与飞速发展的形势有着明显的差距。
1.会计信息逐步国际化、标准化。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环境下,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at技术正改变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传送、存储、使用的环境,不少跨国公司通过Internat向相关的信息客户发送可随时更新信息的联机财务报告,这一方面为会计信息走向国际化并与其产品一起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会计信息的组织方式、传递机构等逐步国际化和标准化。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会计系统,在会计目标的制定、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和会计报表形式的采用等方面,在全球也将面临趋于统一的。
2.会计人员知识结构面临新变化。在网络经济下,一个崭新的财务管理时代-网络财务时代已来临。网络财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下,利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原有财务系统引入网络技术。它的推出及应用使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管理方式上割除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等模式;同时,在信息提供上,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财务信息查询方式。因此,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会计、财政、税收、、、审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外,还必须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
3.会计核算的重点将有新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决定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是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赖以生存发展的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而是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信息资产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地位的显著提高,会计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知识产品中无形资产的计价、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新经济运行会计模式的建立等也会对会计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会计基本假设将面临挑战。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网络公司”、“虚拟公司”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不仅仅是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下的实实在在的企业,进而使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着挑战。随着虚拟公司与网上银行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单证作交易媒体,而采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将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电子货币的出现,引发了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弱化了记账本位币的假设。
5.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体系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然而,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体系却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计学科分别经过古代、近代而发展到现代。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已超越经济等其他影响因素,成为“第一会计环境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会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使会计学科的发展更加完善。
: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
2.王开田。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江苏财会,2003(1)
西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中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开元盛世,西北一直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宋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政权中心的南移,西北不再作为中国的中心。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后,中国被迫拖入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现代化的开始也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等海上交通便利的地区,西北沦为经济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中心在沿海地区,西北经济再次又被拖入边缘。直到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才给整个西北的经济带来腾飞的可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西北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旧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
一、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西北经济落后在全国看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落后的原因来看又是复杂的。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内,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个区域,但虽然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中,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区域,但就其内部而言,发展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水平高于其他省区,新疆农棉等商品又高于其他省区。什肃、青海、宁夏落后的原困更偏重于耕地和工业的欠发达。但就西北五省整体而言,工业的单一和落后又是落后的共同原因。
1、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机制多是用行政官员的方式来选拔经理、厂长。这些经理、厂长一般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不关注,过多关注的是职位和金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西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的民众也不会自觉地拿起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肯吃亏也决不打官司告状,对法律机构没有足够的信任。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观念陈旧。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保证教师工资和公用费用都很困难,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一些县乡仅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全部教育经费的95%。有的学校的办公费每学期不到10元,教室的危房率高达50%。
二、解决西北经济落后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西北经济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民族的原因,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旧还没有完成,路途依旧任重道远。十年来,在兴修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一系列基础措施逐渐完善时,合理利用这些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致富办法。
1、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2、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机制多是用行政官员的方式来选拔经理、厂长。这些经理、厂长一般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不关注,过多关注的是职位和金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西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的民众也不会自觉地拿起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肯吃亏也决不打官司告状,对法律机构没有足够的信任。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观念陈旧。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保证教师工资和公用费用都很困难,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一些县乡仅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全部教育经费的95%。有的学校的办公费每学期不到10元,教室的危房率高达50%。
二、解决西北经济落后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西北经济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民族的原因,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旧还没有完成,路途依旧任重道远。十年来,在兴修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一系列基础措施逐渐完善时,合理利用这些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致富办法。
1、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回顾西北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隋唐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毁林开荒,连绵战争和大规模移民、屯田,这里逐渐成为童山濯濯、沙海茫茫的贫瘠地区,已成了千年历史伤痕的记载。这些都是西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教训。面对子孙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西北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关键。为此,西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必须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必须治理风沙、不乱垦乱种、保护西北地貌的丰富性。
2、西北经济开发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一直采取计划体制下的资源导向模式,即按照高度集中的资金投放方式支持这些地区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色彩逐步淡化,但是,在战略导向上依然是资源开发战略。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西北经济的支撑是资源支撑。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的紧缺以及储蓄量的减少,又给西北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北经济必须做到资源产业和优势产业齐头并进,必须适当地调整经济结构。在将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培育与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基础,调整现有企业组织结构,改变原来的围绕当地资源开发而创办的企业组织,变生产型模式为市场型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还要鼓励创新,发展西北地区特有的产业。
3、完善教育体制,政府继续不遗余力地对西北进行教育投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形成教育的固定资产。同时,教育活动、科研活动也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每年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因此,教育可以直接作用于GDP的增长。除此之外,为教育服务的支持保障产业也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扩大,带动大量的物质投入和产出。因此,教育的发展还可以间接作用于GDP,促进其增长。由此看出,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反过来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立西北人才库,把技术专家汇集起来,给予与沿海同等专家同等或稍高待遇,向国外、沿海和中部地区搞技术输出,也给西北有关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这为西北以后的发展留住了高级专门人才,也为西北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方便、可靠的技术后盾。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1]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契机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各种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由民生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风险源”。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化解“风险”,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对社会管理的理念、方式、内涵和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必然要符合新的社会需求才能实现不断满足社会社会稳定发展这一目标。因此,社会需要有更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更全面的社会服务机构有力支持,来化解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重塑社会风尚,这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1、社会管理理念人性化,需要本土化的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是一种动态平衡,因此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也永远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的利益和价值迅速多元化,社会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许多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另一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尚未显现,这种社会状态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既要处理好向多元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复杂的、紧迫的社会问题,又要能够将潜在的问题消除于未然或者减小其爆发的破坏性。传统的简单强调社会控制和政府单一地分配社会资源的社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本土化社会服务,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优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把“人”作为社会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把社会全体成员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内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社会公民个人目标的管理理念。
2、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需要专业化的服务。
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但社会不是物的堆积,而是能动的人群,是利益的主体。两类主体相遇,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就容易产生摩擦或冲突。单一性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难以适应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社会管理创新所面临的复杂的利益格局。有些社会问题单靠政府自身的力量解决不了,此外,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社会管理方式也很容易导致行政人员的执法行为失范,从而造成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紧张。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应该认识到,社会管理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政府部门的参与。当然,必须明确的是由于我国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管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作用,在此条件下,必须着力推动专业化的社会服务。[3]才能实现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达至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
3、社会管理方式社会化,需要个性化的服务。
现代社会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依靠政府权威,通过制订和实施政策,对公共事物进行直接性管理,而是强调的是管理主体中心化、管理方式民主化、管理过程协作化的多元互动的新型公共治理的直接模式。社会管理的手段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监督与控制,更在于社会工作与服务,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社会目标的有效完成。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方式常常被简化为一种单纯的监督与控制,把社会监督与社会控制看作是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从而忽略了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作用,忽略了管理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原有的政府直接社会管理模式面对新的个性化的社会服务需求逐渐力不从心,社会发展要求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方式。其次,随着社会事务的迅速增多,处于中心地位的政府规模迅速膨胀,社会管理成本剧增,社会管理效率低下。面对上述问题,社会管理的方式必然实现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协作参与的直接服务。从社会管理的价值诉求来看,社会管理过程、内容及其实现目标,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个性化方式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的社会控制方式,在社会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从当前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个性化发展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
4、社会管理内容宽泛化,需要职业化的服务。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管理对象的社会系统是由社会不同主体及其他主体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是相对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和环境系统而言的,除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太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5]因此,社会管理应该是相对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和环境管理而言的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其内容包括对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社会制度的各要素、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和社会观念形成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4]从社会管理对象和发展需求来看,社会管理的内容非常宽泛,社会管理的内容在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亟需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是社会工作成为新职业的基本条件。当前,中国的经济条件已经能够承受社会工作职业化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充分的经济基础可以促进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实现增进社会福利与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以消除或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社会工作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包括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公共安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信息网络管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社会工作是近代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以助人为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满足社会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够成为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构建与理念更新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方式
(1)构建“以人为本”理念的政府社会管理方式。
针对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政府在协调利益关系时,采取“协商式”手段和方法,充分尊重民意,主动争取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实现代价最低的解决方案;通过全社会力量特别是媒体的力量,采用正面激励的方式,来动员、吸引、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的各项事务中;通过对管理的主体、内容、流程、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公开,自觉接受被管理者和社会各方的监督、审核。
(2)构建不同主体有序协作、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方式。
社会管理的特质决定了社会管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所以,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对有关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的过程,即政府的社会管理,也是各种社会力量(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的过程,即社会自治管理和社会自我协调。当前,继续那种单一性的行政化社会管理方式,不仅与中央要求相距甚远,而且严重落后于时展的步伐。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多元主体间有序合作的边界,清楚地知道不同主体社会管理范围与边界,明确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该管的管到什么程度。既保证党委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又要在人、财、物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展。还要拓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激发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助他与自助能力。
2、社会工作发展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工作是将社会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转化为现实的具体服务过程,是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运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看,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从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社会福利的供给和社会矛盾的缓解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开展合作的体制机制。
(1)社会工作具有多方面的社会管理功能。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涉及个人或集体(家庭、协会、社区等等)如何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增强它们发挥社会功能的能力,以应付环境或生活情景的需要,创造适宜于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等直接的专业手法,在学校、医务、社区、老年和家庭等方面开展工作,激发人们参与经济建设和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人们参与经济建设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为发展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保障经济将设顺利进行。[5]同时,社会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咨询、社会工作研究等方法,来影响对各方面的服务。这些独特的工作方法既能实现政府的管制功能,又能充分调动各多元主体参加社会管理的的积极性。
社会管理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而通力合作对社会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组织和协调的过程,它以合作精神和现代公共规则的确立为价值取向。社会管理是从政策层面规定服务理念、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服务内容和方式及其评估体系。但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明确主体,如何根据不同的社会对象选择有效的社会管理内容和方式,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需要社会工作发展及其深入开展。
(2)社会工作发展介入可以发挥传统社会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实践中不能凸显的优势。
首先,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服务他人、社会互助和倡导民主。这种服务精神要求克己、利他,做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事情,社会互助是从自助发展到助人从而实现互助的过程,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标志,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尊重多数,倡导基层民主是社会工作的基本作风,这将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建设。
其次,以社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转型过程中,正在兴起的社区、学校、家庭、医务、老年、残疾人、救灾、贫困救助、流动人口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工作,为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完全可以发挥社会工作的社会保障功能。
最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工作是一项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核心价值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通过专业社会问题,可以减少因问题激化而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而社会工作注重协调社会成员和群体的利益的原则,在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层面上可以达到社会和谐,构建一个正常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
三、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走向多主体、多元化治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背景下,社会工作发展状况其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推进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遵循社会工作本土化、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思路。
1、 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人性化发展。
任何社会,其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有其社会特色,都必然符合该社会的文化和国民价值取向,只有结合社会的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够使社会工作的开展获得社会的认可,才能是社会工作的发展成为可能。
2、推动社会工作社会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多元化发展。
社会管理创新涉及多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取向,当前我国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也是多层面的。推动社会工作社会化,即是形成一个政府和社会在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方面互补的格局:一方面,政府努力整合各种资源,从政策层面解决宏观问题,鼓励和支持不同主体协作参与社会服务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和行政力量帮助服务需求对象解决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应搭建非政府服务机构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通过购买服务、合同外包、项目管理等多种方式提供经费和平台支持,鼓励他们作为社会工作系统更好地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的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3、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可以反映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推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不仅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提,也是现代社会管理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当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较少在毕业后从事直接的社会工作服务,这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化培养增长和专业化供给降低的悖论。发展现代社会管理同社会工作一样,要特别强调其专业理念与方法的运用,强调运用专业方法来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最后,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宽泛化发展。社会管理的内容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负责社会公平公正的,包括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体育、劳动社保等方面,另一方面是负责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包括公安、司法、安全、社团管理、安全生产等。无论哪一方面,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比原来高得多的新要求,将涉及社会管理的所有对象,原来传统的行政化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问题的解决。因此,借助非正式组织的发展,聘用职业的社会管理者参加社会管理,缓解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成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共识大事。
4、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适应社会管理内容宽泛化发展。
只有专门地、专业的、长期地从事社会管理者才能不断地根据对象的需求调试工作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政府、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者队伍等沟通、协调,推动社会工作政策调整和完善,提炼社会工作理论,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军.社会工作:和谐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变革力量[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宋宝安、贾玉娇.社会管理策略的转型:从现代化到可持续生计[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
[3]刘少杰.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化解风险型社会矛盾[J],科学社会主义,2010,(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206-02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在当今社会企业规模日趋庞大、业务结构日趋繁杂的情况下,将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职责提升到新的高度,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需要大大提高,以满足网络时代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需求。
1 财务管理定义及解释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于资金筹集及投资,资产购置,单位业务现金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等涉及到的一切财务事项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 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进程,财务管理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私人作坊时期的财务管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经济实体多是私人业主为主的作坊实体,这时的财务管理是记账,财务人员是账本先生,职能仅仅是记账、算账。这是纯粹的会计支付和账薄登记工作。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是最基本的原始形式,只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功能。
(2)近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时期。自16世纪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近代史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50年内,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规模迅速庞大起来,产生了大量跨地区、跨国企业。企业管理架构庞大繁杂,层次多分工明细,组织管理环节多,规模跨地区、跨越国家,办公流程流转主要以纸质文件传阅为主。办公流程受到办公地点的限制,办公方式不够灵活。此时期财务管理得到了发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更多作用,这段时期财务管理包括两种职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增加了财务管理功能,主要是财务计划预算、财务资金支付中监控、事后根据财务部门掌握的会计核算资料,总结分析企业财务事项及整体效益,提出建议及对策。此期的财务管理多通过纸质文档传阅审核审批为主。
(3)网络时代财务信息化管理时期。网络技术创新发展,网络技术已运用到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现代网络创新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巨大变革,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的网络管理包括: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合约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办公管理等等企业一切管理中,网络是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支撑。虽然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现有企业中应用较少,但这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中,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主流模式。
财务信息化管理特点:
(1)网络办公流转程序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量。
(2)工作效率高,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办公。
(3)管理更加严格及严密。财务管理网络流程设计缜密,管理监控执行更加严密,环环相扣,设计好的流程必须经过才能推进到下一步,杜绝了纸质审核审批方式存在的疏漏事件发生。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
(4)办公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离开办公室出差出国照样可以批阅文件;
(5)办公流程不再是面对面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审核审批程序;
(6)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对财务和业务一体化进行管理,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率。
3 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财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部分职能。会计核算利用网络技术化发展方面较早,目前国内会计核算使用的软件主要有用友、金蝶等等许多品牌,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会计核算电子化已有20多年历史,会计核算软件经过20多年的研发、实践及完善已比较成熟,比较完善,从单机版发展到集团网络版,完成了集团内会计核算的集成统一管理。但在财务管理利用网络技术方面比较滞后,财务管理网络利用方面仍处于初期,而且应用也比较少。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划分,将国内企业分为以下三类:
(1)财务管理没有使用网络技术
大多数企业仍然习惯于纸质文件审核审批方式,计划编制及预算编制纸质,资金支付流程审核审批纸质,工作效率低下,预算控制管理滞后,数据信息反馈滞后,从而导致纠正计划偏差实施滞后。
(2)财务管理部分应用网络技术
主要是电子审核审批方面应用网络技术,提高了审批环节工作效率。但业务计划、预算编制、控制执行、预算执行分析方面仍然采用纸质办公形式,这类企业完成了财务管理部分职能的信息化应用技术。
(3)财务管理全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
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及其非凡功能,将网络技术的瞬时反应功能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将财务管理推进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时代。
4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新功能,将财务管理提高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水平。
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网络技术将会全面运用于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中。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将会出现许多更为综合性进行财务管理的办公软件。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财务管理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
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是,不仅会计核算方面应用网络技术,财务管理方面也全面应用信息化网络创新技术。
实现财务管理全部事项的联合管理。采用一个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统一管理,或者应用相互连接可转化多个软件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功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将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纳入网络信息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优化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和管理功效,改变目前企业仅是财务管理中部分职能应用网络技术的管理模式。
(2)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
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将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程序转化为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减少重复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一些企业实现了将电子审批单据转化为财务核算软件的会计凭证,已经可行,但仅此而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更进一步,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不单单是资金支付电子审批,还要应用于预算管理、制度管理、业绩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有效发挥利用网络技术实时反应的迅捷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效果。
(3)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财务和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实时反应业务计划实施进度结果,使业务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共享性,按级别按照权限使用财务管理信息,强化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在预算执行程序阶段完成预算执行偏差的矫正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能力。企业管理财务信息有限制共享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压缩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链条,使得管理目标清晰可见,管理制度全员掌握,管理程序规范调理,总结分析更加及时,管理决策更加正确可行,更易更快实现企业愿景。
(4)全面预算管理-资金支付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是预算管理控制执行紧密结合。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资金支付、管理监督、预算分析、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等财务管理的各个管理程序均应用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完成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的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摒弃了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传统预算管理方式的预算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相脱节、预算执行财务数据反应滞后、预算分析总结滞后、纠正偏差不及时、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等缺陷。
(5)推行信息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全面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全面管理企业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
②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③目前国内缺少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
④财务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障碍重重。
一种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是管理程序乃至部分管理办法的更新变革,需要全员培训学习,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给原有的管理方式及思维方式带来冲击,需要管理链条的每位员工付出时间、付出辛苦来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因此总会引起一些人员的不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层全力支持和坚决推行,雨过天晴,人们发现,走过适应期,步入正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序,给企业的管理及运营效果带来无限的利益。
(6)关于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①企业领导重视及全力支持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需要财务人员付出时间和辛苦,大力宣传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种种优点及给企业将会到来的利益。让领导层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是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的高效管理方式。
②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流程设计工作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财务管理事项的方方面面,即涉及到会计核算工作,也涉及到财务管理工作,是财务方面的综合管理体系,而且还涉及到业务管理工作。因此,需要财务人员充分做好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众多流程的设计策划工作,流程设计切实可行,不仅要取代纸质办公流程没有问题,而且要体现网络化技术的高效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③选择合适的软件公司完成财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工作
目前国内市场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成熟软件领域仍是空白。企业要想建立起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企业根据业务需要自己设计并指导软件公司编程实现,也就是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进行定制。
所以,企业选择合适的软件公司尤为重要,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涉及到的程序、环节非常多,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不仅涉及到财务,还涉及到业务板块,选择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优质软件公司来定制完成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体系。
④做好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全员培训工作
2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进程,财务管理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私人作坊时期的财务管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经济实体多是私人业主为主的作坊实体,这时的财务管理是记账,财务人员是账本先生,职能仅仅是记账、算账。这是纯粹的会计支付和账薄登记工作。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是最基本的原始形式,只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功能。(2)近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时期。自16世纪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近代史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50年内,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规模迅速庞大起来,产生了大量跨地区、跨国企业。企业管理架构庞大繁杂,层次多分工明细,组织管理环节多,规模跨地区、跨越国家,办公流程流转主要以纸质文件传阅为主。办公流程受到办公地点的限制,办公方式不够灵活。此时期财务管理得到了发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更多作用,这段时期财务管理包括两种职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增加了财务管理功能,主要是财务计划预算、财务资金支付中监控、事后根据财务部门掌握的会计核算资料,总结分析企业财务事项及整体效益,提出建议及对策。此期的财务管理多通过纸质文档传阅审核审批为主。(3)网络时代财务信息化管理时期。网络技术创新发展,网络技术已运用到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现代网络创新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巨大变革,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的网络管理包括: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合约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办公管理等等企业一切管理中,网络是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支撑。虽然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现有企业中应用较少,但这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中,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主流模式。财务信息化管理特点:(1)网络办公流转程序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量。(2)工作效率高,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办公。(3)管理更加严格及严密。财务管理网络流程设计缜密,管理监控执行更加严密,环环相扣,设计好的流程必须经过才能推进到下一步,杜绝了纸质审核审批方式存在的疏漏事件发生。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4)办公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离开办公室出差出国照样可以批阅文件;(5)办公流程不再是面对面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审核审批程序;(6)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对财务和业务一体化进行管理,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率。
3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财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部分职能。会计核算利用网络技术化发展方面较早,目前国内会计核算使用的软件主要有用友、金蝶等等许多品牌,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会计核算电子化已有20多年历史,会计核算软件经过20多年的研发、实践及完善已比较成熟,比较完善,从单机版发展到集团网络版,完成了集团内会计核算的集成统一管理。但在财务管理利用网络技术方面比较滞后,财务管理网络利用方面仍处于初期,而且应用也比较少。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划分,将国内企业分为以下三类:(1)财务管理没有使用网络技术大多数企业仍然习惯于纸质文件审核审批方式,计划编制及预算编制纸质,资金支付流程审核审批纸质,工作效率低下,预算控制管理滞后,数据信息反馈滞后,从而导致纠正计划偏差实施滞后。(2)财务管理部分应用网络技术主要是电子审核审批方面应用网络技术,提高了审批环节工作效率。但业务计划、预算编制、控制执行、预算执行分析方面仍然采用纸质办公形式,这类企业完成了财务管理部分职能的信息化应用技术。(3)财务管理全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及其非凡功能,将网络技术的瞬时反应功能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将财务管理推进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时代。
4财务管理发展趋势-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新功能,将财务管理提高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水平。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网络技术将会全面运用于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中。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将会出现许多更为综合性进行财务管理的办公软件。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财务管理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
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是,不仅会计核算方面应用网络技术,财务管理方面也全面应用信息化网络创新技术。实现财务管理全部事项的联合管理。采用一个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统一管理,或者应用相互连接可转化多个软件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功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将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纳入网络信息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优化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和管理功效,改变目前企业仅是财务管理中部分职能应用网络技术的管理模式。
(2)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
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将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程序转化为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减少重复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一些企业实现了将电子审批单据转化为财务核算软件的会计凭证,已经可行,但仅此而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更进一步,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不单单是资金支付电子审批,还要应用于预算管理、制度管理、业绩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有效发挥利用网络技术实时反应的迅捷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效果。
(3)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财务和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实时反应业务计划实施进度结果,使业务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共享性,按级别按照权限使用财务管理信息,强化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在预算执行程序阶段完成预算执行偏差的矫正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能力。企业管理财务信息有限制共享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压缩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链条,使得管理目标清晰可见,管理制度全员掌握,管理程序规范调理,总结分析更加及时,管理决策更加正确可行,更易更快实现企业愿景。
(4)全面预算管理-资金支付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是预算管理-控制执行紧密结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资金支付、管理监督、预算分析、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等财务管理的各个管理程序均应用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完成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的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摒弃了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传统预算管理方式的预算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相脱节、预算执行财务数据反应滞后、预算分析总结滞后、纠正偏差不及时、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等缺陷。
(5)推行信息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全面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全面管理企业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②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③目前国内缺少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④财务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障碍重重。一种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是管理程序乃至部分管理办法的更新变革,需要全员培训学习,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给原有的管理方式及思维方式带来冲击,需要管理链条的每位员工付出时间、付出辛苦来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因此总会引起一些人员的不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层全力支持和坚决推行,雨过天晴,人们发现,走过适应期,步入正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序,给企业的管理及运营效果带来无限的利益。
关键词:《管子》 管理 组织 控制 任用人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等行动。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管理的思想即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代作品、言论中,如先秦的《管子》、《墨子》、《周礼》及《孙子兵法》等典籍,就都包含着管理体系中若干基本思想和观点,许多见解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引人深思和令人惊叹的。本文将就《管子》中有关国家管理职能方面的思想观点做一点初步探讨,请专家们指教。
一 组织职能
国家管理职能,首先表现为组织。夏商时期,中国居民的组织形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聚居,以后才依居住地区来划分居民。春秋初期的管仲比较早地尝试了这种方法。《立政》篇中说:“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伍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建立起类似后世郡县制的行政系统。这样就把全体国民置于一个有效的行政管理网络之中,社会秩序管理也就有了组织保障。
针对春秋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管子》中把工商与士农列为“四民”,建立了四民分居的管理模式。“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小匡》)把士农工商分门立户,在全国“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穴,士农之乡十五。”实现一种按行业聚居的理想,与近代出现的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和农业区有相通之处。由于各行业的集中居住,便体现出它的历史进步性。工可以“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工匠们居住在一起,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谈论工艺上的问题,互相观摩工艺成果,互相夸比劳动智慧,有利于促进工艺的发展。农家居处相聚而集中,“审其四时,权节其用,备其械器”等,使有效的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充分利用。商人相聚而居,“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经过商人们观察年岁丰歉,审视国情变化,按照不同季节,了解各地货源,掌握市场价格,乘牛马车周游四方,计算货物多少,比较价格贵贱,便可以“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商人们居住在一起,还可以“相语以利,相示以农,相陈以知贾”。因此,有组织的士、农、工、商分居居住,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措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这种四民分居制在管仲之后一直得以延续,从今天北京城区的布局,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天桥等,还可以看到这种措施下的一点痕迹。
二 控制职能
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进一步表现为控制。从国家管理来说,它一开始就是因控制职能的需要而形成的。国家正是统治阶级控制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国家通过控制而实施社会管理,将社会组织放在一定的模式中,本身就是出自控制的需要。
春秋初年,地主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建立怎样的国家形式,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国家,这些问题便引起当时思想家、政治家的普遍关注。
在政治控制上,《管子》首先强调的是对权柄、威势以及国家法律的控制。《霸言》篇中谈到,明主“其所重者政与军”,《任法》篇中强调君主要“控四位”,即掌控行政权、军权、赏赐权与惩罚权。同时人君必须掌握人臣的生、杀、富、贫、贵、贱六柄。
对法律的控制和管理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标志。《管子》对法律也有较多的论述。它认为在法律的推行中,不用强制手段,命令就不能执行。君主发令而不能贯彻,是因为命令没有成为强制性的发令,有强制性的发令而不能推行,是因为起草命令时不慎重;慎重而不能执行,是因为赏罚太轻,赏罚重而不能推行,是因为赏罚不信实;信实而不能推行,是因为君主不能以身作则。法律失信于民,往往是因为法律愚弄了人民,失去了它的威严和效力。当然,在君主专制的国家里,法律最终不过是君主手中的玩物,是控制人民的工具,但《管子》中设计的这种理论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的。
在实施政治控制的同时,经济控制同样是国家管理的重要职能,《管子》中阐述经济问题的篇章最多,是我国最早的成就很高的经济管理著作。
《管子》所设计的专制主义的国家形式在经济上首先表现为对土地、粮食和货币的控制, “地者,政之本也。”政治的根本在于土地,在古代来说,是极为深刻的思想。“理国之道,地德为首”,所谓“地德”,就是在国家控制土地的前提下分配好土地。分配土地要“均平和调”,“地不均平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按照劳动力授给土地,同时采取分成的办法“与民分货”(《乘马》)。粮食也是国家控制下的物质,《国蓄》篇指出“凡五谷者,万物之主也。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控制了五谷就能影响万物,同时把五谷摆在关系国家根本的位置上。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命脉,只有富国才能强兵。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齐国所以能第一个兴盛起来,成为赫赫有名的盟主,经济上的殷实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货币,向来是国家完全控制的东西。《国蓄》篇提到“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管子》主张控制货币和物质,妙用更在于进行国家经营,《轻重乙》篇便有这样的论述:“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先王善制其通货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尽也。”国家要用货币控制粮食市场,运用国家掌握的粮食和货币操纵市场价格,增加国家的收入。
其次,经济控制还表现在对各行业的管理和资源的控制上。前面提到过的“四民分居”制,其目的也就是对手工业者进行有效的控制。对资源的管理范围是很广泛的,如《山国轨》篇有“有菀蒲之壤,有竹箭檀拓之壤,有汜下渐泽之壤,有水潦鱼鳖之壤。今四壤之数,君皆善官而守之,则籍于财物,不籍于人”,对菀蒲沼泽、竹木丘陵、水涝洼地、河流湖泊这些国家资源,要妥善地进行管理,加以保护。“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使民足于宫室之用,薪蒸之所积,虞师之事也”。(《立政》篇),涉及了森林与草地的防火管理。此外,对盐、铁也有很明确的管制。
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是国家管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从人本身着眼,通过教育、伦理、宗教、风俗等方面表现出来。强调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一国威,齐士义,通上之治以为下法”(《法禁》),只有知识分子思想一致,才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对持异说者“诛”,以达到“民毋敢立私议自责”,“万民之心皆服而从上”。为了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治理形式,在思想上要对人民进行绝对的控制,一方面,强调礼义教化,“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事,训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制,“民知义矣,而未知礼,然后饰八经以导之礼。”这种礼义、等级制的提倡,达到了专制主义国家的需要。同时,君王也控制了意识形态,“道德出于君”(《君臣》),“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上以公正论,以法制断,故任天下而不重也。”(《任法》)官论、士论、民论皆服从君上之论,君王、国家左右着意识形态。但在另一方面,《管子》对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又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牧民》篇中写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语道出了人们先得有饭吃、有衣穿,然后才有可能谈到礼节和荣辱这个朴素又深刻的道理,反映了管子与商周时代所不同的礼义教化观。
三 任用人才的职能
《管子》的用人原则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改变了亲贵合一、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传统任官原则,实行薪俸官僚。我国商周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从诸侯、卿到大夫,不论他们是否具有国家管理的才能,不论他们是白痴、还是能者,完全凭借着宗法和血统关系,世代霸占享受着优厚的俸禄,形成一个世袭因替的上层特权集团,而出身社会下层或非宗法系统的人则无法近身仕途,也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被排斥于官僚系统之外。因而,管仲提出的薪俸官僚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任贤举能、因功授禄,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选官制度奠定了秦汉以后封建官僚政治的基础,当时推行的任贤举能,因功授禄制及取得的成果,常被历代杰出的封建君主和改革家总结经验时所借鉴,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
《管子》在具体用人方面很注重对人才的开发和任用,“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牧民》)主张任用“德当其位,功当其禄,能当其官”的人。规定逐级推荐“孝悌忠信,贤良俊才”。凡不能荐贤使能的官员,要依法惩处。《管子》在用人的管理职能上,特别强调了获取人心,认为用强制或其它手段得到贤良志士,而没有得到他的心,那只能徒有其人,于国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在《法禁》篇中,管仲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很耐人寻味:
“昔者圣王之治人也,不贵其人博学也,欲其人之和同以听令也。《泰誓》曰:纣有臣亿万人,亦有亿万之心;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故纣以亿万之心亡,武王以一心存。故有国之君,苟不能同一心,一国威,齐士义,通上之治以为下法,则虽有广地众民,犹不能以为安也。”
管子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样的理论主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由于齐国采用了管仲的一系列主张,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
《管子》国家管理思想中的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及任用人才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种管理方式和管理措施往往是几种管理职能的结合。如“四民分居”制,它在行政划分上,是一种组织的职能,把士、农、工、商按类分开居住,而这种措施,又体现了它的控制职能,目的是把手工业者、商人、士农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便于管理,同时,又利于促进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又涉及到用人的职能,任用了许多各司其责的官吏,使这种组织得以稳定和控制。因此,一种管理职能是很难单独成立的。
当然,《管子》的国家管理思想虽然丰富,有些甚至是很深刻的,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只是在各种言论中流溢出来。因此,用今天的国家管理思想的体系来认识和概括它,难免会流于片面。尽管这样,我们从中仍然看到了其中的许多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如对各行业的管理、资源的管理,物质货币的控制以及国家经营、税收等,已经构成相当完整的国家经济管理理论,其中的许多具体主张,也都是可行的,甚至与现代推行的一些措施相类似,绝大多数都能用国家管理原理来加以解释。《管子》对管理研究之广泛、全面,也是令人赞叹的。政治上,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有较全面的理论论述,提出了有别于当时其它国家的治理形式和礼义教化。而在经济上,《管子》尤为突出,论述丰富深刻,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当然,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管子》的国家管理思想是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服务的,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不乏有许多糟粕。但在3000年前,《管子》里就具备了深刻、广泛的国家管理思想,还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谢浩范、朱营平:《管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关键词:
智慧管理;幼儿园;教育管理
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大部分家长都更愿意让孩子到幼儿园里去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应围绕高质量的教学来展开。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教育设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融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本文以幼儿园教育管理概述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1幼儿园教育管理概述
幼儿园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学科,并且,幼儿园教育管理已经成为现在教育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内容就是对学前儿童的教育管理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现已成为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关系的协调,保证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和目标。在我们理解幼儿园教育管理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幼儿园教育管理应放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把它当成教育体系的组成内容,并且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从国家层面来说,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受到政策的制定以及法规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主要和幼儿园所出的地理位置、城市的发展情况,民风民俗等等。从微观角度来讲,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工作目标、制度以及师资力量、设备完善情况等等,都对幼儿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应积极开展好管理教育工作,用智慧的管理方法来切实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幼儿园教育成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幼儿园教育管理采取智慧管理的有效路径
与其说管理是一门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艺术。时代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近些年来,国家也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3-6岁儿童语发展指南》的实施都验证了智慧管理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幼儿园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智慧管理应用在幼儿教育管理中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情绪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具体内容如下:
2.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幼儿园管理者来说,我们应做到真正关心、爱护幼儿,其管理应是充满爱的教育,教师应将爱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无论是哪种教育,其工作都是围绕人来展开,因此,在开展幼儿园管理工作时,还是要以人为本为主,把幼儿作为各项工作的切入点,这是提高幼儿管理水平,保障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强化理论知识学习水平,积极投身到专业培训当中,并对管理思路进行拓展,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视野。同时,教师应对自身的教育管理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对自己的管理方式逐渐完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教育管理体系能够符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需求,让素质教育理念能够真正融合到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2强化情绪管理:众所周知,情绪是会传染的,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管理,不能把不良情绪传染给别人,避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自己的情绪对幼儿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应树立情绪管理意识,在面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能够正面、积极地解决,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是一个快乐、幸福的人,才能将这种幸福传递给幼儿,教师应做好幼儿的表率,帮助他们养成优秀的个人品质,传递正能量。
2.3实现规范化管理: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管理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其自身的规范化管理。虽然,幼儿都年龄较小,但是,需要做的事却不少,比如,教育、教学、安全、饮食、卫生等都需要规范、高效的管理。除了对幼儿的管理,对教师的管理也是幼儿园重要的管理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幼儿园管理者应让教师了解到制度的重要性,实现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幼儿园的管理质量,为幼儿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2.4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幼儿园各项工作得以展开的前提是,要符合国家政策,保证其合法性。幼儿园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将依法办园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将各类法规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幼儿园工作流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师法》等等。同时,对于教师应进行培训,提高应聘要求,只有具有幼师教师资格证者才能上岗,保证保教工作能够双管齐下。对于政府下达的文件应认真贯彻其精神,将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促进幼儿园运营管可行性的提升。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深入分析智慧管理对幼儿园教育管理来提高其教育质量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幼儿园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领导者应与时俱进,正确面对时展带来的挑战,积极探索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智慧管理的有效路径,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红.知识管理理念对幼儿园管理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45-46.